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研究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49

贸易经济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能力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53-02

辽东学院地处鸭绿江畔,与朝鲜新义州毗邻。通过对丹东地区外贸公司的调查,丹东从事对韩、对朝贸易企业占全部贸易企业的2/3,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作为辽东学院的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韩朝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突出特色,所培养人才要具备较强的从事外贸业务的实践能力以及所需要较好专业英语和初步朝鲜语应用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反映了地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意愿,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行业特色,与其他院校同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行了错位竞争。

一、实践教学研究的背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身特有的实践性和涉外性特征,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以及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教学的实施与开展。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能力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人才实践能力体系设置为三大模块:双外语应用能力模块、专业实践能力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双外语”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背景,运用英语进行国际商务活动交流、谈判等,二是具备基本的朝鲜语听说能力,用朝鲜语完成一般的商务接待工作;实践能力是指适应外贸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应用能力,主要是具有较强的从事国际贸易实际业务的能力,包括贸易实务的操作能力、各种单证的使用能力、市场营销及开拓能力等;综合能力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观察国际市场形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是高层次的实践能力,它无法通过某门或几门具体课程的教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综合、升华而逐步形成,需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概括而提高。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韩朝贸易方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按照人才实践能力体系的要求,构建了较为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下页图所示):

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强调国际贸易应用能力培养

1.实践教学环节完整,强调连续性和层次性。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利用课内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校内综合模拟实训、毕业实习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注重各实践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校内我们建立了具有鲜明特色、针对性强的高效仿真国际贸易模拟实训中心。采取“学员操作为基础,教师指导为辅助,网络通讯为途径”的全方位开放实习模式,培养了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我们还与丹东太华电热材料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不定期到实际工作环境进行短期见习,感受实际业务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习专业的热情。

3.提高学生的职业资格能力。国际经贸人才的主要从业资格证书是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等。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制定出获得相应专业资格证书的时间表,并对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同时,获得必要的就业条件,提高就业能力。学生普遍反映,在获取这些证书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有所提高,为将来的就业提供了条件。

(二)语言实践教学体系创新适用,能有效提高“双外语”应用能力

1.采取多种渠道和形式,提高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1)针对人才培养特色要求,合理设计实践课程及内容。除了开设基础朝鲜语外,设置了大量的实训课程,如听力、会话、口语交际等多种实训课程,并设置了朝鲜语实践学期,在实践学期中采取与外教面对面、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2)利用校内校外第二课堂,提高学生朝鲜语口语交流能力。一是在校内外建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校内的朝鲜――韩国文化苑集语言学习和体验韩朝文化功能为一体,利用各种先进的视听设备,为学生语言训练提供了良好环境;在校外建立了三个朝鲜语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让学生实地感受朝鲜的风俗文化,锻炼交流能力。二是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建立了朝鲜语(韩国语)俱乐部。定期开展韩语角、影视时间、韩文写作大赛、韩语系列技能大赛(演讲、打字、情景会话)、“疯狂韩语课堂”等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扩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2.创新教学方法,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熟练的英语运用能力。首先,创新英语教学方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如角色扮演、采访、辩论、短剧表演等,提高学生口语交流能力;其次,利用课外活动,创造语言训练环境。定期举办英语角,锻炼学生的英语沟通和应用能力;同时不定期举办英语讲座、演讲大赛等,采取多种渠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习英语的热情。

四、打造“双师“型和中外融合的实践教学师资团队

1.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兼职外贸企业,使专业教师打破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锻炼业务能力,提高授课的说服力,现我系有两名教师长期在外贸公司从事业务及管理,有四名教师有双师资格证书;同时不定期从社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资深人员到校兼职授课或与老师座谈,形成一支熟悉社会需求、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

2.充分利用韩朝学院资源优势,打造中、朝、韩融合的语言实践师资团队。一是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创造机会让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深造,现有五位教师都已从韩国攻读完硕士学位;二是利用现有的韩国、朝鲜外教,开设大量的口语交际课程,强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区域的语言使用技巧;三是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开展课外交流活动,创造语言学习环境。

五、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1.人才应用能力日渐明显。通过近几年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人才培养特色日渐明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明显提升。二是英语和朝鲜语的交流沟通能力有所增强。在英语方面表现为函电往来和商务谈判的能力不断提升,很多外贸公司负责人对本专业的毕业生的英文函电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还有一些学生已成为公司谈判的主力。而朝鲜语的听力和会话水平也有所提高。

贸易经济研究方向篇2

[关键词]新常态;贸易强国;评价体系;战略路径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2-0037-06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分工的深化推动了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性垂直专业分工发展,推动形成了国际社会的全球价值链体系(裴长洪,2016)。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济与贸易开始进入深度结构性调整的“新常态”(刘世锦,2014)。对于我国而言,过去数十年持续贸易增长形成规模扩张、低价竞争、外资主导与低技术附加值的特征化事实。这种长期以来所形成出口驱动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始终面临着“浮萍经济”和“低端锁定”的双重风险,在外部冲击下这种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盛斌,2011;张二震,2014)。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分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驱动,对外贸易的提质保量与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要任务。2012年商务部《对外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将“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作为贸易发展的指导思想。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的“十三五”发展新目标。围绕这一发展理念,在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的基础上,抓住全球贸易新常态为我国外贸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所创造的战略机遇,实施贸易强国战略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然而,贸易强国如何定义?当今哪些国家可以称作贸易强国?我国距离贸易强国存在哪些差距?强国战略路径如何选择?这些都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系统梳理有关贸易强国战略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揭示贸易强国理论内涵,对贸易强国的特征、评判体系、历史经验和战略路径进行整理和评述,以期为中国实施贸易强国战略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贸易强国的内涵

贸易强国作为反映一国贸易实力的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贸易大国”存在“质”上的区别。传统的贸易理论和实践往往从贸易规模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构成贸易大国的显著特征。然而,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兴起所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推动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贸易模式的形成条件和基础,贸易不再是一国要素的产物,而是多国要素的集合,贸易总规模不再是一国竞争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表现,而只是跨国公司进行全球布局的结果(张幼文,2015)。此时,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内涵差异日益明显。同时,要素流动理论表明,现代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是由本国要素收益的价值构成而非一国贸易收益规模所决定,遵循本国要素收益原则,贸易强国正是以要素收益结构作为评判指标和微观基础(张幼文,2016)。由此可见,“贸易强国”概念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推动的必然结果。

二、贸易强国评判的理论溯源

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贸易强国的判定标准存在差异。传统理论中对于贸易强国的判别可追溯到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生产的基础,一国生产并出口的农产品越多,则所获贸易利得越多,农业大国等同于贸易强国。在这一阶段,贸易强国往往是以农产品出口量作为衡量标准。而重商主义推行“货币差额论”和“贸易差额论”,将货币和财富等价,以金银作为财富的唯一形态和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主张奖出限入。此时,贸易强国是以出口量或金银货币的储备量为标准。

亚当・斯密从劳动生产率或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的角度提出绝对优势理论,揭示国际分工与交换蕴含的贸易利得,贸易不再是国家利益间的零和博弈,自由贸易能够使贸易双方同时获益,基于绝对优势理论的分工和交换使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在此基础上,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国际贸易流向及利益分配原则取决于相对优势而非绝对优势,一国只具有相对生产优势也可参与贸易并获利。该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对有悖绝对成本优势原则国家之间的贸易做出解释,使得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优势成为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则将生产要素由单纯的劳动扩展到资本,从要素禀赋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各国间生产成本的差异。此时,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从以劳动要素为基础的生产率水平逐步扩展到以资本为代表的高级要素的禀赋状况。然而,上述理论都片面强调外生静态比较优势而忽略动态比较优势的培育和演化对一国贸易地位和福利的影响。此后的新贸易理论则引入规模经济以及垄断竞争对动态比较优势进行深入扩展。贸易强国的评判开始从一国外生静态因素向内生动态竞争优势转变。

三、贸易强国的特征及评价标准

关于当代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国外文献主要从贸易开放度(SqualliandKenneth,2011)、贸易结构与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阶位(Cattaneoetal.,2011;Feenstraandwei,2010)、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Kudrle,2012)等角度对一国的贸易发展特征与所处贸易地位做出评价,但由于研究范式与理念的差异,鲜有关于贸易强国战略等具体政策导向性的概念提法。与之不同,我国加入wto之后源于对外贸易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现实需要,国内学界普遍基于不同视角,对贸易强国的相关议题展开讨论。

