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03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篇1

一、精心设计探究实验

精心设计探究实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初步具有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是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鼓励学生多提问,改变“教师问学生答”呆板的模式,变“学答”为“学问”,活跃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2)鼓励学生“猜想”,培养学生形成假设的能力。在设计中有意识的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猜想,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

(3)师生互动,指导学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放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使操作不仅成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使操作成为培养探究能力的源泉,让新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探究能力在操作中培养。

(4)领悟过程,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对学生奇思妙想的及时鼓励,使那些善于动脑的学生真正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借助典型实验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剖析,讲清一类实验的操作内容,阐明一类实验规律,在剖析、总结、归纳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确定典型实验,从原理入手,引导剖析。每一类实验的原理、装置、操作等方面总有规律可循。因此我们在讲每一类实验中的第一个实验时,首先向学生分析这类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内容要求。而后再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在此基础上师生通过分析、对比,共同总结出这类实验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2)引用典型选题,把握原理,多方求证。选用贴近生活,有现实意义、具有开放性的题目,如证明自来水不是纯净物、测定苹果、桔子的酸碱度、证明纸中主要成分是碳元素、氢元素、暖水瓶中水垢如何清除等,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本类研究注重学生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探究的乐趣,达到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

(3)改进和重设计典型实验,挖掘内涵,形成思路。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新问题,探讨不足,寻找弥补不足的新方法,对实验写出详细的方案,让学生多方面探索知识、概念、原理的形成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篇2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49-01

科学探究是我们新的化学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一种重要的理念。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化学教学的内容,还是一种探究精神。科学探究是创造性活动,重在学生的参与和过程,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品质。

一、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实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例如: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节中教师可以把教材里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在得出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后,增加用小烧杯做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当学生发现反应后质量不等于反应前的质量时,教师乘热提出:“反应前有什么物质?”“在反应中有什么现象?”“反应后剩下什么物质?”来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学化学”、动脑去“想化学”,使他们自主探究的体验获得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化学知识本身,更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氢氧化钠的性质》教学中,当学生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时,溶液没有明显的变化,产生“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是否发生反应”的探究任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动脑、想办法,提出了几个方案:生1: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我设计的方案是: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生2:由于naoH是碱性的,生成的是盐,应该是中性的,我设计的方案是在naoH中滴几滴酚酞,这时酚酞显红色,再通入Co2,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酚酞会褪色。生3: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烧杯里放入naoH溶液,收集满一试管Co2,倒扣在烧杯里,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试管里的气体减少,水会上升到试管里。并从中选择较好的方案亲自动手实验验证。

3、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例如,讲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时把学生分成几组,观察生锈的铁钉,让同学们讨论后猜想铁钉生锈的条件是什么?根据讨论进行实验设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情况,观察七天,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的探究,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止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

4、引导探究,创新提高

引导探究,就是将所学的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于解决问题的探究实践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这对培养和提高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引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努力体现“探究”的过程性

教学实践会面临着探究时间的问题,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总是匆忙做完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思考、发问和评价的时间。教学中可以根据探究的内容设置两课时或多课时。

2、要恰当地运用分组讨论,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课堂讨论是实验探究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在全班集体讨论时往往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发言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分组讨论来弥补。分组讨论时,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实际,采用同一层次的与不同层次的分组方式交叉进行,使全体学生受益。

