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数控编程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17

初级数控编程培训篇1

关键词:数控加工;数控编程;仿真软件

随着机械制造业产品向高精密方向的发展,数控加工在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这对我们职业教育者来说,培训大量的合格的数控加工操作人员就成为迫切的问题。“实践出真知”,大量的实践操作,是学生成长为技术工人的必由之路。但是,每个学校的数控加工机床都是有限的,每一台数控机床又都是很昂贵的,学生稍一出错就可能导致机床的损坏。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数控教学,合理利用资源,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既获得有用的理论知识,又学会必要的操作技能,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数控机床操作者呢?答案就是,有效地利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

数控仿真软件可以在计算机显示屏上显示的仿真面板上模拟数控机床的操作,可以用三维动画演示零件的加工切削过程,并且能检验数控指令正确与否,提供一整套功能齐全的调试、编辑、修改和跟踪执行等功能。把仿真软件引入数控加工教学之中,用于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培训,这样既可以避免因误操作造成价格昂贵的数控机床的损坏,又可以使操作人员在对仿真数控机床操作过程中产生临场感和真实感。学生们不仅能更快地熟悉和了解数控加工的工作过程,并且能掌握多种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

那么,如何在数控加工教学中有效的运用仿真软件呢?

首先,在学生学习数控编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在教室里利用仿真软件演示各种数控加工命令的运动,增加授课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在讲授数控铣加工钻孔循环命令G81G82G83G73G74时,数控仿真软件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执行命令的时候,可以采用单步执行,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机床运动的每一个动作,而且通过对比不同命令动作的不同,有利于学生增强对比和记忆。

最后,仿真软件可以作为数控加工专业学生练习提高阶段的一种手段。数控专业的学生,经过一年半的编程学习、仿真练习、实训加工,此时已经可以独立完成高级工的零件的编写和加工。如果学生此时还想提高,则可以通过仿真软件给他提供练习的机会,比如学习另外一种系统的数控机床操作,或者编写宏程序加工复杂零件,也可以介绍自动编程软件的应用,如何导入仿真软件进行加工验证,等等。

初级数控编程培训篇2

【关键词】数控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师资培训教材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4-0161-03

二十一世纪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其实质是数控技术的竞争。学习和掌握数控技术已成为制造业从业人员的一种趋势。数控技术的应用在企业中体现为数控人员对数控机床的使用,其中数控机床是必备硬件。如果数控技术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物资,那么数控机床就是国防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装备,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数控人才主要由职业类学校培养,在中职类学校,数控教育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的确定、师资力量、实训设备和教材开发四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数控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定位,该专业有三个方向:数控机床控制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和机械CaD/Cam技术,涉及数控编程、数控设备使用、维护与技术管理、数控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内容。根据安庆市纺织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的调研情况来看,安庆市及长三角地区主要数控岗位有:数控设备操作技术员、数控编程员、数控维修技术员。

1.数控机床操作人员

数控机床操作人才是在生产岗位上承担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及日常简单维护工作的技术工人,目前市场需求量最大。这类数控技术人才可通过中等职业教育来培养,企业也可依靠自身力量从普通机床操作工中培养。这类人才要求掌握数控机床结构的基本知识和机械加工与数控加工的工艺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了解数控加工的自动编程。

2.数控编程及工艺人员

此类人员在模具行业尤其受欢迎,待遇也较高,这类人才可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这类人才要求掌握数控加工工艺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模具制造基础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日常维护和手工编程的能力,能运用至少一种三维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和自动编程。

3.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

此类人员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由于此类人员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较高,可通过本科或高职教育作基础培养后,经企业大量实际工作经验积累不断提高,这类人才要求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知识,掌握主要数控系统的特点、接口技术、pLC、参数设置和机电联调知识。具备数控机床的操作、手工编程和数控机床的机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护维修能力。

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职业学校,需要根据当地企业的实际用工需求确定自己的数控人才培养方向,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方式研讨目标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梳理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岗位职业能力,构建实用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以完成对其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的确定一定是校企合作的产物,切不可闭门造车,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二师资力量

数控专业科班出身且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的数控专业教师在中职类学校实属凤毛麟角。我校的数控专业教师大多是其他学科转岗而来的,有些教师参加过部级或省级骨干教师短期培训,有些则是自学成才。大多数控专业教师存在理论功底不够、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而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保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中职学校数控专业教学质量的基础。我校从以下三个方面扩充数控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1.制订培训目标

我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学校,我校的数控技术应用是省级重点专业。根据我校数控专业建设的需要,我校数控专业教师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在培训目标和计划的制定上,学校负责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专业带头人负责骨干教师培训目标、计划的制定和落实,骨干教师负责青年教师和转岗教师的培训工作。目标、计划分级制定,培训任务层层落实。

2.落实培训途径

第一,生产实践。我市拥有十多家大型机械装备生产企业。我校以这些企业的技术精英和数控设备为依托,采取请师傅进课堂、送教师进车间的方式进行校企合作。通过生产实践让我校的教师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环境,接触企业文化,融入产品研发、设计、工艺、制造的全过程。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可以弥补操作经验的不足,接触各类生产设备、了解最新生产工艺可以开阔眼界,把握生产状况可以为今后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设计理清思路。但生产实践并不能解决教师进修的所有问题。一方面企业关注的是生产的连续性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企业不可能长时间地为我校提供技术人员和生产设备,也没有精力为我校制定并落实教师进修计划;另一方面企业生产的产品往往比较单一,教师很难通过生产实践全面、系统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二,校内培训。我校拥有稳定的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有各类数控设备三十多台(套)。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在校内通过专题讲座、才艺展示、现场教学、技能比武等方式部分落实总体培训计划。

第三,骨干专训。为贯彻执行《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20年)》,中央财政拨出专款,由教育部和人社部牵头,每年对中职学校教师进行骨干教师培训。这项培训已持续多年,我校多名教师参与其中。通过骨干教师培训,教师们汲取了先进学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与兄弟学校交流、分享了数控教学成果,达到了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未来我校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持续选派中青年教师参与该项培训,使中青年教师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第四,高校进修。为夯实数控理论功底,我校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进高校进修。通过他们参与高校课程改革实验等活动,系统学习数控专业知识,把握数控领域的前沿信息。

3.检验培训成效

师资培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师资培训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我校从四个方面检验考核师资培训的成效:

第一,考核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各级各类培训均需由受训教师提交培训报告。校内培训由培训负责人为受训教师做点评;企业实践由厂方提供培训证明;骨干专训和高校进修需取得结业证书。以上资料存入教师培训专项档案,培训成绩与教师年终考评挂钩。

第二,考核教师参与学科建设的情况。从课程大纲教学计划的制订、校本教材的开发到目标任务的完成等学科建设等方面综合考察教师培训成效,并将该项考察结论作为教师续聘和晋级的主要依据。

第三,考核教师参与技能鉴定的情况。我校教师通过培训和自身的努力,要在双师两条线上不断进步:一条线是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另一条线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学生毕业时需要取得双证书。学生技能鉴定通过率列入任课教师业绩;青年教师及转岗教师双师成长情况列入骨干教师业绩;骨干教师双师成长情况列入专业带头人业绩,该项考核成绩作为评优的依据之一。

