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十篇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十篇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2:50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篇1

[关键词]改扩建同步;施工技术;历史建筑;改造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199-01

目前,在对建筑城区进行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历史保护建筑处理上的问题,针对历史建筑改造工程而言,为了能够使得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可以得到保持,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施工技术来对其进行改造施工,而改扩建同步施工技术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改扩建同步施工技术的应用,使得历史建筑原有风貌得到了较好的保存,而且也为后续的历史建筑改造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从而有助于历史建筑改造工程的发展。

1.工程概况

某市一老楼处于市区位置,这栋老楼建设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目前,该栋老楼在该市属于三等历史保护建筑。该建筑总共设有5层,建筑的整体占地面积达到了11032o,其属于混合结构建筑,其结构内部的构成元素主要为砖墙、钢柱、梁木等。建筑的部分区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出现破损的现象,而且整体结构也不稳定,存在安全隐患。依据相关的改造和重建原则,需要对老楼进行改造。而在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对老楼的原有风貌进行有效的保存,保证外墙的整体性,同时对外墙进行加固处理,对外墙形象进行有效的修复处理,使得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可以得到完整的保存。另外,在对建筑的内部进行改造的时候,需要对内部进行有效的置换,在老楼的附近位置,扩建了一个与老楼的整体风格样式较为一致的新楼,该新楼总共有6层,地下一层,地上5层,新楼与老楼交相呼应,并将两者的底部空间进行打通,以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

这一工程项目属于综合改造开发项目,建筑所处的地域较为理想,四面交通发达,接近文物古迹,附近设有文物保护单位,周边设置有密集的建筑群,对该建筑工程进行合理的改造,可提升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2.历史建筑改扩建的技术难点

由于现代化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已经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不正常升高。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就需要对老建筑进行改造,以节省土地资源。然而,在对历史建筑进行改建和扩建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主要出现在对建筑进行加固处理的过程中以及对建筑进行装饰修缮的过程中。在对建筑工程进行扩建的时候,要紧挨着老工程,不能够将新工程独立出来。在对原有建筑和扩建建筑进行连接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两者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使得历史建筑的改造效果得到体现。历史建筑的改扩建在技术的要求上相对较高,而在改扩建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以下几种技术难点:

2.1历史建筑薄弱,不易改造

历史建筑所建设的年代并不相同,有的历史建筑甚至有上千年的历史,最少的也有一百年的历史。在当时,我国社会经济以及施工技术都还不够全面,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建筑的质量都无法保障,建筑本身的抗震性就不强,而在长时间的应用中,其因为各种外部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原本就较为脆弱的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变得更加的脆弱,从而使其并不容易进行改造,这在目前的历史建筑改造中,是一个较为困扰的难题。

2.2保留原有结构难度大

对于历史建筑改造的要求是保存下原有的风貌,这个难度就比较大了,对于那些要永久保留的结构的保护要求比较高,在原来的建筑内部进行改造和修缮,密切控制施工过程,注意一切可能对保留原有结构的不利因素。保留原有结构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与重新设计建造不同,改扩建的主体结构不能变化,只能进行局部改造。

2.3基坑易变形

历史建筑扩建时应当注意,基坑紧邻原有建筑,基坑开挖面积大,不易控制其形状和深度,尽量减少对保护建筑的不利影响。

2.4周围环境的影响

历史保护建筑都在一定的建筑区内,所处环境较为复杂,施工单位多,场地小。施工条件简陋,工期短,困难重重。要保障施工质量,缩短工期是历史建筑改扩建施工中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3.施工技术的关键所在和控制措施

3.1施工的总体规划

历史扩建工程普遍都是施工场地小、总工期时间紧。为了能有效力利用有限的施工场地,更多的保留建筑原有的风貌,采取适当的施工技术及塔接技术,将历史保护工作与工程施工相结合,保证有序进行。

3.2锚杆静压桩抗侧移特性分析及施工方案优化

保护历史建筑的沉降要提高地基土承载力,用锚杆静压桩进行加固。这种方式占地场地小,能较好的适应老楼的改造施工。经多次实践发现采用锚杆静压桩可以减小压桩挤土效应,还能节约费用。因为每节桩都用焊接连接,桩节处较为薄弱。组合式锚杆较混凝土桩的效应小,压桩挤土情况普遍存在。扩建与旧有建筑的巩固同时施工,不论是搅拌桩施工还是地下连续墙开槽,都可能会引起锚杆的变形。因此,针对旧建筑进行施工的同时,扩建进行维护土体加固施工。再根据场地特点对两者的施工顺序进行改变,把旧楼的锚杆和水泥搅拌区分开。

历史建筑的内部打桩面积都较大,分布密集,可以对锚杆桩施工工艺进行改良。按照先后改造内部,先改两头后改中间的顺序,减小挤土累加。在同一基础梁上必须控制好压桩间的距离,相邻的桩采取间隔跳打工艺。

3.3扩建工程双向同步

老楼与历史建筑特别近,这种地方场地非常小,施工方面影响的比较大,如果进行施工的话,将会带来极大的不方便,想要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就只能采取逆作法这一个办法,但利用逆作法,它的基坑太大,便会产生旁边老楼的地基下沉,如果把新建楼层双向利用起来就可以之间相互影响,还可以缩短工期。

基坑开挖是按照时空效应来结合的,它不断地推动了探测技术的发展,并且还可以做到分层块,还可以分成分,这一个紧密结合的发展态势。在遇到混凝土垫层,或者局部加深地基,从而未生产生活供指导,这个过程必须在二十四小时内完成。在整个路基的发展之中开挖的那一层应当和下一层顶板后才能成功,在扩建工程里,他应该双向同步进行施工才可以,用作基坑承受的超负载就是为了保证基坑的形状和要求,为保证基坑的安全性,同时还要满足社会的发展,要从设计上对上下结构的合理安排做铺垫,在施工到一定程度后进行严格控制,最初在地下施工的过程中它的进度,已超额度完成,并且都会有变形的控制性需求。

4.结语

历史保护建筑在扩建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它的文化性。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去保护,来保持它的完整性,让其作为我们国家或者我们这个地区历史文明的象征,运用现代的高科技技术,使我国社会的建筑更加完善。保护人文主义资源,尊重历史文化,这需要党和国家的英明带领,从而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杰.历史建筑的结构加固与改造施工技术[J].建筑施工.2013(07).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历史;趋势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历史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土木工程施工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它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一直到现在。在不断地发展中,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取得了不断地更新和进步。但是在这两千多年中,因为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土木工程施工并没有过大的突破。但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使科技越来越先进,这就促使土木工程也有了巨大的飞跃,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到了现代社会,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综合的大型的学科,而且土木工程中还出现了很多的分支,比如说:桥梁工程、道路工程、给水排水工程、铁路工程,港口工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还有特种工程结构等。此外,随着土木工程的发展,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土木工程技术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得到了巨大的飞跃。

在我国,从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土木工程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标性建筑出现在各个城市,无论是北京鸟巢、水立方还是上海的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等工程,都充分的表现出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高超水平,有些建筑的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上的先进水平。

2.土木工程施工的主要任务

2.1我们都知道,土木工程的施工要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施工过程中也要设计很多理论,而且施工技术发展也很快。在建设建筑物或者是建筑群时,要涉及很多部分的工程,比如说砌筑工程、土方工程、结构吊装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和装饰工程的,这些工程要按照一定顺序依次完成。所以,总的来说土木工程的施工就是研究建筑物和建筑群建设的理论方法,就是要在建设过程中,用最少的投入和消耗获得最好的效果。使建筑物或者建筑群的施工能够更全面、更高效的完成,并且快速建成使用。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是实践性特别强的一门学科。

2.2土木工程施工的发展及对未来建筑的影响。在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和经济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和发展。现在我国,有很多建筑公司很有实力,它们不仅仅具有独立建造超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大型工业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的技术,还在地基处理和基础工程方面具有高超的技术。比如说我国改进和发展了超长打设桩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注浆法、深层搅拌法、大直径超深钻孔灌注桩、旋喷法、强夯法还有托换技术。此外在混凝土工程方面,我们发展了混凝土泵送技术和与拌混凝土,推广使用了纤维混凝土、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科技含量较高的混凝土,并且对预应力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做了很大的提高。在索膜结构方面亦有很大的发展。在钢结构方面,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空间钢结构施工技术,轻型钢结构技术和预应力钢结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他方面如地下防水技术、屋面防水技术、现代装修技术和附着升降脚手架技术方面也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与发展。

