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监理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52

建设工程监理的特征篇1

1、发达国家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主要特征

1.1积极有效的强制性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

(1)凡涉及工程建设活动的所有单位,包括业主、建筑师、总承包商、设计或施工等专业承包商、建筑产品制造商、质量检查公司等,均须向担保与保险公司进行强制性投保。担保与保险的内容包括新建、改建或维护工程的结构失效,以及建筑所在场地的破坏。从项目立项开始缺陷保证期止,按合同分别由责任负责方承担担保与保险责任。全方位、全过程的工程担保与保险,为保证建设工程全寿命期质量的实现提供了经济上的保证[1].

(2)实行浮动担保与保险费率制,承包商担保与保险费率根据建筑物的风险程度、承包商的声誉、质量检查的深度等综合加以考虑,在法国一般要负担相当于工程总造价1.5%~4%的保险费[2],由于担保与保险费率的确定考虑了承包商的声誉和业绩,为了得到优惠的担保与保险费率,承包商必须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声誉、积累良好的业绩,从而促进了质量监督管理保证的良性发展。

(3)强制性担保与保险制度加强了各方主体参与工程质量监督控制的能动性。通过实行强制性工程担保与保险制度,担保与保险公司将在施工阶段积极协助监督承包商进行全质量控制,以期保证工程质量不出问题,担保与保险公司就可以不承担或少承担维修费用等。承包商为了提高企业信誉,争取担保与保险费率的优惠,必须加强质量管理,想方设法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水平,这是承包商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生存、寻求发展的战略选择。

(4)成熟完善的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为建设工程质量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有效的社会保障。美国等有层次分明、专业分工细致的工程担保与保险组织体系:活跃在担保市场的担保与保险公司是市场的主体,各自承担着相互有机的不同的市场角色;各类发达的担保与保险协会服务于担保与保险公司,加强行业自律,沟通担保与保险公司和政府监管机构之间的联系;与担保和保险业相关的立法、司法、行政机构作为其外部组织,以及社会舆论监督机构。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的健全与发育完善,为工程担保与保险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和社会环境。

(5)公正严格的政府监管是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培育和发展的保证。发达国家政府一般设有专门机构对工程担保与保险公司和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注册认可,并对已注册的公司和个人进行年度评审,向全社会公示评审情况,促使从业公司与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承保能力。高水平的工程担保与保险行业,增强了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监督保证能力。

1.2发达的工程咨询业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

(1)严格规范的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资格认证构成咨询业有效服务于工程质量管理的前提。政府以法律法规来规范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从事工程建设管理的行为,建立完善的资质评定和审核制度,鼓励工程咨询业的从业组织和人员,以高效的工作、高质量的管理效应谋求自身发展[3].专业人士的介入,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社会化,保证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2)严格行业自律,提高自身素质、能力和社会信誉,提高工程管理的服务质量。咨询行业的自律约束机制对工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做出了贡献。专业人士组织和专业人士的管理,宏观上依靠国家法律法规的制约,微观上依赖行业协会的工作条例、职业道德标准的监督控制。行业协会自律制度,有利于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从业组织市场竞争能力,对于提高工程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规范专业人士工作行为,提高工效率,为建设工程质量有效实现提供了专业化社会服务。

(3)公平、公正、竞争和有序的市场机制促进了咨询业的发展,为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监督提供了优质服务。统一、开放和竞争的建筑市场,咨询业高额的经济待遇和受人尊重的社会地位,加剧了咨询业的竞争,一是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工程咨询执业资格。二是高效的工作和敬业精神赢得社会声誉,接受政府和业主的委托。竞争激发了咨询业提高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咨询业的自身发展,提高了建设工程管理水平,为建设工程质量社会化监督管理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4)咨询业多极化的深化发展,为建设工程质量持续改善创造了社会保障条件。咨询业的市场化,非常适应各层次投资主体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要求。呈现以下4个特点[3]:一是工程咨询单位的组织具有民营化、专业化和小规模化的特点。二是重点扶持、保护大中型工程咨询公司。三是专业协会趋于向管理科学化、经济实体化和组织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四是专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基本做到以建筑业每个专业领域为基点。

1.3高效的政府服务职能

(1)政府服务成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核心职能,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一是为建筑业发展而服务是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促进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是政府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政府不是站在企业的对立面,不是领导机构,而是服务机构,无论是建筑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国内建筑市场的管理,还是国外建筑市场的开拓,无不体现出政府的服务职能。二是政府的作用为建立有效、公平的建筑市场,提高行业服务质量,促进建筑生产活动的安全和健康。对建筑业参与者的管理是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范、市场调节、行业自律、专业组织辅助管理来实现的,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约束企业和各方主体的行为,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政府依法实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有效发挥服务职能的关键。发达国家重视建筑立法,建筑业的法规建设和完善工作是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职能机构的核心工作,各个环节、各个层次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可遵循,涵盖了包括政府监督管理行为在内的所有参与建设者,责任明确,条款具体,为严格执法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是政府高效地实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础。

(3)开拓国际市场是政府建筑业管理服务的重要职责,把提高本国的建筑业竞争能力、开拓国际市场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国际合作方面主要作法:

一是统一规范。规范统一是建筑市场统一的基础,各国积极参与统一标准建设,努力推进iSo组织,尽力消除进入国际市场。

二是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促进教育体制的融合和专业人士资格的互认,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法律支持。共同体范围内享受国民待遇,开展公开招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建立共同市场,为本国企业扫清了政治、经济障碍。

三是宣传和学习别国和地区的法规。政府组织专业人士组织和专业人士研究国外法规,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与培训,为本国企业提供咨询,为本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服务。

(4)信息化为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透明度、更好地服务于建筑业提供了重要手段。全球化交通的形成、全球性市场的开拓和全球信息的沟通,加速了建筑市场的国际化,发达国家积极促进建筑行业信息化的进程,尽最大可能为本国建筑行业各个层次提供国际、国内必要的信息网络服务,努力通过政府管理信息化来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进而带动和促进全行业的信息化的进程,以知识和信息资源优势增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1.4系统强化的行业教育培训

(1)教育和科研是提高行业水平、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达国家建设主管部门都设有专门机构管理建筑业的教育和科研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从事教育和培训计划、方针的制定,专业资格审定,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欧美注重高等院校在建筑业基础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日本把企业自身的科研力量看作是行业技术进步的主力军。同时,政府致力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遗余力地为科研成果转换努力服务。科技进步已成为发达国家建筑业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2)注重专业人士培训,对专业人士的技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既是懂技术、管理、经济、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立依法处理工程技术管理问题的能力。健全高等学校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3)注重基础教育培训和岗位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对建筑业人员培训和技术水平测试,培训课程包括了建筑业的各个工种,培训与就业相结合,持证上岗,以人员的素质保证工程质量。

(4)注重学习型企业的塑造,加大继续教育培训的力度,以知识更新促进科技进步,推动行业发展。发达国家把对人员的再培训作为建筑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对在职人员制定有多种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总体规划,通过岗位再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使企业以人才资源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5)高等学校教育对于建筑业发展实践的响应性是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体现。高等学校教育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及时进行改革,调整课程设置,改变学习计划,以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积极参与建筑业的理论研究和科研工作,注重专业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从事高层次技术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专业教育保证,形成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才需求的不竭源泉。

2、加强和完善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建议

(1)转变角色,恢复执法地位,依法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强制性监督[4].转变角色就是要实现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工作方式的转变:由授权执法向委托执法转变;由实体质量的环环把关向随机抽查转变;由“看、问”式现场检查向采用科学仪器,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的权威性监督转变;由直接审验工程质量等级向竣工验收备案制度转变;由以施工现场对承包商的监督为主向全面、全过程监督转变。改变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管的行政职能,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以经济和法律相结合为主要手段对建设工程质量所有参与者实施执法监督。通过角色转变使政府监督构机恢复执法地位,承担监督责任,依法对所有参与建设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实施公正、威慑的执法监督,使各建设主体依法承担起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的有效落实,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

(2)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保障能力,实现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国际化和法制化。借鉴发达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成熟经验,加强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的社会咨询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进一步规范建设监理行为,实施建设工程质量风险管理,有效地开展建设工程质量强制性担保和保险制度,培育有效的建设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并加强对市场主体要素的监督管理,推动工程担保与保险市场和监理咨询市场的规范有效运转,充分发挥工程担保、保险和建设监理在建设工程质量保证体系中的社会保障作用,全方位挖掘各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从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智能潜力,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的专业化和社会化。同时,加速相关法律、法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步伐,推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国际化和法制化进程。