第四,考核教师参与技能竞赛的情况。技能竞赛是一个检验综合教学能力的平台。学校每年定期组织数控专业学生参加校级技能竞赛,积极参加市级甚至部级学生组和教工组的技能大赛。学生参加竞赛取得的成绩列入骨干教师业绩;教师参加竞赛取得的成绩列入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业绩,该项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评优和获奖的主要依据。

三实训设备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校现有数控车床16台、数控铣床3台、数控加工中心5台、数控车装调实训装置13套。这些设备用于师资培训或参赛选手集训是没有问题的,可用于成建制班级的数控技能实训,这点设备远远不够。针对数控设备数量不足,我校的解决办法有三个:

1.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增添设备

我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省纺织高级技工培训中心,省机电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市公共职业训练基地。自2008年起,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市人社局通过各种渠道为我校投入设备购置资金两千多万元。今后我校会将数控设备的采购列为资金支出的重点,分阶段充实完善数控车、数控铣和加工中心实训设备。

2.利用仿真技术解决初级实训问题

数控编程与操作是数控专业学生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单纯的理论教学,易使初学者感到枯燥、难学,使数控编程与操作教学陷入异常困难的境地。如何降低学习的门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化“难学”为“易学”,化“苦学”为“乐学”,在实际教学中,数控仿真软件的使用可以部分解决这些问题。

我校建有两个共100个工位的数控仿真实训室,安装有正版数控仿真软件。作为数控教学入门级实训平台,仿真软件的使用优点有:(1)资金投入少,规模化教学效果好;(2)有效减少设备故障,降低物料投入成本;(3)可以克服学生畏难心理,使学生能迅速上手操作;(4)可视化效果好。无论外圆或内圆加工均可清晰地观察到刀具的走位情况,为学生掌握循环加工指令提供帮助。

现有仿真软件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1)仿真对加工工艺的要求不高,错误的加工工艺能在仿真时畅行无阻;(2)不利于学生养成谨慎的操作习惯;(3)刀具品类不全,有些加工内容无法通过仿真软件完成;(4)部分操作技能的训练无法通过仿真完成。如刀具安装、工件装夹与找正、掉头装夹、内外径测量与读数等。

3.充分发挥现有机床的作用

由于设备数量有限,能通过仿真解决的问题都在仿真机上去做,仿真机做不了的综合性实训只能上设备,这就需要合理安排实训内容、时间和师资,在保障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设备,使学生通过实训获得操作数控机床的基本技能。

为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充足的单人单机操作时间,我校采取下述三项措施给予改进:(1)减少每个数控专业班级学生数,改大班(40~50人)为小班(20人),使每个数控班的教学活动能不间断连续进行;(2)数控实训采取倒班制,不同班级轮流实训,歇人不歇设备,同时注意做好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3)配套充足的工量夹具、刀刃具及辅助用具,确保实训过程顺畅。

四教材开发

教材的选用涉及用人单位需求、学生的学习能力、现有教学设备状况、师资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因素,现有的教材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活动中,我校与行业企业专家、数控岗位技术精英、兄弟学校数控专业同行一起共同研讨针对特定数控岗位的课程体系,并开发高效、实用、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现有的教材在实用性上往往做得不够,如编程时不考虑毛坯规格;切削时不强调刀具的规格;螺纹加工编程时螺纹小径究竟如何计算,为什么不同的算法结果会不一样等等。

校本教材是校企双方通过调整课程计划和结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现有教材进行校本化、个性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内容和结构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学校的特点和企业的需要。数控专业校本教材的开发突破传统教材模式的束缚,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校的设备情况、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合理地安排知识点,从而最大化地指导教学、指导学生。构建和谐的教学过程,达到老师喜欢教,学生喜欢学,提高数控专业教学效率。数控校本教材的编写应注重“会用、实用、够用”这一基本原则。

教学内容应有所取舍,理论知识要把握分寸。实践教学应尽可能详细周到,对实操过程中的每一步应产生什么效果、会发生什么状况、应采取什么紧急措施等,要让学生心中有数。

由于校本教材使理论教学总体难度降低,理论教学课时相对压缩,减轻了学生理论分析的难度,使学生便于理解所学内容;同时大大增加了实训的教学课时,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设备,了解它们的功能与原理,更熟练地掌握机床的使用,操作技能提高迅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教学效果显著提高。由于教学活动以设备与应用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变得直观、形象,实用性更强,各部分知识联系更密切,提高了学生对社会一线工作的适应性,并增强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突出了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陈为国.数控车削加工编程与操作[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初级数控编程培训篇3

一、专业技能训练与“四大模块”

二年级起就要进行数控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要求的专业技能。对数控专业的学生进行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操作技能培训,利用其所学的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等知识,完成对一些不太复杂的零件从编制加工程序到实际操作数控机床进行加工并进行工件的检测的整个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并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本着“精讲多练、学以致用”的办学宗旨,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的教学与考核,主要体现在以下过程:

(1)普通机床的认识与实践。主要完成普通车床、铣床等结构、原理以及操作;

(2)数控机床的认识与实践。主要熟悉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的结构、原理,零件的装卡、对刀以及操作与简单编程;

(3)数控编程学习。主要学会手工和电脑编程;

(4)数控生产实训。完成学生从学徒到生产的过程;

(5)综合训练。完成由图纸、编程、装卡、对刀、加工及检验的过程。

以上每一个环节都实行单个考核、循环实训。

针对数控技能训练,采用分阶段、分层次的目标教学法,建议安排7周的数控加工实训。其中两周的数控加工认识实习,主要让学生对数控机床操作有一个初步了解;在开设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等相关课后,安排两周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在开设机械制图和CaD/Cam软件应用课程后,共安排两周CaD/Cam软件应用实训;在开设数控机床结构、数控系统原理与维修课后,再安排一周数控系统调试与维护实训。内容采用模块式结构,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熟练尽可能紧密结合,按内容的类别及关联程度,组合成知识、技能一体化的四大模块。使学生达到《数控机床加工技术等级标准》对中级工的技能要求,为进一步学习高级工的技术理论和操作技打下了基础。内容分四大模块:

模块一:数控加工基本操作实训要求学生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操作方法,掌握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掌握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方法和数控加工工艺过程、特点。理解数控加工和普通加工的本质区别。要求学生熟悉掌握数控仿真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模块二:数控编程操作实训要求学生能独立完成中等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全过程,包括零件工艺分析、确定加工工艺过程、确定定位方案、工件装夹、刀具及切削用量选择、零件中基点坐标计算、数控程序编制及零件加工和零件测量。

模块三:CaD/Cam实训要求学生熟悉CaD/Cam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典型CaD/Cam软件的使用等知识,利用CaD/Cam软件对较复杂零件进行三维造型,根据所学数控加工工艺知识选择合理的走刀路线,生成刀具轨迹,并后置处理后进行自动加工。

模块四:数控系统维修与调试实训通过专用周的系统训练,主要培养学生针对典型数控系统进行机床调试的能力,从而掌握对数控机床常见故障进行诊断及维修的能力,并且掌握数控设备日常及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的能力。

