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39

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数字鸿沟特征属性

一、数字鸿沟概念界定

数字鸿沟一词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是,追溯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相关理论,则是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知识沟理论。

数字鸿沟本身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跨学科性。数字鸿沟涉及了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信息学和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范畴;(2)动态性。数字鸿沟研究的iCt随着经济和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传统的电报、电话到互联网,从拨号网络到发达国家的宽带上网,数字鸿沟的范畴在不断发生变化;(3)综合性。人们必须从多个视角来描述数字鸿沟,因为数字鸿沟的水平和发展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交叉、相互作用,为数字鸿沟的研究造成一定的难度。

因此,针对数字鸿沟具有的特征,本文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界定数字鸿沟的概念。从狭义上来讲,所谓的数字鸿沟就是不同主体之间在互联网为代基于经济视角的国际数字鸿沟研究表的新兴iCt普及和扩散中的不均衡状态;从广义上来讲,数字鸿沟是iCt在各个国家、地区、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的集合体,表现为个人和企业在iCt接入、使用、生产和应用创新上的差距,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知识与信息的创造、理解、应用和吸收能力的差距。其中,狭义的概念强调时效性,主要针对目前互联网这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普及和扩散问题,强调数字鸿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不均衡,表现为各个主体在信息通信技术拥有数量上的差异,强调“硬”鸿沟;广义的概念则将数字鸿沟的范畴扩大化,将“数字”泛指信息通信技术,从信息化的广度来理解数字鸿沟的动态性和综合性,强调“硬”鸿沟和“软”鸿沟两方面的内容。

二、数字鸿沟的属性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界定了数字鸿沟的概念后,本文归纳数字鸿沟具有如下的基本属性。

1.技术属性

不同的技术在各个主体之间的差距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早期的电报、电话、传真等基础技术,到目前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应用和普及方面的不平衡状态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传统的技术差距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而不断缩小,但是新的技术差距又不断出现,说明数字鸿沟的研究范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不断创新造成的。就像20世纪80年代强调电话接入的差距一样,当前的数字鸿沟主要针对互联网接入,关注不同地区、种族、年龄、收入之间在互联网接入水平上的差距,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更多地关注互联网宽带接入上的差距。

因此说,只要客体目标在变动,技术水平的差距持续存在,数字鸿沟的技术属性使数字鸿沟同时存在着量变和质变的发展形态。不同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和普及都遵循S型增长曲线,其中美国已经基本完成传统iCt的普及过程,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新兴iCt正处在快速增长期。这种技术扩散的变化趋势对数字鸿沟的广度和深度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2.社会属性

数字鸿沟同时表现出社会性。不同年龄、种族、性别和地理位置的个人和群体是否能够访问和使用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表现出社会的公平性,体现了社会包容和数字民主,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导致部分弱势群体的边缘化。iCt的普及和使用已经深深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道德、传统家庭的看法,决定了人们在数字化时代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如著名的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的:“计算机不再与计算有关,它将决定我们的生存……。我们经由电脑网络相连时,民族、国家的许多价值观将会改变,让位于大大小小的电子社区的价值观”。数字鸿沟的存在,无疑将产生传统价值观和现代网络生存观的并存与冲突。

3.经济属性

数字鸿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传统的技术差距在信息经济时代的延伸,这些差距与信息经济特征与规律的融合和发展,将对微观个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作用,从而很大程度上凸显出它的经济意义。在2002年世界电信发展报告中,研究者就曾经直接将数字鸿沟等同为经济鸿沟。

从iCt本身的经济特征来看,互联网为代表的iCt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规律和特征,表现出网络外部性、知识溢出以及报酬递增等特点,对于各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从经济视角考虑,消除数字鸿沟的实质就在于如何利用互联网为主的iCt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实现商业模式创新,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数字鸿沟的特殊性正在于将工业化中的物质财富差距延伸到信息化时代中的数字财富差距,又进一步影响到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差距。

4.知识属性

从狭义概念上看,数字鸿沟表现为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iCt在不同主体中的普及和使用水平的差异。数字鸿沟溯源于知识沟和信息沟理论的基本思想,也就是网络经济时代的知识沟现象。信息通信技术只是承载知识的工具,数字鸿沟的存在更多地表现为对知识发现、获取、理解、吸收和应用上的差距。在新经济形态中,知识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生变量。发达国家利用其在信息通信技术上的优势,不断扩展知识的边界,导致发展中国家所追赶的始终是不断变动的目标。因此,数字鸿沟更多地表现为创建知识、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和应用知识等能力上的差距。