在中国长达三十多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后,我国的施工组织计划的技术水平也随之大幅提高。早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已经有一些项目工程开始编写施工组织设计,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之后,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的普及与大规模应用,我国的项目管理水平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施工组织技术与项目管理水平。这些都存进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保证。

2.3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多,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不断增长。装配式建筑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所谓装配式建筑,即是建筑材料完全有工厂生产制造,在建造时将其运至施工工地,由施工单位在工地对其做一定的处理,并完成建筑的组装。传统建筑已经开始暴露出了许多弊病。以最为贴近我们生活的住宅为例。传统住房有着许许多多的人们无法忽视的问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那些传统的住房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住宅选择的主动性以及多样性无法得到满足。所以人们对新型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中国遍地房地产开发商,建造出了大量的商品住宅。这些住宅也只是解决了居住问题,而未能对商品房本身的功能、布置等方面总是有着些许的不满意。在工厂化的生产之下,是无法满足人们对个性住宅的需求的。当然,装配式建筑的优点是显然易见的:

2.3.1建筑设计多样化,满足人们对个性的追求。目前我国很多建筑的设计和需求严重不符,承重墙较多,开见过小,分隔过于死板等问题都是人们往往所抱怨的。这些建筑不能够满足人们对住房个性的追求,所以人们逐渐不满意这样的住房。而装配式建筑采用灵活的大开间,住户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分割房间,能够满足住户自由利用房屋的要求,实现个性需求。这种类型的建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市场前景很好。

2.3.2建筑的施工装配化。传统建筑在施工时,建筑的重量很大,所以要开挖很深的地基,这样就增加了施工的时间,而且在施工时要使用大量的劳动力,增加工程成本。此外,传统的建筑在建造时会产生很大的噪声,排放大量废物,这对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环境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而装配式建筑的自重往往会比传统建筑自重减半,因此地基可简化,施工工期缩短,劳动力减少,现场施工噪音小,废水废物排放较少,散装物料较少,施工成本降低。因此,装配式建筑必然会在未来得到大规模应用,用于满足人们的个性化的需要。这种形式的建筑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3.结论

通过本文,我们了解了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和发展前景,我们知道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对建筑的建设和城市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相信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在土木工程施工方面的推广与应用,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必然会对人们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志缙,应惠清.建筑施工【D】.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9.

【2】重庆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施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篇3

关键词:常州;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

abstract:embodyingthecity’shistoricalandculturaldevelopmentandreflectingtheurbanviewfeaturesconcretely,historicalbuildingsarepreciousresourcesthatcannotregenerateandconstituteanimportantpartofurban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protection.withChangzhouHistoricalBuildingRestorationtechniqueGuideasanexample,thepapertriestoanalyzetheprotectionofhistoricalbuildingsfromfacetsofhistoricalbuildingconcepts,protectiondoctrines,restorationtechniqueguideandprotectionmeasures,etc..

Keywords:Changzhou;HistoricalBuilding;RestorationtechniqueGuide

中图分类号:tU0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5-68(5)

常州市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传统的工业城市,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较突出。为了保护常州名城风貌,规范对历史建筑的管理、修缮和改造行为,保障房屋质量和使用功能,依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常州市政府于2008年公布了《常州市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实施办法》和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并由常州市规划局组织东南大学和常州规划设计院共同承担《常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及保护策略研究》。该研究重点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规划保护、修缮程序、修缮技术导则、常州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图则、保护利用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现将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和思考提出,以期大家共同探讨。

1历史建筑的概念

历史建筑长期以来被作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词在使用,根据语境或者阐述目标的不同,被赋予“古建筑”“文物建筑”甚至“近现代建筑”①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历史建筑似乎等同于建筑遗产,脱离语境或者说历史延续性的使用“历史建筑”这一词语,往往会造成理解上的混淆,因而有必要对历史建筑的起源进行一些梳理。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历史建筑的概念形成是伴随着人们对遗产对象的认识而不断扩展。

1.1历史建筑概念的界定

按照时间、建筑与城市遗产的代表性、保护的参与性与目标而言,历史建筑的界定与保护伴随着下述观念的变化而获得界定:

1.1.1历史建筑在时间层面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的概念反映了遗产观念在时间层面上的拓展,从历史性的建筑的到历史的建筑,二十世纪早期的欧洲,400年以上的建筑方可称之为遗产,但按国际当下通行建筑遗产的判定规律,50年被作为一个量化的界限,在unesco亚太区遗产保护奖项的评定标准中,50年以上的就可称之为历史建筑。而杭州市更规定“建成不满五十年的建筑,具有特别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具有非常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经批准也可被公布为历史建筑”。

1.1.2历史建筑在保护对象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也意味着对遗产的保护对象从选择神圣的、具有政治意味的考虑扩展到地方性建筑,民居、工业建筑和城市肌理的保护,保护管理的监管部门中地方政府及相关的规划管理部门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以英国为例,英国在欧洲有着最为严谨的遗产名录登录体制,其负责遗产保护的主要中央部门为文化、媒体与体育部(DepartmentofCulture,mediaandSports),而相关具体事宜则由英格兰历史建筑和纪念物委员会(HistoricBuildingsandmonumentsCommissionforengland,简称为englishHeritage)负责。但在近年来,出于对历史,地方政府还可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及需要选择登录具有地方重要性的遗产,至1997年有约31%的地方政府有地方名录,至2007年则约有50%,制定和保护具有地方重要性的遗产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社区及遗产保护部门的共识。地方名录目前尚没有国家统一的参考性登录标准,主要是由地方规划部门负责保护的工作人员根据地方实际并参考englishHeritage制定的法定名录登录标准进行选评登录并向社会公开,有的则被纳入到由地方政府建立维护的历史环境记录(HistoricenvironmentRecords)系统中。同时,与国家法定登录遗产项目不同的是,地方名录目前尚没有专门的国家法律来进行保护,而是通过规划系统实施保护,通过地方规划部门制定地方规划政策,以常规的规划控制程序实施对这类遗产的保护。

1.1.3历史建筑在保护深度上的界定

历史建筑的界定也表明在遗产的保护深度上从单纯的建筑实体的保护到面向城市和人居环境的整体保护,从单纯以博物馆为目的的保存过去时光的努力,扩展为保存城市与过去的联系,适应城市的规划发展,调适变化的力量。“保护是作为历史产物和未来改造者对当代的一种理解。”

2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

基于上述的观念界定,目前历史建筑保护应区别于传统意义上文物建筑的保护,必须保留适当的灵活性。文物建筑的保护是文物本体有价值信息的最大限度保存,而历史建筑的保护必须强调在保护前提下持续利用以及对城市历史风貌延续的功用,也就是历史建筑宜采取的方式是保存外貌,改造内部。

历史建筑的保护离不开合理的利用模式,尤其是位处城市中心区的适当提高公共性的转变不可避免。由于大量的历史建筑位于老城区当中,伴随城市的持续发展,城市的原有功能形态也在不断的转变,城市中心区逐步由传统城市的居住功能向商业、金融业、服务业转变,因而在尽可能在延续历史建筑历史功能的前提下,适度提高其公共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3历史建筑的分类、修缮模式及修缮程序

由于历史建筑的概念界定较广,因此其保护方式及修缮难度加大,急需根据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对其进行分类保护,并明确其修缮方法及修缮程序。

3.1国内城市的历史建筑分类情况

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将历史建筑分为特殊保护、重点保护和一般保护三个等级,并在保护利用的要求上进行差别化得管理。上海则根据重要程度将优秀历史建筑分为三级,并在进行荷载复核的时候制定相应的标准,对级别较低的建筑修缮时的荷载复核适当降低标准。分级的作用是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适当的灵活性,在对价值较高和历史意义重要的建筑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而对于一般性的历史建筑,使其在保护操作的流程相对简化,对外观和内部结构、平面形式的保护改造存在更多的自主性。

3.2常州历史建筑的分类及修缮模式

根据常州实际情况,将建筑物类历史建筑保护根据其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以及完好程度,评估分为三个类别,借鉴了非文物建筑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加权量化的方式确定等级(表1)。

