首页范文大全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十篇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十篇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9:43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篇1

【关键词】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切换方案

1.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信关站内用户切换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信关站内用户切换过程主要为:移动用户接收系统信号-判断信号内容并发出需求报告-依照优先级对切换需求报告进行排序,执行切换过程-将消息给予目的卫星,实施无线资源分配-确定无线资源内容,将消息传回信关站-信关站接收应答,向用户发送切换信息-用户接收信息实施切换,目的卫星检测切换是否正确-验证用户消息正确,切换完成,释放无线资源,清除命令,其具体流程见图1。

图1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信关站内用户切换流程图

该流程中信关站及卫星之间的切换基本信息格式为:tYpe(取值为mm-H)、Ho-num(取值为1)、User-id(取值为用户id)、SRC-Sat(取值为卫星aid)、DSt-Sat(取值为卫星Bid)、mSC(取值为信关站id)长度8bit,Sub-tYpe(取值为HanDoVeR-ReQUiReD)长度16bit。信息报告过程中当SRC-Sat与DSt-Sat值相同时系统信关站内同一卫星波束见间发生切换。系统各项信息格式在该格式上依照具体环境适当调整,其具体格式内容基本相同,切换完成后进行信息清除。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切换过程中一旦发生信号异常,系统非常容易出现切换问题,造成切换终止,如信关站发送的切换需求应答信号(HanDoVeR-ReQUiReD-aCK)接收异常、信关站无法接收到系统接收到拒绝信号(HanDoVeR-ReQUiReD-ReJeCt)等。出现上述异常问题后信关站常通过自身需求适时选取对应执行方案,其具体包括:

(1)重新进行切换,执行切换过程;

(2)从切换需求报告(HanDoVeR-ReQUiReD)出发重新选取目的卫星,选取对应目的卫星体系重建切换,执行切换过程;

(3)等待信关站发送下一切换需求报告(HanDoVeR-ReQUiReD)。

2.低轨卫星通信系统跨信关站用户切换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跨信关站切换与其他切换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其信息内容可以在两个信关站之间交互,可以实现移动应用。跨信关站切换过程主要为:移动用户接收信号-从卫星a向其他卫星发送切换需求报告-依照优先级进行排序,发送切换请求map信息-信关站B接收信息,形成切换请求消息-目的卫星接收确认消息,分配无线资源-移动用户接收切换命令,访问无线资源-结束切换,清除命令,其具体切换见图2。

图2低轨卫星通信系统跨信关站用户切换流程图

该系统基本切换信息格式与信关站内部信息格式基本一致,其Ho-num取值转变为2,增加DSt-mSC(取值为信关站Bid)和,长度为8bit,其他基本无变化。移动用户呼叫结束前,信关站a一直保持着呼叫控制状态,在呼叫完成后需要对各项信息内容进行及时清除,否者系统正常切换将受到影响。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跨信关站用户切换过程中当信关站切换发生异常、信关站向外发射信号发生异常、移动用户切换出现异常等均可以造成跨信关站用户切换出现问题,导致执行过程出现障碍。在上述异常状况下信关站a可以依照具体环境选取对应执行方案,其具体包括:

(1)进行卫星B切换,重新执行切换过程;

(2)从切换需求报告(HanDoVeR-ReQUiReD)出发重新选取目的卫星,选取对应目的卫星体系重建切换,执行切换过程;

(3)等待卫星a发送下一切换需求报告(HanDoVeR-ReQUiReD)。

3.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切换选择分析

在对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切换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系统切换性能,要依照最终性能选取合理切换方式,从而保证切换效益的最大化。当前卫星准则较为简单,在切换选取的过程中没有对无线信号传播条件进行全方面考虑,整体切换效果并不显著。本次研究过程中对无线信号传播条件进行分析,依照用户端及地球信关站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方案调整,有效提升了系统选取效益。

本次研究中的低轨卫星通信系统切换主要通过卫星波束的高速移动完成,移动状况相对简单。在方案选取过程中要把握好该特性对方案信号质量进行调整,形成对应目标卫星选取策略,确保用户能够接收到最优的卫星信号信息。除此之外,信号准则内容也是影响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切换的关键。当在最强信号准则下,用户自身高速移动会受到一定影响,切换次数将上升,因此,选取时要把握好方案切换状况,依照该指标选取对应目标卫星,通过该选取方式降低系统切换次数,从本质上提升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切换效益。

4.总结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的切换直接影响着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通讯质量,对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切换可以通过调整信关站、卫星及接入点之间的关系形成最优信号转换通道,从本质上提升了卫星服务效益。在今后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要拓展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信关站内、跨信关站切换内容,要对上述结构进行充分挖掘,从而实现卫星通信研究效益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严静,苟定勇,吴诗其.低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馈电链路切换方案[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02:164-166+175.

[2]贺寅,张海勇,任重.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信道分配策略综述[J].科技信息,2013,35:25+27.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篇2

关键词:四课法;毕业设计;空天作战;卫星测控

中图分类号:G642.4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200-02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大学四年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长期以来受到指导教师的重视和关注,创新研究了各种有效途径,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1-3]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基于多年的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实践经验,深入分析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事指挥类学生和工程技术类学生不同的特点,考虑到大范畴下单个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专题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

在本科毕业设计指导实践过程中,课题组基于专题式本科毕业设计指导方案,提出了“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方法。针对军事指挥类学生,为促进空天作战力量建设和“天战”优秀军事指挥人才培养,基于空天作战背景,设计了空天作战专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另外,针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结合理论和实践,软件和硬件能力的双重训练,设计了卫星测控专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通过空天作战专题和卫星测控专题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研究与实践,深入分析和总结了专题毕业设计指导的相关经验,对后续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本科毕业设计专题设计

1.军事指挥类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专题设计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上发生了几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特点便是空天领域的军事应用,空天作战的概念应运而生。空天作战是指以航空航天力量为主,在其他有关力量的配合下,为达成一定的作战目的,根据统一计划和统一指挥,在空天战场共同进行的以空天威慑、空天支援和空天攻防为主要方式的作战行动。[4]未来战争,谁能够掌握空天的“制高点”,谁必将掌握战争的主导权。近年来,世界主要军事强国都争先发展空天作战力量,太空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空天战场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将首先从外层空间开始,空天战场将成为敌对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高地。

为了保卫国家的空天安全,有效防御军事强国的空天威胁,需要科学深入地研究空天作战问题,理解和系统掌握空天作战的有关理论,对空天作战中的相关技术问题进行前沿探索。结合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军事指挥类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点,笔者所在的指导团队结合空天作战相关的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确定了“空天作战专题”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因此,本毕业设计专题不仅具有很强的军事应用背景,而且具有明确的研究意义。

以空天作战为背景,从争夺制天权的基本手段、空间信息的获取及在空天作战中的应用、空间环境监测、美国空天作战相关研究对我军的启示、空天作战系统中的目标选择、攻击和防御等方面展开研究,精心设计了14个子课题以供14名军事指挥类学生选择,每个子课题都是空天作战背景下相关问题的具体描述。专题包含的14个子课题是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资源共享,相互交流和探讨,群策群力,在有限的毕业设计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

2.工程技术类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专题设计

课题组所指导的工程技术类学生来自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下简称“测控专业”),该专业一直被学生称为“万精油”专业。因为测控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很宽,它集计算机、软件、网路、传感、电子、机械、光学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用于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控制管理、信号获取、传输和处理等一系列问题。[5]但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航天测控”成为测控专业学生耳熟能详的领域,更愿意将本专业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同等看待。航天测控是反映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当今世界最尖端的领域之一,航天测控涉及天文、天体力学、空间控制技术、电子信息、数值计算等多个尖端学科。作为测控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迫切希望通过毕业设计更深入地了解航天测控相关的技术细节。

针对5名测控专业学生,以卫星测控为背景,确定了“卫星测控专题”作为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课题。从卫星测控星载仪器电路原理与设计、卫星测控星载仪器信号设计与合成、卫星测控星载仪器信号接收与处理、卫星测控中的扩频信号捕获技术研究、卫星测控中的扩频信号跟踪技术研究,精心设计了5个子课题,每个子课题都是卫星测控信号流程中的重要环节,环环相扣,最终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测控实验平台。有利于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探讨,共同将卫星测控领域的技术细节理解的更加透彻。

二、“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实践

专题式本科毕业设计与传统的“一对一”本科毕业设计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从给定的子课题中选择一个子课题开展毕业设计工作,所有学生要了解专题的整体情况,同时要求每人独立完成一题。所有子课题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指导团队通过开展相应的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最终完成优秀的毕业论文。指导团队包括10名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由负责人协调进行全面指导工作,同时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确定具体指导的子课题。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提出了“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方法,在四个重要阶段集中指导,以确保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进行的更加高效。

1.下达任务课:明确任务,充分交代

在学生选定相应的子课题之后,教师将下发《本科毕业设计任务书》(简称《任务书》)。在学生初步理解《任务书》的基础上,给学生们上第一课:下达任务课。

对于学生来说,本科毕业设计是一个全新的重要环节,它不同于前三年的课堂教学,也不同于任何之前进行过的教学、实验等单一训练,它是一个综合的“项目”,所以学生在拿到《任务书》后会非常困惑,不知道具体该做什么,如何做。这就迫切要求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疑问,逐一解答他们的困惑。在下达任务课上,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发问”,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难题,达到更好的指导效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第一课上,教师要针对问题充分交代,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任务书》的要求,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需要哪些基础知识,需要补充学习哪些新知识,任务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各个过程环节该如何实施?每一个方面都要交代清楚,让学生彻底打消疑虑,给他们建立自信心,为接下来的毕业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2.开题报告课:确定方向,引导思维

学生在充分理解《任务书》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参考文献,将各个任务进一步细化,提炼出课题的关键问题,提出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并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简称《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学生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实质性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毕业设计环节第一次由学生主导,向教师提交撰写材料。开题报告课作为毕业设计指导的第二堂课,教师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协助他们确定明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下一步毕业设计工作制定可行的计划。

(1)对专题及子课题的认识:学生针对不太熟悉的专题领域,要了解自己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必须要全面认识子课题所在的大专题背景。所以开题报告中,要简要介绍自己对专题及课题的认识。

(2)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要明确课题的具体研究内容,首先要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和梳理,准确分析它的发展趋势,找准课题的研究方向。

(3)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学生选择一个子课题,最初对课题的意义并不完全清楚。通过开题报告课,教师根据学生分析的课题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意义,点评相关的内容,为后续工作的展开明确方向。

(4)课题需要解决的关键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解决一定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这是学生必须把握的内容,也是开题报告课最重要的部分。教师要根据学生《开题报告》的内容分析他们的思路,从各子课题展开,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顺课题的关键问题。

(5)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方案及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并估计在进行论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问题和解决措施:明确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后,学生在《开题报告》中对研究的基本方法及可行性进行分析。教师要客观分析研究内容的工作量和学生有效投入时间等因素,评价其可行性,及时修正不合理部分。此外,教师还要对论文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探讨,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6)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工作。一般而言,时间较为紧张,通过制定详细的研究进展计划,划分重要的检查节点,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开题报告课上,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论文研究进展计划,分析其合理性和可考核性,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3.中期检查课:查看方法与思路,细致指导,广泛讨论

在学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到一半时,实施“中期检查课”。开题报告课上,已经对整个毕业设计进行全面规划和部署,在中期检查节点应该完成哪些内容,是有明确计划的。因此在中期检查课上,教师首先要查看研究方法是否正确,研究思路是否清晰,在更细节的方面加强指导,为后半部分的毕业设计定下方向。其次多个学生做同一个专题,有很多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是可以提前进行资源共享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取长补短,齐头并进,共同进步。另外,还要给每个学生吃下“定心丸”:大家一定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只需要稍稍调整心态,更加投入,按照《任务书》中的任务需要,对照《开题报告》中的研究思路,一步步朝着目标努力。

4.论文成稿课:查看内容与数据,规定格式

在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简称《论文》)初稿时,开设“论文成稿课”。事实上,从毕业设计之初,大部分学生就开始着手为撰写毕业论文储备有用的素材,认真思考,形成新的观点进行论述。在论文成稿课上,教师要查看论文的内容是否是学生独自完成的,是否是带有自己新观点的论述;检查相关的实验数据是否真实可信,必要时进行相关的考证;其他方面也要严格把握,如语句是否通顺,逻辑是否合理等,都要进行全面的指导;另外,还要查看论文格式是否完全符合规定。

除了以上重要的“四课”之外,在毕业设计实施过程中,由指导团队负责人统一安排和部署,每周都有2~3名教师进行全面的指导;指导教师针对各自具体负责的子课题,定期和学生见面,了解毕业设计进展,进行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此外,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和指导教师每周联络一次,学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指导教师检查学生的阶段性完成情况,以确保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三、感想与总结

在本次本科毕业设计工作中,针对军事指挥类学生和工程技术类学生,均创新性地提出了“大专题”模式本科毕业设计团队指导方案。对于选定该专题的学生,每个人都要花费一个学期的时间完成一个完整的毕业设计课题,毕业论文就是最终的成果形式。事实上,每个人除了自己的成果之外,还能在每次讨论及最终答辩中汲取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学到其他的新知识,达到知识共享。这就是专题式毕业设计最大的意义所在。

通过本次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发现:第一,空天作战专题和卫星测控专题都是全新的毕业设计课题,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两专题可以作为固定课题以供后续的学生继续研究和学习。第二,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和提问,又能促进教师更多的思考,师生间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使学生学到更多新知识。第三,“四课法”本科毕业设计专题指导方法是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应用成效显著。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后,学生能更清晰地梳理自己的思路,调整自己的进度,学生之间也可以取长补短,资源共享,达到更好的效果。通过分析和总结相关经验,在后续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中,教师将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让他们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熊艳,刘国福.初探军校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57-58.