综上所述,数字鸿沟是一种综合性的现象,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鸿沟是技术鸿沟,信息通信技术本身的特点影响其普及和扩散;从社会层面看,数字鸿沟就是社会鸿沟,是传统社会分化现象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延续;从经济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经济鸿沟,不仅仅是各主体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等和不平衡在网络经济中的体现,同时也造成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恶化;从知识层面看,数字鸿沟是知识鸿沟,是不同群体在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上存在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卢斯夏诺•弗兰克:数字帝国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

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数字经济;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消费模式的服务化、销售市场的分散化与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带来了复杂结构的物流需求,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成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项指标随着大数据产业发展呈现翻倍增长态势,同时,对于“大数据”技术的充分应用,物流路线、选址及仓储等,都有望得到进一步优化,从而达到即时服务的终极目标。数字经济作为经济的一个新业态,已经成为新旧动能转换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改变着工作和职业的性质,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领域提供的就业岗位为1.91亿个,占当年总就业人数的24.6%,同比增长11.5%,数字技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会减少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估计,到2030年,可能有多达2.2亿中国工人需要换工作,占中国总劳动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视为劳动密集型行业,面临这样的冲击,势必需要快速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由此可见,传统的教学空间布局、教学组织模式、教学方法与技术等已经无法适应工业4.0背景下物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4.结语

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篇3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

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篇4

论文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倍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倍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倍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超级秘书网

(五)统计倍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

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篇5

内容摘要: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中,财政赤字频繁出现,并且存在着某一期出现赤字带来后期持续出现赤字的情况,本文称之为“赤字刚性”。关于财政赤字的效应众说纷纭,但对于累积的巨额财政赤字的负面效应却少有异议。本文试图探讨“赤字刚性”形成的内在机制,并据此提出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赤字刚性经济增长支出有效性基础设施

引言

根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践,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确实带来这些国家战后二十年间的繁荣。但在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无力解释,在政策上无法给出强有力的建议。因此,一些否定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理论开始出现,这些理论认为过高的政府支出和由此带来的财政赤字会抬高利率,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如戴蒙德在其著名的戴蒙德模型中指出,如果政府购买有一个永久性的增加,最终会导致高的均衡利率水平和低的资本存量,并影响长期增长。

如果经济持续增长率比较高,即使政府施以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用于发展经济,对国民经济也没有危害,或危害很小。这是因为本国经济的吸纳能力随着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而相应加强,价格水平不会出现明显上涨。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言,在实际产出增长的经济中,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货币需求的相应提高。由于货币需求增加得越多,通货膨胀越低,因此,增长的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但是,如果经济增长率很低,即使存在少量的赤字,它对国民经济也有可能造成危害。

以上是理论界关于财政赤字效应的两种基本对立的观点,这种争论仍在持续。但撇开这两种观点,一个事实是不管财政赤字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如何,一些国家长期实行赤字财政的结果确实导致了一个越滚越大的累积赤字额,并且在赤字债务化的过程中转化成为一个巨大的累积债务额。尽管人们对于赤字效应的观点不一,但对于一个巨大的累积赤字额与债务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少有质疑。

本文讨论的问题是,一个国家在某一年经历了外在冲击之后在当期出现了财政赤字,但赤字在接下来的年份中还会继续存在并不断上升,尽管这种外在的冲击已经消除。本文探讨这种“赤字刚性”的原因,并且如果默认一个巨额的累积赤字以及债务存在负面影响的话,试图给出一些压缩以至最终消除“刚性赤字”的建议。

赤字用于消费性支出情况的模型分析

本文考虑一个处于均衡增长路径上的封闭经济体。假定该国在t期正常的政府支出为Gt0,简便起见亦假定不存在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支出的增长率为gG且gG>0;正常的国民收入为Yt0,其增长率为gY且gY>0;税率为t,跨期不变;由于该经济体处于均衡增长中,则gG与gY均跨期不变。在正常年份中,该经济体并没有遭到外来冲击,因此预算平衡得以实现,即有Gt0=tYt0,并且政府支出的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也相等,即gG=gY=g,g为一个正的常数。设预算赤字为BDt(BudgeDeficit),则有:

BDt=Gt0-tYt0

显然,在正常年份有BDt=0。

现假定该经济体在t期经历了一个外来冲击,如经济衰退或战争,则政府支出额外增加了Gt,Gt>0,则有初始赤字BDt=Gt。如果政府将赤字用于消费性支出,则本质上与私人消费支出无异,考虑到额外的政府支出(此处为消费性支出)对国民收入有一个乘数效应,即“引致收入为Yt=αGGt,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有,c为边际消费倾向。”则在t期,有:Gt=Gt0+Gt;Yt=Yt0+Yt

接下来考虑t期的冲击对下一期即t+1期的影响。由于t期政府将赤字全部用于消费,对资本积累没有影响,因此gG=gY=g跨期稳定。在t+1期,有:

由于税率t跨期不变,则有:

由于在t期仍有BDt=0,即Gt0=tYt0,且gG=gY=g,代入上式,有:

由于BDt=Gt,则上式变为:

因为0

经计算,有:

一般地,有:

直观地,有:

因此,在t期由于外在冲击导致的一个财政赤字BDt,如果全部用于政府消费,则会在接下来的年份也带来一个持续性的财政赤字。至于要比较之后年份的财政赤字(称之为引致赤字,下同)与初始赤字之间规模差异,由于各个国家的边际消费倾向c、税率t和国民收入增长率g均不相一致,因此引致赤字与原始赤字间的规模比较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g>0,BDt+i+1=(1+g)BDt+i(1+g)BDt+i>BDt+i,引致赤字的规模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扩大。参照多恩布什等给出的例子,有“c=0.8,t=0.25”,则:

,如果0

显然,BDt+2>BDt+1,但BDt+2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引致赤字的规模并没有立即超过初始赤字的规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年增长,越积越大,并最终会超过初始赤字的规模。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政府支出在某一期的突然扩大并且用于政府消费确实会带来“赤字刚性”。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一定的经济规模需要一定的政府支出规模,一定的经济增长率需要一定的政府支出增长率,所以政府在某一期有一个额外支出后,接下来各期的支出增长率在原来的基础上延续,并不能因为要弥补赤字而有所下降,这是由客观经济状况所决定的。虽然政府额外的支出会对国民收入有一个引致增长,并扩大税基,在税率t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政府收入,这只能部分弥补前期的赤字,因为政府消费不影响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即始终有gG=gY=g。如在t+1期,有:

即在接下来的年份中引致赤字总是正的,并且政府还是用于消费,则引致赤字在之后的年份也会发挥效应;同时,初始赤字仍将在初始期之后的每一期发挥效应,如在t+2期,有:

依此类推,如果在某一期有一个额外的政府赤字,并且政府将之用于消费,则经济的长期增长率保持在与原先持平的水平,那么在接下来的年份中确实存在某种“赤字刚性”,表现为引致赤字总是为正且持续增长。

赤字用于投资性支出情况的模型分析

索洛模型认为,当每单位有效劳动平均资本量k不再变动时,经济就踏上了平衡增长路径,此时国民收入的增长率gY=n+ga,其中n为人口增长率,ga为有效劳动即知识的增长率,对应上一部分则有gG=gY=g=n+ga。若该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经济经受了某种外来冲击,如储蓄率上升,这会暂时性地提高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k,并且有,则gY=n+ga+>n+ga,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也会随之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k会继续上升并且最终使得=0,则此时gY=n+ga+=n+ga,即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又回到原先的水平。

按照索洛模型的分析,如果政府在某一期发生了赤字并将之用于投资支出,那么这与储蓄率上升的冲击对于经济平衡增长路径的影响是类似的,即政府的行为使得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存量k会暂时性地上升并使得gY>n+ga,但最终仍会使gY回落到冲击没有发生前的水平。对照前文的分析,以t+1期为例,有,此时gG=gY=g=n+ga已不再成立。由于gY>n+ga=gG,则相比于赤字用于政府消费的情况,t+1期的赤字BDt+1将会下降,而且这个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此期间内每一期的引致赤字都将下降,直到冲击效应消失、gY回复到n+ga的水平为止。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如果政府将赤字用于投资性支出,那么“赤字刚性”有可能被压缩,压缩的程度取决于gY上升的程度和高于n+ga的持续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赤字刚性”的压缩肯定有一个时间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之后,如果赤字还存在,那么“赤字刚性”仍将持续。

赤字用于其他支出情况的模型分析

其实本文讨论的问题现在已经非常明朗了,即政府如果在某一期出现赤字,那么克服“赤字刚性”的途径就是使得经济的长期增长率有一个持续性的增长。由于在平衡增长路径上的国民收入增长率gY=n+ga,那么可能的途径就只能是提高人口增长率n和知识的增长率ga,本文集中讨论ga提高的情况。

因此,如果要避免“赤字刚性”,那么政府赤字支出的着力点应该是尽量提高知识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以此来持续性地提高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并最终克服“赤字刚性”。那么政府如何来提高知识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呢?知识生产函数为a・=B(αKK)β(αLL)γaθ,可以发现如果有β+γ+θ≥1,则规模报酬递增,那么政府如何进行赤字支出才能使得β+γ+θ≥1呢?如果从知识生产函数本身出发,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而且目前理论界也没有太多的研究。但若从知识本身的性质出发,认识可能会更进一步。众所周知,公共品私人提供的结果就是供给不足,类似地,由于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至少是部分的非排他性,那么知识由私人提供的结果也必然是供给不足。既然知识供给不足,则可粗略地认为知识生产函数还没有达到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那么政府可将当期的赤字投入到知识的生产中去,扩大知识生产的规模以期获得递增的规模报酬,从而提高国民收入的长期增长率并最终克服“赤字刚性”。

