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16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篇1

关键词:服饰手工艺;价值;生态;艺术;文化;经济;情感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工业现代化给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情感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强烈渴望自然个性化穿衣状态,渴望追求高品味有文化气息的穿衣哲学,因此服饰传统手工艺的这种独特的生态的装饰手段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服饰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研究,从中吸取精华,为现代服装与服饰所借鉴,成为当今的服装服饰设计领域重要的课题。

(一)传统服饰手工艺的生态价值

古往今来,由于“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思想根植于服饰手工艺中,手工艺与自然物质材料的长期接触中形成物我不二的生态关系和崇尚自然的观念。传统服饰手工艺本质是人类生态性劳动活动,它强调利用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依靠手工进行制作,形成“工具在手,工力在身”的生态型生产方式,它靠体力和技巧创造制作优秀的服饰,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具有投入资金少,能源消耗少,污染小,规模小,灵活机动等特点,而且还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因此服饰手工艺具有科学无法解释的合理性,在与大自然广博磨合中生成,它天生就蕴含着和谐与协调之魅力。如在少数民族地区,从种植棉花,到植桑养蚕,到织布染色,到剪裁缝制,到刺绣盘扣,到百纳绣鞋,无一不是用手来完成的,这些都依存于自然的生态关系,材料取之于自然,染料提炼于植物、刺绣、织布、缝制等工艺都依赖于手工,这种原始的生态是现代人所追求传统服饰手工艺生态价值是一个整体自然系统,除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包括人的观念的生态价值,以适用为本的思想一直贯穿在服饰手工艺制作中,简朴惜物的美德是生态价值重要的内容,如中国特有的千层鞋底,就是将破旧的衣服和碎布集中起来,一层一层的糊粘起来,真正做到物尽其用,材尽其能,发挥衣服的再生作用。在物质富裕的今天,提倡这种造物,用物,惜物的精神,无疑有益于我们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需要,有益于传统服饰手工艺可持续发展的。

(二)传统服饰手工艺的文化价值

服饰手工艺是服饰文化之一,也是造物文化之一,是人类用艺术的方式造物的文化。人类的服饰手工艺,从最初的生活需要、装饰需要,到精神需要,服饰手工艺对于确定一个民族的形成和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人类服饰史上主要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一直受到研究。首先,服饰手工艺是依附于服装和饰品最终以产品物化形态表现,无论是刺绣、印染、织布等,都是一个文化产品,它以隐喻和象征为本质,以造型和技艺为手段,以身口相传为延续,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服饰生产和生活文化特征,反映服饰文化文明状况和发展脉络,是服饰文化的活化石,为人类服饰文明发展的历史进步和发展规律提供具有多样化的文化的直观性和原始性素材。其次,服饰手工艺是生存文化基础,更是生活文化的再现,它为人们服饰提供最基本的穿着,而且超越生存,创造人类丰富的生活文化,如生活方式、生活乐趣、生活寄托等,正是这种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文化,造就服饰手工艺的精美的艺术风采,浓缩悠久文化历史精髓。正像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说:“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从当代国际服饰品牌角度来看,中国品牌要想在世界服装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具有中国独特的文化风格,对服饰手工艺文化研究和挖掘,吸取和借鉴,正是提升品牌产品文化价值,深化品牌企业文化内涵,提高品牌附加值的最重要途径,对企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传统服饰手工艺的创造价值

从石器时代,人类就一直不断地在创造,为生存,为生活而制造一切所需要的产品。传统服饰手工艺是用手创造出的物化的劳动的艺术产品,它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是创造力的体现。服饰手工艺以手为媒介进行创造,这种创造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生活需要,或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服饰手艺人不仅体现创造的成果,更注重创造的过程,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潜在的智慧,发挥手工艺制作的潜力,实现和确立个人自我价值,确证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人的高度自觉。从而得到一种鼓舞和满足。如当一个织女,在经过日日夜夜的尝试和研究后织出一种新颖的提花或挑花图案,创造出新的织布方法,受到人们的赞赏,这就是创造价值和创造精神的体现。传统服饰手工艺是设计与工艺融于一体的独特的创造艺术形式,手艺人既是设计者,又是制作者,意大利设计师曾说传统手工工匠是真正的设计者,当然他不是一项机械的工作,而需要较高的悟性和技能。深厚的工艺是再创造的过程,是延续和调整的过程,用工艺来调整设计,用设计来创造新工艺流程,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传统服饰手工艺才创造如此众多辉煌的杰作。

(四)传统服饰手工艺的情感价值

“手随心动”一词经典地概括传统服饰手工艺本质特征。传统服饰手工艺是在心与手的交流和互动下的情感的产物。卢梭在《爱弥儿》写到:“人在干活时心到手到,一切都会各得其所,各个部分就会相得益彰”。这种情感价值的表述,在社会认知和文化价值导向下形成,是随着理性的发展由情绪器官产生的心理体验。传统服饰手工艺在表现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同时,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个体情感和素朴的个人审美价值。在一针一线的刺绣中,在丝丝蜡染冰纹中,在蓝白相间的蓝印花布中,它倾注不同手工艺者的不同智慧情感、生命情感、生活情感和审美情感。对于这些心灵手巧的手工艺者,样在脑里,图在心里。边绣,边织,边配色,边出图,产生出“千人千面,万人万相”生动的手工艺作品,表达休闲娱乐的创造乐趣和情感。在这些作品中,唯一、独特和多样的手工痕迹无不唤起我们心灵的震撼,唤起我们温暖的回忆,唤起我们真诚的情感。它的不可重复性,决定传统服饰手工艺的不可复制性,是高科技无法模拟的。这正是当代批量生产衣服饰品所匮乏的,是现代产品所丢失的文化。

传统服饰手工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吉祥的象征和隐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喜鹊登梅图,梅兰竹菊图等吉祥纹样手工艺,它们丰富的图案和绚烂的色彩传递着人们的精神情感和寄托,承载人们热爱生活,期望美好,寄托祝福的美好心愿,表达人们质朴善良的心灵和朴素的民俗情怀,成为传递情感的艺术符号。

(五)传统服饰手工艺的艺术价值

古老纯朴,绚烂精致的传统服饰手工艺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数千年以艺术的形态作用于社会,它的积淀深厚,博大而灿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传统服饰手工艺主要来至于民间和少数民族,来至于普通劳动者和手艺者,并服务于他们自己,他们把自己所看、所想、所思,通过手的媒介创造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服饰手工艺品,作品深深凝结着人们生活情感和民俗观念和精神,由此形成服饰手工艺独特的大众民俗艺术价值。首先,从题材内容价值上,丰富而多彩,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和抽象概括,劳动生活的再现,把“寓教于乐,寓情于景”融入到无声的主题中,通过转换,组合,夸张的艺术手段,反映在服饰和服饰品上,创造精美的装饰图案艺术。其次,从色彩的价值上,鲜艳而耀眼,大胆的色彩搭配是服饰手工艺典型的艺术特点,不同的色彩风格代表不同的民俗民族风情和地域风俗,直观的表现出原始、质朴、率真审美情感,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态。最后,从工艺技术价值上,精湛而巧妙,无论是冰纹魅力的施蜡工艺,变化莫测的扎缝工艺,镂空浇花的蓝印花布工艺,还是针法繁多的刺绣工艺,巧妙别致的拼接,巧妙多样的编结工艺等,都由劳动人民祖祖辈辈世代相传,这古老悠久的手工技艺具有原发的生命力,是宝贵的艺术遗产,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并应用这传统手工技艺创造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的服饰品。

(六)传统服饰手工艺的经济价值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篇2

关键词: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

作者简介:梁琳(1990-),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高涵(1981-),女,湖南祁阳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0-0081-04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同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将民族特色产品、工艺文化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将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着力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逐步形成民族工艺职业院校传承创新的现代机制。”可见,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已经成为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需要。本文基于国家对职业教育与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视,以及传统手工技艺和职业院校本身的特点,力图探寻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一、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意涵

