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设备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23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篇1

【关键词】基层医院设备管理计量质控规范

1引言

众所周知,在现今医院的正常诊疗过程中,医疗设备已应用到临床各个学科。各级医院对医疗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也纷纷加大了医疗设备的投入,设备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日益上升,所拥有的设备先进性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此家医院的医疗水平和等级档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医疗设备种类繁多,其精密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因此保证医疗设备正常运行,使其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医院管理层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等级医院评审规定二级以上医院必须成立设备管理部门,执行相应的职责职能,对医疗设备进行统一的规范的管理[2]。各省市区也逐级成立了设备质控中心,对各管辖内的医疗机构的设备管理进行指导、监督、检查,促进了临床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3],保障了设备的良好运行。然而,在一些边远山区、乡镇、海岛医院,由于种种原因,还普遍存在着“有设备,无管理;有兼管,不规范”等现象,严重阻碍了临床工作的开展。

2存在现状

2.1采购不规范

2.1.1无采购申请、论证、计划

设备采购申请无计划,往往是等原先应用的设备出现故障无法修复,或临床医生通过进修、参加学术交流等会议后,参照上级医院的设备配置和一些会议参展商的介绍,而临时提出申请。申请无统一固定格式,内容不完整不规范,只是一些简单的要求购置理由,没有临床应用范围、可开展哪些新的项目,现有配置情况,技术可行性,安装配套条件,购置资金来源,能创造哪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一系列需论证的资料。

2.1.2采购工作不规范

采购时缺乏对设备器械的三证审查核对,供货商必要的资质审查,产品制造方的授权证明,是否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保障等等。采购信息来源单一,缺少同类设备多方对比,实地考察等必要程序。导致最终成交的设备技术先进性、性能可靠性、可维护性、安装配套性等不佳,综合性价比不高。

2.2档案无建立

由于无专人负责设备信息的收集、整理、登记等管理工作,故设备档案建立情况非常糟糕。设备的信息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合同在财务、说明书在使用科室、申请报告在后勤,有的早已遗失。由部门和个人随意操纵,无法做到完整性、真实性和动态地添加新的二次信息,无法保证稳定性、可溯源性。

2.3质控无保障

2.3.1操作无规程

基层医院的特性决定了其临床科室分布,人员配置的局限,在设备安装时,由于参加使用操作培训的人员相当有限,也没制订相应的操作规程,明确基本操作步骤和正确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设备的操作方法只被少数人员所掌握,而人员的频繁流动,将信息带走,新来的人员只能盲目摸索(由于档案无建立,无法查询),严重影响着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直接关系到了诊治效果,甚至是受检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2.3.2保养无落实

由于无专人负责设备的使用操作,更没有制订设备使用操作和维护保养制度。设备的保养维护根本无法落实,普遍的现象是脏、乱、杂。仪器表面脏,布满灰尘,不作清洁。监护仪、心电图机等导联线绞成一团,杂乱无章,电动吸引器、真空泵等从不加油,特别是一些生命支持、重要抢救设备,其使用频率不多,而日常保养,运行状况检查等工作未开展,往往在病人急救时开不了机,无法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了安全医疗,极易引起医疗纠纷。

2.3.3维修无保证

乡镇基层医院基本上均无配备相应的设备技术人员。当设备故障时,经常是请上一级的医院设备维修人员下修或上送;产品供应商针对基层医院往往是一锤子买卖,推销设备室在售后服务方面满口承诺,而实际发生时经常推诿、敷衍、拖拉、逃避、漫天要价,设备的及时修复难以保证。

2.3.4计量无开展

基层医院设备器械的强制计量鉴定工作,普遍性长期没有开展起来。近年来我市政府部门对医疗质量越来越高度的重视,特别制订了针对基层医院强检设备强制计量鉴定的政策,要求质监部门派人员下去开展此项工作,并免收一切费用,此项工作才得到了开展,但计量专管人员、档案等还未配备建立落实,还需规范完善。[4]

3应对措施

3.1因地制宜

各基层乡镇医院领导一定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设备管理的重要性,要制订一系列管理制度,成立设备管理部门,适当招聘几名设备维修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医院离市区较近的,可定时定期邀请市区医院的设备管理人员来进行帮助指导,较远的可上派人员分多次进行短期进修培训,学习先进经验,开展好此项工作。

3.2因材施教

人员方面如无条件的,可在现有职员内部挖掘、培养,指定几名,分配好各自管辖范围(最好二名以上人员为一组),并规定适时进行人员和管辖区的交换。设备档案可由医院办公室统一收集、入档。制订好的管理制度、规范流程要在不同会议上进行讲解宣传,严格要求各个科室负责人把好首关。新设备安装时尽量安排多的人员参加使用保养培训,并一一操作熟练。可以组织院内职工作为讲解员对设备进行操作培训,或组织操作技能比赛等等活动,对成绩优异者给予一定奖励,提高积极性。

4总结与展望

总之,基层医院设备管理工作的建立和开展是十分有必要的,医院领导管理层也越来越觉察到它的重要性。虽然,基础条件比较薄弱,困难较多,但只要有心、用心去开展,逐步规范完善,一定会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孟进生.浅谈基层医院医学工程人员的工作任务[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9):50-51.

[2]谢松城,徐伟伟.医疗设备管理与技术规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9~10.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篇2

摘要本文介绍舟山市普陀区作为浙江省医改试点县区结合海岛实际,在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绩效考核管理、着重抓好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切实加强资金资产监管等方面的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财政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改革

舟山市普陀区作为浙江省医改试点县区,从2010年2月起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改革。我们结合海岛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坚持规划引领、完善财政保障、强化监督管理,全力助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紧紧围绕标准化、规范化目标,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针对我区近年来经济发展及人口集聚的现状,我们坚持规划先领,按照15—20分钟医疗服务圈要求,制定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全区共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6家、村卫生室53家。

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标准,投入4.5亿元新建了区人民医院东港院区。按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标准,投入5500万元实施了区第二人民医院扩建工程。投资4500万元建成了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新大楼。投资70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8家、村卫生室4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平均用房面积从原来不足10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50平方米左右,村卫生室平均用房面积达到60平方米,城乡15-20分钟医疗圈全面建成。

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标准化配备。从2010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设备经费150万元,乡镇(街道)按同比例配套,专项补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备标准化配置。截止2012年底,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均完成基本装备的标准化配置,其中服务人口万人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还配备了CR(计算机X光成像系统)、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等诊疗设备。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均按标准要求配备了常用的医疗诊治设备。

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通过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健全制度、提升内涵等措施,全面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截止目前累计建成农村中心集镇示范卫生院5家,省级示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中心(乡镇卫生院)10家,市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46家。

二、紧紧围绕公益性、一体化目标,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性质核定人员编制。2010年区编制办出台了《关于核定普陀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编制的通知》文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核定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编制703人,并按照“一次核定、分步到位”原则逐步落实人员。

建立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保障机制。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补助政策,明确了财政补助标准和区乡两级财政分担机制,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在编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参照公务员标准核定,编外人员(含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工资报酬实行财政全额补助,并建立与在编人员收入同比例增长机制。