一些文献基于定性分析,从外贸特征、贸易质量与效率、国际分工地位、话语权的优势以及外贸和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对贸易强国的特征或概念加以界定。对贸易强国应具有的贸易特征,有学者参照世界主要经贸强国的标准进行总结概述:经济高度发达、收入水平高、贸易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影响力强、辐射面广、具有要素比较优势和技术竞争优势、高度开放等特征(何新华等,2000;余芳东等,2001)。但也有文献指出,贸易强国应具备以高级要素为基础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与利益分配上占据主导地位,在国际贸易体制以及相应的经济合作体制中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郑宝银,2011;盛斌,2014)。同时,在技术复杂度、质量与效率上应体现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拥有贸易定价权以及抵御风险冲击的安全体系(桑百川,2015)。具体到产品层面:出口产品的高级生产要素含量和附加值高,掌握高端制造业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销售渠道,品牌化程度高,拥有国际核心竞争力和应对外部风险能力(陈飞翔等,2006;程筱宇,2015)。同时,贸易强国的服务贸易应尤为发达并存在较大的内外部市场需求,拥有一批能够整合全球资源和主导国际分工走向的跨国公司作为贸易主体,具备对外投资竞争优势(洪涛,2010;杨圣明,2011;赵培文,2013)。此外,有学者认为货物、服务和货币贸易共同构成全球贸易的总和(杨枝煌,2014),因而贸易强国除具有突出的制造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外,也应是金融与货币强国,拥有现达金融市场体系(柳思维,2011)。

部分文献建立了指数化的评价体系,围绕相关指标的选取和测算展开定量研究。一些文献从贸易规模、进出口结构、产品竞争力、市场势力、附加值以及国际分工地位等多角度对中国贸易现状作静态评析,从而得出中国为贸易大国而远非贸易强国的结论(刘宝荣等,2000;王冉冉,2005;毛群英,2008)。同时,一些文献基于国际贸易地位及其发展趋势的影响因素,构建形成包括经济规模、产业结构、贸易依存度、汇率水平、贸易主体、贸易条件、贸易差额、贸易品牌、贸易服务化、贸易多元化以及对外投资等更加系统全面的宏观贸易质量评价体系,还选取同期世界上主要贸易强国样本开展定性对比分析,从而指出中国与贸易强国所存在的差距(魏浩等,2005;张钰梅,2010)。其中,张钰梅(2010)利用10个一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测算了美德日三国样本在各项指标值的算术平均作为贸易强国的标准阈值系数。此外,一些文献还从国际贸易数据统计口径的概念范畴和指标(贾怀勤,2014;杨枝煌,2014)、贸易政策取向与结构调整的线索回顾(尹翔硕,2003a;裴长洪,2009)、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的贸易增速变化演变逻辑(戴翔和张二震,2015a;2016)等方面分别对中国外贸格局地位进行评析和论证并提出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实施贸易强国战略的相关建议。

基于对研究方法的创新探索,有些文献引入计量回归模型,对贸易强国的评判展开经验研究。马淑琴等(2006)采用贸易水平升级因子分析法建立回归函数模型,从理性开放度、贸易条件水平、结构合理度以及市场分散度等因素视角,运用1990―2005年进出口贸易数据对中国的贸易升级问题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伴随中国贸易的发展,理性开放度与贸易结构合理度提高,但贸易条件日趋恶化,成为阻碍贸易升级的第一要素。类似的,张亚斌等(2007)基于全球生产网络,从贸易效益、贸易环境以及贸易结构等层面,利用因子分析法的综合得分进行聚类的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居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其贸易效益、贸易环境与贸易结构亟待转变。郑甘澍等(2013)则根据生态位理论提出“国家贸易生态位”的概念,分析了中国与美英德日四个传统贸易强国之间的地位和竞争关系,并利用生态位扩充、分离和共生等理论,探析国家贸易生态位变化规律,提出中国实现贸易强国的路径。

四、世界贸易强国的历史经验

现有相关文献还对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主要贸易强国的历史经验进行回顾和整理,并结合贸易现实从不同时期的贸易战略国际比较(尹翔硕,2006)、对外贸易的政策变迁与演进(RobertGilpin,2006a;2006b;田素华和尹翔硕,2006)、贸易强国的发展轨迹与经验方略(盛斌,2015)以及近代中国的海权思想与贸易机遇(柳思维,2010)等角度进行阐述。其中,柳思维(2010)以明代郑和下西洋史实为例,将其与开启欧洲诸国海上贸易霸权的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远航探险活动进行深层次对比,从目的与动机、文化背景、激励约束与主体组织制度设计等方面对近代中国错失海上贸易的机遇进行制度反思。田素华和尹翔硕(2006)梳理了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进脉络,指出贸易政策是一国贸易优势和国家利益的有机统一,国家利益随着贸易竞争比较优势变化而变化,故而需在不同时期对贸易政策做出适时调整。。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海上贸易的兴起。地中海沿岸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和航海技术优势开辟贸易新航线,成为16世纪海上贸易的垄断者。与此同时,荷兰也日益崛起,其通过贸易公司制度的股份产权制度与金融制度的创新,将社会各阶层利益与海外贸易直接结合起来,极力推行海外贸易扩张,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马车夫”。18世纪中后期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导致新的世界贸易格局产生。英国凭借制度革新与技术创新迅速崛起,并积极实施海外扩张,利用众多海外殖民地的资源和市场及贸易垄断特权获得世界贸易霸主地位。早期采取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策略而后转变为自由贸易政策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本输出,“日不落帝国”盛极一时。然而,20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随之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使得国际贸易的发展跌入谷底,昔日的贸易霸主英国开始迅速走向衰败。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完成统一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崛起,对外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参与世界贸易市场竞争。战后的数十年间,德国依靠强大的制造业基础,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在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日益壮大最终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强国。同样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快速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建立起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并发动对外战争掠夺海外资源,快速成长为新兴的工业强国。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得益于系统的产业政策指导以及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激励,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然而,随着日本同美国贸易摩擦的加剧,《广场协定》导致日元短期大幅升值,随后经济泡沫的破灭使日本陷入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停滞和衰退,贸易增长缓慢,全球份额持续下滑。

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后实施以提高联邦政府财政收入与保护本国制造业为双重目的的进口贸易保护政策,保护和扶持了幼稚工业的发展。此后的南北战争加快了统一的商品和原材料市场的形成,西进运动、移民热潮与技术革命的兴起共同推动了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并逐步形成现代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健全的自由竞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积极推行私有产权保护和专利法制度,激发技术创新的热潮,使美国成为全球技术研发和扩散中心。战后,美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建立自由多边贸易体制,全球贸易开始进入“美国时代”。尽管经济危机以及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崛起给美国经济带来冲击,但其凭借要素禀赋及市场优势,发达人力资本与产业技术研发优势,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商业网络与营销渠道优势以及制度与文化的创新不断稳固贸易强国地位。

五、我国贸易强国战略的实施路径

我国传统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日益受到环境资源和要素成本上升以及新兴国家竞争等影响,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外贸发展方式战略转变。2010年商务部《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外贸“两个十年”由“大”转“强”的发展目标。2016年,商务部《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又一次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指导思想。针对这一议题,国内相关文献对贸易强国战略的实施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张幼文(2003)结合当代经济强国优势的结构特征提出,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为我国建设经济强国提供历史机遇,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以及经济地位的提升趋势都为实现经济强国目标战略提供了依据。同样的,一些学者基于对我国外贸的现实基本面的分析,提出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应以贸易强国战略作为指导,以市场战略与资源配置为核心,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贸易增长方式上,更加注重贸易质量提升与结构性平衡,推动贸易产业支撑的基础制造业战略升级,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和全球化布局战略,从经贸方式与主体的不平衡向相对协调平衡转变(董晓麟,2011;程筱宇,2015)。在贸易结构上,应以提升进口贸易地位作为外贸发展方式战略转型的关键,从注重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到注重进口更加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配合以内需为主要拉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实施货物与服务贸易、进口与出口贸易、加工与一般贸易的多元平衡发展战略(裴长洪,2005;冯雷,2014;王备,2014)。在贸易规模扩大的同时,更加注重提升贸易的比较利益,促进贸易条件的改善,积极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在发展模式上,由对外贸易的“赶超”、“优先”、“超高速”、“外需拉动”模式向“巩固地位”、“适度优先”、“速度适中”、“稳定拉动”的发展模式转变(黄锦明,2007;李等,2010;)。

部分学者从贸易新常态与构建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层面提出实施贸易强国的具体战略要求(裴长洪和郑文,2014;唐海燕2014;裴长洪,2015)。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全球经济变化和经贸格局调整,过去政府主导的产业政策,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鼓励大规模出口,实施低成本竞争的循环开放格局制约我国提升全球价值链位置与实现经济转型内在需求(张二震等,2014;戴翔等,2015)。应构建与扩大开放相适应,符合贸易新规则,具有战略纵深和全面空间布局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包括资本技术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优势。突出培育主体、创新发展方式,形成开放型经济竞争新优势(裴长洪,2016)。同时,把握战略机遇,围绕“十三五”中国改革目标与任务,实施“走出去”、“自贸区”以及“一带一路”等战略。依托供给侧改革继续推动生产要素和贸易出口转型升级。扩大贸易规模,优化贸易结构,提升贸易质量,提高外资利用效率。鼓励国内企业的oFDi,完善投资结构和渠道,积极构建跨国生产经营网络。另外,积极推动生产制造业的服务化(吴汉嵩,2009;张二震,2011;杨圣明,2011),在能源及其他战略性原料贸易领域获得定价权优势(贾怀勤,2014)。

