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十篇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十篇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3:34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篇1

2009年2月5日,国务院颁布3号令“关于推进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若干意见”,提出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努力把重庆市改革发展推向新阶段。明确“大力提高开放水平,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等9个方面共38个子项的措施,批准设立内陆首个保税港区,设立开放型经济实验区,设立全国性电子票据市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组建农村土地交易所。香港亚洲周刊2009年第6期,刊文《重庆模式创中国经济新路径》,称以内需为导向的重庆经济自2003年以来连年保持GDp两位数的增长,其发展思路“成为可以率先走出金融危机的新模式”。3月16日,参考消息封底版头条,转载美国新闻周刊报道《内陆成中国经济复苏新引擎》,文章说,现在中国经济复苏,重庆的表现比中国其他所有地区都好,预测重庆2009年GDp12%增速惊人。3月18日上海证券报七版近乎整版篇幅“打造第四极,西三角经济圈蓝图浮现”,分析了重庆经济的政策优势和区域优势,披露重庆1-2月工业产值同比增长两位数,已初步扭转下滑趋势。

之所以介绍这些看上去似乎与主题不太相关的内容,是想说明两点:第一,重庆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有无限想象空间的城市,4a公司和品牌企业应该关注重庆的巨大变化,提早布局。第二,媒体经营与国际经济形势、国内经济形势、本地经济形势密切相关。重庆晨报的广告经营情况及其趋势分析,是与重庆城市的具体情况有关联的。

就报业而言,重庆也有自身特色。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抗战陪都,各界名流云集,报刊品种繁多。报贩活跃,走街叫卖,沿袭至今,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重庆人爱办报、爱看报。所以重庆报纸注重零售,有传统。重庆报纸的零售比例,要高于其他很多城市。

2008年,重庆晨报广告经营同比增长14%,发行同比增长6,5%。之所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重庆晨报的影响力逐渐得到市场公认有关,也与上述所言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市情有关。而发行同步增长,至少说明,在重庆,报纸目前仍然是有巨大影响力并受到市场认可的、向前发展中的传播形式。

进入2009年,与全国兄弟报纸一样,重庆晨报的广告经营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在2008年12月就已经显现。截至2009年3月17日,重庆晨报广告经营同比降幅为19%左右。

从具体行业分析,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医药、招聘、地产。而医药行业的下降,与金融危机关系不大,主要原因是重庆地方政府今年开始前所未有地加大了规范管理力度,在广告审批环节加强了控制,与重庆市委市政府倡导的“健康重庆”相适应,打击假冒伪劣。我们认为,医药行业广告,目前的确处于人们对健康相关信息迫切需要与不少医药广告不规范的矛盾之中,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正考验着政府管理部门的智慧,也正考验着我们媒体的智慧。招聘、地产行业的下降则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典型。从2008年底至今,大多企业只出不进,不裁员就不错了,招聘行业广告自然大受影响。地产行业的下滑,也是全国现象,开发商的资金链问题、消费者的观望情绪是主因。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行业同比增长,比如时尚、食品、教育、财经、百货、家装、分类等,在重庆晨报,这些行业似乎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这里也许有地区差异、媒体差异的因素。

从具体月份分析,1月降幅最大,达35%左右;2月同比还略有增幅。说明有缓慢回升的迹象。但不能由此判断金融危机对广告经营的影响已经结束。

早在2008年底,重庆晨报编委会在认真分析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阶段的战略思考,明确了“品牌2009”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全年工作的三个重点:创新产品、创新经营、创新管理。我们认为,内容为王的口号虽然不时髦了,但报纸产品质量仍是取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传媒形式多样化、传媒生存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的今天,报纸产品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我们思考的重点。

广义上讲,报纸经营也面临产品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的三个层面。比如专刊,与报纸经营密切相关,就涉及产品创新的问题。如何将新闻性与服务性统一,读者爱看,商家也满意,又有行业影响力,公正而权威,相信这是全国各个报纸经营管理者正在探索的重点之一。重庆晨报也正在这条路上不断地摸索着。

站在今天这样一个历史路口,我们面临金融危机的影响,面临新媒体的挤压,面临新技术日新月异,面临受众越来越高的要求,举目眺望未来,报纸经营的方向和出路在哪里?我们认为,必须因时而变、因地制宜。

因时而变,至少有四变。

其一,适应读者之变,努力提高包括专刊在内的报纸产品质量。广告作为信息,也是产品内容的组成部分。报纸广告的文字、图案、字体、色彩等综合设计如何让读者爱看,尚大有可为。

其二,适应市场之变,不断调整广告结构。以重庆晨报为例,2008年,我们将地产作为广告经营的重点,将医药行业作为重点兼难点,将汽车、时尚、财经、教育、家装行业作为培育点。从结果来看,这样的结构布局是正确的,上述行业均有不俗表现,也是2008年广告经营增幅最大的几个行业。在分析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市场变化趋势后,我们对2009年的广告结构作了调整,地产、汽车、财经为重点行业,时尚、教育、家装、食品、旅游为培育行业,通讯、演艺为潜在黑马行业,以此布局,调整配置资源。从1-3月的情况看,调整广告结构的方向是正确的。调整广告结构,一方面是适应市场变化,市场变,我得变;另一方面是降低经营风险,寻求可持续发展,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重庆晨报的地产广告占广告总量48%左右,a面来讲,我们为此骄傲,说明报纸的强势影响力是实在的,因为地产广告商以本地为主,注重效果。B面来讲,份额过大,不能承受风险之重。因此,必须花大力气及时调整广告结构。

其三,适应客户需求之变,探索整合营销等创新经营新思路。为读者(消费者)服务、为广告客户服务,这是报纸的双重属性。今天,报纸如果仅仅为广告客户承担广告的功能,显然是不够的。我们的思考方向是,整合读者资源、客户资源、社会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比如,我们成立了晨报读者会,组建了人居会、摄友会、创业小老板联盟、留学妈妈俱乐部、爱子俱乐部、理财大讲堂、股民沙龙等分支机构,个体或联合开展各种活动,为客户创造新的发展共赢平台。全国其他兄弟报纸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开展数据库营销,与我们的晨报读者会思路是一致的。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篇2

(一)本篇调查报告因个人水平、时间、精力有限,仅如实反映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并不做,也没有足够信息来做相关研究分析。报告中的设计到的任何观点均引自其它研究报告,非本人观点,仅作参考。

(二)调查范围为金融证券业及金融银行业;调查样本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成都分公司及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调查方式为个别样本观察;调查对象为公司基层,中层各职位;调查内容为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证券,银行宏观就业现实状况及趋势和具体样本岗位工作状况。

(三)调查时间精力限制,调查资料除来自实地考察记录整理以外,在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了网路上一些大型、权威的相关内容调查研究报告。

(四)作者现今水平有限,信息搜集有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况,读者在浏览本报告时请有选择的进行参考。

二、报告前言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

然而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金融学个专业的扩招是极其明显的。另外,2006年广东省高考有70%的学生首选金融和商业相关专业,而在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只有30%。经统计资料表明,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是其中的小部分。面对金融行业越来越高的入行门槛,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从业压力大,就业前景看坏。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现今金融就业状况呢?从招聘公司来说,对当今毕业生有着什么样的招聘要求呢?从招聘者来说,在金融行业工作又应该具备何种学历和哪些能力呢?工作在金融岗位的职员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收入福利呢?本报告将从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角度,通过对证券公司的整体调查,公司经理的述说以及对相关职位职员的采访来反映就业现实状况,事实甚于雄辩,在对事实有过一定的了解后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三、报告正文

(一)证券公司调查调查单位(地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调查对象:该公司总经理王,职员肖、徐等。

1、证券业金融专业宏观就业状况(总经理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直接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但一般无论是证券或者银行的职位如今都会将职员安排到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

证券公司业务分为证券经济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等。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及咨询顾问业务由分公司执行,其它业务均由总公司开展。在总公司(更高级的业务)中对学历和能力总体会比分公司高,一般为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证券经纪业务中,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的有证券经纪人、证券(期货)分析师、理财师等,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生。经纪人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分析师则要求对证券行业敏感、熟悉。经纪人薪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多则月薪一万左右,底则月薪2000-3000。

