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9:51

城市规划与管理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管理未来发展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对于城市建设保证城市的发展与人、自然的共同发展极为重要。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城市建设极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管理

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城市规划制定后,如何使其贯彻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就成为突出问题。成功的城市建设应该是科学与艺术、人工与自然完美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城市建设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可以给城市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改善市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创造优良的宜居环境。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可以方便市民出行,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管理是城市发展的保障。①城市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②城市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③城市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环境友好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管理正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好,城市才能发展的好。规范而高效的城市管理,是确保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建设逐步推进、城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二、城市规划与城市未来发展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阶段管理的龙头。我国的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2.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

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行为,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2.3城市规划,就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来对人们的活动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有关概念进行解析,来探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互的制约和影响关系。

城市空间也是“空间”概念中的一种,它不仅是指单纯的城市生活空间,同时还包括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在城市中体会到的所有包罗万象的全部感受。

2.4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大背景下,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三、城市规划的发展研究

3.1统一协调发展

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市场、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方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既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考虑城市内的区域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等制度,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

3.2坚持量力而行

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3.3引导公众参与

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

3.4完善法制建设

近年来,我国法制化建设力度逐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

这样,不仅为政府开展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方便,也为生活在城市的社会公众提供了健全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的公开和公众参与,逐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有效。

四、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整治措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城市生活的居民中,城市建设已经将城市的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规划之一,在新建的道路、住房、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里,城市规划要求都会种上大量的花草树木,防止各种污染的再次发生。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大气污染中城市规划的治理方法主要是:4.1工业合理布局:这是解决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还应把有原料供应关系的化工厂放在一起,通过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4.2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4.3绿化造林: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城市的发展计划,也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是一项科学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并且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与管理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管理;问题;研究对策

众所周知,城市土地资源是社会生产中的不可再生资源,是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它不仅仅关系着城市用地,而且关系到每一个百姓的生产生活,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运行和规划的依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传统的城市土地规划措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进步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想要把城市建设的更美好,各地区一定要加强创新,制定出一整套合理、科学的规划策略,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制定出集科学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于一体的城市规划部署。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监管力度,协调各个部门的职能,保证整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一、城市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管理的含义

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城市经济目标,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性质,而制定的合理使用土地的办法。所谓城市规划管理就是指政府对城市规划内容所做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了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主要依据,是实现城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

二、城市用地规划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规划涉及到的内容越来越多,不仅仅包括楼房用地、绿化用地,还包括了公共用地、文物用地、商业用地等等,并且在规划的过程中还要保证不破坏环境,体现自己城市的规划特色,拒绝千城一面的现象。因此,城市用地的规划管理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要保证城市用地的规范合理,就一定要有一系列规范的管理体制,如若城市土地管理规划体制不完善,就会造成管理主体的空虚,影响城市建设目标的完成,使城市落后于国家的其它地区。

第二,城市土地用地不均。城市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实现城市多功能的融合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管理者所要面临的严峻课题。现如今,很多城市用地大多数都用在了房产建设上,成为了房地产商追求经济效益的集中营,忽略了城市建设中的其他职能,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很多城市的规划管理者忽略了城市的特色文化,千城一面的现象随处可见,造成了重复建设,浪费土地资源,缺乏亮点。此外,还有的城市进行大面积拆迁,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恶化,而且房屋建筑在拆除后也不重视规划,监管力度不严,造成无序建设,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第三,城市土地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主导者是各地区的管理者,他们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的规划建设效果,现如今城市规划队伍的人员少且业务能力不达标,管理人员缺乏城市规划的整体构想,不了解法律法规。另外,一些基层管理者的数量也比较少,管理能力更加不符合要求,尤其是一些山村地带,更加缺乏专业的规划管理者。这些问题都影响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影响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城市土地规划管理者的能力水平,加强对其的培养,已经成为了城市领导者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城市土地规划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到位,反馈机制不健全。制定出台一系列的城市规划规章制度后,就一定要对其加强管理监督,否则规划也就失去了效力。但是,目前各城市大多没有发挥出监管的效用,管理约束机构不健全,缺乏严肃性和权威度,再加上我国的城乡差异,造成了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另外,在城市土地规划管理工作中没有引进百姓的评价考核制度,缺少人民发表观念的舞台,这就造成了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的落后,无法迅速找到管理中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规划管理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方面的统一。

三、加强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研究对策

(一)完善城市用地规章管理制度的建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作基础,城市的用地规划管理也是如此。想要保证城市建设的完整性,体现城市特色,加强城市用地的规划管理,首先一定要完善制度体系的建立,明确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细则,把城市道路、建筑规划、绿化措施、商业建设等具体内容和规划管理的流程都记录在内。此外,还要保证城市的特色,保证城市的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市规划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才能保证规划管理者的工作顺利进行,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做到有据可依,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

(二)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

面对逐步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各地区一定要将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中心,把发展当做首要任务,不能一味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要注重城市的协调发展。首先,城市的土地规划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城市的建设中注重人文情怀,关注人们的心理需要,并且可以适当的出台一些政策,满足人们的需求;其次,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要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像有些城市一样大搞房屋建设,要重视绿化、重视古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最后,还要做到统筹兼顾,兼顾好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兼顾好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建造商的需求,兼顾好城乡的统筹发展。

(三)加强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

城市土地规划管理的主导者是人,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就一定要不断提高规划管理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城市土地规划管理内容能否顺利展开,也影响着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因此,各地区领导一定要重视加强他们的业务水平,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展开交流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为保障城市的规划效果发挥作用。

(四)加强城市土地规划管理的监督工作

在城市土地规划管理的实行过程中,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是保证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的保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管理工作的失误,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因此,各地区一定要完善日常监管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严肃管理各种违法行为,督促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质量。与此同时,还可以让普通大众参与进来,让他们发挥主人翁的作用,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发挥监督功能,从而促进城市规划的良好运行,建设出适合人类居住的美好城市。

参考文献:

[1]陈展洪.城市规划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

[2]赵全友.浅谈如何进行城市规划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5);384-92

[3]孙晓倩.做好城市规划管理策略研究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83-46

城市规划与管理篇3

关键词:城市建筑;城市规划;管理

1城市规划建设存在的问题

1.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城市建筑是一项较为复杂和专业性的工程,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其中起着指导性的作用。如果不能够对违法行为和处罚力度进行相对应的安排,就会出现不能够对违法行为进行公正裁决的情况。就目前城市建筑来看,许多工程存在着营私舞弊的行为,部分领导和工程人员仅关注城市的美观,并不能够真正将建筑类型和当地的水文、地理环境等因素结合起来,这样也就导致了对于建筑规划设计的水平较低,不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当然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市民是其中的主体,他们与城市的总体规划息息相关,因而就需要广泛吸取市民的建议,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建筑科学化发展。但是就目前部分城市的情况来看,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途径也受到了限制,从而使得总体城市规划并不能够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实施。甚至还有一些城市出现了规划设计不合理而被暂时搁置的情况。

1.2市民对城市建筑规划缺乏足够认识

就我国目前城市规划发展来看,市民对于规划大多采取一种漠视的态度,并不能够将其与自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更有甚者,部分城市市民出于自身的利益保护而去阻挠建筑规划和设计的实施。现在城市越来越关注对公共建筑的建设,但是在进行规划的过程当中又不免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这些人有时候会借着维护民权的名头去阻碍正常的施工活动。更有一些城市建筑不得不依靠行政力量的介入来消除这种阻力。从近些年来出现的问题来看,市民进行阻挠就是一种缺乏公共意识和法制观念的表现。有许多人对规划的实施进行拦阻也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拆迁利益,因而并不利于和谐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1.3城市建筑规划体系不健全

