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38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幼儿教育;科学教育。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过程是一个意义的建构和生成过程,新知识也是在学习者的原有认知图式基础上逐步生成的[1]。它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明确指出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唯一主体[2]。

一、以培养科学兴趣为主的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科学兴趣是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重要时期,对于幼儿来说,兴趣是促进他们积极主动探索的内部动力,浓厚的科学兴趣能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提高主动建构的自觉程度和创造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科学目标也明确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3]因此,激发和培养儿童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是新一轮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由此可见,《纲要》的科学领域的目标正体现了建构主义价值取向。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颁布了将近十年,然而,在教育实践中,依然存在忽视科学兴趣的培养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科学教育形式单一,注重讲解。二是科学教育资源有限。三是内容过于书本化,难以引起幼儿兴趣。幼儿教师要充分领会建构主义价值取向,激发和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

第一,以“形式”激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形式必须丰富多样。在每个学期,教师要根据内容确定不同的教育形式,观察、参观、科学小游戏、饲养、种植、科学实验、科学阅读等互相结合,让幼儿通过多种形式了解身边的事物,发现身边神奇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第二,以“环境”激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来培养幼儿的科学兴趣:一方面利用园所资源,在教室内设计科学角,提供大量的探索材料,供幼儿探索;在园内开辟饲养角,动植物角等,让幼儿观察动植物的变化,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另一方面利用社区资源,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亲近大自然。

将社区大自然作为课堂。带领幼儿去社区的草坪采摘野菜,去蔬菜基地观察无土种植,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

第三,以“内容”激趣。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关心和爱护周围环境,这些积极的态度和精神能引发幼儿的科学探索行为,维持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除了利用环境资源,教师还可以从幼儿的思维特点以及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精心选择科学内容,着眼于幼儿身边的科学现象,为幼儿选择可见、可闻、可触摸、可操作的自然物和科学现象,便于幼儿从周围物质世界中获取直接经验或生动形象的具体知识,产生积极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第四,以“心理”激趣。建立一种平等的探究学习关系,为幼儿提供心理安全的探究环境也是激发和培养幼儿科学探索兴趣的一种方法。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出错,在他们出错时,不要急于批评和制止,而应该对他们进行真诚询问,耐心倾听,认真观察,支持幼儿的各种想法和做法,实行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平等的合作,评价,使幼儿获得继续探索和成功的自信。安全的心理环境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也促进了幼儿探索精神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以亲历探究为核心的幼儿科学教育过程。

探究亦称为发现学习,是指幼儿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自己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的过程。科学本身具有探究性的特性,就决定了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而且“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幼儿对他们周围能接触到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幼儿亲历探究作为幼儿学习科学的方式和手段,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让他们体验探索发现的全过程,也能够培养他们初步的创造力及批判思维,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相较于科学知识,“科学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儿童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领悟科学、运用科学的能力。”[4]幼儿科学教育的过程应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让幼儿在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下,通过主动地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主动建构科学知识、获得科学素养的过程。那么,幼儿科学教育过程如何实现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

(一)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源泉。“只有既适合于学生又有意义的问题才能产生有所收获的探究活动。”[5]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不会提问、不敢提问是教育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从幼儿观察的兴趣点、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或针对幼儿身边及时发生的现象或事情来创设探究的问题情境。用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提问后,教师还要通过暗示、示范、建议、设问等手段来引导幼儿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积极支持幼儿解决问题。

(二)教师要积极支持幼儿亲历探究。

亲历探究就是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动手操作是是幼儿亲历探究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许多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亲历探究对幼儿学科学的重要意义,总是以自己的一家言抢占了幼儿的探索时间,或者以讲解代替探究,严重影响了幼儿的积极性以及科学教育的效果。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学会。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探究,幼儿有了“做”的机会,才有自主学习的空间[6]。科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孩子关注科学、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获得正确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因此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少说,而让幼儿多做,支持幼儿亲历探究,为幼儿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引导幼儿多方面、全方位地探究问题,而不是由老师直接告诉答案。法国的“动手做”

倡导“让儿童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进行学习”。这正是建构主义的价值取向的充分体现。

(三)教师要积极支持幼儿获得探究的完整体验。

真正的探究是幼儿积极、主动、充分地与客观事物或现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鼓励幼儿亲历探究,支持幼儿获得探究的完整体验。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必要的环节和要素:

1.观察发现,提出问题。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事物和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操作,进而发现问题。幼儿有了疑问和问题,并产生想寻求答案的愿望,主动探究才进入了真正的准备状态。

2.猜想和假设。幼儿用已有的经验猜想和解释。它为幼儿认识的主动建构,即主观原有认识与客观物体和事实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

3.形成问题的解释。儿童根据收集到的证据,学习推理、预测,找到事物的属性、现象的因果关系或其他的解释,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4.交流探究结果。幼儿通过图画、记录表等,与同伴或教师分享探究结果。交流是儿童探究后的自然流露。幼儿通过整理自己的记录,学会描述自己的发现结果。

教师只有支持幼儿经历这几个必要的环节,帮助幼儿获得探究的完整体验,才能真正实现以幼儿的亲历探究为核心的幼儿科学教育。

三、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幼儿科学教育评价。

过程性评价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科学教育提倡的一种评价方法。所谓过程性评价最早是指对所确定的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的评价,为方案的制定者提供反馈信息,用于发现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潜在问题[7]。

教育领域中的过程性评价是指判断和分析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朝着既定的目标方向顺利有效地进行,以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过程,它是在教育过程中持续进行的评价。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过程性评价既是评价方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贯穿于幼儿学习的始终,其目的是诊断教学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幼儿的科学素养是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故在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的看待幼儿探究活动的结果,而要将评价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始终,尤其要重视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幼儿园广泛运用的成长档案袋法也是一种可以在科学教育中借鉴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教师可以利用成长档案袋,融过程与结果为一体,描绘幼儿的科学活动过程,记录了幼儿的科学活动轨迹,展示了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理解力、创新力的成就和进步,为幼儿、教师以及家长就幼儿的科学素养提供交流的平台和依据。

总之,建构主义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幼儿主体性,鼓励幼儿运用有意义的方式,在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中,通过探究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激发幼儿爱科学、用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从而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裴新宁。从学习理论的现展谈建构主义在科学教学设计中的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04(7)。

[2]陈琦,刘德儒。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5.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J].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72.

