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十篇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十篇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5:07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篇1

关键词:走进生活;发现问题;分析判断;准确应用;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数学教学要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使得教学工作不能简单地在教室中进行,应该让学生回归到日常生活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会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解决问题。我们学的数学不应该是纯粹的数学,而应该是能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的工具。

我们常说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习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破解、证明像哥德巴赫猜想之类的谜题。这种纯粹的数学不是我们(至少是大部分人)需要的。我们要的是能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数学。因此,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走进生活,不能局限于课堂上。

一、走进生活,发现问题

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都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自然也不会例外。在五年级数学中,有小数的乘除法、方程、统计等知识,这些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没有生活实际的帮助,学生要理解这些知识绝对要困难许多。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二、分析问题,找准方法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用于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可能有多种。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绝不能只局限于一种方法,而是应该在不同的方法中选择出更简便的方法。

如在学习《方程》时,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比较麻烦,不好用。我就利用“相遇”和“行程”这两类问题,让学生学会怎样使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解题过程中,我先要求学生一定要运用计算和方程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然后再让学生说出,这两种方法哪个比较好。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在“行程”问题中,用计算的方法会比较方便,直接运用所学过的公式进行运算就可以;在“相遇”问题中,虽然用方程解答步骤比较多,但由于应用公式时比较容易,能够更直观地与所学的公式进行比较,做起来反而更加准确,所需要的时间也更少,而用计算方法由于公式比较复杂,反而用时比较多,而且容易出错。通过这样的对比使学生知道,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

三、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

小学数学的知识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有不少的知识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应用。在学习这些知识时,我们可以离开课堂,到生活中去学习。

四、实际问题,实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有一些用“常理”解决是不合适的,这就需要我们实际情况实际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在教学《小数的除法》时,遇到除不尽的时候怎么办?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是一般情况下的要求。但有时四舍五入不是一定适用的,像我们在计算人数时,是不可能出现小数的,因为人无论如何,最小都要算一个,没有“半个人”的情况。再如能包装几份礼品,要用几个瓶子来装等,都不能用四舍五入法。一段彩带能包装15.9份礼品吗?不能,因为作为礼品,是不可能有0.9份的,它的单位最小都只能是1,没有更小的了。11千克油用2.2个瓶子来装,这里的0.2如果“舍”的话,用两个瓶子肯定是装不下的,因为剩下的1千克没有办法加到之前的两个瓶子中去,只能再多用1个瓶子来装,所以这个0.2只能用“入”来计算,也就是说要用3个瓶子。这个例子说明,在解决问题时,我们不能按照固定的模式来进行,要根据实际问题来实际分析,找出正确的做法。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篇2

关键词生活数学数学实践问题意识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6.01.062

HowtoimplementLifemathematicseducation

wUJingyong

(anhuitongchengFangangHexinprimarySchool,tongcheng,anhui231460)

abstractCurrently,inordertoenablestudentstoreceivebetterteachingmathematicsinlife,studentscanlookforineverydaylifeproblemanalyzeandsolveproblems,improvestudents'mathematicalliteracy,enablestudentstoexperiencemathematicsintheirdailylives,feelthecharmofmathematics,tostrengthenstudents'knowledgeofmathematicsproficiency.Soweneedtolivemathematicseducationforstudents,sothatstudentsreceivemathematicspractice,exercisetheirproblem-solvingskillsinmathematicsinavarietyofactivities.

Keywordslifemathematics;mathematicspractice;problemawareness;mathematicseducation

生活中充满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生活数学在日常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既要让学生体会数学,感受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高不可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更要使学生发现有许多事情与数学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生活中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等着我们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时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所以我们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活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走进日常生活,让学生寻找问题分析问题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来自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学生生活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很好的题材。我们的生活为数学课堂提供了许多教学素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分析问题。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中,我安排了“认一认,说一说”活动,通过学生的“认说”知道有两个端点的称为线段,只有一个端点的为射线,没有端点的是直线。在教学平行线时,我安排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活动,通过对平移前后的比较,引出平行线。在练习中安排了“说一说,找一找生活中的平行线”等活动,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平行线。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学习生活题材的广泛性,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给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在寻找问题分析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认识垂线时,安排了测量门框是否垂直、画框是否挂正的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生活数学的作用。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需要生活,靠生活理解数学,让学生尝到在生活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乐趣。在教学人口普查时,利用了生活中一些人口普查资料让学生展开学习,能够增加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读写大数的意义。