二、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与“半工半读、工学交替”

三年级主要进行综合技能实训,让学生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获得相应的数控操作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产学结合,如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一些企业或工厂,参与生产及就业环节,完成岗位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实现从学生到生产第一线操作者的角色改变,毕业后能尽快顺利的适应工作,缩短磨合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边讲边练、先讲后练、先练后讲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形成“实践、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建议和省劳动厅职业技能鉴定所在我校联合成立职业技能鉴定站,使数控专业在技能教学方面实施目标化教学,按照数控加工中级工教学目标进行各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并在鉴定前再进行针对性的数控技能强化训练。除保证数控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需要外,每年举办数控中级工培训。数控专业每年约派80%的学生在毕业前半年进入企业,由校企共同实施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培养计划。学生在企业所完成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实践教学。特别是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组织培训、岗位实习、实施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学院把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在就业单位进行,企业按用人意向,安排培训和顶岗实习,指派专人辅导,由学校和企业按照教学要求共同考核,合格的留厂就业。学院应积极推行订单教育,按照企业要求实施动态培养策略,紧跟生产技术、管理发展动态,以现代生产技术、管理零距离的要求组织教学,毕业生上岗达到零适应期的目标。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值得借鉴

这种模式类似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DualesSystem),即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在德国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相当于我国的初中)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虽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实施厂校合作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外,我以为生产实习、企业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训实践的好处有:

四、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我院在建设新校园和评估时期,已自筹资金在我院新校区建成数控实训基地。基地建成以后,购置了数控设备,扩大了基地规模,改善了实训的条件,提高了办学的水平。但这还远远不够,数控专业实训基地包括:数控加工实训基地、机加工实训基地、CaD/Cam实训室、数控系统维修实训室,还要建设的专业相关实训室有:气动液压实训室、mpS实训室、机器人创新室等。

建议学校在购买数控机床建设实训基地时应考虑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所使用的数控系统“主流”产品。另外实训设备也应该考虑适当的配置一些其他的系统,尽量做到综合搭配。比如开放式数控系统虽然价格比较昂贵,但是有条件的话,学校还是应该考虑购买一些。在这些数控系统中,除了具有传统的RS232接口外,还应备有采用tCp/ip通讯协议的以太网接口,为数控机床联网提供基本条件。由于当今世界范围内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是从数控机床的单机加工向制造过程的集成,而实现制造业集成的前提首先是开放式数控系统的采用,假如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没有接触过开放式数控系统,对实现网络化制造没有认识,这样的学生也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当然数控设备一般都比较昂贵,单靠学校自筹经费、或靠国家和省厅立项拨款来解决经费的问题是非常被动的,学校可以采用与企业签订实训基地建设协议,将企业的生产基地直接作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而且需要这方面人才的企业也是乐于与校方合作的,因为通过这种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快的了解企业用人要求,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增强职业意识,有利日后更快地适应岗位工作。

初级数控编程培训篇4

关键词:油田;井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U674.38+1文献标识码:a

井控,有的叫做井涌控制,还有的叫做压力控制,各种叫法虽说有些不同,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指采取一定的方法,控制井内压力,基本保持井内压力平衡,以保证井下作业的顺利进行。总而言之,井控就是实施油气井压力的控制(就是用井眼系统的压力控制地层压力)。

井下作业井控技术,是保证井下作业安全的关键技术。主要工作,是执行设计,利用井控装备、工具,采取相应的措施,快速安全地控制井口,防止发生井涌、井喷、井喷失控和着火事故。

1井控的分级

根据井涌的规模和采取的控制方法不同,把井控作业分为三级,即初级井控(一级井控)、二级井控、三级井控。

初级井控:依靠井内液柱压力来控制平衡地层压力,使得没有地层流体侵入井筒内,无溢流产生。

二级井控:依靠井内正在使用的压井液不足以控制地层压力,井内压力失衡,地层流体侵入井筒内,出现溢流和井涌,需要及时关闭井口防喷设备,并用合理的压井液恢复并内压力平衡,使之重新达到初级井控状态。

三级井控:发生井喷,失去控制,使用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恢复对井喷的控制,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井喷抢险,可能需要灭火、邻近注水井停注等各种技术措施。

一般地说,在井下作业时要力求使一口并经常处于初级井控状态,同时做好一切应急准备,一旦发生溢流、井涌、井喷,能迅速地做出反应,加以解决,恢复正常修井作业。

2与井控有关的概念

2.1井侵

当地层压力大于井底压力时,地层中的流体(油、气、水)侵入井筒液体内,通常称之为井侵,最常见的井侵为气侵。

2.2溢流

当井侵发生后,地层流体过多的侵入井筒内,使井内流体自行从井筒内溢出,这种现象称之为溢流。

2.3井涌

严重的溢流使井内液体过多的溢出井口,出现的涌出现象称之为井涌。

2.4井喷

地层流体(油、气、水)无控制地涌入井筒,喷出地面的现象称为井喷。

2.5井喷失控

井喷发生后,无法用常规方法控制井口而出现敞喷的现象称为井喷失控,这是井下作业中的严重事故。

综上所述,井侵、溢流、井涌、井喷、井喷失控反映了地层压力与井底压力失去平衡后井下和井口所出现的各种现象及事故发展变化的不同严重程度。

3井下作业井控设计

井下作业设计,是根据油田开发的要求来编制的。多年的实践证明,正确的编制井下作业设计,不仅能够确保井下作业施工安全可靠进行,而且还将提高施工效果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井控设计是井下作业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石油与天然气井井下作业安全的关键技术。

在井下作业地质设计和工程设计中应有井控内容及要求,除了提供井控基础资料外,对井控的技术要求应列出专条进行描述。

3.1井下作业地质设计

地质设计中,应提供井身结构、套管钢级、壁厚、尺寸、水泥返高等资料;提供油、气、水层基本数据和压力数据;提供固井质量情况;提供浅气层情况;提供日常高压层;提供有毒有害气体状况,提供注水井注水连通情况以及与井控有关的提示。此外,还应提供井场周围500m(含有硫化氢的井2km)范围内是否有居民住宅、学校、厂矿等环境敏感区域的说明。

3.2井下作业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在地质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井控技术措施。工程设计中应提供历次作业简况;提供套管技术状况;确定压井液类型、性能、施工压力参数;同时明确防喷器的塑号、数量、压力等级;选择内防喷工具;并提出相应的井控及安全环保要求;要提示本井或邻井在生产和历次作业中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检浏情况。

以上设计应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未经审批不准施工。施工过程中如变更井控设计时,执行设计变更程序。

4建立完善的井控管理措施

4.1建立完善的井控管理体系:按着“以入为本、预防为主、全员控制”的工作理念。建立纵到底、横到边、组织周密的井控管理体系。

4.2完善井控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促进工作持续改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分级管理制度。按着“责、权、利统一”的原则,将井控管理的责、权、利逐级分解,直至班组、个入;井控培训、演练制度。努力通过轮训让员工全面、系统的了解井控知识和操作方法,让岗位入员熟练一、二级井控的实施对策和操作方法,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井控成功;防喷器定期试压、检测制度。通过加强防喷器定期试压、监测,确保所用防喷器性能完好、实用有效;防喷器配套、安装制度。在全面了井史资料的情况下合理配套、标准安装,确保满足井控需要;井控监督检查制度。按着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完善井控监督检查制度,促进各项井控制度、措施的有效落实;开工检查验收制度。接着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完善开工检查验收制度。促进各施工现场严格落实“三标管理”。推动各项井控制度、措施的有效落实;建立防硫化氢防护应急制度及井控工作例会制度。