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等其他业务有诸如保荐人、负债管理师、行业分析师、风险控制人员等等职位。学历要求一般都为研究生以上,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分析能力,对法律、财务、金融、会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也是证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趋势。在这些业务中,一般职员起薪会在年薪十万以上。

2、案例采访

1)证券经纪人

工作内容:为证券公司介绍证券交易客户,从客户交易资金中提取交易费用作为工资来源。

工作坏境及地点:由于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经纪人的工作环境经常变化,到处奔波,地点不定。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以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着亲和力、细心、耐心的心理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在2000-10000左右。

工作形态:为了拉客户而到处奔波;也可以悠闲的享受客户的交易费用。

职业发展展望:没其它的,拉得好坐着来钱,拉的不好,累死了也没多少。

2)经理文员

工作内容:证券交易资料录入、整理

工作坏境及地点:经纪经理后台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基本的金融常识;耐心、细心的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2000-3000左右

工作形态:面对电脑录入资料

3、小结

目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证券业基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证券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二)商业银行调查调查单位(地点):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

调查对象: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稽核合规部处长王

1、银行业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王处长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密切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银行招生基本是大类招生,金融专业的口径大,可以做很多工作,但无论任何职位刚开始都会到营业部从柜员等基层做起。

银行支行主要负责负债业务、咨询业务、理财业务的执行,因此职位设置有柜员、信贷经理等,如今任何新职员都会被安排到这类工作中熟悉基层情况,学历要求基本是本科生,工作工作跟人打交道很多,相对会比较忙,工作压力和竞争会比较大,因此需要职员有耐心,细心的特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2、稽核合规王处案例采访

工作内容:银行操业务作规范监督检查

工作坏境及地点:稽核合规部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金融常识、法律法规知识;耐心、细心的人格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年薪15万左右

3、小结

同样,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银行业基层、中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银行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四、报告总结因此对于金融毕业生就业而言,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点建议:

1、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在平时学习中,多多注意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不二法门。

2、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同时,参加一些实习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有很大帮助,在工作时也能够快速上手。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篇3

背景资料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包含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说明。在这三层次的会计准则体系架构中,关于财务报告的准则就有《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告》、《关联方披露》、《财务报表列报》、《合并财务报表》、《分部报告》、《金融工具列报》等八项。前四项是原来就有的,此次作了重大修改,后四项是此次新增的。这八项关于财务报告的具体准则差不多占了整个具体会计准则的五分之一,形成了较为规范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那么,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有何影响?新会计准则框架结构下,如何理解财务报告的内涵、从而进行财务报告的分析?这是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

一、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的双重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比如:《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财务分析人员因而可以得到上市公司开发阶段的具体数据,便于分析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提高这类公司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公允价值的难以取得,无法杜绝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可能性,这不仅加大了分析难度,同时也有可能使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基本准则》第四条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一种双重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该目标在重视财务报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强调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在突出财务报告内容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把财务报告披露形式的质量放在显要的位置。这是一种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

(二)会计理念的变化导致报表地位的改变

新准则中的多项准则,比如:《基本准则》中关于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或有事项》准则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所得税》准则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等均以“资产负债观”的理念来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即:先定义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说,先确认和计量该类交易或事项的产生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这表明我国的会计理念已从“损益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

从而改变了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理念,更加看重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描述的企业财务状况。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导致利润表体现出了全面收益观

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事项主要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比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体现在利润表上,这使得利润表体现了全面损益。

(四)合并报表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为基础,更关注实质性控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把“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原规定列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在合并利润表中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净利润项目的组成部分,在净利润项目下列示(原规定利润总额扣减少数股东损益后列示净利润)。这样将增加合并报表的资产和权益、收入和利润,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依据不同观念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类型及信息含量存在着差别,那么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三、新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告分析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双重影响。相应地,对财务报告分析的部分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变革。

(一)结合基本面将会计政策选择分析作为首要分析步骤

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新会计准则给予了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空间,公司管理层的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分析财务报告时,应该结合宏观基本面将分析、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作为首要分析步骤,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分析做好准备工作。

如何实施会计政策选择的分析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分析程序,程序如下: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财务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二)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增加风险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

目前,财务比率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是损益表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第三种比率反映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的某个“存量”项目作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第四种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比率,特别关注收益与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提供的公司收益质量方面的信息。

在新准则下如何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进而通过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思考。比如:《财务报告列报》准则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根据判断标准区分为流动资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并给出了明确的分类标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企业的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同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项目(净损失以‘-’号填列)”。试想,如果把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与“净利润”项目作比较,计算出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考察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贡献,或者把资产负债表中的平均“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与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作比较,计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率,这些都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如何判断指标的信息含量呢?这些指标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越高,代表公允价值对净利润的贡献越大,但同时意味着损益波动性大,市场风险高,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是没有办法左右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

(三)强调分部报告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部报告》准则推出后,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甚至证券分析师对企业分部报告的分析,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可能就不能满足需要,甚至得出错误的判断。分部报告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分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除了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外,还应结合各分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国内外的政治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确定这些环境因素对各分部发展前景及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如何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建立盈利预测模型,对公司业绩进行更准确的预测来降低投资风险,值得大家思考。

(四)关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报表相比,在编制基础、编制方法、信息含义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合并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负债能力依据其自有资本、还款可能性和提供的担保而定。但是企业集团在负债能力上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产生控股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这种一层一层连锁控股导致多次运用同样的永久资本、同样的不动产而取得不同的借款,从而导致负债的可能增加,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显然,企业集团财务报告分析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合并报表,结合对母公司、子公司单个报表的分析,有效利用这种资金金字塔杠杆效应,并密切关注由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此,就拥有数家被投资企业而本身又为经营实体的母公司而言,决策所依据的会计信息是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哪些方面的决策依据合并报表?哪些决策依据母公司本身的报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能够起到哪些作用?以上这些都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五)突出战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财务报告分析有其固有的缺陷,何况财务报告分析仅仅是企业战略分析的必要步骤,应该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企业成长维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辨明关键动因和商业风险,从而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保持经营战略的一致性。

(六)分析方法

在继续使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找寻更多的方法将其运用到财务报告分析中来。比如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分析是将某一现象所发生的数量变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以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现象发展的方向及其数量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就是利用这一方法,得出许多令人信服且有意义的结论。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方兴未艾,预示着时间序列分析法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前景是光明的。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篇4

关键词:金融稳定;金融监管;评估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6)04-0029-03

一、金融稳定的概念

“金融稳定”一词,目前在学术界尚无严格的定义,还缺乏一个统一、准确的理解和概括。瑞典银行作为世界第一家设置金融稳定部门并于1998年率先出版《金融稳定报告》的中央银行,把金融稳定直接定义为“支付体系的安全于高效运转”。其支付体系涵盖了全部金融市场、各类金融机构、所有支付工具及其技术与管理支持系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学者认为,定义金融稳定首先应明确的是,金融系统的职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提高经济效率,包括资源配置、财富积累、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2)评估、定价、分配和管理金融风险;(3)通过自我纠偏,抗击内部和外部冲击造成的不平衡,确保金融系统正常履行职能。基于此,金融稳定的定义是:只要金融体系能够抗击内生或由于外部未预料的冲击造成的不平衡,继续履行提高实际经济运行效率的职能,金融系统就处于一系列不同层次的稳定状态。国际清算银行的金融稳健性论坛的andrewCrockett认为把金融稳健性定义为不存在金融不稳定。金融不稳定是指实际经济部门受到来自金融体系的负面影响,如金融资产价格的急剧波动或金融机构的倒闭产生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董事会的RogerFerguson认为,对中央银行和其他当局来说,最有用的金融不稳定概念与可能会对真实经济行为产生潜在损害的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密切相关。他从三个基本标准来判断或者界定金融不稳定:(1)某些重要的金融资产的价格似乎与其基础有很大脱离;和/或(2)国内的和国际的市场功能和信贷的可获得性都存在明显地扭曲。结果是(3)总支出与经济的生产能力出现明显的偏离(或即将偏离)。此外,对于“金融稳定”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加拿大银行的JohnChant、德意志银行的学者、欧洲中央银行的wimDuisenberg以及tommasopadoa-Schioppa、哥伦比亚大学的FrederickFerguson、挪威中央银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荷兰银行、andrewLarge爵士等等。