回顾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发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特别是传统手工技艺类职业院校传承的研究比较少,要了解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的意涵,有必要理清相关概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正式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这一名称,并且定义为“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1]我国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具备三种基本特征:第一,价值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是具备或政治价值、或经济价值、或文化价值、或多种价值的合体。第二,认同性。“被视为文化遗产”表示事物要被认识主体认同和接受,要视其为文化遗产,这种认同感是要从内心而发,而非人云亦云,这也可以称为“接受性”。第三,活态性。即可以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形”和“无形”形态。“无形”形态指被视为文化遗产的无形的表现形式,“有形”形态指与表现形式有关的实物等物质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不仅要依附于人,有的还要依附于物,人和物都可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2]其活态性也可以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以人为传承主体代代相传保留下来的流动的活态文化。

(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在菲律宾举办了“工艺品和国际市场:贸易与海关法典”国际研讨会,对手工艺的定义为:“纯手工或使用工具、机械制作的产品,但强调工艺的最主要的来源是工艺制作者的直接的手工劳动。”。我国《说文》中记载:“工,巧也,善其事也。凡执艺事成器物以利用,皆为之工。”《考工记》中曰:“知者创物,巧者述之,之世,谓之工。”《辞源》中将“工艺”解释为“手工技艺”。手工艺制作有别于大批量机械生产,它通常通过一定的艺术构思,纯手工或借用一定的工具,以手工作坊的方式制作。而“传统手工技艺是指对手工制品进行装饰性、艺术性的加工过程,以及在这个加工过程中的全部技巧和工艺。”[3]

基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技艺”的定义,我们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手工艺人纯手工或者利用一定工具手工制作出的,具有实用性、创造性和观赏性且被人们视为文化遗产的技艺以及制作出来的产品。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备非物质遗产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性:第一,具有手工性。手工性是其本质特征,无论是纯手工还是借助工具,但归根结底都是主要靠手工艺人的双手去制作。第二,具有生产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最开始流传就是人们应生活所需进行的一种生产方式,具备生产性特点。第三,具有艺术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步发展为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正如日本民间工艺学者柳宗悦所说:“只有工艺的存在我们才能生活……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随之空虚。”[4]手工艺人对产品精雕细琢、用心创造,使产品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装饰人们的生活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

鉴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特征和职业院校培养“生产型”人才,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是指各类各级学校,特别是职业院校传授和承接传统手工技艺的目标、内容、路径和评价。这种学校传承是在借鉴传统手工技艺家庭传承和师徒制传承模式的基础上,学校与政府、企业(行业)、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传习院等多主体紧密联系,在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确立职业院校传承目标,构建职业院校传承内容,探索职业院校传承方式,建立职业院校传承效果评价机制。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具有丰富内涵。在传承目标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职业院校发展,培养拥有传统手工技艺且符合时展的高技能人才;在传承内容上,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内容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传统手工技艺的理论知识,文化背景知识,技艺具体训练操作以及实习实训等课程;在传承途径上,职业院校传承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通过技艺教学的开展,大师工作室的建立,技艺大赛的举办等途径;在传承评价上,形成多元主体评价,多元内容评价,多元方式评价。多元主体包括职业院校、企业、技艺传承人、家长等;多元内容包括传统手工技艺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多元方式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二、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困境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内涵增强了学校传承的解释力和动力。但是,由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学校教育长期脱节,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具有多种困境。

(一)传承观念陈旧

传承观念陈旧是指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遇到的相关传承主体过时的传承理念、传承思想和传承价值观。这种陈旧的传承观念源于:一是传承人的“传技观”。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历来就有接代传承人,需要特定条件,并形成了传承谱系。一般只是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传给亲人或者指定徒弟。这种“绝技不外传”观念,造成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困难。二是职业院校的“专业观”。目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大多趋向设立机械、信息、汽车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用性强、见效快、现实利益大的热门专业,而传统手工技艺学成时效慢,不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广泛传播。三是家长和学生的“读书观”。家长和学生认为传统手工技艺实用性不强,培养见效慢,缺乏市场,认为学习传统手工技艺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社会。这些观念成为了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的首要困难,且是最为关键的困境。

(二)传承内容零散

传承内容零散是指职业院校传统手工技艺专业课程,专业内容缺乏系统性。目前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已经引入职业院校,主要集中在活动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且是一些简单的普及性知识,缺乏系统编排的学习课程。职业院校缺乏传统手工技艺课程体系,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缺少相关专业教材。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主要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缺少相关教材,而传统手工技艺类教材编写困难,这导致了专业教材稀少。二是缺乏相关实习基地。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不仅理论教材缺少,实训基地建立也存在困难。许多传统手工技艺是家庭作坊并且保存着原生态的传承方式,不接纳学生实践;基于传统手工技艺纯手工的特点,即使家庭作坊接收,也无法解决学生大规模实习实训问题。

(三)传承队伍薄弱

传承队伍薄弱是指职业院校传统手工技艺专业教师和技能大师缺乏。一是传承主体老龄化,难以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主体往往是小团体或者个人,传承范围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承人逐渐呈现老龄化和断层现象,数量不断减少。二是传承语言方言化。传承人生活在民间,习惯使用方言传授技艺。职业院校引进传承人则会遇到其不善于或者不会用普通话教学的障碍。三是传承技能缄默化。传承人传授技艺多是一种师傅演示,徒弟观察模仿的缄默技能传授。而学校教育面向大规模学生授课需要大量的语言传授,这种技艺传授缄默化则不利于技艺快速传授和技艺大规模实训。

(四)传承环境欠缺

传承环境欠缺是指职业院校缺少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传播所需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一方面是自然环境,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环境是指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地貌、自然资源、气候等综合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又称物理环境,即一般生态学所称的生态圈,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自然资源、气候等综合的自然条件。”[5]自然环境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比如景德镇,提供了陶瓷技艺的传承特有的泥土资源,其他地方缺少这种泥土就难以烧制景德镇瓷器。因此,职业院校不能脱离所处地域特征随意选取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学校专业。另一方面是文化环境,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环境是指在技艺传承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价值观、文化、态度等无形条件,主要体现在传承主体价值观的形成和创造性的影响两方面。比如,洮砚乡是一个藏汉杂居的地方,受佛教环境的影响,洮砚艺人雕刻了很多佛像作品。职业院校缺少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的文化环境。

三、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路径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的种种困境,为职业院校传承和保护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突破方向。

(一)转变传承观念

转变传承观念是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职业院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是传承人转变观念。传承人是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主体和发扬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的源头,传承人应当树立“技艺共享”观念,意识到传统手工技艺逐渐濒临消失的现实困境,积极应对市场经济对传统手工技艺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挑战。传承人只有转变观念,扩展传承主体,这样传统手工技艺才能细水长流。二是职业院校转变观念。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办学与普通教育办学逐渐趋同,缺乏职业院校的特色。职业院校应该立足“职业”特色,意识到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特性及其传承人的职业特性,选择与当地紧密相关的传统手工技艺类别,打造特色传统手工技艺专业。三是家长与学生转变观念。学习传统手工技艺不仅是一种实用性的生产性活动,也是一种能够熏陶学习者艺术修养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集工匠文化和艺术文化于一身的活动。家长和学生应该看到传统手工技艺的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鼓励孩子学习传统手工技艺,成为技艺巨匠。

(二)构建传承课程

职业院校构建传统手工技艺专业课程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建立研发队伍。研究队伍深入传统手工技艺生存环境,参加技艺传承实践,与传承人一起开拓、研发相关技艺的校本教材,从而设立相关专业课程。其次,融合现代科技。传统手工技艺得以保存关键取决于它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在科技发达的当今,职业院校需要将传统手工技艺课程和当代相关领域科技课程相结合,相辅相成,探索一种既保存传统手工技艺本身特点又融合现代科技的课程体系。再次,构建“一体化”课程。基于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种行为传承,学校要将传统手工技艺理论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理论化,分配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偏重实践课程。

(三)加强传承师资

职业院校加强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师资有两条途径:其一,引进年轻传承人。基于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老龄化和老年传承人方言隔阂的特点,职业院校可以引进相关传统手工技艺的年轻传承人,组成一个学习团体向代表性传承人学习技艺,并且利用信息时代的传媒工具将传承过程都录制下来,用以传承教学。学校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一定程度增加传承主体,也可以提升传承师资的专业能力。其二,发展潜在专业教师。学校组织与传统手工技艺类似专业的教师,深入手工艺传承场所学习。其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在学习传统手工技艺能够触类旁通,进入传承场所学习能够高效地接受技艺传承,比如具有绘画功底的教师学习雕刻和刺绣则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和审美品质,则能够快速学习技艺。这类潜在教师可以作为传统手工技艺专业教师的发展力量,与引进的专业传承人形成师资梯度。

(四)营造传承环境

职业院校营造传承环境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因地制宜办专业。开办传统手工技艺类专业时,结合技艺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历史,就地取材,选择当地拥有的传统手工技艺作为学校专业。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设环境。学校可以建立大师工作室,将原生态的传承模式引进学校作为学校传承方式之一;定期举办传统手工技艺节,提供学生展示专业能力的平台;招商引资建立校内传统手工艺街,营造手工技艺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文化部外联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公约选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马自树.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n].中国文物报,2004-05-14(05).

