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45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篇1

关键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北欧;传播

中图分类号:G8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7—0132—05

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趋势如同自然界生物的发展一样,都应该充满了差异性和多样性的生态平衡,如果人为的迫使世界体育文化向大一统的模式发展,最终导致的也必然是走向自我灭亡。然而当今世界体育文化发展进程,却更多的表现为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全球的侵蚀与蔓延,这不仅是西方资本主义“唯我独尊”思想的侵略和渗透,而且也是其独霸世界文化的一种思维模式的表现,其最终误导世界体育文化走向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杰出代表,有着维护世界体育文化平衡与和谐发展的义务和责任。因此,积极推动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不仅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也是整个中华民族谋求在世界体坛“话语权”的必经之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包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过程中的项目载体及其健身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与各俱乐部教练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期刊网、北欧政府网站以及各国武道协会官方网站(martialarts.dk;kampsport.no;heilsudrekinn.is)等,也包括在北欧各国俱乐部网站上等收集带的相关文献资料。

1.2.2田野调查法笔者利用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近一年的时间,在挪威孔子学院担任武术、导引养生、舞狮等项目的教练和宣传工作,广泛的访谈了北欧其它各国相关协会的负责人和大量的俱乐部会员,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方式,为课题研究记录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指标数据和访谈资料。

1.2.3专家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对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一线工作的专家、教练进行问卷调查或者访谈;对北欧五国大使馆文化处领导、北欧各国相关协会负责人、北欧各国孔子学院的双方院长,以及当地相关学者进行访谈或问卷调查。

1.2.3.1问卷调查样本量的确定按照比例型参数的简单随机抽样(SimpleRandomSamphng)的计算公式,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z值取1.96),抽样准确率控制在93.5%(也即抽样误差在6.5%以内)所对应的样本量为227人,应抽取的样本容量计算过程如下:

其中,nSRS为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量,z为置信度(t=1.96)所对应的临界值,σ2为总体方差,为允许的抽样误差。因此设计的样本量(n=243人)基本满足研究需要。

1.2.3.2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在北欧武术比赛期间,问卷采用当面发放、当面回收,共发放300份,收回243份,有效问卷243份,回收率81%,达到较好的调查效果。

1.2.3.3问卷的效度通过相关的专家、学者和典型被调查者等,根据其自身的经验对问卷的初稿进行主观的评价(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认为合理的占75%,比较合理的占25%),符合论文调查的需要,并再次根据专家意见对问卷内容方面进行了修订。

1.2.3.4问卷的信度为了检验问卷的信度,随机抽取10人,隔14天后进行再次问卷调查和测验,计算两次问卷调查的信度系数,检验证明问卷复测结果有着显著相关性0.967(p

同时,本文对于问卷内部相关选项的一致性,也进行了信度检验,如下表所示,问卷内部相关选项的填写结果也有着显著的相关性。

1.2.4数理统计法本文采用SpSS17.0软件,对于所调查或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并对问卷中相关项目进行关联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项目特征分析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记载,目前在国内发掘和发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676项,汉族有301项。而随着中国与北欧各国的文化交流进程逐渐加快,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项目载体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势头。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以中国武术(中国功夫)为龙头,连接其它项目如导引养生(气功)、舞龙舞狮、风筝、龙舟、毽球、中国式摔跤等项目也陆续登上了北欧各国。

如表3所示,根据健身俱乐部项目分布数目统计,我们可以知道:在北欧各国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健身俱乐部数量最大的是丹麦有118个俱乐部(占有率13.14%,其中以太极与咏春拳法教授为主),其它依次为芬兰115(占有率8.29%,其中太极拳、少林拳与咏春拳各占约1/3)、瑞典85(7.45%,其中咏春、少林与气功各占1/3,太极拳的教授训练大多在综合项目俱乐部中进行)、挪威16(3.84%)、冰岛3(3.84%)。挪威有16家,包括了官方注册的14家和正在注册的两个俱乐部;瑞典单项协会承认的85家俱乐部中,之所以把截拳道纳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中,主要是因为这个俱乐部是以“截拳道”命名,在开展截拳道教学和训练的同时,也开展其它诸如咏春等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与训练。

表3中俱乐部以其主要教授的项目名称命名,如“咏春拳”、“少林拳”、“太极拳”等俱乐部;其中“武术综合”实际上是以“武术”和“功夫”命名的健身俱乐部。实际上这些俱乐部大都兼顾教授其它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气功(导引养生)、舞狮、舞龙以及中国式摔跤等(表4)。

2.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过程中的国家单项协会发展特征

目前,在北欧各国的部级单项协会比较少,并集中在武术、舞狮、气功、龙舟、风筝、毽球等几个项目上,其中武术、气功、舞狮等项目在北欧各国的体育协会中,占主导地位。同时其他项目如风筝、龙舟、毽球、摔跤、舞龙等项目,受天气或是器材的影响过大,而并没有在北欧形成较大规模。例如,风筝与龙舟项目在北欧的推广过程中受当地气候影响,只能进行很短的季节性训练(北欧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是每天长达15个小时以上的黑夜),同时龙舟项目多是依附于各地帆船俱乐部进行训练;而舞龙项目对于器材和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同时由于要求参加练习的人数众多,人员不易固定等原因,因此在北欧当地开展和普及受到很大的限制;摔跤与毽球在北欧起步较晚,暂时还无法形成区域上的优势。而武术、舞狮、气功项目经常出现在同一个俱乐部中,它们并行发展、相互促进,在北欧各国都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发展(表5)。

因此,在帮助和完善北欧国家的这些单项协会建设的同时,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积极帮助和支持在北欧各国的以“中国功夫”为主,以气功和舞狮等其它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龙舟竞渡、舞龙以及中国式摔跤等项目也多依附于这些健身俱乐部)为辅的健身俱乐部的建设。例如芬兰的龙舟功夫协会就是以中国武术为主,集舞狮、龙舟竞渡和气功为辅的健身俱乐部。

2.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单项协会与俱乐部的发展特征

2.3.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的俱乐部发展特征上个世纪初,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随着华裔移民进入北欧之后,不断繁衍生息,在近半个世纪(1949年之前)的时间里,历尽了辛苦彷徨,但终因旧中国“国家意志”的缺失,最终没有形成规模发展。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中国才陆续与北欧各国建立邦交关系:瑞典(1950.5.9)、丹麦(1950.5.11)、芬兰(1950.10.28)、挪威(1954.10,5)、冰岛(1971.12.8)。至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各国的传播,才具有了正式平等和互动交流的权利和地位。

北欧各国也陆续把诸如“风筝”“龙舟”引入到当地作为正式的体育项目,并举办了风筝和龙舟比赛。如芬兰、丹麦与瑞典也都成立了龙舟协会的民间组织(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龙舟协会;瑞典乌普萨拉市龙舟协会等)。其中,芬兰成立了龙舟运动的部级单项协会,并多次举办和参加国际龙舟比赛。丹麦、芬兰还成立了“风筝”单项协会,并多次到中国山东潍坊等地参加比赛和交流活动。

同样,北欧武术发展在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据不完全统计,北欧各国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约有337家,这些俱乐部中有很多是以“中国武术”或“中国功夫”为主,并兼容了中国气功、舞狮、舞龙等项目(表4)。

如表6中所示,丹麦(118家)、芬兰(115家)、瑞典(85家)三国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建设相对成熟,数量较多,且比较重视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与介绍;而由于挪威国家体育联合会对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不够重视,以及单项协会内部负责人员不统一等原因,导致挪威起步早,而发展缓慢的局面。而冰岛武术协会于2002年刚刚成立,因此冰岛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上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阶段。

2.3.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北欧传播过程中健身俱乐部教练的特征分析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传播过程长达近一个世纪之久,最早传播者以华裔移民为主,包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来自德、法两国的华工被迫迁徙至北欧各国;来自于中国之外的越南、缅甸、印度等国避难到北欧的华人后裔;在1915年前后,当时旧中国政府于北欧各国有了官方交往,期间(在1949年之前)到北欧各国留学或移民,其中包括一些学生在学成之后,由于战争等原因滞留北欧各国,并在北欧安家立业的中国人。

传播主体“个人”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在北欧各国与中国建交之后,双方建立了友好的官方关系。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加快,中国与北欧的民间交往也日益繁荣。这个时期到北欧定居的华人逐渐增多,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大都是具备了较高训练水平的专业人员(诸如,现芬兰国际队主教练张放先生)。在此之后,北欧各国的协会和俱乐部又陆续邀请了很多国内相关专家和教授前往交流等等。

综观北欧各国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传承历史,传播主体“个人”形式也逐渐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根据笔者对于北欧传播者的走访与调查,现将为“个人”作为传播主体分类总结如下(图1)。

第一类是由二战后移民到北欧从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播的华裔人群,及其这些继承传统的华裔后代;第二类人群是建国后,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民间移民到北欧或在北欧工作的华人,其中这个部分的人群又可分为:从事教练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人士和相关从业人员;第三类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由中国派遣,短期到北欧宣传和普及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播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国家公派人员;其中包含了一部分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由短期邀请改为长期执教的人员;第四部分人是中国留学生群体组成的宣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社团或协会;第五类是华裔移民的学生或弟子,也就是较早接受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学习,并未到过中国的北欧当地人;最后是从新中国建立至今,到中国学习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后,回国执教的北欧当地人等。