[2]王正杰.基于团队设计项目的本科毕业设计模式研究与实践[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0(2):105-110.

[3]范兴明,张鑫,王荣,等.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创新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2011,(21):22-23.

[4]王万春.空天作战理论与实践[m].北京:蓝天出版社,2010.

[5]冯旭哲,陈建云,明德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86-88.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篇3

关键词: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市场结构;厂商行为;产业绩效;SCp分析;GpS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6-0001-03

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与服务型it产业,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未来三大无线通信产业(移动通信、无线互联网、卫星导航)与民生工程之一,是继蜂窝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的全球发展最快的信息产业,并已成为第三个it经济新的增长点。

卫星导航应用是指利用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位置、速度及时间信息对目标进行定位、导航和监管,具有多领域、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提供导航、定位和授时信息服务的特点。从应用的角度看,卫星导航在信息、交通、安防、农业、渔业、防灾救灾、环境监测等方面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卫星导航应用市场非常活跃,备受国际大公司的青睐,发展动力强劲,产业链也比较长,不但涉及软件、地理信息资源,还涉及制造业(芯片和导航仪等)。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这一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设立了产业化专项,支持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也启动了多个项目,支持卫星导航应用技术标准化和产业示范。

卫星导航应用领域在产品与技术服务的发展方向上,可以划分为多种细分市场:提供与位置相关数据和数字地图服务的地理信息数据供应商和地图供应商;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基础,提供基于位置的相关信息综合服务的服务运营商;提品、技术和系统集成服务的产品供应商和服务系统集成商。卫星导航应用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层次分明的价值链的分化与完善,标志着这个极具生命力的产业正走向成熟。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通信网络的完善,移动通信技术如第三代移动通信(3G)、蓝牙、无线局域网(wLan)等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嵌入式移动芯片、嵌入式操作系统及移动数据库技术发展等,都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许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卫星导航应用技术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企业已经成为产业的主体,企业不但是各类接收硬件和软件系统研制、导航电子地图生产的主体,而且参与长期以来由科研部门主导的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在形成的大型卫星导航应用企业和产业链的发展,将对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市场结构

以GpS为代表的卫星导航(GnSS)应用产业已逐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趋势仍强于其它行业,预计今后数年内仍然可能以超过26%的年平均增长率往前发展。正如aBi统计和预测的那样,全球GpS市场在2006年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总产值将超过250亿美元。

从上表看,专业应用类已经不再是市场应用的主体,最大专业市场军用领域也不到市场总量的8%,而且各专业领域中除机械控制外其他各类均增长缓慢。在消费应用领域中,车辆导航与跟踪仍然是主流市场,而一直被视为杀手级应用的LBS信息服务市场由于受到3G建设进展缓慢的影响,尚未出现人们预期的井喷增长。

从中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来看,2005年总产值才突破100亿元人民币,仅仅占全球的6.9%,这和中国经济总量、人口总量、汽车总量、手机总量所占比例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其增长速度还是相当可观,较2004年产值增长超过70%。

GpS卫星导航系统最初的目的是为军事服务,由美国国防部负责出资筹建并全权控制,旨在为所有具有适当装备的军民用户提供精确的导航和位置信息。随着民用市场需求的大量增长和开发,GpS不仅从军用扩展到测绘制图、航空航天等专业应用领域,进而逐步扩展到各种消费应用。如今消费应用领域的产值已经远远超过了专业应用,并且其总量和比例还在继续扩大。目前消费应用主要集中在车载应用市场,在未来的3~5年,其主体将逐步过渡到手机应用市场。根据GpSworld统计,GpS的应用已经超过500种。

中国已经进入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现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农林业、水利、交通、航空、测绘、安全防范、军事、电力、通讯、城市管理等各部门,新的应用伴随各行业发展还在不断涌现。

二、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厂商行为

1986年中国首批引进专用GpS设备,奏响了中国产业应用的序曲。1995年底,“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成立,有一百六十多个企事业单位、二百八十多名代表参加大会,标志着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开始起步。1997年中国开始研究并制定“开发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措施;起草了中国第一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规划。2002年是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之年:国家发改委率先列专项支持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发展;此后一二年间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均出重拳支持民用产业化发展;国家积极展开与美、俄、欧各套系统的国际合作;中国的北斗一号导航卫星系统投入实验运行;中国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积极的筹建之中。从此结束了民营企业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的弱势局面,开创了国家宏观计划多管齐下、积极引导、大力支持产业发展的新天地。

从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整体来看,从事该行业的企业超过1000家,成立时间大多集中在2000年左右,大多数为人数在50人以下的小企业,只有少数企业人数超过100人,企业的年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企业约占总数的15%。从人员结构来看,中国直接从事卫星导航应用行业的人数约为十多万人,其中技术开发人员最多,占39%左右,其次为市场营销人员,约为12%,技术服务人员约8%。从地域分布来看,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技术资源集中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其中北京、广东、上海、西安等省市最集中。从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来看,目前政府辅助推动产业发展为主,主要投资来源还是民营企业。据初步统计,社会总投资累计已超过100亿元,2005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除了国外名品牌产品商有较丰厚的利润外,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目前,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还处于导入期,市场竞争局面比较混乱,需要政府积极引导。

三、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绩效

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是以前装市场的兴起为进入产业期,而个人导航产业元年的到来会真正步入产业化发展时期。相对于汽车导航仪而言,便携个人导航仪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更为重要的是价格,在这方面市场已经做好了准备和铺垫,2006年一年间便出现了30~40万台的市场空间,而且2000元左右的个人导航仪已经涉足市场,在2009年10月,不少大厂商更是将部分个人导航仪产品的价格降至1000元以下,这确实是一种了不起的进步。有几个数据值得研究:其一是2006年国际汽车市场生产量,美国为1400万辆,欧洲750万辆,中国720万辆,日本400万辆,而汽车导航仪的装车数量,美国为750万台左右,欧洲约为360万台,中国前后装加在一起仅有30万台,而日本则接近400万台。从汽车导航仪装车比例来看,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是中国的汽车导航仪市场发展急需快马加鞭;其二是2006年中国的汽车社会总持有量已经超过3800万辆,私家车数量超过2000万辆,随着前装市场掀起的波涛,后装市场会很快出现浪涌,由于基数庞大,其市场潜力巨大;其三是2006年中国的移动电话总用户数已超过4.6亿户,一旦定位手机市场启动个人导航仪业务,则势不可挡。

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累计已获得各类投资达100亿元以上,其中对产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历年国内民间资金的投入。2006年中国的卫星导航应用产业销售额超过了100亿元。深入企业细部来看,全国近千家企业除了其中几十家从事国外品牌产品销售的公司均有较大的盈利、收入颇丰外,其余90%以上的企业,无论是从事地图软件和生产,还是进行终端设备制造,无论是从事系统集成,还是进行营运服务,基本上都是大面积亏损,盈利的企业是极少数。整个产业虽然小有规模,但在经济上仍处在高投入、低产出的爬坡阶段,近期还不可能很快转入良性循环。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从零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发展到今日初具规模,虽然目前它仍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导入期,距离产业链完整形成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它毕竟以独立的产业形态,展现在国人和世人面前。

影响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绩效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在某种程度上“整体性缺失”,中国在该产业管理规划、政策法规、价值链条、市场推动、产品研制、服务经营,以及名牌战略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严重缺失;中国卫星导航应用关键核心技术匮乏和主流模块与中高档整机严重依赖进口;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没有整体性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详细调查评估,情况不明,家底不清,使得行业和企业成为“盲人走夜路”。

参考文献

[1]白树强.产业组织[R].2009.

[2]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投资与发展分析报告[R].2008.

[3]过静B,杨东凯,等.GnSS技术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R].2007.

[4]冯海晴,王丽,等.(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市场)研究报告[R].2007.

[5]肖雄兵,姚欣彤,等.2006年中国卫星导航车辆应用发展研究报告[R].2007.

[6]曹冲,黄云康,等.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2006年度报告[R].2007.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篇4

6月28日,北京天宇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与亚洲卫星公司签定了亚洲4号卫星C波段转发器使用协议,使用亚洲卫星转发器资源为其数字广播提供服务;7月31日,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地质录井分公司与亚洲卫星公司续签了亚洲4号卫星Ku波段转发器使用协议,为其建立VSat通信网、传送地质勘探数据、行政调度电话、传真等;7月31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与亚洲卫星公司续签了亚洲3S卫星Ku波段转发器使用协议,利用亚洲卫星转发器资源建立专用VSat通信网,将输油输气管道的有关数据传送到控制调配中心;9月14日,澳门宇宙卫星电视股份有限公司与亚洲卫星公司续签了亚洲2号卫星C波段转发器使用协议,利用亚洲卫星进行电视节目传输服务;8月30日,文莱公营广播机构RadiotelevisionBrunei(RtB)与亚洲卫星公司签定了亚洲2号卫星C波段转发器使用协议,利用亚洲卫星传输RtBinternational电视频道,为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及中东地区的观众提供免费电视节目服务。(李佳)

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终端产品发展论坛年底举办由中国电子商会与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共同举办的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终端产品发展论坛将于12月30日在北京。本次论坛旨在为彩电、机顶盒等数字电视终端制造企业与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参与标准制定专家和长期关注市场的研究机构,搭建一个务实高效的沟通平台,共同探讨终端产品的发展路径;为行业信息搭建平台,将会公布3个报告,公示平板电视消费投诉的统计情况,以此来促进中国数字电视终端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论坛将的3个报告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认证中心的《数字电视显示器检测认证报告》、《数字电视显示器质量分析报告》和中国电子商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所联合调研编写的《2006年中国平板电视城市消费者需求状况与07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预测调研报告》据悉,论坛将有平板电视、机顶盒、彩管等近百家企业参与。

南京数字电视付费节目开始降价改版南京数字电视付费节目日前首次出台降价方案,并拟从12月8日起实施,同时付费节目套餐内容也全面改版升级。改版后的付费电视由9大套餐组成,供不同类型和喜好的用户自由选择,套餐价格为每个专业频道每月最低0.6元。据悉,这一价格在目前全国所有已开通数字电视的城市中最低。

武汉拟在2年内完成数字电视转换工作武汉广电局日前在举行数字电视社区行活动时表示,武汉力争在2年内完成数字电视的整体转换工作。据悉,在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期间,对全市有线电视用户每户免费提供一台机顶盒。超过一台自行购买,但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青海省城有线电视拟2008年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据悉,青海省城有线电视将在2008年时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市民们将从看电视时代进入用电视的互动数字时代。目前数字信息平台整体系统的集成调试和机顶盒的入网测试、选型也已完成。到2007年1月底前,西宁有线电视信息网络公司会先在辖区网内选择3个居民小区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制定出整体转换实施细则。随后将是全面推广和加速实施阶段,计划于2008年6月底前,完成已经过HFC网改造过的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并关断模拟电视信号。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篇5

1960年2月和1961年9月,上海机电设计院先后发射成功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t-7m及其扩展型t-7,下一步的任务是在提高探空火箭的性能和飞行高度的同时,启动我国的人造地球卫星的研究发展工作。

1963年1月,国务院调整从事研究发展导弹和火箭任务的组织机构,决定将上海机电设计院划归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唯一的承担导弹与火箭研究、设计和制造的国防尖端技术研究单位。

成立四人研究小组

上世纪60年代初,通信、气象、导航、照相侦察等卫星刚刚诞生,它们究竟能不能用,效果如何,不仅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就是研制和发射它们的外国科学家也并不清楚,也还处在探索试验之中。在中国(当时,主席的“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既未公开发表,内部亦未传达),只有钱学森等极少数科学家对人造卫星和空间技术(当时称为“星际航行”、“宇宙航行”或“空间飞行”)有所了解,并积极主张发展。在国防部五院,发展导弹武器为国防建设服务,是它唯一的、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从事人造卫星研究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有一位权威的军界领导人批评说,搞卫星是“图虚名”。