4.3加强井控配套、检测,建全井控资料。加强井控装备配套,完善井控设备检测;编制详细的井控装备安装、试压标准及操作规程,日常管理,维护、使用细则等;实施井控装备追踪编号,建全井控装备投产、检测、保养、使用及报废等相关资料;建全井控培训、应急演练、应急抢险等日常管理资料。做到有据可查,促进各项制度的严格落实。

4.4加强井控培训、严格培训效果考核。明确培训取证的岗位、轮训周期、培训内容、考核办法和井控取证培训管理办法;选择适合现场条件和队伍基础素质的培训教材,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培训;编制垒面的鉴定考核细则,对学员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4.5编制完善各级应急预案,强化班组预案演练。根据作业施工工序,编制班组井喷应急操作程序。即按着作业内容、井控装备、作业装备、入员配备等,编制相应的班组应急操作程序;按着编制好的班组应急操作程序,认真组织班组入员学习和演练。做到每一名员工能按应急操作程序熟练并合格的完成本岗位工作,能密切配合相关岗位顺利并合格的完成应急操作程序;日常应积极开展班组应急演练,以提高员工的井控意识、应急操作技能和成员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

5建立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严肃监督考核。对井控培训工作组织得力、考核成绩突出的单位、主管领导、主管入员和参加培训的个入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和精神奖励;对按规定组织现场应演练、考核成绩优秀的单位和个入进行奖励。否则,给予经济处罚,并通报批评;对所有作业现场实施巡回监督检查.及时发现井控隐患、整改隐患,随机对作业班组组织不同工况下的应急抢险演练;检查井控培训、应急演练效果,纠正应急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井控培训、现场应急操作技能、全员井控意识的有效提高。

结束语

进行井下作业,严格井控,必须做好包括井控设计、井控装备、作业过程的井控、防火防爆防污染防硫化氢措施和井喷失控的处理,井控技术培训和井控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严防死守,避免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东升.油气井套损防治新技术.2008.

初级数控编程培训篇5

关键词:数控技术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懂工艺、精操作、会编程的高素质技能型数控人才。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中之重。

1.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总体思路

(1)实践教学目标

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实践教学,学生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熟悉电加工机床编程操作,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学习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实践教学总体思路

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试验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四大部分。在实践教学体系执行过程中采用三阶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基础实践教学,打基础;第二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强化核心技能培养;第三阶段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注重数控专业综合能力的锻炼培养。

2.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

(1)基础实践教学阶段

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掌握普通机床的操作方法,对机械材料热处理、公差、自动控制等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为数控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打基础。本阶段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实验,机械设计实验,公差实验,液压气动实验,pLC实验,热工实训(2周),autoCaD绘图实训(2周),车铣实训(4周),钳工实训(2周)和数控机床认识实习(2周),本阶段主要在一年级实施。

(2)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实践教学阶段

专业核心技能培养实践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阶段的学习,熟练掌握数控编程、数控机床操作,掌握自动编程、自动加工,具备电加工机床编程操作能力,满足数控加工岗位能力要求,实现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本阶段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数控编程设计(1周),数控工艺设计(1周),数控车床编程与加工(4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编程与加工(4周),线切割编程与加工(2周),CaD/Cam自动编程与加工(4周)和校企合作工作站进站学习(12周),本阶段主要在二年级实施,校企合作工作站进站学习因企业条件限制,每学期选派30名学员。

(3)专业综合实践教学阶段

专业综合实践教学阶段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阶段的学习,学生更好地进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融通,可以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加工问题,缩短学校学习与企业实际加工零件之间的距离,为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岗位打好基础。本阶段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数控毕业设计与答辩(7周),数控专业综合训练(2周)和顶岗实习(20周),本阶段主要在三年级实施。

3.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校企对接实现

(1)实践教学内容设计贴近企业产品

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阶段的实践教学,采用一体化项目教学方式。在项目设计上,负责教师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项目设置,使项目设计更合理、更贴近企业实际,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合格数控人才起到重要作用。

(2)利用校企合作工作站进行实践教学

数控技术专业依托国防职教集团建立了西安嘉业航空校企合作工作站,专业依托工作站,每学期安排30名学生进站进行3个月的工学交替学习,进站期间半天学习理论,半天实践学习,学校派1名教师参与教学组织,企业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理论授课及相应岗位的实践指导。

(3)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为了保障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符合企业需求,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委员一半来自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确保培养方向不偏离。

课程建设过程邀请企业一线实践经验丰富的能工巧匠参与实验、实训课程项目设计,使实验实训内容更符合企业实际。

顶岗实习、工学交替过程中,企业提供设备、实际产品,企业员工参与学生培养过程。技能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的高级工程师对学生进行理论授课;实践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指导。

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1)条件保障

三阶段的实践教学要求较高的实践教学条件,包括企业的参与配合、设备、师资等。本专业投入一千万数控设备,并利用企业设备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师资队伍方面,数控技术专业拥有专业教师30余人,高级职称10人,双师教师25人,并聘请企业专家任教为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师资条件。

(2)制度保障

学校实践教学管理处发出了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运行保障

教务处组织各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明确实践教学环节,并严格要求实践教学占总课时的50%以上。在执行过程中,教务处、实践教学处、督导处、数控学院在实践教学的初期、中期、末期进行各项环节的多级检查,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

初级数控编程培训篇6

“三提高两加强”培训项目管理的主要做法

实施两级评审,提高培训项目针对性

一是建立基层单位培训项目储备库初审制度。公司严格按照国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和培训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组织开展了2014年教育培训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要求各单位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围绕本单位“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业务发展需要和员工绩效考核等核心内容建设培训项目储备库,严格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科学开展方案设计、编制可研报告。本单位初审通过后,方能参加省公司复审。

二是严格执行公司培训项目储备库复审制度。人资部遴选专家组成评委会,制定统一的评审标准,分层对公司和各单位培训项目储备库进行复审。根据复审意见,组织各单位调整完善了培训项目储备库,按照紧急、重要程度确定入库项目,保证了培训项目储备库的针对性。

两轮横向沟通,提高培训项目实效性

为增强年度培训计划与培训项目储备库的对应性和吻合度,公司实施了两轮部门间的横向沟通。一是首次沟通初定2014年培训计划框架。公司在培训项目储备库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编制2014年培训计划,确定了2014年培训项目的投入。

二是再次沟通锚定培训计划细节。拟于2014年初,结合国网公司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二轮征求本部各部门的培训计划建议,进一步明确培训计划的时间和内容,将培训任务分解到月,明确责任部门。

五个环节控制,提高培训项目严肃性

一是控制培训项目进度安排环节。统筹培训中心现有培训资源,加强与专业部门沟通协调,相对均匀、合理地安排培训项目实施进度,确保完成全年计划任务;加强对计划进度的监控和考核,基本实现无计划培训项目无必须理由不予安排。