3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北欧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北欧人口总和约有2500万人口,从北欧人均收入水平来看,北欧民众的年度人均收入在3.5万美元左右,是世界上收入和消费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为主体的北欧健身俱乐部总数约为337家,约占整个北欧“武道”总数(约为3863个俱乐部)的8%左右,而平均每7.4万人才有一家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因此仅从俱乐部的绝对数量上来说,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北欧有着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的(表7)。

如7表所示:我国以武术、气功和舞狮为主的健身俱乐部在丹麦有118家、挪威16家、芬兰115家、冰岛3家、瑞典85家,在北欧市场的总数达到了337家。同时与北欧当地的第三国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比来看:巴西柔术在北欧仅有95家,泰国泰拳也只有109家,远远低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的数量;而与奥运项目的韩国跆拳道俱乐部数量(384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然而当与日本空手道俱乐部数量相比(数据截止到2009年12月),仅日本空手道一个项目,在北欧的就达到了864家,不仅仅超过了中国俱乐部的数量,而且也远远超过了韩国跆拳道俱乐部的数量(384家)。尽管在北欧的体育文化消费市场中,日本的项目俱乐部在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俱乐部只占到总数的8.72%(337家),其绝对数量虽然比较少,然而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需要开发和推广北欧体育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市场广阔。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北欧的传播与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无论从项目的单项协会建立,还是俱乐部数量的绝对份额,都处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成立的协会有七种之多(包括武术单项协会,以及舞龙、舞狮、气功、毽子、风筝以及龙舟协会等),其中:芬兰和丹麦各建立了6个项目协会(芬兰有4个部级协会,级别高数量也最多),瑞典建立了7个项目协会,数量最多;挪威与冰岛的项目协会较少,级别也较低,均只有3个项目协会。

2)北欧地区的俱乐部数量也达到了337家之多,其中丹麦有118个俱乐部(占有率13.14%,其中以太极与咏春拳法教授为主),其它依次为芬兰115(占有率8.29%,其中太极拳、少林拳与咏春拳各占约三分之一)、瑞典85(7.45%,其中咏春、少林与气功各占1/3,太极拳的训练大多在综合项目俱乐部中进行)、挪威16(3.84%)、冰岛3(3.84%)。单纯从数量讲,与作为奥运会项目的跆拳道俱乐部(384家)数量相比也毫不逊色,同时也远超其它国家俱乐部的数量(泰国泰拳109家,巴西柔术95家),但和日本民传俱乐部(仅空手道就有864家)数量相比,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3)北欧地区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引进和发展,引进拳种最多的是芬兰(引进项目13种,其中以太极拳、少林拳与咏春拳为主)和瑞典(引进武术项目约10种,其中咏春、少林与气功为主);其它的分别是:丹麦(5)、挪威(4)与冰岛(3)。

4.2建议1)北欧地区所建立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数量日益增多,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项目协会级别普遍较低,且多为地区或市级级别,项目的影响力与发展都受了比较大的影响,建议我国与北欧各国签订互惠引进项目的相关协议,并就成立相关单项协会的级别进行商讨,并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援助。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篇2

摘要随着诸多关于体育教学改革文件的颁布,“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才能让这种思想更好地贯彻到实际的教学工作当中,怎样才能使师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较高的积极性,这也是当今传统教育寻求突破的着力点。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也是针对当前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进行的有效探索。

关键词大学体育俱乐部教学传统教学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一般是指教师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

(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

18世纪末,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以他在心理学中的统觉论为基础,提出著名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论教学模式,其后经赖因的努力,发展为一个系统、注重实际、能为教师普遍接受的“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五段教学模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教师把人类文化遗产通过各门类学科传授给学生。教学――分科形式进行多学科学习,教材应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按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内容,体现严密的体系性和逻辑性。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人类教育发展中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与优势

传统体育教学与俱乐部教学相比较,在许多方面已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为:(1)教学目标单一、狭窄。强调增强体质和传授“三基”的任务,忽视了对学生智力和心理品质的开发与发展。(2)教材体系和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体育课所学的毕业以后用不上,生活中需要的在课堂上却学不到,造成学校体育教学质量不高。(3)教学方法实行训练法和公式化,教学形式单调枯燥。现行理论按照“刺激-反应”的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和各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4)评估模式单一陈旧。体质和运动能力与其他文化知识掌握的根本差别之一就是,高度个性化和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传统体育教学采用竞技运动的标准化评价模式,忽略了受教育者的先天差异和后天努力。

二、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

俱乐部教学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它已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体育教学形式,而是一种综合的以育人为目的的体育教养行为。力求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从独立进行体育锻炼逐步向独立自主锻炼转化,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同时,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差异性对比

俱乐部教学对具体任务、目的设置方面同传统体育课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本文在整理、归纳先前调研资料基础上,通过对可行性实践模式的实施分析下,对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的目的范围、横向关系、内容、时间以及评价方面进行了比较(见表1)。

表1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差异性对比

俱乐部教学传统体育课

目的范围生物、社会、心理全面发展传授三基,融入思想道德培养

横向关系学校教育内容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是学科和课程内容一部分

内容从大课程观出发,融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训练为一体,建立新的课程结构以大纲内容为要求,对热衷某一专项运动的学生开设的体育课

时间专修、选修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运动训练课;群体竞赛;早、间操每周5-7学时专项课每周2学时

评价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内容相对稳定,技评、达标、体质测试、出勤统计、竞赛成绩、裁判能力等综合考核定期而有明确的固定内容,技术评定及达标

(二)俱乐部教学的优缺点

通过对俱乐部教学与传统体育课教学的比较来看,以体育俱乐部形式重视课内外一体化的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符合当前高校体育培养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培养学生兴趣、掌握终身体育技能,对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符合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做到学生自主选择项目、教师与上课时间的自由度。但也有不能很好贯彻的影响因素,体育场馆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一直是高校以体育俱乐部形式教学共同面对的问题。

三、结论

(一)传统体育教学并非一无可取,俱乐部教学并非已完善,二者都有优点和局限性。因此,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对传统体育教学要加以批判地继承,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

(二)体育教师多已具备现代体育教学观,采用先进的体育理论指导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目标上,从以增强体质为主,转向强调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也从传统的“以大纲为主”的教条教学转向“从大课程观出发,融多种教学途径为一体”的俱乐部教学。

参考文献: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篇3

关键词:足球;文化;体制;特征;启示;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84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4-0139-03

inmultidimensionalFieldofVisionChineseSoccerCultureCharacteristic

YanGCiyu

(ChengduSportUniversity,Chengdu610041,SichuanChina)

abstract:thispaperstudiesthecharacteristicsofChinesefootballculturesasamultidimensionalandsolidwayfromthestructuresystemandoperationalmechanismoffootballculture.thecoreofChinesefootballculturesishowtoimproveachievementoffootballmatch.themicrocosmiccharacterofChinesefootballculturesisutility.Footballculturesismuchconnotation,noticeablecharacter,andspecialfunction.However,thecharacteristicsofChinesefootballculturesisambiguity,theefficiencyandeffectofculturedon'thasproduceenoughforcetofootball.thispapertriestoproposecorrespondingstrategies.

Keywords:football;culture;system;features;enlightenment;operational

1中国足球文化的层次性、多维性及探索性特征

足球文化是体育文化中最具有全球性、最有特色的部分,对它的研究是不可替代的。关于足球文化特征的研究由来已久,而中国足球文化的特征研究多受文化底蕴和比赛主题所限,其论证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多维度综合研究较欠缺。此外,从总体上看过去的研究多是从足球比赛和足球俱乐部自身及球员行为的特点进行,对足球文化不同维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欲深入和全面探讨我国足球文化特征,就应特别注意足球文化的层次性、多维性和探索性。鉴于此,对我国足球文化的特征研究,其结构层次性特征包括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其多维性特征主要指趋同性、包容性、内向性、驱动性、传承性等;我国和其它国外足球文化发达的国家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我国足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探索性,这一点也是当前我国足球文化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也是我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关键。本文就中国足球文化的层次性、多维性及探索性这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试图寻出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因应策略。

2中国足球文化结构特征的层析(层次性)

2.1宏观特征:足球文化体系的构建以世界大赛成绩的提升为中心理念我国足球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们对其结构或者现象特征应有怎样的论述呢?对此回答的很多,只是对我国足球文化进行系统性的论述的不多,学术期刊有关我国足球文化的论述多是从球迷文化及足球俱乐部文化构建这两个维度进行,当然对国内外整体足球文化对比研究的也不少,只是多缺乏系统性。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足球文化的结构的现实特征是以世界大赛成绩的提升为中心理念的,这就造成了我国“人文足球文化”的缺失。

世界足球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人本文化思想。如英国足球文化底蕴深厚,比赛气氛特别好,往往能将场上球员的情绪调动起来,比如球迷有歌,有音乐,关键时刻能为球员鼓劲,总能激发球员的比赛热情。我国的足球文化与世界足球文化的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现实中我国的足球文化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我国足球文化体系的构建以世界大赛成绩的提升为中心理念。

我国足球文化的宏观特征因受足球水平和足球体制的影响,足球文化不够发达,从多维视野来看我国的足球文化更显出我国足球文化的缺失,如球迷文化、足球俱乐部文化均不够发达。我国的足球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应有的影响力,还不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以促进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或者说足球文化还没有更好的体现出“人文足球文化”的特点,对大众的体育锻炼和足球爱好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国外足球文化发达的国家相比显的不够大。