一些文献则从制度创新层面思考加快中国经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层次问题,指出贸易强国不仅不限于生产的成本优势和产业的技术优势,还取决于国家的战略优势和体制优势。多轨并进贸易政策相较全球多边贸易政策运作效率更高,而其前提是一国拥有较强市场势力(田素华和尹翔硕,2006)。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通过实施贸易投资战略,与各国签署投资协议,开展双边至多边的区域合作。利用国际投资制度性的互惠互利市场开放消除贸易扭曲,将贸易开放战略上升到贸易强国战略(马涛,2016;张幼文,2016)。积极谋求建立现代贸易与投资新规则,加强政策规制的协调,推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大融合。特别地,要妥善处理贸易摩擦或争端,进一步完善国内贸易救济法律体系,建立专门补贴管理与贸易援助制度(薛荣久,2007;盛斌,2014)。与此同时,在国内贸易制度改革中消除相关歧视待遇,健全外贸发展促进体系,注重制度顶层设计,形成市场化管理格局和研究智库体系。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与贸易便利化,优先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高国际贸易规则制订和贸易谈判中的话语权(杨枝煌,2014;马相东等,2015)。制定粮食等农产品贸易战略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战略,倡导生态文明理念(郑宝银,2011)。

在贸易强国战略的微观层面,有学者指出贸易战略要受一国要素投入与市场规模等内部客观条件的制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升级的不同阶段,结合要素供给与市场需求多元化灵活调整贸易政策,由出口导向型向进出口均衡、内外需协调发展战略转变,以摆脱要素投入和市场规模两方面的约束,推动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尹翔硕,1992;2004)。打造贸易强国应以培育高级要素为基础而非直接激励出口能力,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引导对外贸易和国际分工走向是构建贸易强国的核心战略(裴长洪,2013;张幼文,2015)。利用要素引进阶段创造的条件及时向要素培育战略转型升级,有效规避要素合作陷阱或价值链低端陷阱(张幼文,2016)。

六、总结性述评

综上所述,贸易强国的评判标准往往与现实背景紧密联系,并因不同研究视角与主观价值判断而异,很难形成统一标准。现有文献的贡献在于构建一系列贸易指标评价体系对中国的贸易质量进行评价,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贸易强国战略的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但值得注意的是,现有定性研究在贸易强国的评价指标选取上相互援引大同小异,往往侧重于对贸易质量的主观评析,在理论逻辑上无实质区别。而定量研究则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传统静态分析模式的缺陷,有效避免主观随机性评判所导致的谬误,为后续研究提供良好的思路和借鉴。尽管研究方法各异,但现有文献却大都得出一致结论:我国已成为贸易大国但远非贸易强国,贸易结构亟待转型升级。具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与要素禀赋优势使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但贸易质量与结构的失衡,国际竞争力薄弱,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国际贸易规则话语权的能力等种种迹象都表明中国并非贸易强国,因而加快构建和推进贸易强国战略迫在眉睫。

关于贸易强国评判的理论溯源,目前还鲜有文献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一方面归因于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同时期,“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概念的模糊与混淆不清。从传统观念来看,贸易大国往往也是经贸强国,但不同历史阶段贸易理论的演进及变迁,难以达成共识。另一方面,经济一体化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形成,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贸易与投资推动了要素的跨国流动,传统的基于比较优势分工格局的贸易规模不再与贸易利益分配流向相一致,此时贸易大国在贸易规模上的优势只是资源在全球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结果,而非一国竞争力的完全体现。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贸易强国相较贸易大国的内涵更加复杂深远,传统贸易理论的解释难以为继。更重要的是,由于国内外研究范式与理念的差异,国外学界鲜有关于贸易强国战略等具有政策导向性的概念提法,与之接近的是战略贸易理论。因此,目前学界尚未形成有关贸易强国评价标准的理论体系,也使得现有评价体系缺乏理论依据。

纵观近现代贸易史上贸易强国的兴衰起伏,我们也可以对其历史共性加以总结。首先,贸易强国的崛起与霸权均是以先进技术为保障。无论是新航路开辟、贸易权垄断还是近代工业革命都归功于技术研发创新与传播,生产性创新技术成为决定贸易优势的首要因素。当代贸易强国引领全球贸易的关键在于对高端制造业技术与创新服务的掌控。其次,贸易强国兴起均得益先进的制度体系。通过完善产权保护与商业规则体系,参与国际规则与惯例制定,为贸易与投资提供制度保障和话语权优势。第三,不同时期的资源约束与贸易政策取向往往相一致。早期贸易强国的崛起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阶段,主要面临土地资源约束,普遍实施对外扩张,以满足资源需求。对外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扶持本国幼稚产业发展。军事与贸易战争往往是贸易强国间完成嗔Ω迭的重要手段。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策略有违当代所倡导的合作、开放、共赢的贸易理念。

在贸易强国战略的路径选择上,现有文献大都基于国家层面或产业层面加以阐述,涉及到微观企业层面则鲜有具体的指导性建议。同时,全球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常态引发广泛关注,相关文献大都趋于中国的贸易动态特征及成因分析,对全球经济的“新常态”与中国贸易强国战略之间的联动机制研究则略显不足。另外,国内文献习惯于运用中国或世界数据进行经验研究,缺少对国际贸易基础理论的创新性探索与研究的横向互动。

随着贸易政策在指导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和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中地位的日益显著以及学界对贸易强国战略研究的逐步深入,未来关于我国贸易强国战略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的研究,可以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围绕当前国际贸易组织制度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大背景,运用中国的微观层面贸易数据,分别从贸易总量、贸易结构(二元边际、出口质量、技术复杂度和成本加成)和市场势力等方面深入考察中国贸易发展现状。进一步地,基于当前所面临的贸易环境因素,揭示中国由“贸易大国”转向“贸易强国”的战略路径和作用机制渠道。毫无疑问,这对于指导中国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提升贸易质量的实践,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参考文献]

[1]陈飞翔,吴琅.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换路径与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6(11):4-10.

[2]程筱宇.贸易强国应具备的“素质”――刍议中国与“贸易强国”的差距[J].金融经济,2015(7):20-22.

[3]戴翔,张二震.我国增长新阶段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发展:目标、路径及战略[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5):82-91.

[4]戴翔,张二震.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与中国外贸失速之“谜”[J].经济学家,2016(1):75-82.

[5]冯雷.进口贸易是通向贸易强国的关键――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2014(12):51-56.

[6]何新华,王玲.比拼经济实力――对外经济贸易强国主要特征与指标分析研究[J].国际贸易,2000(12):14-18.

[7]洪涛.由贸易大国向强国跨越[J].国际贸易,2010(12):15-18.

[8]黄锦明.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72-176.

[9]贾怀勤.从统计规则辨析中国2013年货物贸易总值是否超美――兼论中国建设贸易强国[J].国际贸易,2014(2):10-15.

[10]李钢等.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之抉择[J].国际贸易,2010(1):4-11.

[11]刘宝荣,李健.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未来10年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0(11):22-24.

[12]柳思维.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制度创新思考[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6):5-10.

[13]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98-112.

[14]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2-27.

[15]马淑琴,戴晋.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水平升级的相关因子研究[J].财贸经济,2006(10):64-68.

[16]马涛.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我国经贸强国战略研究[J].国际贸易,2016(1):26-32.

[17]马相东,王跃生.全球贸易新常态与中国外贸发展新策略[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6):77-84.

[18]毛群英.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基于我国外贸发展背景与现实的分析[J].价格月刊,2008(10):36-41.

[19]裴L洪.迈向贸易强国应先跨过几道坎儿:对我国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的思考[n].中国经济导报,2005-01-22(1).

[20]裴长洪.中国贸易政策调整与出口结构变化分析:2006-2008[J].经济研究,2009(4):4-16.

[21]裴长洪.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J].经济研究,2013(7):4-19.

[22]裴长洪,郑文.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基本目标和主要特征[J].经济学动态,2014(4):21-24.

[23]裴长洪.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扩大开放的绩效评价[J].经济研究,2015(4):4-20.

[24]裴长洪.“十三五”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新目标与新任务[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3.

[25]盛斌.迎接国际贸易与投资新规则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贸易,2014(2):18-21.

[26]盛斌.建设国际经贸强国的经验与方略[J].国际贸易,2015(10):4-14.

[27]桑百川.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n].国际商报,2015-12-23(3).

[28]田素华,尹翔硕.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6(4):14-20.

[29]张二震.战略机遇期与中国开放战略的调整[J].南京社会科学,2010(12):1-5.

[30]张二震,戴翔.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讨[J].南京社会科学,2014(7):6-12.

[31]张幼文.经济强国――中国和平崛起的趋势与目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4-26.