著名的航天科学家钱学森当时身兼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两个领导职务。他在为我国导弹与火箭技术发展呕心沥血之余,时刻把我国未来卫星和空间事业挂在心怀。1962年,中国研制发射成功中近程火箭,并启动了中程火箭的研究工作。火箭是发展人造卫星的基础。钱学森高瞻远瞩地认为,应尽早为发展人造卫星做一些先期准备工作。首先必须培养少数技术带头人,让他们掌握必要的人造卫星的技术知识,以便为以后全面开展研制工作创造条件。用自己精湛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是钱学森自1955年返回祖国以后身体力行的一贯主张和强烈愿望。他建议上海机电设计院选派四名年轻技术人员到国防部五院来,由他亲自指导,开展人造卫星研究设计的先期准备工作。

经上海机电设计院副院长杨南生和总工程师王希季的推荐,设计院派出了孔祥言、朱毅麟、李颐黎和褚桂柏四名年轻人,组成研究小组,赴京受命。这四人虽然年龄都不满30岁,但已经分别拥有3~8年的实际工作经验。

钱学森是卓越的力学专家。他认为力学是一门技术科学,力学工作者一般既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又拥有潜在的工程设计能力,他们有可能较快地掌握人造卫星的基本设计技术,所以被推荐的四人所学的专业都是力学。李颐黎和孔祥言都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褚桂柏在交通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力学研究班进修过。我是以钱学森和钱伟长两位力学大师为正副主任的、中国科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办的工程力学研究班首届毕业生,曾在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教过理论力学。

1963年1月,春节刚过,四人小组来到北京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报到。钱学森副院长说,我们将在他指导下工作一年或稍多一点的时间,任务是收集和学习国外人造卫星和其他航天器的技术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我国卫星和空间技术的发展规划。

钱学森副院长在繁忙的领导导弹研制工作中,抽出时间每星期召见我们一次,从未中断过,每次大约三到三个半小时,先听取我们报告一周来准备工作的进展,包括收集到的参考资料的名称、大致内容、学习进展情况和下一步打算。然后告诉我们怎样学习和分析参考资料,并提出一些问题,让我们带着问题学,加深理解。例如,有一次他问“太阳同步轨道”是怎么回事。他特别强调,阅读国外的资料一定要独立思考,善于分析,千万不要人云亦云。

收集和学习参考资料

为了引导我们尽快步入卫星和星际航行这一尖端科技(当时不叫“高科技”)的殿堂,钱学森先生采取了三种方式培养我们。

首先,他把我们安排到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所属的国防科技情报研究所(现隶属中国人民总装备部)上班,便于我们收集和学习卫星和航天器的参考资料。情报所为我们提供了专用办公室并派该所的研究人员史珍同我们一道工作,协助我们从该所的图书馆和资料室查找和借阅资料。

参考资料基本上都是英文的,俄文资料很少。而仅有的一本名叫“火箭技术”的俄文期刊,其中绝大多数文章也都是从英文杂志上翻译过来的。那时我国的大、中学生在学校学的外语都是俄语,所以我们在学习参考资料的技术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我由于在中学时代(1949年以前)学过多年英语,基础较好,所以阅读英文资料比较顺利。

在人造卫星方面,我们收集和学习了“泰罗斯”气象卫星、“发现者”返回式侦察卫星、“子午仪”导航卫星、“回声”被动式气球通信卫星、“电信”主动式通信卫星、世界上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辛康”等的资料。对“泰罗斯”和“发现者”两种卫星我们特别感兴趣,因为前者公布的资料十分详尽,后者则具有潜在的国防用途。因此我们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和研究这两种卫星的资料,这对我们后来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发现者”卫星的了解,加上其他要争口气的原因,促使我们决心早在1965年就开始返回式卫星的设计,1967年召开了方案论证会,最后我国在1975年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返回式卫星的国家。

我们还收集和研究了加拿大第一颗人造卫星“百灵鸟”、英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羚羊”和美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徘徊者”的资料;在载人航天方面,我们详细地了解了美国的“水星计划”和当时正在执行的“双子星座”计划的情况。

根据钱先生的指示,我们应在学习了解国外空间技术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我国1964~1973年十年空间技术的发展规划。于是。由我先起草了规划初稿,然后四人一起讨论、修改、补充,经过一个星期的突击工作,我们在1963年秋完成了一个显然十分粗略的《中国1964~1973年空间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尽管这个规划可能是闭门造车,但它毕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最早的空间技术发展规划(草案),由于没有存档,今天也就无从查考了。也许就是这项任务成为我后来从事我国卫星与空间技术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迈出的第一步。

讲授《星际航行概论》课

钱先生培养我们的第二种方式是交给我们为中国科技大学学生讲授星际航行概论课的任务。“星际航行”,与

“宇宙航行”、“空间飞行”等词,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根据钱先生的倡议,后来都统一改称为“航天”。钱先生从1961年起在中国科大讲授星际航行概论课。他在讲课基础上撰写的《星际航行概论》专著于1963年正式出版。该书共有14章:

第一章 星际航行与宇宙航行

第二章 火箭发动机原理

第三章 火箭发动机的技术实现

第四章 运载火箭的技术实现

第五章 运载火箭从地面起飞的轨道问题

第六章 星际航行的轨道

第七章 原子能火箭发动机

第八章 制导问题

第九章 星际航行中的通讯问题

第十章 再入大气层

第十一章 防辐射

第十二章 飞船的设计问题

第十三章 飞船中的电源

第十四章 星际航行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

该书不仅囊括了空间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凝聚着他本人在指导中国发展导弹和火箭事业中所获得的第一手实践经验。48年前,先生就在该书中正确、鲜明地指出了星际航行(航天)技术的高度综合性,实践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它几乎包括了所有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像近代力学,原子能、特种材料、高能燃料、无线电电子学、计算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精密机械、太空医学等。星际航行的更进一步发展不但将对上述学科,像植物学、动物学、生物物理、生态学、遗传学、地质学等提出研究课题,使这些学科也得到以前未有的推动力,并向新的方向发展。一句话,星际航行是组织和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星际航行可以广泛地带动各门科学前进。”“星际航行事业的每一个部门,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发射、通讯都需要一个庞大的组织,都需要一个千万名科学家、设计师、工程师、技师、技术员、工人和其它人员组成的队伍。这些部门进行工作所需要的设备在质上要求最高的,在量上也多;因此,没有一个强大和各方面成套的工业,没有一支多种学科和人数众多的科学技术队伍,就不可能设想全面地开展星际航行工作。”

这些话已成为经典,至今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发展航天事业依据。这本书不仅成为我们难得的学习材料,而且提供了一本很适用的教材,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备课。我们四个人分担了从1963年9月到1964年1月一学期的讲课任务。我讲授该书的后半部分,即第九章到第十四章。

教育界有一句谚语:“为了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准备一桶水”。为了完成讲课任务,我们不得不认真钻研《星际航行概论》,参考大量文献资料,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编写了一系列教案和讲稿。如果说,收集和学习参考资料,使我们开阔眼界,广泛了解国外卫星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动态,那么讲授概论课,使我们大大加深了对有关星际航行、运载火箭及航天器技术知识的理解。

学期结束,钱先生收集了学生对我们讲课的反映,说我的讲课学生们评价最高,使我很受鼓舞。钱先生曾嘱咐我们帮他修改这本书,补充有关卫星和航天器技术的最新内容,以便再版,还将《航空知识》编辑部谢础同志对该书文字的修改意见转给我们,供修订参考。遗憾的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完成,辜负了他的一番厚望。今天,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有关航天技术的各类书籍陆续编著出版,但是先生这本书是我国最早的有关航天技术概论的学术著作,具有启蒙和引领的历史意义,是上世纪人们系统学习航天技术知识的唯一读物。不久前,该书又出版新简体字本,向国内外发行。

担任星际航行座谈会的秘书

钱先生培养我们的第三种方式是让我们担任星际航行座谈会的秘书。该座谈会是1961年由钱学森、赵九章、竺可桢等知名科学家发起不定期举行的学术活动。每次座谈会上由一名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的专家,就自己的专业与星际航行相关的问题作学术报告,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从1961到1964年的三年间,星际航行座谈会共举行了12次。

星际航行座谈会的日常行政事务另有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负责。钱先生让我们担任座谈会秘书的职务,其实并无实质性工作要做,而是让我们有机会跟他一起去参加座谈会,听学术报告,从中获得更多的星际航行知识。有一次,由一位空间医学专家作空间生理学和生物学报告。讨论中,钱先生说,运载火箭振动对人体的影响是载人航天必须研究的重要问题。首先应分析振动对人眼球的影响,从力学观点看,人的眼眶就像是一个弹性支座,眼球就像弹性支座上的质量。它的共振频率是可以计算出来的。钱先生的分析,既科学严谨,又生动风趣,使我们大开眼界,也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和交口赞赏。

为了让我们能从感性上具体了解导弹和火箭,先生还亲自带着我们到地处北京南郊的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装车间参观火箭总装,到北京西南郊的101试验站观看火箭发动机热试车。

经过一年多在钱先生指导下的学习与准备,我们初步掌握了星际航行和卫星设计的基本知识。1964年春季,我们四个人先后返回上海机电设计院。

成立人造卫星研究室

1964年春,在钱先生的推动下,上海机电设计院以我们四人为骨干,从院内其他研究室调来技术人员,成立了第七研究室,从事人造卫星的设计工作,以后又陆续补充了大批的1964、1965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第七研究室设总体设计、结构与温控、姿态控制、电源和跟踪遥测遥控五个工程组。1964年5月,我们开始了我国人造卫星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方案设计。卫星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应用多种科学与技术的成果,不仅需要靠我们自己的技术能力,而且要寻求上海以至全国有关研究单位和工业部门的合作和支持。

为了了解有关研究所和工厂的技术条件和水平,承担卫星分系统和设备的研制能力,我们先后访问了华东技术物理研究所(现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电池厂、上海光学机械研究所、上海无线电研究所以及上海的其他有关单位。由于人造卫星的研制是一项国家规模的任务,它的正式启动必须得到国家的审查和批准,在没有国务院或其他高层领导机关的决策和任务分工指示的情况下,上海机电设计院领导不敢放手工作,采取“等着瞧”的态度,同时我们接到上级指示,不要到上海以外的地方去调研。因此卫星设计工作进展遇到困难。

钱先生的及时鼓励

我们满怀热情地做了一段卫星设计以后,发现工作难以深入,情绪有所低落。这一情况传到了北京的先生那里,他在1964年11月11日同我讨论远程星际航行问题的来信中,语重心长地说:“听说你们现在工作还有不少困难,任务也不够具体,必须以革命者的干劲来冲破层层障碍!希望你深思!”

钱先生的信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增强了我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在他的开导下,我们重树信心,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终于在1965年5月完成了我国人造卫星的方案设想。不料,卫星方案设想完成之日,就是早期准备工作结束之时。因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上海机电设计院的建制和任务都要重新调整。事实上,1965年1月,钱学森等科学家在向国务院的建议中提出:

“自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对这些新技术都有过考虑。现在看来,弹道火箭已有一定基础,中远程火箭进一步发展,即能发射一定重量的卫星,计划中的远程火箭无疑也有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工作是艰巨复杂的,必须及早开展有关研究,到时才能拿出东西来。因此要早日列入国家计划,促其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提出了《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1965年4月,国防科委提出了1970年至1971年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想;卫星本体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研制,运载火箭由七机部(原国防部五院)负责研制。根据七机部的决定,1965年8月上海机电设计院迁至北京,改名为七机部第八设计院,除继续研制探空火箭外,承担研制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的任务。我们所完成的卫星方案不得不束之高阁。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篇6

欧洲卫星电视频道数字化超过99%

据最近在伦敦发表的2008astra卫星检视报告称,目前欧洲及北非地区已有83%卫星家庭接收数字卫星电视,这比同地区有线电视家庭平均只有20%接收数字有线电视要高出4倍;卫星电视数字接收已占有数字电视市场58%份额,表明卫星数字接收成为最普及的模式。

报告指出,欧洲及北非35个国家接收模拟电视及数字电视的家庭现有2.39亿户,其中接收数字电视的家庭近1亿户。而接收数字卫星电视家庭为5680万户,其中4110万户家庭直接接收astra卫星或天狼星(Sirius)卫星星座传输的数字电视业务。据称,欧洲卫星电视频道数字化比例已超过99%。

作为欧洲主要的DtH卫星电视系统,SeSastra卫星舰队现由12颗astra卫星及3颗Sirius卫星组成,为用户传输2295个模拟及数字电视频道、广播频道,包括30个数字高清电视频道。而至2007年底,欧洲及北非地区35个国家中接收astra卫星家庭和有线电视家庭已增加到1.172亿户,其中DtH卫星家庭5030万户,另有6690万户家庭则通过有线电视前端收看卫星节目。

这份市场调查由研究所采用打电话及面对面访问方式独立进行,抽样样本多达7万个以上。报告称,目前astra卫星及Sirius卫星在欧洲传输节目的直播电视平台包括英国Sky、法国Canal+、德国premiere、西班牙Sogecable、荷兰CanalDigital、中欧及东欧的UpC、CzechLink和SkyLink等。报告再次清楚地证实,卫星是欧洲电视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和主要手段,而且数字接收仍然是最受观众欢迎的接收模式。