足球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足球运动体制的影响。我国足球运动体制的建设和发开展至今还没有能使我国的足球运动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对我国足球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没有能产生应有的良好影响,正因如此,近些年来我国有关足球专家学者、教练、球迷等对我国足球文化这一课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这对我国足球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的体制可以产生相互的影响作用,因此我国足球文化的宏观构建应结合我国足球运动的体制进行,借鉴国际上足球文化发展的先进经验进行构建我国足球文化的宏观发展体制。

2.2微观特征:足球文化体系子因素的功利性特点我国足球文化体系子因素包括:趋同性、包容性、内向性、驱动性、传承性等。而这些子因素的共同点就是功利性特点。从网络评论、学术研究等活动中均可表明大家对我国足球文化体系子因素的观点:功利性。

从我国现实的足球文化中能看到我国足球文化体系子因素的共性:功利性。功利性是中国足球文化子因素的共同特点,这并不是说国外的足球文化没有功利性。足球运动本身的经济功能决定了足球文化要具有功利性特,只是我国足球的功利性特点的体现没有起到驱动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作用,其功利性呈现出严重的病态,足球文化的功能并没有对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反而呈现崩离状态。因此对我国足球文化体系中的子因素进行特点研究非常必要。

中国足球文化的微观特征似乎能诠释当前处于尴尬境界的中国足球。因此在中国足球文化体系的构建上要充分考虑这些子因素对中国足球文化的影响力。如何构建中国足球文化的微观体系,以促进中国足球文化的发展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3中国足球文化特征的透视(多维性)

中国足球文化特征的最终表现还是落在中国足球文化体系的子因素:趋同性、包容性、内向性、驱动性、传承性等。在此我们对我国足球文化体系中的子因素进行透视和解读。

趋同性是指我国的足球文化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趋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的性质。在中国传统的“官文化”在中国足球管理中产生的影响力从足球俱乐部对教练员的频繁更换,以及国家队教练教练员的更换,均都体现了“官文化”的影子,这对于基础不牢、内涵不广的中国足球运动来说就变数就很大,加上大众对足球比赛成绩的中心思想,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足球管理层的决策,自然的使其走上传统的“官文化”的路子,这也是必然的,我们并不是抨击,只是客观上分析传统“官文化”对我国足球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足球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会天然的趋向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国足球文化的趋同性。当然这种趋同性不只是消积的,当足球文化趋向于有利于足球发展的文化时,就能对我国足球的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反之,则产生不市影响。如何使中国足球文化的趋同性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是我国足球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这种趋同性不只体现在足球管理高层,在足球俱乐部、甚至于余业足球训练和比赛均有体现。这种趋同性也带有浓厚的功利特点。

包容性是指中国足球文化受趋同性的影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化包容作用,可以同化其它文化。恰是这种同化包容在我国的足球文化中表现出它的另一面:不吸收外来先进的足球文化。使足球文化变成另类的中国足球文化,在比赛中表现为进攻能力不强,在具体的训练管理上呆板缺乏灵活。中国足球文化的包容同化性在现实中扼杀了球员应具有的足球个性气质,反过球员受足球管理体制的影响,只能功利性的顺应环境的成长,进而抹杀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的灵性。

内向性是指因地理位置、传统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容合影响,及中国足球的历史原因,使得中国足球对外交流比赛的机会不多,使得中国足球不如许多小的国家。这种由于地理因素和传统文化影响,造成了中国内型的中国足球和足球文化。这种内向性造成了中国足球以及足球文化没有和世界接轨,以致于造成中国足球的尴尬境界。如前中国足球国家队教练谷明昌在足球教练员B级培训班上曾说“他们年轻时出国打比赛时甚至于没有看过国外的一次的足球比赛,教练也是如此。”由此可见中国足球发展过程中的内向性的严重程度。当然中国足球文化的内向性在比赛中从运动员的行为也能体现出来。

传承性是指足球文化同文化一样具有传播的作用。中国足球文化的内向性造成了中国足球文化传承性的单一特点。在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前,中国足球的发展靠的是国内教练员,其教练员的培养制度更谈不上完善,这种由于足球文化的传承性造成的中国足球及足球文化发展单调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足球文化及足球运动水平的发展。

足球文化的传承性还表现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其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古代传统文化,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至深,对儒家思想中有关胜与败,得与失,竞赛过程中人们的友谊的存在及其在足球运动中的各种表现方式,在我国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发展中都能找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流派。其核心思想是“仁”:既仁者无敌的思想。主要表现在:重伦理,倡中庸,轻竞争,和为贵。所谓“中庸为德也,其玉矣乎”;重群体,轻个体,要求人们遵从“三纲”“五常”。行为要和谐、统一、礼让;重文轻武,主“静”不主“动”,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儒家文化的教育影响下推演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性格和心理,给我们民族增添了光辉。同时为竞技体育设置了障碍,其中对于我国足球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影响更为深远。

我们从微观方面,多维度对我国足球文化进行解读,可得出当前中国足球文化的特征和症结所在,也可寻出影响中国足球发展的主要文化因素,这为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足球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4中国足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与效能作用(探索性)

中国足球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而进行的。由于受地理位置、传统文化、政治等因素影响,中国足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足球文化对对足球运动产生的效能作用如何才能最大化这一课题也是我国足球专家学者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所以说中国足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效能表现和创新都具有探索性特点。这一点也彰显了我国足球文化发展的探索性特征。

中国足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和效能作用的探索性说明我国大众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和执著。在这个探索性的努力过程中有足球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有足球教练员对训练实践的总结、有球迷不同心声的表现,等等。当前我国的足球现状令人担犹,鉴于此,人们开始了对我国足球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研究,所有这些活动均包括在足球文化的范畴之内,不断的多方面的尝试,如请外教、引外援、建立足球俱乐部文化、借鉴国外先进的俱乐部管理模式、学习国外先进的足球文化、努力构建我国的足球文化体系等等,这一切都是我国足球文化发展的探索。很明显中国足球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探索性。针对这一点如何利于好我国足球文化发展的探索阶段,使我国足球文化的发展与足球运动的发展产生合力,脱离崩离状态,这对我国的足球具有重大的影响。

5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及其特征分析

5.1国外先进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及其特征足球与文化的融合,并从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促进足球的发展,整个过程就成了足球文化形成的过程。这是很多国家足球成功和足球文化发展的经验。英国人创造了现代足球,巴西人发扬了艺术足球,德国人光大了足球精神,足球总能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国外先进的足球文化运行机制的主要方面就是足球俱乐部文化和足球训练比赛文化,其中足球训练比赛文化主要指足球比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球员的职业素养和球迷文化。国外足球文化先进的的国家的足球俱乐部文化能折射出一个国家足球文化发展的水平,如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经营有俱乐部标志的饮料、糖果、服装、食品、纪念品等五花八门的商品,这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更折射出其足球文化的社会化程度。

国外先进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特征是:社会化的特征、商业性特征、人文化特征等等。足球文化传播的越深远,其社会化程度就越高,就更能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足球文化的商业性特征,体现了足球运动的商业性价值,正是由于其商业性价值才使得更多的职业球员、教练员和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出现,这使的足球活动更有连续性,更好的促进了足球运动和足球文化的发展。国外足球文化先进的人文化特征,如大众对足球的喜爱、参加足球运动的兴趣以及对足球的态度都不同程度的反应了国外足球文化的人文特征。

实质上国外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主要反应在两个方面:第一,足球俱乐部文化运行机制。国外足球俱乐部的先进文化运行机制,促进了其俱乐部的发展,反过来俱乐部的不断发展又能继续使俱乐部自身的文化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良性的运行轨道上,促进了国家整体足球文化的发展。第二,球迷文化的运行机制。由于足球运动的魅力,在世界上有众多的球迷,他们喜爱自球队,和所喜爱的球队共悲喜。也有的球迷喜欢踢足球,也有的喜欢看足球比赛等。有了这种基础,加之足球俱乐部的良性运行也刺激和吸引者球迷。这也是国外球文化发展的根本,其运行制是球迷因受足球运动的吸引,加之足球俱乐部针对球迷的所采取的措施,这就使得球迷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使得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相互促进。

5.2我国足球文化运行机制及其特征我国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在职业化改革以前因受举国体制的影响,使得当时的足球文化运行机制体现出举国体制的烙印,当时我国足球文化运行机制的特征也体现了举国体制特征。至从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我国的足球文化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伴随着足球改革,我国的足球出现了许多问题,从此也对中国足球文化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讨论。这种足球文化的争鸣促进了中国足球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从当前我国足球文化运行的机制来看,因受我国体育运动发展历史的影响,使得我国的足球文化运行机制和国外的所不同,不同点就在于职业化改革以前缺乏足球俱乐部足球文化的发展及其运行。这就客观上造成了中国足球俱乐部文化职业改前的缺失。虽然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中国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也包含了俱乐部文化的运行机制和球迷文化的运行机制。但受其发展的历史影响,最终造成了我国足球文化和国外先进足球文化的差距。

我国足球文化运行机制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虽然我们的足球文化的发展也是以球迷和足球俱乐部为载体的,但是具体的软管理即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和国外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国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特征就和国外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特征有所不同。这种不同的特征也反应在了足球运动的发展上,一种多是助力,一种多是阻力。两种不同特征对各自足球文化的发展和足球运动的作用也截然不同。如何建立我国足球文化的良性运行机制是我们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6足球文化的启示作用与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因应策略