3、要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努力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新要求的教学过程要素。在课堂上我们要允许学生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话,提出自己的观点,哪怕是浅显的、可笑的、甚至是故意刁难的。对那些一时无法解释清楚的可以课后回答,对学生的错误或是故意刁难的也要用诚恳的善意的语调指出其不足,同时也要肯定其合理的部分,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和借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让实验探究贯穿于化学教学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那么,学生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也能够得到训练和培养。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篇3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一般都是被灌输知识的接受者,这样的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得他们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更别提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然而兴趣无疑是很好的老师,热情则是较好的催化剂,在初中化学实际教学中,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引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往往能够事半功倍.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的是初中化学比较常用的提高学习兴趣方法之一,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语言描述或者是设置问题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下带着问题学习化学,能有效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情境的可操作和层次性.比如,在学习一氧化碳时,教师可以创设“为了预防煤气中毒现象,人们通常会在屋子里放上一盆清水,那么这样的方式真的能够有效的防止煤气中毒吗?”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欲望.学生要弄清问题,首先要了解的就是导致煤气中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一氧化碳是导致出现煤气中毒的原因,然后就要探究煤块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的原因,从而对碳的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有更深刻的认识.找出了根本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对一氧化碳的性质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有毒气体,是不溶于水的,因此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可以了解到在房间内放置清水的方法根本就是无效的.这样,学生不仅学习了一氧化碳的各种性质,知道了一氧化碳产生的原因,而且也增长了自身的知识面,从而对预防煤气中毒有了更科学认识.通过探究性情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后续探究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增强实验的探究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方法

初中化学教材中虽然安排了一些探究性实验,但鉴于是起始学科,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较大,在这些实验中,学生一般都是被动地进行实验,按部就班操作、观察、回答问题、填写实验报告,很少有机会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虽然在验证性实验中,操作技能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知识掌握得到进一步强化,但思维被束缚,探究欲望被弱化,探究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不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探究性实验对初中生来说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安排探究性的实验既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还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更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创设将白醋和石灰水不小心沾到牵牛花或紫甘蓝叶的情境,有意让学生发现其变色的现象,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其“发现”,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动机.然后引导学生设计简单的探究性实验,首先将白醋与石灰水分别滴在提前用紫色石蕊和无色酚酞浸泡并干燥后的两朵小花上,观察会出现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比较两种物质与两种指示剂作用现象的不同,得到初步结论,然后再完善探究性实验,分别取不同的酸与两种指示剂反应,不同的碱与两种指示剂反应,比较不同的酸或碱与同种指示剂作用的异同,比较同种酸或碱与不同指示剂作用现象的异同,最后归纳出酸、碱与常见指示剂作用的一般规律.通过对教材验证性实验的改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一般性探究方法.

三、增加探究性课外实验密切化学与生活联系

化学和生活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利用学到的化学知识还能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都是人们长期以来生活经验的积累,但是说到发生这样现象的根本原因,却很少有人能够正确解答出来,其实有很多现象发生的原因与化学密切相关,只是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缺少联系的桥梁.一些学生更是认为化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有着很遥远的距离,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所以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会感觉很陌生.因此,化学教学中,通过增加一些探究性生活小实验,让化学学习接上“地气”,拉近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比如,在生活当中常常会看到,妈妈们用做饭用的碱面来清洁一些满是油渍的东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清洁的效果却是非常好的,碱面有很好的祛除油渍的功能.那么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油污难以祛除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油渍的主要成分高级脂肪酸甘油酯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物质,但当这一物质遇到碱性溶液之后就会得到水解,分解得到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这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教师可以在完成烧碱溶液与油脂作用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性课外实验,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洗衣粉、肥皂和碱面分别加入沾有油脂的容器,比较其共同现象,从而得到这些物质都是碱性物质.通过这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化学有了更加清楚的了解,这对学生的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生活中学生会更加留意各种现象,寻找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会努力的学好化学知识,更好的了解生活和感悟生活.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篇4

一、充分利用新课程资源,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教学统一体,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才能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要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实验探索过程中,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等生,不冷落中等生,不岐视后进生,使学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学生才能打开思维的广阔空间,敢于想象,敢于提问,以积极的心态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如在进行探究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含量的区别时,我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利用手头的实验器材收集到较为纯净的呼出气体,并参与其中,使学生觉得老师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最终经过讨论得出用排水法收集呼出的气体,教师进行演示,然后由各小组成员继续进行后续较为简单的实验,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使各个阶段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