2创设日常生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我们作为教师就要善于为学生引路,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提高应用能力。如让学生计算家庭的开支、计算水电费、计算银行存款的利率等问题。还可以让学生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它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解决实际问题,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同时让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知识来源于实际,更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魅力,理解学习数学的意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好自己身边的资源,挖掘好学生生活中的教材,提高学生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开展一些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平行线时,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平行线,让学生体验到平行线就在我们身边,看得见也摸得着,这也是新课程提倡的“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提高了学生在生活中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活数学,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让学生凭借自己生活经验主动去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生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很好的题材,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的、能感受的现象中去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去体验数学,走进数学世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让学生注意从身边的事例中去学习,去探索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去发现数学规律,去感受学习数学的美好,去了解生活数学的艺术。在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学习体验。在教学时让学生用温度计实际测量当天的室温、水温,从生活中找到零下温度。让学生帮老师出主意找旅游景点,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新知,体验新知,把自己所学的新知运用于生活中,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安排了听故事找信息和给小区住户编号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习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作为教师要学生练联系实际,注重现实体验。在教学中,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比如折扇、钟面、倒立、双臂侧平举等等。这些都能从生活中发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增强学生应用的意识。

4创造生活实践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用生活实例教学生学数学,要给学生创造一些生活数学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入手,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并愿意主动解决各种问题。

让学生在生活数学中寻找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以致用。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自由选择他们身边的事例,创造一些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爸爸和妈妈都爱我”的问题,让学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培养了学生用数学思维方法观察周围事物、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厘米”时让学生用“指宽”测量家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并做好记录。教学“吨”时,让学生在互相协作下称出1克米的粒数,再估计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浪费1粒米,全国每天浪费多少粒米。作为教师,要结合实际,要贴近学生创造一些事例,让学生通过生活数学,自己发现问题,并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利用一些生活题材,帮学校计算一二三年级更换桌椅所花钱数,拉近了学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扩张了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知识的存在,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5体验日常生活,走进数学世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带领学生去体验日常生活,让学生走进缤纷多彩的有趣的数学世界,并自由翱翔于数学的海洋。作为教师要努力让学生理解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意义。让学生了解生活,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知识记忆,让学生熟悉生活中的事例,去体验数学世界,就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数学,去感受数学的奥妙,更要让学生学会在体验生活数学的同时,找出数学问题,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物体分类”一课的引入中,先出示一张照片,问:“同学们,你们逛过商场吗?”学生肯定回答后,我又说:“老师上个星期日也逛过商场,这就是我用照相机在商场拍的照片,你们想不想看?”接着就借助课件展示了几张商场中实物分类摆放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入课题。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例如在上《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时,围绕“妈妈的一天”这一主题,结合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怎样安排时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去找出解决怎样安排时间问题。我又让学生把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增强数学的气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数线段时首先“抛出求北京到上海两站间需设置多少种不同票价”的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学习数学重要性。

6结合游戏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动态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数学操作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更要回馈于生活。将数学知识巧妙的和数学游戏相结合,培养学生在游戏中寻找数学,激发体会发现数学体验生活数学的乐趣。就是为了让学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挖掘生活中有意义又有趣味性的问题。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典形事例,传授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学游戏中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通过“猫捉老鼠”的游戏学习“平移”,以教室内的同学为情境,学习“数对”、确定位置等等,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游戏中学习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从小树立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生活数学带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中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用所学的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设计与贴近学生日常生活而又非常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活数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要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体验生活数学,生活即数学,数学也就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生活数学教育是必要的,对学生学习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成海.现代教学理论与有效教学模式.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篇3

[摘 要]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说明估算要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应用价值,可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找到与“解决问题”相配套的估算练习设计。所以,教师要调查、分析现状,探究估算练习设计的策略,使学生通过估算练习得到发展。