建筑划是整体工程得以有效实施的主要依据,如果整体规划体系不健全的话就不利于科学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就目前情况来看,有一部分设计人员由于对城市的整体发展道路和观念不够了解,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并不能够全面考虑到城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居民生活和服务区的发展状况,就会导致建筑类别安排不够合理。当然也有一部分建筑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其建设并不符合城市分片规划的科学性,因而也会阻碍城市发展。而这些表现归根究底都是由于在主管城市建设的设计部门和管理部门之间不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因而也就导致了城市建筑的规划不能够科学化发展。

2城市建筑与城市规划间的关系

2.1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建筑行业自2000年以来,呈现出井喷式的迅猛发展,如今历经十几年,逐渐走向稳定期,而这个时期也是急需行业人士反思的冷却期,全国百余城市,在疯狂的造楼,政府机关因为急需出成绩等因素。不断建造高楼,整个城市地域化特色被湮灭于高楼大厦里,不复往日踪影。以前多采用强制性指标组合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在沿海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具有比较强的适用性,规划工作的初期,会依据实际需求,提出多种不同的控制组合方式。建筑设计需要据此设计方案,以符合其中建筑功能、绿化率、容积率和建筑高度等要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许多行业人士已经意识到这样同质化的楼房无法为市场提供活力,而应该去追求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规划间的匹配性,建筑设计应服从于城市规划设计。

2.2城市规划依靠建筑设计来表现

城市规划设计因为不受限制,所以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设计方案来说,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可行性。这不仅对建筑自身的发展产生影响,还会对规划指标的合理性产生影响。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过去的设计流程当中,为了能够对规划设计发展内容有深层次的了解,在城市规划的早期调整阶段,会将建筑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报告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对所给出的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并且在编制规划中,为了防止出现控制指标偏差的现象,需要对规划重要节点、地段等信息进行论证,而在此过程中建筑方案可行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2.3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相辅相成

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很大一部分是由城市规划设计所决定的。避免同质化,城市规划设计就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能够促使整个城市空间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到每一处细节,从而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最大限度的达到融合。

3通过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措施策

根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需要我们总结学习发达国家关于城市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然后合理运用到我国的实际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借以解决中小城市在规划建设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下面是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3.1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重点

城市规划建设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服务于大众群体,因此在规划管理中就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考虑人们关心的问题并且加以解决。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证要制定出统一的规划与管理的指标,量力而行,不要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总的来说,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管理中体现人们的利益,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3.2树立环保意识,改善生态环境

城市规划与建设还应该维护地区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策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相对来说却变得越来越严重,城市生态问题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影响着城市社会的经济发展,虽然城市化带来了社会的繁荣进步,但同时也让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出现更多的问题,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布置要从居住区、道路、工业用区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尽量使得园林分布均匀合理,构成一个完整的绿地系统,街道绿化布置时可以选取合适的植物,达到降低噪音的效果。

3.3重视规划原则

各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都需要重视规划原则,做到坚持先规划,然后再建设的原则,为了实现城市主要功能的合理布局而发挥其主要作用。在规划过程中,要制定出统一的标准,还应该凸显出它的整体效益,禁止追求片面经济效益,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各方发展,减少实际管理中的问题。

3.4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

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循序渐进,制定出符合现阶段的合理的发展规划要求,关注居民关心的问题,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实际发展需要的模式。面对重大决策时切勿盲目草率决定,要经过多方讨论谨慎论证,得出结果。

总之,城市规划设计与城市建筑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达到完美的匹配度,因此在社会生产活动,关于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出现偏差时,相关技术人员应慎重的做出关键性决定。出现问题及时进行图纸变更或是遇到技术难关,积极攻克,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对于建筑设计来说,城市规划能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而建筑设计又是作为城市规划实践论证存在,二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为促进城市稳定发展,对城市现代化建设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处理好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志.城市未来馆“和谐塔”设计侧记[J].装饰.2010(05)

城市规划与管理篇4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网现状形成原因管网探测规划管理理想状态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进入21世纪,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日益显赫,持续保持8%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给很多城市特别是曾经的不发达地区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却往往不相匹配。历史习惯的人为修补式发展模式已经开始无法适应先进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需要,于是城市规划成为一种流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特别是市政管线的规划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地下工程因隐蔽工程更无法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对于规划起步晚,经验少的中小城市来说,确实有些“混乱”。

一、现状特点:

1、无修建性详细规划做指导。

中小城市没有形成先规划再建设的习惯,常期处于在无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情况下快速搞建设的状态,没有通盘考虑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结果是常出现城市排水不畅通,有压管线难以连接成环,管线交叉碰撞互扰的尴尬局面。无形中增加了相关人员的工作量,真正是无远虑而有近忧。

2、相关专业人才匮乏,执行力差。

规划部门需对城市地下空间进行统筹与分配,即使有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也常会因为发展与现实的客观因素影响而调整规划,这样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能严格执行规划,还要了解现状,掌握七大类管线的相关知识,做到规划设计与批复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规划执法力度不足,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规划部门对地下管线与地上线杆的批复一旦发放,基本就完成了责任,没有过多精力全程跟踪管线的建设,建设单位会因为工期、动迁等诸多因素而常“我行我素”,于是常会有改线问题出现,造成浪费。

4、市政管线建设的申请、批复、施工与竣工验收制度不完善,无法保证规划设计的严格执行。

中小城市的市政管线敷设的一般程序是用户向管线单位申请,再由管线单位向规划部门申请路径,规划路径批复,即完成此项工作,规划部门基本不参与施工和竣工验收工作。

5、竣工资料交付不及时,不准确,数字化程度更是低下。

由于管线竣工资料常由施工单位自行整理,长期以来都是在设计图纸上做简单的数字修改,为了减少成本,根本没有覆土前准确测量管线纵向数据与平面坐标的过程,资料缺乏,准确性差,电子信息资料的整理非常困难。

6、规划对设计的指导性常被“本末倒置”。

管线敷设的理想状态是规划给出各种管线的基本控制标高,管线由深至浅顺序埋设。现实却是道路设计的同时设计雨、污水管线,之后才有其他管线的设计,为了尽量减少雨、污水管线土方量,常将其埋深人为减小,结果是本应在其上自由穿行的其他管线少了原有空间,于是规划要根据雨、污水的现实情况调整其他管线的空间位置,这不能不说是“本末倒置”。

7、沿路绿化与地下管线埋设配合差,常相互冲突。

经济条件限制,在中小城市现阶段无法推行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为了保证道路质量,又将雨、污水管线设置于黑色路面外,在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的原则下,基本形成道路两侧管线上绿化的现实。如所有管线都能在绿化前施工完毕也无不可,但问题是为了尽快形成绿化效果,常将此工作提前,管线敷设不得不匆忙跟进,跟不上,就会对绿化造成破坏,而且管线上绿化无论是对管线还是对植被都不利。

二、原因分析:

1、规划意识淡薄。

地方政府没有较早意识到规划的重要,常常是走了一些弯路方有一定认识,但此时很多“不应该”已经既成事实,能否推倒重建取决于地方经济实力。当然建设不一定都依靠政府财政收入,但如果政府过分依赖开发商搞建设,就要迁就他们的利益而不得不或多或少的改变最初的规划蓝图,在这种情况下,规划常常变成了谈判的牺牲品,最终变成了“领导意见”的总结。