二、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性实验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在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而且这些材料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安排,而不是杂乱无章,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很少感到会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作种种设想,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结果,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以获得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将此部分内容悉数整理出来,对新旧知识进行揉合,回顾旧知、学习新知、并进行拓展,先将几种常见金属镁、铁、铜,它们在空气中、氧气中的燃烧及铜不能燃烧,但会被加热到发黑的现象进行回顾,有条件的话可再次实验展示并将它们的顺序整理出来,然后由各小组进行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让他们仔细观察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并在此讨论实验室用哪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最为合适,原因是什么。最后进行金属与其它金属盐溶液发生反应的条件的探究。最终进行整理与归纳,由小组成员选出代表进行解释与说明,并得出结果。这样做虽然占用时间较多,但会给学生带来全方位的感受,使他们在探究中巩固旧知,掌握新知,知识脉络清晰有力。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

初中教材的验证性试验中,实验装置的可行性是不容质疑的,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装置连接仪器多,操作起来不方便,反应操作时间长而不利于课堂教学等。这就意味着这些装置有可变之处,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装置改造的探究。例如: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先要准备制一氧化碳装置,还要有还原氧化铜装置,验证生成气体装置,而且还要一个气球进行尾气的回收,实验过程中,还要担心加热氧化铜的玻璃管发生炸裂。这套装置连接仪器多,操作十分紧琐,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需占用过长的时间。教师将这个问题布置给学生去完成并有意识指导其改进的方向,然后要求每人交一份改进的方案。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不少学生设计出了比较简便的改进装置。其中有一学生改进如下:先在实验室准备好一锥形瓶的一氧化碳,用橡皮塞塞紧,在课堂演示中,取一铜丝,绕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变成氧化铜)趁热立即伸入装有一氧化碳的锥形瓶中,立即看到,黑色的铜丝又恢复光亮的红色铜丝,验证生成的气体只需向锥形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通过这一改进,此实验装置十分简单,现象也非常明显,也不用处理尾气。

三、大力开发课外小实验,增强探究求知世界的科学精神

“课外小实验”是丰富学生化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值得大大提倡。实践证明,学生是很乐意参加各种活动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受到很多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课外实验中,给活动小组提供一些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烧杯、弹簧夹、酒精灯、水盆等和一些药品:蜡烛、红磷、木炭、硫等,让他们自己设定测定氧气含量的不同方案,以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进行实验,并互相交流和分享推理结果。还有家中自制澄清石灰水,有些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如旺旺雪饼包装袋中的“干燥剂”。取一只玻璃杯,加入约半杯水,再加入一包“干燥剂”,用筷子搅拌,静置。并在玻璃杯口上放一玻璃片,通过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现象得出生石灰与水反应时放热的结论。

总之,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培养具有全面科学素养的建设型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靳玉乐.主编《探究教学论》一重庆

[2]周卫萍.主编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略论[J]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

科学探究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既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重要的学习内容,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化学课程学习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分析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性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如何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拓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充分利用新课程资源,创新探究教学

在实验中探索新知识。创新意识是使学生进行创新、创造行为的心理动机。作为智力正常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创新和创造的潜能。教师保护学生创新心理和创新精神的意识,是学生形成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在实验教学中,因材施教,拓宽实验思路,使化学实验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综合性,以满足学生动手、动脑、求新的心理特点,支持学生在实验中萌发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把书本的实验作为原理自学。然后,出示一些实验仪器:集气瓶、双孔橡皮塞(上有导管、燃烧匙)烧杯、弹簧夹、酒精灯(火柴)等,一些药品:磷、硫、木炭、水等,让学生自己设计测定氧气含量的方案。学生讨论积极,但不敢一试。这时教师的鼓励和点拨双管齐下,有学生上场了。不同次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也有所不同,有的正好1/5,有的超过,有的不到。不管哪种情况,都能让学生继续探究下去,寻找测不准的原因。然后更深层地探究用木炭或硫代替磷行吗?为什么?这时举手要求实验的学生争先恐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部分学生还询问去哪里买实验仪器(要求在家里实验);课余时间可以随便进实验室做实验吗?(自己探究)等等,从学生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上,我尝到了探究教学的甜头。