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中对金融稳定的定义是指金融体系处于能够有效发挥其关键功能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宏观经济健康运行,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健有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能够发挥资源配置、风险管理、支付结算等关键功能,而且在受到内外部因素冲击时,金融体系整体上仍然能够平稳运行。

二、我国金融稳定评估的发展

尽管对“金融稳定”通常有从正面和反面(金融不稳定)两个角度去定义,对金融稳定的评估更多的是从“金融不稳定”角度出发。有关金融风险监测、金融危机预警机制、金融脆弱性指标体系、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等的研究都属于金融稳定评估框架体系。

自1995年中国银行监管当局职能开始转换以来,加强金融监管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其最重要的职能。为了对各银行运作的风险进行连续性的监控,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了对各银行的非现场监控,对于不同的银行机构确定了不同的监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运用对于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中国银行监管当局与1999年分别对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和其他非银行机构出台了新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的出台对于中国银行监管当局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在成员国中推广“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这一情况以及维护金融稳定的客观需要,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7月牵头组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研究室、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单位组成跨部门小组,开始对中国进行首次金融稳定自评估。

2005年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对外《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人民银行称,这一报告将与《中国人民银行年报》、《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共同成为央行对外的三大重要报告。

三、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稳定的评估

2005年11月7日央行的中国首份《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中提到,维护金融稳定分为监测和分析金融风险,评估和判断金融稳定形势,采取预防、救助和处置措施及推动金融改革三个层面。第一,对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密切跟踪和分析宏观经济环境、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变动情况。第二,按照有关评估标准和方法,评估和判断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第三,根据评估和判断的结果,采取应对措施。在金融运行处于稳定状态时,充分关注潜在风险,采取预防措施;在金融运行逼近不稳定的临界状态时,采取救助措施,对有系统性影响、财务状况基本健康、运营正常、出现流动性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并通过重组和改革,转换机制,促使这些机构健康运行;在金融运行处于不稳定状态时,积极迅速采取危机处置措施,对严重资不抵债、无法持续经营的金融机构,按市场化方式进行清算、关闭或重组,强化市场约束,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同时,针对薄弱环节,及时推动经济体制、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方面的改革,通过全方位的改革促进金融稳定。

目前,人民银行对金融稳定的评估并没有采取模型化的方法,而是通过各种指标,从整体上来判断金融的稳定状况。相对于模型法,通过监测指标体系的方法有个好处是,它并不关注于某一指标具体的指标值,而是通过指标间的对比分析,分析指标数据背后的原因,然后来判断金融稳定状况。

从评估的层次上来看,央行的《金融稳定报告》与imF金融风险监测指标体系一致,由三个层次审慎指标构成,分别为宏观审慎指标、机构层次的微观审慎指标和市场类指标。在该报告中,详细报告了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金融市场与金融稳定、金融业与金融稳定。另外,报告还专门对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稳定进行了分析。金融基础设施是指金融运行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清算体系、法律法规、公司治理、会计标准、征信体系、反洗钱体系,以及由审慎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投资者保护制度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金融生态环境从狭义上讲,是指金融基础设施及其运行状况;从广义上讲,是指金融体系运行的外部环境,是影响金融体系生存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运行相关的方面。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生态环境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四、其他一些国家的金融稳定评估状况

虽然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及监管机构长期以来一直对与金融体系稳定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但直到最近还没有几个国家对整体金融稳健性分析取得突破性进展,还有待深入全面的研究。

芬兰:芬兰银行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拥有预测银行部门动态框架的中央银行之一。该国的银行预测框架是在芬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银行危机后才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协助对银行部门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决策分析。该框架可以对银行系统获利能力的趋势提供两年左右时间跨度的预测。虽然这一框架能够通过对利润影响因素的分析银行系统的稳健性,但其重点并不在于关注具体的稳健性。该框架被正式地与芬兰银行关于芬兰经济宏观预测模型联系在一起,采用模型的方法。

挪威:从1995年起,挪威银行就开始出版关于金融部门形势和前景的报告。这份报告既包括对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部门的发展趋势的分析,也包括宏观经济与金融部门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家庭和企业金融头寸的分析构成了该报告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报告仅供金融部门当局内部参考,并不对外公开。从1997年起,挪威银行就在经济公告季刊的第二和第四期出版该报告的摘要。与采用摘要的方法相一致,出版的报告相对来说是定性的,只对金融稳健性做总体评估,而不是关注具体指标的临界值。所采用的方法是对与金融部门相关的变量,特别是与金融机构收益相关的宏观经济指标的发展趋势作出初步评估,之后一系列关于银行系统金融健全性的单一指标被引入评估中,对银行在房地产方面的风险敞口给予特别关注。

英国:在1997年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之间达成的谅解备忘录下,英格兰银行负责金融系统整体上的稳定、由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金融服务局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每月举行例会讨论金融稳定有关动态。一项由英格兰银行承担的实施其职责的任务就是对金融稳定形势进行监督,包括对实际或潜在的冲击和金融系统抵御这些冲击的能力进行评估,并提出一些较具体的意见。英格兰银行的方法不是采用复杂的模型,而是对一系列来自英国、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的信息进行评价并试图识别出关键的动向、脆弱性和可能影响金融稳定性的风险。

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别负责银行监管的不同方面的三个机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和货币监理署(oCC)――根据他们非现场监管业务一部分的、由银行提供的主要数据,已经开发出类似的用于评价个别银行稳健性的模型和指标。加总单个银行的信息可以对金融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稳健性进行评估。一般地,美国监管机构在对单个银行未来稳健性进行评估中所使用的那些变量近似于进行全面的事后骆驼评级中所考虑的各种因素。在某个或多个的银行单独地强大到有整个系统影响力的时候,这些单个银行的变量用作宏观审慎指标可能是有用的。在银行系统的总体层次上,那些对银行当前稳健性进行评估时有意义的变量,可以用作宏观审慎指标。

五、我国金融稳定评估与国际接轨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我国金融稳定评估的一些启示

(一)存在的问题

1.数据统计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即数据质量存在问题,曾遭受国内外学术界的怀疑。二是,提供金融稳定评估的统计数据,即使是在imF倡导的评估体系下,也还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的准则。

2.我国金融体系的特殊机制,导致我国的金融评估数据不能简单地与国外进行横向比较。比如银行不良贷款率,我国的警戒线要比国际通行标准要高。

3、金融稳定评估方面的人才。金融稳定评估在国际上来看,也还是处于初始阶段。我国更是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既熟悉国际金融稳定的通行标准,又熟悉我国金融体系,能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接轨,这方面的人才目前还相当缺乏。

(二)对我国金融稳定评估的启示

1.完善金融稳定评价体系,促进金融监控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我国对金融风险的关注和研究可谓高度重视。但是,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金融风险评估体系却一直未能有效建立。这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监督执行机构有关。因此,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与国际规范接轨,对于国内金融监管水平的提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增强十分必要。为此,应尽快构建完整合理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配套建立相应的制度,包括合理的法规框架、适当的组织体系等。从数据收集和处理、信息管理、报告制度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建设,逐步推进我国的金融稳定评估工作。

2.尽早参与imF金融稳定评估体系,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交往。imF金融稳健性指标评价体系的推广和实施将有助于减少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而稳定的国际环境对于正在发展、调整和开放中的我国而言尤为重要。因此,我国也有责任和义务对FSi评价体系的推广和实施提出自己的意见,增进国际评估系统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金融合作和交流,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稳定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5)\[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向新民.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与稳定性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篇5

关键词: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体系;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现行财务报告披露内容的完整性和披露时间的及时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诸多原来财务会计所未包含的新生事物由于会计程序和技术方法的局限无法纳入原有的财务报告体系。因此,解决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便越发显得重要。企业财务报告的改革使财务会计报告更加全面综合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状况,更有利于考核、分析财务成本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为银行、税务、财政等部门以及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所需的会计资料,使财务报告成为企业领导、所有者和债权人进行各项决策和企业经济预测、编制近期和长期计划的重要依据。