[关键词]解决问题 估算 练习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51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也就是说,估算要在具体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体现真正的应用价值。可在实际教学中,虽能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估算学得有滋有味,却很难找到与之配套的练习设计。

一、雾里看花,调查现状

1.不知估算有何用——懒得估

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电影院里有18排座位,每排有32个座位,请你估算一下,520人能坐得下吗?”很多学生都是这样解答的:32×18=576(个),576>520,所以520人能坐得下。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解决问题,但是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且有学生甚至会疑惑“笔算能解决的问题为何一定要估算”。

2.不知何时要估算——胡乱估

部分学生虽有一定的估算意识,却片面地认为:“只要题目中出现‘大约’两字,就要估算。”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明每分钟大约走65米,他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8分钟,他家到学校有多远?”学生列式为65×8≈520(米)。

3.不知估多少合适——算后估

有些学生能试着估算,但对于估算的结果却很纠结,最后为了解题正确,便出现先算后估的现象。如:“(1)有36人准备去划船,每条船可以坐5人,请问大约需要几条船?(2)李阿姨用50元钱去买9元一支的钢笔,大约可以买几支?”第(1)题正确列式为36÷5≈8(条),第(2)题正确列式为50÷9≈5(支)。

二、众里寻他,分析现状

1.学生的年龄特征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生活经验和常识有限,而在解决问题中运用估算则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和常识,不仅要对几个不同的估算结果能正确选择,还要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因此,估算对学生而言并不容易。

2.估算价值何在

在现有的练习题中,学生不仅没有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而且没有感受到估算的好处。此外,有一些学生发现,一些问题的解决不用估算也可以,而且不容易出错。

3.习惯精算,不愿估算

长期以来,解决问题都是以精算的形式出现的,很少有练习是要求学生估算的,造成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不愿估算。

三、柳暗花明,策略研究

1.创设情境,感受估算价值

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估算的应用价值,从而喜欢估算,教师可以在教学“100以内加、减法”单元后,设计以下练习。

第(1)题,设计同学过生日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题中上衣价格的个位数字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不能进行精确计算,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估算:上衣的价格是30多元,就是在30至40元之间,即估算为40元,这样买一套衣服也只需要98元,所以带100元够了。第(2)题,因为当时学生没有学过小数的加减法,便会试着用估算去解决。

2.对比训练,建构估算意识

很多学生都有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大约”就是估算。其实,我们见到的“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为了严密地描述连续量,体现连续量的近似属性,这种情况不需要估算;二是在一定情境中需要找离散量的近似数,这种情况才需要估算。如:“一条蚕大约吐丝1500米,小红养了6条蚕,大约吐丝多少米?”这里的“大约吐丝1500米”是个连续量,不管“1500米”前面有没有“大约”这个词语,“1500米”都是一个近似数,因此这里不需要估算。

例如,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后,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自我分析的对比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大约”的含义,引导他们建构“大约”的意义。

这样的练习,通过自我分析与讨论交流及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头脑中便会渐渐形成选择的意识,从而真正理解“大约”的意义。

3.分析结果,掌握估算技巧

例如,教学“乘法估算”一课时,有这样一道例题:“每张门票49元,有104个同学参观。该准备多少钱?”学生第一反应是把104看成100、49看成50,很简单地运用“四舍五入”法得出该准备49×104≈50×100=5000(元)钱。教师通过引导,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很快明白要把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估大些,最后认为49×104≈50×110=5500(元)比较好。同样,教师在练习中若能稍加点拨,学生是能根据生活经验去体会、辨析估算的结果的。那么,在设计练习时,教师不妨激发学生对问题产生质疑。如下:

(1)自我分析,学会数值的区间估计法。

例如,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后,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

通过练习,学生不仅能理解何时需要把数值估大,能对估算的结果进行预测,而且会对自己的估算值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小组讨论,掌握省略尾数取近似值。

课后,教师在布置独立作业的同时,也可以布置小组作业,让学生在独立完成题目的基础上,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答案。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说出自己的估算方法和想法,又能让学生在与同伴讨论过程中学会辨析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从而灵活运用方法解决问题,掌握估算的技巧。

4.运用生活,体验估算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才是学习“解决问题”中估算的真正目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练习。

