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十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22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G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4-0019-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家庭作为其成长的启蒙地,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优化家庭教育,是当前强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以下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进行研究,同时针对相关因素提出几点建议。

一、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因素。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部分家长较为忽视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还表现出诸多的保护式教育。如此一来,家长便会一味地迁就未成年人的各种需求,继而使得其心理健康方面得不到正确教育。另一方面,一些家长虽然给予心理上的教育,但由于苛刻要求,再加上方法不当,加重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压力,影响其心理健康。除此之外,一些家长忙于工作、事业,与未成年人缺乏有效沟通,使得未成年人变得更为内向,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2)学校因素。由于灌输式等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轻视甚至忽视其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学习压力太大,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学生课表中虽然设置了心理教育课程,但有时过分注重形式,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3)社会因素。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未成年人逐渐将网络游戏当成闲暇玩乐工具,而未成年人心智等方面尚未发育成熟,使得其沉迷其中,甚至无法自拔。同时,社会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网络负面宣传等,加重了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损害。

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途径

(1)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坚持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为教育主旨,同时降低溺爱现象,做到不宠溺,严而有度的教育。第二,家长需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未成年人,多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参加亲子活动,增强与未成年人的感情交流,对其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第三,与未成年人相处过程中,应站在其角度考虑问题,时刻关注未成年人已经出现或者将要形成的心理问题,有效纠正。第四,家长应尽可能地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深入交流,比如每周抽出一天与其进行心理交流,互相说说心里话,及时了解未成年人在学校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困惑,找到解决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交流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唠叨,以免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2)注重家长的言行一致。家长的行为、语言等直接影响未成年人的语言行为,也可以说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对其成长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家长应注重言行一致。首先,做出言而有信的规范。比如承诺的事情必须办到,如果不能实现应当及时向未成年人说明理由,避免敷衍行事,以免因言行不一、欺骗等因素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家长在承诺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保证,以便更好地实现言行一致,继而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久远的影响。除此之外,家长对未成年人所犯的错误应避免挖苦、打骂等行为,更多的应是平等相处,了解犯错的原因之后再实施良好的教育。

(3)坚持家校教育的密切结合。家庭教育的良好发展还需要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这样一来便会有效发挥各自的作用,最大程度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要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需要学校和家长及时地沟通与交流。比如,通过召开家长会、电话访问等方式进行。第二,家长应当主动积极地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同时掌握学校对未成年人的日常教育情况和具体要求,并做到积极参加家长会、耐心对待教师家访等,以便快速掌握未成年人在学校的学习动态。第三,家长应与未成年人所在班级的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并针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方法进行研究,以此与学校教育方法形成统一,进而降低未成年人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针对学校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且通过有效沟通来鼓励未成年人多多参与,从而使得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培养,进一步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

除此之外,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还包括社会因素。因此,家长还需要鼓励未成年人接触社会,使其尽早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在认识、了解中学会抵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长此以往,便能让未成年人得到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继而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效地巩固家庭教育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当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视度,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关心未成年人的心理状况,减少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龚淑弘.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4).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篇2

论文摘要: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闻会上说:“素质教育当中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是科学素质,一个是人文素质,一个是身体心理素质。我们把心理素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我们希望孩子们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的基础。”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若不及时削除这些心理问题,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什么是健康?健康,不但是身体无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内涵应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因此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然而,当前我国许多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相当普遍,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若不及时削除这些心理问题,对未成年人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做好未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新闻会上说:“素质教育当中要提高多方面的素质,一个是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是科学素质,一个是人文素质,一个是身体心理素质。我们把心理素质提高到很高的位置上。我们希望孩子们都是身心健康的孩子,这是我们的基础。”

看看我们身边的例子,有媒体报道,杭州9岁男孩张毅,是个学习优秀的小学三年级三好学生,还担任班长、少先队中队长职务,在家里却因为想要姐姐手中的两块糖果,没有得到而上吊自杀。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更是给我们触目惊心的警示。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大多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还存在部分未成年人在情绪、行为、自信心、人际关系、性观念、性格等方面还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因素颇为复杂,主要表现为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建议在遵循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二、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家庭教育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忽视

很多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成长与学习,往往不重视甚至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为只要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生活,并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了。即使有些家长认识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往往苦于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对孩子心理特点不了解,无从下手甚至越关注越乱,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学校纷纷响应号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专业师资力量的匮乏、经验不足以及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学习等诸多因素也困扰着学校,虽然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开始着手培养相关教师,但在短时间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薄弱环节。

3.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尽管我们的和谐社会正羽翼渐丰,但仍存在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自我中心意识、拜金主义、盲目攀比,以及一些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影视、书刊及网络使孩子们迷失了方向。一些腐败现象甚至造成未成年人丑恶不分、是非不明,缺乏正确的处事原则。

三、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们要积极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也要根据国情的不同采取必要的取舍。任何一件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检验,不能急于求成。重要的就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同时用社会的影响力来促进家庭心理教育的进步,使未成年人真正拥有一个有利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幼教教育心理健康必然联系

目前,随着人们不断的在幼儿教育上发现各种问题,幼教教育的问题日渐白热化。曾有位著名的教育学者曾论断:“幼儿出生后4~6年,是幼儿形成健康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习得是成人直接接触中感受最为关切、最为深刻的社会”。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幼教教育的重要性关乎未来幼儿的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搞好幼教教育是教育走向新旅途的关键。

一、幼教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幼教教育,不仅包括对幼儿素质教育、技能教育、道德教育和健康教育等,同时,对幼儿的心理教育也是幼教教育的关键。心理健康教育,总的来说,主要是教育中幼儿能呈现出一种高效而满意的一种心理健康状态。从具体的来说,心理健康则是指幼儿的心理活动能协调一致和过程内容的完整,也就是说,不管在情感上、意志上、行为中。幼儿都能与社会相适应,也能保持着与社会并肩齐走。所以说,幼教教育不仅要关注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同时还要高度注重其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志:健全健康的意志品质。在幼教教育的过程中,当幼儿面临这困难时,不应该插手阻挡幼儿就解决问题的意志,而是在幼儿旁边不断鼓励他要自己解决难题,以至于培养幼儿面对问题时不依赖别人,而是通过自身的意志和智力来化解难题。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成长,幼儿的意志品质肯定对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的。也对幼儿未来路上面临难题时能用智慧和个人意志解决。

