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编程基础入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6:37

数控编程基础入门篇1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存在问题改进建议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推动企业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强化风险管理、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它涵盖了企业的各大生产要素、贯穿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主要包括两大板块的预算即运营预算和财务预算。预算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水平。因而做为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起点的预算编制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能够使预算编制发挥有效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做优做强企业的作用,是笔者在这篇文章里要和大家探讨的问题。

一、目前企业在编制预算工作中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与企业实际情况相脱离

基层企业的预计收入利润指标主要是以上级企业下达的经营目标责任书中的目标收入利润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倒挤成本费用指标而编制出来的,并没有更多的考虑企业生命周期、行业特点以及外部市场和环境因素对实际经营情况的影响,造成编制出的预算和实际情况不相符,预算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

(二)预算编制方法比较单一

在预算编制中,大多数企业均采用定期预算和固定预算的编制方法,而很少采用其他预算编制方法,更有甚者有的预算编制人员直接在上年指标实际发生数的基础上乘以一个固定的增长率就计算得出预算指标,这种简单和模式化的预算编制方法直接影响了预算的实际可执行性。

(三)预算编制所需详细基础数据的取得受企业管理水平的制约

预算编制的基础资料主要来源于各个责任中心,各个责任中心需提供的预算编制的基础数据资料主要包括:各责任中心的战略规划和年度预算目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分析,历史数据和上年数据分析,经营预测和财务预测,经营计划和工作计划。因多数责任中心的管理基础不够牢固,无法向预算编制部门提供详尽的基础数据,这些预算所需的基础资料大多只能依赖于财务的历史数据和编制人员的专业经验判断,特别是对关键费用的预算也只能采用财务估计匡算,预算部门这种闭门造车式的预算编制方法,削弱了预算的合理性和对业务的指导作用,导致预算的责权利不匹配。

(四)预算管理组织职责界定不清,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多角度的配合与沟通

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往往包揽了预算编制的全部工作,业务部门的参与和协作不够,致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相互脱节。

二、现在就预算编制工作的以上几种现状,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处理好预算编制和经营目标的关系

第一,经营目标设立是为达到对企业进行业绩考核,经营目标一旦签订,在本年度内不能调整,而预算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是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做适当调整的,因此可根据实际需要将经营目标中诸如收入或利润等关键指标作为预算编制控制指标的最低点,在此基础上将经营目标任务在内部项目或部门之间进行合理分解。第二,加强市场研判,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周期性、阶段性特点,努力把握市场先机,按照有利于改善管理,降低成本的管理目的,遵循市场原则、充分挖潜的原则,力求发挥全面预算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引导作用。第三、建立由业务预算、资本预算驱动财务预算的完整模型,找到影响企业年度经营成果的关键因素,并将其量化落实到相关业务部门,作为重要的业务预算,确保预算目标的制定有据可循。第四、采用基数法对年度经营目标进行分解,以各责任中心的上年完成经营目标指标为基础,预测预算期的发展速度,在此基础上分解、确定各责任中心预算期的经营目标,通过自上而下的层层下达,自下而上的层层汇总,反复沟通确定综合平衡的各责任中心的经营目标。

(二)多种预算方法并用,抓住预算编制的重要环节,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一,针对不同的业务流程特点,除采用定期预算、固定预算外还可采用滚动预算、弹性预算、零基预算、作业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特别是在费用类预算的编制中,除人员薪酬和折旧外,不以历史数据为依据,采用零基预算编制,从而避免以前年度非常规事项对预算可行性的影响。第二,以运营预算为基础,推动财务预算,实现二者有机结合。从管理层确定的年度经营目标和经营计划出发,编制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预算等运营预算,在此基础上汇总编制模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同时确定各项资本性开支的规模与标准,以确定资本预算。第三,坚持保障效益优先发展核心产业和效益高的业务,注重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使预算应收账款增长率和存货增长率低于预算收入的增长率。第四,坚持精益化的成本管理理念,认真剖析业务发展的主要成本驱动因素,合理安排成本支出项目和规模,坚持效益导向编制职工薪酬预算,使职工薪酬总额增长与经济效益增长相匹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水平与劳动效率提高相适应。第五、借助辅助工具发挥财务预算管理的作用。合理使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在财务月报系统中添加预算执行情况的相关指标,通过月财务指标和预算指标的对比,能及时在财务月报系统里了解到预算的月执行情况,进而对实际的预算完成率有了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便于查找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

(三)完善工作组织,持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第一,加强工作组织,注重内部交流与沟通,打造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相互协同、高效配合的预算工作机制,切实提升决策执行力、内部协同力。第二,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始终贯穿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财务与非财务部门之间的沟通,预算管理部门根据各责任中心,将预算分为业务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资金预算四部分,分别由财务部、人力资源部、战略发展部等部门牵头编制预算,真正实现部门之间联合协作编制预算。第三,将各部门的预算按照责权清晰的原则划分为直接可控预算、间接可控预算、分摊可控预算和不可控预算。对于直接可控预算由业务部门直接填列或根据标准填报;对于间接可控预算和分摊可控预算由归口管理部门填报,并分摊至相关业务部门;对于不可控预算由财务部直接填报。

数控编程基础入门篇2

关键词:pLC;梯形图;语句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3)02-0306-02

pLC是可编程控制器的简称,它经历了可编程序矩阵控制器pmC、可编程序顺序控制器pSC和可编程序控制器pC几个不同时期。为与个人计算机(pC)相区别,现在仍然沿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这个老名字pLC。pLC是一种数字运算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的存储器,用来在内部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模拟式的输人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pLC及其有关设备,都是按易于工业控制器系统联成一体、易于扩充功能的原则设计。pLC是一种以微处理技术为基础,将控制处理规则存储于存储器中,应用于以控制开关量为主或包括控制参量在内的逻辑控制、机电运动控制或过程控制等工业控制领域的新型工业控制装置。它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通用性强,控制程序可变,使用方便;功能强,适应面广;编程简单,容易掌握;减少了控制系统的设计及施工的工作量;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维护方便。

目前,pLC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钢铁、石油、化工、电力、建材、机械制造、汽车、轻纺、交通运输、环保及文化娱乐等各个行业。

pLC在社会各行各业如此重要,那么怎么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好pLC这个课程呢,从我几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途径:

一提高电脑水平

现在的pLC编程,不管是三菱的还是西门子的,都很少用编程器了,都是直接在电脑上用专用软件完成。学习pLC编程,首先要学会各种pLC、触摸品软件安装和卸载,打字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求,软件中的菜单的应用相当于把电脑的基础知识好好的学习了一番,一些人用电脑只会用鼠标点击,久而久之,这其实还是电脑盲,而学好pLC编程,键盘鼠标都要配合使用。在电脑硬件方面,电脑配置要求,串口以及外置接口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学好了。

二要有比较好基础

要有比较好的电工基础学、电工电子学、电力与拖动学的基础,要理解掌握交流接触器、时间继电器、中间继电器等继电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主令电器的功能与结构,知道各种传感器的信号特点和应用,掌握电路中的自锁、互锁、自保持、与门、或非门。

三掌握pLC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pLC实质是一种专用于工业控制的计算机,其硬件结构基本上与微型计算机相同。简单的说,pLC是由控制器、输入、输出三部分组成,控制器是核心,输入、输出是关键。

四要学好pLC编程语言

pLC的用户程序是设计人员根据控制系统的工艺控制要求,通过pLC编程语言的编制规范,按照实际需要使用的功能来设计的。只要用户能够掌握某种标准编程语言,就能够使用pLC在控制系统中,实现各种自动化控制功能。中职技工学校主要以梯形图和指令语句表编程语言为主。梯形图语言是pLC程序设计中最常用的编程语言。它是与继电器线路类似的一种编程语言。梯形图编程语言的特点是:与电气操作原理图相对应,具有直观性和对应性。梯形图编程语言与原有的继电器控制的不同点是,梯形图中的能流不是实际意义的电流,内部的继电器也不是实际存在的继电器,应用时,需要与原有继电器控制的概念区别对待。学好梯形图可以采用模仿法、经验法和分块法。

1.模方法:在学生学习pLC原理后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基础上,模仿某种现成的梯形图模式学着做。比如24h定时的梯形图设计,学生就可以模仿1h定时梯形图设计方法来练习编写24h定时程序。