5.数学日记,提升估算能力

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因此,我提倡学生撰写数学日记。同时,我还开展“估算日记大比拼”“估算手抄报”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篇4

一、技能训练“生活化”

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教学一位数乘多位数时,基础训练之后,再次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综合练习,投影出示旅游价格表,让学生选择旅游地点,然后根据选择的地点算一算自己的家人外出旅游需要多少钱?(独立计算)

济南一日游每人126元

南京、苏州、无锡五日游每人454元

上海十日游每人1622元

拉萨五日游每人5985元

香港、澳门三日游每人2388元

这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旅游路线,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算算家里人共同外出旅游需要多少钱。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旅游路线,更容易激起计算的兴趣,同时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思维训练“生活化”

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三、应用题训练“生活化”

应用于题训练“生活化”是指把应用题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去理解数量关系,理解了的数量关系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教师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小商店,给商品标上价格,如文具盒标上6元,钢笔标上10元,自动笔标上1元5角等。问:老师想买三支钢笔,一个文具盒,可只带了30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那你能帮老师想办法吗?老师又想买其它文具,请你帮老师设计一个买文具的方案。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日常生活“数学化”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给学生教授的教学内容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会运用到的知识,所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通过解决问题教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并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就是我国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解决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现状

1.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轨

解决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的解决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果说教学内容远离了实际生活,又怎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2.过程程式化和传统化

在我国的传统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然后学生针对教师所讲的内容进行强化训练等。在解决问题教学法中也有同样的问题出现,学生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会产生一种厌烦感,使其兴趣度下降,对教师所教学的内容不主印⒒极地进行思考,使得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其教学的策略比较匮乏,使学生的解题思路也比较狭隘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所以,教师的教学策略缺乏,使得学生的解题思路比较窄,变相的就使学生的思维发展被局限。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

二、应对策略

1.要选择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的教学内容,同时采用情景创设等方式开展教学

小学是学生正式学习的初级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好动等特点。“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展开解决问题教学或者是其他的教学时,都要注意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保持最高的热情和最强的注意力。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法中,不仅要选用合适的内容,还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比如教师设定情景,“有一个小朋友去买苹果,一个苹果一元钱,他买了五个,回家后妈妈说太多了,让他去退掉两个,最后,小朋友买了多少个苹果,用了多少钱。”这时,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理解这个问题,以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四则运算法则。

2.教学的模式要进行改善

我国的教育改革事业中已经提出了很多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比如师生互动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等。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解决问题教学时可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小组教学法来代替1中的情景教学,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思考等,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比如“有两个小朋友做数学题,题目是5+6×3=?。一个小朋友得出的答案是33,另一个小朋友得出的答案是23,请问哪一个小朋友的答案是正确的,为什么?”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得出23的答案是正确的,原因是四则运算法则中,有无括号和括号的位置对运算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3.要重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培养

其实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及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对题型以及公式等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使得学生无法将知识和应用题结合在一起,使得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直得不到提升。

因此,在现阶段的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更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脑海里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解题思维,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课堂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法对学生未来在实际生活中的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解决问题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其教学内容是与实际生活相符合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熟知的。其次,就是要充分地将我国教育改革提出的“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新的教学观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定以及教学方式和手段的选择,都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所具备的特点进行选择,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其学习兴趣度以及学习效率,进而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后,则是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是最具备实际意义的,应用题来源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普通的数学题不同,需要学生不仅具备计算能力,同时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随着新课程标注的改革,小学数学的应用题呈现出了多样化。在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就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注重知识的积累,打好基础,做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提高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无法适当的处理逻辑与计算之间的关系。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既需要学生的逻辑能力,又需要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师当中要注意将学生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但目前的教学当中,教师在处理这两者关系的同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学生面对计算题的时候能够对计算题予以解决,但将文字编排到题目当中学生就不能够清楚的理解。很多时候教师运用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讲解,但还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够进入状态,对应用题还存在疑惑,从而使教师在处理逻辑与计算之间的关系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高年级的应用题信息量相对较大。高年级的应用题与低年级的应用题不同,高年级的应用题在问题的设置上会包含一些隐含条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加大了难度。本来是简单的数学题,由于一些隐含条件使学生无法尽快的解答出来,需要通过思考分析,有的时候会让学生产生困惑。例如:学校共有200人,女生占总人数的45%,问男生有多少人?这样的问题在设置的时候,就转了一个弯,加大了应用题的难度。对于逻辑较强的学生,相对容易一些,对于逻辑较差的同学,在对问题的解决上就会困难一些,如果教师不能够适当的引导,就会使学生在这类问题上存疑,不利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展。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生活经验,无法将应用题带入到生活当中。其实在教学当中,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经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但是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这一教学方式并不适用。小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将知识结合到生活实践只会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对于应用题更加困惑,尤其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中,在百分数的内容中,出现了税率等问题,这是小学生从来都没接触过的,是成年人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十分困难,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学生对应用题失去兴趣。

