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47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篇1

[论文摘要]近年来高职教育质量在诸多因素影响下呈下滑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在克服不利因素影响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市场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来开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在大学扩招的大形势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获得了高速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问题也引起各方面的广泛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而来,就业难题再次凸显。2008年中职的就业率全国是90%以上,高职是70%左右。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比较高,但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这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还有和现实需求、市场需要不一致的地方。必须更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比较低,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不明确

2005年,仅在广东省一个省高级技工的缺口就有100万人。而当时全国高校的毕业生还有100万人在找工作,让这100万没找着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去做普通的技术工人,不一定愿意去。〔’‘究其原因,除了高校专业设置等客观因素外,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认同度比较低是重要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意识逐步升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的无奈选择。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于是学生、家长乃至社会都把高职教育看成“低层次”高等教育。由于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比较低,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出现了定位不准确,有了向学术偏移的倾向,希望借此改变职业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形象。有些高等职业院校甚至模仿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质量保障体系,严重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中,仍将传授理论知识作为课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基本还停留在概念层面。这就造成了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竟争力不强。

《二)经费投入保障体制仍是制约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1998年开始的高校大幅度扩招,使得准备工作跟不上需要,办学投人严重不足。

在对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第五期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理论研修班的高职院校的调查中,高达85.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分别为:34.7%的学校主要依赖于学生学费,30.7%的学校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拨款,16.8%的学校主要依靠学校自筹,2%的学校主要经费来源于中央政府,1%的学校主要依靠企业拨款。同时,33%的学校认为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投人难以保证或不能到位。

(三)生源质量下降也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高校扩招之后,给高等职业学校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生源的进一步萎缩。有许多高等职业学校出现录取不报到的现象,随之而来的是生源质量的下降,因为高等职业学院为了招满学生,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录取分数,这无疑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埋下了隐患。传统的高等专科教育招收学生是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收,而新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招收学生来源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简称为“三校生”)和普通高中,各种层次不等。除应届毕业生外,往届毕业未升学者、失业人员、外来务工及其子女、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岗职工、退休人员等,都将成为高职院校生源。生源年龄结构从单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增加到包括中青年、老年人在内的多个年龄段的人口。通过几年的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办学实践不难看出,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学校,在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显现出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导致难以落实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来源的多样化,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大幅下降。

(四)教学质量下降,人才质量不高

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上不去,学生的素质难以实现全面的提高,社会适应力比较差,会直接影响高等职业学院的社会认可度,最终高等职业教育的活力就难以维持。总理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我国的制造业在迅猛发展,真正的制造业中心要能创新,要能掌握高新技术,要有能操作最新机床车床的人才。这就需要培养高技能的技术人才。这种人才现在是最缺乏的,而且是工业化进程不可缺少的。”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社会对高技能的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高职的就业还不令人满意。高等职业学院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薄弱,思想上又有一定的负担,一种毕业后没有出路的忧虑和恐慌控制着他们,反映在学习上便是厌学、逃学、注意力不集中等,这就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的提高。

此外,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教师队伍不能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学生的实践动手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还未到位,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高职院校普遍缺少“双师型”教师,高职特色难以体现。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不一致,与行业、企业结合不紧密;高职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够科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目标取向不明显。

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重要原则和保证。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首先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一切服务学生。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设置灵活的教学计划、专业规划、实训基地以及考核办法等。其次要以教师为本,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特别强调“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还需要用科学发展观处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规模与质量、改革与稳定是相辅相成的,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应该继续保持持续的适度规模的增长。在高校扩招和经济大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1100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却相对地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比较显著的表现就是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远不及中职院校。这就要求解决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现存的矛盾,保持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之间的平衡。

2.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杠杆,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我国高级技工严重短缺。高职院校要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解决好定位问题。正确定位,就是要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要防止走“普通本科”办学模式。要加强专业调整建设,注重与企业联系、沟通,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结合,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强与经济界的合作,在考试成绩中加入实际操作测试,校内实习场所的建设应达到一定档次,以求实习环境与实际操作环境尽可能一致,注重教师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并推行“双证书”制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

高职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与科技市场紧密结合,与当前新技术、新产品相连,紧紧围绕社会发展,从职业岗位(群)分析人手,科学合理地进行,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包括产业、行业和工作岗位的不同层面。fz〕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要与社会就业结构相协调,如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所学专业的三次产业分布要与所在区域社会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其次,专业大类的毕业生规模应当与相关行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大体平衡;再次,各个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基本对口。

3.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是高职院校追求的目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措施,主要有:(1)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3)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4)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5)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6)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7)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g)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9)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做法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控制体系两个方面。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需要建立组织决策系统、质量控制系统、质量评价系统和市场反馈系统。在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需要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要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预测制度和政府主导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控制评测体系。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准确预测是高等职业院校设置专业课程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参考项目。香港的职业教育有一个人力资源预测制度,其职能机构是职业训练局下属的28个行业训练委员会和部分一般委员会。}4j训练委员会由企业、商会、公会、政府与教育界等方面的代表担任,义务为职业训练局服务。训练委员会通常每两年一次对所在行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对现行职业教育规模、办学方向甚至课程内容做出客观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公之于众。政府主导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控制评测体系的建立,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德国在政府组织下设立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常设机构—教育质量考评委员会,由受过专门质量管理培训的教育专家、教育行政人员、企业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并定期进行教育质量评估。委员会深人学校与企业,以合作的方式重点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学校质量体系建设的咨询与评估,有力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

2.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院校和不同地区设置教学质量评测指标,要有严格的课程流程设置,调整专业时要考虑是否切实可行,学校自身要量力而为。ls]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的种类结构、布局、专业结构等应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一般应该设置面向大区域的宽口径的专业,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以有限的专业覆盖尽可能多的职业岗位。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学校的人、财、物状况,充分考虑开办某个专业能否实现学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益。不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差异,使得各个地区的高职院校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能否适应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要求,能否克服和削减由于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经济、文化、信息诸方面条件的限制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在办出特色上下功夫,便成了各地区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

3.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必须积极发展高职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对教育质量的评价作用。在德国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德国《职业教育法》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有一个职业教育委员会,其职责包括:认定企业培训资格;协会通过培训顾问对培训人员与培训场所进行监督,对资格条件变化的企业采取相应处理,同时还接受企业和学徒就培训提出的咨询,并对职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政府教育部门反映等;此外,行业协会还具有审查培训合同、组织技能考试等职责。

4.工学结合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最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的位置,尤其注重学生职业习惯和职业能力的养成教育。高技能人才只有通过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所特别倡导的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教学才能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才能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就业竞争能力,以及发展潜力。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人点。在工学结合中,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理顺管理关系,采取统分结合的方法,结合不同办学地域、专业类别、社会需求,创建品牌院校和专业。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篇2

