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的宗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7:20

公益活动的宗旨篇1

【1】践行党的宗旨发言稿

强化宗旨意识,做人民满意公仆,是一名检察干警必须切实遵循的价值取向和工作方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满意公仆就是要一切服务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要坚持为人民服好务、办好事,做人民群众心中的贴心公仆,做一名群众拥护、群众爱戴的检察干警;要坚持尊重群众的思想,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只有尊重人民群众,才能得到更多人民群众的尊重。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才能顺利的开展检察工作。

要当好人民公仆,就是要从内心深处,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带着责任心和服务心与群众交谈,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之所盼,为群众之所急,心中时刻想着为人民群众解决好实际问题。想真正做到强化宗旨意识、做人民满意公仆,我认为要多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

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我们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国家工作人员不论在什么岗位,都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做到公正处事、清正廉洁。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担当紧密相联,有权必有责。我们检察干警在工作上要认真大胆,用权上则要谨慎,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牢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就是服务的理念,自觉接受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尽心竭力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不能用来为个人和小集团谋取利益、搞特权。

二、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

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我们党获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就是依靠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同志多次告诫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作为检察干警,我们更要坚持依靠群众、情系群众,更要尊民、爱民,做到公平公正,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三、加强理论学习

政治理论是工作的动力和方向,提高理论水平,对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个人素质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今年来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正在展开,我院党组也经常开展学习研讨活动。我们要积极参加学习,加深理解,多讨论实践,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进而强化自己的宗旨意识

四、从工作实际出发

监所科作为刑罚执行监督部门和监管场所监督部门,肩负维护刑罚执行和监管场所安全稳定的重责。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要牢牢树立宗旨意识,积极维护在押人员合法权益,严厉打击渎职犯罪,认真做好群众来访来信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到让人民满意、放心。

五、一些建议

第一,虽然开展强化宗旨意识,做人民满意公仆活动已经开展一段时间,但社会认知度不是很高,这与我们宣传力度还不够强、宣传载体还不够丰富有关系,以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包括以条幅、宣传单、互联网、电台等为载体,广泛获得群众参与监督);第二,机关内部有些同志对强化宗旨意识,做人民满意公仆理解度不高。一些新进、非党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实践经验少、对宗旨意识认知度不高等原因,对活动重要性了解不高,因此建议加强对此类人员的宣传教育,采用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他们认知水平;第三,可以在活动开展各阶段采取案卷调查、随机采访等方式,向群众了解此次活动开展的如何、有没有为人民群众带来方便,能不能帮群众解决一些问题。

通过参加强化宗旨意识,做人民满意公仆活动,我增强了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当做光荣,主动为人民群众分忧,为人民群众服务,进而成为人民好公仆的自觉性。在今后工作实践中,一定把这次活动带来的感知落实到实践中去,只有在工作中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公仆。

【2】践行党的宗旨发言稿

党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所从事的是变革世界的伟大事业,更是为人民大众的解放和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伟大事业。这就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都应为实现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而奋斗。同志曾经说过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的分水岭,是真共产党员和假共产党员的试金石。这段话正说明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党的宗旨,也是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的章程明确宣称党除了工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历史上举不胜举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政党。公共工程的刚成立时,等无数共产党员,为了带领人民走向光明,身系牢狱,英勇就义;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数十万共产党人为了求得全国人民的解放,转战南北,前仆后继,壮烈牺牲,左权、刘胡兰、等就是他们中的典范。

正是在这优秀的政党优秀的党员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残酷斗争,终于打倒了封建军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了反动派的统治,解放了全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今天,我们加入了wto,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重大举措正如火如荼的开展,中国共产党正领导着全国人民疾驰在一条通向富强、民主、文明的大道上。

我们党是伟大的党,一辈辈的党员都把一生奉献给了人民,这正从事实上体现出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一贯要求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践行宗旨。党员作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是具有特种性格的人,是由特殊材料制成的。先烈们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煮皮带,焦裕禄、孔繁森治兰考赴阿里以身殉职,郑培民、谷文昌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表现出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而对于共产党员来说,也只有结合党的事业,其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通过我们党的宗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党的事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拥护党、支持党的事业,因而战无不胜。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不能征服我们,反动派的围剿不能消灭我们,悬赏缉拿、跟踪盯梢也不能奈何我们。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之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反倒在帝国主义、国内反动派的围剿中成长、壮大,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正是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个个历史事实告诫我们一个人,只为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斗争、而牺牲,是最不值得的;只有为党、为阶级、为民族解放、为人类解放和社会的发展、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而斗争、而牺牲,那才是最值得、最应该的。一个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人,应该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大公无私,先公后私。作为一个入党积极分子要努力体会这一点向前辈们学习,把一生的奋斗目标放高放远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这才是真正光荣的一生闪光的一生。

【3】践行党的宗旨发言稿

中共中央总书记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要求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

胡总书记的四个一定,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讲到党的宗旨,大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宗旨,其实宗旨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一个政党的思想和主张。在党的生日来临之际,笔者想给大家谈谈我对党的宗旨的浅显认识。

一、什么是党的宗旨?

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党的宗旨的定义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世界各共产组织具此确立了自己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把这一宗旨高度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载入党的章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是由其自身性质决定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曾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和行动准则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肩负的特殊使命决定了党的宗旨,只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才能使共产党成为人们拥护爱戴的党,一个伟大光荣而又正确的党。

二、为什么要牢记党的宗旨?

作为一名党员之所以要牢记党的宗旨,这是因为党的宗旨表明了立党的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具有其丰富的内涵:其一、它标明了我党服务的对象是人民,强调了服务的范畴是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本质特征;其二、它标明了服务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完全、彻底、全心全意而不是半心半意或者是三心二意,这就保持了党同人民心心相连的血肉联系,真正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色;其三、它标明了服务的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体现了我党在为人民服务活动中精神上的自觉主动、思想上的积极创造、行动上的脚踏实地。

同志在党的七大会议上对党的宗旨作了精僻的论述,他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行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邓小平同志把这一标准具体化、形象化,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其准确概括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因此,党的宗旨内涵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不断丰富和发展,越来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指路明灯。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各级党员干部的经济待遇、办公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形势变了、任务变了、环境变了,但有一条没有变,那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在党员干部队伍中绝大多数同志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部分同志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逐步走向背离群众的轨道直至犯罪。因此,要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就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强化服务意识,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带领广大群众居安思危,奋发向上,永不变色。

三、如何践行党的宗旨,强化服务意识。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党和国家正以崭新的姿态、包满的激情,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旺与繁荣,为构建和谐社会对坚持党的宗旨提出了更高标准。

公益活动的宗旨篇2

关键词:非营利性组织;营利行为;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DF6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1-2397.2009.06.13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以来,非营利性组织作为在政府和市场失灵之下成长起来的第三部门力量,其不致力于追逐利润,而是旨在国家公共机关之外追求公共目标。按照“非营利性组织创造社会价值、公司创造经济价值”的二分法,过去对非营利性组织的营利行为基本上是禁止的。但随着非营利性组织在发展中遇到的日益严重的资金短缺、营利性企业介入非营利领域带来的竞争等问题,这种“二分法”已经渐渐失效。非营利性组织的营利行为已逐渐成为其壮大规模和实现使命的重要手段。实践中存在的营利行为模式主要表现为:一是有一定营利性质的社会服务。例如,私立学校、私立医院等收取的有偿服务。二是在宗旨范围内的收益活动。例如,由上海市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和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融资的上海大剧院的票房营利行为。三是直接经营其他行业。例如,墨西哥最大的慈善组织nacionalmontedepiedad、L.a.p就在从事典当行业,并赚得“盆满钵满”。四是设立以营利为目的公司。例如,“共享我们的力量”(ShareourStrength)这一为了减少贫困的非营利性组织就建立了以营利为目的的机构――“社区财富事业部”,其主导业务为指导非营利性组织赚取收益。五是资本运作。例如,投资股票、基金、小额借款等。