[4]陈琴。建构主义与科学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04(6)。

[5]罗兴凯,等。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25.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篇2

一、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服务于儿童的发展

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中首先提出要以幼儿发展为本,教育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实现“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1]教育的个性化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幼儿教育应以儿童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为最终目标,从而实现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同时《纲要》中的“教育内容与要求”部分,在每个领域的指导要点中突出体现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这一重要教育原则。幼儿科学教育是当前幼儿园五大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科学教育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论是集体科学教育活动,或是区角里的科学教育,或是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科学教育,都要注重幼儿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过程,而不能只注重幼儿异口同声地说出结果;要接受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更多地提供幼儿可选择性的活动机会、活动材料,允许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不追求所有幼儿一刀切的发展,真正实现使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贴近幼儿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向幼儿的生活回归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的学习是一种在成人指导下的主动学习,在周围环境中学习,只有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2]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也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完成的。《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科学教育生活化,生活问题科学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幼儿科学活动中,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的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现、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倡导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有效地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要对教育有更全面的理解:不能认为只有在集体的、教师讲授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才在学习和发展;教师的职责也决不仅仅于教育活动,而要为幼儿创设和组织丰富的生活环境,利用生活环境中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实现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方法和能力、科学认知和经验的发展。[3]

三、与家庭、社区配合,优化教育资源,形成开放式教育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是支持与影响人活动的外部条件。科学教育环境是指幼儿科学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包括幼儿园、家庭和社区资源,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整体作用。提倡幼儿科学教育的开放性,具体表现为在科学教育活动时间、空间、材料、内容、形式、方法、师幼关系、活动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幼儿的特点等随机开展,可以贯穿幼儿一日生活活动的每个环节,可以是在幼儿园,也可以在家庭或社区环境中进行;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也注重开放性,可以是成品、半成品也可以是自然材料;科学活动内容更是广泛,来源于幼儿周围环境与生活的万事万物,根据幼儿特点选择最基础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并体现启蒙性教育的特点;科学教育活动在方法上也要灵活,或对物体或现象进行观察、或进行主动地探究、或根据观察现象和发现及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和记录;科学活动在形式上具有开放性,可以是集体、小组和个别相结合;在师幼关系方面可以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也可以是合作者、参与者或指导者;在评价方面更要将幼儿在幼儿园、家庭或社区中的多方面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的主体、形式、方法、标准等方面力求开放性。四、立足于对幼儿科学素养早期培养的终身价值终身教育思想渗透在《纲要》的全文中。是《纲要》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终身教育也就是终身学习。这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深刻而富有远见的观点,从根本上影响了全世界的教育价值取向,也延伸拓展到幼儿园科学教育。

终生教育是现代社会人发展的条件,现代社会再也不是一个“一技在手受用一生”的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使教育成为现代化社会人的发展需要和条件,面对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社会,教育将伴随人的一生。幼儿时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包括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将在孩子一生的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幼儿教育是整个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为入小学做准备,而且是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园教育对生命全程(iifespan)关照,人的生命是一个历程,幼儿时期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幼儿时期的教育是对整个生命过程的关照。[4]只有这样,幼儿园的教育才能无愧地被称为“终生教育的奠定阶段”,才能真正成为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幼儿所获得的发展是积极愉快、健康、真实、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向前进一步延伸到婴儿教育和胎教。幼儿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要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树立为使幼儿获得乐学、会学、会用有益于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大价值。[5]

为此,幼儿科学教育应将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探究激情,激发幼儿的创造精神,引导幼儿逐步形成关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步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善于分享的行为习惯等目标放在首位,追求以促进幼儿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这些将有益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五、倡导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化整合(integrate),也称综合,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5]因此,整合是整体形成的环节和过程。整合的核心是联系的建立。整合教育观是建立在幼儿全面和谐发展观基础上的,也是以儿童身心和谐发展为本的具体要求和体现。幼儿教育的整体观是我们对于幼儿教育整体性、系统性的基本看法。《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如何体现《纲要》的精神,如何使幼儿教育真正具有整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有系统、整体的思想,形成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并努力实践这些观念。幼儿的发展是整体的、全面的,幼儿教育应注重整体性和全面性;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都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有机地整合各项活动,努力提高各项活动的整体成效;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可以相对地划分为一些领域,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领域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有效的整合;幼儿园、家庭及社区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整体性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方法、形式及手段丰富多样,应有机的、综合地利用这些方法、形式和手段。幼儿科学教育的整合,最终应该也必然会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之中。具体表现为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形式及领域的整合。

(一)教育目标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过程并非短期行为,在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为培养有探究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使幼儿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愿意并知道如何去获取知识、认识事物;其价值追求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

(二)教育内容的整合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索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它是幼儿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协调统一。应将自然环境和生活的关系、身边事物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等整合到幼儿科学教育中。

(三)教育方法和形式的整合

科学教育活动要体现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将科学探究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社会性参与等方式相结合,在进行科学探究过程中引导幼儿将观察法、操作法、语言法等相结合,重视集体科学活动的同时,也关注游戏和生活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关注区角中的生活教育。如:在幼儿吃苹果时,让幼儿观察苹果的结构,感知它的味道;在密封的水果袋中摸出苹果,感知它的质地;在快乐屋里玩角色游戏的时候,我们引导幼儿买卖苹果,培养幼儿初步的社交技能;数苹果、摆苹果,培养幼儿按一定顺序排序的数学观念;画苹果,用橡皮泥搓苹果,培养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幼儿集队时,还要等待其他小朋友,通过有节奏、富于童趣的肢体动作引起幼儿学习表演的兴趣。

(四)与其他各领域活动有机整合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儿童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我们在幼儿教育的研究过程中重视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可以使我们从较高的角度来认识课程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解决各种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建构主义角度来审视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对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提出了新的展望。

一、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构主义以其惊人的速度波及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并对其波及的各个学科领域产生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建构主义对教育学科领域更是产生了一股非比寻常的冲击力,同时也对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也被译作结构主义,它的主要观点是:认识并不是主体对于客体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应,而是一个主动的逐渐深化的建构过程,也就是说一切知识意义都是通过内在表征过程主动建构出来的;在知识意义建构过程中,主体原有的知识经验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即一切知识意义都是随着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建构主义认为,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帮助儿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途径,但是儿童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是一个发展变化的人和一个具体的人,单一地考虑社会的需求而不考虑儿童的需求是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所以建构主义不断强调学校的课程与教学要尽可能地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满足儿童多方面的需求,把儿童作为课程与教学的中心。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指出的:“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

二、以建构主义角度审视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

“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基于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在制订和选择课程方案以及实施课程计划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性。”我国专门的幼儿园课程是从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开始。当时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是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种课程价值取向和建构主义的观点背离。课程主要注重以幼儿园课程来辅助家庭教育的作用,而很少为儿童的发展考虑。

2o世纪20至30年代,受到美国教育家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幼儿园课程才开始注重儿童自身需要的满足,同时也注重社会的需求,主张在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冲动性和求知欲,激发儿童的创造力的前提下,通过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为社会培养真善美的主人,从而以达到促进社会民主的发展的目的。这时的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似乎开始关注儿童自身的发展需要,虽然和建构主义认为的“课程与教学是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帮助儿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基本途径”相似,但是却存有偏颇之处。