6.1足球文化的启示作用足球文化对我们的启示作用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足球文化的启示可以使我们明晰足球发展的因应策略(足球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因果关系和应对措施)。通过思考和分析足球文化的启示作用,这对把握我国足球发展的因应策略尤为重要。

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1月5日成立,近年来,俱乐部按照“文化足球、百年鲁能”的发展战略,认真研究和实践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规律、职业运动员成长规律、职业体育运动规律“三大规律”,始终遵循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比赛的“三严”治队方针,努力实施“科教兴球”战略,使得各项工作正积极、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而且鲁能体育文化公司开通山东鲁能体育文化门户网站,这一形式丰富了俱乐部的足球文化活动,扩大了俱乐部的影响力,促进了俱乐部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通过足球文化对我们的启示,对于谋求我国足球发展的合理的因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足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与阿根廷博卡青年俱乐部、荷兰阿贾克斯俱乐部、日本磐田喜悦俱乐部等多家国外著名俱乐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友好往来,并多次实现成功互访。这一切说明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在把握足球发展的因应策略这个维度上做的很成功,其在中超联赛中所取的和成绩和进步也说明了这一点。6.2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因应策略

1)积极开展中国足球文化的研究,进行学术会议讨论,寻出制约中国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发展的原因,为找出应对策略奠定基础。以达到寻出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因应策略这一目标。

2)构建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宏观体制。中国足球文化的发展要有宏观体制的构建过程。这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中国足协等部门去制定发展规划。

3)努力建全和贯彻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微观运行机制。针对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当前的特点要搞好传统文化促进我国足球文化的发展影响研究,摒弃不利因素。

4)构建我国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足球文化普及工程。搞好足球俱乐部文化建设,使俱乐部文化和球迷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发展网络足球文化。网络在当今的社会中普及范围广,影响大,网络足球文化这一形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构建一个成熟的网络足球文化系统,使我国足球文化得到理性和科学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6)中国当前的的足球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足球文化的建设中更要注意与现实的中国社会文化的结合,充分注意其对我国足球文化的影响。

7)开展与世界足球文化发达国家的交流活动,学习其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的发展。

总而言之,要想谋求中国足球的发展就必须寻出我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因应策略。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握好中国足球文化的宏观体制建设,把把握好微观的足球文化的子因素体系构建,以及弘扬我国足球文化发展中的探索性特点,以探出更能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兼容的足球文化发展方向和路子。

参考文献:

[1]康梦君.鲁能足球文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6.

[2]卓樱.足球文化之殇.球报.大成网.

[3]王文军.现代足球文化的传播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62-64.

[4]谢雪峰.体育三类型模式: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基本理论问题[J].体育科学,2004,24(9):1-3.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篇4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06-02

大学生业余体育俱乐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与补充。目前,在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业余体育俱乐部已经在全国许多高校建立并各具特色,它与传统的专项体育课存在许多不同点,作为当代大学生锻炼身心、学习技能的一种形式在课余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本身所占课程比重较低,导致俱乐部的开展经常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对体育俱乐部在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的项目特色、组织架构等现实性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路与见解,并提出若干有益的建议。

一、业余体育俱乐部概述

“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爱好者自发性、自立性的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和相互间的协调和睦而进行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组织”[1]。高校体育俱乐部本身借鉴了国外发展很早的俱乐部组织形式,同时融合了国内体育教学的特点和特色而形成。为了进一步贯彻体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我国大部分高校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业余体育俱乐部建设。高校业余体育俱乐部主要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由体育教学机构负责组织和实施的业余体育俱乐部,此类俱乐部能提供较为专业的师资力量,场地和资金比较充足及活动开展时间也相对固定;二是由学生社团组织或体育爱好者自发组织成立的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学生参与面更大更广,也享有更大的自由度,但专业性无法保障,管理较为松散。目前,高职院校因其学制只有三年,而真正的体育课程只有一年的原因,体育教学的效果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体质也无法得到较好的锻炼和保证,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即使有也多数仅属于后者,由学生自发组织,其专业性和系统性无法得到保障。由于是学生自发组织,其无法得到学校更多的包括场地、经费与师资的支持,也就无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逐渐走向若干兴趣分子自娱自乐然后解散这样的尴尬境地。

二、业余体育俱乐部的项目特色

(一)课内外结合,实现一体化教学

高职院校业余俱乐部的建立有着不短的历史,也在很多院校产生过积极的“化学作用”,大大地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业余体育俱乐部,首先要把体育教学课堂与课外体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充分发挥学校隐形课程的教育作用,也抓住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作用。它又较好地把课内、课外、社会的一、二、三课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2]。

(二)营造自主、宽松的环境

业余体育俱乐部之所以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诱惑力,在于其学习的自主性较强,能充分调动起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再次,其学习环境宽松,高职院校学生思维活跃,不喜束缚,体育俱乐部打破了传统体育课堂说教性气氛浓厚,学习时间固定等壁垒,使学生能在更加轻松和愉快的环境下进行体育技能的学习,锻炼身心。其主要特点:一是具有很大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表现在学习时间的自由度,即什么时间上课,多长时间修完课程完全由取决于学习者本身。学习内容的自由度是指学习什么项目,可由自己选择、也可以随机进行变化。在什么地点上课,由哪一位教师的指导都由学生自由选择。二是业余体育俱乐部能顺利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在促进校园文化、活跃校园气氛有很好的作用,对于促进学生体育意识、行为、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开放管理、多样选择、个性发展

业余体育俱乐部的发展扩展高校体育学习的口径、增加体育课程的弹性,加大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方式的开放性。根据国外的经验,横向要构建高校体育、社会、家庭的体育教育三位一体化,高校体育培养的触角要向家庭和社会延伸。纵向构建学校体育俱乐部教学、科研、群体、竞赛、训练五位立体化管理,而且一体和立体的网络完全成为互动的管理机制。学习项目的多样选择。在业余体育俱乐部里,学生可以选取到更多的不同类型的课程,并与一个跟自己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构成的群体一起学习,并且学生能在一个课程学习完毕以后转到别的新项目进行学习,或者进行原项目更深层次的学习,选择更加的多样性。广东理工职业学院目前开设的业余项目有拳击、体育舞蹈及自行车等科目,但是部分课程仅针对教师开放,普及程度不高。体育学习的个性发展。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学习体育技能的平台也层出不穷,可以说他们对学校传统体育教学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小,学生通过业余体育俱乐部可以获取更多的学习渠道,可以通过与不同层次的学生交往获得、从不同类型和知识面的教师中获得、也可以从大众体育的形式中获得。

三、组织形式与架构

(一)开设单项体育俱乐部

有的院校只开设一个单项俱乐部,如东北师大只设了一个足球俱乐部。而大部分院校为多个俱乐部,如浙江农大就开设了13个单项体育俱乐部[3]。根据调查和研究发现,大部分业余体育俱乐部运动项目以游泳、网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武术、健身健美等为主,而传统竞技项目如田径、体操的比例却日渐式微,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受欢迎的俱乐部均主要开设在学生益智、合作意识和个人形体、能力发展及日后社交能力的锻炼上更能发挥作用的项目。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篇5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武术教学可行性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最初兴起于一些欧美国家的高等院校,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盛怡、杨洪等人写到:美国,其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成功的实践运作。刘波在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对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体质与学校的体育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德国中小学除体育课外,其余体育活动一般以俱乐部的形式来实施,尤其是课外体育锻炼。邓达阐述了日本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学校课余体育活动学生全员参与俱乐部。校内俱乐部有两种,一种是称为特别活动的必修俱乐部,可从艺术、体育、科学中选择一个项目;另一种是自由俱乐部,主要是由学生为主体建立的,教师起指导和辅助作用。”通读国内有关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的文章及刊物,其中大多是关于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只有很少部分是与中小学相关。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说法各异。刘建坤,王桂欣等提出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概念,有的则称其为教学俱乐部。大部分学者则采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这一统称不仅与国际接轨,同时也符合我国对于“体育俱乐部”这一术语的通俗解读。二是体育俱乐部的分类不一。姚毓武、张大为将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俱乐部划分为单项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和体育教学俱乐部;邹师、冯火红把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划分为课外体育俱乐部、课内体育俱乐部和课内外结合的体育俱乐部;陈云龙指出,目前有两种划分方法是切实可行的,一种就是以性质划分,即社团型俱乐部、企业型俱乐部、民办非企业型俱乐部,另一种就是以任务划分,即职业俱乐部、业余俱乐部、健身俱乐部。三是体育俱乐部的外延不同。在研究过程中有的将体育俱乐部看作课外体育活动处理,有的把针对体育教学的教学俱乐部称为体育俱乐部。基于体育俱乐部的分类不一,体育俱乐部的外延也就不可避免出现分歧。由此可见,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经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用成为今后教学的必然选择。笔者通过辨析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念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以体育练习者的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着某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模式。

2武术俱乐部的发展趋势

2.1成立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正式确定的使工作任务得以分解、组合和协调的框架体系。现代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结构影响组织行为,也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对服务对象也有深刻影响。结合国内外非营利组织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实际,建立董事会制度,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成立董事会领导下培训、竞赛、场地、宣传、财务等管理部门,实施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管理机制是比较理想的管理方式。中学生在认识上有了较强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其注意的有意性、选择性、稳定性也有了很大发展;记忆的领域扩大、技巧多样、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备了初步的辩证思想;想象及至幻想空前发展,为创造性的发挥、创造能力的培养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由于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心理活动,行为的自觉性有所增强,自主意识逐步发展。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再加上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出于对武术的喜爱,希望聚集起拥有共同爱好的伙伴一起习练武术,为中学武术俱乐部的创建提供了极大空间。这些武术爱好者自身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推选出负责培训、竞赛、场地、宣传、财务等方面的分管人员,分管人员具体策划、安排、实施各项活动,从而扩大俱乐部的影响力,争取吸纳更多成员加入。中学武术俱乐部作为国内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缩影,尽管其组织规模小、组织形式简单、组织人员各项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存在,但组织框架的日益完整使得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中学武术教学中顺利实行奠定了基石。