非营利性组织的商业化运作已是今后其生存和壮大的一种发展模式。因此,对于其营利行为效力就不能简单的予以否定,例如,民办学校的收费行为、文化艺术行业的文艺收费演出等。但“天下熙熙皆为利往”,非营利性组织的营利行为运作可能与其“非营利”目的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对其营利行为也不能简单地全部予以肯定。这就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对非营利性组织营利行为的效力判断问题,究竟怎样的判断标准才能既保持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目的的纯粹性又能不妨碍其生存和发展?要确定一个科学合理又可行的标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营利行为的利弊进行分析,然后找到利弊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判断其法律效力。

二、非营利性组织营利行为效力判断之基点

基点是分析一个问题的逻辑起点,也是用于分析判断非营种l生组织营利行为效力的坐标和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对非营利性组织营利行为的利弊分析来找到非营利性组织营利行为效力判断之基点。

(一)非营利组织营利行为的合理性

1.从非营利性组织的生存发展来看,任何组织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非营利性组织由于本身的特性,其传统筹资机制主要是靠私人的捐赠、社会募捐以及政府的拨款。这种狭窄、被动的筹资模式常常会造成非营利性组织的运行资金匮乏,从而使得组织目标难以实现。可以说,资金“瓶颈”已经严重影响了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因此,非营利性组织筹资机制向商业化转变――提高非营利性组织自营收入的比例――已经成为其维持自身生存、发展、壮大的有效手段。

2.增强参与竞争和抵抗风险的能力。现今,越来越多的营利性企业介入非营利性组织领域。例如,摩立特集团、贝恩和麦肯锡等咨询公司分别创建了非营利性分支机构摩立特学院、桥距集团和麦肯锡非营利事业部。非营利性组织不仅要接受来自其他非营利性组织的竞争,更要面临来自营利性企业的挑战和竞争。资金的独立性和市场化运作会使得非营种陛组织能够更好地参与竞争、抵御风险,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二)非营利性组织营利行为的弊端

1.影响公益化的形象。非营利性组织从事的是公益性、服务性事业,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在大众观念里,非营利性组织是作为慈善愿望的实现场所。非营利性组织的慈善文化是与营利无关的崇高事业,其商业行为带来的营利性与慈善文化的非营利性必然会造成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如果非营利性组织过度采用的商业操作模式和公关处理不当,就会使人怀疑其商业操作的动机是否纯正和是否有其它“内幕”,进而更可能影响非营利性组织的公益形象。

2.违背非营利宗旨。非营利性组织在营利经营活动过程中,必然面临慈善性和商业性进行抉择的时刻。而人都有逐利的本性,如果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这种逐利性就会占主导地位。长此以往,非营利性组织营利性就可能占据主导,其慈善性的一面就可能退居其次。在这一逐渐转化的过程中,非营利性组织可能就会丢掉自己的组织宗旨,转变成为纯粹的营利性组织。

鉴于上述利弊分析,司法实践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营利行为效力判断的基点就是,必须在保持其自身发展和增强竞争力这一合理性的前提下运作,并防止影响公益形象和纯粹商业化。

三、非营利性组织营利行为有效性判断标准

在上述对非营利性组织的营利行为效力判断基点的分析基础上,其营利行为有效性的具体判断标准应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主体判断――宗旨范围内的营利行为

不同的非营利性组织有不同的宗旨,在其宗旨范围内的营利活动均可视为维持其自身发展的有效行为。而我国法律对非营利性组织的营利行为进行规制也主要是通过不同主体的宗旨特点来实现的。可以说,在宗旨范围内的营利行为即为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因此,非营利性组织的营利行为效力首先要根据不同主体的不同宗旨来判断。笔者将结合相关法规分析不同主体营利行为的效力。在我国,非营利性组织主要有以下4类:

第一类是“社会团体法人”,即以谋求社团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宗旨的社会组织,包括各种政治团体(如各派)、人民群众团体(如工会、妇联、共青团)、文学艺术团体(如作家协会)、学术研究团体(如数学学会)、宗教团体(如佛教协会)、经济团体(如行业协会、商会)。《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是我国规范社会团体法人行为的行政法规。该《条例》第4条、第33条第6项对其“从事营利性活动”都作了禁止性规定。但是,根据该《条例》第29条的规定,社会团体可以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取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合法收入,但其营利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不得在会员中分配。同时,民政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社会团体开展经营活动有关问题的通知》第3项还规定社团法人“可以投资设立法人,也可设立非法人的经营机构,但不得以社会团体自身的名义进行经营活动”,因此,在判断社会团体法人的营利行为的效力时,除了应当判断其是否在章程(宗旨)范围

内的经营活动,诸如文化艺术协会开展的收费演出,还要判断其是否违背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第二类是基金会,即在各种领域里开展各种资助活动或资金运作活动的非会员组织,如项目型资金会、资基金会等。2004年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第28条原则性地规定了基金会应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1995年4月中央人民银行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会管理的通知》要求“基金会基金的保值及增值必须委托金融机构进行”。因此,基金会委托金融机构进行的金融投资,如投资股票等行为应属有效。

第三类是实体性公共服务机构,我国称其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如各种民办医院、学校、剧团、养老院、图书馆、美术馆等。这类主体在宗旨范围内的营利行为主要是提供的一种社会,如学校收取学费、医院收取医疗费、图书馆收取的借阅费等。我国《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21条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章程规定的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的合法收入,必须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因而只要是章程范围内的收费行为且用于章程规定的业务活动均属有效行为。

第四类组织是中国特有的事业单位,其中包括一部分没有依法登记注册的非营利性组织和一部分采取工商注册的非营利性组织。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35条规定:“由国家核拨经费的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活动或者设立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企业,……,在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因而事业单位在经营范围内从事的经营活动应当有效。

(二)内容判断一与宗旨相关的营利行为

上述按照主体分类的营利行为主要是在法律规定的宗旨范围的活动,因而其有效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各主体突破其宗旨范围的活动是否就一定无效呢?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由于来自营利性企业介入该领域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传统的非营利性机构可能会进行宗旨范围外的营利活动以充足资金和增加竞争力。但这就会产生上文所述的问题,某些营利活动可能会损害非营利性组织的公益形象,如民办学校进行房地产买卖、慈善组织进行能源交易等。因此,非营利性组织在宗旨范围外的营利活动其效力主要应判断是否会影响其公益形象。而公益形象的判断标准又与其宗旨相关联,例如,民办学校开设特色培训机构的行为;图书馆的收费展览行为;基金、慈善组织举办的拍卖行为。此范围虽然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宗旨内的营利活动,但与其宗旨相关联,应认定其行为有效。

(三)目的判断一不以营利为目的的营利行为

主体判断、内容判断都是建立在与宗旨相关的营利行为之上。那么,与宗旨相关的营利行为是否都必然有效?例如,甲、乙以营利为目的合伙开办民办学校,该收费的营利行为是否有效呢?另一方面,与宗旨无关的营利活动是否就必然无效呢?如今,非营利性组织超过宗旨范围的营利活动也是大量存在的,如投资有价证券的行为比比皆是,以及其他实体经济的营利行为,如第一部分所述的墨西哥慈善组织L.a.p从事的典当行业。这些与宗旨无关的营利活动是否都一定无效?笔者认为,在无法律明文禁止之下,对其效力应进行最后的目的判断,即看其是否以营利为目的。这个目的判断也是为了防止非营利性机构在营利行为过程中异化,甚至出现以非营利性机构为外壳从而实现其终极营利目的。如何判断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呢?在实践中,以营利为目的的行为是不会直接显示在章程等能直接反映在外的载体中的。因此,是否以非营利为目的必须借助其客观行为来判断。对此,我国的相关法律也有一定的规定,如《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的社会团体法人的营利收入不得在成员间分配。而非营利领域的知名学者莱斯特・塞拉蒙教授将非营利组织的“营利行为”界定在3方面: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二是不能在成员间进行利润分配;三是不得将组织资产转为私人资产。莱斯特・塞拉蒙这3个方面的范围界定更加全面地将非营利性组织的“营利行为”和企业的“营利行为”从是否营利这一目的判断上区别开来,可作为非营利性组织营利行为效力的终极判定标准。因此,即使其属于宗旨范围内的营利行为,但如果存在将获取利润写入章程、在成员间分配利润、将组织资产转为私人资产的情况,则应属于以营利为目的,均应认定为无效。