卫星驱动德国电视数字化

2008年3月12日,SeSastra公司宣布,2007年德国接收astra卫星系统传输的数字卫星电视的家庭用户增加172万户,已增至975万户,成长率达21.5%。由此,astra卫星继续成为德国发展数字电视的驱动力及主要的基础设施。在过去的2007年,德国接收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的家庭共有3698万户。其中,采用DtH接收方式的卫星电视家庭仍然稳定为1670万户,占德国电视家庭总数的45%;而有线电视家庭约1790万户,占电视家庭总数的48.4%;接收地面电视的家庭为230万户,占电视家庭总数的6.3%。值得关注的是,2007年德国有线电视家庭减少了60万户,而数字地面电视家庭则增加到40万户。

上述数据取自欧洲一家市场调查机构tnSinfratest研究所根据去年底受SeSastra公司委托对德国电视市场进行独立调查后发表的最新一份卫星检视报告。该项市场调查的抽样样本为6000多个电话及面对面调查访问。

这份德国卫星检视报告指出,至2007年底,德国数字电视家庭增加了23.1%,达到1561万户。其中,数字卫星电视家庭988万户,比2006年增加了20.9%,占德国数字电视家庭总数的63.3%,这反映了数字卫星电视是德国电视家庭喜欢的接收方式;而数字有线电视家庭为360万户,占数字电视家庭份额为23.1%;另有206万户电视家庭接收数字地面电视,占数字电视家庭的份额为13.2%。此外,还有5万德国家庭通过DSL方式接收数字电视,占0.03%份额。报告还指出,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而成为欧洲模拟电视接收大国的德国,其接收模拟电视的家庭用户继续减少,目前大约为2140万户。

市场分析家称,随着转换数字接收模式在德国许多地区的继续发展,越来越多的观众决定采用数字模式接收卫星电视。而根据德国数字卫星电视家庭2007年比2006年增加了20.9%这一事实,再次表明卫星是德国电视数字化的驱动力。基于此,SeSastra公司2007年为讲德语地区的电视家庭扩展了卫星数字电视的传输服务,现为这些地区的电视家庭用户传输374个数字电视频道。该公司相信,这些不同种类的高品质节目,未来将能吸引更多的电视家庭接收astra卫星提供的数字卫星电视服务。

卫星是奥地利电视数字化发动机

2008年4月2日,SeSastra公司宣布,在讲德语地区的奥地利,2007年接收astra卫星传输的数字卫星电视家庭创纪录的增加了47万户,达到144万户,市场成长率高达48.4%。由此,astra卫星不仅是奥地利家庭接收数字电视最主要的基础设施,而且是奥地利家庭接收数字电视的主要驱动力或发动机。据统计,在2007年底,奥地利接收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的家庭共有34475户,其中卫星DtH电视家庭为190万户,占55%份额;而有线电视家庭125万户,仅占36.5%份额;接收地面电视家庭25万户,占7.2%份额。市场调查的数据还显示,2007年奥地利有线电视家庭与2006年相比只有轻微减少,而地面电视家庭则减少了13万户。

上述数据取自欧洲最近发表的一份卫星检视报告,其中奥地利的市场调查是2007年底SeSastra公司委托市场调查机构GFK研究所独立进行的,其抽样样本为2000个电话访问。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篇7

陕西省物价局、陕西省广电局5月19日转发国家发改委、广电总局《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有线电视网络经营者今后制定或调整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标准必须先举行听证会,而且应当提前10个工作日公告。对低收入用户可酌情减免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有线电视用户应按时缴费,对于不缴费或不按时缴费的用户,有线电视网络经营者可以停止或暂停服务。目前西安现行的有线电视收视维护费标准是每户每月14元,对最受关注的是否涨价问题,陕西省物价局有关人士称尚未确定,待时机成熟后才能做调整。陕西省物价局要求有线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标准的制定必须严格按照《暂行办法》进行。属设区市所在地的收视维护费标准的制定,由设区市价格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省物价局审批;各县(市)的收视维护费标准的制定,由当地价格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设区市物价局审批后,由设区市物价局报省物价局备案。

青岛移动数字电视开播

青岛移动数字电视日前开播。在率先启用的公交车载数字电视项目上,海信电器独家拿下了数字液晶电视和数字地面机顶盒两大项业务,成为青岛公交移动数字电视产业的最大赢家。据了解,海信电器移动数字电视设备已经在青岛几条热线路的400辆公交车上安装完毕,到7月份将完成800辆公交车的安装,明年计划完成1400辆,届时青岛市公交线路将有一半以上的公交车安装上数字电视。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士磊表示,地面数字电视的前景非常广阔,在欧美市场已经远远超过了有线数字电视,占到了数字电视产业70%的份额。海信有着地面数字电视在美国的成功运作经验,再加上博士领衔的数字电视开发队伍、成熟的技术积累以及覆盖有线、地面、卫星和高清等丰富的数字电视产品,这为青岛移动数字电视的顺利开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也成为海信与青岛广电战略的重要保证。

江西省召开工作会议强调确保“村村通”

日前,江西省政府在南昌召开全省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副省长赵智勇到会讲话。会议强调,要狠抓任务落实,确保资金到位,确保在进村上用力、在入户上用心,确保“村村通”长期通、优质通。省发改委、省广电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各设区市分管广电工作的副市长4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要内容是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村村通”工作会议精神,部署该省“村村通”工作,在巩固行政村“村村通”成果的基础上,稳步推进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工程。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村村通”的重要意义,把“村村通”工作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干部的内容,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财政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系中。

新科电子推出卫星导航器系列产品

广东新科电子集团近日在国内首家推出卫星导航器系列产品的同时,产品推广会在欧美、香港地区、新加坡等海外七大城市同步召开。新科认为,卫星导航产业属于当仁不让的朝阳产业。卫星导航器产品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面世,1995年日本的销量为53万套,1999年达到100万套。据权威数据分析,2005年日本市场将突破300万台,而美国、欧洲则将分别达到150万台和250万台。到2010年,全球汽车导航器的容量有望达到1300万台以上。新科销售中心副总经理樊文建说,目前我国卫星导航器用户设备市场已经日趋成熟,批量化用户群体正在逐步形成,在以往高级汽车里才能看到的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大众化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因此,新科于3年前即开始了导航技术的研发和积累,依托设在美国的“超越号数字实验室”,结合香港的开发中心和总部部级技术中心,三地互动,组成了强大的技术平台。与目前外资品牌固定的车装式产品不同,新科这次上市的卫星导航器,其设计理念是多功能便携式,与移动DVD合二为一,无须安装,可多车使用。使用国家授权的专业导航地图,涵盖300多个城市,实现了真正的跨区域导航,预计到2006年底将会覆盖全国95%的人口地区。年内新科还将推出口袋型个人导航器等10款新品,融娱乐、通信和导航三位一体,构成强大的产品阵容。

我国首次实现低轨卫星轨道倾角控制

经过23天的测控,“资源2号”03星顺利完成了卫星轨道倾角的调整,使“资源”卫星“三星组网”模式更加稳定、长寿命地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实现多星组网模式下低轨卫星轨道倾角控制。专家称,此项控制的完成,为未来我国航天测控系统多目标测控管理积累了经验。由于“资源2号”卫星没有在运行垂直轨道面装载轨控发动机,只有通过姿态运动的方法,先让卫星在太空翻个个儿,使水平面的发动机旋转到垂直面,才能建立轨道倾角控制的条件,这给测控带来了一定难度。在此次轨道倾角控制中,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在制定详细测控计划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模拟仿真试验,最终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通过调整卫星飞行轨道与太阳轨道夹角的方法,实现了低轨卫星轨道倾角控制,并成功解决了由于受太阳温度影响而使卫星蓄电池温度过高的问题。在四次控制调整中,该中心测控精度达到100%,达到了轨道倾角控制的效果。目前,“资源2号”03星按照预期结果在轨稳定运行,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将通过卫星下传数据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监控。

中国卫星与二股东资产置换

中国卫星与其目前的第二大股东和潜在的控股股东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于5月11日签署了《股权置换协议》,中国卫星以航天四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70%的股权,置换入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15.21%的股权。股权置换完成后,中国卫星持有东方红公司85.21%股权,并不再持有航天四创任何股权。

鄂尔多斯广播电台办蒙语节目覆盖西四旗

鄂尔多斯广播电台自办覆盖西四旗的蒙语节目于5月1日开始试播。此前,鄂尔多斯市自办蒙语广播节目主要覆盖东部旗区。由于受地域等条件制约,少数民族集中的西部几个旗一直未能解决信号源的问题,不能正常收听鄂尔多斯电台蒙语节目。在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借助内蒙古自治区光缆的开通,鄂尔多斯市广电局抓住机遇,多方论证,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使鄂尔多斯广播电台的蒙语广播节目覆盖到杭锦、乌审、鄂前、鄂托克四旗广大农村牧区,使蒙语广播节目受众服务面达到63%以上。

银川8成农民年内免费看8套电视节目

银川市5月20日召开的建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工作会议,确定了银川市建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目标。今年,银川市将确保农村80%以上的农民免费收看到8套模拟电视节目;3年内农村广播电视入户率超过95%;同时向农村加密传送18套数字电视节目,以适应收入水平较高农户的需要。银川市政府要求,要确保5月底前完成多路微波的安装调试以及接收天线选型、招标工作,及农村电影放映配套设备的购置和电影拷贝的统一租赁;7月初完成进村入户任务的50%,年底进村入户率达到80%以上;6月底农村电影放映任务争取完成40%,今年10月底要达到放映电影3000场。

亚洲卫星市场供过于求

亚太卫星发表运营报告指出,亚洲地区卫星服务供过于求,竞争非常激烈,广播及电信业增长放缓。该公司寄希望于中国内地市场,期盼更多的内地电视台上星,并使用亚太卫星。该公司报告指出,“亚太5号”卫星于去年6月29日升空,8月13日完成从“亚太1号”卫星转移至“亚太5号”卫星的转移工作。“亚太5号”有38个C频段及16个Ku频段转发器,不但可用于有线电视节目分配,并可作为连接美国的桥梁。“亚太1号”已迁移到其它轨道以倾角式操作,并被中国国家天文台使用。目前该公司主要营业额的70%来自内地,该公司仍然希望将内地快速的经济增长作为业务扩展的动力。

中广网和香港有线携手进军手机流媒体

中广亚广播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和香港有线卫星电视有限公司5月26日共同宣布,双方将在手机电视领域密切合作,共同拓展中国手机电视的广阔市场。据悉,香港有线将其丰富的数字娱乐节目资源授权给中广无线,中广无线以强大的市场推广能力、编辑策划能力及丰富的流媒体运营经验结合香港有线卫星电视的精彩节目内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推出手机电视业务。这意味着在短时间内,中国内地的手机用户就可以通过中广无线的业务平台随时随地收看到香港有线卫星电视精彩的娱乐节目和资讯。据介绍,香港有线卫星电视是以华人观众为服务对象的电视台,提供24小时的华语娱乐、科技、文化等精彩节目;中广网是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宽带互联网和无线增值业务的专业公司,该公司拥有iSp许可证、iCp许可证以及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去年全球数字电视销量达到4930万台

据日前美国战略分析市场调研公司公布的统计数字,2004年全球数字电视机的销售量达到创纪录的4930万台,比2003年的销量增长50%。统计数字还显示,2004年全球数字电视机的销售额达162亿美元,增幅为70%。该公司预测,2005年全球数字电视机的销售量将增长38%,达到6820万台;到2010年,销售量将超过1.81亿台,其中北美地区占65%,亚太地区占19%,欧洲地区占14%。

亚洲卫星使用率上升2%

亚洲卫星财务兼行政总经理刘锦煊日前于股东会后表示,截至今年4月底止,集团旗下三枚卫星出租,出售的转发器总数目为59个,较去年底的57个增加了2个。而整体使用率亦上升了2%,由去年底的46%上升至现在的48%。集团行政总裁翟克信指出,虽然业内供应量仍多,但未见今年卫星转发器租金有下调趋势,他预计今年租金只会平稳发展;他相信,受惠更多电视频道及流动通讯服务推出,市场对节目内容传送需求将会增加,故此集团拥有优势,他对未来转发器的需求持乐观态度。

香港新加坡居亚太区iptV用户数领先地位

iDC最新调查报告指出,亚太地区(不包括日本)iptV用户数量预计到2009年将从2004年的50万增长到超过2000万,其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110%。由于亚太地区住宅宽带用户数量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从2004-2009年,预计其年复合增长率(CaGR)渴望达到19%,因此宽带电视服务的潜在用户也将迅速增加。就地区而言,香港地区是当前唯一最大的市场,截至2004年底,其宽带电视用户的市场份额达75%。然而,中国大陆从2004-2009年其宽带电视用户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预计将高达221%。其它国家,如澳大利亚、韩国和新加坡的宽带电视用户预计也将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新加坡在该地区拥有最高的住宅宽带渗透率,截至2004年底,渗透率达46.1%。到2009年底,其家庭宽带渗透率将进一步增长到接近75%。iDC预测,到2009年,新加坡的宽带电视用户数量将从2004年的1万增加到15.8万,年复合增长率为75%;宽带电视家庭渗透率预计从2004年占全部住宅宽带用户的2.1%增加到接近19%。