2.2完善规章制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对组织正常运行的基本方面的活动框架,是将单独分散的个人行为整合为集体化行为的必要环节,是管理工作赖以依托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武术俱乐部成立初期即针对成员准入制度、管理制度、活动制度、经费使用制度等制定出专门的规定与要求。根据俱乐部成员武术技能掌握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武术俱乐部实行会员准入制度,会员需缴纳一定的会费,遵守俱乐部的规定,定时参加俱乐部举办的活动,践行武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际,积极宣传武术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等。俱乐部成员要以身作则,发扬优良武术文化传统,本着自愿的原则,吸纳喜爱武术的人员。对于对武术有偏见的人要主动纠正其错误思想,主动帮助校园弱势群体,爱护、团结同学,不可强制要求他人入会,更不可仗着自己有一定的习武基础欺压其他同学。武术俱乐部活动要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切不可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俱乐部经费支出要合理,做好经费预算,保障俱乐部正常运营。

2.3依托学校武术场馆和器材设施

场馆是中学武术教学开展的物质保障。体育场(Stadium)是在室外进行体育锻炼和比赛的场地,大型体育场为综合性运动场,一般建有一个标准田径场,在田径场内设置一个标准足球场。体育馆(Gymnasium)是室内进行体育运动的场所,体育馆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比赛馆和练习馆两类。目前,绝大多数中学配有标准的室外田径场,少数中学配有室内体育训练场地,部分中学拥有专门的室内武术训练馆,这些都为武术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运用提供了实践基地,武术俱乐部可依托学校武术场馆组织会员开展训练与比赛。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除却运动场馆之外,武术器材的配备也是必不可少的,如刀、枪、剑、棍等。由于武术俱乐部经费来源有限,不能购买大量的武术器材设施,在此情况下,可借用学校现有的器材,为武术俱乐部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2.4开展各种武术活动

活动是俱乐部存在形式的外在表现,只有通过举办活动才能向他人传达俱乐部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武术俱乐部可结合学校文化艺术节、联欢晚会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展示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抄报、剪贴画、书法比赛等文艺活动,展现武术“力与美”的展演活动,凸显武术能力的比赛,彰显校园文化的武术操,以及定期进行的武术训练等。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举办多种形式的座谈会,通过集体讨论、个人陈述等方式挖掘武术的本质与真谛,开发武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根源。为增强武术俱乐部成员的技能水平,可邀请武术专业的教师、专家对成员训练方式方法及技能动作进行教学指导,也可发挥俱乐部成员自身优势,尤其是获得过部级奖项的成员的优势,对其他成员进行指导。为检测俱乐部成员的水平,根据个人情况可通过参与校级、市级、省级、部级的比赛进行验证。

2.5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首先,学校武术俱乐部的经费来源一般集中在会员会费、依托单位补贴、经营创收和企业赞助等方面。会员会费是俱乐部成员准入制度规定的一项固定收入,由于中学生属于未成年人群体,还未有争取个人收入的能力,因而将自身的零花钱或压岁钱作为会费予以缴纳。依托单位也就是学校,校领导根据武术俱乐部开展情况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或物质支持。经营创收是学校俱乐部获得生存经费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其自身造血能力的重要指标。武术俱乐部通过举办活动和比赛,或参与有资金奖励的活动和比赛,从而获得创收;待俱乐部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或成为精品组织时,也可通过发售纪念品的形式进行创收,拓宽武术俱乐部的经费来源。其次,对外宣传是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中学生充分运用所学教育技术知识,或为达到一定目标而探索的新渠道,如制作网页、注册微信公众号、办海报、利用学校宣传栏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宣传手段扩大中学武术俱乐部的对外宣传力度。

3新课标的必然要求与选择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遵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性特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努力构建较为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方式,重视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多样性,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中学生的学习目标要求中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养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做学习的主人。新课标的理念与中学生的学习目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同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即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武术俱乐部教学模式正式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出发,以武术练习者的自觉结合为基础,以学校的运动场馆为依托,围绕武术这一运动项目,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武术教学、课外武术、武术训练与竞赛等融为一体。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篇6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和实践的不断创新和深入完善,俱乐部制式的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当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作为其基本要求,并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效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把传统的大学教育思想转变为“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的思想。在教学改革的环境下,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发展。

一、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现状分析

所谓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指在学生和学校共同参与下,在组织教学上以俱乐部的形式来开展的一种全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上采用的是分层和分流的教学方法,所开设的教学课程不仅把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作为其开展教学的前提,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还对班级教学的进度不造成影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爱好,自由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一种或者多种体育教学俱乐部。作为参与者来说,能够达到积极参与的教学目的,并且在各种活动当中还能够有效地担任其中的操作、服务以及组织等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个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并且还在一定环境中培养学生自觉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在体育俱乐部制当中最吸引人的是竞技体育。我国相关高校体育教育者一直以来都在为更好地推动大学体育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的发展而不断探索,在我国一部分高校当中已经开始运行这种模式。

当前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制在分类上主要有三种,分别是体育课内教学俱乐部、体育课外教学俱乐部以及课内、课外结合型的体育俱乐部。体育课内教学俱乐部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体育俱乐部的形式来开展教学。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主要通过俱乐部的形式,将那些传统的课外活动形式给予替换。课内、课外结合型的体育俱乐部主要是通过将课程内和课程外的教学内容,通过俱乐部的形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综合型的教学方式。当前高校主要采用课内教学俱乐部作为其主要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还可以分为几种形式。一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内容上给予设计,并制订相应的授课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及时评价和指导。二是根据高校自身条件及学生自身的喜好及特长,在高校内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从中选择一种甚至多种类型的体育内容。三是学生根据自身所选择的课程内容可以对教师进行选择,当自己的学分修满之后还可以对教师的教学状况进行总体评价。

二、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环境分析

1.把“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作为教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对于传统的教学观念进行了有效突破,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将其与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把人类活动的终极追求即实现“终身运动,健康延年”作为其体育价值的核心内容。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教与学的基本观念进行创新,并把学生健身作为主要的任务要求。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对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进行转变,使学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教师从传统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为学生体育学习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评价及相应的内容咨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有效地发挥出来。

通过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有效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术技能,能够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体育锻炼当中来,从而为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促进教学空间的提升及趋向娱乐化和社会化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一次体育教学的深刻变革。通过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不但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充分发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在学习当中可以根据所选择的体育内容和要求对教师进行自由选择,还可以对具体的教学实践和内容进行自由选择,从根本上提升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由度。学生所面对的“怎么学”“什么时间学”都完全根据自身意志和需要来决定。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在获取知识的渠道上也在不断向多样化方向上发展。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对学校体育所存在的依赖关系正在日趋减少,通过体育俱乐部制所具有的强有力的组织功能,能够使他们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多。

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强,学到更加丰富的体育知识,获得了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体育层级和技能水平。

3.推动学生评价机制的建立,促进学生主体性和教育整体性的提升

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学生对选课老师的综合评价机制。学生体育选课及教师课堂授课在根本上就是一种动态形式的组合过程,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内容也是随机抽取的。把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作为教师最终考核成绩的组成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要将自身的特长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还让教师存在一种内在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能够推动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在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实现多方位和宽领域的具体要求。只有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不断激发学生投身到体育知识学习当中来。从事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教师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把握所教课程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创新性研究与实施。体育教师需要对自身的特长进行充分发挥,学校需要不断激发教师上课的积极性,并让这种状态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提升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

在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当中,还充分实现了传统的重视教学方法向重视学习方法的转变,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下,对自身进行设计和评价,并且还能对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开展相应的自我修正。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能够使学生达到自学教材的教学发展要求,自己对具体的体育练习机会进行制定,并对相应的计划方案进行自我修正和完善。

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在具体的内容上具有很高的教育内涵,使整个教学环境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更加趋向整体性发展。教学改革把教学创新作为高校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体育俱乐部制教学的发展水平正在不断提升。

三、大学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完善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体育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产生一种意识动力,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实现知识掌握和教学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所谓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知,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而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教师的引导和促进。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作为整个体制运用的核心,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将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充分激发出来,从而为大学生更好地实现自身能力和知识的提升奠定基础。

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制教学将我国教学改革当中的教学形式改革较好地表现出来,把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给予打破和创新,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挥,从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还采用创新型的多层面、多类型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单调乏味的授课形式,使整体教学的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所具有的多维度和多样化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充分实现自身价值,使主体的体育价值观念意识得以反映,满足了学生实现其终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此外,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使传统的单一化向多样化的教学转变,使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任务当中得以体现,学生所具有的不同层次和多样化的体育需求从根本上得到满足。

体育俱乐部制教学,为学生实现自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把影响学生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充分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喜好和特长,达到凸显学生个性的目的,从根本上实现政策环境下教学改革当中的“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得以实施。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篇7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天津工业大学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25-02