注重学生探究性实验开发。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探究性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例如:在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实验中,教师可以给出所需的药品和仪器,然后让学生自拟一个实验方案来验证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守恒。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安排:(1)学生自拟实验方案。(2)学生详细设计实验操作过程。(3)师生讨论、评价实验。学生在实验中,独立探索、研究,虽然花费时间可能长一些,但在操作中提高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提高了学生独立实验和学习的能力。

二、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以教材“燃烧的条件”为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提出问题:燃烧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应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燃烧呢?

2.提出假设:由于学生对燃烧这一现象非常熟悉,联系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纷纷猜想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以下几种:

猜想一:要有可以燃烧的物质(可燃物)。

猜想二:要有氧气。

猜想三: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在学生提出各种猜想的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

进行如下合理的假设。

假设1:三个条件只需满足其一就能燃烧。

假设2:三个条件中满足其中两个就能燃烧。

假设3: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才能燃烧。

3.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让学生制订详细的探究计划,就上述的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验中给予一定的指导。

实验一: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放入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干表面水分的白磷,观察现象。现象: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薄铜片上的红磷与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

实验二:用导管对准上述热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的氧气,观察现象。现象: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

4.解释与结论:(要求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从实验所得到的事实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是:(1)氧气(或空气);(2)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3)可燃物。这三个条件应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三、深化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要进一步激疑,抓住探究性学习的结合点,进行重点启发,将探究推入更深层次,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如在学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时,学生很难理解两者的反应。这时教师就可提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怎样反应的?反应的产物又是什么?你能设计出实验予以证明吗?学生通过假设、讨论,设计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后,就充分理解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怎样反应的。这样既训练求同思维,又培养了求异思维,从而发展了探究和创新的能力。

四、开发课外小实验,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动手探究能力

新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强化了其作为学生学习工具的功能,注意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情景创设,精心编入了大量实验内容,使学生经历相应的思维活动过程,从中体验和认识这些方法。如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在家庭中完成一些小实验(如利用废旧金属为学校庆祝活动制作氢气球)、小制作(如自制净水器)和小发明,来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个性;也可结合环保和能源问题,在社区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工业上的水的净化”、“铁制品的锈蚀条件研究”“酸雨危害的模拟”等实验,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心我们身边的事物,观察和探究身边的常见现象,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长此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然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态度也将会逐渐地形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是未来具有开拓精神的建设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夏正盛.化学课程标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篇6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措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科学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学实践表明,多数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包括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只能在纸上或者在试卷上做实验,但当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做实验时,情况就很不理想了。为改变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我们采取以下措施。

一、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成才的先兆。学生有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上绪言课时,我一般是避开课本,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我拿出一块用60%酒精溶液浸过的手帕,做“烧不坏的手帕”实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疑惑中,接着拿出一杯澄清石灰水,让学生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惊讶,提出疑问:“是真的牛奶吗?”老师摇头。进而把学生情绪推向高潮。其后讲到,如果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就要学好另一门基础自然科学。这时老师用课前准备好的氢氧化钠溶液,向挂在黑板上的一张白纸喷液,两个醒目的大红字“化学”跃然纸上。至此,使学生感到化学学科的奥妙无比,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二、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试验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我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它能否像氢气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1)通过的一氧化碳能否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2)如何使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不散逸到空气中?(3)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4)应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作哪些改进?绘出改进图。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设计装置,然后请两位学生上台连接仪器,老师最后归纳总结。又如:学到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时,教材中指出:实验室常用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制取,为什么不用镁、铝、铁、铜等金属及浓盐酸、浓硫酸做原料呢?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路,然后由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实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讨论得出正确结论,并向全班学生汇报本组的结论。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可改为探索性实验,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等。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设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为此,我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编排,即每一小组中有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思维深刻,具有独特的创新精神,将这些具有不同能力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不仅能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装置,要求组内各同学互帮互助,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并积极转变角色,以促进组内同学相互合作,共同解决实验中所面临的问题,以此达到学生人人有事干,人人都动手,个个有收获的目的。由于各组的仪器不尽相同:有的是试管、广口瓶,有的是锥形瓶、平底烧瓶,有的是单孔橡皮塞,有的是双孔橡皮塞,等等,故各组学生设计的装置多种多样,并由组内表达能力好的“推销员”介绍装置的优点,由全班同学评价。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心里由衷感到高兴,激发了兴趣和创造热情。