全面推进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采取紧密型、基本型二种模式,实施以人员统一聘用、机构统一建设、业务统一管理、财务统一核算、药械统一采购、绩效统一考核等“六统一”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全区已有10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纳入一体化管理,管理率达92.66%。

妥善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历史债务。2010年,通过财政补助一部分、卫生局统筹一部分、单位自筹一部分的办法,妥善解决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近200万元的历史债务,确保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轻装上阵、正常运行。

创新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责任统筹基金。2011年起,采取财政补助为主、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的筹资办法,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责任统筹基金,有效化解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发生医疗纠纷后赔偿经费承担风险。

三、紧紧围绕共享性、实用性目标,大力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全面推进国家医改信息化建设试点和“国家数字卫生项目样板示范区”建设项目。近三年来,累计投入1200余万元建成了区级卫生信息数据交换中心和全区卫生信息服务网络,基本完成了区域心电诊断、区域影像诊断、远程医学会诊、远程医学教育、预约转诊服务等五大平台,实现了医疗资源共享,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

加快推进适应新医改要求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建设。重点推广应用了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健康体检系统、移动输液室管理系统、责任医生移动随访、健康面对面ip可视电话,电子报告卡系统、药物监控系统等实用性软件,卫生信息化助推医改的成效得到初步显现。

四、紧紧围绕正规化、优质化目标,不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工程。从2009年开始,委托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从舟山户籍的应届高考毕业生中定向培养全日制临床医学大专层次学生80名。财政按每生三年共2.6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素质提升工程。2009年起,每年安排近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科医生培训、在职继续教育、在职岗位培训等,基层医务人员业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得到显著增强。

建立优秀基层医务人员奖励基金。2008年起,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专项用于优秀专业人才的奖励,每年每人奖励0.5-2万元,激励医务人员创先争优。

完善乡村医生社会保障机制。医改实施后,对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实行聘用制管理,安排专项经费为他们办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解决了后顾之忧,有效地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

五、紧紧围绕积极性、创新性目标,建立完善绩效考核管理

全面落实绩效工资制度。2009年10月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参照公务员标准核定绩效工资总额,其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占6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40%。区卫生局提取奖励性绩效工资的30%,作为区级奖励性绩效工资统筹部分,实行全区统筹调剂,主要包括机构考核奖、领导班子考核奖、海岛地区津贴和工作创新与特殊贡献奖等。单位奖励性绩效工资统筹部分占奖励性绩效工资的70%,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核后发放。非在编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参照在编人员奖励性绩效工资单位统筹部分考核分配方案执行。

建立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出台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办法及考核细则,建立了“坚持两项目标、实行三级考核、突出四块内容、实现五个衔接”的绩效考核体系。坚持两项目标即坚持体现机构的公益性与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实行三级考核即区卫生局联合区财政局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领导班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机构对职工的三级考核模式;突出四块内容即突出机构管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满意度四块内容;实现五个衔接即与机构综合目标、领导班子实绩、职工的年终绩效奖金分配、职工职称评聘争先评优、人事制度改革等挂钩。

实施新型工分制绩效考核办法。近年来,普陀区积极探索“新型工分制”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模式,通过定、记、评、奖、兑工分等方式,达到了“出工出力、出效争优”的目标,具有较强示范意义,受到国务院医改办和省政府领导的高度肯定。

六、紧紧围绕公平性、均等化目标,着重抓好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三大基本医疗保障全部实行市级统筹,人群覆盖率均达95%以上,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基本全覆盖。新农合2012年筹资标准为460元,各级政府补助325元,参保率为98.9%,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达到70%以上。

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起,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同时积极探索了以“花钱购买服务”的形式在民办医疗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目前全区共有113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基本药物制度覆盖了全区所有乡镇(街道)、社区(村)。实施三年来,累计减少群众医药费用6000多万元。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落实国家、省定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基础上我区增加了社区健康报告服务、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三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省率先出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开展流动人口八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2011年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综合达标率为95.5%。

建立悬水小岛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机制。针对我区区域分散、岛屿众多、人户分离等区情,为确保悬水小岛及偏远村庄群众公平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我区实施了以落实一名保健员、开通一条健康咨询热线、设置一只安全药箱、聘用一名责任医生、开展一次巡回医疗等“五个一”为内容的悬水小岛及偏远村庄分层医疗卫生保障工作。2009年以来,我区累计投入160余万元专项资金,较好地解决了悬水小岛和偏远村庄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

七、紧紧围绕安全性、精细化目标,切实加强资金资产监管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制度。为适应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先后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算管理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用经费管理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产管理办法》,重点加强了对药品采购、招待费使用、设备购置、基本建设、奖金发放等资金管理,强化了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篇3

关键词高原卫勤保障卫生工作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部队卫生建设中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驻高原地区部队,由于自然生活环境恶劣,官兵患慢性高原性疾病的数量逐年增加,加之交通不变,地方财政困难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部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部队医疗卫生事业要想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好当前部队卫生建设存在的人才、设备、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才能为官兵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

1高原部队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干部队伍不稳定、结构不合理

11111专业干部缺编的主要原因(1)部队院校培训数额与部队的实际不相适应,院校培训数量及接收的地方大学生远远满足不了部队的实际需要。(2)医疗卫生干部职称编制不合理,晋职难度大。加之基层工作条件差,环境恶劣,致使部分人员不安心工作,难以拴心留人。

11112基层卫生干部业务素质偏低(1)卫生干部学历低,据调查,某部大专以下人员占35%。(2)年龄结构断层、缺乏学科带头人才。从而影响了卫生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和收治任务的完成。(3)专业结构不合理。造成了卫生资源的严重浪费。

11113激励机制不健全(1)卫生技术干部晋升慢,如卫生干部晋级9级以下规定为每3a晋升1级,9级以上4~5a晋升1级,而行政干部可以提前晋升,同样条件,从排职到营职卫生干部要多干3~4a的时间。有的基层卫生干部在部队工作10a、20a都解决不了中级职称问题,使得有些卫生干部感到无盼头,工作劲头不足。(2)干部部门和卫生部门间协调不够。特别是在卫生干部调进调出方面随意性较大,有些该保留的人才没有留住。(3)专业技术干部职称晋升难度大,改行较多。由于基层卫生队只编制一个中级职称,一旦有人占编,其他人就无法晋升,难以调动广大卫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112医疗设施陈旧,技术性能差

11211设备老化部队现行使用医疗设备大部分属80年代前配备,绝大部分已经超年限、超负荷使用。这几年,虽然上级补充配备了一些医疗设备,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设施难以配套,很难适应高原部队实际需要。

11212利用率低(1)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医疗设备大部分属于精密仪器,它要求操作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操作技术。但由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缺编,造成部分医疗设备闲置浪费。(2)基层卫生单位大多驻地偏僻,病人较少,地方伤员收治受到限制,部分设备难以真正发挥作用。(3)服务意识差。该做的检查不做,本级能检查的项目推到上级医疗单位检查,致使部分医疗设备长期闲置,造成卫生资源的浪费。

11213重用轻管只注重医疗设备的使用,缺乏必要的定期保养、维修,有的不按操作规程办事,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致使()部队医疗设备使用寿命明显缩短。

