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园艺活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03

社区园艺活动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艺术家,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走进xx、走进xx,对于xx学子沐浴中华优秀文化、亲近中华国粹艺术是难得的机遇,这是xx教育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一件大好事。在此,我代表xx党组对活动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对xxxx事业的厚爱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由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而成,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xx能把“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首站选到xx,这是对xx的信任和鼓励,xx将大力支持、抓实抓好,并和xx工作整合推进、联动实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希望全区各中小学校要认真研究研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进课堂的途径和模式,让青少年学生在文化艺术浸润中培育民族情感,增强文化素养。希望xx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创新课程体系,找准传统文化为未来教育的结合点和创新点,当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的领头雁,为全区乃至全市提供高品质的办学范例。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谢谢!

社区园艺活动篇2

关键词:高雅艺术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很多高校都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建立了新校区。作为校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也逐步引起了高校管理者的重视。如何使新校区在文化底蕴馈乏的初始条件下,传承发扬老校区的文化传统,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构建和创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总结“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所取得的成效,我认为,高雅艺术在文化建设中具有其它文艺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广泛开展高雅艺术活动,是促进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新校区呼唤高雅艺术

校园文化与大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大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撰文指出,“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的根基血脉”[1]。新校区作为大学的一部分,如果没有文化作支撑,没有传统的校园文化底蕴,将最终失去其作为大学的意义或者与整个学校的办学宗旨相背离。而目前的高校新校区大多是在文化贫瘠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文化孤岛”现象。

(一)缺乏应有的人文氛围。高校新区周边极少有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缺乏文化元素,学生很难从周边环境中感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新校区建设最初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办学规模,建设的重点大多集中在硬件功能上,致使新校区给人的印象更多的是建筑物的集合,缺少能体现学校内涵及优良传统的人文气息。并且由于急功近利思想作祟,一些有深刻的人文、学术内涵的文化活动也处于明显不足的状态。

(二)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链。作为在老校区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校区,本应具有与老校区相同质地的精神文化。但由于教职工大都居住在市内,上班来下班走,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同时,新校区大都安排低年级学生入驻,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一般在老校区,新老学生之间交流沟通也非常少。因而,新校区学生难以从教工和高年级学生身上受到传统校园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三)缺乏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活动。新校区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缺乏与外界的互动,大学生鲜有接触市区内优秀的文化艺术节目的机会。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层次偏低,仅仅停留在娱乐层面,加之专业教师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较少,校园文化活动无法保证整体性和全面性的开展。

以上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文化活动氛围不浓厚,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而事实上,新校区学生对当前的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参与的热情,并不意味着他们排斥一切校园文化活动,相反,绝大部分学生非常渴望能参与到较高层次的文化活动中去。国家教育部对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情况的介绍显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广泛的认同:表示“非常欢迎”和“欢迎”的占到了93.7%,表示“震撼心灵、提高了艺术修养、获得艺术享受、学到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的学生,占活动参与者的89.6%以上。[2]这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对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是非常喜爱的。因此,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着力于满足文化活动主体的需要,积极地、有计划地引入高层次的文化艺术形式,让社会上优秀的艺术曲目和文化展览与校园建立密切联系。同时,大学生对高层次文化活动的热情向往和新校区提升文化品位的需要,也为高雅艺术进驻新校区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二、高雅艺术在高校新校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雅艺术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经典艺术,是全人类共有的文明财富,具有其他学科门类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高雅艺术的审美需求和对高尚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对正在建设发展中的高校新校区而言,高雅艺术恰如滋养干涸土壤的雨露,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启迪感染在校学生,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我认为,高雅艺术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高雅艺术中包含着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的内容,让在校大学生面对面地接触民族艺术、感受民族文化,必将会对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高校老校区多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大都包含在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和接纳,也必然有利于老校区文化传统向新校区的移植。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精神。新校区文化建设的目的既是对老校区文化的传承,又要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融聚时代精神,营造集包容性、开放性、批判性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氛围。[3]高雅文化通常充满先进知识分子的强烈忧患意识、载道意识,饱含人文精神,意蕴丰富而深刻,大学生在鉴赏这些艺术时可以认识社会的现状和前景,感悟人生的价值和责任。这对培养正确的大学精神,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三)有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近年来伴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大潮,各种不正常的文化形式在校园滋长,侵蚀校园,扰乱了校园的宁静,大学生们深受庸俗文化的腐蚀。让学生多接触些高雅艺术,可让他们的内心得到震撼,能够自觉抵制庸俗,追求心灵的纯真、平静,追求高雅高尚。同时,通过高雅艺术的熏陶,大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文化修养也会得以提高,再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会更加注重活动的艺术水准,这无疑会促进校园文化活动品位和层次的提高。

(四)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高雅艺术对于提高大学的审美能力、综合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必然会提升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热情,促使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三、努力营造适宜高雅艺术发展的校园环境

与办学基础设施的建设相比,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创新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是现代化大学发展的必然。高雅艺术对校园文化具有积极的引导和催化作用,在高等教育界已形成了广泛的共识。高校新校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引入高雅艺术时,应根据需要加强校园环境、氛围的营造,为高雅艺术在校园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加大经费投入,完善配套设施。在各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过程中,因财力有限,一般会把大学生活动礼堂、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的建设作为锦上添花的项目,安排到后期工程来完成。这种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对校园文化建设非常不利。对高校而言,推广高雅艺术,合适的演出场地是必备的。就目前高校所推广的高雅艺术来看,其中绝大部分属于表演艺术,而场地设施的质量,如灯光、舞台布景、场馆构造等往往能够极大地影响演出的效果,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把校区文化艺术场馆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放在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同时,高雅艺术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高校新校区要将活动经费纳入学校的财政预算,逐步提高投入比例,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提高社会参与度,不断增强经费保障,提高高雅艺术进校园的频度。

(二)加强宣传推广,营造校园氛围。高雅艺术作为众多门类中一束独具魅力的花朵,历经兴衰沉淀至今,其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具有不可计量性。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偏重于对物质的追求,受大众文化甚至庸俗文化的长期影响,导致对高雅艺术的认识比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高雅艺术的宣传推广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宣传引导时融入时尚元素,用网络、报纸、校园广播等现代传媒工具和手段激活传统文化,用全新的方式加强宣传和推广高雅艺术,让更多的大学生自觉地去了解、欣赏和接受传统文化艺术,为高雅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