[3]张素霞.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评价模型构建和保护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14.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篇3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当代价值;发展方向

尽管工艺美术教育建立在十分重要的传承基础上,但在很多方面,它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征和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实际上,本文对工艺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发展方向的研究遵循了一个重要的工艺美术发展逻辑,这种艺术发展逻辑已经成为指导人们认识和了解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现实理论基础,成为人们正视和看待不同类型艺术发展的一个共性问题。这个基本逻辑就是社会逻辑,即艺术发展受制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前进,传统时代的艺术在与现代艺术的冲突和融合中最终像社会发展一样,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式。社会出现了新的特征,工艺美术也出现了新的特征,简单地说就是传统的工艺手法逐渐回归并应用在现代的物质和材料上,这种结合给工艺美术打造了一个新的美术精神世界,让工匠精神与现代化发展达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我们认为,这就是工艺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需要把握的,也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试论工匠精神与现代化发展中的社会精神

是传统还是回归,在不同的文化场合和艺术境地,我们总是要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却忽视了在整个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基础上这些思想层面的内容是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实际上,越来越真实的现代化也让社会各个层面的真实度有所提高,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以及对整个文化艺术的认识都在不断地提升之中。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学科艺术在传统艺术中逐渐被抛离,而真正需要崛起的艺术形式却成了旧艺术的替代品。但是万物皆有始,不论现代工艺以何种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我们都能从它的各种表现形式中发现它过去的样子和原始的影子,这种逻辑我们称之为艺术的基因。本章节我们所需要谈及的工匠精神与现代化发展中的社会精神正是我们所提到的基因问题。工艺美术是在反复创造和熟练度加深的基础上,从传统手工发展到现代机器等工艺制造的一种艺术体现。这里面有太多我们需要引起注意的发展历程,这是艺术的历史,同时也呈现出艺术自身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炼出的最为重要的艺术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够从细致和卓越的手工艺制造中体现出来的综合工艺。工匠精神的精髓是创造,本质是熟练,特点是手工。尽管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手工早已与传统手工艺不是一个概念了,但我们依然能够认识到现代手工艺的工匠精神,即便那已经从纯粹的人类力量变为借助机器手段,却依然不能掩盖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工匠精神。这是我们在谈论工艺美术教育之前应该认识和尊重的事实,这个事实不以市场或者其他的意志所转移,它的基础是社会精神,是艺术精神,是不可被逆转的历史轨迹。正如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的共识是努力向前看,不断地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变迁,整个世界都实现了现代化,这个共识是人类共同体的伟大进步。

2工艺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

正如上文阐述和提及的这个基本概念一样,从教育的基本职能上来说,工艺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就是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内容,就是在让人们学习现代工艺美术的同时,知道现代工艺美术是如何来的,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工艺美术中存在的卓越的工匠精神。工艺美术教育实际上是一个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分享的过程,传承就是在这两道程序之后,一个最为重要的教育方式,达到持续发展和不断积累发展的目的。那么在工艺美术教育中的当代价值又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实际上工艺美术教育可以简单分为基础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但是工艺美术多体现在动手能力上,所以实践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然而实践教育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那么整个工艺美术教育就会失去了基础,变为空中楼阁。所以,我们说当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教育依然是十分重要的,学生不仅要知道如何动手,更要知道为什么动手,要明白工艺的传承,并且最为重要的是不断理解和把握工匠精神,让其得以延续。工艺美术教育的当代价值与传统工艺美术师徒教育中当年的价值是一致的。当代价值与当年价值既是针对当年说的,也是针对当代说的。当代也好,当年也罢,我们都是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传承工艺美术的时代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只有达到了传承的目的才能体现工艺美术的价值所在。

3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学习者,每当谈及工艺美术的发展方向,心中便感到十分遗憾,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工艺美术学习的方向。传统工艺美术可以说没有得到完整的传承。尽管现在看上去,中国工艺美术依然还是有模有样的,但是遥想当年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的传统工艺最终被新时代所摒弃,因为现代化是西方的现代化,尽管我们说这种现代化可能最终会和东方文化殊途同归,但是在由谁引领这种现代化的问题上,却体现出对东方文化的种种不公平,东方文明仅仅剩下了民族文化的特征。当代工艺美术实际上应该叫西方工艺美术,工艺简单地说就是机械化大生产后的产物,我们了解的是工艺大科目下的种种工艺分解。在工艺美术中,我们似乎一直在接受和传承新的工业,尽管这种工艺属于全世界,不应该有你我之分,但我们还是不禁要问一句,我们的传统工艺去哪儿了?所以,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重新延续对传统工艺的传承,衔接好现代的、西方的、传统的与近代的工艺,让我们的工艺融入新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把传统的工艺基因注入到新的工艺体系中去。即便最终变了样,但却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就是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要不断地努力,恢复中国的匠人精神和传统工艺美术的辉煌。同时,当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追根溯源,不断地寻找我们的基因归处,不断地提升我们对工艺美术教育发展方向的把控能力。只有明晰艺术的价值取向,了解工艺美术的发展实际和传统本质,才能够更加深入地把握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不能够仅仅依靠传统工艺美术的基础内容来限定工艺美术价值的内涵,应该明确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工艺美术当中的传承因子,要实事求是,不能牵强附会。

4结论

回顾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历史和价值取向,未来工艺美术的发展任重道远。尽管现代工艺美术揉杂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各种历史基础,但实际上它依然是在西方工艺发展技艺为主的前提下奠定了现代化工艺美术的基本特征,打破这种壁垒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倚重工艺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立新.中国工艺美术研究的价值取向与理论视阈——近年来工艺美术研究热点问题透视[J].艺术百家,2008:33-35.

[2]行间.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J].装饰,2009:43.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篇4

近年来在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手工产业在某些历史阶段获得长足发展,蓬勃发展,不仅对当时的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而且产业安民、富民功能不断显现。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及市场的逐渐开放,我国的农村手工艺产业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由于自身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单一,不能适应市场变化导致产品利润微薄,造成人才流失,手艺后继无人的现象。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保护方式,相对于抢救性保护方式和整体性保护方式,以手工技艺类为中心的生产性保护更贴近百姓生活,也更易转化为文化产品和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采取某种方式来焕发手工艺的青春,使其盈利的能力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增加,这势必会调动手工艺者的能动性,使他们成为手工艺术传承的主体,从而改变中国目前手工艺术保护中政府主导而民间、民众缺失的现象。我国党和政府目前正着力于城镇化建设,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保持区域文化的传承和“特色文化城市”的建立,因此,城镇化建设必然给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为代表的手工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政府应当从产业政策大力扶持,破除发展瓶颈,助力特色文化产业早日驶入快车道,使之成为整个大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耀眼明珠。

1生产性保护的必要性

生产性保护是指在不违背传统手工生产规律和运作方式、保证其本真性、整体性、手工核心技艺和传统工艺流程的前提下,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手工艺术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使传统技艺、在创造社会财富的生产活动中得到积极有效的保护。它对于具有审美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手工艺术具有特别的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

(1)由于传统手工技艺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要靠生产工艺环节来体现,广大民众也主要通过拥有和消费传统技艺的物态化产品或作品来分享我国手工艺术的魅力。因此,只有不断地对传统手工艺技术赋予新的价值对它们的保护与传承也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才能真正实现。

(2)对于技术的推广和传承来说,充分挖掘传统手工艺术的精髓。文化技艺本身能够产生相应的市场价值。例如,具有浓厚传统文化内涵的工艺产品如紫砂壶、木雕、硬木家具、玉器、首饰、艺术陶瓷等现当代手工艺术精品的收藏价值也开始逐步显现。通过市场的利益驱动对生产者和研发者的正向激励作用,将传统的技艺发扬光大,使技艺本身能够自我造血,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有利于解决技艺传承的难题。