结构体系、装饰装修上进行工程手段强度的区分。对应的修缮工程分为保养维护、修复改善、整治改造三类(表2)。

3.3常州历史建筑的修缮程序

在程序上,主要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明确常州地区的历史建筑修缮工程实施的具体的操作流程规范及要求。具体通过明确在设计、报批、施工、监督、管理等环节的要求,同时建议设计资质要求为满足民用建筑修缮设计资质要求,其中除工业遗产外,尚需相关文物设计乙级资质;施工单位需满足民用建筑施工资质要求,其中除工业遗产外,尚需相关文物施工乙级资质;加固类工程需要特种专业工程施工资质。并且根据前述价值分类和功能类型对历史建筑保护程序中涉及的测绘、检测鉴定、图纸要求和专家指导提供建议。

4常州历史建筑修缮技术导则

通过多学科的参与,针对常州地区特点,汇集梳理国内相关规范,制定具体的保护修缮要求,作为管理的参考和设计、施工的依据。包括:

4.1历史建筑风貌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修缮要求

包括保护范围和风貌协调区的要求,街巷、河道及附属构筑物保护,园林景观及古树名木保护,传统庭院的主要形式及保护,增设照明、广告设施的要求和构筑物保护的环境要素要求。

4.2房屋屋面、墙体、楼地面、地基基础的修缮要求

包含常州地区屋面、墙体、楼地面的通常做法和对应的保护修缮程序及技术要求。

4.3房屋主体结构的修缮要求

包括常州历史建筑的通常结构类型,木结构、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的具体检测、保护设计和修缮标准。

4.4装饰装修的修缮要求

根据装饰装修材料的不同和传统工艺,针对典型的病害情况提出通常的修缮措施与方法。

4.5功能设施改造要求

针对历史建筑周边道路、地面铺装、管线敷设提出规划和改造原则,针对居住类型的历史建筑提出功能设施改造要求,针对水、电、气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出历史建筑中的注意事项,鼓励新能源及新材料的运用。

4.6抗震、消防改造要求

建议历史建筑进行抗震、消防改造,建议使用针对历史建筑特殊的抗震和消防手段。

4.7常州传统民居建筑特征图则

为了避免设计、施工中由于缺乏对常州地区的了解,导致在修缮过程中的建设性破坏,根据常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风貌和工艺特征,从平面组织,结构体系,造型与立面,屋面、墙垣、楼地面,装饰装修等五方面总结整理为常州地区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图则,作为对历史建筑使用和日常维护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

5历史建筑的保护策略

5.1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历史建筑的利用从本质上包含保存的意义,因此,谈及历史建筑的利用离不开保护,保护是利用的前提。保护的目标是让历史建筑具有持续的生命力,让历史建筑所具有的场所精神在其功能再生的过程中得到延续。开发权的转移和产业升级发展是重要的手段,将重要历史建筑基地上没有使用的开发权转移到其他基地上的做法,在西方国家比较普遍,因为通过这样的转移,可以使历史建筑在未来的发展中不受到影响,同时从经济上也解决了历史建筑保护的困境。

5.2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

与之配套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历史建筑往往存在产权复杂和多业主使用的状况,为延续历史功能、改善历史建筑的保存与使用状况,降低人口密度是适宜的做法。①鼓励国内外组织或个人购买、租用历史建筑;②鼓励公有住房的产权单位按照“保护规划”和经审定的“修缮方案”有关规定,迁出现住居民,修缮后自用或出租出售;③对外迁住户给予资金补偿或住房面积返还等优惠政策。结合历史建筑的等级划分,对部分保留居住功能的历史建筑允许进行空间的重新划分和必要功能设施的改造,以满足持续居住使用的基本要求。住户可以选择自愿外迁或结合保护规划与修缮设计进行政府主导的外迁工作,补偿方式有产权调换、货币安置、回迁安置等。

5.3历史建筑修缮资金筹措和产权转让

同时必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专项资金,来源包括:政府安排的资金;社会各界的捐赠;公有历史建筑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公有建筑转让、出租或通过其他合理利用方式获得的收益;其他依法筹集的资金。鼓励民间和社会团体以捐赠、购买和租用的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鼓励以基金会的方式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补贴奖励。历史建筑保护整治工程,包括搬迁安置、方案设计、整治修缮等,根据历史建筑房屋所有权性质不同及保护整治的程度不同分别在保护资金中列支,从而引导、鼓励民间对历史建筑的自发性保护。

需要建立合理的历史建筑的产权转让机制,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的土地政策,历史建筑往往具有错综复杂的权属关系,往往成为制约历史建筑保护的核心问题。经腾空搬迁修缮的历史建筑,需转让或出租的,应当采用拍卖或招投标方式,让受让人可以依法办理产权或租赁登记;而单位所有或个人私有的历史建筑,产权人在转让、出租后,应当报所在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管理机构备案,并办理相关手续。

5.4常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模式

基于上述原则,课题组建议常州第一批历史建筑利用的功能设置主要有:维持原有功能、博物馆和展览馆、创意产业园区、公共会所、文化娱乐、行政机构的办公地、旅馆和其他商业开发、参观旅游对象、公共开放空间及城市小品等几种模式。

5.4.1维持原有功能

继续它原有的用途和功能,这是使用历史建筑的第一种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

5.4.2博物馆和展览馆

适用于整体保护的具有较高历史、教育、审美价值的历史建筑,在体量等符合利用需求的情况下,可开发为历史博物馆和或展览馆等公益性用途。如老礼和堂等。

5.4.3创意产业园区、公共会所、文化娱乐、行政机构的办公地、旅馆和其他商业开发

适用于整体保护或局部保护的历史建筑,要求建筑风貌独特、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可发展办公、休闲、餐饮、会展交流、活动中心等文化商业活动。如暂园遗址、洋行旧址、民宅(玉佩弄5号)、吕宅(正素巷3、5、7号)、民宅(鹤园弄22号)等。

5.4.4参观旅游对象、公共开放空间

适用于具有休闲、旅游开发价值的局部保护或整体保护的聚集在一起的历史建筑,可结合古运河常州段的保护申遗形成常州传统特色地段,结合古运河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城市公共开发空间。主要指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和青果巷西段等在内的历史建筑,包括华宅、段宅、姚宅、何宅、陈宅、曾宅、潘宅、吕宅、刘仙师庙等。

5.4.5城市小品、旅游景点

适用于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历史构筑物,可结合其独特性和艺术性成为城市小品和旅游景点。如钱名山墓、山海镇石、古井、袈裟塔、太平兴国讲寺重修之碑、重修忠义祠记(乾隆26年)、重修常州府忠义祠碑记(道光18年)、进士坊残件、会元坊残件、塑像、烈帝码头遗址及古纤道等。

6结语

城市历史建筑是城市的宝贵财富,是城市的战略性资源,明确历史建筑的概念、确定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明确历史建筑的分类及修缮要求、合理长效地保护利用历史建筑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建设和谐的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①在这篇对2004年颁布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的解读中,历史建筑就被定义为传承文化内涵的近现代建筑。傅爽,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一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法规,城乡规划,2004.4,p30。

参考文献:

[1]RaymondRocher,童乔慧.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一)――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J].李百浩,译.华中建筑,2001(2):95.

[2]RaymondRocher,童乔慧.欧洲建筑与城市遗产概念及其发展(二)――欧洲历史性建筑遗产(续)[J].李百浩,

译.华中建筑,2002(2):34.