二是控制培训项目方案编制环节。督导培训中心和责任部门认真编制培训方案,从培训内容、师资遴选、学员分配、经费预算等方面严格把关,力求课程设置合理、师资配备科学、经费使用合规。

三是控制培训项目开结班环节。精心做好培训开班准备,开班前15日下发培训通知;3天及以上培训班必须组织考试,并评估培训效果;培训班结班7个工作日内,完成材料归档和信息资料的系统录入。

四是控制培训项目实施环节。实行班主任全程跟班制度,通过日巡视、两级干部听课、学员座谈会等方式,加强培训班全过程监控与督导。

五是控制培训项目费用环节。严格执行国网“六不一禁”要求,培训费用实行“三控”,即单项费用不超标准,人天均费不超标准,培训班总费用不超计划费用。

加强培训项目过程管控

一是全面推广应用培训项目管控系统。按照国网公司培训项目信息化管理要求,2013年组织了三次SG-eRp培训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培训,提高了培训项目信息的填报质量。自主开发了培训项目管理监控系统,动态监控和系统分析培训数据,及时掌控培训项目计划进展和经费进度,为年度调整优化培训项目提供了依据。

二是初步建立培训项目管控指标体系。建立了培训项目指标月度通报制度,从2013年8月份开始,每月对各单位培训项目计划完成率、费用完成率、结班及时率、资料完整性等指标进行通报,督促培训项目进度。

三是加强培训项目督导调研。专门成立培训工作督导组,前往各单位了解2013年培训项目进展情况,调研基层单位的培训需求,征集培训项目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培训项目管理和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了依据。

加强培训项目考核管理

一是将培训项目指标作为年度培训工作考评的重要内容。公司已初步形成了以培训项目为主线的年度培训工作考评体系,通过现场督导、系统提取关键指标等方式进行评价,将各单位培训项目实施情况纳入了年度绩效考核中。

二是将培训项目指标作为同业对标月度考核的主要内容。通过国网《SG-eRp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模块》和公司《培训项目管理监控系统》两个培训项目管理监控平台,对各单位培训项目管理的8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排序,纳入同业对标月度考核。

“三提高两加强”培训项目管理的特色亮点

首次实行基层单位培训项目储备库初审制度

人资部严格按照国网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和培训项目管理的相关要求,下发了《关于开展2014年教育培训项目储备工作的通知》,组织开展了2014年教育培训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要求各单位在认真开展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本单位“三集五大”体系全面建设、业务发展需要和员工绩效考核等核心内容建设培训项目储备库,严格论证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科学开展方案设计,编制可研报告。在上报省公司评审前,先由本单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初审,初审通过后方能参加省公司复审。

认真开展基层单位培训督导调研工作

按照公司2013年培训督导调研工作的安排,人资部组织相关人员对公司所属22家单位的培训工作进行了督导调研,采取听取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查阅培训资料、勘察实训场地等方式,先后组织召开了供电单位及其他单位座谈会22场、县公司座谈会12场;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召开调研情况分析汇总会议3次;征集意见和建议200多条。通过督导调研,人资部了解了基层单位开展培训工作的实际情况,有效地促进了各单位的培训工作。

充分发挥两个培训监控平台的作用

为了及时了解基层单位培训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人资部进一步加强了对基层单位的考核管理。人资部充分利用国网《SG-eRp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模块》和公司《培训项目管理监控系统》两个培训项目管理监控平台,随时提取关键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对存在问题的相关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有效地促进了各单位培训项目计划完成率、费用完成率、结班及时率、资料完整性等指标的完成。

实践效果显著

一是顺利通过了国网公司限上项目评审。2013年多措并举管理培训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9月份在国网公司培训项目评审会上,公司培训项目准备充分,方案设计和可研编制工作扎实,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公司培训项目全部一次性通过评审。

初级数控编程培训篇7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探索并初步形成了“岗位接轨三步式”(练岗+轮岗+顶岗)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即通过练岗使学生成为能基本满足企业职业岗位(群)要求的新手;通过轮岗使学生实现新手到准员工的转变;通过顶岗使学生符合企业员工的要求,从而实现了学生职业岗位逐步接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确定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每一个岗位都按照“练岗”、“轮岗”、“顶岗”三步走的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该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最终达到该岗位高级工标准。

二、课程改革与建设

1.构建并完善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和企业技术骨干的帮助下,根据各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和任职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并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将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进行整合,形成综合能力领域(即学习领域),再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对行动领域进行重构,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

2.任务式实训项目初步实现了产品化学院根据专业带头人提出的实训要求,对现有的产品生产工艺进行改良或对原有的实训产品进行产品化改造,设计出相应的实训任务。学生在做单项技能训练时,先获得实训任务,再根据任务进行产品分析并拟定生产工艺过程,最后按要求生产出产品,学生的成绩根据产品的质量来进行评定。这样,既节省了实训原材料的消耗,降低了实训成本;又保证了产品的生产进度和企业的利润;还可使学生在真实的产品生产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

3.虚拟教学带动了“做、教、学”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实训基地生产产品的精加工,需要操作人员能熟练编程并操作机床,而学生在编程与操作的初期并不能保证产品的质量,为了提高产品的成品率,降低生产风险和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基地与专业研究室合作,就产品精加工的教学化改造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先通过仿真加工、虚拟工艺设计等方式在机房、网络和多媒体教室开展虚拟教学,然后在教学机床上进行熟练度训练,最后再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生产的教学路线。在这一过程中,既保证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得到了保证,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还满足了公司的安全与生产方面的要求。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过实施模块化课程研究,已开发出《数控车床操作与编程》、《数控铣床操作与编程》、《数控加工工艺设计》等几门应用虚拟教学的课程,整个生产过程由专业教师、岗位负责人、车间师傅、学生共同完成。专业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根据生产任务做好实训、虚拟课程的设计,包括实训纲要,实训内容,实训考核方案、虚拟课程的教学单元设计,实训任务与生产任务相一致,实训内容与岗位工作流程相符,考核以生产考核为主。专业教师还要做好教学组织,包括按岗位需求进行学生分组,与公司一道确定学生的指导师傅,在车间讨论室,做好相关知识点的讲解;岗位负责人主要职责是生产组织,程序编制与调试,刀具选用及刀具修磨,控制生产进度及质量,对学生进行生产工艺讲解,对师傅及学生进行考评;车间师傅在这里不再是一个纯粹机床操作人员,其更重要的职责是指导学生做,监督学生操作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对其有生产任务及生产质量要求,学生首先是要严格遵守公司制度及按安全操作进行操作,确保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在师傅的指导下生产,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勤思考,多做记录,多问师傅,手脑并用,通过实训掌握操作技能及对机加工工艺加深理解。

4.校企人员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编写省规划教材《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CaD/Cam技术应用篇》、《数控加工实训》等6部,其中主编4部,校本实训教材5部。

三、教学管理改革质量监控

1.学院积极推进适应工学结合的学分制教学改革,“以他方为中心”探索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的弹性学制。建立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体制。