结论与启示

由上可知,“赤字刚性”的抑制和克服必须依赖于经济长期增长率的提高来提供一个更大的税基,而这取决于政府赤字支出的有效性:若政府将财政赤字用于消费性支出,那么赤字支出的有效性完全丧失,对长期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和“赤字刚性”的抑制没有任何作用;若政府将财政赤字用于普通的投资性支出,则支出有效性部分存在,至少在一定时期能够提高经济增长率并抑制“赤字刚性”;如果政府将赤字用于对知识生产的投入并致力于扩大知识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此时赤字支出的有效性是完全的,因为经济长期增长率可以获得持续性的提高,“赤字刚性”会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从另一个角度看,各国经济实践中“赤字刚性”的存在也证实了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其实是缺失的,赤字支出是无效的。

其实,以上的结论可以从赤字支出推广到整个政府的财政支出,即政府支出中投资性支出和对知识生产的投入所占的比重越高,那么长期经济增长率就越高,则政府在未来可以获得一个更大的税基和更多的税收收入。不过,相比于政府直接投资,政府对知识生产的投入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因为普通的投资性支出的效果会受到当期的生产效率的制约,而更多的知识的生产则直接提高当期和未来的生产效率。

日本经济在战后高速发展,其面临的真正的危机就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以及随后的西方世界全面的经济危机,日本政府遂通过大规模的政府支出,进而是赤字支出来刺激国民经济。当时的日本政府投巨资兴建了大批基础设施,不仅在城市,而且在人口密度很低、经济增长潜力不大的乡村地区也是如此。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属于投资性支出的范畴,虽然根据以上的分析投资性支出至少在一定时期内抑制“赤字刚性”,但事实上在日本连投资性支出的“部分”有效性也没有发挥出来,因为那些基础设施很多都是没有发挥效用的。

日本的状况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即应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技术创新的深入,使得财政赤字能够对经济增长发挥出有效的正效应。

参考文献:

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增强,并且带动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的相关高科技知识技术也在持续地创新与发展,以及在各个行业发展中的普遍和广泛应用。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电脑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通讯技术在中小学校园建设中的广泛普遍应用,并且还逐渐走入了农村小学。这对于美化校园环境、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水平与基础教育条件以及增强学校的行业竞争能力具有极大的现实作用意义。因此,通过我们青岛平度市张舍小学在创建“青岛市数字化学校”过程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情况与问题做一个简单而系统的研究分析,希望通过这一研究分析活动,能够为我们农村小学创建“现代化学校”和“数字化学校”建设,对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水平的改进与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性推动促进作用。

一、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客观背景条件

一般来讲,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由一定的客观背景条件所决定和支撑的,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样也是如此。概括起来,我国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所具有的客观背景条件主要包括有以下这样的几点:第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增强以及各类高科技技术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为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物质条件和技术资源条件。第二、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水平不断提高与增强的发展目标为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客观的现实可行性条件。第三、大量储备和培养各个领域的高科技人才为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条件等等。

二、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我们青岛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由城市小学逐渐走进农村小学,但是在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现以我们青岛平度市张舍小学为例,看其他学校的现状,可以将问题分述如下。

(1)、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观念意识还非常淡薄。这个主要是指尽管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中,已经有部分小学开始进甚至已经完成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还是有很多的农村小学并没有意识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是说,在这方面的观念意识还是非常淡薄,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高。比如青岛平度张舍小学也是在如今才意识到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相对于已经建成数字化校园的农村小学而言,还是属于观念意识淡薄。

(2)、相关的资金物质条件还是非常不足。这个主要是指由于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地区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和落后,那么农村地区的政府财政收入也会低下一些,于是给予当地的教育资金也非常有限。这样一来,农村地区的小学在资金物质条件方面也是落后一些,可能就没有更多的资金来支撑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的设施与完成。像青岛平度张舍小学之所以会拖到如今在开始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一发展项目,原因之一就是在过去资金物质条件还不够成熟,而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还是会面对资金条件薄弱的难题。

(3)、农村地区教育系统的政府单位的扶持力度不够强大。这个主要是指其实在很多农村地区,如果小学能够在当地相关政府管理部门的扶持帮助下,也是可以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任务目标的。但是,在现实中,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政府管理部门本身就对于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于是也没想到对当地的小学进行宣传教育,并且积极地大力扶持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活动。这样一来,就使得当地很多小学在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中遇到更多的困境,最终不得不放弃或者拖延相关计划。