到了20世纪50至60年代,由于受苏联教育界的影响,我国幼儿园课程则转为更多地注重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极力强调一切教育都应该为社会的政治经济而服务,所以注重把儿童培养成将来为社会服务的人,但是却严重了忽视对儿童个性的多样化及儿童主体性的发展。这个时期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则是严重地偏离了建构主义的观点,只强调社会的需要而严重忽视了儿童本身的身心发展需要。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受到西方各种先进的儿童心理理论、儿童教育理论以及儿童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幼儿园课程逐渐形成了以儿童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开始重新认识课程与儿童的关系。在前期,课程价值取向有些过分强调儿童需要,而忽视社会需要。但是到后期,人们认识到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形成了在满足儿童发展需要的同时满足社会需要的价值取向。课程不再定位于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而是更重视儿童学习的乐趣和兴趣、学会学习的能力及对知识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儿童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品质。这时期的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符合建构主义的观点,认识到儿童是幼儿园课程的中心,一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都是围绕着儿童的全面身心发展而展开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了幼儿园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规定:“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幼儿园课程“以儿童自身的身心全面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新趋势

1.从课程来源上看

今后的幼儿园课程将会更多地来自独创的实证研究和实践总结。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会不断地适合我国实际的国情、省情、县情、乡情,甚至是村情,充分发挥创造性的基础上,在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优秀课程理论的同时,积极开展独创的、实证的、具体的研究,创立更多的、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案。课程要体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整合,要注重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因为,健全的个性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内在融合。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也就是每一个体的个性不断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从课程形式上看

今后的幼儿园课程多样化形式将会更突出。幼儿园课程形式应该从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各个不同的方面出发,根据实际情况确立,必然就会形成更为多样化、多形式的幼儿园课程。因此我国幼儿园课程应立足于满足儿童的现实生活需求,构建儿童的可能生活。“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可能生活沟通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它既不是儿童遥不可及的生活,又不是眼前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在逻辑上存在的,人们所追求的更有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生活。可能生活对儿童具有内在价值,能够给予儿童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以人文关怀,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

3.从课程的结构上看今后的幼儿园课程将会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在建构幼儿园课程的时候,要考虑课程有不同的逻辑顺序,因此要明确幼儿园课程的逻辑起点从而更好地建构幼儿园的课程方案,这样才会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才会更利于儿童的发展。如此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今后的价值取向必定是朝着科学知识与生活世界应该是内在统一的方向努力。当代课程改革都在呼吁课程回归生活世界,谋求科学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这就意味着课程应挣脱“唯科学主义”的樊篱,摆脱千百年来所深陷的工具价值的地位,寻求课程对主体存在意义的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从“学会认知”到“学会学习”,这一主题的转换意味着当代课程开始超越工具理性,转向人的意义性。学会学习,包括学会区分、判断,选择最有价值和意义的知识去学习;学会学习与思考,充分有效地求知;把知识引向人生关怀,去充盈生活与人生的智慧与经验,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存在意义。

4.从课程使用的角度看

今后的幼儿园课程的推出和引进不光是要具有教育性和公益性,还应该具有经济性和商业性。课程方案的推出和引进伴随找相应的经济关系和商业关系。这样将会更有利于调动更多的研究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将会使科研成果产生最大的效益,从而也就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最终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我国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取向将会考虑到科研人员更多的生活需要和现实要求,从而定会更好使之更多的科研人员参与到我国幼儿园教育事业中,最终研究出对儿童更有利的各种课程,让儿童充分享受自己快乐的童年时也掌握一定的知识。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塑造儿童全面完整的人格,发展儿童主体性,对儿童实施全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和终身教育。这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是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更是我国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最理想最合理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毛新勇.情境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

[2]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篇4

关键词:教育理想学前教育科学主义教育公平课程

教育活动是一种规律性的活动,有其外在和内在的主观追求,因而教育活动又是一种价值性的活动。因而,教育活动的展开,不仅要受制于客观现实,更是预设了人们观念性的“需要”或者是价值趋向。这种观念性的“需要”或是价值趋向充分表征为教育理想,它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必要动力。

一、什么是教育理想

(一)教育理想概念的界定

教育理想是“一定的主体,依据其价值现,在对教育现实否定性评价的基础上,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趋向为依据,对教育活动的希望、追求和向往”。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发展规律及趋势的观念系统,包含着人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等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首先,教育理想是教育对教育中的人与社会“未来现实”的美好设计与想象,它侧重于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意义、价值及作用,它制约着教育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教学方式的运用及教育组织管理的取向,它指明教育前进的方向。其次,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自身的需要,通过想象而确立的教育的价值目标。它要以教育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依据。第,教育理想是人们根据自己所赞同的教育价值而选择教育的结果,它体现的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以,教育理想包含着教育的价值,它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基础上的教育的价值取向。

(二)教百理想的特征

第一,教育理想的超前性。作为对客观现实可能性的反映,理想当然是一种认识,但理想这种反映具有超前性,从而构成主体在实践努力的方向。教育理想亦是如此。教育理想是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是对教育现实的反映,但是教育理想又不是对教育现实的简单摹写和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作为人们的超前性认识,教育理想的对象不是教育的历史或现实,而是教育的未来,而人们对未来的建构总是要立足于现实。理想对现实的超越并不意味着与现实的隔绝,相反,其目的恰恰是立足于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去提升现实。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对教育理想的建构应注意摈弃不切实际的幻想的成分。

第二,教育理想的批判性。作为与教育现实相对应的概念,教育理想不仅是对教育现实的超前反映,而是对教育现实的批判性、反思性的反映,教育理想的构建本质上是一种对于教育现实的批判性的认识活动。其之所以如此,在于既有的教育现实不能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教育理想对教育现实的批判,不是形而上学式的全盘抛弃或否定,不是不负责任的,而是立足于发展着的社会需要而对于教育现实的一种积极性的批判和扬弃。它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假丑恶的东西加以贬抑和排斥,另一方面,对教育现实中真善美的东西加以确认和发扬。

第三,教育理想的导向性。教育理想包含着人们对教育未来的预测和预见,其预测和预见的目的是要以“未来”来规范和导向现实中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方式和途径。教育理想是人们对应然状态的价值追求,这种“应然”超越于人、社会及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的制约,比“现有”形态更规范、更合理、更完善,因而往往会成为人们进一步活动的取向,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教育理想作为支配教育生存和发展并体现教育规律的观念系统,体现了每一时代人们对教育应然的价值追求,它可以引导教育实践向合目的合规律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教育现实,使教育不断地趋向于真、善、美。

二、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

科学主义取向的学前教育研究是以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为其主要基础的。在教育史上,从赫尔巴特、第斯多惠、乌申斯基到实验教育学创始人拉伊和梅伊曼等等,都把心理学看成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重要基础。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研究界风行教育实验和心理测验,教育学日渐成为心理学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而学前教育学则成为了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应用或应用的科学。

“科学主义”取向的研究者强调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量研究,极力把人的主观价值观排除在研究之外,也不太考虑历史因素。在人的主观性、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都被排除在研究之外后,从事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者也开始了对科学规律和标准的追寻,他们相信:全世界儿童的发展是有共同规律的,可以运用定量研究方法找这种科学的儿童发展规律,并把这种规律制定成可以操作的标准,推广到全世界,让所有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按照这种科学的标准去实施学前教育。于是,丰富的学前教育实践被公式化的教育教学原理、通则和规律控制,教学过程似乎可以由这些固定的信条和不变的法则来决定,而真正的学前教育实践本身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教育实践必须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标准去实行。