2.经验法:学生已学习过继电器控制线路,也有了用继电器设计控制线路的经验。pLC的梯形图设计经验法,就是要依靠平时所积累的设计经验来设计梯形图。pLC发展初期就沿用了设计继电气电路图的方法来设计梯形图,即在已有的典型继电器电路图的基础上,根据被控制对象对控制的要求,不断地修改完善成梯形图。这种方法没普遍的规律可以遵循,一切都要靠设计者的经验来实现,就是把设计继电器电路图的思维转化为pLC梯形图设计思维。它一般用于逻辑关系较简单的梯形图设计。如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用继电器控制时,再根据控制要求设计成梯形图。

3.分块法:分块的目的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工程,分解成多个比较简单的小任务。如数学中对于行数和列数较高的矩阵运算时,常采用矩阵分块法使大矩阵的运算化成小矩阵的运算,将矩阵用若干条纵线和横线分成许多个小矩阵,使大矩阵的运算化成小矩阵的运算,问题就好解决的多了。这种思维方式就是要抓住命题要害,把大问题小问题化,pLC中好多控制题目能用分块法进行梯形图设计,如空调水泵的自动控制程序,就可以分成三小块分别进行梯形图设计,①先设计定时程序;②再设计手动启停程序;③最后设计自保功能程序。分别设计好后再把三部分跟据题目要求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完成控制要求。

指令表编程语言是与汇编语言类似的一种助记符编程语言,和汇编语言一样由操作码和操作数组成。在无计算机的情况下,适合采用pLC手持编程器对用户程序进行编制。同时,指令表编程语言与梯形图编程语言图一一对应,在pLC编程软件下可以相互转换。指令表编程语言的特点是:采用助记符来表示操作功能,具有容易记忆,便于掌握;在手持编程器的键盘上采用助记符表示,便于操作,可在无计算机的场合进行编程设计;与梯形图有一一对应关系。其特点与梯形图语言基本一致。学好语句表编程可采用以下方法:

(1)要打牢基础,掌握指令表的英文单词。

(2)多用多练,在实践中学。pLC和计算机的语言就像外语一样,一定要多用多练,主要靠读程序、编程序和调试程序来学习。

(3)充分利用Step7的在线帮助功能,用鼠标选中用户程序中的某条指令,按〈F1〉键就可以打开该指令的在线帮助,看到指令的详细使用方法,例如指令的功能描述,指令的输入/输出参数的数据

类型、允许使用的存储区和参数的意义,指令的执行对状态字的影响,以及指令应用的实例等。

五加强pLC的实训

通过对pLC实训,可以加强对pLC的感性认识,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了解运作方式,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提高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史宜巧,孙业明,景紹学.pLC技术及应用,2009

数控编程基础入门篇3

关键词:绩效预算;功能取向;部门预算;预算绩效评价;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FS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5)-0087-07

一、问题的提出

新旧世纪之交的公共预算改革呈现出从投入转向产出与成果的渐进趋势,以绩效为重心的预算管理改革在许多oeCD成员国风起云涌的浮现。英国1988年推出的《改进政府的管理:续阶改革方案》、新西兰1989年制订的《公共财政法》、美国1993年颁布的《政府绩效与成果法》等,都是著名的例证。综合看来,这些绩效预算改革试图将一种理性的抉择工具注入一个被视为高度政治性的预算过程。

基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近期部署和财政部关于绩效预算改革的远期规划,国内关于绩效预算的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旨在为我国建立绩效预算体系夯实基础。陈纪瑜等、王明秀等分别以公共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和财务绩效为视角,初步构想了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和部分指标;茆英娥探讨了我国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张晓岚梳理评述了国外对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的背景、现状、趋势,设计了高校内部预算绩效评价指标。另一类则是对绩效预算改革的探索,主要是对西方绩效预算改革经验的引进、绩效预算本质的争鸣、绩效预算实施条件的分析等。如马骏明确了西方新绩效预算改革的特征、优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陈工介绍了英、美、澳、新等国家绩效预算改革的状况;马蔡琛提出了绩效预算改革路径的三步走模式;乔彬彬比较了绩效预算的实施条件等。

但是,正如马骏所指出的“中国的公共预算与财政管理研究缺乏理论化的努力”,当前我国对绩效预算研究同样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化的规划:关注对国外已有研究现状的推介,缺乏对我国实施绩效预算改革的理论研究;在现阶段不具备实施绩效预算条件,而要全力推进预算绩效评价的国家对预算绩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又缺少评价理论的科学支持;在国家已明确绩效预算改革目标的背景下,对面向绩效预算的预算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思路并没有引起充分的关注;进而导致研究成果平平,疑惑、误区尤存。

“绩效预算改革与当前部门预算的关系是变革抑或调整?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和体系的建立能否直接移植于绩效预算的结果评价?”解决这些疑问的关键即是面向绩效预算的预算绩效评价理论导向问题。本文以著名公共预算专家Schiek与Rubin的经典预算功能取向分析范式为契合点,深度整理美国预算管理改革的轨迹,从中国部门预算的实际框架出发,演绎提出部门预算管理蕴含的“控制核心、绩效导向”的混合功能取向。基于这种价值取向,引申确立面向绩效预算的预算绩效评价理论导向:源于实际的理论起点、面向未来与着眼现实的理论构架、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融合的实现体系。

二、预算功能取向分析范式:美国预算改革实践的理念透视

Schick(1966)基于对美国1920-1966期间预算改革实践三阶段的划分,率先提出了公共预算的三种功能取向――控制、管理和计划。他认为任何预算体制均容纳了计划、管理与控制过程,但却很少能够并重,总有某种功能取向在特定的预算改革阶段占据主导地位。1920-1935年的分项预算(Line-itembudget)阶段代表了控制取向主导时期,强调收支控制,中心目标是防止资金滥用和管理失控。管理取向从罗斯福新政开始逐渐替代控制取向,对应早期绩效预算(performancebudgeting)阶段,由单纯的收支控制核心预算趋向于管理促进与产出测评,基本理念是辅助管理层评估预算单元的经济效率。第三个阶段是以计划取向为特征的项目――计划预算(planning,programming,budgetingsystem)时期,主要目标是将传统的年度预算准备转变为着眼政府远期的政策目标。早期绩效预算文化中的“预算”是一项管理工具和工作项目,聚焦于公共部门以往的工作产出;而项目-划预算文化中的“预算”是一项分配过程与政策声明,集中于公共项目的未来影响。尽管axelrod质疑了三种预算功能的互斥性与历史发展时序,并引发了Friedman尝试运用Ken.dall等级相关检验、Guttman量表和散点图等方法对其质疑的统计检验以及Lewis对Friedman选取统计方法不恰当性的驳斥,Schiek的预算功能取向论点仍然得到广泛认同,而且Schick本人强调的也是预算取向在特定时期的主导而不是排斥。Lynch(1995)同样认可预算行为有三个主要的目标:控制、管理、计划。如果控制是主要目标,那么预算模式将被设计得确保资金根据已通过的政策使用;如果以管理为目标,那么预算过程便强调管理机构中的人员以便在项目中实现效率和经济;如果以计划为目标,那么该过程便强调加强政治决策过程。这三个方面并非相互排斥,它们存在于大多数预算过程,但三种目标的区分在概念上是有用的:不同时代的改革者试着强调其中的某一个目标,但其他目标并未因此而消失。

考虑到Schick的经典于60年代的时间局限性,Rubin(1996)结合美国20世纪70-90年代的预算改革实践,提出三种预算功能取向理应延展为涵盖“优先性和责任性”的五种取向。七八十年代零基预算(Zero-Basedbudgeting)改革的重心在于依据公共项目的重要性确定预算分配的优先性,被设计用以改进管理的效率和效果(taylor,1977)。之后的平衡基本预算(Balance-base-budget)、目标基础预算(target-Basedbudgeting)和行为基础预算(activity-Basedbudgeting)皆是零基预算的衍生形式(tyer&willand,1997;Go-ertz,1993;wilhelmi&Kleier,1995)。1993年,美国《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强调预算责任性(Rubin,1996;martin,1997)的新绩效预算(newperformancebudgeting)冲向了改革的前沿,其宗旨在于将美国联邦预算管理进程由投入和产出定位转向效率和成果定位。Rubin认为面向责任性的预算意味着对当年预算成果的衡量并作为下一财政