四、立法建议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非营利性法人是否可以从事经营活动采取的是原则禁止主义,但通过在单行行政规章中以宗旨范围内特别允许的方式存在。这种立法模式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防止非营利性组织在营利行为中过分追逐利益,从而偏离其设立时的特定宗旨。但这种原则禁止、宗旨范围内特别允许的法律规定已经与非营利性组织的普遍营利行为现实不相适应。为此,笔者认为,对非营利性组织的营利行为法律规定应作如下修改:

(一)建立附条件的许可主义的立法模式

纵观各国立法,大多数国家采取的均为附条件的许可主义,如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等。除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这一根本标准之外,各国在具体条件的设置上各有不同。韩国需要经过特定政府部门的批准;日本规定了营利行为占公益行为的比例范围,且不得影响公益形象;美国规定了不存在捐赠者的所有或回报问题。我国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了非营利性组织营利行为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也通过各种各样的下位法如通知、规定等进行“解禁”。但这样一来,既造成了下位法与上位法的冲突,也造成了法的不稳定性。因此,与其不断的修补从而对非营利性组织的具体营利行为进行特别许可,还不如直接采用大多数国家的附条件许可的立法模式。

公益活动的宗旨篇3

国际税法的宗旨,是国际税法的目的论范畴或价值论范畴,是国际税法所促进的价值与所要实现的目标,研究国际税法宗旨对于建立完整的国际税法范畴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于国际税法的宗旨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需要在这方面予以加强。

宗旨指的是主要的目的和意图,[1]国际税法的宗旨就是国际税法的目的与意图,也就是国际税法所促进的价值与所要实现的目标。有些学者直接使用“国际税法的目的”[2],实际表达的就是国际税法宗旨的意思。

国际税法的宗旨与国际税法的价值和国际税法的原则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国际税法的价值强调的是国际税法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功用或属性,含有较多的客观色彩,而国际税法的宗旨强调的是国家制定国际税法的主观目的与意图,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国际税法的价值是国际税法宗旨的体现,因为,国际税法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创造的,国际税法必然有助于实现人们的这种目的,否则这种国际税法就不是人们所希望的国际税法,它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国际税法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实现人们对于国际税法的期待,有助于实现人们创制国际税法的目的。因此,国际税法的宗旨规定了国际税法的价值,国际税法的价值是国际税法宗旨的体现。国际税法的基本原则是国际税法的宗旨向国际税法的价值转化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实现国际税法的宗旨、保证国际税法具有实现其宗旨的价值的必要条件。离开了国际税法的宗旨就谈不上国际税法的价值,也没有基本原则存在的必要。离开了国际税法的价值,国际税法的宗旨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实现的可能。而离开了国际税法的基本原则,国际税法的宗旨就无法实现,或不能很好地实现,现实的国际税法也就不可能具备或不可能很好地具备人们所期待的价值。

(一)有关国际税法宗旨的观点及其评析

有学者认为,国际税法的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秩序,从而为国际经济合作与经贸往来创造良好的条件。[3]又有学者认为,国际税法的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关系,从而为国际经济合作和往来创造良好的条件,尤其是为国际投资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4]还有学者认为,国际税法的宗旨在于实现对跨国征税对象的公平合理的税收分配关系,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正常发展。[5]

上述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都是从国际税法调整对象的角度来论述国际税法的宗旨的,即国际税法是为了更好地调整国际税收关系,实现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秩序。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是不科学的,首先,国际税法的调整对象除了国际税收关系,还包括涉外税收关系,对此,上述观点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其次,从抽象的角度可以认为国际税法是为了实现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关系,但从具体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际税法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税收以及本国涉外纳税人的基本权利,也就是说都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并不一定为了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秩序的建立,比如有些国家为吸引外资所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就很可能违反公平合理的原则而变成恶性税收竞争,而美国拒绝承认“税收饶让抵免”也很难说有利于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秩序的建立。因此,笼统地、抽象地,而且常常是理想化地把国际税法的宗旨看成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秩序往往并不符合实际,而且也不利于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再次,什么是公平合理?说到底也不过是本国自己认为的公平合理而已,不可能存在一个国际税法所追求的各国普遍承认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秩序,国际税收协定领域存在两个范本就是一个明证。综上说所述,这种抽象层面的概括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二)本书主张的国际税法的宗旨

我们认为,法律的宗旨总是制定法律的主体的目的与意图所在,而制定法律的主体的目的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国内层面,法律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在国际层面则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国际税法也不例外,它并不是为了维护或建立什么抽象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秩序,最终目的总是在于维护本国的利益。这里所谓的本国利益主要包括本国的税收和本国涉外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因此,我们可以把国际税法的宗旨概括为:维护国家税收和涉外纳税人基本权。

维护国家税收是国际税法的首要宗旨,税收是国家在税收领域的体现。没有税收,国家在国际税收分配关系中的一切利益都无法实现,甚至连国际税法本身都不会存在,因为国际税法是以国家税收的存在为前提的。各国所谓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秩序,其判断标准最根本的就是本国的税收,税收是隐藏在公平合理等口号下的实质,各国所主张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秩序之所以有所差异甚至有很大差异,根本原因在于各国的税收所要求的国际税收秩序的不同。发达国家所要求的国际税收秩序是有利于维护发达国家税收的,同样,发展中国家所呼吁的国际税收秩序也是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税收的。不维护本国税收的国际税法根本不可能存在。

维护涉外纳税人的权利也是国际税法的宗旨,因为国际税法也是法律,也必须反映纳税人的利益。这里所谓的涉外纳税人首先是指本国的涉外纳税人,其次是指在本国投资的外国人。本国的法律保护本国纳税人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本国的法律保护外国投资者也是为了处于维护本国利益的目的,即吸引国际投资。国际税法一方面通过国际税收协定的方式,另一方面通过国内税法的方式来维护涉外纳税人的利益。涉外纳税人的基本权是公平税负权,即涉外纳税人与其他纳税人在税收负担上是公平的,不因其涉外因素而多负担税收义务。维护涉外纳税人基本权的基本方法是避免对涉外纳税人进行双重征税。

国际税法的两个宗旨实质上是统一的,维护国家税收通过维护涉外纳税人基本权来实现,维护涉外纳税人基本权前提是维护国家税收。没有国家税收,就没有涉外纳税人基本权可言,而离开了涉外纳税人基本权的实现,国家税收也就无从体现。只有两个方面同时实现,才是真正实现了国际税法的宗旨。

二、国际税法的作用

国际税法的作用是指国家税法对于国际税收领域所起的影响、效果与效用。国际税法的作用是国际税法在实现其宗旨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质是国际税法宗旨的具体化。国际税法的作用也是国际税法的一个基本范畴,但学界对这一问题往往予以忽略,其原因可能是觉得这样一个问题不值得讨论或者已经隐含在对其他问题的讨论之中了。我们认为,国际税法的作用与国际税法的宗旨、价值、基本原则等问题都具有密切联系,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有学者将国际税法的作用概括为四个方面:(1)避免和消除国际双重征税;(2)防止逃税和避税;(3)保证税收无差别待遇;(4)协调国家间的税收分配关系。[6]我们认为,保证税收无差别待遇实际上已经蕴涵在前两个作用之中,而协调国家间的税收分配关系与前面三个作用之间具有一定的重合关系。