2.学院每年组织各专业进行专业调研,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论证人才培养方案。2008年实施了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改革,制定了一系列调研规范表格和课程体系构建分析表格,保证了2008级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需要。

3.制定校内专业技能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关键实践环节的质量标准。强化质量意识,重视过程监控,完善学校、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教学评价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能动机制,改进系(部)工作评估办法,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学生就业率等作为评价系(部)工作的重要指标,借助社会(企业)力量参与评估,评估结果与学院资金投入挂钩,推动系(部)工作主动调整,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内化为自身动力。

4.创新和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强顶岗实习环节的管理,把班级建在企业,挑选聘用一批德艺双优的企业骨干作为兼职辅导员和指导教师,形成学院和企业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保证学生顶岗实习既有学习任务,又有生产任务,做到实习就业有机结合。

四、专业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1.企业参与专业建设

(1)成立了由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一线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形成了良好的校企互动机制。(2)2008年暑假期间,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安排了4名教师分别在基地的工艺室、电加工区、三坐标室和注塑成型区进行实践锻炼,安排了4名教师到航宇公司工艺与动力部进行实践锻炼。教师们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提高了动手能力,保证了后续教学能够优质实施,也为基地对外生产提供了助力。(3)建立了良好的学生实训、实习联系机制,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轮岗实训和顶岗实习均能在合作企业顺利开出。

初级数控编程培训篇8

论文摘要:在认真调研、分析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制造业背景、行业背景和学校背景的基础上,阐述了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并提出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和培养目标

(一)机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1、制造业背景

制造技术是使原材料成为产品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制造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入世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机电工程技术进步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不断开发,从而推动了与此相关的教育服务的改革与发展。

2、行业背景

要发展国民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就必须发展装备工业,而装备工业的主要产品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其核心代表是数控机床产业,要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必须优先发展数控机床产业。

据调查,抚顺挖掘机制造公司、韩国独资企业“双龙公司”、6409厂、三环机械制造总厂、煤矿电机厂、铝轮毂厂、减速机厂、抚顺机械厂、石油机械厂、星阳公司等都引进了机电设备及数控加工没备,需要相当数量高层次的机电设备及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操作、编程、维护人员及车间管理人员。同时生产机电产品的厂家也需要懂机电技术的营销人员。

最近几年,机电专业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据2002至2003年就业统计,机电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3。为此,发展与先进制造业相关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一线机电专业人才是当务之急,也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3、学校背景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有二十多年普通人学专科机械类专业办学历史,现已发展为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数控应用技术”、“机电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等一系列专业群。1999年以来,针对制造业对机电及数控人才的迫切需要,我校机械类专业主要围绕数控应用技术及产品安装、调试、维护专业方向进行人才培养,并于2000年独立设置了高职机电工程技术专业。

(二)业务规格与专业特点

l、业务规格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职业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的“多元目标模式”。一级:具有熟练的autocad绘图能力,考取autocad认证证书;二级:熟练的电工电子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三级:常用传动件的设计及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熟练使用caxa电子工艺图表;四级:能够熟练掌握手工编程及熟练应用一款cad,cam软件(caxa、pro/e、mastercam)和数控仿真软件,考取数控工艺员证书,五级:熟练操作至少一种数控机床(车铣或加工中心),考取数控车(铣或加工中心)中高级职业技能证书;六级:熟悉机床电气控制、plc数控技术、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微机和单片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知识,具有简单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的能力,考取机电设备维修工中级职业技能证书。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达到不同级别,达到其中任意一个即可实现就业。

2、专业特,最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机电行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同时使学生们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

以就业导向和职业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为主题,形成培养高职人才的新模式一是在培养内容上,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使学生知识够用,技能过硬。二是从培养方式上,做到“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三是从培养主体上,做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为辽宁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械制造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机电工程技术应用岗位人才必备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构建课程的知能结构,重组课程体系:突出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技能和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创建具有现代水平的训练教学基地,构建具有特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新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1、加强教学软、硬件的建设

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主题,加强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文件,加大教学资源与教学设施投入,改善实验、实习设施。

2、重组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调理论的系统性,侧重于基本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应用。专业核心课程:autocad、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数控原理与编程、cad/cam(caxa、pro/e或mastercam)软件应用、机床电气控制与plc等。

3、实践环节突出四个特性

一是基础实践教学环节的普及性。对于金工实习,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方面,这样在实际操作中,以车工、钳工、铣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在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功夫。

二是专业基础实训的严格性。专业基础实训学习量大,范围广,学生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对专业的认识。这一环节掌握好,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我们开设autocad实训、电工电子课程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

三是专业实训的必备性。我们建设了cad/cam实验室和数控实训基地,装备了先进的计算机和正版cad/cam软件以及10台先进的数控机床,利用正版的数控加工系统仿真模拟软件实施教学,之后再到机床上真刀实枪的进行操作。把工厂中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艺、常用数控机床操作、编程的内容整合成“典型零件的工艺制订”、“数控机床编程”等实训项目,保证学生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学会常规典型零件的数控编程,基本了解数控机床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

四是毕业实习环节的针对性。毕业实习环节教学,主要针对学生面向社会需求,学生尽管是同一专业,但实际工作中会有不同的选择,因而毕业环节就应该体现这一点,以所学专业为主,结合自己情况完成毕业环节,尽量以普通机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为主,但考虑就业导向,有意拓宽,如在企业中流行的cad/cam软件的运用(autocad、caxa制造工程师等)、现代车间及班组的管理、机电设备的营销、机电设备的设计、开发等,做到真题真做。

4、加快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

加快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专业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现有实验室8个、专业机房1个,已建成数控加工实训基地,第一期购置两台生产型数控车床,华中的数控铣和数控车床各三台以及方正系统的电火花、线切割各一台,并已陆续开始使用,使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有了基本保证。

专业机房全天对全系学生开放,通过科学地管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扩展,实际动手能力逐渐增强,自身的务实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本着“先求合作、后求发展”原则,已与沈阳金杯汽车培训中心、市煤矿电机厂、市机械厂、双龙公司等多家不同性质、地域、行业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固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校内基地打基础,以数控加工操作技能为主,并进行数控设备编程与操作实训,故障诊断与维护实训等。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针对机电设备、数控机床的装配、调试、验收等环节。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5、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

对数控机床的结构、机械设计等内容,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以现场教学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技能证书与毕业证结合

实行双证书或多证书教育。课程实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数控机床操作等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考取美国autodesk公司颁发的autocad二级认证、国家劳动部颁发的数控工艺员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等。

7、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注重教师“双素质”能力的培养;采用自身培养与送到国家指定的师资培训基地等地相结合的方法,使多数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有3名教师获教育部颁发的“双师素质”证书,有8名教师具备劳动部门认定的考评员资格,有2名教师考取了加工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证书,还有4名教师专程到华中数控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专业教师双师型素质合格率已达到80%,三年内将达到100%;现已基本实现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8、毕业实践与就业环节相结合

改革毕业设计原有的限于纸面的图纸设计、毕业论文的形式,将毕业环节变为毕业实践、毕业设计和毕业制作,使其内容多样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多样化,逐步转为对职业技能培训更有促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或控制器的实体制造与制作。在实体制作与加工中,培养综合运用单片机、plc控制技术的能力,培养数控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能力,培养机电产品cad/cam技术应用能力。

