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资金需求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56

流动资金需求量篇1

一、估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量

分析营运能力的常用指标是资产周转率(周转天数),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周转天数)、固定资产周转率(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率(回收期)、存货周转率(持有天数)等。借款人营运资金量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现金、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预付账款等。

在实际测算中,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可参考如下公式:

营运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

其中: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预付账款周转天数-预收账款周转天数)

周转天数=360/周转次数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预收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收入/平均预收账款余额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预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预付账款余额

应付账款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应付账款余额

二、估算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将估算出的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量扣除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以及其他融资,即可估算出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如短期债券)。

上式中的借款人自有资金有以下三种计算方法:

1、借款人自有资金=未分配利润+净利润+折旧-资本性支出-股利支出-到期银行借款和其他借款

2、借款人自有资金=折旧资金+所有者权益-各种资产净损失

3、借款人自有资金=货币资金

三、其他因素

(一)金融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情况,如借款人所属行业、规模、发展阶段、谈判地位等。

(二)对集团关联客户,可采用合并报表估算流动资金贷款额度,原则上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成员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总和不能超过估算值。

(三)对小企业融资、订单融资、预付租金或者临时大额债项融资等情况,可在交易真实性的基础上,确保有效控制用途和回款情况下,根据实际交易需求确定流动资金额度。

(四)对季节性生产借款人,可按每年的连续生产时段作为计算周期估算流动资金需求,贷款期限应根据回款周期合理确定。

其实举个例子是最能说明如何测算流动资金需求量的:

某企业向某农村信用社申请流动资金贷款,需测算该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合理需求量。该企业部分财务报表数据如下:

单位:万元

科目期初余额期末余额

贷币资金600700

应收帐款16001850

预付款项400500

存货10902150

流动资产合计36905200

短期借款120100

应付帐款16501500

预收款项550600

应交税费140130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430300

流动负债合计28902630

其他资料:

1、贷款申请年度企业销售收入总额1亿元,销售成本7000万元,销售利润率为30%。

2、企业预计第二年的销售收入年增长率为10%。

3、企业拥有自有资金200万元。

4、企业近期内有一笔50万元的短期贷款需要归还。

5、企业目前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来筹措营运资金。

其测算过程如下:

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次数测算表

科目期初余额期末余额平均余额周转次数周转天数

应收帐款1600185017255.862.1

预付帐款40050045015.5623.14

存货1090215016204.3283.33

应付帐款1650150015754.4481

预收帐款55060057517.3920.7

测算该企业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过程如下:

1、估算营运资金周转次数,以存货周转次数计算为例

存货平均余额=(1090+2150)/2=1620(万元)

存货周转次数=销售成本/存货平均余额=7000/1620=4.32(次)

存货周转天数=360/4.32=83.33(天)

依此类推,分别计算出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应付帐款周转天数、预付帐款周转天数、预收帐款周转天数(见上表)

则营运资金周转次数=360/(存货周转天数+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应付帐款周转天数+预付帐款周转天数-预收帐款周转天数)=360/(83.33+62.1-81+23.14-20.7)=5.38(次)

2、估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量

营运资金量=上年度销售收入*(1-上年度销售利润率)1+预计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营运资金周转次数=10000*(1-30%)*(1+10%)/5.38=1431(万元)

3、估算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

新增流动资金贷款额度=营运资金量-借款人自有资金-现有流动资金贷款-其他渠道提供的营运资金=1431-200-100=1131(万元)

流动资金需求量篇2

关键词:回购利率超额准备金率对同业的净债权

银行间回购利率是金融市场基准性利率指标之一。作为资金的价格,回购利率会受到供需的影响。本文试图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为基础,从资金供需的角度出发,建立一个相对简单、能够采用计量模型进行量化的回购利率分析框架。

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

在建立资金供需分析框架之前,有必要对“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两个概念进行简要讨论。为简单起见,本文假设了一个虚拟的银行间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有三家商业银行a、B、C和一家中央银行CB。下文的讨论将以这个虚拟市场为基础。

(一)资金供给

先从一个例子入手讨论资金供给。如果a银行向B银行借钱,实际中可能发生以下三种情形:(1)B银行将现金转给a银行;(2)B银行不转移现金而是将超额准备金转给a银行;(3)B银行将存放在C银行的存款转移给a。在这三种情形中,B银行都是通过将流动性资产(现金、超额准备金、存放在其他银行的同业存款)转移给a银行的方式向其提供资金,B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便是B银行可以向a银行提供的资金总量。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银行提供资金的过程就是银行间资产发生转移的过程,流动性资产便是银行可以提供的资金总量。

需要说明的是,只有资产科目才有可能形成资金供给,负债科目(如储户存款)是不能形成资金供给的。具体而言,B银行能否将储户存放在B银行的存款拆借给a银行?尽管实务中这种说法较为普遍,但严格地说,B银行将储户的存款借给a银行的时候,借出的不是负债,而是负债所对应的资产(现金、B银行在C银行的存款等)。

(二)资金需求

借用上面的例子,再讨论一下资金需求。a银行向B银行借钱,如果B银行把超额准备金借给a银行,这样a、B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变化如表1所示。

对a银行而言,在获得资产转移的同时负债方多了一项对B银行的同业负债,而这项负债为a银行提供了资金。资金需求可以看作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资产和负债是配比的。流动性负债越多,对流动性资产的需求就越大。所以a银行潜在的资金需求就等于a银行流动性负债的总量。

(三)关于总供给(需求)、净供给(需求)的说明

这里还有必要说明两对概念:总供给与净供给、总需求和净需求。在经济学里面,总供给、总需求不考虑经济体的资源禀赋,而净供给、净需求则考虑了经济体的资源禀赋。比如,甲有3个苹果、2个梨,但他想吃4个苹果、2个梨。那么对甲而言,对苹果的总需求是4、对梨的总需求是2,对苹果的净需求是1、对梨的净需求是0。总供给和净供给的区别也是类似的。假设乙有3个苹果、3个梨,那么他总共可以提供的苹果和梨都是3个,但由于乙自己想吃2个苹果、2个梨,所以净供给只有1个苹果、1个梨。对应上述例子中的a、B银行,其流动性资产代表资金的总供给,流动性负债代表资金的总需求,其流动性资产的增减表示资金净供给的变化,流动性负债的增减表示资金净需求的变化。

从银行资产负债表构造资金供需曲线

商业银行作为银行间拆借、回购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既是资金的主要供给方,也是资金的主要需求方。要研究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就需要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人民银行提供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见表2)汇总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主要科目,本文以此为基础研究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从资产项来看,商业银行的资产包含国外资产、储备资产(准备金存款和库存现金)、对政府债权、对中央银行债权、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其他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债权、对其他居民部门债权(主要是贷款)、其他资产等。如果简化一下,则有:

资产=储备资产+央行票据+对同业的债权+贷款(1)

从负债项来看,商业银行的负债包含对非金融机构及住户的负债(存款)、对中央银行的负债、对其他存款性及金融性公司的负债、国外负债、债券发行等。如果简化一下,则有:

负债=存款+对同业的负债(来自同业的存款)(2)

由于在拆借、回购市场中,银行既不能拆出贷款,也不能拆出央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资产也不是流动性资产),在日间还不能拆出法定准备金(日内可以动用),所以计算资金供给时要将这部分资产剔除。

潜在的资金供给=流动性资产=超额准备金+对同业的债权(3)

由于部分存款是定期,这部分存款相对比较稳定,可以看作长期负债,因此计算资金需求时也要将这部分负债剔除。

潜在的资金需求=流动性负债=部分存款+对同业的负债(4)

图1资金供需模型

公式(3)、(4)对于整个市场和单个银行都是成立的。如果将公式(4)减去公式(3)(也就是资金需求减去资金供给),那么就可以计算出资金缺口(见图1),即:

资金缺口=部分存款+对同业的净债务-超额准备金(5)

假设流动性强(并且进出不能对冲)的存款在总存款中的比例是稳定的,其比例为k,同时记对同业净债务与存款之比等于g,那么公式(5)可化简为:

资金缺口=部分存款+对同业的净债务-超额准备金

=存款×(k+g)-超额准备金(6)

如果从相对的角度看,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存款,那么,

相对资金缺口=k+g-超额准备金率(7)

因此,如果k、g相对稳定,那么超额准备金率的高低便反映了相对资金缺口的大小(见图2)。在公式(7)中,k、g代表了资金需求,超额准备金率代表了资金供给。因此,可以据此构造资金供需曲线。

资金供给曲线=超额准备金率(资金利率)(8)

超额准备金率之所以是资金利率的函数,是因为当资金利率升高时,流通中的现金便会回流银行体系,热钱流入速度也会增加。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没有考虑资金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接近时的极端情况。

资金需求曲线=k(储户习惯)+g+预防性需求(9)

k主要取决于储户的习惯、清算系统的效率,短期内可以视作常量。预防性需求主要源自g的波动。如果g是一个事前预知的值,那么银行只需持有k+g的流动性资产便可应对流动性需求。然而,在现实中,g是一个波动的量。为了降低头寸不足的概率,实际头寸的保有量要比g的预期值高一些。当g的波动率较为稳定时,预防性需求可以视作一个常量。

此外,对整个市场而言,对同业的净债务≈0,也即g≈0,因此,k反映整个市场的资金需求,k+g反映单个个体的资金需求。在一个摩擦成本为0的市场里,g对市场资金价格的影响很小。然而,现实的资金市场总是充满摩擦,g的大小对资金利率仍有影响。

基于资金供需曲线的实证分析及结论

资金价格由资金的供需决定。从公式(8)、(9)可知,在k的绝对水平和g波动率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资金价格取决于超额准备金率和g的绝对水平,由此可以得到以下回归模型:

资金价格=常量C+系数1*超额准备金率+系数2*g+ε(10)

图2资金供需三因素

其中,资金价格以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月度均值表示;考虑到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大概占全部存款的2/3,而大部分财政存款不用缴纳准备金,本文采用公式(11)计算月度超额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储备资产-(各项存款-财政存款)*(2/3*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3*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各项存款-财政存款)(11)

图3未到期回购余额和上市银行同业资产(负债)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虽然g的具体数据难以测算,但笔者观察到上市银行的同业资产(负债)与银行间和交易所的未到期回购余额月均值高度相关(见图3),因此,本文以未到期回购余额占“各项存款-财政存款”的比例作为g的变量。超额准备金率月度数据的时间区间为2005年12月至2013年4月,未到期回购余额在2006年6月之前的数据质量不佳,因此,本文仅采用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的数据。从图4和图5来看,回购利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呈明显的反向关系(2008年末至2009年初除外),和回购余额占比呈正向关系。

图4回购利率和超额准备金率反向图5回购利率和回购余额占比同向

注: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图形中的数据进行了季节性调整。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注: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变量之间的关系,图形中的数据进行了季节性调整。