四、开发“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是丰富学生化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值得大大提倡。实践证明,学生是很乐意参加各种活动的。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受到很多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第一,依据家庭条件鼓励学生在家里进行实验,不仅有很好的学习效果,也受到学生的欢迎。给学生提供可探究的问题,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实验、动脑思考,不仅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还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第二,努力设计出在家庭中可以进行的简单实验,使学生能在家独立地进行探究,是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奇妙的化学世界”有效方法。由于家庭小实验从设计到准备、操作、观察、记录、结论等都由学生独立完成,摆脱了课堂上或实验室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家里自制澄清石灰水。有些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如旺旺雪饼包装袋中的“干燥剂”。取一只玻璃杯,加入约半杯水,再加入一包“干燥剂”,用筷子搅拌,静置。并在玻璃杯口上放一玻璃片,通过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的现象得出生石灰与水反应时放热的结论(家里没有玻璃片时可用小镜子代替)。另外还可以做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的实验。

在化学教学中加强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土洋结合”,充分利用实验代用品开展实验课,这样不仅能获得多种多样的实验材料,充实我们自己的实验室,而且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设计教学策略

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概述

探究性实验教学通过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知识的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将学生看做主体和探究者,而教师只作为引导者对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在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发挥空间比较大,开放性较强,对于一些数据的实际掌握都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不再是传统的原理―验证―应用。作为探究性实验教学突出的方式,在试验中加强师生交流,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真正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化学学习能力,加快自身化学习惯养成。

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抛出某个化学问题,让学生独自或者分组实验。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并充分运用科学思维,对一些对象的本质进行探索,在探究中深刻把握其性质、变化特征及之间的联系等。在探究性实验中,让学习过程变化为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打破传统学习思维,从而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的设计策略

1.摸索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

(1)创设教学情境

问题是实验探究的前提,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化学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情境创设,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实验时,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这样一组实验。让学生在这一实验过程中找出与书上原理相同之处及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从而促进能力有效提高。

(2)优化教材结构

安排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之前,需要引导学生观察,主动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归纳。将知识转化为实验呈现给学生,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方式提高探究能力和学习化学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用文字和图片有效结合,能实现教材中的实际对话,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加快学生发展。教材结构关系学生在课堂上具体的实验过程,如果框架结构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那么就达不到理想的化学教学效果。

(3)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化学探究性实验中,充分让学生探索,为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提供良好的环境,力求使师生之间的探索过程保持开放,从而有效启发学生进行实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合理控制实验和学习进度,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在实验室的开放性环境中更好地营造创新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究过程充分保证出来。

2.改进探究性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

(1)创新化学实验

在化学实验设计中,要创新实验形式,在化学实验中充分增强趣味性。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摆脱传统教学方式,创新实验意识。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减少学生长时间情况下学习兴趣降低情况发生,教师要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中创新。教师要结合教学经验,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设计。

例如,教师介绍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采用变魔术的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谁弄瘪可乐瓶,还有清浊互变的现象。这样向学生进行教学传授,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更大程度上达到教学目的。创新化学实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投入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2)根据实验具体目标设计探究性方案

实验方案设计需要具备一定的可探究性。在方案设计中要严格依据学生目标。通过让学生自主实验的方式,在探究性方案中更好地自学。如研究蒸发过程时,教师可以设计使用蒸发皿进行蒸发食盐水,并在这一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在这一实验过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想出解决方案进行探究,在全班学生共同修改下实施。通过让学生参与方案制订,有助于在实验之前引导学生,进而减轻学生进行实验的压力。

