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科学前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06

建筑技术科学前沿篇1

收稿日期:2013-11-16

基金项目: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资助(eR2013C40);北京工业大学日新人才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吕元(1975-),女,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及研究,(e-mail)。

摘要:传统的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足,在高年级才引入设计院实习等具体实践环节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笔者以建筑学一年级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学科前沿引导、设计实践与基础教学一体化,提出一核两翼三维一体的教学方案,以及适宜初学者的认知—体验—研究—实践—反馈型教学方法,使学生入学之初就能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开始具备对学科前沿的敏感度与工程实践意识,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U-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068-04

高校本科生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角度来深化教学改革。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也提出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1]。

北京工业大学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试点高校之一,建筑学专业已成为首批参加试点的专业之一。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学生应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与能力,如果学生入学之初就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工程实践意识,在基础能力的培养中介入社会热点问题、真实项目与案例,有助于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认知专业、认识社会,较快掌握专业技能,有助于与高年级的实践教学衔接,从而具备较强实践创新能力。

同时我校在一年级中开设的新生研讨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入学科前沿问题,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基础阶段初步了解专业、认知专业、思考专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在专业基础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科前沿理论,从操作实践中认知专业、学习技能、应用理论、拓展研究,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对学科前沿的敏感度与工程实践意识,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是建筑学低年级最为重要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教学内容涵盖专业认知、基本专业技能、基本专业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及能力培养等多方面内容,教学一直较注重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及建筑设计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教学,实践教学、专业研究方向教学相对不足。笔者以此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为例,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及新生研讨课两大平台建设,探讨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教学阶段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现状与改革

结合我院推行的环节基础教学改革,依托卓越工程师计划及新生研讨课,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课程实施了如下改革。

(一)环节基础教学

我院推行的建筑学专业环节为主线的3+2教学体系改革,强调6个有关于建筑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环节(主题与命题、环境与形体、功能与空间、建构与实体、塑构与造型、表达与表现)贯穿本科5年的教学,一年级专业基础教学处于环节基础认知阶段,注重对专业基础理论的认知及基本技能的掌握[2]。

(二)工程素质培养

结合我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年级专业基础教学已经开展了相应的现场参观教学、工程师进课堂、工程实践教学、实地测绘等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内容。

(三)学科前沿理论引导

近年来结合学科前沿、社会热点问题,将科研方向引入教学,引导学生探讨研究了城市、校园防灾,老龄化社会无障碍环境与设施,资源循环再利用与绿色建筑技术等问题,并完成相应设计,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二、研究与实践

(一)完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原有的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基本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侧重基础理论教学。面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建筑设计初步教学目标应强调将工程素质培养与前沿理论引导纳入教学目标[3]。

(二)制定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一核两翼、三维一体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强调将工程素质培养、创新思维训练与专业基础环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一体化。提出一核两翼三维一体的教学方案:一核指环节基础教学;两翼指前沿理论引导、工程素质培养;三维一体指基础设计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培养(图1)。

图1课程框架图

1.课堂教学引入学科前沿理论,结合基础理论教学进行拓展研究

将学科前沿理论引入课堂。在基础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学科前沿理论,结合基础教学进行适合一年级学生特点的调研、分析等。如:在人体尺度教学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无障碍尺度拓展研究,调研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的高龄人士及行动障碍人士的动作方式及人体尺度。

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发现专业方向来源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

2.课堂教学引入专业实践环节,结合基础教学进行设计实践

将真实生活场景的设计与研究引入课堂。结合宿舍、专教、教学楼、校园、社区等真实环境,在作业题目中引入真实地段,实际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设计实践。

将真实项目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引入课堂。结合专业认知教学、实地测绘、调研等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设计院参观、工地观察、优秀建筑考察、家具和建材市场考察等实践教学。

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引入课堂。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院建筑师开设工程导论讲座,参加作业公开评图环节,对作业中与实践相关的模块进行讲解。

(三)扩充与专业实践、创新能力训练相结合的作业设置

完善作业设置,将工程素质培养、创新思维训练与专业基础环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一体化(表1)。如资源循环型(recycling)装置设计教学研究(2011级)的基础环节教学目标为在设计中综合考虑与应用建筑设计相关的6个环节:主题与命题、环境与形体、功能与空间、建构与实体、塑构与造型、表达与表现,同时导入资源节约与循环再利用意识、绿色建筑设计技术认知专业研究方向。此外通过校园真实环境引入、材料市场调研考察、经济造价预算、大比例实物草模设计、1∶1仿真模型实地建造等设计过程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图2)。表1作业设置情况表教学模块课程基本内容前沿理论引导实践能力培养专业认知建筑概述学科专业方向导入——认识建筑——鲁滨逊的家原生态建筑真实材料考察表现基础南校门测绘(含识图制图)——实地测量建筑钢笔画技法————设计解析建筑观察与分析(真实建筑)——真实案例体验作品复制与解析(大师作品)——大比例模型还原设计基础功能、尺度研究形态、二维到三维转换研究结构、材料研究空间、流线研究宿舍改造设计(正常人体尺度)

拓展研究——轮椅上的生活

(无障碍尺度)平面构成形体构成纸质坐具设计空间构成(限定、组合、序列)节能意识(自然通风、采光等)

老龄化社会、弱势群体拓展研究————节材意识(可再生材料)——家具商场体验

生活环境设计实践

人体工学体验室体验日常实物(自然形态、人工形态)观察与生活体验真实材料考察

生活用具设计实践实地空间体验综合设计(结合真实环境、热点问题选题)资源节约型装置设计校园防灾装置设计资源节约意识

全生命周期城市、社区防灾真实场景设计实践

大比例实物模型

实体模型搭建

图2资源循环型(recycling)装置设计教学研究(四)改革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方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缺乏必要的设计经验与设计方法,因此从认知、体验出发,通过研究进行操作实践,从具象思维引导抽象思维,从感性思维引导理性思维,从认知体验、拓展研究、设计实践展开教学,形成认知—体验—研究—实践—反馈型教学方法,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创新实践能力的一体化培养(图3)。

图3教学方法框架图

三、结语

结合创新实践人才培养完善现有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基础课程教学,改变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工程素质培养、创新思维训练与专业基础环节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教学过程的一体化。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学科前沿理论,从操作实践中认知专业、学习技能、应用理论、拓展研究,有利于克服以往一年级学生专业初步认知过程长,与高年级建筑设计课程和建筑设计实践之间缺乏衔接的弊端,从而在一年级基础课教学的专业认知层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1]1号,2011.

