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理责任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32

安全监理责任制度篇1

关键词安全监理安全责任安全控制工程安全施工安全

picktotheconstructionengineeringsafetyproductionmanagementregulationssincetheimplementation,includingsupervisingunitsshallbearresponsibility,safetysupervisionsystemwhichisnecessarytoimplementsuchproblemshasbeenplaguedbysupervisionunit,resultinginconstructionengineeringsafetysupervisionhasbeeninmoreembarrassingsituation.thispapersummarizesandanalyzesthesupervisionunitinfullyimplementsafetysupervisionfacedconfusedpremise,putforwardthenewsituationsupervisionunit,howtotakecountermeasures.

Keywordssecuritysupervisionsafetyresponsibilitysafetycontrolengineeringsafetyconstructionsafety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93号)第四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法承担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责任;第十四条规定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但自《条例》实施以来,包括监理单位安全责任、安全监理制度实施等诸多问题一直困扰着监理单位。

1.监理单位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安全责任?

《条例》实施以来,对于监理单位应该承担何种责任一直争论不休,截至目前并未形成明确结论。争论而形成的两种观点:一是监理单位应该承担施工安全的责任,依据的是《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二是监理单位不应承担施工安全的责任,因为建设单位无须对承包单位的施工安全负责,监理单位是受建设单位委托,自然也无责。两种观点都存在片面之处。

首先应分清两个概念:工程安全与施工安全。工程安全是指对工程建设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原材料保证、机械设备采购等,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自身安全,是目标体的安全,即通常所说的质量安全。施工安全是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安全技术(措施、方案等)、安全管理(教育、费用等)措施,保证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过程安全。显然,工程安全是建设工程监理质量控制的内容,是监理单位职责所在,当然也应该对此负监理责任。施工安全中的安全技术措施,在《条例》第十四条中有明确规定,即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同时,《工程建设监理规范》(GB50319-2000)总监理工程师的十三项职责中也包括对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的审查。因此,监理单位必须对审查的技术安全措施负责,并承担《条例》第五十七条件规定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但监理单位承担的也仅仅是“监理责任”,不应成为主要责任者,《建筑法》第四十五条已明确规定“施工现场的安全由建筑施工企业负责”;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也规定“承包商应对所有现场作业和施工方法的完备、稳定和安全负全部责任”。施工安全中的安全管理措施,是属于承包单位施工安全行为范畴。由于监理单位是在监理委托合同基础上,受建设单位委托对承包单位进行“三控、两管、一协调”监理,并不等于对承包单位进行管理,二者并无行政意义上的隶属关系,因此,监理单位无因也无力对其施工安全行为负责,不应承担由于承包单位管理行为上的疏忽大意或不作为而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责任。

因此,监理单位应该承担的是工程安全及施工安全中技术措施和方案审批的监理责任;对于施工安全中承建单位的管理行为,监理单位无须承担责任。

2:安全监理制度是否必要实施?

安全监理制度从上海市市政建设的试点经验到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展开,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是,当前的安全法规体系中并没有明确规定必须实行安全监理制度,《条例》也仅仅是规定了监理单位的安全职责与权限;体系中所规定的监理单位安全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工程监理单位本身应该履行的职责,如审查施工技术措施、专项安全方案等。这就存在安全监理制度是否必要实施的疑问?。

试想如果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人员伤亡或设备损失的安全事故,工程建设肯定会受到影响;监理单位熟知并掌握现场,能够利用监理单位的权力发挥出对施工安全的监理作用,以减少事故发生。两种观点分别从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和监理单位拥有的权力角度出发,提出安全监理制度实施的必要性。但是,安全监理制度的提出,首先,没有很好地解决与工程监理制度的融合问题,甚至造成二者矛盾冲突,而在冲突发生时,安全监理在一些人的认识上会让步于工程监理。其次,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安全监理与工程监理职责分工问题,譬如对技术措施、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如果由安全监理工程师进行审查,那么项目建设监理工程师是否不需要审查,又如何体现“管生产同时管安全”这一原则。以上两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一个途径来解决,即通过对项目建设监理工程师进行安全理论知识的培训和强化,使其安全观念更新、安全意识增强,同时规定其监理过程中的安全职责和权限,并建立工程建设监理工程师监管安全的约束机制(需要在法律层面上),使其在真正意义发挥出监理安全的作用。安全监理在此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法律赋予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的重要职责和义务,而不是也不应是一种职业,至少在监理单位内部是如此。

3:安全监理能否进行目标控制?

安全监理责任制度篇2

关键词: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运用;探索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为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主管主责”,近年来,中国电建股份公司在系统内推行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以下简称“四个体系”)建设,即通过建立以项目一把手为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以项目主管生产副经理为责任人的安全生产实施体系,以项目总工程师为责任人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以项目安全总监为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监督体系。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是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确保“四个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是实现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目标,确保各类安全风险受控的重要措施。

2.建设初期“四个体系”建立存在的问题

由于老挝南欧江流域梯级电站属海外建设项目,当地政府和各参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缺少对项目的监管,项目建设初期各单位虽建立了“四个体系”,但只停留在文件纸面上,并未真正将“四个体系”有效运行下去。各参建单位“一把手”对“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建立和运行的态度、所给予的精力和手段上还很欠缺,大多存在应付的心理。而作为项目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实施及责任监督体系的各监理单位监理工程师在履行“一岗双责”与执行“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实与监督承包商关于安全生产要求”方面还处于粗放阶段,大多注重工程质量而忽略安全生产监管,缺少可追溯的过程监督记录。

施工承包商安全监督体系责任人因受工程进度影响及所处管理层级,对安全实施体系及技术管理体系的监督不够,特别对实施及技术体系责任人的工作监督因管理级别缺少基本监管,形成了安全生产工作全部由安全员去做的不良局面,导致施工现场隐患常出、“三违”现象常见。施工承包商在安全生产实施体系上还没有真正将安全生产责任与工作职责落实在工区主任与施工班组长身上,在执行施工方案或安全技术措施方面较差,常出现各类安全防护设施不能与施工进度同步等现象。而对施工方案及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未能清晰理解,建设初期曾出现施工方案未编制及交底就组织安排施工的情况。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与承包商技术部门缺少对执行施工方案的过程监督和控制,未能充分发挥安全技术管理的作用。

3.“四个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采取的措施

为解决“四个体系”建立初期存在的普遍问题,确保各体系有效运行,让各体系责任人由被动变为主动,南欧江流域公司采取了如下措施:

3.1建立“四个体系”组织框架、明确各相关责任人职责

第一,各参建单位按照“中国电建”要求重新建立了本机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并按照机构的领导分工建立了“安全生产实施体系、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安全责任监督体系”;同时,完善了各体系内部管理和监督组织框架,明确了各管理层级相关责任人及相互工作接口关系。承包商安全生产工作实施体系已延伸至作业班组长乃至特种作业岗位人员和每名员工,安全生产技术管理体系已延伸至最基层技术员或施工员,安全生产责任监督体系已延伸至班组兼职安全员。

第二,业主项目部、监理部、设代处、承包商明确了各体系内责任人安全生产职责,“四个体系”责任人按照安全职责分工,对分管的体系内各部门、各岗位人员“正确履行体系相关安全生产工作”做好监督、指导、纠正,建立日常工作记录;

第三,为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每年初南欧江流域公司与各梯级电站参建单位“一把手”均签订了年度安全生产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当年各自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安全管理目标和工作任务,实施系统监督管理与考核工作,促进年度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各单位分别对内进行了安全责任和目标指标分解。

通过明确各体系框架责任人及其职责,签订岗位安全生产责任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实现了安全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参与安全的工作氛围。

3.2策划“四个体系”管理重点

第一,各梯级电站参建单位“一把手”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责任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在法人授权范围内代替法人正确履行《合同》中安全生产职责,全面主持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保证各类资源的投入,确保安全生产实施体系、技术管理体系、责任监督体系有效运行。

第二,按照各梯级电站年度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结合项目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各梯级电站建立了年度《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及《重大危险点清单》;各梯级业主项目部、监理部、承包商根据两个清单的内容及管理职责制定了完整的计划、管理、控制、监督措施,明确责任人及时间和工作安排。