年度预算建议的参考,martin指出责任性导向的成果预算聚焦于对成果的测评。新绩效预算试图评价政府工作的成果(outcome)而不是集中于工作的直接产出(output),这也是新旧绩效预算的最重要区别(wang,1999)。

基于对Schick(1966)和Rubin(1996)研究贡献的继承,tyer和willand(1997)详细回顾了20世纪的美国政府预算制度,进一步明确预算系统的演进过程即是五种功能取向的日趋完善过程,对应于预算改革的五个阶段。thurmaier和willoughby(2001)将预算功能取向分析范式延伸至预算机构职能,指出主要有四种取向的中央预算机构:控制、管理、计划和政策。Bartle(2001)同样利用Schick的分析范式探讨了预算、政策与管理的关系。牛美丽认为美国预算改革的演进始终围绕着预算的三个功能――控制、管理和计划而转换。遗憾的是,国内学者的相关成果局限在对前三种功能取向的理解,对优先性和责任性的忽略可能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综上,经典预算功能取向分析范式实质上可以解释源自不同时期预算改革实践的核心理念,结合Schick、Rubin以及tyer和willand的研究基础,比较不同预算功能取向下的预算改革实践的主要特征,简要归纳为表1。

对上述实践的整理与凝练发现:五种预算功能取向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时序特征;五种预算理念是部门预算发展不同时期的预算思想的彰显;五种预算的信息目标是不同功能取向下的预算理念的体现。尽管如此,按不同功能的上述划分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并存与并重。

三、绩效预算改革与部门预算框架:变革抑或调整

绩效预算不仅是预算方法的一种创新,也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革命。绩效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强调的是产出与成果导向,或者说强调的是管理和责任,从而增强了预算资源分配与政府部门绩效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在国家明确绩效预算是远期改革方向,预算绩效评价是近期基础工作的政策背景下,有必要澄清这样一个通常被理论界忽视的问题:“未来绩效预算改革是对部门预算的变革抑或调整?”。笔者认为,我国远期绩效预算改革是部门预算框架下的预算管理理念调整,旨在实现绩效信息与预算配置的有效结合,理由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部门预算与绩效预算的预算管理角色的差异性。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汇总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反映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公共收支计划和法律文件,是国家对原有功能预算的改革,旨在完善政府管理、基于预算管理主体结构的预算框架模式;绩效预算是使命驱动、结果定位的预算(nationalperformanceReview,1993),本原是改革支出机构动机的预算编制模式。美国各级政府一百年来预算管理经历了四种类型的改革:预算执行改革、预算编制改革、预算制度和程度改革与减少赤字改革;预算制度和程度改革的重要举措即是基于1921年《预算和会计法案》确定的联邦部门预算基本框架,改变了政府制定预算的治理结构,以便使预算权力逐渐平衡,这也是该基本机构框架能延续一个世纪的原因;绩效预算与项目一计划预算、零基预算等隶属于预算编制改革的范畴,它建立在基本预算纪律的基础上。美国的预算改革实践提供了支持这一论据的经验证据,无论早期的分项预算、绩效预算、项目―计划预算抑或近期的零基预算与新绩效预算都未能撼动部门预算管理的基本框架,都是部门预算体系下的预算编制模式的变革。同时,自美国通过《预算和会计法案》并确定部门预算框架以来,各种预算编制改革并不存在历史时序之间的互斥性,例如20世纪50年代绩效预算所倡导的效益和效率基本分析思想却为计划一项目预算、零基预算和新绩效预算所采纳。从目前美国联邦、州和地方政府的预算编制情况看,几种编制方法往往被同一机构混合在一起使用。可见,部门预算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相对静态”的预算管理框架角色,绩效预算则代表了“相对动态”的改善预算编制理念的努力,是基于部门预算框架的预算编制管理理念调整的结果。Keuy(2003)对美国政府预算编制改革的评价也从侧面支持了这一关键差异,“绩效预算与早期的创新努力(其中包括项目一计划预算、目标管理以及零基预算)一样,都属于过程导向型,而且对于将政治因素排除在政府预算编制之外的承诺,最终达到的效果只不过对传统预算修修补补而已”。

另一方面,部门预算基础上汲取绩效管理理念的可行性。Key(1940)提出了公共预算领域的经典问题“在什么基础上,决定将一定数量的资金分配给a行为而不是B行为?”,这显然是针对预算配置绩效的思索。回顾美国的预算改革实践,Key的时期正是分项预算的盛行时期,控制取向主导下的预算理念要求政府预算应该包括所有的收支项目,各项支出被明确归属到各个政府单位,每个项目所需资金按年来确定。追溯分项预算的起源,几乎是和《预算和会计法案》同时诞生的,自然可以将分项预算理解为传统部门预算框架基础上的最初预算编制理念。而且Sehiek(1966)介绍目标账户引入分项预算后的支出分类包含组织单元、功能和目标三类,这也与我国财政部2007年实施的以收入分类、支出功能与经济分类为核心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存在异曲通工之处,中国现阶段的预算改革内容与美国19世纪初部门预算框架的分项预算极其类似,这也和马骏(2005)基于预算时代视角提出的中国预算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建立西方国家在19世纪时形成的现代公共预算体制的观点不谋而合。无论是产出导向的早期绩效预算和远期目标下的计划-项目预算,还是着重优劣排序的零基预算与结果驱动的新绩效预算,都是试图将理性工具引入预算决策过程。管理取向下的产出效率关注、计划取向下的预算远期规划、优先性取向性下的优劣排序以及责任性取向下的成果定位实质上也是广义绩效理念的不同表现形式,只不过是追求的重点不同而已。因此,美国的公共预算改革经验佐证了部门预算基础上汲取绩效理念的可行性。

简而言之,预算管理角色差异性以及部门预算基础上汲取绩效管理理念的可行性决定了未来绩效预算改革是对部门预算的一种调整而非变革,预算功能取向的变更也是部门预算框架下的预算编制管理理念革新的表现。

四、我国部门预算框架下的预算功能取向:控制核心、绩效导向

每一项预算改革的实践都伴随着预算功能取向的变更,既然绩效预算改革是部门预算框架下的编

制理念革新,那么政策层面预算绩效评价的近期导向和绩效预算的远景规划就必须建立在对我国目前部门预算功能取向的判别之上。部门预算是全面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活动的预算,其基本框架由部门收入预算和部门支出预算构成,核心内涵在于预算编制管理。预算编制管理实质上是以预算编制原则为指引,预算编制流程为主线,预算编制方法为实务的有机结合体,部门预算框架下的预算功能取向分析也理应围绕预算编制管理展开。结合上述对管理、计划、优先性与责任取向下蕴含的绩效理念的诠释,五种预算功能取向同样可以理解为控制与绩效两种观念,这也是本文将我国部门预算框架下的预算功能取向提炼为“控制核心、绩效导向”的出发点。

(一)预算编制原则的“控制核心、绩效导向”混合功能取向

为了科学、合理的编制部门预算,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2007)明确了预算过程中应遵循八项基本原则。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稳妥性和重点性等五项一般原则体现的是控制取向。合法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收入要合法合规,支出要符合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遵守现行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其控制取向主要表现在人员经费支出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出均有既定的支出标准。此类支出标准实质上是一种支出控制上限,作为被控制对象的预算编制机构必须严格保障预算需求按照支出标准测算,影响此类预算经费获取的因素无非是机构的规模而非产出的成果。真实性原则下的控制取向强调收支数据填报的置信度以及开支标准的严肃性,是合法性控制的延伸。完整性原则的核心是要体现综合预算的思想,是针对预算编制的范围控制,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稳妥性原则规范部门预算的编制要做到稳妥可靠,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是对预算收入支出关系的控制。重点性原则指出部门预算编制要做到合理安排各项资金,本着“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在兼顾一般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支出。根据重点性原则,要先保证基本支出,后安排项目支出;先重点、急需项目,后一般项目。很显然,重点性原则阐明了对预算支出的结构控制。