从国际税法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国际税法最初的

任务就是消除和避免国际双重征税,随着国际税法的发展,国际逃税和避税逐渐成了危害国家税收和国际税收秩序的大敌。因此,防止国际逃税和避税也逐渐成了国际税法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是传统国际税法的两大主要任务。“二战”以后,国际税务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重要,缺少国际税务领域的合作,传统国际税法的两大任务已经很难完成或很难圆满的完成。所以,实现国际税务领域的合作也逐渐成了现代国际税法的重要任务之一。综上,国际税法的作用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消除和避免国际双重征税、防止国际逃税和国际避税以及实现国际税务合作。

国际双重征税的存在一方面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使得涉外纳税人承受了双倍的纳税义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际经济交往的发展,不利于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投资等活动。国际双重征税无论对于涉外纳税人还是对于国家都没有好处,而且国际双重征税最终有可能走向自身的反面,即国际经济活动的萎缩乃至消失,由此导致国际双重征税因没有对象可征而趋于消灭。因此,国际双重征税现象是必须消除或避免的,承担这一重任的法律就是国际税法。消除和避免国际双重征税是国际税法首要的任务,也是国际税法两大宗旨的必然要求。国际税法中的国际税收协定主要就是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协定,而国内税法中的一些措施也有助于消除或避免国际双重征税。

在国际税收领域,由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各国涉外税法制度的差异和国际税务合作的缺乏,逃税和避税现象往往比国内更加容易,也更加普遍。逃税和避税同样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也不利于国际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税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防止国际逃税和国际避税也成了国际税法的一大重任。国际税法的两大传统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实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最终都是维护国家的税收和涉外纳税人的基本权。

国际税法不同于国内税法,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执行机构,只能靠各个国家的税务主管机关各自在本国内执行。因此,国际税法的实效与国内税法相比会有很大的差距。在国际税法发展的早期,这个问题还不十分严重,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随着国际税收活动越来越复杂,单单靠一个国家已经很难完成国际税法的使命,实现国际税务合作已经是势在必行。因此,现代国际税法又承担起第三个重任:实现国际税务合作。实现国际税务合作是为国际税法的两大传统任务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完成消除和避免国际双重征税以及防止国际逃税和国际避税的两大任务。如果套用实体和程序的模式来讲的话,前两个作用是国际税法在实体方面的作用,而后一个则是国际税法在程序方面的作用。当然,程序作用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并非仅仅为了保证实体作用的实现。在当今强调程序正义的时代,实现国际税务合作同样是维护国家税收和涉外纳税人基本权的内在要求。

「注释

[1]参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672页。

[2]参见高尔森主编:《国际税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那力:《国际税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3]参见高尔森主编:《国际税法》(第2版),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4]参见那力:《国际税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页。

公益活动的宗旨篇4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上,虽然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更好条件,但如果以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也很容易滋生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等种种背离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甚至侵犯群众利益的思想和现象。二是我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伴随着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科学管理和技术的引进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颓废的思想趁隙而入,一些封建主义的残渣也借机死灰复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有所发展,并占有一定市场,有些人甚至公开宣扬“不要专门利人,只要专门利己”、“不爱讲为人民,只爱讲为人民币”、“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等等错误观点。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我们都是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明确是非,要经得起来自各方面得各种各样得诱惑,也就是从根本上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剥削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出现任何背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行为和现象。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地贯彻党地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工作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科学表现,维护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维护和贯彻,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主义的工作中,而是要取得实效,要使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发展起来,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否则,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名空话。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问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核心问题。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利益问题上,我们只能获得制度和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和党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保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做到吃苦在前,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持反对假公济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等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和现象,与腐败分子作坚决的斗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无论手中的权利大小,都是人民赋予的,而不是个人的资本,它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个人谋私的工具,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公益活动的宗旨篇5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章作者:dashan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9月13日9:59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是党的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了其他政党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每位*党员应尽的义务和根本的人生价值观。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既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客观需要,也是党性原则的突出体现。每位*党员都必须通过勤奋学习和实践锻炼,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是我们党处在执政地位上,虽然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更好条件,但如果以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也很容易

滋生骄傲自满,脱离群众,贪图享受,不思进取,,命令主义等种种背离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甚至侵犯群众利益的思想和现象。二是我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伴随着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科学管理和技术的引进以及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颓废的思想趁隙而入,一些封建主义的残渣也借机死灰复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有所发展,并占有一定市场,有些人甚至公开宣扬“不要专门利人,只要专门利己”、“不爱讲为人民,只爱讲为人民币”、“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等等错误观点。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对我们都是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明确是非,要经得起来自各方面得各种各样得诱惑,也就是从根本上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剥削阶级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保持高度的警惕,防止出现任何背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行为和现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定不移地、全面正确地贯彻党地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工作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的科学表现,维护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是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为人民服务,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维护和贯彻,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或形式主义的工作中,而是要取得实效,要使本地区、本单位的经济发展起来,人民生活富裕起来,否则,为人民服务就是一名空话。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利益问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核心问题。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在利益问题上,我们只能获得制度和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和党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保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做到吃苦在前,克己奉公、无私奉献,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坚持反对假公济私,损公肥私,等各种不正之风和违法乱纪行为和现象,与腐败分子作坚决的斗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无论手中的权利大小,都是人民赋予的,而不是个人的资本,它只能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个人谋私的工具,要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立足于本职工作,以求实的态度,从实际需要和现实出发,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扎扎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重要地理论指导,”代表最广大人民地根本利益“是我们要努力实践的方向。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在今后人生道路上时刻记住并付诸实践的信念。文章出处:

【大中小】【打印】【关闭】

公益活动的宗旨篇6

在过去10年里,苹果公司的股票价格从5美元上升到近120美元,增幅超过2400%。相比之下,在苹果手机推出的时候,诺基亚的股票价格接近40美元,五年之后为1.71美元,下跌近95%。

受影响的不仅仅是科技企业。亚马逊改变了零售业;Uber正在改变出租车业务的面貌;airBnB正在进行酒店和住宿业的变革;Spotify使音乐改头换面;贝宝、applepay和谷歌钱包正在改变我们管理金钱的方式。现在,你甚至可以使用谷歌钱包通过电子邮件汇款……

受影响的远不止于企业,人们也感觉如此。益普索的全球趋势调查(GtS)结果表明,全球75%的市民认为世界变化太快,超过一半的人希望他们可以放慢生活的步伐。

那么,在颠覆性创新的高度竞争世界里,如果不能迅速适应,任何品牌都不可能成功。诺基亚、柯达、波德斯书店、主人之声等等均可证明。相反,品牌需要像超级英雄一样思考和行动。

以一个明确的宗旨为导向

什么是品牌宗旨?