第三,各梯级电站参建单位安全技术管理体系责任人组织实施本单位内部《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及控制措施》专项交底,逐项落实专项方案编制时间、交底时间、过程监督检查内容、专项方案验收内容及相关责任人。业主项目部、监理部、施工承包商总工程师逐级监督各项工作实施情况并保留工作记录;各梯级设代处在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的评审及施工过程中对重大安全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四,施工承包商安全生产实施体系责任人按经监理部审批的施工方案或专项施工安全方案组织施工、明确要点,对施工方案或专项方案实施情况全面负责;充分发挥“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职能要求,做到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的时候,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层层传递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和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第五,各梯级电站参建单位由安全生产监督体系责任人组织内部基层管理人员进行《重大危险点清单及管控措施》交底,逐项落实各处重大危险点中不可接受风险的管控措施、管控时间、过程监督检查内容、实施责任人及监督责任人。由各单位安全总监结合项目实施情况,组织对重大危险点控制情况及相关过程进行检查,每月至少覆盖一次对项目重大危险点的检查,形成检查记录。充分发挥安全总监、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队安全员三级安全监督的作用,及时纠正习惯性违章,协调各相关部门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各类安全问题。

3.3实施过程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各梯级电站施工现场各类安全防护设施、安全操作平台、安全通道、安全爬梯、走台、栈桥、安全标识等必须与作业项目施工方案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由承包商技术部门在施工过程中按照施工方案监督控制,安全设施完成后先由承包商自行验收,后报监理部组织验收,安全设施不合格不可进入下一工序。

承包商认真组织开展了各施工班组“班前五分钟”活动,根据每天工作内容安排和部署施工生产任务并提出安全注意事项,加强班前及班中检查、班后总结、交接班等工作内容记录;监理部副总监(监理部安全生产实施体系责任人)负责监督现场监理工程师对施工现场作业面实施“开工”或“开仓”验收签字时应对作业现场“安全生产条件、安全设施”符合性进行验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允许签字;对监理工程师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情况负责监督检查,即现场监理对所负责监理区域的安全防护设施状况、对存在违章行为而采取的纠正方式、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是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等内容加强监督检查,并在监理日志中予以完整记录;业主方现场代表对监理工程师履行“一岗双责”进行监督。

3.4采取多种监督检查方式

按照“隐患就是事故”的原则,严格对待事故隐患的整改工作。各梯级电站监理部下发的隐患整改通知书、安全检查通报等要求承包商进行整改的人身事故隐患、管理隐患、违章行为等必须由承包商分析原因,明确责任人,制定整改措施。承包商上报的《隐患整改复查申请书》必须列入以上内容,未明确责任人、原因分析不清的监理部不得予以闭合验证签字。对存在各类事故隐患及多次发现违章行为的有关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及监理责任的应由各单位负责人约谈问责,并在相关工作记录中予以记录,同时应在本部内部人员安全考核中根据隐患等级和责任大小列入日常考核结果并“一票否决”不予参加“个人先进”评比。

而业主公司及各梯级电站业主项目部结合日常巡视检查、安全生产效能监察、季度综合检查、年中及年末考核等内容对“四个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并予以通报;业主公司将通过收集各类安全工作信息,不定期的进行现场巡视、电话、网络、面谈等方式对各梯级电站参建单位“安全生产四个责任体系”的责任人履职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

3.5考核分析及持续改进

为了确保“四个体系”运行管理绩效,各参建单位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实施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的责任人牵头每季度对体系的运行管理绩效进行一次考核,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持续改进,促进安全生产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施工承包商将根据每月由安全责任监督体系进行的履职打分表作为各岗位绩效工资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了各体系责任人及岗位安全生产履职;监理部建立安全监理工作考核制度,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了具体的履责考核内容,制定了内部安全监理工作履责考评表,每季度末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考评工作,安全考核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严格“安全问责”和“责任倒查”,从而将安全责任落到了实处;各单位的“安全生产四个体系责任人”每季度末按时编制和提交季度安全生产履职报告,按照监管层级逐级上报(承包商-监理部-梯级业主项目部-流域公司)。

每年年中及年末由南欧江流域公司组织对各梯级电站各单位“四个体系”责任人进行年度考核,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年度安全生产奖励。

4.取得的成效

通过安全生产四个体系的建立与有效运行,南欧江流域各梯级电站项目建设过程中,各方认真履行安全职责,积极主动开展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行成了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局面。南欧江流域梯级电站自开工以来,未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可控、在控,同时得到了老挝政府、中国电建股份公司以及各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一致好评。

安全监理责任制度篇3

为认真贯彻《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通知〉》,健全全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认真实施安全生产重心下移、属地监管、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和责任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作用,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和隐患的排查治理,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工作目标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落实全区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监管、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隐患排查和治理。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及时排查和治理安全隐患,落实各项防范措施,确保不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为全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二、全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责任追究基本原则

芙蓉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责任制,各街道(乡、园、局)和相关部门党政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责任人,并按以下类别和区域管辖原则进行划分:

1、安全管理类别责任划分:

全区安全管理范围按以下类别进行责任划分:

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对所分管部门承担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负责;区安委会主任负责总体协调、区安委会常务副主任协助具体组织工作。各责任部门按照下述分工,对全区区域范围内所有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责,承担对其进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的责任。

建筑安全:含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拆迁、装饰装修工地、危险房屋,区建设局为责任及监管部门。

消防安全:区公安分局、区消防大队为责任及监管部门。

公共安全:烟花爆竹燃放、危爆及剧毒物品储存、使用,大型公众聚集活动。区公安分局为责任及监管部门。

娱乐休闲酒吧、车站、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人员数量控制,区公安分局为责任及监管部门,区文体局为协管部门。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含城市道路交通安全、危、爆物品运输、拖拉机、农用运输车和校车管理等。区交警大队为责任及监管部门。

工贸企业生产安全:含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工贸企业生产安全、特种设备安全。区工业局(工业企业、特种设备)、区商务局(商贸企业、市场)为责任及监管部门,区安监局为安全生产协管部门。

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卫生、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安全:区安监局为责任和监管单位。

食品卫生安全:含餐饮企业、学校、企业及建筑工地食堂食品安全、食品生产、经营监管等。区卫生局为责任及监管部门。

学校安全:区教育局为责任及监管部门。

农机水利安全:含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安全、动物防疫、蔬菜农药残留、肉类检疫监管等。区农林水局为责任及监管部门。

交通运输安全:区交管局为责任及监管部门。

2、安全生产区域管辖原则

各街道、乡、隆平高科技园、湘湖管理局按属地原则,负责对本辖区范围内所有单位及人员密集场所、建筑施工、拆迁及房屋装饰装修工地、居民区、市场、经营门店等进行全面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隐患排查、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和安全问题的查处、报告,负责组织事故的救援、处置与报告。督促各管理、主管部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督促辖区内所有单位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安全隐患整改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完善和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和安全技术要求,保证安全生产投入,落实安全生产各项防范措施,治理安全生产隐患、培训安全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

3、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

区政府对辖区内发生人员死亡安全生产事故的街道(乡、园、局),给予黄牌警告。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除外)的,对责任部门和街道(乡、园、局)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根据职责分工分别对分管领导、责任部门、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分管该部门的区政府分管副区长向区委、区政府说明情况。发生重大事故的,按省市有关规定进行行政问责。

三、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安全监管网络

1、建立健全街道(乡、园、局)安全工作委员会。街道(乡、园、局)要建立以行政主要负责人为主任,分管负责人为副主任,有关部门负责人任委员的安全工作委员会,区直有关部门要建立以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分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协调辖区(行业、领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

2、进一步规范街道安监站建设。各街道(乡、园、局)安监站要做到编制、人员、职责、场地、装备、经费“六落实”,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各街道(乡、园、局)应该设立独立的安监站,各安监站必须配备2名以上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安监队伍的稳定,安监站安全专干在岗时间应该保持在2年以上,以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业务开展的连续性和持证执法的基本要求。

3、建立社区安全生产联组。每个社区均要建立安全生产联组,联组由辖区内的公安、消防和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组成,每个社区必须明确一名固定工作人员为安全生产专干,在岗时间应该保持在2年以上。

4、督促指导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对辖区内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和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上的生产经营单位,要督促其成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对从业人员在100人以下的,要设立专职安全员。

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安全生产监管秩序

1、建立区、街道(乡、园、局),社区(村)、生产经营单位四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全面落实各级各部门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2、建立安全生产例会制度。各级各部门专门研究安全生产会议每季度不少于一次,安委会(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防范重特大事故会议每年不少于4次。会议主要任务是分析本区域、本行业安全生产形势,部署安全隐患排查与治理,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次会议都要形成会议纪要并切实抓好落实,同时定期向区政府报告本地区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

3、健全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切实做好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期间的安全生产工作,每次检查必须检查前有方案,检查过程有领导带队,检查有记录有文书,检查后有总结通报,各街道(乡、园、局)、区直各部门全年由领导带队的安全检查不少于4次。

4、健全事故应急救援和事故报告制度。各街道(乡、园、局)、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制度切实可行的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方案,并每年组织一次演练,及时如实报告辖区、行业内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积极组织事故的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理,确保社会稳定。

5、健全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制度,将安全生产纳入对各级各部门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内容,落实工作责任和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定期组织考核检查,严格奖罚。