(二)通过帮助幼儿提高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来健全个人的心理健康。人是社会中的一员,脱离社会这个大家庭,人就不能得到完整全面的发展。所以,与人交往已是对幼儿教育不可少的必要阶段。从幼儿开始,让其体会到能在同学和朋友中友好相处的快乐和重要性,让其在相处过程中,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的方法。以此让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才能使幼儿避免形成孤僻冷傲的性格,才能让幼儿对整个社会充满着生活得乐趣和意义。

二、探索幼教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在幼教教育中,幼师扮演者重要角色,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幼儿的健康教育大部分还得依赖幼师的教育。由于最近各地不断爆出幼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虐待幼儿的行径,幼师揪住幼儿的耳朵提起幼儿的身体等这样的图片不断在网路上爆出,这些幼师的行为怎能得到社会的谅解。被虐的幼儿此刻心理不仅充满着对社会的恐惧,这种恐惧怕是几年也不能化解的吧。

幼师在幼教教育的地位作用是不可言喻的。但是,幼教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大多数幼师面临的难题,也是其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大多幼师的观念一直停留在传统教育的观念上,大多数幼师只注重对幼儿的生理保健和技能传输,却不能很好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因此,幼师再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尝试着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还要对新的有利幼儿教育的观念进行尝试。相信,幼儿在幼师的健康教育下,幼儿的未来成才才能更完整和更快乐。

(二)教学过程中逐渐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不断的再向前迈进,幼教的教育也不只是停留在原地,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改革。但是,对于青少年的各种问题的出现,人们还得在幼儿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只有幼教教育的成功,才能把幼儿的未来引到正途上,也才能让幼儿的成长避免现今的状况。所以说,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个刻不容缓的工作。在幼教教育中,作为幼儿教育的工作者,更要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时放在心里,不断的在探索研究中向前进。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让幼儿深切的体会其中乐趣,不断开发幼儿的潜能,改善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等。把实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起来,让幼儿的在幼师的完整健康的教育下快乐成长。

三、家庭和校园环境的统一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与其成长的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心理学家也多次向我们证明,一个良好的健康教育环境可以调整幼儿的不良心理。所以说,在幼教教育中,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对一个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多重要。

(一)家庭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最基础的环境,家庭是幼儿来到这个世界中的第一个接触的环境,一个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极其家庭结构都是影响幼儿成长的关键。近年来,随着生活步伐的加快,家庭环境的变化也在加快,类似单亲家庭、父母忙于工作而忽略孩子和家长对孩子的期许过高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这些对幼儿的成长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说,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家庭是孩子第一接触的环境,而家长则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起着关键作用。教育是一个繁杂而长期的工作,由于家长的观念和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统一对孩子教育的认识是重要的。

(三)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固然重要,但在未来的十几年,孩子多接触到的是都是校园环境,所以,幼儿时期,幼教教育与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幼儿只有在健全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悉心教导及校园教育完美结合下才能才会在未来路上走得更远。

结语:

幼教教育不仅仅是幼师的主要责任,也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幼教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而对其成长的关键还得是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这项工作是个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只有在幼师、家长还有社会完美的配合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幼儿的成长关乎国家未来的健康发展,他们是祖国未开放的花骨朵,只有悉心的呵护和栽培下,他们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因此,只有让幼儿接受健康完整的教育,我们才有可能在将来目睹这些未来之星绽放的风采,也才能培养出在生理和心理完整健康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欧新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篇4

为探索构建以“治未病”为核心的现代康复疗养保健体系,我院在2008年成立了“治未病”中心,并依托该中心,积极探索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指导、以健康教育为载体、以健康行为优化为目标的“治未病”实践。现就我院以“治未病”理念开展健康教育的做法和体会总结如下。

1做法

1.1营造“治未病”健康教育的氛围有报道称,我国公众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只占总人口的4%[1]。虽说“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但真正理解其意的人却并不多。我院通过院报、宣传栏、宣传册等广泛介绍“治未病”相关知识;通过“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医学不仅是关于疾病的科学,更应该是关于健康的科学”、“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等口号的提出,强化医护人员的“治未病”意识;通过加强监管、建立激励机制等手段,调动全院医护人员主动参与的热情;通过教育过程问题的解决,树立医护人员的信心;通过健康教育机制的完善,引导全院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为我院“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开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1.2提升“治未病”健康教育的能力推进“治未病”健康教育开展的关键是医护人员的知识储备和教育能力。对此,我院全方位开展了“治未病”健康文化理念的打造和推广,举行了“中医学基础知识普及”、“中医经典解读”、“《黄帝内经》与治未病”等大课教育和学术讲座,夯实了医护人员“治未病”的理论根基,加深了对传统文化及中医人文精神的认识;通过“医患/护患沟通技巧”、“特勤人员/老干部疗养心理分析”、“文化层次与保健意识的相关性”等研讨活动的开展,提高医护人员对教育对象的把握能力,保障了教育的有效性;另外,我们还通过组织“现场抽题,即时宣讲”竞赛活动,锻炼了医护人员的随机教育能力。

1.3丰富“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形式为让每一位来我院疗养的人员从“治未病”健康教育中受益,我们除采取“相同病种集体教育”、“共性问题群体教育”、“个性化问题‘一对一’教育”等传统教育形式外,还策划了以“治未病”为主题的“赏山乐水养生活动”,在带领每一批疗养员游览崂山时,进行“崂山道教养生宣教”、“道教素食品鉴”等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让疗养员在“天人合一”的自然境地里,获取养生保健的科学知识;干部科“走出花样,走出健康”系列教育活动,通过讲座、观看DV、友谊赛等形式,让老干部们在“走的生理秘密”、“你还可以这样走”、“走向鹤发童颜”等主题教育中,感受到“走”的魅力,加入到“走”的行列;特勤科针对飞行人员职业病倾向设计的“彩练当空舞,健康更精彩”教育活动,深受各飞行部队疗养员的欢迎,为提高飞行员的职业生命质量、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贡献。