关键词:创业教育;质量评价;高职

最近几年,高职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优化高职创业教育,是对国家对于高职创业教育的号召的积极响应,并且对推动高职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起到重要作用,为国家大量输送了创新型人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高职创业教育的顺利展开非常重要,起到了规范高职创业创新教育、评价教学质量、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确保了创业教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高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学观念,具有多学科交织互融的特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在我国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士气高涨,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加上其对输送国家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高校亟需建立一套执行力强、规范性强的测评体系,来推动、维持高校创业教育的前进。

1、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高职优化创业教育的保障

目前各大高校对学生的创业教育非常重视,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提高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就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意见,就要贯彻落实,要正视目前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实施意见”指示,要突出问题意识,找准问题指向,根据这些相关工作有目的的设计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具体到建立硬性制度。通过制度来落实体系。高职创业教育改革是一场持久战,在国家不断出台的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高校要抓住机会,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体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2、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监督了创业教育实施过程

目前大学生创业受到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国家教育部门尤为重视,在相关部门的指示下,各大院校包括民办高校前赴后继地举办了创业教育相关活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学校及时考查创业教育的效果,也能够直观的观察到创业教育的实施情况,看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发现存在的问题,展现出较为完整的发展过程,指导今后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做到科学合理。要抓住当下大学生创业的特点以及面临的困难,从而设计能够提升创业能力的考核方案;要了解社需求,结合大学生创业特点,设计出符合大学生创业要求的测评体系。高校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项目,也指导了未来大学生高等教育的努力方向,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高校创业教育有重要的监督、促进作用,必须要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来保证高校创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创业教育资源有集聚作用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虽然是教育活动,是高等教育的具体实践,但是由于创业教育的特殊性,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工作时,要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合作密切,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实践机会,对激发师生创业思维,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有重大意义。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这里的作用是检验校企合作方式下的创业教育成果。同时也为学校集聚了大量的创业教育资源。此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立场上,将政府出台的政策、学校本身作为主要评价对象,结合大学生创业现状、社会相关部门的态度为原则进行设计。要确保评价体系的操作性、全面性。高校创业教育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带着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镣铐”跳舞,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遵从国家战略要求、符合全球化时代特点的优秀人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在上述目标基础上,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二、高职创业教育现状

经过多年艰苦奋斗,高职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不小的突破,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由于我国创业教育改革起步较晚,比起海外创业教育更成功的一些实例,我国高职创业教育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具体描述为:

1、某些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

我国某些高职院校对创业教育的认识还处在很初级的层面上,对高职院校来说,重点是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率,创业听起来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对高职院校的名誉没有提升帮助甚至可能会降低升学率。而且我国创业教育起步不久,没有多少成功的先例来引导高校开这样的先河。中国向来都是以保守的思想为主,创业教育改革无疑是一步险棋,很少有高校愿意担这样的风险来重点开展创业教育。

2、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投入不足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刚起步不久,创业教育在学校中是另开门户的,与专业教育的分割导致了学生不能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没有专业优势,这会打击学生参与创业教育的积极性。这主要是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还比较落后导致的。此外,与上述原因一致,我国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极度匮乏,也是目前应该得到重视的现象。

3、高职创业教育社会环境不够良好

虽然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大学生创业教育,但是随着近年来有关大学生的负面新闻不断增多,大学生不再是多年前神坛上的群体了,社会普遍对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抱太大希望。学生家庭方面,支持学生创业的家长并不多见,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创业属于不务正业,少数创业成功是因为运气好;政府方面,当下政府虽然出台了很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工商等相关部门也有优惠政策,但是真正对大学生有用的政策不多,大学生创业投资、人事方面也没有特殊政策;学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很难放开手脚投身于创业事业中。要改善这样的社会环境,学校需要在与政府和社会的通力合作下,共同努力,这条道路还很艰难。

4、质量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着重重考验,要想提高高校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监管工作不能松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文章前面已经进行了分析。但是目前,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考核大多还只停留在对学生进行期末考察上面,没有考虑到对师资力量、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的建议及实施办法

针对上述Ω咧霸盒4匆到逃现状的分析,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分为三个部分:教学准备评价、教学执行评价、教学成果评价。具体建议如下:

1、教学准备评价

对创业教育准备阶段的评价,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看门将,应该在师资力量上上强化评价力度。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评价需要具备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对师资力量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对教师专业能力的评价。

创业教育师资评价执行办法:

(1)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在进行自我评价时,要注意发挥个人对于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结合心理学研究,教师在自我评价中能够更好的认识问题所在,而且比起由其他人指出,教师更能够接受自己发现的问题,对提高教师水平更有帮助。教师可以采用填写调查问卷、自我总结、自评量表等方法进行自我评价。

(2)教师互评。创业教育教师每天都处在相同的工作环境之下,处理相同的工作信息,教师互评可以促进有效教学经验的交流,对创业教育教学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之间可以采用座谈会议、听课点评等方式进行交流,同事作为“懂行”人士对于教师素养的提升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学校也可以多组织一些经验交流会议来强化师资力量评价。

(3)领导评价。上级领导作为“局外人”,拥有“旁观者清”的优势,上级领导的评价对教师提升自我专业素养有一定指导作用;加上上级身份,教师会对评价更加重视。领导评价一般采用撰写评语、听课记录等方式。

(4)学生评价。学生群体是叫教育活动的直接受体,学生评价对教师来说相当于一种反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评价来认识自己在师生关系、教学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做出调整,完善教师团队评价体系。学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匿名采访等方式进行师资力量评价。

(5)成长记录袋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是国外刚兴起的一种新的较流行的评价方式,也有其他译文将其称作成长档案袋。成长记录袋主要记录收集教师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教学设计等资料,类似于学生的档案袋,教师作为不断进步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学生,建立这样一个直观的记录袋,有助于教师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自己的发展过程与发展情况,摆脱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可以使教师比较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同时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有助于培养教师的自信力。

2、教学过程评价

创业教育过程是穿个教育的主体,与创业教育实践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对提高创业教育意义重大,同时,创业教育要素与教育效果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使单纯的影响力评价很难对改善创业教育提出有效建议,因此,创业教育过程评价非常重要。创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评价,主要评价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然后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价值的反馈及改进意见,从而改进创业教育过程。创业教育过程评价主要考评创业课程比例、创业实践比例、专业课程在创业课程中的应用比例等方面。强化创业教育过程评价,也就是监督了创业过程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创业教育在高校中的执行力,真正做到推广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过程评价执行办法:

(1)层次分析法。

尽管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但不能忽略其中蕴含的深刻的哲学道理,层次分析法遵循“分析-判断-综合”的思路,决策者在分析解决问题时,顺着这样三步法的思路,将复杂问题分为若干部分,将各部分按照隶属关系分别进行分析,建构起一个有递进关系的阶层结构,比较各阶层的重要性,来综合分析评价过程的重点评价对象。层次分析法首先建立系统的阶层关系,经过分析阶层关系来构造对应的判断方阵,然后对各因素单独提出进行分析排序,最后综合所有因素进行权重排序。目前,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测评体系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就是层次分析法。

