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18

矿产资源市场分析篇1

摘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本文以煤炭行业为例,在对我国煤炭行业市场结构、煤炭企业短期行为以及煤炭市场供需曲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资源税费制度,结合我国国情,从矫正煤炭开采外部性着手,分析了征收从量税和一次性总付税对资源节约活动的促进作用,提出了改进、完善煤炭资源税和矿业权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外部性;资源税;矿业权;和谐社会;煤炭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2-0075-06

我国经济长期保持着8%―10%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也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资源、环境压力。据统计,从1980年到2000年,我国是用能源供应翻一番来保证GDp翻两番目标实现的;2003年,我国占全球的GDp和出口总额约为4%和6%,但却消耗了全球31%的原煤、27%的钢材、20%的铝和30%的铁矿石[1]。和谐社会不仅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且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深层次理解,和谐社会必然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应该将节约的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包括在自然资源开发过程中,依据自然资源的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开采和使用。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从资源开采的源头入手,利用经济学原理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和谐社会背景下,如何提高煤炭资源在生产领域的利用效率进行研究。

一、煤炭开采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炭生产一直呈现出这样的一种悖论,一方面从资源供给上看,我国的人均煤炭占有量已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危机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煤炭生产仍然处于十分粗放的状态,掠夺式开采、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现象已经成为煤炭企业的通病。据测算,我国煤炭资源的平均回采率仅为30%,相当于采1吨扔2吨,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上述现象属于一种典型的“公地悲剧”现象,在成本核算、市场影响和产权模糊等因素的约束下,产生了生产的外部性[2],煤炭资源开采的私人成本远小于社会成本,无形中助长了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使用,导致资源在开采阶段的惊人浪费,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1.我国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

在由梅森(marson.e)、贝恩(Bain.J)等学者创立的哈佛学派中,“结构―行为―绩效”(SCp)分析范式奠定了现代产业组织学的基础,按照这个分析范式,市场结构决定行为,行为产生市场绩效。从市场结构上看,集中度指数的高低反映了产业内企业规模的不对称程度和企业间的垄断竞争关系,如果有限数目的企业控制了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则市场结构是寡头垄断结构;如果同样数量的拥有最大市场的企业只能控制很小比例的市场份额,则市场结构是集中度较低的垄断竞争或自由竞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煤矿发展迅速,煤炭生产由国有重点煤矿为主逐步转向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企业煤矿三分天下,最终演变为乡镇煤矿占据半壁江山的局面,成为煤炭供应的主力军[3]。目前我国有2000多家重点煤矿和2300多家乡镇小煤矿,据调查,2004年全国煤炭企业产量前8名的企业生产总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19.96%,而美国的煤炭生产企业只有200家,前8名企业在全行业的产量却在45%以上[4]。因此,从市场集中度可以看出,我国的煤炭采选业非常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其重要特征是产品的品牌效应弱,价格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具有重大影响。

2.煤炭企业的生产短期行为

在完全竞争市场,假定煤炭生产的边际企业成本和边际社会成本分别为mC和mSC,由于生产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是负效应,故边际企业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mC

3.煤炭供需关系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在供需关系上,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对应我国煤炭生产的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统一安排配置各煤矿的产量,各煤矿按照计划数量进行生产,并按照需求计划统一调拨分配至社会经济各领域。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逐步放宽对煤炭生产的控制,假定在市场化初期,煤炭行业的供给曲线为S1,需求曲线为D1,市场均衡位于e点(p1,Q1)(如图1所示)。在这一阶段,由于煤炭开采的边际企业成本(mC)低于边际社会成本(mSC),煤炭供应规模扩张,煤炭行业的供给曲线由S1右移至S2,最终市场均衡位于F点(p2,Q2)。整个煤炭市场处于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时期,其中地方乡镇小煤矿的产量增幅很快,它们与国有大矿争资源、争市场,煤炭价格逐年降低,很多煤炭企业陷入亏损的境地,特别是国有大矿由于社会负担沉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纷纷破产倒闭。这也是我国20世纪后10年,煤炭企业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

第三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不可避免要增加对资源的使用,而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以及存在的浪费现象,进一步刺激资源消费的增加。煤炭行业的需求曲线由D1右移至D2,最终市场均衡位于H点(p3,Q3),p3>p2,Q3>Q2。呈现煤炭生产供不应求,价格攀升的现象,这又激发了煤炭企业的新一轮超规模开采、掠夺性开发,许多已经关闭的小煤矿死灰复燃,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由以上分析可知,由于煤炭开采外部性的存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煤炭供应规模急剧扩张,导致我国煤炭市场形成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煤炭价格不断下跌,煤炭生产企业在损害社会利益的同时,也将自身推入了困境。从21世纪初开始,由于世界能源供需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量增大,包括出口在内,呈现产销两旺的态势,煤炭价格走高,煤炭资源供不应求,但在繁荣背后仍然难以掩盖危机,在巨大利益的诱惑下,煤炭企业掠夺性开采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甚至愈演愈烈,煤矿安全事故增多,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回采率过低,不仅不符合我国和谐社会的基本国策,而且还会影响到我国长期的能源战略安全。

4.国外煤炭资源税费制度借鉴

在西方国家,矿产资源的开发历史长,矿产资源所有权以及矿产资源财产权制度建立较早。其中,与矿产资源所有人和矿业权人有关的资源税费包含权力金(Royalty)、资源租金税(Resourcerentaltax)、固定费(mineralfixedfee)、红利(Bonus)、资源耗竭补贴(depletionallowance)等[5-6],我国煤炭资源税费和西方国家的资源税费制度比较[5],如表1所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西方国家的煤炭税费制度从矿业权出让(转让)、绝对地租(权力金)和级差地租(资源租金税)的收取,以及资源补偿机制等方面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基本上保证了煤炭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国的煤炭资源税费制度与国外相比存在以下不足:(1)资源税费设计未遵循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费率和税额偏低,无法遏制“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短期行为。(2)矿业权作为一种他物权没有人格化,轻易取得的资源往往不懂得珍惜,资源浪费严重。(3)政出多门,各自为政,各项税费之间缺乏协同和调节作用。

煤炭企业生产的外部性给社会福利带来损失,使经济体系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按照福利经济学第二基本定理所述,“假定多个人和生产者都是利己的价格接受者,倘若恰当的一次总税负和转让施加于个人和企业,几乎任何帕累托最优均衡都能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7]”。从中可知,征税和一次性转嫁的方法就是政府以强制手段实施,基于市场机制的外部性内部化处理方法,从而减少社会福利损失,恢复帕累托最优。

二、煤炭资源税与和谐社会构建

利用西方经济学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和行业市场均衡的分析手段,对煤炭资源税和矿业权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做进一步的分析。

1.厂商和行业供给曲线分析

按照我国资源税的征收原则,假定对煤炭企业按所生产的单位产品征收某一固定数量的从量税――资源税,单位税额为t,图2显示征收资源税前后,企业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以及行业的供给曲线的变化。

假定在所讨论的期间内,市场需求不变。征税前,煤炭行业的供给曲线为SS0,需求曲线为D,市场价格为p0。税前厂商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分别为aC和mC,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在F(p0,Qi0)点,均衡产量是Qi0。征税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分别提高到mCt和aCt。由于行业供给曲线由厂商供给曲线叠加而成,厂商作出的最初反应是将产量降至边际收益(p0)与边际成本(mCt)相等的点Qi1。厂商产量的减少将会导致整个行业的供给减少,供给曲线由SS0左移到SS1,与需求曲线D相交于e1点,形成新的市场均衡价格p1。按照新的市场均衡价格,煤炭厂商利润最大化点在K(p1,Qi2)点。因此,从短期均衡看,征收资源税后,煤炭厂商和煤炭行业的均衡产量都下降了。

从长期均衡来看,由于征收资源税,部分按价格p1生产的厂商将发生亏损,并退出煤炭行业,行业内的厂商数量减少,市场供给曲线将在SS1的基础上进一步左移,整个行业的产量降低,价格提高。维持生产的煤炭厂商将在价格调整至与长期平均成本(LaCt)相等时,达到长期的稳定均衡。

2.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知,资源税在矿产资源有偿开采的改革探索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征收资源税后煤炭产品供应量下降,价格提高,既可以体现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又有利于鼓励并促进人们节约资源,提高煤炭资源使用效率。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政策仍存在一些不尽如意之处,为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对煤炭资源税的配套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现行的煤炭资源税单位税额明显偏低。国家虽然在2005―2006年提高了12个省区的煤炭资源税税额,但仍低于近两年的煤炭价格上涨幅度,煤炭开采中的暴利现象仍然存在。如,山西省重点煤矿吨煤平均售价由2003年165元/吨,上涨到2006年3月份317元/吨,涨幅92.1%;而国家税务总局调整后山西煤炭的资源税税额为3.2元/吨,仅占煤炭价格的1%。由图2可知,如果资源税单位税额与价格相比微不足道,煤炭企业对资源税额上调的反映就不会敏感,税收的调控作用有限,无法遏制煤炭企业的无序生产和恶性竞争。本文认为,在资源税的改革上应体现系统性和配套性,一是煤炭资源税费的改革应具有系统性,西方国家普遍实行权力金为主的资源税费制度,从而体现国家对绝对地租的所有权,我国现行的资源税只能反映劣等煤炭资源与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从长期来看,我国的资源税改革应通过资源税参与煤炭资源价格的形成过程,使资源的绝对地租部分能充分收归国家所有,改变无偿开采和使用的状况,如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纳入资源税,实行税费合一等;同时,资源税还要能够调节煤炭开采企业的级差收入,将级差地租Ⅰ的部分(指因资源自然条件好、运输条件好而形成的)收归国有,这也是保护不同类型的资源同等条件开采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煤炭资源税费改革与增值税、所得税改革的配套性,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煤炭增值税税率13%,不予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而煤炭工业位于产业链的前端(在国外列入初级产业),外购资产中原材料所占比重小,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大,因而可抵扣的购进额仅占产品销售收入的20%左右[6],远远低于一般工业产品70%左右的比重,课税过重,不利于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资源税的改革必须与增值税、甚至所得税的改革同步进行,在探索建立消费型增值税,将固定资产纳入进项税抵扣范围,降低煤炭企业增值税实际税负的同时,适当提高资源税的单位税额,保证煤炭企业整体税负的平衡。

其次,现行的煤炭资源税费制度没有起到促进资源节约的作用。在计税依据上,既没有区分某一矿山的富、贫矿段,也没有考虑某一矿体开采的时间阶段,开采1吨富矿与1吨贫矿,1吨难采储量和1吨易采储量缴纳同样的资源税,无法从源头上遏止煤炭企业“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短期行为。从理论上分析,资源税从量计征,可以作为计税依据的“量”有储量、产量、销量三种,理想的资源税应以储量为计税依据,即按照煤炭资源已探明的地质储量的动用量计税。这样,开采企业如能节约利用资源,等量的资源储量消耗可以生产出较多的产品,单位产品负担的税额也就相对较少,可以相应得到较多的利润,这就能促使企业节约、有效地利用资源。但是这种方法在实践中不易操作,难度很大,不仅要求对煤炭资源地质储量勘探准确无误,而且要求有很高的征管技术水平,但其确是煤炭资源税征收管理的改革方向。如果进一步加以分析,最符合资源税立法精神的计税方法,应该是在按照储量计征的基础上,以从量差额计征,将单位税额与回采率挂钩,通过制定完善煤炭资源开采技术标准,将资源储量与实际的开采量挂钩,对回采率高的煤炭企业给予降低税率等优惠待遇;反之,实行惩罚性税率,直至其亏损破产,退出行业市场。

三、煤炭矿业权与和谐社会构建

1.厂商和行业供给曲线分析

矿业权的出让与税收不同,它相当于一次性转嫁的总付税,不随产量或价格的变化而变化,是对煤炭企业征收的一笔固定费用,增加企业的平均成本。

采取矿业权出让的方式获取采矿权,厂商的边际成本mC保持不变,而平均成本由aC提高到aCt,厂商对一次性征收总付税的最初反映仍旧是生产Qi0的产量(如图3所示),因为在这一点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相等。如果征收一次性总付税后每个厂商都能够弥补平均变动成本,则行业市场供应量维持Q0的水平不变。如果某些煤炭厂商因征税后不能弥补其平均变动成本而停产,则行业市场的供应量将低于Q0,这是短期均衡的情况。