五、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保障

1、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各街道(乡、园、局)、各部门发展规划,重视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和保障街道(乡、园、局)、部门安全生产工作经费;

2、落实街道(乡、园、局)安监站办公专门用房,行政区划图、安全生产基本情况分布图、安全生产机构设置、重点监控单位分布图要规范上墙,相关安全生产会议,安全检查记录和事故报告记录等资料规范齐全。并配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检查、检测和安全防范、应急救援必要设备、装备与设施。

3、全面掌控本行政区域、本行业(领域)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建立健全区域(行业)内完整的生产经营单位、建筑拆迁工地、事故隐患、特种设备、重点娱乐场所、重点人员密集场所、学校、网吧、重大危险源及其监管、监控,职业卫生申报、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法定安全资格培训等基础台帐,底数清、情况明,台帐规范、内容详实。

4、结合实际制订本辖区、本行业所有生产经营单位的属地监管、行业监管方案,依法对本辖区、本行业内所有的生产经营单位实施全面检查和日常监管,每家企业每年检查不少于一次,重点生产经营单位每季检查不少于一次,并制作规范的检查记录和执法文书,监督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制订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5、加强安全生产示范街道、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每个街道(乡)至少创建一个安全社区。

六、加强教育培训、营造安全生产氛围

1、结合实际制订街道(乡、园、局)、部门年度安全生产宣传、培训、教育计划,组织开展经营性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

2、积极开展安全生产教育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楼栋、进家庭等安全知识五进特色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类型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

3、严格按规定组织开展辖区(行业)内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法定资格培训和高危行业从业人员的全员培训,确保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为100%,高危行业从业人员培训率100%。

七、加强排查治理,构建长效工作机制

1、全面履行协调、指导和监督街道(乡、园、局)、部门和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职责,建立符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情况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规程和责任机制。

2、建立本辖区、本行业内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完整的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监管档案(台帐)及基本数据库,全面掌控本辖区、本行业内的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分布情况,按规定及时准确向区安监局和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和重大危险源监控情况;对于辖区内、行业内重大危险源和一时难以整改到位的安全事故隐患要及时上报并制定监控方案的措施,明确监控和责任监督责任人员,确保重大危险源、安全隐患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直管高危行业隐患整改率达100%。

安全监理责任制度篇4

一、2010年主要工作情况

2010年,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为主线,扎实开展建筑安全生产领域各项专项整治和集中打击行动,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全面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成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充实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做到安全生产工作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县(区)住建局、各施工企业、各施工现场、各个工作岗位。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

(二)健全制度,加强监管。一是严格执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二是坚持工程项目安全报监备案制度;三是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四是建立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编制和专家组审查制度;五是针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健全完善相应的责任制度、管理制度、监管制度、考核制度、台账制度、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救援制度等,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三)广泛宣传,强化培训。采取专题会议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及时组织宣传贯彻建筑安全生产方面的相关文件、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印发宣传材料、制作布标条幅,张贴安全警示标语等方式,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四)全面检查,严肃查处。按照辖区管理和分级管理原则,市、县(区)住建局分别对辖区内施工现场和城市液化气站分别进行了6次大的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全年共查处未办理施工许可证和安全报监备案擅自施工事件12起,查处拒不整改安全隐患企业8家,检查施工现场216个(次),液化气站点56个(次),提出安全隐患整改意见1280多条,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216份,停工整改通知书32份,行政处罚通知书32分,取缔无建筑企业资质承揽工程劳务企业1个。通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工作,及时排除了安全生产隐患,确保了全市建筑行业无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去年,我市建设领域安全工作虽然有成绩,但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仍很严峻,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安全生产监管力量仍然薄弱;二是部分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三是部分监理公司对施工现场安全监理不到位,监管措施不力。

二、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的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三个一百”目标任务,全力抓好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强化领导责任,全面落实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文件的通知》,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其他副职领导既要履行分管业务工作职责,又要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严格安全准入、严格安全监管、严厉责任追究、加强应急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做好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形成逐级负责、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目标责任体系。

(二)强化教育培训,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继续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使所有从业人员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知晓安全法律法规、掌握安全防范技术知识。要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安全文化,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继续抓好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管人员、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建筑施工企业法人代表、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三)强化责任主体,打牢安全生产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文件的通知》和《云南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突出抓好“四个提高”:一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的提高;二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三是企业安全生产技术保障能力的提高;四是企业安全生产全员素质的提高。切实打牢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安全行为标准化,有效防范各类事故。

(四)强化专项整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按照“排查要认真,整治要坚决,成果要巩固,杜绝新隐患”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专项整治、隐患治理工作。一是落实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监理企业安全监理主体责任、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二是控制和预防建筑施工中的各类高处坠落、坍塌和触电事故。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重点是:临边、洞口坠落;施工吊篮、升降机坠落等;预防坍塌事故的重点是:基坑、边坡上方坍塌,脚手架、高大模板、垂直运输机械、桩工机械坍塌等;预防触电事故的重点是:违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导致的事故隐患。

(五)强化行政执法,全力预防安全事故。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云南省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规定》,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严格安全生产执法。一是要加大对市、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安监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安全监管能力、行政执法能力和事故调查处理能力。二是要突出抓好事前预防、过程监督、应急救援、“四不放过”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三是创新安全监管的手段和形式,力求查有实效、查有促进、查有推动。四是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技术政策,对目前逐步增加的塔吊等大型设备,要严加监管;对已明令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要坚决淘汰。

安全监理责任制度篇5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工程监理单位应依法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负责并对工程安全承担监理责任。我们认为包括工程安全在内的监理责任来源于两个渠道:一是法律的规定,目前法律法规中尚无关于监理应承担工程安全责任的明确规定;二是来源于业主与监理企业签订的委托监理合同约定,监理合同示范文本也无此内容。因此这种认识是不恰当的,原因是:工程监理企业作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其权力、责任和义务是受业主委托而派生的。《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均没有对业主的安全责任进行规定,所以业主也不可能将不属于自身应当履行的工程安全责任委托监理企业。《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第二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对特大质量安全事故(包括特大建筑质量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规定的规定有失职、渎职情形或者负有领导责任的,依照本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建筑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建筑安全生产的管理,并依法接受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安全生产的指导和监督。”第四十五条规定:“施工现场安全由建筑施工企业负责。”由此可见,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职责在政府主管部门,国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职能也由政府部门履行,而施工安全的责任却由施工企业负责。将施工企业应当承担的工程施工安全责任推卸给监理企业是不合适的。所以,从法理上讲监理企业不应当承担工程安全责任。不过,虽然法理上找不到监理企业承担工程安全责任的依据,并非意味着监理企业可以置涉及工程安全工作于不顾。《建设监理规范》第3.2.1第6款规定: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审定承包单位提交的开工报告、施工组织设计(包括安全措施)、技术方案、进度计划。”第6.1.2第3款规定:“施工出现了安全隐患,总监理工程师认为有必要停工以消除隐患”时,可签发停工令。第6.2.1中规定:“当工程变更涉及安全、环保等内容时,应按规定经有关部门审定。”“总监理工程师签发工程变更单”。既然监理企业或总监工作范围已经涉及到工程安全的管理,就有可能发生因行为失当而产生的安全责任事故。我们认为,不能排除因监理企业或监理人员过错导致的工程安全事故责任,如监理企业转让监理业务、或因监理人员失职、渎职或错误指令等原因造成安全事故,则当事监理企业或监理人员恐怕难辞其咎。如2001年11月17日某地的一综合住宅楼工程施工过程中,因基坑坍塌,造成4人死亡3人负伤的恶性事故。据调查其原因是:施工企业编制的施工方案违反国家强制性标准,施工中违章指挥,边坡未按规定放坡,坑边堆积弃土未能及时清理,固壁支架失稳,导致事故发生。在这起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中,监理企业不可能置身事外,据调查结论:该工程监理企业未按合同约定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对违反国家规范和强制性标准进行基坑施工的行为,未采取措施予以制止。该工程总监理工程师未严格审查施工组织设计,让违反国家规范和强制性标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得以实施,负有失职之责。施工过程中,监理人员发现施工企业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却熟视无睹,未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制止,导致工程安全事故发生,监理人员也难脱干系。举一反三,相类似的问题发生时,监理企业或监理人员企图洗脱责任恐怕令人难以信服。《刑法》第137条规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这表明,如果监理企业或监理人员因失职、渎职或等原因造成工程安全事故,将承担工程安全事故责任。从现实和发展趋势考察,监理责任范围逐步扩大,程度逐步加深。如国家计委的《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第22条第四款规定:建立对建设项目法人的考核制度,其中考核内容包括“建设工期、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控制情况。”国家电力公司颁发的《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工作规定》第47条规定:“项目法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安全健康与环境负有全面监督、管理责任。”“建立健全现场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第59条规定:监理企业应“建立以安全责任制为中心的安全监督制度及运行机制。”“在编制监理大纲、监理规划时,应明确安全监理目标、措施、计划和安全监理程序,并建立相关的程序文件,经项目法人批准后再编制监理细则。”第60条规定:监理人员“对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混乱,事故不断的施工承包商,有权暂停拔付工程款或建议中止工程承包合同。”浙江省建设厅依据《浙江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条例》制定的“若干规定”第37条规定:“监理人员应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工作的监理管理,督促施工单位确保施工现场安全设施的合理配置。”上述情况说明,为了保证国有资产运行安全和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不受损害,加大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投资人的责任,其中包括赋予其工程安全管理职责恐怕也是题中之义。因此界定包括工程安全在内的监理责任边界实属必要(下文专题讨论监理责任问题)。综上所述,我们以为从多个视角和不同层面分析,特别是考虑到现实和发展的需要,监理企业在科学界定其责任界线的前提下,必须介入建设工程安全的监督管理:首先,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密不可分,质量隐患往往导致安全事故,而不安全因素又可能为质量事故埋下祸根。工程质量或施工安全相辅相成,试图将二者截然分开是十分困难的。从某种角度上讲控制质量就是控制安全,反之也成立,不能说监理企业有控制工程质量之权,却无因过错而承担质量事故之责。其次,从一些工程监理实际情况看,已经出现业主与监理企业委托监理合同中,明确提出实施除质量、进度、投资之外的工程安全控制,这也反映了监理理论和监理法规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累工程安全监理经验,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最后,现实中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的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有责任也有义务,为防止和减少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贡献绵薄之力。因此,现实需要就是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追求的目标。