[32]张幼文.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发展的道路[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9):5-12.

[33]张幼文.目标升级与战略创新:贸易大国如何实现转型[J].探索与争鸣,2016(2):83-88.

[34]唐海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究竟“新”在哪里[J].经济研究,2014(1):15-20.

[35]王备.中美贸易关系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究[J].北方经贸,2014(7):17-19.

[36]王冉冉.我国离贸易强国还有多远――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5(10):9-14.

[37]魏浩,马野青.我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2):21-23.

[38]吴汉嵩.论实现贸易强国的方略[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6):51-57.

[39]薛荣久.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的纲领与重大意义[J].国际商务,2007(11):5-10.

[40]杨圣明.“十二五”规划与贸易强国战略[J].时代经贸,2011(2):13-16.

[41]杨枝煌.关于中国成为第一贸易大国的战略思考[J].经济学家,2014(6):25-33.

[42]尹翔硕.试论贸易战略选择的客观基础[J].世界经济,1992(7):11-12.

[43]尹翔硕.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取向的变化及贸易格局的变动[J].世界经济,2004(3):38-43.

[44]尹翔硕.贸易战略的国际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51-52.

[45]余芳东,寇建明.我国与世界贸易强国差距有多大[J].中国国情国力,2001(6):2-4.

[46]张亚斌,李峰,曾铮.贸易强国的评判体系构建及其指标化――基于GpnS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7(10):3-8.

[47]张钰梅.距离世界贸易强国,我们有多远[n].国际商报,2010-04-29(3).

[48]赵蓓文.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战略升级: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J].世界经济研究,2013(4):3-9.

[49]郑宝银.“走向贸易强国之路学术峰会”会议综述[J].国际贸易问题,2011(6):174-176.

[50]郑甘澍,蔡宏波,罗彩瑜.中国实现贸易强国的路径探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11):3-13.

[51]Cattaneo,o.,Gary,G.,andCorneliaS.,GlobalValueChainsinapostCrisisworld:aDevelopmentperspective[R].washington,DC:worldBank,2010.

[52]Feenstra,RobertC.,andShang-jinwei.,China’sGrowingRoleinworldtrade[R].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10.

贸易经济研究方向篇3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职业发展

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现代社会分工中,各个产业都有自己的独立性,而经济原理则能够广阔地渗透到各个行业当中,不同行业联系在一起。站在宏观角度,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研究,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贸易输送大量人才,确定研究对象及职业生涯发展展望,对优化现代经济体制改革作用显著。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对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研究的对象则是经济与贸易两者之间的关系。市场的高度开放,使得国际经济与贸易成为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下面进行具体分析。1.面对wto。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第143位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五年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近年来,市场更是面临着空前良好的发展局面,国际贸易的年增长量逐年攀升。加入wto,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使得我国各个产业以及贸易体系得到更新,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外资并购节奏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成为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十多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量逐年攀升。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贸易涵盖面逐年扩张。基于此,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人才,不单单需要掌握国际外贸的理论专业性的知识,还需要对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当中的各项基础法律流程、营销技术以及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进行明确。在wto的环境下,国际经济与贸易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相关人才,当然也关系到整个国际贸易市场的完整性。2.专业导航。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研究对象,并不单单局限于国内的高校应届生,还包括联合办学的高级人才。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交流,教育体系也逐渐走向开放,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环境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会遇到较多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专业的冷热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人才,一直是当前的热点。这种人才,能够精通外语、国际贸易规则等,是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3.专业培养。针对当前高校开展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际情况,已经有上百所学校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专业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一般理论以及实务基础。当然,在一些高校的专业改革当中,已经增加不同类别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使得该专业的学习更具特色。不但能够增强该专业类别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能够提供实践能力,真正发挥出价值特色,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从而使得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以及专业的适应性要求,发挥出就业适应能力与价值。该专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文理兼收、兼容并蓄。对个人的训练更加全面,既考验逻辑思维的训练,又形象地诠释整体思维的训练价值,经济类学生思维十分活跃,能够实现更积极的参与交流,就业前景广阔,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虽然在专业导航层面,涉及到的因素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专业学生,但依旧需要对这一专业内容具备自身的摸索与探索,增加实用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

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发展前景已经十分广阔,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该专业的重视度以及人才需求逐渐提升,成为一种全新的热门职业,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下面针对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方式进行具体阐述。1.就业方向分布较广。国际经济与贸易属于国家重点学科,复旦大学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以及期货公司等,同时也涉及到政府经济部门。而当前针对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人民大学也已经给出相对乐观的回答。即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以及外贸机构等。同时,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十分广泛,包括国内企业以及跨国企业等等,使得职业发展前景良好,能够推动该专业的持续发展。2.就业方式差异。就业方式差异方面的分析,主要是从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直接就业包括政府机关、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外贸公司等直接的单位进行就业,强化职业技能。当前现有的沿海城市当中,国际贸易的发展环境良好,对国际贸易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尤其是国家放宽企业的进出口权之后,许多中小企业具有外贸自营权。而间接就业方面,主要是国际贸易的相关人才考取研究生或者出国继续深造。经济类专业的考研形式特别严峻,就业形式与其他专业类别相比较而言,能够发挥出就业价值。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探究,需要站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视角下进行探索,深入探究内在的发展价值。当然,想要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职业发展培养,可在内部条件与外在条件的基础之上,发挥出优势。第一,内部条件方面。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应该调整良好的就业心理,在思想上转变,树立正确的观念,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这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多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更多的接触社会并融入到社会环境当中。同时,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增强大学生的个人竞争能力,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就业机会。第二,外在条件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在近年来十分良好,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在逐渐的减弱。基于此,针对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总体态势分析,世界经济已经被拉动。中国外贸以及金融也都已经呈现出复苏的发展趋势。同时,与当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签订培养订单,实现人才的定向培养与构建。通过这样的方式,站在战略高度建立企业合理的人才结构,制定中长期人才的需求计划。

三、结语

综上所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发展,在我国经济良好发展的今天,活跃度、发展状态良好,就业前景十分广阔。广大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认知到社会形势,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积极抓住就业机会,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反馈给社会,回报社会。

作者:王卓单位:河南省安阳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刘国晖,吴易风.国际贸易理论——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5,4(04):118-136.

[2]李红,邹月媚,彭慧丽.国际文化经济学:文化合作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J].浙江学刊,2013,10(03):167-176.

贸易经济研究方向篇4

(一)学制混淆。

近年来各本科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逐渐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贸易经济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作用更加明显。然而现有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集中在具体操作方面,极易走向与高职高专等水平的院校趋同的误区。全日制本科生实践应当更加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正反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在本科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环节,试图引导学生从创新视角出发,经历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途径,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本科生为出发点,构建立体式、多任务的全日制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目前由于实践型教学体系的引导,很多贸经学科的实践内容与高职专业的趋同,造成了贸易经济学科定位低端,社会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混淆。

贸易经济专业另一个问题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界限的混淆。贸易经济学隶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然而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和管理学出现了同一化的趋势,经济学和管理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的目的进而带来的研究方法的不同。经济学研究的本质是福利问题,即对研究对象对社会、消费者、生产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福利影响,但是管理学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二者的研究重心不同。经济学更注重规范性,是解释现象和预测趋势,,强调理论的逻辑严密性和本质抽象性,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培养实践型人才,构建实践型教学体系时就走向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相混淆的误区,以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贸易经济学专业的论文用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思路较少,反而使用管理学分析框架,分析怎么办、是什么的论文较多,出现了边界混淆的情况。

(三)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1、科研方向不明确。

贸易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不统一,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这是大背景的问题,即学科没有系统的研究传统和思路以及方法。这就造成了学科发展前沿的模糊,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不明确,还属于“游击战”的研究模式,使得科研创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削弱了贸易经济学科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2、实践能力缺乏。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也使得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陷入困境。由于贸易经济专业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学校规格的升级,各高校纷纷吸纳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知识以及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也不够深入,致使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四)特色性、专业性不突出。

贸易经济学科存在特色性和专业性不突出的特点,与其他应用经济类专业区别不大,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和就业方向的模糊性。特色性、专业性不突出也会阻碍科研和教学的共生共长。

二、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改革思路

(一)学制视角下构建科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从贸易经济本科阶段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在界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式,专业课程与实践基地的衔接上进行改进,在理论课程中更多地引进贸易经济前沿理论,同时开设更多的选修讲座课,实现贸易经济专业的特色化和专业。对我校来说,在服务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大方针和导向下,针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的现状,从全日制本科生实践特点的创新视角出发,构建了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的学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通过在具体课程教学中与对口的实践单位相联系,即解决了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又避免了高职阶段仅重视低层次实践的弊端,可以使本科阶段学生真正将本门课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并再从实践中反馈意见,实现高层次的立体性实践教学。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科研方面,更加规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团队和国际合作活动,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前沿性。与国际上加强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在国内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教学方面,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的教职工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引导教师在贸易经济实践中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中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性,实现从实践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