一、我国现行企业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密切相关。著名的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曾说过:“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和技术飞跃发展的新时代,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作为立足企业面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的信息平台,应该适应经济和市场的变革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内容和表述形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现行财务报告在许多方面已滞后于整个经济环境的要求,表现出十分突出的局限性。结合我国实情,我国现行财务报告存在以下问题:

(一)财务报告的内容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信息披露方面不完整,现行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面向过去的历史信息,并且统一运用货币计量,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一些信息被拒之表外。

1、缺乏对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和商誉的披露。现行的财务报告不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揭示,因为现行的财务报告要遵循会计报告准则,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必须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和一系认和计量标准。这就将一些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特殊业务等拒之表外。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把重点放在实物性资产上,极少关注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一流的人才和不断创新的技术。财务报告应恰当揭示对企业成功经营具有关键作用的软资产信息及其潜在的巨大收益,真正反映企业的价值。

2、缺乏对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风险和收益信息的披露。随着金融创新,诸如期货、期权等没有实际交易仅是未来经济利益的权利或义务的衍生金融工具种类日益繁杂,这类衍生金融工具可能会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虽然我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衍生金融工具尚不多见,对企业的影响还不大,但是我们应该及早对这方面研究,以配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3、缺少对企业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的披露。在经济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人们可以根据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成果以及行为的因果联系的财务报告去推断企业的未来。但在经济环境剧烈变动的情况下,人们已不可能直接用过去的财务报告去预测企业的未来。这就导致财务报告的相关性降低。而对企业的真实价值做出准确的预测就需要掌握大量的企业内部信息。因此,只有企业自己才能提供企业价值趋势预测的信息。但企业出具的财务报告中对关系到一个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及可能存在风险的关键信息的趋势很少说明。

4、缺乏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企业的经营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财务状况优劣和盈利能力大小,而且还取决于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象的好坏。企业是社会的企业,人们在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会关注企业在扩大就业、维护职工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及公益性捐赠等方面做出的努力。现行的财务报告很少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

(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方式不够完善。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为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外提供更短期间的财务报告就成为当务之急。

通用的财务报表模式是企业把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这种通用式的报告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各种不同使用者之间信息需求的差别和使用上的差别。因此,如何妥善解释这类信息使用上的差异问题,给未来的信息披露方式提出了挑战。

二、完善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对策

(一)拓展财务报告内容,完善财务报告体系。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是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为核心的单层报告模式,该模式是以财务报告为内容、资产报告为中心、财务报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对企业的资产使用、已得收益、资金运营等财务信息进行确认、表述和披露。未来的财务报告应该着眼于用户,为他们提供在市场经济中与企业相关的发展、竞争能力、风险等一系列的财务信息。将这四张报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分为核心信息和非核心信息两个部分,对于核心会计信息,应该更加注意其计量的可靠性;对于非核心会计信息则可以相对地采取可靠性不如历史成本的计量属性,如公允价值等。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与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对会计报表提出的更高要求,适当地增加一些新的报表,如增值表。增值表是用于计算与反映企业增值额构成与分配情况的会计报表。它揭示企业增值额及其分配信息,公布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及其分配状况,这样有利于协调劳资双方、各种资本供应者,以及企业与社会、国家政府的关系,从而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矛盾,使国家了解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有利于国家科学地指定宏观调控政策。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财务报告应拓展的内容如下:

1、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和商誉。在现行会计体制下,无形资产计量不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于人力方面的支出,不管金额多大,都作为当期费用,使人力资产被大大低估;二是受谨慎性原则影响,企业的知识产权不能得到合理的确认与反映,往往把在未来较长时间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的支出列作当期费用;三是企业商誉只允许在购买与合并时计量,造成企业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不一致。解决对无形资产的正确披露,除了需要深入研究无形资产计量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进一步涉及到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分配等问题。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实质上是由于财务会计制度的缺陷造成的,只有加强对会计计量和确认的研究,使会计信息在保持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前提下,表外信息才可以表内确认。

2、衍生金融工具所产生的风险和收益信息。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交易风险迅速增加。衍生金融工具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分散经营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特点是:标的物是股票、债权、汇率、股价指数等,而不是现金或实物,其收益来自标的物价值的操作权,所以能带来丰厚利润,但操作不当,也会造成惨重损失。其既能转移金融风险,又能诱使企业从事金融投机,从而经常面临金融风险,并且这种风险的巨大危害性使其无法被报表使用者忽略。根据公允反映原则,企业财务报告必须充分揭示这种风险。但由于传统会计理论的诸多制约,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反映都困难重重。

3、公司未来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由于财务报告相关性的降低,企业应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未来价值趋势的预测信息。如何披露预测信息,目前有不同的认识和做法。从理论上讲,最佳的披露形式是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但从实际上来看要编制准确完整的预测财务报告的难度很大。从实践上看,世界上许多国家仅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每股收益的预测数据。披露企业未来价值趋势信息,应是在表外尽可能详细地披露与预测企业未来价值相关的一些信息,诸如企业投资、产品市场占有率、材料成本升降、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信息,为财务报告使用者预测企业未来价值趋势提供有用的信息服务。

4、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信息。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企业有能力且愿意承担部分的社会责任,通过编制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披露有关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因此,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披露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本身发展的需要。

(二)财务报告方式和手段的创新

1、实时报告、多样化报告和交互式报告方式的结合使用。过去按月、按年编制的会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由于当前企业面临的现实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定期报告仍将存在,作为财务成果分配的依据。在现阶段,可增加一些过渡性报告和报告方式,比如必要时缩短财务报告提供的周期、采用季报或适当发表临时财务报告的方式、简化年度报告的方式,编制实时报告作为决策的依据,尽可能地提高财务报告的时效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与充分性,不再有技术上的问题。

2、改进信息披露手段,实行有差别的信息揭示制度。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做不同程度的调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信息使用者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传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此外,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仍未脱离传统财务报表的形式,向使用者提供的依然主要是需由他们分析后才真正变成有用信息的数据,缺少来自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企业财务报告中,增加财务数据分析的内容,会提高现有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易读懂。

有差别的信息披露制度,就是根据不同的要求编制差别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的提供者根据不同的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不同要求,有选择、有重点地对外披露,使财务报告能分别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借以提高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和有用性。差别财务报告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对外报送财务报告的统一模式,也符合商品生产的以需定产的原则,并且由于财务报告提供方式和内容的多样性,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财务会计目标。实行差别财务报告也应该考虑成本问题。但随着会计信息处理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在不同时间、提供不同种类、不同格式、不同项目或内容,甚至是不同计量基础的财务报告,就信息成本问题,应该不成为首要问题。

三、总结

会计作为对社会经济的反映,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财务报告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是适应社会和时展的产物。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由传统的、历史的、定量化的财务信息向定性化、前瞻性的非财务信息扩展。因此,我们要以新会计准则的为契机,借鉴国外财务报告的理论,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情,努力提高财务报告的披露质量,坚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改革思路,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财务报告模式。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映忠,赵巧惠.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思考[J].财会研究,2008.21.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篇6

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分析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新会计准则对公司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财务报告分析提供了更多的原材料,比如:《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区别对待,允许开发支出予以资本化,财务分析人员因而可以得到上市公司开发阶段的具体数据,便于分析科技及创新类企业的业绩及现金流,提高这类公司的估值水平;另一方面,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公允价值的难以取得,无法杜绝上市公司虚假信息的可能性,这不仅加大了分析难度,同时也有可能使分析结论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

(一)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

《基本准则》第四条指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是一种双重的会计目标,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融合。该目标在重视财务报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强调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在突出财务报告内容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把财务报告披露形式的质量放在显要的位置。这是一种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对财务报告质量的要求。

(二)会计理念的变化导致报表地位的改变

新准则中的多项准则,比如:《基本准则》中关于收入和费用要素的定义、《或有事项》准则关于预计负债的确认、《所得税》准则关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运用等均以“资产负债观”的理念来规范某类交易或事项,即:先定义该类交易或事项产生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或者说,先确认和计量该类交易或事项的产生对相关资产和负债造成的影响,然后再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变化来确认收益。这表明我国的会计理念已从“损益观”向“资产负债观”转变,

从而改变了以前重利润表轻资产负债表的理念,更加看重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描述的企业财务状况。