(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也是在数学基础上建立起的一种综合评价办法,一般步骤包括:分析评价因素,根据因素集合来确定评价集合,然后对评价集合进行权重分析,接着进行一级评价、二级评价,最后分析总结。针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具体实施,以某一班级教学过程评价为例,首先对班级教学这一复杂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其中的主观因素,然后将主观因素明确具体到某一等级,这样处理之后,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就有了一定的针对性,能够更容易的将上级下达的定性指标转变为利于操作的定量指标。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将上一级的评价结果作为下一级的评价参考指标,这有利于解决多等级的复杂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模糊综合评价法中的权重是灵活可调的独立参量,能够更加准确的评价被评对象。

3、教学输出评价

教学输出也就是教学效果,教学效果能够最直接的反应出教学是否合理,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教学效果可以具体表现在考试成绩、学生反映、毕业生就业率等方面。教学质量评价以数据采集、处理为基础,重点根据教学效果所反馈出的信息,确定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提并归纳总结出改进方案。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测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22—0033—06

教育质量评价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科学地对高职院校开展能保障其教育质量的评价活动,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改革导向和激励效应。本研究通过对10省1市共计45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测评工作进行考察,明确现行教育质量测评体系的评价对象及指标构成、评价方法和形式,以及评价结果等方面的现状,并通过综合分析指出现行体系的若干缺失,提出相应的改革设想。

一、对高职院校现行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实践考察

本研究利用分类与比较、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等多种调查方法,旨在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对评价量表的方案比较法

1.比较数据的获取

数据资料的搜集是整个调研的基础环节,决定着调研过程及其结果的科学性。本研究针对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淄博职业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内45所高职院校搜集的可用于推导出某项结论的一些事实或数据主要来自三个渠道:直接向调查对象收集的反映被调查单位特征的资料;借助他人调查得到的资料;已正式对外的资料。前者为未经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后两项为已经过一定程度加工整理的次级资料。

2.研究方法

对上述比较数据的准确性进行审核,检查调查资料是否真实反映了被调查单位的客观情况;检查资料是否有误,计算是否正确;检查资料所属时间与调查要求的所属时间是否一致。在完成准确性审核的基础上,根据质量评价的内在特点与要素构成,围绕研究任务的要求,依据穷尽与互斥原则,选取一定标准将比较数据划分为若干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实现对评价主体、测评对象、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方法、测评形式等元素的比较分析,并采用统计图表把一系列比较结果按照一定的次序和逻辑关系呈现出来。

(二)对评价工作反应的询证调查法

询证调查法是为达到调查目的和搜集调查对象对被调查单位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实施情况和效果的真实感受,提出一些与调查主题相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通过口头询问由调查对象当面填答,或者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网络调查,根据调查对象的答复来完成资料搜集工作。由于受到调查对象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配合程度等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需要将询证调查法与方案比较法相结合,从不同角度说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体系现状。

二、对高职院校现行教育质量测评调查的统计分析

(一)对测评主体的调查

测评主体是进行测评活动的行为主体。针对所选取的45个被调查单位,将各院校教育质量测评主体归纳为两大来源:一是完全产生于本院校内部;二是立足于本院校内部,兼顾院校外部利益主体。前者又进一步划分为三种类型:以学生为单一评价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或校内同行专家)参评;以教师(或校内同行专家)为主,部分学生参评。外部利益主体主要是指用人单位。按照上述划分将被调查院校进行归类与描述,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

(二)对测评对象的调查

测评对象是进行测评活动的行为对象。各院校教育质量测评对象以出现频次为主要依据,由高到低排列次序分别为: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以课堂教学质量为主,兼顾综合性实践环节。结果如表2所示。

(三)对测评指标的调查

测评指标是指以指标形式体现的能反映评价客体特征的因素。调查发现,有1所院校以问卷方式代替测评指标,2所院校以报告方式代替测评指标,其余42所院校均采用了多指标法,将影响教育绩效的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

1.一级指标的项目定义

在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指标方面,就一级指标而言,在被调查的45所高职院校中,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指标的出现频次最高(34次①),而后依次为教学内容(31次)、教学态度(30次)、教学效果(30次)三个指标;出现频次排在第5~10位的测评指标分别是教书育人、教学基本功、教学过程(含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文件建设(含文档质量、课前准备、备课教案)、教师基本素质(含师德)、教学创新(含教学特色),出现频次均未超过10次。

在实践教学质量测评指标方面,在被调查的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细分为实验(含实践课)的10所高职院校中,针对课堂实践活动或实验进行评价的一级指标出现频次最高的是课堂实验(实践)效果(7次),而后依次为实验(实践)过程(6次)、教学准备(5次)两个测评指标,出现频次排在第4~8位的测评指标分别是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成绩考核与实验报告。而被调查院校所设计的专门用于实训环节质量测评的一级指标基本只涉及实训规范、实训过程、实训效果三个项目。

2.二级指标及各指标的赋权技术

指标分级关系到各类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合理构成以及指标间的勾稽关系和逻辑关联度,是权衡指标体系精确性与简洁性的基本方法。而权重设计是如何将关键成功因素准确地体现在评价指标上的重要问题。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权重的大小不仅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且引导着高职院校的行为方向。调查发现,各院校教育质量测评主要存在10种指标分解及赋值类型,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实践教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幼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以及2011年12月12日教育部关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公布,各地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纷纷出台。这不仅给学前教育事业带来巨大的福音,也给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带来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又给幼儿教师的培养带来巨大挑战。然而,作为幼儿教师主要培养基地的幼师院校,在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精神,进行幼儿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对于实践教学这一职前培训的主要环节往往缺乏足够重视,存在的问题较明显,这直接影响到幼儿教师专业化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主要表现为:

1.实践教学观念陈旧

第一,仅把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教学环节来完成,其主要途径就是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很少将实践教学置于学校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师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第二,实践教学只强调技能训练,很少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主观体验和教师育人品质的养成;第三,忽视学生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过程。目前实践教学未以“行动”“实践”为平台,让学生将书本、外显的公共性的知识通过实践性反思转化为内在的高度个性化、经验化的个人知识。

2.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单一,时间过短

一直以来教育实践只是一个验证环节,并不能探索产生新的知识。实践教学形式基本上只有教育见习与实习两种模式,没有其它教学形式,而且教学实践时间短、不连续,所以有些工作只有割弃,有些环节也只能走过场,无法深入下去。

3.实践教学条件缺乏

实践教学条件缺乏,主要指实习基地缺乏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校内缺乏实验实训模块,校外也缺乏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很多院校的教育实习,多数是在临近实习前才落实实习点,甚至有的还要学生自己解决实习问题,而缺乏被美国教育界称之为“入门学校”[1]的那种教育实习基地。同时高校教师理论性较强但对实践能力关注不够,所以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缺乏一支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我国高校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4.实践教学缺乏整体的规范管理和评估

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评价不科学。在宏观上尚未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微观上缺乏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所以实践教学具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制度化的全过程监控体系。