三、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改进对策

(1)、加强宣传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个主要是指在未来的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各个小学的相关管理人员一定要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还要加强对校内师生在这方面的培训与提升。

(2)、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投资与帮助

这个主要就是指在未来,像青岛平度张舍小学这样的农村小学要想顺利成功地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活动,就必须要准备充足的资金物质条件。而这除了需要学校自身进行筹资和发展积累、当地政府拨款以外,还需要积极地争取社会各界的投资与帮助。这样一来,就能够增强学校的资金实力,更加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3)、当地政府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加大扶持力度

这个主要就是指农村地区的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应该在提高对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视程度的前提下,在各项资源条件方面加大对小学的扶持力度。这样的话,就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农村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地展开和获得最终的成功,也能够有助于提高农村小学的整体成长能力和竞争能力。

四、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如今这个以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为主要经济发展特征的现代化高科技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知识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核心推动力量。因此,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基础教育也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比如中小学教育。而要想为我国小学基础教育创造出宽松、健康和良好的校园环境,更好地推动与促进我国小学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与增强,就必须要在顺应时代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加强小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管理才行,这也是推动农村地区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必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雷静.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0).

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化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30-01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据生产商有了越来越多的直接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机会,这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文献服务地位的优势,使传统图书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图书馆作为全社会重要的信息机构,如何满足用户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提供完备、快捷的服务,无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图书馆数字化则是适应当前网络环境信息服务需求的产物,它能够改变图书馆传统的管理与工作方式,为知识传播打开新的大门。我国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步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些滞后,因此,数字图书馆作为新兴事物,认真研究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和方法也在探索之中。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它集成了计算机、网络、通讯、信息处理等多种新技术与新手段,将分散于各种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储存,以网络化的方式互相连接,通过分布式的信息管理实现跨越时空的全球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为推动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创造了条件。数字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将对数字图书馆的规划建设和运行效率起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信息化环境的形成、数字化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促使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促进,共同构成数字图书馆的集成管理结构框架、共同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但是数字化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信息资源的短缺是其面临的最大困惑。因此,信息资源建设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任务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务,它的研究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

与此同时,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将给图书馆业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使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和运作从传统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变。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网络化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全新的实践,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作为信息的提供者和拥有者的图书馆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和发展目标,进而成为图书馆未来的必然选择和当前建设的热点。同时,图书馆所拥有的信息及技术优势,又使其成为数字图书馆领域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对于每一个图书馆而言,信息资源建设是目前图书馆建设数字图书馆最有力的切入点。

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是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知识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图书馆的产生适应了知识经济的需求,迎合了互联网的发展,其特点和模式都是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知识信息完美结合的体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数字图书馆运作的物资基础。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对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拓展和优化,以提供知识化和个性化的信息为服务目标。

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掀起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热潮,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的重要标志。先进的技术推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中往往也面临的许多问题,这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范畴。

资源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核心,而资源的加工首先遇到的就是知识产权中的著作权问题,它直接影响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因此,在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时,一定要充分尊重著作权人的相关权益,如何既保护著作权人的正当权益,又保护公众广泛获取知识信息的权益,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图书馆界、版权界、著作权人都应高度重视的问题。

另外,要做到平衡信息创造者、信息使用者以及信息提供者之间的利益,这也是著作权法的宗旨。只有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协调好作品创作者、传播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围绕智力创作成果,保障各方面的合理权益,才能通过完善利益驱动机制促进信息网络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作为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必然产物的知识产权制度,应顺应现代法制的要求,明确数字图书馆法律主体的地位及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宗旨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传统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核心是检索服务和咨询服务,然而在数字时代,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核心则是网络导航服务和电子公告服务,以网络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延续和发展了传统图书馆服务在网络时代的应用,网络导航服务和电子公告服务是传统检索服务和咨询服务的改进和优化,用户界面是开展网络导航服务和电子公告服务的基础,是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和集成化服务的体现。

总之,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信息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涉及到对大量作品和其他资料的使用,解决这样大规模的作品使用行为的授权问题,是目前备受各国著作权法学界和图书馆界的关注的焦点。如果要求数字图书馆逐一地取得作者同意,取得使用许可,逐一地支付费用,可能会制约相关产业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不仅给图书馆业带来一场革命,而且也为文化传播打开了电子时代的大门,它凭借高新技术,可以经济、快速地传播,便于使用,进而不断地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成为今后经济和文化的载体。由此可见,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也应该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引领文化大发展的先锋。实现更广阔的资源共享,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这是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目标。

参考文献:

[1]郑美英.新世纪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要求[J].厦门科技.2001

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篇8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趋势。进入21世纪的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类的生存环境,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乃至人类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现代交通工具和信息传播手段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了。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地球、数字区域、数字国土……无疑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的选择。数字国土的提出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从国家的层次整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地球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共享,发展地球科学、信息科学的机遇。