113经费开支缺口较大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部队官兵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由于药品和卫生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而卫生事业经费多年不提,使得供需矛盾日渐突出。1999年部队卫生事业费的调整,虽使基层卫生经费有所补充,但由于受保障任务、工作性质及驻地环境的影响,仅靠标准经费难以满足高原官兵的医疗需求,加之近几年部队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加,基层医院又无此专科,只有送地方专科医院诊治,仅此一项部队每年约需7~8万元开支,而且这种开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另外,高原干部、战士患病时间长,治疗费用高,造成经费开支大,如同样是“上感”,高原一般需10~15d,而内地却只需5~7d,这无形中就多支出了药费。

__基础设施薄弱

__11医疗用房数量不足、质量差,整治维修难以保障

目前,有的卫生队仍居住在70年代初建造的破旧平房里,由于没有专项营房治理经费,基层单位又拿不出钱,因而造成房屋年久失修,门窗破旧,墙皮脱落,影响了医疗工作的开展。

__12保障设施不完善(1)驻高原部队,由于受所在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限时供水供电,致使部分医疗单位因水电原因不能完成本级收治范围,甚至有的病人因水电原因得不到有效救治。(2)卫生救护车更新周期长,个别单位还没有救护车。

2加强高原部队基层医疗卫生建设的对策

从高原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部队编制体制调整的现状来看,认真抓好支队(团)卫生队标准化建设,做到保障有力,已迫在眉睫。针对高原医疗卫生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211转变观念,下大力抓好人才培养基层卫生工作是部队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力保证。增强卫生干部调整使用的科学性,努力造就好选拔、培养、使用人才的阶梯,发挥人才的积极作用,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是搞好高原部队卫生建设的关键。

(1)要适当增加专业技术干部的培养数量,保证专业人员分配到最需要的岗位上,尽快扭转基层缺编的现状。部队医学院校及干部部门应对部队卫生干部的现状和流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依据部队需要培养数量、引进专业人员,同时在学员分配上,干部部门、卫生部门应共同提出各单位申请计划,直接到位,避免再次转行、调走等。(2)增强卫生干部调整使用的计划性,干部部门和卫生部门要加强联系,通力协调,卫生技术干部调动、改行,必须从严控制,确保卫生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3)加强思想教育,使广大卫生干部安心高原,无私奉献,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4)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多关心业务干部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切身利益问题,努力解除卫生干部的后顾之忧,在晋级晋职、评定职称等方面应建立激励机制,立足高原实际,不搞“一刀切”,对业务精、政绩突出者可给予政策优惠,提前晋升,以调动卫生干部的积极性。(5)加强岗位在职培训,提高卫勤管理干部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卫勤干部。

212加大设备管理,提高卫勤保障效能

21211加大对高原部队卫生设备的倾斜力度高原部队由于所处的环境和工作任务特殊,难以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工作,也就没有购置医疗设备的资金来源,只有依靠上级配发,因此在设备的投入上上级机关应给予倾斜。同时,各级卫勤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设备管理。把医疗设备管理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抓好规章制度的落实,广泛开展爱护卫生设备的教育,树立管好用好设备的思想,充分认识医疗设备在保障官兵身体健康,提高和巩固部队战斗力方面的作用和意义。增强全体卫生人员管好用好医疗卫生设备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21212要重视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培养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各级要重视装备管理,认真执行医疗设备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一是学习医疗设备有关基础理论,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做好医疗设备的管理工作。二是各专业技术人员要通过学习和培训,熟悉各种医疗设备结构、性能、用途、操作技术和维修保养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努力提高各类人员的岗位称职能力,充分发挥设备效益。三是加大设备维修、保养和管理力度。对中大型设备实施专人管理,责任到人,不断健全仪器设备档案,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率。

21213增加装备维修经费对于医疗卫生设备,厂家一般在保修期内负责,超期后大部分设备厂家已不再生产,造成维修零配件器材短缺,部分仪器设备难以开展工作。

为解决大型医疗设备的更新和维修经费不足,上级有关部门应适当给高原部队卫生单位一些必要的倾斜,使有限的医疗设备真正发挥作用。同时,高原基层卫生单位要积极利用现有设备和技术优势,拓展业务,扩大收治范围,开展对外有偿服务,创造经济效益,弥补卫生经费的不足,添置部分急需的短缺医疗仪器,使官兵就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213突出重点,加大经费投入力度(1)要认清形势,立足现实。要教育各级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当前部队医疗工作的实际,明确官兵的经费只能是低标准的“皇粮”,合理用药、及时诊治,依靠科学的管理,不断完善制度的落实,在现有设备、人力、物力的基础上创出一流的经济效益。

(2)挖掘潜力,提高自补能力。要在确保完成部队卫生防病和其它各项服务保障任务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从小而灵、小而专的技术项目入手,大力开展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好项目,积极开展对社会有偿服务,以弥补卫生经费的不足。(3)利用现有医院划区成立精神病专科,减少外诊经费的开支。(4)给高原部队必要优惠政策。如高原特殊医疗补助,每年50~70万元。

214狠抓基础设施,提高就医条件足够的医疗用房是保证医疗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解决好高原部队卫生队医疗用房问题。(1)高原部队卫生队的医疗用房应纳入部队营房综合计划。象总部为高原部队实施了一期、二期、三期“解困工程”,那样对基层卫生队住房和医疗用房进行改造。(2)各级领导应重视和支持医疗工作,对应用面积不够的医疗用房在本单位调整解决,以保证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3)要加大对医疗用房的治理力度,采用每年解决一两个问题的办法进行整治,逐步改善基层的医疗用房条件。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篇4

一、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现状 

(一)农村乡镇卫生院建设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的公告显示,2016年我国乡镇卫生院37000个,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增长。12-15年,乡镇卫生院数量呈下降趋势,同比2015年,2016年增长131个。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得到改进,新建卫生室,购进新设备,使用电脑化办公,服务效率提高;从业人员的生活条件、物质待遇、医疗卫生环境得到一定改善,群众满意度有一定提高。目前,公共卫生人员数量占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比例上升,乡镇卫生院重医疗轻预防的观念逐渐改变,更加重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在服务项目上,乡镇卫生院承担公共服务项目的种类和数量增加,医疗服务项目的数量减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等11项是目前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二)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现状 

我国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经济水平与医疗服务需求矛盾现象严重。一方面,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农村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能力有限,不仅难以负担巨额的医疗费用,对于小病慢病费用支付也存在困难。很多居民接受基层医疗服务都存在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不信任,就医习惯的影响,宁愿花更多的钱到大城市大医院就诊,而不选择乡镇卫生院。造成基层医疗服务资源浪费,发展动力不足。 

二、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困境 

(一)基础设施建设差 

我国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基层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突出表现为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首先是房屋建设,尤其是各地村卫生室、卫生院等,房屋建设十分简陋,房屋占地面积小,有的甚至不足500平米,卫生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房屋陈旧,年老失修,屋内设施简陋,医务人员的办公用品,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配置不足。甚至还有多处卫生院存在危房,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与群众的生命安全。其次是医疗设备陈旧简陋,不少卫生室几乎不配备大型检查设备,拥有检查设备的卫生院的设备大多陈旧老化,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严重影响了医疗服务的提供能力与质量。三是信息化设备配置缺失,难以掌握更多患者就诊的信息与资料,也难以接受外界新技术、新资讯。 