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双赢的机会,一方面学生获得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缺少现代化人才的企业也招聘到了就了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对学校则初步实现了后期订单教育。

9、教材建设与规划

专业理论课:以教育部规划的高职高专教材为主,自编部分教材,无论选何种教材,都要以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据。积极参加各类教材编写,其中主编了《机械设计基础》等教材。

实习、实训课:以实习、实训大纲为指导,自编实习、实训指导书,明确实训项目、实习任务,实习、实训方式,实习、实训效果和成绩评定方法。实习、实训内容以操作技能的训练为主,突出训练过程和操作效果。根据新技术出现的实际情况,实习、实训指导书应定期修订。

拟自编教材有:《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实训教程》、《可编程控制器实训教程》、《数控编程及加工实训教程》、《电火花型腔加工及线切割加工教程》、{(cda/cam软件应用实训教程》等。

大力推进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制品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现已做出机械制图、autocda2000、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原理与编程、caxa制造工程师、mstercma等课程的多媒体课件。

10、注重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2000级开始,将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作为本专业的选修课,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文化素质;通过学生的演讲、爱国教育等,培养学生勤奋、踏实、朴素的工作作风,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高职特色

根据学生能力及爱好的不同,建立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为中心的阶梯式“多元目标模式”,坚持多证书毕业。

置受教育者于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和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工程背景下,坚持常规技术训练与先进技术训练相结合,坚持数控机床单机训练和局域网条件下综合训练相结合。

大幅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注重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采用交叉培训的方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双素质”教师培养双证书学生。

初级数控编程培训篇9

【关键词】《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高职生实践生产对接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宜春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立项课题《课程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的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CSKL2013─121。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19-02

一、引言

职业教育已成为人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就业教育。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为学生的毕业就业走上工作岗位做好一定的准备和前奏服务的。《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是数控加工技术专业高职生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在该课程实践教学中,采用学生专业技能实践与企业生产实现有效对接的方式进行,是我们在提高学生数控加工技能实践教学方面探索走的一条新路。

二、实施条件

1.专业师资条件

讲授这门课的相关任课教师本身就是这门《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必要实训条件的创造者,是学生心中的“主心骨”。既要求该课程的相关的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要懂得机械制造加工企业产品从毛坯到成品的加工流程,并且知晓如何节省零件的非加工时间、如何选择工件加工工艺、确定刀具路径等。这种“理、实”一体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教师经常下实训车间自觉练习技能操作并经常深入相关企业学习一些新的工艺和技能,以保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浇灌”给学生。

2.前承(内在)条件

《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作为一门专业课,其实践过程必须靠专业理论知识支撑。理论指导实践,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技能操作实训。根据教学改革精神和学生认知规律与就业需求,《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理论与实践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授课,使学生该课程每个知识点理论知识学习后,在学校实训车间进行初级简单的技能实训,为赴企业进行生产实训打好一定的基础。根据我所教授的12级数控大专班的《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比往届同专业学生有明显的提高,效果显著。

3.硬件条件

数控加工技术高职生赴企业进行与生产对接的实践技能实训,除了学生自身要有一定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外,还要有满足一定条件的接收企业。企业条件主要是要有与学校进行长期合作的机械加工制造类企业,并且该企业要有一定数量的数控车、铣床等设备。江西苏强格液压有限公司是我系的校企合作单位,也是我系12级高职生数控加工实践教学的选定和实施企业。

三、时间保证

学生赴企业进行生产性技能实践在时间安排上,做到:

1.时间安排合理

学生赴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践时间安排要恰当合理,也不应影响其它课程的教学。《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这门课程应当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和技能操作基础之后,也即开始教学第二个月或第三个月后再派学生赴企业为宜。

2.时间安排不宜过密

无论是从该课程的特点还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高职生的心理承受情况而言,学生赴企业生产性实训每周的时间安排不宜过密,更不应影响学生其它课程的教学。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安排三次为宜,分别是星期二下午,星期五下午和星期六一天(主要原因是这些时间段学生没有课),任课教师在学生赴企业之前一定要与企业生产管理等部门进行联系协商,好让对方做好准备。

四、生产实践环节实施过程

1.确定合作企业

根据对方企业现有条件确定实践教学合作企业。根据我系校企合作的情况和对方的设备条件,《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实践选定为江西苏强格液压有限公司,对方已欣然同意。

2.学生赴企业技能实践

事先任课教师已与企业取得联系,对方企业也做好准备。第一次去每位学生都安排并跟随了一位技术和职业道德较好的师傅作为指导教师。企业师傅不仅要从事企业产品的生产工作,还要负责带好所跟随的学生。

(1)任课教师赴企职责

任课教师也跟随学生赴企业,主要职责是:跟踪学生赴企业实践;做好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上传下达;做好协调并管好实训纪律;鼓励并要求他们与企业师傅搞好关系;协同企业师傅做好学生实习的准备工作和实训释疑工作;负责学生赴企和返校来回的交通安全等。

(2)实践与生产的关系

学生赴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践,既与产品生产有关,又有自身的技能实践有关。赴企业实训初期,学生主要是通过看,学,在企业师傅指导下辅动手实践。虽然此时学生已经历过学校的实践实训阶段,但企业产品零件是有成本的,此时企业不可能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还需要一个锻炼和熟悉的过程。当学生在企业车间从零件毛坯到成品各流程逐渐熟悉,并熟练掌握零件的数控程序的编写、对刀、随检测产品质量而修改刀补值、现场工艺实施等各个环节了,然后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进行产品的生产,从而真正实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

3.理论知识验证反馈

学生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践初期和在师傅指导下产品生产阶段,所运用的许多理论知识都已在课堂学过,需要学生进一步验证是否正确,是否如同老师所讲的一样。对于那些学生反馈的还没讲授但已在实践中出现使用过的如指令、程序等知识,需要及时详细讲解帮学生补上这些内容。

4.自行设计实训课题并实践

鼓励学生按任课教师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且有一定难度的课题,让他们在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训的后期将课题拿到企业车间在不影响生产且征得师傅的同意情况下,自己进行编程、对刀、操作、零件检测等,以检验自己所学。

5.座谈反馈

邀请参与生产性实践的学生和企业师傅、企业部门领导座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实践收获与不足,感想以及还想学习的技能等;并请企业师傅们对自己负责所带的学生有针对性、有所侧重地做出调整,满足学生技能学习的要求。

6.效果评价

对每位学生赴企业进行生产性实践的效果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并要求企业师傅就其本人所带学生的实践情况做出客观评价。这些评价将作为学生期末总评的有力参考。

五、结束语

《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实现有效对接,解决了数控加工技术专业高职生缺少实践锻炼的情形。使该课程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进一步提高了高职生的实践动手操作技能和在工艺实施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催景贵.职业教育心理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83~198.