安全监理责任制度篇6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安全生产工作进行汇报发言:

一、主要工作情况

,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

活动为主线,扎实开展建筑安全生产领域各项专项整治和集中打击行动,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全面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新成绩。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成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充实安全生产监管人员,加强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做到安全生产工作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生产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县(区)住建局、各施工企业、各施工现场、各个工作岗位。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安全生产责任。

(二)健全制度,加强监管。一是严格执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制度;二是坚持工程项目安全报监备案制度;三是贯彻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四是建立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方案编制和专家组审查制度;五是针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健全完善相应的责任制度、管理制度、监管制度、考核制度、台账制度、意外伤害保险制度、救援制度等,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三)广泛宣传,强化培训。采取专题会议和集中培训等方式,及时组织宣传贯彻建筑安全生产方面的相关文件、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以“安全生产月”为契机印发宣传材料、制作布标条幅,张贴安全警示标语等方式,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切实增强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工作,及时排除了安全生产隐患,确保了全市建筑行业无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

去年,我市建设领域安全工作虽然有成绩,但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仍很严峻,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安全生产监管力量仍然薄弱;二是部分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三是部分监理公司对施工现场安全监理不到位,监管措施不力。

二、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的一年。我们将紧紧围绕我市全面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和“三个一百”目标任务,全力抓好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强化领导责任,全面落实目标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文件的通知》,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主要负责人负总责,其他副职领导既要履行分管业务工作职责,又要履行安全生产工作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严格安全准入、严格安全监管、严厉责任追究、加强应急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做好主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形成逐级负责、层层落实、齐抓共管的目标责任体系。

(二)强化教育培训,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继续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使所有从业人员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知晓安全法律法规、掌握安全防范技术知识。要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大力弘扬安全文化,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继续抓好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管人员、工程监理企业监理人员、建筑施工企业法人代表、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三)强化责任主体,打牢安全生产基础。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文件的通知》和《云南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突出抓好“四个提高”:一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的提高;二是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的提高;三是企业安全生产技术保障能力的提高;四是企业安全生产全员素质的提高。切实打牢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促进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安全行为标准化,有效防范各类事故。

(四)强化专项整治,切实消除安全

隐患。按照“排查要认真,整治要坚决,成果要巩固,杜绝新隐患”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专项整治、隐患治理工作。一是落实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监理企业安全监理主体责任、住建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管责任。二是控制和预防建筑施工中的各类高处坠落、坍塌和触电事故。预防高处坠落事故的重点是:临边、洞口坠落;施工吊篮、升降机坠落等;预防坍塌事故的重点是:基坑、

边坡上方坍塌,脚手架、高大模板、垂直运输机械、桩工机械坍塌等;预防触电事故的重点是:违反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导致的事故隐患。

(五)强化行政执法,全力预防安全事故。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云南省落实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规定》,依法履行监管职责,严格安全生产执法。一是要加大对市、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安监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安全监管能力、行政执法能力和事故调查处理能力。二是要突出抓好事前预防、过程监督、应急救援、“四不放过”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三是创新安全监管的手段和形式,力求查有实效、查有促进、查有推动。四是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技术政策,对目前逐步增加的塔吊等大型设备,要严加监管;对已明令淘汰危及安全生产的落后技术、工艺和装备,要坚决淘汰。

安全监理责任制度篇7

确保年度不发生任何安全生产事故,保持全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一)强化两个责任

1、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全面落实属地管理、行业部门直接监管、安监部门综合监管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进一步强化“红线”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进一步细化安全监管责任,逐级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追究机制,采取事前责任追究和事后责任追究相结合的方式,对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推诿应付的,启动安全约谈、通报、警告等事前责任追究机制;对发生事故的,启动生产安全事故个案通报,对事故发生单位进行黄牌警示或一票否决,并严格按照“四不放过”的要求追究其安全生产责任。

2、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组织机构保障、规章制度保障、物质资金保障、管理保障、事故报告和应急救援”等五大责任,不断增强企业自主管理、自主检查、自主整改、自主提高的能力。重点企业要带头发挥表率作用。严格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第一责任,细化车间、班组、岗位安全责任,将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人,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促进责任险、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事故赔偿和预防相结合,发挥保险机制的预防和促进作用。

(二)实施三化管理

1、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按照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的要求,我镇建立健全三级安全生产监管网格,认真落实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责任制度、定期检查制度、巡查制度、专题会议制度、信息收集办理上报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7项制度,全面展开网格化监管工作,形成各负其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2、实施安全执法精细化管理。按照“执法制度化、检查表格化”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安全执法精细化管理,根据行业类别和企业实际制订安全检查表格,对检查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明确工作步骤,限定工作时限,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的精细化执法工作机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执法水平。

3、实施企业安全标准化运行。继续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确保2015年全镇所有规模以上企业通过三级及以上安全标准化验收。对不达标企业要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达标的依法关闭。加强安全标准化分级考核评价,将评价结果向金融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标准化达标企业要按照标准规范运行,不断增强企业自主管理、自主检查、自主整改、自主提高的能力。

(三)狠抓五项重点

1、狠抓行政许可,严格源头管控。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强化高危行业安全生产行政许可管理,控制新上高危企业和高危项目。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按照《陕西省工业生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监督管理办法》要求,做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审查验收。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等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开展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试点工作。对未按规定进行安全设施“三同时”的,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无法整改的坚决予以取缔。

2、狠抓隐患排查,强化事故防范。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基本要求,构建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大督查长效机制。(1)开展大排查。坚持企业自查、镇普查、部门复查、专家协查、镇安委会综合督查,加强安全隐患大排查工作。所有企业要全面开展隐患自查自纠,做到有方案、有记录、有隐患建档登记、有企业法定负责人签字确认,全面摸清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实现排查“全覆盖”。(2)开展大整治。根据《南郑县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办法》的规定,认真落实隐患报告制等“六项制度”,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六不放过”的要求,将隐患当作事故查处,督促企业做到方案、责任、资金、期限和预案“五落实”;对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企业,一律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依法关闭,真正实现隐患“零容忍”。(3)开展大执法。坚持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和“四不放过”的原则,采取区域联合执法、综合执法等多种形式开展安全生产执法活动,严厉打击各类安