(三)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导致利润表体现出了全面收益观

新准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事项主要有: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生物资产、政府补助等。比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确认时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期末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体现在利润表上,这使得利润表体现了全面损益。

(四)合并报表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

《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对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以控制为基础,更关注实质性控制。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把“少数股东权益”项目作为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原规定列在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在合并利润表中将“少数股东损益”作为净利润项目的组成部分,在净利润项目下列示(原规定利润总额扣减少数股东损益后列示净利润)。这样将增加合并报表的资产和权益、收入和利润,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

通过以上阐述,笔者认为:依据不同观念编制的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类型及信息含量存在着差别,那么对财务报告的分析内容和方法也应该有相应的变化。

三、新会计准则下对财务报告分析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新会计准则下财务报告的内涵发生了巨大变化,新会计准则对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双重影响。相应地,对财务报告分析的部分内容和方法应该有所变革。

(一)结合基本面将会计政策选择分析作为首要分析步骤

会计政策的选择形式上表现为企业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其本质却是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和制度的安排。新会计准则给予了企业较多的职业判断空间,公司管理层的会计政策选择对财务报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分析财务报告时,应该结合宏观基本面将分析、评价公司会计数据反映经济现实的程度以及执行会计政策的正确性作为首要分析步骤,分析公司运用会计政策灵活性的性质和程度,确定是否调整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以消除由于采用了不恰当的会计方法而造成的扭曲,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分析做好准备工作。

如何实施会计政策选择的分析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分析程序,程序如下:1.辨明关键的会计政策;2.评价会计灵活性;3.评价财务会计战略;4.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5.辨明潜在亏损;6.消除会计扭曲。。

(二)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增加风险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

目前,财务比率基本上有四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是损益表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第三种比率反映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的某个“存量”项目作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第四种是基于现金流量表的比率,特别关注收益与营业活动现金流量提供的公司收益质量方面的信息。

在新准则下如何挖掘新的财务比率指标,进而通过财务比率进行分析,有待大家的进一步思考。比如:《财务报告列报》准则中,企业的资产和负债根据判断标准区分为流动资产(负债)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并给出了明确的分类标准。企业持有的金融资产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应收款项以及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企业的负债划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同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按公允价值计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成本与市价熟低法),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在利润表中单独列示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项目(净损失以‘-’号填列)”。试想,如果把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与“净利润”项目作比较,计算出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考察公允价值变动对净利润的贡献,或者把资产负债表中的平均“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与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或净损失”项目作比较,计算出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率,这些都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如何判断指标的信息含量呢?这些指标是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公允价值变动净利润率”越高,代表公允价值对净利润的贡献越大,但同时意味着损益波动性大,市场风险高,因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企业是没有办法左右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评价指标、管理策略和财务预警分析体系还有待大家进一步探讨。

(三)强调分部报告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部报告》准则推出后,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无疑是必要的,但是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甚至证券分析师对企业分部报告的分析,如果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可能就不能满足需要,甚至得出错误的判断。分部报告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对分部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企业整体的风险和报酬,分析方法除了以比较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为主外,还应结合各分部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条件、产品生命周期、主要客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甚至国内外的政治发展情况等各种因素,以确定这些环境因素对各分部发展前景及整个企业的预期报酬与承担的风险产生的影响。如何从分部报告披露的信息中,更清楚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模式,取得归属于各业务的数据,从而建立盈利预测模型,对公司业绩进行更准确的预测来降低投资风险,值得大家思考。

(四)关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的作用

合并会计报表与个别报表相比,在编制基础、编制方法、信息含义等诸多方面的特殊性,使合并财务报告的分析有其独特之处。比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公司的负债能力依据其自有资本、还款可能性和提供的担保而定。但是企业集团在负债能力上具有杠杆效应。这种杠杆效应产生控股使企业规模日益庞大并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控制体系,这种一层一层连锁控股导致多次运用同样的永久资本、同样的不动产而取得不同的借款,从而导致负债的可能增加,对其控制的资产和收益发挥很大的杠杆作用。显然,企业集团财务报告分析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合并报表,结合对母公司、子公司单个报表的分析,有效利用这种资金金字塔杠杆效应,并密切关注由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因此,就拥有数家被投资企业而本身又为经营实体的母公司而言,决策所依据的会计信息是个别报表还是合并报表?哪些方面的决策依据合并报表?哪些决策依据母公司本身的报表?合并报表在集团财务管理中能够起到哪些作用?以上这些都值得大家深入思考。

(五)突出战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财务报告分析有其固有的缺陷,何况财务报告分析仅仅是企业战略分析的必要步骤,应该在进行财务报告分析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客户维度、内部业务流程维度、企业成长维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分析,辨明关键动因和商业风险,从而对具有战略重要性的领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保持经营战略的一致性。

(六)分析方法

在继续使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财务比率分析法的基础上,可以找寻更多的方法将其运用到财务报告分析中来。比如时间序列法。时间序列分析是将某一现象所发生的数量变化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以揭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现象的发展规律,从而预测现象发展的方向及其数量的方法。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就是利用这一方法,得出许多令人信服且有意义的结论。目前,实证会计研究方兴未艾,预示着时间序列分析法在财务报告分析中的前景是光明的。

四、结束语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篇7

——金融专业就业岗位的现实状况及趋势

一、报告说明

(一)本篇调查报告因个人水平、时间、精力有限,仅如实反映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并不做,也没有足够信息来做相关研究分析。报告中的设计到的任何观点均引自其它研究报告,非本人观点,仅作参考。

(二)调查范围为金融证券业及金融银行业;调查样本为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成都分公司及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调查方式为个别样本观察;调查对象为公司基层,中层各职位;调查内容为金融专业毕业生在证券,银行宏观就业现实状况及趋势和具体样本岗位工作状况。

(三)调查时间精力限制,调查资料除来自实地考察记录整理以外,在一定程度上的参考了网路上一些大型、权威的相关内容调查研究报告。

(四)作者现今水平有限,信息搜集有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情况,读者在浏览本报告时请有选择的进行参考。

二、报告前言

金融是现代社会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标志性产业,也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金融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紧相连。因此一种观点认为,如今金融人才短缺,就业前景广阔。

然而在大学扩招的浪潮中,金融学个专业的扩招是极其明显的。另外,XX年广东省高考有70%的学生首选金融和商业相关专业,而在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这个比例也只有30%。经统计资料表明,许多本科毕业生毕业之后进入银行都是从站柜台开始,最终能够熬出头的也是其中的小部分。面对金融行业越来越高的入行门槛,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从业压力大,就业前景看坏。

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更符合现今金融就业状况呢?从招聘公司来说,对当今毕业生有着什么样的招聘要求呢?从招聘者来说,在金融行业工作又应该具备何种学历和哪些能力呢?工作在金融岗位的职员又有着什么样的生活形态和收入福利呢?本报告将从但不限于这些问题的角度,通过对证券公司的整体调查,公司经理的述说以及对相关职位职员的采访来反映就业现实状况,事实甚于雄辩,在对事实有过一定的了解后来回答以上两个问题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三、报告正文

(一)证券公司调查

调查时间:2011-2-2

调查单位(地点):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调查对象:该公司总经理王,职员肖、徐等。

1、证券业金融专业宏观就业状况(总经理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直接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但一般无论是证券或者银行的职位如今都会将职员安排到基层进行一段时间的锻炼。

证券公司业务分为证券经济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自营业务等。其中证券经纪业务及咨询顾问业务由分公司执行,其它业务均由总公司开展。在总公司(更高级的业务)中对学历和能力总体会比分公司高,一般为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证券经纪业务中,为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提供的有证券经纪人、证券(期货)分析师、理财师等,学历要求一般为本科生。经纪人要求人际交往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分析师则要求对证券行业敏感、熟悉。经纪人薪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多则月薪一万左右,底则月薪XX-3000。

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等其他业务有诸如保荐人、负债管理师、行业分析师、风险控制人员等等职位。学历要求一般都为研究生以上,且具备一定的科研分析能力,对法律、财务、金融、会计、计算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迫切需求,这也是证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趋势。在这些业务中,一般职员起薪会在年薪十万以上。