品牌宗旨是一个品牌存在的理由。它是一个公司或品牌存在的理由,是推动公司和品牌的精神,明晰且简洁。它超越了产品优势、品牌定位和业务目标。宗旨是企业价值观和信念与其所服务的人的价值和信念的交集。一个品牌宗旨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为企业提供一个能引导其一切事务的焦点

・惠及人的生活和我们周围的世界

・激励员工和客户

・促进改变游戏规则的创新,超越当前产品组合并驱动未来增长

・对短期需求保持恒定不变

宗旨的核心是真实性,这意味着宗旨必须是可信的,并建立于公司的价值观和传统之上。它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能清楚定义你是谁,你在做什么。它还需要与你的客户和员工建立联系并产生共鸣。一个品牌的宗旨如果感觉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太远,可能就需要努力建立这些联系。一个强烈的宗旨将会在涉及人们关注的所有领域。未来,成功的品牌将是在各个层面能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的清晰而简单的宗旨引导下、快速而敏捷的超级英雄。

世界上许多大公司都秉持品牌宗旨的理念,并围绕着品牌宗旨进行品牌定位。联合利华的首席执行官paulpolman,一直致力于使公司形成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他说:“在未来15年,我们这一代人将有机会以一种有意义和可持续的方式消除贫穷。”该公司的品牌目前主要围绕着有益于人们的生活这样的宗旨,比如:

・多芬:赞美每个女人的独特之美

・卫宝香皂:为十亿人带去健康和卫生

・凌仕:要,不要战争

不只是联合利华,iBm在不断追求“构建一个更有智慧的地球”,innocent专注于帮助人们“好好生活,在年老的时候死去”,帮宝适的宗旨是“帮助母亲们关爱她们的婴儿和幼儿健康快乐地发育”,Visa的宗旨是“为人们追求激情提供自由”,而巴西石油公司的目标是“在巴西国内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宗旨提供了焦点,并将员工团结起来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它可以阻止过于分散的或在错误地方利用资源的活动。同时,它可以使企业超越产品进行思考,以更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创新:

・如果耐克只着眼于做一家运动鞋制造商,而不是“为每一个运动员带来灵感和创新”,它将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今天在时尚前沿健身技术领域中一股强大的力量。

・如果苹果公司的宗旨只是生产更好的家庭电脑,而不是“赋予创造力和自我表达的权利”,它将永远也开发不出ipod、iphone或ipad。

宗旨是可以带来盈利的吗?

世界上最古老的公司被认为是nissiyamaonsenKeiunkan,一家成立于公元705年的日本旅馆。在日本,有不少存在超过1000年的公司,还有2万家公司也拥有100年之久的历史。明治学院大学教授makotoKanda对这些企业进行了研究,他说它们的“长寿”是因为“它们专注于一个核心信仰或信念,而这一信仰或信念与盈利并不完全相关”。

当今商业世界的数据表明,自从paulpolman于2009年出任首席执行官以来,联合利华的股票价格上涨了超过80%,多芬的“真美运动”挑战了文化与传统,并使年销售额从25亿美元增长至40亿美元。更广泛的证据还表明,与没有宗旨的品牌相比,有宗旨的品牌在财务指标表现上更胜一筹。

根据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一份研究,56%拥有品牌宗旨的公司在收入增长上的表现超过竞争对手,而没有品牌宗旨的公司在这一比例上仅为46%。

根据全美广告客户协会,63%表现卓越的公司认同“我们不断围绕着我们的品牌宗旨调动我们的客户”,还有60%同意“在我们公司,我们确保所有员工充分参与到我们的品牌宗旨之中”的说法。

努力做得更好

努力做得更好为何是一种成功的品牌战略?

益普索的GtS数据显示,几乎有一半的人表示他们“作为消费者常常对各种选择感到不知所措”,61%的人希望生活能够更简单些。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仔细考虑每一个决定,而且我们的大脑会本能地对此进行屏蔽。

因此,可以将品牌理解为选择的启发,也就是说应成为便于选择的快捷方式。这些启发的基础是每个人关于一个品牌的想法、感觉、图像、联想、颜色、符号、记忆和愿望交织的网络,而这些内容的来源包括使用经验、与他人的交流、口碑等等。

宗旨的简单性和一致性有助于在消费者心目中培养和巩固品牌,以确保在关键时刻下容易想起(无论是在消费者决策时,还是在购买时)。

品牌如果做得够好,人们要求的就更多。

在益普索,我们使用一种简单而直观的品牌关系量测,反映出品牌对决策的启发性。态度资产(ae)仅使用两个问题,并量测消费者在给定的类别中对每个品牌欲望的强度。这一强度与现实世界中的市场份额密切相关。

我们在英国、法国、美国、中国、波兰、俄国和墨西哥,进行了17个类别的分析。结果显示,功能表现(质量)是品牌欲望的一个动因,但想要成功却依然不够。人们希望使用和购买的品牌是那些通过导致社会认可的完整性、清晰性和领导力构建情感联系的品牌。

快速且敏捷

为了避免被淘汰,品牌需要在能切实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的产品和服务上迅速创新。以灵活创新的营销为支撑,采用一种试验和学习的方法,以利用更贴近消费者的实时数据和机会的优势。

虽然速度和灵活性是必不可少的,品牌也必须确保它们不会采取短期的心态。快速创新和灵活的营销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宗旨引导,这个宗旨可以定义并指导品牌所希望的是什么样子。

没有宗旨,创新的结果将是产品线无尽扩张的混乱局面,以及只会产生烟花般效果的营销,虽然绚烂,却很快被遗忘,而并不会像一支瞄准明确目标的箭可以有助于形成更大的战略。

宝洁公司的always是做到这一点的宗旨导向品牌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品牌的宗旨是帮助女人迎接成年期。这个宗旨的最近一次表现是#likeagirl活动。这个活动采取了灵活的方式,通过质问“像个女生”相关的问题,使这一宗旨成为社会兑换的焦点。

这次活动对比了这样一种现象,成年人习惯于约束她们的期望,这些期望女孩可以达成,而事实上只有小女孩才能达成。一个简单的大想法被出色执行,传递了:

・人们希望参与并分享的、在情感上吸引人的内容

・后两个月内5千万Youtube点击量

・新闻报道,网上及大小报纸激烈讨论

・在女性需要的时候而为她们提供的在线内容,包括:

公益活动的宗旨篇7

关键词:经济法;宗旨;两个失灵

经济法的宗旨是经济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研究经济法学的逻辑起点,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在九十年代初期及以前,几乎没有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关于经济法调整对象问题的探讨上,在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上取得丰硕研究成果之后,学者逐渐发现了研究经济法宗旨问题的价值,并逐渐发现其在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对经济法宗旨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与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其他范畴相比,对经济法宗旨问题的研究仍明显不足,尚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系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发挥经济法宗旨问题在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中所应该发挥的作用,因此,对这一范畴进一步进行研究,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对经济法学科体系的完善以及对经济法制建设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此,笔者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经济法宗旨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以期推动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一、经济法的宗旨释义

(一)宗旨的含义

探讨经济法的宗旨,首先要探讨宗旨的含义。由于宗旨并非是一个法学专用术语,而是一个日常生活及各学科中普遍使用的术语,因此,我们首先要到日常生活及各学科中去探寻其最一般的含义。《现代汉语大词典》“宗旨”词条的解释为:“主要的思想或意图、主意。” 《现代汉语辞海》“宗旨”词条的解释为:“主要的目的和意图。” 由此可见,宗旨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主要的目的或意图”。

在法学领域,一般也是在“主要的目的或意图”的意义上来使用“宗旨”一词的。如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宗旨,或称经济法的目的,一般是指经济法调整所要达到的目标。” “经济法的宗旨,亦即经济法的目的,指经济法调整所要达到的目标。” 有些学者明确指出:“法律的宗旨即通过法律条文所反映出来的立法的主要意旨或目的。” 因此,经济法的宗旨所探讨的就是经济法的目的或意图。近来,有学者探讨了“经济法的任务”,综观其全文,可以发现其所探讨的经济法的任务与经济法的目的或宗旨基本上是同一概念。

(二)宗旨与价值、基本原则的区别与联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经济法宗旨的含义,有必要把宗旨与价值、基本原则等一些相近概念作一比较,从中发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价值是一个哲学上的概念,在法学界,有学者将其界定为:“在人(主体)与法(客体)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法律的积极意义或有用性。” 关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一般认为:“是指规定于或寓意于经济法律、法规之中,对经济立法、经济执法、经济司法和经济守法具有指导意义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准则。”