[3]F・吉伯德.市镇设计[m].程里尧,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篇4

【关键词】旧城改造;拆迁;文物保护;策略

1项目背景

荔湾区地处广州西部,是广州市独具岭南特色的中心城区和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区,历来以繁荣兴旺之商都“西关”和风景优美之“荔枝湾”、“水秀花香”著称,有着“体味岭南文化到广州,不到荔湾就不算到过广州”的美誉。东部与越秀区相连,北部、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总面积5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3万。下辖22条行政街,193个社区居委会。

荔湾区作为广州旧城改造的核心地区,已编制了旧城更新改造规划。按照“一心两带三片”进行改造。按照规划,荔湾区将被分成几块区分对待:“一心”,指旧城商贸核心区,大致位于六二三路以北、长寿路以南;“两带”,指东西向的商业旅游带和南北向的商贸休闲带;“三片”指旧城核心区,主要是商贸休闲性质,中低强度开发,严格控制开发规模;一般旧城区,提高现有的居住及生活服务质量,延续高强度的开发现状;白鹅潭滨江开发区,将来是荔湾区的现代化多功能区,也是连接荔湾南北两岸发展的纽带。

荔湾区旧城改造第三段改造项目中有六处建筑被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包括李小龙故居、八和会馆、宝庆大押、銮舆堂、泰华楼和一片古老民居。荔湾区政府还指定保护216栋历史有较高价值的建筑,包括金星电影院和各式骑楼,七栋公共设施包括现有的学校、医院。

整个改造过程,荔湾区政府该将最大程度保留主干道建筑,特别是临街商铺及区域内的文物、历史建筑,骑楼建筑和文物保护建筑等都将被妥善保留,大量的石板街巷会尽量保持原有风貌。同时,有关部门将腾出部分公共用地建设公建配套设施,增加绿地、文化、体育、休闲设施等,改善居民居住环境。通过改造后,该地块将与上下九步行街形成功能互补。

因此,承接旧城改造拆迁项目的企业,在保时、保质和保量完成工程任务的前提下,如何保护文物安全显得十分重要。

2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的风险分析

aJ公司承接荔湾区旧城改造第三段改造项目,严格按照政府对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规划,做好这些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在现代建筑与文物、有价值历史建筑的协调上,整个项目实施起来还比较顺利,主要是需要移位、复建的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从工艺和技术水平看,对该公司是一个崭新的挑战。

在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保护方面,取得了比较好成绩。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建2处文物建筑;移位文物建筑1处;改造有价值历史建筑69处,修建具文西关文化特色街道4条。通过文物专家和有关部门验收,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在整体工程中,未出现因施工对文物和有价值建筑的破坏情况,基本达到广州市“三旧”改造办公室的要求,受到广州市文物局的好评。

在旧城改造中,对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影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2.1在旧城改造中,由于机械设备作业产生的振动,如打桩,可能对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产生影响;

2.2由于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年代久远,有些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处于窄巷和胡同中,平时没有得到很好的修缮,一部分有价值历史建筑本身就被认定为危房,因此,在改造过程中极易受到破坏。

2.3污染源对文物和有价值建筑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源,如粉尘、污水、运输遗酒和化学危险品、油品的泄漏及挥发。这些污染源具有腐蚀性,操作和使用不当,对文物和有价值建筑物造成破坏。

2.4由于aJ公司一直以来,以建设现代建筑为主,几乎没有涉及到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方面的工程项目,在工艺和技术上本身是一个崭新的挑战。

3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的策略

aJ公司承接荔湾区旧城改造第三段改造项目后,意识保护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责任重大,要求项目部一定按照政府规划和设计要求,做好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

3.1科学评估,衡量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的风险系数

承接荔湾区旧城改造第三段改造项目后,aJ公司就与文物保护部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部门、有关大学取得联系,进行项目区域内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保护风险评估。通过评估,把项目区域内文物分类为三个保护级别,即a级保护点、B级保护点和C级保护点。这些级别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完好程度来判定的。该公司在得到这些评估结果后,有的放矢地进行改造式保护。

3.2开展专门培训,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和提高文物保护能力

aJ公司组织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培训。聘请文物保护和文物工程方面的专家,对相关责任人和技术人员、基层干部进行文物和有价值建筑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方法的培训,并重点培训一批文物保护宣传员和监督员。从而使经理到员工都能树立强烈的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的意识,以及掌握一定的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的技能。

3.3加工内部管理,制定文明施工制度。aJ公司为了做好该工程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工作,制定了详细的文明施工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3.3.1对施工区域及其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调查,会同其产权、维护单位共同划定需要施工防护的范围,需要拆迁的建筑物,在受到建筑单位委托的前提下,及时与产权单位签订拆迁协议,并尽早拆迁。需保留的与产权单位商定加固防护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施工中正常使用及以后的使用维修。

3.3.2对需保护的建筑物采取措施加强防护,保证其安全。建筑物附近不进行爆破作业,施工必须爆破时采用控制爆破,制定可靠的防护方案及措施,所管理单位批准并派员到现场监护,保证其安全使用。

3.3.3对涉及到当地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及生活习惯的设施建筑物予以保护,确保施工时不发生破坏,避免与当地群众发生纠纷,影响施工。

3.3.4开展学习和教育,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有考古、地质研究价值的物品时,立即停工封闭现场,在派专人保护现场的同时,派人迅速通知建设单位和当地文物部门。经过文物部门处理后,再进行施工,确保祖国文化遗产不受侵害。严禁对发现文物私自占有或非法转卖。

3.4纳入项目控制计划,实行重点监控

编制项目控制计划时,将荔湾区旧城改造第三段改造项目区域内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纳入其中,并作为重要子计划重点编制。在计划中列明了主要负责人,项目部承责人,以及宣传员和监督员的设置,以及相应的激励和处罚制度。并把外聘文物保护和文物工程专家纳入控制计划,赋予这些专家的一票否定权。

3.5规范工程作业,最大程度降低对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破坏

改造工程对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势必造成破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把破坏降到最低程度才是改造工程的重中之重。

破坏的大与小主要取决于工程作业是否规范。aJ公司在编制文物和有价值建筑保护的控制计划时,要求面对不同级的保护对象实施不同的工程作业方法。下表列出不同级别文物和有价值文历史建筑工程作业的方法。

表1不同级别文物、有价值历史建筑的相应工程作业方法

级别打桩重型机槭使用爆破方式………

a级保护点600米范围内禁止机械打桩,实行人工挖桩和钻井绕注打桩新技术不使用任何重型机械,如挖土机、装载机和整路机严禁一切爆破行为………

B级保护点300米范围内禁止机械打桩,实行人工挖桩和钻井绕注打桩新技术可以使用轻型机械,如小型挖土机、小型装载机等,但不得使用整路机严禁一切爆破行为………

C级保护点100米范围内禁止机械打桩,实行人工挖桩和钻井绕注打桩新技术可以按

3.6开展纵向合作,主动接受相关部分指导和监督

工程建设者是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保护的实施者,但具备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保护程度的评价能力。因此,aJ公司与文物管理部门和文物工程部门合作,主动接受这些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aJ公司与文物管理和文物工程部门达成以下合作意向:

3.6.1聘请文物管理部门作为荔湾区旧城改造第三段改造项目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保护的外脑,为该项目出谋划策和开展相关培训。

3.6.2主动接受文物管理部门的监督,在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保护方面,文物管理部拥有一票否定权。

3.6.3与文物工程部门合作,接受相关技术指导,并委托该开展项目前评估和项目后评价。

3.7开始横向合作,吸纳新技术和新资源

由于文物和有价值历史建筑的特殊性及专业性,aJ公司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强。因此,aJ公司积极开始横向合作,与具有丰富经验的文物工程公司合作,吸纳新技术和新资源,主要合作模式见下图。

3.8采取科学措施,杜绝污染源对文物和有价值建筑的破坏。

3.8.1现场目视无扬尘;现场主要道路硬化率达到100%。

3.8.2污水排放一定要符合广州的环保规定。

3.8.3运输无遗洒现象。

3.8.4施工现场的化学品(油漆等)和含有化学成分的特殊材料一律实行封闭式、容器式管理和使用,杜绝泄漏遗洒。

3.9施工过程中,要选择文物保护意识较强、经验比较丰富的挖掘工人;挖土时,如果发现土质、土层颜色改变,也就是有回填土时,就要考虑当地可能有文物;当钎探出现异常区或土层颜色改变时,说明存在文物,就不要再用机械挖土而要改用人工挖。当文物露头时,千万不能自己动手开挖,而要报告文物部门并对文物现场进行保护。

3.10在竣工验收阶段,由文物、质检、监理、设计、咨询等相关专家组成验收小组,检查文物保护的相关资料是否齐全;根据验收规范,检查施工过程中文物保存的完好程度,文物保护方案的施工工艺是否符合实际要求,对需要整改的问题及时提出并要求整改。最后,对验收资料进行整理,并报送有关部门归档。

参考文献

[1]宋雁.略谈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黄晓勇.试谈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J].大众文艺(理论),2009(3).