2、制度不完备,执行不严格。

本应是固定的项目与配套工程建设的联审制度,长期以来却以一种不定期的规划工作汇报会的形式简单存在,没有设计单位的多个方案比较汇报与专家评审的严格环节,特别是市政设施的设计与评审,只是领导对未来地上可见物的了解与审定的“过场戏”。于是规划也失去了对建设的绝对指导作用,无法实现应该具有的一些超前建设构想。

3、过分注重“外部包装”,忽视“内部健康”。

建设不仅是地上可见的部分,地下的配套设施才是建筑的命脉所在,但所谓的三通或七通都没有被实际重视起来,常常是建筑在轰轰烈烈的建设,方到用时才来要水、要电、要气。地方为发展,领导为政绩,打破常规,快修路,多修路,搞绿化,搞亮化,以便招商引资,不能不说这是加速发展的必要,但地下管线的埋设绝对不应该给这些形象工程一味让路,绿化更不应无视地下管线的存在,为所欲为,美化城市面貌的同时却变成了市政设施的“杀手”。

三、一些想法:

1、首先要控制开发总量,避免急躁建设,减少重复建设,适当超前建设,特别是改造困难的地下市政设施,更应给与足够重视。

2、应养成先规划再建设的习惯,俗话说:“磨刀不误坎材功。”有好的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才会合理有序。审批、设计、施工都会变得简单快速。

3、形成定期的高标准的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的设计与评审制度,让规划与专家意见真正发挥作用。

4、管线规划批复要有时效性,三个月或更短时间内不建设则相关批复自动失效,需另行申请,避免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对绿化的破坏。

5、管线覆土前,施工单位、规划部门与测绘部门同时参加竣工验收,以保证规划部门在最短时间内获得管线现状的准确电子资料,保证规划的“有的放矢”,提高批复的可行性。

6、管线所属单位应在全线竣工后的一个月内将竣工资料(含电子文件)报规划部门认证,以示该线路合法有效,便于保护与规划的延续。

7、对私自铺设的地下管线与地上线杆都视为非法设施,政府不对其具有保护责任,且如阻碍其他线路的建设,要无偿拆除。

所有制度的形成都需要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进步,特别是为数众多的中小城市的后来居上,学习前人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无视他们的教训就绝非明知之举。以人为本搞建设,保证城市地下空间的健康发展,会让城市的“脸色”真正焕发健康的颜色,这不仅是规划工作者的理想,也绝对是普通百姓可以享用的资源和拥护的政绩,是表里如一的和谐。

参考文献:1、《城市地下空间规划》陈志龙王玉北著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2、《城市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手册》戴慎志主编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

城市规划与管理篇5

1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法律法规的保障体系不健全城市规划管理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例如城市规划的行政处罚和违法行为相互不协调,城市规划缺乏权威性和对违法行为处罚缺乏力度等。同时,城市规划的行政处罚权责不明,很多城市的城市规划都受到政府与规划部门的双重领导,这使得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利益冲突不断,不仅影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也不利于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1.2城市规划管理的实施手段不合理很多城市规划管理没有依法进行审批,其合理性和权威性无法得到保证,容易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不利影响,使得很多城市项目违规建设,出现超建与违建等情况。同时,城市规划的管理职能模糊,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管理,使得城市规划建设无法贯彻落实,而城市规划管理所需的投入经费不足,使得这种问题更为凸显。

1.3城市规划管理缺乏有效的公众监督很多城市规划的决策权集中于政府领导在手中,而政府领导的决策主要听取规划专家的建议,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不够全面与翔实,使得城市规划的决策缺乏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其合理性有时难免受到公众的质疑。

2城市规划管理问题的改进与完善措施

2.1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法律法规体系在城市规划制定过程中,规划实施管理工作需要逐步地规范化和体系化,行政决定依据要明确合理,自由裁量权需要进行充分的节制,使其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城市规划和设计规范。城市规划的编制者在工作中需要坚持“合理性”的原则,逐步完善与创新城市规划的编制工作,充实城市规划的技术性标准与规范,使城市规划的编制与审批和规划技术标准趋向法制化。在城市规划立法中,政府要建立其城市规划审批和法定规划及法定通则之间的制约性关系,使城市规划及其管理、规划的技术标准与城市规划相关的法律法规之间相互衔接,形成结构严谨的管理体系,从而保障城市规划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与法制化。同时,政府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许可的审批程序,依据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管理的客观规律,对城市规划管理进行审批,并按照《城乡规划法》的相关规定,以规划申请、资格审查、部门报批、凭证核发与批后管理等环节的流程进行,以加强城市规划的法制化管理,杜绝审批工作中的随意性与情况的出现。

2.2创新城市规划的管理机制,明确管理权限传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主要集中于协调纠纷和项目审批等繁琐任务中,忽视了城市规划的战略研究和宏观决策能力,使得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因此,管理部门要创新城市规划的管理机制,以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开展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真正发挥其政府参谋的作用,提高其在政府中的行政地位。同时,管理部门要科学合理的设置管理机构,明确管理权限,从根本上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要以城市发展的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消除既得利益的不良影响,坚持以条为主的条块结合策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实现城市建设规划的统一性,严格按照法律赋予权限开展管理工作,既要明确政府在城市规划中的执法主体地位,保证规划权的集中,又要将强制执行权下放给各行政执法部门,消灭城市违规违章建筑,体现城市规划权威性与法律严肃性。

2.3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确保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与严肃认真的行政执法是城市规划政策可以顺利贯彻实施的根本保障。因此,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不仅要鼓励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提出更多合法合理的规划意见,而且要保证城市规划决策过程的透明度,确保公众对城市规划工作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得城市规划的决策更顺应民意,满足社会公众的实际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求。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可以实行社会公众的听证制度,使每一项城市规划决策都充分的参考了社会公众的建议,从多方面对城市规划建设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有效避免城市规划决策的片面性,提高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2.4提高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城市规划的管理部门不仅要重视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而且要重视城市规划管理队伍的建设,培养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人才,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例如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城市规划人员培训”和“城市规划工作交流”等方式,为城市规划管理人员提供完善知识结构和增强专业技能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在城市规划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管理部门还可以加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鼓励管理人员参与第二学历培养,为管理人员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可以拓宽管理人员的眼界,帮助其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观念,又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其在工作中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3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管理篇6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存在问题;创新措施

城市用地管理以及城市各项建设管理都是城市规划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总体规划以及详细规划被批准后城市对上述规划的实施就是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依法管理规划区土地、发放规划许可证、验收重点工程竣工、惩戒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以及建立健全市民监督,这五方面内容始终存在于城市规划工作中。实现信息运用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不仅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运用与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推广程度不够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手段被广泛的运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经过长期的实践与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与创新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与努力。信息推广程度不够是信息化与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还对城市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推广程度不够长期存在于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引起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就是在认识方面存在差距。在实际进行城市规划管理时还没有完全的实现现代化,报建审批环境依旧采用纸质材料,这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2.数据资源建设与系统平台建设不同步

数据资源建设与系统平台建设不同步也是在实际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业务应用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主体内容,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规划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可将信息化平台作为有效的载体。现阶段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城市形态控制以及评估系统的建设,其中还包括规划审批方案和规划检查图文一体化以及城市规划市民互动平台的建立。但城市规划基础的空间数据还是存在之后问题。另外,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城市规划管理与创新有直接影响,滞后的统计数据不仅不能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促进,同时还会起到阻碍作用。最终造成系统平台推广不能顺利进行的现象产生。

3.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

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是信息化运用与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之三。虽然当前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管理规划的各项工作者,但是仍然存在数据信息不完整、数据信息不对称、数据信息重复建设等问题,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一方面是由于个别行业存在狭隘观念,坚持数据资源独享;另一方面是由于各行业之间信息共享体系不健全,各行业之间的数据信息标准性、统一性和规范性还不够,不能够很好地实现行业之间数据的使用、共享和更新。