由以上学界关于价值和基本原则的一般界定可知,价值强调的是法所具有的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功用或属性,含有较多的客观的色彩,而宗旨强调的是人的主观目的与意图,带有较多的主观的色彩。经济法的价值是经济法的宗旨的体现,因为经济法是人们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创造的,经济法必然有助于实现人们的这种目的,否则这种经济法就不是人们所希望的经济法,它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经济法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实现人们对于经济法的期待,有助于实现人们创制经济法的目的。因此,经济法的宗旨规定了经济法的价值,经济法的价值是经济法宗旨的体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宗旨向经济法的价值转化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实现经济法的宗旨、保证经济法具有实现其宗旨的价值的必要条件。离开了经济法的宗旨就谈不上经济法的价值,也没有基本原则存在的必要。离开了经济法的价值,经济法的宗旨就成了空中楼阁,没有实现的可能。而离开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宗旨就无法实现,或不能很好地实现,现实的经济法也就不可能具备或不可能很好地具备人们所期待的价值。

二、研究经济法宗旨的意义

(一)对经济法学研究的意义

经济法的宗旨是经济法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经济法学基础理论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对经济法宗旨的研究贯穿于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始终。从逻辑上来说,经济法的宗旨是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首要范畴,对经济法宗旨的研究是研究经济法的逻辑起点。不深入研究经济法的宗旨就很难深入研究经济法学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如经济法的定义、调整对象、本质、体系、价值、原则、作用、地位、特征、制定与实施等。 对经济法宗旨的研究是使整个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成为一个和谐、有机、统一的整体的保障,经济法的宗旨就像一条主线,体现着研究者的核心思想与基本价值取向。

在经济法学基础理论中,存在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对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了,各种观点层出不穷,真可谓百家争鸣。综观各种观点的差异,究其实质,在于对经济法宗旨的理解上的差异,虽然学者在论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时并没有相应论述其对经济法宗旨的认识,但在每位论者的思想中,都有对经济法宗旨的认识与理解,并且是按照这种理解去构筑自己的观点与体系的。因此,有学者指出:“经济法的宗旨,是研究经济法的调整范围和调整方式问题的指针,也是确定经济法调整的具体对象和基本方式的前提。”

法学界一般认为,调整对象是划分法律部门的最重要的标准,其实,法律的宗旨是划分法律部门更为根本、更具决定意义的标准。因为,调整对象只回答了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而并没有回答如何以调整对象为标准进行划分的问题,而后者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从更根本的角度来说,法律的宗旨是法律部门划分的决定因素。关于这一点,从中外学者给经济法下定义的方式中,就足可见经济法宗旨对于确立经济法调整对象的重要作用,德国“集合说”的代表人物努斯鲍姆(nussbaum)认为,经济法就是以直接影响国民经济为目的的规范的总体或集合。“组织经济说”的代表人物哥尔德密特(GoLdschmidt)认为,经济法就是为了改进生产而规制交易经济和共同经济的法。 在国内学者的论述中,也有许多是以经济法的宗旨来阐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的,如“国家干预”说认为:“经济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也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系。”

根据史际春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法律部门划分的传统理论已经走到了尽头,应该按社会活动的领域和法律调整的宗旨来划分法律部门。史教授提出了新的法律部门的定义模式:“给部门法下定义就是为了某某目的而规范某类活动,调整在此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 由此,有学者认为:“确定经济法的任务或者说经济法的目的就成了经济法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只有存在了不同于民法、行政法的特定目的和任务,经济法才有可能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由此可见经济法宗旨在经济法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二)对经济法制建设的意义

经济法的宗旨对于经济法制建设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法制建设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含义。从静态的角度来说,法制建设指的是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为了建立一个和谐、统一的经济法规范性文件体系,就必须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和总的目的追求,这一总的目的追求就是经济法的宗旨。明确的经济法宗旨可以保证整个经济法法律体系的和谐与统一,避免各个法律部门、各部单行法律、法规的矛盾与冲突。明确的宗旨可以保证整个经济法法律体系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避免各法律部门简单拼凑和杂乱无章等现象。明确的宗旨可以使各项立法及各项制度的建设更有针对性,目标更明确,从而可以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解决现实问题。经济法的宗旨还是检验各项法律制度的价值性、科学性的最高标准,能较好地实现经济法的宗旨的法律制度就是成功的法律制度,是有价值的法律制度,是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法律制度,反之,就是失败的法律制度,就是没有价值、不科学、不合理的法律制度。

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法制建设指的是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整个法律制度的运转过程。首先,经济法的宗旨对于经济法立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没有宗旨实际上就不会有立法的动机,当然也就不会有立法的活动。经济法宗旨的形成是经济法立法的前提,否则,连经济法的宗旨都不明确,如何进行经济法的立法?即使立了法,也一定不会是成功的立法。其次,对经济法的执法和司法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执法和司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立法目的,即立法宗旨。经济法的执法和司法又可统称为广义的经济法的适用,而法律适用无非就是把抽象的法律规范应用到具体的社会生活当中,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法律的解释,而法律解释的最高原则就是符合法律的宗旨与目的。目的解释本身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法律解释的方法。 法律宗旨还可以弥补法律中的一些缺陷与漏洞,缓解法律的不周延性、相对滞后性与社会生活的变动性、复杂性的矛盾,从而能够使执法和司法更加符合立法的目的。经济法的宗旨对于经济法的守法也是十分重要的,普通的公民不可能详细了解经济法每一个条文的具体内容,因此,有时难免会在无意中违反经济法的规定。经济法的宗旨可以使普通公民把握经济法的精髓,从而可以用经济法的宗旨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一般来说,符合经济法宗旨的行为都是经济法所允许的行为,而违背经济法宗旨的行为则是经济法所禁止的行为。

三、研究经济法宗旨的原则与方法

(一)研究经济法宗旨的原则

研究经济法宗旨的原则就是在研究经济法宗旨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准则。之所以要探讨研究经济法宗旨的原则,是因为研究经济法宗旨的原则对于确立经济法的宗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者们对经济法宗旨的表述之所以会各不相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同的学者在研究经济法宗旨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不同,即研究经济法宗旨的前提不同,因此,其结论各异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为了能在同一个理论前提下来探讨经济法的宗旨问题,有必要首先探讨一下研究经济法宗旨的原则。

研究经济法的宗旨首先要遵循揭示矛盾特殊性的原则。研究经济法的宗旨就必须揭示经济法这一事物的特殊的宗旨,而不能把法的一般宗旨作为经济法的宗旨,也不能把经济法与其相临部门法的共同宗旨作为经济法的宗旨。当然,把法的一般宗旨说成是经济法的宗旨,或把某些部门法群的宗旨说成经济法的宗旨也不能说不对,但这就使得研究经济法的宗旨失去了其独立的价值,也使得研究这一问题没有了现实意义。

其次,研究经济法的宗旨要遵循主观性与客观性、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原则。经济法的宗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因此,研究经济法的宗旨同样要遵循主观性与客观性相结合的原则。那种把经济法的宗旨视为纯主观的东西,或把经济法的宗旨视为纯客观的东西,都是片面的。同样,那种纯粹从实然的角度出发去探寻经济法的宗旨而不顾及应然,或纯粹从应然的角度出发去探寻经济法的宗旨而不顾及实然的方法也是有失偏颇的。