初级数控编程培训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衔接;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05-02

职业教育是我国人才培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五年制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五年制高职《电工电子技术》课是机电专业、电气自动化控制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电器专业、汽车等工科专业的基础技术学科,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是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课程体系。笔者通过探究《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可以改变目前五年制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存在的脱节现象,还能很好地提高专业教学效果,也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所以,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学与职业资格考核相衔接,一定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一、五年制高职专业教学要求

五年制高职专业学校目前都是按照统一的专业教学进程实施教学的。当然,由于各个学校实际情况不同,可实施计划有所不同,但总体都是按照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现举例说明两个专业的教学进程安排。

1.《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要求: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中“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包含:①《电工技术基础》包含电工仪表内容,是理论教学课程。计划安排在第3、4学期完成,每周4节课,共112课时。②《电子技术基础》包含电力电子内容,是理论教学课程。计划安排在第4、5学期完成,每周4节课,共100课时。③《电工基础技能训练》(含电工测量)是实训课。计划安排在第4学期完成,计1周时间,共28课时。④《电子装接工艺与技术训练》(含电子测量)是实训课。计划安排在第5学期完成,计2周时间,共56课时。该“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共需286课时完成,约合10周时间。《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进程中,在第8学期安排了4周时间进行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在第期还安排了6周时间进行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最终考《维修电工》高级工。实际教学安排中第8学期4周120课时的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最终是考中级电工,而第期6周180课时的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最终是考高级电工。该教学模块《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要求为:①本课程为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不同模块可由不同的教师分别任教。②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块,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或项目教学法。③简化原理阐述和繁冗计算,以应用性教学为主。④课题选择与工业应用项目相结合的为主。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要求: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进程安排表中“电工电子技术”模块的安排:①《电工技术基础》包含电工仪表内容,是理论教学课程。计划安排在第3学期完成,每周6节课,共96课时。②《电子技术基础》是理论教学课程。计划安排在第4学期完成,每周6节课,共90课时。③《电工工艺与技术训练》(含电工测量)是实训课。计划安排在第3学期完成,计2周时间,共56课时。④《电子装接工艺与技术训练》(含电子测量)是实训课。计划安排在第4学期完成,计3周时间,共84课时。该“电工电子技术”模块,共需326课时完成,约合11到12周时间。《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进程中,在第5学期安排了6周时间进行维修电工综合训练,在第8学期又安排了8周时间进行维修电工综合训练,最终考《维修电工》高级工。实际教学安排中第5学期6周180课时的维修电工综合训练最终是考中级电工,而第8学期8周240课时的维修电工综合训练最终是考高级电工。该教学模块《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教学要求为:①本课程系综合化、模块结构课程,宜采用或编写相应教材实施教学。②要简化原理阐述和繁冗计算,理论知识以够用为主,注重学生技能培养。③实践性教学环节,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或项目教学法。

二、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这些技术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应采取理实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前在电工、电子教学中还做一些实验,现在已经不做实验了。就目前的教学实际中,许多学校未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还是在理论教室上理论课,即使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其教学效果也显然未能达到预期要求,加之现在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想象结果是什么样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职教人都知道。

2.维修电工技能训练课程在实施教学时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单独进行技能训练学生难以接受,所以教学效果并不好。②1周(或更多)训练时间太短,学生还没有掌握技能已经结束了。③教学安排并不都是理论课结束以后再上实训课,可能是实训场所安排不过来,但作为实训指导老师只能按时间掐内容,这同样没有教学效果。④有些学校没有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实施教学。目前的技能训练课是达不到技能鉴定考核要求的。

3.在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中,笔者多次参加高级工的考核,发现有时会出现比例较高的不合格,或者是理论或者是技能。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学过”这些内容或是这个课题(项目)没有训练过,所以不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未按照初、中、高的要求逐级加强技能训练,这自然就导致了不合格。

三、《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与职业资格考核相衔接的探究

1.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要求。前面述及两个专业最终要进行维修电工高级工的职业资格鉴定,而国家职业标准对维修电工是有一定要求的。①鉴定要求:首先学生要通过初级工的考核,然后再进行中级工的考核,通过后最后才能进行高级工的考核。②基本要求:首先是职业道德的要求;再就是基础知识要求,包括电工电子基础知识、电工读图基本知识、电气控制基本知识、常用电工材料电工工量具仪器仪表、供用电知识、钳工基础知识、安全文明生产知识、质量管理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等。③工作要求:国家职业标准是按照5、4、3、2、1级,即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的技能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这里简单介绍初、中、高级的工作要求:①初级工。一是工作前的准备,要求正确准备个人劳保用品,正确采用安全措施以保证安全生产,能根据工作内容合理选用工量具,能根据工作内容正确选用电工材料,能够读懂并分析一般电气控制原理图和接线图。二是电气安装调试与维修,要求掌握基本电工安装操作技能,能够按照要求安装调试一般复杂程度的电气控制电路和简单电子电路,能够检查排除一般复杂程度的电气故障,能拆装测试一般的异步电动机和变压器及常用电器。②中级工。一是工作前的准备,要求会常用工具量具及仪器仪表的使用,读懂与分析较复杂的电气控制原理图及接线图。二是电气安装调试与维修,要求能按照要求安装调试较复杂的电气控制电路与电子电路,能用示波器等仪器对较复杂的设备电气控制电路进行检修故障,能够测绘一般复杂程度机械设备的电气部分。③高级工。一是工作前的准备,要求读懂与分析复杂电气控制原理图,如数控系统等。二是电气控制安装调试与维修,要求能按要求安装调试复杂电气控制电路如pLC控制电路,能够检修复杂电气控制电路如龙门刨或数控系统的电气故障,能测绘较复杂机械设备的电气(电工电子)原理图接线图及元件明细表,能对一般机械设备的电气修理进行工艺编制、会新技术的应用。三是能指导低级别电工进行工作,

2.《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与职业资格考核相衔接。①教学内容的衔接。首先,我们将《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工艺与技术训练》、《电子装接工艺与技术训练》这四本教材的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维修电工》初、中、高的考核要求进行对照,包括知识要求与技能要求。其次,我们将必要的知识内容和技能要求提炼出来。第三,我们将这些内容作了重新编排,作为我们的校本教材。这是非常难的一步,因为每一次课都必须包括知识要点和技能操作要求。②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学时,我们根据事先编制好的校本教材,完全采用行知一体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也就是说每次课的内容都是将理论知识与技能实操相结合的。例如,某次课的内容是“照明电路安装”,学生通过串、并联电路的安装,掌握了电工操作的基本技能、电路安装的基本要求、电路安装的工艺要求等;还掌握了电路的组成、电路的联接、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重要概念。这些安装技能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也是学生通过通电试验得出的,更不会忘记。这种方式显然是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愿意这么上课。③教学考核的衔接。前面的校本教材每一次课都有一个课题或是一个项目,每个课题都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要求和技能训练要求。我们将这些要求,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要求列出表格,根据职业标准对每列内容给出配分,课题结束前对学生进行打分。多次之后,学生自己也会评价自己了。

通过以上衔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大幅度提升,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明显提高。以上介绍的只是我们的初步探究。由于篇幅还有许多比如课题与课时的问题等,就不赘述了。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课教学与职业资格考核相衔接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通过《电工电子技术》这个模块实施衔接,已经有了一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谈学梅.我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