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实现“严执法”。3、狠抓专项整治,强化重点监管。结合季节特点和行业特点,全方位、全过程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以及重点敏感时期专项整治活动。非煤矿山安全,要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整顿力度,坚决打击非煤矿山非法开采的行为。危险化学品安全,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经营、使用、运输、废弃物处置等环节的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对“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烟花爆竹和民爆器材安全,强化烟花爆竹生产、销售、储存、运输、燃放等环节的监管,严格控制生产经营单位数量,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犯罪活动。加强民用爆破器材的公共安全管理和使用、运输环节的监督检查,完善管理制度和领用手续,规范民爆器材销售行为。道路交通安全,要深化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点专项整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搞好事故防范,依法严厉查处机动车超载、农用车载客以及无证驾驶、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行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人员密集场所安全,要以饭店、超市、集贸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三合一”、“九小场所”、地下建筑为整治重点,突出抓好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电气电路安全,确保疏散通道、消防通道、救援通道的畅通。建设施工安全,要进一步落实招标投标、资质审批、施工许可、现场作业等环节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对建筑安装施工现场(含村民自建房)的起重机械、支架脚手架、模板体系及外用电梯安装拆除作业等关键工序的监管。特种设备安全,要严格锅炉、压力容器(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等安全监管。职业健康监管,继续以危险化学品和木制家具制造等行业为重点,抓好煤(矽)尘、热害、高毒物质等职业危害防范治理,稳步推进职业危害专项治理工作。重要时期、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安全,在春节、汛期、国庆、两会等重要时期,全镇各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按季节特点和各自实际,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排查治理安全隐患,打击非法违法行为,有效防范特殊时期的安全事故发生。其他行业领域安全,水利、电力、校园校舍、森林防火、食品药品等其他行业领域要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从源头上化解事故风险。

4、狠抓打非治违,保持高压态势。进一步落实各部门的打非主体责任,完善有奖举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执法制度、台帐管理制度、报告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发挥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和村安全监督员的作用,常态化开展打非治违工作,始终保持打非治违的高压态势。一旦发现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严格按照“四个一律”的要求给予严厉打击。对不实施整改或抗拒执法的企业及相关人员,组织相关部门依法重处;对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绝不姑息迁就。

5、狠抓教育培训,营造安全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活动,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强化村、家庭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开展安全生产“五进”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起“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氛围。鼓励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委托安全评价机构和安全生产专家进行订单式安全教育培训。继续开展安全生产先进示范村、先进示范园区、安全文化企业创建活动。

1、强化应急管理,进一步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应急预案编制、修订、评审、、备案、培训、演练等工作,落实应急救援责任和防范措施,建立覆盖所有行业领域、所有生产经营单位、所有生产经营环节的安全生产预案体系。强化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整合应急救援资源,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应急装备建设,建立区域性的专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督促高危行业及重点企业建立专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落实突发事故应急联动机制,提升应急救援和现场处置能力。完善应急演练工作制度,开展不同层级、形式多样的应急演练,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联络畅通。

2、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加强安全监管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好作风,不断增强坚守安全生产“红线”的能力、敢于担当的能力、善抓落实的能力、专业监管能力和廉洁自律能力。鼓励安全监管监察人员和管理人员报考注册安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安全类专业学历教育,建设专业化安全监管队伍。继续开展安全生产执法监察队伍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创建任务,着力提升基层安全监管能力。

安全监理责任制度篇8

(1)建设工程监理法律法规不健全、立法范围狭窄尽管目前的法律法规确立了我国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法律地位,但这些法律法规仍然存在立法质量不高、范围狭窄以及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等问题。一方面,与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仅仅对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宏观原则进行了规定,并没有深入建设工程监理实践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绝大部分限于工程施工阶段监理对质量问题的的负责问题的界定和规范,而缺乏工程建设设计阶段的监理规范,造成工程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无章可循、流于形式,不利于监理服务范围的扩展。

(2)各类建设工程合同的合同文本和条款不完备目前,国内各类建设工程合同文本和条款与国际上通用的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FiDiC)编制的工程合同条款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许多权利和义务的规定,还没有形成定量化和定时化的标准,使得建设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在开展具体的监理工作时,无法严格履行合同。各类建设工程合同的文本编制水平较低、条款不健全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监理工作的执行。

(3)监理安全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不协调2004年2月1日起施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后,建设工程监理单位作为工程建设安全管理的一个责任方,应依法承担相应的安全责任[5]。尽管《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等在建设工程监理安全责任方面都有所规定,但由于各部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时间和调整范围不同,导致现行法规制度的协调性存在一定问题,对建设监理单位应承担安全责任的深度没有具体、清晰的界定。

(4)防范风险的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不完善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风险无处不在,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工期、投资失控的现象时常发生;而建设监理单位作为工程建设领域中的“三元主体”之一,其注册资金不高,固定资产又少,独立承担责任能力不强,面临各类风险也是必然的。建设工程监理企业面临的风险大体有自然风险、监理企业自身原因产生的风险、建设单位引发的监理风险、承包商带来的风险。工程保险和担保是建设市场经济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利用外资或合资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及部分重点工程才进行工程保险,尚缺少能够防范风险的建设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

二、我国建设工程监理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我国建设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既是政府调控建设工程监理服务的有效手段,也是对外开放建设工程监理市场应当遵循的法律依据。因此,在分析了我国现有建设工程监理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后,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建设工程监理法律制度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建设工程监理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议。

(1)提高建设工程监理法律法规的立法层次、深度和范围国际上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任何建设工程监理活动都必须遵守的国家法律、用于规范监理者与被监理者的行为的行业行政法规、建设工程监理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检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作为建设工程监理工作直接和主要依据的合同文件。因此,我国应加强建设工程监理立法工作,提高工程监理法律、法规的立法层次,尽快出台全国性的建设工程监理法律,主要调整在建设工程监理过程中产生的法律关系,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问题,弥补《建筑法》对建设工程监理制度规定过于简单的问题。同时,扩大立法深度和范围,在工程监理领域颁布专项法规,用以调整监理工作所涉及领域的法律关系,并拓展和完善工程监理在建设工程立项、规划、设计、招投标、设备采购、竣工验收、保修等各个阶段,尤其是设计阶段的法律制度。

(2)参照国际惯例和行业协会的合同文件,完善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的范本合同文件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的标准格式,国际建筑市场普遍采用FiDiC合同条件。为了国际工程领域的合作和开拓国际市场,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合同文本也应参考国际上通行的合同条件和相关行业规范,以便与国际建设工程监理市场相接轨。首先,要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相一致,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的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质量责任和权利义务等内容写进合同,还应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规定的安全责任和权利义务等内容添进合同;其次,要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建设工程保险、工程担保等相关内容;最后,建设工程监理合同应当参照新版FiDiC合同条件,进一步细化合同条款的内容(包括监理的范围、监理服务的内容和期限、监理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监理报酬等),使合同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3)协调和完善监理安全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为了更有效地贯彻国家安全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也使监理单位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促进建设工程监理行业的繁荣发展,国家应该对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作出修订,保证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完善监理安全责任的法理依据。同时,出台全国性的安全监理方面的实施细则,对安全监理的范围、内容、深度、工作标准等作出具体的规定。力争以监理工作事实为依据,以《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为准绳,客观公正的处理监理责任问题,防止把监理责任无限扩大。

(4)建立与推行建设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所谓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是指承包监理人(即监理企业)对因自身工作的过失或疏忽,而给委托方(即业主)或其他第三方造成的损失,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部分进行投保的一种职业保险制度。我国的建设工程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可以FiDiC白皮书为指导,结合我国建设工程监理的具体情况,将职业责任保险的思想渗透在监理工作中。基于我国现有的监理环境和社会风险防范意识,我国应采取国家强制性监理职业责任保险模式,通过在《保险法》和《建筑法》等法律、法规中增加要求监理工程师投保职业责任保险的条款,大力推行监理职业责任保险制度。

三、结语

安全监理责任制度篇9

一、__水上交通安全生产和管理现状

1、__水上交通安全生产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水上交通客(渡)运运力发展相对平稳,货运运力发展凶猛,水上交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安全事故各项指标逐年下降。据统计,全市水上客(渡)运力从20__年底的28414客位、20__年底29240客位、20__年底31528客位、止20__年9月底33500客位。全市水上货运运力从20__年底的100.39万载重吨、20__年底141.09万载重吨、20__年底187.84万载重吨、止20__年9月底225万载重吨。全市水上交通发生一般以上事故:20__年发生20起、死亡失踪44人、沉船18艘,20__年发生19起、死亡失踪25人、沉船16艘,20__年1—9月发生8起、死亡失踪13人、沉船5艘。从近三年来发生水上交通一般以上事故分析,一般以上事故均发生在货运船舶,重大亡人事故均发生在1000总吨以下的普通货运船舶,尤其是500总吨以下的运石运砂船舶占相当高的比例(有部分是无营运证船舶)。近几年客(渡)运船舶安全生产未发生亡人事故,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水上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改善,二是客渡船更新改造步伐加快,三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安全监管和运力调控力度的加大,四是客渡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__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我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因水监体制分设和洋山港开发以及内部管理体制等原因,初步形成了以下管理特点和现状:

在政府和交通行业管理考核层面:市政府对各县(区)政府和市交通委、各县(区)政府对各乡镇政府和县(区)交通局,实行了年度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分解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年初签订责任书,年底进行考核。市交通委对各县(区)交通局实行了年度安全生产行业管理责任制考核,年初分解事故控制指标签订责任书,年底实行安全生产行业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在水上交通行业监管层面:全市水上交通行业管理按运输企业进行属地管理。市交通委委托市航运管理服务局按《水上运输条例》进行管理执法,对各县(区)交通局实行行业管理指导督促。市航运管理服务局直属__港务管理局,__港务管理局直属市政府,为市政府指定港口行政主管部门。定海、普陀两区交通局和航管所分设,航管所由市航运管理局直管;岱山、嵊泗两县交通局、航管所、港务分局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合署办公。

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层面:__海事局直属浙江海事局管理,下辖岱山、嵊泗、沈家门、普陀山、定海5个海事处,负责__辖区(不包括洋山海域)的海上交通安全监管。

近三年来,在水上货运市场快速发展和现有管理体制机制的情况下,全市各级政府和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切实采取了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强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加强水运市场监管和水上航行安全监管,开展水上交通安全各类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加强海上搜救力量建设等各项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有效措施,在确保了全市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好转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全市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长效管理机制尚待探索和逐步建立,在探索建立水上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上也遇到不少的难点问题。

二、__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难点

1、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体制复杂,责任制落实难

一是水监体制分设后,各级政府难以对相关海上安全监管机构实行责任制考核。二是行业管理体制原因,交通主管部门难以对航运管理机构实施水上交通安全行业管理责任制考核,特别是市级和定海、普陀更为突出。三是责任难明确,责任制落实难。如登记注册、税收上交市级的水运企业(除交通委委属5家企业外),按运输企业地(两县两区)进行属地管理,两区政府不愿管,政府与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难(主要是定海、普陀两区);又如:针对无证搭客小船的安全监管责任,作为乡镇政府责任是明确的,但对交通和海事来说监管责任难分主次,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2、业主和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制度难落实

从近几年发生的事故来看,水上重大交通事故主要发生在货运船舶和非营运船舶,20__年运石运砂船舶事故呈高发态势,20__年下半年以来高发态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业主(船主)自身安全意识淡薄,只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指挥船舶超载、超风级航行,有的无证营运。二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年龄大,海上安全技术水平低,安全意识淡薄,特别是转产的渔民和船东雇用的内地民工从事海运作业,违章作业现象比较明显。这些现象和原因都反映了部分运输企业(船主)安全教育制度未落实和难落实。

3、运力发展与船员培训不同步,源头监管难

一是船员培训远远落后运力发展速度。从20__年底到20__年9底,我市运力增长了124.13,货运船舶数(货船)增加41.43,虽然政府相当重视,也积极采取措施,扩大水运船员招生培训规模,但船员培训也需要时间周期。二是行业管理部门源头监管难。如交通

部门办理船舶营运证时,按上级要求,只能做到适任船员证书监管到位,但运输企业船舶在取得营运证后,在实际营运中往往“人证不符,一证多用”,造成了实际上的有证船员不能到岗到位,尤其是委管船舶的缺证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海事监管力量不足,源头监管难。我市从事运石运砂的船舶装卸作业点大多处在悬水小岛,装卸作业点远离海事签订点,而这些船舶更多的是采用昼伏夜出的方式装运,更谈不上主动到各海事签订点签证。对此,海事监督管理也因力量不足,没有更加有效的监管办法。

4、安全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客运设施客渡船维修更新改造难

一是客渡运码头、渡口维修保养和客渡船更新改造经费保障机制不完善,维护更新改造难。我市在前几年新建和改造了一大批水上交通客渡运码头设施,更新改造了一大批客渡船,几年后,又面临新的更新改造周期,维修保养和更新经费较难落实;此外有部分小岛随着港口项目的落户开发,客货流量剧增,部分客渡运设施和渡船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急待改造更新。二是水上交通安全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目前,水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相当滞后,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已实施了22年未修订;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又不适应沿海地区;再如:国家和省政府都明确要求建立“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和“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但具体配套的实施办法还迟迟未出台等。

三、建立水上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几点思路和建议针对我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难点问题,我们认为建立水上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应着重在水上交通安全责任落实、宣传教育培训、源头监管、安全保障、监管协调等制度机制上进行建立和完善。

(一)建立完善水上交通安全责任落实制度

安全责任是安全生产的灵魂。安全生产必须明确责任,落实责任。水上交通安全工作涉及到各级政府和多个相关部门,以及水运企业单位和人员。因此必须在运输生产各环节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做到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责任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达到责权利统一,强化监督,严格责任追究。一是要明确安全责任。政府是水上交通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水运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从政府角度来说,要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理念。作为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省、市、县、乡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体系,逐级抓好落实,要对管辖范围内的水运企业安全生产实施监管,重大隐患要胸中有数,重大问题要亲自动手抓。各级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行业管理部门是政府监管主体的组成部分,必须认真贯彻各级党委政府水上交通安全生产工作部署,坚持从严、公正、廉洁执法,尽心尽职,任劳任怨,切实履行好监管、监察、行业管理等职责。对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我们认为水上交通运输安全各相关部门机构的主要职责是:行业管理部门主要是依照《水路运输条例》对水运市场秩序进行监管,严格把好水运企业的市场准入关,同时要对进入水运市场的企业资质实施监管(目前实施预警制度),指导督促水运企业不断完善和落实内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责任制。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机构的主要是依照《水上交通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水运企业船舶实施安全监督管理,查处无证、超载、超员、超风和不按规定配备持证船员等影响水上交通安全的违法行为。安全监督监察部门主要是依法查处和追究水上交通事故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从水运企业角度来说,直接掌握水上交通运输经营决策权的法人代表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负总责。企业的领导人和经营者要自觉接受政府的依法监管、行业管理部门的有效指导和社会的广泛监督,确保党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本企业的贯彻落实;要依法依规,自觉保证和增加安全投入,改善安全条件,加强改进安全基础管理,搞好安全教育培训,排查和治理隐患,创建安全型企业,切实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利益。二是要落实安全责任。安全责任落实应从两大安全责任主体入手,通过建立签订责任书制度去落实。从政府作为监管主体角度,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落实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和设备,特别是县乡政府要建立、健全本行政区域内县、乡、村和水运企业(船主)四级船舶安全责任制,落实渡船、船员、旅客定额的安全管理责任制。要通过层层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去落实安全责任。同时还应与安全监督、监察机构、行业管理部门签订水上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责任书。从水运企业作为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角度,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责任制,把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一线,落实到最基层,落实到具体岗位,同样也要通过签订责任书、承诺书的形式,形成制度。三是建立安全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安全责任书的签订不等于安全责任的落实。无论从政府和企业的角度来说,安全责任制的落实还要通过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来实现,应建立完善一整套责任制考核办法,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纳入政府政绩,企业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监督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二)建立完善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从我市几年来发生的水上交通安全事故分析,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造成。因此,必须建立完善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制度,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全社会的安全意识。一是要建立水上交通安全生产宣传制度。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将水上交通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列入重点工作范畴,普及水上交通安全法规及常识,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日常性、群众性安全宣传活动,大力弘扬水上交通安全文化,全面提高水上交通安全意识,营造全社会关注和重视水上交通安全的良好氛围。如定期组织水上交通安全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定期公布水上交通安全事故情况,开展安全文化进企业、安全知识进家庭及安全生产月、反三违月活动等,逐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同时应建立群众监督网络,落实群众报告或举报途经,建立水上交通事故隐患或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报告(举报)反馈制度。二是要建立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加强水上交通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强职工和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的有效途经。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应建立水运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定期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加强监督检查。水运企业也应建立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要定期开展“不违章指挥、不违章作业、不违反劳动纪律”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加强对船员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

(三)建立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源头监管机制

加强水上交通安全生产源头监管,是预防和减少事故的有效手段。水上交通安全相关管理部门应根据各自职责,建立相应的源头监管机制,从水上

运输生产过程来看,我们认为应着重完善以下监管机制,也可以说是严把五个关口,建立三项制度。即:在市场准入方面要严把五关。一是严把船舶检验关,坚决禁止不符合安全营运条件的低质量船舶进入水运市场,同时要建立完善老旧船舶强制检验制度和超龄报废船舶强制拆解制度。二是要严把船员考试发证关,从事水上运输的船员要经相关培训机构培训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关证书,严厉打击取缔伪造船员证书行为,规范船员证书管理。三是要严把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审核关,全面实施航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制度。四是要严把航运公司审批关,对航运公司安全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员(海务、机务)不到位的,要严格控制进入水运市场。五是要严把船舶营运证办理关,建立船员管理全国联网制度,改变“一证多用、有证无人”的现状。在船舶营运监管方面应建立三项制度。一是建立完善船舶营运签证制度。要加强对船舶超载、超风级和配员不足的监管,建立船员管理通报制度和违法违规船舶黑名单制度等。二是建立灾害性气候期间船舶动态报告制度。要及时掌握船舶动态,督促企业船舶及时避风避灾。三是建立货运船舶(特别是运石运砂船)装卸货源头管理制度。加强对装卸点的监管,禁止超载、超风级营运。如我市建立了遇9级以上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期间的船舶动态报告、通信联络、回港避风三项制度后,交通运输船舶在灾害性气候期间的事故明显减少。