(二)卫生人力资源不足 

基层医疗服务人力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卫生人力的数量与质量上。由于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工作负担重,与城市医务人员存在很大差距,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不愿到基层医院工作,无法促進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2]村卫生室等机构,卫生人力往往在2-3人,试行轮班制。目前多数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严重不合理,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能力结构等缺乏科学合理安排,人员配置随意性大。不适当的人力资源安排,无法做到人尽其才,严重影响了卫生人力资源的利用率。乡镇卫生院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不利于医务人员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医疗质量无法保证,难以吸引更多的病人就诊。 

(三)信息建设落后 

近年来,在信息化背景下,农村地区也逐渐开始信息化建设。但目前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较大问题。一方面,各地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投入和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信息化建设进程不统一。在医院日常运转中,卫生院信息系统的绩效考核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应用,这与多数医院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直接关系,同时也是管理人员不注重信息系统绩效考核功能的开发与应用。医药采购流程混乱,采购信息未能及时更新。在应用电子化对居民健康进行管理时,存在健康档案更新不及时,促进慢性病防治效果不明显。此外,还存在信息系统内部互联互通效率低下,与外部信息系统沟通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受各种条件限制,对乡镇院的信息化建设,国家政策等缺乏了解,信息不通畅影响了他们的就医行为。 

(四)卫生服务能力低 

基层医疗服务卫生服务能力低下不仅体现在其服务能力不足上,体现在其卫生资源利用率低。首先,乡镇卫生院经费不足,其服务的质量与水平缺乏物质保障。强调治疗,轻视预防,医疗卫生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卫生服务能力无法提高。基本药物配送不规范,难以适应基本药物需求。基本药物种类编少,常用基本药物网上采购不能及时配送到位,利润低的最基本用药,配送企业更是不配送,导致乡镇卫生院药的品种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难以满足。此外,由于群众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的不信任、不满意,不愿到乡镇卫生院接受治疗,卫生院业务水平低下,服务能力降低,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

    (五)政策落实不到位 

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是我国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的一大障碍。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政策偏差,相关执行机构及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可能存在偏差,影响政策效果。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地理环境等影响,政策落实难度大。 

三、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建议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的财政支持是农村基层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3]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失去了政府财政的支持是无法维系的,也不能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的目标。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重点要改善基础设施和设备。在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财政能力的情况下,有目标,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财政补助,将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之处纳入财政预算,解决其资金不足的问题,确保乡镇卫生院每年都有充足的资金用于更新医疗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镇卫生院办公环境和群众就医环境,提高就医质量。 

(二)加强人才培养,保证卫生人力资源 

人才是基层医疗服务发展的核心,医务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与福利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提升岗位吸引力。从政策层面进行扶持,对到基层从事医疗工作的毕业生提供政策优惠与补偿,鼓励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为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学习、成长、发展机会,提高其业务能力与医学水平,实现自我价值。 

(三)加强信息建设,促进现代化发展 

针对目前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信息化建设现状,尤其是各地农村卫生院信息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首先应加强信息系统绩效考核、远程医疗功能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对体系的运行进行严格监管。[4]基层卫生院要通过信息化平台,加强与二级三级医疗机构的沟通交流,积极与二级三级医院进行业务开展、机构管理、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提高远程医疗能力。第二,基层卫生院的软件、硬件、数据建设标准统一,减少信息共享的摩擦成本。第三,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建设,对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使现有医务人员能进行专业化操作;引进先进信息技术人才;培育与引进相结合,建立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 

(四)优化内部管理,提高卫生服务能力 

对基层卫生院重点科室进行共建,采取“内提升,外引进”的方式进行人才建设与科室建设,规范开展诊疗项目,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做好重点指标监测,提高卫生院服务能力。对内开展医务人员岗位轮训,技术骨干培训,全科医生培训,务实进修等。重视内部人员的薪酬管理,绩效管理等,稳步推进绩效工资奖励制度,实施工资待遇与医疗服务贡献率平行的激励制度。对于医院财务管理,树立现代化财务管理理念,脱离传统人力手工管理理念的禁锢,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加强收入管理、预算管理、财务资金支出的等的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乡镇卫生院建设中的辅助功能。利用信息化管理技术,财务管理部加强对财务管理的制度约束与实时监管,避免财会资料丢失、失真等现象的发生。 

(五)强化政府职能,落实卫生政策 

黨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措施要求要落实到实践中去,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卫生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对医院的管理,规范医生职业行为,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强化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尤其要规范乡村卫生管理,提高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5]健全落实分级诊疗配套政策,在合理划分和落实各级医疗机构诊疗职责的职责上,实行首诊负责制和转诊审批责任制,促进基层首诊,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村卫生协会.2015—2016年“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部分地区的主要做法[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57-58+60. 

[2]刘正芳,潘瑞玉.浅谈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0):375. 

[3]曾建军,杨灵军,卿川.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6(17):17-18. 

[4]田淼淼,张小娟,朱坤.我国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流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6(06):32-37.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篇5

摘要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现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温州市某区基层医疗单位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本次调查的13所医院中有独立消毒供应室的医院占23.1%,有消毒供应室专职工作人员的医院占15.3%。80%以上医院消毒供应室没有实行分区管理,没有洁污通道等必要的布局。该区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清洗设备配备和器材的配置率均在15%~23%,基本设施配置不到位。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对有管腔和齿缝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合格率为15.39%~69.23%。结论该区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室的建筑布局、硬件配置和制度管理到位率较低,清洗质量得不到保证,应依照行业标准加强消毒供应室基本建设和管理。

关键词

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管理;清洗质量;调查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担负着全院医疗器材的回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及发送等工作,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保障部门。根据2009年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个行业标准的精神,医院应当实行医疗器材集中管理,这在大型医院已经基本得到贯彻落实,但大量基层医疗机构尚未完全实行。为加强基层医疗机构CSSD的工作质量管理,确保再生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质量〔1,2〕,随机选择温州市某区部分医疗机构为对象进行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建设和管理现状的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方法

1.1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温州市瓯海区13家基层医院,调查内容包括消毒供应室建筑布局、清洗设备、医疗器械清洗流程、灭菌效果监测、质量管理和人员配备等。

1.2调查方法采用现场查看、询问和问卷调查方式,分别对抽取的13家医院CSSD展开调查。现场调查由调查人员分别到每个医院消毒供应室查看环境布局、硬件设施和管理制度。询问和访谈为随机抽取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询问,查阅工作记录和灭菌效果监测结果,并将调查结果详细填写专用登记表。问卷调查采取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在讲解的基础上,要求当场填写并收回,由调查人员统一进行评判。

1.3调查结果判定依据2009年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部行业标准中相关规定,核实调查结果,判定各医疗机构CSSD建设和管理情况。