(三)强化艺术教育,提高欣赏水平。如果观众缺乏应有的艺术知识,欣赏水平不高,势必会影响高雅艺术的演出效果和接受效果。例如,音乐会上观众因不了解鼓掌的时机而破坏演出气氛的现象屡见不鲜。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本身就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促进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举措。高校应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建设,首先,在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强化艺术文化的渗透,提高大学生对高雅艺术的认知度。可以通过设置选修课的形式,将艺术门类专业课程设置为公共的选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公共艺术教育。其次,可以通过举办高雅艺术学术讲座等形式,激发大学生学习高雅艺术的热情,提高学生接受艺术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为高雅艺术开辟更加广阔的校园生存空间。

(四)结合校区实际,注重传承融合。高雅艺术进校园并不是一定要把京剧、昆曲、话剧、交响乐、歌剧、芭蕾舞都要搬到学校,也不是为了培养很多艺术人才。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坚持“注重数量和质量”、“注重结果和过程”、“注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4]各高校要结合本土的地域文化和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从有利于传承本土文化、凝炼校园精神的角度,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开展高雅艺术活动。同时,要重视大学生习得高雅艺术后的再创造,鼓励和组织学生成立大学生艺术团、合唱团、管乐队、舞蹈队和话剧社等团体,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合唱节、戏剧节,使大学生由台下走到台上,不断产生具有大学生特性和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将高雅艺术的意识与概念行为引向所有普通大学生群体。

(五)健全工作机制,促进持续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同样,高雅艺术进校园不是几场演出、几场讲座、几天的事情,更不是一时的兴趣或“一阵风”。因此,要将高雅艺术活动的开展纳入校园文化建设规划之中;提出明确的目标,制定具体的活动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明确组织形式和责任部门;建立健全保证活动开展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只有将科学的工作机制作保障,才能保证高雅艺术在校园的健康持续开展。

总之,高雅艺术对大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无疑等于给校园的思想领域吹进了一股清风。校园需要高雅艺术,高雅情结不可抗拒。在高校新校区开展高雅艺术活动,是消解高校新校区“文化孤岛”现象、培育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举措,对推进和加快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1-7.

[2]教育部介绍2008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情况.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2008-06-23/2009-09-25.

[3]徐朝亮,王栓.论高校高雅文化的建设[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6):132.

社区园艺活动篇3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民间艺术作为其中一支瑰丽奇异,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活力。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艺术活动,是为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民族自尊心,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的一种素质教育。《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资源环境的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园在近三年来开展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充分地感受到社区资源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其中蕴涵着深厚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这些特有的社区资源,不但可以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而且可以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经验,拓展幼儿的学习途径,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一、走出校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民间艺术内容繁多,是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在民间艺术的表现过程中,我们大胆地尝试走进自然,回归生活,充分的发挥日常生活、农村地区所特有的乡土资源的优势,让民间艺术在与乡土资源的有机结合中尽善尽美,淋漓表现。例如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泥、沙、石、水都是人们最亲近的朋友和生命依懒的因素,又是孩子们游戏、工艺制作的玩伴和伙伴。于是,我们带领孩子走出校园,走进泥、沙、石、水。引导孩子们用鼻子去闻一闻,感受着自然界中的浓浓乡土气息;又鼓励孩子们大胆地用小脚去踩一踩,尽情地追逐与嬉戏,体验小石头带来的不同感觉和变化;同时孩子们又情不自禁地用小手玩了起来,从无意摆弄中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些乡土资源的无限魅力,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好奇和探究。紧接着,我们将这些乡土资源很快地请进了我们的校园、搬进了我们的课堂。在一次次的游戏和操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将乡土资源与我们生活中的另一些自然材料有机结合运用,会表现出更大的价值和创造的空间。如:我们先在各种形状的石头上用无颜六色的水彩、碎纸等装饰成了形态各异的动物头、娃娃脸,接着又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了生活中常见的瓶罐和纸盒,通过剪贴、拼插,将这些本来不起眼的瓶罐和纸盒分别变成了动物的身体、娃娃的新装,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小动物、天真可爱的小娃娃在孩子们的精心琢磨中诞生了。最后,孩子们又用这些自己心仪的艺术作品和其他自然材料的有机结合下,经过不断探索,共同合作构建了“有趣的动物园”“快乐的游乐城”等等。

孩子们在与这些乡土资源的有效互动中,不断地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二、走近社区,全面挖掘特色资源

越剧、风筝、腰鼓等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艺术活动,其表现的独特艺术个性多年来深受男女老少的青睐。那么,在我们幼儿园能否开展这样的民间艺术活动呢?我们把触角伸向了社区,在那里寻找和挖掘到一些现成的资源,并将这些资有效地运用到民间艺术活动中,获得了可喜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

例如我园开展的“鉴畔越艺”教学活动中,我们了解到,“水乡囡越剧团”是我区一支具有相当实力的民间组织,曾参加过市内无数次的大型比赛和展示活动,并享有一定的声望。于是,我们及时地和他们取得了联系,多次邀请他们来园对我们的老师、家长、孩子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与指导,并且也一起参与他们的一些社会性的演出活动。在她们的指导、合作下,如今,我园的越剧艺术教育活动开展地扎实、有效,我园的“小不点越剧团”在柯桥区内小有名气,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20多次,幼儿园还成为柯桥区越剧艺术教育基地、越剧艺术教育特色幼儿园,孩子们在各种活动中,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审美能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愉悦的情感得到了尽情地宣泄。

三、融入家庭,巧妙激活家长资源

家长资源是社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块宝地,在我园民间艺术活动过程中,如何开发利用这快宝地,发挥其更大的作用,是我们一直努力和探索的方向。首先,我们对全园家长进行了刺绣、编织、剪纸、泥塑、越剧、印染等多方面民间艺术的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家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特长,由此我们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们意外地发现在祖辈家长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上有着一定的爱好和一技之长。我们及时组织召集了这些家长,仔细聆听了他们的心声,家长们对我们民间艺术活动的开展给予了高度的信任与支持,都表示愿意随时来园配合指导,家长们的高度信任和支持给了我们极大的鼓励,更增强了我们的自信。