(三)课程体系改革。

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贸易经济的问题也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其他的经济领域与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且出现很多新的贸易形式,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方面应当增设新的理论和专业课程,如消费经济学、零售业规划等学科。根据设定的专业研究方向和模块,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引导学生和学科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的方向。

三、结论

贸易经济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rta;贸易效应

1区域经济合作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

区域经济合作的方式有多种,andrewwyatt-walter认为“从原则上说,经济区域化可以涉及毗邻经济体之间的商品市场一体化,进而至商品与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再而至市场与政策一体化,以致完全的经济和政治同盟。”具体而言,根据成员之间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成六种形式: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经济政治一体化。其中以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最为重要,影响最为广泛。

在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进程中区域自由贸易协定(rta)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目前运作的rta中,90年代成立的72个rtas,占总数的36.9%,本世纪成立的117个rtas,占60.0%。rtas的迅猛发展引起了诸多学者关于rtas与wto多边贸易体系的基础——非歧视性原则、最惠国待遇原则两者关系的高度关注。随着全球rtas数量的不断增加,rtas之间的重叠程度也不断提高,bhagwati(1992)提出rtas是否威胁到了多边贸易体系问题,同时krueger(1995)也担心区域性ftas的建立将会产生寻租者,西雅图wto部长会议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也有学者从法律角度,如foostpauwelyn研究wto保障机制针对区域贸易集团做出的对应措施,范黎虹、韩龙、周阳、张洁等也分析了区域贸易集团与wto基本规则之间的法律关系。陈泰锋和贺剑瑜对20世纪90年代区域经济合作呈现出的许多新特点、新变化和新动向将会对全球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剖析,并阐明了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合作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

2区域经济合作在经济领域的成效

2.1引力模型在经济合作领域的应用

全球区域经济合作在经济领域的成效主要表现问从静态和动态效应,其中静态效应分析主要体现在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上,最常用工具就是引力模型。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他们指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总量呈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其中,出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供给能力,进口国的经济总量反映了潜在的需求能力,双方的距离(运输成本)则构成了两国之间贸易的阻力因素。原始的引力模型采取对数形式后表示如下:

2.2引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静态贸易效应

利尼曼(lineman,1966)将人口数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规模的变量加入引力模型分析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继利尼曼后,对贸易引力模型的发展主要局限在增加解释变量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更是被广泛地加以应用,尤其是在分析区域经济集团的贸易效应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matyas(1997)以混合横截面数据固定效果的方式对区域集团效应所作的分析。经济学家为了检验政策、历史、文化等因素对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又逐步将优惠贸易协定、贸易限制措施、殖民关系、共同语言等指标加入到引力模型中(imf,2002)从而使引力模型得以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随后许多学者应用贸易引力模型对国际贸易流量和流向作了实证分析,celinecarrere(2002)用引力模型对贸易流向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区域贸易协定在使区域间贸易增加的同时,通常从世界其他各地的进口和出口也都成倍的减少了,这证明区域贸易协定产生了明显的贸易转向效果;balistreri、anderson和wincoop(2003)等,他们的回归方程大多为对数线性,虽然各自的解释变量不尽相同,但回归结果大都能有力地解释贸易量。国内学者舒波(2004)等人通过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效的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大大加快了其成员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关税与非关税壁垒的取消不但扩大了地区市场容量,还加强了各成员国间优势互补和地区范围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形成了“贸易创造效应”。jeffreyfrankel认为正式的区域安排还对贸易模式产生明显影响,而且远超乎近邻之间的自然通商。石岚、毛志文(2006)对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跨国公司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2.3引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动态贸易效应

lisandroabrego,raymondriezman,johnwhalley(2005)采用定量方法,即一般均衡模型对关税同盟中的国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关税同盟增加了全球福利。从发达国家之间组建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来看,由于供给和需求曲线较为平坦,贸易创造效应较大,且非成员国的产品成本不占优势,贸易转移效应较小,因而贸易创造效应大于贸易转移效应,福利正效应较为明显。宋岩、侯铁珊(2006)对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社会福利效应进行纳什均衡分析,得出区域贸易协定的建立不但能够进一步深化多边贸易合作,而且可以维持成员国的福利水平,并能进一步强化非成员国寻求加入该rta以使本国福利水平最大化动机的结论。

布朗、罗布森、库珀和小岛清等人进一步研究了标准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认为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合作静态效应不明显,发展中国家借鉴标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应强调区域经济合作的动态效应和对外保护作用。希托夫斯和德扭(2004)的“大市场”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使区域外国家为了保持原来的市场和产品竞争优势,会选择将生产转移到区内,绕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因此,区域经济合作使外资通过区内设厂生产,绕开区域经济同盟的壁垒限制,从而达到吸引外资的目的。susanf.stone,bangnamjeon认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不但使国际直接投资增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出新的贸易流。王瑛(2004)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梯度,这种梯度产生了经济技术推动力,从而为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提供了“多赢”的合作动力。陈秀莲、杨丹辉(2006)等还研究了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开展不仅推动了区内贸易的增长,而且使成员国通过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利用现有要素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并保持较高产业转移增速从而使成员国从中受益,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促进技术进步。

3区域经济合作在非经济领域的成效

richardn.cooper、charlesp.kindleberger、susanstrange、robertgilpin、等则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采用自由主义的国际机制研究方法、现实主义的大国关系研究方法和国内政治研究方法及建构主义的社会化研究方法,分析了地区主义和新地区主义,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稳定了邻国之间关系,潜在的缓解了紧张局面,降低了邻国间移民、发生的可能性,并改善了成员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提高其国内安全系数。国内学者卢光盛、王逸舟、庞中英等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经济合作在非经济领域产生的成效,研究显示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非经济收益主要体现在区域政治、安全、文化融合、公共产品合作及外交等方面。李向阳(2005)分析认为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使各国间的相互依赖度不断加深,从而促进了区域范围内公共产品,如环境保护、能源合作、打击跨境犯罪等方面合作的逐渐增加。张骥、闫磊(2004),朱显平、李天籽(2006)等分别对东盟、南方共同体、欧盟等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非经济成效进行了分析。

除上述在非经济领域产生的成效外,部分学者还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的非传统收益进行了分析。patterson(1966)分析认为区域合作可以使成员国“更好的抵御其它区域集团的歧视性影响”,从而提高自身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和影响力,实现谈判国家利益的最大化。fernandez,r.j.portes认为一国加入区域合作组织有助于向外界发出清晰而可靠的信号,以吸引投资者。李向阳(2003)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使小国有机会通过让步获得了大国给予的“保险”以获得进入大国市场的保障和免除发达国家歧视性的反倾销行动。刘玉贵、张雯(2006)认为区域经济合作促使各国保持其政策的连贯性、可信性,并不断建立起协调一致的机制,从而锁定改革进程,不断完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逐步提高政府信誉。

4对国内外研究区域经济合作文献的述评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的文献,首先,研究成果卓著,尤其发达国家的研究较深入,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多数研究都以欧洲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而忽略了世界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其次,较多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立足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框架,这是基于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之间也有同样的效果。最后,我国研究的区域经济合作文献多数从政府、组织和企业的立场出发,鲜有从纯粹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使得最终的结果不免带有一定的色彩。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应该着眼更长远,才能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

参考文献

[1]corden,w.w.economicofscaleandcustomsuniontheory[m].1972

[2]gordonh.chang,friendsandenemies,theunitedstates,china,andthesovietunion,1948-1972[m].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0

[3]meade,j.e.thetheoryofcustomsunions[m].amsterdam:north0holland,1955

[4]paul.r.krugman&mauriceobstfeld.internationaleconomics(6thed)[m].tsinghuauniversitypress,2003

[5]刘力,宋少华.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新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10-11

[7]朱阳明.亚太安全战略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37).