[2]吕元,熊瑛,陈喆,等.建筑学低年级基础课程群建设探索[C]//2006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16-218.

[3]吕元,熊瑛,赵睿,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体系研究[C]//2011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369-372.

architecturepreliminaryteachingreformfortrainingstudents’

innovationandpracticeabilitiesinjuniorgrades

LYUYuan,LiUYue,XionGYing,ZHaoRui,ZHanGQing

(College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Beij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Beijing100124,p.R.China)

建筑技术科学前沿篇2

随着生态城市概念的普及,绿色建筑已经成为各地区建设的首选建筑形式,并且在一些经济发达、概念先进的区域建成了众多绿色建筑展示馆,如伤害科学节能展示馆、江苏绿色建筑与生态智慧城区展示中心、杭州绿色科技馆等,针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和产品进行展示,供人们参观了解。在绿色建筑广泛的展示平台和应用中,最大规模的展示应该属2010年上海世博会。来自世界各国的展馆都极大的展示了本国的绿色建筑艺术,如日本馆的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中国馆的雨水回用系统等。世博馆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建筑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为绿色建筑全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绿色建筑具有通风性好、采光强、维护结构高效、利用可再生资源等优势,在各大校园内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现有绿色建筑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许多先行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绿色建筑类的专业课程,但目前普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绿色建筑授课教师专业性不足。目前高职院校的绿色建筑课程通常都是由传统建筑专业讲师进行授课,针对绿色建筑本身的认知度和技术掌握上比较粗糙,对绿色建筑课程探讨和研究不深,授课的重点仍然停留在传统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构造方面,无法引导学生在绿色建筑上有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眼界。

2.绿色建筑课程与实践相脱轨。绿色建筑是基于建筑学知识储备基础上的进一步钻研的前沿技术和理念。目前,多数高职教育中绿色建筑课程受诸多限制,还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阶段,无法将教学与实践相关联起来,学生对绿色建筑只存在感官认识,暂时还做不到切身的感受。以上两点主要因素的影响,导致目前绿色建筑课程教学还不够成熟,在高职院校中亟待提升。

三、高职院校中绿色建筑课程体系构建讨论

1.扎实建筑学科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绿色建筑意识。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中建筑专业的也变得火热起来,在建筑专业课程中,我们教师需要稳扎稳打为学生扎实建筑专业基础知识,将建筑空间、功能与环境、技术结构、建筑材料特质等相关技术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将绿色建筑、生态化建筑的观念引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扎实建筑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针对绿色建筑进行研究和设计。在建筑的功能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的同时,建筑规模也逐步增大,加之绿色建筑概念的引入,对于学生综合技能的考验正在加强。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建筑学知识,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建筑作品,而这不仅是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考验,也是对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学生的办学目标的严峻考验。因此,学生只有扎实了自身建筑专业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于绿色建筑、艺术建筑中去。

2.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学生的“建筑视野”。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多元化、多需求的建筑专业课程,教师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深入浅出的完成专业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应用软件的完善,在绿色建筑中可以很好的弥补学生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空白。教师可以通过建筑模拟软件,将所要讲授的绿色教育的众多类型和理念进行模拟演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学生的思维空间扩散打下良好的基础。

3.建立绿色建筑实习基地,将实践与理论关联起来。建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只有坚持直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建筑设计这一专业,但是由于绿色建筑不同于普通建筑,其建筑技术还不曾全面普及。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与当地的建筑设计院、规划院等部门建立实习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建筑设计的前沿阵地中,从设计到施工等步骤中接触到当前建筑的主流技术,关注生态建设与绿色建筑的必然关联性,注意节能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4.建立跨学科融合的绿色建筑教育基础平台。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技术、综合实践能力强的学生,面对这一教学目标,建筑专业可以通过与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融合的方式,将土木工程专业、环境与科学专业、节能材料等相关专业课程融入进来,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将绿色建筑理念更好地应用于今后的工作当中。

5.加强师资力量,引入双导师制。高职院校在积极引进教师资源、完善教师队伍的同时,还需要结合绿色建筑的特殊性,引入双导师制。在绿色建筑课程讲授中可以邀请当地建筑科研部门的专家或是有代表性的绿色建筑设计师,针对绿色建筑做专题讲座,以弥补本校专业教师与实际科研和实际应用脱轨的现象。同时可以为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应用。

四、结语

建筑技术科学前沿篇3

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人用形态各异的建筑,装点着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建筑赋予那里的“气场”。就像提到北京人们会想起天安门、鸟巢和水立方,提到巴黎会想起卢浮宫、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一样,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人们,通过各具特色的地标建筑,表达着自身不同的文化秉性和审美意趣,这些带有不同文明密码的建筑“名片”,往往运用了当时颇为先进的科技成果,体现出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是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

几千年来,人类一直有让建筑更为坚固、更为实用、更为美观的梦想。这让许许多多历经风雨的名胜古迹,不仅带着它们修筑年代的审美烙印,而且成为当时当地科技水平和创新智慧的“切片”。数学、力学、声学、光学乃至天文学等领域的科技成果的运用,往往会在建筑领域大放异彩,让今人景仰乃至拜服。金字塔凭借能减低风蚀的棱锥结构,得以屹立沙海数千年而不倒,成为世界闻名的传奇。从中东到伊比利亚半岛,穆斯林建筑师用繁复的几何图案装点清真寺,这些细密而美丽的图案,代表着他们在数学领域的高超造诣。古罗马人的引水渠,时至今日仍有一些在“服役”,这是因其石质结构和善于承重的拱圈,令这些古老的伟大工程能够沿用至今。法国里昂郊外的古罗马剧院,其声学效果在今天看来仍然出色。因为对黄金分割原理的重视和运用,巴黎圣母院看起来格外壮丽,被誉为“石头打造的交响乐”,它那精美绝伦的玫瑰窗棂,不仅是艺术的杰作,也代表着当年的建造者对建筑物采光的探索与追求。

当时间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的滋养,让建筑行业的发展也突飞猛进。机械动力的起重机,让人们能提起比以往更为沉重的构件;升降机和随后出现的电梯,则让建筑得以“向着天空发展”。而模块化理念的出现,对建筑业的发展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伦敦水晶宫、巴黎火车北站到埃菲尔铁塔,预制建筑构件搭配工程现场拼装的施工方案,让这些伟大的建筑物以惊人的速度拔地而起。