2结果

2.1基本情况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表明,该区13所基层医院中有3所医院有独立的消毒供应室,只有2所医院消毒供应室为专职工作人员,70%以上的医院缺乏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设备设施不齐全,质量管理和灭菌监测不到位,见表1。

2.2建筑布局情况所调查的13所基层医院中,多数医院消毒供应室布局不合理,80%以上消毒供应室没有实行分区管理,没有洁污通道等必要的布局(表2)。

2.3硬件设施配备情况本次调查该区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清洗设备配备和器材的配置率在15%~23%,基本设施配置不到位(表3)。

2.4清洗流程和质量情况调查发现,该区医院消毒供应室清洗的器械多数不达标,清洗流程达标率和清洗质量合格率普遍较低,有管腔和齿缝的器械清洗合格率更低(表4)。

3讨论调查表明,温州市某区多数基层医院再生医疗器械未实行消毒供应室集中管理,专职人员少,人员流动更换频繁,部分消毒员无上岗证。兼职人员负责处理使用后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相关知识缺乏,对操作流程不熟悉,加之硬件设施配置不到位,无法保证清洗质量。操作流程大多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执行,灭菌效果监测没有开展或不到位。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监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种方法〔3〕,本次调查的医院消毒供应室大多仅开展部分化学监测,仅有2所医院开展了生物监测。大部分建筑布局不合理,面积及位置均不符合要求。消毒供应室往往地处楼顶或地下室,面积狭小,基本无法按规范进行三区划分与合理布局。清洗、消毒和灭菌设备简陋,基本没有高压水枪、气枪、超声波清洗器和干燥设备等,手术器械、氧气湿化瓶和呼吸机螺纹管等诊疗器械、器具均由病区各科室自行清洗,因此清洗质量较差。压力蒸汽灭菌器湿包现象严重,包布不洁、器械有锈迹,清洗中不用酶洗剂,很少进行处理。多数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无工作手册及作业指导书,也无岗位工作职责、制度、操作规范及器械、物品处理流程等,以现有管理无法保证消毒灭菌质量。

根据现行行业标准规定,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规范化管理主题体现在合理的建筑布局、先进的设备材料、有效的消毒与灭菌技术实施、提高人员素质及科学管理等5个方面〔4〕。建议相关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院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建设和管理,把消毒供应室建设作为对基层医院验收标准之一。新建或改建医院消毒供应室应重点关注建筑和布局〔5〕,如处于合适的位置、实行区划、建立人流物流洁污通道,辟有回收间、洗涤间、检查包装间、灭菌间、无菌物品储存间、发放间、办公室、更衣间和卫生间等;硬件配置必须保证基本需求,如设有冷热水供应,手工清洗池、必要的清洗机、水(气)枪和灭菌装置等。按照行业标准规定的集中式管理要求,所有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回收至消毒供应室集中处理,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完成。任务指标是既能保障医院无菌物品供应的质量,又能满足临床需求。如果医院规模很小,可以依靠所在地区大型医院消毒供应室负责集中管理,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6,7〕。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S].2009.

〔2〕汤井利,赖紫娴,李丽娣.浅谈供应室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0(20):14114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S].2012.

〔4〕梁翠娟.我国医院消毒供应室规范化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9,26(1):6668.

〔5〕胡瑛.从预防医院感染角度探讨供应室的建筑设计[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08609.

〔6〕王志棣,孟爱珍,华卓君,等.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运行过程中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5):292293.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篇6

关键词:医疗信息化;信息安全;虚拟专用网;数据备份

引言

随着医疗产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同一区域间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竞争也日益加剧。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降低医疗成本,减少病人的医疗环节,成为各个医院争相努力的重要方向。建立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正是为了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也是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需求和发展的产物。为了实现医疗信息在区域间的共享和管理,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医疗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高效的医疗协同平台和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流程实现医疗数据及信息的共享和处理。由于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之上的,其中涉及到多个子网络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跨网络的数据转发,因此数据的安全性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医疗数据具有一定的隐私性、实时性,因此设计和建立安全医疗网络系统,成为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必要条件。文章从医疗平台的安全架构出发,讨论和分析建立医疗网络的安全的重要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安全部署的方案和要点,作为建立完善的医疗协同平台的重要参考。

1医疗协同平台的安全架构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的安全架构主要功能是防范在网络中可能存在威胁,以及对数据进行有效的保护。从确定安全保障的目标出发,医疗协同平台的安全架构包含技术层、管理层和业务层三个层次。技术层、管理层、应用层是三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整体,正是三者之间的紧密耦合和相互协作才确保了医疗信息平台的安全。技术层支持应用层的实现,而管理层是确保技术层正常工作的关键,应用层则是技术层和管理层最终体现出具体的业务实施区域医疗协同平台框架的要求包括技术要求和管理要求。技术要求包括对应用访问进行严格限制,只允许访问对应的应用服务的对应端口,同时对那些不符合访问规则的请求进行拒绝,能够对整个网络的流量进行监控,从而对病毒和入侵行为进行判断。另一方面作为网络的运营及管理人员而言需要对网络设备、存储设备以及数据库的操作权限进行管理和审计,对那些没有授权的非法访问要能即使发现、告警,并实施阻断。进一步对于那些承担了整个网络运行的物理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服务器、安全设备等需要进行统一的管理和维护,如果发生安全事件,可以利用统一管理系统进行故障定位和故障排除,这样可以有效减轻管理员的工作量,提升整个协同平台的运行效率。

在管理上,网络的访问权限和应用服务器的访问权限都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管理,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和措施。对相关的人员进行安全管理的培训,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确保医疗协同平台的物理安全和系统安全。

2安全实施方案

该部分是对医疗协同平台部署中的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对相关的实施方法和细节进行分析,力图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防护体系。本方案考虑到的安全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防火墙部署

在每个医院或医疗机构的外联出口部署一台硬件防火墙,该防火墙的内、外网卡分别连接于内、外部网络,但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是从逻辑上完全隔开的。所有来自外部网络的服务请求只能达防火墙的外部网卡,防火墙对收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后将合法请求通过内部网卡传送给相应的服务主机,对于非法访问加以绝。并通过互联网边界的防火墙设备设立一个独立的DmZ区域,用来部署医院的weB、网上挂号等应用系统。

2.2入侵检测系统部署

由于医院的具体应用比较多,需要部署大量的应用服务器,有些服务器需要外部网络的用户进行访问,因此在外部用户访问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控制和审计。在外接互联网的接口处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对网络中的非法访问和非法流量进行检测和控制,从而阻断那些对内部网络有害的流量和访问,确保整个医疗系统的网络终端和服务器的安全。

2.3互联网边界ipSeCVpn部署设计

考虑到下级医院或者分支机构需要接入到医院的信息中心,实现医院与下属单位和社区诊所等基层医疗组织的信息共享和网络访问,方便远程诊疗、远程视频会诊,我们采用了基于ipSec协议的Vpn隧道的方式建立医院与下级机构的虚拟专用网。基于ipSce的虚拟专用网是是运行在一套完整的协议体系之上,它给出了应用于ip层上网络数据安全的一整套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包括认证头协议(authenticationHeader,简称为aH)、封装安全负载协议(encapsulatingSecuritypayload,简称为eSp)、密钥管理协议(internetKeyexchange,简称为iKe)和用于网络认证及加密的一些算法等。利用这一套完整的安全机制,可以有效地保证接入端访问医院信息的可靠性。