基于以上原因,为了让实践教学在幼儿师资培养中真正地发挥有效作用,本文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

1.实践教学理念保障:建立起“全程”“体验”“反思”新理念

所谓“全程”,就是在理论教育指导下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新生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将所有实践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系统定位、统筹安排;所谓“体验”,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是指当一个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达到某一特定的水平时其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或者说,是个体对某些刺激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反思”即反省、自我观察。“全程体验反思型”实践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实践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动态的实践环节中,借助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凭借真实教学世界中发生的教学事件及其结果,对自己的思想境界、心灵历程、情感世界、理论体系、操作方略等进行透视和反省,进而形成相关的综合性事实与价值认识。它的理想追求在于使学生在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

2.实践教学内容保障: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方案

在以上理念指导下将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都作为教育实践过程,将学生的教育实践内容通过以下五个途径和五个体验环节去完成,建立起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包括素质课程、技能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教学,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逐级开设普通话、写字课、外语、计算机等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实践课,而且要特别重视音乐、美术、舞蹈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同时还要重视五大领域等专业课程的开设和学习。课堂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清的基础上,重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所有教师的理论课程教学应有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时间,所有教学法课程则应以实践教学为主。加大五大领域课程教学中学生模拟授课的比例,增大技能课程教学中学生模拟授课的时数,课堂教学的考核工作应突出技能考核。

第二,课外活动教育实践。除了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之外,学校应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组织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技巧,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如“故事表演二课堂”、“合唱二课堂”、“幼儿舞蹈二课堂”、“绘画及手工制作二课堂”等等。可通过多种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各种表演、竞技活动充分地发展学前教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唱一首好歌、弹一曲好琴、画一手好画、写一笔好字、讲一个好故事、有较好的舞蹈表现力等,同时每学期都进行专业技能的竞赛活动,优胜者给予奖励,激励全体学生积极投身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训练之中。

第三,参与性、观摩性、模拟性教育实践。新生入校后不久就要以班为单位与一到两个幼儿园班级建立长久固定联系,作为该班的实践基地。同时配发一套对口的幼儿园教材,并分成若干教学实践小组,每组聘请一名指导老师。每周固定一个下午为教学实践时间,让学生到幼儿园真实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幼儿活动,充当幼儿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使学生的身心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这种实践时间从一年级开始并贯穿二、三学年。同时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进行模拟创设幼儿园环境,组织幼儿园活动的实际训练。

第四,研究性教育实践。在以上实践过程中,还需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布置具有科研性质的作业,如做好每次的观察记录,撰写心得体会、教育叙事、教学反思,特别在高年级(三、四年级)每学期还要安排整两周的见习时间到幼儿园全面观摩与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进行各种专题实验、调查研究等,借此树立起学生的科研意识。最后一学年,要求学生撰写学前教育类课题的毕业论文,让学生进入全面的教育科研阶段,这不仅对学生从事教育科研工作有着直接的帮助,而且对将来的幼儿教育工作也起着指导反思作用。

第五,整体性教育实践。即教育实习,是对幼师生的知识、能力、技能、技巧的全面考察和检验。实习时间可安排一个学期,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在高等院校和实习幼儿园双方教师共同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游戏实习、幼儿园教学实习、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实习等幼儿园领域的各种活动。

以上实践内容将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体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全程性、渐进性的同时整个过程的实施都强调学生主体体验,体现出五个体验环节。(1)实践场景体验。学生入学伊始就到幼儿园去感受教学环境,这一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使学生找到职业的感觉。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模拟创设幼儿园环境,组织幼儿园活动,获“虚拟场景”[2]等给学生带来一定场景体验;(2)实践情绪体验。课外活动实践、参与性、模拟性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职业特征,并在体验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与幼儿交往中获职业的光荣感、成就感、满足感;(3)实践思维体验。学生储备一定学前教育理论之后与专业课程同步设置思维体验环节――研究性教育实践。要求学生撰写教育叙事、教学反思,进行各种调查研究等。在这一环节中,依据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反思当前幼儿教育形势等等,将实践获得的经验加以提升;(4)实践角色体验。在实践中非常明确地理顺了“学生”和“未来合格教师”的关系,从入校第一天起,教育实践就逐步展开,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提前进入教师角色。帮助学生在心理上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确立幼儿教师的心理意识并得到逐步强化,从心理、认识、时间、实践等方面帮助学生自觉认同角色;(5)实践行为体验。学生拥有一定的教育素质,拥有一定的反思能力之后,与毕业论文同步,设置行为体验环节――整体性教育实践,让学生深入到社会和幼儿园去,进行全面和独立的教育实践活动。这种实实在在的行为体验帮助同学积累职业经验,完成具有现实意义的毕业论文。

3.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师队伍建设

实践教学条件保障包括硬件条件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和软件资源,即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

实训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首先应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实训条件,扎扎实实地建设好包括幼儿实训室、感统训练室、琴房、舞蹈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求体现职业的真实情境,建立模拟、仿真、全真的实训场所;其次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育行政部门、当地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通过立足自身的特点采取“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相对稳定的幼儿园实践基地,在圆满完成教育实践任务的同时与基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高校和基地幼儿园共同发展。有条件还的可开办自己的附属幼儿园,作为高校幼师培养、研究为一体的教育机构。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建立一支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可以加快对现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将他们打造成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要求主干课程教师在教学前到幼儿园开展实践锻炼一年,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每周应有一定的时间下幼儿园,定期参加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与幼儿园携手共同进行课题研究,使科学研究植根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另一方面聘请有工作经验的幼儿园专任教师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老师,从而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4.实践教学管理保障:加强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完善实践教学文件和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运行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一套上下协调、严密有序、立体运行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所负的责任,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均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主要强化四级组织的功能:一是主管院长强有力的领导,决策功能;二是教务处及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的具体管理、协调、检查功能;三是系级教学管理机构的组织实施功能;四是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小组的指导、检查、管理、执行功能。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职责明确、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同时狠抓实践教学的四项管理:实训基地的设备管理、实训基地的学生管理、实训教学的教师管理和实训教学的制度管理。学校要尝试将实践教学的设备、学生、教师、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管理。

实践教学文件和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实践教学文件和管理制度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课程大纲和教材、实训指导书、学生实训手册、学生实训报告等实践教学文件和仪器设备管理、实训室管理、微格教室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实习基地管理等制度。本着依法施教的原则,围绕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要建立起这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实践教学活动,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5.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保障: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保证体系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保证体系,是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的主要手段。应根据实践教学内容环节和幼儿教师应具有的能力结构制定出全面详细、可操作性强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二线四级两结合”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检查评估。二线即实践教学质量通过学校评价与幼儿园评价两条线进行监控,四级即由学院督导、教务处实训处抽查、系部教研室检查、学生评教四级监控体系;两结合即形成日常抽查与阶段性检查相结合的质量评估办法。定期通报评估结果,并与组织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余红君.高师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

2005,(5).

[2]姜勇,朱素静.新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研究――

“虚拟现场”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

2005,(1):47-48.