社区园艺活动篇4

关键词:河池铜鼓艺术教育区域活动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物,而河池享有“铜鼓之乡”之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1]因此,自然要首选铜鼓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乡土教育资源。乡土教育资源主要指幼儿园所在地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氛围方面的资源,包括风土人情、乡土地理、文物古迹、饮食文化、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2]。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工作规程》的指导下,幼儿园从实际出发,结合幼儿身体发展、年龄、心理,兴趣、能力、需要等特点,充分利用和挖掘河池本土资源的特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将河池乡土教育资源――铜鼓运用到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有利于丰富幼儿园的艺术教育资源,使艺术教育活动本土化;有利于幼儿更好地感受和体验河池铜鼓文化;有利于培养幼儿教师挖掘和利用乡土教育资源――铜鼓的能力。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索河池铜鼓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一、把河池铜鼓渗透在艺术教育中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但也不能丢下祖宗留给我们的富有无价之宝的优秀传统文化。按照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要把河池铜鼓渗透于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具体渗透在舞蹈教学、美术教育和手工活动课。

1.舞蹈教学

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根据幼儿身体、年龄、发展、兴趣、需要等情况把河池铜鼓创编融入幼儿舞蹈中,慢慢形成本土化特色化教学。这样,让幼儿通过音乐节奏、动作表情和姿态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和释放他们的情感。因此,我们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利用敲打铜鼓的节奏创编舞蹈节拍,根据节奏创编幼儿舞蹈动作,把铜鼓作为舞蹈的一个亮点或舞蹈的剧情,使铜鼓在舞蹈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这样创编出来的舞蹈具有多方面作用:(1)幼儿身体可以得到锻炼,增强体质、磨炼其意志力。(2)让幼儿从小就在优秀的铜鼓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慢慢形成活泼、开朗、热情的性格。(3)幼儿轻松愉悦地舞动着铜鼓舞蹈,在不知不觉中萌发出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为以后创新与开发铜鼓文化奠定一定的基础。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渗透铜鼓做得最好的是河池市直属机关幼儿园,《河池教育简志》中记载了该园教师将铜鼓创编成幼儿舞蹈《铜鼓乐》在2005年全国第三届少儿《小荷风采》舞蹈比赛中获得了“小荷之星”奖。近年来,该幼儿园还把本民族特色文化资源――铜鼓渗透在幼儿舞蹈中参加了全国各个省市区的各种比赛都得了奖。由此可见,河池铜鼓适合渗透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

2.美术教育

幼儿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和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据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幼儿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独特认识、释放情绪和形成良好态度。因此,幼儿园老师可以把河池铜鼓融入幼儿美术教育中,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铜鼓、画出自己喜欢的铜鼓或者画出自己希望与期待的铜鼓的样子。这样,为幼儿创造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在画铜鼓时自由发挥,可以促进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其实幼儿才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是天然的,没有预先性,却富有艺术性。原因是幼儿期的孩子还没有受到太多外界影响和强化,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让幼儿自由主动性地画,幼儿自然对铜鼓产生联想。接着,幼儿教师为幼儿创造和谐自由愉悦受尊重的环境,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主动和身边的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画的铜鼓,从中得到自主性发展。总之,把河池铜鼓融入幼儿美术教育可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手工活动课

如果老师能将河池铜鼓引进幼儿园手工活动课中,河池铜鼓就可能成为幼儿最好的活教育。因此,老师要善于把河池的乡土教育资源――铜鼓融入幼儿园手工活动课中,利用生活废弃物品或是橡皮泥、泥巴等,鼓励、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铜鼓。这样做,不但节约资源,而且节约资金,还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与铜鼓、同伴交往中,使幼儿主动探索、观察、模仿、操作、感知和表达个性,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和形成环保意识。总之,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各种各样的乡土教育资源,特别是河池铜鼓,把它渗透到幼儿园手工活动课中,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二、把河池铜鼓渗透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

为了延伸河池铜鼓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教育作用,我们可以为幼儿创设和营造具有浓厚乡土民族特色的铜鼓文化区域活动。区域活动是幼儿在区角环境中通过与各种材料互动,以实现发展的一种活动。为了吸引幼儿对铜鼓文化感兴趣,在视觉空间环境刺激中主动学习铜鼓文化,让幼儿从小受到铜鼓文化的熏陶,可以在幼儿园的走廊楼梯或者其他地方摆设铜鼓的画、挂饰、小铜鼓等,还可以把河池铜鼓渗透到阅读区、表演区、建构区等区域活动中。

1.阅读区

铜鼓文化在阅读区域中的渗透,可以把这些有关铜鼓文化的渊源历史“2011年中国铜鼓之乡河池市东兰县500面传世铜鼓齐演奏和谐音符申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在金城江举行”;“全世界现存传世铜鼓2400多面,河池就保存了1400多面”等编写成幼儿故事书和图画书,供幼儿阅读,让幼儿在故事和精美的图画中感受了解铜鼓文化,从而使幼儿对民族文化产生自豪感和传承意识。

2.表演区

由于“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一直以来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旅游节列为广西三大艺术节,已被列入自治区重点节庆活动之一”,因此,在幼儿园表演区中,我们可以将铜鼓敲打的节奏、声韵、表演和对山歌等创编出来,让幼儿大胆地在表演区表演,感受舞台表演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表演能力、模仿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创编过程中,也可以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内在潜力,不断探索创新总结教学经验,从而提高整个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

3.建构区

在区域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材料的投放和利用。幼儿园每天的活动都需要大量材料,现代社会是提倡低碳的社会,因此,我们可以在幼儿园的建构区中投放泥巴,让幼儿用泥土捏铜鼓。这样能保证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尽情地用泥巴捏铜鼓,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此可见,只要我们肯去想肯去做,就能把河池铜鼓渗透到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让幼儿得到发展,而且能形成具有河池铜鼓特色的幼儿园,从而打造出幼儿园的品牌。