4.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缓慢

公共服务信息化发展缓慢是信息化运用与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之四。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实现资源配置、协调利益、保证公平和维护稳定的重要政策和手段,城市规划管理的发展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管理工作的成效,为城市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中如何更进一步的实现政务公开,做好市民的规划服务性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信息化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二、信息运用与城市规划管理二者结合创新的措施

1.推动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建设

城市规划信息化标准建设是当前实现信息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顺畅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推动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的建设。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建设应从规划信息标准化基础和标准执行制度两个方面着手,建立健全信息标准体系,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合理。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的建设不仅能够完善城市规划方案审批、业务管理和实施监督等过程,能够构建相应的平台、借口、资源分类和编码等,还能够打破系统之间和行业之间存在的各种障碍,进而真正现城市规划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发展。

2.构建城市规划数据共享平台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城市规划资源的流畅度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而城市规划管理的系统建设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数据资源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动力,必须重视城市规划数据共享平台的构建。城市规划管理的数据资源整个应实现统一化和规范化,应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全方位综合城市规划技术资料、城市地下空间数据等融为一体的开放的城市空间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平台。构建城市规划数据共享平台,不仅对于城市基础测量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的获得和共享有着极大意义,还能够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以及为市民或其它城市提供相关的城市规划信息和城市规划经验。

3.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决策信息化的实现

城市规划管理决策信息化主要包括新技术的推广和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中的应用两个方面。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应服务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决策和城市规划的实施监督工作,促进城市化的建设,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健康科学。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中的应用主要在城市模型构建、城市规划数据分析和信息资源挖掘等方面,为城市规划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综合布局,以及城市规划工程建设方案的比较选择余地等。

4.搭建面向公众的服务信息化平台

信息技术运用与城市规划管理,促进了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业务审批、城市规划基础数据等方面的发展,但是运用信息化实现公示、市民参与程度还较低,因此需要搭建面向公众的服务信息化平台,对城市规划管理信息化进行延伸扩展。面向公众的服务信息化平台应以创建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通过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建设和城市规划决策为实现目标的途径,优化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社会环境,进而全面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政务信息公开,做到有公信力的政府应作到的义务和责任。

三、结束语

在当前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运用与城市规划管理二者应实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城市规划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实现良好健康的城市化建设。要使信息化运用与城市规划管理二者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需要推动城市规划信息标准化建设,其次需要构建城市规划数据共享平台,在此需要促进城市规划管理决策信息化的实现,最后需要搭建面向公众的服务信息化平台。

参考文献:

[1]徐帆.信息运用与城市规划管理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6).

城市规划与管理篇7

1.1城市规划基本概念及所面临的新挑战

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是:“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管理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过程,是对城市建设活动的组织和控制。要想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规划蓝图能否实现,关键是规划管理。但是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规划管理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是丞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城市规划是综合性、政策性很强的政府职能,城市规划也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被认为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延伸”。因此,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调控主要采取的是一种机械的目标管理和计划控制的方式。但是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城市建设也逐步由以前的政府投资行为转变为市场调节为主的多元投资行为。城市的开发建设表现为多种经济法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或者是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的关系。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体制无论在自身机构、管理机制、还是规划方法等方面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关系。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价值认识不足,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城市建设资金短缺;

2)传统的规划管理强调的是计划性和强制性,若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管理,则投资商没有任何选择余地,容易影响投资商的积极性,若规划执法不严又容易产生各种腐败现象;

3)城市规划代表的是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目前我们低规格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有的城市还没有独立的城市规划管理机构),难以承担起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和协调经济法人与公众利益关系的职能;

4)传统的城市规划是以土地利用控制为核心的一种静态的物质规划,规划缺乏实施可行性论证和评估,造成了规划的目标过于僵化,实施中缺乏可操作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从而造成大面积的违法建设;

5)传统城市规划关注的是既定规划蓝图的实现,而忽视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调控功能,容易引起土地的投机活动;

7)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商对经济效益过度追求往往会侵害公众的利益,造成土地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作为城市整体利益的代表,城市规划部门难以对这类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和调控,使得公众利益受到损害,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得不到有效保障等等。归结起来就是,我们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还难以协调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多种经济法人之间以及多种经济法人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挑战。

1.2提高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认识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推动区域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国际来看,伴随城市化的发展,西方国家各主要大城市都出现过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为特征的“城市病”;二战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也曾重蹈其辙。为解决这些问题,世界许多国家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世界许多国家对解决城市管理的问题取得了共识,就是要从先发展、再治理的传统发展观转向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现展观。

国外在城市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我国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供水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不足等问题,有的问题已成为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我国属于城市化的后起国家,应避免重蹈城市化先行国家曾付出过沉重代价的覆辙。这就要认真研究,着眼于跨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搞好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在以往的城市管理中,往往“重生产、轻管理,重经济职能、轻社会职能”,以单纯的片面的经济增长指标,来作为考核和评价城市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于是,政府在完成各项经济指标的过程中,无暇顾及城市经济、社会、生态、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导致城市管理处于较低层次状态。这样的管理模式与现代城市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建立科学有序、先进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已刻不容缓。

1.3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环境的影响分析

城市规划管理因其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周期性、对投资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引导通常通过公共政策制定、规划的编制和规划信息的管理来实现。通过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对城市的自然资源进行配置,对自然环境的利用提出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作出安排、对城市功能进行布局、对城市土地的开发方式(序列、时间、开发强度等)作出规定。

2)调控城市规划管理是政府对经济实行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①城市规划管理可以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如政府与投资者、投资者与投资者、投资者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②城市规划管理可以控制投资开发方向、结构、空间、速度、节奏,它对投资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规划编制、规划政策和规划项目的审批来实现。例如:以商住楼为主体的房地产投资过猛时,可以通过严格限制其它用地性质改为商住楼用地性质、严格控制商住楼用地的开发强度、严格要求商住楼规划设计质量、严格履行审批程序等措施对其抑制。

3)规范投资行为是一个市场行为,而没有规范的市场行为只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投资的失败。规范的市场才能使投资者(尤其是中长期投资者、境外投资者)有安全感。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行为的规范作用是通过规划编制管理、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考察管理来实现的,它告诉投资者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投资者犯规,则将纠正。

4)保障投资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来自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风险来源于他人对投资者利益的侵犯和损害。城市规划管理对投资者合法利益的保障作用通过规划审批管理和规划监察管理来实现。例如,当投资者已获得某一块土地开发的合法权力时,他人在该块土地上违法进行建设,导致投资者在资金、机会、土地等方面的损失,这时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就是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对违法者的惩罚。

5)投资需要服务,这种服务来自各方面。城市规划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它对投资者的服务主要通过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服务来体现。规划局部机构设置和运转效率、规划管理人员的服务质量优劣、规划局形象好环等等,都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心理行为和投资效果。例如,规划管理人员的腐败会直接增大投资者的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反之,良好的服务会增加投资者成功的机会,减少投资失败的可能。

2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管理机制的探索

确定既适合我国国情和市情、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的城市规划,这是建立和健全城市管理机制的前提,这就要为城市进行功能定位。现代城市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要研究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产业特点和各种优劣势,把城市的发展纳入整个国家和大区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中去考虑,探讨其发展趋势,为其定位,这是解决现代城市管理的方向性、指导性的根本问题。近年来,由于按此定位规划,符合于客观实际,有效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程。