[3]王云霞.教师教育专业化背景下高师学期教育专业实践

教学探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6)

[4]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

程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6,(1):47-511.

[5]徐燕.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学

前教育研究,2006,(7).

[6]王晓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及对策分

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7]马新华,李金成,陈代武.医学高职高专实践教学质量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监督;考核体制;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51-02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高职教育的作用举足轻重,对我国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的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自工业革命以来,德国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工业领先,究其原因则是其拥有完善的职业教育体制。现阶段,现代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我国和西方很多国家一样,还处于工业社会,因此加强高职教育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吉林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教学思想传统落后

封建文化在我国存续时间比较长,影响非常大,时至今日一些文化糟粕依然有存在的土壤,吉林省也不例外。正是这些传统封建理念阻碍了高职教育前进的步伐。传统理念中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加官进爵,谋取一个好职位,因此职业教育自诞生之际就被忽视,甚至是不被正眼相看。

(二)教育相关职能部门管理不规范

对于影响吉林省高职教育发展的因素,相关教育职能部门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现阶段所谓的教育专家一抓一大把,教学方法是否有积极作用被忽视,关注点却在一定要有新意上。教育教学方法培训班在吉林省随处可见,很多培训机构讲授的方法却没有实质性的效果。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竞赛形式越来越多,学校对参赛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对其他学生的教育却忽略了。

二、建立健全吉林省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监督机制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控制

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建立健全其质量、考核与评价监督体制,可以促进学校有效控制教学过程。在其推动作用下,吉林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逐渐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不断开放,教学受控对象也不断多元化,从根本上提高了吉林省高职教育教学的水平与效率。同时,随着该机制的不断深入,有效控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推进高职院校更好地综合管理其教育教学工作。

(二)高职院校教学环境不断优化

对于吉林省高职院校而言,构建完善的质量、考核与评价监督教育教学体制,对教学环境的优化也有很大的影响。不断创新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监督机制,为吉林省高职院校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学习风气与学校其他环境,为高职院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在社会各界共同协作下,吉林省高职教育质量、考核与评价体制不断完善,促进吉林省高职教育教学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监控机制得到改善

吉林省教育部门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职教学监控机制。在学校、老师及学生三方协作下,确保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在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体制发展中,教学监控的重点不是单纯的监控老师与学生,而是向整个教学过程不断延伸,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本省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水平与教学质量。

(四)评价系统不断开放

众所周知,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对高职院校实施教学质量、考核监督体制效果的一种评定,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开放的评价系统。只有建立健全评价机制,高职院校教学效率才能得到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系中,评价机制与教学质量、考核监督体制是相辅相成的,不断开放整个教学评价工作。

三、吉林省高职院校健全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监督体制的建议

(一)逐步实现规范化的教育教学

在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吉林省也不例外。因此在高职院校实际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监督体制发展中,要坚持育才的理念,规范教学行为。首先,在教学质量、考核监督的引导下,以教学为主,有效控制并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教学及教学质量,从而形成全面而又系统化的教学体制,教学行为不端规范化。其次,作为科学评价机制,其能够有效评定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因素,引导学校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规范并指引日常教学行为,在此基础上为吉林省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发展方向不会偏离。

(二)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理念

在各省高职教育质量、考核与评价体制建立过程中,主要包含学校要明确办学、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建设、办学方针、规模及长远发展等多个目标内容。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理念,高度重视评价体制的发展、过程机主体等特性,将他评、互评及自评等模式融为一体,确保公平公正的评价体制,评价体制的反馈、激励与导向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优秀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必须以学生就业为方向,吉林省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监督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在改善评价机制过程中,要贯彻落实综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评估各个教学环节效果与质量,从而为高职院校整体教学工作构建规范化的认定机制,在此基础上确保各项教学管理都可以取得预期效果。除此之外,吉林省各个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还要将学生就业市场的拓宽作为关键的教学任务,通过不断完善教育质量、考核及评价监督体制,有效控制掌握学生的就业状况,满足学校专业教学发展需求。

(四)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在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完善的评价机制是其开展教学工作的推动力。在吉林省高职院校教学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从而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自身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将各个教学环节育评价机制相互融合,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评价促进创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评建管有机结合的手段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在吉林省高职院校实际教学管理中,评价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却不属于教学目标。吉林省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建立健全评价体制,才能不断提升其人才培育工作的水平与效率,推动高职院校开展教学改革,加强建设学校基础管理工作。高职院校通过不断完善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监督体制,形成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评价机制引导学校正确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从根本上推动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监督体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已成为各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的起点,吉林省高职院校也要抓住这一契机,不断完善地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水平与效率。因此,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的优秀复合型技术人才,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大力发展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监督体制工作是未来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意义非凡。

参考文献:

[1]沈军,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价值反思与路径探寻[J].职教论坛,2016,04:5-8.

[2]王富兰.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弹性模量评价机制与体制改革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6,01:100-105.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篇6

[关键字]教育质量;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学院

一、高职院校存在的教育质量管理问题

高职院校要想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先解决好自身的教育质量问题,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目前,高职院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职业教育质量管理认识不清

其实,很多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教育质量问题,但对于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却没有什么概念,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商业性和公益性的双重特性,这就致使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更加难以界定什么是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不仅概念比较模糊不清,相应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也比较落后,在衡量教育质量时主要还是依靠考试成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国家相关部门早就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但从具体的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们只看到了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思想还比较落后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思想还停留在以前的落后水平,并没有意识到市场的重要性,没有对如何满足学生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给学生如何满足社会需要留下足够的空间。其结果是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满意,学生对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考虑他们的发展需要不满意。而今,“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虽然已经人人知晓,但很多学校没有把它落到实处,也不知道如何把它落到实处。

(三)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方法、技术还比较落后

当今质量管理从初级到高级,走过了末端检验阶段、统计检验阶段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但是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管理绝大多数还停留在末端检验阶段,主要以考试、考察为主,事前控制差,质量成本高。从这个方面看,高职院校的质量管理水平已落后于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评价标准不够规范

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在对教学进行评价和检查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教学计划、大纲等一些静态的文本,可操作性不强,标准不够规范科学;其评价主要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即以行政评价为主,缺乏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激励机制,使被评价者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往往为评价而评价,没有达到评价的目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

现在国内的高职院校不只是要和国内的一些其他高校进行竞争,还要和一些国外的高校去竞争,所以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在竞争中处于一定的领先地位和优势。

(二)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

在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当中,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也是生命线,因为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体质改革的成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建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实施,可以有效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与国际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趋势接轨

现在,国内的高校和国外的高校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国外的一些教学方式通过很多渠道传到国内,并且对国内的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国外的很多高校都采用了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并处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国内的高职院校不顺应这一趋势,势必会在与国外高职院校的交流中处于弱势地位,阻碍我国高职院校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

(四)满足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现在,很多企业都要求与其相关联的教育培训机构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更好地完成教育培训任务,而国家的相关劳动部门也要求一些技术学院建立相应的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在职业教育的竞争方式不断完善的背景之下,人才培养的相关准则和制度也在各行各业中开始实施,职业教育的质量管理体系越来越受到很多高职院校的重视,“市场强制”和“政府的推荐”将会成为建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必然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也逐步进入到与世界接轨的新阶段。高职院校应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质量认证是建立高质量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机构的一条重要途径,这将是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未来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是发展品牌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孙长友.对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06:24-25.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篇7

>>浅议转型时期的高职教育质量提升大数据下“多元主体”的高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构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估分析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策略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项目实施分析本科与高职的教育质量评价比较分析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途径与对策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的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与有效运行河南省高职教育质量调查与建议广东省高职教育质量政策的工具选择与评价试论iSo标准与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对接基于价值哲学的高职教育质量与评价标准的检视军队院校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控研究浅析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探究高职教育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研究新时期的地方高校教育质量提升论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新时期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与实践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2014-02-27.