1.4拓展“治未病”健康教育的阵地为履行现代医护人员的社会责任,我院将“治未病”健康教育的阵地拓展到周边社区,与居委会联手组织“周末健康讲堂”,针对居民的健康盲点,从“治未病”的角度进行宣讲;在“世界无烟日”、“全国爱耳日”、“乙肝宣传日”等多个健康日里,到社区进行义诊、咨询和健康宣教,提高居民的预防保健意识;我院体检中心和“治未病”中心联手,为社区近千名居民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并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预防、保健、康复、诊疗等服务;协同青岛市的“治未病”活动,在“膏方节”期间进行中药基本知识问卷及答疑活动。

2体会

1)“治未病”健康教育将祖国传统医学与现代预防、康复医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治未病”这个数千年来对我们民族健康作出过杰出贡献的夺目瑰宝,在为现代人的身体健康中继续大放异彩,并将极大地促进康复保健事业步入更广阔的空间。

2)“治未病”健康教育的开展,拓宽了我院医护人员的知识面、优化了知识结构,培养起一支既有现代医学技能又有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医护队伍,为深化我院疗养康复工作的科学研究奠定了人才基础。

3)“治未病”健康教育不仅丰富了疗养人员的健康知识、树立起疗养人员的健康信念,更优化了疗养人员的健康行为,达到了健康教育“知、信、行”的统一,实现了“疗养一次,受益终生”的疗养目标。

4)“治未病”健康教育成为我院扩大社会影响的载体,社区居民对我院的认知和信赖明显增强,实现了我院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5)目前,我院“治未病”健康教育主要围绕维护和提升健康状态这个核心而进行,今后,要使“治未病”健康教育继续深入,尚需在健康状态的辨识、评估、干预方面加大研究力度[2],以此推动“治未病”健康教育进入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刘继洪,张兆华,张年,等.开展“治未病”健康教育构筑特色预防保健体系[J].现代医院,2009,9(7):

153-154.

[2]国华,张雪亮.试论《金匮要略》对《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发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德育;智育;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未成年人发展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家庭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积极探索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新规律、新途径、新机制,着力构建家庭教育新模式,合力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是目前和将来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1、未成年人不同领域的家庭教育

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德育、智育、个性心理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方面,每一个方面都是未成年家庭教育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

1.1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培养

家庭的伦理道德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石。家庭道德责任教育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最基本的内容。社会发展对未成年人家庭道德责任的形成造成冲击;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家长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比较普遍,致使孩子道德责任的形成受到影响;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行为失范现象较为普遍。这些都使得人们有必要探讨未成年人的家庭道德责任教育问题。孔子曰:“少若成大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说孩子自小养成的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甚至一生的前途将产生重要影响。未成年人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是实现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和知识培养均衡的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2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智育培养

所谓智力教育,就是知识教育。当前,我国对未成年人治理教育非常重视,并且已经有了很多探索。未成年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兴趣远远超过理性认识。所以,作者认为,如果采取未成年人智力教育生活化的方式将会更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学习兴趣,提高未成年人学习效率,同时,智力教育也是改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家庭教育有效方法和途径。所谓智力教育生活化,就是把智力教育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从实践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则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比如,家长在教孩子识别动物时,就可以把孩子带到动物园,对这活生生的动物进行现场教育,这要比在书本、画册上教育孩子效果好得多。

1.3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个性心理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一些全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正在极大地冲击着我们,而且以惊人的力量和速度改变着青少年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这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家长和家庭教育要转变旧有的思路和模式,以适应新的变化。然而,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十分缺乏。家长对孩子精神上的过度保护,如同身体上的过度保护一样,极大地降低了孩子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家长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常识充分了解,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重视和指导。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在未成年人成长及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其意义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首先,它有助于孩子思想品德和人格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其自主性和自律性。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孩子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无形中培养了独立思索的能力;同时,家庭中有原则可循,这就需要严格要求自己。从小培养孩子自我约束、按一定行为规范办事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意志。其次,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发展孩子的情感、意识、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同时,又可以提高孩子的智能水平。健康心理可以使个体保持愉快乐观的心境,这对于调动个体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的形成,以及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和所有神经联系的复活,都是十分有利。

2、未成年人不同发展阶段的家庭教育研究

2.1婴幼儿期家庭教育

婴幼儿的发展应是全面、和谐的发展,应该重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在幼儿教育中的交互和渗透作用。行为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在表现,加强对婴幼儿行为的指导,让婴幼儿在知行合一中快乐而健康地成长。完美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与幼儿园相互配合,激发幼儿的行为意识,促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力地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2.2小学期家庭教育

在对未成年人实施小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由于这种关系,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达到合谐统一。作为家长,应该主动到校了解学生在校表现,配合老师做好工作,限事态于萌芽状态,切实负起家长的职责。避免临渴才掘井,发现自己的孩子落后很多了才来关心,表现为被动教育,不利于孩子成长。

2.3青春期家庭教育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很强的叛逆心理,那是很正常的也是发育的必经过程!由于这个阶段孩子随之自己的长大和与社会接触面的扩大,知识面的拓展和经验的增多,他们的眼界更加开阔,兴趣也逐步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他们希望独立,不再像儿时那样事事听从父母,如果父母过多地干预他们的事,他们则会不高兴,甚至产生对立情绪。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这种强烈的独立倾向表现不理解,感到悲伤和失望,认为自己为孩子吃了很多苦,而现在孩子翅膀硬了,不需要自己了,于是总是把孩子紧紧抓住不放,事实上这样做是不对的。应该认识到青少年寻求独立的倾向有着积极的意义,问题是做父母的应该如何去进行科学引导。没有认识到这点,仍然按照自己的逻辑来管理孩子那将带来更多的麻烦!作为家长要管理好孩子就必须注意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变化规律,特别是心理,抓住他们内心的动向,正确引导,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合理处理,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答复,为孩子树立榜样!