三、结语

在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亲身进行探索和实践。运用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化学知识进一步把握和理解。同时,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大要求。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掌握先进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探究性实验,促进教学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篇8

一、教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在现阶段的教育理念中,更加强调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注重传授给学生专业的文化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想进行实验教学,提高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首先就要让我们的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提出的问题过于死板单一,就不能使我们的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提出有意思、新颖的化学问题,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地去思索问题、探究问题。由此可见,我们的教师在实验教学前需要精心设计实验课题。

二、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中,实现新课标中的化学实验新要求

学生在化学实验操作的时候,不能对实验操作过程敷衍对待,学生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样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时,学生也是实验操作的主体,我们的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我们的实验操作中,切实进行实验操作,掌握实验技能,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

步入初中后,我们的学生会接触到化学这一门新的学科,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因此,我们的初中化学教师更要利用好实验教学的教学实践的方法,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刘细梅.化学实验中最佳、有效教学途径的初探[J].家教世界,2012(14).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篇9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方法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一般步骤如下:第一步,结合教学进度和实验内容,提出实验问题和目标;第二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理提出实验假设,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预测;第三步,学生自己利用各种仪器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对重要数据进行记录,从而获得一手资料,期间教师负责指导;第四步,分析实验特点和规律,得出实验结论,从中学到新的概念、知识、原理等;第五步,以实验研究为基础,巩固新知识,拓展新视野,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学设计方法如下:

1.结合生活实践

化学和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因为生活中就有许多化学现象,而这些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一探究竟。以这些生活现象作为突破口来设计实验方案,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心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燃烧现象为例,如天然气、打火机、火柴等,要想燃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探究性实验设计如下:第一个实验,取相同的棉球a、B,棉球a蘸水,棉球B蘸酒精,然后分别置于酒精灯上,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实验,取相同的蜡烛a、B,点燃后使用密封容器罩住蜡烛a,观察实验现象。第三个实验,分别将木条、块煤置于酒精灯上,观察实验现象。最终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燃烧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可燃物,即物体具有可燃的性质;二是充足的氧气;三是温度达到物体的燃点。

2.结合化学原理

初中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原理、方法两大要素,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关键。考虑到化学原理具有抽象性,单纯依靠教师进行口头讲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而且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大,会存在听不懂、没有完全明白等情况;或者原理掌握了,但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对于题目的分析不到位,影响解题速度和质量。基于此,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可以从化学原理入手,促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将化学知识牢记于心。

以氢气生成的内容为例,已知镁粉和盐酸、醋酸均能发生反应,从而生成氢气,化学反应式如下:

镁和盐酸:mg+2HCl=mgCl2+H2

镁和醋酸:mg+2CH3CooH=mg(CH3Coo)2+H2

设计实验方案时,可知在同温、同压条件下,相同质量的盐酸或醋酸和镁粉进行反应,最终得到的氢气体积是相等的。但是,如果收集到的氢气体积不相等,那么影响因素有哪些呢?教师可以提出这个问题,作为探究实验的目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寻找影响因素,能获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理解。

3.结合实验现象

化学课程的神奇之处在于丰富多彩的实验类型,能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通过实验,能够开阔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以化学溶液的变色实验为例,首先在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此时溶液呈现红色;然后向溶液中滴入氯水,同时进行振荡,会发现红色渐渐变淡直至消失。对此,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红色会消失,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部分学生认为Cl2和H2o会生成HClo,由于具有强氧化性,因此褪去了红色;部分学生认为Cl2和H2o会生成HCl、HClo,两者具有酸性,会和naoH产生中和反应,因此褪去了红色。基于此,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首先向混合溶液中再次加入naoH,如果恢复了红色,则说明是HCl、HClo的酸性引起的;如果没有恢复红色,则说明是HClo的强氧化性引起的。

二、教学期间的注意事项

1.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影响着教学效果。简单来说,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才能在实验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操作问题,从而进行纠正,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另外,化学研究具有精准性,即使是相同的仪器和操作,在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可能得出不一拥慕峁。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作出科学解释,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应该以鼓励、赞扬代替批评、责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2.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

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积极性,学生处于放松的环境中,有利于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的生活,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合作关系。

3.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关键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此时教师是指导者和合作者。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问题大胆猜想,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参考文献:

[1]冷军华.试析新课改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才智,2015(25):245.