长期来看,由于部分煤炭厂商不能弥补亏损,退出该行业,市场供给将减少,行业供应曲线由SS0左移至SS1,最终整个行业的均衡点在e1(p1,Q1)。而煤炭厂商的均衡点在B(p1,Qi1),形成新的市场均衡价格(p1),它能够弥补留在该行业内的厂商因征税而增加的长期平均成本。因此,煤炭矿业权有偿出让导致市场均衡价格提高了,留在行业内的厂商的产出水平提高了,但是,由于部分厂商的退出,导致整个行业的产量减少。另外,采取出让方式获得矿业权,厂商总的固定费用增加,平均成本增加,从产业组织上看,大的煤炭厂商由于规模经济因素,更容易生存下来,小的煤炭厂商逐步被淘汰,有利于提高整个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

2.分析结论及政策建议

矿产资源的的产权可以分解为所有权和矿业权,后者又细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我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都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在市场经济下,为使矿产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由于矿业的勘探与开发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和专业技能的工作,由国家或所有权人亲自行使探矿、采矿的职能是低效率的,所以,一般实行所有权与矿业权分离。

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04年,我国14万个矿业企业中90%以上的采矿权仍然是无偿取得的,而拥有采矿权的主体与实际生产经营者也不是统一的,80%的地方国有煤矿持有采矿权许可证,而投资及生产经营者是民营企业甚至自然人[7]。我国矿业权的制度安排起步较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通过合理的产权安排提高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合理评估矿业权的价值。矿产资源的价值归属与补偿,使得资源使用者能够获得未来收益的稳定预期,从而在当期和远期的开采效用中做出理性选择。矿产资源的总价值是经济价值(economicValue)、存在价值(existenceValue)和环境价值(environmentalvalue)的总和,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推行,后两种价值会越来越大。在我国,按照国土资源部矿业权评估的相关规定,采矿权的价值是以矿产资源储量为参数,确定的矿产资源在投资开发后每年获得的总收入,扣除了各种投资成本及税费和合理的收益之后剩余的部分的现值之和。可见现行的采矿权价值不包括矿产资源的后两种价值,是以部分价值取代了全部价值,特别是协议出让的采矿权,从理论上就造成了矿产资源价值的缺失,由图3可知,由于采矿权无偿或低价获得,煤炭生产企业需要摊销的固定费用少,进入壁垒偏低,这是民营矿山、个体矿山与国营矿山之间长期恶性竞争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煤炭资源矿业权评估时,必须选择科学的方法,对其各种价值予以充分考虑,并通过招标、拍卖的方式出让,以反映煤炭开采企业真正的资源成本,增加成本约束的作用,促进其走上集约生产的道路。

其次,完善矿业权二级市场。国际上矿业权流转制度总的特点是:一级市场是矿业权流转的初始交易,由国家垄断,出让的原则主要是权力和义务一致,不得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二级市场是矿业权的再交易,由矿业权的受让人再行转让,必须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矿业法规主要是调整资源所有权人、矿业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国家收回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有利于资源的长远规划,而矿产资源的隐蔽性,决定了勘查投资的风险性(包括市场风险和资源风险),在二级市场上,通过设置矿业权,并以探矿权有偿转让为基础,国家可以将探矿的风险转移到矿业权主体的身上,配之以高收入(包括优先获得采矿权等)作为回报,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一致;采矿权是矿产资源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是矿产资源的使用权,采矿权的有偿转让也十分必要,把矿产资源当作国家一项特殊资产,以一定的程序和合法形式通过评估价值出让给业主,在保留国家名义资源所有者身份基础上,使业主获得实质意义上的开采权,还有变卖本块段“资源”的资产的处分权。也就是矿业权由国家流转给业主、业主还可以再次流转。只有如此,业主会才会放心地按需投入、合理规划、合理开发。

最后,公平分配资源租金。自然资源的价值(租金)获得市场实现后,将由所有者、使用者、各级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分享[8]。所有者分享租金的权力来自于对自然资源法定所有权,是对其部分让渡自然资源产权的机会成本的补偿。使用者通过与所有者签约获得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使用、收益、处置权,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以利润的形式分享租值。各级政府则通过征税分享租值,假如政府同时是自然资源的所有者,它还可以依据所有权收取租金。如果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收入提高,则提高的收入可以看作是当地居民从中分享的部分资源租金。并非所有的租值都能实现,由于各种制度性因素,在自然资源使用和租金分配的各个环节,租金消散(Rentdissipation)的现象极为常见[11],这一点恰恰是需要国家在煤炭税费改革中统筹考虑的。因此,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在中央、地方、矿业集团和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合理分享资源收益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包括使各级政府在资源租值的分配中获得更大的份额,实施财政资助、耗竭补贴政策鼓励矿业集团寻找新矿体,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等等。

参考文献:

[1]谢浩然.GDp再翻两番,能源供应也翻两番吗[n].经济日报.2003-02-26.

[2]宋冬林,赵新宇.不可再生资源生产外部性的内部化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1):28-32.

[3]张米尔.市场化进程中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4-115.

[4]仵自连.煤炭产业过度竞争的原因及对策[n].光明日报.2006-07-20.

[5]杨人卫.促进我国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税费体系改革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3-24.

[6]李国平,张云.矿产资源的价值补偿模式及国际经验[J].资源科学.2005,(5):70-75.

[7]王世军.我国矿业问题的制度分析[J].中国矿业,2005,(4):24-27.

[8]马.资源税与区域财政能力差距[J].经济学动态,2003,(6):38-41.

[9]DennisJ.mccarthy.miningtaxation:aglobalsurvey[m].taschenbuch:Coppers&Lybrandnatltax,1991:3-7.

[10]J.V.mSarma,G.naresh.mineraltaxationaroundtheworld:trendsandissues[J].internationalBureauofFiscal.Documentation.2001,(1):2-10.

矿产资源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煤炭产业;SCp模式;市场结构

1、贵州省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1)煤炭资源勘查现状。贵州煤炭资源丰富,含煤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40%左右。经过50年的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截止2005年底,贵州已发现的井田或矿区331处,累计煤炭资源储量504.3亿吨。在已发现的煤炭资源储量中,达到勘探程度的106处,煤炭资源储量112.9亿吨,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22.39%,详查62处,煤炭资源储量86.7亿吨,占煤炭资源储量的17.19%,普查80处,煤炭资源储量48.2亿吨,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9.56%,预查83处,煤炭资源量256.4亿吨,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50.86%。详查、勘探程度的含煤区域主要集中于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遵义市,已发现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盘县、黔西等地,其余地区多数矿点尚处于预查或普查阶段。

(2)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从贵州省的煤炭产量发展速度看,2006年以来贵州省的煤炭生产增长很快。如图1所示,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贵州省的煤炭产量基本是逐年上升的。

2、贵州煤炭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1)贵州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省煤炭矿权的设置不合理,一些适宜建设大矿的矿区被肢解成若干小矿,大矿小开的情况较为普遍。2006年以前,乡镇煤矿的原煤生产产量已经占到总产量的75%以上。2007年,由于实施煤矿整合、整顿关闭,比上年减少8.06%,也仍占全省总产量的74%。全省集体、个体煤矿1444处,其中年设计生产能力大于30万吨的仅有12个。如图2所示,贵州省大型、中型、小型、小矿煤矿矿井数的比例约为1:3:76.7:37。由此可以看出贵州省的煤炭产业只能被归为最松散的“原子型结构”,属于极度松散的产业。

(2)贵州煤炭产业产品差异化分析。煤炭产业产品差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而:一是体现在煤炭产品主体上,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二是体现在企业销售渠道和服务条件差别上。贵州省的煤炭产品的品种较为齐全,主产无烟煤、贫煤和瘦煤。但是贵州省的深加工能力差,大部分以原煤形式直接外销其他省份,没有中间产品加工过程,煤炭深加工产业规模小,高附加值产品少,大多以初级产品为主。

(3)贵州煤炭产业进入和退出壁垒分析。进入壁垒是从新企业进入市场的角度来考察市场关系的调整和变化,考察产业内已有企业与准备进入的企业间的竞争关系,反映的是市场中潜在的竞争强度。本文根据大型煤矿、中型煤矿、小型煤矿以及小矿的个数占贵州省煤炭行业企业的百分比来确定产业进入壁垒的高低。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进入壁垒能够限制企业进入,所以根据得到的比重值可以确定进入壁垒的大小。如图2所示,小型煤矿企业在煤炭产业总产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

3、贵州煤炭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1)贵州煤炭产业市场竞争行为分析

1)定价行为。我国煤炭价格从1985年的逐步放开到2003年的实行市场定价,经过了18年的漫长岁月。煤炭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可以发挥先进煤炭企业的产销优势,促使调整、解决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推进煤炭产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改组。实际上,贵州煤炭产业市场结构不合理致使煤炭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呈现拉锯、顶牛状态。

2)兼并行为。企业兼并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在自愿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订立契约而结合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贵州省的煤炭产业已经进行了两次兼并重组。第一次是2006年,第二次是2012年,根据此次整合方案,到2015年,贵州将形成1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特大型煤矿企业,2个年生产能力3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矿企业,10个年生产能力500万吨级煤矿企业。可以预期,经过这两次兼并重组贵州省的煤炭产业结构将更加趋于合理化。

(2)贵州煤炭产业市场协调行为分析。市场协调行为是指同一市场上的企业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协调的市场行为。煤炭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一方面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引进先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加强与各地方政府战略合作,扩大资源储备,延伸产业链,改造和提升煤炭产业。例如贵州煤炭行业的“老大”盘江集团2011年设立了贵州盘江矿山机械有限公司,正式进军矿山机械领域。

4、贵州煤炭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1)资源配置效率。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绩效是反映资源配置效率的最重要的指标。市场上的竞争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价格竞争,二是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中,过度的销售费用和过于频繁的产品改型,尽管从企业的角度看或许是必要的,但对整个产业来说却造成了浪费。因此,销售费用水平在产业组织理论中也被作为一个衡量市场绩效的重要尺度。贵州煤炭产业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变化逐年降低,2003年为8%,2007年为4.6%,2011年为4%。

(2)煤炭资源利用。回采率是反映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标。回采率与煤炭企业技术设备和采矿方法密切相关,回采率越低,说明煤炭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越严重。尽管中国煤炭企业100强的采区回采率高,都在70%以上。但是贵州省现在的煤炭企业以小型企业为主,由于他们的采矿方法和开采技术落后对贵州省的煤炭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有很多矿坑并不能很好的开采,他们往往“吃肥丢瘦”、“采厚弃薄”。

5、政策建议

(1)贵州煤炭企业退出机制设计。贵州煤企退出方式分为四种:一是关闭破产,即企业实体从市场中退出;二是产业转型,即企业从原资源产业的退出;三是改制重组,即所有制意义上的退出;四是异地迁移,即从资源所在地的退出。无论采取何种退出方式,都应结合公司的本身经营情况定。

(2)贵州煤炭价格保障机制设计。对于贵州煤炭价格长期偏低的现象建议:一是大力建设运输通道,缓解运煤压力;二是建立区内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稳定煤炭价格;二是打造本区煤炭品牌,倡导优质优价。

(3)加大煤炭企业自由并购力度。让有实力的煤炭企业走上市之路,依靠资本市场,积累强大的资本实力,以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等方式迅速提高煤企竞争力水平。

(4)提高员工待遇,加强员工培训。为了降低员工流动性,增强员工积极性,应该加大对他们的福利待遇。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还应加强对员工的定期培训,使得他们能与现代机械化生产相匹配。

(5)加大结构调整,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在生产技术结构上,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整改中小煤矿,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促进结构优化;在产业、产品结构上,促进煤电、煤化等产业多元化发展,并注重产业地区的合理布局规划。(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欠发达经济研究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水.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矿产资源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资源型企业财务柔性竞争力

自2012年以来,世界有色金属市场低迷,特别是2015年,铜、铝、锌、镍等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市场价格的持续下跌,导致我国有色金属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恶化,利润大幅度减少,亏损不断增加,资产严重缩水,严重影响到资源型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离不开财务支持,因此,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应该积极调用可用的财务资源,提高企业财务柔性,把握有限的投资机会,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文献回顾