数据来源:wind资讯

由于时间序列往往存在自相关现象,所以笔者在自变量中加入了资金价格的一阶滞后项,采用广义差分法估算回归系数。从回归结果来看,回归系数高度显著(见表3),方程的R2达到了0.717,F统计量高度显著,Dw统计量不显著(见表4)。这表明回归方程的效果较好,且自相关的问题并不严重。根据回归结果,可得以下模型:

7天回购利率月均值=0.002-0.166*超额准备金率+1.527*g+0.656*上一个月7天回购利率均值+ε(12)

流动资金需求量篇3

关键词:银行信贷;定性分析;定量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3-0075-02

针对传统信贷运行分析方法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文认为,要进一步完善基层央行信贷运行分析体系,应重点从定量分析和需求分析着手,研究新的分析手段和方法。鉴于工业制造业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有较大比重,本文以浙江省500户工业监测企业为样本,建立了企业外部融资需求规模测度的一个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样本企业贷款增长的适度性进行了量化分析。

一、贷款增长适度性“定量分析”的基本思路

银行贷款作为一种间接融资,其基本用途是为满足微观主体在生产、投资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融资需求。就此而言,贷款增长是否偏快,应主要考虑这种增长是否与实体经济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相适应。以工业企业为例,作为生产性部门,工业企业筹资的主要目的应是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换言之,工业企业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应与企业产销规模基本匹配。如果工业企业融资量远远低于其产销规模,表明工业贷款投入不足,企业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反之,如果工业企业融资量大大超越其产销规模,则表明贷款增长与实体经济相脱离,部分企业贷款可能未进入实质生产领域或被移用他处。

因此,如果以企业产销规模为参照指标,并借助一定的计量方法,就可以测算出样本企业一定时期内与产销相匹配的融资需求规模,再与企业同期实际融资量相比较,就可以对企业融资规模的适度性作出“量化”的判断,进而为贷款增势判断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这是本文的基本切入点。

二、企业融资需求规模测算的基本框架

如前所述,以工业企业为例,要对企业贷款增长的适度性进行定量分析,首先要对企业与产销相匹配的融资需求进行测算。具体而言,影响工业企业生产性融资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投资性资金需求。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的增加,如:企业为扩大再生产、更新设备、扩建厂房等形成的资金需求。(2)流动资金需求。主要表现为流动资产的增加,如:企业增加原材料库存、应收账款上升等,都会导致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上升。(3)流动负债的变动。流动负债的增加,如企业应付账款、预收账款等上升,会相应减少企业外部融资需求,反之亦然。因此,如果用简化的公式表示,则有:

企业生产性资金需求=投资性资金需求+流动资金需求-流动负债增加额

由于以上计算结果为企业生产性资金需求的总规模,要确定企业的外部融资需求规模,还应剔除企业内部筹资额。事实上,在现实当中企业内部筹资渠道较为复杂,在报表中难以全面反映,本文使用了企业上年留存利润作为替代指标,则有:

企业外部融资需求=企业生产性资金需求-上年留存利润

根据以上框架,首先选定企业与产销变动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财务指标作为“指标库”,运用一定的计量分析方法,观察较长时期内各个指标与企业产销变动的相关程度,就可以大致测算出企业与产销相匹配的生产性资金需求,然后剔除内部筹资因素(即上年留存利润),就可以得出一定时期内的外部融资需求规模,从而为企业贷款增长的适度性分析提供判断依据。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企业产销变动具体反映在多项指标当中,但也有一些指标的变动尽管形成资金需求,但却与企业产销关联度不大,比如:某企业大量投资股票,会导致“短期投资”增加,但这种资金需求与企业产销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属于企业的一种投资或投机行为。因此,从外部融资需求与产销相匹配的角度分析,本文在测算中选择性地使用了资产负债表中与产销关联度较高的部分指标。

三、工业企业融资需求规模的测算过程

1.测算方法的选择。

目前,测算企业资金需求量的方法主要有趋势分析法、销售收入资金率法以及资金习性法等。

趋势分析法是利用企业资金需求量的历史趋势来进行推算,其应用有两个前提:一是假定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已掌握,并将持续到预测期;第二是假定相关财务变量虽有变化,但不会改变总体趋势。这种方法较为简便,但在市场经济环境千变万化的情况下,准确性欠佳。

销售收入资金率法是假定资产、负债、收入、成本与销售额存在稳定的百分比关系,根据不同阶段的销售额来确定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其局限性主要是假设资产、负债、收入、成本与销售额的比例关系相对固定,但这一假定经常不符合普遍存在的事实,难以动态反映企业资金需求的变化趋势。

资金习性法则是按企业资金变动与产销量变动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资金数量与产销量关系的规律测算资金需要量。将企业资金分为不变资金和变动资金,其中不变资金是企业维持正常运作和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基本的资金需求,变动资金则是随着企业产销规模的扩大而新增的资金需求,其数学模型为线性关系,即y=a+bx,其中Y为资金需求量、a为不变资金、b为变动资金、x为销售收入,运用回归模型,利用历史资料即可确定a、b参数。该方法既对企业资金各项目之间的历史变化关系进行了量化,又可以利用模型同时考虑不变资金和可变资金两个方面,实用性较好,它也是目前运用较为普遍的资金需求测算方法。本文采用的即资金习性法。

2.工业企业生产性资金需求的测算。

(1)样本数据的采集。由于测算的质量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财务数据的历史延续性、真实性和及时性,因此对数据的收集要求较高。本文采用了中国人民银行工业景气监测浙江省500户监测企业数据作为样本,在时间序列数据的质量和跨度等方面都有较好的保证。

(2)测算指标的选择。如前所述,从企业融资需求与产销规模相匹配的角度出发,并综合考虑工业景气监测数据的可得性以及连续性,除“销售收入”作为模型估计的参照指标外,本文选择了以下9项指标进行模型测算:①影响流动资金需求的指标。选择了流动资产科目下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等四项指标。②影响投资性资金需求的指标。选择了固定资产科目下的“在建工程”指标。③流动负债类指标,选择了“应付费用”、“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四项指标。这些指标均与企业产销密切相关。

(3)模型的估计及参数计算。

本文使用了1996―2006年浙江省500户工业监测企业的月度数据,并将上述指标值分别与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进行模型估计(具体过程略),具体参数见表一。

表一:企业生产资金需求量回归直线方程(Y=a+bx)模型参数表

由此得出企业生产性资金需求量的测算方程为:

Y=a+bx=231.0596+0.136598×x,其中x为企业当年销售收入。

(4)企业外部融资需求规模的测算结果。

利用上述模型参数的估计结果,本文对2001―2006年浙江省500户工业监测企业外部融资需求规模进行了测算,具体结果见表二。

表二:2001-2006年500户工业监测企业外部融资需求测算表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本文测算的企业外部融资需求与产销变动相关性较强。从表二数据看,随着产品销售收入的逐年递增,样本企业外部融资需求规模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表明两者的相关性较强。

2.以2003年为拐点,样本企业实际银行借款与外部融资需求测算值的差额逐年扩大。2001、2002年,样本企业银行借款反而要低于外部融资需求规模。由此也可看出,2001、2002年样本企业贷款供给相对不足,而2003年贷款增长尽管同样存在偏快现象,但企业贷款规模与融资需求规模测算值却是最为接近的一个年度。

3.2006年样本企业银行借款与外部融资需求的差额达到近年来的最高点。从存量看,当年样本企业外部融资需求的理论测算值为595.8亿元,而同期企业银行借款余额为702.2亿元,两者差额为106.4亿元,占企业银行借款的15%;从增量看,当年样本企业外部融资需求测算值比上年增加了57.9亿元,而当年银行借款新增108.1亿元,两者差额为50.2亿元,占当年银行借款新增额的46.4%。换言之,从2006年度测算情况看,样本企业银行借款存量中的15%、增量中的46%超越了其正常合理的融资需求,与企业产销增长趋势不相匹配。

流动资金需求量篇4

关键词:银行项目评估问题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04-02

项目评估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国外引进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用于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实施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在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全面地分析论证和评估的一种科学方法。为此,本文试图从评估报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论述有关技术指标的重要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在项目评估工作中有所借鉴。

一、市场供需准确的判断是项目决策的基础

任何企业投资项目,不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服务性企业,要开张经营,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市场信息。如不能获得系统的、持续不断的市场信息,所作出的决策必然缺乏坚实的基础,甚至可能与现实背道而驰,从而导致经营失败。市场供需的准确判断是企业投资、银行贷款的基础。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市场供需信息比较容易掌握,一切商品都是在计划中生产,市场是在计划中调节供需。现在市场经济时期,市场依靠自身调节供需。所以掌握市场供需的难度较大,难点就是无法统计某一种产品在全国生产厂家的规模、能力、产量,全国消费量、进口量、预测需求量。有的虽能从统计部门、行业协会获得了统计数据但也不完全,很难掌握全国或地区的准确数据。对项目产品进行市场需求分析、供给分析和综合分析,“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能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也就是对商品购买能力的预测,是一种有效社会需求。这种需求包含着两种含义,一是现实的社会需求,另外就是未来的潜在需求,也就是市场预测。然后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判断和预测得到的结论才有可能正确,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把风险压缩到最低点。

二、现金流量是评估项目真实财务状况的重要指标

现金流量表蕴含着重要的财务信息,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清楚反映出企业项目创造净现金流量的能力,更为清晰地揭示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财务状况。现金充足的企业,其支付股利和偿还债务的能力也会相应更强,发展的前途也更为广阔。在项目评估中,重企业利润分析而忽略现金流量表的现象比较突出,如果单纯地以企业获利润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容易造成决策失误,因为企业在会计核算上采用的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等包含估计因素,一定期间内获得的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真正具有偿债或支付能力。在某些情况下,虽然企业利润表上反映的经营业绩很可观,但财务困难,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还有些企业虽然利润表上反映的经营成果并不可观,但却有足够的偿付能力。可见,对盈利信息和现金流量信息的用途既不必互相排斥,也不能互相代替。但盈利毕竟比较抽象,现金则十分具体。

(一)现金流量表分析在项目评估中的作用

现金流量表作为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和现金流量净额的报表,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法的要求和标准,借款人主营业务收入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贷款风险分析的核心,也是第一还款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管理价值,主要表现在:

1.现金流量表可以了解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信息,明确资金的来龙去脉,从而对企业整体财务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价。即从企业现金流量的整体状况,就可以大致判断其经营周转是否顺畅。

2.可以用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股利支付能力。通过现金流量分析,不但可以了解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还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债权人要通过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作出是否借贷的判断,投资人要根据企业的股利支付能力作出是否投资的决策。

3.可以用来验证利润表中所反映的税后利润的质量。利润表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的,而现金流量表是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编制的,企业有利润的年份并不代表具有现金流量,同样,企业亏损并不代表没有现金流量。从这个角度而言,现金流量表对贷款银行来说,至少是其进行风险分析,作出是否对企业贷款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利用现金流量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的主要技术指标