学生体育俱乐部在高等体育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高等体育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是连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重要纽带,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也起着深刻的影响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将其作为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来对待,并大力支持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本文以天津工业大学为例,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论述了高校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现实状态,以期为高等体育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1天津工业大学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

1.1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是贯彻高等体育指导思想的重要方式

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必须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把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这些指导思想的贯彻和教育目的的实现,必须要在学校的支持与协助下,依靠有组织的课外体育运动形式,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各类体育运动的开展。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在学生体育俱乐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参与的运动项目,并且可以得到较为科学的运动指导,还可以与跟自己有同样爱好的同学进行交流,当然也必须服从一定规章制度的约束,履行自己的义务。因此,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可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培养学生参与锻炼的习惯,是贯彻高等体育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

1.2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可以解决学生选课受限的问题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体育课程普遍采用的是必修课加选项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即一方面保证学生能够接受统一标准的运动知识、技能教育,一方面满足学生参与不同运动项目的兴趣与需要。但是,由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限制和体育师资力量的相对缺乏,有些学校制订了某某课程的选课条件,有些学校则采用“先选先得”的自然选课机制,这就导致了在统一的课程设置下,很难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选课。如果建立了学生体育俱乐部,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缓解学生选课的压力,把一部分学生从选项课的课堂上带到俱乐部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的运动知识、技能教育,不仅可以更好地保证正常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1.3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可以缓解学校体育资源相对紧张的问题

高校体育资源的“紧张”是相对的。相比其他社会环境,在高校中体育资源的绝对数量并不少,但是,使用时间相对集中,造成了人均体育资源的缺乏;同时,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体育锻炼大多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又在客观上导致了大量体育资源的浪费,由此形成了高校体育资源相对紧张的问题。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可以吸引学生在俱乐部当中参与相对更有组织的运动锻炼,对参与不同运动项目的学生在数量上进行分流,对参与相同运动项目的学生在时间上进行分流。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参与运动时的场地、设施需求,又可以缓解学校体育资源相对紧张的压力。

1.4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工作潜力

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时间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每个学期的授课数量有一定的限制。然而,进入到高校工作的体育教师,往往都是在某一方面或是更多方面有着突出能力的体育工作者。因此,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工作没能把体育教师的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可以把体育教师引入进来,指导学生进行更为广泛、更有深度的体育教学。一方面,学生的运动锻炼可以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提高学生运动学习的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运动伤害与风险;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体育教师的工作潜力,学校可以根据体育教师参与指导学生体育俱乐部的时间来核算成教师指导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加教师收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1.5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现阶段高校校园建设普遍趋于市郊化,在校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距离城市中心越来越远,这就形成了一种相对较为压抑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课业之余,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由此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体育锻炼是一种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适应在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优质文化形式。在学校建立多样化的学生体育俱乐部,可以吸引学生将课余时间放在体育锻炼中。并且,参与俱乐部组织的各项活动与竞赛,还可以起到磨练学生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效果。因此,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2天津工业大学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可行性

2.1体育文化传统深厚

天津工业大学有着深厚的体育文化传统,不仅健美操、篮球、游泳、田径、武术、龙舟等运动项目的校代表队先后获得过数量众多的国内、国际竞赛大奖,而且学校领导层也非常重视校内体育教学与活动的开展,成立了由校长亲自领导的“学校阳光体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天津工业大学严格执行体育课周课时规定,并且组织在校学生晨练;同时建立了较完善的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管理制度,对在校学生进行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测试;还组织了丰富多彩的阳光体育活动,积极参加市教委组织的各项体育竞赛,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这些举不胜举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可遇而不可求的肥沃土壤,可以为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文化保障。

2.2体育社团基础深厚

天津工业大学现共有各类体育社团26个,不仅涵盖了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大众运动项目,还包括了诸如截拳道、滑板、自行车等等这些小众项目。所有这些体育社团都是经由校团委社团联合会统一的严格审查和批准而成立的,并由校体育部进行指导教师的配备、场地器材的协调与安排、赛事的组织等等。每个社团都有相对固定的章程、明确的分工、严格的组织纪律和稳定的活动计划。并且,每年年终学校都会将各个学生体育社团一年来的活动情况进行系统总结,按照其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评比与表彰。因此,天津工业大学体育社团基础深厚,这些不断发展壮大的体育社团,不仅可以成为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强大前身,也可以为建成后的俱乐部提供参与学生的数量保证。

2.3体育设施资源丰富

天津工业大学现有的室内体育设施资源包括:可承接大型赛事的综合运动馆一座、大型游泳馆一座,标准室内乒乓球桌三十个、羽毛球场十九片、网球场一片,健美操训练室一间、跆拳道训练室一间、壁球练习室一间、多功能器械健身室一间。学校现有的室外体育设施包括:人工草皮足球场两片、自然草皮足球场一片、塑胶地面篮球场三十片、网球场十二片、排球场六片,水泥地面的旱冰场一片。这些场馆设施质量高、数量多、项目资源丰富,在国内高校数一流水平,不仅能够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求,也为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创造了丰厚的硬件条件。

2.4体育师资力量充足

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离不开充足的体育师资力量。天津工业大学体育工作部现有专职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共计60人,其专业领域涉及篮球、足球、排球、田径、游泳、武术、跆拳道、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棒垒球等等,基本覆盖了大学生们参与意愿较强的各类运动项目。并且,作为专业的体育教师,他们不仅运动技术扎实,其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指导培训水平也相对较高。这些素质高、数量多的体育教师,可以在学校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之后参与到俱乐部的运行中去,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和丰富的活动开展经验,可以为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条件保障。

2.5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强烈意愿

在一项针对天津工业大学40位教师和1200位在校学生进行的题为“你是否赞成天津工业大学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的调查中,有72.5%的教师和81.5%的学生都对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持赞成态度,认为体育俱乐部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在天津工业大学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有了来自教师和学生的强烈支持,在主观意愿上是可行的。

3结论

3.1高校应当重视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学生体育俱乐部在高等体育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是贯彻高等体育指导思想的重要方式、还可以起到解决学生选课受限问题、缓解学校体育资源的相对紧张、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工作潜力、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因此,我们应当将其作为高等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来对待,并大力支持与开展高校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设。

3.2天津工业大学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具备现实的可行性

天津工业大学具有深厚的体育文化传统、深厚的体育社团基础、丰富的体育设施资源、充足的体育人力资源和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强烈意愿,具备了建立学生体育俱乐部的现实可行性。因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努力开展学生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工作。

参考文献

[1]何斌,左新荣,席玉宝.高校普及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4):466-467.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篇8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是:经费因素、会员因素、工作人员因素、项目因素、制度因素、宣传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8-1110-03

aSurveyonFactorsinfluencingtheDevelopmentofamateurSportsClubsinColleges

ZHanGJie

(Chinaacademyofart,Hangzhou310002,ZhejiangChina)

abstract:throughliteraturereview,questionnaire,interview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thispaperanalysesthedevelopmentfactorsinfluencingthemarketingoperationofcollegeclubs.theresultsare:theinfluencingfactorsofcollegeclubsareclubfunding,thenumberofmembers,membershipfees,visibility,projectestablishment,projectschedule,venuesequipmentconditions,rulesandregulations,managementlevelandinstructorlevel,andanalyzingitsinfluencefactors,providingconstructivecomments.

Keywords:collegesanduniversities;amateursportsclub;developmentfactors;countermeasures

本文对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改革的对策和今后发展的设想,为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普通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为研究对象。以2007年浙江、江苏等省份的普通高校随机抽样调查了杭州、宁波、南京等城市的28所体育俱乐部为调研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有关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和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的,调查表采用李克特(Likert)五点量表,计分方式是“不重要”记1分,“不太重要”记2分,“一般”记3分,“重要”记4分,“非常重要”记5分。分别对俱乐部管理人员、体育辅导人员、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510份(其中俱乐部管理人员和体育辅导人员95份、学员415分)有效率98%。调查表经过专家的审核认定发放问卷。问卷采用内部一致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a=0.872,本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问卷的结构效度,进行了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并通过amos5.0软件进行处理,各个因子的载荷从低到高(0.611~0.891)都大于0.6。模型拟合度较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1.2.3访问调查法通过与浙江省体育局群体处及大学生训练管理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及浙江、江苏省等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人员进行面谈,了解各省份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获取第一手资料。

1.2.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Forwindows15.0计算机统计软件及microsoft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数据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因素进行因子分析为了更系统地对因素归类分析,笔者通过对19个影响因素作因子分析,各成分公因子方差按照系统默认值给出的分析原则,提取原则是特征值大于1,到第6个因素时,方差累计百分比已经达到65.95%,基本反映了整体问题,因此应取到第6个因素为止,但是要想对6个因子命名就比较困难,每个因子与原始变量相关系数没有很明显的差别,因此为了对因子进行命名,可以进行旋转,使系数向0和1两极分化。根据因素分析理论,对19个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分析。使得各列的因素负荷尽可能向两极转化,本文采取了“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各因素负荷进行转化,从而归类(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公共因素F1轴上,贡献率大于0.5的自变量有启动资金、自我创收的影响。这两个自变量都与经费有关,因此归类为经费因素。在第二公共因素F2轴上,贡献率大于0.5的自变量有会员人数、会员费用,这两个变量都与会员因素有关,因此归类为会员因素。在第三公共因素F3轴上,贡献率大于0.5的自变量有管理人员水平、体育指导员水平,这几个变量都与管理人员及体育指导员有关,因此归类为工作人员因素。在第四公共因素F4轴上,贡献率大于0.5的自变量有项目的设置、项目时间安排、场地、器材这几个变量都与运动项目有关,因此归类为项目因素。在第五公共因素F5轴上,贡献率大于0.5的自变量有俱乐部财务制度、运行管理制度、俱乐部规章制度、俱乐部督查制度这几个变量都与制度有关,因此归类为制度因素。在第六公共因素F6轴上,贡献率大于0.5的自变量是俱乐部知名度,因此归类为宣传因素(图1)。

注:序号1~19分别表示:1.启动资金、2.自我创收、3.俱乐部财务制度、4.运行管理制度、5.俱乐部规章制度、6.俱乐部督查制度、7.俱乐部宗旨、8.领导重视、9.社会各界支持、10.