曾爱民(2013)、张涛、刘冲(2015)从资金需求和融资的角度对财务柔性做了概述,指出财务柔性是企业针对不确定的内、外环境,储备一定的财务资源,当遭遇意外重大不利冲击时,及时地调用和筹集财务资源,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来应对危机和利用不确定性事件带来的投资机会,促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能力。同时曾爱民(2013)指出危机时期的投资支出能更好地提升其随后年度财务业绩。

现代企业一般都采用两权分离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过高的财务柔性储备可能会助长过度投资现象,也更容易导致管理者自利行为的发生,如在职消费、额外津贴等。因此,只有当企业的财务柔性处于某一范围时,才会对公司绩效有积极的影响,而过量的财务柔性储备并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即财务柔性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

综上所述,财务柔性是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采取有效手段动态地实施企业财务管理,有效地使用财务资源,确保企业在变化的环境中抓住有限的投资机会获取最大收益的反应能力。但财务柔性的储备并不是越高越好,还要依据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来确定自身财务柔性的储备量,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二、资源型企业引入财务柔性的优势――以西部矿业为例

财务柔性是由现金柔性、负债柔性、权益柔性三部分组成。现金柔性一般指企业资产中的货币资金和现金等价物,因较强流动性而成为企业财务柔性储备最常采用的一种策略。负债柔性指企业通过降低财务杠杆比率,储备借款能力,以备未来通过提高财务杠杆比率筹集资金。权益柔性则是指企业通过股票股利、股票回购等权益性支付减少现金的过度使用,进而约束公司管理层对企业相关资源的浪费,节约成本。

(一)财务柔性的计量

1.现金柔性=企业现金持有率-行业平均现金持有率。

2.负债柔性=max{0,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企业资产负债率}。

3.权益柔性=企业股利支付率-行业股利支付率。

4.财务柔性=现金柔性+负债柔性+权益柔性,其中:现金持有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总资产。

5.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总资产。

6.股利支付率=股利总额/净利润。

(二)企业竞争力判定

企业竞争力的判定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识别:(1)内部资源基础层面(人力资源,装备技术,管理机制);(2)业务与技术层面(有价值,难模仿,可扩张);(3)市场与盈利层面(市场背景,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其中内部资源基础层面、业务与技术层面都是定性研究均不易被量化,且本文主要探讨财务柔性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故选用市场与盈利层面来衡量企业竞争力。

本文采用权益净利率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其原因为:第一,在杜邦分析体系中,权益净利率是综合程度最高的盈利能力指标,同时也是公司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二,根据财政部《企业效绩评价细则(修订)》(财统字[2002]5号),权益净利率是评价企业自有资本及其积累获取报酬水平的综合性与代表性的指标,是评价企业资本经营效益的核心指标。由此可见,权益净利率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耍故选择权益净利率来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三)案例分析

2012―2015年期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运行整体呈现供需失衡、投资下降、价格暴跌、效益下滑局面。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西部矿业规模却在不断扩大,2012―2015年期间西部矿业先后收购青海西海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青海西部碳素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设立了贸易有限公司。因此,本文以西部矿业为例,探讨在矿产资源行业有色金属价格大幅下跌、产量供过于求的市场行情下,运用财务柔性能否有效提高资源型企业竞争力。

1.西部矿业公司简介。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青海省一家以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为主业的大型矿产资源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从事铜、铅、锌、铁等基本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的采选、冶炼、贸易等业务。分矿山、冶炼、贸易和金融四大板块经营,其中矿山板块主要产品有铅精矿、锌精矿、铜精矿等;冶炼板块主要产品有锌锭、粗铅、电铅、电解铜等;贸易板块主要进行铜、铅、锌等金属的国内贸易及国际贸易;金融板块(由西部矿业集团财务有限公司运作)主要为使用自有资金开展委托理财投资业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现金资产收益。

2.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本文所有用于分析的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西部矿业财务数据来源于西部矿业2012―2015年度报告,矿产资源行业财务数据来源于我国50家矿产资源上市公司的2012―2015年度报告数据整理。借助excel工具,从2012―2015矿产资源上市公司的年报找到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出相应年度的现金比率、资产负债率和股利支付率。

3.数据分析。主要比较西部矿业与矿产资源行业的财务柔性指标,以此来分析判断,市场行情低迷时期,资源型企业能否运用财务柔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1)现金柔性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①西部矿业在矿产资源价格大幅下降的这四年间任何一年的现金比率均高于矿产资源行业现金比率,西部矿业具有现金柔性且现金储备量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②现金柔性在2013年达到最高,该公司2013年通过信用证贴现贷款和项目建设贷款增加资金13.62亿元。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矿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资源型企业面临较大生存压力的四年,西部矿业的现金储备水平较高,现金柔性较大。

(2)负债柔性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矿产资源行业财务杠杆均超过了60%且不断增加,说明行业偿债风险较大,部分资源型企业很可能已经到了资不抵债境地。①西部矿业四年间任何一年的资产负债率均低于矿产资源行业资产负债率,但均超过了50%,表明西部矿业具有负债柔性的同时其偿债风险也不能忽视,但其偿债风险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②负债柔性在2014年达到最高。原因为该公司2014年偿还贷款12.91亿元。以上数据表明,2012―2015年期间,西部矿业的资产负债率虽低于行业,但其比率较高,在矿产品价格没有显著回暖市场行情下,西部矿业应控制在60%以下,待市场行情好转,应及时偿还债务,降低偿债压力。

(3)权益柔性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①西部矿业的股利支付率在2012―2013年均低于行业股利支付率,但在2014―2015年高于行业股利支付率,西部矿业权益柔性逐年提高。②权益柔性在2015年达到最高,而2015年有色金属市场已经出现供过于求,价格大幅降低现象,为了减少亏损,西部矿业首先减少了电铅的产量,停产了电解铜,锁住利润;其次,加大贸易量,使得当年的营业收入增加了10%。由此可见,西部矿业的权益柔性逐渐增强。

(4)盈利能力分析。由上页表4可以看出:①西部矿业权益净利率四年平均值1.98%高于矿产资源行业权益净利率-4.58%,该公司的平均盈利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②权益净利率在2013年达到最高,原因为2013年该公司抓住出现的贸易机遇,加大了贸易量,使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7%。此外,该公司倡导勤俭节约,严控费用支出,可控费用降低明显,本期管理费用较上年同期下降0.93亿元。由以上分析得出,2012―2015年期间,西部矿业盈利水平较高,竞争力较强。

综上所述,西部矿业的财务柔性为16.94%(7.57%+9.26%+0.11%),且其权益净利率1.98%远高于行业平均值-4.58%,西部矿业在有色金属市场低迷、价格大幅下跌时期,仍保持其稳定增长,除2012年出现亏损外(主要原因为当期计提了6.14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以及矿产品市场价格大幅降低所致),其余3年净利润都为正,并先后收购、增资多家公司,这些均充分表明了西部矿业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资源型企业获取财务柔性的途径

由对西部矿业财务柔性的分析可以看出,在2012―2015年有色金属市场价格持续下跌,资源型企业所面临的生存危机日益严重期间,西部矿业的公司规模却在不断扩大,且其股利支付率、权益净利率均呈上升趋势,这些都表现了西部矿业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财务柔性如何获取?这是任何企业都关注的问题。根据Deangelo和Deangelo(2007)提出的DD理论(又称财务柔性理论)可知,企业可以通过事前的安排,保持合理的现金持有量、持续可观的权益支付、较低财务杠杆这三个途径来获取财务柔性。

(一)提高现金持有量

企业储备较多的现金能够避免较高的外部融资成本,满足企业的投资需求。众所周知,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高于内部资本成本,现金柔性较高,能够节省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收益。其次,在市场环境不景气时,充足的现金持有量能够及时应对突况,降低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概率。最后,即使不利的经济环境也会出现商机,较高的现金柔性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抓住有限的投资机会,实现价值增值。因此,提高现金持有量有助于增加财务柔性。

相较于其他企业,本文认为资源型企业可以采取以下途径获得现金柔性。

1.与供应商、客户建立友好关系。资源型企业为稳定供应,降低成本,一般会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互惠互利、共担风险的合作p系。以西部矿业为例,2012―2015年期间,其公司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9%、44%、35%、43%,前五名供应商的采购总额占全部采购额的比例分别为46%、40%、31%、46%。资源型企业在销售产品时可以执行先款后货原则,在采购时也可以通过商业票据支付减少现金流出,保证现金持有量。

2.加强应收账款回收力度。在市场行情低迷时期,资源型企业应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工艺改造、降低生产成本等开发出纯度高的优质产品,而对于价格跌幅较大,供过于求的铅、铜及其相关产品应减少产量控制亏损。在提供质优价廉、具有竞争力产品的基础上严格执行信用等级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的回收额,保证企业资金的快速回笼。

3.优化资金管理。由于矿产资源价格大幅降低,资源型企业可以借助相关金融公司或自有的财务公司灵活运用多种保值工具和手段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市场压力,通过套期保值交易,如自产矿产品产品保值、冶炼产品套期保值、贸易保值等,一方面锁定自产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期货市场获得收益,减少损失。

(二)选择合适的支付政策

企业可以通过股利支付减少现金流量,增加企业财务柔性。股利支付分为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等权益性支付方式。现金股利支付一般适用于企业内部持有大量现金流量,企业希望借助现金股利支付减少现金持有量,节约现金持有成本的同时,增加投资者继续持有的信心。股票股利无需向投资者分配现金,这样就可以留存更多的现金用于企业的投资项目,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兴趣。

目前,资源型企业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企业持有的现金流量有限,如果选择现金股利支付,在未来的经营中,很可能会因为缺乏资金错失有限的投资机会,不利于公司目标的实现。

(三)降低财务杠杆

当未来出现投资机会时,低财务杠杆企业可以增大负债比率,快速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应该及时利用盈余偿还负债以降低资产负债率,保持较低的财务杠杆比率,储备企业借款能力,使企业更具有财务柔性,以便未来快速筹集资金。

此外,在矿产资源市场低迷时期,公司的经营业绩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而财务杠杆对不同经营业绩的公司,对公司的成长性有不同的影响。对于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财务杠杆促进企业成长,并且随着业绩的增强,财务杠杆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更为显著。而对于经营业绩较差的企业,财务杠杆抑制企业成长。所以,无论是从储备未来借款能力角度还是企业成长角度,在市场低迷时期,资源型企业都应该降低财务杠杆。

综上所述,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现金持有量、股票股利支付和降低财务杠杆方式获得财务柔性,为不确定性环境中的投资机遇提供资金保障,或者为减轻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有色金属行业市场并未显著改善,在市场经济环境不景气时期,资源型企业应该重视财务柔性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财务柔性管理能够帮助资源型企业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在获得竞争优势的同时保障财务柔性管理能够有效发挥作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爱民,张纯,魏志华.金融危机冲击、财务柔性储备与企业投资行为[J].管理世界,2013,(4):107-120.

[2]张涛,刘冲.企业财务柔性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15,(22):102-105.

[3]肖建波,吕沙.财务柔性、R&D投资与公司绩效[J].财会月刊,2015,(36):20-24.

[4]张进财,左小德.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管理世界,2013,(10):172-173.

[5]吕长江,金超,陈英.财务杠杆对公司成长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02):80-85.

[6]潘柳芸,覃少波.a品市场竞争、金融发展与财务柔性储备[J].商业会计,2015,(8):55-58.