(3)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三大体系,保证建设市场良性运作,提高建设工程整体质量。建设工程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方主体参与、受众多因素影响、涵盖建设工程决策、勘察设计、施工准备、施工建设、使用维护全过程的复杂系统,从根本上治理建设工程质量差的问题,就必须树立系统工程的观点,对其进行全面、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治理,建立健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三大体系,即各建设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建设监理与工程保险在内的社会监督保证体系,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体系。以规范建设主体质量保证体系为重点,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生产能力;以社会监督保证体系为突破口,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以政府监督管理体系为驱动力,推动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和建设市场的高效运转。改善建设市场要素,增强建设工程质量转化能力,保证建设工程整体质量[5]。

(4)改善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手段和方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的效能。随着科技进步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必须增加建设工程质量的科学技术含量,这在客观上要求对其实施监督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得以改善。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必须以新兴的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实现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实现监督方法的科学化,不断创新和改进检测设备和仪器,以有效地适应建筑技术发展的需要,保证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监督管理技术装备能力和监管效率,推动全行业信息化和建筑科学技术进步。

(5)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提高监督管理水平。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技术性和经济性都很强的知识型管理工作,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必须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全面提高监督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监督管理人员必须有扎实的技术专业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熟练掌握监督的方法和手段,熟悉建设工程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了解建设工程经济知识,具有发现质量问题、鉴别质量问题和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有不断进取的求学欲望,定期参加培训,努力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建筑技术进步的要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关专业基础教育和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把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放在首位,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政策,把知识丰富、水平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吸引到监督管理工作岗位上来,调动专业人员从事监督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创性地工作,提高监督管理能力和水平,保证监督工作质量,全面促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持续发展。

3、结束语我国建筑业正面对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加入wto建筑业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监督管理体系,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水平,促进建筑业整体发展,是深化改革、寻求跨越式发展的首要任务,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创性地实践,为我国建筑业的振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汉丁。建设工程质量政府监督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24-29,179-180.

[2]胡建文。香港工程建设和建筑业管理体制的若干特点[J].建筑经济,1998(9):28-31.

[3]徐友全。工业发达国家的工程咨询[J].建筑经济,1999(10):22-25.

[4]刘应宗,郭汉丁,孟俊娜。我国政府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转变[J].建筑经济,2002(2):17-19.

建设工程监理的特征篇2

一、我市建筑业企业或其他进入我市施工的建筑业企业,均应按照全年工程结算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费。

二、*市建筑安装工程管理处(以下简称“市建管处”)受*市建设局委托,负责征收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费。

三、我市建筑业企业按照全年工程结算收入的0.19%向建筑业主管部门缴纳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费。其中,按照行业管理权限,二级资质及以上建筑业企业上缴省建筑业主管部门0.01%,上缴市建管处0.18%;三级资质、劳务分包、燃气燃烧器具安装、维修等建筑业企业上缴无锡市建筑业主管部门0.01%,上缴市建管处0.18%。

四、本省外市建筑业企业进我市施工的,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先按合同额或结算额的0.08%向市建管处缴纳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费。

外省建筑业企业进我市施工的,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按合同额或结算额的0.19%向市建管处缴纳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费,其中向省建筑业主管部门缴纳0.05%,上缴市建管处0.14%。

五、*市建设局驻外办事处受市建设局委托,负责向在派驻地施工的我市建筑业企业按工程合同额或结算额的0.1%征收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费。

六、我市征收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费,以企业年度财务(统计)报表中全年工程结算收入额为征收基数。在同一缴费年度内,对照征收标准,我市建筑业企业全年已向本省工程所在地建筑业主管部门和市建设局驻外办事处缴纳的部分可以从征收标准中扣除,未缴纳部分在下一年度建筑业企业资质核查时征收。

七、为鼓励我市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凡建筑业企业全年工程结算收入超过10亿元部分的,我局将给予征收优惠,仅收取上级征收部分(时间暂定二年)。为了促进建筑市场规范运作,对本市劳务资质企业实行免收,对外市劳务资质企业进入我市施工按规定收取。

八、建筑业企业全年结算收入中的产品生产、销售等非工程结算收入部分不征收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费。建筑业企业在国外和港澳台地区施工取得的工程结算收入免征建筑安全监督管理费。安装工程类的建筑业签订工程承包合同中含安装设备的按扣除设备后的合同额或结算额征收。

建设工程监理的特征篇3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含义特征;问题现状;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5文献标识码:a

一、建设工程监理的含义与特征

1、建设工程监理的含义

所谓的建设工程的监理,就是通过对建设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管理和监督,使得建设单位的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和规范,并且能够在规定的计划内完成建设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效率,确保工程能够按照原定的计划有序进行。

2、建设工程监理的特征

(1)建设工程的监理具有科学性

建设工程的监理能够保证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建设工程按照计划推进,并且能够制止建设工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及不科学的方面,由此保证了建设工程的科学性。

(2)建设工程的监理具有公正性

建设工程的监理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建设工程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发现建设工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加以快速解决,避免工程建设方偷工减料等行为的出现,保证建设工程的公正性。

二、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现状

以上简要介绍了我国建设行业的监理的含义以及监理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对建设工程的监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建设工程的监理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就其总体情况而言,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工程的监理人员素质较低,不能很好的完成监理任务

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的监理由于人员较少,因此,很多地方处于对监理人员的需要便招进了很多无证上岗的工作人员,导致了建立工作人员素质角度,由于这些工作人员不能很好的掌握监理工作的要领和技术,因此往往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和迟缓,严重的影响了监理工作的开展,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质量,此外,由于监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不能端正对工作的态度,不能坚定自己的工作信念,这些都导致了监理人员不能很好的完成监理工作。

2、建设工程的监理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政府实行行业准入制度,企业资质和个人资质制度的结合,建设工程的监理人员还需要持证上岗,但是就目前发展的现状而言,很多地方尚且存在不足之处,就总体情况来看,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监理体系,很多地方没有规定具体的监理条例和措施,导致了建设工程的监理体系存在很多漏洞,很多建设方利欲熏心,借助管理条例的漏洞开始大发横财,使得很多建设工程发生了偷工减料的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导致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收到了极大的威胁。

3、建设工程的监理惩罚措施力度较低

建设工程的监理在对建设工程的行为、质量和效率等进行检查的时候,往往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惩罚措施才能够更好的保障监理效率的提高,保证监理工作的落实和有效开展,但是,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的相关条例尚未建设完善,加上很多监理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较低、责任意识较弱,因此,导致了很多工作在开展时只是局限于形式,很难真正的落实到位,结果就会使得监理的力度很低,很多工作只是流于表面,很多时候只是收取少量的罚金来制止偷工减料的行为,很难产生威慑力,这就会使得很多建设工程的负责人在巨大的利益面前,忽视很少的罚金,进而铤而走险,无视建设工程的监理条例和惩罚措施,进行恶劣的违法行为,最终会导致这种行为的恶性循环,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力。

4.建设工程的监理单位工作开展难度较大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的主导方和投资方长期以来都是建设工程的建设单位,他们在建设工程的整个建设过程中掌握着绝对的主导权,决定着建设工程的各个方面和细节,因此,作为监督单位的监理方便处在了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碍于建设单位的面子或者是压力,监理工作人员往往很难开展工作,很多时候就算监理方的工作人员检测到了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对事物的控制权,也很难对其进行说明或者是惩罚,从而造成了工作难以开展的局面。

三、解决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以上简要说明了我国的建设工程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建设工程的监理工作很难开展,导致了现在监理工作只是流于形式,很难真正的开展起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定期的对监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工作素质

监理单位在招进监理人才时,需要提高门槛,尽量避免无证上岗现象的发生,此外,还需要邀请资深的,对监理工作较为熟悉和了解的人员来定期的对监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从而提高监理人员的工作素质,提高其工作的效率,此外,监理单位可以定期的展开单位文化建设,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其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职责所在,还可以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从而提高监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促使其很好的完成工作。

2、推动监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完善的监理体系

制度的合理制定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执行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推进监理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现有的不太合理的监理制度,使得监理工作达到真正的“有例可循,有规可依”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监理工作真正的落实到位,有效开展。

3、加大监理单位的惩罚措施,避免违规行为的出现

监理单位的惩罚力度较低也使得了监理单位的工作较难开展,因此,监理单位应该制定加大惩罚力度的条例和规章制度,向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申请,保证其合法化、有效化,还可以申请监理条例的立法化,使得建设工程的违规行为出现时,不只是简单的罚款,严重的可以对其进行逮捕,从而避免违规行为的出现。

总而言之,建设工程的监理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效的保证建设工程质量的提高,提高其工作效率,促进建设行业的更好发展,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规范化竞赛个人总决赛举行[J];中外建筑;2011年06期