2.1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高效、合理、动态发展的城市管理网络,是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尚在探索之中,经过多年的实践,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共识,认为“建管分开、建管平行、管理实体”以及“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模式比较合理,它的内涵是,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理顺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合理调整市区分块,理顺条块关系,强化城区的属地管理等功能,朝着“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的方向迈进,从部门行业管理转向综合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与此相适应的是,市政管理部门(如环卫、园林、物业等)逐步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变。它有利于实现城市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法制化,使得城市的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并重,形成建设与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多年来“重建轻管”等问题,同时也理顺条块关系,加强了城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管理功能,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共同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

2.2实现城市规划“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管理上是一种“经济主导型”管理模式,忽视对城市公共社会环境和城市文明的建设与管理。现在,我们应建立“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它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城市管理模式,除了重视侧重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加强环境改造与保护、科技文化与教育,以及社会治安、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发展和管理。这种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在系统观念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管理模式从“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的转变,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必须改革和完善评价、考核城市的政府政绩的方法及其指标体系。除包括必要的经济增长指标之外,应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公共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环境绿化、美化的程度,科技文化、教育和社会公用事业的发达程度,以及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等为重要指标,来评价、考核政府的政绩,引导和制约政府的行为。

2.3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加快城市发展

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应该认真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的进程。

近年来,不少城市认真探索筹措城市建设和管理资金的路子:

①建立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结构,着力培植地方财力,利用地方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国内外资金投入城市基础建设。随着税收,特别是地方税收的增加,使用更多的财力投入于城市建设和发展。

②采取灵活的资金筹措办法,包括收集城市建设配套基金、收取市政设施有偿使用费、国外政府贷款等多种渠道进行筹集。拓宽引资融资渠道,利用外资通过建造、经营、转让方式,向外资出让部分路桥专营权、筹资建设其他路桥等设施,是国际国国内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这种融资方式,盘活了现有城市基础设施国有资产存量,如通过路桥经营权的转让引进资金,使存量的国有资产变为建设资金。通过引进外资,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弥补了地方财力的不足,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法治城是我国城市管理手段和方法转换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用它来调整、理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各方面的关系。

3创新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思考

在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上,应始终坚持“三关一跟踪”,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管理,并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创新,有效地制止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确保规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对现代化城市规划创新管理体系具体思路如下:

3.1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

“一书两证”中选址意见书的发放是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关,处于立项之前,也是最难的、在整个规划管理最具决定性的一关。当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时,首先应审核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与政府的政策是否基本一致这三个基本条件,再去现场察看,检查申报内容与现场是否一致,项目占地周边的情况是否适宜,用地范围和建筑体量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如何安排管线的走向如何考虑,建设项目与道路红线距离等基本情况,然后作出是否同意这个项目选址的决定。

3.2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

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方案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城市总体规划下,是否优化,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因此,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优化设计方案,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及设计者对本城市的规划发展规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引进竞争机制,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3)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3.3认真把好规划评审关

在规划管理中,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如住宅小区项目、公共绿地项目以及主干道街景观项目,在规划设计完成后都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进行认真严格的评审,并提出评审修改意见,使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按照详规的要求,更趋于完善。

3.4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的跟踪管理

在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后,为使方案中的各项内容真正落实到位,切实抓好了方案实施的跟踪管理,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抓规划沿线。在施工前,首先检查项目建筑工的定桩放线,使其和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建筑红线相一致。

2)抓材料关。对建设项目所运用的材料特别是影响项目景观效果的建筑材料包括:墙砖、外墙涂料、路灯以及墙面色彩配置、绿化的布局等都给予指导和把关,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3)实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正副本制度。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如发现少数建设单位在办完“一书两证”后,违背规划设计要求,擅自改变建设项目的规划用途或扩大建筑面积等问题,对此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可实行正副本制度,即在建设项目开工前先审核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副本,这个副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正本同样具有法律效率。不同的是副本不能作为建设项目房屋产权登记的依据,建设单位必须在项目竣工后,经规划验收合格后方可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从而有效地制止了建设过程中的违规行为,确保了规划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

4)抓工程竣工测量。为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同时又能及时地督察建设项目完工时是否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在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组织力量对建筑物体量、平面位置等方面进行测定,为规划验收、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准备基础资料。

5)抓规划验收。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以规划设计图为依据,对项目的主体建筑、园林绿化、道路路灯、管理用户等附属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换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反之,根据验收中提出的意见,限期整改,从而实现对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目的。

4结束语

因此,在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确保其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有机统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促进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同时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民,陶小马.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赵民,何丹.论城市规划的环境经济理论基础[J].城市规划汇刊,2000,2.

[3]赵燕菁.制度经济学视觉下的城市规划[J].城市规划,2005,6.

[4]陈建元.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分析产权结构和土地使用制度之间的关系:私有制、国有制还是其他[J],国际城市规划,2007.

城市规划与管理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交通需求预测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995年的《北京宣言: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中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的目的是实现人和物的移动,而不是车辆的移动。而这样的战略目标只有通过政策法规和严格的管理才有可能实现。

为了保证城市交通合理、有序的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从城市交通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合理的交通管理规划。具体而言,应从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城市交通结构、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与充分利用三个层次,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解决问题。因此,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中重要的环节,制定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整体管理与文明水平,适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

有鉴于此,全国城市“畅通工程”实施和检查评估中要求各被检查城市必须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其主要评价内容包括道路交通流特性调查、现状分析与问题诊断、交通需求分析计算、交通管理方案(含交通需求管理措施、交通组织方案优化)分析评价、通过专家论证及政府实施等。

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现状

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建设阶段:二战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管理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至现在。重点在公共交通系统、小汽车发展、单项交通、交通信号控制以及道路的有效利用等多方面进行交通管理规划。

目前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相当于西方国家的60~70年代,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机动车密度还比较低。尽管如此,由机动车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交通堵塞问题也很严重。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道路交通管理方面还存在体制上、行政上和技术上的问题。

随着全国城市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许多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而且一系列先进的交通管理设备和先进的管理模式被采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厦门、大连、南京、青岛、济南、杭州等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均很有成效,先后被评为畅通工程“优秀管理水平”。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总体水平与畅通工程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在2000年全国“畅通工程”工作组检查的138个城市中,42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工作只达到畅通工程11项要求中的5项要求,20个城市仅满足4项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在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方面远远滞后于现代道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城市网络很复杂,交通的运行很复杂,产生交通问题的因素也很复杂,相应制定的城市交通管理方案往往由多个管理策略、管理措施组合而成,任何一个建设或管理措施的实施都会引起整个城市路网上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如将一条路的某个路段改为单行道或单双号通行、将交叉口的类型改变(无控制改为信号控制)、将某路段改为公交专用道、打通某条路或拓宽某条路等,都会引起整个城市80%~90%以上的主要道路交通流量和车速的改变。因此,交通管理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常用的经验性的方法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因此交通管理需要做规划,实际上,目前一些城市所实施的有些管理措施,都是做过规划的,只是不太系统、全面而已。

为了改变当前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滞后的局面,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公安部交通科学研究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部门正致力于部分城市的道路交通规划编制工作,为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管理水平作出应有的贡献。

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基本内容与方法

2.1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目的是解决要不要管、什么时间管、怎么管、管什么地方等问题。通过规划,人们能预先知道管理策略实施后的效果,避免由于盲目管理而带来政策上的失衡和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2.2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