2.4SSLVpn部署设计

为了满足移动办公需要,使在外出差或专家医生远程医疗会诊能够安全、方便地接入到医院信息网络中,实现远程办公与远程医疗协助。同时考虑远程接入的安全要求,通过在医院外网DmZ区域旁路部署SSLVpn设备,对外网移动办公及远程接入用户提供基于SSL安全套接层协议的Vpn隧道,实现对医院内部网络的访问,保证在远程接入到内网访问过程中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

2.5数据容灾备份设计

医院重要的数据都集中在业务网络的核心数据中心区域,这些数据与医院的业务紧密相关,一旦发生损坏,后果非常严重,甚至会对医院造成损害,因此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数据灾备措施,将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出现意外时,系统能够自动恢复,确保系统持续运行,更好地支撑医院的业务系统。

3结束语

医疗产业的发展需要为患者提供更完善和方便的医疗服务,信息化技术在服务提供、信息获取等方面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医疗协同平台的建立正是对各种医疗信息的集成,帮助和促进医疗服务的完善。而平台安全事关医院和患者的利益,文章从网络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建立医疗平台的安全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从访问安全、数据安全、接入安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为建立区域医疗协同平台提供了有益的安全模式。

参考文献

[1]赵锋,曹文杰.医院信息系统访问控制策略设计分析[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6).

[2]黄慧勇,黄冠朋,胡名坚.医院信息系统安全风险与应对[J].医学信息,2009(6).

[3]张涛,田国栋,蔡佳慧,等.电子健康档案隐私保护相关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2011(4).

[4]王希忠,王智,黄俊强.安全审计在信息安全策略中的作用[J].信息技术,2010(3).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篇7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优点;问题

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监督,规范其财务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国家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实行集中核算后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业务由独立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外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进行,按照“集中核算,规范管理,统一帐户,分户结算”的原则进行集中核算,监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财务收支活动。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现状的特点

(一)强化预算机制并落实责任。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综合收支补差”的预算管理办法。要求将预算和财务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并通过会计核算与预算的衔接,实现强化财务监管和会计监督、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二)合理划分收支,体现职能定位。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由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和其他收入构成,在会计核算流程中清晰反映各种补助资金的流入渠道。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定位,在“医疗卫生支出”科目下设立“公共卫生支出”二级科目,同时,体现政府对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安排预算的补偿机制,将政府承担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支出以“财政基建设备支出”科目单独反映。

(三)规范资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要求和补偿机制,不要求进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无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提取修购基金。合理划分和核算各类收支,防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涨,控制财务风险,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四)结合实施绩效工资,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激励机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中设置奖励基金,规定执行核定收支等预算管理方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年度终了对核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合格后,可按照业务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用于职工绩效考核奖励,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和服务医改工作。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优点

(一)集中核算能客观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收支活动,既可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的合法性,杜绝乱收费等现象的产生,也可促进其严格遵守“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保证所有收入及时、足额入库,防止隐瞒、截留和挪作他用,对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完善招投标制度及推进政府采购制度的贯彻实施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

(二)集中核算有利于帮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各项财产管理制度。同时严格执行有关管理规定,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账实相符。

(三)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运用会计电算化系统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进行会计核算,使核算业务更专业化。还运用权限设置等方法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较好地执行了《会计法》有关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有关制度。同时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独立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外,使其具备更好的独立性,会计人员能够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进行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也因为单位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业务有各自的特殊性,实行集中核算以后存在如下问题急需解决。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集中核算后,外部财务监督得到加强,但内部牵制机制弱化。会计集中核算将记账、算账、报账等工作集中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而对实物、资产、合同等需要反映的经济事项仍然分散在单位,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脱节,弱化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业务交由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核算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设会计岗位,只设一名财务联络员。单位财务状况知情面范围缩小,财务负责人一支笔审批,财务支出情况不公开透明。虽然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在记账时也履行了监督职能,但由于其毕竟置身于单位外部环境,对单位的经济业务的真实性无法掌握,有些复杂问题也难以分辨。像有些会计业务经办会计只能识别票据的合法性、合规性,无法识别票据的真实性和经济事项的真伪。一些单位以住宿、会议、印刷、修理及劳务等票据列支的其他不合规支出,经办会计即使发现有以上违规列支的行为,但因缺少足够的证据和精力也很难进一步深究。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不利于责任的划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经办会计远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营管理现场,不能了解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真实情况,每天面对大量的票据,无法对票据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真实合法性。尽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成立的前提条件是资金的三项权利不变,但集中核算单位仍然会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相关责任推向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而并不参与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不了解经济业务实质的中心经办会计总是陷入一种两难的局面。当出现虚假会计信息或遗漏核算事项时,就会出现会计核算中心和核算单位之间的相互推委,责任不清。

四、针对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会计岗位责任制度、会计档案及会计软件的保管和维护制度、单位收支管理制度、业绩绩效评价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管理。

(二)落实财产物资清查制度,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定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产管理员进行物资清查,保证账实相符并落实责任制。建议财政部门也应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产物资的检查监督力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

(三)制定统一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特别是在发放奖金、加班补助、福利费等方面制定科学统一的标准。对那些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支出数额大的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流程方可执行。

(四)建议实施远程账务处理系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联络人员可在院内登录财务处理系统进行相关操作和查询,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单位能及时了解财务收支情况,增进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会计信息交换。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篇8

关键词:无线射频技术;医疗设备;设备管理;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R197.324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大量的医疗设备被应用于医院,其用来教学、科研、医学实验和疾病诊疗等各个方面,其在医院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现代化医院中必备的基础设施。如何科学的管理现有的医疗设备,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和价值,是医院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应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存在一些缺陷,其主要表现为:医院中医疗设备闲置与医疗设备空缺并存;设备清查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且容易造成较高的差错率;设备维护和生命周期内管理的记录信息不完善甚至缺失;无法实时监控、动态管理设备使用情况;后期无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优化管理等。利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对医疗设备进行管理,设计基于RFiD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不仅可以解决较高的差错率的问题,而且可以动态的了解医疗设备的状态信息,充分发挥设备的资产价值。因此,基于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RFiD简介

RFiD是一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者光学接触[1]。RFiD技术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二战时期,当时英军利用其分辨敌方和友方飞机,二十一世纪初美国国防部要求向其提供物资的所有供应商必须使用RFiD标签供货,以此对军用物资进行实时管理,沃尔玛在其后也要求其所有供应商必须在供应商品上植入RFiD芯片,以利于对商品管理,以上两件事极大的推动了RFiD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关于RFiD分类的方法有多种[2],这里不再一一叙述。RFiD类似于条形码,其与条形码相比具有部署灵活,方便管理,批量读取等特点。狭义上来讲,RFiD系统主要是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后台服务器组成[3],读写器和后台服务器通过安全通道进行通信。广义上来讲,RFiD系统包含物联网架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物联网系统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2系统设计与分析