(二)学前教育的民营化改革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在学前教育领域引入社会民间资本,推进学前教育的“民营化”,这在我国许多地方已形成一种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私立幼儿园纷纷出现,一些公立幼儿园也在一夜之间转制为私立幼儿园、贵族幼儿园。有些地方也出台专门文件,要求大力发展民办学前教育,要求当地的民办学前教育到2010年占90%以上。民营资本进入学前教育,一个比较重要的目的就在于营利,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必然侵蚀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所以,广泛推行民营化之后,学前教育领域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格局:资本实力雄厚、教学条件好的幼儿园不用担心生源,各项收费会进一步水涨船高,而那些缺乏强劲资本做后盾的小型幼儿园为了获得生存空间,必定要进一步降低办学的软硬件条件,以期通过低收费吸引到生源。这样一来,当前已经一定程度存在的富人家的孩子上好幼儿园、穷人家的孩子上差幼儿园的分化现象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教育的不公平。

(三)不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评价

评价是对课程成效的宣判,但是幼儿同课程评价对幼儿园老师来讲很难操作和实施。例如,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强调幼儿发展,将幼儿发展水平作为评价幼儿同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求通过幼儿园教育达成幼儿认知、情绪、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指标。而幼儿的发展并不全然归因于教育,更不全然归因于幼儿园教育。又如,将幼儿园有没有编制园本课程作为评定幼儿园是否达标或能否上等级的指标,要求所有幼儿闶都必须编制自己的课程。殊不知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同然可以对专家编制的课程作出调整和取舍,甚至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但是他们无需人人去编制课程。幼儿园也无需园园去创造与别的幼儿园不一样的课程。因此不难发现,这种幼儿园课程评价制度实际上是以客观“证明”幼儿园课程在多大程度上合乎所谓的标准为价值取向的。评价的目的在于获得“证明”结果,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最为关注的也是证明结果。在这种“证明”过程中,教师是完全被动的,不管评价者的评价是否合理,他们只能迎合和接受,这实际上给园长和教师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三、教育理想在学前教育阶段的实现

首先,科学主义把自然科学的一般有限原则加以不适当地推广和转换,将自然科学的观念、方法不加限制地外推搬用并用以规范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不合适的。学前教育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矛盾并非科学主义的研究能够解决的,学前教育迫切需要的是从学前教育现场问题出发的生态研究。学前教育的变革者也不应始终坚持以“理想化”的状态为标准,强行规范和改造“不理想”的状态的幼儿园及课程。

其次,学前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进一步突出学前教育的公共性和公益性,逐渐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提高幼儿人园率,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公平性要得到实现与强化,最关键的还在于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扩建、多建公办幼儿园,平衡各幼儿园间的师资与设施配置。同时,幼儿园收费标准的制订应与公众普遍收入相适应的程度,能让大多数孩子进入条件相差不大而又能保证教育质量且收费相对低廉的公办幼儿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学前教育领域的教育公平。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篇5

近年来,我国社会民众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幼儿教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在幼儿阶段,美术教育是众多基础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种。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将对幼儿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分析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当前幼儿美术教育过程中存在的误区,阐述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幼儿教育;美术教育;价值取向

幼儿阶段的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更要培养艺术气质。美术教育就是具体体现。通过美术教育,幼儿的审美观念得到初步培养,欣赏水平得到提高。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对其教学效果起到了深远影响,同时也离不开具体实施策略的支持。所以,在幼儿美术教育中,一定要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同时实行有效的实施策略,这样才能够让幼儿美术教育的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

1、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包含在幼儿美术教育当中,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喜好和热爱。由于幼儿正处于以感性态度对待事物的成长阶段,往往对于喜爱的事物会投入更多的精力,产生更大的兴趣。美术教育就要妥善利用这一点,引起幼儿的兴趣,唤起幼儿对美术的喜爱之情。

2、创造教育

幼儿具有十分丰富的创造力,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创造力予以肯定,并且进行充分挖掘。这是因为创造力的培养对幼儿未来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创造力的培养能够让幼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创新,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改造和再利用[1]。

3、操作教育

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幼儿在接触美术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手、眼、脑等多个器官进行协调,眼睛负责观察,脑子负责构思和思考,手负责动作的执行。利用多个器官来表达自身的审美和思想感情,美术就成为了幼儿有意识的活动。这也是美术教育的内在价值之一[2]。

二、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误区

1、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美术教育属于艺术教育,教育指标不容易像文化知识一样进行量化,所以,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家长是很重要的原因。很多家长出于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心理送孩子去进行美术学习,但是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意愿,引导孩子对美术产生热爱,而是急功近利,强迫孩子进行美术学习,自身又缺乏对美术的了解,不能给孩子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学习负。这种行为是与幼儿美术教育的自然规律是相违背的,容易引发孩子对美术的反感情绪,起到与家长预期相反的效果,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忽视审美感受

虽然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在幼儿期间对孩子进行美术教育,然而,大部分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出现了错误,认为美术教育的重点在于模仿,在教育过程中只是简单地采取让幼儿模仿著名绘画作品的方式,这对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美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孩子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发自内心地热爱美术艺术,才能够真正融入到美术学习当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美术教育不仅仅要锻炼幼儿的绘画技能,更要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3、采用科学知识教育的方式

目前,在我国幼儿的美术教育当中,仍然有很多人没有分清美术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之间的区别,仍然采用科学知识教育的方式去进行美术教育。但是,美术教育与科学知识教育教育不同,其重点不在于知识的掌握与技能的锻炼上,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对于一些充满美术天赋的幼儿,如果采用科学知识教育的方式,就会大大抑制幼儿的天性,扼杀其在美术上具有的独特天赋。

三、幼儿美术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生活化教育

一切文化艺术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美术艺术也不例外。所以,幼儿美术教育也应当回归到生活当中去。将美术教育进行生活化,已经成为了幼儿教育工作者所具备的共识[31]。幼儿美术教育要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幼儿更多地观察身边的事物,从画自己身边的物品开始,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幼儿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利用绘画来表现自身的情感。

2、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由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适当开展一些幼儿喜欢的课堂活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活动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点,既要保证幼儿的身体安全,不会具有危险性,思想上也要积极向上,带给幼儿积极的引导。比如为教师讲的故事画插图等活动,教师可以制定一些奖励措施,激励孩子们参与到活动当中,对每位小朋友的作品都进行积极评价,激发其创作热情,引起小朋友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教师不能单纯的用“好”“坏”来评价,要多多对孩子的长处进行表扬,挖掘孩子的优点,这样才能够形成热烈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3、渗透其他科目的教学中

除了让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构建联系,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当渗入美术教育。这一点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有所体现。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不仅包括了美术教育,也包括音乐教育、数学教育、语文教育等。在这些科目的教育过程中,同样可以加入美术教育的元素。比如在音乐课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听到的旋律画出自己脑海中构想的画面,建立音乐艺术与美术艺术之间的联系,更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际绘画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艺术气质。

四、结论

美术教育在幼儿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绘画技能,也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然而,幼儿的身心特点与成年人截然不同,幼儿美术教育不能采取和成人美术教育一样的方式,更不能采取与科学知识同样的教学方式。我国的幼儿美术教育要正视教育过程中的认识误区,将美术教育逐渐生活化,在教育过程中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且与其他学科建立起联系,全面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综合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樊越.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5,07:210-211.