走俏的数字音频投影仪及芯片市场据in-Stat最新研究报告,2005年美国消费电展的一个亮点是今年亚马哈公司推出的一款数字音频投影仪,该公司因此获得了最佳展览奖。正是这个新款设备预示着半导体和消费电子设备制造商获得一个新的机遇。同时该研究报告指出,到2010年全球数字音频投影仪市场规模将达到939亿美元,而应用于这一设备的半导体芯片市场收入将达到3.35亿美元。

星空传媒港、台高层微调

星空传媒台湾分公司日前正式委派叶天成为业务副总经理,辖管星空传媒台湾分公司业务部。叶天成原任星空传媒香港总公司整合行销副总经理,拥有卓越的业务行销经历,熟悉中国大陆、台湾以及印度等重要电视市场创意行销等事宜。叶天成在加入星空传媒之前,积累了全亚洲整合行销的经历,对于不同媒体,如广告公司、电台、网路、电视与3G行动电视频道等,均有非常资深且优异的表现。

国际通信卫星去年收入达10.4亿美元

据报导,国际通信卫星在2004年的收入达10.4亿美元,持续经营业务收入达700万美元,持续经营业务整年的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盈利是6.219亿美元。这些数字包括为1a-7卫星的损失而拨出的8440万美元非现金亏损,以及2600美元的一次性非经常开支,这是在今年1月份向apaxpartners、美国的apollomanagement、madisonDearborn和位于伦敦的permira进行销售时的有关开支。

波音首推空中电视乘客可同步看四个频道

22日,波音公司旗下的波音联接公司透露,今夏在部分航班的飞机上可收看与地面同步的卫星电视。今夏,波音联接公司将向搭乘新加坡航空公司部分航班的客户直接提供4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乘客可通过笔记本电脑收看。这4个频道分别为BBCworld(BBC投资设立的国际新闻电视频道)、欧洲新闻台、欧洲体育台、全球公认的一流商业新闻电视台CnBC以及"nBC环球"与微软合作建立的播出突发新闻和深入报道的mSnBC。

英两有线电视巨头将合并

英国两大有线电视运营商ntL与telewest最终会达成一项价值55亿英镑(约104亿美元)的合并协议。此次合并将为卫星广播巨头英国天空广播公司(BritishSkyBroadcastingGrouppLC,BSY)创造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路透社引用《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times)未注明消息源的报道称,这一期待已久的交易的准备工作预计将提前近行。报道预计telewest将于近日在纽约会晤投资银行,确定此次合并交易的顾问银行。而ntL则早已指定高盛公司(GoldmanSachs&Co.)作为此次交易的顾问。此外,《星期日泰晤士报》还引用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话称,两家公司已在草拟新公司的管理层架构。据悉,ntL总裁Jimmooney以及首席执行官SimonDuffy将继续在合并后的新公司保持目前的职责不变,而telewest总裁CobStenham则将成为新公司的副总裁。目前,双方公司都拒绝对这一报道作出评论。

wildBlue公司将推卫星宽带因特网业务

据悉,近日wildBlue通讯公司宣布在六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开始推出该公司的一项商业服务。该公司说,他们将引进其卫星宽带因特网业务,在美国大陆现在没有服务或其它高速提供商服务水平低下的地方向家庭和小型企业提供高速因特网连接。wildBlue公司说,这项服务最初将向国家农村通讯合作组织(nRtC)的会员提供。

英国广播公司首次开展网络市场开发活动

英国广播公司从5月6日开始开展一个名为“世界报道电子网络”(worldServicee-network)的大型网络市场开发活动,以争取在线听众。这是英国广播公司首次举办这样的活动。据介绍,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报道电子网络”将用英语播出,每周一次,有音频和文字两种形式。世界各地的听众可登陆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报道”的网站,然后注册后即可收听和收看具有“个性化的节目”,内容包括:世界报道、文化娱乐和体育节目等。此外,听众还可参加“世界报道电子网络”推出的在线直播辩论活动,而且还有每月获大奖的机会。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报道”市场开发和听众交流部主任布思(alanBooth)说,当今世界,媒体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受众在这方面有许多种选择。“世界报道电子网络”将依仗英国广播公司这块品牌,通过网络,让我们及时知道世界各地的听众喜欢什么样的节目,然后每周为他们提供他们所感兴趣的节目,这样才能吸引听众。

福克斯电视网扩大在拉丁美洲的覆盖面

福克斯国际频道日前宣称将首次在拉美推出两个基本电视网。分别是Speed频道(将在7月1日在拉美境内播出)和福克斯生活频道(一个娱乐频道,集喜剧、戏剧、电影于一体),据节目供应商透露,福克斯生活频道将在第四季度推出。

英国试验用诺基亚手机收看电视直播节目

5月11日,一项技术试验的组织者11日说,英国牛津大学一些手机用户将能通过手机收看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和探索频道在内的16个电视频道的直播节目。据报道,这一试验将于今年夏天在诺基亚手机上进行。手机制造商和电信公司寻求推出新的多媒体服务项目,以促使消费者对手机更新换代并更多地使用手机。在亚洲部分地区,能够接收电视节目的手机已经摆上商店柜台,但这一技术尚未惠及欧洲大陆和美国。不过,英国的移动电话公司已通过第三代高速电话网络向个人手机用户提供包括Cnn在内的特选电视频道的服务。

印度国家电视台的数字频道将增至50个

印度国家电视台―――全印电视台4月28日宣布,该台准备把其播出平台上数字频道的数量由目前的33个增加到50个,以满足150万订户的不同需求。全印电视台的消息说,目前有许多印度国内外的电视频道想加入这个数字播出平台,如印地语娱乐频道“撒哈拉一台”(Saharaone)和其它一些宗教频道。在外国频道方面,想加盟的有:亚洲新闻频道(Channelnewsasia)、德国之声电视台、法国电视五台(FrenchtV5)和加拿大的SStV电视台。据悉,全印电视台将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对这些频道的申请进行审议,然后做出是否允许他们加盟的决定。

韩国多媒体广播用户达到2万

据悉,韩国在开通世界上首个移动广播手机接收业务仅两周后,其数字多媒体广播用户已达到2万。由SK电信公司的子公司tU媒体公司负责提供这项名为DmB的业务,该公司近日称平均每天约有1.5万名新用户签约。通过移动设备(如手机或汽车内部终端设备),订阅DmB业务的用户可以欣赏到画面如水晶般清晰的电视广播,享受到CD音质的音频以及接收数据。

瑞典网络广播日渐流行

RUaB(一家广播调查公司)最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瑞典收听互联网广播的人日益增多。与去年一份类似的研究报告相比,收听网络广播的人数上升了2.2%。根据RUaB公司的报告显示,10.4%的瑞典人每周都在收听网络广播,其中9-19岁的听众最多。大约12.8%的男士平均每星期收听网络广播,与之相比,妇女仅为7.9%。其中Sveriges广播(公共广播商)的听众人数增加最多,商业广播的听众数也在增长。RUaB公司于2005年1月至3月间进行了此次调查。

美国互联网零售总额198亿

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初步数据显示,第一季度的互联网零售总额达到了19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160亿美元增长了23.8%,比第四季度186亿美元增长了6.4%。这些数据都是调整后的。Caris&Co的分析师大卫-加里蒂表示:“消费者显然正向互联网采购发展,因为通过互联网让他们感觉越来越舒服了”。美国商务部表示,第一季度的电子贸易占到了9169亿美元零售总额的2.2%。Leggmasonwoodwalker分析师斯科特-戴维特表示,在过去一年中,互联网零售总额每个季度都能增长20%到25%,这种稳定性是长期增长的出色信号。他表示,最近珠宝类商品的互联网销售增长迅猛,因为这类商品平均而言较贵,长时间选择带来的舒适更大。

日本首次公开超高清电视实现日程表

日本nHK放送技术研究所在5月26-29日召开的“技研公开2005”上,公开了屏幕分辨率为7680×4320、相当于高清电视(HDtV)16倍的“超级高清晰电视”的计划日程表。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试制了支持超级高清晰电视的照相机、实际演示了影像播放,但还是首次公开具体的日程规划:具体日程如下:2008年之前完成面向家庭的传输系统试制与实验。2011年之前确定面向家庭的播送技术。2015年开始试播,2020年之前开发家用显示器与音响设备。打算在2025年前后正式开播。2025年恰逢日本无线电开播100周年。传输手段方面提出使用21GHz频带(21.4-22.0GHz)的卫星广播,带宽为600mHz,如果能独家使用可以进行500-600mbps的传输。不过,在以21GHz频带传输信号时,存在下雨时信号衰减比平时严重的问题。此次,对估计会因降雨导致信号衰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增强信号发射的模拟实验。此外还在会场展示了21GHz频的相控阵天线RF(射频)部分。

俄罗斯将为埃及建造两颗卫星

据悉,埃及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部的部长表示欢迎与俄罗斯在空间研究和卫星领域进行合作。在回答记者问时,这位部长透露了在俄罗斯总统普金近期访问开罗期间,埃及与陪同普金总统的俄代表团签署了一份特殊的协议,俄罗斯将为埃及建造两颗卫星―――埃及1号和2号卫星。他同时补充说俄方还同意为埃及修建地面站来处理从卫星上传来的信息。他指出俄罗斯方面表示已经做好准备为埃及建造两颗卫星并且发射到外太空的轨位上。这位部长表示此前与乌克兰缔结的有关建造和发射一颗名为“埃及-1”电信卫星的协议仍然有效。

泛美公司传输HDtV节目

据悉,泛美公司依靠传输HDtV实现第一季度收益良好。泛美公司称与去年同期2.054亿美元的收入相比,今年一季度的收入上升了1.6%,达到2.088亿美元。公司业务的核心部分-节目传输和视频服务与2004年一季度相比上升了8.4%。据该公司的一位高级官员介绍,公司的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核心的视频业务。泛美公司占有美国HDtV全天候有线传输市场的70%份额。泛美公司还为HBo、Cinemax、HDnet以及财富电视频道等传输高清电视节目。

BCFm第一季度广告收入报告

根据广播网络财务管理协会(BCFm)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aBC、CBS和nBC广播网络的总广告收入与去年相比下降了2.07个百分点。该调查报告称,第一季度总的纯利润从去年开始下降了约6100万美元,但是与2003年第一季度相比增长了8%或接近2.22亿美元。广告收入减少最多的是体育类的广播,与2004年第一季度相比收入减少逾21%或近1.48亿美元。而日间黄金时间段的广告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近4个百分点(约6100万美元)。其它增长方面包括上午时间段的广播和新闻类的节目,增长幅度均超过了12个百分点。与2004年第一季度相比,儿童类广播中的广告收入下降了17%,而深夜时间段的广告收入稍有下降。尽管如此,该协会表示与2003年相比,上述收入下降的广播还是呈增长势头。

中国有线获得国家开发银行200亿贷款项目

中国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5月20日在钓鱼台国宾馆正式签署《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海涛、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姚中民、中国有线董事长李丹等出席了签字仪式。根据协议,国家开发银行将在未来五年向中国有线提供总量200亿元的开发性金融贷款,支持中国有线大力发展有线电视产业,促使中国有线尽快形成规模化经营。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篇8

“鑫诺二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是基于“东方红四号”卫星公用平台研制的首颗通信广播卫星,具有长寿命、大容量、安全可靠等技术特点,卫星重约5.1吨,采用标准的广播卫星频段,设计寿命15年,在轨服务寿命12年。星上载有22个大功率转发器,可同时支持200余套标准清晰度电视节目,在中国全境范围内均可使用0.45米天线接收到其清晰的声音和图像。

该卫星用户为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主要为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广播电视、数字电视、直播电视和数字宽带多媒体系统用户提供服务。作为我国首颗直播卫星,鑫诺二号卫星将直接服务于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广播电视卫星直播领域,为我国蓬勃发展的广播电视业务,为实现广播电视全人口覆盖,为“新北京、新奥运、新媒体”提供更优质的传输服务。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成“十一五”发展重点

罗强

本报讯近日,科技部了《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国家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重大专项重点实施的内容和目标,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成为其中的重点。