应调查、搜集的资料包括:交通小区划分及小区经济、土地利用资料、交通网络结构及道路几何要素资料、历史道路交通量及流向资料、居民出行特征资料、机动车出行特征资料、货物出行特征资料、现有交通管理设施及效果资料等。在这方面,由于交通调查面广,调查工作量大,资金投入多,因此,有的城市交通规划编制单位,甚至有关政府部门领导对基础数据调查工作不够重视,认为只要在原有交通规划资料搜集的基础上,作些补充调查即可,以致于规划方案与现实脱节,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差。这是一种极为错误和片面的观点,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现状分析与问题的诊断

从道路基础设施状况、土地利用与公共交通、交通管理设施及现代化程度、交通秩序、交通质量及交通安全以及交通管理体制、政策、规划及宣传教育等方面对城市道路交通及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诊断。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通过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和计算(具体模型及方法将在下一节讨论),获得交通管理规划方案实施(评价)年份的各车种(客车、摩托车、公交车、出租车、货车、自行车)的oD矩阵,为后期交通规划提供规划依据和参数。

(4)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制定

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方案,往往是由多种管理策略和数种管理措施组合而成的。一般包括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如优先发展策略、限制发展策略、禁止出行策略、经济杠杆策略;交通系统管理策略,如结点交通管理、干线交通管理、区域交通管理。

(5)城市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

通过方案评价,分析交通管理措施是如何影响交通流的,预测交通管理措施实施下的交通运行指标,分析是否达到了管理目标。

交通管理方案的评价可按道路网络抽象化、交通管理方案抽象化、交通流重分布模拟以及管理效果分析四个步骤进行。

2.3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可分为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三个规划层次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层次越高,其规划效果越大。

图1交通管理规划的层次

宏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目的是制定城市交通发展政策,影响、优化交通结构。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的本质是优化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它通过交通政策的引导来实现,而政策的实施需要强有力的保证体系。

道路交通网络的组织规划的目的是在城市交通网络已建成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各种技术措施,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分布,提高运输效率,使这个交通网络发挥最大的效用。如通过实施单行线、专用线、诱导系统、绿波、特殊运输线路、转向限制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使交通网络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得到优化利用。

重点交叉口、路段的交通管理方案设计是交通管理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解决近期局部交通问题最简捷的手段。具体措施有:交叉口渠化、信号灯配时优化设计、转向控制、路段机非分隔、车道划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设计、停车管理、设“严管街”等。

2.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操作过程

管理规划过程的核心是管理方案设计及方案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在掌握现状交通信息,分析出其存在问题,并预知未来交通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的;方案评价过程是对未来交通运行情况的模拟过程,它是建立在掌握现状及未来交通信息基础上的。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如图2示。

图2交通管理规划的基本过程

3.交通需求模型的建立及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工作的基础,要做好一个城市的交通管理规划,首先要对出行进行定量预测,并对某一交通设施或系统进行分析、论证,各个路段、路口以及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都必须满足现状、近期或远期出行的交通需求,因此只有搞好流量预测才能了解该路网能否满足该城市的出行需求,并由此加以改善。

3.1出行生成预测

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目的是建立小区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小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特征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推算规划年各交通小区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吸引量。出行产生包括出行发生与出行吸引。居民出行产生预测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回归分析法、生成率法、吸引率法及平均出行次数法等。

居民出行分布预测是将预测的各分区出行发生量、吸引量转化为未来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量的过程。预测方法大体分为三类,即:增长率法、概率模型法和重力模型法。其中,双约束重力模型法在国内外交通规划中使用最为广泛。

3.2交通分配预测

在掌握各分区出行产生、出行吸引,以及出行分布情况后,即知道了各分区之间有多少出行交换量后,就可着手进行交通分配。交通分配就是把各分区之间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获得的路段、交叉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道路交通管理规划中应用较广泛的交通分配是随机用户平衡模型(StochasticUserequilibrium)。该模型建立了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考虑了通行能力的限制,通过反复迭代计算,直至达到要求的精度为止,最后分配出各路段上的交通量。

3.3停车需求预测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均对停车需求预测进行过深入研究,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城市发展形态不同、经济增长不同,停车预测模式也不同,其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常用的预测模型有:停车生成率模型、用地与交通影响分析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模型、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下面对应用较为广泛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和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作一简要介绍。

(1)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根据停车调查数据汇总可得到各交通小区的日停车数,再根据停放车辆车型比例换算为标准车,利用综合交通规划中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预测所提供的现状和近、远期规划年的就业岗位数,抽取一定的样本,可建立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

pij=∑aiLij(i=1,……,mj=1,……,n)(1)

式中:p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的基本日停车需求(标准车次/日);ai为第i类用地的静态交通发生率(标准车次/100工作岗位·日);Lij为预测年第j交通小区第i类用地的就业岗位数(人);n为小区数;m为用地分类数。

对模型的求解采用非线性优化的方法,即建立非线性优化模型:

式中参数意义同前。

(2)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通过对几种停车需求预测方法的比较可知,该模型虽不能具体得到区域内每一土地使用的停车设施需求量,但由于它与动态交通的预测方法相结合,因此比较适用于对交通小区的宏观停车需求分析。因此该模型可用来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模型表达式为:

logpi=ao+a1·logVki+a2·logVhi(3)

式中:p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日停车需求量(标准车次/日);Vk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客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Vhi为预测年第i交通小区的货车日出行吸引量(标准车次/日);ao、a1、a2为回归系数。

4.应用实例

4.1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哈尔滨市作为中国东北北部的最大中心城市,素有“东方小巴黎”之美称。经过多年,特别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哈尔滨市的城市交通框架已初具规模,无论是在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但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的水平及其与交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化等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实现城市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满足或合理地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系统地进行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交通系统建设规划就显得十分必要而迫切。

4.1.1规划内容

(1)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及数据库的建立

为了明确城市交通发展目标、找出城市道路交通存在问题,项目组于2001年6月和2001年8月对哈尔滨市区19个主要路段和56个交叉口进行了调查,获得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交通流资料,并对有关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建立了相应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为后期交通管理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调查内容包括主要路段、交叉口、行人及非机动车、主要交通枢纽、单向交通管理设施、交通标志、标线设置、交通拥堵、事故、交通停车设置及其它监控设施等交通调查。

(2)现状资料分析与问题诊断

在掌握了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全面资料情况下,重点从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事故与安全、停车状况、公共交通、交通规划等方面进行了现状分析及问题诊断。

(3)理论研究与模型建立

以transCaD、ViSUm、transtar等软件为基础,配合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交通流量验算等评价工作,并建立了针对哈尔滨市的一系列交通模型。如选用双约束重力模型进行居民出行分布预测,采用随机用户平衡模型进行交通分配;选用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进行停车需求分析,并利用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检验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的计算结果。

(4)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拟定与评价

交通管理规划方案主要包括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监控系统规划、交通管理其它规划等方面内容。针对上述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进行系统地分析、讨论和评价。

4.1.2主要成果

本项目成果主要由下述几部分组成:

(1)在大量基础性实地调查数据资料基础上,建立了内容全面、数据翔实的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该系统的建立,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信息化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采用四阶段法及综合预测法,并利用目前世界上先进的交通规划软件对哈尔滨市交通发展进行预测,进而得到规划年道路网各路段、交叉口的分配交通量,以及公交客流量、停车需求量等交通管理所需要的规划依据资料。

(3)对哈尔滨市现状道路管理设施、交通组织方案、CBD交通管理、公共交通、停车场和加油站、对外交通等存在的问题及交通运行质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同时,开发了城市停车规划地理信息系统Upp-GiS,使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利用及组织管理更直观、科学、高效。

(4)对哈尔滨市近、远期道路网、主城区二环路以内的路段、交叉口以及CBD区域公交、停车、安全和政策法规等交通管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提出了各项规划指标及管理、实施建议,并给出了相应的规划图、表及建设项目库。