3、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因素

3.1不同文化背景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有一定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也会不同。不同的家庭文化对未成年人的家庭教育是不一样的。家长的文化程度和教育背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不同。在我国未成年人教育中,应当重视不同家庭背景的文化差异,使他们获得与其家庭相一致的教育,以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文化差异包括地区差异、民族差异等)。

3.2社会变迁影响着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社会变迁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社会风气、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心理、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局部性变化。社会变迁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冲击着家庭教育的理念、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理念,甚至对教育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也是很有影响。现代社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一部分家长由于忽视子女主动探求新事物能力的培养,忽视子女性格和情感的培养,忽视子女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的培养,忽视子女的劳动能力培养,使一部分子女的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社会责任感,家庭教育已是社会变迁中的突出的社会问题。就当前而言,家庭教育应该与时代同步,掌握教育规律,把孩子培养成合格人才。

3.3社区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社区文化对家庭教育也有很大影响。社区文化是通行于一个社区范围之内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包括社区内的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我国城市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工作性质、经济收入在总体上处于优势地位。与农村青少年的父母比较,城市青少年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更全面、自觉和科学,其精力和物质投入也更大。表现在教育方式上就是给子女的温暖多。要求也多,管理也严。在农村,父母虽然“望子成龙”,但囿于自身文化素质和各方面条件限制,他们对子女的教育相对来说主要还是处于一种自发的或自然而然的状态,因此在教育方式大多数维度上的得分低于城市父母。从农村和城市两类社区的文化背景来看,父母角色的认知和分工存在差异。

3.4家庭因素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影响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的生活氛围、父母的品格和文化修养、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结构的变化的等等诸多方面。父母应该多创造有利因素,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父母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而深刻的影响,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父母乐观、镇定、愉快的情趣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馨安全的。另外,家庭中的物质环境和心理气氛也应充分考虑其教育的影响。

4、未成年人家庭卫生保健与营养

4.1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

要想对未成年人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首先必须了解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因素。一是避免家长对未成年人的期望过高,这让孩子的压力过大。二是不要过度对孩子保护,养成孩子的过度依赖心理。三是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要过多干涉,应该相信孩子自己能够解决好安排好学习和生活。四是避免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网络上充满了很多新奇的东西,很多未成年人由于抵制力差过度沉迷于网络世界,家庭在这方面应该正确引导,教育孩子合理应用网络。

4.2未成年人的保健与营养

未成年人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期,所以这个时候对未成年人进行正确的保健与营养很重要。目前很多孩子由于营养过剩或者不均衡造成肥胖症等等。家长应该准备合理的饮食习惯,为孩子合理搭配饮食,避免孩子暴饮暴食或者不吃早餐等不良习惯。

5、结论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性格、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础,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成年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在孩子教育中,应该坚持德育与智育相结合,充分考虑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营造愉快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关于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环境的理性思考》,高布权;冯晓琴,2006年01期

[2]《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报告(节选)》,中国妇运,2008年06期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篇6

一、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现在每个学校都在不断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为现在的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是我们国家以后的栋梁之才。

一是时展的要求。

21世纪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精神疾病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当代的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精神病人的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只要我们打开各类报刊,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反映在环境适应上;有的反映在学习心理上;有的反映在青春期心理上……各式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

二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来看,社会的需要推动心理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则。以美国为例,在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价值观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如虐待儿童、自杀、辍学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因此规划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使学校心理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1994年,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教育,国家教育部也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少领域有待开发,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作很大的努力。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要求,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三是心理研究的走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理论水平较低,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师资不足,专业人才发展较慢等。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叶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三、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

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上涉世不深,认识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形成了他们一定的个性特征(即封闭性、质疑性、叛逆性),从而造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其一,由于中学生心理成熟不尽相同,形成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其二,由于中学生心理的成熟从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个体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引导),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其三,由于中学生阶段属于青春期和心理未成熟期,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出现反复,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复性。

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中学生特殊的年龄阶段所决定的特殊心理状态以及学生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们的心理变化发展正处在一个不稳定的阶段,在此阶段,能否保证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是否全面健康成长。因此,注重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那么,学校如何才能有效的进行这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一个好的班主任会使每一个学生自信、自尊地生活在集体中,有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好的班主任会教学生热爱生活,直面困难和挫折,能宽容地对人,能容纳自己……。所以首先要做的应是提高班主任的素质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比如,为每一位班主任订阅杂志和书籍,创办颇具特色的“班主任沙龙”等等。其次,以心理教育科研促进班主任心理教育素质的提高,组织部分对心理教育研究有兴趣、责任心强的班主任参加课题研究。班主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处理学生中的问题,尽可能细致地去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全面评价学生,而不以学习成绩论好坏;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越来越多的班主任不再凭身份的权威管理班集体。各班可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包括学习困难学生、体育生、心理发展有障碍的学生、特殊家庭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查测试(内容有学习、家庭状况、气质性格类型、情绪特点等),以达到全面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二)课堂教学。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渠道。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特点,训练学习方法,培养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任课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的管理,包括对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对学生课堂反映的评价,对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关注程度。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应积极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正确处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促进与维持课堂的良好环境,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保证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并维护心理健康。比如,针对学生不敢提问,心理不稳定以及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问题,可以考虑如下做法: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供心理安全感———让学生敢问;2.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给予积极评价,经历愉悦的心理体验———让学生乐问;3.教师应示范、启发提问,训练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善问。还可进行“教师人格的研究”,进行“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人格的调查”,并把学生喜爱的教师人格特征公布给教师;通过每一学期的学生评价,使教师反思教育教学工作。因为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会知识,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业务水平的高低,还要受教师师生观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没有正确的师生观,会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人工流产;生殖健康;性健康;性教育;保健服务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7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82-02