[2]江丽亚.中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比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1:234-235.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篇6

关键词:《指南》;学习;实践;理解

作为一名基层的学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一、《指南》的学习

1.《指南》让我们要重新审视、修正自身的教育观、儿童观和评价观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指南》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目标背景下的又一具有指导性的法规文件,它既继承了《幼儿园工作规程》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价值理念,又突出了“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更注重幼儿教育的内涵发展。这一教育价值观可以从《指南》的“说明”中的表述中得以体现:“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渡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其次,值得引起深入思考的是,《指南》倡导的教育观念并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简单重复,而是引导包括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儿童观和质量观,具体通过帮助家长在内的教育人员了解3~6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合理期望,从另一个层面获得家长作为另一教育主体更大限度地支持幼儿园实施科学保教,树立积极、正向的幼教价值观,从而建立多元的科学评价观,克服因家长的不合理期望而偏离教育规律的现象。这些观念的形成是一次更新,更是一次洗礼。

2.《指南》的颁布及时遏制了当前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蔓延

《指南》的研制出台指明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及时为幼儿园正本清源,为科学实施保教、杜绝“小学化”现象、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竞争提供了具体方法和法律支援,从全民的认识层面为有效遏制学前教育功利化倾向提供了保障。

3.《指南》延展了影响儿童发展的家长人力资源,并为其提升科学育儿水平提供了有效策略

从《指南》的内容看,分别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指明了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方向,通过让家长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为他们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以《指南》指导实践

1.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在幼儿园,游戏既是幼儿的主要任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或强化训练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权利。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游戏才是学习。在幼儿阶段,学习和玩具是分不开的,没有玩,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幼儿阶段的主动学习。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不是幼儿的学习,而是成人的规则游戏,与尊重儿童的现代教育观背离,与幼儿的后继学习、终身学习理念对立。

2.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品质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观完全不同。幼儿的学习品质,绝对不等同于对学业的兴趣和专注。对幼儿来说,学业还未成为话题。幼儿的学习品质,都是在游戏和其他非课堂活动中体现出的品质。这些品质包括好奇心、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在这一定义下,读写算领先的幼儿学习品质未必好,而读写算落后的幼儿学习品质未必不好。对幼儿来说,学习的含义是广泛的,探索自然、探索周围的人和事、探索自身的能力,都是学习。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和棍棒教育、超常教育、强化训练水火不容。

学习品质是幼儿学习探索的习惯,准备状态和行为倾向,包括克服压力和挫折的倾向、活泼开朗、合作意识、学习倾向、对场合的敏感,参与能力、思考和互动等。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幼儿更会坚持、提问和负责任。所有这些品质,都可以在玩中培养,而游戏的质量就在于能否培养这些品质。幼儿的这些品质,在超前教育的课堂里,只会受到压制。累积这些品质的过程,是幼儿阶段最重要、最典型的学习。就培养学习品质而言,幼儿应该全天候地玩,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全天候地学习。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篇7

关键词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兴趣

中图分类号:G613文献标识码:a

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方式,科学区角活动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主要形式之一,幼儿在教师所创造的区角科学环境中自由地选择材料,在操作中收获科学经验,探索出有意义的科学知识。科学区角环境的创造,一定离不开材料投放,教师所投放的材料会直接影响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兴趣和对幼儿能力的发展。材料投放作为幼儿科学区角活动的前提,受到了幼儿教师们的关注,但是在实际操作观察中,会发现众多幼儿园区角活动的材料投放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本文将从科学区角材料投放的作用出发,提出选择科学区角材料的建议,以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幼儿发展。

1科学区角材料投放的作用与方向

1.1材料投放是科学区角完善的基础

科学区角是教师在教室内的某一区域进行划分、环境创设等而形成的以“科学”为主题的幼儿活动区域。相对于幼儿园其他区角来说,科学区角所具有的探索性,为幼儿营造了一种神秘气氛,让他们尤其喜爱科学区。科学区角的创设,不仅仅是整个区域外部的包装,还有着对该区域内的内部完善,材料投放就是内部完善的基本内容。材料投放是指在科学区角内,放入一定的可操作材料,让幼儿能够自主进行选取并操作。选择适宜幼儿发展情况,具有教育价值的材料,会让幼儿在科学区角游戏中收获良多,促进其多重能力的发展。

1.2科学区角材料投放的两大方向

区角活动带有游戏性质。它带有游戏所有的自主性,独自性和创造性的性质。同时,它也是幼儿园贯彻《规程》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的主要阵地。科学区角游戏的材料投放应该注重游戏的自主性、独自性和创造性,那么就要从材料投放内容、材料投放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材料投放内容,就是材料投放的材料选择,在投放之前,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选择材料,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材料投放通过不一样的方式,将材料进行摆放,成为幼儿眼中不一样的风景。投放方式是区角材料投放研究常常被忽视的一方面,教师大多数都更加关注于材料的投放内容,而忽视掉同一种材料会因为不同的投放方式,而让幼儿获得不一样的活动体验。

2科学区角材料投放的建议

2.1以幼儿兴趣为材料选择的出发点

科学区角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幼儿的兴趣为主,让幼儿自主选择,操作探究,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因此材料投放首先要让幼儿觉得材料是有趣的,并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操作欲望。在科学区角材料选择中,应该从幼儿兴趣出发,选择幼儿觉得有趣的材料。如果教师材料投放中没有注意到幼儿的意愿,只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材料选择,就会影响科学区角发挥积极作用。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环境,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再根据幼儿的兴趣去选择材料。当然,材料选择还需要注重材料的投放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来将材料另类摆放,让材料更具有吸引力。

2.2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情况

幼儿是特殊的个体,他们具有区别于成人的特性。遵循幼儿发展情况,是坚持教育与教育对象相互依存的教育原则。幼儿园中的幼儿,年龄阶段不同,幼儿之间发展存在差异,材料投放需要具有层次性。教师在科学区角活动材料投放过程中,就应该遵循幼儿发展情况,投放材料由简单到复杂,逐渐过渡。例如,小班幼儿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认知水平发展相对较弱,就应该投放壁画和悬挂类读物,而没有科学类图书;中、大班幼儿认知能力有所提高,科学阅读材料应该有所丰富,可以投入平衡概念的拼图、积木等。在实际操作中,科学区角还应该根据幼儿情况作出适当更新,以满足幼儿更多的需求,还可以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及家长的辅助作用,让家长与幼儿一起来制作科学材料,让幼儿在材料制作中发展动手能力,体会到自己动手的快乐。