管理人员水平、11.体育指导员水平、12.俱乐部组织形式与内容、13.项目的设置、14.项目时间安排、15.场地、16.器材、17.会员人数、18.会员费用19.俱乐部知名度。

2.2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因素的成因分析

2.2.1经费因素浙江省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通过近8年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影响因素也逐步突现。目前经费问题还是大多数俱乐部首要考虑的问题,由表2可知,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依次是:依托单位拨款、会员会费、举办收费性活动和比赛、体育公益金、场地设施租赁、企业赞助、以及捐赠资金等。目前,60.71%的俱乐部依靠依托单位拨款进行活动,这种经费来源的渠道过于被动、主动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而自身缺乏自我创收功能,使俱乐部无法自行运转。目前有些俱乐部通过收取会员会费、举办收费性活动和比赛企业赞助、场地设施租赁和社会捐助等途径解决资金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经费充裕的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俱乐部活动次数就多,活动质量也跟着提高。反之每周一次的活动也确保不了。从表2调查中发现有46.43%的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感到入不敷出,工作难以开展。各俱乐部管理人员反映,俱乐部会根据经费的多少来控制活动次数。

2.2.2会员因素经调查得出,参加俱乐部的人员占学生总人数的23.2%,其中女生占5.8%,会员不足是目前制约俱乐部发展的第一要素。

从表3可以看出,学员参加俱乐部的主要目的,增强体质占96.4%;扩大人际交往占65.5%;体验运动快乐占60.2%;掌握体育知识占45.8%:提高运动技能占45.3%;缓解学习压力占42.4%,展示个人魅力占39.3%,消磨时间占27.7%。这种结果说明大学生的价值需求存在差异性,增强体质、交际、体验运动快乐是大学生参加俱乐部运动的主要特点。

表4中可以看出,学员对俱乐部培训收费希望每两课时为1~10元的占79%,而俱乐部人员希望收费价位1~10元的只占35.8%,两者还是存有差距。俱乐部培训价格直接影响学员的参与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体育服务的发展。体育服务作为是无形产品,消费者很难判断其价格是否合理,更多的是通过对体育俱乐部的环境和气氛以及自身对体育的认识预先形成一个心理价格[2]。

2.2.3工作人员因素在对工作人员(俱乐部管理及体育指导员)调查中(表5),发现65.3%的体育指导员对俱乐部提供的劳务收入很满意或比较满意;17.9%的体育指导员一般;15.8%的体育指导员不太满意,同时在访谈中了解广大体育指导员有较高的参与热情。说明体育指导员队伍目前基本上还是稳定的。关键在于解决如何提高俱乐部管理人员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

2.2.4项目因素俱乐部的项目设置好坏直接对俱乐部的运营前景产生影响,因此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在项目的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到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项目选择上应优先考虑具有一定群众基础而大学生比较喜欢且容易普及的体育项目[3]。

从表6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俱乐部都是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结合俱乐部的实际能力设置体育活动项目,这种做法符合现实的需求。但是在具体经营中一定要注意创造俱乐部的品牌效益。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具有差异化的竞争项目和内容,以此创造市场竞争地位,取得可持续发展。在项目设置上,37.4%俱乐部能充分考虑会员的兴趣和俱乐部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从表7得出,目前俱乐部开展的项目前10位分别是:乒乓球、篮球、体操和舞蹈、羽毛球、足球、武术、排球、田径、游泳、棋类。对俱乐部培训内容和方式,45.8%的学员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47.4%的学员表示一般,12.5%的学员表示不太满意。同时统计结果也反映俱乐部目前培训内容与方式需要进一步提高。

俱乐部场地、器材的充裕与好坏是影响大学生参与俱乐部的重要条件,也是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学员对俱乐部场馆满意度调查中,56.4%的学员认为满意或非常满意,38.5%的学员表示一般,5.1%的学员表示不太满意。

2.2.5制度因素目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在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缺乏俱乐部完整的制度,包括财务制度、运行管理制度、俱乐部规章制度、俱乐部督查制度等。多数俱乐部领导,工作人员为依托单位兼任,在管理俱乐部的同时还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俱乐部的管理不能全力以赴,而且缺乏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这些势必会影响俱乐部的持续发展。

2.2.6宣传因素目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宣传方式主要有:项目展示交流、会员或活动参加者口传、印发活动宣传单等,而相对宣传范围较大,具有直观性的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广告牌、网络等宣传手段由于费用较高,是目前很多俱乐部所不能承受的。在活动推广形式上,俱乐部主要采用会员优惠、团体优惠、折扣优惠的方式,而选用有奖促销和活动促销方式的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较少采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1)影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俱乐部的经费因素、会员因素、工作人员因素、项目因素、制度因素、宣传因素。

2)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经费来源的渠道过于被动,缺乏自我创收能力,主要靠扶持金和少量会员费,俱乐部运营资金有一定的困难。

3)会员不足是目前制约俱乐部发展的第一要素,目前部分大学生还尚未树立起正确的休闲体育消费观,对“体育锻炼是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较为缺乏,俱乐部收费标准和会员的心理会费存在一定的差距。

4)高校俱乐部制度和管理缺乏力度,制度缺乏操作性,专职的管理和工作人员较少。

5)俱乐部的项目设置,俱乐部的个人劳务收入,场地器材时间安排相对较稳定,但有待完善,特别是提高俱乐部的知名度上要加强宣传力度,打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6)高校俱乐部的宣传力度不够,以至于很多学员对体育俱乐部的宗旨、性质、活动开展等不了解,甚至误解为与社会上的商业性健身俱乐部一样,都是经营性的俱乐部,这对体育俱乐部的发展非常不利。

3.2建议1)提高高校俱乐部的自我创收能力。

2)提升会员的体育消费观念。当前,7~10元/次是学员与俱乐部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一个价位,但是这种价格还不能为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发展资金。目前改变这种不利现状的途径有:(1)扩大俱乐部规模,降低收费标准,以此吸引更多的学员参加俱乐部。(2)根据学员的消费能力,适当增设一些收费稍高的差异化项目,建立差异化品牌效应,同时实行产品捆绑销售,以有利益可图的项目弥补无利可图项目,为俱乐部发展积累资金[2]。(3)扩展服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利用其他可经营性项目弥补经费不足,如批量销售体育器材,运动服装或运动饮料等。

3)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4)合理安排项目开展的活动时间与内容。体育俱乐部项目的活动时间常常都安排在课余时间,由于大多数活动安排在双休日、节假日或晚上,所以每周一般2~3次的活动得不到保证。因此在活动次数确保的前提下,尽量能够满足会员提出的活动时间。

5)建立完善的俱乐部制度。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领导班子,最好专人专管,并建立一套完整的俱乐部规章制度,按规章制度行事[4]。

6)提高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徐重鑫,等.浙江省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发展对策[J].浙江体育科学,2006(2):70-71.

[2]胡济群.体育产品的价格制定[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1(4):78-79.

[3]李宏.大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5):72-74.

[4]吉建秋.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发展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1(9):64-65.

[5]汪伟信.安徽省大学生体育俱乐部发展现状与运行模式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2(3).56-58.

[6]王华卓,等.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46-48.

[7]张淘,等.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性质、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1(6):9-10.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篇9

一、消费者对马术俱乐部服务产品的总体认知概况

调查表明,没听过马术俱乐部的被调查者占比达55%,而听过的还不到一半,仅占45%,其中,听过但没消费过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8%,听过且消费过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7%。由此可见,听说过马术俱乐部的消费者的比例不是很高,当然,消费过的群体就更少了。大众对马术俱乐部服务产品的认知程度整体来看不是特别理想,这和马术俱乐部在新疆是新兴产业、宣传方式上还有一定的缺陷等原因是分不开的。

二、乌鲁木齐马术俱乐部服务产品的市场概况

1.经营概况。(1)经营类型。就目前来看,新疆的马术俱乐部的经营性质大多为私营,没有国有、股份制、中外合资或是外商独资的俱乐部。例如新疆乌鲁木齐市的神木园马术俱乐部,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个人投资兴建。

(2)经营项目。现在的马术俱乐部种类繁多,各有特色。目前业界主要把马术俱乐部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度假型俱乐部、表演型俱乐部、专享型俱乐部和赛事型俱乐部,每种类型的俱乐部都拥有其主攻的经营项目。在新疆马术俱乐部的经营项目中,培训和休闲骑乘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马车婚礼和马具用品的销售,可以看出,大都是简便易行、便于开展的经营项目。