数字国土是国土信息化、系统化、虚拟化、可视化的复杂信息系统工程。通过数字国土战略的实施能够大大促进数字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信息科学技术与相应的产业发展,使区域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现代科学技术为实现数字地球、数字国土提供了的科学技术手段,就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地球观测技术组成的地球观测系统,它提供了对整个地球系统进行长期的、立体的监测能力,为收集、处理和分析地球系统变化的海量数据提供了工具。

二、数字系统内涵

国土资源是国计民生的根本依托,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时期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继续加强对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构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平稳地运行。RS、GiS、GpS为国土资源的监测、规划、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目前,3S技术在土地、水文、矿产林业等国土资源领域应用中取得了长足进步。综合国土资源监测与管理不仅涉及范围大、领域广、部门多,而且内容包括图形、图像、文字、表格、声音、实地录像等,只有站在数字地球的高度,建立数字国土系统才能实现国土资源综合管理的现实需要。

数字国土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建立一个以空间地理位置为主线,将各类国土资源与环境信息组织起来并对其进行动态描述复杂的综合信息系统。数字国土是数字地球的体现和延伸,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国土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为政府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和为社会服务的广泛性,将已有国土资源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并将其数字化;建成基于GiS平台具有信息管理、综合分析和评价功能的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图形图件库;实现实施过程和调查结果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资料汇总、交流和共享制度;向国家和社会提供国土资源的基础资料和相关信息。信息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资源,数字化是知识经济的物质形式。数字国土为国家管理资源、发展经济充当参谋,也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数字国土系统结构使它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信息系统整体。数字国土的功能是数字国土系统在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它可在数字国土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数字国土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辩证关系,应对数字系统有一个整体全面的认识。

三、建立数字国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

为顺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使国土资源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央做出了抓好国土开发整治的重大决策。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并在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计划中设立“数字国土”工程,旨在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现代化,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实现对国土资源科学管理与规划,实施国土资源动态监测。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就是数字国土与卫星遥感。《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其执行情况也依靠数字国土和遥感来监测。

简单地说,“数字国土”就是把国土方面的有关信息数字化,其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是“数字地球”在国土资源领域的应用和实现。它以国土资源为研究对象,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融合多源、多分辨率数据,并可用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对成果进行表达,具有空间化、数字化、时间化、网络化和可视化的技术特点。

建立区域数字国土系统,并使其长期运行,要受到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应用、人才、组织管理、宏观与微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缺一不可。其中应用处于核心地位。系统所用计算机大都为通用产品,因此其技术集中于软件。这几个因素相互影响,不能只重视技术而忽视应用目标、数据收集、人才培养、组织机构之间的相互协调等非技术问题,否则就无法使系统长期稳定的发挥作用。建立本区域的数字国土系统,必须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实力,有目的有重点的实施,不能脱离现实环境,应做好总体战略规划及分布实施的系统计划。它应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各种技术为工具、以多种理论为指导、以信息为生命线、以实际应用为根本目的的复杂巨系统,而不单单是一个技术手段。

四、数字国土系统的层次结构

数字国土包含着众多的层次不一的各类信息系统,组成系统的要素也是一类系统(子系统),系统的信息环境和结构又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如各类地籍信息(如某一地区所有宗地的名称、位置、面积、界址、权属等信息)结合组成某地区地籍信息系统,土地利用现状系统、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系统、土地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系统等。土地信息系统、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组成了数字国土信息系统。

由于土地具有一定的时空结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权能属性,可以综合运用现代遥感(RemoteSensing,R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以空间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存储、整理,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按照土地资源管理的模式,建立相关模型,完成查询、统计、分析、评价、制图等自动化功能,辅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决策。存储,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增删、修改、更新,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查询、检索、分析、评价、预测和规划决策服务的一种信息系统。因此,土地资源和地理信息系统是土地资源信息系统最为关键的特征。

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篇9

关键字:测绘工程   现代测绘  人才培养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必将充满各种竞争,无论是政治、军事的竞争,还是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特别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普通高等学校肩负的重要使命。目前各高校都在深入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工作,探索具有现代观念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对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并为应用型测绘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一、现代测绘的内涵 