1.分析企业投资回报率。(1)现金回收额(或剩余现金流量)。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偿付利息支付的现金。该指标相当于净利润指标,可用绝对数考核。分析时,应注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中是否有其他不正常的现金流入和流出。(2)现金回收率。计算公式为:现金回收额/投入资金或全部资金。现金回收额除以投入资金,相当于投资报酬率,如除以全部资金,则相当于资金报酬率。

2.分析企业偿债能力。虽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也能反映资产的流动性或偿债能力,但这种反映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真正能用于偿还债务的是现金,现金流量和债务比较可以更好地反映偿还债务的能力。(1)现金到期债务比。计算公式为:现金到期债务比=现金余额÷本期到期的债务。这里,本期的到期债务是指本期即将到期的长期债务和应付票据。若对同业现金到期债务比进行考察,则可以根据该指标的大小判断公司的即期偿债能力。(2)企业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看企业的实际现金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即:期末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余额/流动负债。由于流动负债的还款到期日不一致,这一比率一般在0.5至1之间。这一指标偏低说明依靠现金偿还短期负债的压力较大。(3)现金债务总额比。计算公式为:现金债务总额比=现金余额÷债务总额。这一指标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3.分析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存在的问题。(1)分析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否正常。在正常情况下,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财务费用+本期折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摊销+待摊费用摊销。计算结果如为负数,表明该企业为亏损企业,经营的现金收入不能抵补有关支出。(2)分析现金购销比率是否正常。现金购销比率=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销售商品出售劳务收到的现金。在一般情况下,这一比率应接近于商品销售成本率。如果购销比率不正常,可能有两种情况:购进了呆滞积压商品;经营业务萎缩。两种情况都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3)分析营业现金回笼率是否正常。营业现金回笼率=本期销售商品出售劳务收回的现金/本期营业收入*100%。此项比率一般应在100%左右,如果低于95%,说明销售工作不正常;如果低于90%,说明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虚盈实亏。(4)支付给职工的现金比率是否正常。支付给职工的现金比率=用于职工的各项现金支出/销售商品出售劳务收回的现金。这一比率可以与企业过去的情况比较,也可以与同行业的情况比较,如比率过大,可能是人力资源有浪费,劳动效率下降,或者由于分配政策失控,职工收益分配的比例过大;如比率过小,反映职工的收益偏低。

(三)分析现金流量可以初步判断借款人能否还款和还款来源是否充足

企业能够产生现金流的活动可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融资活动三种。正常经营情况下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首先要满足其现金流出,而不能用于还款。可以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当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时:如果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可以用来偿还贷款;不足时,可用投资活动的剩余现金;仍然不足时,就要借新债还旧债。这时的还款来源可能是经营活动,也可能是投资和融资活动。如果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2.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现金流量是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汇总说明企业在报告期内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状况的会计报表,是一张动态报表。它通过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说明企业经营业务获取现金、偿还债务、支付股利和利息的能力,通过对表中各项目增减情况的分析,可以说明企业各环节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是企业或项目一定时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数量。经济越快速发展,现金流量在企业生存发展和经营管理中的影响就越大,现代财务管理之一大转变就是对现金流量的重视。我们在项目评估中大部对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较为重视,看看企业赢利和负债情况,有的企业虽然有赢利,但是不能变现很难偿还银行贷款。所以说看一个企业能否有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重点应关注企业现金流量表。

除此之外在房地产开发贷款评估中对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分析测算项目偿债能力;另一种是分析测算借款人综合偿债能力。项目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从项目角度来考虑还款来源,站在项目角度分析还款能力。借款人综合偿债能力分析是从企业原有效益、在建项目、拟建项目的盈利能力转到企业整体偿债能力评价上,即以借款人为对象评价贷款的安全性。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用途的贷款,在测算偿债能力上可能有较大区别,在商品房开发贷款评估中,测算在计算期内资金来源与运用情况,确定各年可还款资金的来源,实际上是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因为商品房开发具有流动性较强的特点,贷款形成的资产也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因其较强的变现能力,考察项目流动性就更有意义了。

商品房开发贷款评估中,现金流量分析体现在资金来源与运用上,资金来源包括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来源(销售收入、租金收入)、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来源(自有资金、银行借款、其他负债)、其他来源等;资金运用包括项目经营成本、经营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土地增值税、所有税以及企业的留存收益、股东分红等。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相抵减后为项目的盈余资金,即项目的还款来源,用以测算项目偿债保证比。站在现金流量的角度分析问题,就更容易理解其内在含义及特点,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在商品房开发贷款评估中我们会发现,在项目建设期未实现销售收入时,盈余资金为零,甚至为负(即出现资金缺口)。而进入项目销售期后,盈余资金为正,说明项目已有还款来源。但盈余资金过多或过少,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贷款可能存在的风险,如在项目建设与销售交替期,盈余资金过多说明项目资金相对过剩,可能存在贷款额过大或是资金运作上存在其他问题,则该笔贷款的发放会增加借款人挪用资金的潜在风险,评估人员应对此更加警觉。当然现金流量分析不是对所有的项目在考查其偿债能力时都适宜,但它不失为帮助我们分析项目的一种好方法,更有助于评估人员理顺评估思路,提高评估的质量和效率。

三、内部收益率与投资资本回报率是不容忽视的指标

内部收益率做为投资项目经济可行性的主要判定条件之一,早已经为广大评估人员所熟悉。内部收益率(iRR),是指项目在整个评价期内,各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反映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率,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可以根据财务现金流量表中净现金流量用试差法求得,实际上是通过解方程或通过反复迭代试算求得的,并不存在着求解内部收益率的现成公式。(iRR)该值愈大愈好,当所求得的(iRR)不小于行业基准收益率或设定的折现率时,即认为其盈利能力已满足最低要求,在财务评价上是可以考虑接受的。

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该指标主要反映公司经营活动中有效利用营运性资本创造回报的能力,是综合反映一个投资中心、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经营活动的综合性指标,是考察企业或公司创造价值能力的主要静态评估指标。投资者进行各种投资活动,是预期通过这种行为获得回报,取得收益。预期获得的回报率即为投资回报率。如果投资回报率高于企业各类资本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能够为公司创造新的增量价值,这种投资行为就是可行的,一般也要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

投资资本回报率指标是反映公司经营活动中利用资本创造回报的能力,是考察企业或公司创造价值能力的主要静态评估指标,只有公司或企业投入资本的回报率超过用以进行现金流量折现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才会创造价值。内部收益率指标是指项目在整个评价期内,各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反映项目所占用资金的盈利率,是考察项目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只有当一个项目计算出的内部收益率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时,才能被认为投资方案是经济可行的。

投资资本回报率是企业年度价值评估指标。它是驱动企业价值和自由现金流的关键因素,只有企业投入资本的回报率超过用以进行现金流量折现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时,才会创造价值。

财务内部收益率一个项目在整个评价期的评价指标。它是决定项目投资与否的一个重要判断标准,即:只有当一个项目计算出的财务内部收益率(iRR)大于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ic)时,才能被认为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是可以满足要求的,值得对其进行投资。可见投资资本回报率与内部收益率的区别与联系就是价值评估与项目评价的内在区别与联系。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项目评估在信贷决策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股份制银行的发展和需要,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项目评估工作,规范项目评估的内容、深度和要求,从根本上提高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掌握和运用项目评估的科学方法和操作技能,使项目评估真正成为信贷决策时的可靠依据。

流动资金需求量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衡量流动性过剩资产多元化

一、引言

一般而言,流动性分为三个层次:货币流动性、银行系统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其中货币流动性是基础,下游的是市场流动性,本文探讨的银行系统流动性处于中间层次。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主要包括两方面: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而流动性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流动性供给与流动性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缺口即流动性缺口直接决定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

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原则之前,因而确保足够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银行的流动性受到央行政策波动、固定资产投资变动和金融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逐步对外开放,国际收支持续多年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增加,基础货币数量被动增加,从而流动性增加。此外,国内储蓄偏高也使得流动性出现过剩。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造成了严重影响,美国次贷危机产生了严重的流动性问题,一些商业银行和国际投资银行因此纷纷倒闭。同时,这一危机也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资金回收困难,各个银行谨慎贷款,使得流动性风险管理受到挑战。次贷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活动受到了一定的管制,银行惜贷行为明显,使得流动性呈现过剩现象。同时,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完善和信用货币的减少了人们对现金的需求,银行体系流动性供大求现象突出。

因此,本文择取16家上市银行2008至2014年的数据,拟通过货币供应量、存贷比率和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等银行流动性度量指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行衡量和比较研究,同时借鉴美德对于流动性的管理经验,寻找相关途径以实现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均衡。

二、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流动性受到宏观和微观诸多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外部环境看,allenandGale(1998)指出对银行流动性有利的外部环境可以保证资产以合理的价格应对一般的流动性需求,但在不利环境下流动资产也会相对减少,实际清算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损害银行利益。从微观方面分析,商业银行内部各项存贷款的指标影响且反正的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吸收活期存款是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主要源泉之一。Dimond和Dybvig(1983)提出了流动性创造均衡模型,这一模型表明适当保障活期存款人利益,合理的活期存款比率有助于稳定存款,保持充分流动性创造能力。鲍红波(2006)提到用现金流来衡量银行流动性。此外,谢志华、杨瑾(2007)选取备付金比率和存贷比来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

目前,人们较为关注银行流动性的现状,很多学者论文也提出了流动性过剩这一问题。陆磊(2007)指出了引起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的种种原因。武静(2007)认为,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的银行被动负债的增加,而主动投资的渠道不够。冯学敏、何雁明(2007)认为我国经济结构和区域发展失衡,贷款不足,外汇储备等增加是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朱睿(2006)认为过多流动性会使得银行业过度竞争,非理性降低贷款条件,不利于金融体系稳定。朱庆(2006)提到针对流动性过剩,央行应该积极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同时要搭建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机制。

三、商业银行流动性衡量与现状―以上市银行为例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受收到内外部多个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货币供应量、存贷比率和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三个指标,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进行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货币供应量的统计缺口在我国分为三个层次:m0是流通中的现金,m1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的货币发行量。其中,m1体现了货币存量的重要流动性特征,而m2体现了货币存量总额的变化特点。

由图1可以观测到我国2008到2014年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趋势,狭义货币m1与广义货币m2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m2的增长始终快于m1的增长,且m1与m2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由于货币流动性比率为m1/m2,由图可见至2014年分母m2已远大于分子m1,这意味着货币流动性比例处于下降趋势,表明居民和企业持有定期存款和储蓄的存款的意愿增强,货币的需求减弱,流动性过剩。

图12008-2014我国货币供应量

(二)存贷比率

目前,我国上市银行业务日趋多样化,但是存款和贷款仍是资产与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存贷比率指的是商业银行的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值,其公式为:存贷比率=(各项贷款总额/各项存款总额)*100%