[3]宋大川.加强地下文物保护刻不容缓[J].北京观察,2007(4).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篇5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建筑信息模型

中图分类号:tU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10-0090-02

1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类建设活动高潮迭起,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飞速推进。历史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旅游资源的载体越来越被广泛的发掘。对于城市、地区及国家而言,它也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来源。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复古、仿古风之后,开始逐渐发展到对历史建筑进行维修和保护。保护历史建筑使得城市的优秀历史和文化在弘扬社会文明、丰富城市内涵中发挥独特作用。保护城市历史建筑对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研究国家和民族地域性特征,研究政治、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艺术、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史,均有重要意义。然而,出于交通、居住、商业等多方面的需求必将引发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城市建设活动,引发城市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给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向大型化、现代化、经济化方向发展,历史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遭到侵蚀。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是学术界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各级政府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研究领域来看,发达国家由于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开展的较早。国内历史建筑保护工作起步到建立相对来说比较晚,遗产保护概念、立法、现代保护理论技术、保护专业等从无到有并逐步深入成熟,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世界遗产保护事业的进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取得巨大进步。1930年产生了中国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最初的法律《古物保存法》。1980年专门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并批转了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关于加强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保护管理的报告》。我国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正在逐步开展,同时很多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工程都有评估工作做为先导。

然而,目前各地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信息,大多数仍停留在纸质文档,或者是单个计算机的电子文档,这些电子文档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数据库。个别地方开展了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历史建筑的虚拟复原,如西安的大明宫复原工程,也需要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各地的建筑规划设计施工部门已经开始采用建筑信息模型,这些建筑信息模型多是针对一个建筑的具体操作。一些单位如大型设计院已经将本单位的建筑信息模型在内部联网,但是这种联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无法在统一的指标体系下在海量信息中自动搜集到相关的信息。

历史建筑价值包括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使用价值、环境价值、保护价值,需要科学的评估;历史建筑保护的先进技术包括虚拟复原技术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历史建筑保护的材料选购、价格计算,也需要数据分析;历史建筑的分类、寿命分析预测,也需要运用数学模型。这些分析工作需要强大的分析工具,因此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急需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2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概况与应用

与其它专业相比,建筑学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水平相对较为落后,设计工作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经验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日益复杂化,单纯以经验、直觉和灵感等传统建筑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科学理论研究建筑设计和方法,引入各种计算机分析技术对建筑作出客观、正确和符合实际的评价。

20世纪八十年代,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简称CaD)技术的应用,给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场革命。它让设计师们摆脱了制图板的束缚,使传统的纸质图纸电子化,为设计的增添和修改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不过,CaD技术只是一种二维图形数据处理方式,虽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出图效率,但是在后续阶段的再利用方面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nng,简称Bim)技术产生并发展起来。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建筑数字技术,这个模型包含了建筑所有信息的综合数据库,可以管理建筑生命周期的全部信息。其对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决策速度与准确性、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价值优势。美国国家建筑科学协会(americannationalinstituteofBuildingSciences,简称niBS)给出Bim在实用中的定义:建筑信息模型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建立存储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所有物理和功能特性的计算机模型,便于业主和经营者利用信息进行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维护。

Bim是一个基于3D的面向应用对象的工程数据库技术,包含了设计意图、项目资料、建造信息、设计管理数据等可视化信息。设计师运用Bim技术进行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建造一个真实建筑的过程。这个虚拟的建筑模型其实是一个包含了建筑物从规划到设计、施工、运营、改造、拆除等全生命周期所有信息的综合大型数据库。

建筑信息模型为历史建筑保护项目提供从最初概念设计开始到整个生命周期里做出任何决策的可靠共享信息资源,使得历史建筑的管理和开发工作进入量化、科学化和法制化轨道。建筑信息模型将这些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发展为数字资源库,使得规划设计、文物保护和相关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各种能反映现状的动态资料,并将此作为管理部门保护和管理的依据。将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运用到日常的历史建筑管理和维护中,能够将历史建筑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整合起来,有助于这些数据的收集、整理、更新、检索、维护和交流,避免这些资料和信息因为分属不同部门而难以共享,同时可以避免有关的纸质书面资料因年代久远而破坏、遗失。同时,在前项工作的基础上,对历史建筑进行客观、公正、适时的追踪评估,建立历史建筑开发的监测和激励机制,保证历史建筑保护的有效性,并及时发现旅游开发带来的危害。

3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历史建筑资源管理

历史建筑保护研究需要着眼于拓宽视野,从历史建筑的生态观、历史文化观、法制观和经济价值观等方面,从更广阔长远的视角挖掘当今的城市建设中历史建筑的价值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这种保护模式是系统的过程,其模式与方法研究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历史建筑所蕴含的各种价值,提高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建筑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建筑信息模型的提出,为实现历史建筑保护建设项目全生命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信息断层和使用维护阶段的信息流失问题。

3.1基于云服务体系的建筑信息模型系统

实际中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指数测评都是同时针对多个对象进行的,每个对象的属性更加复杂和多样,而且多数信息是图像信息,因此需要建立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需要运用更为高效的数据分析软件。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大众参与的计算模式,其计算资源(计算能力、存储能力、交互能力)是动态、可伸缩、且被虚拟化的,以服务的方式提供。这种新型的计算资源组织、分配和使用模式,有利于合理配置计算资源并提高其利用率,实现绿色计算。

3.2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云服务平台

基于云服务体系的建筑信息模型系统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需要功能强大的、能根据需要及时更新的、实现集群计算的动态数据分析软件。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建筑信息管理平台Bim数据的存储与访问是实现面向历史建筑生命期工程信息管理的底层数据支持。然而由于Bim模型的复杂性,使其计算机实现十分困难,成为了推动基于Bim的信息集成和管理的障碍。这就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科技问题,即适应数据仓库下的多维数据集如何用数学模型和算法的多维矩阵表达。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基础上的Bim数据仓库与进行数据分析和查询的联机分析处理,使用户直观地理解、分析数据,最终能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数据,深入地了解包含在数据中的信息、内涵。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是建立在多维数据模型基础上的,这种模型是以数据立方体的形式展现数据。

4基于多维数据的建筑信息模型系统实现

基于云服务系统平台的物理基础,将以网络中心为支撑;并制定一定的资源共享规则,将武汉市近代建筑保护规划设计与施工等相关部门的历史建筑信息模型子系统连接入我们的云服务系统,汇集在统一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基于这个平台能够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实现部分信息的查询与交互。具体能够为用户提供如下功能:

1)提供历史建筑环境数据,了解武汉近代历史建筑分布情况;

2)显示历史建筑的相关数据,特别是其现状影响信息,包括平、立、剖面。通过虚拟建造、信息化建模实现建筑的可视化和信息数据的可查询化,能够根据建筑数据的各种属性,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

3)辅助具体建设项目的计算,包括材料选择、结构优化、方案优化和决策;

4)建立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价值的专家评判体系,并统计辅助保护规划;

5)构建针对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的相关海量数据的集快速采集、存储、计算和分析的云计算服务体系,构建和配置联网云服务平台。

其中历史建筑测评系统的数据涉及到不同时间段多个专家的多个样本,因此我们采用数据仓库来存储这些从日常运行数据库中分离出来,分散的数据。其多维数据库技术提供上钻和下钻功能,易于投影转换,使用方便;且可以有效地根据不同的需要增加不同的指标,又可以方便快捷地对事实数据进行分析。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方法,利用跨学科优势对城市建筑学、文化学进行完善与补充。从根本上解决历史建筑保护项目建设各阶段的信息断层和使用维护阶段的信息流失问题。实现历史建筑保护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具体内容包括:

1)设计具有广泛性的时空观架构下的历史建筑保护的模式和方法,增进人们对城市历史建筑潜在价值的认识。并综合应用建筑信息模型、信息标准以及信息集成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Bim构建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为-实现武汉近代历史建筑信息交换、共享和集成化管理提供理论、方法、技术和平台。