从现代信息论的观点看,测绘学是一门关于地球空间信息的学科。传统的测绘受地面测量技术、时空尺度和精度水平以及投入的局限,其产品主要是单一的地形图和在地形图基础上编绘的专用地图;它不能及时反映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特别是大范围或全球变化;其产品制作周期长,已不能满足地区经济和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多种需要。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运行速度。测绘学是提供人类生存空间、自然环境及其变化信息的学科,它的学科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如何界定测绘学的含义,已是世界各国测绘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上将测绘学(Surveyingandmapping)更改为一个新词,以准确反映学科实质,Geomatics一词由此应运而生。随后,有关Geomatics的提法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是地学界成为热门话题,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同,其中文译名将它译成。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基本得到认同。不管人们对Geomatics的含义如何理解,根据iSo的标准定义和国际测绘联合会(iUSm)对。测绘学。的定义,两者的含义是基本类同的,只不过Geomatics所涉及的地球空间信息的范围更宽一些。Geomatics更准确地描述了测绘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了现代社会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大量需求的特点,因而发展和提高了测绘学的研究和工作领域,符合现代测绘学发展的实际。现代测绘工程的核心技术是空间技术,包括GpS、卫星遥感和航测,测绘的范围从地面扩展到整个近地空间,加之通讯、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使地球空间信息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比传统的测绘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更新,由此,Geomatics适合于纳入数字地球的理论和技术框架。随着数字地球构想的实施,测绘学面临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新机遇,传统的或现代测绘学将以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新面目立于地球科学分支学科之林,以更强的活力向前发展。 

二、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目标定位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为:在课程内容整体设置上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重视研究社会的需求,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程结构安排上表现出重技术课程、轻管理课程,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较差,尤其是到建筑施工、路桥施工一线的毕业生。没有很好地紧贴市场,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与测绘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反应相对迟缓的矛盾仍然存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大量面向市场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测绘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培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目前专业框架、格局相对单一的矛盾。在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测绘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技术性。面向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北京申办2008奥运成功、数字地球、数字中国、数字省区、数码城市的建立、中国成功加入wto、注册测量师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测绘主体体制及运行机制的改革完善等都对测绘市场及测绘教育带来了空前发展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来说,现代社会对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正从过去的技术型向市场技术应用管理型转变。主要表现为:三个高技术的综合运用(GpS、GiS、RS),三大能力的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关能力、职业迁移的能力)、三大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主体意识、工程质量管理意识、国际竞争合作意识)。因此重视和加强对测绘工程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三、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措施在线

1.测绘学科研究的方向 

   测绘学科是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空间对象的定位、描述和表达,动态变化与监测,并将所获得的各种空间信息进行加工、存储与处理,使之综合应用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学科。测绘科学既是地球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她服务于各种工程建设,包括地面、空中、地下、水下各种民用工程、矿山工程、海洋工程、军事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工程等领域。 

随着空间和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测绘学科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并将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产业。面向二十一世纪,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智能化;测量数据管理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广泛化。GpS技术、GiS技术、RS技术及其集成是测绘学科的前沿领域,也是未来数字地球的基础。 

2.注重课程设置 

数字经济相关知识篇10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得不升级为数字图书馆,走产业化道路是必然选择。实现数字图书馆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高效、地传播、接收,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同时,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还包括知识产权、存取权限、数据安全管理,加强机构、商业机构、政府和团体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等。可以说,图书馆数字化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一个无限的、开放的、有组织的信息资源库大系统。

一、图书馆走产业化道路的必要性

(一)面对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以来,图书馆的职能开始由被动的服务向主动的服务转变,图书馆的职能向知识服务转变。作为“生态圈”中的一员,图书馆的上游企业——出版商、文摘索引商、数据库服务商、零售商、技术运作商、服务提供商等,都在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与图书馆处于同一环节中的信息内容服务商、集成化信息提供商也在以市场化的服务与我们竞争。外部环境的压力,迫使图书馆在与社会信息服务链和其它环节的交互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该采集更为贴近市场的经营和运作方式,来提高经营效率,实行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来管理、服务、经营和运作图书馆教育产业化的实现。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服务以电子媒介为重点,以网络为中心,以文献传递、资源共享、知识服务为特点的新型信息服务转化。信息用户需要图书馆提供针对性的、具体问题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提示我们应将核心能力定位在知识服务上,能够提供有效的知识应用、知识更新的服务,这是图书馆工作的突破口和新的增长点。图书馆既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能够适应的经济负担,又要从知识市场的角度去了解知识消费及其附带消费,提供相关资源的特色服务;通过产业化经营,建立投入与收益的产业化运作机制,增强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功能,增强图书馆的经费来源,使图书馆教育产业化走进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1、用户知识消费的需求。信息流速的加快、知识应用的直接生产化、持续学习与终身教育的必然性等各种社会因素,均直接冲击着个人与团体的知识需求与知识消费。知识需求意识与知识消费行为形成了一个空前的知识市场,包括书刊阅读、数据库检索、网站搜寻以及参考咨询等。在这个新兴的知识消费市场中,有传统图书馆熟悉的一般性阅读需求、资料查询需求以及相关的知识信息需求,更有相当专门化、高价值和高成本的知识消费需求,这种需求为图书馆的开展教育产业化的运作项目提供了市场。