【2】卢一凡;建设工程监理的现场规范管理与控制[D];武汉大学;2004年

建设工程监理的特征篇4

淮河人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淮河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确保淮河下游地区2000万人口、3000万亩耕地防洪安全的治淮战略性骨干工程。工程全长163.5公里,征占地6.8万亩,移民6.3万人,总投资41.17亿元,是江苏省建国以来最大的单项水利工程,也是国家批准的治淮19个单项工程中最大的一项。淮河人海水道的建设既保障了淮河中下游地区及工程所在地的防洪安全、经济发展,也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和谐工程、安全工程、效益工程、质量工程。

政策公开,用好征迁经费,建设和谐工程。淮河人海水道工程涉及到淮安市清浦区、楚州区,盐城市阜宁县、滨海县、射阳县以及省农垦集团总公司所属的淮海农场,共两市一场五县(区)20个乡镇112个行政村。人海水道工程的征地拆迁管理体制明确由各级政府负责,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落实包干责任。省政府办公厅和省建管局先后印发了“征地拆迁补偿经费会计核算的通知”和“征地拆迁及集体所有补偿资金使用和管理意见”,规范征迁补偿行为。规定征迁实物量和补偿经费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各村、各组、各户的征迁补偿经费张榜公示,实行阳光操作。第一次在征地拆迁工作中引进监理制,监理人员深入现场,督促征迁进度、检查补偿政策和经费的到位。同时还在征迁中引进监测评估机制,先后5次进行监测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由于在征迁中做到政策公开,补偿经费透明操作,群众比较满意。社会的和谐稳定,也为工程施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执行制度,规范管理,建设安全工程。省建管局及各建设单位强化项目法人制中的责任主体意识,努力按市场经济运作要求对工程的建设管理行为负全面责任,并根据工程建设需要组建建设单位,明确参建各方职责,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建管局提出了各项工作要紧紧围绕“工程建设这个中心”,全面实现“十项管理目标”的工作思路。严格规范工程建设招投标制,择优选择参建单位,打破地区行业界限招标,并严格招标程序,主动邀请省监察厅、水利厅监察室全过程监督,保证招标评标工作的公平、公正性。严格执行建设监理制,通过“抓监理、监理抓”方式,督促监理按合同明确的监理大纲和监理实施细则规范监理工作,并率先在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工作中推行监理制,加强拆赔工作的三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廉政建设,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在淮河人海水道工程历时8年多的建设过程中,未发生一起工程质量事故,未发生一起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建设单位未发生一起经济案件,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工程建设的安全。

科学规划,又好又快施工,建设效益工程。淮河人海水道项目建议书原定为10年的建设工期,在可研和初设阶段调整为7年。2000年根据朱基总理关于加快淮河人海水道工程建设步伐,“要在2002年完成主体工程,2003年汛期具备行洪条件”的要求,江苏省和淮委淮河人海水道工程建管局及其建设单位会同江苏设计院经过科学、缜密、细致的论证,提出了加快建设实施方案,即在抓紧落实前期工作的同时,按照实施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尽早安排施工难度大、周期长的主体工程,同时在资金保证前提下优先安排制约防洪效益发挥的关键工程,还利用几大枢纽互不干扰优势,加大年度施工强度,协调各工程间矛盾,缜密制定施工导流方案,正确处理好工程建设与移民安置、主体工程与影响工程、河道工程与枢纽工程的关系,减少工程建设对区域交通、灌溉、排水的影响,确保了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在2003年7月建成通水后仅6天就及时投入抗击淮河流域特大洪水的斗争,并发挥了巨大效益。2003年淮河人海水道工程共泄洪33天,排泄洪水44亿立方米。根据淮委水利技术研究中心专题分析,由于淮河人海水道及时行洪,有效降低洪泽湖最高水位40厘米,避免了洪泽湖周边350平方公里范围滞洪,避免了20万人口大转移,直接免灾效益27.68亿元,一次收回工程总投资的三分之二。同时,水道和淮河中游茨淮新河、怀洪新河两条人工河一起实行三河接力,使得安徽省比1991年少开启了8个滞洪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巨大。

严控程序。责任到人,建设质量工程。省建管局提出了“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要求。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结合工程的具体特点,淮河人海水道工程建立了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监督相结合的质量保证体系。同时建立各参建单位法人代表、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工区或施工队四个层次质量责任网络,明确各单位、分部和单元工程质量责任人,实行责任人身份证号码公示备档制度,落实质量责任终身制,促使每个参建者,认真履行各自的质量职责和责任,并率先提出“上方令”制度,严格隐蔽工程和工序管理,对沟塘处理提出了严格的控制程序。同时,江苏和淮委建管局及各建设单位健全质量检查体系,定期不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巡查,督促相关单位对检查意见认真落实整改,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工程经受了2003年大洪水的严峻考验,不仅实现了中央“不决一处堤、不死一个人”的要求。300多公里堤防甚至未发现一处窨潮,真正成为了一个让党和人民放心的质量工程。二河、淮安、滨海、海口四大枢纽全被评为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奖(大禹奖)。淮河人海水道总体工程则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鲁班奖复查专家组在结论意见中写道:淮河人海水道工程是中国当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作。

建设工程监理的特征篇5

一、监督的必要性

1.维护群众利益的需要。新征收条例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突出百姓参与性与政策透明性,保证其知情权。在房屋征收过程中,各区级政府往往具体负责补偿安置、履行征收程序工作,对其实施有效监督,有利于国家新征收条例在实际房屋征收操作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真正做到依法执政、阳光征收、公平补偿。

2.制度建设的需要。当前,全国房屋征收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市级政府作为征收人,二是区级政府作为征收人,三是重大项目及跨区项目由市级政府作为征收人,其他项目由区级政府作为征收人。后两种模式都涉及市级政府对区级政府实施有效监督问题。从实际工作来看,将征收权力下放各区级政府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其工作的积极性,但随之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如程序不规范、补偿标准不统一、缺少全市征收工作“一盘棋”思想、压力增加等。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观上,各区级政府为了加快房屋征收进度,在“制度”与“速度”面前选择了后者;客观上,还是现有制度不规范,市级政府对区级政府监督管理措施缺失。

3.预防腐败发生的需要。与原有房屋拆迁相比,房屋征收工作是一次彻底变革。政府要面对新的工作方式,由原来的监管者、裁判员,直接走到前台,变成运动员,各项措施制度重新建立完善需要时间和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数额庞大的财政拨付补偿安置资金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市级政府应及时指导监督区级政府查找管理漏洞,为预防腐败加装一道“防火墙”。

二、监督的几个环节

在对区级政府进行监督过程中,市级政府应摆好自身位置,要做“教练员”,而非“运动员”,在充分调动区级政府积极性的同时,应整体把握房屋征收工作全局,监管重点环节。

1.房屋征收补偿资金。房屋征收工作中,最核心的任务就是对被征收人的补偿,市级政府一是要把好征收补偿资金的入口关,确保资金足额到位、专户存储;二是把好征收补偿资金的出口关,使补偿款及时发放到被征收人手中,避免中间出现克扣、挪用、冒领行为。

2.补偿安置标准。各区级政府作为房屋征收主体,负责具体的征收与补偿安置工作后,因各自经济实力、执政水平方面差距必然导致补偿标准的不统一,各自为政的后果是不同地区之间被征收群众相互攀比,阻碍全市总体征收工作进行。

3.房屋征收程序。新征收条例无论从符合公共利益的设定,还是履行征收决定前的各项规划、调查登记、评估机构产生、拟定征收补偿方案、组织论证、征求公众意见及征收决定作出后的补偿决定、司法强制执行申请等必要程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这也是市级政府对区级政府进行监督的根本所在。

4.问题处理。房屋征收拆迁带来的问题由来以久,在城市案件数量中占到了很大部分。按照工作“区域负责制”要求,这些矛盾纠纷应由所在区政府妥善解决。而现实中,“越级访”情况依然存在,市级政府应进一步督促各区级政府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加大调处力度,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三、监督的方法和措施

房屋征收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也是问题多发领域,市级政府应该在不违背国家新条例征收决定、补偿决定、司法强制执行申请等各项程序基础上,研究设置可行的监督程序,对区级政府实施有效监管。

1.建立征收资金成本审核制度。在市级房屋征收主管部门成立房屋征收成本审核委员会,将凡由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征收成本全部纳入审核范畴。即征收项目启动前,各区征收部门在对拟征收范围内的房屋基本情况调查摸底后,测算出基础征收成本金额。征收成本审核委员会对各区征收部门报送的基础征收成本金额及相关数据运用技术规范,科学审核,通过集体决策方式最终确定该征收项目补偿安置资金额,按房屋征收进度向各区征收项目划拨资金。