2)建筑信息模型的历史建筑保护的数据涉及到多个指标的不同时间的多个样本,因此可以设计开发面向多对象的基于多维数据分析的数学建模与动态数据分析软件,采用数据仓库来存储这些从历史建筑的日常运行数据库中分离出来,分散的数据。其多维数据库技术可以有效地根据不同的需要增加不同的指标,又可以方便快捷地对历史建筑的事实数据进行分析。

3)发展基于云计算服务架构的信息快速采集、存储、计算和分析技术。实现历史建筑信息海量基础数据的存储。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篇6

【关键词】古建筑园林修缮保护

一、古建筑园林的保护和修护的原则

原真性:为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应在考古及历史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修复,以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来确保达到修复的原真性。这种原真性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意象和社会层面的,应充分尊重所处的历史环境带来的各种场所信息。

完整性:在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其整体环境的整合,这里的环境不仅仅是对其内部或局部的景观要素的孤立处理,还应把保护对象放在整个街区,甚至地区的层面上,保护的同时应契合城市形态的梳理和城市肌理的衍生。

动态性:对历史园林和古建筑环境的修复必须尊重其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在保留至今的种种实体之上,其实都蕴含着不同时段的历史信息,不能单纯武断的复原某一时段的结构元素,而应以一种动态的角度对其蕴含和积累的场所信息进行研究、挖掘和取舍。

适度性:对历史园林的日常利用必须限制在其环境容量所能承受的范围,避免过度利用造成风景的损坏。保护和修复其原真性的需要应优先于民众利用的需要。应在环境容量范围之内对参观或观光的公众人数适度控制,以确保其历史氛围得以保存。

二、对古建筑园林修缮的前期工作

1.现场交接准备

现场交接的准备,其重点是对各控制点、控制线、标高等进行复核,对目前的施工现场进行调整准备,以使整个现场能符合工程的布置原则及要求,这些工作拟在进场前全部完成。

2.技术准备

自进场之日立即着手技术准备,一方面使有关人员能仔细阅读施工图纸,了解设计意图及相关细节,另一方面开展有关钢筋翻样,木工翻样,石工翻样、混凝土级配试配,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等技术准备工作,同时根据施工需要编制更为详尽的施工作业指导书,以使从工程开始就受控于技术管理,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3.机具准备

进场后,对中、小型机具将按进场计划分批进场,设专人对其维修保养,并使所有进场设备均处于最佳的运转状态。

4.材料准备

根据翻样单,混凝土级配单等及时提供钢筋用量及水泥用量,报送业主备案,并落实有关其他材料供应商报业主审批,同时进行采购工作,及时组织前期的周转材料进场,以确保顺利施工。

5.人员准备

总承包管理部人员及相关人员立即进场,作好前期施工准备工作及承担起施工总承包管理职责。开工之前10天,所有施工管理人员将全部就位,而施工人员将根据现场需要分批进场,并在公司内部备足各类专业的施工操作人员。

三、古建筑园林修护的方法研究

1.保护原状,“原汁原味”

对历史园林、古建筑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历史资料为基础,追求形似和原真。这种思路和做法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对历史环境的保护,但由于史料匮乏,不太容易实现。大多只能根据现状,尽量接近历史环境面貌,在局部构造上借鉴传统材料、形式和工艺。

2.保护为主,合理修复

根据史料记载对古迹和古建筑环境以本体保护为主,在史料不全的情况下,对于环境可进行合乎逻辑的修复。

3.本体保护,按需变更

对古迹和古建筑环境缺少史料记载,可在本体保护的前提下,赋予环境新的功能,满足现实社会需求。这也是梁思成先生当年提出的对北京城墙保护利用的思路。如南京秦淮河是一条流淌千年的母亲河,其大部分为历史上的护城河,水体与城墙有着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

对于具体的历史园林或古建筑环境,是保护还是修复、利用,需要根据其价值、现状、空间形态等相关因素综合考量。采用哪种保护修复处理方法,则应根据历史文献,最好是历史图籍,分析古迹或古建筑的特征及所在环境的意象,请教专家,倾听民意,采取合适的保护、修复和利用策略,目标是达到古建筑本体与环境的和谐整体的表现。

4.加强控制性规划保护

首先,针对城市整体制订一个古建筑环境和历史园林的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确立保护目标,确定保护对象和内容,调查它们的分布情况,存在问题,包括周边环境现状,作出环境影响评价。

其次,根据历史园林和古建筑环境保护要求和环境现状,提出控制要素和保护范围,划定“紫线”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包括视觉缓冲区或隔离带,兼顾视觉保护和城市发展的需求。

再次,针对周边环境影响,提出保护策略,对其周边建造活动进行控制性限制,尤其是保护范围以外的风貌协调区的建筑建造的具体退让距离和建筑高度的控制线等。

总结

园林古建筑的鉴定工作和维修加固工作对保护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园林古建筑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园林古建筑的鉴定工作和维修加固工作时,要根据古建筑的保护法则,坚持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在鉴定以及维修加固技术上不断结合以前经验,然后进行完善改进,使园林中的古建筑可以长久的保存。

参考文献

[1]刘玉文.古典园林保护修缮应以园林传统理论为依据[J].中国园林,2013(3)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篇7

重要工作成果1:文远楼改造

2006年3月,为迎接百年校庆,由节能中心发起,组织同济大学规划、建筑、土木、设备、机电、材料、环境、热能等方面的技术力量,着手对同济大学历史保护建筑文远楼进行节能改造,完工后的文远楼在今年5月同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已正式对外开放。改建后的文远楼采用了包括地下水管、内保温、节能窗、屋顶花园、辐射冷吊顶等节能措施。改造对于建筑本身基本上没有什么破坏和其他影响。

历史悠久的同济大学文远楼作为世界著名现代建筑艺术,也是巴豪斯风格在中国唯一的一栋历史文化建筑,至今仍被奉为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重要工作成果2:参展第四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

2006年6月18日到20日,第四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日前在福建省福州市举行,同济大学应福建省建设厅的邀请,由节能中心组织规划、土木、材料、热能等相关学科,以“节能、绿色、生态”为主题,参加了高校馆和循环经济馆的展示。由校长助理黄自萍教授带队,一共有来自科技处、研究院、建筑节能与新能源研究中心、城规学院、机械学院、材料学院等单位的11名教授、博士赴福州参加了交易会。

在高校馆中,学校展示了同济科研学术的综合实力和教育水平;在循环经济馆中,以学校建筑节能与新能源研究中心为主体,展示了在城市建设中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减轻生态破坏的建筑节能与新能源利用的先进技术与应用成果,涉及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绿色照明技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和建筑新能源利用技术等5个方面。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篇8

一、目标任务

全面摸清我县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底数,分类登记、造册、上报,力争多个建筑评为省优秀近现代建筑。

二、普查、评定范围

此次普查评定优秀近现代建筑范围为:全县行政区划内,1840年至1960年期间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与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相联系,能够反映我县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除外)。具体包括:反映一定时期城市建设生活、历史与建筑风格,具有较高建筑艺术水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以及重要的名人故居和曾经作为城市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建筑物等。

三、参考标准

1.纪念类。主要指与重大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代表性建筑物或构筑物,包括:革命旧址,重要的纪念碑与纪念亭、名人故居、名人墓葬、烈士陵园等。

2.代表作品类。包括著名近现代建筑师的主要代表作品以及其他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建筑物、构建物等。

3.特色建筑类。包括建筑类型、空间、形式、工程技术或施工工艺等具有近现代建筑艺术和技术特色,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反映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等。

4.其他类。在我县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其他具有近现代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包括宗教建筑、商业老字号等。

四、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年7月初至年8月中旬)。开展技术培训,进行全面普查的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年8月下旬至年9月上旬)。以乡镇(场、所)为单位,开展全面实地普查。

第三阶段(9月上旬至9月下旬)。对我县普查工作进行重点复查和成果汇总,提出初步名单,并逐级上报县政府、市政府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厅。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为加强普查和评定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县优秀近现代建筑普查和评定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市县开展优秀近现代建筑普查和评定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并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推进、考核考评等日常工作,实行集中办公,落实固定场所和一定办公经费。办公室主任由蔡明华担任,副主任由曹四院、章文杰担任。工作人员从县政府办、住建局、文化局等有关部门抽调。各乡镇政府切实加强领导,分管领导要亲自抓。县城乡建设规划局、县文化局、要成立专门普查工作队,确定专人负责,聘请有关技术人员,组织开展普查、评定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传统建筑;技能人才;技艺传承;路径