(3)具有较强的产业价值,手工艺产业具有就地取材、就地加工、量材为用、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收益多的特点。手工艺生产使农民增收致富,在中国广大的农村,手工艺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县逐步成长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甚至成为某些地区的支柱产业。手工艺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4)就业价值农村文化产业在解决就业上比其它工业产业更具优势。据国家统计局20世纪80年代的统计数据表明,每百万元固定资产,重工业安排94人就业;轻工业安排250人就业;手工艺行业可安排800人就业。2005年湖南省手工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220万人。

(5)文化价值农村文化产业是对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现代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产业立足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意创新,是当代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与象征;农村文化产业还是对外出口创汇的重要文化产业之一,因此它是不同民族、国家文化交流的使者。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提高农民素质,同时可以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文化交流,塑造中国新时期农村文化的精神与价值。

2生产性保护可行性分析

城镇化是解决农村“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对当今的农村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但同时,也对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1)首先,城镇化就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中,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这是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化的城镇社会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也随之发生改变。同时,城镇化使得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集约化大生产转变的过程,经济结构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不断演化升级的过程。这为手工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机会

(2)其次,现有条件下,农村的手工艺生产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制。但是这种家庭作坊制由于本身产量低,规模小,使得家庭作坊不可避免受到风险因素的困扰,这种风险包括市场发展带来的波动性和多变性、家庭作坊发展的局限性、文化水平的制约性等,这对家庭作坊的进一步发展提出挑战。从家庭作坊的立场和风险社会的视角出发,由于城镇化带来的产业聚集使得手工艺生产的规模性和资产能够迅速扩大,提高作坊家庭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控制。这本身就是一个生产性保护的历史趋势所在。

(3)最后,从技艺的传承来看,小作坊式的生产,由于柳编技艺的生存空间、技艺特征、衍生谱系发生了重大变革,再加上产业化的影响,传统的柳编制作技艺遭遇严重冲击,如何传承这一优秀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手工艺大企业合作是保证产品技艺创新的有效途径。首先,大企业有资金和实力进行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其次,在权衡代工合作中知识转移的合作收益与关键技艺被模仿和替代风险的基础上,先进企业有动力进行一定程度的知识转移;

(4)城镇化带来的文化的交流有利于生产性的保护。区域的文化是手工艺生产和存在的基础,手工艺只能存在于特定的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中,而城镇化则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手段,吸引城市文化精英回流,合理建构生产、生活和文化空间,这使得原有的技艺能充分融合城市高效经济模式、创新科技和充沛资本,发挥农民及小城镇生产者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实现以人为核心的转型、提升和发展过程。

3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的路径模式

传统手工艺生产的是人们饮食起居的所有用器的生产方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造物信息。但是现在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手工艺的转型是其继续在新时代获得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保护模式应当包括以下部分内容:

(1)建立以手工艺研究所和大企业为主体的手工艺技术研发机构。手工艺文化的精神内核包含民众的智慧与理想,或“备物致用”的实用诉求或“文质彬彬”的审美意趣或"心手相传”的技能巧思,是民间工艺匠人借用材质、配方、色彩、线条、形体等工艺语言表达出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具有当地民众典型性格特征,但在生产性保护的模式下,其产品必须与当下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的保护工作才能具有广泛的基础,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在传统技艺的合理利用方面融入或引进现代的设计理念,关注到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观念。这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文化积累,这些工作只能由专业的手工艺研究所和大企业为主体的手工艺技术研发机构来完成。

(2)以构建农村手工艺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变市民,与其说是社会身份的转变,实质上是一种适应劳动分工深化而延伸到社会领域的变化。劳动分工奠定了农民市民化的经济基础,而农民社会身份的转变,城镇化进程取决于劳动分工深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产业发展。这需要建立与生产性保护相适应的农村手工艺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在建立的具体实施中,应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将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位建立在对现有产业组织形式的改造和提升上。建议针对不同情况考虑不同形式,逐步引导其恢复生产;对有市场潜力的但生产力量分散的代表性项目,鼓励采取“传承人+协会”“公司+农户”等产业网络模式进行生产。

农村手工艺通过积聚产业网络组织所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使得生产的成本大幅降低,生产的效率大幅提升,从而使得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同时由于大量的相关企业聚集在一起,所形成外部经济效益、联合效率使得单位生产速度和生产成本有了明显的提升。而生产企业集群所形成的区域创新网络使得产品的创新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产品的附加价值,为农民获得额外的利润提供了可能

(3)农村手工技艺的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手工艺技艺是农民从事手工艺工作安身立命之本,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中心环节。手工艺具有重经验、重体悟、重情感、重灵性的特征,较适合于个体性传承方式。在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应充分尊重手工艺传承的具体特性,结合当前生产实际,继续发挥家庭和作坊传承的优势。同时,合作经济组织也应注重搭建现代学校教育、素质教育与传统工艺教育的平台,从当地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教育、中小学手工教育等角度全面开展手工文化产业技能培训,促进传统民间文化代代传承。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充分发挥培训职能,针对农村文化产业不同产业资源的特点,逐步建立起科学的培训机制。

4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的政策建议

(1)政府应为为代表性技艺组织生产、授徒传艺、展示交流等活动创造条件。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引导手工艺人开发具有当地特色手工艺术的新产品,采取各种宣传手段进行产品品牌的宣传,制定各方面的标准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推动文化和手工技艺的传承。

(2)建议成立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农民独立面对现代大市场的弱势地位,提高农民的生产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农村文化产业的产业化进程,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产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的利益。

(3)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实际开展进程中需审慎处理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生产性保护的目的是技艺的传承,而规模开发只是手段,这意味着在生产过程中,应当尊重历史上已经形成的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的多样性,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不能随意改变。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篇5

关键词:文化生态;传承与发展;管理体制;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261-01

一、保护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的文化生态系统

传统手工与周围的文化生态系统紧密相连。文化生态学是对社会文化的综合、整体、全面的研究。司马云杰指出:“所谓文化生态系统,是指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生计体制、社会组织及价值观念等变量构成的完整体系。”传统手工文化生态系统包括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其处于特有的文化分层、生活形态、居住形式、生存环境中。所有的这一切如自然界中的生物链形成一种文化生态系统。某一方面变化之后,整个的文化系统也会随之改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保存和改善当地的手工文化生态系统,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认识到农村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农村文化生态系统犹如土壤,滋养着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持久发展。

2.其次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因地制宜,慎重对待原有的手工文化。

3.应注重文化圈的保护与开发。政府应该鼓励举办与传统手工文化相关的宣传活动,例如与手工文化产业相关的传统节日。

二、注重传统手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结合

传统的手工艺术蕴含了制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具有生命的流动性。传统的手工文化中所具备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犹如现代社会中的一缕清泉,沁人心脾。

那么,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传承须做到以下几点:

1.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搜集、整理并做成档案保存。口头以及文字资料是传承手工技艺的主要形式,可做成电视、网络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和保存。

2.收藏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作品。定期举相关的比赛项目,并设置一定的奖励政策,也可开展宣传活动或出版书籍、报刊等。

3.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是保护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有效措施。

许多学者认为应该一成不变的保护传统手工艺术,却忽视了对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才会发扬传统手工文化。因此必须注重传承与发展的结合。推进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发展需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高素质的传统手工艺人。国家教育机构可以设定科目,培养高素质的手工艺人。在掌握传统手工技艺的前提下,运用所学的各科的知识进行创新,使其能够更好的在当代社会中更好的生存下去。

2.注重与旅游资源的结合。在传统手工文化产业密集的地区发展旅游业,也可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以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

3.传统手工文化产业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4.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传统手工技艺的不断创新。新时代的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审美情趣都在发生变化。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和最新的科技发展,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运用到具体的手工艺中。

三、改进农村手工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改革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文化管理体制,须做到以下几点:

1.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传统手工文化产业虽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但必须作为一种产业来对待。

2.首先制定有利的税收政策,保障手工艺人的收入。同时重视公益性文化发展要,加强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设施建设。

3.大力推进传统手工技术的进步,提高传统手工文化的质量,造就高素质的传统手工文化产业人才。

4.规整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文化市场。

5.重视传统手工文化产业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农村手工文化产业是把传统的手工文化产业作为商品,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制作以便销售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传统手工文化产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精神价值的造物艺术,是民众情感、思想、观念的集合。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的发展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因此,在完善保护和发展传统手工文化产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将这些理论知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付诸行动。

参考文献:

[1]柳宗悦.民艺论[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3.