[3]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n].中国青年报,2014-06-24(01).

[4]黄达人,王旭初.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些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

[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篇8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内涵,就是实施教育质量管理,它同时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引入企业管理模式,强化教育质量管理理念下,对每一位职工的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每一位员工,应切实履行本职工作,并在自身的践行活动中,真正地落实质量管理的各项制度、标准和目标,通过凝聚每一位员工和教师的特色教育成果,而彰显高职教育的质量特色。

关键词:

企业管理模式;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优化

学校工作的重点,就是教育质量管理工作。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是教育质量管理有效与否的先导。在企业全面管理模式下,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进行确定,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和实现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制定科学的教育质量管理制度,通过优化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使教育管理的效能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彰显企业管理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特色。

一、高职教育引入企业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力军。而在高教大众化的进程中,还存在诸多的教育质量问题,例如,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不合理的专业结构,以及落后的培养方式和陈旧的教学内容,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要使高职质量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就必须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方式和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和现代科技相适应。除了改革现有的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外,更为重要的,是引进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现代教育机构和企业具有相同的本质,都需要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将各种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相关的实践经验证实,在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借鉴的过程中,应与本校的具体情况充分结合,立足于高校的教育特征,将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为了对管理的有效性给予保障,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不断进行优化和改进。基于基本国情,高职教育中引入企业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高职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高职教育与普通的高校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其具有职业导向和企业化的特色,因此高职教育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然要将教育质量作为其取胜的关键。

第二,提高教育质量能够有效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中还普遍存在着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使得有限的资金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经常出现经费紧张的情况。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则能够通过较小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教育经费不足的现象得到有效的缓解。

第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促使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一种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另一种则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注重对教学全过程的评价,而这个评价则是需要通过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来完成的。

二、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标准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它属于一种不同层次的教育,是将一种技术应用性的知识和职业技能提供给学生,并具有较强的岗位性和行业性。总体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涵盖以下的特征:

1.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作为一种职业性教育,高职教育主要是对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对人才的要求是掌握各类成熟的管理规范和技术,具备从事某一工作的能力,能提供各类服务。对技术应用型人才而言,不可或缺的是知识教育,而尤为重要的是能力训练。

2.高职教育的质量追求。对社会是否有效,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职业标准的主要指标。职业教育的宗旨不是对理论进行检验,而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对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探寻真实世界的有效行动,是高职教育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教学过程中突出的是对职业的应用,并立足于应用,对职业素质和能力进行强化。教学评价的基点,是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进行考核。

3.高职教育质量的实现过程与方法。为了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标准,必须要学习技术标准、程序和设计方案,寻找一种手段和方法是职业标准所关心的,研究怎样做,而不是为什么去做。实施“双证书”制,创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质量观进行了更新。通过实施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更好地规范人才质量标准。新的质量观对高职教育岗位的针对性进行了保障,同时对从业上岗的适应性进行了有力的体现。

三、高职教育质量的全面管理

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是其特色和质量,它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教育质量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使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经相关实践证明,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途径和思想,在全球企业界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有效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在这个方针指导下,高职教育应与企业和市场需求贴近。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借鉴,将传统管理和教育的面貌全部扭转,遵循质量至上的原则,形成浓郁的校园氛围,立足于新的视角,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质量管理涵盖三个理念,即产品质量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而不是在检验中得来;在生产链下,产品质量责任可向生产以外的领域推广;质量不是通过检查,而是通过预防得以实现的。高职院校的全面质量管理也要与此对应,并秉承三个重要的理念,即教育质量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通过单纯的考核得到的;教育质量考核并非是通过单纯的终极性考试,而是通过预防、调控和监督得到的;教育质量可以向教育环节以外的工作上延伸。由此可知,高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内容:

1.全过程。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一直贯穿着高职教育质量问题。即从设置专业、市场调研、实施的整个专业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毕业指导、毕业生反馈全过程进行体现。

2.全方位。全方位是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和高职院校所有人才培养方案有关,包括就业服务、后勤、学生管理以及教学工作。作为一个系统,高职院校的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工作,都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真正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3.全人员。具体是指高职院校的全体员工都要参与质量管理与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每个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对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进行强化,对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并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活动层层落实。将质量的考评、实施和设计等一切微观教育教学活动都纳入其中,以形成质量至上的校园氛围。同时,还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质量管理方法来实施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为了使整个教育教学体系处于良好的受控状态,应以质量为中心实施一种动态的质量控制,包括课堂的、课外的和实训的一系列活动,以确保实现总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目前,存在着多种因素,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应与不同的情况相结合,采取相应的质量管理办法。

四、企业管理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优化策略

1.以就业为导向,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学生是否具备真正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是高职毕业生质量的外观体现。在以职业岗位适应性为目标下,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职业变化的适应性和较强的社会就业竞争力。所以应以就业为导向,依据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重点是改革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采用任务驱动,以职业岗位的工作项目为导向,将一定的新知识、新工艺和方法进行融入,并且整合、归纳和重组相关知识,优化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形成的新的课程体系,彰显高职特色。

2.高质量实施双证书制度,使学生就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体现了高职教育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职业资格证书是现代人就业的通行证,是对人才进行衡量的重要尺码,彰显了高职院校为学生就业服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双证书的实施,重点应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做好:一是建立专门机构,对实施“双证书制”进行强化;二是为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提供保障,需要对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和名称进行规范;三是遵循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对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建设和规划;四是为了保证顺利实施双证书教育,需要对职业技能的师资培训进行强化;五是依据职业资格证书,改革各项配套教学;六是建立双证书的保障机制,并且加大人、财、物的投入。

3.拓展产学合作途径,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对高职人才进行培养的必由之路,就是实施产学合作模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学校应和企业、社会广泛联系,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对校内实训场地的功能进行拓展。将企业优质的教育资源吸纳进来,能够真正实现岗位要求、职业技能、产业结构与培训手段、教学方式和内容的无缝对接和零距离接轨,通过培养人才的技能性和职业性,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得到进一步增强。

4.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双证书制度的推行,应将传统教学制度中的以文化试卷考试为主、校内封闭的评价体系摒除,对用人单位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学历知识进行统筹,对行业企业要求和学历标准进行统筹,使质量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实现教学评价的几个转变:一是评价主体要多元化,评价人员由原来学校单方面考核转变为家长、毕业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共同考核;二是将终结性的、单一的文化试卷考核向过程性的、多样性的考核转变,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更客观地得到体现;三是考试内容由文化试卷方式,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向考核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转变,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职业技能,重点是对学生会做什么事情进行检验;四是将标准答案的考核标准向综合评价转变,对学生思维的迁移和知识的迁移进行发展,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作者:谢朝阳单位: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参考文献:

[1]穆少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教育服务与国际接轨[J].职教论坛,2002(05):12-15.