综合看来,部门预算编制原则容纳了控制、管理、优先性和责任性四种预算功能取向,囿于绩效理念起步阶段的不完善性和实施范围的局限性以及部门预算原则整体重视控制取向的客观表现,预算编制原则的混合功能取向可以概括为“控制核心、绩效导向”。

(二)预算编制流程的“控制核心”功能取向

部门预算编制程度是以“二上二下”为核心的链条式管理机构,整个预算编制过程清晰的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各部门编报年度预算建议数。各部门自下而上逐层汇总基层预算单位预算,形成部门年度预算建议数,编制部门预算报送财政部。第二阶段,财政部下达预算控制数。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建议数,由财政部审核汇总成预算测算方案报国务院经批准后向各部门下达预算控制限额。第三阶段,部门上报预算。各部门将财政部下达的预算控制限额层层分解到基层预算单位,由基层预算单位根据预算限额编制本单位的年度预算逐级汇总上报,各部门审核汇总后形成本部门年度预算草案,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财政部。第四阶段,财政部批复预算。财政部在对各部门上报的预算草案审核后,汇总成政府年度预算草案和部门预算,报经国务院审批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在人代会批准预算草案后由财政部正式批复部门预算。

依据Schick(1966)对控制取向预算改革的重心是支出控制的精辟界定,不难看出预算控制数的下达是一种典型的控制功能取向。在“一下阶段”,财政部根据已经确定的部门分类归档情况,按照相应的定员定额标准结合部门的基础数据和相关资料计算部门基本预算支出,并下达基本支出控制数;按照项目管理办法审核下达部门项目支出预算控制数。这种控制取向的内涵实质是上级预算机构针对下级设置的支出上限,要求各个预算机构以控制数为上限编制预算,如果预算机构的预算数超过控制数,显然在“二上阶段”会被退回直到按照控制数编制预算。因此,“二上二下”基本管理程序下的部门预算功能取向体现了一种核心控制观,既包括了中央预算机构对部门的预算总额控制,又涵盖了部门对基层预算单位的总额分解控制。

(三)预算编制方法的“控制核心、绩效导向”混合功能取向

部门预算编制方法是预算制度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收入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尽管有学者指出零基预算法是我国部门预算改革选择的预算编制方法(李萍、刘尚希,2003),某些政府部门也注明部门预算按零基预算法的要求编制,增量预算法仍然在部门预算中占据相当的角色。中央部门收入预算编制要求指出“财政拨款数要严格按照财政部下达的财政拨款控制数填列,预算外资金收入和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应参照上年和当年收入数、依据下年的政府变化及其他收入增减因素测算”,即是典型的增量预算理念。针对预算编制部门而言,收入预算中的财政拨款部分按照预算控制数为准,是一种被动的控制取向;预算外资金和政府性基金收入以部门上年情况为基数预算,有限的波动部分表现为一种主动的控制取向。

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以定员定额为核心测算,其中定额标准的确定过程仍是增量预算理念的延伸。《中央部门预算编制指南》指出“人员经费定额的测算参考以前年度的人员经费定额标准,日常公用经费定额的测算根据分类事业单位日常公用经费支出的历史变动趋势。”显然,基本支出预算的编制同样要考虑往年基数的影响,部门的事业成果无法影响这部分预算经费的分配,同样是一种控制取向的表现。相对而言,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施行的是零基预算,项目经费的优先排序和项目库的滚动管理旨在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体现的是一种优先取向。因此,预算编制方法的混合功能取向同样概括为“控制核心、绩效导向”。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部门预算的功能取向总结为预算编制原则、流程、方法三方面的框架,具体见表2。

五、我国部门预算绩效评价理论导向:基于预算功能取向的推演

在近期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为远期绩效预算改革夯实基础的政策基调下,迫切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绩效预算的预算绩效评价理论支持,而这种理论导向务必立足于部门预算的现实。

(一)源于实际的理论起点

经典预算功能取向分析范式剖析了相伴预算改革的功能取向变迁,也蕴含了预算功能取向与预算改革实践的互动关系。既然预算绩效评价制度是适应未来绩效预算改革的基础,那么指导制度安排的理论起点必须基于部门预算框架的现实功能取向,而不是直接跨越早期绩效预算的管理取向和新绩效预算时代的责任性取向。以我国部门预算的实际功能取向(“控制核心、绩效导向”)作为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起点,而非盲目照搬西方的绩效预算理论,符合理论源于实践的科学逻辑。

(二)面向未来与着眼现实的理论构架

绩效预算改革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核心是通过制定公共支出的绩效目标,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从目前注重资金投入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构架理应具备前瞻性和现实性,切合渐进式改革的切实需求。前瞻性要求预算绩效评价理论面向未来绩效预算改革的管理和责任取向,实质上是面向未来的基础理论:以公共财政和预算管理理论为基础、目标管理与投入产出理论为导向、绩效管理理论(效率理论)为核心,涵盖绩效目标驱动、绩效过程管理、绩效结果激励的系统化多层次绩效预算管理理论框架。现实性要求预算绩效评价理论考虑部门预算“控制核心、绩效导向”的客观功能取向。实质上是着眼现实的实现理论:以基础理论为导向,从实践操作角度确立预算绩效评价的实现框架――控制与结果绩效适当融合的评价目标与评价理念,预算绩效的评价系统,双向推进的实现路径(整合中央部门预算改革与基层单位预算改革级次、绩效预算改革与部门预算改革目标、远期绩效预算管理与近期预算绩效评价方案)。

数控编程基础入门篇4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8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一、精细管理思想在预算编制中的运用实践

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理念,是一种管理态度,是一种精益求精的企业文化。精细化管理强调精确化、数据化,就是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建立全方位的管理标准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使管理上的每一个执行细节都可以做到精确化、数据化,最终使整个管理过程达到可控。

全面预算管理是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中心,通过预算的编制、分解下达、执行、控制调整、分析考核,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围绕经营目标开展并纳入预算管理,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先进的内部管理控制体系。

可以说,全面预算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精细化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具体体现,两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精细化管理思想在预算编制中的具体运用

部分企业在预算编制上,更多地采用前期基数加减变动因素的滚动预算编制方法,而很少采用零基预算方法。由于在实际工作中,限于管理体制,并且预算编制部门与预算执行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许多基础资料,包括本期影响预算的变动因素都是由预算执行部门提供,资料提供的详细程度、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报部门、人员的诚信程度。而由于存在利益的博弈,相关部门、人员更多倾向于虚报、简报,预算编制部门受成本过高、信息量过少的制约,无法对其真实性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估,只能凭经验判断,导致预算的权威性、可执行度降低,使预算的刚性约束作用受到损害。

解决或改进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是发挥企业层级管理的优势,运用信息化手段,在编制成本允许的范围内,将预算编制尽可能精细化,大量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从而达到使预算编制部门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并且使设备数量、工作量、费用定额、预算金额等各项详细数据在的预算编制、沟通过程中,完全向各级管理人员公开,实现预算的“透明化”,一方面做好充分沟通,减少理解不一致造成的预算失真现象,更重要的是用“阳光”的“消毒”作用,将相关部门、人员的虚报、简报现象降到最低,不断提高预算的权威性、可执行度。

如在《设备维修费用预算表》的编制中,首先要将设备按设备管理规程分大类,再按设备主要规格分小类,甚至是分单台制订修理系数、维修及定检费用定额、每年维修和定检次数。设备台数由设备管理部门组织车间、班组提报《设备维修工作量预算表》,其中需详细填报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管辖班组、数量、修程,修程还需按预算考核期详细列报。由于设备资料较为详细,预算编制部门一方面可以通过固定资产台账进行核实;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对相关部门、人员诚信程度等各种历史经验,用抽样方法有重点地进行现场实地抽查、核实。此外,还可向不同层级的相关管理人员公开信息并与其充分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争取他们的支持,减小日后预算执行的阻力,同时进行“阳光消毒”。

三、运用上述方法需关注的几个问题

1.理念先行。精细化管理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永续精进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的常态管理。首先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从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对预算编制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并帮助消除个别部门、人员的抵触情绪。要积极组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员工掌握精细化操作步骤、技术标准等。要深入基层,了解在精细化管理的进程中存在的困难,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预算编制部门要树立“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通过合理组织,将繁重的工作量分解落实到各部门、车间、班组,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保证预算编制的效率、质量。