2.学习态度不明确,缺乏反思。小学生缺乏学习意识,日常的学习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相对于中学生而言,小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就只是单纯的老师讲什么就学习什么,学习的坦度不够明确。这就使学生在学的过程当中缺乏反思。尤其是学生在面对自己做错的应用题时,错了就是错了,不会耐心的听教师的讲解,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日长的教学当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学生错过的应用题,在日后的解答当中,这样的类型题还会出错。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小学生对学习的态度,缺乏准确的概念,也不能够及时的对自己学习进行反思,这也是应用题教学的当中的一大问题。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教师自身的方面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当中,想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要的就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能够减小学生解题时的疑惑。在教学当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再逐渐的带入到应用题当中,不能够跨越太大。如果w生连基础知识都不能掌握,那在应用题的解决上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当中,受要的就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2.设立适当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办法之一,通过情境的设置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联系。但是在设置教学情境时也要十分的注意,太过复杂的情境只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面临更多的问题。因此,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十分关键。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应当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的计入思考问题的状态,主动的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

(二)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在学生的学习当中是非常重要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教师在教学当中事半功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整体水平的到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有兴趣,就会主动的对应用题进行探索。其实应用题也是十分有趣的,通过解答应用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2.积极的与学生互动。互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不懂的题目进行讲解。同时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能够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当学生对问题不能解决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学生来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应用题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问题,也是难度相对大的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用恰当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激励学生鼓励学生,不断的展开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不存疑,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正宇.提高低年级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J].教学探索,2006(12).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篇7

培养学生怎样的学习素质?怎样来培养这些学习素质?正是我们作为教育者要探讨的内容。

一、学生学习素质及培养

本着上述的理念,笔者认为,21世纪学生的学习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观念层面考虑,应具备自觉的定量、定量化学习意识。

2.从能力层面考虑,应具备问题解决的学习素质。

3.从语言层面考虑,应具备运用学习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学习素质。

4.从思维层面考虑,应具备学习推理能力。

5.从心理层面考虑,应具备良好学习心理素质。

简言之,学习素质是多层次、多侧面的,对学习素质的探讨也可从不同方面来进行。

(一)培养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学习意识。学习意识是指用学习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北师大严士健教授曾谈到“虽然我国的学习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至今学习并没有真正融入我们的文化传统,人们的学习意识一般还相当淡薄。”这一问题对我们学习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认真反思。

针对以上现状,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并将其惯穿于整个学习教育的过程,按照“问题情景――学习建模――解释与应用”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实践中的学习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学习问题,养成自觉地用学习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学习问题,并用学习式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二)培养学习的推理意识。所谓推理意识是指推理与讲理的自觉意识,即遇到问题时自觉推测,并做到落笔有据,言之有理。

在信息时代,信息量多,工作量大,处理程度复杂。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在分析和评判问题、选择解决方案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更值得我们关注。严密的推理能力并不能靠向学生输一些法则,然后让学生通过死搬硬套的模仿法则而得到培养。学习教学中,逻辑、思维、推理与猜测总是相互伴随。