《规划》指出,未来五年要重点研究开发微波毫米波器件、高端通用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中间件为核心的基础软件产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国家安全等领域整机系统产品和基础软件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和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重点实现90纳米制造装备产品化,若干关键技术和元部件国产化;研究开发出65纳米制造装备样机;突破45纳米以下若干关键技术,攻克若干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初步建立我国集成电路制造产业创新体系;研制具有海量通信能力的新一代宽带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低成本广泛覆盖的宽带无线通信接入系统、近短距离无线互联系统与传感器网络,掌握关键技术,显著提高我国在国际主流技术标准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占有比例,加大科技成果的商业应用,形成超过1000亿元的产值。

tCL彩电亏损7.58亿港元退出欧洲

尚昭

本报讯日前,tCL表示,它将出售位于波兰的一家工厂,并关闭欧洲7个办事处中的5个。这7个办事处包括位于法国的欧洲地区总部和6个销售与营销子公司。该公司在日前的公告中称,将结束公司品牌彩电在欧洲市场的销售,未来业务转向oem,以加速扭亏。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篇9

刘少奇说:中央专委主任的重担,非莫属

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电站,标志着原子能时代的到来。这时,就敏锐地察觉到,“科学技术新发展中的最高峰是原子能的利用。原子能给人类提供了无比强大的动力源泉,给科学的各个部门开辟了革新的远大前途”,“我们必须要掌握原子能”。1954年10月,、先后得知在广西富钟县发现了铀矿,分别召见负责这一工作的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刘杰,听取他的汇报,要求加强找矿工作。根据的建议,1955年1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专门听取李四光、钱三强、刘杰关于原子能的汇报。这是在导弹原子弹方面所主持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会议,也是最具决定意义的一次会议。中国制造原子弹,就在这个时刻拍了板。这次会议作出了创建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中国从此进入“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在协助中共中央作出创建核工业的战略决策之后,立即开始繁重而又细致的组织和具体决策工作。1月3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在会上专就发展原子能一事发表长篇讲话,提出“我们必须要掌握原子能”。

在的关心下,国务院第三办公室成立了原子能小组。1956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决议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二机部),作为国务院对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归口管理部门。1958年5月31日,又批示同意把核武器试验靶场、仓库由二机部负责设计,勘察施工由军队负责,建成后由军队管理。这样,就初步形成全国分工协作进行核工业建设的大好局面。后来,为了加强集中统一管理,经国务院同意,建工部的第三设计院和4个建筑安装公司、冶金部三司成建制划归二机部,原子能保卫保密和辐射防护医疗卫生也移交到二机部直接领导,从而加快了核工业建设的步伐。

1958年8月,二机部明确提出“军事利用为主,和平利用为辅”,“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得到和党中央的首肯。1960年8月,苏联撤退全部在华专家,停供所有设备材料。其中有专家甚至断言,过不了几年机器会成为破铜烂铁,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面对苏共中央的背信弃义,指示:不理他那一套,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1961年7月,针对二机部党组的请示,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原子能工业建设的决定,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随着尖端科技事业的发展,到1962年秋,在国民经济进入全面调整之际,成立更高一级的领导机构以加强原子能和尖端科技事业的组织领导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9月,二机部党组向中共中央递交了《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武器工业建设情况的报告》(即两年规划),详细汇报了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攻关的进展情况,以及请求中央解决的问题,提出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常委会对此进行了讨论。总参谋长、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向中央政治局常委汇报原子弹研制的情况。会上罗瑞卿汇报说,原子弹技术具有复杂性和高度综合性,靠一个部门很难完成任务,需要全国各方面的配合,中央应有专门机构抓。刘少奇同意,并说:你们提出个方案和名单,报中央批准。

10月30日,罗瑞卿向党中央、递交报告,明确提出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建议中央成立15人专门委员会,提出“最好是总理抓总”。11月2日,邓小平在报告上批示:“拟同意,送刘、周、朱、彭核阅。”11月3日,在报告上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的批示是动员令,调动了全国各方面的力量支援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攻关试验。11月17日,刘少奇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中央决定由15人组成中央专门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全面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2月14日,中共中央下达了《关于成立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的决定》。

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成为中共中央领导国防尖端事业的最高决策机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我国原子能工业建设和加速核武器研制、试验工作以及核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中央专委由总理、7位副总理和7位部长组成。中央专委以为主任,由、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王鹤寿、刘杰、孙志远、段君毅、高扬共15人组成。这是一个强大的领导班子,拥有7位副总理:副总理兼国防工委主任,李富春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李先念副总理兼财政部长,薄一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陆定一副总理兼中共中央宣传部长,聂荣臻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罗瑞卿副总理兼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国防工办主任。7位部长级干部是: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国防工委副主任兼国家经委副主任赵尔陆,副总参谋长兼国防科委副主任张爱萍,冶金工业部部长王鹤寿,核工业部部长刘杰,航空工业部部长孙志远,机械工业部部长段君毅,化学工业部部长高扬。

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由罗瑞卿兼任,赵尔陆兼常务副主任,张爱萍、刘杰、郑汉涛兼副主任。中央专委下属办公室的刘柏罗、许淦、赖坚、李光等9位成员,都是亲自和国防工办副主任赵尔陆选定的一些国防工业资深专家,秘书长是郑汉涛,副秘书长是冶金部金属司司长刘柏罗。中央专委日常事务的主要负责人是国防工办副主任赵尔陆,他本身也是中央专委成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中央专委成立后,担当起两弹研制总指挥的繁重任务。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攻关涉及面很广,未知因素多,困难重重,没有高效果敢的总指挥来统一决断、协调,是难以完成中央交给的任务的。向来以机敏、细致、干练著称,中央专委主任的重担,正如刘少奇所说的,非他莫属。

在中央专委成立后的半年时间内,我国原子能工业各条战线迅速形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为原子弹的研制和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而则成为名副其实的原子弹研制和生产的“大管家”,举凡中央专委会议决定的事,哪怕是一个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都采取当场拍板方式,由主管的部长负责,保质、保量、限时完成。在作出决策后,还要派人不断督促检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钱学森曾回忆说:“那时中央专委的决定,要哪一个单位办一件什么事,那是没有二话的。那决定也很简单:中央专委哪次哪次会议,决定要你单位办什么什么,限什么时间完成,……也不说为什么,这就是命令!中央专委的同志拿去,把领导找来,命令一宣读,那就得照办啊!好多协作都是这样办的,有时候铁路运输要车辆,一道命令,车就发出来了……”

中央专委的高权威、高效率是与的威望和组织才能分不开的。他亲自主持每次专委会,并最后拍板。对二机部的工作,在中央专委会议上先后提出:“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戒骄戒躁”,“高度的政治思想性,高度的科学计划性,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核武器试验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一次试验,全面收效”。的这些指示,成为核工业战线职工的座右铭,时至今日,仍然是核战线基本的指导方针。

领导中央专委集中攻关原子弹

还在中央正式文件下达之前,就于11月17日开始工作,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一次会议。在首次核试验之前,他就主持召开了9次专委会,讨论解决了100多项重大问题。围绕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攻关,组织了26个部(院)、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参加攻关。

11月29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二次会议。之前,有人曾提出中国应该像印度尼赫鲁那样,成立一个原子能委员会,意思是说这样更利于领导。对此表示不同意,说,我们不搞尼赫鲁式的原子能委员会,我们的专门委员会和他们不同,是权力机构,是政策领导、组织领导机构,负责行政组织、检查工作。对二机部的人说:我们的专门委员会是权力机构。主要是帮助你们运用辩证法,搞好科研工作,支持你们,解决你们解决不了的困难。

在这次中央专委会议上,要求:“你们都是从高级岗位上调来的首长,到了专委办公室工作,既是首长,又是‘脚掌’,要腿勤手勤口勤。你们过去都是首长了,到这里以后,你们权力很大,因为你们代表的是中央专委,专委会定下来的事儿,你们去执行的时候,权力最大。另一方面你们的权力也最小,因为你们个人不能决定任何问题。”明确提出国防尖端科技“先抓原子弹”的指导方针,要求二机部制定实现两年规划的详细计划,以便更精确地执行和便于检查落实。计划报到中央专委后,主持专委会审查批准,并将部外协作的任务,如数通知有关部门限期办理。

针对我国核工业的薄弱环节,中央专委第二次会议还决定,限令各有关部门、部队和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于12月底前为二机部选调各方面优秀人才500名。这些选调人员中,许多领导干部和科技专家是经亲自提名或审定的。

12月4日,又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第三次会议。会议听取刘杰、钱三强关于两年计划的汇报和朱光亚对原子武器理论设计的介绍后,原则同意两年计划。在这次会议上,朱光亚第一次见到,心情激动。当时他只有38岁,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讲得很好,很好!”赞赏地对朱光亚说。会议从上午一直开到下午,最后中央专委批准了两年规划。临别时,紧紧握着朱光亚的手,诚挚地说:“请捎个话,和中央的同志们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你们要不懈地努力!”

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3次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会议,使这一特殊机构的工作迅速有效地开展起来。1963年,在的主持下,中央专委召开了第四、五、六次全体会议,讨论解决有关首次核试验的两年规划和今后工作安排以及有关设备制造、原子靶场、建立政治部和增设卫生防护等问题。在中央专委第四次会议上说:“在座各位同志和专委会的委员都负有极大的责任,但主要的责任还在二机部的常组书记、部长和副部长身上。”这给二机部部长刘杰以很大的压力。刘杰说,专委会成立以后,整个原子弹大的方针,以及具体的实施,是由专委会来领导的。有许多项目是无法预知的,所以有时在专委会上一提出来,就使主管经费的领导为难。由于工作强度大,刘杰的头发在1962年一年的时间内全秃了。

在3月21日的第五次会议上,提出:二机部的工作,要做到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要求有平凡而伟大的风格,要有终身为这门事业的思想”;“高度的科学计划性,要求一环扣一环,采取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克服松、散、乱、慢的现象”。提出的“三高”要求,很快被贯彻到二机部及其他国防尖端部门,成为中国尖端事业队伍建设的长期的指导方针。

为了鼓舞斗志,二机部决定将苏共中央拒绝提供原子弹样品的来信日期,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即“596”。1963年底,鉴于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接近过关,在12月5日召开中央专委第七次会议,决定:关于试验工作的安排,地面试验放在第一位,并继续完成空投试验的准备工作,地下试验作为科研设计项目立即着手安排。根据的要求,第一颗原子弹的一切准备工作都在极为绝密的情况下有条不紊地进行。

中央专委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比如计划1964年爆炸原子弹,“1964”这四个数字不能铅印,都是空白,印刷厂印好了以后,中央专委的工作人员再用钢笔填上去,然后密封好了送出去。每次中央专委会开完之后,所有的文件包括底稿都用牛皮纸信封密封起来盖上密封印,然后存到中央专委专门的一个保密室。

在同步聚焦技术取得初步成果后,有关部门拍摄了一部绝密影片,详细展示了原子弹的各种构件。除了核材料铀235未填装外,其他的几乎全部装上了,离原子弹的真正实体已近在咫尺。最后的镜头是这个大球起爆,虽然不是原子弹,但是爆炸的威力和蘑菇云也非同小可。1964年初影片制成,出于保密也不让配音,只是在放映时让人作口头介绍。一次中央专委开会,首先放映这部影片。中央专委委员和有关领导看了以后,非常兴奋,不住地点头称赞。

1964年是我国的原子能事业在的直接领导下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也是中央专委工作最辉煌的一年。年初,作为原子弹装料的高浓缩铀核燃料出厂,鉴定合格,解决了关键性的技术试验问题。鉴于此,4月11日,主持中央专委第八次会议,决定爆炸试验采用塔爆方式,成立前线试验总指挥部,张爱萍任总指挥,刘西尧任副总指挥。在会上提出:原子弹爆炸试验工作按9月10日做作好一切准备,等待中央常委派骨干到现场,试验时间由中央常委会决定;请国家气象局负责把气象预报搞准。他要求做到:“保响、保测、保安全,一次成功。”

6月6日,进行结构定型全球爆轰摸拟试验大获成功。这次试验除活性材料用代用品外,其他都是真产品。至此,仅爆轰试验就做了近千次的原子弹攻关成功在即。紧接着又顺利地做了次临界安全试验,核爆试验的条件基本成熟。9月16―17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九次会议,讨论首次核试验的准备工作、预演总结、正式试验时间及其有关问题。9月21日,将罗瑞卿根据会上意见写的可以在10月进行正式试验向中共中央和的报告转交在外地的,并附信说:核爆炸“时间以不迟于24日为好。因为如决定今年爆炸,以10月中旬到11月上旬为最好,而事前准备时间至少需20天;如决定明年四五月与空投航弹连续试炸,也需要在10月做过冬准备;如需从战略上进行考虑,推迟爆作,使之与第二套新的基地的建设和导弹及核弹头生产相衔接,也需要有方针上的决定。”

随后,向、刘少奇作了汇报。说:原子弹是吓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吓人,就早试。9月23日,召集、、张爱萍、刘杰等人,对首次核试验作出部署。在极为严格的保密情况下,开始了核试验的准备工作。