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园艺术教育范围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从幼儿园的自身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因此,幼儿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幼儿到河池市的铜鼓广场或文化广场参观或搞活动,也可以组织幼儿参观铜鼓博物馆,还可以邀请铜鼓名人到幼儿园为幼儿做相关报告或表演,甚至可以带幼儿观看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等相关节目。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社区中与铜鼓相关的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从而促进河池铜鼓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的运用。

乡土教育资源――河池铜鼓在舞蹈教学、美术教育和手工活动课到在区域活动中的科学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完整理念、生活理念、活动理念、生态理念和园本理念[3]。所以,河池铜鼓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有不可忽视的价值,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社区中与铜鼓相关的资源拓展幼儿园艺术教育范围。总之,我们要把河池铜鼓渗透到幼儿园艺术等教育中,慢慢形成具有河池铜鼓特色的幼儿园,从而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还要让幼儿慢慢地认同自己的本民族特色文化并传承,从而贯彻的讲话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社区园艺活动篇5

【关键词】大众美术教育;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中图分类号】G6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大众美术教育能够有效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推动群众美术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郑州在经济和资讯全球化的21世纪,找到自身独特的发展潜能和文化资产,创造性的进行自我开发,是城市的核心目标。郑州应努力宣扬中华民族文化,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探索大众美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1.郑州构建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对大众美术教育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美术世界已渗透在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众美术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学意义。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城市交通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健全;城市的开放、包容及多样性强,提高全民的美术教育,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大众走进城市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构建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为多产业人才提供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集聚平台和信息载体,能够成为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同时能够使大众身临其境地欣赏现实美术作品,开拓民众视野,涤荡人的心灵,使大众感受艺术之美,受到审美教育,提升精神境界,全面提升全民的艺术文化素质。

2.汲取创意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分析郑州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2.1创意产业发达地区发展产业园区的现状

目前全国创意产业发达地区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产业布局合理,主题特色突出。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共有15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7家市级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题特色鲜明,在15家文化产业园区中,7家以网络、数字多媒体为主题;3家以“民族、民俗、民间”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题;3家以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为主题;1家以演艺产业和影视产业为主题。在77家创意产业集聚区中,有以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为特色的花园坊,以雕塑艺术为特色的红坊,以动漫文化为特色的宝山动漫衍生产业园,以建筑设计业为主题的环同济设计创意集聚区等,其中约2/3由老厂房改建而成,是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载体,如田子坊、八号桥、m50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由老厂房改建而成,成为上海地标意义的“人文景观”。众园区形象美和意境美的统一带给观者愉悦的审美感受,提升了大众审美能力。

2.2郑州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郑州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起步晚,规模小、整体实力不强。与先进城市相比,对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与郑州作为省会城市和中原城市群龙头的地位不相称,与全市人民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对发展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规划缺少一定的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财政投入力度相对不足,难以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投入;艺术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有一定的趋同现象,缺少反应体现美术主题特色的园区,难以为大众美术教育提供较多的、先进的、具有时代精神的现实美术作品,大众的审美意识不强。

3.构建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探索大众美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3.1提高认识,全面发展大众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素质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标志,随着大众美术的蓬勃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普及提高,群众接受美术教育的内涵应越来越丰富。大力提倡大众美术教育,构建郑州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能够提高全民的审美接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提升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地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3.2政府政策扶植,加大资金投入

在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植,有公共投资的意识,投资的回报不仅可以从经济体的自身资金周转链中收回,而且可以从整个园区甚至是社会环境的优化中来谋求。这就需要政府把园区的建立看做是服务于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是大众感受城市前进脚步、文化多样性、艺术多元性,进行大众美术教育的重要阵地。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引导民间资本融资,把资金投入做成常态化,重视资金投入的长期效应,为园区持续和谐发展、大众接受美术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3.3科学规划,探索旧厂房改造的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旧厂房改造的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能够以最低成本实现城市核心区域的产业升级,是文化产业聚集的典范,是都市内发展园区的成功模式。借助旧厂房特有的建筑结构与其自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将旧厂房改造成为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使大众感受到历史的见证和延续,这既保留了历史工业建筑风貌,也实现了传统产业向现代绿色环保产业的转型,为大众接受创新型的美术教育提供了环境和氛围。政府在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和城市功能配套上进行统筹规划,通过政府主导进行科学规划用地、合理安排就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措施,完善旧厂房改造的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模式。

3.4开发多产业结合,艺术表现形式多样的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要在城市中心区利用集聚效应所形成的辐射功能,逐渐向街区和社区发展,将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与商业、旅游业、餐饮业、设计业、居民生活等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也为改善居住环境、探索城市旧区改造新模式创造条件。建立以数字多媒体、民族民俗、文化艺术原创和艺术品经营、雕塑艺术、建筑设计、动漫文化为主题特色的产业园区,让大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欣赏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感受艺术的魅力,增长审美意识,提高大众的美术教育和艺术文化素养。

总之,郑州要做强做大,实现“软经济”的持续发展、文化产业的崛起繁荣、群众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就要发展大众美术教育来优化结构,而谋求发展大众美术教育的文化创意产业,就要寻求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重大突破,我们要用战略的前瞻来科学地指导实践,在发展上做到诸多的创新,才能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向全国传播中原文化理念和中国艺术精神,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褚劲风,高峰,马吴斌.上海城市与创意产业园区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06

[2]周松峰.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与前瞻[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01

社区园艺活动篇6

关键词:商丘市;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成效

中图分类号: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13-1

1商丘市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的基本情况

自2009年农业部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以来,作为传统农业大市的商丘市,在实现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依托自然区位优势,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狠抓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2011年全市园艺作物种植面积达30万hm2,总产值达161.4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5.8%。其中,通过大力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发展蔬菜面积达18.9万hm2(设施温棚达22.5万座),总产量904.8万吨,产值达98.5亿元;瓜果等特色高效作物种植面积10万hm2,实现年总产量792.5万吨,总产值达62.9亿元。园艺作物发展趋势由小到大,逐步形成规模,不断向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园艺产业已成为继我市粮食、畜禽之后的第三大农业主导产业。