2、用户知识信息个性化的需求。图书馆作为文献情报服务机构,是人们有效获取知识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经费的有限性、读者知识需求的广泛性和个性化,图书馆难以满足读者的知识需求。传统服务为读者提供现有文献资源的检索借阅服务,无法按用户的目的或目标组织的知识信息服务,要进行类似这种个性化的服务,需要图书馆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资金,是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针对个性化知识需求,开展产业化的经营管理知识服务,根据完成用户的知识信息个性化需求所耗的人力成本、资源成本对个性化服务的合理收入,不仅可以缓解图书馆经费短缺的压力,而且完全符合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二、图书馆的产业化道路途径

实现数字图书馆产业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为了加速我国数字图书馆产业化发展的进程,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应该看到数字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商机和意义,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一)从改革管理起步

1、改革高校图书馆用人制度。高校图书馆的开发利用,需要一批信息意识强、专业性强、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信息市场化也需要一批善于公关和懂得市场学的人才。如何改革过去的一套用人机制,培养适合21世纪发展的人才?首先要落实完善以馆长为核心的领导体制,选拔德才兼备、擅长管理的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家学者担任图书馆的“掌门人”,引进一批信息人才,聘请学者、专家、教师、科研人员与现有工作人员相结合;废除终身制,今后的图书馆员将逐步具有网络管理、网络导航、网络信息资源采集与分析研究提炼此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让每一位职工都有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实行竞争上岗、竞聘职位,对各部门及个人制订年终工作目标,实行部门主任负责制,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2、改进高校图书馆管理方式。对图书馆的效益评价,是图书馆管理方式的指挥棒。传统图书馆评价主要是以馆舍、设备、藏书量、阅览室面积等为指标的,今后将逐步转向以信息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服务的范围、功能与效果为指标。因此,高校图书馆首先要一改传统的内部机构按文献加工流程设置的办法,实行按服务功能设置,即在原有采编、典藏、流通等机构的基础上,增设特色阅览室、信息快讯部、技术公关部等。同时,随着图书馆工作人员及读者的心理的较大变化,传统的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也要相应作如下变革:图书馆的管理思想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主义演变,以人为中心,管理重心要从对馆舍、设备、书刊的管理逐步转向对读者、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

(二)走合理的产业化策略

1、建立市场运行机制。数字图书馆建设引入了商业化的运行机制,在进行公益的同时,正在积极寻求其中的利润点。数字图书馆的核心就是知识和信息,而知识和信息既可以是产品,也可以是内容,还可以是服务,它们可以以不同的商品的形态出现。无论是面对用户还是个人用户,数字图书馆都能找到自己的产业价值和利润来源,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产业实体。采用产业化运行机制的数字图书馆将极大地缓解传统图书馆长期面临的众多压力,如馆藏不断增长的压力,馆舍紧张与资金短缺的压力,为到馆读者提供借阅服务的压力等。这样不但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巨大浪费,真正实现“资源面前人人平等”,还将为图书馆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会员费收入、广告收入、网上出版物销售收入等。

2、联合攻克技术难关。数字图书馆既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又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知识创新工程,其技术性、超前性很强。在图书馆数字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技术难题。如用户界面是数字化图书馆与用户沟通的桥梁,标准而友好的用户界面将使用户不需特殊训练就能掌握各种信息源的检索操作,便捷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但目前的界面状况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又如数字化图书馆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却带来了语言的障碍,这就需要开发能够进行自动翻译的系统。诸如此类的技术难题都需要组织力量进行攻关,并注意对可行的新技术及时推广。

3、讲究产品开发策略。数字图书馆作为一种网络产品,如何进行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如何营销,需要讲究一定的数字图书馆产品开发策略。只有适销对路的数字化信息产品,才能吸引广大的用户,为市场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信息产品,并获得利润。产品开发不是单纯地追求学术水平,开发的成功与否并不取决于权威,而在于市场择优劣汰的机制。首先,数字图书馆开发要规模化。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如果不达到一定规模,不可能吸引用户;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实现规模化,就可产生规模效益。其次,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意开发周期。信息本身具有时效性特点,过时的信息没有价值。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经营者必须对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做到及时更新,以满足人们对不断变化的信息的需求。第三,数字图书馆开发要注意创新。数字图书馆的各种技术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如查询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等。第四,数字图书馆开发需要高投入。一方面,数字图书馆经营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另一方面,数字图书馆许多技术尚不成熟,新技术的开发需要高投入。同时,数字图书馆还不为人们所熟知,经营需要大量的宣传费用。数字图书馆的高投入需要经营者广开融资渠道,多方融资。参考文献:

[1]刘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服务产业化探讨[J].图书馆,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