(四)建立完善水上交通安全保障机制

水上交通运输生产与安全基础条件、安全法律法规密切相关,加大安全投入,改善安全基础条件,健全完善水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是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建立水上交通客运船舶(尤其是乡镇客渡船)更新改造的经费保障机制。我市20__至20__年,用三年时间,各方筹集资金,投入了1亿余元,对全市54艘老旧客渡船进行了更新改造,极大地改善了乡镇客渡船的安全渡运技术状况,对乡镇客渡运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也得到了省厅的大力支持。但随时间的推移,又面临着新一轮更新改造经费保障的困难。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我们认为:交通部、交通厅应主动向本级政府提出经费保障建议,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同时要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加技改补助资金。二是要建立完善客运码头、渡口维护经费保障机制。几年来各级交通部门已将客渡运码头改建新建列入交通水运设施建设规划,建成和改造了一大批客运码头设施,但维修保养经费一直没有保障。因此,也迫切需要建立类似公路维修保养的经费保障机制。三是要健全完善水上交通安全法律保障体系。水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是实施水上运输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的依据。因此,建议加快水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立法进程和相配套的实施办法的修改和制订。如:尽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尽快制订和出台《船舶法》、《船员条例》、《船舶登记条例》等涉及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基础性法律法规;尽快制订和出台国家或地方性配套实施办法或规定,如“安全费用提取办法”、“安全风险抵押金管理规定”等。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五)建立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协调机制

安全监理责任制度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法治

中图分类号:D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42(2012)04-0061-06

收稿日期:2012-03-2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优化策略:选择与实施”(71141017)阶段性成果;北京市教育平台项目“首都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研究”(pXm2012-014213-00004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道远(1972-),男,河南固始人,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我国食品领域屡屡出现的安全危机,已经使得全社会倍感不安,日趋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也对政府监管部门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如何有效地对食品生产供应企业进行监管,保证其提供的食品符合安全标准,已经超越了纯粹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建设的话题,而成为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现实议题。从各国食品安全保障实现的制度经验来看,行政监管无疑都被认为是第一位的、也是首要的保障机制。美国食品安全监管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较为先进的模式,它不仅在国内法层面有十分完善的监管法律体系,而且顺应了食品安全监管国际化趋势,积极地建立起了内外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社会恐怖主义威胁越来越严重,美国政府当局已经将食品安全监管与反恐活动的国家战略联系起来。具体来看,从20世纪初期至今,美国颁布了《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食品质量保障法》等30余部法律。根据美国宪法规定,国家食品安全的监管由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部门各司其职。其中,行政执法主体包括农业部、食品药品管理局、美国环保署及各州相关部门。司法部门对行政执法、监管工作及因为一些政策法规所产生的争端给予公正裁决。综观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体系,其监管是在完备的法律基础上,政府通过市场监督而不是强制性的售前检验来监管食品行业;实行食品安全机构联合监管制度,建立了联邦、州和地方政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的监管网络;各地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都雇用食品检查员、微生物学家和食品科学家对食品实施持续深入的监管;美国法律建立严格的监管问责制度,国会下属的政府问责办公室对食品安全监管拥有监督权力。

欧盟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也比较健全,主要有《通用食品法》、《食品卫生法》以及动物饲料法规与调料、包装方法规范等,调整范围涉及农产品的生产和食品加工等领域。目前,由欧盟委员会所的食品安全白皮书,成为欧盟及各个成员国制定食品安全监管措施及建立欧洲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核心文件。欧盟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所坚持的先进性、独立性、透明性、参与性和责任说明性等原则,对于其食品安全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在食品安全监管者责任制度方面不仅有严格的责任划分,而且还克服过去监管责任模糊的弊端。这样的制度安排有其合理性:第一,政府行政权力对社会危机和风险应对的时效性强,能够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第二,效率高,能够及时对受害人提供必要的救济,相对于其他食品安全保障手段来说更为直接、便利;第三,有利于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同时,能够在行政权力的主导下避免各职能部门之间发生“有利争管,无利推诿”情形;第四,食品安全的国家行政监管具有更高的社会效益价值,其能够减少社会管理的成本,发挥行政机关社会公共治理的基本作用。

如前所述,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中央、各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关注,将其上升到政治高度要求抓好。在行政执法领域,为了防止出现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各级政府严格把关,并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在理论研究领域,不断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已经引起了理论研究者的高度警觉,一些专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有学者对法律之于食品安全规制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从政府和企业责任角度对食品安全责任进行了探讨;有学者提出应该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强化民事责任,使食品安全法律具有更强的威慑力;还有学者主张在确保我国的食品安全时,不仅应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责任体系,还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程序制度。与上述国际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一样,我国食品安全保障的行政监管日益强化,行政优越地位被进一步巩固。但是,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食品安全保障的行政监管基本上流于形式,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在此情形下,如何发挥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作用,真正保障食品安全,就成为我们必须首先解决的课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和中国式公私融合、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通过建立一种责任划分和实现的机制,让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的目的能够实现,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法理基础和正当性述评

食品安全监管本质上属于法律规制范畴,是指政府或者承担政府职能的监管机构对食品行业的行政管理和监督。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与其他行业行政监管一样,是政府依法行使职权,对相应行业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活动。

食品生产销售活动属于市场调整的领域,是市场调节下的商业经营活动。但自由市场因为其自身所固有的局限性,需要行政权力的规制,即行政监管,这已经成为自凯恩斯主义提出以来被广泛认同的市场和政府关系理论。国内有学者亦指出,“市场对资源配置虽然起着基础性作用,但它并不是万能的,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市场失效’或‘市场失灵’,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滞后性和一定的盲目性,这就决定了国家协调经济运行的必要性”;市场机制因其与生俱来的唯利性、市场调节的被动性和滞后性以及市场运行中存在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因素等,国家需要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的协调、稳定与发展。市场和政府都有可能出现失灵的情况,为此,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如何能够把握好平衡度,求得两者间相得益彰就显得十分重要。事实情况是,在我国食品生产经营领域,频频出现的问题都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市场和政府“双重失灵”。以此来看,在极端情景发生时,如何发挥制度的作用对扭曲的市场行为进行矫正,显得更为紧迫。从理论上来说,食品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监管:(1)食品行业的信息不对称需要监管。完全的市场能够对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有效地分散风险,但是这些都必须依赖于信息对称。然而,这在现代科技十分发达、风险四伏的社会几乎无法实现。所以,对食品行业进行信息分析和研究,已经成为食品安全实现中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2)食品存在问题可能殃及整个社会,甚至引起社会不稳定,因此,它是一个公共问题,涉及不特定多数人的不特定利益,需要国家行政监管。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当然应承担监管职责。从近年来国际社会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发展情况来看,对食品安全保护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保护标准的不断提高,体现出其公共利益属性越来越强。因为食品安全不仅关乎当代人的生命和健康,而且会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命、健康与利益,甚至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3)食品安全的外部性需要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发生机理是:对于遵守食品安全法制的企业,其行为不仅能够产生对消费者的正外部性,也可以产生对不遵守食品安全法制的企业的正外部性。对不遵守食品安全法制的企业正外部性导致其投机意愿强烈,不法的食品生产销售不仅损害了消费者,还可以得到遵守食品安全法制的企业带来的边际效益,损害遵守食品安全法制企业的利益。食品安全的外部性本质上是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监管。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再检讨

在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做出明确规定,即实行统一协调、分段监管。具体而言,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各职能监管部门进行协调和指导,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管职能,包括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食品安全信息的、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减压规程的制定、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及其他需要由其承担综合协调职责的事项;国务院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分别对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我国实行食品分段监管的体制,主要是考虑到食品安全监管的链条比较长,监管环节比较多,由单一部门进行监管可能会力不从心,从而形成监管漏洞,造成监管失灵。