2工作成效

2.1基地建设规模逐步扩大

经过近3年的建设发展,全市已建立蔬菜、水果部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区4个,省级蔬菜、水果、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21个,市级以上基地的58个,突出了以蔬菜、水果、食用菌、花卉等为主要特色经济作物。设施园艺作物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13.3hm2以上、露地园艺作物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66.7hm2以上的,以宁陵县程楼乡温棚黄瓜生产基地、虞城县田庙乡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夏邑县车站镇食用菌生产基地、虞城县李老家乡豫东花卉生产基地、梁园区双八镇温棚草莓生产基地等为代表的具有园艺作物特色的生产基地125个。

2.2标准化生产水平逐步提高

产品质量是产业发展的命脉。围绕我市园艺作物特色农产品,加强规划,逐步推进标准园建设。一是建立健全标准化技术体系。以规范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为抓手,按照不同作物、不同生态类型、不同栽培模式制定了园艺作物标准园生产技术规程,编制技术操作规范手册;二是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在园艺作物标准园里示范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倡使用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推广普及高畦地膜覆盖、膜上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多次少量、高频率局部灌施,节水、节肥50%以上;三是将标准园作为示范、培训基地,带动当地园艺产品标准化生产,在生产关键时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基层,举办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民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管理,规范生产行为。

2.3名优品牌培育逐步增强

按照农业部、省农业厅的要求,我们积极鼓励并做好在园艺作物标准园内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以县(区)为单位强化品牌整合,打造品牌农产品集群,打造园艺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标准园创建过程中,我市先后培育了柘城县三樱椒、宁陵县酥梨、夏邑县食用菌、民权县葡萄、虞城县红富士、梁园区草莓等30多个一批叫得响、卖得好、有优势、有特色、有规模的名优品牌,基本实现了园园有品牌,县县有名牌,打造出了标准园创建的亮点,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2.4产业化经营逐步提升

从“围绕产业抓创建、抓好创建带产业”的基本出发点,采取“行政推动、项目整合、技术集成、企业或合作社唱戏”的运行模式,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从全市362个果蔬专业合作社和18家大中型龙头企业中,择优筛选一批生产设施全、基础条件好、管理模式先进、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领办或牵头创建标准园区。实行统一供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六统一”模式,基本实现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产品订单生产“三个100%”,提高了组织化程度,推进了产业化经营,为加快高效农业发展方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积极开展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社企对接”等方式,引导合作社在城市设立专供直销点,在大型超市开辟品牌产品销售专柜。

3主要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工作顺利进行,我市成立了由市农业局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蔬菜、园艺、植保、土肥、质检等局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工作的实施、协调、督导、考核和验收。

3.2加大资金扶持

在保证上级有关支持资金及时拨付到位的同时,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挥资金聚合效应。市财政每年都安排以奖代补资金向园艺作物标准园区倾斜。县(市、区)级财政每年也都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区建设。重点用于园艺作物生产基地建设补贴,扶持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和新型日光温室新建、改造贷款贴息等,对每新增1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个标准化水果生产基地奖励10万元。

3.3强化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运行管理制度,组织专家分作物制定农药化肥投入,管理、生产档案记录、产品检测、产品准出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标准园创建制度体系,用制度规范生产、推进工作。

3.4扩大宣传展示

为营建创建活动氛围,充分发挥媒体宣传作用,先后在商丘农业信息网上开辟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专栏,借助商丘电视台、商丘人民广播电视台、《商丘日报》、《京九晚报》等新闻媒体,展示工作成效,提高认知程度,扩大社会影响,让农民真正看得见,跟着学。

3.5加强督查指导

社区园艺活动篇7

首尔园项目建设的各功能有:超大型商城、物流、七星级酒店、地标性综合大楼、教育、高端产业研发、制造、办公、SoHo、文化艺术、社区医院、高档生活区等。

首尔园项目是燕达集团与韩国多家大型企业、按国际化领先水平规划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含地下),总投资约60亿美元。

建设的地标性综合大楼是由两座宏伟、壮观、总面积23万平方米、220米高的地标性建筑组成,屹立于首尔园项目的中央。设置的功能有:企业家俱乐部、各类型会议室、展馆、科研、实验室、运动俱乐部、金融、中西餐厅、酒店式公寓等,作为世界办公室和经济中枢指挥中心。

特别设置的文化艺术有:影剧制作基地、数码电影馆、演员培训班、演员试镜招聘基地、模特礼宾公司等。

燕达国际商城

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共八层。是一座宏伟、超大型、信息自动化的商城,面向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1.5亿人口和国际各界人士,商城内的中高档品牌商品、奢侈品、各类中高档轿车等琳琅满目,这里将成为全球中高档品牌商品的集散地和博览中心,是集购物、餐饮、休闲、旅游、金融、文化、娱乐一体化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超大型商城。

以燕达国际商城为核心,在商场的7至8层和周围建设的办公、SoHo场所内,将有韩国和其它各国近千家的商品批发商,面对华北地区进行各类中高档商品的批发和配送。

燕达国际大酒店

燕达国际大酒店是一座按七星级标准设置,面积约10万平方米的大型酒店,是集旅游、休闲、度假、会议等一体化的胜地,当世界各国宾客在北京国际机场下飞机后约20分钟就可到达。

燕达国际大酒店设置有600余套超豪华的客房,由单间、套间、三套间和总统客房组成,客房内的各功能有:高档床褥、卫星电视、电视游戏、直拨电话、沙发床、冰箱、温泉浴、湿度控制计、迷你吧、夜床服务、婴儿床等;设置的同声传译报告厅可同时容纳2000人举行各类国际会议和会展,设置的功能还有:各类型智能化的会议室、大中型宴会厅、中西餐厅、室内温泉游泳池、健身俱乐部、各类商品的展览、商务服务、豪华轿车服务、翻译服务、医务室、金融服务等。