2、案例采访

1)证券经纪人

工作内容:为证券公司介绍证券交易客户,从客户交易资金中提取交易费用作为工资来源。

工作坏境及地点:由于与不同客户打交道,经纪人的工作环境经常变化,到处奔波,地点不定。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以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身体素质;有着亲和力、细心、耐心的心理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根据业务水平而定,在XX-10000左右。

工作形态:为了拉客户而到处奔波;也可以悠闲的享受客户的交易费用。

职业发展展望:没其它的,拉得好坐着来钱,拉的不好,累死了也没多少。

2)经理文员

工作内容:证券交易资料录入、整理

工作坏境及地点:经纪经理后台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基本的金融常识;耐心、细心的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XX-3000左右

工作形态:面对电脑录入资料

3、小结

目前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证券业基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证券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二)商业银行调查

调查时间:2011.2.20

调查单位(地点):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

调查对象:中国工商银行四川省分行稽核合规部处长王

1、银行业金融专业就业现实状况(王处长介绍)

以下所提及职位均指除基层职位如文员、柜员等外的与金融专业有密切联系的职位。基层职位的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生,职业能力要求是交际能力强,亲和力强,细心,耐心。银行招生基本是大类招生,金融专业的口径大,可以做很多工作,但无论任何职位刚开始都会到营业部从柜员等基层做起。

银行支行主要负责负债业务、咨询业务、理财业务的执行,因此职位设置有柜员、信贷经理等,如今任何新职员都会被安排到这类工作中熟悉基层情况,学历要求基本是本科生,工作工作跟人打交道很多,相对会比较忙,工作压力和竞争会比较大,因此需要职员有耐心,细心的特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银行分行部门比较多,但招收的毕业生专业不外乎以下几种:金融经济、国际金融、法律、计算机、财会等。目前招收的本科生比例是40%,研究生60%,但今后研究生比例肯定会变大。分行中负债业务、网上银行、法律、稽核合规等等20多个部门的工作间会有很多交叉,所以同时具有金融、法律、计算机等背景的毕业生会很受欢迎,与证券一样,复合型人才是金融行业的一个趋势。银行福利相对证券、保险、基金来说会好很多,一般职员工作2年后薪水加上福利扣除保险等费用后,年收入一般会在10万左右,处长级别的会在20万左右等等。由于工作交叉比较多,就要求职员对法律、金融、计算机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操作。另外,金融行业对毕业生的实习工作经验都有一定的要求,在大学期间有一些实习经历在找工作是会有很大优势。相对其它金融行业来说,分行工作会要轻松些,但仍然会有一定压力,也有一定的竞争压力,关键看自己是否往上努力的动机。

2、稽核合规王处案例采访

工作内容:银行操业务作规范监督检查

工作坏境及地点:稽核合规部办公室

工作所需能力:本科学历;金融常识、法律法规知识;耐心、细心的人格特质

工作薪资范围:年薪15万左右

3、小结

同样,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太多太滥,银行业基层、中层岗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竞争很激烈;然而对于中高层职位的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仍然很大;对于复合型的人才更是供不应求。因此银行人才的趋势是复合型人才,同学在学习自身专业,锻炼自己实践、研究能力的同时,应该注意其它专业知识的培养,拥有双学位的金融、法律、计算机等人才在招聘市场始终供不应求。

四、报告总结

金融业正处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以我国金融中心上海为例,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仅十多万人,指占到上海总人口比重的1%以下,而伦敦、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这个数字要在20%左右,因此金融行业的人才要求仍然是与日俱增,但这更是对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在金融行业基层,由于金融毕业生同样是与日俱增,因此广大的金融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没有优秀的专业能力、优秀的实践学习能力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因此对于金融毕业生就业而言,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可以归纳出几点建议:

1、夯实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且努力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在平时学习中,多多注意研究能力的培养,是不二法门。

2、在夯实专业能力的同时,参加一些实习工作,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有很大帮助,在工作时也能够快速上手。

3、在注重实践的同时,尽量选修、辅修法律、财会、计算机中的一门或者多门功课,成为一个复合型的人才正顺应了金融行业的大趋势。

4、关于是否考研,有一点是绝对确定的:你要想往更高处走,本科肯定是高处不胜寒的;但如果注意了以上三点,本科生的工作待遇也一样会很好的。

五、报告附件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篇8

《报告》的主要观点

1、宏观调控已见成效,瓶颈制约未见根本缓解。这是《报告》的一个基本判断,并且获得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上半年,货币供应量增幅继续回落,金融机构贷款增势明显减缓。到6月末,广义货币m2增幅比去年同期低46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回落;6月末,狭义货币m1增幅比去年同期降低4个百分点;上半年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同比少增3451亿元,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3536亿元。同时,《报告》认为,投资需求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某些过热行业投资和生产增长速度明显回落。

但《报告》同时强调,宏观经济运行所面临的瓶颈制约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例如,电力短缺问题十分严重,20多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现象。此外,由于部分公路运输需求向铁路转移,加剧了铁路运输紧张状况,全国铁路货物运输满足率只有35%左右。

2、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房地产价格需高度关注。《报告》指出,上半年各类价格指数继续攀升。首先,居民消费价格(Cpi)继续保持快速上涨态势;其次,生产和投资价格指数继续攀升;第三,主要商品价格继续上涨。这充分说明央行认为当前经济运行中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报告》提醒,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新开工面积增速的继续回落,可能导致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的预期,推动房产价格上涨。《报告》认为,必须高度关注房地产价格,要加强对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分析,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债券市场逐渐企稳,债券收益率提高。《报告》对债券市场的总体评价是,上半年债券市场正在稳步发展。上半年债券一级市场发行状况总体较好,发行利率明显上升;同时,债券二级市场开始逐渐回暖,交易所国债指数在前4个月持续回落,从5月起开始反弹;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债券市场收益率曲线逐渐变陡。例如,剩余期限为7年的国债收益率与去年同期相比约上升了200个基点。

同时,债券市场各项制度也有所创新。具体包括:推出债券买断式回购业务;统一债券收益率的计算标准;建立市场成员不良记录登记制度,密切监测银行间债券市场日常运行状况,加强对债券市场违规行为的监测和跟踪调查等。

4、国债和股票融资比重明显上升

《报告》分析指出,上半年股票市场融资金额大幅度增长,主要是H股和a股融资增加较多。a股筹资(包括发行、增发和配股)335亿元,同比增长577%;H股发行筹资558亿美元,同比增长7倍多。融资结构中,国内非金融机构部门贷款、国债、企业债和股票融资的比重为827:123:04:46。贷款融资比重下降179%,国债和股票融资比重明显上升。

主要问题分析

1、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出现中长期化倾向。《报告》指出,上半年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中长期贷款增加7310亿元,同比多增717亿元,其中,基建贷款增加3383亿元,同比多增478亿元。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的主要是短期贷款和票据贴现。短期贷款增加5448亿元,同比少增1677亿元;票据贴现增加1223亿元,同比少增2195亿元。这说明,上半年新增贷款中长期化倾向较为明显。

金融机构贷款中长期化的倾向需要引起高度注意。原因有三,一是以项目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将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继续高速增长,不利于政策层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控;二是中长期贷款的投放项目,会倒逼商业银行增加流动资金贷款,增加央行控制信贷的难度;三是“短存长贷”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加大。

2、产成品资金占用较多和应收账款上升蕴含潜在的信贷风险。《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产成品资金占用不断攀升,工业企业存货快速增长。6月末,规模以上企业产成品资金增幅同比上升9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存货同比增长22%,已达到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存货占流动资金的比例已接近30%。存货增加过快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占用增加,企业流动资金出现紧张态势。由于流动资金紧张,企业应收账款也不断上升,6月末,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达到2万多亿元,增长187%,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9个百分点。

从历史上看,企业经营过度依赖流动资金贷款,凸显出我国融资结构和企业资产负债结构不够合理;从当前形势看,存货及应收账款上升过快,一旦经济出现波动,供需形势发生变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相应放大。因此,商业银行应密切关注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对商业银行信贷质量的影响。

3、基础货币增长较快,调控难度加大。6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513万亿元,增长192%,增幅比上年末提高24个百分点,相比一季度末的基础货币余额增加了800亿元,而全部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净投放基础货币2222亿元。与此同时,上半年公开市场共发行央行票据6742亿元,6月末央行票据余额为6029亿元。此外,外汇储备增速较快,外汇占款继续大量增加。6月末外汇储备为4706亿美元,比去年底增加674亿美元。数据显示,央行通过发行票据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加大。