[8]孙海燕.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7,(1)

[9]华晓红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与实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10]保建云.国际区域合作的经济学分析——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贸易经济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回归方程

1.引言

加入wto,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与完善,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我国在深层次上参与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更好地享受了世界贸易的比较利益,对我国近年经济增长功不可没。南通,作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积极实施开放经济战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很好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2002年-2010年是南通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期间南通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年均增长率超过35%。

一般理论研究认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是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经济学家常把“对外贸易”、“投资”和“消费”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国内对于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关系的研究较多,有理论研究,也有实证研究,但结论却不一致,甚至大相径庭。其中,有研究认为对外贸易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对非出口部门促进作用尤其不强[1];也有研究提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较强,对经济增长意义重大[2];还有研究认为两者关系不能简单而论,比如,张少霞在其《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分析》一文中提出在总需求约束条件下,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在总供给约束下,净出口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等等[3]。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推断: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经济社会所处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即: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存在差异,即便在同一阶段,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存在,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也不尽相同。

上述研究侧重于一国范围,对地区相关分析涉及比较少,特别对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的相关研究就更少。因此,本文拟选择南通市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对外贸易对南通经济增长的影响,讨论对外贸易对南通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对外贸易通过哪些途径促进了南通地区经济的增长,希望研究结果能对我国其它沿海开放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实证模型和样本数据

本文搜集了南通市2001年到2011年期间的时间序列,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投资、消费和净出口。考虑到2001年正式加入wto前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内外部环境,如外贸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加入wto后,我们获得了wto成员国的进口关税优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商品出口的贸易壁垒,推动了国内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我们选取2001年以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为了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我们队对方程(3)的残差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模型,估计结果如表5。

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在5%、10%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从而验证了四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公式(3)给出了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回归结果表明,南通对外贸易净出口的增长率每变动1%,能引起南通GDp增长率变动0.016859%;而投资和消费每变动1%,会引起南通GDp增长率分别变动0.185895%和0.626768%。这说明投资、对外贸易与消费对南通经济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投资和消费的促进作用大于对外贸易。

4.政策建议

近几年来,对外贸易对南通经济增长所起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历史数据表明,对外贸易因素整体而言对南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有限,因为南通还没有摆脱供给约束,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出口能力较弱,还以传统产品出口为主。出口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获得国际分工比较利益等方面效果不明显,经济增长还是以我们内部消费需求和投资为主,远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出口导向型经济。

建议南通今后在推进开放型经济战略中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一定国际竞争优势的海洋产品产业,提高海产品的深加工能力,统筹产业链,提高其竞争力;充分利用南通教育和科研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提升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引导出口企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国际劳务和工程承包市场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摸索对外劳务出口新模式,实现“走得出去,站得稳”格局,充分发挥南通建筑之乡和劳务出口大市的竞争优势,并带动产品出口,缓解劳动力压力;在纺织服装、机电、化工等传统出口行业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提高出口规模,通过规模效应降低出口产品成本。

参考文献:

[1]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14-19

[2]刘晓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10):52-56

[3]张少霞.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2(6):15-18

[4]刘小鹏.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1,(9):52-56

[5]李文.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7,(5):49-51

[6]彭福伟.怎样看待目前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经济增长的作用[J].国际贸易,1999,(1):15-19.

[7]沈程翔.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977-1998[J].世界经济,1999,(12):26-30.

[8]Kwan.economicGrowthandtheexpandingexportSector:China1952-1985,internationaleconomic.1990:105-116

[9]JohansenS.Statisticalanalysisofcointegrationvectors[J].Journalof

economicDynamicsandControl,1988,(12):231-254.

[10]江苏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2010.

贸易经济研究方向篇7

关键词:拉丁美洲;农产品贸易;引力模型;贸易潜力

F7247B

蔡鑫(1989-),男,山东单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

一、引言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农产品贸易额有了较大幅度提高。2006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同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且正在与哥伦比亚进行贸易谈判,有望于近期达成协议。2008年中国政府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提出中国将加强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在农业、投资、减贫等多领域的全面合作。

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简称中拉)农产品贸易额从1992年的82亿美元升至2011年的2618亿美元,涨幅超过30倍,年均增长率达441%。拉美国家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之一,近年来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7%左右。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中国同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要远远大于竞争性。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拉双边农产品贸易额仍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如贸易逆差逐步扩大,进口来源国与进口商品种类较为单一等。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对中拉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和潜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中拉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增长、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系统研究中拉农产品贸易的文献很少,仅限于介绍中拉农产品贸易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马建蕾与秦富等(2012)指出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非常不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跨国公司控制、贸易成本高昂、拉美国家农业投资环境不理想等多方面的挑战,同时针对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程度提出了对策建议。董银果等(2008)认为中国与拉丁美洲经贸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中国加入wto前和加入wto后两个阶段:中国加入wto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较为平缓,而加入wto双边贸易规模急剧扩大,贸易品种多样化,产业间贸易和互补贸易特征明显。贾焰等(2010)在介绍拉丁美洲农业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农业贸易和农产品合作现状,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双边农业合作机制、成立农业技术中心、派遣专家加强农业技术合作等对策建议。

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国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盛斌等(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流量,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中国出口总体上表现为“贸易过度”,但俄罗斯、日本等7个国家和地区表现为“贸易不足”。孙林(2008)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其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与美国、日本之间存在农产品“贸易过度”,而与墨西哥、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以及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出现“贸易不足”。张海森等(2008)对中国—东欧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指出: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对双边的农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自然地理和人均GDp差异以及欧盟东扩等政策因素则不利于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张会清等(2012)通过考察2000—2008年间中国对120个贸易伙伴国(地区)的商品出口数据,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计量方法,揭示了我国出口潜力的地区分布与历史演变特征,并测算了后危机时期中国的出口潜力,在保持欧美传统市场份额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重心逐渐转向出口潜力较大的亚洲和拉美新兴经济体,进一步密切中非经贸合作关系,使其成为未来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潜在对象。吕宏芬等(2013)以中国与智利的自由贸易协定为例,采用引力模型,定量研究两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效应。国内外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却较少见到专门针对中拉农产品贸易流量和潜力的研究文献。

三、模型及数据

(一)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将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总贸易的决定分别加以研究。引力模型(gravitymodel)源于牛顿的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evenett和Keller(2002)在总结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引力模型在理论上可以由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和规模收益递增等理论推出。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提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物理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1)

其中:代表i、j两国的农产品贸易额(进口额、出口额或进出口额),和分别代表i、j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i、j两国首都的距离,a是常数项。

除此之外,两国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贸易品种等因素也可作为解释变量,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因素也可作为虚拟变量加入模型当中。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农业增加值代替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因为考虑到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相对较小,使用农业增加值会更加准确,同时将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贸易品种等因素也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当中,考察经济规模差异大小和贸易品种的多少对贸易额的影响。

对上式两端取自然对数,转换为线性形式:

(2)

(二)数据来源

以上引力模型都是基于1992—2011年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的。本文选取了经济规模相对较大的12个拉美国家为研究对象,即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厄瓜多尔、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其中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乌拉圭、墨西哥、古巴是中国在拉美国家的前7大贸易伙伴,其农产品贸易额占到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的97%以上,同时考虑到拉丁美洲地理特点,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南美洲均有国家被选取使得数据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

贸易数据及贸易品种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间的距离源自黄金易园数据库(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indexasp);各国GDp、人均GDp、农业增加值等数据源自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所签署自由(区域)贸易协定数据源自世界贸易组织网站(wwwwtoorg/)。

四、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199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拉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流量分别以中国向拉美进口、出口和进出口三个方向进行了测算,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包含9个解释变量的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一)中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中国农业增加值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影响我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因素较多,伙伴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进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中国农业增加值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对中拉农产品进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二)中国向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距离对中拉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三)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五、贸易潜力测算

引力模型的重要应用在于估算双边贸易流量的潜力,即计算实际贸易流量与引力模型预测的模拟值的比值。如果两个国家(地区)的实际贸易额超过了引力模型的预测贸易额,就可以认为这两国(地区)之间存在紧密的贸易关系;反之,则认为这两国(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不够紧密即存在着较大的贸易潜力,贸易潜力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贸易流量实际值与模拟值大小的比较,可以将拉美国家分为潜力巨大、潜力开拓和潜力再造三种类型:

一是潜力巨大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80。同这种贸易伙伴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非常大。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拉圭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巴拉圭等。

二是潜力开拓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在080~120之间,中国与这些贸易伙伴发展农产品双边贸易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产品出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智利和厄瓜多尔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智利和牙买加等。

三是潜力再造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2。按模型分析,与这种贸易伙伴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已经用完,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农产品出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哥斯达黎加、古巴、牙买加、秘鲁和乌拉圭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古巴、秘鲁和乌拉圭等。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影响中国对拉美各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反映了二者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特点。影响中国对拉美农产品出口额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影响拉美国家向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其中,伙伴国农业增加值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均为正向作用,而中国农业增加值在中拉进口农产品贸易中呈现负向作用,在出口农产品贸易中呈现正向作用。农产品出口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影响因素不同的重要原因。

2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农产品贸易品种及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拉农产品贸易额具有重要影响。从回归方程式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经济规模差异的扩大,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的农产品进口额和进出口额均呈现下降趋势;中拉之间无论是农产品进口还是出口,贸易品种对贸易额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拉农产品出口额及进出口额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3中拉农产品进出口具有不同的潜力空间,总体而言中国向拉丁美洲国家农产品出口更具潜力。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拉圭等。从贸易潜力测算系数可以看出,中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比值大于1的有5个,而中国向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比值大于1的有7个。

(二)对策建议

1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中国农业增加值的增长不仅会扩大中国向拉美农产品出口规模,还会减少其进口。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给予更多补贴和奖励资金、加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投入等。

2积极推进中拉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同拉美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更有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同时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积极开拓农产品贸易新领域。贸易品种对中拉农产品出口额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中国应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积极扩展农产品贸易品种,进而扩大出口。