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由于相关制度建设的相对滞后,一些制度阻碍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必须加大制度创新,修订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使预算编制做到有章可循。

3.健全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编制专业化水平。预算编制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业务工作,需要预算编制部门与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纵向分层级、横向分专业,建立起职责明确、目标统一、协调高效的预算编制责任体系。在精细管理中,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预算的编制质量。要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流程,重点做好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狠抓核算、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4.切实推行零基预算。零基预算的核心是以“零”为基础,即重新审核和评估所有必要工作量,以工作量为基础,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预算。

5.加快信息化建设,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必须建立在掌握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基础上,信息化的技术支撑非常关键。要以预算单位人员及设备基础信息库、预算编制政策资料库等数据库为基础,构建预算编审管理信息支持系统,为提高预算编审管理质量和效率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6.完善全面预算的日常管理工作,不断加强预算编制的基础。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一要以人为本,实施激励措施,激发员工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制度过硬,奖惩分明,限制不利于预算指标完成的各种行为;三要借助计算机网络建立跟踪监控、信息反馈系统,要求各预算执行部门按时传送《预算执行情况月报表》及分析报告,详细说明预算执行偏差的原因,提出纠正偏差的措施。四要做好预算调整。具体措施包括:以书面的形式制定预算责任分工,确定预算责任归属;各部门建立预算管理台账,每月及时登记并主动与财务对账,详细纪录预算数量、金额、执行预算差异数、差异说明等;定期召开预算控制例会,做好预算的跟踪分析和预算差异分析报告。

7.逐步改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发掘管理盲点。逐步完善管理流程,要有重点、有主次。着重抓住预算管理流程、收入流程、资本性支出流程、费用支出流程四个环节,深入到企业各个环节。在业务流程中,每一项业务要抓住四个“主要点”,即主要关注点、主要控制点,主要分析点和主要关联点。每个点上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同时,要详细划清各个点上职责界限,明确关联点的责任。在四个“主要点”上,必须具备完善的数据资料或证明性文字资料。

8.尽可能细化支出项目,不断调整完善定额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的定额标准体系,是编制高质量预算的基础。目前,我们依据的定额标准体系大多年久失“修”,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预算编制的实践中做有心人,注意资料积累,发挥各级专业人员积极性,不断地进行修订、补充、完善。

9.加强预算编制绩效考评,促进预算编制精细化。实行预算编制绩效考评,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凭指标评价工作,凭业绩考核干部。在考核中,不仅要有定性的东西,还要量化的工作内容、工作质量,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而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度,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古人就提倡“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不仅在预算编制中需要贯彻精细化管理思想,而且在预算执行、控制、分析、考核等全面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也有必要,而且能够借助精细化管理思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达到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先进的预算管理控制体系。我们要努力克服“差不多”、“大概”、“可能”、“好像”等各种不利于实现精细化管理的观念,改变浅尝辄止的毛病,提倡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细。“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我们通过不断推进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必能为完成企业经营目标,提高企业效益,推动企业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孝.精细化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13).

[2]金翔.精细化预算管理浙江电力财务战略选择[J].电力信息化,2005(05).

[3]彭秦晋.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数控编程基础入门篇5

1、能够掌握数控基础理论模块:

1.1、数控基础理论部分:在编制教材时,这是数控操作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基础模块。

1.2、这个模块的教学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数控加工基础理论,为实作打下足够的理论基础。

1.3、模块的教学内容包括:

数控机床的产生、发展、组成、分类、特点、数控机床的坐标系。工序的划分及必备的工艺基础知识,包括切削用量及工装设备的选择的基础知识。

安排教学时数:20学时。

通过这个模块,学生要有对数控车床的最基本的认识,对数控编程要有最一个感性的理解。

2.能够掌握数控操作入门模块:

2.1、数控操作入门,让学生熟悉数控机床的各种运动状态,掌握坐标系在实作时的实质含意。要求学生不是要学得快,而是要学得好。进而让教学的内容更丰富,一方面手动操作数控机床,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结构及运动状态,坐标方向,并能用手动的方式加工简单零件;另一方面定义工件坐标系,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建立工作坐标系,并能自动加工简单零件,要求手动切断。

2.2、教学课时:20学时(包括相关的理论课时)。

相关的理论教学是要学生在实际的操作和现场充分认识数控车床的结构及运动状况,为其自动操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专门针对现在的学生空间理解能力弱而设定的一个模块。

3.掌握单把刀具自动加工模块:这是数控操作基础的升华过渡模块

3.1、单把刀具自动加工模块让学生能够完全独立地建立工作工件系并自动加工一些简单的零件,并能够掌握怎样在加工中保证加工精度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磨外圆刀。

3.2、单把刀具自动加工模块教学内容:

3.2.1、阶梯小轴的加工。要求能独立编制简单零件的自动加工程序并完成自动加工过程。用手动的方式切断。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加工阶段的划分原则及切削用量的选择原则,以达到要求的加工精度。

3.2.2、实训课题二:锥度的加工。

3.2.3、实训课题三:圆弧面加工。

3.2.4、实训课题四:圆角及倒角的加工。

3.3、教学课时:40学时(包括相关的理论课时)。

原本在数控加工中是不能截然的将单把刀和多把刀的自动加工分开,但是由于我们是针对特殊的群体,基础特别薄弱的学生,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设定这个模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控程序的编定方法及自动加工过程中一些技巧。而且通过实践教学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最基本的自动加工程序及工件坐标系的确定,起到了很好的过渡作用。

4.多把刀具自动加工模块:这是数控操作的深化模块

4.1、多把刀具自动加工模块,让学生能够编制较为复杂零件的数控程序并能使用多把刀具自动加工一些较为复杂的零件,并能进一步掌握怎样在数控加工中保证加工精度的方法。

4.2、这个模块的的教学内容:

4.2.1、实训课题一:对刀的操作(对切断刀)。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对刀,保证两把刀具的坐标同一性,并用两把刀具自动加工简单外圆,不要求切断。

4.2.2、实训课题二:切槽及切断加工。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编制切槽及切断程序。并自动加工零件,要求自动切断。

4.2.3、实训课题三:切宽槽加工。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编制切宽槽程序,并自动加工及切断零件。

4.2.4、实训课题四:螺纹加工。要求学生能够对螺纹刀具,保证多把刀具的坐标同一性。能够编制简单螺纹零件的程序并自动加工及切断。

4.2.5:内凹圆弧的加工。要求学生掌握内凹圆弧的编程方法,并自动加工内凹圆弧。

4.3、教学课时:40学时(包括相关的理论课时)。

在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数控编程及操作技术的前提下,更进一步深化所学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前一个模块的知识理解更深刻,更具体,起到了很好的知识扩展和延伸作用。

5.外轮廓综合零件加工:这个模块为综合训练模块

5.1、外轮廓综合零件加工,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编制复杂零件的程序,并自动加工、切断并保证加工质量,熟练掌握多把刀具的对刀操作。

5.2、这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5.2.1、实训课题一:综合零件一加工。要求独立编制复杂零件的程序及自动加工及自动切断,保证加工质量,熟练对刀。

5.2.2、实训课题二:综合零件二加工。要求同上。

5.2.3、实训课题三:综合零件三加工。要求同上。

5.2.4、实训课题四:综合零件四加工。要求同上。

5.3、教学课时:40学时(包括相关的理论课时)。

在这个阶段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并在操作上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还可以在这个阶段划分出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以备下一步因材施教。

二.强化训练阶段:(含三个模块)

6.异型表面的加工:这个模块为强化模块(针对优生使用)

6.1、这个模块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编制较特殊地一些零件表面的自动加工程序,并能自行选择刀具,初步掌握刀具的一些特殊要求。

6.2、这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实训课题一:较深内凹表面的加工。要求学生掌握异型表面对刀具的特殊要求,并能编制简单异型表面的程序且自动加工。

实训课题二:手柄的加工。能编制较复杂异型零件的加工,满足复杂异型表面对刀具的特殊要求。

实训课题三:葫芦的加工。

7.内孔表面加工:这个模块为强化模块(针对优生使用)

7.1、这个模块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对内孔表面的数控编程及自动加工方法。

7.2、这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实训课题一:光孔的加工。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编制光孔加工程序并完成自动加工,保证加工质量。