(5)立足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哈尔滨市智能交通系统及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进行了近期和远期规划,为哈尔滨市城市交通管理迈入现代化行定了目标和方向。

4.1.3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是针对哈尔滨市道路交通管理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的规划项目,该规划实施后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社会效益

在短期内改善城市部分区域交通阻塞的现状,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通过对道路基础设施规划,采用交通信号线控和面控、规划路网结构等手段,增加主要干道道路通行能力,合理控制非机动车车流和行人人流,突出“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政策思想,进行专项公共交通规划,并对哈尔滨市停车管理进行专项规划,避免车辆乱停乱放、节约市区土地占用。上述规划措施可以有效缓解城市行车难、乘车难、停车难和行路难等问题。同时,规划中建议采取减少城市用地占用和对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的汽车进行严格管理等措施,这对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经济效益

借助先进的管理手段来改善道路交通环境,防止资金的盲目投入和重复建设,从而节约了大量的建设资金。此外,规划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从而避免人身的意外伤害和车辆物品的意外损失,也就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4.2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

4.2.1规划背景与内容

作为享誉世界的石油基地,大庆市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经过多年的交通发展,大庆市城市交通框架基本形成。但截至目前,大庆市在道路交通管理系统规划方面还是一个空白。为此,本项目结合大庆市城市布局、交通组成、出行方式、土地利用等具体特点,确定和提出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方案。这对于改善大庆市城市道路交通现状,适应未来城市交通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按照项目研究工作计划,本项目分十个专题进行,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诊断、城市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智能交通系统(itS)发展规划、交通管理设施规划、停车管理规划、公共交通管理规划、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规划、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其它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系统。

4.2.2规划过程

根据大庆市道路交通现状、发展设想以及城市畅通工程对交通管理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和区域自然环境等条件,对大庆市道路交通的管理提出近期和远期的规划方案。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大庆市与同等规模城市相比地广人稀、规划发展空间比较大的自身特点,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交通预测中对交通小区的划分、出行产生、吸引量预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各种出行目的出行吸引与土地利用的基本关系;在道路网络规划方面,按先整体、后局部的规划思想,对市政道路和油田道路进行了具体分析、统筹规划。

4.2.3建议与展望

建议交通主管部门按照本规划中市区近期交通组织管理规划的内容,加强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改进存在问题的路段和交叉通组织形式;在停车、公共交通、智能交通系统、道路交通设施、监控系统和法规政策等领域中逐步落实规划方案。为了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建议尽快开展世纪大道、重要干线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交通控制问题及综合交通管理方案的交通设计工作,提高交通服务质量,最终实现达到模范管理水平的目标。

总体来讲,大庆市道路交通在城市布局、道路网及车辆拥有等方面具有较扎实的基础条件,加上大庆市日趋成熟的现代交通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一切均表明,大庆市已具备了向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迈进的条件。可以相信,随着《大庆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制订与实施,大庆市的道路交通管理与规划必将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5.结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畅通工程”的深入开展,各地城市都在积极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工作。本文结合我国哈尔滨和大庆这两座具有重要政治、经济意义的东北边陲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编制与实施情况,全面、系统分析和阐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内容、方法及相应理论模型,并在具体规划实践中,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软件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应用软件,建立了道路交通管理数据库系统。这些工作,希望能够对其他同类城市今后的规划工作有所借鉴和帮助。理论与实践表明,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对于改进和加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哈尔滨市赴大连等六城市考察团.关于对大连等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情况的考察报告.交通工程通讯,2000(2)

庄严、罗辑.促进城市交通发展、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交通工程通讯,2000(2)

盖春英、裴玉龙.基于公路网的路段交通量预测方法研究.交通工程通讯,2001(2)

王炜、徐吉谦、杨涛、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

transCaDtransportationGiSSoftware(travelDemandmodelingwithtransCaD3.2),1999.

meyerD.Urbantransportationplanning.mcGraw-HillBookCompany,1984.

Debbiea,etal。optimizationmodelsfortransportationprojectprogrammingprocess.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JournalofaSCe,1990,116(3).

ResearchonthemethodologyanditsapplicationforUrbantrafficmanagementandplanning

peiYu-longZHanGYa-pingmaji

(CollegeoftransportationScienceandengineering,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90)

城市规划与管理篇9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制度;管理创新;建议措施

引言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伴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规划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传统计划经济下的规划管理模式面对城市快速发展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对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等进行彻底的结构性调整和创新。

1城市化进程现状

伴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城市化迅速发展,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物化结果。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确定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利益”,这些案例和论述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期待。2008年底,我国城镇人口为6.07亿人,城市化水平为45.68%,比解放初期提高了3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0.95个百分点。不断崛起的城市群落,日益繁荣的城市经济,加速改善的城市生活变化,中国城市化60年间以不可阻挡之势迅猛向前。

2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

2.1在科技创新上突破

科技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引领一切创新活动的龙头。在科技创新上要着力抓好“五个一批”工程:首先,引进一批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促进高端技术在能源化工领域的运用。其次,攻克一批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第三,培育一批科技与文化结合的共性技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第四,应用一批新技术,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第五,推广一批服务农村发展的适用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远程教育,通过信息化促进新农村建设。

2.2在产业创新上突破

要紧紧围绕现代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构建面向未来的战略产业。要围绕“三大目标”,发展“四大经济”,着力打造“五大经济园区”,做强以能源化工为龙头的第二产业。要紧紧抓住畜牧业、林果业、杂豆业、蔬菜业、花卉业等优势产业,做优第一产业。要加速推进金融、物流、贸易、信息等第三产业发展,做大第三产业。要围绕能源化工产业,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服务业以及新型能源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要建立产业基地集群,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产业品牌,使经济园区成为全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参与国内外高新技术竞争与合作的前沿阵地。

2.3在建设规划创新上突破

要围绕建设全国乃至世界精品城市的要求,大气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搞好百万人城市规划,按照跨越式发展,建设能够完全支撑起以信息化武装起来的能化产业、高新技术和人才密集的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基地;以建设沙漠森林公园城市为标志,展现城在林中、湖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的诗情画意的时念,建成山川秀美的生态人居城市;建设既体现历史文化内涵,又表现时代气息、现代文明特征的,达到二者高度融合的新型一流、文化文明、绿色宜居城市。推行法定图则制度,对指定片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公共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城市设计等方面作出控制和引导规定。

2.4在城市管理体制创新上突破

在交通管理体制上,将公路、铁路、城市公交、邮政等方面的管理协调职能,纳入一个整体,赋予物流产业方面的宏观管理和协调,以及制定整体运输政策,实行大交通管理。提高市场准入标准,在制定公共交通产业发展政策时,重点实施中小巴减量淘汰政策,逐步将中小巴迁出中心区,同时提高公交大巴标准,所有新投运力或更新车,必须具备大容量、绿色环保型,建立与现代经济活动相协调、相适应的公交系统。在区划和街道管理体制上,将现行城区发展规模划分为若干管理区,实行管理区首长负责制。进行街道区划调整,建立市、区、街三级管理执法网络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在环卫体制上,以管干分开,环卫作业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为目标,推动市容环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以整治市容市貌为重点,对清除乱贴乱画和捡拾“白色污染”委托保洁公司清理,推进市场化运作;推进“门前五包”(包净化、绿化、硬化、美化、亮化)责任制,制定《门前五包管理办法》、《建筑物立面保洁管理办法》、《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办法》、《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环卫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在公用事业体制上,成立市公用事业局,统筹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项公共服务,制定紧急抢修和重大事故防治处置预案,并提供优质、高效、及时的服务。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天然气入户和集中供热等公用事业项目建设。