时光飞逝,当年的先进成果也成了“古迹”;而始终乐于开拓新边疆的人类,又在建筑科学领域书写着新的传奇。无论是民宅还是公共建筑,技术进步带来的福祉随处可见。对新材料和仿生学成果的运用,让建筑物变得更为舒适,更为“贴心”;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建筑和家电合流,让千家万户华丽转身成为智能家居,使人们的生活更为便捷和高效……科学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各种有特殊用途的建筑应运而生,帮助人们在高山、极地、海下乃至更为严酷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我们无法想象,在未来的岁月里,建筑科技的发展,将会如何塑造我们这颗星球。但可以确定的是,建筑将会向着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向演进。它们不仅是人们的栖身之所,也越来越像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同伴”。

建筑技术科学前沿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材料物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002-01

材料是社会进步、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先导。材料技术业已成为国防科技、现代工农业生产和高科技发展的基础技术,与信息、能源一起成为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且新能源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是以各种新材料作为支撑和基础的[1]。材料领域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担负基础教育和前沿研究的高等院校提出严峻的挑战,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者一直就如何培养适应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高速发展需求、具有新的知识结构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进行教学探索。

材料物理是材料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材料化学专业教学计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通常被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理论教学结合建筑类普通高校教学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述案例并结合教师的前沿领域科学研究,讲授材料物理性能及原理、新材料及其应用等。实验教学作为另一组成部分,依据建筑类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以土木为特色的学科发展目标,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2]。

实验教学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把直观的实践知识与材料物理性能知识联系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全面了解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更重视让学生独立设计和实验。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优化实验教材,体现建筑特色

教材的生命在于质量。然而,国内目前尚未出版材料物理性能实验课程的教材或辅导书,主要是由于很多高校均是根据自身实验条件开设实验,且专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有所不同,导致同一课程实验内容相差很大。因此,撰写一部针对性强、效果好、质量高的实验教材是成功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结合吉林建筑大学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条件,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加强基础、紧跟前沿为前提,选择有建筑和土木特色的实验选题,实验过程设计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指导书的撰写摒弃“仪器说明书”式的教条,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和思考为目标[3]。现已撰写了一部实验指导书,2009届开始试用,并以不断完善,提高教材质量作为教研永恒的主题。

二、精心设计实验,体现建筑特色

在实验教学中,我们结合我国1/3老旧建筑物要进行节能施工及旧房节能改造,保温板市场前景非常可观这一背景,以酚醛泡沫保温板为样品,使学生在学习掌握与材料热学性能相关的知识点和基本测试技术的同时,拓宽认知了建筑领域目前市场对酚醛树脂的认知度低,其轻质、防火、无烟、无毒、无滴落等优点尚未被民用建筑商接受,影响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现实,引发学生对先进建筑材料如何与现实的市场经济相接轨的思考。通过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对材料导热机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也使学生对开发新材料并推广应用进入市场服务社会产生强烈的渴望,有力的提高了他们的专业使命感及认同感。

三、借助教师科研,开展探索性实验

教师前沿领域的科研活动,使现代材料科学与技术发展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论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就可以是学生充分接触实验技术的现代性。通过鼓励学生加入高强度混凝土的制备及表征课题组,其通过高强度混凝土材料的制备、强度性能测试及微观结构表征环节,既进行了综合实验能力的训练,又接触到了最新材料之一的碳纤维。使实验教学内容深度增加,广度适宜,体现了知识多元化与教学渗透理念。

四、完善考核手段,重视创新能力

实验成绩考核采取“课程实验-综合测试”方式。课程实验认真执行课前预习制度;课堂中要求学生分工协作,认真操作;课后提交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完整的实验报告,尤其注重要求学生抓住完成实验的核心问题,找出影响实验成败的主要因素并能对实验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师按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情况综合打分。综合测试作为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学期末进行,主要考察学生将所学的各种材料物理性能得以综合运用,应用各种物理性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的最终成绩由课程实验(70%)和综合测试(30%)组成,以求客观真实反映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材料物理的实验教学活动是材料物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学生加深对材料物理性能的基本理论、分析手段和实验技能的理解。在实验教学中优化教材、精心设计实验,体现建筑特色、开展探索性实验、完善考核手段,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科学作风的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善实验教学理念,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己任,是材料专业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1]潘春旭材料物理与化学实验教程[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建筑技术科学前沿篇5

设计理念

*注重土地使用的集约化

采用集中式布局,使医院各部分之间交通流线高效、便捷。功能区域既划分明确、自成体系,又能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医疗系统,形成整体的医学环境,同时解决好人流、物流、采光、通风等问题。

*以患者为核心是设计的出发点

整体设计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一个有利于治疗、康复的建筑空间环境,并尽可能为患者提供开阔的视野,让他们与自然环境有所交流,同时通过交通流线的合理设计拉近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

在空间关系及尺度大小处理上,充分考虑儿童的感受,为患儿及家属提供了舒适及安心的休息场所。在病房楼内孩子们可以穿着睡衣在室内玩耍;儿科护士站被设计成极富吸引力、亲和力的卡通漫画站;为适应家属的陪住要求,在病房内设置了陪住设施。

*尊重人文环境、重视生态环境

与普通医院相比,妇儿医院的特殊性要求有更好的室内外环境品质和自然生态绿化,重视自然采光通风和天然建筑材料的利用。不需采光的医技部设置在中心位置,诊室、病房均可自然采光通风,节约能源,同时机电专业也采用了节能减排的新技术,而地段内东侧的公共绿地则提供了难得的绿化资源。

*适应现代医疗技术的最新发展

医院按现代化医院的标准及全空调环境进行设计,采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建筑系统和信息管理技术,为整个医院高效率的运行打下基础,并充分考虑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医院医疗技术和设备的进一步更新、改造和发展预留了空间。

规划布局

*建筑形态,采用模块式布局

建筑形态上采用模块式的布局形式,使绿化渗透其中,创造出空间丰富、灵活多变的空间形态。根据用地东西向狭长的特点,沿东西向在中间组织中庭空间,形成交通、功能、景观、绿化的轴线。它沟通了用地东侧的公共绿地、建筑前广场绿地和预留的绿地,形成富有生机、结构清晰的医院街。