下半年货币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取向分析

《报告》认为,当前宏观调控取得的成效是初步的、阶段性的,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性、机制性弊端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下半年央行货币政策的取向将依然是适度趋紧的,但在注重总量控制的同时将更注重结构调整。

1、货币政策目标将仍旧以防范通货膨胀为主。从外部环境看,《报告》认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通货膨胀风险加大,部分央行货币政策重点转向防范通货膨胀;同时,《报告》还判断,下半年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升息的可能性较大。这意味着,央行对全球经济和各国货币政策取向的总体判断已经日渐明朗,这将成为央行继续实行趋紧的货币政策的重要外部依据。从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看,《报告》指出,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很大,三季度消费物价同比上涨幅度可能还会有所扩大。

因此,央行下一阶段将依旧对通货膨胀的压力保持高度的警惕,防范通货膨胀依旧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

2、协调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工具,不排除升息可能。《报告》强调,下半年将灵活运用数量型工具,灵活调节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保持货币市场利率基本稳定。此外,《报告》还充分肯定了以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型工具的优势,认为其能够影响公众的理性预期,对银行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渐进性的影响。《报告》还指出,下半年将稳步推行利率市场化,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货币政策取向和贷款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并且支持商业银行主动负债和自主定价。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货币政策操作上,央行将会注重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和利率杠杆等价格型工具的搭配,发挥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此外,就利率政策的取向而言,由于《报告》中对价格型工具的肯定,不排除央行调整利率来调控经济的可能。但最有可能的是继续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提高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权。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篇9

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总体财务安全状况近5年最差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陷入谷底,至今尚未走出阴影。受内外因素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也出现了波动和下滑,尤其是2012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系统性风险加大。

重振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各界的共识。上市公司中的非金融类公司暨实体经济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中坚力量。重振实体经济,更需要上市公司的崛起。

为了给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支持,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价值投资依据,商务部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采用themis技术,根据2008—2012年全部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系统分析了近5年来我国实体经济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涉及上市公司2230家,并撰写了《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估报告》(2013年春季)(下称“报告”)。

报告认为,2013年我国非金融上市公司总体财务安全状况下降,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总体财务安全最差的一年,超过1/4(25.88%)的非金融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风险或高风险。34.35%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报表粉饰嫌疑。

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总体财务安全状况近5年最差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总指数(Financialsecurityindex)(下称“FSi总指数”)呈现先升后降态势,2010年FSi总指数达到最高值后,FSi总指数连续3年呈现下降趋势。

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总体财务安全状况是近5年中最差的一年。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总体财务安全状况下降幅度较大(-1.79%),2013年FSi总指数仍将下降,说明上市公司的整体财务安全状况进一步下滑,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安全形势将更为严峻。2013年FSi总指数为5248.49点,较上年度下降了57.66个基点,降幅为1.09%。财务安全状况下滑包括:相对整体营业规模,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资产规模较大,资产存在一定泡沫化;从成本指标看,我国上市公司总体成本上升速度较快,成本成为吞噬企业利润的主要原因;实物性资产周转仍然存在异常。其中,固定资产周转变化度更为异常,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很低;借款效率普遍低下。大量上市公司借款对销售的贡献度很小,借款被用于各种不能产生销售的无效环节中。

通过多期连续分析,中国上市公司FSi总指数走势与GDp增长率走势呈现正相关关系,根据FSi总指数变化情况分析,预计2013年我国GDp增长率将在2012年基础上略有下降,预计为7%~7.5%。

中小板财务安全状况最好、主板和创业板财务安全状况各有隐忧

在a股市场,由于各个板块对上市公司的指标及上市门槛要求有所差异,上市之后各板块公司所表现的财务状况也有所不同。

主板市场。2009—2012年,非金融上市公司FSi主板指数基本处于持平或上升状态,这说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特别是我国2009年经济和金融刺激政策实施以来,主板上市公司并未受到经济危机影响,2009年以后经济和金融刺激政策红利主要给予了主板的大型国有企业。

但2013年FSi主板指数同比下降了54.19个基点,降幅为1.09%。这说明主板上市公司独享的政策红利已经走到尽头,2013年主板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也开始下滑。

具体而言,近年来我国经济刺激政策的大量货币资本主要流向了主板企业,造成主板资产泡沫化非常严重。

同时,成本上升速度过快,企业利润被成本严重吞噬;无形资产存在高估现象,许多企业通过高估无形资产达到虚增企业规模的目的;运营环节中债权债务周转严重恶化。在加快回收债权的同时,偿还债务的速度较慢。这必将引起中小供应商的资金压力,造成中小供应商的资金短缺、危机甚至破产;借款使用效率非常低下。主板上市公司的总体借款效率远远低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其大量借款被用于无效环节。

中小板市场。长期以来,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财务安全状况一直远远领先于主板和创业板。但是近5年来FSi中小板指数一直快速下降,这说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板上市公司受到的冲击较大,总体财务安全逐年下降。

创业板市场。2011年以前,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安全状况一直领先于中小板和主板上市公司。但是,2012年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财务安全状况迅速恶化,降幅超过了12%。2013年,FSi创业板指数同比又下降了124.4个基点,降幅为2.28%。目前,FSi创业板指数仅比FSi总指数高113.38个基点,创业板已经成为证券投资市场高风险区域,如果财务安全状况进一步下滑,创业板市场财务安全前景堪忧。

具体而言,创业板市场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存在成本上升速度较快、无形资产严重高估、赊销债权周转期不断扩大等问题。

农林牧渔业整体出现回暖机械等行业下滑趋势难改

结合国家统计局和themis模型分类标准,中国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所属一个门类行业,即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所属11个门类行业,即采矿业、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医药工业、其他工业、公共事业、建筑业、多种经营行业;第三产业所属8个门类行业(金融行业除外),分别是商务流通领域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批发行业、零售行业、住宿和餐饮业、电信业、计算机服务业以及生产和生活服务领域的房地产业。

FSi第一产业指数在2011和2012年连续两年下降后,2013年较快回升,财务安全状况好转,反映出第一产业整体出现回暖。

FSi第二产业指数近两年连续快速下降,同时是2013年唯一下降的产业。

由于第二产业上市公司行业和企业众多,致使FSi总指数下降。这说明,2013年我国第二产业财务安全下降将是上市公司总体财务安全下降的根源,工业制造业总体财务安全状况较为严峻,影响宏观经济走势。

FSi第三产业指数连续两年下滑后,2013年将出现小幅上升,第三产业整体稳定。由于房地产业财务安全指数远低于其他行业,使FSi第三产业指数偏低。

2013年,在20个门类行业中,行业财务安全指数上升的有10个行业。其中,行业财务安全指数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公共事业,行业财务安全指数同比上升了13.98%;其次是房地产业,财务安全指数同比上升了11.49%;第三是批发业,行业财务安全指数同比上升了6.23%。其他财务安全指数上升的行业有:零售业、多种经营业、农林牧渔业、纺织工业、化学工业、医药工业、食品工业等。

行业财务安全指数下降的有10个行业。其中,采矿业和仓储业、建筑业的行业财务安全指数下降幅度最大,分别是12.19%和11.86%,7.45%。其他财务安全指数下降的行业有:钢铁工业、住宿和餐饮业、运输业、服务软件业、其他工业、电信业、机械工业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升行业和下降行业数量持平,但是下降行业的下降幅度均值高于上升行业幅度均值,因此我国总体财务安全指数仍处于下降趋势。

从20个行业财务安全指数的绝对值来看,2013年FSi医药行业指数最高,指数值为6225.8点,行业整体财务风险最小;第二位是食品工业,FSi指数值为6124.48点,行业整体财务风险也很小。FSi房地产行业指数最低,行业指数值为2432.55点,行业整体财务风险最大;其次是建筑业,行业指数值为3973.46点,行业整体财务风险也非常大。

报告指出,2013年,房地产业财务安全指标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关注:债权债务周转严重异常,主要体现在债务支付极为缓慢;借款使用效率仍然非常低;资产效率非常低下,资产泡沫化严重。