再次,研究经济法的宗旨要遵循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原则。经济法的宗旨是相对和绝对的统一。所谓经济法宗旨的相对性包括两个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说,经济法的宗旨要以法的宗旨和其他部分法的宗旨的存在为前提条件,如果不承认其他部门法宗旨的存在及其相对独立性,就谈不上经济法的宗旨;从内容的角度来说,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济法宗旨,经济法宗旨的具体内容是不断变化的,没有永恒不变的经济法的宗旨。所谓经济法宗旨的绝对性也包括两个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说,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事物,必有其特殊矛盾,其矛盾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其宗旨的特殊性,经济法宗旨的独特性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们想象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内容的角度来说,经济法宗旨的内容归根结底是由客观社会关系的要求、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要求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研究经济法的宗旨,一方面要看到其相对性,另一方面要看到其绝对性,不能把经济法的宗旨看成完全是相对的,也不能把经济法的宗旨看成完全是绝对的,要在相对中把握绝对,在绝对中看到相对。

(二)研究经济法宗旨的方法

研究经济法宗旨的方法所探讨的是如何去探寻或到哪里去探寻经济法的宗旨的问题。根据上述三个研究经济法宗旨的原则,我们首先要在经济法这一部门法的层面上来探寻经济法的宗旨,而不能到整个法律体系的层面上去探寻经济法的宗旨,也不能到某一类部门法群的层面上去探寻经济法的宗旨。

其次,根据主观性与客观性、实然与应然相结合的原则,我们首先要到经济法法律文件中去探寻经济法的宗旨。因为,一般来说,比较完善的经济法的立法在法律文件的第一条就会开宗明义地规定制定本法的宗旨。其次,我们要到立法机关制定经济法的相关立法文件、立法说明、立法草案及其修改说明中去探寻立法机关的主观目的,因为在有些情况下,法律文件没有规定立法宗旨,或规定得不明确,在有些情况下,法律中的某些部分具有特殊的目的,而这个目的则没有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下来,这时,就需要我们通过立法的历史去探寻立法宗旨的内容。

再次,我们要从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去探寻统治阶级的主观目的。因为,立法机关并不总是能代表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的,当法律没有代表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时,这样的经济法所体现的宗旨就不是应然的宗旨,这样的经济法也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

最后,我们要到现实生产关系或经济关系中去探寻经济法的宗旨。因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并不总能体现经济关系的要求,当统治阶级的意志以及体现在经济法中的宗旨与经济关系的要求相背时,这种宗旨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被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经济法的宗旨所代替。

四、经济法的宗旨是保障政府有效干预经济运行

(一)对经济法宗旨的各种观点的评析

在探讨了研究经济法宗旨的原则和方法之后,有必要对学界目前的关于经济法宗旨的观点给予一定的评析,从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而抛弃其不合理的成分,这对于经济法宗旨的研究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都是十分有价值的。

目前学术界关于经济法的宗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从不同的层次来把握经济法的宗旨,如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宗旨是:“通过对经济运行的协调来不断地解决个体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矛盾,兼顾效益与公平,从而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基本人权,进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同时认为经济法的宗旨是分层次的,有直接目标、深层次目标和最高目标之分。 也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经济法的一般目的是:确立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的规则;实现国民经济总体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2)将经济法按其阶级属性分为两种,分别探讨其宗旨,如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法的目的,是为了使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能健康、稳定、协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法则是为了资产阶级既实现垄断利润最大化,又实现经济延续发展” . (3)立足于国民经济的整体来探讨经济法的宗旨,如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目的是谋求国民经济的发展(包含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即可持续发展),谋求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平衡,谋求国家经济(包含金融)的安全。” (4)立足于市场经济秩序来探讨经济法的宗旨,如认为 “国家干预经济的目的,亦即经济法的宗旨,在于营造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经济法的任务是“维护市场自由竞争秩序,促进市场的公平、高效、安全运转”。 (5)立足于两个失灵来探讨经济法的宗旨,如认为经济法的目的是“克服经济运行中的‘障碍机制’(包括市场机制的障碍因素和政府干预机制中的障碍因素)”。 “经济法的任务就在于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适当而有效。” “经济法不仅仅是‘政府干预社会经济之法’,而且还是甚至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干预政府之法’,‘干预政府’是经济法的根本宗旨所在。” “经济法的目的在于保证国家干预经济活动最大利益化的正常实现。” 经济法具有三大宗旨:界定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行为和明确政府责任;反垄断;克服盲目性。

综合考虑上述观点,观点(1)从不同的层次来把握经济法的宗旨,看到了经济法宗旨的层次性,看到了经济法的宗旨与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其他部门法的宗旨的联系,有一定合理性,但其所探讨的经济法的最高目标或根本目的实际上超出了经济法的层次,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所有部门法的宗旨,而不仅仅是经济法所独有的宗旨,当然,将其作为经济法的宗旨也是可以的,但我们探讨经济法宗旨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揭示经济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共同的宗旨,而在于揭示经济法的独特的宗旨,这对于作为新兴部门法的经济法而言是至为重要的,也是我们探讨经济法宗旨的初衷与价值所在,而且,其所谓的“根本”或“最高”也是相对的,也仅仅是在一定层次上的最高或根本,如果要探讨其根本目的,恐怕要上升到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这已超出了经济法学甚至法学所研究的范围,因此,笔者不主张把经济法的宗旨表述为一般目的与根本目的,而强调在经济法的层面上来探讨经济法的宗旨,把经济法宗旨的层次性视为经济法内部不同层次的部门法的宗旨。同样,观点(3)、(4)分别立足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和市场经济秩序来探讨经济法的宗旨,实际上仍是在探讨经济法的根本目的,仍没有揭示经济法所要解决问题的特殊性。观点(2)把社会主义的经济法与资本主义的经济法相区别,有一定合理因素,但我们所讨论的并不是法的本质,而且,法的本质所回答的是法所维护的是谁的利益,而法的宗旨所回答的是法所维护的是哪方面的利益、满足的是哪方面的需求,因此,二者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而且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因此,没有必要把经济法区分为社会主义的和资本主义的。观点(5)立足于两个失灵来探讨经济法的宗旨,抓住了矛盾的特殊性,深刻揭示了经济法的特有的目的,显示了经济法的独特价值,但其具体表述不同,仍需进一步完善。

上述观点也有一些共同性的东西:一是把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法存在的经济基础,把市场失灵作为经济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二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经济法的宗旨界定为克服市场失灵或克服两个失灵。

(二)两个失灵与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法的宗旨是立法所追求的主要目的或意图,而法的目的与意图在其产生之初体现得最为清晰和明确,因此,探讨法的宗旨特别是作为新兴部门法的经济法的宗旨,就不能不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法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器,社会关系特别是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各种物质利益关系即经济关系是法的本源,一种新的法律制度之所以会产生并不断发展,根本在于经济关系的要求,因此,我们探寻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从客观经济关系的要求入手来把握。

关于经济法产生于何时,学界尚有不同的观点,但一般认为现代经济法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市场失灵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政府开始干预经济运行之时。市场失灵是现代经济法产生的根源。市场曾被认为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最有效的机制,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也有缺陷,市场也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即所谓的市场失灵。根据经济学界的一般观点,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信息偏在等。市场失灵导致其丧失了调节经济运行的功能,而且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来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经济运行的良性发展,为了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国家开始介入经济生活,针对市场失灵的不同情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与干预,而法律手段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这时以保障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经济法应运而生,此时的经济法主要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手段而存在的,其表现主要是战时经济法和危机对策经济法,是经济法不成熟阶段的表现。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家干预失灵。其实,自国家干预出现以后,低效率干预、无效率干预甚至负效率干预就是常态,而最有效干预则是偶然,此外国家常常对市场进行过度干预。 “市场越界,政府很容易加以抵制,如果政府越界,市场就无能为力。” 面对政府的失灵,人们不是简单地抛弃政府干预,而是对政府干预进行规制,即消除政府失灵的因素,制约政府的行为,从而保障政府干预的高效率。现代经济法从纯粹政府干预经济运行的工具转变为保障政府有效干预的手段,它的宗旨也相应地由克服市场失灵变为克服市场和政府两个失灵,最终保障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行。