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布局,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本身存在着诸多缺陷。首先,我国是一个行政本位主义比较严重的国家,在这一观念影响下,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需要重视:(1)食品安全监管权力集中,一言堂和首长负责制导致部门其他有监管职责的主体人浮于事,缺乏监管积极性,也不愿意履行职责。(2)监管者缺乏监管创新能动性,也不愿意进行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革新。(3)消费者的权利不受重视,在重权力而轻权利的模式下,行政监管不是为了便民、惠民,而是为了便官和便管。(4)市场信息不灵,市场信息沟通不畅甚至受阻,监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十分困难。(5)由于监管决策权力的高度集中,缺乏内在的制约机制,所以,一旦监管决策失误,纠错能力差,损失结果难以弥补。其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重视职权的赋予,却缺乏应有的责任制衡。食品安全监管者作为国家行政权力行使的主体,能够独立对自己实施行政行为的后果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遗憾的是,我国现有食品安全监管法律责任的规定如隔靴搔痒,其主要原因在于监管者不愿意被责任机制束缚。监管者的责任机制要求监管者要为自己的违法行政或违反义务的不作为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不仅影响到监管者的利益,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政府机关的形象,因此,监管者不愿意直面责任的承担,甚至立法机关也会网开一面。再次,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下,由于没有刚性的责任机制约束,监管主体履行监管职责时趋利避害,重处罚而轻整改,有利则管,无利不管,甚至还与民争利,同时,还存在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从《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监管体制来看,原来机构间的多头管理、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弊端仍然存在,出现了“几个部委管不好一头猪”、“十个婆婆管不了一顿饭”的尴尬局面。而且,分级管理中所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在新的《食品安全法》所建立的监管体制中也没有得到根本改观。最后,由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食品领域也成为一个高风险的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也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革和发展。但是,相对于科学技术的革新来说,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革新步伐则相对缓慢得多。客观地说,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很多的食品安全风险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果,如转基因产品、食品添加剂等现在比较敏感的食品安全问题,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所以,无论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如何革新,制度如何设计,都会存在历史局限性,这无疑对食品安全监管提出了一个永远具有挑战性的命题。

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首要的是监管问题,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机制的缺失是食品行业问题频发的罪魁祸首。对于我国食品安全出现的一些重大事故,监管者应当勇于承担法律责任。

三、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一)改革与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从法律制度设计的逻辑体系来说,权利和义务相互统一原则要求有权必有责。因此,强调一定社会中的角色担当及其相应的责任承担,是一个逻辑自足的法律体系所必须考量的基本问题。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关系公私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国家作为一个强大的主体参与到经济和社会的运行中去,如果没有责任机制的约束,公共管理职能的实现必将成为空话。从法治国家建设目标来看,加强行政权力行使的监督和问责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保证权力的依法行使与民众监督政府权利的实现,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就食品安全监管而言,其本质要求是实现食品安全生产和监督的法治化。食品企业在合法活动的基础上,将生产经营活动与法律和道德的外部要求衔接起来;监管者基于国家权力的配置体系,遵循利益衡量原则和权责统一原则,对自己所承担的监管角色要用责任加以约束,克服可能的道德风险。食品安全监管责任追究机制是法治的根本要求,政府监管只有建立了追究责任机制,才能让食品安全监管走上法治轨道。

当然,食品监管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也有域外法治国家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从法治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来看,严格、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无疑对于食品安全保障发挥了重要作用。“和立法同等重要的事,是对政府的严密监督。一个有效率的被赋予统治权力的代议机构,应该不只是像国会那样,仅限于表达全国民众的意志,而还应该领导其民众最终实现其目的,做民众意见的代言人并且做民众的眼睛,对政府的所作所为进行监督”。通过监管责任机制,实现监管者对其行政监管的目的、依据和结果进行自我约束,行政监管权力行使的民主性更强,达到了事后监督的效果。例如,为了保障食品安全监管者恪尽职守,美国政府要求所有政府部门监管者必须遵守《行政程序法》、《联邦咨询委员会法》、《公开信息法》等程序法律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在日本,如果食品安全行政机关没有恪尽职守地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而导致消费者受到损害时,行政机关要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值得注意的是,新近以来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派对行政监管主体进行经济分析后指出,行政人也是经济人,其活动的目的也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将政府本身视为一个制度构成的系统,监管者也需要免责,需要激励,这从另一方面启示我们,监管责任体系必须是公正、合法的,唯其如此,才能达到法治的要求。

(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明确食品安全监管公共利益标准,合理平衡各方利益。公共利益具有模糊性、层次性等特征,要发挥公共利益的制度功能,必须在各个部门法领域对之进一步地具体化与类型化。具体到食品安全监管问题,首先必须要明确公共利益标准,否则,食品安全监管者就没有行为的标准和尺度,食品安全监管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在现实中,虽然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十分困难,但是由于公共利益的本质是利益,因而公共利益实质上就是利益衡量的工具。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公共利益判断,要求我们明确为什么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管。根据传统自由市场理论,当事人自愿交换的结果会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在此情况下,政府不得干预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政府职能仅仅限于私人无法通过自愿交易而实现其目的的领域。市场主体的经营性和逐利性决定了市场主体不可能关心除了对其经营和逐利有利的其他市场现象。因此,在以资源稀缺为特征的市场中,市场主体为了尽可能占有和获取有限资源,甚至会不惜损害其他社会主体的利益,从而造成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此时,政府理所当然地应予以监管。其次,要明确谁来确定公共利益。对此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应该将该权力交给法院,也有学者认为应该由行政监管者自己作出判断。笔者认为,应当将公共利益界定的权力交给立法机关。因为立法机关不仅是广大民众利益的代表者,而且其相对来说更为中立,能够对各方利益进行公平的权衡,是公共利益最可靠的决定者和保障者。食品安全关涉公共利益,这已不争自明。食品安全监管的公共利益的明晰不仅能够确定监管者的监管范围,而且有利于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品种迅速扩大,一些还不能为人类所认知的食源性疾病也在威胁着人类。因此,一些国家将农产品纳入食品安全法中加以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食品安全公共利益范围的扩展,大大提高了对公众利益的保护。

确立食品安全监管的公共利益标准,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因素。具体包括:(1)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接受程度。消费者对某种食品可能风险的接受程度主要是依据潜在产品危险出现的可能性来确定,也部分取决于消费者风险承受的能力。(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消费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者食用的产品在过去可能十分安全,但是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则会变得十分不安全。(3)传统社会伦理道德及饮食文化因素。这对食品安全监管具有很大挑战性,如各国对现代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并不统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当局对各方面因素综合判断上的差异。

2.明晰监管责任内涵,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责任机制。监管责任本质上就是监管问责,即与监管者监管权力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角色回应。一般来说,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在对监管责任内涵进行界定时,总是将其与行为的违法性、可归责性和应罚性结合在一起来理解。笔者认为,这有失偏颇。实际上,在现代社会,公共权力对自由市场的渗透已经无处不在,公共权力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强大力量。这在一方面表现为公共权力因要履行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责而极大地社会化,在另一方面表现为公共权力又成为自由市场中强大的利益主体而高度经济化,责任已经成为公共权力参与经济社会生活的内在因素,监管问责成为常态,其超越了违法责任而具有更为具体、深刻的意义。所以,监管责任与监管权力密不可分,权责利相统一原则决定了被追究责任是公共监管者行使监管职责时必须承担的角色义务。

监管责任的实现机制是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的统一。在规范层面上,首先要确定追究责任的主体,即问责主体。从目前实践来看,监管问责主要是行政机关体系内的问责,这种问责机制有时会不疼不痒,政府信用也丧失殆尽。因此,对监管者的责任追究除了监管机关内部机制外,更为重要的是外部力量对监管者的监督和问责。其次是明确追究责任的对象及其职责内容。现代政府是责任政府,行政监管问责的对象自然应是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根据行政法责权利统一原则,应当在谁主管谁负责、谁负责谁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划清有责和无责的界限,不可权责不清。再次,要明确规定问责事由。由于行政机关职责的广泛性和专业性,不能按照整齐划一的原则规定问责理由,而应作出行业具体规定。在我国食品行业,由于地方利益冲突、监管多头、分段监管等原因,监管问责事由难以落实,导致相互推诿,责任虚化。所以,从未来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度完善要求考虑,必须在立法上明确问责事由。复次,需要明确责任内容和形式。目前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广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责任内容不清,责任形式流于空泛,缺乏可操作性。未来在对《食品安全法》有关监管责任的法律规定进行完善时,应在职权和责任相一致的基础上对各种责任形式进行合理的设计,不可盲目追责,也不可隔靴搔痒。最后,要完善行政监管问责程序制度。程序是实现问责公平的前提和保障,也是食品监管制度健全的必备要素。在实践中行政问责不分青红皂白,或一棍子打死,或敷衍了事,这些做法均欠妥当。从程序角度来说,对监管者责任的追究必须客观公正,要认真调查核实,依据个案分析判断。要给予责任承担者申诉和辩解的机会,要让被问责主体有救济机制。

当然,食品领域的安全事故中有些问题与社会风险密切相关,甚至根本无法避免。在此情况下,如何考量食品安全监管的问责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难题。对此,比较可行的思路是对行政监管者规定责任豁免事由,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