2.加强对房屋征收从业人员的培训。市级房屋征收主管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对征收部门人员发放考核证,对征收实施单位人员发放从业资格证,同时建立上岗证件审核、注销办法,实施对从业人员的日常管理。

3.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施全程监督。市级房屋征收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建设房屋征收管理数字化系统,监察、审计、财政、税务等部门相互配合,运用信息化手段,使房屋征收工作步入“依法有序,规范管理”正轨,实现从调查摸底、成本审核、征收方案、公告征收、合同签订、资金发放、补偿决定、司法搬迁、资金审计、税费减免,甚至安置房屋建设、分配的整个过程实时监控,排除人为因素影响,最大程度减少违规操作行为发生。

4.建立征收程序审查批准制度。市级政府可以在征收补偿安置方案、补偿决定、司法强制执行申请设置审查批准环节。审查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即对全市各区征收项目补偿方案中的补偿标准、征收资金、安置房源等履行审查批准程序,统一评估制定符合该项目的补偿标准,平衡区域征收工作,避免区与区之间、项目与项目之间的攀比,合理控制全市征收成本。审查补偿决定、司法强制执行申请即对这两项行政行为作出的依据、履行的程序、提供的材料合法性给予确定。

有了这些审查环节,一是监督区级政府做到房屋征收工作程序合法,要件齐全。二是监督区级政府的行政行为,避免权力扩大化,杜绝借房屋征收之名做非公共利益拆迁之事。三是维护被征收群众利益需要,对审查过程中发现的损害群众利益行为,及时改正,化解矛盾纠纷,妥善解决问题,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5.对特殊类型房屋补偿实行审批制度。《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24条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对征收范围内未经登记的建筑进行调查、认定和处理。除了未经登记建筑,房屋征收过程中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公有、宗教团体、住宅改非住宅等特殊类型房屋补偿,因为法律、法规中没有明确的认定条件、操作程序、补偿标准,往往成为腐败案件的高发区。市级政府应将这一领域纳入重点监管范围,赋予市级房屋征收管理部门审批权限。

建设工程监理的特征篇6

关键词:公路建设;项目管理;FiDiC

公路具有自身的技术特点和经济特性,包括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线长面广、受环境因素影响复杂以及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社会公益性、自然垄断性等。这些特点使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建设项目管理制度通常和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过去在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改革过程中,忽视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理论研究,习惯于简单照搬国外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和国内其他行业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以致各种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相互矛盾和交叉重叠,至今难以很好地规范。同时,在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政府、项目法人、中介机构等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即项目管理模式是涉及公路建设项目管理质量和效率、公路建设管理市场化改革等内容的重要课题,历来为全社会所关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推行的建设工程监理制度、项目法人制度、招标投标制度、承包合同制度以及最新提出的项目代建制度,实际上都是围绕建设项目管理模式这一课题而展开的,至于它的实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1国内公路建设项目组织管理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公路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是指挥部管理模式。指挥部因项目建设需要由政府临时组建,人员从公路建设系统各单位借调,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作用开展建设项目管理,项目建成后指挥部解散。这种项目管理模式在计划体制时期、在公路建设项目完全由国家投资、在公路建设规模相对较小的条件下有一定的适应性。但也时常出现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质量无保证的现象。况且,这种建设管理模式存在着政企不分、行政命令代替科学管理、项目建设管理与营运管理脱节等弊端。随着公路建设市场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及经营性收费公路的出现,这种模式变得越来越不相适应。

2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公路施工及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我国管理人员水平的局限以及管理模式的落后使得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制度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如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府在项目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够清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路作为准公共物品,政府在项目管理中到底扮演何种角色,发挥多大作用,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②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制度有待于进一步规范。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制度存在着项目法人制与施工监理制、项目法人制与项目代建制、施工监理制与项目代建制、政府管理与业主管理等方面的矛盾。并且,在监理制度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型监理模式与FiDiC监理模式、全面监理模式与单一质量监理模式、自行监理与社会监理等方面的矛盾。

③公路建设项目的招标评标方法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在施工招标、监理招标、勘察设计招标等项目招标中,如何有效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制定科学的招标评标办法,有待于理论上的深入研究。

3公路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的类型

公路建设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是指业主(项目投资者)在公路建设项目建设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组织管理模式。按业主在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不同分类,可分为自行管理模式、委托管理模式以及总承包管理模式。自行管理模式是业主自身对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和造价进行控制,设计与施工单位进行组织、协调的一种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其项目管理工作有主和承包商(包括设计和施工单位)参加,但主体是业主。业主有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咨询公司作为顾问或协助承担部分项目管理工作。公路建设项目自行管理模式按项目业主(投资主体)不同又可分为政府管理模式和项目法人管理模式。委托管理模式是指具有项目管理经验和能力的咨询单位(本文又称为项目管理公司),接受项目业主(政府或项目法人)的委托,对项目建设(设计、招标、施工)进行组织、协调,对项目的投资、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的一种项目管理模式。总承包项目管理模式又称为设计—建造交钥匙合同模式,该管理模式中,总承包商承担建设项目的全部设计、施工与管理,按总承包合同的质量、造价和进度要求对项目进行组织、协调与控制4FiDiC项目管理模式

FiDiC项目管理模式是由国际咨询工程是联合提出,应用于施工项目管理的一种委代建型项目管理模项目管理模式。该模式中,项目的监督与管理由作三方的监理单位来承担。它以独立、公正的施工监理为核心(即以监理工程师项目管理为核心),项目管理中,业主、承包商、监理三家之间既互相合作、相联系,又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己建成与FiDiC项目管理模式基本适应的公路施工监理制度,并且,进一步完善了招标投标制度和承包合同制度,公路建设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总结FiDiC在公路建设中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FiDiC项目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②FiDiC项目管理模式为承包合同履行的公平、公正性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机制。③FiDiC项目管理模式实现了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④FiDiC项目管理模式具有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良好特性。⑤FDiC项目管理模式能更好地适应公路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特征与要求。⑥公路建设项目中采用FiDiC项目管理模式能更好地促进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统一和规范。

5结语

公路建设项目的社会公益性特征及国家投资特征要求在公路建设项目的监督和管理过程中,注重公路建设项目的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好国民经济效益与投资者(业主)利益的关系。FiDiC项目管理模式的独立性、公正性特征能为达到上述目的提供良好的基础,而自行管理模式及代建制项目管理模式中存在单纯考虑投资人利益或项目法人利益(照顾业主最佳利益)的缺陷,总承包模式中却又存在着总承包商以自我利益为核心的缺陷。公路建设项目的资金密集性特征使得我国的公路建设项目在过去和将来都得积极引进世行贷款及其他国际组织的贷款来进行公路建设项目的建设。西部高速公路的融资研究表明,在西部高速公路项目的建设中,大量的公路建设资金需要世行及其他国际组织的贷款。而FiDiC模式是世界银行强制要求的项目管理模式,因此在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中推行FiDiC项目管理模式将有利于我国的公路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与世界银行要求的项目管理模式保持同步一致,消除国内投资项目与国际贷款项目在项目管理模式上的差距。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Z].最新工程建设政策法规汇编.中国大地出版社,2000.

建设工程监理的特征篇7

(一)对征信内涵与外延的认识逐渐清晰

征信(CreditinvestigationorCreditReporting)是指对信用主体(市场参与者)的信用或资信状况进行调查、报告的中介服务活动,主要作用是消除或降低信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我国征信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步,当时人们对征信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主要限于基本的信用调查与简单的信用报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随着征信业务活动的日益拓展,人们对征信活动的理解也日益加深,已拓展到信用档案建立与维护,甚至形成大型专项信用信息数据库,并衍生出一些以信用信息为基础的专项信用服务。

征信活动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世界少有的,在快速发展中人们对征信外延的认识也是逐渐清晰的。其认识过程基本上分为两个小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9年,区分了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信用监管征信与商业性征信活动,具体以《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为标志。在2009年10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条例所称的征信业务是指依法收集、整理、保存、加工个人和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分、信用评级等的业务活动;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收集、整理、保存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信用信息,或对外提供本单位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依法应当公开的信息的活动除外。

第二个阶段,从2009年到2011年,区分了金融征信与一般商业性征信活动;同时,区分了征信与信用评级。标志性事件是2011年7月国务院法制办会同中国人民银行修改形成的《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该条例主要规定了一般商业性征信活动的范围、内容、机构及相应的管理等;同时肯定与约定了国有金融征信机构的作用、征信活动内容等,特别是对国家设立的金融征信与一般商业性征信做了区分。该条例还特别指出国家机关以及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为履行职责所进行的行政性监管征信除外。这样,在认识上,至少在国家管理层面上,就把一般商业性征信、金融征信、监管征信严格地区别开来。