[2]张桂宁,刘宁生.基于国际标准的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7(26):39-41.

[3]蔡晓蓉,孔元发.强化高职教育质量管理打造教育质量特色[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5(03):67-69.

[4]侯小坤.对高职教育质量管理的深入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3):26-28.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篇9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变革。然而在现实中,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科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职业化特征和实践性特色的矛盾日益凸显,改革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能力本位”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与传统的学科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模式、课程开发方法和课程内容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学内容、方法的变革,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变革。然而在现实中,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大多数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还是围绕学科性课堂教学进行,很少以实践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建立在学科教育基础之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色。这一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职业教育改革还在不断地发展中,教学模式并未成熟,另一方面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相对滞后。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学科教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职业教育职业化特征和实践性特色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改革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尺度和标准。没有标准就没有依据和方向,就不能说明教学质量的优劣,就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因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教学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学科教育是“学科导向”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建立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学科教育基础之上的静态化评价体系,其强调的是学生对于学科概念、定义、理论等陈述性知识的掌握;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以学科结构为基础;每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科”负责,其特点是在学科体系中学习,与工作缺乏直接的联系;课程设计按照学科系统化知识构架,按课时节次由教师安排。学科教育中虽然也有实验、实习、实训课程的安排,但只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性课程,并没有体现职业教育实践性“能力本位”的理念,建立在这种教育模式上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然是以“学科”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通过学院主管领导、系部领导、教学督导组、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等平台实现的,评价体系的核心主体是教师而非受教育者——学生,教师“教”的质量决定了教学质量,而很少关注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学生是“观众”。评价的内容涵盖了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是否采用多媒体)、作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课堂教学效果、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评价的主要方法与形式就是教师课堂教学自评、学生测评、系部与学院测评、督导组测评等课堂教学评价,具体地讲就是听课。评价项目包括教学态度(仪表教态、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教学方法手段(讲课思路、板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学生反应、课堂效果)、特色等;评价的结果就是给教师打分,以教师课堂讲授得分和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合格课、好课、优质课、精品课、教学名师的标准。评价的结果作为教师晋升职称、年度考核、低职高聘、高职低聘的条件之一。在此评价体系下,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受教育者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而获得一纸文凭,而并非某种能力的获得。“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高分低能”,“上课抄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考完全忘记”等现象频频出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获得“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职业能力的获得。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学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涵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客观上必然要求改革原有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有别于传统学科教育的“学科”属性,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即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注重掌握技能、知识,获得合理的知识与技能结构。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以典型具体的工作任务为基础;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对某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负责;其特点是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与工作有直接的关系;课程的设计是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化实践性教学为基本点,学生有安排学习进程的空间。“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决定了职业教育是“行动导向”的教育,具有职业化特征与实践性特色的属性。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该是动态化的评价体系,以“实践”为中心展开“学中做,做中学”。评价体系的核心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而教师则是“观众”。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企业、项目、工作过程和社会为平台;评价体系的载体不再是讲授式课堂,而是实践中真实的企业情境;评价的内容不是教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而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基于职业分析的学习领域课程构架;基于“能力本位”的实践性教学过程;不是作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期末考试成绩;而是项目计划、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完成质量、项目评价与反馈;评价的方法是加强各学习环节的评价,注重阶段性评价与总体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企业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理论知识评价与实践操作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借鉴企业对员工完成工作任务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发展。评价的标准不再是教师课堂讲授“教”的好坏,而是学生获取职业综合能力的大小,即企业、用工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

职业教育改革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健康、稳步、快速地发展,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能否不断提高,关系到职业教育能否为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而显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参考文献

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篇10

一、充分体现终身学习理念

在芬兰,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公平、宽容、性别平等、国际化和环境责任。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其中。芬兰终身学习的政策在该国每四年制定一次的《教育和研究发展规划》中有充分的体现。该规划是芬兰教育领域的一个综合性策略。芬兰《教育和研究发展规划(2011—2016年)》(educationandResearch2011—2016.aDevelopmentplan)提出,“在芬兰教育领域,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和生命旅程所有阶段的学习。实现终身学习,重要的是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重视,而不考虑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当正确完成任务时,先前学习经历的鉴定和正式承认将促成运行良好的教育和资格体系,并激发个体在教育和工作生活中的积极性,推动其不断获得进步。”芬兰《教育法》已经规定要对非正式学习经历给予承认。终身学习理念充分体现在芬兰职业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如学习路径的灵活性与渗透性、拨款体系的公平性与激励性、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性、职业教育供给形式的多样性、职业资格的个性化和模块化等方面。终身学习理念也体现在芬兰职业教育学生指导体系中。在芬兰职业教育相关领域,学生指导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芬兰终身学习指导的国家策略于2011年春被批准。该策略强调学生获得平等指导服务机会的重要性,以促进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

二、灵活与渗透的学习路径

芬兰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所有人都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与此相应,教育体系的灵活性和渗透性被列入芬兰教育发展的国家重要议程中。在芬兰,从学前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的任务是确保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如图1所示。从一种水平或形式的教育灵活转移到另一种水平或形式的教育是确保个体选择机会、促进终身学习、防止社会排斥的基本途径。

从图1可以发现,芬兰教育体系具有高度渗透性,在通向高等教育路径上没有“死胡同”。教育体系的渗透性是芬兰教育政策的基础。当芬兰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进行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时,“继续学习的渗透性和平等机会”作为一个基本原则被采纳。20世纪90年代末,芬兰中等职业教育被置于与普通高中教育同等的地位。在芬兰,学生从一个级别的教育过渡到下一级别的教育受法律保护。涵盖多科技术学院和大学的高等教育法律保证了那些具备至少三年中等职业资格或相应资格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一般资格条件。

三、公平与激励的拨款体系

在芬兰,为了保证教育机会平等,各级教育的款项来源主要是公共税收。私人资金仅占芬兰教育体系所有资金来源的2.6%。在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领域,私人资金的比例稍高些,但是仍然低于5%。芬兰职业教育主要由政府和地方当局拨款。政府拨款接近拨款总额的40%。职业教育提供者具有独立财政决定权。芬兰职业教育拨款体系的法定拨款部分基于单位成本(如表1所示)、学生人数以及具体领域和特殊任务的费用而定。不同职业教育领域之间允许单位成本间的差异。其他需考虑的因素则是特殊教育需要。这种拨款方式的优点是分配公平,确保了所有年龄组的教育培训机会。2010年,在芬兰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每个学生的工作成本在5766欧元(学徒制)至31021欧元(特殊需要职业教育)之间变动。