青少年的性与生殖健康明显地区别于成年人的需求,世界卫生组织确定青少年的年龄范围为10-24岁。青春期的年龄范围为10-19岁。青少年是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和栋梁,性与生殖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经历了从形态、功能到心理情绪的剧烈变化,性器官和发育成熟,体格发育增快,但心理成熟滞后,性生理、性冲动提前并处于性活跃期,他们是被服务机构容易忽视的人群,据专家统计:我国婚前青少年占64%。最近两年,全国每年进行人工流产的未成年少女达到8000-10000人(实际远远高于这个数,年龄的真实性及私人诊所无法统计。我国青少年未婚人群人流占30-40(%。有多次人流史占35%。全球有1亿青少年感染性病。我国青少年性病感染率占38.5%。当他们面临这些危险时有可能做出错误选择,从而改变他们今后的生活历程,还会形响到整个社会的健康、繁荣和安定,所以青少年身心健康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调查试图通过对未婚怀孕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分析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殖健康知识已及对性健康、性教育的了解程度及对生殖保健服务的需求。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2011年12月年在本院接受人工流产手术24岁以下的青年女性1988例。年龄最小14岁。所有调查对象进行匿名问卷,由经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向调查对象说明目的并指导填写,以保证所搜集的资料真实可靠。

1.2问卷设计及调查实施情况包括避孕及信息、生殖健康知识、性知识及相关的信念、态度、行为等,填写完由医务人员核对后收卷。

2结果

2.1人工流产的青少年年龄分布情况见表1。

2.2导致青少年婚前〈及意外妊娠〉的因素主要有:

2.2.1生物因素性成熟提前,在性意识萌发之后,不能区分友情和爱情,对性冲动缺乏控制力。

2.2.2社会环境大众媒介;书籍的刺激,同辈人的影响,青少年会模仿互联网的内容。

2.2.3家庭因素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父母对子女缺少关心和教育,或父母忙于生计,使青少年长期处于不良环境刺激下。

2.2.4学校方面缺乏充分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和方式,不良的健康行为得不到纠正,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自我放纵。

2.2.5服务部门为青少年提供的生殖健康服务明显不足。

2.2.6犯〈性暴力〉的发生见表2。

2.3青少年婚前导致的危害

2.3.1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乙肝、艾滋病、梅毒、淋病、衣原体感染等)多发生在性活跃期青年人。

2.3.2在人工流产时,在宫内操作的避孕措施或分娩过程中或手术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生殖道感染,留下后遗证。

2.3.3心理方面恐惧、害怕,从而导致情绪压抑、痛苦、焦虑,不敢或不愿就医,甚至掇学、抑郁症、自暴自弃。

2.4对性健康、性知识及性传播疾病的认知情况通过问卷调查得知:对于生殖道感染及性传播疾病的了解依此为淋病、尖锐湿疣和梅毒,知晓率为17.0%。不知道性病如何预防的占42.0%,不知道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的占56.0%。调查中,90.0%的对象知道即能避孕又能防止性传播疾病,但69.0%不知道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时间。

3讨论

人工流产虽然是一种安全、简便的终止早孕的方法,但对女性尤其是未婚青少年女性生理、心理及未来造成很大不良及消极影响,有些可造成生殖道感染导致严重后遗症。通过调查显示,调查对象的性知识及避孕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同性、同学、朋友、书刊杂志、互联网中获取。很少是从学校生理课中获得。当生理方面出现问题时,他们会直接寻求医生或专业人士帮助;或找同学、书籍、互联网查询,无一例向父母或老师求助。当进行人流术后,全部希望从医生那里获得保健及避孕知识。

3.1加强重点教育对象的教育此次调查的1988人中,学生比例占25-30%左右,外来务工人员及社会人员占50-60%、其他占10%左右。这部分人员缺乏文化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生殖健康知识更是缺乏,在繁忙、枯燥的打工生涯中,因刚踏上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受到诱惑,所以加强这一人群的生殖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3.1.1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幸福惠州、文明惠州”要从每一个人及每一个细节抓起。

3.1.2政府、学校、妇联、工会、医院、社区等服务部门应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让广大青少年获得准确、合适、易懂的性知识、性健康教育的途径或场所。市教育局、青年团委关注青少年健康工作,制定以中学阶段为重点,以小学高年级为起始阶段,以初中阶段为重点教育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课开课率达100%。①设置不同于一般儿童和成人医院的固定服务模式和场所。

够吸引青少年,并能满足他们的需求。②教育部门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定期请医疗机构专业人士,对在校青少年进行生理、心理、性卫生、性心理、及犯的防范等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普及青少年身心健康保健知识,倡导安全。

3.1.3提供有关避孕以及避孕失败补救措施的信息09年12月1日全国预防艾滋病宣传日,对在校学生发放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调查问卷和宣传资料近10000份,2010年3月24日惠州市惠城区学校发放青少年生殖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及其网卡5000多份,2009年4月29日举办了“初中青春期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2010年3月24日广东省计划生育“青春期健康项目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惠州市第九中学成立了“心理小屋”。

3.1.4媒体密切配合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提供信息,普及青少年身心健康保健知识,“关注两性,尽享幸福生活”首届惠州性文化节于2010年12月31日举行,让广大群众有机会了解和健康理性对待“两性”问题。开通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接听记录、归档、回访程序。与青少年工作息息相关的单位为依托建立了“青少年维权岗”,为青少年提供“犯”的法律援助。主要为青少年提供法律咨询、维权及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一旦青少年的权益受到侵犯,则可通过“青少年维权岗”寻援助及咨询,做到切实保护青少年的权益,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认识性犯罪的严重性。

3.1.5大力倡导社区和谐、家庭及邻里和谐互助,有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3.1.6对于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性健康、性教育等问题要加大普及力度。

参考文献

[1]异丙酚联合芬太尼、阿托品在无痛人流中的应用.《中国农村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篇8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主要阵地,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探索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师范院校;模式

一、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人才的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学生的未来。目前,很多高职师范院校大体都以生命为本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规划培育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已形成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以专兼职心理教师为主导,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载体,以课堂和校园为阵地,以幸福校园建设为特色的多元立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仅仅依靠心理课程,很难达到全方位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作用。尤其是高职师范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模式亟待探索。