为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付出了巨大的心血。9月、10月间,多次同中央专委委员研究有关原子弹试验的问题。10月14日,亲自下达了核装置就位的命令。这一期间,连续给刘杰写了4封亲笔信,指导前方工作,确定试验时间。根据试验场区的气象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根据前方和中央专委的意见,决定把第一颗原子弹装置试验的起爆时间定在10月16日15时。在试验前,为防止意外,一再叮嘱:“要做好以防万一的准备工作。”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了。当晚,在人民大会堂与、刘少奇等接见《东方红》演职员时宣布: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会场立即欢腾起来,人们欢呼雀跃。由此引发的全国一片欢腾和国际上的巨大反响,人们至今记忆犹新。

着力推动原子弹武器化与氢弹研制

中国首次核试验只是一个核装置的爆炸,必须解决原子弹的武器化问题,才能真正打破核垄断。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明确指示二机部:要加速研制氢弹。1964年5月,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设想的汇报时,也曾对我国核武器发展问题作过明确指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根据中央的精神和、的要求,1964年12月3日,二机部在召集中央专委小型会议研究进一步发展原子能事业问题的基础上,向中央专委提交了《关于加速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报告提出,一方面要加速原子弹武器化,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另一方面要尽快突破氢弹技术,向战略核武器高级阶段发展。报告表示,力争在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试验。

为解决原子弹的武器化问题,运载工具的研制也成为当务之急。这样,核弹头与导弹的结合试验也提到了重要的日程上。为此,设想,1965年我国尖端武器事业进入“‘两弹’结合试验年”。1965年2月3日、4日,主持召开了中央专委第十次会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了二机部《关于加速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会议要求通过1965年至1967年的核试验,完成原子弹武器化工作,并力争于1968年进行氢弹装置试验。为加强领导,在会上提出扩大由15人组成的中央专委。

1965年3月2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央专委不仅要管原子弹,也要管导弹。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扩大成员,并改称为“中央专门委员会”。增加的中央专委委员有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电子工业部部长王诤、兵器工业部部长邱创成、造船工业部部长方强、导弹工业部部长王秉璋、物资管理部部长袁宝华、冶金工业部部长吕东。

5月,核航弹(由飞机运载的原子弹)空投试验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5月4日和5日两天,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十二次会议,对这次核试验提出了3项具体要求。经党中央批准,5月14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二次核试验──核航弹空投试验,爆炸威力与理论计算基本一致。从此,我国的原子弹开始真正成为可供实战使用的核武器。从首次核装置试验成功到制成核航弹,并空投试验成功,我国仅仅用了7个月的时间。

由原子弹到氢弹是一个质的飞跃。如果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攻关时还有一点点资料可供参考的话,氢弹攻关则是从零开始。但也有有利条件:在中央专委的领导下,热核材料生产线即将建成投产,计算工具有所改善,全国大协作的局面已形成,科研队伍在第一颗原子弹攻关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经验。

核武器研究院很快提出了一个从理论探索入手,做3次核试验,分3步走的氢弹攻关的《两年规划》,争取1968年爆炸第一颗氢弹,并由二机部上报中央专委。1965年12月29日至31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十四次会议,原则批准了二机部提出的《两年规划》。提出:今年为两弹结合试验年,明年是导弹年,明年在导弹上要前进一步,希望后年要出更大的成果。

的爆发对我国尖端科技事业构成了严重干扰,中央专委的工作也在艰难的环境中进行着。1966年上半年,主持召开了四次中央专委会议。在的直接组织指挥下,1966年5月9日,加强型原子弹作空投核爆试验获得成功,获得了宝贵的热核反应的实测数据,达到了预期效果。同年12月28日,利用塔爆方式进行的氢弹原理试验再获成功。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新方案完全可以直接作为导弹的核弹头。据此,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决定停止另一方案的攻关。

按照氢弹研制的新方案,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部内外厂、院、所的大力支援下,克服技术和动乱的双重困难,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产品研制任务,按期运到了试验现场待命。1967年5月9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十八次会议,全面审查了氢弹试验的准备工作,决定把试验准备的期限提前到6月20日。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提前实现了在1958年6月提出的“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10年工夫完全可能”的预言。氢弹爆炸试验成功后,国际舆论认为,“这是中国核武器发展中的一个质的飞跃”,中国“氢弹制造一开始就选准独特的技术路线”,公认中国已进入核先进国家行列。

提出核潜艇工程再次上马

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核潜艇的诞生是人类将高科技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1954年,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在美国建成下水。核潜艇以其常规潜艇无法比拟的隐蔽性好,机动性强,航行速度快,活动范围广,续航能力大等优势,震动了世界。有些军事专家评论说:“核潜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军军事技术上空前的大变革。”此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不惜斥巨资重点研制发展核潜艇。英国、法国、苏联等大国都相继研制成功了自己的核潜艇。面对当时的世界局势和海军发展的最新动态,中共中央认为核潜艇将成为未来霸权主义的战略武器;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潜艇,才能以威慑对付威胁。

1958年6月27日,负责国防科技的聂荣臻元帅向党中央递交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表示同意,批示道:“请小平同志审阅后提请中央常委批准,退聂办。”翌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批示:“拟同意。并请主席、彭总阅后退聂。”、也随即批示了这一绝密报告。在聂帅的主持下,中国开始了研制核潜艇的艰难历程。

当时,研制核潜艇同研制原子弹一样,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值得注意的是,有关部门以火警报警电话“09”作为这项工程的代号,预示着中国研制核潜艇已是十万火急,刻不容缓。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了专门领导研制核潜艇的班子,由罗舜初任组长,刘杰、张连奎、王诤为领导小组成员,负责筹划和组织核潜艇的研制工作。为推动核潜艇的研制工作,1959年11月,中央军委决定:核动力由二机部负责,艇体和设备由一机部负责,海军负责抓总。

1959年9月30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庆典之际,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来华访问。中方正式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赫鲁晓夫傲慢地说:“核技术非常复杂,花钱很多,你们中国没有水平也没有能力研制,我们苏联有了,就等于中国有了。你们把海军基地给我们用,我们的核潜艇可以帮助你们。”听后愤慨地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2年上半年,由于国家经济遇到暂时困难,大批工程纷纷下马。与此同时,中苏关系全面紧张,苏联从我国撤走了全部原子能专家。国家经济没有力量同时支撑原子弹与核潜艇两个攻关摊子。年底,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议。会议根据海军和二机部的报告,决定在当时国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核潜艇工程暂时下马,集中力量搞原子弹。出于长远考虑,海军领导和舰艇研究院负责人进行了多次研究。舰艇研究院院长刘华清和政治委员戴润生向聂帅作了汇报,认为从长远考虑,核动力潜艇研制工作不宜全部下马,研制核潜艇工程的种子要保住,否则以后再重新上马,困难更多。非常重视这份报告,主持中央专委开会进行了慎重研究。1963年3月,中央专委决定,在国民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保留一个由50多人组成的核动力研究室,继续从事核动力装置和艇总体等关键项目的研究。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与此同时,国家经济形势也大为好转,国力较前几年大大增强。1965年3月初,提议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但是对于核潜艇要不要搞,如何搞,搞什么样的,有过许多争论。知道后重申,国防尖端科学技术“要有,要快,要超”。有了的指示,核潜艇工程一路绿灯,重新上马。3月14日,第二、第六机械工业部联合向中央专委呈交了《关于成立核潜艇总体研究机构的报告》。3月20日,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核潜艇工程重新上马。中央专委批准:第一步研制攻击核潜艇,第二步再搞导弹核潜艇的方案,要求攻击型核潜艇于1972年下水实验,同时进行核潜艇陆上模拟动力反应堆和海军核潜艇码头基地的建设。至此,研制核潜艇这项巨大的工程才全面展开。许多重要工作的安排,都经过亲自过问,并由中央专委讨论作出决定。在这项工程的一些重大问题上有过多次批示。

为了避免的干扰,1967年8月28日,中央军委发出建国以来极少使用的“特别公函”。在“特别公函”最显要的位置,赫然印着主席的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为核潜艇工程扫清障碍。1968年11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葫芦岛造船厂开工建造。

1970年12月26日是77岁的生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选择这一天为下水日,同时开始了码头安装设备的工作。1971年4月,各个系统的调试完毕,即将在潜艇上装填燃料,作第一次启动的全艇联合实验。6月25日,主持了中央专委会议,听取了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即将进行第一次启动的全舰联合试验的汇报。指示:“核潜艇我们第一次搞,试验工作要稳当一些,一步一步把工作做好,多花一些时间充分实验,取得经验。”7月15、16日,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议,听取了核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运行试验准备工作情况的汇报,着重审查了模式堆启动运行安全问题。

遵照的指示,这艘核潜艇顺利地进行了4个阶段的试验,先后出海20多次,进行实验项目近200个,累计航程6000多海里。1974年8月1日,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宣布中央军委命令:第一艘攻击核潜艇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并举行了庄严的授军旗仪式。从此,人民海军进入了拥有核潜艇的新阶段,中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实现了的愿望,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1975年2月,第一支核潜艇支队在北海舰队正式组建。

倾心“一星”事业

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顺利升空,拉开了航天时代的序幕。在1958年5月17日中国共产党八届二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时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

中共二次会议后,聂荣臻责成中国科学院张劲夫和国防部五院王诤制定独立的空间技术体系规划。8月,张劲夫召集钱学森、赵九章等专家拟订我国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草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581组”,由钱学森任组长,赵九章及地球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卫一清担任副组长。专门研究我国的人造卫星问题,并把这一任务的代号定为“581任务”。

根据当时国内情况,发射卫星的条件尚未具备,应先从火箭探空搞起。1959年1月,张劲夫提出,任务需要调整部署,“大腿变小腿,卫星变探空”。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火箭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人造卫星的一些新技术课题获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东风导弹基地经过多次发射试验的考验,也打下了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同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12月27日,赵九章趁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呈送总理,建议国家正式立项,尽快制定发射卫星计划。这封信受到的重视。1965年1月8日,钱学森也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定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聂荣臻很重视钱学森的建议,指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积极去搞”。

1965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专门委员会报告了张爱萍邀请张劲夫、钱学森、孙俊人及国家科委、国防工业专业局的负责同志和专家进行研究的结果,提出了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重量为100公斤左右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

5月,主持召开中央专委第十二次会议,批准了国防科委向中央呈送的《关于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方案报告》,并责成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卫星系列发展规划。从此,我国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正式开始,并拟于1970年或1971年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于钱学森的建议是1965年1月提出的,所以,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为“651工程”。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组建了卫星设计院,并提出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具体方案。它被定名为东方红1号,属于科学探测性质,其任务是为此后发展中国的资源遥感、通信广播和天气预报等各种卫星取得必要的设计数据。

但在卫星工程上马不久,就赶上“”,中国科学院是地方单位,又是知识分子比较集中的地方,所以首当其冲受到破坏。为了保证卫星工程顺利进行,1966年12月,中央专委决定将卫星研制任务改由国防科委全面负责。

根据我国空间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保证东方红1号卫星工程计划的进行,聂荣臻向中央提出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建议。1967年10月25日批准了《关于国防科研体制改组方案的报告》,从而使国防科研方面的研究力量按专业方向和任务分工集中到有关研究院。1968年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防科委组建空间技术研究院,将科学院原来从事卫星工程的单位划归空间技术研究院,担负卫星研制任务,并任命钱学森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到1969年9月15日,在一次小专委会上明确指定:“651总抓,由国防科委负责,钱学森参加。”在“651工程”中,钱学森实际上是担负大总体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

1970年4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中央专委会议,听取卫星发射各项系统工作准备的情况。专家汇报时先念了一段语录,说:“直接讲卫星的情况吧,我看语录就不用念了。”当汇报到卫星将要飞经蒙古上空,专家将蒙古说成蒙修,插话说:“蒙古就是蒙古嘛,蒙古修了,难道领土也修了?不要什么都讲修呀修的。”这次中央专委会议从晚上7时一直开到深夜零时多,整整5个小时,中间没有休息。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1号”卫星在轰鸣声中升空。22时整,接到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从现场打来的电话报告:“卫星入轨,并已收到播放出的《东方红》乐曲。”他激动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连声说:“好!很好!”