基于单位成本的法定拨款体系在保障公平性的同时,也暴露出其在提升质量方面的不足。为此,芬兰于2002年把绩效本位拨款体系引入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进行试验。基于该体系的激励性效果,2006年,芬兰绩效本位拨款体系拓宽,全面纳入基于单位成本的整个中等职业教育拨款体系。芬兰《教育和研究发展规划(2007—2012年)》决定,自2009年起,芬兰继续职业教育和培训(CVet)拨款体系全面纳入绩效拨款机制。绩效本位拨款体系由基于绩效指标的成果本位拨款和质量奖两个基本部分构成。成果本位拨款占70%~90%,质量奖占10%~30%。二者形成相互补充的体系,以激励职业教育提供者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率。公平与激励相结合的拨款体系为芬兰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条件,特别是绩效本位拨款体系的实施,较好地调动了芬兰职业教育提供者和职业教育机构的办学积极性,提升了其教育质量和效率。

四、全面的质量管理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是芬兰职业教育政策的中心。芬兰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以“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eQaRF)”为基础,由教育政策指导体系、职业教育提供者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外部评估体系三大体系构成,涵盖强制性机制和自愿性机制两大机制,从政府管理部门和职业教育提供者两个层面展开。

强制性机制是芬兰职业教育提供者和职业教育机构依法必须执行的质量管理机制,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机制、绩效本位拨款机制、供需匹配预测机制、国家核心课程、技能展示体系、质量评估机制等;自愿性机制与芬兰职业教育的“客户导向性原则”“信任性原则”“透明性原则”“以卓越为目标的原则”等质量管理原则的精神相吻合,主要包括建议性机制和技能竞赛机制,其中“建议性机制”突出体现在《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建议》(QualitymanagementRecommendationforVocationaleducationandtraining,2006)以及芬兰教育文化部2011年3月公布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策略(2011—2020年)》(VetQualityStrategy2011—2020)中。

在政府层面上,芬兰职业教育质量管理重点是设定目标并确保其实现,最重要的管理措施是通过职业教育法律来规定相关质量管理工作,包括《教育和研究发展规划》的颁布,政府预算、职业教育提供者的自主决策权、国家核心课程、资格要求、拨款管理原则、教师资格要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发展和信息指导等。在职业教育提供者层面上,芬兰职业教育法律保证了教育提供者在决定其教育供给、公共资金使用和质量管理的相关措施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法律要求教育提供者对自己的教育及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参与外部评估,这也意味着,教育提供者需要制定自己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

五、多样的职教供给形式

在芬兰,职业教育和培训供给从中等层次开始。芬兰职业教育分为中等、中等后(非高等)、高等三个级别,每个级别对应的资格水平、学习期限与典型入学年龄如表2所示。

芬兰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学习时间是3年(120学分)。即使教育和培训大多数是在学校进行,但所有中等职业资格都包括至少20学分(大约6个月时间)的工作场所训练。职业资格也可以通过学徒制培训完成。学徒制培训包含安排在学校的课程。在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绝大多数年轻人是在学习本位教育中完成其初始职业教育和培训(iVet)。中等教育后非高等教育导向专家职业资格。该类资格属于能力本位资格,主要是针对具有工作经验的成年人,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中被列入4级(iSCeD4)。多科技术教育是芬兰高等教育双元结构中的一元(参见图1),相当于高等职业教育,但不完全等同,由独立的法律进行管理,其招生的一般要求是完成普通高中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强调学生的工作经验,需要三年半或四年才能获得多科技术学士学位。

芬兰从2008年开始实施的“职业院校策略”(StrategyforVocationalinstitutions)旨在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者间的联络网。为了增强职业教育提供者的服务能力,芬兰鼓励职业教育提供者合并成区域性或者其他强大的职业教育办学实体。这些职业院校涵盖所有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与发展工作。职业院校在与劳动力市场紧密合作中开展工作并完善自己的供给,同时也支持中小企业内部的能力发展。“职业院校策略”已经被视为确保和增强芬兰职业教育灵活性的必要手段。因为,较大的实体可以提供充足的“模块”来确保学习者实现职业资格的个性化,并可灵活选择与变化中的学习需求相匹配的课程。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其专业领域或区域特点自由组织其工作,决定其学校联系网和其他服务。芬兰政府从2007年起为职业教育提供者间的合并提供了每年高达500万到1100万的欧元支持。自2006年以来,教育提供者的数量明显减少。2007年全国有212个职业教育提供者,至2011年初已降至173个。

另外,在芬兰,职业特殊教育是为具有严重残疾或患慢性病的学生提供特殊需要设施和服务的职业教育类型。其教学以小组方式进行组织,主要重视实践而非理论,也为学生的学习及日常生活提供个别指导和支持。

六、个性化和模块化的职业资格

芬兰职业教育和培训涵盖8个学科领域与50个以上的职业资格(包括100多种不同的学习课程)。芬兰职业资格的典型特征是个性化和模块化,以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为例,获得相应职业资格的学习期限是三年(每个资格包括至少半年在工作场所的在职学习),学习范围是120学分的课程。全日制学习课程一年相当于40学分,包括职业课程和在职学习(依不同资格而异)以及核心学科(所有资格均相同)。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课程以个人学习计划为基础,包括必修和选修学习模块,如表3所示。芬兰职业教育模块化考虑到资格个性化的程度。学生可以把相关模块融入专家职业资格和高级职业资格以及多科技术学位的学习模块中。职业资格模块化增加了学生选择的机会。资格由许多“大模块”进行组织时,学生可以部分地选择这些模块,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因此,模块化资格结构增加了灵活性和选择余地,使学习者更容易从早期学习和能力中获得学分,也容易对资格进行补充。

七、几点启示

如何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发展职业教育的主题,借鉴芬兰的经验,建议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是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增强职业教育体系的横向、纵向渗透性和灵活性,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立交桥”,构建“先前学习”的鉴定和认证体系,防止社会排斥,保证人人拥有平等的教育和培训机会,满足民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是完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构建公平性与激励性相结合、注重质量提升的职业教育拨款体系,给予职业院校更多的财政自,调动其办学积极性,同时考虑残疾人(学生)职业教育的特殊需要。

三是从法律法规体系、技能需求预测体系、国家核心课程体系、技能考试体系、质量评估体系、技能竞赛体系、国家(质量)指导策略、职业资格体系、教师专业标准等方面,全方位搭建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

四是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构建与各级职业资格相对应的实现相互沟通和衔接、充满生机活力的多样化职业教育类型,探索和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加强职业教育办学实体间的联络网,增强其服务能力和效率。

五是与工作领域密切合作,构建个性化、模块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资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