实训课题二:圆弧内孔的加工。

实训课题三:螺纹内孔的加工。

8.配合零件的加工:这个模块为竞赛模块(针对竞赛学生使用)

8.1、这个模块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加工较复杂的配合零件,并达到相关的配合要求,同时要能独立制作一些必需的专用夹具,刃磨刀具等工装设备。

8.2、这个模块的教学内容:

数控编程基础入门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化的普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我们终身最有用的技能之一。《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所有专业的基础课,也是所有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现在高职教育的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何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职业教育之路是摆在我们教育者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课程定位

关于本门课的定位,我们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学生有三个主要地方用到计算机技术。一个是在求职时,如何在众多的求职简历中脱颖而出,需要学生设计独特的文档格式。发送电子简历又用到了互联网。第二个是学生在营销过程中,如何设计策划方案,广告方案,写出营销软文,要用到办公软件和互联网。第三个是在日常工作当中,如何上传下达文件,总结自己工作,要用到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因此,我们归纳出学生今后用得最多的计算机技术是office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技术。而office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技术中最重要的技能是设计文档格式和编辑、排版技术。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将课程定位为:该课程面向一年级新生,从浅入深,学生将学习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知识,并重点学习编辑、排版技术,本门课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课。

二、课程目标

根据前面的定位,我们主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①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基础。②编辑、排版技术。

1.知识目标:①windowsXp操作系统。主要学习:资源管理;控制面板;附件工具;桌面设置。②powerpoint。主要学习:幻灯片编辑;对象编辑;演示文稿放映;打印和打包。③word。主要学习:格式编辑;表格编辑;版面编辑;高级编辑。④excel。主要学习:单元格编辑;公式与函数;图表编辑;数据处理和统计。⑤互联网应用。主要学习:邮件接收和发送;BBS和论坛;博客;QQ洽谈。

2.能力目标:①打字的能力。要求每分钟120个英文,60个汉字。②用winXp管理资源的能力。主要要求能创建文件夹,复制和移动文件夹。③word文档编辑的能力。要求接到一项文档编辑任务时能按照要求编辑排版好。④excel数据处理和统计的能力。要求会进行单元格的编辑,数据的处理和统计。⑤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的能力。要求演示文稿简明扼要,图文并茂。⑥能用互联网发送和接收邮件,查找信息。⑦通过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证(中级)。

3.职业素养:培养并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意识,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的选取

教材的选取既要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要符合我们的目标,因此我们选取了邹月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及实训指导》(以下简称《案例教程》)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编写的《办公软件应用:试题汇编》(以下简称《试题汇编》)。《案例教程》采用工作任务驱动,讲解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为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基础知识。《试题汇编》针对高新技术考试,编辑了八个单元的练习,主要学习编辑、排版方面的技能。

四、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工作任务驱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思路是:①理清重点:本门课学习的内容多,时间短,重点放在word和excel的学习上。②教学内容先易后难。先讲windowsXp,powerpoint,再讲word和excel,最后讲互联网应用。③工作任务台阶式。例如编辑技术的学习,可以先从文字的录入和编辑开始,再学习文档格式设置与编排,最后学习整个版面设置与编排。

2.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①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学习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的基础知识。②编辑、排版技术的学习。主要内容有:文字的录入与编辑;文档的格式设置与编排;文档表格的创建与设置;文档的版面设置与编排;电子表格工作簿的操作;电子表格中的数据处理;mSword和mSexcel的进阶综合应用。

3.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工作任务驱动。《试题汇编》这本书已经分好8个单元,每个单元有20篇任务。其中:文字录入与编辑任务:20篇;文档的格式设置与编排任务:20篇;文档表格的创建与设置任务:20篇;文档的版面设置与编排任务:20篇;电子表格格式编辑任务:20篇;电子表格的数据处理任务:20篇;mSword和mSexcel的进阶应用:20篇。

4.实践教学和质量控制。实践教学要和理论教学相配合,理论教学一般先观赏范文,再由教师示范操作,再学生操作,再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最后总结提高。实践教学则首先要有实训指导书、实训题目和实训要求,再抽取各单元题目让学生练习。

质量控制主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在实操课时监控每个学生要完成相应的作业;二是及时批改作业并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课程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机试,每个单元抽选一道题,共八道题。

数控编程基础入门篇7

关键词:高职数控技术课程改革

1.原课程体系分析

1.1采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学科门类划分细、数量多

原先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基本与机械加工专业的一致,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工程力学、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金属工艺学、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微机原理应用、机械加工工艺等多门课程。

1.2理论与实践分开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时间少

原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的理论与实践分别开设课程,一般是在理论教学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由于实践教学周数有限,实践学时通常都少于理论学时。

1.3课程衔接处理不够,在时间安排上过于集中

专业基础课程各自成一体系,独立性较强,相互间呈平行关系。故在教学安排时,各门课程衔接性体现不出。且在时间安排上,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第二、三学期开出,没有与骨干课程进行配套实施。

2.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2.1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高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少部分学生的人生目标不明确、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较差。如果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分科课程的组织模式,采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理论知识点过多、过深、过杂,就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

2.2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服务于专业骨干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应做到“必需、够用”就行,教学的目的是为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骨干课程来服务的。如果专业基础课程开设过多,占用学时过多,势必影响骨干课程的门数和总课时,不利于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操作技能,无法真正突出专业技能训练。

2.3综合化改革是为更好地因材施教

原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采用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方式单一,容易形成应试教育,而没有充分考虑到课程的实用性。中职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对不同的学生应尽量给予不同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在教学上能够因材施教,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综上所述,原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决定了对其进行综合化改革的必要性。

3.具体做法

3.1精选教学内容,整合基础课程

首先对各门基础课程的内容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类,剔除与数控专业无关的知识点,简化理论较深的知识点,然后再进行重新划分课程科目,整合相关知识点,突出服务主干课程和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如综合化改革中将原《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电工电子》,以电工初级工的鉴定标准来设计课程内容,去除电子技术的部分理论较深、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原《工程力学》中理论计算的内容过多,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来说太难,并且在后面的学习中应用不多,因此将这门课程中的有关基本概念的知识点并入《机械设计基础》中,使《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内容,不作复杂计算要求。通过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数目减少了,内容更加精练和具有针对性,同时压缩了基础课程的课时,为增加实践课时和开设更多的主干课程提供了条件。

3.2注意课程衔接,优化教学计划

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明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学安排上加强课程间的衔接。如《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制图测绘实训》三门课程间的安排上注意衔接关系,将《计算机绘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基本绘图命令的操作学习,与《机械制图》并行安排教学;第二部分为计算机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操作学习,安排在《制图测绘实训》后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

3.3突出技能要求,创新考核方式

进行教学方式、手段的改革也是综合化改革的重点之一,通过引入一体化教学、模块任务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参加鉴定考证,突出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如《计算机绘图》采用模块式项目教学法进行训练,以上机操作为主,理论讲解为辅,让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进行合作和讨论来自己完成任务,避免以往《计算机绘图》中学生依葫芦画瓢,学后就忘的情况出现。在《电工电子》、《计算机绘图》等多门课程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并作为考核方式之一,使学生每学期有一次参加技能鉴定的机会,能较好地适应今后岗位的需求。

3.4改革后的基础课程体系

(1)《电工电子技术》:以初级电工的鉴定标准要求,简化电子技术的部分内容。(2)《机械制图》:与《计算机绘图》相结合,以学生能够识图为基础,适当降低难度。(3)《计算机绘图》:自编教材,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与《机械制图》和《制图测绘》实习综合安排教学进度,学生参加绘图员考证。(4)《机械设计基础》:包括工程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常用机构和机械零件等内容,对有关理论计算不作要求。(5)《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自编教材,包括常用材料和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及金属切削的基础知识、常用加工方法综述与零件的结构工艺性等内容。(6)《设备控制基础》:将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技术相互贯通,压缩了传统内容,利用本校有较好的pLC实训设施,适当拓展了可编程控制器部分的知识与内容。