设计中,非常注重区分妇科、产科及儿童就诊者,利用地段东西向狭长的特点,在南侧较安静的区域设置住院、产房及医技,提供最佳的环境空间;在北侧城市人流的主要来源方向设置各科门诊及健康咨询、中医门诊等内容;南北两部分以两条公共连廊相连,便于门诊及住院两部分资源共享。

*交通流线组织,满足不同类型的人流、物流

有明确独立的出入口和流线,各出入口到达各功能区的流线便捷清晰,避免交叉。洁污分流、内外有别、动静分区,同时针对儿童、成人患者组织专门的交通流线,西侧、东侧两条医院街分别为儿童、成人患者使用,更大程度上方便不同需求的人群就诊。

门诊人流出入口:预计大量人流来自用地的北侧,所以沿北面道路设门诊主要出入口和机动车出入口。

急诊出入口:与门诊人流分开设置,减少人流冲突和交叉,安排在西侧成飞路一侧。急诊部分与医技部门有直接的联系。

住院部出入口:位于南面规划路上,有完整的车流体系。

探视人员出入口:沿南面规划路由住院大厅进入建筑。产科、妇科与儿科病房设明显的标识,使人流在建筑外分流,符合产、妇、儿相对独立的原则。

后勤供应与职工入口:设在东南角,直接进入行政楼。供应入口设在此处,并有专门的停车位和卸货平台。洁物设专用电梯进入地下一层的中心供应区。

污物出口:由指定的推车系统经过污物电梯从西南角污物出口运出。污物和洁物的外部运输在平面上分开并安排不同时段出入,避免交叉。

*功能区域,划分明确

门诊区:妇科、产科、儿科、健康咨询等门诊设在用地北侧,采用模块式的单元布置,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急诊区:西侧设急诊部和急诊大厅,与西侧人流主入口接近,并相对独立。急诊与放射科等医技科室直接相连。

医技区:设在用地南侧的住院楼裙房部分,与门急诊、住院均保持最便捷的联系。

住院区:设19个护理单元,共800张床。病房楼分别以产科、妇科和儿科为主,与其裙房部分的手术、医技有直接联系。

体检康复区:位于建筑的东侧,有良好的绿化景观和独立出入口,与门诊医技部分既分又合。

行政后勤区:行政后勤区独立成一个区域,从院区外有直接的出入口。

*景观设计,渗透于概念设计的全过程

用地东侧的预留绿地是地段中宝贵的绿化资源,沿医院街中庭的绿化沟通了两块集中绿地,保持了城市绿化的连续性,形成了闹市中难得的花园式医院。模块式的门诊单元之间以树木分隔,为就诊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住院楼沿南面一侧设置患者活动室,充分利用了南面退让出的绿地,为患者提供了舒适的康复治疗环境。

*总体布局,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

建筑总体布局使医院各功能组团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扩展性,既能独立开展工作,又能有效阻断交叉感染,做到可分可合,满足使用需求,保证整个系统能够持续正常运转。在院区的东侧为医院的发展留有充分余地,这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单体设计

*设有多功能综合街

在中央形成两条结合绿化、景观、交通的maLL(多功能综合街),使得成人病患与儿童病患分开。医院街两侧有完整的标识系统指向不同科室,方便人们识别、找寻相应的诊疗空间。沿医院街组织扶梯、电梯、楼梯等公共交通,方便到达各层的不同部门。公共区域设置问询、绿化小品、花店等设施,提高了就诊的环境质量。尤其对妇儿医院而言,女性患者和儿童居多,产科和儿科尤其需要创造家庭式的优美环境。设施齐备、阳光充足的医院街从心理和生理上对就诊者起到一定的安抚作用。

*采用重复单元的建筑处理

设计中采用重复单元的建筑处理,具有强烈的秩序感,是医院内部功能的清晰再现,表现了形式与功能的统一。在狭长的地段中,建筑与绿化相交错的韵律与周围的闹市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闹市中宁静的绿洲。

建筑技术科学前沿篇6

【关键词】建筑学;理论体系;建筑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学涉及到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以及作为实用艺术的建筑艺术所包括的美学的一面和实用的一面。它是一门跨越工程技术和人文的学科,它们虽有明确的不同但又密切联系,并且其分量随具体情况和建筑物的不同而互不相同。本文,笔者从建筑学的学科现状、建筑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建筑设计、建筑的技术性以及未来建筑的发展这五个方面来对建筑学作一个简要的阐述。

一、建筑学学科现状

一般学科分为:“实践派”和“理论研究派”。两者的分工和工作内容有着互补关系,然而在建筑学的学科领域,分工就没有那么明显了。建筑师的专业实践是具体的建筑设计,大部分建筑学者或建筑理论研究者的是与建筑师一同从事建筑设计,并没有稳固的科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对象,于是对于专业实践的基础理论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在我国,建筑学界一向较为轻视理论,甚至于对“理论”的概念都不明晰,所以至今在建筑学界有“不谈理论”之说,否定理论者占相当的比例。任何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必定会拟定自己的概念,美是什么?功能与美的关系?环境与形式的关系?等等,这样或许是无意识的,但必定在自己的方案中会体现出明确的“概念”来。这是建筑师无法摆脱的理论制约,在具有创造性和可行性的理论指导下,就一定会出现创新的作品;反之,在沿袭的理论之下,很多建筑师不知如何入手进行设计,也难以给出品评一个建筑的标准,这样就会出现更多的模仿与抄袭。因此,中国建筑就一直摆脱不了沿袭与模仿。

二、建筑学学科的研究内容

1、建筑形式研究,研究的重点在于建筑的形式和色彩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把研究内容落实到建筑的心理研究的实处,而不能任意地夸大建筑的心理作用,导致建筑设计的主观性。

2、建筑质料研究。质料的研究重点在于不同形式的材料的质感对人的心理方面的影响,质料的心理影响往往是导致审美行为发生的原因。

3、建筑行为研究。虽然这不是对建筑本身的研究,但是建筑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影响到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空间布局。

4、建筑环境研究。这部分内容着重在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广场和建筑与局部环境之间的关系,着重从心理因素方面来研究人对建筑与其他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广场和建筑与局部环境的心理趋向。

5、行为心理的研究。建筑学学科的行为心理研究,是研究人对建筑元素和构成等各部分的心理反应,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学科基础。