一般而言,银行的各项贷款与存款比例不得超过75%,如果存贷比率较高,则说明银行将大部分资金用来发放流动性较低的贷款。根据表2中的数据所示,这16家上市银行的数据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南京银行多次达到60%以下,存贷比不断下降,说明银行没有有效使用资金,大量资金存在于银行体系内部,无法转换成贷款投放出去,这是银行流动性过剩表现的一个方面。

表22008―2014上市银行存贷比率单位:%

(三)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

流动性比率是较为常用的流动性指标反映银行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公式为:

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全部负债)*100%

流动性比率不仅可以表现商业银行资金支付流动债务的能力,也反映了商业银行短期流动性供给的能力。该比率越高,反映银行的流动性越强。该比率一般应当保持在30%至45%左右。表中16个上市银行均有流动性比率超过40%的情况,2008年普遍较高以外,至2014年仍有多数银行的流动性比率在45%以上,这也表明银行存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

表32008―2014上市银行短期资产流动性比率单位:%

四、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与影响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流动性过剩主要指的是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对货币的需求量,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很多,本文分别从供需两方面探究。

(1)国际收支双顺差,外汇储备增加。我国逐步对外开放,外汇体制也日益完善,近些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即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两方面的顺差。目前汇率条件下,基础货币被动增加,商业银行货币供给增加,流动性过剩。报告显示,2014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4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17亿美元。

(2)国内储蓄率过高,消费占GDp比重偏低。2014年12月末,我国国内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49.9万亿元,在世界储蓄排列中位置较前。由于我国社保体制、教育体制和住房体制等不完善,以及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居民更愿意选择较为保守的储蓄存款,消费也难以提高,货币的需求减弱,使得流动性过剩。

(3)银行信贷活动受管制,惜贷行为显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信贷市场流动性不足是危机爆发重要原因,即货币供应量小雨需求量。各商业银行对于贷款更为谨慎,再加之近几年经济有过热苗头,政府加大对信贷活动的调控力度。贷款的减少也意味着货币需求的减弱。

(4)金融创新不足,资产配置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运用于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尽管存在一定的创新产品,但还是缺乏化解存差替代产品和金融创新手段,当存款大幅增加,流动性过剩就很难避免。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1)不利于银行有效盈利。贷款是商业银行进行盈利的手段,但是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信贷增长困难,这就使得银行的利息显著下降。另外,国内储蓄率一向较高,成本负担较大。分业经营的条件下,存贷利差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渠道,流动性过剩无疑会增加营运和利息成本。另外,过高的流动性资金投向货币市场,使得货币市场利率走低,这对银行造成了又一打击,这些都挤压了银行的盈利空间。

(2)不利于央行政策的有效性发挥。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加息、公开市场操作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即通过提高利率使得使用资金成本提高,借此减少流动性。公开市场操作即通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来控制流动性。其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相对严厉,借此来降低银行提高放款和信用创造的能力。尽管这三个手段有助于收缩流动性过剩,但是也使得过多资金沉淀在中央银行,不利于支持实体经济,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

(3)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流动性过剩给银行带来巨大的运营成本,这势必对银行的盈利造成冲击。这使得银行之间过度竞争,盲目追求大户,过分降低贷款利率,这使得不良贷款反弹,加剧银行贷款风险,不利于金融体系稳定。

五、美德两国商业银行对流动性过剩的管理

(一)美国

(1)最低备付金要求限制。根据美联储规定,美国境内所有银行对超过5200万美元的活期存款必须持有不少于10%的现金储备,对于5200万美元以下430万美元以上的必须持有的备付金。建立在活期存款基础上的备付金比率,有助于银行更好应对流动性过剩,即相应过多的活期短期资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稳定银行的经营。

(2)制定良好的流动性计划。一个良好的流动性计划有助于银行减少融资成本以及使得银行所需持有法定准备金最小化。美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通过利息流动性计划来对潜在的流动性问题进行预测,这一计划设计两方面:一是银行对其储备头寸最低要求实施管理,计划周期为法定两个星期;二是一年或一年以上资金的需要量。良好的流动性计划,有利于在源头上减少流动性过剩发生的可能性,对资金供需进行预估。

(二)德国

(1)特别最小准备金要求。德国的银行对于外国储蓄保持一个较高的法定准备金率,此外还有额外边际准备金要求,从而来限制资金过多的流入。同时,准备金要求也赋予银行抵消权,即外国的负债被一定外国投资所抵消,准备金要求将被免除,这一措施有利于鼓励银行将资金配置到国外,从而较好的控制资金流入流出,避免双顺差带来的流动性过剩。

(2)利息支付限制。利息支付限制即联邦政府禁止对外国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支付利息,但对于德国银行向外国银行借款则没有此项限制,一定程度限制外国资金的流入,减轻国际储备压力。

(3)差别再贴现配额。联邦银行在特别情况下会减少银行的再贴现配额,从而控制银行部分潜在的流动性头寸,间接调控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六、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以上市银行为例

(一)积极实施公开市场业务,实现货币机制的有效传导

货币供应量对银行流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根据m2远大于m1的情况。中央银行应该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上调银行体系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上调利率,短时间内缓解银行流动性过剩。同时,实施有效的货币传导,避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渗漏现象。

(二)稳定国际收支,完善外汇管理体制

(1)努力实现贸易平衡,适当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流动性输入的主要原因,大致包括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热钱流入等。首先,我们要从思想上改变“贸易顺差一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认识,适当减少出口鼓励措施,使得出口降温。另外我国出口通常是低成本扩张,出口的质量和效率不高。因此,我们应该使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努力实现贸易平衡。

目前,外商投资占我国经济的比重较高,近几年我国主要以粗放式的方式吸引外资,这并不有利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当期经济环境下,我国应该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有选择的引进外资。

(2)设立最小准备金要求和利息支付限制。借鉴德国对于流动性过剩的管理,设立最小准备金要求和抵消权,从而有效控制资金的流入流出。目前,由于我国仍较依赖于外国资金,所以不能完全禁止利息的支付,而是相对减少利息。

(3)完善外汇管理体制,稳定外汇储备。在我国固化的汇率管理制度下使得流入的外汇资金通过结售汇转换成外汇储备,使得我国外汇储备被动增加。因此我国应该完善外汇管理体制,在经常项目下完全的意愿结汇和售汇制度。这不仅有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还有助于满足企业和个人的用汇需求。

(三)适当放松信贷管制,拓宽信贷领域

根据经济发展现状,适当放松信贷管制。银行要改变过于谨慎贷款的作风,促进信贷规模的扩大,调整信贷投向,重点培育消费信贷市场、小企业贷款市场和贸易融资市场。

(四)适当降低国内储蓄率,拉动消费

适当降低国内储蓄率,使得居民将多余的资金投向更为高效的其他理财产品,推动金融市场的全面发展。另外,储蓄率的降低也有利于降低银行的利息成本,推动银行积极性。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尤其要解决医疗和住房问题,这有助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拉动国内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五)推动金融创新,实现资产配置的多元化

改变银行产品过于单一的局面,推出更多金融产品,这不仅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理财选择途径,避免出现存款过多的状况,还能够为银行创造更多盈利。同时,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于项目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占主的局面,创新利用资金手段,实现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allen,Franklin,andDouglasGale,1998.optimalFinancialCrises,JournalofFinance,Vol.53,no.4:1245-1284.

[2]Cornett,marciamillon,JamieJohnmcnutt,philipe.Strahan,andHassantehranian,2011.LiquidityRiskmanagementandCreditSupplyintheFinancialeconomics,Vol.101,no2:297-312

[3]丹尼斯黄.美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J].国际金融研究,1998.59-61

[4]谢志华,杨瑾.商业银行动态流动性管理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07.20-25

[5]adrian,tobias,ShinHyunSong.LiquidityandFinancialCycles[R].6thBiSannualConference,2007.

[6]鲍红波.商业银行风险度量方法的评价及在我国的应用探讨[D].武汉理工大学.2006.

[7]陆磊.论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J].金融研究.2007.1-11

[8]冯学敏、何雁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J].海南金融.2007.

[9]武静.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2007

[10]刘强.符维.我国与英国银行流动性监管比较研究[J].海外借鉴.2014.

流动资金需求量篇6

关键词:融资融券;资金成本管理;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6)02-0003-06

融资融券(以下简称“两融”业务)是指经中国证监会和中国证券业协会批准并获得了上海交易所或深圳交易所两融业务资格的券商,将资金借予有扩大投资规模需求但却缺乏资金的经纪业务客户供其买入交易所和券商允许买入的标的证券,或将交易所和券商允许的标的证券借予看空市场的经纪业务客户供其卖出证券的业务。经历了2014年的爆发式增长,特别是2015年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全市场融资融券余额从2.2万亿元下降至1.17万亿元,给投资者和券商带来巨大损失。我国十三五规划强调: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融资方式及资本手段,扩大资金筹集渠道;同时还要加强风险管理意识。这就需要券商据此实行更加有效的资金管理应对措施以提高资金利用的效率,进而使这一新兴业务更加完善,以降低金融风险并稳定股票市场。

自两融业务试点开始至2015年7月底,沪深两市累计的融资和融券业务规模始终保持约为99:1的比例,表明两融业务的发展一直以融资业务为主。因此本文更侧重于对融资业务的资金成本管理的研究。对于券商来讲,如何控制借款频率和每次借款的金额对两融业务的利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通过融资需求自回归模型预测券商借款资金金额,对有效降低券商两融业务的资金成本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学术领域对两融业务的研究相对宏观,如杨德勇、吴琼(2011)关于融资融券对上海证券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顾海峰、孙赞赞(2012)研究的融资融券对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绩效的影响;马哲光(2013)就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波动性影响的研究以及邓晶菁(2015)对完善我国股票融资融券业务提出的对策建议等,对券商经营两融业务具体的操作和成本管理等运营环节的研究相对较少。另外公司成本管理理论和时间序列统计模型系统已很完备,但将其结合应用案例的相对较少。

本文主要针对股票市场剧烈波动下的券商在两融业务资金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进行分析研究,建立基于客户融资需求的自回归模型,提出具体解决办法并进行验证,以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进而对稳定股票市场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案例描述及模型建立

(一)案例描述

B券商成立于2001年6月8日,属于中型券商。公司股东共计25家,注册资本约为40亿元,截至2015年5月B券商净资本约为65亿元。在2015年的券商分类监管年度评级中,B券商获得a类a级的评级。截至2015年5月底,B券商的两融业务规模为90亿元,约为净资本的1.5倍,其中15亿来自公司自有资金,其余75亿来源于外部借款。外部借款的渠道包括与证券金融公司进行转融通业务、发行短期金融债券、发行收益凭证、与银行和基金公司等进行收益权转让业务、两融担保资产证券化等。