首尔园特色

01提供国际化教育场所

首尔园教育场所有:1至12年级的国际双语学校,1至6年级的义务教育学校,双语幼儿园和艺术学校。

按国际化标准建设的1至6年级义务教育学校和双语幼儿园,作为园区内各界人士子女的基础教育场所,是清华、北大、哈弗的摇篮。艺术学校专门培养影视、导演、歌唱、舞蹈、模特、礼宾等大专以上学历的艺术人才。在国内外引进一批国际著名影星、歌星等艺术家组成教学团队,还将有大批国际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到首尔园,与中国的同仁和艺术爱好者开展各种艺术交流,艺术学校将成为中国的好莱坞。

02搭建高端产业项目发展平台

数码相机、数字电视、电脑、光学、新药等项目的研发和制造,将成为全球高端产业研发、制造的基地。

设置的it产业有:软件、网络、通讯、高速计算机等,将成为全球it产业的基地。办公、SoHo等依托首尔园浓厚的文化、科学的气息、优越的区域优势,为各类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03完善的高档生活区

首尔园项目建设的高档生活区、尊贵、豪华、舒适,各种活动、文化娱乐场所一应俱全,与建设的超大型商城、七星级酒店、教育、地标性综合大楼等相互依托、相互并存,为星河皓月社区的升级版。高档生活区其中部分作为园区内各界人士的生活居所。

高档生活区的绿地率平均超过35%,分别由每三栋楼、每四栋楼、每六栋楼形成一个组团,每个组团建设的生态主题公园分别为1万平方米、1.5万平方米和2万平方米,停车位户为1∶1,交通四通发达、道路宽敞。

在特服务大厅与园区各场所之间还设置了紧急按钮,若园区内的场所发生突发事故或急救等,业主按动紧急按钮,服务大厅的服务人员立即能够清晰地看到,会迅速启动紧急处理预案。

04设立社区医院

对园区内人们患的常见病、一般疾病、慢性疾病、老年疾病等均给予免费诊疗(药品和一次性医用品除外),特别配备有中医医生、心理医生、营养师等,为业主免费提供健康、养生、心理咨询等相关的服务。

社区医院还为园区的人们每人每年免费常规体检一次,并给予每人免费健康评估咨询和建立健康档案等,使园区内人们基本实现具有自身的保健医。

对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患者、为了防止生命发生意外,社区医院设置的遥感监测设备,对高危患者的心脏、呼吸、血压等的身体指标、通过总监控室宽大的屏幕进行昼夜监测,当身体指标出现异常遥感监测设备会自动报警,将得到医护人员及时的救护,可极大减少猝死的发生。

社区园艺活动篇8

关键词:空间艺术;艺术创意;社区;功能;可持续

引言:风景与创意在咫尺之间,39℃空间艺术创意社区利用艺术设计的手法对原有的建筑群体重新进行空间划分跟整合,通过一条贯穿全园的创意“绿道”,将原有的建筑群体划分成多个庭院空间,创造不同的艺术空间的体验。

一、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南海区桂城桂澜北路与海三路交汇处(佛山市技工学校南海校区),地处广东金融高新区C区,总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现有建筑的面积3.5万平方米,现将规划改造成为艺术创意社区。

39℃空间艺术创意社区以“当代.艺术生活”为主题,定位为当代艺术和新媒体企业的集聚园区,有潜质的当代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作设计展示平台。社区同时为金融高新区的白领阶层提供文化消费场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和添增文化艺术氛围,突出南海的城市个性和创新品牌的建设。

二、设计构思原则

根据规划改造设计的相关要求,尊重原有建筑的布局,借鉴岭南传统庭院建筑布局的理念。通过创意长廊,艺术景墙等元素的利用,形成一条串联全园的创意“绿道”,对原有建筑群体重新进行空间划分跟规划调整,力求创作出既展现新时代人本化、艺术化、生态化的创意社区的风貌,又蕴涵传统地域的建筑文化,创新艺术社区的理念。

三、规划分析

1、梳理入口空间。改变原有结构,将主入口设在紧邻桂兰路的基地西侧。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充分考虑到园区与城市空间的过渡衔接关系而设置的。临街的入口将城市空间自然引入场地,识别性更强,提升了整个创意园区的地位。入口处若干条挺拔的仿佛岭南竹海般的钢柱直达四层,托起挑高门廊,极具视觉冲击力。“39°C创意社区”应有的狂热与激情呼之欲出。同时,它内部也是一个精品展廊和大师交流会所,有专属观光电梯直达,为高端创意人士提供俱乐部级的交流展示平台。显赫的位置设置尊贵的场所。这是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2、重构创意“绿道”。在不改变原有建筑位置的情况下,将园区的图底重新构图。勾勒一条创意的,生态的“绿道”贯穿首二层,形成一条创意长廊。在增添文化艺术氛围的同时,既能把整个原有零散建筑群体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意社区。又能划分出满足不同功能,不同需求的庭院空间。塑造具有岭南庭院空间特色的文化艺术创意社区。同时“绿道”均以坡道联系交通,可以作为自行车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体现了生态,人本的理念。

3、一带两轴多庭院。“一带”指的是串联全园的创意“绿道”带状空间,各个庭院空间围绕它而展开;“两轴”指的是整个社区由东西轴线和南北轴线组成;“东西向轴线”指的是入口广场,中心庭院,多功能厅组成;“南北向轴线”指的是次入口,艺术庭院,创意广场组成,起着转折社区主要空间系列的作用;“多庭院”指的是根据社区的功能需要规划了六个庭院组团,两个“休闲展卖区”庭院,一个“展示区”庭院,一个“公寓住宿区”庭院两个私密性强的“大师工作展示区”庭院。

四、功能分区

整个园区由外到内,自下而上遵循着动――静,开放――私密的顺序。依次布置了对外展销休闲区,展示区,公寓住宿区和大师工作室区四个部分。建筑的首二层开放,三层以上设置办公区。沿河布置餐饮休闲步道。

1、艺术展卖休闲区。由主入口广场引入,结合绿道游廊,青砖景墙和相互渗透的绿化景观,形成充满艺术风情的街道空间。游走其中,创意展示、艺术卖场、休闲咖啡星罗棋布。白日里熙熙攘攘,夜幕下充满艺术氛围。将成为聚拢人气,提升创意社区品位的重要场所。三层以上为办公区。位于四层的入口门廊同时也是一个精品展廊,为创意大师们提供俱乐部级的交流会所。