作者简介:

矿产资源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区域矿产资源;国民经济;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9-0162-02

区域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近十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在全球市场上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安全管理,强化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伤亡事故发生,减少由各类事故引发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非常重要和迫切。

1矿产资源的内容及当下存在的安全问题

(1)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大自然的馈赠,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矿产资源。但是,基于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在地球上是有限的。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和经济腾飞,国家富强的关键建设时期,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短缺,令正在发展阶段的中国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我国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这样一个方针下,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做好矿产资源的安全探测和高效节能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采和利用矿产资源,当下,矿产资源的问题十分严峻。

(2)区域矿产资源战略作为国家矿产资源战略的重要环节,做好区域矿产资源的安全探测,开采,管理,利用十分重要。其中,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区域物、化探测报告等,都应该做到详细准确的调查及汇报。我国的矿产资源虽较其他国家而言,较为丰富,但是资源结构不甚理想,探测资源的技术不够先进,加上市场利益的驱动,法律法规等制度保障不力和人们对矿产资源的认识不足,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很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在矿产开发过程中,重视生态破坏的问题,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继续贯彻可持续发展观。

(3)因为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期,曾有国家为了争夺资源引发了战争。企图通过军事手段来扩展或掠夺资源。如时间冗长的中东海湾战争等一系列为了抢夺石油资源的军事冲突。

(4)矿产资源具有广阔的利益市场,许多开采者在开采过程中没有顾忌到作业安全的问题,导致很多作业过程中出现人员伤亡问题。区域矿产资源的优劣关系到整个地区生产力的布局和经济发展的规划,是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可使得该区域更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但是过度的开采和资源短缺,造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阻碍,生态环境,地质破坏和安全等问题都给矿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困扰。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机遇与挑战,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安全的破坏必不可少,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前提下更好的保证矿产资源供应不中断,安全洁净地开发和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生态的破坏,保持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所以,我们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过程中,要秉承可持续发展观的精神,高效的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最重要的是,要避免造成安全事故,保证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安全分析评价方法简述

(1)安全分析评价的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可能导致的危害,危害后果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以达到最低事故率,最少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2)知道矿产资源在勘测、开发、后期综合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有效地趋利避害,规避不必要的损失。达到最少头次获得最佳安全效果。良性的安全分析评价还能提高安全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帮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完善地更好。

(3)矿产资源的安全研究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从生态环境安全方面出发,如今常用的方法有矿业市场分析、产业结构分析、优势矿产资源决策、资源竞争力等,进一步对于区域性矿产资源的安全分析主要侧重于该矿产资源的成矿条件,储量远景,以此进行各种评估分析,依据法律法规强制规范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4)每项学科都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联系结合应用。在矿产资源安全的分析评价中常与数学模型结合应用,利用数学中的一些模型、理论将区域矿产资源这个庞大的课题进行整合分区,将它系统化,互相联结,一目了然。构建更好的更完善的评估体系。其可操作性和推广性也比较大。

3矿产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现状

(1)矿产资源从勘探、开采、获取、冶炼、成品的整个过程中,涉及到自然地质、科学技术、经济环境、管理调控、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庞大且复杂的系统。生态的不确定性,矿产资源的目标多样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等特点都对开发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数据的庞大繁复,给统计数据工作造成很大难度,这有碍于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2)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现代系统科学的完善,及其应用与普及,对矿产信息管理进行系统化十分必要,计算机技术也为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3)我国幅员辽阔,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矿种171个,还有未探明并在不断开发中的资源不计其数。而按照矿产资源的特点和用途,矿产资源一般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其中还细分为多个种类。庞大的信息资料无论是统计还是记录都是大工程。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地区多,虽说是按一定的地质规律而出现、分布的,但是记录在案也是很繁复的工作。各式各样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支的矿产资源信息种类繁多,采集及管理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计算机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率很高。

4矿产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应用

(1)基于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各省区资源厅均出台了相对应的办事方法。建立矿产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以便于实时掌控观察矿产资源的最新资料,为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矿产资源利用信息和开发信息,有效提高整个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国家资源战略相呼应,走好可持续发展道路。

(2)建立和完善区域矿产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做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区域物、化探测报告等,并将资料及时汇总,发挥区域发展对总体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从区域矿产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切细致调查当地矿产资源现况,如金属矿产的种类,各类金属矿产资源的紧缺情况、供应情况和利用率高低。根据我国国情和现阶段发展战略,遵从国家需求和自主创新的新方针,尽量综合来自不同渠径的矿产资源资源评价,进行总结整理,减少重复或错误的信息,研究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揭示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矿产资源消费规律,从而预测在今后中国将进入的社会阶段中,矿产资源的消耗和供求趋势,进而提起调整该区域矿产资源的产业结构,保证资源的持续供给和有效利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

(3)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高速发展的中国,需要与时俱进,提高政府办事的时效性。当然,在系统应用过程中,不可少的是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以完善该应用系统,加强对矿业市场的监察和管理,规避逃避责任等现象,进一步完善区域矿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从开矿人员的人身安全到工作业绩以及工作态度都好好调动了积极性。

(4)应当在信息管理系统中建立一个区域矿产资源的概览模型,以便更好的规范矿产资源市场,标准化结构,更好的保障开采矿山的安全,保证安全作业。

5结束语

本文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及建立强大的资源供应保障系统出发,浅谈了政府宏观调控在市场调节的作用和关系,剖析了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探讨了改进方案。提出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我国矿产资源安全,增强我国矿业企业竞争能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有效引进、利用外资的同时保护民族工业,促进我国矿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措施、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明辉.区域矿产资源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7,(5).

矿产资源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矿业权;评估;方法

一、矿业权评估的概念与理论

1.1矿业权及其评估的概念

矿业权是指矿产资源使用权,其被分为探矿权和采矿权。探矿权是指取得合法勘查许可证后在其规定的领域内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查;采矿权是指合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后,在其规定的范畴内进行矿产业的开展以及能够拥有所开采到的矿产品的权力。矿业权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权益性资产,而矿业权评估是指针对此特殊资产进行特定时间上的价格估算,它是由专业人士依照特定的目的和用途、结合实际状况以及根据一定的流程和方法对矿业权进行价值评估和估算。

1.2矿业权评估的有关理论

1.2.1矿产资源实物性资产价值评估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勘查之后,就会成为供社会所用的矿产储量,其也就被赋予了劳动价值,此劳动价值是指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而非我们所想的类似商品那样的价值。从广义上讲,矿产资源价值是指由于矿产资源的稀少而具有的特殊价值以及大自然赋予其本身的价值,还包括人们所付出的劳动价值;从狭义上讲,矿产资源价值是指勘查时所付出的劳动力的价值。因此说,矿产资源实物性资产价值不仅包括勘查所付出的价值,还包括自然赋予的效用价值。在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当中,有关管理人员和开采人员要注意资源质量的优劣之分,要尽量避免劣质资源的开采,要多开采一些优质的资源。这是因为,劣质资源的开采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效益,反而还可能因为资源质量太过劣等,导致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够满足市场的质量要求,导致企业得到的利润过少,甚至出现亏本的现象,给企业带来严重损失。只有合理开采利用优质的矿产资源,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才能大大增加开采的意义、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效率,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由于优劣资源导致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别,被称为极差超额利润,并逐渐演变为极差矿山地租。1.2.2地勘成果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地勘成果属于无形资产,既包括知识产权又包括矿产发现权,具有很大的意义,如若它能够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会使企业等量的投资得到更多的增值利益,而且,其复杂程度越高具有的市场操纵能力就越强。地勘成果的生产方式有点特殊,它是个别而非批量,使得地勘成果这类无形资产的价值也是具有一定的特殊意义,它不仅蕴含着其生产者,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制造能力以及复杂的脑力给地勘成果带来的价值,还蕴含着生产过程中有关资源、资料以及劳动力等的消耗所带来的价值。因此,企业要是想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必须科学合理地对地勘成果无形资产进行价格上的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好有关的人力资源和劳动资源,防止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出评估人员的创新能力及其专业评估水平;最重要的是,这样能够充分展现出地勘成果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重要意义。

二、矿业权评估方法

现阶段,我国有关矿业权评估的方法大致被分为三种,分别是收益法、成本法以及市场法:

2.1收益法。收益法是指专业的评估人员通过对评估对象在未来可能获得的收益进行估算,从而来确定对于资产进行价格评估的各种评估方法的统称。尚未进行评估的矿业权能够取得的经济收益的能力对矿业权的价值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尚未进行评估的矿业权能够取得经济收益的能力越强,矿业权评估出来的价值也自然而然地更高了。因此,在进行矿业权评估的过程中,评估人员应该对这种方法的理论及模型进行深刻地理解,然后在实际评估工作中,符合收益法条件的矿业权可以运用这方法进行评估,在确保能够在评估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下,可使评估效率也能够大大提高。此方法认为理性的买者不会以比资产未来可能获得的收益更高的价值来进行投资。

2.2成本法。假定资产方面所耗用的成本或费用属于社会成本,那么,根据费用资本化及价值化的原则,资产评估出来的价值与该资产所耗用的成本的总和或者是重置成本的总和,这就是成本法。它是针对探矿权的勘查所耗费的成本进行一定系统全面地调整后,以此来评估出探矿权的价值,这样评估出来的结果才更加的精准,具有更大的可信度和可靠度。此方法是以斯密的价值理论以及李嘉图的价值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的,觉得供给成本直接影响价值,觉得通过此方法得到的评估结果是卖方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

2.3市场法。市场法是将矿产业市场上最近发生的同矿业权资产相同或等同的事项与将要接受评估的矿业权资产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地域条件、生产条件、交易条件以及自然条件上的相同点和异同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然后依照市场上的矿业权资产的平均价格,对待评估矿业权进行估价上的调整,以此来最终确定此矿业权的评估价值,也被称为市场比较法。此方法是目前矿业权评估方法中操作最简单成效最高的方法,得到的评估价值具有极大程度上的公平性,可以真正展现出矿业市场的实时状况,也更加真实地揭示了矿业权市场的实时价格。但由于进行比较的矿业权市场价格不易寻找,导致此方法在现阶段不能够得到普遍的使用。这种方法评估出来的结果更加贴合矿山实际,虽然目前还不能得到广泛的普及,但评估人员可以针对此项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而促使其能够在将来得到广泛专业人士的信赖与使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矿业权市场作为目前大势所趋的矿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强化和改善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全面精准的矿业权评估具有着相当大的意义。矿产业评估可以真正展现出矿业市场的实时状况,也能够真实地揭示出矿业权市场的实时价格。因此,就矿业权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要对有关的机构和专业人士进行落实和贯彻,使得我国的矿产业评估系统具有一定的质量,以此推进我国矿业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蕾.基于价值补偿理论的我国矿业权交易市场发展分析[J].商业时代,2011(34)

矿产资源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金融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7-0128-0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金融政策研究”[赣教社政字2007(11)号]

[作者简介]张国良,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矿产资源经济学;(北京100083)

路兴中,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讲师,武汉大学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规制经济学。

(江西抚州344000)

一、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从整体上看,我国陆地地壳活动强烈,底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多样,构造复杂,赋矿地质环境、成矿种类和矿化力度自成体系,由此决定了我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如下: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较少,持续发展存在瓶颈;矿产资源品种齐全,但某些重要矿产特别是大宗矿产相对不足或短缺;矿床数量多,但大型、特大型矿床较少,不利于规模开发和规模经济的形成,成本容易失控;矿产地分布广泛,但不均衡。因此,我国应根据不同的分布特点,建立不同的资源配置类型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区;贫矿多富矿少,“三难”矿多,“三易”矿少,且矿产的开发利用效率低;共生矿床、伴生矿床多,单一矿床较少,采矿和选矿难度较大。

(二)我国矿产资源形势分析。从我国人口、资源、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国际矿业大市场的发展趋势出发,我国在21世纪前半期面临的矿产资源形势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巨大的需求压力。根据“矿产品使用强度”理论,今后二三十年内,我国正处于矿产品使用强度高峰期,经济增长仍然需要大量物质特别是矿产品的投入,而人口高峰加剧了对矿产的需求,许多关键矿产的储采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最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现象更加体现了这一点。据估计,到2020年各类矿产品的需求量将增加1倍以上,需求总量将跃居世界第一。

2.缓慢的储量增长。目前,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查明资源储量增长缓慢,且大部分有所下降(见下表),其根本原因在于找矿难度加大和地质勘察的投入不足。

3.可用资源不足,且承载力有限。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矿产资源现有储量中只有60%左右可开发利用,35%左右可以采出,实际可利用的储量明显不足,而且相当部分矿产的探明储量对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偏低。

4.矿业的全球化趋势增强。上世纪末,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矿业出现了强劲的全球化趋势,尤其在投资领域。矿业的全球化为我国矿业的资本积累、技术改造、勘查开发能力提高等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三)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仍然偏低,有色金属为35%左右,黑色金属为30%-40%。

1.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成果显著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20年来,办矿理念基本实现由“单一矿产资源开采”向“共伴生矿产资源(金属和非金属)系统综合开发利用”的转变,白云鄂博、攀枝花、金川三大共生矿床的综合利用示范作用明显。综观全国矿业,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全国对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只有20%,可提升空间巨大。

2.削减单位能耗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1990-2004年间,中国单位GDp能耗下降了43%(以创造2000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计算),与其他新兴国家相比较进展特别明显,在此期间印度的单位能耗增加了12%,俄罗斯的单位能耗下降了9%,巴西增加了11%,但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能耗下降差距仍然较大(见下图)。