[2]白丽杰.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3):153.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篇10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一般步骤如下:第一步,结合教学进度和实验内容,提出实验问题和目标;第二步,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相讨论,合理提出实验假设,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预测;第三步,学生自己利用各种仪器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对重要数据进行记录,从而获得一手资料,期间教师负责指导;第四步,分析实验特点和规律,得出实验结论,从中学到新的概念、知识、原理等;第五步,以实验研究为基础,巩固新知识,拓展新视野,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学设计方法如下:

1.结合生活实践

化学和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因为生活中就有许多化学现象,而这些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一探究竟。以这些生活现象作为突破口来设计实验方案,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心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燃烧现象为例,如天然气、打火机、火柴等,要想燃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探究性实验设计如下:第一个实验,取相同的棉球a、B,棉球a蘸水,棉球B蘸酒精,然后分别置于酒精灯上,观察实验现象。第二个实验,取相同的蜡烛a、B,点燃后使用密封容器罩住蜡烛a,观察实验现象。第三个实验,分别将木条、块煤置于酒精灯上,观察实验现象。最终分析实验结果,可知燃烧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可燃物,即物体具有可燃的性质;二是充足的氧气;三是温度达到物体的燃点。

2.结合化学原理

初中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原理、方法两大要素,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和关键。考虑到化学原理具有抽象性,单纯依靠教师进行口头讲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而且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差异大,会存在听不懂、没有完全明白等情况;或者原理掌握了,但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对于题目的分析不到位,影响解题速度和质量。基于此,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可以从化学原理入手,促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将化学知识牢记于心。

以氢气生成的内容为例,已知镁粉和盐酸、醋酸均能发生反应,从而生成氢气,化学反应式如下:

镁和盐酸:mg+2HCl=mgCl2+H2

镁和醋酸:mg+2CH3CooH=mg(CH3Coo)2+H2

设计实验方案时,可知在同温、同压条件下,相同质量的盐酸或醋酸和镁粉进行反应,最终得到的氢气体积是相等的。但是,如果收集到的氢气体积不相等,那么影响因素有哪些呢?教师可以提出这个问题,作为探究实验的目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寻找影响因素,能获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理解。

3.结合实验现象

化学课程的神奇之处在于丰富多彩的实验类型,能对学生的感官形成刺激。通过实验,能够开阔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以化学溶液的变色实验为例,首先在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此时溶液呈现红色;然后向溶液中滴入氯水,同时进行振荡,会发现红色渐渐变淡直至消失。对此,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红色会消失,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部分学生认为Cl2和H2o会生成HClo,由于具有强氧化性,因此褪去了红色;部分学生认为Cl2和H2o会生成HCl、HClo,两者具有酸性,会和naoH产生中和反应,因此褪去了红色。基于此,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首先向混合溶液中再次加入naoH,如果恢复了红色,则说明是HCl、HClo的酸性引起的;如果没有恢复红色,则说明是HClo的强氧化性引起的。

二、教学期间的注意事项

1.提高教师的能力素质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影响着教学效果。简单来说,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能力素质,才能在实验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操作问题,从而进行纠正,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另外,化学研究具有精准性,即使是相同的仪器和操作,在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可能得出不一?拥慕峁?。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作出科学解释,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应该以鼓励、赞扬代替批评、责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2.创设活泼的课堂氛围

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积极性,学生处于放松的环境中,有利于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的生活,建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