0引言

中华传统木构建筑风格独特、造型别致、传力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举足轻重、熠熠生辉。中国传统建筑大多为砖木结构,木构架承重,很容易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的损毁,结构寿命也因此受限。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建筑木材短缺,加上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迅猛发展,传统砖木结构的运用领域受到严重挤压并大幅收窄,几乎处于停滞发展状态,许多传统工匠被迫改行,另谋出路,导致传统建筑技能人才断档,传统工艺失传。如今,随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小镇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技能人才的刚性需求大大增加,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承问题摆在眼前,亟待解决,也需要深入研究。

1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小镇传统建筑建造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8年5月,已通过认定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共134个城市,特色小镇则有数千个,传统建筑的修复改造及现代仿古建筑的设计与建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综观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小镇的设计与建造现状会发现,许多真正的历史文化建筑没有得到及时的修缮,变得摇摇欲坠、破败不堪,而以钢筋和混凝土为主材的现代仿古建筑则风生水起、蓬勃发展,导致如此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历史遗存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作为历史遗存的传统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与灵魂,是文化古城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还是许多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在立法和宣传保护方面的力度还相当不够;(2)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缺失和传统工艺失传导致许多传统建筑得不到修复,任凭风吹雨打,自然消亡;(3)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代替传统砖木结构进行大面积仿古改造。由于传统建筑受到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挤压,导致真正的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就业范围大大缩水,被迫改行;(4)传统木材紧缺,而传统建筑对木材高度依赖。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严重不足,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1]。传统木材资源长期以来是我国的短板,传统砖木结构离不开木材,因而现代木材生产制作技术成为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传统建筑技艺传承需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之一。促进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解决传统建筑人才的培养与流向、新型木材的加工与制造、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与修缮、现代仿古建筑的应用与拓展等一系列问题,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立足法律法规,发挥行政许可的导向作用

历史遗存建筑作为重要的文物应得到特别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从立法角度作出了明确规定,作为地方行政主管单位的文物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历史文化建筑划定保护范围,对建筑周边环境采取限制性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在进行新项目审批时,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发挥行政导向作用,科学合理塑造历史遗存建筑的周边环境,引导现代仿古建筑的设计与改造范围,为仿古建筑在方案布局和立面造型方面进行科学规划。

2.2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与流向

当前从事传统建筑施工的工匠很少有40岁以下的面孔,随着老一辈的相继退休,人才断档问题将摆在面前,如何科学、高效地培养传统建筑技能人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仅有个别本科院校开设了与传统建筑相关的专业,但这部分毕业生基本上是从事设计、管理或科研工作,而高职院校中,开设与传统建筑相关专业的学校相当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许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喜欢高大上的热门专业,不愿选择又苦又累传统低端的专业;另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就业率的考量,学生的去向受到市场需求的约束,学校不能大规模地进行传统建筑相关专业的扩招,否则就会出现僧多粥少的问题。因此,探讨在建筑技术专业内增修传统建筑主要课程或作为拓展部分,这样可以扩大本专业的就业范围,占用的课时相对较少也便于实施。

2.3现代木材的研发与应用

中国数千年以来一直保留着运用木材建造房屋的传统,木结构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形式,曾经得到了空前发展,也创造出了世界上独具一格的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这种结构形式要耗费大量木材,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不高,传统木材相对紧缺,现代木结构技术研究又少,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现代木结构对中国来说,还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正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大面积运用和推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板胶合木(Glulam)、正交胶合木(CLt)等复合、再生木材在现代木结构中的运用,改善了传统天然木材的材料特性:如天然木材受力特征上的各向异性、顺纹剪切性差和纵向抗扭差、木节与纹理对加工性和应力均匀性的影响、耐候性和耐火性差等,由于现代木结构材料品质的提高,使现代木结构的设计摆脱了传统木结构的局限,既能设计成传统木结构中柔性节点和超静定系统,还能解决传统榫卯连接中整体刚度不足、变形不易控制等缺陷,可以设计大跨度、长悬臂、多高层结构模型,大大拓宽了木结构的运用渠道,如今在欧美国家的住宅、大型公共建筑,甚至是桥梁、高层建筑上也得到运用和推广。在挪威西南部的卑尔根市,建成了一幢14层高的木结构建筑公寓楼;Shop建筑事务所在纽约曼哈顿建造了10层高的住宅楼,成为纽约最高木结构建筑;伦敦东部的Stadthaus酒店耗时27天完成了一幢30m高的九层木质建筑;由actonostryarchitects设计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公寓成为当前世界上最高的木结构大楼(总高度53m,18层),使用寿命为60~100年,抗震性能可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媲美。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决定由teamVarchi-tectuur建筑事务所与Lingotto,nicolemaarsen和aRUp合作设计,在amstel河沿岸建一座高度为73m(240英尺)的住宅楼,其将刷新木结构建筑高度的新记录[2]。

3传统建筑技能人才培养

在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小镇迅猛发展的背景之下,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培养问题既关系到社会的需求,又关系到人才的质量,科学、高效地培养社会需求的传统建筑技能人才应切实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师资力量与培育模式

要科学高效地培养传统建筑技能人才,必须拥有造诣高深、技术娴熟的师资力量。如今在传统建筑方面能文能武的人已难寻觅,就是在单一方面有所建树的人也越来越少。自古以来,我国传统建筑技艺传承是靠师徒个别传授,如今在国内开设与传统建筑相关的本科院校仅有同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这些学校的毕业生一部分从事传统建筑的科研与设计,一部分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解决了传统建筑技能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方面的问题,但实践方面的教师还相当缺乏,这需要长期奋斗在传统建筑施工一线,经历许多实质项目打磨后操作技术相当娴熟的工匠师傅来担任[3]。这些人主要来源于传统建筑之乡中代代相传的能工巧匠,他们的精湛技艺正是需要传承与弘扬的。从调查统计来看,这部分人的年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80后、90后的年轻人很少有从事这一行业的,为了防止出现传统建筑人才断档,对此部分人的技艺进行传承,是对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意义尤为重要。

3.2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传统建筑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应与市场人才需求相匹配,企业对人才的认可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和方向,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实际性合作,是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所需人才无缝对接的有效举措。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创新开发所需高级科研人才的问题以及企业对传统建筑技能人才的需求问题;另一方面解决了学校对技能娴熟、经验丰富的实训指导老师的需求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解决学校实训场地不足、实训设备短缺方面的困难,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理论知识完善、科研成果丰硕的优势,实现师资力量互补,相互促进。

3.3传统与现代建筑技术相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如今历史文化名城和特色小镇的发展虽然比较迅猛,但采用传统砖木为主材,木构架承重的情况不算很多,大多是采用钢筋混凝土为主材的仿古建筑形式,单纯传统建筑的修复与改造的数量还是有限的,在传统建筑文化底蕴深厚、木材取用便捷的地区,木构架承重虽有新建与改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体上将没法与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因此,既要促进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又要顺应现代建筑发展的需要,将传统建筑教学融入到现代建筑教学中,这样既必要,又可行[4]。具体操作方面是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将传统建筑的构造与识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几门主要专业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给喜爱中国传统建筑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也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培养后备人才。

3.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培养模式

常规课堂教学要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传授的知识量也相当有限,要想拓宽知识面,就很难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如今,移动终端在大学生中已经普及,开辟在线开放课堂是拓展专业知识面、开阔专业视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其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受限于时间、地点的不足,可以以世界大学城空间、智慧职教等为网络平台,开放传统建筑在线课堂,既能弥补传统建筑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短缺的问题,而且传授知识不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完成线上线下交互式学习,为在校学生和社会群体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

3.5以技能大赛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建筑的传承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民间团体的推崇,如今国内还有不少传统建筑之乡继续采用传统风格建房,许多传统工艺在流传,但从事这方面手艺的工匠大多步入中年,80后、90后的年轻工匠却不多见,伴随着这一辈工匠的老去,如果后继无人,估计传统风格的建筑将逐渐被混凝土仿古建筑或者现代混凝土结构所替代而走向消亡。因此,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进行倡导并隔期开展各项传统建筑工艺与技能大赛,可以以企业、职业学校、民间团体或个人方式报名参加,对于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颁发奖励证书并给予一定资助,在传统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可作为岗位证书予以认可,在职称晋升中给予相当于中、高级职称待遇[5]。通过这些比赛,可将传统技艺人才和人才需求企业聚集到一起,进行思想交流与技艺切磋,提升专业技能、拓宽专业视野,为技能人才的去向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开辟无障碍通道,让优秀的人才学有所用,学有所获,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史篇10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策略;

abstract:Historicalandculturalvillageisourprecioushistoricalandculturalheritageofourancestorsleft,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ancienttownbecomethefocusofhottopicsanddiscussinrecentyears.BasedonthehistoryandcultureofHuaduDistrict,GuangzhouCity,thevillageofhighconservationplanningasanexample,fromthedevelopmentstrategykeyprotection,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regulationmeasures,activationofmultipleaspectsofdevelopmentunderthenewsituationofhistoricalandculturalvillage,inordertoputforwardfeasibleforhistoricconservationvalueandculturalvillage.