6、建筑历史的研究。

三、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在广义上,它包括了形成建筑物的各相关设计。按设计深度分,有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初步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按设计内容分,有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物理设计(建筑声学设计、建筑光学设计、建筑热学设计)、建筑设备设计(建筑给排水设计、建筑供暖、通风、空调设计、建筑电气设计)等。在狭义上是专指建筑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建筑构造是为建筑设计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现代化的建筑工程如果没有技术依据,所作的设计只能是纸上的方案,没有实用价值可言。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自始至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即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详图设计等每个步骤。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根据该工程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技术条件等环境来选择合宜的结构体系,使所设计的建筑空间和外部造型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在技术设计阶段还要进一步落实设计方案的具体技术问题,并对结构和给水排水、供暖、供电、空调设备等工程项目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各工程项目之间的交叉矛盾。施工详图设计阶段是技术设计的深化,处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并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制作和安装的具体技术条件。

四、建筑的技术性

建筑的技术性就是表现建筑的结构科学受力分析、建筑材料的特性研究、建筑技术设备研究和建筑功能布局的技术性原则等方面。在建筑技术的这几个组成部分中,建筑的结构科学受力分析和建筑材料的特性研究,已经被归给了土木工程专业和建筑材料工程进行研究,建筑中的技术设备研究也已经被交给建筑技术专业如采暖和给排水等专业。现今,一些当代建筑师,对于建筑学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基本上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此一来,那建筑学专业的技术性问题是否就仅剩下建筑功能布局的原则研究了。

可往往在处理建筑功能形式的布局中,设计师首先考虑的是情感和心理问题,技术类的问题只是参考因素,这样一来建筑学理论中的技术含量就被消解了。建筑的领域中,相关的技术问题都被排除在理论之外,谈起建筑学领域的技术含量只是在凭空勾勒,而没有填充或者挖掘出实质性的内容。

五、未来建筑的发展

对于建筑师来说,幻想是创作的起点。出于对当时仍然强大的功能主义及与之相适应的建筑规范的不满,许多建筑师在创作中摆脱现实的束缚,提出许多超越时代的、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方案,从中阐述了不少全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他们认为未来的建筑将是像生物般有机的、像结晶生成那样,在一定的法则下可以自由生成组合和繁殖的。他们的方案特点主要是:可发展性、空间和功能的可变性及灵活性、建筑和结构构件的标准化和多功能性以及高技术的采用。

建筑技术科学前沿篇7

【关键词】前言;高层建筑结构几种形式;结构形式对建筑造型的影响;高层建筑造型

【中图分类号】tU186【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030-01

前言:

高层建筑形式在古代就已有了,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古巴比伦曾经建造了现在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根据记载,其形式非常之华丽壮观,放置在任何空间之中都可以说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钢铁、电梯的出现以及钢筋混凝土的应用,为高层建筑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层建筑也成为城市空间中一道风景,其中以美国的高层建筑发展最为活跃,如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大楼被公认为第一幢摩天建筑,而纽约的曼哈顿区更是高楼云集;近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也发展迅速,如上海的金茂大厦88层,高420.5米。随着结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高层建筑结构形式趋于多样化,高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但随之所带来的弊端也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在成为城市风景的同时如何恰当的融入城市空间成为高层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使高层建筑设计趋于完善所追求的一种理念。

一、高层建筑几种结构形式

1、框架结构

整个结构的纵向和横向全部由框架构件组成的结构成为框架结构。框架既负担重力荷载又负担水平荷载。框架结构的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可提供较大的内部空间。但由于结构属于柔性结构体系,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强度低,刚度小,水平位移大,在高烈度地震区不宜采用。目前,主要适用于10~12层左右的商场,办公建筑。如果过高,就要靠加大梁,柱截面来抵抗水平荷载,从而导致结构的不经济,因此在高层建筑的使用时应该重点考虑。

由于框架结构能够提供较大的内部使用空间,因而建筑布置灵活,能够适应多种建筑功能的需要。此外,框架结构的赶件类型少,构造简单,施工周期短。所以,对层数不太多的高层建筑来说,框架结构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结构体系。从技术经济的角度考虑,框架结构一般仅用于30层以下的高层建筑。

2、剪力墙结构

剪力墙结构中竖向承重结构全部由一系列横向和纵向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组成,剪力墙不仅承受重力荷载作用,而且还要承受风,地震等水平荷载的作用。同框架结构相比,该结构测向刚度大,侧移小,属于刚性结构体系。从理论上讲,它可建造上百层的民用建筑(如朝鲜平壤的柳京大厦);但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来讲,地震区的剪力墙一般控制在35层,总高110米为宜。由于剪力墙的间距比较小,一般为3~6米,所以建筑平面布置不够灵活,使用受限制。像高层公寓,高层宾馆等空间要求较小,分隔墙较多的建筑比较合适采用这种结构。近年来,随着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剪力墙的间距逐步扩大为6~8米,从而,使剪力墙结构在高层住宅,高层办公建筑中也获得更多的应用。

二、高层建筑造型设计中,结构构件如何影响造型构成

高层建筑的竖向布置原则是沿竖向,结构的强度与刚度宜均匀,连续,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不应突然变化,不应采用竖向布置严重的不规则的结构。尽量使重心降低,顶部突出部分不能太高,否则会产生端部效应,搞振型的影响明显加大。各层刚度中心宜在一条竖直线上。结构宜设计成刚度下大上小,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下层刚度小,将是变形集中在下部,形成薄弱层,严重的会引起建筑的全面倒塌。实际工程设计中,往往沿竖向是分段改变构件截面尺寸和混凝土强度等级,这种改变使刚度发生变化,形成自下而上递减。从施工方便来说,改变次数不宜太多;但从结构受力角度来看,改变次数太少,每次变化太大,则易产生刚度突变。所以一般沿竖向变化不超过4次。每次变化,梁柱尺寸宜减少100~150mm,墙厚宜减少50mm,混凝土强度宜减少5mpa。最好尺寸减少于强度降低错开楼层,避免同层同时改变。

楼板除传递垂直荷载外,还是传递水平荷载保证结构协同工作的关键构建。所以在结构设计上,要使楼板具有较大的平面内刚度。而在实际高层建筑中,也要求具有足够的平面内刚度,以保证建筑物的空间整体稳定性和有效传递水平力。应当强调指出,保证协调工作是靠楼板而不是靠梁,因而必须保证楼板在平面刚度为无穷大,保证其在墙,柱,梁上的支承可靠。否则,理论分析前提将失去保证。在楼板布置时,应尽量采用正体现浇。高层建筑超过50米的框剪结构,筒体结构和复杂的高层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这些结构由于各片抗侧力结构刚度相差很远,因而楼板变形更为显著。