B券商目前两融业务的资金使用方式为:券商首先借入资金,然后根据借入的金额增加两融业务系统中对应的可用融出资金头寸。当两融业务系统内的可融出资金头寸将被全部借出或已经全部借出时,在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决策委员会批准的业务规模内,B券商通过上述渠道继续融资,当资金到账后,再相应增加系统内的可融出资金头寸。这种资金管理方式会产生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如果资金没有及时到位,导致系统内的可融出资金头寸为0,则客户将面临融资资金先到先得的风险。这样可能会使得客户错过投资良机,并且认为券商无资可融,甚至会带来客户流失的风险。另外,如果市场融资需求很大,券商的可供融出资金全部融出,而新借入的资金还未入账,这样会使券商错过快速增加融资规模的机会,相应地也会减少券商的收益。

问题二:据调查,目前证券行业内普遍的融资融券资金管理模式为粗放型管理模式。即公司的融资专用资金账户中始终保持一定规模的可供融出资金。当资金金额低于借款阀值后,立即进行外部借款。这种方式尽管避免了问题一产生的负面影响,但在外借资金还未被融出时,或者当借入资金后,由于市场波动等原因导致资金回流、融资余额下降,未被融出资金的资金成本要由券商自行承担。根据B券商的借款情况,目前融资融券业务的利率为8.35%,融资成本约为6.5%左右,息差收入约为融资规模的1.8%左右。因此如果券商的融资专用账户中可供融出资金的借款阀值设置过高,则未被融出的资金产生的资金成本将蚕食融资融券业务的利润。

(二)建立模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如果我们能根据当日的两融业务余额增长量有效地预测出下一交易日两融业务的需求量,那么就可以在每日收盘后根据预测值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这样可以避免过多出现借入资金无法被融出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两融业务的资金成本。

1.模型假设。在建立模型前,应首先分析决定融资需求量的主要因素。

因素一:决定每日融资需求量的直接因素是投资者当日的融资总需求。融资需求总量等于投资者数量乘以每个投资者的平均融资需求量。因素二:影响融资需求量的间接因素是证券市场的波动情况。每个投资者根据证券市场的涨跌进行是否融资的决策,进而决定了融资需求总量。下面对上述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对于因素一,截至2015年5月B券商融资融券客户数量16000户左右,真正的有效融资融券客户约为9000户,其他客户由于某些原因尽管开立了融资融券账户但仍未进行过融资融券交易。因此,下一交易日的新增客户数决定了下一交易日的整体融资需求增量。

对于因素二,首先,对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政策的影响较大,市场波动较难预测。另外,即使能预测出证券市场的波动,但是每个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的依据不同也会影响融资需求的预测。因而,对于证券市场波动而引起的融资需求的变化,情况较为复杂,不容易进行准确预测。

通过对影响融资需求量的两个因素的分析,我们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一:证券市场相对平稳,客户融资需求不受证券市场系统性波动影响;假设二:融资融券的有效客户数量随着业务的发展稳定增长,客户的融资需求增长相对稳定。

由于证券市场波动对两融业务需求量的影响较为复杂,并且不是直接影响因素,因此通过假设一把证券市场系统性波动对融资需求量的影响忽略掉。提出假设二的依据是B券商的两融业务规模占全市场的业务规模比例约为0.38%,而B券商经纪业务客户交易量和客户持仓总市值占全市场的比例约为0.88%左右,因此B券商未来两融业务规模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假设二保证了两融业务的有效客户数量在每个交易日内保持相对稳定地增加,进而每个交易日融资总需求稳定地增加。

根据假设一,由于证券市场相对平稳,不会出现剧烈波动,那么投资者的融资需求就不会受证券市场系统性波动的影响。因此每个交易日的资金需求量由有效客户数量直接决定,而每个交易日有效客户数量取决于上一交易日的有效客户数量和当日有效客户增量。最终融资需求量仅取决于上一交易日的融资融券需求量和两融业务增长量。具体可由如下公式说明:

[Qt=nt×qtnt=nt-1+?ntQt=nt-1+?nt×qt=nt-1×qt+?nt×qt=Qt-1+?Qt](1)

其中:[Qt]为t日融资需求总量;[nt]为t日有效融资融券客户数量;[qt]为t日客户的平均融资需求量;[?nt]为t日有效客户的增量;[?Qt]为t日融资需求总量的增量;t为任一交易日。

2.自回归模型建立。根据上述假设和假设分析,可以发现t日融资需求总量与t-1日融资需求总量有关。根据随机过程和时间序列的定义,两融业务的资金需求量属于线性离散型时间序列。

证券市场自2014年6月起,进入牛市阶段。本文避开证券市场自2015年6月15日起的剧烈波动阶段,选取B券商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约240个交易日的两融业务余额数据作为统计样本。对其进行初步的aCF和paCF检验,根据其截尾和拖尾图像发现不能直接进行自回归。因此,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另外,由于每日余额增量较大,因此将原数据转换为每日的余额增长率进行检验。

[Xt=Qt-Qt-1Qt-1=?QtQt-1](2)

通过[Xt]时序图(见图1)可知,客户的融资需求增长率有较大的概率在0―0.02区间内。在240个数据中异常点的比例在5%左右,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建立关于[Xt]的自回归模型前,首先对[Xt]进行aCF检验,其检验结果图像(用统计软件R进行检验的结果)如图2所示。

图2:对[Xt]进行aCF检验结果示意图

结果显示,[Xt]的aCF检验是一阶截尾,符合使用时间序列ma模型的条件。再对[Xt]进行paCF检验,其检验结果图像(用统计软件R进行检验的结果)如图3所示。

图3:对[Xt]进行paCF检验结果示意图

结果显示,[Xt]的paCF检验同样是一阶截尾,符合使用时间序列aR模型的条件。

根据时间序列模型理论,[Xt]的aCF检验和paCF检验结果示意图均是一阶截尾的。因此融资需求增长率时间序列模型是由自回归和移动平均两部分共同构造的随机过程,即自回归移动平均过程。根据图像显示的截尾阶数,应使用的模型为aRma(1,1)模型。aRma(1,1)模型的表达式为:

[Xt=α0+α1Xt-1+ut+β1ut-1+ε](3)

用R统计软件做自回归,结果见表1。

表1:自回归结果

[ar1ma1intercept\&-0.35000.17540.0086\&s.e.0.26440.27370.0010\&]

sigma^2estimatedas0.0002431:loglikelihood=548.4,aic=-1088.81

根据上述检验结果,融资需求增长率的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为:

[Xt=0.0086-0.35Xt-1+ut+0.1754ut-1+ε](4)

3.自回归模型检验。模型拟合后,为证明拟合是显著有效的,需要对模型的残差序列[ε]进行白噪声检验。

(1)对模型的残差序列[ε]进行独立性检验,用R软件的命令Box.test对残差序列[ε]进行独立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2:残差序列独立性检验

[data\&X-squared\&df\&p-value\&s1$residuals\&7.8502\&10\&0.6435\&]

其中,s1为对[Xt]进行自回归的结果;[ε=s1$residuals]为残差序列。设显著性水平为0.05,结果显示p值远大于0.05,其原假设是相关系数为零,因此接受原假设,模型的残差序列是独立的。

(2)对模型的残差序列[ε]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下:

表3:残差序列平衡性检验

[StatiStiC\&pVaLUe\&Dickey-Fuller:-9.5213\&0.01\&]

上述aDF检验的原假设是[ε]序列有单位根,即不平稳。设显著性水平为0.05,结果显示p值为0.01,小于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ε]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在5%的显著水平上是平稳的。

通过对模型残差序列的白噪声检验,说明aRma模型拟合是显著有效的。因此,最终的自回归模型为:

[Xt=0.0086-0.35Xt-1+ut+0.1754ut-1](5)

二、有效性验证

模型建立后,还应通过B券商两融业务历史数据对自回归模型进行验证,以证明该模型对节约资金成本是实际有效的。

选取与样本数据相同的时间段,计算按模型预测出的每个交易日融资需求增长率。然后根据每个交易日的融资余额计算出下一个交易日所需的资金量。再根据融资平均成本计算出自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期间累计资金成本,具体计算及比较过程如下:

(一)计算融资需求增长率序列

由于在建立模型前处理样本数据时,去掉了原始数据的重复项,即去掉了非交易日的融资余额数据,因此需要将原来去掉的非交易日的数据补上。在选取的样本数据期间内,B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实际资金成本数据可以通过B券商的财务报表进行查阅,因此补上非交易日数据是为了更显而易见地比较资金成本,进而对模型有效性进行验证。非交易日融资余额没有增长,因此增长率为0。由此计算出的增长序列为:[{X1,X2,…,Xt}],其中t=365。

(二)计算融资增量序列

融资增量序列是指客户每日融资需求量增量。根据每日的融资余额和预测出的增长率序列计算出每日所需借入资金总量的时间序列:

[{Q0X1,Q1X2,…,Qt-1Xt}]

其中[{Q0,Q1,…,Qt-1}]为每日融资余额。

(三)计算年资金成本

根据上述计算出的融资增量序列和平均一年的融资利率计算一年内的资金成本:

[C=Q0it360+Q0X1it360+Q1X2i(t-1)360+…+Qt-1Xti360]

上式中,i为年平均融资利率,计算方式为按每笔融资金额加权计算平均资金成本率。

(四)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通过上述计算,按照融资需求增长率自回归模型计算出的自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期间累计资金成本为:

[C=Q0it360+Q0X1it360+Q1X2i(t-1)360+…+Qt-1Xti360=59078199.96(元)]

通过B券商财务明细账查询可知,自2014年6月1日―2015年5月31日期间,B券商融资融券业务通过对外借款方式实际发生的资金成本为157732416.81元。实际发生的资金成本大于通过模型管理融资融券业务所需资金承担的资金成本。B券商根据自回归模型的预测可节约资金成本总额为:

[157732416.81-98654216.85=59078199.96(元)]

[59078199.96÷157732416.81=62.55%]

即可以节约的资金成本比例为62.55%,因此该模型对于B券商融资融券业务资金成本管理是有效的。

三、结语及展望

上述自回归模型的建立是以2014年6月1日至2015年5月31日期间B券商两融业务实际融资余额数据为基础的。考虑实际证券市场行情走势,可以分段建立模型以得出更加精确的结论。如可选取2010年11月10日―2012年12月3日期间的每日融资余额为样本区间,做出熊市下的融资需求自回归模型;也可以选取2013年7月1日―2014年6月30日期间作为样本区间,做出低位震荡期间的融资需求模型。

此外,就借款周期和时点而言,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多方面考虑:本文建立自回归模型选取的融资余额业务数据周期是每个交易日,但这样可能会增加券商的工作量,影响工作效率。如果市场资金紧张,每日的借款需求可能不会得到满足。因此,在实际业务过程中,可以将借款周期延长。券商可根据自身情况将借款周期设定为3个交易日或一周,再对新构造的模型进行相关分析。这可以有效缓解每日的借款压力,但是由于其精度下降,节约成本的有效性会相对降低,券商应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同时,券商还要根据公司整体的流动性指标、公司流动资本情况、公司同业拆借渠道以及借款金融机构的特点等选择融资时间点。