在土地制度上,着力调控土地资源,建立起土地收购、整理、储备、拍卖等一整套经营管理制度经营城市土地。对原属村组及企业、单位等拥有城区范围内的土地通过产权置换、项目置换及赎买等政策市政府统一调配使用,对城郊村组土地分别按照中长期发展整体规划要求从严控制,严厉打击借开发之名囤积、炒卖土地行为。对近年来城郊及公路沿线土地进行清理整治。

2.5在思想观念的创新上突破

思想观念的创新至关重要,只有思想观念的创新,才能摒弃落后的思维方式,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建起新机制、树立新形象。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把思想观念的创新渗透于工作、学习、生活和一切社会事务中,使创新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要有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的危机感,大力倡导勇于开拓、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魄力,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始终保持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敢于竞争,勇攀高峰。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还需要培训和确立市民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意识成为市民思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倡导创新的精神,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创新激情和活力。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到创新行动之中,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创新、参与创新、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创新的浓厚氛围。要把提高全体市民素质工作放在突出而重要的地位,在全体市民中普及创新知识和理念,提高市民的创新能力。要不断将创新实践和成果进行宣传、传播,使建设创新型城市活动变成每一个市民的自觉行动,成为推动城市不断进行新的创新的不竭动力和源泉。要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国内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构建与其他创新互动的创新文化体系。

3建管并重,推进城市建设有序化

城市管理是维护城市建设成果、促进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水平,是推进城市建设有序化的有效保证。如今的城市管理,已不仅仅是对城市设施和社会秩序的简单维护,而是提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渡口在城市管理上狠下工夫,传统工矿贸易区“脏、乱、差”的城市面貌得到根本性改变。

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各类考评体系和奖惩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和职权职责,注重源头管理,建立各项长效机制,使城市管理由制约型向服务型、经验型向制度型、突击型向经常型转变。运用信息化技术对城市实行“数字化”管理,率先开展控规三维仿真系统应用工作,城市管理精确度更高,效率明显提升。

4结束语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通过科学的理论探讨,大胆的实践创新,综合分析传统的城市规划管理理念,并运用当今世界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够建设、规划出一个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管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周建军.论新城市时代城市规划制度与管理创新[J].规划师.2004(03):77~79.

[2]林常青.城市规划管理自动化系统模块化开发思路初探――以珠海市为例[J].规划师.2000(05):35~37.

城市规划与管理篇10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与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原有经济体制影响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由于受到各项机能的滞后性影响,使其在现代化的城市建设发展上很难适应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市土地利用率不高、国有资产浪费问题、建设资金短缺问题、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等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原有计划性与强制性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影响,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刚性的规划与管理工作容易抹杀开发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利于规划管理执法工作的开展。

(2)城市建设规划方案的选择应服从于城市的未来发展与建设方向,现阶段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规格水平低下,使得该职能部门对于协调经济协调能力大大减弱。

(3)以土地资源的利用与控制为中心的传统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其工作形态仅仅停留在了对实际土地资源的静态规划上,严重忽略了规划的可行性评估工作,从而导致规划工作与城市建设实际情况相脱离,违法建设现象严重。

(4)原有的规划目标仅仅关注与对规划方案的现实转化上,从而使得城市建设土地开发过程中的调控力度大大减弱。

(5)由于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商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容易产生过分的盲目性,容易造成对公共利益的侵害现象,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原有体制运营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很难及时、有效的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大大降低了社会整体公共利益的保障程度。

综上所述,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原有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不仅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与城市建设需要,更容易成为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上的一项制约点。

2建设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现代化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

2.1现代化城市规划模式的转变机制

市场经济体制运营过程中,城市建设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责和内涵,在科学制定城市规划布局,强抓基础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还应承担起加强城市生态环境、教育、科研、卫生、社保等各方面的发展与管理,简而言之,是指其城市管理模式由传统模式转向“社会主导型”,在原有工作管理只能上更加强调对于现代化管理机制的引入,深化内部改革工作,并逐步完善工作业绩考核、民主评议与监督工作,创建良性的固话工作开展的内部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于其考核指标参照标准除原有的经济增长指标以外,还需要加上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生态环境建设情况、教育、科研、卫生、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程度、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以及市民的满意度等重要评议参考指标,从而正确的引导城市规划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快速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体如何将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影响带入到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中,从而有效的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考虑:

(1)大力扶持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提升地方财政税收的增长值,更多的投入到城市基础建设上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创建良好的资金引入氛围,共同为城市基础建设服务。

(2)运用多种资金筹措渠道,灵活调控资金筹集方式。城市建设资金筹集主要包括:集中收集城市建设配套基金、适当调整政府贷款额度、拓展外资引入渠道、强化融资环境、盘活国有资产使用率、加强对市政建设有偿费用的收取管理以及合理调控各项资金的建设使用分配情况等,以有效的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从而极大的增强城市建设规划的活力。此外,明确城市管理方式转变的还需要依靠完善的法制体系,“依法治城”是现代化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工作未来发展的必经阶段,以强有力的法律体系来调整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各方面因素影响。

2.2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规划与管理工作的创新性要求

2.2.1严把城市建设的规划选址环节

作为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基础工作之一,“一书两证”中的选址意见书的发放在整体规划管理中最具有决定性价值,因此,必须严格加强对其的监管工作。首先,针对建设单位所提交的建设选址申请中内容,严格按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政府未来发展战略决策的标准要求进行逐一审核;其次,实地调研所申请内容是否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对选址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性考虑与分析,并结合其选址规划的未来实现价值等因素的基础上,对该项目的选址情况作出最后的决定性意见。

2.2.2严格控制规划设计管理工作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把握

(1)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基础性环节,规划设计在城市建设的未来发展走向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优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与设计人员本身的职业综合素质高低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需要设计单位对设计从业人员的资质审定进行严格把控,以促进设计方案的优化提升。

(2)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项积极因素,逐步放大对市场的开发力度,完善市场的正常、有序竞争,以促进设计单位品质与等级的不断提高。

(3)完善城市规划方案的审核与确定机制。对于一般的规划设计方案而言,主要审核点在于规划设计总平面图与建筑方案设计图两方面,为保障规划格局的科学性以及整体的协调性,任何与城市主干道景观项目相关的细微之处都应严格把关。

2.2.3严格规范与落实规划建设的后续跟踪工作

从方案的确定到建设完工,在这段时间里为保证规划方案中的各项内容都能在实际中全面的加以认真的落实,就必须严格规范规范的后续跟踪管理工作:

(1)严把规划放线和材料关。作为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定桩放线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着实际施工效果与规划方案的一致性,因此必须严格监管规划放线关。此外,为更好的体现出规划整体效果,突出最佳的景观视觉感受力,还需要对建设项目所用材料的选用进行严格的把关。

(2)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发放与管理实施严格的正副本制度。为防止少数建设单位擅自改变规划审批后内容,保证建设施工完全遵照规划设计方案的要求,可采用规划许可证正副本制度。前期工程建设使用副本,待工程竣工完毕经验收合格后在实行正本的发放。

(3)抓工程竣工测量。为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同时又能及时地督察建设项目完工时是否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在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组织力量对建筑物体量、平面位置等方面进行测定,为规划验收、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准备基础资料。

(4)抓规划验收。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以规划设计图为依据,对项目的主体建筑、园林绿化、道路路灯、管理用户等附属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方可换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反之,根据验收中提出的意见,限期整改,从而实现对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目的。

3结语

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一定要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实现环境、社会与人口的协调统一发展。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促进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同时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