3.矿产资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实践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工业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理念,我国在就循环经济理论进行热烈探究的同时,对循环经济实践也在大力推行,尤其是一些矿产资源企业,如攀钢矿业公司在“尾矿库”无害化堆存的建立、江西铜业集团在有效利用“三废”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循环化系统,等等。但是,我国矿产资源企业的生态工业系统目前尚未普遍建立,循环经济的效益也未全部实现。

(四)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现状。近年来,我国金融部门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对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方面的支持,但资金短缺、金融效率低下仍然是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的主要难题之一。

1.矿产行业的资金需求较难满足。矿产行业发展资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长,期间也存在很多不可预知因素,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经常遇到资金支持、信贷优惠等方面的难题。而且,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但是,无论是产业链的“延伸”还是“耦合”,都需要系列化、循环式、长期性的资金予以支持。

2.矿产企业融资渠道少、融资效率低。矿产资源领域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但是,受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体制的制约,以及对矿产行业的贷款条件也颇为严格,因此,造成数量不足与时滞等低效率现象。此外,矿产资源企业运用其他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进行投融资的规模较小,操作水平也有待提高。

3.我国矿产资源领域中金融市场发挥的作用亟待增强。近年来,全球矿业投资的强劲增长促成了金属期货市场的牛市,可以预见,未来矿产资源不仅会成为一种基础商品,更有可能成为一种金融符号。在来自于资本市场的各种金融要素的共同影响下,金融市场将更多地左右矿产资源的价格,与此同时矿业市场的活跃将会催生出更多的矿业金融衍生产品。因此,今后矿产资源领域对金融服务要求更高,而我国金融产品较少,中介机构整体水平不高,金融市场的调节作用亟待增强。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模型分析

(一)矿产资源利用的经济学分析模型。矿产资源一般存量固定而且有限,增加目前的开发利用就意味着减少未来的开发利用。因此,矿产资源的优化利用,就是要把企业和社会的资源利用决策过程规范化,寻求有效利用资源的基本条件,确定不同时期的合理开采规模,从而获得最大收益。

首先给出矿产资源产品的生产函数为:R(t)=g[L(t),

S(t),t],其中t代表技术和社会经济因素,R(t)为资源产品量,L(t)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S(t)为资源存量对当前产品生产的影响;接下来定义资源产品的需求函数p(t)=D[R(t),t],其中p(t)代表产品价格,D为t所引起的需求方面的变化;然后定义社会经济效益函数SB(t)=∫R(t)D[h(t),t]dh+a[S(t)],其中a(・)代表为使用的资源所提供的环境价值;最后用w代表L(t)的机会成本,r代表时间上的贴现率,那么矿产资源的社会最优利用模型为:

令q(t)为矿产资源的边际使用成本或者稀缺租,根据最优控制理论,求得以下两个确保资源社会最优利用的基本条件:

p(t)=da(・)/dS(t)+w/[R(t)/L(t)]+q(t),即从全社会角度来讲,为确保资源的最优利用,任何时候矿产资源产品的价格都必须与失去的环境价值、边际开采成本和边际使用者成本三者之和相等。

r・q(t)=q(t)+[p(t)-q(t)]・[R(t)/S(t)]+da(・)/dS(t),即当且仅当增加一个单位原位资源的保有所付出的代价(主要表现为出售该资源的利息所得),要跟所带来的好处(主要包括原位资源稀缺租的增值、矿产资源未来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环境价值的增加)相等。

在上述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结论1:竞争性企业的微观决策倾向于过度开发资源,主要原因在于此时企业对于未来收益的风险性会给予较多的重视,并且企业决策一般会忽视原位资源存量的环境价值,因此对于竞争性矿产资源企业需要通过征收资源使用税和降低企业的贴现率等办法来调整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

结论2:垄断性企业倾向于减少现在开采而增加未来开采,从而在短期内有助于资源的保护,不至于迅速枯竭,主要原因在于,此时垄断性企业可能忽视原位资源的环境价值,并且对资源产品价格有一定程度地操纵或影响。

结论3:矿产资源的稀缺程度、贴现率、技术更新进步、制度设计、风险及不确定性等均为影响矿产资源最优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无不影响着开采成本、稀缺租、矿产资源产品价格等上述变量。

(二)提供高质量产品和降低成本的激励模型。根据上述分析,得知诸多矿产资源企业一般而言最有效的方式是垄断的或者是被管制的,那么我们需要为其提供激励以便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产品成本。

假定成本C是产品数量q、质量水平s、降低成本的努力水平e和技术参数β(β∈[β,β],在此只考虑连续情形)的函数,并假定提供高质量产品的成本是货币性的,那么其具体函数形式为C=(β+s-e)q;设定一个反需求函数:p=p(q,s,θ),其中θ(θ∈[θ,θ])为需求参数,或者为需求惯例,而且p随q和θ的上升而下降,随着s的上升而上升。简单起见,我们用线性的反需求函数:p=m+ks-hθ-bq,其中m、k、h和b为已知的正数;根据均衡条件Sg(q,s,θ)/q=p,求得消费者总剩余函数Sg(q,s,θ)。

为方便表述,我们给出一个定义:如果质量的提高导致净边际支付意愿(即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上升,则产品数量和质量为净互补关系,即,也就是说k>1。

定义企业租金为U=m-φ(e)≥0,其中为管制者向被管制企业支付的净货币转移支付,φ(e)为努力水平e的负效用函数,令λ表示公共资金的影子成本,则事后的社会福利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

w=Sg-pq-(1+λ)(C-pq+t)+u

在完全信息下,功利主义的规制者就会追求w的最大化,即:

maxw=(1+λ)(m+ks-hθ)q-b(+λ)q2--(1+λ)[(β+s-e)q+φ(e)]-λU

s.t.m-φ(e)≥0

接下来考虑信息不对称的情形,并假设管制者面临多维的不对称信息。令γ=β+hθ/k,那么该模型就变成了一维逆向选择问题。为方便起见,假设γ在区间[γ,γ]上的累积分布函数为G(g),信息不对称下的规划问题就成为:

s.t.U'(γ)=-φ'(e)e'(γ)

结合最终的求解结果和福利函数的凹性,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4:当且仅当数量和质量为净互补关系时(k>1)时,在不完全信息下的质量水平会低于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质量水平(即最优的质量水平);对质量关注的增加会增加激励方案的强度,也就是会提高努力水平;那么提供高质量产品的边际成本上升会降低激励方案的强度。由此可见,如何加强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净互补关系,对提高管制效率尤为重要,即在控制企业成本的基础上完善质量和价值之间的正相关机制。

三、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金融政策建议

循环经济是矿产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用的唯一方式,对其原因和必要性的分析可谓汗牛充栋,在此本文不再赘述。结合前面两个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矿产资源企业的竞争性程度不宜过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此有必要对其行为进行管制。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金融政策支持,无疑要体现在克服资源的稀缺性、稳定较低的贴现率、促进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更新、完善制度设计和“质量――价值”正相关机制等方面。

(一)培育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实践证明,传统的融资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循环经济模式的融资需求,必须为此设计新的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应培育发展循环经济的资本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证券融资、招商引资、金融信贷、民间资本等多元化筹融资体系,为循环经济型矿产资源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为企业及金融机构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生产能力配置及其环境适配性而服务。

一般而言,高新技术与循环经济是紧密结合的。因此,今后我国矿产资源领域的资本市场创新的逻辑框架即是:资本市场创新――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本市场创新的具体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以风险投资推动循环经济型企业发展。我国矿产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风险投资的重点应该是:建立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与循环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创新项目,为风险投资行为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投资相应的风险,引导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行为,集中支持有利于带动循环经济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技术更新的创新项目。

第二,发展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管道。二板市场把企业家及其创新成果和风险资本家有机地连贯在一起,成为对长期性、高风险、高科技含量、高增长潜力的企业投资的重要制度支撑,而完善的资本市场必须在鼓励进入的同时也要完善资本退出机制。

第三,资本市场配套环境需不断改善。我国资本市场能否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承担历史重任,取决于资本市场自身的完善程度。具体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遵循资本市场的内在规律,以提高资本配置效率为最高目标,调整资本市场的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进行制度创新,如发行与上市分离制度等,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产业调控、公司治理监督约束作用。二是积极调整与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在培育股票主体市场的同时,积极发展企业债券、中长期票据、产权并购等市场,引入机构投资者,以此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三是提高国有股权的流动性,推进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强化对国有股的监督制约机制。四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应改革上市发行机制,提高信息的透明度,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五是改善政府行为,强化有效监管。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银行信贷创新。当前,银行信贷创新应当按照循环经济新理念来设计银行信贷产品,创造银行信贷新的管理模式,才能在推进循环经济与创新银行信贷之间获得相对平衡。首先要对信贷产品组合进行创新。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耦合。在此情况下,银行要适应服务对象的变化,关键在于着力对信贷产品组合长度和宽度进行调整,积极而稳妥地引入循环贷款的新组合,以保持信贷服务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相衔接。其次要在银行信贷管理上取得新突破。银行在试行循环贷款中,必须对循环贷款实行专业化管理,应当紧紧把握如下三个环节:一是资金管理。如何测算附着于产业链的若干相关企业的资金需求量,是今后银行对循环贷款实行资金管理的重点。二是项目管理。银行对产业链或产业圈发放中长期循环贷款,应当按照项目贷款进行管理,特别要做好项目可行性评估和评价工作,严把资金“投入关”。三是风险管理。循环贷款作为信贷链向产业链渗透所形成的一种信贷新组合,其风险形式集中表现为连锁风险,银行要逐步在连锁风险的引发点与波及面之间构建一种阻抗机制,努力将连锁风险“扩散”效应降到最低限度。

(三)基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发性金融创新。开发性金融创新的意义在于它与发展模式的密切性,即其可以更紧密地根据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金融支持策略设计。其创新途径,大致可以通过规划先行、信用建设和融资推动三个环节在矿产资源企业之间和内部形成生态产业链条。一方面能够发挥开发性金融机构现有的业务优势,采用硬贷款、技援贷款、转股期权贷款、企业债券发行、风险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模式;另一方面能够利用开发性金融机构参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积累的丰富经验,采用“借款人直接借款――用款――还款”或借款人转贷的贷款模式。对于大型企业集团,可以采用集团统借统还、“平台直接借款――用款――还款”或“平台借款――子公司(或其他关联公司)用款――平台还款”的贷款模式。对于一般企业贷款,可本着多元化、分散风险的原则,寻求当地政府、银行、企业的共同参与。

(四)实施保险创新。保险和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紧密关系。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风险对保险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意味着保险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广阔空间。从产业角度分析,矿产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中面临三方面风险:一是开发风险;二是产业化风险;三是生态风险。为了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要致力于保险主客体创新,研究和扩大循环经济保险险种,创新保险产品,尤其在风险投资保险市场。同时,要促进保险制度创新,更新保险观念,推进高新技术保险资产证券化工作。适应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保险业还应从创新服务意识、服务手段以及服务体制等方面入手,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五)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功能,以完善矿产资源领域价格机制。通过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我国可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和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调整不同经济主体利益,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煤炭、成品油等矿产资源的价格,利用价格机制的作用,通过比价效应,抑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矿产资源项目,促进符合环保要求和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新技术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H.Hotelling,theeconomicsofexhaustibleresources[J].

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Vol.39,no.2,pp.137-175.

[2]p.DasguptaandG.Heal,theoptimalDepletionofex-haustibleResources[J].theReviewofeconomicStudies,Vol.41(1974),pp.3-28.