三、高层建筑造型

高层建筑的造型,由于不同建筑艺术流派主张,不同机能,不同民族,不同欣赏层次,是多元化的,形式千变万化。但是,它必须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就建筑造型来说,就是要按照形式美原则去设计和推敲。所谓形式美,就是从普遍的造型活动中,单独抽出造型形式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审美科学,已成为形式构图学,是近代审美与人类实践活动的纵深方面的产物。正确运用建筑造型与构图原理,能取得视觉的平衡,给人以均衡的感觉,是人感到寓于建筑之中的韵律感,这种感觉类似于某种音乐的效果。不规则构图手法是造型中常用的手法。它是在统一的变化中追求不规则的效果,这种形式虽然在形的视觉上是不平衡的,但是在整体的视觉效果上又是平衡的。它给人以动的稳定感和富于变化的个性的形态表现。

建筑技术科学前沿篇8

关键词高品质住宅建筑设计可持续

abstract: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socialdevelopmentandprogress,payattentiontohighqualityresidentialbuildingdesignisofgreatsignificance.thispapermainlyintroducesthehighqualityresidentialbuildingdesignrelatedcontent.

Keywordshighqualityresidentialbuildingsustainable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什么是高品质的住宅产品、是宜人的居住环境、是高舒适的居住空间、是安全、环保、高性能、高科技的住宅配置,而作为住宅产品的研发过程――规划建筑设计,从前期的产品策划定位到住区规划,到住宅设计,到选用适用科技技术提升居住舒适度,再到指导施工完成住宅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以说规划建筑设计是实现住宅品质的决定性环节――设计决定品质!

1.高品质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

1.1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对住宅所处的地方性及地域性的理解,重视本土文脉并建立公众参与的意识,结合住宅功能性及多样性的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完善住宅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1.2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空间有合理有效的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形象纲举目张,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变化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廊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1.3住宅建筑的适应性

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而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不止,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2.注重环境体现人文

以完成的文星花园为例,该项目位于某市市区东南部,至市中心步行10分钟路程,距著名的南湖风景区仅600余米,区位优势显著。用地紧临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南片楔形绿地;东、西两侧有长、海盐塘两河流过;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景观资源;南侧的省级重点中学又为区域凭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规划用地两翼临水,城市主干道纺工路及城市规划道路长海路将其划分为三个不规则梯形地块。总体上呈现两“岸”三“地”的格局。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2.3万平方米)面对周边众多的高层楼盘,项目确定了以“低”取胜,营建多层社区的市场定位。

住宅产品以多层住宅为主,只在B区东侧沿河布置了部分低层双拼别墅,以及在三块用地边缘集中布置少量高层、小高层住宅。其中在a区沿河及a、B区北端带状布置的高层住宅,一方面可北望南湖和城市中心区,另一方面形成本居住区的城市地标和外高内低的城市空间格局。

规划布局从景观出发,充分结合周边的景观资源,使每块用地规划布局各具特色。西侧的a区是本项目最靠近“南湖风景名胜区”的地块。为了充分利用“南湖”这一自然景观资源,a区西北部的五栋18~25层点式高层住宅,结合岸线走向布置,打破单一板式布局的沉闷,活跃了区内空间氛围。每幢建筑沿河岸均向东偏转10°,为尽可能多的住户能够俯瞰南湖美景创造了条件。沿河3幢高层住宅采用了底层架空的形式,使沿河退让蓝线所形成的30米宽绿化带与区内人文景观相互交融、渗透,使全区景观视线通透开阔。B区则通过引入的水系形成和谐舒适的生态组团。C区住宅类型以多层为主,沿街结合底商布置小高层及青年公寓,在保留基地内原有水系的基础上,形成一条横向贯穿全区的核心绿化带,同时结合与B区延伸至地块的纵向绿轴,共同营造出一片开阔通透的水域景观带,从而形成了开阔恬静的自然空间。

绿化系统充分利用自然“风”“水”,形成多条南北纵向绿轴,成为每块用地的中心绿地和统领规划格局的空间核心,住宅单体沿纵向绿轴排布,同时还留出多条东西横向绿带。纵向绿轴顺应该地的主导风向,将自然风导入住区,也带来充沛的阳光;横向绿带则将东西两侧的自然河道景观引入社区――“纵轴”、“横带”与东西两侧的滨河绿带交织在一起形成立体的绿化网络,将自然风、水融入社区,使尽可能多的住户可以临水而居,推窗见绿,享受风和日丽的自然美景。

景观规划结合自然河岔,将水系引入社区,作为小区内景观设计的主线,理水、造景,或池、或渠、或溪……或略成小筑――努力构筑具有江南水乡居住文化特质的花园社区、风景社区。

交通系统规划则按照三地独立,总体协调的原则,在出入口设置、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丰富的停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考虑。

3.户型设计精益求精,追求创新

户型设计从生活出发,主力户型在市场成熟产品的基础上改进完善、精益求精,在功能合理、紧凑、实用的前提下,提高居住舒适度,形成大面宽、小进深、全明设计、通透格局,以获得充足的采光、通风,适应该地域居住习惯和夏季炎热,冬季湿冷的气候特点。

花园入户住宅改变了传统住宅的入户方式,住户从半室外私家花园入户,花园平台成为各家各户的空中庭院,拓展居家生活空间,提升居住品质,同时为纯南向户型提供了有利的通风条件。花园入户方式在与小高层户型和高层住宅结合时,外置的电梯筒和轿厢透明化处理,形成景观电梯,回家的过程变得轻松、惬意。

叠合花园住宅以叠拼别墅的设计理念,运用到普通多层住宅设计中,首层占“地”,顶层占“天”,中间层层层叠退形成南向露台,家家有花园,户户有风景,将室外庭园与居室空间紧密结合起来。看风景的花园也成为花园中的风景。

4.科技运用:高舒适、低能耗、适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星花园在规划设计中应用了大量科技手段,遵循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并且,设计中应用的都是具有推广价值的技术,在获得高舒适度的同时,并没有过高投入。在项目的设计中,设计单位提出定量节能的概念,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房地产产品市场定位的要求,整合了一套低成本、易实施的技术以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