4.结语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基础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对学生来说,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与实作相结合,在学习上更易激发起兴趣。同时,由于能够更快地接触专业主干课程,学生较早地对本专业要学什么、今后干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使学习的目标性更强。但在综合化改革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要注意做好配套教材的完善。由于多门课程需进行知识点的综合整理,有些课程难以找到相应配套的教材。对此,我们主要是通过自编教材来满足教学需求。这些自编教材质量的高低将很大地影响到综合化改革的效果。二是要提升教师对专业基础课程综合化改革的认识。要使每一位教师认识到综合化改革不仅仅是简单地对课程内容的整合,更是对整个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的综合,从而要求教师去更加全面的掌握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要组织进行编写教材,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数控编程基础入门篇8

一、医院部门预算管理的作用

1.医院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有利于规划医院发展目标的实现。医院部门预算管理通过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以及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与考评,将医院的长期规划、短期发展相结合,保障了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

2.医院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有利于激发科室职工发展的积极性。实行部门预算管理,使职工在参与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了解医院的发展总体目标,有助于激励职工围绕预算目标努力工作,改善经营管理,降低和控制成本费用,增强职工的凝聚力。

3.医院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有利于维护医院经营活动良性发展。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是经济管理的基础,也是监控经营活动的依据。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期末的过程中,通过各项措施对医院经营活动起到预算管理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作用。

4.医院实行部门预算管理有利于评价责任科室的工作绩效。在部门预算管理实施的过程中,预算管理对工作业绩的考核是在对其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反映,这种分析比较客观公正,作为考核各科室工作业绩的主要依据及标准。

二、医院部门预算管理的原则

1.保证重点的原则。结合医院年度工作计划,重点保障医疗活动正常开支,重点保障职工收入逐年提高,重点保障专科和人才队伍建设,重点保障医院发展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压缩日常公用支出。

2.量入为出的原则。部门预算应依据上年度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结合当年医院事业发展规划,合理预测本年度的收支,坚持以收定支,略有结余,不得编制赤字部门预算。

3.收支统管的原则。医院的各项收支必须全部纳入预算统一管理,不得隐瞒、少列收支。部门预算既要体现实际需要,又要考虑财力可能,做到统筹安排、综合平衡。

4.精打细算的原则。部门预算体现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实事求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三、医院部门预算管理的体系

医院应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任务和具体要求。部门预算的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科学合理,形成整个预算管理体系。

1.医院职工代表大会是医院部门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批医院年度部门预算方案。院务委员会是医院部门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制定年度部门预算方案。医院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由院长负责。医院财务部门是部门预算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部门预算管理工作。医院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与部门预算管理工作。

2.医院财务部门,主要负责拟订部门预算目标和部门预算政策;制定部门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组织编制、审议、平衡年度部门预算草案;组织下达经批准的年度部门预算;协调、解决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具体问题;考核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督促完成部门预算目标;负责定期向院领导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3.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本部门管理范围的部门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分析等工作,并配合做好医院部门预算的综合平衡、控制、分析、考核等工作,同时接受财务部门的检查和考核。医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管理范围的部门预算的执行结果负责。

四、医院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

1.部门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医院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预算编制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一是要如实预测收入,全面分析上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增强收入预测的准确性。二是要正确测算各种因素对收支的影响。分析测算部门预算年度内政府有关政策对医院收支的影响;分析医院事业发展计划对医院收支的要求,医院当年履行职能所必须的硬性支出全部编入当年预算。三是相关基础信息资料要按要求核准,不虚报、不漏报。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部门预算要早编细编,每年初就要开始研究编制下年度的预算,预算编制要细化到各类收支项目。

2.部门预算编制的内容。收入预算的编制。根据财政、物价、税务等有关部门规定,属于有明确收费标准的项目,结合业务量编制部门预算。没有明确收费标准的项目,则要根据以前年度收入水平,结合本年的相关影响因素编列。

支出预算的编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医院事业发展计划、工作任务、人员编制,有关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物资供应及价格变化等因素编制部门预算。没有支出定额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测算编列。

专用基金收支预算的编制。医院专用基金包括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住房基金等,根据有关规定按提取比例编制部门预算。

事业发展项目预算编制。医院的购置设备、改造医疗环境、修缮房屋、自筹基本建设资金等项目,根据业务发展需要,进行可行性论证,本着保证重点、兼顾一般、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编制部门预算。

3.部门预算编制的程序。医院部门预算实行“二上二下”的编制程序:

“一上”:医院根据上级财政部门的要求,编制“以人员为主的基础信息、申报项目支出预算、收入预算预测情况”等三项基础资料,并按规定要求和时间上报上级财政部门。

“一下”:上级财政部门对医院报送的三项基础资料进行审核,下达收支预算总控制数和项目支出预算财政拨款控制数。

“二上”:医院根据上级财政部门下达的收支预算总控制数等正式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计划,并按规定要求和时间上报上级财政部门。

“二下”:预算计划经上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正式批复下达医院部门预算,即成为医院预算执行的依据。

4.部门预算执行与调整。部门预算执行实行“切块管理、审定项目、归口审批、逐级负责”的管理原则,部门预算批复按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下达。职能部门负责人对管理范围内的预算执行负责,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支出审批制度和程序,不得突破预算指标。预算实行项目编号管理,无预算编号,不得报销列支。

属于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的预算项目,要依照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进行。对于属省级集中采购目录范围内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必须严格执行政府采购预算。

预算项目和数额不得随意调整,更不得挪作他用。凡因涉及到政府政策因素或医院重大项目需调整或追加预算,必须通过论证申报,落实资金来源,报经院领导审核。大额部门预算资金调整须经院务委员会通过,由财务部门执行。财政性支出的调整须报财政部门审批后执行。

五、医院部门预算分析与考核

1.医院财务部门对各个科室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分析,做好部门预算调控工作。一是按部门预算执行部门分户账进行统计,分析各部门的预算完成情况。二是充分考虑影响支出的各种因素,对部门预算执行数与部门预算目标数之间的差额进行比较,并分析原因。三是将当期部门预算执行数与上年同期部门预算执行数相比较,与部门预算批复相比较,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产生差额的原因。

2.部门预算绩效考核,应全面总结评价部门预算的编制是否准确,执行是否合理、准确、科学,调整是否符合规定等内容。医院部门预算绩效考核,以医院下达的部门预算批复为依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实行跟踪管理,分级考核,及时反馈。

3.部门预算绩效考核的内容:一是制度建设、管理措施评价。主要包括部门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过程中的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等方面。二是资金使用情况评价。主要包括资金的申请、批复、使用范围、使用金额等方面。三是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尤其是大型项目的资金使用,主要包括预期目标完成情况、完成的质量、及时性和项目完成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

4.部门预算绩效考核的方法。财务部门应加强与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确保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能够相互监督、核对一致。财务部门应对重大预算项目和内容,密切跟踪其实施进度和完成情况,实行严格监控。

一是财务部门会同审计、监察等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职能部门及人员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实行部门预算绩效考核。

二是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管理范围的预算执行情况负责,对管理范围的各科室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严格执行财务支出审批制度和程序,积极配合部门预算执行的监督和检查。

数控编程基础入门篇9

关键词:预算;模式;流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F8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2

一、近年预算编制改革历程

我市于2002年开始进行了政府预算改革,首先把行政、事业单位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构建起“一个部门一本预算”框架,将以前的复式预算改进为综合预算管理;接着建起了人员基础信息资料库,提高了基本支出的透明度;2008年建立了基础信息和项目信息数据管理平台,将财政局信息数据库与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系统连接起来,提升了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2009年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办法》,规范了绩效评价的程序和步骤,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011年对安排到部门的常年项目进行了清理,取消了那些事项已完成或用途已改变的项目,开始对项目也实行精细化管理。这一年还进行了市级机关公务用车定额标准管理试点,并且市级部门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2012年,使用金财工程“大平台”进行预算管理,加强了财政局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监管,使预算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模式

目前,我市预算的基本模式:(一)是将一个部门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按照统一的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做到“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二)是进行统合预算管理,即将单位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面、完整地纳入部门预算处理。(三)是规范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编制,科学核定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标准体系;项目支出通过项目库管理,明确政府采购项目预算编制要求。(四)是预算编制时间从每年7月开始,实行“二上二下”程序,编制时间为8个月。