第一,如果公司整体资金流动性情况较好、资本金较为充裕,那么融资时间点就可以选择尽量靠近下一周期的时候,这样可以尽可能地节约融资成本。如果公司资金流动性情况较差、资本金较为紧张,那么融资时间点就要尽量提前,以免出现资金没有及时到位,客户面临融资资金先到先得、甚至可能影响券商的利润增长的风险。

第二,关于转融资业务的借款时点。由于证券金融公司的转融资放款是阶段性、不定期的,因此在转融资借款前,应提前用自回归模型预测出近二十天的融资余额增长情况,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转融资借款规模。

第三,考虑具体日期情况。例如,借款应尽量避免出现在周四或者周五,否则券商要对未被融出的资金承担周六周日两个非交易日的资金成本。又如,在每年的六月和十二月,受银行半年度和年度的流动性等考核指标的影响,市场的资金面通常较为紧张,应做好提前借款的准备,适当多负担一些资金成本以避免出现借不到资金或者以偏高的资金成本借款的情况发生。

第四,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券商在考虑两融业务的借款周期和时点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金的流动性风险。首先,券商的风险控制部门应定期对公司的资金流动性风险进行压力测试,总体考虑公司的资金和负债到期情况,借款规模不应超过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值的上限。其次,风险控制部门每个交易日应实时对两融业务的总规模、增长情况和公司的资金情况进行监控并详细记录,及时预警并提前做好准备。再次,券商应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判断可能出现资金流动性风险的概率有多大,积极与证金公司、商业银行、基金公司等进行接触,拓宽公司的资金筹措渠道,提前留好资金流动性风险的缓冲区。最后,券商的财务部门应每月根据规定计算公司整体的流动性覆盖率,以保证券商在不同程度的资金流动性压力情况下,仍能够保持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来满足未来30日的资金流动性需求。

我们承认本文假设的瑕疵。证券市场波动和投资者融资需求的关系较为复杂,因而假设之一忽略了证券市场波动对融资需求量的影响。同时本文的另外一个假设(融资融券的有效客户数量随着业务的发展稳定增长,客户的融资需求相对稳定)在面对市场的剧烈波动时,适用性就会出现问题。如2015年中在股票市场上出现的剧烈波动,因此券商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是否使用模型对融资融券业务增长情况进行预测。

本文更注重的是提供一种有意义的研究思路。由于每一家券商的实际业务情况和发展战略有所不同,因此自回归模型不尽相同,所以模型的应用范围不够广泛,但也可以为其他券商提供一定的参考。尽管如此,在我国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现阶段,券商如果能合理地使用自回归模型对融资规模进行预测,是能够节约较为可观的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这也将有助于证券市场融资功能的进一步完备,使效率与规范并重发展,为从注重投资向投融资并重转变、构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仝浩辉.对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业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思考[J].经济师,2015,(8).

[2]马树卿,李文华.券商融资融券业务发展及制度审视[J].浙江金融,2013,(2).

[3]张津铭.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4.

[4]张仕杰.融资融券投资交易分析――以海通证券融资融券业务为例[D].兰州大学,2014.

[5]张春辉.券商资管业务创新:历史演进、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2013,(6).

[6]龚映清,陶鹂春.国内券商研究发展困局与重构探索[J].证券市场导报,2013,(5).

[7]易漫.基于aBC的券商成本精细化管理浅析[J].当代经济,2009,(7).

[8]罗真.券商资金管理探微[J].财会月刊,2007,(33).

[9]王晋忠,文艳军,王茜.融资融券交易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J].西南金融,2013,(7).

[10]杨德勇,吴琼.融资融券对上海证券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流动性和波动性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5).

[11]王佳程.中国券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7).

[12]蒜小芳.企业融资融券业务财务风险防范研究――以昌九生化融资爆仓事件为例[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年硕士研究生论文.

[13]王峥.浅论券商风险控制与流动性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5,(27).

[14]朱晓会.券商开展融资融券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9).

[15]佚名.股市融资融券“杠杆”效应[J].理论导报,2015,(7).

StudyontheCapitalCostmanagementonthemargintradingexpansionaryphase

QiYue1,2Litianyang1Liutongyang1

(1.SchoolofBusiness,nankaiUniversity;2.ChinaacademyofCorporateGovernance,nankaiUniversity,tianjin300071)

流动资金需求量篇7

流动性管理作为银行资产与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银行的生命线,其管理能力程度高低直接决定了银行的资金运营安全和效益。政策性银行主要从事大额、长期的信贷业务,其流动性管理也具有大额、集中的特点。随着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自身业务不断发展,政策性银行流动性管理工作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尤其是2014年人行二代支付系统上线以来,清算模式由“多点清算”变为“一点清算”,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在当地人行的清算资金池被上收至其总行集中管理。政策性银行分支机构在当地人行清算账户作为流动性管理缓冲池的功能消失,从而对流动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本文选取某政策性银行省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流动性管理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找出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优化流动性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持。

二、流动性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的主要内容为资金头寸管理,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银行外部因素,如货币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外汇储备、汇率波动等;银行内部因素,包括信贷资金投放、客户一般存款进出、同业资金往来、系统内资金拆借等。还有一些特殊因素,如节假日和季节因素。政策性银行作为债券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与一般商业银行略有区别,因此本文重点选取对政策性银行流动性管理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影响银行体系整体流动性的重要因素。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央行货币供应量充足,银行的信贷资金投放量增加,客户的信贷需求能够得到有效满足,且客户资金往来较为频繁,流动性充裕;反之,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客户资金往来相对减少,流动性缺乏。

(二)信贷资金投放

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主营业务,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贷款发放支付和回收两方面。首先是贷款发放支付,尽管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银行信贷资金明确提出实贷实付要求,但从实际操作来看,由于信贷资金支付时均要提供完整、合规的支付资料,且银行进行信贷资金支付审查也有一套完整的流程,这就使得部分信贷资金从发放到支付,有一定时间沉淀在客户贷转存账户上。因此,贷款发放使流动性增加,贷款支付使流动性减少。其次是贷款回收,与信贷资金投放相反,信贷资金回收会使银行流动性减少。

(三)客户一般存款的吸收与支付

客户一般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对于政策性银行这类以债券筹资为主的银行来说,客户一般存款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尤其随着近年来政策性银行客户存款业务的迅速发展,客户大额资金往来更加频繁,对其分支机构流动性管理工作的影响也愈发显著。

(四)系统内资金拆出

银行体系普遍采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对分支机构进行资金管理,在此模式下,分支机构吸收存款留足备付金后,全额上拆总行进行系统内拆出。因此系统内拆出使流动性减少,拆出到期使流动性增加。

(五)系统内借款利息、利润上划、节假日和季节因素等

银行总行每季度需根据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向分支机构收取全部表内贷款的系统内借款利息,由于时间固定且为系统自动扣收,因此需提前安排资金用于系统内借款利息回收。此外,每年分支机构的未分配利润上缴总行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流动性。

从多年经验来看,每逢国庆、春节等重大节假日来临,企业和个人对现金持有量的需求会增加,银行流动性会减少。此外,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投放主要是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施工进度往往又受自然气候和天气条件影响,自然条件适宜时,工程进度快,用款需求大,反之用款需求小。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信贷资金投放、客户一般存款增加、系统内拆出到期与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信贷资金回收、客户一般存款减少、系统内拆出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3:系统内借款利息回收、利润上划、节假日对流动性影响不显著。

三、研究模型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某政策性银行省分行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各工作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二)模型设计

本文着重研究内部因素对某政策性银行省分行流动性管理的影响,因变量为每日头寸备付金余额,自变量为表内外贷款发放、表内外贷款回收、一般存款增加、一般存款减少、系统内拆出、系统内拆出到期,控制变量为系统内借款、利润上划、节假日(虚拟变量)。根据前述研究假设和变量选择,构建如下多元回归模型:

模型中β0为常数项,ε为随机扰动项,β1、β2、β3、β4、β5、β6、β7、β8、β9是各影响因素的系数,表示各因素对备付金余额的影响程度,模型中因变量和自变量定义见表1。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模型检验

从表2的模型汇总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总体解释能力较好,可决系数R2为0.73,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为0.705。表3的方差分析表明,回归方程的F统计量为23.081,表中Sig.列给出的p值为0.000,说明方程整体上是高度显著的。

(二)回归分析

从回归分析的多重共线性诊断结果看,模型的容忍度和ViF值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模型回归结果可信。对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如下:

第一,表内外贷款发放(DF)、一般存款增加(CZ)、系统内拆出到期(CD)与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假设1成立。由于表内外贷款一般是均衡发放的,且按月调控,因此对流动性的影响显著但影响程度不大,其系数为0.09;一般存款增加由于具有不确定性,且大额资金往来较多,因此对流动性的影响较为显著,其系数为0.368;系统内拆出到期由资金管理人员根据流动性需求预测和经验判断开展,且每日到期金额较大,因此对流动性的影响也比较显著,其系数为0.331。

第二,表内外贷款回收(DH)、一般存款减少(CJ)、系统内拆出(CC)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假设2成立。表内外贷款回收的时间通常严格按照回收计划执行,因此对流动性的影响不是十分显著,其系数为-0.119;一般存款减少主要根据客户用款需求确定,而客户的用款需求一般是无法精确的,经常性的临时用款导致对流动性影响较为显著,其系数为-0.352;系统内拆出由资金管理人员根据每日匡算头寸余额和短期用款需求确定可拆出金额,由于每日可拆出金额波动较大,对流行性的影响比较显著,其系数为-0.372。

第三,从控制变量看,每季度系统内借款利息回收和年度利润上划总行金额确定,可提前安排资金,因此对流动性影响不大,假设3的系统内借款利息回收、利润上划对流动性影响不显著成立。但节假日的回归结果出人意料,系数为-0.507,这也表明,每逢节假日来临,客户资金需求量显著增加,且金额无法预计,某政策性银行省分行的流动性管理压力将显著增加,因此假设3的节假日对流动性影响不显著不成立。

五、结论及建议

(一)加大一般性存款往来的日常监控

随着业务不断发展,近年来某政策性银行省分行客户存款迅速增加,大额资金往来更加频繁,大客户临时大额用款也较往年有显著增加,加之人行二代支付系统上线后总行对分支机构的流动性管理更加严格,分支机构流动性管理压力增加。因此,对客户一般性存款往来,要加大日常监控力度,从客户经理层面加强与客户的日常沟通,及时准确掌握客户大额资金往来情况,做到早预测、早安排,减轻流动性管理压力。

(二)加强节假日来临前的资金需求预测

每逢长假来临,某政策性银行省分行少则几十亿,多则上百亿的大额资金集中支付,为流动性管理带来一定压力。由于节假日来临前大额资金集中支付已成为常态,因此,节假日来临前应重点掌握大客户、大项目的用款需求,准确预判头寸备付量,确保满足客户用款需求。