卫星通信行业研究报告篇10

关键词:卫星导航系统;导航信息应用;服务模式

1引言

卫星导航系统可发送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的导航、定位和授时信息,是当今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该系统在国民经济众多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已形成庞大的卫星导航产业,随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开通运行,在我国及周边地区、海域已经能够实现连续实时三维定位测速能力、高精度授时能力和部分地区的用户位置报告及双向报文通信能力,我国的卫星导航应用领域即将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gps发展的过程来看,以军民两用乃至民用为主的指导策略已经成为gps从诞生、起步、扩大到垄断的成功经验。通过全球民用市场的开发,gps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和技术,并转而应用于军事领域。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应用gps最早的国家,目前gps在我国民用市场占据了95%左右的市场份额[3],其低廉的成本和先入为主的现状成为限制我国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打破gps在我国民用导航领域的垄断地位,实现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在我国乃至全球应用的快速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独有的技术特点,研究中国独特的导航信息应用与服务模式。

2gps、glonass、galileo系统

2.1gps系统

gps是全球应用最广的卫星导航系统,gps系统是美国国防部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一个天基无线电定位、导航与授时系统。gps系统不仅给军方提供了强大支持,而且主导了全球民用卫星导航市场。

gps系统的导航应用主要包括:(1)陆地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应急反应、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变形监测、地壳运动监测、市政规划控制等;(2)海洋应用,包括远洋船最佳航程航线测定、船只实时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3)航空航天应用,包括飞机导航、航空遥感姿态控制、低轨卫星定轨、导弹制导、航空救援和载人航天器防护探测等。

2.2glonass系统

俄罗斯的全球定位系统glonass开始建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可覆盖俄罗斯全境。目前在轨19颗星,但由于经费不足最少时只有6颗在运行。

glonass系统的导航应用与gps类似,主要应用于车辆调度、船只导航等方面,但远不如gps应用广泛,主要在俄罗斯境内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政府的关于卫星导航政策的基本原则中明确,把发展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外国导航系统的一体化,以确保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未来的伽利略系统的匹配性和可互用性作为重点方向。同时把俄罗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建立及进一步发展,确立为俄罗斯联邦经济现代化的一个优先重点[2]。

2.3galileo系统

为减少对美国gps系统的依赖,欧盟于2002年决定启动“伽利略”导航卫星计划。该计划总投资预计36亿欧元,由分布在3个轨道上的30颗卫星组成。

galileo系统在建立之初就已经明确以民用为目的,其服务主要包括:(1)公开服务。能够免费提供用户使用的定位、导航、时间信号和固定用户的精时间服务;(2)商业服务。相对于公开服务提供了附加的功能,包括加密附加数据、精确的局部差分应用、定位应用和无线通信网络的良好性领航信号等;(3)生命保险服务。与gps系统结合后有效性超过99.9%,包括船舶进港、机车控制、交通工具控制、机器人技术等;(4)公众控制服务。用于欧洲国家安全、紧急救援等;(5)局部组件提供的导航服务。对单频用户提供差分修正;(6)寻找救援服务。提高目前寻找救援工作的定位精度和确定时间。

2.4三大导航系统比对分析

从以上gps、glonass、galileo系统的应用方向和发展趋势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完善。

卫星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应用卫星研制生产已形成系列化,正

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卫星应用已成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gps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卫星运营服务、地面设备与用户终端制造、系统集成及信息综合服务产业链,卫星应用产业发展迅速。

(2)从个体用户定位测速向用户信息共享发展。

无论是航空、航海、陆上车辆用户,还是空间用户,均需要实现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调度指挥者之间的导航信息共享。虽然采用了通信接入的方式,暂时满足了用户需求,但通信手段的多样化造成了系统总效能的下降,需要寻求统一的标准。

(3)单一服务方式向多类型服务方式发展。

gps和glonass都是从以军用为目标的单一授权服务逐步转向民用开放服务。但由于起始设计的限制,民用开放式服务等级少,在精度控制方面缺乏更多手段[4];galileo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多种民用服务,并以不同的信号调制、信号与信息加密方式,向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精度等级、不同安全级别的服务。

(4)多系统兼容是未来发展方向。

能够接收一个以上卫星系统信号的多系统兼容接收机能够大大提高卫星导航系统的完好性、精确性和可靠性。各导航系统终端设备生产厂家已经开始着力发展研制兼容性更强,功能更加完善的导航终端。

3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于2004年开始建设,系统在轨星座由5颗geo卫星、5颗igso卫星和4颗meo卫星组成,完成中国及周边地区覆盖,计划于2020年建成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中国及周边区域提供rdss(radiodeterminationsatelliteservice,卫星无线电测定业务)服务能力。

3.1主要特色

相对于目前gps系统、glonass系统和建设中的galileo系统,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在设计之初就拥有着自己的优势。

(1)通过北斗卫星试验系统完成了顶层设计及关键技术验证试验,以区域卫星导航为目标,以当时中国国情可以承受的经济及技术能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导航系统,为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打好了基础,完成了技术积累。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继承了试验系统,实现了定位与通信相结合的一体化设计,定位与位置报告同时完成,建立了用户信息共享的统一标准。创建了双向定时方法,解决了动态用户的高精度授时。

(2)通过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完成了卫星无线电导航频率申报和启用,为中国卫星导航赢得了空间及频率资源,同时也为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兼容gps、glonass、galileo系统创造了基本条件[4]。

(3)采用了用户等级划分,逐步实现公开民用服务、授权民用服务、高级民用服务,并以不同的信号频率和调制方式加以区别,提供不同精度和安全级别的服务。

3.2发展方向

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应当在顺应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大方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特色,逐步发展建设成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1)实现多系统兼容,实现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信号共用;

(2)发挥特色功能作用,除导航、定位外,大力发展通信、定时等功能的应用;

(3)通过多种方式拓展系统功能,如移动通信、互联网络、wi-fi、伪卫星等;

(4)建设局域增强系统,实现高精度定位服务;

(5)开展组合定位研究,充分利用多源信号完成导航定位服务。

4我国导航应用服务发展模式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卫星导航产业经历了孕育、萌芽、快速发展、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等几个阶段,即将步入加速腾飞期。在90年代的萌芽期,国内相继注册登记的与卫星导航相关的企业有近百家。2000年以后,我国卫星导航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前后,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内的企业已经达到2500多家。目前,企业总数已经达到6200多家。形成了包括卫星导航系统、基础类产品、终端产品、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等组成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进一步快速腾飞奠定了重要基础。

4.1建立卫星应用产业发展体系

坚持远近结合、军民结合、自主研制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重大需求为牵引,以业务化和规模化发展为目标,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卫星应用公共资源的共享、培育卫星应用企业集群和产业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开放式发展为途径,以加强卫

星应用和培育卫星应用市场为突破口,加强国家对卫星应用产业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统筹规划与建设卫星及其应用系统,加大对卫星应用产业扶持力度,促使卫星应用产业成为加强与改善政府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手段,不断提高卫星应用业务化运行能力,形成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从2006年开始,原信息产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商务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单位先后多份关于重点发展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通知,并将卫星导航作为新兴产业列入空间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给予大力扶持和专项资金支持,为我国卫星应用产业创建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4.2行业用户建立示范工程,全力推广应用

2007年11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印发的《关于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对于涉及国家经济、公共安全的重要行业领域,须逐步过渡到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体制,鼓励其他行业和领域采用北斗卫星导航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服务体制。”

具体而言,发挥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重点在以下几个行业建立示范工程。

(1)交通行业

交通运输部通知,规定从2012年起“两客一危”(长途客车、客运包车和危险货物运输车)车辆必须安装卫星定位装置。2010年国内公路危化品车辆、大型客车共约37万辆;如计及其他类型的专用货车、普通货车、中小型客车,规模则达1133万辆;通过提供gps兼容系统,北斗系统能够快速提高渗透率,最终在技术与价格上与gps形成竞争态势,是北斗产业链从专业迈向大众市场的契机。

(2)海洋渔业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为渔业船舶提供通信联络、监控和救助功能,提高渔船的远航和外海作业能力。大中型渔船由于行驶范围较大,要求加装兼容gps的北斗终端设备。2010年全国海洋大中型捕捞渔船数量为9.08万艘。农林部渔业局的“十二五”规划细则指出要为90%以上渔船配备必要的安全通信、避碰设备,北斗导航终端应成为首选。从军事角度讲,沿海106万艘装备了北斗终端的渔船将能够极大地扩展我国海防预警范围,意义极为重大。

(3)电信、电力、银行、传媒等行业

移动通信网的运行,电力的调度与切换,银行和证券的结算,广播电视的播出等均需要时间同步设备,国内上述行业的时间同步系统的时钟源大都采用gps系统作为主时钟源。3g/4g通信网络以及数字电网的时间同步精度的要求更高,北斗系统双向定时服务能够保证10ns的精度,国家安全的需要使得北斗系统替代gps授时成为必然,结合可靠性方面的考虑,基于多系统兼容的卫星授时方式成为优选。 4.3面向大众市场,大力发展多种服务模式

4.2.1发展多模终端设备

北斗多模导航终端进入大众市场为大势所趋。虽然目前gps占了中国95%左右的市场,但未来北斗多模终将是大势所趋。

核心原因是,多模系统兼容gps和北斗的各自优势,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切换。同时gps系统无法覆盖国内偏远地区,而多模导航应用范围更广、系统精度更高。虽然北斗多模是大势所趋,但由于目前北斗多模导航终端成本相对较高,大众接受还有难度。大规模应用取决于成本降低的速度。

为实现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在民用领域的产业化,系统用户终端关键元器件必须解决国产化问题。北斗系统用户终端设备关键元器件研制要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投入资金,组织有基础的部门联合攻关,以解决系统用户机主要元部件依赖进口、用户设备价格居高不下的局面,使系统用户机的关键元器件与北斗系统一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只有这样,才能研制出性能好、价格廉的终端用户机,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北斗系统在与国外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的竞争中取胜。

4.2.2建立多手段服务机制

建立北斗导航信息通畅的服务渠道,按级别提供对应的服务:

(1)公共服务

建立北斗导航信息公共服务网站,提供gps、glonass、galileo、北斗系统的卫星预报星历,预报钟差、电离层模型、格网等导航信息,对用户提供免费查询和下载服务。

(2)授权服务

通过安全网站向授权用户提供北斗监测接收机原始测量信息、公共误差修正参数、精密星历、精密钟差等信

息,为长期用户提供数据推送服务,制定标准数据接口,提供云计算服务等。

(3)广域差分服务

提供广域差分增强服务,为用户提供精度在厘米级别的高精度定位服务。同时监测各种误差改正精度实现系统完好性监测,提高报警能力。

(4)信息扩展服务

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通信公司合作,实现北斗rdss短报文与手机短信、cdma、wi-fi等通信网络的互联互通,北斗rdss通信链路将得到极大的扩展。

配置伪卫星,提高定位精度、改善卫星导航系统的完好性和可用性[5]。

4.4立足长远,研究未来导航服务新方法

随着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和galileo系统的即将建成,可增强的系统由两个扩大到四个,有充分条件通过兼容增强形成gnss(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能力。以后的gnss将是四大系统兼容共用形成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4]。

因此,未来导航服务能力的首要研究方向依然是如何兼容共用四大导航系统。

(1)gnss组合定位技术

与现有的兼容接收机工作原理不同,gnss的兼容共用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可以称为组合导航技术,通过分析cdop值与卫星数目的关系,确定选星数目以及设计星座选择算法,并对各系统不同的导航电文进行时空统一以及观测向量的误差修正,最后完成定位解算[1]。组合导航技术拥有反应时间短,定位精度高,可用性好等优点,将成为gnss必然的发展方向。

(2)卫星信号干扰监测/定位技术

卫星信号干扰是卫星导航应用的心腹大患,为解决gnss卫星信号干扰问题,需要建立全国范围的信号干扰监测系统,监测可能出现的干扰信号,对干扰源进行定位,并及时上报处理,确保gnss的正常使用。卫星信号干扰监测是确保gnss连续可用的必需手段,是未来导航服务的关键环节。

(3)室内导航和室内外导航的无缝融合技术

由于gnss信号容易受到遮挡和多路径等传播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密集城区和室内封闭空间无法保证可靠的定位精度和可用性[6]。需要研究卫星导航与无线/有线通信的融合、与自主导航系统的融合,实现室内外导航定位的无缝融合和平滑对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泛在定位服务。

5结束语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是实现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打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局面,提高了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北斗系统的应用发展涉及到国家各个领域。我们期望政府高度重视北斗系统的应用和生存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系统应用,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北斗卫星导航产业,使北斗系统更好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references(参考文献):

[1]lichuan,xufanjiang,liulixiang,zhouyawen,researchondataprocessingforcompass/gps/glonassintegratedpositioning,csnc2011,

李川,徐帆江,刘立祥,周文亚,compass/gps/glonass卫星组合定位数据处理研究,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2011.

[2]a37-wp/1951,te/109,22/9/10,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大会第37次会议工作文件.

[3]tangjinyuan,yulu,wangsichen,analysisofcompass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applicationstatus,gnssworldofchina,2008.2,p26-30,

唐金元,于潞,王思臣,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现状分析,全球定位系统,2008.2,p26-30.

[4]tanshu-sen,developmentandthoughtofcompass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journalofastronautics,2008.3,p391-396,

谭述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与思考,宇航学报,2008.3,p391-396

[5]gengjianping,tangxianhong,studyonpositioningofpseudolite-assistedbeidou-2satellitenavigationsystem,csnc2010,

耿建平,唐先红,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伪卫星辅助定位技术研究,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2010.

[6]tianhui,xialinyuan,mozhiming,wudongjin,signalsofopportunityassistedubiquitouspositioninganditskeyelementsforoutdo

oor/indoorenvironment,geomaticsandinformationscienceofwuhanuniversity,2009.11,p1372-1376,

田辉,夏林元,莫志明,吴东金,泛在无线信号辅助的室内外无缝定位方法与关键技术,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11,p1372-1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