Keywords:historicalandculturalvillage;historicalbuildingsprotection;planning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引言

为落实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现代化美丽乡村”战略部署,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花都区开始全面铺开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位于花东镇镇区西部的高溪村作为中心村之一是广东省颁布的第二批省级古村落,其扮演着发展的重要角色。高溪村规划围绕建设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美丽乡村目标,努力打造广州市花都区美丽乡村示范村,走城乡一体、城乡和谐发展的新型道路。

2.高溪村概况及现状保护情况

2.1高溪村地处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北部,2009年被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民间艺术研究会评选为广东省第二批省级古村落,是广东省内保存相对完整的古建筑群。村内古建筑面积约占全村建筑的三分之一,包括具有浓郁广府风格的锅耳房、宗祠、风水堂等,其中田心庄民居、献堂家塾、欧阳可辉民宅等被定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芝聘王公祠为区文物保护单位。

2.2高溪村生产经营仍以生产经营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村内旅游经济项目还处于起始阶段,由于缺乏资金和有效的文物管理机制,虽然建筑拆毁的不多,但大部分老建筑年久失修、结构老化,历史文化价值日益消减。同时,由于部分村民缺乏足够的古建筑保护意识,以及生活条件改善等原因,新建和改造的房屋与传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影响了村落整体传统风貌,使得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亟需对高溪村进行保护性的规划。

3.历史文化古村发展需解决的问题

3.1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一些历史文化古村的领导对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意思薄弱,不能妥善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没有认识到在调整荆棘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时期,历史文化资源是巨大的财富,而不是包袱。

3.2古村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许多历史文化古村,历史建筑年久失修,破旧老化,基本设施严重不足,但由于经济比较落后,地方财政贫乏,缺乏资金,一时难以改善,保护工作面临实际困难。

3.3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威胁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转变,一些传统技艺和民俗活动都被现代的制作工艺和生活习惯所取代,这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悄无声息的,更加容易让人们忽视,因此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4历史建筑群保护措施未能良好实施

许多历史文化名村已经有编制规划却没能落实相关保护措施,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村民为了短期的效益不按照相关要求对历史建筑进行及时的维护,或者拆旧建新使新建筑与古村风貌格格不入;二是相关部门的规划忽视了村民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保护缺乏创新不能为历史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因此许多规划都只是停留在纸面上,难以在实际上继续实施。

4.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思路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首先必须根据当地特色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明确规划目标,高溪村的规划以整治为主,修缮为辅,对高溪村保留较为完好的两处历史建筑群进行梳理,明确保护的范围和内容。规划在保持原有岭南风貌建筑群肌理的基础上,还原其历史风貌,弘扬其岭南特色,为改善村庄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进而带动村庄经济和旅游发展做好铺垫。为达成这个目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制订切实有效的整体保护机制框架

仅靠单个文物保护点进行有限的保护和有限的利用,不足以有效维护传统聚落及其场所的完整性,古村的整体岁月特色和历史价值也为此大打折扣。因此不能停留在保护规划编制的表面形式,应在保护古村整形历史文化风貌的基础上,尽快理顺“城村二元”管理体制,切实关注社区的生活需求。加强空间管理和保护控制的技术能力,制订可行的保护体系层次和保护机制。从而在保护和再利用中有章可循,阻止历史文化名村历史建筑损毁的进一步恶化。

4.2调动和提高村民的积极性和保护意识

古村保护中的传统建筑维护、旧房拆迁补偿、住户重新安置以及保护与更新计划的执行等诸多方面,均与保护主体--村民的生活和利益相关。因此,无论在保护的战略还是保护的技术手段上,古村的保护都必须充实尊重居民的权利、习惯和价值取向,充分反映古村居民公共利益和目标,加强村民和公众参与保护的方式和途径,使古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真正成为深入民心的事业。宜以发展的眼光,形成开放的社区结构,集合社区人力资源,积极培育社会资本,透过社区总体营造凝聚共识,推动社会人士共同参与。

4.3为历史文化名村寻找及注入新的活力

历史文化名村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大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必然结果,古村落中的历史建筑群以及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单纯的为了保护而保护。我们必须思考其变化的根源,对有条件的历史文化名村根据时展的规律对历史建筑注入新的功能,在保留历史文化遗产内涵及精髓的同时,又为村庄带来新的活力,才能够被村民真正接受,确保规划保护措施顺利实施,从而使历史文化名村拥有继续发展下去的生命力。

5.高溪村保护措施和发展策略

5.1为高溪村量身定制保护框架及发展目标

规划从一开始必须就确定需要保护的三要素:自然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其中岭南文化建筑、清代历史建筑群和文物保护单位属于人工环境要素,是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的重中之重,需要对其量身定制保护框架。高溪村是花东镇具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历史文化名村,根据《花都区城中村、近郊村、远郊村名录(2010-2012)》,村庄类型为城中村、文保村。结合高溪村的区位、资源、发展优势定位它为“岭南历史文化名村”。

高溪村规划重点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发展生态农业和历史文化旅游业为主,农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业为辅,以具有历史风貌的村落、整洁的村容和完善的配套设施为目标,形成具有示范作用的、适宜居住的美丽新型乡村。

5.2提升旅游品位,打造岭南民居故乡

高溪村是广东省第二批省级古村落,但目前知名度不高,规划可以从它的标志性、独特性、文化性等方面,为游客提供多元的体验。即村委定期举办岭南文化相关的节日活动,如元宵节开展以灯烛为主题的“赛月灯会”、波罗诞庙会开展“神鸡”民间工艺品展等,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挖掘村庄特色,吸引人气。

5.3注重村内历史文化内涵的建设,结合清代建筑群、古树名木等,打造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为发展旅游做好铺垫。

高溪村拥有历史风貌最为完整、历史建筑最为集中、保存状况较为完好的清代建筑群,规划要切实保护好这批具有重要价值的建筑。在此基础上,结合村内古树、风水堂等现有资源,使村庄散发浓郁的岭南风情,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历史文物遗产,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做好铺垫。

5.4结合农科大观园发展高技术农业,提升农业用地价值。

利用农科大观园在高溪村发展的优势,在保证耕地基本农业生产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本地的技术资源优势,发展基因农业、高效农业、太空农业等高新技术和新型农业,最大化地提升农业用地价值。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开发旅游之间的关系。

5.5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

本次村庄规划必须重视当地村民的参与,充分考虑村民意见,提高群众建设热情,以实现高溪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和社会和谐发展。旨在尽快落实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整治环境,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5.6逐步引导村庄集中发展,集约节约乡村土地资源。

根据《花东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现状高溪村内陶塘庄和横沙庄未来复耕为林地,考虑到近期这两个自然村不宜以大拆大建的方式完成土地转换,规划采取“控制建设,逐步引导”的方式,未来破败的建筑不在原址而在新村备用地上复建,从而达到引导乡村建设集中发展,节约土地资源的目的。

6.总结语

历史文化名村如何能够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延续历史的“脉”,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文化村空间的保护与发展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外,更需要相关专家和广大民众的共同支持和参与,通过对古镇历史文化的充分研究,和谐处理今人与古人和而不同的空间使用模式,古为今用,结合创新思维对历史文化名村开展实效保护策略,使得历史文化古村保护与发展并进,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