流动资金需求量篇8

关键词:营运资本公司规模管理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24-01

营运资本管理是指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上半部分项目进行管理,确定合理的营运资本持有量。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运资本管理的基本和最终目标应该遵循企业整体财务管理的目标。概括而论,企业营运资本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活动,保证企业营运资本的充分流动性和安全性,并尽可能地提高营运资本的利用水平和周转能力,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

企业营运资本的循环始于现金的支出(原材料的购买),而终于现金的回收(产品的出售),其间涉及到存货周转、应收账款周转以及应付账款周转等环节。因此,企业所处行业特征、公司规模、销售状况、管理效率、通货膨胀、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状况、管理者的习惯与偏好等因素将影响着企业营运资本规模的大小。

一、行业特征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在一定的销售额下,公司所处的行业特征、它所采用的技术特点和细分市场决定着营运资本规模。例如,要完成相同的销售额,机械制造商就比百货连锁店需要更多的营运资本。行业特征决定了百货连锁店与机械制造商相比,没有多少应收账款和存货。一些公司,如大型超市,营运资本需求是负值,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运营不仅不占用现金,而且能产生现金。

二、公司规模对营运资本的影响

营运资本是指企业进行经营周转使用的日常性流动资金,是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一般来说,企业固定资产正常运转需要相应的营运资本作保证,即企业规模扩大,其营运资本规模也应该相应扩大,以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能过正常进行。虽然,由于规模效应的存在,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与其对营运资本的需求并非同比例的增长,但是,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大幅度扩张,营运资本需求也应该会上升。如果营运资本的增长不足以满足企业经营规模扩张的需要,则企业的过度扩张必然带来不良的后果。从营运资本管理角度看,管理者不仅需要决定不同经营规模下的营运资本需求水平,而且也要保证为维持这一营运资本水平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当企业的经营规模随市场对该企业产品的需求增加而扩大时,有可能出现过度增长的问题。特别是当市场需求出乎意料的迅猛增加,这种情况就更容易出现。面对利润丰厚的市场,企业很难抑制其强烈的扩张动机,但如果经营规模的扩张得不到相应的营运资本支持,企业经营问题的出现将是不可避免,甚至可能会导致企业走向财务困境。而导致过度增长的常见问题是,人们总是错误地认为,企业业务量增加所产生的新增利润自然会成为企业新的营运资本资金来源。但是,在很多情况下,这一因果关系是反向的,新增业务量所产生的现金流入是在营运资本的需求(增加存货、提高工资费用支出)增加之后,即往往企业营运资本的增长在前,业务现金流的实现在后。大多数企业在销售实现之前,必须为确保销售实现而垫付大量的成本。总之,公司规模会对营运资本规模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销售收入及增长趋势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一般来讲,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不变,营运资本规模会随着销售额的增长而增长。因为随着销售增长,一方面直接造成了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同时也会自发要求提高存货水平以保持较高的销售水平。也即是说,需要更多的存货、应收账款以及应付账款支持增加的销售额。但是两者之间呈非线性关系,随着销售水平的提高,营运资金将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特别是现金和存货,即随着销售水平的提高,现金和存货所占用的资金因时间、数量的不一致而可以相互调剂使用,使占用于流动资产的资金增加速度小于销售额的增长速度。

四、管理效率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在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与销售额之比可能不同。因为尽管它们可能面临相同的约束条件,但是有些企业经营较好,有些企业经营较差,导致其经营效率存在差异。对于那些存货、应收账款管理高效率的企业来说,由于其资产周转率高,支持相同销售增长所需流动资产的投资规模显然要低于一般水平。而存货或应收账款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由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使得其营运资本规模与销售额之比就会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而应付账款周转率提高,表明企业还款速度加快,企业占用的其他企业的资金减少,从而需要增加企业自有资金的占用,使得企业营运资本规模增加。但是应付账款周转速度加快,会使得企业的信用水平提高,保持良好的企业形象,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其他方面的好处。

五、通货膨胀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可谓是全方位的,从而对企业营运资本循环的每个环节均会产生影响。由于通货膨胀,使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上升,随着销售价格上升,引起销售额增加,即便是销售量可能不变。由此,造成应收账款增加,原材料价格、工资以及其他相关的成本费用价格也上涨,进而企业存货增加。此时应付款项规模也可能扩大,除非企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否则,必然会造成营运资本规模扩大。

六、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状况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企业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的不确定性和时间上的非衔接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日趋复杂,企业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都广泛地以商业信用为媒介来实现,很难对现金流量进行准确的预测。企业的现金流入与流出量不确定性程度越高,为了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保持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就越多,现金流入和流出在时间上的协调程度就越差。因此,企业应保持较大的营运资本规模,以偿付当期的到期债务。而如果企业现金流入量、流出量的确定性程度越高,并且在时间上保持衔接一致,就可持有较少的营运资本。

七、管理者的习惯与偏好对营运资本规模的影响

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和对收益的预期会对企业的营运资本规模产生影响。这里的风险是指企业陷入无力偿付到期债务而导致的技术性无力清偿的可能性。如果企业敢冒风险,则宜采用较低的流动资产比率或较高的流动负债比率;反之,则应该采用较高的流动资产比率或较低的流动负债比率。风险与收益的权衡是确定营运资本规模的基本前提。一个崇尚稳健的企业通常会选择低风险、低收益的营运资本政策,而一个崇尚冒险的企业则会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营运资本政策。由于管理者普遍是担心风险的,又预期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收益能力,因此,理想的营运资本规模应恰到好处地处于两者之间,适度的风险、适度的收益将是企业确定营运资本规模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策略的因素,还有经营杠杆、财务杠杆、企业的行业特点、产品结构等。

流动资金需求量篇9

一、国际资本流入对发展中国家储蓄供给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入主要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国民收入和消费来影响国内储蓄。当资本流入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大于其对消费的影响时,表明资本流入对国内储蓄具有促进作用,即资本流入可以增加国内储蓄,从而使该国的储蓄总水平提高;当资本流入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小于其对消费的影响时,表明资本流入对国内储蓄具有抑制或替代作用,当资本流入对国内储蓄有替代作用时,该国的储蓄总水平不变;当资本流入对国内储蓄具有抑制作用,是否会提高国内储蓄总供给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由于外资的流入,国内储蓄减少,若国内储蓄的减少量小于资本的实际流入量,该国的储蓄总供给水平也会有所上升;若国内储蓄的减少量等于资本实际流入量,该国的储蓄总供给水平保持不变;若国内储蓄的减少量大于资本的实际流入量,该国的储蓄总供给水平将会出现下降。

二、国际资本流入对发展中国家投资需求的影响

国际资本流入对发展中国家投资需求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国际资本的流入有助于降低国内资本市场的实际利率,从而刺激国内私人部门投资需求的上升。第二,通过利用国际直接资本所产生的产业前后“关联效应”,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促使国内投资需求的上升。第三,利用外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外部效应,降低了私人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促进了私人部门投资需求的增长。但是,也应看到,国际资本流动对投资需求并不总是产生正的效应。当国际资本的流入最终引起的还本付息或利润、股息等汇回数额增大,或因国内政治经济不稳定造成了私人资本的大量外逃,这些外资的流出甚至超过了外资的流入,利率会上升,投资收益率会下降,投资需求相应会下降。另外,当用大量国际资本购买外国产品时,会使国内相关产品市场容量减少,抑制相关产品生产者的投资需求。由此可见,国际资本流入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需求可能产生刺激和抑制双重作用,而且这种双重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当刺激的力量超过抑制的力量时,国际资本的流入对一国的投资需求的净影响仍然表现为促进作用,反之,则表现为促退作用。

三、国际资本流入对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本形成的影响

一国的资本形成是由储蓄供给和投资需求共同决定的。但是,由于储蓄是国民收入本期未消费的剩余,它可以用于未来生产性消费(投资),也可用于未来非生产性消费;投资只能是生产性消费,它主要来源于储蓄,但也可能来源于折旧,因此,储蓄供给与投资需求存在差异,二者在时点上不可能相等。可以想见,在一个具有较高的储蓄供给水平但投资需求却受到严重抑制的经济中,资本形成的规模仍然是低的,因为储蓄被鼓励用于非生产性投资而不是生产性投资;同样,在一个国内储蓄供给水平较低但投资需求却很旺盛的经济中,若没有外国储蓄的加入,国内资本形成规模也不可能很大。因此,一国资本形成是由储蓄供给和投资需求共同决定的,但资本形成的规模却取决于二者中数量少的一方。当国际资本流入同时促进一国的储蓄总供给和投资总需求,资本形成规模会扩大,国际资本流入的资本形成效应是正的,经济增长速度会加快;当国际资本流入同时减少一国的储蓄总供给和投资总需求,资本形成规模会减小,国际资本流人的资本形成效应是负的,经济增长速度会放慢;当国际资本流入增加一国的储蓄总供给的同时,减少了该国的投资总需求,此时,对国际资本流入的资本形成效应要具体细分。当储蓄总供给小于投资需求时,外资的流入使储蓄供给增加,而投资需求不至于减少至原有的储蓄供给水平,资本形成规模会扩大,外资的流入对资本形成具有积极影响;当投资需求量小于储蓄供给时,资本形成规模会下降,但是,若能够通过储蓄―投资的转化作用,国际资本流入所增加的储蓄会有效地转化为投资,若增加的投资需求超过外资流入造成的投资需求减少量,总的投资需求会改善,资本形成规模可能扩大,外资的资本形成效应会是正的;当国际资本流入减少一国的储蓄总供给的同时,提高了该国的投资总需求,此时,对国际资本流入的资本形成效应也要具体细分。当储蓄总供给小于投资需求时,外资的流入使储蓄供给更少了,资本形成规模一定会下降,外资的资本形成效应是消极的;当投资需求量小于储蓄供给时,若外资的流入使该国的投资总需求增加,资本形成规模扩大,但是当外资流入减少储蓄供给,若减少后的储蓄供给低于外资流入之前的投资需求,资本形成规模会降低。

四、国际资本流动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影响

以上的分析是在不考虑储蓄一投资转化的作用,即假定储蓄都顺利地转化为投资的假设下进行的。在资本形成过程中,从储蓄转化投资的融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不容忽视的环节,一方面它影响储蓄供给,另一方面影响投资需求,而且投资的效果也受融资机制的影响。

从理论上说,国际资本作为外部资源,进入到发展中国家,对国内金融体系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一,国际资本流入使国内金融体系规模显著扩张。第二,国际资本流动有助于提高一国金融机构的效率和金融体系的稳定。第三,国际资本流动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资本的流入降低了发展中国家获得资金的成本,改善了流动性和市场效率,拓展了市场空间,对于东道国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和金融体系功能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是受到国内金融体系发展状况约束的。金融体系越完善,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增长正效应越强。金融市场具有天生的不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更是如此。随着一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国际资本流动带来了巨大的负外部性,使一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中不确定性增加。一方面扩大了传统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又增加了新的风险因素,如国家经济传递机制、汇率机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等。20世纪90年代的墨西哥货币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等都已表明,在大量国际资本流动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性的下降以及由此造成的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损害,是它们面临的最大风险和代价。