2、展示区。经过引导性极强的竖向庭院,就来到了有着宽阔广场的展示区。首层架空布置公共休闲功能和展览准备区。二层利用原有挑高的学生食堂作为展览场。

3、公寓住宿区。原有的学生教师宿舍区利用原有的结构形式,设置公寓住宿和办公室。多种建筑形式提供多种创意可能。

4、大师工作室。沿河以北设置大师工作室和工坊展示区。相对入口展示区更加私密。为创意活动提供更加自主的建筑模式和活动空间。

五、广场景观

1、引导型入口广场。由主入口巨大的挑高门廊具有极强的识别性和视觉冲击力。将城市人流导向创意社区。竖向的广场将人群进一步引入。结合绿道游廊,青砖景墙和相互渗透的绿化景观,形成充满艺术风情的街道空间。

2、围合型创意广场。公共性质的建筑围合成开阔尺度的广场。几何手法将广场分割成多个竖向区域。朝向入口大台阶的平台上,潜水面结合旱地喷泉。将水面降下就是一个大尺度的t台。于是各种创意秀场都有了施展的舞台。舞台周围的广场就成为了巨大的观众区。具体和抽象的树间隔布置,下面设置休闲座椅,带来人气汇集的巨大气场。夜幕降临,灯光和水幕的交响伴着各种创意展示。中心广场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连建筑本身也是精美的展品。

3、标志型中心广场。园区纵横两轴的交汇处形成了一个中心广场。四方的水流在此汇集成方形的水塘,中心的亲水平台上布置有高耸的标志塔和互动性雕塑,艺术化的“39°C创意社区”的标识可识别性极强,中心平台以栈桥与各功能区连接,结合流水石桥,青砖粉墙的岭南元素。成为整个园区的中心和灵魂所在。

六、可持续发展

1、尊重自然生态。建筑群通过重新的整合划分由庭院组织优美工作环境,也调节了组群的小气候,外廊结合庭院,不同大小的院落丰富了群体空间,增强了建筑空间的趣味性。建筑全部是自然采光,通风,节约能源。

2、园林式社区。我们在规划中结合自然环境,保留现有的绿化树木。突出生态设计理念,减少对基地原有植物跟建筑的破坏,力求切合环境科学合理的规划,增加规划的可行性。同时通过“绿道”长廊使建筑以庭院式分散组合,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形成通过庭院与绿化树木渗透惯穿流动的绿色生态空间形式。

七、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艺术创意社区必将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艺术创意社区涵盖了新环保技术、文化建设、可持续新工艺等,因此艺术创意社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在艺术创意社区设计管理过程中,应当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重视文化传承和绿色环保的统盘考虑、真正建设人们满意的社区。

参考文献

社区园艺活动篇9

[关键词]创新校外教育教育活动实践

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这里主要指中小学的基础教育)都担负着“育人”的使命,同属基础教育范畴,但又有着不同的功能。学校教育强调共性教育,要依据“课程标准”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外教育注重个性发展,以满足兴趣为培养目标,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发挥不同的功能,促成少年儿童的社会化,是校外活动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的本质内涵。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一年多的校外教育实践探究,初步认识到,创新校外教育群众性教育活动的体制、机制对于青少年活动中心群众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外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

一、建立健全校内校外教育活动管理体制

1.实施园区教育局统筹管理、统一协调

作为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管单位的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及时掌握工作情况,研究解决重要问题。园区教育局随时协调财政、交通、公安、文化、卫生、妇联、科协、团委等部门及各中小学负责人,一起研究中心活动场地建设和学校联动开展活动的有关工作,协调重大问题,落实相关事宜。

2.建立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

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作为园区中小学校外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园区教育局要求各校组织学生参加基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积极参加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对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活动情况,作为对学校和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

3.逐步完善活动中心群众性教育活动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

在积极借鉴兄弟单位好的做法的基础上,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制定了《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活动管理办法》,明确坚持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始终是中心工作的核心理念,并且把为全区青少年服务、中心和学校合作组织活动作为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的制度使校外群众性教育活动做到了制度化和经常化。

二、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活动与校外教育活动机制

1.建立少先队总队部,建立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园区分校等机构

少先队工作是青少年活动中心整体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内容。经过园区团工委批准,将园区少先队的总队部和总辅导员设在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设少先队工作部。这种有效的工作机制将一直坚持下去。近年来,少先队工作部积极发挥机制作用优势,着力开展示范性、指导性活动,辅导员和少先队干部的培训以及工作方法研究。

与此同时,园区教育局将苏州市网上家长学校园区分校设在中心,开设专门网站,组织专人负责收集、更新信息,网站内容非常丰富,“父母课堂”、“专家在线”、“家教百花园”、“说句心里话”、“家长阅览室”等项目均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为家校沟通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此外,苏州工业园区关系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设在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中心充分利用关工委的职能,联合开展了很多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受到家长的欢迎。

2.以社团俱乐部为依托,推动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

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充分利用区内企业热心公益的优势,开设科技、艺术、文化三社团,分别由苏州工业园区知名企业建屋集团、圆融集团、商旅集团冠名,社团俱乐部实行会员制,会员从全区中小学中选拔,经过培训的俱乐部成员像一粒粒蒲公英的种子,把自己的兴趣特长在校园传播,促进学校活动的开展,自己则自然成为课外活动的骨干。中心把社团定位为爱好者公益活动,社团的任务和工作目标是为学校培养学生社团骨干。

3.建立教育基地,带动学校特色活动项目的发展

在苏州工业园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开设了“校园直通车”项目,即在周三下午组织中心附近学校的孩子来中心活动,活动中心安排老师进行活动组织,对于离中心较远的学校,则送服务上门,针对学校“一校一品”开展特色活动,现已有区内十几所学校成为“基地成员校”,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是“牵头人。各校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研究问题,联手组织活动,凸显各校风格。在项目发展中,许多学校从课外活动升级为校本课程,设置了专业化的活动教室,受益面越来越大,负责活动的教师在学校的位置得到了提升,也促进了他们个人在职称、评选骨干教师等方面的发展。学校的“一校一品”特色更加显现。下一步,中心正争取在周一到周五下午活动课时间组织区内各校学生来中心活动,努力做到场馆平时不空。或送服务上门,协助各学校做好“一校一品”创建工作。