2.3选择有价值的科学区角材料

科学区角活动在幼儿活动中具有科学价值。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当前幼儿园科学区角材料的选择存在着单一、盲目的问题,材料投放不仅仅不适应幼儿的发展情况和兴趣,还没有配合幼儿园教育目标,不具有教育价值、科学价值。因而,选择有价值的科学区角活动,是科学区角材料投放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小、中、大班科学区角材料投放应该体现教育的连续性,要根据幼儿年龄的增长,投放材料应该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难度不断增加。同时,材料的选择中,应该成品材料、半成品材料交叉投放,让幼儿能够在科学区角中更加主动动手制作材料,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价值的科学区角材料,还应该具有中国民族文化弘扬价值,让幼儿在探索科学的时候,了解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比如,在科学区角中用生动图片展示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制作指南针、风筝的步骤等,还可以做一些科学普及活动,为幼儿们介绍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篇8

关键词:现代幼儿教师科学素养时代特征职业特征

什么是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我们要先明白什么是科学。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科学往往指的是知识体系,更多的是自然科学知识。广义上讲: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素养主要是在广义科学的范畴内进行演绎,目前我国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有: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等。因此,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是指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儿童科学教育的要求,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能力等。

从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来看,幼儿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必须具备基本的公众科学素养,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所面对的是充满好奇,渴望探索,却又缺乏经验的幼儿,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高于一般公民的科学素养。同时,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代幼儿科学教育不再是传统的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基本的常识教育,《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经明确指出幼儿科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因此,现代幼儿教师在具备公众基本的科学素养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能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特征的科学素养。

一、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科学价值观是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的根本和灵魂。幼儿教师从事幼儿的科学启蒙教育,首先自身要有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即要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对科学技术予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态度决定一切,人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态度是很重要的,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它.它就会以相同的态度给予回应。如果幼儿教师的科学价值观不正确,带有迷信色彩,那么其所教的幼儿又怎么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世界呢?此时的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完全是通过周围的人和事物了解的,这个阶段为幼儿灌输什么样的思想,其就会把世界想成如你所说的那样。

如,随着人们对科学教育目标和对幼儿学习方式和特点的深入理解与认识,人们也越来越强调幼儿的探究。强调科学教育的过程主要就是让孩子亲历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已经成为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核心词汇。教师对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还存在一些误解,他们认为只要让孩子体验了、动手了,就是让他们探究了,“探究”就是所谓的“做科学”。而“做科学”又主要是动手的事情,因此将“探究”等同于动手的学习活动。事实上,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探究”要求孩子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而动手活动则不一定是能动的。能动与否关键在于孩子是否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

可见,幼儿教师从事科学教育就是要对科学有深刻正确的认识,有了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并且能够与时俱进,随时展不断更新观念.才能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发现时不会局限于狭隘、陈旧的观念,才能正确地引领幼儿进行科学探索。

二、一定的科学知识及对科学知识的认识

科学知识在科学素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培养和形成其他科学素养要素的载体。从广度上来说,幼儿教师应具备一定范围的科学知识。如:人体的结构及其功能,心理活动,个体生长衰老,保护身体,身体健康的了解;对动植物的观察与了解:对生态与环境的了解:对自然科学现象的了解:对生活中的科学技术的了解,等等。从深度上来说,幼儿教师不仅应了解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基本知识,而且应具备对常见事物、现象的深层次的知识,如,以自然科学现象来说,不仅要了解有哪些自然现象、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还应理解这些现象怎么形成、相互之间的关系,学习一些专业术语,等等。更应该对自我的知识(包括对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有明确的认识);幼儿的知识(幼儿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教材内容、学科、课程结构等知识有专业化的学习和了解。

幼儿教师除了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外.还要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人们认识和实践水平的提高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接受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纠正传统习惯认为的一些错误观点,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知识观。

三、科学信息获取、利用的能力与设计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1.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现代社会日益凸显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特征,大量的知识,尤其是有关科技的知识,更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来获取.同时由于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更需要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直观、具体、形象的学习和探索材料。因此,无论从教师自身发展,还是从幼儿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幼儿教师都需要具备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幼儿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查阅相关资料.如利用电子图书馆、全文数据库教学视频资源等,并能有效甄别信息,挑选价值性高的资料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有的幼儿园在组织幼儿观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时,除了让幼儿亲自植植物进行观察外.还可以利用中央电视台七套节目中有关农业的节目录像,让幼儿更直观、形象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诸如此类的活动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

有效的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是科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步骤。教师应具备设计和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这是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在设计科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应能正确把握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和班级特点,甚至是个别幼儿的特点,具备合理选用科学教育内容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能力,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和层次性。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为要给孩子提供连续的对科学的理解和体验,而不是随意的、盲目的活动层次性就是要注意活动的难易和重点,例如,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要让孩子观察,有的活动就可能侧重于孩子对于科学方法的认识。

组织科学教育活动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科学启蒙意识和能力、反思能力等。幼儿期是个体科学素养萌芽期,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具有启蒙性。由此,幼儿教师还必须具有科学启蒙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具体地说.具有科学启蒙意识和能力的教师,应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并善于利用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善于选取幼儿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采用适宜的方式帮助和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善于创设情景和利用各种条件使幼儿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幼儿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幼儿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而且要引导幼儿思考问题的能力,支持、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只有不断地对科学实践进行思考、反思,才能从中不断创新,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正确地把握科学教育的方向,不断提高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

四、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都是属于科学的精神本性。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情感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所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是幼儿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所在。

幼儿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素质。教师的创造型人格对幼儿的创新素质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注重不断学习培养自己创造的能力和品格.在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现状,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手段上创新,做创新型教师。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社会科学;一体化教学

一、幼儿教育水平及社会科学的联系

从认识结构上看,不同年龄层的幼儿在适应环境发展的阶段上有不同的适应期,幼儿的社会教育水平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一致。幼儿的认知和发展水平是建立在理论为指导的模式上,教师根据幼儿的教育水平情况,针对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社会学科活动的特点,采取以下的教育模式:

1.社会探究模式

开发幼儿的智力和体力,给更多的幼儿成长的机会。让他们不断的体会,不断的成长,不断的学习,教师在教授幼儿的探究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经验,累积更多的教学资源,给幼儿的发展带来一丝光明和财富。

2.获得概念模式

适合处于具体运算发展阶段的幼儿,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建构社会学科的概念和原理。社会学习理论,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建立社会学科的原理和概念,强调教师在社会学习中的榜样力量,观察学生的反应能力,不断丰富自身。

二、幼儿教学内容的模式探究

1.课程内容

幼儿教学内容的课程需要进行阅读、探究、讨论,各个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政治、历史、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是幼儿教育的范畴。

2.幼儿的心理和价值观

对于年龄层较小的孩子,更加需要注重对历史的培养,同时是一个人成长阶段的过程,幼儿的过去和现在都是书写历史和生命历程的过程,幼儿在活动中建立对历史的感知,对历史的多角度分析,给幼儿的发展建立一个完整的平台,给幼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知历史,进行全面的人道主义管理,使得幼儿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行为习惯,也是幼儿在活动建设上对他人进行观察和帮助的一个机会,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要建立对时间的理解,还要建立时间观念教育他人,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社会科学课程的认识评价