766家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报表粉饰嫌疑

通过themis纯定量异常值评级分析看,在2230家样本中,有766家上市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财务报表粉饰嫌疑,占全部样本上市公司的34.35%。

从行业情况看,房地产上市公司存在财务报表粉饰嫌疑有96家,行业占比达74.42%;第二是多种经营业,存在粉饰嫌疑上市公司35家,行业占比62.5%。

存在财务报表粉饰嫌疑、同时又存在财务风险的上市公司数量为306家,占所有存在财务风险上市公司总数(602家)的50.83%。说明由于面临股价、监管和退市等压力,越是财务风险大的上市公司,其财务报表粉饰的动机和意愿越强烈,出现财务报表粉饰的可能性越高。

粉饰主要集中在公司运营环节的科目,包括销售成本、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在运营环节粉饰最严重的会计科目是应收和应付科目,这两个科目存在坏账计入应收账款、应收账款藏匿、应付账款藏匿等。

此外,该报告还对重点区域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显示,近两年来,多数区域FSi指数均处于下降趋势。其中,北京市FSi指数下降最快,累计降幅为10.79%;其次是江苏省,累计降幅为8.41%;第三位是浙江省,累计降幅为5.73%。说明这三个区域上市公司财务安全状况下降较快,应引起关注。

从优秀上市公司比例看,较优秀上市公司占比最高的是上海市,比例为8.24%;其次是浙江省,比例为8.14%;江苏省排在第三位,比例为7.73%。

从风险较大上市公司比例看,有财务风险占比最高的是北京市,比例为28.33%;其次是上海市,比例为24.71%;第三是深圳市,比例为23.03%。

themis

异常值信用评级技术

通过以破产企业财务指标异常状况为理论分析依据,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资金筹集方式、资金筹集的内部使用方向和资金使用效率等环节入手,分析企业运营环节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流向合理性,同时判断企业财务数据和指标之间的变化关系和合理化程度,从而预测财务风险和财务粉饰的分析模型。

总体结论和2013年预测

近3年来,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FSi总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FSi总指数降至近5年来新低,反映出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将面临调整,实体经济出现的经营和财务困难不容忽视,企业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优秀企业的总体数量减少,同时,存在风险的上市公司数量正在增加,鉴于中国证券监管机构已经大力推动退市制度,已有财务风险的公司将面临更为严格的审查,可以预计,中国上市公司退市数量和比例将在今后数年快速增加。

主板上市公司的财务安全指数下降,同时,近5年来上市公司FSi主板指数低于同期FSi总指数,说明主板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安全状况低于中小板和创业板,这与监管当局和投资者普遍认为的主板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好于中小板和创业板、主板上市公司更安全的观念相反。从主板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指标来看,主板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高于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

FSi中小板指数呈现快速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经济周期调整对中小板上市公司带来长期负面影响。从中小板财务安全指标数据看,2012年中小板总体财务安全性远高于主板、创业板。因此,目前中小板市场仍然是我国资本市场中最安全的投资市场。

从近4年创业板财务安全指数看,FSi创业板指数则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同时,创业板多项财务安全指标出现异常。这说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对创业板上市公司影响很大,创业板财务安全质量已经远远低于三年前水平,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风险正在聚集。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创业板可能成为风险最大的分市场板块。

金融行业形势分析报告篇10

互联网金融同业竞争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民营银行

2014年,我国银行业在结构调整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自2014年3月开始,围绕着五家民营银行试点的新闻,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时至2014年7月,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天津金城银行,三家民营银行率先获得了银监会筹建批准。在此之后,阿里的浙江网商银行能否获批,一度成为银行业界热议的话题。最终至2014年9月,上海华瑞银行、浙江网商银行也顺利获得银监会筹建批准。至此,五家民营银行均顺利进入到筹建过程之中。五家民营银行概况,从五家民营银行的分布上,腾讯投资的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以及极具阿里背景的浙江网商银行倍受业界关注。在深圳前海微众银行网站宣传主页上打出"我们是银行我们是互联网公司我们是互联网银行!"的宣传语。并通过二维码,将该银行的更多服务理念直接推向用户的智能手机客户端。

在互联网支付领域。拥有阿里背景的"支付宝"给传统银行业形成的挑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腾讯借助其旗下的微信平台,在智能手机支付领域也赢得了广泛的市场空间。在技术延展性方面。借助二维码、条形码等技术手段,腾讯通过QQ、微信平台、阿里凭借支付宝,正在逐渐将线上的金融服务优势地位,向线下市场延展。

由此可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传统银行业机构,都迫于压力,不得不自2015年开始,针对互联网企业将其经营版图扩张至传统金融服务领域的这一举措,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寻找应对的措施。

二、替代品的威胁: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2013年"余额宝"的出现,让银行业对"互联网金融"的关注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冷静的分析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对城市商业银行产生的威胁,不难发现,互联网金融已经在"资本性脱媒、技术性脱媒"两个层面对城市商业银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是在资本性托媒领域。例如投资渠道、融资渠道领域。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形态,它们分别表现为:p2p个人借贷、股权众筹、债权众筹、电商小额贷款以及基于互联网渠道的金融产品销售。

尽管"余额宝"的出现确实触发了"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引爆点,但是经历了将近两年的市场竞争,我国互联网金融已经形成多种金融服务形态。在这个领域里,既有百度、阿里以及腾讯等国内互联网领域的领军企业,同时也有苏宁、京东、联通等在电商、零售以及通信领域中的代表企业。此外,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依然处在一个探索尝试的阶段,因此这个领域还在不断持续的孕育各类全新的进入者。值得城市商业银行关注的是,由于互联网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传统行业的市场竞争,因此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也存在较高的淘汰率。这种淘汰频度,一方面说明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远高于传统金融服务业,同时也为传统金融行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中塑造自身的信用品牌赢得机遇。

二是在技术脱媒领域。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最直接的挑战是来自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模式。截至2014年年底,人民银行已经给269家企业组织机构发放了份第三方支付牌照。从牌照发放数量上分析,参与第三方支付领域竞争的机构数量较多。此外,相对传统支付手段而言,第三方支付伴随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呈现显着的增长趋势。《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4)》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已达16.5万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互联网支付业务150.02亿笔,金额8.97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3.48%和30.05%.第三方支付对于传统银行业形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中指出,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最大的冲击在于切断了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直接联系。客户直接面对的将只是第三方支付机构。

三、同业竞争:垄断的弱化

一是国内银行业机构整体处在"中(下)集中寡占型"阶段。针对我国银行业机构的CR5、CR12,结合贝恩对产业垄断和竞争类型的划分表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银行业机构整体处在"中(下)集中寡占型"阶段。纵观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的CR5、CR12的变化情况,可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CR5数据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尤其引起人们关注的情况是,如果将数据采集的时间维度扩展至2012年1月,这种缓慢下降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尽管仍处在银行业机构的中度垄断地位,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其垄断地位正在逐渐被削弱。

二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占比稳定。股份制商业银行自2012年的快速成长之后,在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依旧呈现稳步增长势态,其所占到的银行业机构的总资产比例一直稳定在18%左右。由此可以看出,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中,处于一个市场结构相对稳定的局面。

四、银行业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及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从银行业整体情况分析,其"供应商"、"购买者"主要是存款者、贷款者。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以及互联网金融使得金融借贷渠道的不断丰富,使得银行面对的"供应商"、"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情况加剧了"金融脱媒"现象。

余额宝广受热捧后,由于受到银行业的积极应对,时下所产生的市场竞争潜力已经略显后劲不足之态,但是它的出现确实从根本上改变了基金行业的市场格局。《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指出,余额宝的推出,使得天弘基金资产排名从2013年第一季度末的第46位跃居至2013年底的第2位。余额宝以大多数人都没有预料到的方式,显着改变了中国基金业的格局。此外,报告也明确指出,2013年,我国基金销售电子商务水平为46.8%,并预计在未来4年内依然会持续提升,截至2017年,将会提高至64.8%.由此可见,基于电子商务、移动平台等多维度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将持久的对传统银行业的供应商、购买者提供更多新兴的金融服务创新产品。

参考文献:

[1]范晓东.互联网开启"大众金融"时代[J].互联网周刊,2012(20):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