二、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一)科学规划,打造健全的心育体系

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总体计划之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落实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工作指标。做到有计划、有经费、有督查、有考核、有总结,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营造健康、健全的育人环境。建立全体、全员、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第一,建立由三级组织机构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级机构是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体负责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文件、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校园重大心理危机进行决策处理并指导二级机构开展工作。

二级机构是由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主要通过面向全校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收集学生的心理危机信息。

三级机构是各年级心理教育小组,主要由年级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各年级在每班设立一名心理委员,每个宿舍设立一名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定期向班级学生宣讲心理健康知识,时刻关注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2、在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的基础上,开通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3、与辅导员建立定期联系制度等途径主动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危机信息;4、通过与家长的联系获得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信息;构建“学校―年级―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预警体系。

第三,建立心理危机应急处置体系:

1、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建立早预防、早发现的阻控系统;2、针对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对象建立由辅导员、学生骨干和家长组成的24小时监护系统;3、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高危对象建立由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医生支持的转诊快速通道;4、针对因心理危机问题而休学的学生建立后期跟踪制,指派专人对其提供康复期的辅助心理咨询服务。

(二)优化课程,发挥课堂的心育功能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按照教育部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与管理工作,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专职)教师或心理咨询师授课,每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课时;做到每两周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通过形式多样,效果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和完善学生人格品质。

(三)活动育人,创设多彩的心育环境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可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月”活动。通过举行征文比赛、漫画比赛、心理沙龙等活动,在师生中推广幸福教育,疏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上的诸多问题和困惑,不断提升全体师生幸福感和幸福力。创造条件支持校学生心理社团,并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加强规范管理。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面向本班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动态,进行朋辈心理辅导。

(四)惠及家庭,营造健康的心育氛围

学生的成长是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有机结合。学校把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作为整体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视家庭,引领家长,利用家长委员会和家长日的有利契机,为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围绕如何学会欣赏和信任孩子、如何提高自身修养等方面,同家长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家长及时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成合力。

三、高职师范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特色

(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师范教育是未来教师培养的基础,教师的心理品质和爱的能力关系着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幸福。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各学科渗透等形式,努力培养学生爱的能力,帮助她们在接受爱的同时,学会给予爱,培育爱,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支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参与后续培训和督导,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心理服务;构建“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双师型辅导员队伍和专任教师队伍,鼓励、支持辅导员参加培训,力争全部拿到心理咨询师证书;积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高层次人才。

(三)开设幸福课程,打造幸福校园

在关注心理问题的疏导、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同时,可以更加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心理素质的培养、师生幸福感和幸福力的提升。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成幸福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中心,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的幸福课程,积极倡导“快乐生活”“快乐工作”“快乐学习”的理念,全面提升师生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传播幸福的能力,构建幸福校园。

(四)创新工作思路,发挥引领辐射作用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校可以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瞻性,吸收国内外心理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幸福教育,在同类学校中发挥了引领、辐射作用,促进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参考文献】

[1]王永新.职业学校如何开始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教育科学,2016,(03)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青少年;不良行为;学校;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05-06

学校是集中、系统的教育阵地;是青少年成长道路上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的主要地方和重要途径。我国在校青少年每天大约80%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在校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庭和社会的时间,学校教育在我国青少年成长和教育中始终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我国学校教育早已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内容,即学校教育除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外,还要传道、授业,即对青少年进行传授伦理道德,职业、事业、生活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品德修养、行为习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等内容。但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大部分学校往往只强调“授业、解惑”,而不重视“传道”,没有注重青少年的品德的培养,性格的形成。这种偏差一方面背离了教育的目标,另一方面使青少年在成长中道德、行为、习惯出现了偏差,这些偏差有的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普遍问题。我国历来非常重视“做人、做事”。“人”做好了,“事”也就做好了。也就是说,“人”端正了,“世界”就端正了。因此,在学校教育的问题上,我们要认真反思,更新观念,树立全面科学的教育理念,把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用的人才。

一、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注重品格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调查中发现:一部分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一味地强调“升学、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导致;另一方面是由于重视考试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的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导致对自我约束不够,或对一些不良行为的严重性缺乏高度的思想认识。

我国教育目标其实很早就明确指出,学校要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改革开放以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我国的实际中,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以考试、升学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迫使大部分学校继续运行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升学率”,重视考试课程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成绩的标准,在学校,考试课程的课程及老师受到同学及学校的重视,而非考试课程被严重地忽视甚至于被遗忘。但从教育学理论来看,这些被忽视的所谓“副课”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些课程对于青少年审美情趣的培养、后天性格的形成,对于坚强意志的锻炼、良好品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近几年新闻报道中频频出现对我们教育负产品一些恶性事件的报道,以及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自杀事件的不断出现,心理健康疾病频发,这些现象和事件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不是孤立的,而是与我们的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折射出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因此,要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我们必须重视青少年的品德教育、人格的塑造。通过教育让青少年明辨是非,锻炼其坚强的意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转变重视“成才”、不注重“成长”的思想,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品格教育,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重视法制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自律精神

调查数据显示,关于“学校是否设置法制课程?”33.30%的学生认为“没有”,18.68%的学生认为“有,但没有上”,29.87%的学生认为“有,偶尔上”,只有19.79%的学生认为“有,正常上法制教育课”。也就是说,51.98%的学生认为“没有上法制课”。调查中部分学生对于“不良行为”知之甚少,成为教育的盲区。学校对法制教育的忽视,致使一些学生法律意识淡漠,法律规范约束性弱,这对我们的教育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中学时期正是培养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的关键阶段,此时抓好法制教育,对于青少年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承担法制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发挥法制教育的主体。我们要杜绝和预防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就必须把法制教育真正摆在重要的地位,重视法制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大背景下,学校教育更是离不开法制教育。建设法治社会,全民必须学法、懂法、守法,法制教育从小抓起,贯穿人的一生。

(一)学校必须设置法制教育课程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所以,中学应该依法设置“法制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强化法制意识。