(三)培养应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学习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学习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学习问题能力和可以用学习解决的其它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学习化”的思维习惯去描述、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应用”改革势在必行,人为的应用题己不能适应培养应用意识的需要。学习课堂要注入新的生命力。要积极倡导“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知识题材,加强学习知识发生、发展、解决过程的教学,并要引导学生通过小课题(如购物问题、租车中的学习问题、互赠节日礼品、操场之谜等)学习和实践活动。来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体验学习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用学习去描述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运用学习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学习既是科学的语言,也是日常生活语言。学习语言是以精确、简约、抽象为特点。它可使人在表达思想时做到清晰、准确、简洁,在处理问题时能将问题中各种因素的复杂关系表述得条理清楚、结构分明。随着新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利用学习进行交流的需要也日益广泛。

在学习教学中利用交流这一手段有助于有意义的学习。如果在学习课堂中充满丰富的交流,可以获得双重效益。

二、培养学习素质对教师的本身的要求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给学习教学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投影仪、电视录像、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应用,以微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将相对抽象、枯燥的学习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情趣盎然。

在这种形势下,单一的知识结构已远不能胜任提高学生学习素质的需要,这就要求学习教师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时刻了解学习发展的最新动向、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对学习的要求等。

(二)探索提高学习素质的有效途径。重视教材改革。教材内容的调整是提高学习素质应优先解决的问题。在新教材未出台之前,立足现行教材,充分挖掘内涵,渗透一些与市场经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学习应用内容则是必须和有效的,但教材内容调整应注意这样几个原则:一是要更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有利于使学生了解一般社会知识与科学知识;二是要具有典型性,使学生能够形成科学解题的思想方法,达到举一反学习学习最佳心态的构成

三、学习的最佳心态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才能形成兴奋中心,使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通道畅通无阻,思维也就变得迅速敏捷。要使学生感到学习认识活动是种轻松的乐事,而不是一种负担,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愉悦感。愉悦感是积极情感的心理表现,具有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它是学习学习最佳心态的催化剂。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愉悦感,学习起来就会兴趣十足,积极主动,思维机制的运转就会加速。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篇8

一、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解及实施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的组织与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去探索领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运用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潜移默化般让学生领悟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1、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融入课堂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能够快速地进入情境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搭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平台。教学中多采用学生亲自动手、实际联想等实践练习方法,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加强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发展知识的能力。

2、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速度。例如,让学生们去体会每日的买菜过程,付钱与找零,真实地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这种不断地体验与感受,逐步引导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老子》中曾经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传授给别人知识,不如传授给别人实际的学习方法。小学数学的教育,也应如此,教师不应只是教导学生知识,而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带着数学的知识,去观察生活

教师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事物的意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认识生活世界的习惯,拉进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的距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知识去解答,这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效方法。

2、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

小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有限,为了设计出符合学生的情景,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知道学生每天在做什么,想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每日的校园文化活动,留意学生每日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等方面情况。

3、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日常生活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设计出数学问题的情景,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体验数学,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情景,有着更加的主动性,就激发他们去积极思索,主动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能够衍生出许多与课本知识有着关联的实际问题,但是课本上却从未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有意义的,有趣的,是对课本学习的一种很好的补充和拓展。

4、使用数学用语,描述学生日常生活发生的事情

数学用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可以用于描述信息。尤其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尤为突出。教师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结合已经教授过的知识,巧妙地运用有趣的、有感染力的数学语言,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例如,在教授学生计数的课堂上,请学生谈谈,从0到9,你最喜欢哪个数?为什么?

5、联系当地生活实际、当前时代特点,设计生活情景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课本上的素材完全不能满足实际生活情景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融于当地生活实际,吸收有时代特色的科学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拓展材料。

三、关于如何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数学知识与生活是紧密相关的,生活里常常需要数学知识,特别是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里通常都能找到其应用之处。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这也要求我们思考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能实践得更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着重于“生活”二字,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勤奋思考。笔者在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教育理念要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把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多联系,多结合,使教学里透着生活的色彩,生活里应用数学的知识。教师可把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融于课堂教学,增加数学的趣味性,使学生能更好地从生活里接触数学,从数学里看生活,从而使学生能逐渐喜欢数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品质、意志、行为、习惯等,相对于智力因素,这些更有益于学生在未来学习和工作的成功。

2、教材中的资源要充分利用

教材本身拥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虽然提倡教学生活化,但教材里的教学资源不要被忽略了,如果能有效地充分利用,能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3、教师设计符合学生水平的生活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自行设计些符合学生水平的生活问题,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生活化的了解,加强学生对生活里的数学的认识。问题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这样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不会有过大的困难,同时又要贴合生活的内容。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篇9

一、在高中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重要意义

1.开展数学建模教学的对提升学生能力的作用

数学建模体现了数学学以致用的特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开展建模教学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模型的建立通过思维的分析,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够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其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现实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只能是解决问题的大致思想和方法,许多东西还得靠学生自己去消化和领悟,这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再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模型的建立需要学生运用数学方法,不断加工和分析所掌握的材料,大胆猜想,提出假设,这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提升.