矿产资源市场分析篇7

费率调整方案

1测算公式

为确保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本方案以某矿种的矿山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扣除矿业投资平均回报率的超额部分作为测算对象,其中,矿业投资平均回报率以全国规模以上采选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准。某矿种资源补偿费目标费率=(某矿种矿山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全国规模以上采选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该矿种原资源补偿费费率,其中,企业销售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100%。

2测算依据

1)体现行业特殊性。2003—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采选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高于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05%~115%(表1)。因此,参考全国规模以上采选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水平进行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增强了调整的科学性和可比性,体现采选业行业企业的特点。

2)不应直接影响矿山企业生产费用和成本。用销售利润率来测算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的调整空间,不会直接影响矿山企业生产费用和成本,符合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参与资源收益分配的要求。

3)考虑企业风险收益。以超过矿业投资平均报酬的超额部分来测算矿产资源补偿费的调整空间,不仅可以确保某矿种矿山投资者获得矿业投资平均回报率,还给不同矿种矿山企业获得风险报酬预留了空间,使矿产资源补偿费调整方案更具说服力,对下游产业和宏观经济影响冲击更小。

3费率测算结果

轻稀土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区间为4%~8%;重稀土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区间为5%~10%;金矿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区间为5%~11%;锡矿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区间为4%~10%;锑矿资源补偿费费率区间为3%~4%;钼矿资源补偿费费率区间为4%~12%;钨矿资源补偿费费率区间为4%~12%;煤矿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区间为3%~7%;油气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为125%。

费率调整对企业影响分析(以稀土为例)

1轻稀土生产企业

从2011年4月1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调整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调整后轻稀土60元/t;中重稀土30元/t。但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资源税调整对北方矿的产品也就是镧、铈、镨、钕等影响不大,不影响补偿费费率调整。如白云鄂博矿稀土矿是铁矿副产品,随铁矿一起开采,对其成本影响不大。而对于四川稀土矿,1t精矿所增加的资源税成本大约为700元左右。

对不同经济类型影响分析:2009年,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已低于全国规模以上采选业企业平均水平,国有企业则较高。有限公司虽然销售收入规模较大,但效益一般,若费率调整为8%,导致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接近于零。对不同矿山规模影响分析:从2009年数据来看,小型矿山数量多,销售收入总额大,且销售利润率较高。当费率调整为8%,小型矿山销售利润率基本与全国规模以上采选业企业平均相当,对行业影响较小。

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2月份,中国稀土金属出口价格平均水平已经突破10万美元/t,与一年前相比飚升了9倍之多。考虑到2010年稀土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效益较好,综合费率调整对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矿山规模影响,建议轻稀土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为8%,以加快小矿关闭和中型矿山的技术改造;推进经济效益较差的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兼并和重组。

2重稀土生产企业

从2011年4月1日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调整稀土矿原矿资源税税额标准,中重稀土30元/t。由于南方离子矿本身价格较高,对南方矿的铽、镝、铕等影响有限。同时,受价格上涨影响,重稀土生产企业普遍生产效益较好。鉴于重稀土重要战略地位,今后其价格可能会保持在高位运行,企业盈利前景较为乐观。考虑到我国重稀土长期过度开采,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为推动资源保护,将稀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应通过提高稀土资源补偿费费率来保护稀土资源,建议重稀土资源补偿费费率调整为12%。

铜资源补偿费征收调整方案(以江西德兴市铜矿为例)

1补偿费征收计价系数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西省是我国的铜矿资源大省,其铜矿有两大类:1)采、选联合企业;2)采、选、冶一条龙企业。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的难点在于确定第二类企业的铜精矿计价系数。以江西铜业集团公司为例,其作为采、选、冶一条龙企业,生产的最终产品是电解铜,但是其下属的德兴铜矿、永平铜矿、武山铜矿、银山铜矿和东同铜矿等矿山作为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生产的最终产品是铜精矿,然后提供给贵溪冶炼厂冶炼,实行内部调拨价、统一核算。鉴于此,其铜矿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的“矿产品”应是铜精矿,而其铜精矿销售价格是内部调拨价,比市场价格偏低,故其铜精矿的内部价不能作为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的铜精矿销售收入的计价标准,如何计量当时当地的铜精矿市场平均价是一个难点。

江西德兴市铜矿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方式借鉴的是省国税局制定的《江西省国家税务局关于调整江西铜业公司内部调拨铜精矿计、扣税价格的通知》(赣国税发[1995]595号)。文件规定:江西铜业公司内部调拨铜精矿,以铜业公司提供的1993年电解铜平均销售价格和各矿调拨的铜精矿平均价格为基准价,从1995年起以后年度按电解铜销售价格比基准价的增减比例,乘以各矿精矿的基准价,计算求出调拨铜精矿的计、扣税价格。按照公式所计,德兴市各铜矿向江铜公司提供的精矿价格与电解铜价格的折价系数为德兴铜矿06273、永平铜矿06249、银山铜矿06127、东乡铜矿06236、武山铜矿06127。近年来铜价持续高位,目前的计价依据已不适应当前发展要求,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者权益的有效维护。

铜精矿内部划拨价带来的问题是:1)矿产资源补偿费是实现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利的具体措施,只要动用矿产资源就必须按照规定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虽然江铜的管理模式与一般企业不同,各矿山是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公司直接管理矿山的生产计划、原料采购、资金拔付、产品调拔,矿山只负责组织完成生产任务,相当于一个生产车间。但是其下属矿山企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照市场价足额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内部价无法体现国家矿产资源所有的真实价值。2)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矿产资源需求加大,供需矛盾凸显,导致矿产品价格长期高位运行,如电解铜价格最高达每吨8万多元,铜精矿价格平均在每吨5万元上下波动。江铜的内部划拨价已经明显与现阶段市场价格不符,且差异较大,不能用来计量补偿费的计费价格。

2德兴市铜矿计价系数调整测算

2.1建议计价系数调整为08

根据国内外铜精矿产销量与价格形势以及国内其他地区铜精矿价格的分析,可以基本判断:国内铜精矿(金属)产量在90万t左右,国内电解铜产量持续走高,消费量出现跨越式增长。现阶段(2007年1月—2010年11月)国内电解铜月均价格最高为69625元/t,最低为26836元/t,平均为53601元/t,并且电解铜价格有持续上涨趋势。

借鉴其他地区做法(表2),我们建议江西德兴铜矿铜精矿的计价系数调整为08。

2.2系数取值合理性分析

根据我国铜精矿的市场价格与电解铜的价格比值一般在80%上下波动,范围可以达到5%,考虑到:1)随着江铜集团整体上市,江铜集团下属矿山已成为江西铜业(上市公司)的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所采用的是内部调拔价的核算方式应该与江铜内部财务核算相适应。而铜精矿的市场价变动很大,并带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果按市场价运作,会影响甚至改变江铜原料、材料内部调拨的核算方式。2)减轻江铜的税费负担。3)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持相对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促进江西铜产业的协调快速发展。可以确定现阶段江西省德兴市铜精矿的计价系数为平均值08。

从矿山企业税费负担分析:江铜股份公司德兴铜矿2008年主营收入(内部)2037亿元,计费收入4676亿元,税费累计705亿元,补偿费09亿元,税费占计费收入15%;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1822亿元,计费收入2594亿元,税费累计629亿元,补偿费05亿元,税费占计费收入24%;2010年主营业务收入1984亿元,计费收入605亿元,税费累计755亿元,补偿费116亿元,税费占计费收入12%;近年来补偿费占总税费比重为17%左右。当江西德兴铜矿铜精矿计价系数调整为08时,其总税费占计费收入大约为15%,而补偿费占总税费大约19%,分别比调整前增长了3%和2%;补偿费应缴数量比调整前(06273)2004—2010年平均增加2001万元左右,说明大型企业税负负担波动较大,但仍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从矿山企业成本分析:从统计结果来看,规律性不是很强,但仍可得出,铜精矿品位大于20%时,随着精矿品位的提高,精矿平均成本也升高。

江西德兴铜矿(24%)和银山铜矿(17%)铜精矿品位都高于16%,在16%~25%之间波动,分别属于三级品和四级品,其铜精矿平均成本分别约为48268元/t和7094元/t,而上海电解铜2007年1月—2010年11月现货市场平均价格为545389元/t,按新计价系数08计算,资源补偿费缴纳的铜精矿平均计征价格为436311元/t,按20%~25%铜精矿品位,其销售收入约为8726。2~109078元/t,远远高于铜精矿平均成本48268元/t(22%~25%)和7094元/t(17%~20%),利润空间分别为38994~6081元/t和16322~38138元/t,德兴地区铜精矿计价系数取80%合理可行。

结论

1)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费率偏低应适当调整,建议从保护性开采的优势矿种入手,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维护国家资源安全。在综合考虑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情况的条件下,建议重稀土补偿费费率调整为12%,轻稀土补偿费费率调整为8%。

矿产资源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矿产资源矿企矿权流转机制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基于产权变迁视角的中小矿企安全秩序重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9C1197

我国能源消费70%是煤炭消费,煤炭产业是我国能源体系中的龙头产业,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远高于石油、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产业及国民经济的其他各种行业。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带来较高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损害行业国际声誉,因此研究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研究理论较多,比如有安全目标管理方法、事故树分析法、概率风险评价法的研究与运用、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及专家系统的研制。但这些理论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煤炭行业安全生产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矿难频发,只有从产权制度改革角度来突破。

一、基本概念辨析

(一)矿权

产权是一束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收益权、处置权等,矿产资源的产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1)它是矿产资源的财产权利,包括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体现了国家的,国家依法对属于它的矿产资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2)它是一束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受益权、处置权等,又由于矿产资源不同于一般商品,因而将矿产资源的产权界定为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矿业权(即探矿权和采矿权);(3)这个权力束可以全部或部分转让。另外,我国法律中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因此,矿产资源产权的转让仅限于矿业权的转让。矿产资源的产权是矿产资源所有权及其由此派生的矿业权等权利组成的权利集合。

(二)矿业权

《物权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国家所有或者国家所有由集体使用以及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单位、个人依法可以占有、使用和收益。”该法第一百二十三规定:“依法取得的探矿权、采矿权、取水权和使用水域、滩涂从事养殖、捕捞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矿业权出让转让管理暂行规定》(国地资发[2000]309号)第三条规定:“探矿权、采矿权为财产权,统称为矿业权,适用于不动产法律法规的调整原则。依法取得矿业权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称为矿业权人。矿业权人依法对其矿业权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六条规定,探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勘查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勘查矿产资源的权利。取得勘查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探矿权人。采矿权,是指在依法取得的采矿许可证规定的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和获得所开采的矿产品的权利,取得采矿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称为采矿权人。

显然,矿业权是矿权的一部分,矿权包含矿业权,矿权的范围要比矿业权的范围更广。矿业权是由矿产资源的所有权派生而来,两者是一种派生与被派生的关系。

(三)矿权流转机制

矿业权流转是指在矿业权市场中,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发生的相互让渡探矿权与采矿权的矿业权交易活动。矿业权主体包括转让方和受让方,他们是政府、各种矿山企业和地质勘探队。流转的客体是矿业权本身,探矿权的标的物是特定的区块,采矿权的标的物是特定区块的矿产资源。

矿权流转机制我们可以理解为“矿业权流转机制”。如前文所述,矿权包括矿业资源的所有权和矿业权,是《宪法》及《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的,“国家所有”是一个矿产资源一向不变的特性,矿权的流转实质上不会进行所有权的转移,即指矿业权的流转,包括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流转。矿权流转机制即指矿权流转的制度规定,下文中矿权流转机制即指“矿业权流转机制”。

(四)矿业权流转的一般机制

目前我国矿业权合法流转形式包括出让、转让、与他人合并、投资入股等各类情形。这些流转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交叉和模糊的情形。由于矿业权的特殊性,国家一直对其实行严格的类似于“不动产”的管理体制,并从流转程序上加以控制。即在流转协议签订前对拟转让的矿业权必须事先获得行政许可。实践中多数矿业权流转并没有得到矿业主管部门的事先审查,获得行政许可更是微乎其微,这种状态主要存在于个体采矿主体之间非法流转。

我国对矿业权实行不动产管理制度,但不是任何形式的流转均须变更采矿权主体,矿业权流转也并不必然涉及采矿权主体及矿业权证件的变更。综合我国企业法、公司法、民法等法律制度,矿业权的流转机制可以分为内部流转和外部流转两种。内部流转的情形诸如在矿业权属于矿山企业的情形下,各股东或合伙人对内部股权份额进行相互收购或转让,此时的各投资人股份比例的调整实际上是间接地对矿业权进行调整。此外,非股东以股权收购的方式而获得了矿山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股份的,在不分解或注销矿山企业的情形下,矿山企业合法的采矿权主体地位实际上并未改变,此时只需改变工商登记的股权结构而无需变更矿业权主体。反之,在采用企业合并、分立、合资等方式改变原企业自身主体地位情形下的外部流转,则需要适用行政许可前置的流转方式,此时即涉及到重新变更矿业权主体的问题。