(二)法制教育课程要有“实在的内容”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结合社会治安状况,有步骤地进行《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这些法律法规各自调节的社会关系,以及违犯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要真正地重视法制教育课堂教学。有了法制教育课程,还要认真对待,确实要“上法制教育课程”,不能“形同虚设、做样子”给上级管理部门看,给学生看。

(三)重视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

法律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法制教育同样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以实践推动法制活动。法制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立体化、活灵活现地体现法制理论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法制教育的内容,检验、巩固法制教育成果,补充理论教学的不足,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法制教育,预防不良行为。同时,推动、提升法制理论教学的质量。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八条第二款: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举办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的工作效果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丰富法制教育课堂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第一,举办专题讲座。第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围绕“遵守校纪校规,预防不良行为”等主题,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征文活动;开展法律知识竞赛,鼓动全体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组织校内治安联防、应急演练活动,增强安全意识。第三,外出参观学习。参观监狱、少管所、工读学校,法庭旁听审判等,以真实事例,现场警示教育。第四,普法宣传活动。走进街道、村镇、企业、社区开展法律宣传,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生活。通过实践活动,鼓动学生学法、用法、守法,从日常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遵纪守法,文明行动,减少、杜绝不良行为。

同时,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黑板报、展板、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载体,多渠道,多途径加强法制宣传,拓展与延伸宣传的力度与广度,使校园内形成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

(四)开展“校地合作”模式,合力进行法制教育

学校要拓展思路,整合、利用校内外的资源优势,充实法制教育力量,结帮对扶,综合性地、立体化地开展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学校可以与当地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少管所、监狱等实务部门共建“校地合作”模式,开展教学、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比如,邀请实务部门的人员“送法进校园”,参与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既可以进行“青少年不良行为法律法规解读”,又结合司法部门的真实事例,“以案说法”,生动形象讲述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发展、危害结果等的严重性与后果。以真实事例感化、教育青少年,提早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

另外,学校与实务部门还可以结帮对扶,对“重点人”进行一对一教育,帮助,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如sv县中学,近三年与sy县法院建立“校地合作”教育模式,共同开展中学生法制教育,并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心理正在迅速发育,其认知、情感、意志、自我认识也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此阶段也是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由于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教育方法等因素可能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与困惑。有专家个案分析,2/3的成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因此,学校一定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帮助青少年解决心理困惑与问题,维持心理健康。

(一)加强宣传,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基本原则、要求等做了具体规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指出,要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壮,意志坚强。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育人单位的学校也必须重视,并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从校领导、教导主任、班主任、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学生,都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好老师会带出一批好学生,力争转变全体教师的观念,以健康的心态教育学生,影响、感染学生,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发展。借助各种形式与渠道,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开展主题征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通过黑板报、展板、阅报栏、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作为构筑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法制教育、思品、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等共同建设校园文化,打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发挥环境预防不良行为的功能。

(二)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不是人人都能做的。教师是关键,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是无法开展的。学校要建设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为全校师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通过引进心理学教师,或者是把校内教育学、思政等专业的教师送出去培训。同时,还可以开展“校地合作”,学校与心理学会、心理健康咨询中心、高校等横向合作,聘任兼职心理学专业人员,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学校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专题讲座,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心理调控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结合案例分析,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简单方法,学会自我调节。同时,结合教学、学生管理实际情况,在学期内的不同时间点、时间段,进行学习辅导、生活辅导、青春期辅导、应试辅导、人际交往与人格辅导,缓解学生的压力与焦虑,平和心态。

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分享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方法与技能,调节学生的心理,释放压力。比如,组织心理沙龙、团体心理素质拓展、心理健康小游戏、心理小组活动等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打开心扉,舒缓、释放压力,平稳心理;培养自己的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开发自己的潜能,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

重点关注特殊学生。对于家庭贫困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身体健康欠佳的学生等,要重点关注。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要重点关心这部分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与困惑,多提供咨询、帮助和服务,解决困难。对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要进行专业咨询、辅导、约谈,帮助疏导心理。学校要慎重、正确对待心理健康,采取多种措施,协同家庭教育、社区服务,为学生提供专业、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矫治。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教师、班主任进行培训,不仅让他们懂得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技巧,同时,要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与调适,保证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管理人管理员首先是一个心理健康者,“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适当的教育行为,健康的进行教学与管理”。

另外,学校还要对家长进行指导与培训。《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4条: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它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学校通过讲座、培训等活动,帮助家长学习、掌握心理调适与辅导方法,如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家长主动谐调与孩子的关系、调整家长的心理期望值等。家庭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与家庭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根本上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的产生。

四、构建青少年不良行为预防的管理机制

管理学家莫纳汉曾说,“面对现代化社会的每一个主要问题,分析到最后,总是一个管理问题。”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对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制定、完善详细的学生行为规范管理制度

通过行为规范模式,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标准和要求,通过管理制度的约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预防不良行为的产生。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学生对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不够了解,对某些不良行为缺乏认识。我国处于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传统的与现代的、正确的与错误的泥沙俱下。青少年心理、思想正在成长期,对外界事物非常敏感,也具有较强的模仿力,但由于思想的不成熟,对这些新生的事物缺乏一个正确的判断与分析,反而往往被一些不良行为所吸引。因此,在管理中必须用制度明确青少年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同时,建立长久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确保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方向明确、思想端正,从根本上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

(二)实行“家校联动机制”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阵地,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青少年的教育中二者缺一不可。在现实的教育中,有些孩子表现出两面性,有的孩子在家里表现很好,但在学校表现较差;有的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好,但在家里表现较差。这种现象一方面发映出我们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在青少年不良行为的预防中,我们必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联互通,避免教育某些方面的漏洞,建立有效的、持续的家校联动机制。

家校联动机制旨在有效地推动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最终开创一个家校互动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教育模式。学校与家庭联动,综合发力,共同进行教育与管理。家校联动,互相沟通、交流学生的动态信息,便于学校全面了解、掌握学生个人的实际情况;学校在教育的策略、方法、管理上,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有效地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