4深入研究中国与拉美伙伴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采取差异化的贸易对策措施。加强与处在“贸易潜力巨大型”和“贸易潜力开拓型”区间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贸易潜力。中国应在保持与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贸易潜力再造型”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具有贸易潜力成长空间的国家,如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等。

[参考文献]

[1]马建蕾,秦富,刘岩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农产品贸易前景与挑战——从中国角度对问题与机遇的分析[J]世界农业,2012(1):68-74

[2]董银果,CCallejas中国与拉丁美洲贸易回顾与展望[J]国际商务研究,2008(2):65-70

[3]贾焰,李先德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农业贸易形势及农业合作前景展望[J]世界农业,2010(7):33-37

[4]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3-12

[5]孙林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测算——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8(6):70-76

[6]张海森,谢杰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45-51

[7]张会清,唐海燕中国的出口潜力:总量测算、地区分布与前景展望——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2-25

[8]吕宏芬,郑亚莉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2):49-57

[9]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48-58

[10]庄丽娟,姜元武,刘娜广东省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6):81-86

[11]贾焰,李先德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农业贸易形势及农业合作前景展望[J]世界农业,2010(7):33-37

贸易经济研究方向篇8

本届成果奖共评选出获奖作品28篇(部),其中获奖论文17篇,著作11部,一些作品对我国外经贸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届成果奖的评审工作在前四届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调整。首先,在国务院机构调整后,成果奖领导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做了局部调整。请吕福源部长、于广州副部长出任领导委员会主任和副主任,适当增加了计量经济学、法律、海关等领域的专家,并建立了临时评委专家库。其次,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评审程序,使评审工作更加透明、公平和公正。第三,今年申报的作品数量有所增加,内容涉及更为广泛,其中不少作品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成果奖每年评选一次,第六届成果奖的参赛作品申报工作将于2004年6月开始进行。根据商务部加强内贸、整合外贸、理清外资的职能调整方针,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奖也将贯彻这种改革思路。第六届成果奖的评审也将扩大研究领域和评审范围,把国内贸易这部分研究成果吸纳进来,让成果奖逐步成为商务领域里的全国性社科类奖项。(肖前)

第五届全国外经贸研究成果奖入选作品论著奖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加工贸易―――工业化的新道路》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隆国强等

《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林生范黎波

三等奖:

《跨国公司财务战略管理―――入世后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现实选择》

作者: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赵月园

《全球化与经济摩擦:日美经济摩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赵瑾

《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江小涓

优秀作品荣誉奖: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论》

作者: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吴林海吴松毅

《国际贸易法研究》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沈木珠

《国际竞争法研究―――竞争法实施中的国际冲突与国际合作》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黄勇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

作者: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郭铁民王永龙俞姗

《wto例外条款解读》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陈卫东

《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研究》

作者:安徽财贸学院冯德连

论文奖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wto绿箱支持政策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赵玉敏王红霞林学贵马宇

《工商行政管理对电子商务秩序的有效监管研究》

作者: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金明路

《拓展均衡―――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评价与调整》

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华晓红

《中国证券业:现状与wto的挑战》

作者:中澳政府合作项目课题组

中方课题组组长:赵锡军

三等奖:

《中国外贸三强省贸易模式比较分析》

作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张小蒂李晓钟

《如何应对贸易壁垒和建立我国的贸易保护体系》

作者: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吕博

《促进加工贸易本地配套和研发政策研究》

作者:商务部科技司、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王晖

《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战略的新调整及我国的对策》

作者:杭州商学院经济学院俞毅

《中日农产品贸易战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何秀荣陈永福

《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多元化研究》

作者:天津大学管理学院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赵闯何伯森吕文学

《论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弹性”》

作者: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丁剑平于群

优秀作品荣誉奖: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形势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高志前

《新一轮农业谈判的减让模式和我国的选择》

作者:商务部中澳eFtt合作研究项目课题组

课题主持人:何宇鹏

《中国保险业应对入世开放政策研究》

作者:商务部中澳合作研究项目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刘玮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思路与政策建议》

作者:浙江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赵伟

《多边投资框架与我国对策研究》

作者:中澳合作研究项目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葛顺奇

贸易经济研究方向篇9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产业外向度;评测指标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我国己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随着经济外向程度的不断提高,各个产业对外联系也日趋密切。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一国经济外向程度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整体经济状况的大致评测上,并没有建立一个统一完整的测量指标体系。此外,单纯研究一国或一地区整体经济外向程度对指导经济发展的实际意义并不大,因为各个产业的现实情况不同,外向度的高低对其产业发展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只有细化到运用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不同产业的外向程度进行相应评测,即我们所提出的产业外向度评测指标体系,才能根据该产业的特点进行结构调整,促进该产业合理有效的发展。

一、文献综述

到目前为止,关于产业外向度及其评测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但是与经济外向度有紧密联系的外贸依存度和外贸开放度国内外的研究相对成熟一些。

Brown(1940)首先提出了“相互依存”的概念,以表明外部经济变动对一国(地区)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及一国(地区)经济变动对外部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1950年小岛清在《对外贸易论》中引入贸易依存度,它是指一国(地区)进出口总额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小岛清用其来表示一国(地区)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或者一国(地区)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从而判明贸易开放度的高低。但是,传统对外贸易比率法并不能真实反映一国的贸易开放程度。钱纳里(1988)发现,人口较多的国家,对外贸易比率普遍较低。库兹涅茨(1989)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对外贸易比率与一国国民经济规模之间存在负相关,小国比大国对国际贸易的依存度更大。

关于贸易开放度的计算方法主要有道拉斯法(Dollars,1992)、萨克斯和瓦诺法(Sachsandwarner,1995)和爱德华兹法(edwards,1998),还有部分学者(Leamer,1988;wolf,1993;pritchett,1996;Harrison,1996;杨小凯,1998;Stewart,1999)利用计量分析方法对传统贸易开放度指标进行修正。国内学者从多个方面对贸易开放度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朱立南(1995),许统生(2003)从经济结构、贸易方式与汇率等方面进行了修正;郭羽诞(2004),沈利生(2005)和彭磊(2006)等对传统对外贸易比率法计算公式中分子、分母数值的含义不同的缺陷进行了修正;等等。

关于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外经济学家认为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主要是贸易开放度影响了国家的宏观经济效益,如要素生产率、规模经济、资源配置和技术进步等,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对于贸易开放度与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国外学者也得出了不少结论。贸易开放提高了要素生产率、产生规模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快技术进步,使一国更专业于具有比较优势和生产率较高的产业生产,提高整体经济的生产率,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Gopinath和Upadhyay(2001)用一般均衡理论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提高了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和技术的产业专业化生产;eckhardJameba(2004)在Richdian模型上发现贸易开放度的提高会导致国际贸易产品的专业化,以此推进国内专业化生产。

国内经济学家关于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主要还是通过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函数的变化,然后借助于协整、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经济学方法来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综上所述,关于贸易外向度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评测指标体系,国内外专家学者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得出的结论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在研究评测指标体系时考虑的问题更全面,得出的结论也更加客观,这对我们进行产业外向度评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分析产业外向度与该产业发展以及产业外向度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二、产业外向度及评测指标体系

综合外贸依存度和贸易开放度的定义,比照原有经济外向度概念的模糊含义,我们首先重新界定经济外向度的内涵。我们认为:经济外向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在保持本国或本地区经济质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允许经济要素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数量部分。具体的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允许别国在何种程度上加入本国(地区)的经济生活;二是本国(地区)在何种程度上介入影响世界经济生活。因此,经济外向度所表示的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再生产过程在世界经济体中的参与、渗透程度,对世界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以及该国或地区经济向外延伸、交流的能力,体现了该国或地区经济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而产业外向度,是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对经济总体外向度的细化,是指一个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在保持该产业生产与发展质的稳定性的基础上,允许经济要素与国际经济联系的数量部分。产业外向度即一国或一地区目标产业参与国际相关产业的经济分工的广度与深度,产业外向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该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吸引与利用外资的能力,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以及对国际上相关产业的影响力。具体的说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允许别国经济在何种程度上加入本国该产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二是本国某一产业在何种程度上介入并影响世界经济的生产经营与发展,以及该产业与国际上同一产业的竞争能力。据此本国某一产业的外向度,所表示的是该产业在生产、经营、发展过程中对别国甚至全世界该产业的影响和渗透程度。

产业外向度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目标产业开放型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我们在对一个经济体中目标产业的国际经济联系进行细分的基础上,按照系统性、代表性、可比性、数据易得等原则,将若干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进行组合,构建产业外向度综合程度指标体系,以期通过这样一个综合程度指标体系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外向度进行比较客观的、多角度的全面测度和评价。以期通过对目标产业外向度的分析,对如何适当调整、优化该产业结构提出合理建议。

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将影响产业外向度的因素总体分为:产业外贸依存度、产业对外影响程度、产业接受外资、产业对外投资实力、产业对外合作及产业技术交流六大部分。并据此构建一国(地区)产业外向度综合计算公式如下:

Dni=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其中n=1,2,3)

X1:产业外贸依存度;X2:产业对外影响程度;X3:产业接受外资;X4:产业对外投资;X5:产业合作;X6:产业技术交流;βi为指标Xi的权重,以指标项目个数为一的权数赋值为1。

一国(地区)产业外向度的具体评测指标体系与指标构面的测评标准如表1。

上述我们所提出的产业外向度,所涉及的不单单是传统概念上某一产业国际间的货物或服务交易,其还包括了该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外资,对别国的资本输出等方面。在封闭的条件下,一国(地区)的产业的发展与结构升级,完全依赖于本国(地区)内部的要素配置来完成。而现实的情况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避免的将世界上的所有主要国家置于更为广阔的合作背景下,使类似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间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即其他所谓的产业结构升级的外向推动力量来实现自身的经济目标成为可能。而外向的推动力量所产生作用的渠道主要是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与竞争。因此,总的来看一国(地区)产业外向度的高低,与一国(地区)该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的升级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三、产业外向度经济意义分析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提高产业发展的外向度,尤其是提高产业参与国际交流能力与影响力,是特定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以致经济学家们将对外贸易视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具体而言,产业外向度的提高会带来以下几方面的动态收益:

(一)规模经济利益

提高某一产业的产业外向度,能使该产业扩大出口能力,克服本国或本地区面临市场的狭小性。面对扩大的需求可以刺激生产,使生产规模扩大,实现产业的规模效应,从而推动该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减少资本需求压力

资本的流向取决于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结构,较高的产业外向度意味着该国或该区的目标产业相对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能力较强。充分利用外资,可以有效弥补本国或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初期自有资金的不足的问题,也为该产业总体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三)促进产业优化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国际市场上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以优质和低廉价格的方式进入本国市场,这必将加剧本国国内市场的竞争,要想提高产业外向度,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必须使本国或区域内产业不断发展,促进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竞争中提升产业整体实力。

(四)加强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促进国内或区域形成该产业的统一市场

产业外向度的提高,要求该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协调发展,降低生产销售流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能在客观上促使国内或区域形成该产业的统一市场,增强产业整体实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五)促进该产业产值提高

产业外向度的提高,加强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使本国或本地区该产业可以利用国外先进技术、丰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以降低该产业在国内或区域内独自发展的成本。较大程度地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可以迅速提高该产业的产值,促进产业的发展。

当然,产业外向度只是评价现行目标产业外向能力的一个综合指标,并不能反映该产业中存在所有的问题,且不同产业外向度高低对其产业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此外,由于较高的产业外贸依存度所导致的高产业外向度,也意味着该产业在具备较强的国际参与交流能力同时也伴随着由于国际市场变化所带来的较高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包群,许和连,明勇.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3(2).

[2]裴长洪,彭磊.对外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财贸经济,2006(4).

[3]付强.我国外贸依存度问题新探[J].世界经济研究,2007(3).

[4]刘似臣.中国贸易开放度的比较分析[J].统计研究,2005(6).

[5]沈利生.论外贸依存度——兼论计算外贸依存度的新公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7).

[6]许统生.我国实际外贸依存度的评估与国际比较[J].经济学动态,2003(8).

[7]张立光,郭妍.我国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3).

[8]张素芳,房剑.外贸依存度测算方法的改进及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重新估计[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6).

[9]Brown,williamadams.1940.theinternationalGoldStandardReinterpreted,1914-1934.newYork: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inc.

[10]edwards,Sebastian.openness,productivityandGrowth:whatDoweReallyKnow?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1998,108(447):383-398.

贸易经济研究方向篇10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能够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更能够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同时,中国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期以加强经济合作,实现贸易互惠。

2文献回顾

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的学者是tinbergen(1962),他选用贸易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国家GDp和国家距离作为解释变量,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国家GDp对贸易量有显著正向作用,国家距离对贸易量有显著的负向作用。Bergstrand(1989)扩展了原有模型,evans(2003)进一步研究发现使用共同的语言能够有效减少边境效应。姜书竹等(2003)利用贸易数据等影响因素建立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与东盟的贸易潜力。张丽丽等(2015)构建因素矩阵,利用解释结构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研究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因素。

3理论模型

引力模型源于物理学中的牛顿万有引力公式,tinbergen(1962)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在传统的引力模型中,两国的贸易量与两国的经济总量即GDp正相关,与两国的距离负相关。传统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其中,Fij为两国的贸易量,Gi为贸易国i的GDp,Gj为贸易国j的GDp,Gij为两国的距离,参数α。之后的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引入人口变量、贸易限制措施、共同语言、贸易协定等指标,以检验政策、文化等因素对贸易的影响。综合前人的研究并结合本文研究重点,本文选取的自变量有:GDp、距离、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使用一年期的截面数据作为GDp数据,采用当期名义美元值。综上所述,建立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的影响因素的引力模型如下:其中,Fcj是中国和j国的贸易总额,Gc是中国的GDp,Gj是j国的GDp,Gcj是中国与j国的距离,Fats是虚拟变量,若j国与中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则取值1,否则取值0,为随机误差项。中国与贸易国签订自贸协定代表着两国之间有贸易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促进贸易的因素,因此,本出如下假设。H1:中国与贸易国j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两国贸易额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4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一带一路”国家作为研究对象,一共选取了蒙古、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泰国等60个国家。其中,东盟十国和巴基斯坦与中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两国贸易额数据来自Uncomtrade数据库;GDp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官方网站;两国距离数据来自Cepii数据库;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相关信息来自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

4.1回归分析

通过eviews统计软件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由上表可知,回归方程的R2约为78%,拟合效果较好,调整后的R2约为75%,拟合优度较高。从解释变量的系数来看,国家经济体量和Fats对贸易额有正向作用,距离对贸易额有负向作用,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验证了本文的假设,回归结果与现有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另外,Dw值约为2.24,查表可知回归方程不存在自相关。得到回归方程:

4.2怀特检验

由于本文使用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因为必须检验回归分析模型中是否存在异方差,若存在异方差,会使得模型的参数估计无效,即使参数估计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也不是有效的估计。通过eviews软件进行怀特检验后发现,observation*R-squared=5.92,自由度为3的χ2分布,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1.34>5.92,即回归方程的随机误差项不存在异方差,也即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量是有效的。

4.3基于总量的贸易潜力

由前文回归分析得到的模型可以测算,即运用引力模型预测潜在贸易额,将实际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若实际值小于预测值,称为贸易不足,即存在某些因素抑制了双边贸易发展,双边贸易有长足的进步空间;反之为贸易过度,即双边贸易规模较大,进步空间较小。本文将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值作为贸易潜力值,若潜力值小于1,为贸易不足,潜力值大于1,为贸易过度。将2015年的各类数据代入方程后进行对比后得到以下结论。双边贸易不足的国家有29个,贸易潜力均值约为0.63,其中贸易潜力最低的是阿富汗,仅为0.18,最高的是以色列,为0.96。可见,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潜力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双方应该采取更多鼓励措施促进贸易发展,加强贸易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双边贸易过度的国家有31个,贸易潜力均值约为2.23,中国与伊拉克、吉尔吉斯斯坦、也门共和国、马来西亚、老挝等近十个国家的贸易潜力值接近甚至超过3,即贸易实际值远高于预测值,可见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规模很大,贸易量十分庞大。

5结论

(1)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告诉我们,建立自由贸易区对削减甚至取消关税、扩大各类贸易产品规模、打击贸易保护主义、降低进入门槛、减少贸易摩擦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从前文的实证分析来看,双方签订自贸协定对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额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我国应该积极与更多国家对话,推动更广泛、更深刻而的经济合作。(2)通过前文的估算可知,在与中国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中,马来西亚、老挝、越南和新加坡的贸易潜力均值超过3,处于贸易过度状态,说明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往来得到较大的开发,贸易潜力充分发挥;另外7个签订自贸协定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其贸易潜力均值平均在0.8,处于贸易不足状态,这说明只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签订自贸协定也不足以挖掘双方的贸易潜力,中国与贸易伙伴应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激发贸易潜力。

6建议

(1)加强双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本文的研究验证了前人关于贸易政策对贸易影响的结论,从回归分析出可以看出,签订自贸协定的重要性与国家经济体量几乎相当。目前,中国已签订自贸协定14项,涉及22个国家地区,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地区11个,正在谈判的自贸区有11个,正在研究的自贸区有11个,可见中国正在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国应该坚持与更多贸易伙伴对话,推进双边经济合作,真正实现互利共赢。(2)发挥电商优势,消除贸易阻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成为贸易的一大助推器。目前,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速卖通已经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全部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用户在全球用户中的占比超过45%。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向全世界呼吁建立ewtp(世界电子贸易平台),并开始积极推进ewtp的试点建设。中国应该发挥移动电商的优势,夯实现代物流体系建设,逐步消除贸易障碍,促进贸易增长。

作者:缪旖璇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