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设计将居住区整体的节能标准确定在65%,采用了节能、通风、隔音降噪、生态环保等相关应用技术及措施。

节能从提高墙体、屋面、外门窗等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入手,结合可再生能源利用,在保证居室舒适度的前提下,实现节能目标。围护结构方面,低层和多层墙体采用本地生产的砌块制品,以减少运输成本。墙体外保温采用适应当地气候的无机外墙保温隔热材料。斜屋面采用通风节能屋面系统,平屋面采用蓄水覆土种植屋面。外门窗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双层中空塑钢窗。同时采用了外遮阳系统。

多层和高层采用阳台栏板式太阳能热水器,直接垂直悬挂在房屋阳台外侧,不仅可节省设备的占用空间,还实现了系统功能与建筑美学的有机结合。双拼别墅采用分体式屋面太阳能热水器。双拼别墅采用地表水流热泵技术,充分利用自然水体资源。

通风措施采用户内新风微循环技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室内湿度。利用了户内新风微循环技术和变压止逆烟道。

隔音降噪措施主要包括选择密闭性好的外门窗。采用浮筑楼面以降低楼板撞击声。采用同层排水系统以将垂直排水管道穿越楼板带来的排水噪音减到最低。

生态环保措施包括社区内公共厕所采用生态厕所,能达到近100%的分解率。分解后的水可以回用于冲厕,二氧化碳自然排放。有机垃圾生化处理,产出高效有机肥料,可直接用于小区绿化。发酵分解过程生成液体肥料。

结束语

高品质住宅规划设计要求从环境、景观入手,努力营造推窗见绿、户户有景的花园社区、风景社区;在住宅户型设计中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居住习惯以及市场要求提出功能合理、面积紧凑的户型方案以及多种创新的户型产品;在建筑造型设计中充分挖掘地域的文化特质;在节能措施、科技运用方面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提出系统适用的技术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著.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中国计划出版社.

建筑技术科学前沿篇9

以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双山分院建设项目为模板,诠释现代大型综合医院在近远期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做到功能合理发展,环境协调统一。使医院建筑呈现持续生长态势,体现绿色、有机、生态的设计理念。

项目区位与现状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设用地位于毕节双山新区双山组团田弯子村,场地现状为山地,四面环路。

项目概况

项目用地占地面积212400平方米,建设门诊、医技、病房、妇幼专科、精神科、传染科、培训服务、后勤行政等功能,总建筑面积232000平方米。

功能布局

主体医疗区(门诊、医技、病房)采取中轴对称、三横一纵的设计思路。前后建筑体块采用大弧线形式,夹方形体块,配合椭圆形主街,中轴对称,舒展大气,即活跃建筑空间,又不影响内部医疗功能设置。门诊楼、医技妇幼楼、病房楼采取前中后排布形式,以纵向的椭圆形主街相互串联,使各医疗功能区形成三横一纵的布局,既相对独立,又联系紧密。

专科医疗区处用地西北角,相对独立,自成一区,满足传染科和精神科特殊性需求。

培训服务区处用地西南角,培训服务综合楼采取椭圆形式和主体医疗区建筑相呼应,在满足规划限高的要求下做医院建筑制高点,为道路交叉口树立一标志性建筑,既提升医院建筑形象,也为城市街景做贡献。值班宿舍楼建筑形体和专科楼类似,建筑体块间形成韵律感,并对培训楼起衬托作用。

各个功能区块根据实际需求可分期实施,并为远期建筑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交通流线

外部交通:顺应功能布局设置相应出入口,南侧为门诊入口和生活入口,东侧为妇幼专科入口,北侧为住院入口、专科医疗入口和污物出口,各出入口均临近相应的功能区域,通过出入口各功能流线均能便捷到达各个功能区块。机动车在出入口处能就近找到停车场停放,或通过汽车坡道进入地下停车库,达到人车分流的目的,减少机动车流线和步行流线交叉。

内部交通:筑内部功能水平交通通过医疗主街相互联系,门急诊各尽端沿东西向主街有序排列,门诊、医技、住院等功能通过南北向主街相互串联。垂直交通体沿主街两侧均匀排布,且和各个门诊医技住院单元紧密联系,解决竖向交通。水平交通和竖向交通相互转换方便,就医流程高效。

绿化景观

利用场地内山体景观,打造医疗文化休闲公园,将医疗文化和环境绿化有机结合,并通过建筑减法及架空处理,使建筑与环境相互渗透,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融。

绿化景观强调统一设计,根据工程进度和资金到位情况,分步实施,。近期着重处理入口广场景观、下沉广场景观等内容,初步形成医院景观形象,远期再对山体景观进行重点处理,完善景观文化内涵,循序渐进的完成医院整体绿化景观体系。

建筑功能

主体医疗区含门诊、体检、医技、妇幼和病房功能。

门诊一层为门诊大厅,药房,急诊功能,二至四层为门诊单元,体检位于门诊楼西侧,占据两个尽端空间;医技楼位于纵向主街西侧,一层为放射科,二层为检验科,三层为功能检查,四层为手术室;妇幼楼位于纵向主街东侧,一层为门诊用房,二层至四层为病区;病房楼一层为住院大厅,二至四层为血透、iCU等医技用房,五层以上为病区。

培训服务楼含全科医生培训、会议中心、专家公寓等内容,为医院功能的有效补充,为创造医院学术氛围制造有利条件。

传染楼和精神科楼一层均为门诊治疗用房,二层以上为病区,内部功能自成系统,独立于其他医疗功能以外,满足专科医疗特殊性需求。

充分考虑城区医疗需求,设置1700张床位,并配套相应的门诊医技内容,医院整体医疗功能配置能很好满足近期需要。将医疗功能做模块化处理,每个医疗单元(如门诊单元,医技单元,病房护理单元)均拥有独立尽端,且沿医疗主街排布,远期若需要功能扩展,可沿主街向东西两侧发展(扩大功能区面积或者增加新的医疗单元),新、老医疗单元采取统一模式,扩展后患者在就医过程中不会产生迷惑感,体现建筑功能有机生长的概念。