家访是家校联动的重要方式,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关系的桥梁。但在现实中,学校很少进行家访。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学校是否家访?”72.67%的学生认为“从未”,只有2.11%的学生认为“经常”。因此,学校应重视家访,建立家庭与学校密切沟通的渠道。比如通过教师上门家访、家长进校、电话、QQ聊天等多种方式及时交流意见。学校、家庭有的放矢,共同预防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营造人性化的管理氛围

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教育的前提,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性化的管理氛围,为分类教育提供柔和的可行性环境。不是每一所学校都适合分班教学的。假如条件许可,可以把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比如分为“快班、慢班、普通班”,分类教学。假如条件不许可,管理跟不上,就不要分“快慢、普通班”,否则“差生”会有“被歧视”的感觉,而且,慢班的学生被贴上“差生、不良行为学生”的标签,发生“标签效应”。另外,原本学习一般,但思想、行为习惯、纪律、现实表现还可以的学生,与行为纪律现实表现差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也可能发生“交叉感染”,增加了不良行为发生的几率。

五、构建优秀的校园文化,陶冶情操,预防青少年不良行为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内涵丰富,包括“物质环境,制度行为,精神观念。”表现形式多样化,如校风、学风、教风,文化活动,墙壁文化,校史校情,师生的行为、观念,校园环境建设、安全等各种表现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熏陶、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预防不良行为的产生。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一)学校要重视优良的校风建设

青少年各方面尚未成熟,思想行为容易受到舆论的制约和同化,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理”。因此,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营造积极的、健康的文化氛围,构造道德高地,营造“书香校园”,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健康、积极、感人的优秀作品,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树立正确舆论。通过各种办法,使整个学校到处充满着正确的舆论气氛,从而促进优良校风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性学生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

以校园文化活动专业化、精品化、普及化为目标,着眼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全面性和创新性,着力设计更多受学生欢迎、与第一课堂接轨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提高校园文化覆盖面和参与效益,努力构建多层次、受益面广、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不断满足青少年深层次、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以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活动中陶冶性情、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优化人际关系,创建和谐校园,使青少年自觉抵制不良行为的影响。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因此,对新时期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模式进行发展与创新,创建适应未成年犯特点的教育改造模式,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化功能,突出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构建大教育格局下的监狱形势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1新时期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模式的提出

《监狱法》第75条规定:对未成年犯执行刑罚应当以教育改造为主。这明确了教育改造在未成年犯执行刑罚中的地位,在对未成年犯改造的手段中,教育改造起着主导作用。对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模式的探究,应适应未成年犯的素质现状和回归社会的角色定位实际。因此,建立新时期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模式,不仅是社会发展对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未成年犯管教所工作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所谓新时期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发展与创新,即科学认识在押未成年犯的新情况、新特点,探索教育改造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创建适应未成年犯特点的教育改造模式,创新改造质量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就是突出教育性,以小、初、高中院校为平台,凸显特色教育理念,抓好未成年犯的基础文化教育,着力构建适应未成年犯改造的行刑模式;突出可塑性,以文化活动和兴趣培养为基础,努力探索适应未成年犯改造的教育模式;突出开放性,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整合社会力量,对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建立“开放式”格局;突出素质性,对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构建“素质型”体系。

2创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手段

2.1创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目标

对未成年犯的改造应突出素质改造,必须要面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素质改造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合格公民,同时也要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要求的劳动者。未成年犯管教所可以以XX学校为载体,创立校训,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使服刑人员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交往等。学校关注的不再是预定的教学任务,而是应关注“人”的发展,关注每一节课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投入了多少情感,获得了多少成功。

2.2创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内容

2.2.1基础文化教育。在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中普及文化知识,增强他们辨是非、明善恶、知荣辱的自我约束能力。从班级设置、师资配备、教学内容、教学交流等方面严格按照全日制学校的办学标准,认真开展文化教育。与社会学校同步,开设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课程,同时突出政治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并结合我省监狱工作发展的需要,对未成年犯进行《监狱法教育读本》《心理健康教育》、《监狱法》、《服刑人员行为规范》《暴力型罪犯矫治教材》等内容的教育。

2.2.2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未成年犯合理的面对过去、面对当下的刑期和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走出内心,重塑健康人格。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求我们未成年犯管教所在心理咨询的硬件设施上要完备,购置功能完善的网络谈话设备,建设了心理咨询室、心理测试室、情绪宣泄室等;另一方面要求有一支专业化的民警队伍。选派民警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由上至下形成心理咨询师、警官心理辅导员和未成年犯心理咨询互助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在每个管区(分管区)都设立了心理健康辅导站,配合心理咨询室做好心理健康宣传工作。

2.3创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宣教手段

成立“阳光电视台”,秉承“立足教育、服务改造”的原则,紧密结合新时期教育改造未成年犯的实际需要和心理、生理特点,开设丰富多彩的电视教育栏目,如少年与法、健康之友、心理健康讲座、服刑就业指导、大墙内外等特色节目。创办《阳光报》,全面反映学员学习、改造生活。成立了“阳光艺术团”,择优吸纳了一表演才能和艺术专长的未成年学员组建了艺术团。与团省委、XX大学等单位建立青少年警示教育基地。举办系列活动,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共同来支持未成年犯教育事业,使未成年犯能进一步矫治恶习,改造思想,早日回归社会。

2.4创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的帮教体系

未成年犯管教所要与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妇联、省关工委等党政机关、社会团体联络,对未成年犯进行社会帮教。设立“阳光书屋”,向未成年犯捐赠书籍,为未成年犯提供精神食粮;人民法院的法官每年定期走进大墙,帮助未成年犯解答刑期上的困惑和问题;聘请离(退)休老干部、劳动模范担任思想政治辅导员,举办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或演讲会,加强未成年犯的理想道德教育。

未成年犯管教所定期与未成年犯家长签订帮教协议书,督促家长担负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职责。举办大型未成年犯亲属帮教座谈会,邀请未成年犯的亲属来所与自己的孩子面对面交谈、聚餐,参观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场所,充分发挥亲情的感化作用。

3创新未成年犯教育改造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