1.课程评价

价值判断的标准是社会科学课程的评价标准,以满足幼儿的成长需要为准则,教师采用社会科学课程标准,将儿童发展的阶段与幼儿发展的方向进行管理,科学课程对我国学前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表现,科学课程对我国学前社会的教育领域有新的启示,在中小社会的发展趋势上研究幼儿的社会科学课程是给大多数的人提供重要的经验,给人们进行借鉴的机会也与日俱增。价值的判断是依据社会的评价标准进行,科学课程在我国教育领域上有重要的发展用途,指引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

2.课程标准

美国社会科学的课程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整合,不仅社会学科领域进行整合的同时,还要强调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培养儿童的能力和知识能力,我国幼儿园的社会课程发展显示了共同发展的趋势,社会教育渗透在各个活动之中,可见综合的课程是当前社会课程的主要环节之一,课程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涉及人类关系和自然科学的探讨,教育内容比较单一,教育内容的形式比较多样,重点是关注幼儿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规范,经常性的与周围的环境进行互动,对周围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从系统操作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在内容的新颖程度上,进一步进行探究,找出最适合的方案解决问题的根源。

3.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涉及对大自然科学与人类关系上的探究,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关注的主要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社会行为规范,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互动,对周围的社会进行了解。无论是从内容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待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探究。课程内容简单时,人们对课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要求,对教育发展和教育内容有重要的认识和改变。课程内容十分简单,不仅需要对大自然的发展进行探索,还要全面的管理环境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对幼儿的大自然理论有重要的表达作用,给人类关系的探究和教育内容提供大量的数据,只有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和发展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加强幼儿对主体生活的作用。社会行为要关注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周围社会环境的互动,对周围的社会进行全面的了解,无论是从内容的深度还是广度都有直接的影响,这是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和探究的主要因素。

4.课程形式

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人类发展的状态和自然科学的探讨是大自然环境发展理论,教育内容比较狭窄,主要关注幼儿的发展,社会规范,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对周围社会的文化进行全面的了解,因此,无论从内容的系统性操作上,还是内容的新颖角度上,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并且进行探究和得出相应的理论。

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篇10

关键词:意义;价值;困难;学前教育;武术教学

1前言

在当代,幼儿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从国家到个人都对它施以足够重视,大部分人认识到幼儿园教育对于一个人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被誉为“民族瑰宝”。笔者试图将中华武术(或者以中华武术为主体的相关形式)作为幼儿园早期的教育活动,以武术的魅力结合游戏的乐趣用于提高幼儿德、智、体教育的全面发展。不但在幼儿的心灵种下对武术的兴趣与情感的种子,而且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除此之外,幼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民族认同感,使武术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也有机会得以发挥。不过,在幼儿园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我们也面临着诸多问题,诸如:如何提高武术的教学质量、如何更好地在幼儿园中针对幼儿开展武术教育活动并使他们乐于接受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入手,着重解决。而由相关问题和现象所带给我们的反思也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2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的意义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1]。众所周知,武术在中国流传多年没有消逝并不断发展更新,在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它多方面的价值,其中包括健身价值、技击价值、观赏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武术技术上的技击特点和文化色彩上的民族特点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绚丽多彩,博大精深。学前教育专业将武术教学吸纳其中,除了能够使幼儿或以,还能够体现武术教学的魅力,将武术所传承的文化意义和健身意义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同时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使他们在武术教学活动中深感自豪,从而更加热爱武术锻炼。

2.1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切合幼儿园教学改革的需要

2011年《幼儿园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保障幼儿的健康放在幼儿园工作的首位。”其中“幼儿健康”的定义包含了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首先,在幼儿园中积极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在这一特殊阶段增强各项身体素质。在学前儿童阶段,幼儿的各项身体指标发育很快,且独具幼儿生理特点。比如他们的肌肉收缩能力差、易疲劳,肌力增长并不均匀等,而这就需要与之生理特点相适应的体育活动[2]。武术教学活动在幼儿园开展时,可选用拥有一定强度、但时间不长的幼儿武术套路作为教学载体,其内容包括易于使幼儿容易接受的屈伸、平衡等身体动作,使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方面等到发展,调节幼儿身体机能,改善人体机能。其次,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在学习过程中使他们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德,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价值观。再次,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幼儿们的自信心会随着进一步的交流与学习愈发萌芽,通过与小伙伴在武术活动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可以有效克服幼儿在人际交往中的胆怯心理,消除局促不安的心理现状。最后,通过传授武德,使幼儿们谦虚肯学,积极进取,形成良性竞争并从中获益,最终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目的。

2.2了解武术所传承的文化、健身意义,稳定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需要

2.2.1在幼儿园开展武术教学活动所传承的文化意义

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幼儿是其传承的根基和源泉[3]。因此在幼儿园中开展武术教学活动,使幼儿通过学习武术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使幼儿通过这项运动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魅力,从而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技艺。

2.2.2在幼儿园开展武术教学活动所传承的健身意义

近年以来在入学体检评估时多发现儿童在身体力量感和整体协调性方面呈现出异常发展现象。幼儿整体身体运动机能较差,行为缺陷现象日益突出,从而导致意外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幼儿体重过重或过轻问题亦愈发明显。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幼儿参加武术运动可以极大程度上促进其感官、智力、身体以及运动机能的全面开发,进而使他们改善异常行为,促进身体发育,使其体质增强、心智健全,为其今后的成长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2.3发展武术民族体育项目,激发幼儿民族认同感的需要

中华武术文化底蕴深厚,表现形式多样。既有对抗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武练表演形式的套路运动,这是其他民族和国家所没有或者少有的。然而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人民的思维路径和生活方式逐渐改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逐渐在减弱。因此我们认识到:重视学前教育中华夏文化的教学和宣传是对幼儿性格进行塑造的重要手段。在幼儿习练武术的过程中,他们会了解到“武术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进行幼儿园武术教学活动时,有意识将这种悠久的文化通过游戏的形式深植于幼儿心中,不但促进幼儿健康身心发展,更可以使幼儿从小意识到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让孩子们从心底萌生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从从心底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感觉,增强幼儿的民族认同感。

3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的价值

3.1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的教育价值

3.1.1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在幼儿园的广泛教学中,游戏活动一直是提高幼儿智力发展的有效手段。由于幼儿在接受新事物上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兴趣和潜能,因此在幼儿园中多多开展具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游戏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武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可以将其以“武术游戏”的方式融入在教学活动中,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和学习。例如可以将武术动作创编成健身操的形式,让幼儿领会“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走如风”的武术真谛。再者,将武术中的器械通过折纸方式还原形状,并通过相关知识讲解激发幼儿的进一步联想,使他们对真实器械有所了解。此外,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服饰进行武术的角色扮演,给予幼儿潜移默化的武术文化渲染,从而使幼儿爱上武术的同时掌握武术基本知识。