二、我国矿产资源的产权现状

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一方面,矿产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可分布具有地域性,这使国家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利益争夺的矛盾。国家从发展地方经济的大政方针出发,将部分矿产资源所有权通过法律赋予地方政府,从而使地方政府成为事实上国有矿产资源开采的人,这就使矿产资源的产权在理论上存在矛盾;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矿企的分权化改革进一步加快,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矿业权逐渐分离,这就使矿权在现实操作中存在明显的矛盾。

(一)理论上存在的矛盾

按照科斯第一定律,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无论初始产权归谁所有,自由的市场交易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大化。然而现实的交易费用通常大于零,甚至无穷大,那么不同产权界定将会导致不同资源配置效率。地方政府在界定或者配置矿产资源使用权过程中通常不是借助市场的讨价还价机制配置矿产资源,更多地借助非市场手段进行产权安排,不可避免地造成产权扭曲,资源配置低效或无效。

(二)现实中存在的矛盾

由于矿产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其无异于“公共用地”,从而会使矿企存在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社会收益小于私人收益问题,由此导致矿产开采的超额供给或者过量开采。在矿产开采企业中,企业的采矿成本或者生产成本应包括生产设施的折旧、矿工工资及福利、安全生产开支、发生事故的善后处理开支以及治理采矿导致的环境破坏支出、政府税收等,然而现实中采矿企往往会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如减少安全生产开支、对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转移给社会、事故善后处理交给政府等,最终形成“矿主赚钱、矿工受难、政府买单”的局面。采矿企业经营者承担社会责任与相应的权利不一致,使经营者有强烈的激励机制对矿产资源进行破坏性开采和超量开采,从而引起“矿难”频发。

三、国内矿权流转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矿业权市场的要素“缺位”

矿业权市场包括三方面的要素:一是市场主体,即矿业权交易双方;二是市场客体,即矿业权;三是市场中介,包括交易场所,交易中介机构和交易信息等。

目前,在矿业权市场主体要素方面,我国政府在引进外资方面制定一些优惠政策,赋予外商以“国民待遇”,但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审批程序繁杂,立项申请涉及行政管理环节多,加之各地方矿业投资环境差,则吸引外资能力较弱;从客体要素来看,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或因各种原因收归国有的矿业权不清,可以进行出让的矿业权底数不清,使得矿业权一级市场建设相对于矿业权的二级市场明显落后;从中介要素来看,我国除了矿业权的评估业务和业务外,其他中介业务,比如经纪、交易服务、交易信息等还没有开展起来,矿业权市场中介要素明显“缺位”。

(二)矿业权中介机构不完善

无论是矿业权一级市场,还是矿业权二级市场,矿业权交易都要借助中介机构有效服务,才能实现矿业权的交易。按各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的不同,可以将矿业权市场中介机构分为矿业权法律咨询机构、矿产储量评审机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机构、技术咨询机构、矿业权评估机构、矿业权拍卖机构、登记机构和投资咨询机构等八类。当前我国矿业权专业中介机构数量少,制度不完善,不能满足矿业权市场的要求。

(三)政府职能定位不准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一方面代表国家行使矿业权的所有权人的权利,通过收取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实现国家所有权的收益,另一方面以行政管理的角色,对矿业开发中涉及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等方面进行行政管理。所以,政府与矿业企业之间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横向的、平等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也有国家与矿业权人之间纵向的、不平等的管理关系。实际工作中,两种关系往往交织在一起,由于各种原因,政府管理存在有缺位、越位现象,故影响矿业市场化发展。所以,目前矿业权的流转过程中不完全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行政调控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支配作用,市场运作与行政调控的和谐环境尚未形成,明显地制约着矿业权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四、建立高效矿权流转机制的途径

(一)建立矿业权的资本化经营体制

矿业权资本化有利于增加各级财政收入,有利于业主加大投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最大限度的开采资源,有利于业主自觉地保护块段资源的完整性,增强公众对国家资源的保护意识,所以作为中小矿企应该在产业联盟和合并重组的基础上,开展矿业权的资本化经营,并且建立相应的矿业权资本化经营制度加以推进,并成为有效的保障制度。

1、矿业权资本化

可以采用价值概念看待矿业权,矿业权人为获取矿业权向出让人支付一定的费用,或通过自己创造性投入获取矿业权而发生的一定的费用,将这部分支出计作一项资产――无形资产,然后在矿业权转让或矿产资源开采中分期转入矿产品成本中得以补偿。

2、矿业权资本经营

矿业权资本经营的前提条件是矿业权交易,具体运营可按以下六种方式运行:

(1)探矿权人和采矿权人是同一民事主体进行采矿活动,权益主体没有改变,资本逐渐由无形资产变为实物资产或货币性资产;

(2)探矿权人将勘查阶段的探矿权有偿转让给他人,由他人完成后续勘查工作;

(3)探矿权人将探矿权连同优先采矿权有偿转让给他人,由他人申请采矿权;

(4)探矿权人与他人合作申请采矿权,成为采矿权人的出资者;

(5)探矿权人与他人合作进行进一步的探矿活动,原探矿权人成为新的探矿权人的出资者;

(6)采矿权人将采矿权有偿转让给他人,由他人进行采矿活动。以上六种方式中除第一种外其他权益主体都发生了变化。矿业权资本经营形式可采用企业合并、分立、合资、合作、出售、抵押、参股等方式,但前提条件是矿业权先作价,然后再进行一系列投资活动。

(二)取消矿业权资质认证的相关限制,实现矿业权主体多元化

我国《矿产资源法》规定:国营矿业企业是开采矿产资源的主体,而集体性质的矿山企业只能开采国家指定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个人只能采挖零星分散的资源。这是区别对待不同身份主体的规定,不利于矿业权取得的公平竞争,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具备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应作修改。具体来说,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或者个人,只要具有探矿采矿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就可以参与矿业权的竞标,争取成为矿业权人,从而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矿业权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促进矿业权的合理配置与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且还有利于矿业权市场的发展。

(三)借鉴山西省经验,组建省矿权交易中心

政府授权发起筹建省矿权交易中心,投资者可包括公司、银行、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以及基金持有者,也包括个人投资者。该中心的业务范围是:为矿业投资者提供中介服务;依法接受政府或其他权益人委托组织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出让与转让等交易与签证服务;依法组织办理矿权托管、质押登记;矿业设备展示、交易、调剂;矿业企业的招商引资;为企(事)业单位改制、并购与重组、整合提供财务顾问和管理咨询服务;矿产开发策划服务、矿产开发投资与技术咨询、编制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政策、法律、法规咨询;对场内矿权经纪人的培训及管理等;依法批准的其他相关业务。

矿权交易中心在市场运作上应本着规范与守信、网上与网下、中介撮合原则,拟从几方面展开业务:矿权交易,即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招拍挂和转让,基于融资目的的矿权质押等。

(四)建立矿权分级流转机制

矿权流转宜分为两级,一级矿权流转为国家矿权出让(租让)。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是不能买卖,而经营权是可以转让,一级矿权出让是国家维护矿产资源所有权和财产权、维护国家队普查前期基础地质调查权和财产权的根本利益,向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开发性地质找矿、采矿的地矿企业和矿山企业有偿出让探矿权、采矿权。二级矿权流转为市场矿权转让。如勘查企业、矿山企业国家有偿出让的探矿权、采矿权,经过物化劳动,发现和探明矿产地面获得的新的探矿权、采矿权,可作为一种财产权上市交易。矿权流转应不分矿种,不论经济成分,由国务院授权的地矿部、省、市、县地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

(五)规范矿业权评估机构的职能,简化矿业权流转手续

矿产资源资本化的先决条件是矿业权的价值确认――矿业权评估。矿业权评估不同于其他无形资产的评估,涉及到储量、品位、矿种、地质成果、自然环境、市场行情等,比如应根据评估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当前政府应该引导与规范矿业权评估机构,尽量形成良好制度简化流转手续,建立起高效有序的矿业权评估环境。

五、结束语

矿企矿难频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制度扭曲,本文从我国矿企的产权制度出发,剖析我国矿产资源的产权现状,指出矿权流转机制的弊端,提出矿权流转机制途径,从而切实有效地解决矿难频发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傅鸣珂.加强产权管理,完善有偿制度改革.[J]国土资源,2006(10),22-23

[2]袭燕燕,李慧.中国矿业权市场中政府的基本定位.[J]国土资源,2003(05),24-26

[3]夏磊.关于矿权运作的思考.[J]地质勘查导报,2005(07),第003版..

矿产资源市场分析篇9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a股共有逾70家上市公司涉矿;今年以来,则有包括斯米克(002162)、中捷股份(002021)等在内的约20家公司涉矿,先后引发二级市场的爆炒。但我们发现,在上市公司涉矿的背后,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部分公司主业持续不振,甚至一度濒临亏损;另外一些公司则借涉矿之名,倒卖矿资源补充现金流;更有一些St公司涉矿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注资以保住壳资源。

但不管上市公司出于何种目的涉矿,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涉矿公司尚未正式经营矿资源,也未形成实质性的业绩,更无法预期矿资源的后续回报。换言之,上述涉矿公司多数仅停留在立项或探矿阶段,而从探矿到产生经济效益往往旷日持久,并且多数公司并无经营矿资源的经验,涉矿无异于盲人摸象。

中安文化基金执行董事魏华指出,“矿业投资周期长,管理亦需要专业化,全民涉矿未来风险极大。”中银国际投资顾问熊天恩亦指出,上市公司涉矿面临的成本包括增值税、资源税、所得税、土地赎买费及管理费等,并非所有的公司都能支付该成本,因此盲目涉矿风险极大。

现象:涉矿公司层出不穷

在2010年之前,上市公司大面积涉矿的现象并不普遍,但2011年以来,随着二级市场的逐步走熊,a股市场涉矿股遍地开花。虽然并无证据表明上市公司涉矿与二级市场的因果关系,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每逢上市公司涉矿公告时,二级市场则为之疯狂,走出与大指数迥然不同的牛市格局。

如发展去年参股成立德昌厚地稀土矿业有限公司,拟涉足稀土业,由此点燃发展的“稀土热”,其股价两月之内涨逾200%;又如盛屯矿业年初宣布定增融资15亿元收购铅锌矿后,其股价连续涨停。而近期的科学城(000975)及永安林业(000663)则显得更为强势,其中科学城拟收购银矿,永安林业则据传拥有稀土矿。

在众多的涉矿公司中,盛屯矿业(600711)、兴业矿业(000426)及海亮股份(002203)等本身隶属于有色行业,涉矿无可厚非,但更多涉矿公司的则是非有色类企业。据统计,目前a股涉矿企业约为75家,分别来自房地产、钢铁、旅游、建材等行业,甚至还包括酿酒、生物制药、纺织等领域,业务跨度之大令人咂舌。分析人士称,近两年来的涉矿热潮充分说明了涉矿并非矿企的专属,不管是酿酒还是制药,理论上只要有闲置资金均可涉矿。

而对于涉矿的具体种类则是五花八门,如中捷股份涉足铜矿,tCL集团(000100)涉足煤矿,苏宁环球(000718)是金矿,科学城是银矿,斯米克是瓷石矿。此外,还有锰矿、锡矿、石墨矿等。

“一般投资者能够想到的矿,上市公司可涉足,不能想到的矿,上市公司同样涉足。若无必要的监管,则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新矿,而每一个矿后面都是一个概念。”某论坛如是表示。

据了解,法律及监管层面对于上市公司涉矿并无明确的规定,换言之,上市公司涉足与其主业毫不相关的矿业并不承担法律风险。若上市公司最终确能成功购矿并合理经营自然无可厚非,但若一旦收购计划流产或矿业经营不利,则上市公司也无须为此埋单。

值得一提的是,相当一部分涉矿公司非但没有正式经营矿业,甚至尚未完成前期的洽谈、勘探、融资等工作,所谓的“涉矿”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流产的可能性较大。

原因:涉矿公司各怀鬼胎

在二级市场爆炒涉矿概念并一度引发“沾矿则涨”行情的同时,涉矿公司并未因涉矿而使经营业绩大幅改善,即此前市场所预期的业绩市场并未实现。有分析师曾指出,涉矿与业绩增长之间并无直接联系,矿资源的盈利能力未必强于涉矿企业的主业,对此,涉矿企业应心知肚明。然而问题是,在明知涉矿难以快速改善公司盈利前景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何以纷纷涉足矿业?