2.开展数学建模教学对教育改革的意义

中国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却不足,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不知何时起,我们的数学课教学逐渐远离了现实生活,其终极目标只剩下解题,而这些被求解的题目都被理想化了,理论性强却与实际脱节.许多学生甚至教师也越来越困惑,不知道学数学是为了什么.理论联系实际,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呼声.数学建模关注生活,与生活密切联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数学建模活动已经走进基础教育,国际数学界也呼吁采用数学建模活动来推动数学教育改革,我国也开始意识到数学建模对于数学的重大意义,在高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要.

二、数学建模的概念及实施过程

数学模型是在人们对课题本质进行细致深入地观察和研究之后,巧妙灵活地运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子、数学图形、表格和程序等,抽象简洁地刻画出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规律,它既能解释某一现象,又能预测其发展方向,并能为某一现象的发展提供策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是沟通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的桥梁,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强有力的手段.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有以下几个部分.

1.模型准备

即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必要的信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研究对象.

2.模型假设

根据问题的特征及建模的目的,合理简化问题,使用精准的语言,对其进行恰当假设.

3.模型建立

以模型假设为依据,适当采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学工具,建立各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形成相应的数学结构,建立初步的数学模型.

4.模型求解

根据获取的数据资料,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出数学模型,得出结论.

5.模型分析

从数学上分析模型求解的结果,有时需要根据情况对结果做出某种预测,或选出最佳决策等.

6.模型检验

把得到的结论同实际的情况进行对比,放到实际中去检验,以辨别它的真伪性,模型正确,则计算他的结果,解释其含义;模型错误,则回到模型假设,重新建立模型.

7.模型应用

其方式因模型的目的而异.

三、如何将数学建模融入高中教学

数学建模虽然有基本的实施过程,但却不是机械地套用固定的程序,而是有赖于建模活动的层层深入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数学建模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长时间的渗透和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中阶段,将数学建模融入日常教学.

1.根据课本内容,在课堂教学的部分环节中“切入”数学建模的内容

所谓“切入”就是将数学建模过程分解成一些较小的部分,渗透到正常教学的部分环节.比如在讲到椭圆的知识时,我们就可以巧妙地穿插一些数学建模内容――以太阳为焦点,行星环绕着太阳运行,它所形成的轨道就相当于一个椭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的查找,列出有关行星轨道的椭圆方程.建模“切入”的内容,必须要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挂钩,通过建模,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高中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建立以下几种模型.

(1)方程或不等式模型.如现实中的最优化问题可划归为函数最大、最小值问题,生产规划、人口控制等可以归结为不等式的模型;

(2)三角函数模型.与三角函数有关的如电流、声波、航线、视角等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三角函数模型来解决.

(3)数列模型.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经济中的涨幅问题、利息问题、银行存贷款问题,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问题,环境保护中的森林覆盖率问题等.

(4)几何模型.涉及几何图形的问题,如地球经纬度、人造卫星轨道问题、体积和容量问题、桥梁问题、建筑和航行问题等.

(5)概率模型.概率问题涉及的有中奖问题、掷币问题、获胜问题、风险决策、评估预测等,内容也十分广泛.在课堂教学的部分环节中“切入”数学建模的内容,能够打破课堂的枯燥,调动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的数学建模课程,引导学生建模思想

要想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建模思维,掌握建模方法,就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及其思维发展的特点,精心组织数学建模课程.例如,磁带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我们从它身可以上挖掘出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这既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兴趣.

3.激发学生的建模热情,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首先,要关注社会热点,在日常教学中融入现实问题.