3.1.2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幼儿在进行武术基本功的练习时可以促进幼儿身体器官的发育,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5],提高身心的愉悦感,使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成长,起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作用。同时配以相应的“武德”教育,鼓励幼儿充分展现这种美德,并延伸到生活之中。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诚实勇敢的优秀品质,使幼儿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幸福感,并将这种品质转化为一种“吃苦耐劳”的、“乐于进取”的生活态度,从而更深一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3.1.3有利于幼儿的未来选择

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老先生曾经说过:幼儿应该在自然环境中成长,尽量减少人为因素。这说明让幼儿自然的成长是一个幼儿幸福成长的保证。只是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成长道路并不是单一的、不变的,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为他们选择一项可以使其自然成长的健康活动。武术教学活动既能促进幼儿在智力上的迅猛发展,又能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在进行武术游戏活动时,要求幼儿充分调动思维,肢体协调,共同完成,达到全方位锻炼。因此,武术活动更加接近一种自然的状态,不经意间的潜移默化能够自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是幼儿对未来道路的选择的良好铺垫。

3.2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的社会价值

3.2.1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人具有社会性,会与社会产生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而幼儿时期是建立这种关系的初始阶段。在幼儿园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时,教师们会引导幼儿遵循相关的规则才能保证一个游戏的正常开展。不过由于幼儿的心智并不成熟,思考问题时一般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很难从另外一个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所以在某些游戏活动开展时并不能改变幼儿这一现状。通过引导幼儿参与武术游戏活动,可以使幼儿学会站在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解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桎梏,学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和利益,从中学会更多解决方法的路径,较为全面地提升儿童的社会化水平[6]。通过开展武术游戏活动,幼儿还可以更深程度了解在武术规则中所蕴含的社会化内容。例如武术中“百折不挠”的人生精神和“尊老爱幼”的品德思想等。更为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能够深刻意识到社会竞争中的“优胜劣汰”,更早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同时也须使幼儿懂得在竞争中获取胜利并不是人生的最高信仰和唯一目的,更应珍视在竞争中“共享”、“合作”所带来的乐趣和意义。

3.2.2加强幼儿的意志品质

武术以其本身训练的一些特有方法配以游戏中的规则和要求,能够赋予幼儿在学习中一个全新的角色定位,配以适当鼓励,将达到良好效果。通过周而复始的学习和训练,可以逐步加强幼儿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自制力,培养他们勇于坚持的优良品格,即使在逆境中也可以苦中作乐,游刃有余。

4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所遭遇的困难

4.1家长对于幼儿学习武术模糊而不端正的态度

尽管武术是中国国粹,且享誉国际舞台,并对幼儿的各方面发展有促进作用,但幼儿家长对于武术的了解却并不乐观,甚至比不上外来的跆拳道和泰拳。尤其是家长对于幼儿学习武术有着模糊而不端正的态度,使在学期教育专业中吸纳武术教学显得有点尴尬。归结一下家长对待幼儿园中开展武术教学的态度:(1)有些家长愿意幼儿参加武术学习或者武术游戏的开展,但并不严格参与,认为孩子吃苦受累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2)有些幼儿家长觉得只有文化课的分数和学习才是重要的,幼儿时期应进行系统的文化课安排,而武术显得多余并容易使孩子分心。(3)还有一些幼儿家长看似非常愿意使孩子参加武术学习,甚至不惜去报名兴趣班和武术学校,但这些幼儿家长却有着并不端正的动机。有的家长是为了一心使幼儿夺取冠军,出人头地;有些家长则是为了幼儿今后的考试加分;还有一些家长则是觉得孩子有人看管等等[7]。幼儿家长这些不正确的态度不仅会影响到幼儿的武术教学,而且还会颠覆孩子幼小心灵的思维模式和黑白是非,对于幼儿建立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非常不利,同时也和中华武术中所传达的精神背道而驰。

4.2幼儿园开展武术教育活动不容乐观的现状

4.2.1学前教育活动中武术活动开展情况不乐观

从学前教育的整体现状看,主要学科集中分布在科学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艺术领域和健康领域,其中健康领域往往排在最后。然而幼儿体育的部分包含在健康领域,武术又包含在幼儿体育部分,因此武术在幼儿园教学中所占比例就更加微乎其微了。由此可见武术教学的开展在幼儿园的状况并不乐观,大多数幼儿园并没有把武术教学列入到幼儿园的相关教学中,即便有少部分幼儿园教学中出现武术教学计划,也仅仅是简单的操课,远没有较为规范和系统的武术教学内容。有很多武术教学的涉及只是为了诸如“国庆”表演或者“六一”儿童表演等临时编排,而其余大多数的幼儿园根本没有开展武术教学活动,在武术教学上还是一个空白。

4.2.2幼儿园中武术教师的现状不理想

武术的专业要求性很强,很多幼儿园在教师配置上并不合理,没有专业体育院校毕业的教师,这就造成了在幼儿园武术教学难以展开,即便开展起来在效果上也差强人意的现象[8]。小部分的幼儿园聘请了体育院校的体育教师,在健康领域的教学也取得了让人欣喜的成果,但对于武术却往往学艺不精,并非武术专项毕业,这也制约了武术教学在幼儿园的开展,或者说是制约了武术教学的质量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幼儿园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需要大力提高。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其独有的特点被称为是“不分任何年龄段的运动”。对于学前教育来说,武术是一项非常适合学前教学的活动。将武术教学纳入学前教育专业是切合幼儿园教学改革、稳定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以及激发幼儿民族认同感的共同需要。同时在武术教学中所散发出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幼儿身心健康的促进、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绝对的促进作用。将武术教学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中所出现的不容乐观的现状和急需改进的相关问题。其中家长对于武术教学活动在幼儿园中开展的不端正态度、幼儿园中武术教学活动开展的超低比例以及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专业教师的极度匮乏是主要突出矛盾。

5.2建议

有必要将幼儿园武术教学纳入学前教育专业,使其充分发挥出武术的相关价值,改变当前幼儿园武术教学的被动开展情况,则需要:(1)加深对武术的了解,积极从观念上深刻认识到在幼儿园开展武术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加大武术教学开展在幼儿园中的比例。(2)加强武术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宣传力度,争取相关了解和正确见解。(3)将武术教学纳入学前教育专业,同时优化幼儿园教师配置,提高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邱丕相,朱瑞琪,郭志禹等.全国体育学院专修通用教材.武术.(上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5.1-10.

[2]王大帅,周直模.浅析幼儿武术的传承意义和开展模式.运动[J].2012,1(34):125-126.

[3]方园.对比跆拳道的鼎盛发展为中华武术寻找路径.体育文献通报[J].2015,6(23):108-109.

[4]徐福景,国强,杨伟涛.幼儿武术纳入学前教育专业的意义与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14,27(5):153-155.

[5]陈孝慧.试述幼儿武术教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搏击•武术科学[J].2007,4(12):61-63.

[6]刘贵.武术运动对学龄前儿童素质教育的影响.学校武术教育研究[J].2012,1(12):74-77.

[7]张红梅.学前教育应加大中国武术的教育力度.搏击•武术科学[J].2010,7(12):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