4.开展教师培训,提升学校活动的水平

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努力发挥自己优势,为学校培训师资骨干,推动学校艺术、文化活动的开展。近年来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文化艺术和美术活动的教师。中心利用圆融花季艺术团的师资优势为学校音乐教师举办了多场有关合唱指挥、民族音乐欣赏等方面的讲座;请音乐专家进行示范性的合唱排练讲座和现场指导,手把手的提高学校教师排练合唱的水平;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合唱团”和“苏州工业园区教师舞蹈团”,每周活动一次,合唱团和舞蹈团的成立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舞台。中心利用杨梅红国际少儿美术(苏州)基地的师资优势组织多场美术教育讲座、公开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培训,拓宽了老师的视野,提升了老师的艺术素养,全区有多名艺术教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同时指导了一大批学生获奖。

5.建立广泛的社会资源,为学校开展活动服务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有着开展学生活动的广泛的社会资源优势。近年来,园区学生课外活动的实施,又极大的促进了社会教育资源的拓展,中心积极开展工作,把手中的资源盘活,从提供信息和组织活动两个层面上帮助学校,特别是注意帮助一些规模较小、活动能力较弱的学校充分的使用这些资源。

苏州工业园区青少年中心通过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教育活动体制机制探求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已初步达到了双赢的局面。创新校外教育群众性教育活动的机制与体制虽然还刚刚开始,但已经显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受到学校、家长、学生的一致好评和欢迎。

社区园艺活动篇10

关键词:藏族本土文化艺术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252-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生活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我们生活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是一个民族风情浓郁之地,位于中国甘肃省南部,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了丰富而优秀的藏民族文化,如色彩艳丽、样式独特的藏族服饰;优美绚丽的藏族舞蹈;璀璨的热贡唐卡艺术等,诸多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都融入在我们身处的每一个事物中。因此,我们运用这些内涵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开展了课题研究《甘南藏族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学中的运用与研究》,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增强了幼儿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幼儿审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能力,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本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它具有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和地域性。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本人在探索如何更好的运用甘南藏族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开展艺术教学中取得了一些经验。

1多渠道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1)利用家长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家园配合,使幼儿在园获得的学习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同时,使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应用。”因此,我们让课题研究深植家长心中,运用家长收集了大量的艺术教学资源,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教学需要进行整理。同时,请家长配合我们帮幼儿巩固在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如,家长为我们收集了许多家乡景区的照片资料后,我们组织了艺术活动《我的家乡――甘南》,认识了一些家乡的自然景区,然后再请家长带幼儿到这些景区亲身体验,这样,幼儿学习兴趣极高。

(2)利用社会资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幼儿适当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生活经验,发展社会性。”我们在课题实施中,挖掘社会资源,追溯甘南藏族文化根源,如:唐卡艺术是藏族艺术文化中的精萃。为了让幼儿了解唐卡艺术,我们走访了甘南州文化局、寺院、藏族资深老人和民族院校的唐卡老师,然后将搜集到的唐卡艺术进行简化、创编,并组织幼儿学习绘画唐卡。在此过程中,正直甘南藏族自治州60州庆唐卡展,我们通过多方联系,组织幼儿前去参观,进一步让幼儿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2创设本土特色的育儿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是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的,环境对幼儿的影响不容忽视,要为幼儿创设一个适合于学习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在课题实施前,布置了藏族本土文化气息浓郁的室内环境,使之透出浓厚的本土气息和浓郁的民族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教育功能。比如,我们创设了“美丽的甘南我的家”“小脚走甘南”“帐篷展”“五彩唐卡”等主题互动墙饰。在老师的引导认识下,请幼儿在每天入园和离园时,讲给父母听,有些幼儿还当起了小导游讲解的绘声绘色,充分激发了幼儿对本土文化艺术的兴趣。

3开展多种形式的本土艺术教育活动

(1)开展本土文化特色的区角活动。幼儿的知识是在操作与探索活动中获得的,而区角是一个没有局限的地方,幼儿可以在里面尽情的操作、想象。在区角活动中,我们有意投放各种幼儿在真实生活中常见的藏族文化操作材料。如:美工区投放黑白色毛线绒、牦牛、羚羊图片,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粘贴、制作了形象生动的牦牛、羚羊作品。在表演区,提供了藏族服饰、藏戏面具、拨浪鼓,让幼儿创编藏族舞蹈、藏戏等,用浓浓的乡情熏陶幼儿,激发幼儿对家乡的喜爱。

(2)开展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在挖掘本土艺术资源的基础上,精心筛选,提炼出适合幼儿的艺术教育内容,设计了丰富的教学活动,并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学习。如在“有趣的藏戏面具”活动中,我们首先让幼儿观看藏戏视频,使幼儿对藏戏中人物所戴面具产生兴趣,接着将各种各样的藏戏面具呈现给幼儿,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之后,再引导幼儿了解面具的特点、图案装饰以及不同颜色面具的含义,感受藏族艺术作品大胆、不拘一格的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像力。同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设计各种形态的藏戏面具,最后,请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将本土艺术文化融入到幼儿一日生活中。一日生活皆教育,我们将藏族文化艺术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儿在每天的生活活动中,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本土文化艺术,让我们的课题实施更加生活化。如我们创编了“锅庄舞”作为每天的课间操;饭后散步时给幼儿讲述藏族民间故事;组织“骑马”“好玩的冈多”等游戏活动,做到了藏族民间艺术教育情景化、生活化。

藏族文化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充分挖掘和开发本土文化资源,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中,培养幼儿对藏族文化艺术的兴趣、情感和审美能力,激发幼儿爱家乡、保护家乡、宣传家乡的美好意愿!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甘南藏族自治州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甘南州志[m].民族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