[2]唐家路.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5.

[3]施惟达.文化产业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篇6

关键词:手工技艺;文化生态要素;保护传承

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传统与表达宗法伦理的文化符号与有形之物。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的推进,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形式成了社会热议的话题。传统手工技艺所遭遇的保护传承困境应与其文化生态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笔者根据对传统手工技艺所进行的田野与市场调查,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传统手工技艺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要素及相互关系,得出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技艺需要关注的决策重点,供各位关心手工技艺前途与命运的人士参考。

一、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承续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之传统手工技艺同很多手工技艺一样都走向了衰落乃至失传的边缘。究其原因,大多与变化了的自然社会环境有关。传统手工技艺作为特定历史时空存在的民间工艺,它的兴盛与衰落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要素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如何修复文化生态链中已经断裂的要素,将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二、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文化生态学认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与发展必然有其相应的文化生态环境作为支撑。笔者认为,手工技艺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因素之间关系密切。根据文献研究和对调查资料的分析,作者认为文化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涉及物态要素、行为要素、制度要素和精神要素。这些因素既是手工技艺生存发展的基础环境和背景条件,而其本身也是构成手工技艺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因素互相联系,在传统手工技艺的形成与发展中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

1、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与发展的物态要素

物态要素应包括自然环境、居住及建筑装饰用品需求、社会财富的占有量等内容,李约瑟认为地理环境是造成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境内林木与粘土矿石资源丰富。传统手工技艺所需材料,分布广泛,成本低廉,这为当地居民大量使用传统手工技艺奠定了基础。土木结构的徽派建筑对于传统手工技艺装饰需求在徽商兴起和人口大量增加以后开始剧增。

2、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与发展的行为要素

行为要素主要涉及技艺的传承方式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等内容,它是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文化载体,也是影响传统手工技艺的最为核心的问题。同很多传统技艺一样,传统手工技艺并没有系统的文字资料对其技艺的进行记载,其传承主要靠言传、物传、心传等方式。

3、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与发展的制度要素

制度要素则包括政治经济与文化制度等内容,传统社会固有的生活方式使民众有将财富体现在住宅上的冲动,但森严的等级制度却使得住宅的营造规模有着严格限制。因此,建宅时关注的焦点不是房屋规模的大小,而是建筑雕刻的精湛与否,并以此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4、传统手工技艺存在与发展的精神要素

精神要素则体现在职业评价、价值观念等,当中国社会发展至明清时期,社会上对"四民"的原有秩序出现了新的变化,"士农工商"成为新的职业分层。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国家政策的松动而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人们认同手艺使劳动增值的观念。学手艺往往成为贫寒子弟改变生活的首等选择。方寸大小的材料也成了手艺人表达社会理想、价值取向的舞台,于是便有了一代代的艺人们醉心于"方寸之间"的艺术创作。这也就是传统手工技艺为何能够具有独特个性的原因所在。

三、对传统手工技艺生存与发展影响因子的关联性分析

1、研究方法与过程

为探究传统手工技艺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因子及其强弱关系,本研究拟采用实证方法,通过对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过程中相关问题进行满意度的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并运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是公众对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现状与问题的认知与评价,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法进行数据收集。根据文献研究与个案分析,确定了10个测量变量并设计了相关问题,分别是"自然环境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影响;社会需求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影响;社会财富的占有量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影响;技艺传承方式的影响;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政治制度的影响;经济制度的影响;文化制度的影响;职业评价的影响;价值观念的影响",每一变量设定"无影响、说不清楚、有一定的影响、有影响、非常影响"5个维度,通过直接询问受访者对每个问题回答的程度,获取原始数据。

2、数据检验

本文拟以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的总体效果为因变量,对各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根据模型要求,需要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检验。

根据线性回归模型的适用条件,要求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是线性的。如果不是,则不能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因本次研究有多个变量,采取做重叠散点图对因变量与各自变量的关系进行判断。因变量与各自变量间都呈现出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适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用偏态系数和峰度系数对个变量进行正态检验,发现模型中的变量符合正态分布的假定。

3、结论

社会需求是影响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效果的首位因素;技艺传承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财富、经济制度、职业评价等是影响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效果的重要因素,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传承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而自然环境因素可以忽略不计。

四、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生态系统链遭遇的尴尬与困境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社会现象的变化原因存在于社会内部"。今日之传统手工技艺之所以已失去了它往日的繁荣,原因可能是普遍的。笔者认为,传统手工技艺的衰落是必然的,因为传统手工技艺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是农耕,传统手工技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需之物,而伴随着新经济形态的出现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手工技艺已失去了昔日的价值,以致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化乃至消失。

五、传统手工技艺文化生态链的修复与现代化实践

文化生态学认为当我们探讨手工技艺的保护时,应特别关注其文化生态要素的变化,并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视角去研究它们在新形势下的生存发展。就传统手工技艺而言,我们认为除却文化生态链中的制度要素难以修复以外,其他三种要素虽容易断裂但也相对容易进行人为干预与修复。

如何使传统手工技艺适应现代社会形态,其传承态势又将怎样?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参与徽文化生态区保护的经历,提出几点浅薄构想:(1)激活需求,"蜕变"创新,积极拓展生存空间;(2)以传承人保护为核心,拓宽传承范围,创造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发展的行为要素;(3)加大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易于生存的制度环境;(4)培养民众对于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与传承的文化自觉,提高公众参与保护的程度。

在"留住手艺"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相信,只要通过政府、传承者、学者、商者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营造有利于手工技艺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场域,那么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才会有希望。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篇7

关键词纪录片;传播;传统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33-0148-01

0引言

“纪录片是影视的血脉”,且具有真实的品质、浓厚的人文精神和重如泰山的文化含量。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具有独特的、无与能比的价值和作用。随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全面构建以及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以及保护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纪录片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及作用,使得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本文从纪录片的策划、撰稿和拍摄入手,简要概述了纪录片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

1从纪录片的策划角度,来分析纪录片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

以“非遗”纪录片为例。

“非遗”纪录片在内容策划上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1)真实记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生命的礼仪》充分展现了甘肃肃南县裕固族特色的民俗礼仪,即:小孩长到三岁的时候要对小孩进行剃头仪式,且这种剃头仪式已经被纳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列。另外,广为人知的“社火”也被纳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社火”是一种民间庆祝春节的庆典活动,是高跷、舞狮、秧歌、旱船等的统称。新疆卫视播放的纪录片《社火》是我国介绍春节庆典活动的起源,它反映了“社火”这种民俗在新疆各大商场相互竞争的情况,并且将一些少数民族的表演活动融合到“社火”庆典中,丰富了表演形态,同时,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的传递出去,并且新元素的加入使得传统文化融洽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2)真实再现独特精湛的传统表演艺术。2008年6月7日,河北魏县、馆陶县、肥乡县以及河北邢台巨鹿县的四股弦合并,加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四股弦》真实刻画了四股弦的表演艺术,即:生动活泼、道白用京白、假嗓甩腔、朴实高亢、诙谐风趣、善于塑造各种英雄人物。这些传统有特色的表演艺术通过纪录片的内容策划得以实现。

3)淋漓尽致的展现高超绝伦的传统手工艺。中央电视台《留住手艺》纪录片,选取了50个传统手工艺进行展示,如其中的一个手工艺:广东佛山的狮头扎作技艺,体现了广东醒狮文化。50个传统手工艺,通过纪录片的播放影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是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

4)深藏在民间的传统古老音乐得以彰显。我国“非遗”艺术中,传统的民间音乐是最为经典的组成部分。嘹歌是广西平果壮族同胞的古老民歌,包括:《日歌》、《夜歌》和《散歌》,被纳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央电视台《嘹歌也流行》就是取材于嘹歌,融合当地(状语)形成优雅动听、朗朗上口、易学易唱的音乐形式。这样即弘扬了优秀的传统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纪录片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