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征求意见说明中提到,“考虑到信用评级业务与一般征信活动有较大区别,需另作专门规定”。这样,事实上,在管理层面上是默认了征信与信用评级都属于一个大的征信活动范畴,是同属征信业,将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主管。但是,在管理上也有明确的要区别对待的认识与态度。

(二)征信活动市场细分格局逐渐明朗

我国征信活动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到目前为止,国际上的一些基本征信活动,在我国市场都已出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渐成熟,征信活动也日益活跃,市场正在被深化、细分,格局逐渐明朗,主要征信活动业务类型已经逐渐清晰。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征信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按被征信对象划分,可分为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两类。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底,企业征信系统累计收录企业及其他组织1691万户,其中,有信贷记录的超过790万户;个人征信系统累计收录自然人数7.77亿,其中,收录有信贷记录的自然人数2.2亿多。

2.按应用与服务领域可分为金融征信、商业征信、监管征信。金融征信主要是指全国性的国有信贷征信机构的征信,如中国人民银行设立的征信中心。商业征信应该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专业机构征信,主要是指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企业法人征信机构,如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公司等;另一种是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开展的征信,主要是指行业协会、同业联盟、俱乐部、商会等自发、自律的组织。监管征信主要是指政府相关机构的征信,一般由政府的相关信息中心实施。

3.按征信活动的地理范围可分为区域征信、国内征信、跨国征信。区域征信一般规模较小,只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提供征信服务,这种模式一般在征信业刚起步的国家存在较多。国内征信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多的征信机构形式之一,尤其是近年来开设征信机构的国家普遍采取这种形式。跨国征信这几年正在迅速崛起。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经济互相渗透、互相融合,跨国经济实体越来越多,跨国征信业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跨国征信这种机构形式也必然越来越多。

4.按征信产品与服务的性质划分,可分为公共征信、准公共征信和私营征信。公共征信主要是指由政府机关以及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进行的非竞争、非排他性的征信活动,目前我国上述第二种分类中的监管征信就具有这个性质。准公共征信主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征信活动,它介于纯公共征信和私营征信之间,如上述第二种分类中的金融征信以及商业征信中的行业协会等组织机构开展的征信。私营征信主要是指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征信活动,一般是由市场提供,商业征信中由专业机构提供的征信就具有这种性质。

(三)金融征信逐渐成熟,防范金融风险的作用彰显

金融征信,目前最典型的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征信活动。早在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就着手建设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启动了个人征信系统建设,2006年1月,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成并正式运行。2006年4月银行信贷征信服务中心成立。2006年7月底,原有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成为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此期间,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一直作为人民银行的金融信息化项目进行管理,其工作人员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合署办公。

2006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注册成立了直属事业单位法人即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负责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动产融资登记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并组织推进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2007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与原征信管理局分设。200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办公地点拓展至上海,2010年6月,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成功切换至上海运行,并正式对外提供服务。2010年9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自2010年10月1日起试行收费。

我国金融征信从1997年发展到现在,短短的14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企业征信量已进入世界前列,个人征信量达到世界最大;征信活动及其数据库管理越来越专业化,从内部机构到专业、独立机构,无论是征信业务水平还是数据库技术水平都日渐提高;对征信的认识与操作思路越来越明确,从原来把征信划在行政管理领域里,发展到把征信作为一种专业服务,再发展到现在的把征信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商业服务、国际化的服务,从人民银行分离、单设机构、开展收费、自负盈亏、自主运行、切换至上海。这十几年来一系列的发展动作清晰地表明,我国金融征信正在从行政监管走向为市场服务,将来还要走向国际化。我国金融征信比其他征信活动发展得快速、稳定、成熟。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个人征信系统在金融系统已广泛应用。征信查询已经成为所有银行授信流程中的一个必需的关键环节,几乎所有的银行都把征信查询的结果与自己的授信审批、授信额度调整挂钩,表明这两大系统已经在我国金融系统运行中、在维护金融安全与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调查显示,仅2010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利用征信系统,拒绝高风险客户信贷业务申请661.9亿元,预警高风险贷款480.7亿元,清收不良贷款47.3亿元。

(四)监管征信体系悄然构建,应用日益广泛

与国际相比,中国的征信活动有自己的特色,政府行政监管的征信活动就是一道中国风景线。监管征信主要是指国家机关以及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为履行职责所进行的征信活动。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上,监管征信可以视同为公共征信。

到目前为止,我国监管征信活动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99年到2003年,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征信平台与数据库的搭建。

2000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全社会强化信用意识;依法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偷税骗税、经济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等行为,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开展征信活动,搭建信用数据库,构建征信平台,成为基础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国家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开始基本的征信活动,征集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建立信用主体信用档案,进行基本的信用评价,按照信用评价的结果进行分类。这些活动,不仅填补了我国企业和个人在政府行政监管部门信用记录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大规模、强力推进的监管征信建设就像长征一样,本身就是播种机和宣传队,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大范围与较有深度地对企业与个人进行了较有效果的征信宣传与教育。

2003年,国家工商总局以提高监管效能为目标,在全系统全面推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以辖区为征信范围,以信息化为手段,在全国迅速、全面地完成了工商行政监管职能所必需的企业征信活动。2003年7月,为加强税收信用体系建设,规范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促进纳税人依法纳税,国家税务总局《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在全系统全面推进纳税主体信用分类监管,以此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内迅速高效地完成了税务信用监管所必需的纳税主体征信活动。

从1999年开始到2003年,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辽宁省等省市和深圳市,在地方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地方的征信建设工作,有的从企业征信开始,有的从个人信用开始,也有的齐头并进。总体来说,在这个阶段,这些发达的省市主要是启动并推进地方征信平台与数据库搭建工作。

第二个阶段,从2003年到2007年,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征信互联互通与共享的推进。

2003年10月,党的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国上下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加强征信、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成为共识。200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原则同意并批复了《北京、天津、黑龙江、安徽、湖北五省市社会征信服务体系联合建设示范工程规划》。国家发改委希望通过“五省市试点工程”在全国开展信用信息互联互通试点工作,打破地区壁垒,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信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2004年,又进一步扩大了试点范围,增加了辽宁、浙江、福建三个省份。事实上,在推进中还有很多省市愿意主动加入试点。2005年4月,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5]9号)明确要求出台并组织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总体方案》,探索建立政府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全国各地方政府纷纷响应,设立地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开展深化征信活动等。

第三阶段,从2007年到2011年,本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全面推进征信工作。

200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建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国办函[2007]43号),要求建立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该会主要负责统筹协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研究拟订重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完成国务院交办的其他工作。联席会议由国务院领导,参与成员包括14个相关委、办、局负责人。至此,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入到了一个由国务院统筹领导的全新时期。2008年11月,国务院批复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有关问题的请示》(银发[2008]260号),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牵头单位指定为中国人民银行,参与成员单位增至近20个。

在这段时间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参与单位都积极推进信用建设,特别是在征信领域。大部分参与单位都在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开展了企业或个人信用档案建设工作,有条件的还能够按信用进行分类,进行区别监管,把信用与自己的监管职能很好地结合起来。由此,社会各界对信用的认识、重视程度都明显提高。

二、我国征信行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全国征信体系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规划的意义与作用在于可以全局性、方向性、长远性、战略性地构建、描述、指导征信体系的发展,可以使全国上下明确我们进行征信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阶段、步骤、措施等。我国征信活动的发展,至今已近20年,发展初期对征信行业归属、市场准入、产业政策、主管部门等一直都没有特别明确,直到近几年才逐渐把监管部门明确为中国人民银行,这在《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和《征信管理条例(第二次征求意见稿)》里有明确表述。但是,对我国征信行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市场结构与布局、人才培养、产品与服务要求、机构监管、人员监管、整个征信系统在国民经济中主要承担的任务等重要方向性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具体的规划。因此,征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宏伟蓝图,仍是一片空白,这种局面是很难吸引资金进入这个领域的。没有资金的投入,就决定了它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产业,这是征借业目前发展的最大桎梏。