(3)经营者特征与经费来源。从对新疆几家马术俱乐部的调研中发现,很多马术俱乐部的经营者并没有把其作为主要盈利项目,他们大多把餐饮业作为主业,并且是马术运动的忠实爱好者。目前新疆马术俱乐部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会员的会费收入、散客的骑乘收入,但由于消费者对马术运动的认知度较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会员较少、散客的数量也不固定,使其总收入难以维持其日常开支,经营者就会用餐饮等其它主业的收入来贴补,这就形成了马术俱乐部能够勉强维持的有力保障。

(4)经营方式。新疆马术俱乐部的经营方式主要分为全封闭式和半封闭式两种。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马术俱乐部属于半封闭式,也就是说在以会员制为基础的前提下,还依靠接待散客来增加收入。这种经营方式较为灵活,有利于经营项目的多元化,增加营业收入。还有个别的马术俱乐部是单纯实行会员制的,主要针对一些企业高管和私人企业主等“贵族”,这种经营方式较为被动,需要企业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当然,采用封闭式的经营方式的俱乐部由于后期难以维持,最终被迫改为半封闭式,开始接待散客。但由于新疆自身的发展条件与历史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使得大部分马术俱乐部名存实亡。

2.管理概况。调查结果表明,新疆马术俱乐部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俱乐部仅由经理、教练员和前台接待员组成,没有专职的服务人员,教练员负责教学、马匹调教和马房管理等多项工作,另外还会对新进入俱乐部的人员给予培训,前台接待员负责前台接待、咨询、管理助理等多项工作,没有独立的财务部、宣传部、企划部等部门,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管理结构单一。

三、乌鲁木齐马术俱乐部市场经营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对马术运动的认知度较低。近20多年来,马术俱乐部在我国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在马术运动发达的地区,公众对马术运动以及马术俱乐部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渐提升,群众基础日渐牢固。但在新疆,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和马术俱乐部工作人员的交流中都可以得出,消费者对马术俱乐部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甚至出现偏离,群众基础薄弱,大多数消费者都是从电视、亲朋好友那里获取信息的,获取渠道较窄。

2.宣传理念有缺陷。马术俱乐部是一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集休闲、运动、教学和赛事于一身的服务组织,所以其经营方式和营销手段有别于其他一般企业。从对我区马术俱乐部的调查座谈来看,经营方式单一、原始,营销手段大众化、普遍化。马术运动自从进入我国就一直被定义为“贵族运动”,即便在马术俱乐部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们对马术运动依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群众基础薄弱。在马文化历史悠久的新疆更是如此,新疆是典型的牧业区,其中的多个民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大多数当地人都喜欢骑马。但他们殊不知这种骑法是不科学的,专业人士称之为“野骑”。这种“野骑”的方式已经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很难改变,以至于科学的马术让他们难以接受。这就使得俱乐部在采用多种宣传手段后,依然面临严重缺少会员的困境。

3.运营成本和消费门槛过高。在国外,马术运动被称为贵族运动。从马术俱乐部的固定基础设施建设到马匹的购买、饲养都是一笔巨额的成本支出。据统计,一匹国产马每天的饲养成本大概在30元左右,进口一匹纯血马需要60万元至70万元,高额的运营成本往往滋生了虚高的价格水平。我国几乎所有的马术俱乐部都采用会员制,入会费大约在10万元至30万元之间不等,非会员制的散客则按小时收费,平均算来,散客的骑乘价格更高,当然对于俱乐部发展还不成熟的新疆也不例外,这就使得会员制数量较少,很多消费意愿不确定的中等收入的消费者望而却步。

四、结论与营销建议

1.结论。马术俱乐部在新疆尚属新兴休闲娱乐产业,大众对其的认知度较低,大多数俱乐部由于入不敷出已纷纷倒闭。新疆的马术俱乐部大多是私营企业,主要经营培训会员和休闲骑乘等项目,经营类型逐渐由全封闭式转变为半封闭式,企业业主大部分是酷爱马术的餐饮业老板出身。目前新疆的马术俱乐部还存在宣传理念有缺陷、运营成本和消费门槛过高等问题。

2.营销策略。(1)塑造品牌文化。文化历史是产品的灵魂,一个具有品牌文化的品牌,时刻传承着品牌的内涵,可以增强顾客的满意度。企业应该充分抓住新疆的多个民族属于“马背民族”,有养马、用马、赛马、爱马的历史传统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与马术俱乐部服务产品的品牌特征相结合,使其融入到品牌建设中去。在俱乐部内,多摆放马的雕塑,张贴马文化的简介海报,播放马文化的宣传影像,赠送马型纪念物,让这种深厚的马文化情怀作为吸引顾客的筹码,让消费者动情。

(2)网络营销。调查结果显示,新疆的消费者大多数是通过电视和亲朋好友的介绍来了解马术俱乐部的,各马术俱乐部也主要是用传统媒介来宣传,几乎不涉及网络等先进媒体,即使在网络上可以查到相关俱乐部的主页,也只有地址、电话等简单信息。但如今马术俱乐部服务产品的消费群体逐渐走向年轻化,马术俱乐部应实行符合年轻群体个性化需求的网络营销,同时巩固传统宣传渠道的基础地位。

(3)灵活定价。商品的定价是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企业应该先了解顾客对商品价值的感知,在此基础上采用差别定价法进行定价。对于只追求产品内在价值(即健身功效)的会员,应该把价格定在中等偏上程度;对于追求产品附加价值的高档会员,“高价”有可能更能满足他们的心理诉求,俱乐部应该把价格定位在上等水平,与此同时,一定要把高质量的服务体现的淋漓尽致;对于消费频率不是特别高的散客,俱乐部应该把价格定位在中等以下或是更低的水平上,当然所用马匹的品种不比中高等会员的马匹品种。虽然这在短期内会面临亏损状态,但由于这类消费群体的比例较大,长期来看,这类群体会成为俱乐部的长期客户。

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篇1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山西工商学院体育俱乐部建设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山西工商学院体育俱乐部在尝试性开展和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及不足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对策,为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建设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工商学院作为山西省第一所民办高等院校,其教学方式及课程安排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课研究性。山西工商学院的体育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其授课形式为大一年级专科、本科学生和大二年级本科学生的必修课,且其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固定,课程模式单一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故对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具有必要性的。大学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终点,其对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避免体育运动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山西工商学院足球、篮球、排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等九个体育俱乐部建设状况及教学情况为研究对象。

二、体育俱乐部概念

俱乐部译自英语club,意即总会,是进行政治、社交和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体育俱乐部是一种体育产业服务实体。设有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和技术指导人员,为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物质的和技术的服务。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和体育与事业的发展出现的。经过多年的探索,高校体育俱乐部在部分省市已经成为典型,但是在全国大部分高校体育的教学方法还是延续着传统教法。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根据学生对不同层次的体育需求和不同学生的个人爱好的差异而产生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帮助学生掌握几项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充分发挥个人兴趣及爱好,用以提高学生对大学生活及文化课的学习兴趣,改变往日的大学生的文质彬彬和书呆子的面貌,为培养新世纪、新人才、新未来,贡献力量。

三、俱乐部建设现状

山西工商学院于2015年9月份开始陆续组建各个体育俱乐部,并进入试行阶段。

(一)体育俱乐部设置

根据教学课程改革要求和学校现有师资力量分别组建了足球、篮球、排球、武术、跆拳道、田径、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九个体育俱乐部。课程设置为每周四学时,每学期十六周课。为了保障体育俱乐部在试行过程中得到预期效果,在选课过程中设定为每个责任班学生人数小于等于30人。

(二)体育俱乐部教学成果

自山西工商学院体育俱乐部组建以来,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各个俱乐部参加了不少的山西省大学生体育竞赛并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由于赛事安排个别俱乐部没有机会参加比赛只是进行常规性训练和教学。统计结果如表1(时间截止于2016年7月):

据表1统计数据可以发现,通过俱乐部教学各个俱乐部在大学生体育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可见体育俱乐部教学在山西工商学院试行的这一阶段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俱乐部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为期一年的俱乐部教学实验,向所有俱乐部成员发放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研究。发放学生问卷270份,收到有效问卷240份,教师发放问卷10份收回10份。

(一)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看法

体育俱乐部教学对于每一位俱乐部学生来说都是新鲜事物,更是没有接触过。通过一年的接触、参与,他们从自身感受与传统体育课的教学进行了对比。100%的学生认为以兴趣为主导的参加体育课,无论从学习形式还是学习效果都要远远优于传统教学。98%的学生认为通过俱乐部学习并有机会参加比赛,不仅从可以通过比赛来发现自身技术动作问题、提升专项能力,还可以对其他未能参加比赛的同学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二)课堂气氛情况

通过一年的体育俱乐部教学实验和对授课老师与学生的调查发现:在上课过程中,无论从教师的教学管理方面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方面的良好级别以上的评价都达到了90%以上,而一般及以下的整体评价只占到极少的一部分。

(三)俱乐部建设中的不足

体育俱乐部建设、实验教学的过程与结果都取得了相应的认可,但是在与传统教学并行的情况下,产生了一定的形式重合,即传统体育教学中的说教法。并切俱乐部的建设过程中的内部组织的构建形同虚设而不具备相应的职能。

五、结论与建议

体育俱乐部的开展与建设在教学过程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并取得非常不错的成效。但是在俱乐部的建设过程中的部门构建还存在很大的漏洞。体育俱乐部的体现形式还是以课堂形式存在,而不是以实际的形式存在。

针对体育俱乐部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降低教师对俱乐部的直接管理力度,而加强学生的执掌力度;提高俱乐部内部职能机构的构建;加强俱乐部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会规划项目(GH1508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