5)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口头传统语言得以充分展现。纪录片《回荡千年的叹息――川江号子》,主要展现了川江号子在长江水上运输的主要作用,其历史悠久、曲目品种繁多、曲调激越高亢,把船工们与险滩恶水生死抗争的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向大家传递了一种拼搏的积极正能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升华。

6)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介绍。“非遗”传承人是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天津卫视播放的记录片《拾遗保护》,以“非遗”传承人为故事切入点,来讲解“非遗”项目的艺术特点,这样,不仅使得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还能将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到“非遗”传承人的血液中从而在他们的自我展现中,通过记录片有效的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

2从记录片的撰稿和拍摄角度,来分析纪录片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

同样以“非遗”记录片为例。

1)纪录片的影像唤醒“非遗”的保护意识。记录片《刀尖上的艺术》通过江西省瑞昌市民间剪纸艺术的拍摄、宣传,将这门手工艺的保护意识积极的被唤醒,特别是针对“非遗”传承人刘诗英的剪纸绝活的独特、重点报道和再现,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的“非遗”自觉保护意识变得越来越强。再如纪录片《守望》,采用高清摄像记录展现北京“非遗”项目的当今现状,其涵盖的范围广阔,涉及:民间文学、传统技艺、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等多个领域,且对每一个项目都进行了科学、准确、完整的记录。这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2)纪录片的镜头对于“非遗”的民族基因有着无与伦比的认同感。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鼓藏节》,镜头描述的是苗族同胞献给伟大祖国的百年大祭,表达了苗族同胞对伟大祖国的深情浓意,这也是面族同胞最为看重、最盛大、最独特的节日。再如纪录片《雪顿节》,四面八方的人们汇聚到雪域之城,传承民族文化的根脉以及感受雪顿节的奇域风情。纪录片通过镜头看苗族同胞以及各地人民对祖国的强大认同感的同时,也是通过镜头来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

3)纪录片的拍摄画面呈现“非遗”的原真生态。纪录片《武强年画》,在创作手法上,突出表现武强年画的史料性,在浓郁的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展示下,武强年画尊重客观事实,衍生、流变时代的变革以及社会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再如纪录片《欢乐苗年》,讲述了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同胞像汉族庆祝春节一样的隆重气氛,期间,苗族同胞会进行斗牛比赛、吃长桌宴、歌舞表演等,他们所穿的服饰大都含义传统文化的寓意,通过庆祝节日来呈现生活的原真,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弘扬。

3结论

纪录片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本文主要通过策划、撰稿及拍摄角度来分析。综合全文可以看出:纪录片能够真实记录富有民族特色的民俗节庆、真实再现独特精湛的传统表演艺术、淋漓尽致的展现高超绝伦的传统手工艺、深藏在民间的传统古老音乐得以彰显、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口头传统语言得以充分展现、身怀绝技的“非遗”传承人介绍;且具有的功能为:纪录片的影像唤醒“非遗”的保护意识、纪录片的镜头对于“非遗”的民族基因有着无与伦比的认同感、纪录片的拍摄画面呈现“非遗”的原真生态,这些都是纪录片对于传统文化传播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何苏六.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J].2005(1):

83-86.

[2]李国泉.历史题材纪录片“情景再现”应用探析――以历史人文纪录片《船政学堂》为例[J].2014(6):89-91.

[3]张同道.2014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纪录片影视创作作品部分综论[J].2014(3):15-20.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篇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和分类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编写指南》的决议,界定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含义,基本上沿用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定义。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19项代表作获得通过,中国昆曲入选。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详细地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包括的范围。至此,作为一个特定的专业术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从国内学术界主流的观点看,基本认可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涵盖的内容界定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2005年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文化、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这里的“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各种口头表述,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包括传统戏曲、音乐、歌舞以及宗教和民间信仰意识等表现形式;社会风俗、礼仪、节庆,包括重要的节庆、游戏、运动和重要集会等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包括时空观、宇宙观,对宇宙和宗教的信仰,关于天文和气象的知识和预言,农耕活动和知识等;传统的手工技能和文化创造形式,包括传统的冶炼、医药知识和实践,书法和传统绘画,食品和烹饪技艺等;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中可以看出,一般把其划分为上述六类。但在我国目前的实践中,大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第一批和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划分的10大类基础上调整为13大类,即语言(民族语言、方言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杂技;传统武术、体育与竞技;传统美术、工艺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及其他工艺技术;传统医学和药学;民俗和文化空间等。这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基础上,借鉴国际规范,提出的目前分类体系,也是一个动态的分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及特征资源价值及特征是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本质特征,是资源价值评价的核心和基础,具体归纳为六类。一是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带有特定时代的历史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道德习俗。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从而达到真实还原历史的目的。二是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文化活化石。其文化价值有三个特点:其独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反映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具有不可重复性;累积性,是指在该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多样性,是指非物质文化内容的丰富和创新发展。三是精神价值。是指文化遗产自身所深深蕴藏着的、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积极向上的、有凝聚力号召力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包含了发展的经验、生存的智慧,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和核心。四是科学价值。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含有相当程度的科学因素和成分,具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为我们提供了积极丰富的具有学术价值的史料,比如我国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医学药学等就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五是审美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比如很多传统艺术品在形象、色彩、意境、风情及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带给人们精神上或情绪上的审美感染力,即使在今天也值得大家欣赏和研究。六是时代价值。包括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大量的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就构成了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即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指的是在做好抢救和保护的前提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资源合理开发,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利用与旅游开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价值和特征我们可以发现,旅游产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将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既可以作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又可以作为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的旅游资源。许多精品的旅游线路和产品都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些价值中提炼出来的。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独特性使其可能成为稀有的旅游资源。这种稀有的旅游资源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追新求异的好奇心,所以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独特性开发出高质量的旅游产品。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的多样性为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的开发提供了基础。目前我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了13大类,不同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类开发成不同的旅游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能够满足各种文化背景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因此,要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积极发掘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促进因素,注意回避其不良影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的发展能够相得益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1、比较成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一个国家、地区或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也是以记录、录像的形式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其特点是主要按照固态形式展出。从实践来看,该模式虽然展示内容齐全,但表现形式不生动。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模式。即一种以展现非遗为主题,以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为目的,建立极强参与性和知识性的主题景区。其中民俗文化类的主题公园占有很大比例,民俗度假村属于原生自然浓缩式的具体形式。其特点是主体突出,综合性强,有一定的参与度,但投资周期长,风险大。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旅游节庆模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最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符号,节庆模式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通过民俗或庙会的形式展示。一类是民俗节日旅游,即利用传统的民俗节日,开发成一种观光和参与相结合的旅游活动。另一类是民俗活动旅游,即以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为主题,举办专门的文化旅游活动,是在现代旅游发展过程中专门开发的节日活动。但无论哪类节庆模式,都有很强的时效性。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舞台化表演模式。将适宜开发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通过表演形式展示给游客。舞台化可以提高效率,符合旅游者滞留时间短的特征。舞台化给游客以轻松的感觉,其唯美性满足了游客放飞心情。但其产品形式单一,有时过于商业化。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开发模式。这类模式是对静态博物馆模式的改造,弥补了静态博物馆在满足旅游者参与体验方面的不足,通常表现为民族文化村(寨)形式,也称为生态博物馆。主要是针对那些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古风貌保存相对完好的民族村寨,依托该村寨特有的民居建筑、民俗风情、民族手工艺开展文化遗产旅游。六是手工艺制作模式。民族工艺是各族劳动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或半机械方式制作的工艺品及生产过程。由于各地的历史风俗、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民族工艺各具特色。民族工艺历史悠久,构思巧妙,技艺高超,制作过程多系手工操作,观赏性、收藏性强,特别能激发游客的兴趣和购买欲望。让手工艺人用传统的工艺方法现场进行制作,将制作过程完整地展现在游客面前,游客既可以购买产品,更亲眼观赏制作过程,还可以亲手制作,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开发模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成旅游纪念品等形式进行展示,可制作旅游纪念品、旅游用品、旅游食品、旅游书籍音响等,出售给游客,增加旅游的附加值。