(二)市场结构与产业布局没有形成

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具体的产业发展政策,到目前为止,中国征信市场没有形成比较成型的市场结构,没有自然发展生成的初步布局。中国人民银行应尽快制定征信产业政策,规划与明确确定征信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与相关技术及产业布局战略,以此弥补征信市场发展不足的缺陷,有效配置征信信息资源,保护幼小的民族征信企业的成长,发挥征信业应有的作用。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金融信贷征信系统的发展方向一直没有确定下来,人们有理由地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猜疑,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会逐步扩大,不仅做金融信贷征信,还会逐渐把一些职能部委的信用信息都纳入自己的系统中。因为人们确实看到,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不断地与有关部委签约,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将建成全国唯一的、垄断的、航母型的数据集散、加工、整理、报告中心,如果是这样,那么,现在各自做系统、集散数据,就都没意义了。

现在的格局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做金融信贷征信,国务院各职能部委因自己职能管理需要做职能征信,主要经济发达城市的地方政府在本区域内建立统一征信,当然这种统一也基本上是非金融的、政府行政监管部门的信用信息的整合。那么,未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是把各地方、各部委的信息都吃进去,做成航母型的数据中心,还是就固定在当前的金融信贷征信不再扩大?从心态上来看,有些职能委、办感觉要花力气、花工夫去做相关的征信,但是又担心将来有可能拱手送给别人,所以,有些部门就观望。特别是民间的一些商业化的综合征信机构,不敢大规模地进行人、财、物的投入,总担心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扩大征信范围,扩张征信职能,抢了它们的饭碗。

现在,市场上对征信信用信息整理、加工和报告的需求是越来越清晰了,并且需求量在迅速增大。然而,国务院虽然提出了要在“十二五”期间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但是这个征信系统怎么建却并不清晰。虽然,发展征信在全国上下已达成共识,但是究竟怎么发展,大家还都只是看着。

(三)法律法规的全面性与应用指导性不够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加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有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作保证。近十几年来,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了一系列关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政策、法规和规章,但是,事实上,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这些法规、规章与政策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体上看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1.全面性、系统化不足。从2000年到2011年,国务院及其相关委、办、局每年都会一到两个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关的要求、通知,政府工作会议也每次必提及,《征信管理条例》也公开征求了两次意见。从这些文件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政府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关注,并越来越重视。但是,从其具体内容来看,虽然一直强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总体规划,但是在法律法规与具体政策层面并没有具体落实与体现。到目前为止,应该颁布哪些法规,哪些是基础性的,哪些是应用性的,哪些先颁布,法理与精神应该包括哪些等,都没有全面性、系统化的法律规划与实践。

2.具体应用性与操作指导性不足。目前,我国已的征信相关法规与政策,反映了我国社会公众对信用建设的需求,但是从实质内容上来看,并没有明显的递进与深化,基本还停留在诚信宣传教育、打击假冒伪劣等不良信用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层面上,对于如何利用信用工具与手段、利用发展信用中介服务业来促进消费、拉动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基本没有涉及,而对征信服务业的从业人员的道德与法律约束、机构的权利与义务、信用信息采集过程中的开放与保护的界定、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法律责任等,既没有具体规定也没有基本约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征信活动的发展。

3.征信法律、法规、政策潜存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冲突。目前,在信用领域,国家层面还没有一个基础的上位法。基本的情况是地方信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先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对信用建设的认识不同,各地方出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也各有不同,有的还有很大的差别。未来,国家层面将出台统一的法律,那么势必就会和其中的部分地方出台的法律产生冲突。也就是说,事实上,我国信用法律建设目前在地方之间已经悄悄出现了沟沟壑壑,未来在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也已潜存沟壑。

(四)商业征信步履蹒跚,市场发育尚未成熟

与我国金融征信的成熟、监管征信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的商业征信可谓步履蹒跚。目前我国商业征信存在需求没有真正释放、有效需求不足、征信业没有真正确立、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机构与从业人员不稳定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商业征信机构总体数量较少、规模偏小、发展缓慢与不均衡。国内最大的商业性征信公司年营业收入一般也就在一两千万元,与国际上大型征信公司收入相差甚远;商业征信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三线城市的商业信用需求基本上就很弱了。

2.征信机构服务单一,产品质量不高,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征信机构并没有自己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主要业务是调查和提供简单的、基础的征信报告。不能像国际上的、特别是美国大型的著名征信公司那样,依据数据库提供有深度的、各种各样的专项报告。可以说,我们现在的征信机构产品与服务还是比较低端的,技术含量并不高,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因此,还缺乏应有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商业征信市场没有完全打开。

3.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人员流动大。从国际情况来看,征信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现阶段,我国征信业人才短缺情况非常严重,并且素质普遍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很多征信机构的从业人员并不了解基本的信用常识,缺乏制作征信报告应有的专业征信知识与技术分析能力。很多机构的高管人员面临的一个普遍困惑就是,不敢花大力气投入资金培养业务骨干,不敢在员工培训上花时间和金钱,但不培养专业人才,机构的业务水平又上不去。形成这种困惑的主要原因就是这个行业并没有真正确立,行业收入不稳定,人员流动大。

(五)信息环境恶劣

征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就是要实现信用信息充分共享、互联互通。现阶段,由于缺乏法律约束与强制,信息拥有者或过度公开、或不当出售、或不开发不使用,整体上,数据开放程度较低。征信业发展所依存的信息征集整合的环境并不乐观,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客观上,数据是割裂的。受行政体制限制,许多信息相对封闭和分散于各个部门、行业和机构中,使用信息缺乏透明度,各部门条块分割难以信息共享。另一方面,主观上,或因现实利益影响、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想作怪、或担心无法律保护与界定,特别是涉及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共享方面缺乏相关的法律支撑、很容易引起纠纷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信息拥有部门不愿意共享信息资源,参与征信的主观意愿不强。

目前,我国信息环境的总体情况是:来自正规渠道的政府及公共部门掌握的信用信息,公开与共享不足;来自非正规的、甚至是非法获取的个人信息被侵害与滥用,这样的信息满天飞,手机、邮件等无处不被骚扰,信息环境恶劣得像是满街都是垃圾,到了必须清理整治的时候了!

三、2012年,酝酿巨变的开始

(一)制定征信法律体系规划,加快政府信息共享与开放

2012年及以后的几年,我国征信业在法律方面首先面临着要着手制定和构建一个法律体系规划。规划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拟在多长时间内,出台哪些征信法律法规,出台的先后顺序等。从目前我国的情况看,一个完整的征信法律法规体系至少应解决如下关键问题:政府及公共机构内部之间共享的相关法律规定,如是否强制、共享程度等;政府及公共机构向社会公开的法律约束,如公开的范围、内容、具体方式等;对征信机构依法采集信用信息的支撑性约定及对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的保护范围与内容。

根据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我国征信市场也和其他很多市场一样,不可能完全依靠公众自发产生需求来慢慢形成,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通过行政手段强力推进。政府在征信体系建设中有责任与义务建立市场规则、创造需求,培养公众需要和消费征信产品与服务的习惯,逐步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社会信用环境逐步得到改善。这一切,应从加快政府及公共机构内部之间信用信息共享、政府及公共机构向社会公开所掌握的信用信息开始。

目前,我国征信活动并不普及与深入,像美国那样制定与实施很多相关法律并不现实。但是,启动制定完整的征信法律体系规划是当务之急。同时,有条件的、已基本成型的、备受关注的法律法规应当尽快出台,如《征信管理条例》。

(二)构建新型行政信用监管机制

未来,在国家层面,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监管机构——“中国信用监督管理委员会”,专司信用监管的政府职能,从全局出发协调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对信用行业发展的指导作用。“中国信用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设地方派出机构,可以按照行政区划,分省、市两级分别设置。其主要职责应该包括:第一,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第二,起草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有关规章;第三,监管信用交易,降低社会性信用交易风险及信用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保障社会安全;第四,监管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特别是征信机构;第五,受理与仲裁社会公众相关信用投诉;第六,监管信用信息的处理与传播。

征信是市场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分工分支,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监管缺位、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统一规划,信用建设水平与快速并深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征信业规模弱小、国际影响力不足、缺乏具体与长远的产业发展政策及规划,行业发展不稳定,产品种类单一,服务质量有限,征信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并迅速发展的市场需求。

信用既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在国家层面,设立一个综合的管理部门。征信涉及社会公众诚信评价、政府监管部门合规评价、交易双方债权债务关系履约评价,既涉及社会媒体与公众监督,又涉及商业化的信用记录,还涉及政府管理部门的公共信息。事实上,征信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相应的,对征信行业的监管机构也应该是比较综合的部门,其应有综合协调职能。设立“中国信用监督管理委员会”,是时展的呼唤,明确征信监管机构及其行政监督管理职能与产业发展政策是大势所趋。