三、预算编制流程

(一)每年7月下旬,市财政局组织学习下一年部门预算编制方法。(二)7月下旬至8月中旬,市级各行政事业单位完成基本支出基础数据表的填制报送、项目入库等基础工作,提交市财政局审核。同时根据当年专项资金目录,做好专项资金设立、项目征集的准备工作。(三)8月中旬,市财政局组织召开下一年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布置会。(四)8月到9月上旬,预算单位在项目库系统中完成专项资金设立及专项资金项目征集工作,并提交财政局审核。(五)9月到10月上旬,市财政局审核行政事业单位报送的基本支出基础数据、项目、专项资金等资料。(六)10月中旬,市财政局下达次年预算控制数。(七)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行政事业单位根据财政局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草案报送市财政局审核形成最终预算草案。接下来提交市人代会审议,然后报市政府分管领导签批同意。(八)11月下旬,市财政局汇总市级部门预算草案,然后报市政府审定,并提交市人代会审议。(九)12月,市行政事业单位编制未来三年的滚动财政规划,形成。

四、具体编制方法

(一)编制收入预算

1.收入预算编制的方法

编制收入预算,项目需要合法、合理。填报的各种收入必须是依法取得的,所有的收入都要纳入公共预算管理(除了教育收费专户专项管理外),并全部上缴财政国库。行政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包括财政拨款收入、事业单位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上级补助、其他收入、上年结转等。其中以财政拨款收入为主,财政拨款又分为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和政府性基金拨款。因来源多种多样,项目也很多,填报预算时各种收入都要考虑全面并具体来源及条目,不能漏填,更不能在预算外还保留有“其他收入项目”。预算要根据发展计划和履行职责的需要及完成预计的各项工作任务的财力需要,并结合近几年来的实际收入及参考各种增减收入的因素进行测算,尽量使预算数据真实准确,做到不夸大收入或隐瞒收入。

2.编制口径

编“一上”预算时,在“收入录入表”中填上(当年财政拨款收入不填)各项收入。

编“二上”预算时有以下要求:财政拨款收入按财政局下达的控制数编制。其中行政和参公单位经费拨款按零基预算原则核定,其征收的罚没收入、行政性收费按照一定的比例核定成本性支出的控制规模。事业单位的经费拨款控制数按照“基数+增长”的原则编制。在编制年初预算时,应优先保障人员的支出,不能留有缺口。非税收入结算周期为上年10月至当年9月。

(二)基本支出预算编制

1.基本支出编制原则

基本支出是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优先保障,统筹安排,定员定额管理以维持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正常运转。

基本支出预算中最重要的是人员支出这块儿,今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基础资料实现了与人社部门对接导入,行政参公单位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按市人社局提供的工资基金数据核定,由系统自动生成大部分;其他人员按“其他人员情况表”填报长期聘用人员、长期临时工。财政经费全额拨款的人员支出按编制财政应负担实有人数核定。

数控编程基础入门篇10

一、如何做好预算编制

1.预算编制的原则

集团公司为合理配置本企业财务资源,在编制预算前,首先由集团财务部门根据公司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战略发展要求,明确各单位的发展方向,制订预算编制原则。预算编制原则一般包括:(1)确定成本费用控制重点。针对公司以往成本费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预算年度的控制要求。比如,对管理费用可以要求在上一个预算年度的基础上下降5%,而对下降空间较大的企业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2)确定投资方向。符合集团公司战略发展方向的产业和核心企业,在基建投资、固定资产零星购置、融资规模上都应给予支持,也允许个别企业的管理费用在上年度基础上有所突破,但前提是营业收入要比上年度有大幅度增长;凡不符合集团公司重点发展的产业或行业,原则上不追加投资,其投资安排以当年的折旧来源为限,维持简单再生产,资金以上缴为主;(3)保证预算的严肃性。要求各单位的正职对预算的严肃性负责,确保预算编制在“资料收集——审查汇总——调整抵消——结果确认”全过程中做到“全面、准确、有序、合理、合规”;(4)盈利企业要增利、亏损企业要减亏、费用单位要节约。

2.预算编制项目

预算编制的项目主要包括:成本费用预算、收入预算、资产负债预算、职能部门费用预算、财务指标预算、资本预算、现金流量预算。

(1)成本费用预算,包括营业成本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经营销售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管理费用预算、维修费用预算、职能部门费用预算。

(2)收入预算,包括主营业务收入预算,其它业务收入预算,营业外收入预算,投资收入预算,其它投资收入、投资处理盈利和亏损预算。

(3)资产负债预算,包括对外投资预算,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购建预算,固定资产增减分类预算,固定资产零星购置、固定资产报废预算,基本建设预算,往来款项预算,借款和债券预算。

(4)职能部门费用预算,一般由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在预算年度应完成的任务来确定费用基数,负责本部门费用预算编制和上报。财务部门以上年实际数为基础,综合预算年度的任务量再进行调整。

(5)财务指标预算。财务指标有简单的,如净利润、管理费用等,这些指标从会计报表中直接可以得到,它提供的实际上还是会计信息;而有些指标是复合的,如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资本金回报率(roc)、自由现金流(fcf)、息税前营业利润(ebit)、有息负债率(dr)等,这些指标不能直接从会计报表中获取,需要经过几个财务指标的对比计算才能得出,它体现出的是财务信息。把这类指标也列入预算,能考核和分析企业的投资回报情况、企业能支配的现金流量情况、经营利润完成情况、负债情况等,它比单纯的报表数字更有比较和考核意义,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和获利能力。

另外还有资本预算,现金流量预算等。

预算是全员、全过程预算。要做到凡涉及到资金活动的地方都要有预算,使预算无死角、无遗漏。

3.预算布置

预算文件经集团总部主要部门反复讨论修改后,以纸制文件形式向下属和控股公司下达,为便于部门汇总,由财务部门统一制作预算表格、软盘,统一下发。为防止各公司在理解上产生歧义,财务部门要专门召开一次预算布置会议,要求下属公司、控股公司及各职能部门预算编制人员参加,由财务部门的预算主管对预算原则和要求逐条讲解。

4.预算调整

预算文件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下达,编制基础是当年的1-9月的实际完成情况,后三个月采用预测数。预算编制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预算后,可能有一部分企业预算编制不符合总部要求,有的是技术上的,但更多的是费用控制、收入、利润等指标达不到总部要求,这就需要各归口主管花费大量的精力,分析各单位的预算和会计报表,必要时还要到单位核对有关的数字,了解情况,力争使预算接近实际。

5.下达目标责任书

各单位和部门的预算经过多次修改达到总部要求后,由其签章确认,总部下达预算批准意见。批准的预算要以一种明了的方式固定下来,这就是目标责任书(由总部财务部门统一制作)。目标责任书中一般包括业务量、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净利润、管理费用、资产优化、财务管理等指标,对应收账款和存货较多的公司,应增加周转次数等指标。

二、如何做好考核

为了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和执行结果,必须把预算的考核结果与各单位的工资、奖金挂钩,与经理的任免、升降、奖惩挂钩。考核一般一年两次。半年度考核一般以报表考核为主,发现没有按时间进度完成计划任务的单位要做重点分析,必要时要到公司调研,确属由于政策变化或非人为控制的因素导致公司不能按进度完成任务的,要调整计划。年终考核一般规模大、时间长,总部领导层要十分重视。一般应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成立考核机构

由审计、财务、人事(工资)、企业管理等部门联合组成考核组,审计部门作为牵头人。由于审计部门不参与预算编制,比较超脱,由其牵头考核,比较客观公正,也可发现预算中的不足,便于改进。三个部门的考核分工为:审计部门考核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财务部门考核财务基础管理工作,亦可以解释个别指标调整原因,人事(工资)部门考核工资和奖金等消费性基金支出情况,企业管理部门考核企业基础管理情况,如业务量指标等。

2.下发考核通知

考核机构成立后,以集团公司的名义,下发考核通知。通知中包括各家单位的具体考核时间、考核要求、需提供的资料及考核人员的分工。

3.现场考核重点

考核人员对照目标责任书,逐项检查,重点放在:(1)资产质量检查,如对超过一年未收回的经营性债权,按其金额全额扣除考核利润,确认无效益的投资全额扣除利润,超过半年的存货(房地产公司除外)全额扣除利润;(2)费用支出检查。检查交际费、差旅费、通讯费等经常性费用是否超支;(3)消费性基金检查。检查工资、奖金、福利等消费性支出是否在控制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