流动资金需求量篇10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新监管指标影响

一、引言

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前,各国银行业的流动性监管制度不尽相同,国际上也不存在统一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与标准,但这些监管制度都具有统一的基础,即支持和保护其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以往流动性监管的漏洞得到凸显,深刻披露了流动性监管规则的设定、应急融资计划的实施、资产流动性的评估等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新的金融市场环境要求流动性监管有新的主张。巴塞尔委员会正式国际框架以后,大多数国家都开始采用了流动性监管的新指标,以此将银行的流动性定量化。

巴塞尔委员会在足够反思以及总结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条件下,确定了流动性监管的紧急性,并且不断下发有关流动性监管的指引文件,为流动性风险的计量在实施上做好了准备,同时这也为引入国际一致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奠定了基础。

二、巴塞尔协议Ⅲ下新监管指标的内容

流动性监管的两个新指标是巴塞尔委员会在2010年4月正式公布的《流动性风险测量的国际框架、标准和监测》(以下简称《框架》)中引入的,这两个指标为流动性覆盖比率(LCR)及净稳定资金比率(nSFR)。

(一)流动性覆盖比率

流动性覆盖比率表示为优质流动资产储备与未来30日的资金净流出量的比值。

1.优质流动资产

巴塞尔委员会从两个层次来定义优质流动资产,包括狭义的流动资产以及二级流动资产,并赋予狭义流动资产的转换系数为100%。转换系数与信用等级密切相关,如果信用评级越高,转换系数则越高,反之转换系数越低。高质量流动性资产是指以很小的代价就可以容易而且迅速地转换为现金的资产。这类资产的基本特征有:较低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价值容易稳定;与风险资产的相关性较弱;在发达的和公认的交易所交易。银行持有的以及高质量流动性资产数量没有限制,持有二级高质量流动性资产不能超过高质量流动资产总额的40%。

2.净现金流出

净现金流出是指现金流出与现金流入的差额。需要指出的是,在计算现金流出时,确定流失比例很重要,流失比例一般按照存款的来源进行确定,各国监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上调整流失比例。除此之外,巴塞尔委员会还规定,在压力条件下银行预测一个月内的现金流入时,只能预测那些运转正常、没有任何预期风险的现金流流入,所谓的运营正常、没有预期风险的现金流流入总的来说是指那些零售、回购、对公、授信等产生的现金流入。

流动性覆盖率主要描述银行在某种具体压力情境下,一个月内所拥有的没有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资产数量,体现了银行短期内应对资金缺失的能力。该指标既可以反映出机构的个别情况,也可以通过历史数据来反映整个金融系统的情况。

(二)净稳定资金比率

将可用的稳定资金与业务所需的稳定资金的比值定义为净稳定资金比率。

1.可用的稳定资金(aSF)

可用的稳定资金主要包括机构的资本、有效期限不小于一年的优先股、有限期限不小于一年的负债以及压力情景下有效期小于一年但比较稳定的非到期存款;当出现特殊压力事件时,预计将会保留在银行的部分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机构融资。将银行的权益资本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乘以与之相对应的aSF因子并将其结果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出可用稳定资金数量。

2.所需的稳定资金(RSF)

所需的稳定资金数量的测量需要一连串的设定,它是监管者根据该机构资产、表外资产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下的流动性风险的整体情况得出的。将机构所持有的或融资所得的资产价值乘以与之相对应的aSF因子并将其结果进行加权平均即可得出所需的稳定资金数量。

通过净稳定资金比率可以测量出银行中长期的流动性,银行至少需要稳定的资金来源与其各项资产和业务融资的流动性风险状况相匹配。该标准要求机构至少应该具备应对一年内的资产和表外的流动性暴露的稳定融资能力。另外,该比率可以限制金融机构对批发融资的过度依赖,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机构更加精确地评估其表内和表外的流动性风险。

表1巴塞尔协议Ⅲ的流动性监管指标

项目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

公式

监管目标短期流动性风险的检测调整期限错配,稳定资金来源

作用保障银行基本的流动性促进银行使用更长期的结构性资金来源以支持资产负债表内、表外风险暴露和资本市场业务活动

目的通过确保机构拥有足够的优质流动性资源来提高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的能力让银行运用更加稳定、持久和结构化的融资渠道来提高其在较长时期内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防止银行在市场繁荣、流动性充裕时期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

分析基础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

对应的

压力场景1、机构公众信用评级显著下降;2、储蓄的部分损失;3、无担保的批发资金的损失;4、担保资金头寸的显著增加;5、对衍生品交易提出追加抵押品的要求;6、对契约型与非契约型的表外风险暴露提出高额提款要求1、信用等级被调低;2、因风险造成的清偿或盈利能力下降;3、突发事件造成银行的声誉损失或者社会信任度下降

(三)流动性监管的辅助检测工具

1.合同期限错配

此工具反映了金融机构在特定时间内合同约定的现金流入、流出的期限差距。从一定程度上说,该工具显示了在指定时间内银行需要补充的流动性总量。这个度量工具提供了一个初步的,简单的检测方法,有利于比较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状况,并在可能出现潜在的流动性时引起银行和监管当局的重视。

2.可用的无变现障碍资产

它是指那些可以被银行用来在二级市场进行抵押融资以及可以作为借款担保品的、没有变现障碍的资产。监管当局要求银行对可用无变现障碍资产的数量、种类及位置进行汇报。

3.融资集中度

衡量融资集中度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交易对手的重要性、交易的金融工具以及交易币种。重要性主要在单一的交易对手、金融工具及币种分别占相应资产比重的1%以上三个方面得以体现。监管当局通过融资集中度可以识别出重要的批发融资渠道及交易对手,这反映了监管当局对监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方大额风险的重视。

4.以市场为基础的检测工具

与市场有关的数据可以视为对上述定量方法的重要补充。与市场有关的数据信息主要包括市场整体数据、金融行业数据信息和单一银行的数据信息。通过这些数据可对银行业、单个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状况提出早期预警。

表2流动性监管的辅检测工具

监测工具作用

合同到期期限评估基线评估,以了解银行最基本的流动性需求

资金集中度对已知和潜在的交易对手、货币、市场和交易工具类别的批发融资集中程度进行分析,反映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的大型资产风险暴露分析结果

可用的未抵押资产评估银行能够在市场上进行抵押或通过中央银行的常设信贷,在短期内筹得流动资金的资产水平

市场监测工具鼓励监管机构定期收集市场数据,补充上述的其他三种监控工具,如大额存单展期、股价变动、各种波动度指标以及个别机构的信息

三、流动性新监管指标实施产生的影响

由于各个国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不同、整个金融体系的格局不同,流动性新监管指标的实施对各个经济主体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总体来说,流动性新监管指标的实施对整个国际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影响较大,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一)对全球银行业的影响

上述两个监管指标对银行业影响的时间跨度不同,这主要归因于两个主要指标衡量的侧重点不同,流动性覆盖率侧重衡量短期流动性,而净稳定资金比率侧重衡量中长期流动性风险,所以后者对银行业的影响更加长远。

1.提高银行资金构成转变的成本

金融危机之后市场环境出现了重大变化,银行为满足稳定资金比例的要求可能导致资金成本的更加。据imF估计全球银行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有大量的负债需要替换,这种趋势可能会使得银行业的借款成本上升,随着借款成本的增加,长期债券的发行成本会更高。

2.改变银行筹资方式和提高发行成本

银行的债券发行的风险溢价在新的更为严格的监管框架以及严格的资本要求下呈下降趋势。但是负债成本可能会随着债券持有者的损失负担比例的不断增加而不断提高。如果最终监管影响到高级债券持有人,银行必须支付更高的利息给投资者以确保债券的顺利发行。

3.影响银行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

金融部门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模式可能会因为新的监管要求而受到影响,首先由于银行现在的交易必须要考虑到交易对手方的风险,所以银行需要更多资本金来支持交易;其次,长期贷款的周期性的风险需要一定的或有资本金来应对,这种要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银行的资本结构,资本的分配,同时遏制了银行自营的交易规模以及通过参控股向影子银行系统渗透的趋势,最终使得银行资产表外化的趋势发生了逆转,这些均将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发生改变。

4.监管当局可能借此实施短期套利

因为流动性新监管指标对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有差异,而且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实施各个指标的时间点不一样,监管的差异性以及实施跨期性可能导致对于国际监管框架的短期套利。

(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1.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新的监管指标会使得金融机构的利润降低。尽管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中加强流动性风险的监管的其积极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很多银行很难达到净稳定资金比例。银行为了达到净稳定资金比例必须改变资产负债表,增持高质量的资产,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这样会降低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

2.对金融市场结构的影响

巴塞尔资本协议Ⅲ中对合格流动性资产的数量的确定,以及由此延伸的对长期资金的要求,可能会影响市场结构。由流动性覆盖比率以及净稳定资金比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银行短期内增加对于长期资金的需求,会增加资金的成本,降低银行的利润,也可能增加客户的贷款成本以及降低银行存款的稳定性。

3.对市场监管者的影响

新监管指标增加了各个市场监管者的监管执行压力。监管指标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系统风险以及对金融体系产生的冲击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这两个新监管指标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两个看似独立但具有互补作用的目标。首先,通过实施流动性覆盖比率的监管可以使得金融机构拥有足够的优质的流动性资源以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其次,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保证银行融资渠道稳定、持久,以此增强银行应对长期流动性风险的能力。所以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将会因为这两个指标的实施而发生重大改变。

2.导致银行负债融资结构发生变化

巴塞尔协议Ⅲ的流动性要求明确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计量,同时也强调了改变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的重要性。银行业负债融资结构必将因为这两个新指标的实施而发生变化。国外的商业银行主要融资模式是市场批发融资,因为在压力情景下,如果爆发金融危机,银行从同业取得稳定可持续的融资显得非常困难,此时最有保证的来源是稳定存款。然而,我国的定期存款由于不存在“提前支取的罚金”,因此监管当局将定期存款都视作到期日小于30天的存款。获取存款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融资渠道,因此流动性新监管指标的实施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较大。因此,流动性管理理念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银行对负债稳定性的重视,克服银行自身期限错配问题,从而可以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健发展。

3.降低我国银行业杠杆率以及增加资本补充压力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从2011年开始实施两个新的流动性监管指标,并且2015年年底达标。由此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指标的完成时间比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时间提前数年。新协议可能使得我国银行业的杠杆率出现进一步下降的势头,从而导致资本补充压力的上升。

参考文献

[1]钟伟,谢婷.巴塞尔协议Ⅲ的新进展及影响初探[J].2011.

[2]陆静,巴塞尔协议Ⅲ及其对国际银行业的影响[J].2011.

[3]谢平,巴塞尔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启示和影响[J].2011.

[4]陈颖,甘煜.巴塞尔协议Ⅲ的框架、内容和影响[J].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