医院中的医疗设备数量大、种类多、设备分散、使用频繁,用手工记账和人工盘点的资产清查方式易产生较高差错率,且无法充分把握设备数量、位置和当前使用状况等,如医院病房中床位的使用状况,如何准确及时的通知相关医生与护士长。采用传统的办法为解决以上问题,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及设备投资回报率,以医院现有资源管理系统为基础,遵循软件工程的设计思想,以科学性、流畅性、可扩充性、专业性和开放性为设计原则,充分利用RFiD技术和现有网络,通过读写器完成与后台系统的数据链接,设计基于RFiD的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标记、综合管理、查询、统计。

基于RFiD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的硬件配置,在感知层有RFiD标签、RFiD读写器,在网络层有无线路由器、交换机,在应用层有用户管理服务器、数据服务器和其对应的备份服务器。管理系统的软件采用B/S架构,这样使系统具有一定的可伸缩性、扩展性和开放性,可以方便后续升级和维护,系统顶层应用jsp、java技术其用于前台页面的展现,中间层架构利用weblogic用于集成开发部署web应用,底层应用oracle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存储服务。管理系统的架构主要分为:视图层、控制层、业务层和数据持久层,视图层主要用于页面设计和控件设计;控制层主要用于页面控制、权限、配置文件、RFiD接口和数据传输的设计;业务层主要用于资产管理包括资产日常管理、系统管理和RFiD管理等;数据持久层主要用于数据的处理包括存储过程、数据转换、数据脚本、Dao、Session控制器等的设计,通过Dao接口与数据层映射接口对数据库服务器进行相关业务的操作。

3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基于RFiD的医疗设备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资产日常管理、资产折旧、资产报表管理、资产盘点、综合查询和系统维护几个子模块。资产日常管理主要包括资产输入、资产修改、资产转移、资产拆分等功能,用于新进资产的录入,资产转移和拆分,资产输入的录入信息包括资产编号、RFiD编号、分类号、分类名称、名称等信息,通过资产输入可以把资产的详细信息进行登记管理,资产修改时可以进入修改页面对相应的资产信息进行修改维护,以利于信息更新的管理,资产的转移与拆分也是对资产的后续更新的信息进行管理;资产折旧主要包括计提折旧、折旧恢复、折旧备份、手工输入和修改,资产信息维护等功能,主要用于资产的折旧与资产信息的维护管理,资产折旧的功能要根据医院实际的情况每年进行相关的折旧,这个功能主要由各个科室提出申请,然后由资产部门进行审核后进行相关的修改,一般资产管理人员没有对应的权限;资产报表管理用于资产的各类报表统计信息,包括在用资产、闲置资产的各类报表,并提供打印功能,此处的资产报表的打印可以打印资产信息、资产折旧信息等;综合查询管理可以用于查询资产的使用状态、资产的利用率情况、资产的所在位置等信息,可以利用此实时通知对应科室的资产利用情况,以安排病号的处理,对于紧张的资产信息可以设置资产查询下的资产信息闲置情况能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到各个科室的管理人员,以利于实时动态的掌握相关的信息,用于医务人员安排病号;资产盘点管理主要包括RFiD标签管理、资产盘点、盘点汇总表、盘点数据备份,盘点数据恢复等功能,资产盘点时管理人员利用手持管理设备RFiD进行资产的盘点,通过计算机网络,把资产信息直接传到后台数据库,这样可以快速准确的盘点资产信息,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同时快速、准确;系统维护主要包括人员、角色、权限的维护还包括RFiD标签管理,RFiD标签管理与资产关联管理,系统维护模块可以管理人员进行维护,并分配人员对应的角色和权限,此模块可以对RRiD标签进行管理,以利于系统的维护。通过这些子模块可以对医院中对应的资产进行科学的管理,提高效率。

4结束语

利用RFiD读写设备读取需要检测的医疗设备信息,将检测后资产信息通过RFiD读写器和无线网络和基于tCp/ip协议的有线网络传送给服务器,使服务器系统的数据库及时得到更新,这样可以实时的监控资产当前使用状态,将改变长期以来设备难于管理的局面,提高了医院医疗事业的信息化程度。利用RFiD系统对医疗设备进行盘点,减少了人工盘点带来的差错率,提高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其高效的管理方式保证医疗设备得到充分的管理。RFiD技术起源于外国,国内利用RFiD技术的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RFiD技术的相关设备在医疗应用领域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基于RFiD医疗设备管理系统在医院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RFiD技术,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水平,是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刚,沈沛意,郑春红.物联网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1.

[2]徐涛,刘文.RFiD技术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中国医疗设备,2011(04).

[3]eunYoungChoi,Su-miLee,DongHoonLee.efficientRFiDauthenticationprotocolforUbiquitousComputingenvironment[C].eUCworkshops.2005,945-954.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篇9

鸡泽县自2011年起,实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对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支出,由县政府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等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补助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核定。对实行村一体化管理的行政村卫生室药品零差率销售给予补助,补助资金由省、市、县按比例分担。对乡村医生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按照基本公共卫生的种类,确定了合理的比例。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方面,创新了多渠道补偿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取消的15%药品加成部分,通过医保基金和财政补助资金双渠道予以补偿。对经常性收支实行“明确范围、核定收支、差额补助、总量控制”的管理方式,对建设发展项目实行“核定计划、专项补助、包干使用、绩效考评”的管理方式。此外,对符合设置规划的村卫生室,政府采取定额补助的方法给予支持,对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所需支出,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中按规定标准安排。

1.建立了稳定补助渠道。落实政府专项补助和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常性收入仍不足以弥补经常性支出的差额部分,由县级政府在年度预算中足额安排。

2.制定了具体的补助办法。根据政府卫生投入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细致的经常性收支核定和差额补助具体办法,提高绩效考核结果的准确性,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3.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落实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办法,实行收支两条线,基本医疗服务等收入全额上缴,开展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经常性支出由政府核定并全额安排。

4.鼓励合理创收。在核定收支、核定补助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质量、增加服务项目获得合理收入和利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取的合理利润全部留用,50%用于事业发展,50%用于职工奖励。

5.设立事业发展基金。效益好的单位按照医疗收入5%的比例提取事业发展基金,缴入社保专户,专项用于保障卫生院事业发展。

6.设立风险基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自实行药品零差率开始,每月按其业务收入的1%提取医疗风险基金,专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事故赔偿,防范债务风险。医疗风险基金在经常性支出中列支。

二、相关建议

(一)考虑到县级综合改革财政压力很大,建议中央加大基层综合改革的补助力度,并列入补助基数。基层综合改革是医改的新生事物,财政部已拿了一部分资金支持地方,但总量偏少。建议中央进一步增加奖补资金数额,并将补助资金列入补助基数。

(二)考虑到做好基层卫生机构收支核定工作仍有难度,建议国家继续出台基层卫生机构收支核定的细则和政策。完善基层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规范财务记账科目,建立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与绩效为基础的考核和激励制度,切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支监管。