2、评价及建议对于上述七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结合旅游的特点,通过综合分析,本文建议如下:一是在旅游开发中综合运用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或者非遗旅游和传统旅游整合开发。这七种开发模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单种模式作为一条旅游线路就显得单一,因而可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融合几种模式,将其优点发挥最大;同时也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和传统的旅游线路结合起来推广,这样旅游的内容和形式就更加丰富,游客的反映效果会更好。二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模式中,除博物馆模式外,其他模式开发时都可以增加游客体验环节。增加游客体验是目前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让游客实际感知旅游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性能,可以满足游客的参与意愿,充分地调动游客的积极性。三是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时,可以充分地运用目前的一些最新科技,让旅游产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体现当代的时代感,与时俱进。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也只有坚持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保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满足日新月异的旅游需求,这样的旅游产品既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又能提升非遗旅游的附加值。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篇9

关键词: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意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球化快时尚的商品生产与使用周期的缩短,用完即丢所带来对环境污染的不断累计,而大部分的手工艺的加工制作都是利用大自然的天然素材下完成,并与自然共存,因此,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应重新受到重视。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拉斯金认为,手工艺融合着道德与美学价值,所具有的人性内涵是在工业化社会中无法求得的。全球化问题已经是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反观现在亟需建立的是自我文化的认同感与创新。其一,今日市场上受欢迎的生活用品其造型设计,大多是德国风格、北欧风格与日式风格等,而传统手工艺很少能激起民众了解与购买欲望。其二,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多偏向于科技及多媒体产业,对手工艺的设计探讨议题及设计趋势的鲜少,而且,手工艺与民众生活紧密相关,是最能表现文化特质的载体,因此更应将传统手工艺融入到现代产品中。

1传统手工艺的现状

西方强势文化社会所主导的文化价值背后,所缺少的是自然与人文关爱,习惯性以既有的文化主题惯性来衡量其他不同种族的文化,强加在其他弱势群体文化的背脊上。在全球西方主流文化趋势下,手工艺重塑文化的自信变得有必要性和迫切性[1]。手工业者在古代通称为百宫,根植在大地之上的天地才工四者的长处,创作出供生产劳动良好的物器。《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手工艺是从生活中产生的智慧,连接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土地的情感,然而20世纪的工业化大批量生产方式,降低了生产成本,带来了现代物质文明的便利与舒适,却无形地导致了文化的多样性面貌模糊,代表先人智慧的传统手工艺逐渐退出民众的生活环境,手工艺面向的市场受众人群日渐变小。我国传统手工艺面临喜忧参半的现状,以产业开发为模式的实践中,厦门龟印、潍坊风筝、广州粤绣、自贡的竹扇、浙江的冰裂纹瓷等逐渐发展壮大,但也面临以下发展的窘境。

1.1缺少创意与现代生活接轨

传统手工艺是具有活态传承的属性,是因其顺应时代的二维空间运用而生的生产生活用品或产业。如果只是一味顾及怀旧、原生态地进行制作器物,将不会持久性的在市场中存活。蔚县青砂器曾供不应求,是煎煮中草药的最好器皿,如今民众使用的器皿材料种类多又便于清洗,蔚县青砂正走向末落。传统手工艺者一人充当生产者和创新者的两种角色,但对于缺少文化素养导致手工艺者所制作的产品不可避免地带有狭隘性,无法加入市场和消费因素的考量,对于会传统文化进行复制的错乱现象,会使民众民众快速失去新鲜感带来致命危机。

1.2缺乏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量

手工艺是因其稀少性与独特性而带来的更高价值,每一件产品都会沾有各地不同的文化气氛,产出的独一无二的特色地方产物,加深了手工质感制造产品的价值[2]。目前,许多从事手工艺领域的的手工艺人困于文化水平或经费的限制,导致大部分手工艺品偏向效仿复制他人产品或经营模式,因此缺乏独特的差异化价值。如剪纸作为作为一种镂空艺术,被大量的商业化生产,缺乏差异化的个性展示。

1.3机器流水线与手工艺品的错位竞争

传统手工艺品无法用机械的精度的衡量,其所倾注是匠人的全心全意的诚意。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会参杂着失误与阙漏的不确定人为因素,但是却是流水线制造出的毫无个性化的产品所无法相比的[3]。为提高效率与减少成本投入,在制作成本低廉的产品侵袭下,粗造滥制的手工艺品就会鱼目混杂地出现在市场中,这样分散了手工艺人在其制作器物的专注之心,导致手工艺的核心部分被偷工减料地改变,最终以经济利益驱使下的手工艺就会大批量、毫无意义地流入现代市场。唐卡是我国民族绘画艺术中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之一,在市场中,被炒作呈现出以半印刷为主的颜料作假、偷工减料等品质下降的不堪景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唐卡的声誉。

2文化创意产业下发展传统手工艺的意义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由创意、生产与商品化结合的产业,并获得智慧财产的保障,采用产品或者服务形式来表现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前身是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所创的名词,通过一定的标准、批量生产流水线制造出封毫无差异性与审美性的产品,被工业生产所主导带有浅薄的标准化[4]。相反,文化创意产业依赖创意与个别性,也就是强调产品的特殊性、独创性与精神价值内涵[5]。在后来的理论与实践发展中,不同国家、不同学派对其系统理论与政策脉络存在不同程度的思考和探索。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一理念,也驱动着潜在的经济效益。彼得•杜拉克指出未来50年,在全球经济中属于领导地位的,将是那些最成功的提升知识工作者生产力的国家或企业。传统手工艺记载了人类的历史的演变与智慧的巧思,在世代的沧海桑田的更迭中延续着民族的生命。传统手工艺分为生活用具制作、烧造技艺、金属工艺、编织扎制等6大涵盖领域,无论是生活的使用品,或是美化作用的装饰品,或是与宗教有关信仰之物,都是从属于手工艺品的范畴。在符合社会需求下,如何从其手工艺中获取新力量,让民众更愿意主动去了解其内涵变得尤为重要。传统手工艺所面临的缺少创意、缺乏差异化、技艺传承的困难以及与市场的衔接的瓶颈,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另辟蹊径,在现代生活的意义与脉络中共存共荣。文化创意与手工艺所能凝聚的共识是不同于技术导向所产生出來的结果,而是发乎真诚与来自生活的,更贴近生命的脉动[6]。一方面可会对经济产生正面影响,另一方面可鼓励是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加深使命感与荣誉感,领会传统手工艺价值的精华,创造出中国设计的特色。

3手工艺在文化创意产业下的设计探索

文化创意产业的背后是由各个专业与环节所共同完成,包括产品的制造、市场的开发、人才的培养、资金的投入、品牌的建立等一系列产业链,其中,最应该着力用功的地方并不是产业链中的生产与销售,而是前端的创意的爆发力发挥[7]。文化创意下的创意手工艺产品,绝不是把图腾、符号、象征元素直接移植到产品的视觉介入就可解决问题。消费者与手工艺人两端的生活环境与社会文化会有所差异,需要通过创意思维来解决[8],因此,开发新的产品任务就显得十分艰巨,然而文化创意的消耗又是极大的,如何进行有创意开发的产品与现代生活接轨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告别了物质匮乏的贫穷年代,对产品的选择不再是“逆来顺受”,而是更注重的是心理层面的满足,只有这样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正真的感动[9]。

3.1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再设计

工艺与科技是两条平行线,但两者之间嫁接与融合可迸发出对科技和人性的和谐,因手工艺不免会出现自然材料本身与产出费时的瓶颈,科技的跨界介入可解决材料、制作过程、人机等相关技术解决问题,现代科技跨领域的合作便能为传统手工艺寻求蜕变。以使用者为中心,更加契合现代生活的需要,充分发挥方便舒适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提倡传统工艺与科技平行发展,这样的产品能传递出传统与创新两种兼顾并蓄的设计。竹子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可循环速生植物,产品的外观利用竹子的特殊美感、特殊的纹理与自然颜色渗入了古老悠久的东方文化,将古老的竹子工艺、LeD照明技术与塑料结合,改善其给人的原始印象,利用竹子的抗压抗弯强度高的特性,单纯承载结构将多个竹片捆绑在一起,内部是节能环保的LeD手电光源,产品轻盈,感染力十足,见图1(图片摘自“福房竹居”的博客)。现代生活的轨迹与美学及人性化设计的经验联结,展现出传统手工艺的更加精益求精的态度,创造出有创意性与竞争性的现代感产品。