(三)打造自主经营的征信航母机构

展望2012年及以后,国家必将重视和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将会把征信业的发展作为重要的切入点,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打造四五家大型的、我国自主经营与发展的、国内外著名的、有足够影响力的权威性征信航母机构,为我国国内征信市场需求服务,为我国的贸易、融资等国际经济活动保驾护航,从征信角度,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得最大话语权。

征信行业是掌握并运用信息、通过评级与定价引导市场资源分配的特殊服务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征信业是否发达实际上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管理的软实力程度。征信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与该行业的龙头企业及骨干企业都应该纳入国家、省市经济建设的规划与纲要中。在“十二五”期初,国家相关职能部委,有条件的省、市、自治区,都应在自己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框架内,出台明确的鼓励与扶持征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应通过政府采购等合理的方式,鼓励与扶持、甚至新建一批大型的、有影响力的公共或民营的征信机构。通过市场方式优胜劣汰,在“十二五”期末,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形成四五家我国自己的、产品与服务种类齐全、经营管理良好、国内外知名的航母型的征信机构。它们对内稳定国内征信市场,对外为我国企业以及国家债权投资开路护航,保持足够的参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掌控国际征信市场。

建设工程监理的特征篇8

水利工程是我国基础建设中的重要项目,是水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基础建设项目,也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受水害影响的基本保证,因此,水利工程的管理是有关部门的核心工作。本文介绍了水利工程项目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我国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两个基本阶段,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对策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防治旱涝灾害为目的的基础设施。水利建设项目除具有上述特点外,它的~个显著特点是工程设施的规模、投资大,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而本身的财务效益低。“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是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的组织和运作的制度。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行业管理,使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的工期、质量、安全和投资效益。

一、水利工程项目的概念及特征

水利工程项目属于工程项目的一种类型,是基于工程项目的行业依附性所确定的工程项目的一个类别。一般来说,水利工程项目是指防洪、排涝、灌溉、水力发电、引(供)水、滩涂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各类工程项目及其配套和附属工程项目。通过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定义可以看出,水利工程项目除了具有工程项目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外,尚具有如下特征:(1)水利工程项目都是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及防治水害有关的,水利工程项目的最终目的就是兴利除害。(2)水利工程项目一般都涉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如引(供)水工程项目、灌溉项目是为了给社会大众谋福利,而防洪工程项目、河道整治工程项目是为了给社会大众提供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而不断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方面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经历最初的自营制到投资包干责任制、业主负责制,到现在推行的以项目法人责任制为核心的项目组织管理模式,实现了投资与效益、权力与职责的有机结合,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科学、规范。

(1)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阶段

在改革开放以前,水利工程建设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设管理模式,即政府定项目、包投资、下任务,各事业单位按计划进行工程建设。项目建设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由政府按计划直接组织实施,建设单位按照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指标完成建设任务。该阶段建设管理模式主要有自营、独立筹建处和工程建设指挥部(委员会)三种模式。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阶段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基本建设改革的整个进程来看,招标承包、拨改贷和投资包干等改革措施,是建设项目责任制的初级形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侧重于项目建设实施阶段,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项目管理体制不顺,投资主体与责任主体割裂,产权模糊、筹资建设与生产经营脱节、花钱的不管还贷,对项目投资效益无人负责的局面。

三、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水利工程项目管理

水利工程项目管理是指为实现预期目标,有效地利用资源,对水利工程项目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工作,也就是针对水利工程项目所进行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水利工程项目除了具有一般工程项目管理所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外,尚具有强制性的特点。国家水利行业行政管理部门专门针对水利工程项目的管理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定,水利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必须在此规定的框架内开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试行)(水利部水建[1995]128号)规定: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分级管理和目标管理。逐步建立水利部、流域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建设项目法人分级、分层次管理的管理体系。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要严格按建设程序进行,实行全过程的管理、监督、服务。水利工程建设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积极推行项目管理。

(二)推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

建设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受工程项目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经建设主管部门批准的工程项目建设文件、建设工程监理合同及其建设工程合同,对工程建设实施的专业化管理。建设监理是针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的监理管理活动,该活动由经过项目法人委托和授权的监理单位,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与项目法人签订工程建设合同的设计、施工或材料设备生产供应单位来实施。建设监理具有服务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等特性。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按照监理合同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的质量、进度、资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进行的管理活动,包括水利工程施工监理、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机电及金属结构设备制造监理、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监理。

(三)加强水利工程的项目质量控制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指为达到工程项目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作业技术是指施工技术与施工管理技术,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活动是指具有相关技术和技能的人运用作业技术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系统的质量活动。作业技术是直接产生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条件,但并不是具备相关作业技术能力的人都能产生合格的质量,还必须通过科学管理进行组织协调作业技术活动的过程,以充分发挥质量形成能力,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质量控制的目的在于排除过程中导致质量不满意的原因,取得经济效益。质量控制分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使每一道工序的作业技术和活动都处在有效的受控状态,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

(四)水利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

水利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即通常称施工阶段,是把设计图纸和原材料、半成品、设备等变成工程实体的过程,这期间大量的资金投入到购买工程用地、购买工程设备、支付工程施工费用,同时融资成本也由于项目还未产生任何收入而计入投资成本。水利工程建设实施阶段展现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使用价值的实现过程。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是建设项目工程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建设管理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实旋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对管好用好资金,提高投资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投资人与项目法人之间对工程造价的管理;第二层次是项目法人与承包人之间对工程造价的管理。

建设工程监理的特征篇9

一、我区违法建设的现状及涉及征地的四大类型

(一)我区违法建设的现状

违法建设是指未经国土、规划等部门审批而擅自搭建的非法建筑。我区的违法建设种类复杂,性质各有不同,有自用的、有出租的、有用于生活的住房、有用于生产的厂房、有征地拆迁的过渡房、有为获取征地拆迁费的乱搭乱占房、有新(扩)建的、有改建的。

(二)征地拆迁中涉及的四大类型违法建设

1、未取得规划管理部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而擅自施工的工程。

2、应取得施工许可证而未取得或者虽有施工许可证,但未按批准范围、内容施工的工程。

3、在临建手续批准期满后仍不拆除的一切临时性建筑物和构筑物。

4、占用国有土地和在农村非法占有集体土地新建、修建和扩建的建筑物、构筑物。

二、我区拆违专项整治工作的成功作法

(一)成立拆违领导小组,多部门联合执法推动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20__年7月,我区成立了以区长龙华为组长,区委政法委书记及区政府3位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为副组长、区办、监察局、规划分局、国土分局、执法局、街镇等二十余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拆违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杨春畅局长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并从执法局、国土分局、规划分局、公安分局抽调了近20名精英骨干集中办公,开展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征地拆违工作例会,及时研究征地过程中拆违工作中难点、重点问题。各部门依法履职,国土、规划、执法局等部门分别依据《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共同对违法建设实施管理,各单位发挥自身优势,加强部门联动,以强大的执法合力确保了拆违工作顺利开展:各街镇拆违办利用地利人合及属地管辖的优势提供相关的准确信息情报;区国土、规划分局的同志利用熟悉政策法规的优势确保每一个法律环节不出纰漏,为我们依法整治提供了业务指导与专业保障;公安分局的民警的参与在精神上对当事人起到威慑作用并对专项整治工作提供了安全保障。各单位通力合作,群策群力,共同地处理了十余起专项整治工作中涉及征地工作难度较大的案例,强大的执法合力确保了专项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二)坚持专项整治工作与“双创”工作有机结合,推动两项工作协调发展

20__年是我区“创建文明城区、卫生城区”的关键之年,区拆违办结合我区违法建设的特点,按照“双创”工作“城区内无乱搭建”的具体工作要求,借政府实现“双创”之决心;借“双创”工作之声势;借“双创”工作之人力、物力、财力,以“双创”推进专项整治工作,以专项整治工作促进“双创”工作,使我区的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向背街小巷和社区延伸,同时有效地清除了部分涉及征地工作的影响市容市貌的违法搭建的亭、遮阳棚、伞以及其它违法建构筑物。

(三)以专项整治工作促进征地拆迁,确保“四大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区拆违办紧紧围绕我区中心工作——“四大工程”建设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在20__年涉及“四大工程”征地拆迁工作中,通过专项整治工作促使多家钉子户实现拆迁:如八桥镇凤阳村1、2社涉及6户

企业的征地拆迁、建桥工业园区涉及26户企业的征地拆迁、八桥镇鑫康路扩建道路涉及17户企业及农户的征地拆迁等;以20__年全年为例,区拆违办共计六十余次介入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工作,发放相关法律文书四十余份,拆除违法建设面积近七万平方米,按征地拆迁成本计算,为我区节约发展成本近一千六百余万元。(四)打好挂牌督办牌,实行市、区两级挂牌督办制