(三)经济法的宗旨是保障政府有效干预经济运行

公益活动的宗旨篇8

通过对党的宗旨的学习,让我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刻。郭老师在课堂上的热情、风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党的知识和理论,让我感觉到非常轻松愉快的理解了所学知识。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这一宗旨,鲜明地昭示了党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党的宗旨是党的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意图,是党的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除了忠实地代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外,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根本立场和惟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标志,也是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

党的根本宗旨贯穿于党的一切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制定和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我们党就提出了符合全国各族人民意志和要求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和路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党根据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在建国初期及时提出[1]

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八大制定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纲领,提出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所有这些,都是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党的根本宗旨也体现在我们党在自己的工作中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党运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经过广泛地反复地征求和听取各方面群众的意见制定出来的,因而它能够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同时,党又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把党的正确主张贯彻到群众中去。通过党的组织工作、宣传工作,通过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且组织起来,自觉地为实现这些利益而奋斗。

党的根本宗旨还体现在党对每一个党员的要求上。党章规定,共产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章还规定,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党要求党员和党员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人民给的权力要为人民谋利益,要廉洁奉公,绝不能以权谋私,假公济私;要通过多种渠道,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及时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千方百计地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在农村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热心帮助困难户发展生产,寻找致富门路,尽快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在群众有危难的时候,要同群众同甘共苦,敢于挺身而出,为群众排忧解难,坚决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等等。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这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需要。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只有坚定不移地做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才能从根本上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第二,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般的思想作风问题,而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巩固的重大政治问题。第三,这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坚持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无论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离不开这一条。

公益活动的宗旨篇9

【1】践行党的宗旨发言稿

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就是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改进作风是手段,是途径,密切联系群众才是目标指向。所以说,四风问题的要害还是宗旨意识。解决四风问题,必须从增强党的宗旨意识抓起,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起。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且是唯一宗旨,并在党的七大上写进党章总纲和党员应尽的义务中。之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庄严地载入党章。其基本内涵是: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任何时候都必须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的宗旨是党的传家宝,是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党抵御风浪的基石,更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都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当前,我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主流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必须充分肯定。但是,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特别是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这些都是宗旨观念淡化根本表现。宗旨意识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所以说,增强党的宗旨意识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也是当前最紧迫、最需要补的课。

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把提出的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要心里装着群众。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坚持用真心对待群众、用真诚打动群众、用真情感动群众。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基层干部要坚守一线,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期盼愿望,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忧虑疾苦,努力使我们的决策部署、发展思路、工作重点符合人民意愿和时代要求。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诚聆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解决群众困难,自觉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二要密切联系群众。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真正沉下去,静下心,摸实情,出实招;要把工作重心下移,把各项活动安排到基层的前沿阵地;要为基层排忧解难,力所能及地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坚持到一线考核基层工作的成效,听取群众对工作的评判,以诚恳的态度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努力改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使自己的言行更加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要求。

三要全力服务群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群众利益无小事。要经常和群众面对面地交流、谈心,时刻掌握人民群众的内心真实想法。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为群众办实事。不仅要对群众嘘寒问暖、雪中送炭,更要立足长远,谋划发展。要多关注群众在住房、医疗、就业、养老、出行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多干利百姓长远的实事,少摆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要把人民的评价、口碑、满意度作为检验成效的根本标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真正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真正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要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体察民情,把工作做到实处,避免程式化、虚浮化,使群众能够得到切实利益。

四要用权为了群众。权为民所赋,亦当为民所用。能否当好人民公仆,检验的标准是能否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党员干部要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把住关口,坚守底线,正确对待权力、利益、地位,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部门与全局、小家与大家、个人与集体关系,经得住名、利、权、色的考验,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控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时时处处用党的纯洁性要求对照自己,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2】践行党的宗旨发言稿

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先进分子,特殊材料组成。党纲。党员构成。来之人民、代表人民,肯定是为人民谋利益。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就体现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在新中国建立以来,无论是党在各个时期的基本路线,还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目标,都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这又充分体现了作为广大人民利益代表者的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反映了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物质来源。

中国共产党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性,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代表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与群众路线。工人阶级是党员的主体,但党组织还建立在全国广大人民的基础上,要吸收各阶级的先进分子。两个先锋队反映了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一致性,表现了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

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其宗旨的要求,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还是作为执政党领导我国人民取得建设成就的重要保证,是巩固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为此,每位共产党员以及积极分子都应树立服务理念、践行服务职责、提升服务能力、规范服务行为,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践行党的宗旨发言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全党必须增强宗旨意识。以前我缺乏宗旨意识,曾把为人民服务理解为号召大家多做好事的口号。经过学习十八大文件,对党的宗旨有了新的认识。

一、树立党的立场学好党的宗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植根人民就是树立党的立场,也是人民的立场。造福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也是党的宗旨。树立了党的立场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党的宗旨,更好地造福人民。因此,树立党的立场对学好党的宗旨具有重要作用。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也是教导我们要树立党和人民的立场,不能站在个人和小集团的立场上。只有同人民站在一个立场上,才能做到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才能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前进。只有同人民站在一个立场上,才能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能想人民所想,办人民所需。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反之,如果背离了党的立场,站在个人或小集团立场上,就必然会犯错误,甚至犯罪。党内的腐化犯罪分子,就是背离了党和人民的立场,忘记了党的宗旨,经不起考验,走上了犯罪道路。因此,我们要接受教训,坚定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带领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党的宗旨决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不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会变。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是随着人民需要而变化。人民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也随之而变化,所以说党的宗旨决定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例如,民主革命时期,人民迫切需要推翻三大敌人的压迫,求得解放。为了人民的解放,党在马列主义指导下,领导人民开展了对敌斗争。在斗争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此指导着中国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到了和平建设时期,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改善人民的生活成了人民的主要愿望。为了实现人民的愿望,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定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上述事实说明,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人民的需要会不断提高。最近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句话集中体现了党的宗旨,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就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的完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奔向小康,沿着共同富裕的道路前进。

三、党的宗旨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就是说,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是检验党的一切执政活动最高标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消灭贫穷,逐渐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由很多小工程组成,每个小工程都有自己的具体要求和标准,但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每个小工程的最高标准。就是说在完成小工程过程中,凡是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工作,都是正确的,反之,是错误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随时要用为人民服务的最高标准去对照,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平时我们在完成各项工作时,同样要牢记党的宗旨,用它对照检查工作,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党的宗旨成为做好各项工作的镜子。

公益活动的宗旨篇10

十六大对党的性质作出了新表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把党的性质和宗旨紧紧地联在一起,鲜明地揭示了坚持党的宗旨是坚持党的性质的本质要求。一是把党的先锋队性质由“一个先锋队”表述为“两个先锋队”,更加清楚地表明我们党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这是党依据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条件,对党的性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也是对坚持党的宗旨要求的进一步发展。二是突出强调党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并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归结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丰富了党的宗旨的内涵,也就是说,坚持党的先锋队性质,做到“三个代表”核心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改变或丢掉这一条,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党的性质,社会使党丧失先进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党的各项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特征。

党的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无论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都需要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动员和率领千千万万人民群众为之共同奋斗,广大人民群众正是从党的奋斗历程中,从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从广大党员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的具体行动中,从不断获得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的切身感受中,深切领悟到我们党是实实在在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因而自觉自愿地跟党走,积极投身并不断推进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历史证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坚持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政党的产生和存在,都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先进的政党必须植根于最广大群众的沃土,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起来,而最广大人民群众之所以需要先进政党,归根结底就是先进政党始终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始终为他们服务,我们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我们党,就是因为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应尽责任和神圣使命。只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们党才会有牢固的执政根基,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就必须要求党员干部特别党员领导干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党的宗旨以新的时代内涵对坚持党的宗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能不能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中,体现在每一个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行动上。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必须适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愿望,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