(三)考虑到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使用缺乏具体的规定,建议国家明确分项目支出标准。国家制订了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类别,但各项所占补助经费的比例,没有统一标准,尽管河北省根据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数和任务情况,出台了所占补助经费的比例,但基本公共卫生开支内容没有明确范围,且完成的目标和任务量也不好考核,各地在具体执行中没有可依据的量化标准,绩效考核难度较大。建议国家制定基本公共卫生分项目的补助标准,按工作量拨付资金。

(四)考虑到绩效工资基础部分和奖励部分比例不合理,建议允许地方自行确定绩效工资的比例。绩效工资是绩效考核的结果体现,如果绩效考核不能如实反映实际绩效,拉不开绩效差距,职工的收入水平也难以拉开差距,长期下去,就会回到“大锅饭”机制。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参照事业单位和公教人员工资标准执行基础部分70%,奖励部分30%的标准,没有体现医疗部分多劳多得的原则,不能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地方自行确定绩效工资的比例。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农村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亟待改善。

(五)考虑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农村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亟待改善,建议建立全方位、多渠道、多元化的农村医疗卫生资金筹措和服务机制。乡镇和村级,普遍存在人才匮乏、设备不足的现象,甚至连心电图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洗胃机等必备设备也没有。因此,许多乡镇卫生院不能满足参合农民的医疗需求,农民患者在当地难以得到有效治疗,半数以上的病人在县或县以上医院住院,不仅增加了农民的费用支出、加重了农民看病负担、造成了农民看病困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乡村医疗资源的闲置。政府不仅需要解决农民无处看病的问题,而且更需要解决农民无钱看病的问题。但是,政府有限的财力与农村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是一对突出矛盾。因此,在政府推动和财政支持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中,必须在整合卫生资源、降低医疗成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从而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效率和服务水平。这就要求:在医疗机构的布点上要根据农民需求、政府财力和当地实际,本着资源共享、按需布点、区域设置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在农村医疗和计生机构的关系上要本着整合资源、服务农民、减少浪费的原则,打破条块分割,提高服务能力、减少设备闲置、节约医疗资源;在管理体制上是应整合城乡医疗保障机构,进一步深化乡镇卫生院改革,理顺乡镇卫生院人、财、物管理体制和农村医疗卫生资金的运作机制;在服务体制上要引入竞争机制,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的同时,积极挖掘社会潜力。

基层医疗设备管理篇10

接连发生的医疗安全事故除了暴露出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外,更令人担忧的是其折射出来的、长期潜伏在底层医疗机构的各种医疗安全隐患问题。一位参与安徽、广东两起丙肝感染事件调查的专家呼吁,我国的基层医疗机构已经到了不管不行的地步,再不尽快修补脆弱的安全链条,必将付出更为惨痛的代价。

农村成假冒伪劣药品“重灾区”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全国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一些基层的医疗机构采用基本药物统一采购、管理的制度,但由于基本药物仍然存在补贴款发放不到位、配送不及时、目录范围无法满足患者需求等问题,导致很多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仍然出现销售“非基本药物”的情况,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现象已经成为行内“心知肚明”的事情。

由于缺乏正规的购药渠道、专业药师及严格的准入验收标准,一些村卫生室或者个体诊所多通过上门兜售人员、非法药贩、零售药店、集贸市场等各种渠道购买相对便宜的药物,并且未建立真实、完整的药品入库记录,在如此混乱的买卖条件下,这些伪劣药品进入基层市场成为漏网之鱼,甚至有人认为农村已经逐渐沦为“过期产品、劣质产品、三无产品的天堂”。

药物存放条件差,过期失效风险大

目前,多数村级卫生室、诊所及一些医疗机构并未设立专门的药物存放仓库,仅是找一个闲置房间或临时搭建的空间将药品随意堆放,有些地方甚至阴暗潮湿,并没有任何隔离或者防潮、通风设施,对于一些需要特殊环境存放的药品也未采取任何措施。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对本区四个乡镇,两个街道189个基层医疗单位(包括卫生院及卫生所)的调查中发现,“一部分村级卫生所药房设备设施极其简陋,根本不具备药品必要的贮存条件。药品混贮现象较普遍,无通风、防潮、遮光、温控、防鼠等基本设施设备;对于低温贮藏的药品,更没有冷藏设施;有的药房光线暗,里面阴暗潮湿,生活物品同药品一起堆放,未将办公区与生活区分开;药品摆放无地架及货架,比较凌乱。有些积压药品甚至都过期了,还存放在库存内。”

另外,由于农村就医习惯,开处方药时普遍存在药品拆零销售的现象。对一些要求密闭保存的药品,标示有效期为2年,可由于装量过大反复拆分造成药品吸潮也会导致质量下降,实际有效期缩短,反复开瓶拆分容易造成药品的二次污染。但是,这些司空见惯的药物安全管理问题在基层医疗机构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对于已经过期或变质的药品,有些医生认为仅仅会影响药效,而照样销售给患者。用药陋习难改变,“三素一汤”依然泛滥

在基层,“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注射液)仍然是很大一部分医务人员的习惯性用药方式。走进村卫生室,随处可见挂着吊瓶进行静脉输液的农民,虽然这些患者多数为感冒、咳嗽、拉肚子等常见病,但无一例外的被挂上“三素一汤”。事实上,近年来,关于抗生素及激素滥用的治理一再被强调,很多基层医生并非不了解其危害。

“关于‘三汤一素’的问题,我们也知道应用不合理,但老百姓只认疗效,你给他尽快缓解了症状,他就满意,而且在基层多年来都这么用,大家都习惯了”。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的一名村医如是说。

“造成不合理用药的主因是农村医疗资源欠缺,乡村医生素质良莠不齐,农民用药知识匮乏。”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新闻发言人颜江瑛说。在农村,基本药物实施以前,乡村医生为了维持经营和生计,形成联合用药、大剂量用药、普遍使用静脉注射的用药习惯,农民也习惯了医生的不合理做法,甚至认为医生越是用药量大,就越负责任,形成根深蒂固的用药误区。基层医生有责任和义务从教育患者开始,共同形成安全、合理、规范的用药习惯。

专业操作不专业,卫生室不卫生

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大力开展,村卫生标准化建设体系的落成,基层医疗卫生硬件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很多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水平及知识储备、更新程度明显滞后、脱节。

据山东省济南市卫生局工作人员介绍,虽然市卫生局补贴用于购买医疗设备等硬件,但使用率低。有的卫生室用补贴款购买血糖仪,但至今一次都没使用过,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不会使用,操作不当,数值不准确,二是血糖试纸耗材昂贵,没有利润。有的卫生室购进心电图机放在那成了摆设。更有些卫生室消毒不严格,没有按照卫生规章要求使用一次性压舌板,即使反复利用压舌板也从未消毒过,卫生局补贴的便携式灭菌设备、紫外线消毒灯等不会用,或者是会用而不愿意使用。护士配药时多次重复使用注射器的现象十分普遍,输液瓶上多不标记患者姓名、加药成分等内容标识。

很多卫生室或诊所的卫生问题也饱受诟病,各种药品针剂随意摆放,医务人员多不穿隔离衣,进行医疗操作不洗手、不戴手套,随地吐痰,基本无禁烟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