市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行挂牌督办制度,是我区开展此项工作的动力,也是解决困难的钥匙。去年,为更好地发挥挂牌督办制度的作用,除市级挂牌督办项目外,我区还特别针对征地拆迁工作中个别典型的拒绝拆除、影响较大的违法建筑进行了区级挂牌督办,全部按时拆除完毕,成功打开重点项目征地的突破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以20__年的挂牌督办项目之一的淳味羊肉馆为例,该违法建筑地属扩建双山公路征地拆迁范围,曾经进行司法强拆,但是迟迟未能拆除,成为该地区的拆迁“钉子户”,违法当事人是我区一名退休领导干部,在今年的征地过程中要求拆除其违法建筑,但当事人一直存在观望心理,对政府态度进行观望,挂牌督办制度是表明政府态度的最有效方式,是解除违法当事人观望心理的有效途径。区拆违办及时把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督办情况通报给该违建当事人,让当事人明确了解市、区政府的态度和政策,使其克服了观望心理,走上了自拆之路,顺利地将该违法建筑按期自拆完毕。

三、拆违为征地服务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多管齐下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化投资环境、改善市容市貌、降低拆违成本、加快建设速度为目标,坚持自拆助拆为主,强拆为辅和属地管理、标本兼治的原则,党纪监督、行政监管、行政执法三管齐下,有效遏制顶风违建,逐步解决历史违建。

2、加大宣传力度,发挥村社区干部的作用

在征地过程中,加强规划、土地/:请记住我站域名/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通过媒体、网络、送法下乡等活动,宣传政府对拆违的决心和力度,建议街镇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按照制违巡查挂片包村责任制要求,定期入户访视重点征地片区群众,着重宣传《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使违法建设的危害性及拆违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充分发挥村社区干部的优势和堡垒作用,利用他们对基层情况熟,与群众关系亲密,具备本乡本土优势的特点,让他们做好群众的思想协调沟通工作;针对在征地拆迁中抢搭违建、企图骗取拆迁补偿费的违建户,通过基层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舆论引导,让干群形成共识;启动违建责任追究机制:对不作为的村社干部,实行过错追究;镇与村签订整治违建目标责任书,实行一票否决;村社领导包村入户,责任到人。

3、以人为本,无情拆违,有情操作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征地拆迁应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无情拆违、有情操作”,树立“让利于民”的理念,具体政策制定过程中,广泛听取拆迁户的意见,让利益攸关者的心声能在具体政策制定前表达出来,以民为本、细节关怀,遵照大政策原则并结合工作实际,从维护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出发,制定在规定时限内自行拆除违法建设的拆迁户有关奖励、补助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以起到催化作用,减少拆违阻力,加快拆迁进程。

4、在征地拆违中,讲究方式方法,做到疏堵结合

坚持攻心为上。在全面了解违建当事人各方面情况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坚持以理服人,以诚感人,以情动人,以促成拆迁户态度的转变。建议采取边对征地中违法建设进行强势综合整治,边商谈拆迁签约,对其外来暂住人员进行集中清退,对重点违章户进行集中拆违,对外来无证经营户进行集中清查三管齐下,全方位推动拆迁工作的进度;注重建立疏堵结合的行政强拆机制,逐步减少存量的违法建设:非农业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采取先拆违,再拆迁的办法。对自愿拆除的违法建设按低于其造价进行补偿,保证违法建设者无利可图,对不自愿拆除的违法建设,实行无偿强拆。拆违费用纳入征地成本,这样既可节约征地成本,又起警示教育作用。

5、建立违建监管网络,实行拆违目标管理

按照“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监督有力、问责到位、激励有效、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建立健区、街道(镇)和社区(村)三级违建监管网络。对征地过程中出现的原有房屋上加层修建,或横向延伸修建,或占用空地突击修建等违法建设行为,采取有力措施坚决予以制止,发现一处,查处一处,加强并完善违建监控巡查长效管理机制,做到打防结合,以防为主。加强对各街镇业务上的指导,推广监控巡查机制走在我区前列的八桥镇、建胜镇成功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监控巡查网络覆盖面,力争监控网络覆盖全区所有镇、街、社区、村。我区各街镇围绕本年征地过程中,违建拆除重点对象,制订限期拆除计划表,拆违对象明确到户。计划拆除对象登记造册后移交国土、规划部门鉴定,经国土、规划、执法部门认定确属违建的统一汇总后报区拆违办,由区拆违办牵头、完善相关法律程序,由街镇组织实施拆除。

6、强化督查机制与激励机制

区拆违办负责征地拆违任务的分解,每周(月)定期督查并通报征地拆违任务落实情况及存在问题。区监察局、区政府督查室全过程介入,围绕拆违专项整治工作开展行政效能监察,确保专项整治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从以下三个方面强化激励机制,一是对认真落实监管职责,及时完成督拆、自拆任务的单位,由新闻媒体予以优先报道,并由上级主管部门给予物资或精神奖励;二是开展无违建社区活动中,被评为无违建社区示范点,建议全区通报表扬,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并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三是对大力支持征地拆违工作,及时自拆违建的个人,给予表扬,新闻媒体正面宣传报道。

建设工程监理的特征篇10

关键词税收高效率模式

自1994年国地税改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实施以来,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完善,财政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依法治税等方面得到了突出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现有的征管工作仍存在问题,例如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税源不清、漏征漏管、纳税服务不到位、工作效率低等问题。为此,笔者就如何建立高效率的征收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一、加强税法宣传和执行力度,建立新型税收信息化管理系统

工作实际中,由于存在纳税人信息失真情况,决定了税务机关必须具有对纳税人管理的信息系统。这样的信息系统应包括税收的预测、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稽查、税源监控、优惠政策管理、税收资料的收集储藏特别要有纳税人银行信息资料和信用资料的储存。目前,虽然我国在税收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的进步,金税工程的实施对工作效率的提高起到巨大促进作用,但很多工作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不仅有助于降低税务机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也有助于实现征纳平等和征纳互信。为了避免征纳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税收问题,税务机关应加强税法宣传,进行纳税辅导,减少纳税人受处罚的几率,减少纳税成本,进而减少了征管成本,从而提高了征管效率。

二、优化职能分配、均衡职能配置

在机构设置时要考虑征纳主体之间的关系,维护执法权力。特别注意如何避免机构设置和业务活动的繁杂或重叠。在日常检查中要注意减轻对纳税人的经营活动的干扰;近年来我国税收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已经建立了税务系统内部监督、专门监督、纳税人日常监督等各种监督方式,同时纳税人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金税工程”的数次提速,使信息化建设取在短短几年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笔者认为,分税制不是分机构,机构分设固然有助于分税制的贯彻落实,但这绝不是必然条件。当前,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仍按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在推进,这一工作思路决定了国地税机构重组合并势在必行。

三、加强执法监督、提升执法水平、提高执法效率

首先,税务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要确保其合理使用。税收法律法规赋予执法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由裁量是合理和必要的,但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控制,目的是使自由裁量权能够有效地运作,同时防止其被滥用。江西省地方税务局近年针对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自由裁量权条款制定了更加详细的裁量标准,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税务行政效率,实现了自由裁量的公正,自由裁量权得到了控制。其次,完善执法责任过错追究制度。为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要从以下方面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一是要确认执法岗位,按照执法环节、工作时限、工作顺序、合理的确定不同的执法岗位,按照一权多岗的分权原则,使每一个岗位和人员都不能有完整的税收执法权力,以形成同事之间的权力制约。二要明确岗位职责,建立规范系统的岗责体系,即每一个执法岗位均按照重要程度,内容多少等进行考察、论证,科学确定工作标准和权责权限。三要明确责任追究形式,严格按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四是实施岗位的科学控权,对每个岗位、每个人的工作职责进行量化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处理。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执法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重大的执法过错。五是要更加严格的实施责任追究。根据考评结果,对存在执法过程人员,根据其过错责任的大小,进行不同形式的责任追究,以确保执法质量和效率。六是进一步加强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税收执法水平和监督意识。各级税务机关要严把进入关,大力推行税收执法资格认证制度。对未通过认证制度的要调离执法岗位。探索实行能级管理,按能定级。同时大力加强法律知识培训,使依法行政成为税收执法人员永远秉承的意志。七是以信息化为依托,提高公开办税的透明度,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各级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稽查部门要在办税厅电子显示屏、多媒体触摸屏等媒体上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情况、纳税申报情况、税款缴纳情况、违章受罚情况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以及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公布,供广大群众查询监督。

参考文献:

[1]刘桓,姚君.构建新型税收管理员制度的思考.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