建筑技术科学前沿篇10

关键词:路基;路面;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公路事业的发展,现在己经达到了村村通、路路通。但随之而来的是新建的道路未达到使用年限,就己经破坏严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道路使用时的严重超载;另一方面是施工未达到设计指标;再有就是设计时考虑的不到位。种种原因导致好多新建的道路再次改建或者维修,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所以,道路设计者要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道路设计,不留下设计隐患,保证设计质量。

一、路基路面的勘察

1、路基勘察

路基勘测应充分调查沿线地质情况,通过现有道路构造物调查、文献资料查阅、沿线群众调查、挖探、手钻探孔等手段,进行路线地质调查和地质勘探。调查沿线土壤种类、性质,包括含水量、密实度、密度及塑、液性指数及砂砾土的颗粒组成等;查明沿线不良地质现象,包括软土、地下水位及地表积水情况;查明路线区段内地震的情况、确定地震基本烈度。调查收集沿线地质、水文、地形及气象、气候等与路基设计有关的资料;调查沿线地表的水流方向、设计洪水频率的地面天然积水深度;河沟洪水位、地下水位;改建工程进行勘察。对路基填料的来源、性质、征用方式及运输条件等进行调查;对路基弃方发生的路段、集中堆弃的场地、征地及运输条件等进行调查。对取土场的确定,应在沿线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充分征求沿线地方政府的意见。对取土场的地质勘探可以采取挖探、手钻探孔、机钻探孔等手段,并进行必要的土工试验,查明其土质的各项指标。

2、路面的勘察

路面是用各种筑路材料铺筑在公路路基上供车辆行驶的构造物。在外业调查阶段,主要调查沿线筑路材料分布特征、己建成的道路路面结构、交通量的组成等内容,通过交通量分析确定技术标准,再根据相关设计、施土规范来确定路面结构组成,一般还要进行路面结构方案的比选,最后确定出因地制宜、合理选材、便于施工、利于养护、节约投资并符合路面强度、稳定性、平整度等要求的路面结构。路面勘察包括以下内容:产地产量;开采运输条件;价格调查;利用工业废渣后对环境及其它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查;利用工业废渣后,国家或地方政府给出的优惠政策;对水、土、石灰、粉煤灰等工业废渣、水泥、碎石等原材料取样按路面设计要求,进行有关的物理、化学、强度试验,提供设计的依据。对拟定的路面结构按路面设计要求取样进行组成设计,对各结构组成按照有关要求进行不同龄期的抗压、抗拉强度及模量等试验。调查区域内在建和已建公路项目,了解其成功经验和教训。

3、地质水文的勘察

应调查河水流向、水位、河势、汇水面积,确定设置构造物的具置、长度和型式;应实地放出调治构造物轴线,测量坝头、坝身、坝根横断面及轴线高程;沿河、湖、海、水库等地段路基,应调查洪水位、潮水位、波浪高,岸、滩的冲刷和淤积情况。调查全线地质情况,对于地质不良地段调查,应调查其具置、涉及地质不良地段调查。应调查其具置、涉及的范围、属于哪一类地质病害,对路基、路面有何影响,根据这些确定治理措施。复杂的地质不良地段应测绘比例尺为1:5001:2000的地形图。

二、路基路面的设计

1、路基设计

路基设计时应总体考虑,不应只看局部,不片面追求高指标,这样才能避免路基的高填深挖。当无法避免高填方时,应多做几个方案,进行经济比选。

(1)路基的排水设计

路基排水是根据地形、地势、沿线土质、地面纵坡、横坡等因素进行综合排水设计,路基排水设计应防、排、疏结合,并与路面排水、路基防护、地基处理以及特殊路基地区的其他处治措施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二级及二级以下公路路面排水一般采用散排方式,通过路拱坡度直接将路面上的水流排出,高速及一级公路路面排水主要根据分隔带宽度、绿化要求、交通安全设施的形式、分隔带表面的处理方式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排水方案。

(2)低填路段的路基设计

对于低填路段,路基边坡宜采用植物防护,对填方路基超宽填筑的土方不必清除,既节约资源和资金,又体现边坡坡率的灵活、自然。对于挖方边坡,为保证挖方边坡的稳定,在地质环境允许的前提下,挖方边坡尽量放缓,并优先考虑植物防护。

(3)超高路段的路基设计

对于超高路段,结合既有已建公路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四车道段宜采用横向直排方式,六车道段宜采用沿内侧路缘带纵向设暗沟集水井的排水形式。

(4)防护与支档设计

各级公路应根据沿线的水文、地质、地形、筑路材料分布情况、路基填高、挖深及路面排水情况等采取土程防护和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并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

(5)路基改建设计

对于公路路基改建设计,应注意路基路面综合设计,拓宽的路基与原有公路路基之间保持良好的衔接,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减少拓宽路基与原有公路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防止产生纵向裂缝。

2、路面设计

路面设计要根据交通量、使用任务、性质、气象、水文、地质、材料等因素,合理确定路面等级和路面结构,广泛调查路面材料料源、运距、运价,材料性能,并取样进行原材料及混合料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并考虑材料可能的波动,合理确定各项设计参数。路面结构设计应遵循《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等规范进行设计。全线设计不应采用同一种材料、同一种结构、同一种标准,应根据上行交通情况,下行交通情况,每一路段气候、环境条件,上坡、下坡路段,分别设计,做到与环境、交通量、交通荷载、速度相适应。气温高、上坡路段、速度慢、交通量大、交通荷载重的路段应加强设计,不仅在路面结构上下工夫,还应对路面材料做选择,施工时更应加强监理和监督。投入运营后,养护是关键,应采取预防性养护,将路面病害消灭在初期。如果在沥青混凝土面层、基层、底基层实施新技术、新工艺,应进行科研立项、室内试验研究、新旧技术方案比选,最后现场铺筑同尺寸试验路段,形成文字的施工指导书,除指导施工外,便于存档。采用的路面结构与施工工艺应进行经济技术综合比较,不仅满通量和使用要求,还要适合当地环境与气候,料源充足,施工工艺简单,今后养护维修方便。选择技术科学合理、先进可行、经济节省、安全可靠、适合工厂化、机械化施工的技术方案。

结语

综上所述,路基路面设计是否科学合理,需要多方案比较。每一个方案都应以全面调查为基础,只有调查资料详实,才能设计出优质的路基路面,只有通过多方案比较才能尽可能地减少工程投资,避免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得到平整、抗滑、耐久的路面。

参考资料

[1]吴文阁,顾凤玲.路基处理若干方案浅谈[J].林业科技情报.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