业内人士指出,除正常涉矿外,多数上市公司涉矿的原因其实并不难猜测,此类公司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即主业不振甚至难以为继,现金流短缺以致濒于断裂。在此背景之下,上市公司往往会寻求所谓的多元化经营,而多元化经营又可解读为原有业务“做不下去了”,相对于其他业务,涉矿所面临的市场培育风险相对较小,因而上市公司纷纷买矿,如tCL集团、中捷股份等。

自去年营收突破600亿元之后,tCL集团曾高调宣称将尽快实现千亿元的销售目标,但tCL集团的“豪言壮语”并不能掩盖公司目前的颓势。数据显示,tCL集团2011年的营业利润为12亿元,但投资收益及营业外收支净额高达11亿元,即tCL集团半数以上的利润并不来自于主业。

2010年的情况则更为糟糕,tCL集团账面上的净利润为4亿元,但营业利润却为-1.6亿元,若tCL集团未能在主业之外获得大量的营业外收入,则公司的财务数据将极为难看。中金公司指出,tCL集团经营性盈利能力不足,而长江证券则指出tCL集团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且高额折旧将成为公司的隐忧。

种种迹象表明,tCL集团重塑往昔辉煌的难度较大,于是,公司于今年4月份顺势推出涉矿计划,拟在新疆开发煤炭资源,但截至目前,tCL集团并未取得勘探权,涉矿一说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中捷股份也面临这类似情况,受市场低迷影响,公司产品持续遭受冷遇,今年首季净利大幅下滑62%,上半年净利则预减60%-90%,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公司的当务之急,因此中捷股份才在缝纫机业务之外涉足铜矿业。

相比于tCL集团,苏宁环球、华业地产(600240)等地产类公司涉矿的动力则更为充足,毕竟tCL集团现金流依然充裕,而苏宁环球等公司的现金流则岌岌可危。

苏宁环球近两年来业绩滞涨,明显不如招保万金等一线地产,而在现金流方面,苏宁环球的窘迫现状则更为明显,公司2009-2011年的经营现金流分别为-5亿元、-34亿元、-9亿元,而同期的万科a(000002)账面上则有几十亿元的现金。为此,苏宁环球于去年末将经营范围增至矿产、电力等领域,意图开展多元化经营。当时曾有业内人士质疑,苏宁环球涉足并不熟悉的矿业,或是为了对冲当前的宏观调控,一旦楼市回暖,苏宁环球极有可能重返房地产,届时,苏宁环球将变卖矿业资源,实现套利。

另外几家上市房企华业地产、新湖中宝(600208)也依葫芦画瓢,先后公告进军矿业。华业地产每年的经营现金流约为-5亿元,而新湖中宝近两年的经营现金流约为-25亿元。另据分析称,即便矿业资源在短期内不能盈利,涉矿企业也可通过抵押的方式获得融资,由此弥补地产融资遭遇困境的尴尬。

与前述涉矿原因不同的是,部分St公司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依然蓄谋涉矿则似乎不容易理解。目前a股上市公司约有9家St企业具备涉矿概念,以St梅雁(600868)为例,公司去年净利不足千万元,同比大幅下滑96%,今年一季度再次亏损2000万元。若依照主板上市公司退市新规,则St梅雁退市几率极高,但从公司历来年的重组来看,公司高层正极力挽救濒于危局的St梅雁,涉矿便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2011年3月以来,St梅雁涉矿传闻不绝于耳,公司高层亦曾表示公司确实涉矿,并且有市场追捧的锑矿。结果St梅雁股价大涨,壳资源价值大幅提升,但最终的结果是,前述锑矿并未增厚St梅雁的业绩。业内人士指出,St公司免予退市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保壳”,寻找并购方供后者借壳上市。若壳资源价值较高,则公司原股东可获得不菲的出让价,或以此为筹码在新公司董事会中占据一席之地。St梅雁声称拥有锑矿资源导致股价于去年一度大涨,与“保壳”不无关系。不可到过目前为止,St梅雁并未成功置出壳资源,监管层关于禁炒壳资源的规定则无疑令St梅雁前景更为悲观。

还有一类公司涉矿理由则更为隐秘,如多伦股份(600696)于去年6月一度被传将涉足价值高达4000亿元的稀土资源。虽然最终证实前述传闻不实,但多伦股份对于业界的传闻及股价的异动不置可否,直到多伦股份股价翻倍之后,公司才出面澄清。而在此期间,多伦股份大股东多伦投资(香港)有限公司却借机减持1600万股,套现1.6亿元。在多伦股份澄清公告后,其股价崩盘式下跌,但大股东却实现了高位套现。

斯米克同样如此,公司今年3月份公告称旗下瓷石矿储量暴增近500倍,消息传出,斯米克股价连续涨停。而在公布前述“利好”消息之后的不久,公司2011年年报及2012年一季报先后出炉,合计亏损2.3亿元。面对巨额亏损,斯米克两大股东借涉矿利好联袂减持,大股东斯米克工业有限公司减持约80万股,二股东太平洋数码有限公司则巨量减持约800万股。虽然瓷石矿盈利预期极不明朗,但斯米克的两股东却赚得盆满钵满。

结论:涉矿公司风险巨大

数据显示,仅今年一季度,上市公司涉及能源及矿业的并购案例即达60余起,涉及金额超500亿元。但与矿业并购市场的火爆形成明显反差的则是,上述矿业并未给涉矿公司带来超额的业绩,甚至还不及预期,如啤酒花子公司曾获得探矿权,但财务数据表明,公司营收与矿业无任何关系。再如天山纺织(000813)也曾涉矿,但公司今年来业绩毫无起色,去年仅盈利300万元,今年一季度则亏损250万元。

另有一些上市公司,涉矿自始至终都未实际运作,如发展、St梅雁等,仅将涉矿作为概念。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多数涉矿公司此前并无经营矿业的实际经验,这些公司想当然的认为出资买矿继而卖矿即可实现盈利,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据了解,国内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较为分散,且多数矿产属贫矿,开采成本极高,资金实力不达标的企业根本难以成功采矿,而涉矿上市公司往往在资金方面并不充裕,因而最终未能将矿产资源转化为业绩。

此外,从购矿到经营,涉及到勘探、评估、采购、环评等众多流程,需获得探矿权、采矿权等众多许可证,往往历时数年之久,耗费大量资金与人力。若上市公司确实有意经营矿产资源,则会依照上述程序逐一实施,但大部分公司希冀矿业能在短期内释放业绩,但最终却并未如愿。

分析指出,矿产资源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两种,即经营与投资,经营矿资源并不适合每一家涉矿企业,而投资却具有普适性。所谓投资,是指低价卖矿高价卖矿,从中获得差价。不过,矿产资源的价格走势并不取决于涉矿企业,上市公司无法保证低买高卖,一旦高位买进,则将陷入高成本存货的境地。今年以来,科学城、中捷股份等先后涉矿,但不管是铜还是银,今年价格均持续大跌,若科学城等涉矿公司仅将矿业作投资处理,则无疑将高位被套。

华泰证券研报指出,若非政府主导,则上市公司涉矿失败的概率极高,民生证券亦指出,涉矿并非中小上市公司所能掌控的。

矿产资源市场分析篇10

矿产资源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矿产资源中包括人类生活和生产使用的能源、工业原材料和农业生产材料,甚至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资源都源自于矿产资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显著增长,资源成为了人类的首要问题,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对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进行矿产的勘查和开发时要采用科学的方法,保证发展机制的长期有效,实现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保护同步进行。

一、矿产地质勘查技术原则

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比较的复杂,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进行此类活动时要遵照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对整个地质勘查工作进行合理科学的知道,这对促进整个勘查工作的顺利完成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1.不断创新勘查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成为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志,进行地质勘查工作的过程中,对勘查技术进行不断的创新,能够保证勘查活动更好的进行,同时保证环境保护理念的才能更加的深入人心,因此对勘查的技术要进行不断的创新,保证在地质勘查工作进步的过程中,其环保型、创新性不断的增加,对找矿的技术等进行不断发展,对其信息化建设不断的加强,对人才进行培养,这样才能保证地质勘查工作更好的进行。

2.扩大合作领域

进行勘查的过程中,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国内资源潜力要进行充分发掘,与国外企业的合作要不断的加强,要保证地质勘察不断的成熟,保证国内资源的开发,保证其能够适应资源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需求。

3.遵循规律合理布局

土地是地质勘查工作的主要对象,寻找矿产和资源是其主要目的。但是在地质中资源分布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人口分布、地质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利用等方面保证勘查工作的合理布局,保证勘查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二、矿产地质勘查风险和成因

进行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的过程中,由于气候多变,地质条件比较复杂,进行勘查的过程找那个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有的情况甚至导致勘查工作的失败,只有对勘查中的分析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出现风险的原因及西宁分析,才能找到规避风险的办法,保证其能够有效的实施。

1.矿产地质勘察行业的管理职能不够明确

如今,加强地质勘察行业的管理是矿产行业需要重视的问题,然而,政府并没有授予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矿产地质勘察管理的职能,法律上也没有规定政府能够对地质勘察行业进行管理。管理主体和目标不够明确,影响了地质勘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矿产资源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矿产资源的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然而,各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矿政管理人员上的配置不够合理,管理人员的数量少,而且专业素质不高,通常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导致管理规范无法得到落实。

3.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因为技术原因导致的,属于自然风险的一种,在地质勘查工作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千层的资源会逐渐的被开发,因此深矿区就成为矿产资源开铲的新目标,但是深矿区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目前我国的勘查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深矿区中无法适应,勘查的风险就会提高,技术风险就会加大。

4.经济风险

经济体制变革可能会导致经济风险的产生,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在不同的矿床地质下,地质勘查收益会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其输出值和输入值会产生很大的偏差,矿业经济就有可能造成退步,有的矿企就会面临破产的情况。

5.市场风险

出现市场风险时,对矿产资源的市场价格长期或短期的波动都有可能导致出现风险,但由于价格的波动存在不稳定性,因此矿产地质勘查的风险就会无形中生长起来。

三、矿产地质勘查风险的规避措施

1.加快技术创新与应用

对其存在的风险要进行有效的规避,看就要对所勘查的地质项目的研判技术进行应用和创新,根据具体的矿化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进行具体的分析,在现有地质工作程度上,对矿床的规模控制、矿化强度、各种示矿要素要进行综合的提取,保证对其找矿的前景做出科学的预测,对其具体潜在的价值要进行挖掘。进行地质勘查项目的研判时,要保证其有投资开发的价值,确定合理的开发计划,同时,对相关的勘查技术要进行创新和应用,具体勘查的过程中,相关的各环节的量化标准要按照具体严格的要求进行,避免出现因人为出现的风险,对风险要进行有效的抑制。相关的勘查技术规程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这样才能实现真正风险的规避。同时要保证具体的安全操作的流程等的创新,这样对可能出现的事故能进行有效的控制,进一步控制成本,保证其对经济风险的有效规避。

2.积极推进地质勘查市场化建设

目前地质勘探单位还是以国家拨款事业单位性质存在居多,这就造成勘查行业市场化不足,大量地质资料、技术成果、地质勘探信息都掌握在少数单位手中,技术、信息、资料的垄断,不利于勘查行业资源共享和风险规避。实际上,建立部级省级资料、技术、信息共享平台既可以避免行业重复投资,亦可以为新上项目获得规避风险的大量资源。同时,应积极探索建立专门服务于勘查业的资本市场、规范的矿产交易市场,尽可能降低矿产品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和长期走势预测的不准确性。

3.加强行业监管力度

在政策方面,应规范矿业权出让和矿业开采审批制度,谨慎监管矿业投资者矿业开采进度,设置更严格的资质和行业准入门槛,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投资勘查力度并鼓励和拉动社会投入。避免地质勘查项目盲目上马,就要从提高矿业开采门槛和地质勘查资质门槛上下功夫。风险的源头是利益的驱动,国家应对矿业开发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加强矿产开发的宏观管理,提高矿业集中度及矿业产值。还要对地质勘查队伍资质进行严格审定,保存实力雄厚的力量,杜绝不具备资质的单位追逐利益而造成大的风险。

4.培养专业的地质技术人员

要想提高地质技术人员的素质,就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力度。矿产企业可以定期对地质技术人员进行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地质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还能够有效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证地质找矿工作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