3.2手工艺的设计融入现代生活

手工艺改善了生活品质与需求,并积累了各时代与族群的文化精神内涵与审美。生活形态、、民俗风情、社会制度等都会被传统手工艺所表露出,通过分析转换成设计的属性,寻求一个新的符合现代人生活形态,并探索其精神层面的满足。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使其融入现代生活中,其一,产品要发挥功能、方便、舒适的作用,进行造型的美感、颜色的丰富、质感都符合生活实用化设计,以提供使用者与产品良好的沟通桥梁,使用产品时既美观又安全,成为抚慰人心的生活产品[10]。如竹风扇是设计思考与工艺技法的交集,细腻的情感下包覆风扇的功能,扇面应用竹编技法,当风扇转动时,就像漫步竹林里,有凉爽微风吹拂的感觉,见图2(图片摘自第一推网)。其二,要透过手工艺本身所蕴含的多视角文化意涵,如以陶壶作为文化创意素材,设计师就要在前期了解陶壶的特有形象、制作过程、使用方法、象征意义等,再分析转换成设计的属性,寻求新的符合现代人生活形态的创意的文化产品。创意塑造手工艺价值的提升的同时,结合现代人的人文、休闲、观光的生活场域,拓展其产品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能见度。

3.3手工艺的设计融入感性互动因素

生活中充斥着机械量化生产冷冰冰的产品,传统工艺最有竞争价值的地方在于打动人心。对设计者来说,除了掌握艺术美学与文化的意涵外,要去赋予产品所带来的情感,让产品在使用的情景中与操作者的互动过程上产生愉悦性,拉近与手工艺的关系,让消费者自己去定义生活的节奏与意义,创造属于自我的生活乐趣与美学格调。也就是说,产品、使用者及使用环境三者间的互动中唤起情感诉求,如此产品的附加值才能为本土文化扩大爆发力[11]。如设计者以晒盐体验作为产品概念,透过亲手晒盐的过程经历,使操作者产生具体的感官记忆,让盐的採集过程活生生地发生在办公桌或房间里,首先视觉造型的吸引所带来的情景,然后在进行操作时达到需要的满足,进而感受日晒盐业的文化价值。

4结语

如今百家争鸣的设计理念与思想文化中,更应该致力于文化的传承与维系。文化创意产业下的手工艺产品设计并不是因循过去的样貌展现,手工艺兼具形态美、实用性、环保概念各个层面的考量,还要用创意思维推动文化的绽放。传统手工艺既要在文化创意产业潮流中放射光芒,又要使其在传承延续发展中得到认同。透过与科技的整合,用设计重新定位回归现代日常生活的场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形态的产品,为我国传统手工艺找到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施懿琳.当代原住民艺术?工艺?文化创意志[m].台北:桑格出版社,2013.

[2]王宁.文化创意产业下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时代转型[J].美与时代,2010(5):24—26.

[3]王时音,强墨.工业设计时代手工艺的回归[J].包装工程,2015,36(4):5—9.

[4]霍克海默•马克斯,阿道尔诺•西奥多.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张晓琰.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产品的独创性[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3):74—76.

[6]陈其南.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逻辑[J].2004年台湾文化创意发报,2005(7):331—336.

[7]骆莉.创意时代的东亚文化经济发展趋向[J].东南亚研究,2006(3):40—44.

[8]王震,刘翔宇,李进,等.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4(12):54—56.

[9]张迺英.文化创意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分析[J].社会科学,2012(11):59—66.

[10]李昱靓.荣昌夏布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新策略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14):148—151.

传统手工艺的价值篇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开始是一些专家学者、有识之大声疾呼,随之逐渐变为一种社会共识。特别是中国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相继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后,人们更加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也逐渐成为人们自发的行动,同时也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在国内,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震老师从宏观的视角对“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思考”里提出自己的观点,得出不浅的结论: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长足进步、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存在突出问题、创新保护东北少数民族文化途径等方面提出科学的观点。这是对我们的研究,当作良好的参考资料。但是东北民族民间文化的范围很广,内容十分丰富,东北民族民间工艺文化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我们的研究团队前5年开始从保护的角度对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研究,研究有以下特点:

其一,与以前主要从工艺美术的层面进行的研究不同。为了达到保护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目的,我们在借鉴国外一些新思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情况,制定了新的研究框架。研究中除了关注有形的制造物外,更注重与之相关的无形文化,诸如工艺的传承、产品的用途及有关的社会文化意义,传统工艺的变迁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

其二,民间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是近年来的新课题。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十分匮乏,有的方面基本是空白。我们要深入实地,深入乡村,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系统、反复的田野调查,获取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要写出几篇调查报告。

其三,以调查报告为基础,我们要更高的层面进行综合研究,比较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据我的走访和调查资料的掌握,尚未接触过对于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的角度,对辽南地区民间工艺品比较分析而得出结论,本项目从思想观念——功能——技艺——形式——审美——社会意义等层面的全面系统的研究。经济、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需要对有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保护,需要对有价值的民族民间工艺文明进行保护。这是一项新的事业、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毫无疑问,本项目对社会、对科研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价值

本项目从民间工艺文化内涵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已有的工艺文化的分析和总结,挖出民间优秀工艺文化,并对工艺文化的保护过程中文化渗透和文化关系的处理进行分析,力求“制造出来的物体本身”,即有形文化外,还认为造型的构思、材料的选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精湛的技艺、制作的过程、成品的用途以及象征意义等无形文化更有价值。同时,民族工艺的发展应该在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借鉴中不断创新,将现代设计的理念同传统文化有机的融合,借助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深沉美感来提升民族民间工艺价值,即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一)理论价值项目将会在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研究方面实现一次重大的突破,对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形态的民间工艺文化的开发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自己的贡献。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会有力地促进民族文化的开发富有现代价值和现实影响力的核心理念或精神本质的充分彰显并深入人心,使其内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理本质,进而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起到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辽南地区民间工艺资源保护,不仅在于能让世界感受到这些源于史前文化的手工艺遗存的魅力,还能让后人得以了解自己民族在人类文化史上曾经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的祖先创造的灿烂工艺文化;同时,在传统文化流失势在必然的今天,能用影像、图片、多媒体等方式记录保存、保护下这些传统工艺文化的因子,为将来文化恢复的可能保存可靠的依据。更为欣慰的是它将完成我们这些“都市工艺者”长久的一个心愿。

(二)实践价值旅游业已经成为大连地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民族民间文化大开发的契机,国家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宣传力度的提高与加强,使得去往辽南地区的游客日益增多,游客们对于民族民间特色工艺文化尝试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就目前辽南地区工艺文化的现状来看,一类,民间工艺消失或衰退状态当中,另一类,民间工艺已变异或变异之中,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更显迫切、严峻。这不仅不利于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工艺品文化的传播。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是东北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南地区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开发与发展,而且对于发展东北地区特色经济,建设小康社会,乃至推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都有积极借鉴意义。

三、“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内容

辽南地区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种类很多,内容十分丰富,并非设立一个课题就能够全面研究。如果面面俱到,必然难以深入,因此我们要选择建筑、服饰、配饰、器具、乐器、宗教类用具等民间工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希望在对这些民间工艺文化用相同的理论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其他的研究成果,通过点面结合的方法,探讨如下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即:不同的工艺类型在传承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什么样的工艺文化是优秀的,值得保护的,应该怎样进行保护?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又怎样加以开发、利用,使其既得到保护,又能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综合效益?传统工艺文化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之间有何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介绍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1.辽南地区早期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2.辽南地区中后期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3.辽南地区当代民间手工艺的生产与销售情况

(二)深入挖掘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思想观念1.深入挖掘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自然观念2.深入挖掘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伦理道德观念3.深入挖掘辽南地区宗教和民俗对民间手工艺的的影响

(三)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主要特征1.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实用性2.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创造性3.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地域性4.分析研究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价值层面

(四)讲述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材料与技术1.讲述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材料2.讲述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手工艺技术

(五)概括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的审美特征1.分析辽南地区民间工艺的形式2.概括辽南地区民间工艺的审美特征

(六)提出辽南地区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与利用措施的路径1.调查研究的基本性作用及分类分层保护原则2.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的立法保护3.辽南地区民间工艺文化保护性利用措施

四、“辽南地区非物质文化研究——民间手工艺文化保护”的研究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