将数学生活化,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建模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数学建模的日常教学时,可选择与一些社会热点相结合,以体现数学的应用的广泛性.例如,蔬菜等作物的农药残留问题,曾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以此为例,探讨高中建模教学的实施.问题:将小白菜上的残留农药用一盆水清洗干净,是用一盆水清洗一次好,还是把水分成两份,分两次清洗好?让学生根据“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完成建模过程,强化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其次,开展课外活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篇10

因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础。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学生能很容易找到解决烙饼问题的不同策略,但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能从多种策略中优化方法,从而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烙饼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烙饼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家务劳动,但里面蕴涵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却是深刻的。教材的编排目的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烙饼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理解和掌握如何合理安排操作最节省时间,从而让学生体会统筹、优化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烙饼这一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探究“三张饼”的最优化方案。

教学难点:“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

五、学具、教具准备

学具:给每组学生三个饼,变抽象为直观,为攻破三个饼烙法提供实践操作材料。

教具:在教具的安排上,同样安排了“三张饼”作演示用,并以直观的多媒体课件相辅,进一步增加其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六、教学策略(即学法、教法)

学法: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教法:主要采取“引—放—扶”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中,我都是先从教师富有深意的设问或活动“引”领教学内容展开,同时又以适时的“放”“扶”结合。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情境引入分析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识读解决烙饼问题的几个基本条件。“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这里我设计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通过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围绕这3个条件,提出:“你想到了什么?”学生猜想,说:“烙一张饼需要6分钟和烙两张饼需要6分钟。”教师提出:“怎么才能证明你的猜想?”

第二步: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在小组中自己操作探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

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

第一步:出示问题情境。小红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饼?”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烙一张饼、两张饼的方法和时间,那么烙3张饼呢?”

第二步:自主探究。分小组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反馈中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1)烙一张饼要6分钟,烙3张饼要18分钟。(2)先烙两张饼,再烙一张饼要12分钟。(3)第三种方法用时9分钟。出现这样几种情况是学生认识上有差距,我们把教学引导重点研究放在第3种的优化思想方法上。这是本课重点,为后续烙多张饼的方法做好铺垫。

第三步:操作演示,揭示规律。“为什么有的9分钟,有的12分钟呢?”学生汇报,全班交流。可能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9分钟问题。“为什么这第三个方法最省时?省时在什么地方?”

3.小组合作,发现规律

在解决了3张饼怎样烙这一重点教学内容后,教学自然转向“烙饼的数量与时间之间的规律”的探究这一教学难点上,教师可直接抛出问题:“烙饼问题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数学规律呢?我们可以进一步从较大数据的烙饼问题分析入手,来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再设计3个步骤。(把表画出来)

第一步:烙4、5、6张饼的最优方法。学生分小组讨论,4~6张饼数量少,重点放在中差生,他们能够解决;学生汇报,全班交流。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填表。

第二步:烙7、8、9、10张饼的怎样安排最节省时间?7~10张饼好孩子综合能力强能够借助1~3张饼的规律,观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从而全班学生达成共识。请学生讨论解决问题,在组织交流时,特意随着学生的讲述,在屏幕上显示学生讲述的烙饼过程。

第三步:请学生观察表格,看到每次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又特意请学生通过计算来验证烙饼张数×3就是所用最短时间的结论。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经历了发现过程,感悟了数学思维方法,还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活动探索的快乐。

4.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出示教材中第114页的第一题“炒菜问题”。它和“烙饼问题”的情境虽然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样的。所以,我处理这个练习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并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先小组讨论,再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迁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这种解决问题的优化方法。

5.总结、延伸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运用数学知识合理地安排事情,不仅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有规律,还可以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老师也希望大家能够做一个节省时间、珍惜时间的人。

(2)延伸:像这样烙下去,烙20、30、33、50、100张饼……最少需要多少时间?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很快地知道这个结果。

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烙饼张数×一面所需时间=所用最短时间(1张饼除外)

板书说明:

这张图就是本节课的重点,说明除了一张饼外,不论多少张饼轮流烙,只要锅里始终是两张饼,就是最优方法的运筹思想。

烙饼张数×一面所需时间=所用最短时间(1张饼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