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十篇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十篇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16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篇1

【关键词】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特征;预防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30-01

1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特征分析

呼吸系统慢阻肺疾病的病发,与患者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污染,烟尘以及化学物质微粒等因素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慢阻肺疾病病发的过程中,患者通过呼吸向机体内部带入大量的刺激性物质,会直接导致肺泡炎症。在肺泡炎症的影响下,机体内部的白细胞会大量聚集到肺部炎症区域,并对导致肺部炎症的抗原释放大量蛋白酶。而蛋白酶在作用于抗原的同时,也会对机体肺泡壁的结缔组织构成威胁,结缔组织中细胞壁的损坏,使得患者呼吸吸入的有害物质直接渗透到纤毛细胞中,从而导致肺部防御功能的严重损伤,患者的慢阻肺病症也会进一步加重。此外,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病理特征还表现在机体抗胰蛋白酶的作用中。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体内可能会因遗传因子表达不完全而无法产生抗胰蛋白酶,从而导致其在中年时期患有慢阻肺呼吸系统疾病。

2呼吸系统慢阻肺症状表现分析

患有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患者,最为常见的症状是慢性咳嗽。作为该病症状的主要表现形式,慢性咳嗽通常在清晨较为严重,夜间表现则相对不明显。随着咳嗽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在整日都有咳嗽症状,少数患慢阻肺疾病但不发生咳嗽的患者,其肺呼吸过程中也会感到气流明显受限。患者长期的慢性咳嗽,会逐渐导致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在患病早期,这类病症的表现尚不明显,而到了后期,病症会明显加重,甚至可能引起喘息等症状。

3呼吸系统慢阻肺预防方法探究

3.1控制生活节律

呼吸系统慢肺阻的形成是患者生活劳累过度的表现。生活中因工作劳心,劳力过度或大量吸烟,都会直接对呼吸系统构成损害,进而引发慢肺阻。为了更为有效的控制呼吸系统慢肺阻的发生,必须强调生活与工作的节律性,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使机体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得到适当休息,在劳逸结合的基础上保证运动量,从而增强体制,并实现慢肺阻疾病的预防。

3.2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作为慢肺阻的直接致病因素,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在疾病预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慢阻肺疾病患者的抵抗力普遍较低,因此在一旦受到寒冷环境的影响,其上呼吸道中的结缔粘膜组织和血管就会迅速收缩,血管的收缩直接导致了呼吸道供血不足,从而降低了上呼吸道的抵抗力,患者呼吸所携带的大量病菌便会侵入粘膜组织中,进而产生毒素引发上呼吸道疾病。为了更为有效的防止慢阻肺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应时刻防止其受凉,避免受凉引起呼吸道免疫力下降。在气温低或雨雪天气不应外出,并尽量避免到人流量较大的公用场合,从而防止病菌的感染。

3.3增强呼吸锻炼并接种疫苗

作为一种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锻炼也是预防慢阻肺的重要方法。在呼吸锻炼中,患者要保持仰卧姿势,在吸气的同时提肛收腹,通过增大腹腔内部压力,使腹腔血管阻力逐渐增大,从而实现胸腔的有效减压。坚持呼吸锻炼,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增强肺部支气管中动脉的供血能力,从而促进肺部呼吸动力的增强,在治疗慢肺阻疾病的同时,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呼吸调节作用。接种疫苗也是预防慢肺阻疾病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多数呼吸系统慢肺阻是由于感冒诱发的,因此在感冒患者中接种卡接菌多糖核酸或肺炎链球菌疫苗等疫苗,都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机体内部的抗体活性,使机体能够在并病菌入侵的同时,释放充足的抗体杀灭病菌,保持呼吸系统的抵抗力和免疫性,此外,在疫苗接种过程中,肺炎链球菌疫苗也可以和流感疫苗同时接种,使患者在治疗感冒的同时提高呼吸系统免疫性,从而更为有效的增强机体对于呼吸系统病菌的抵抗力,实现呼吸系统慢肺阻疾病的预防。

结语:在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理的研究中,由于该病症病情的发展与肺部吸入空气质量直接相关,因此为了实现对慢阻肺病症的有效控制,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空气质量的管理,患者也要注重对呼吸环境的要求,并在不同的呼吸环境中开展对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不良烟气或粉尘引发慢阻肺病,为患者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明敏,刘浩.浅析呼吸系统慢阻肺病症的预防与保障[J].贵州都市报数字报.2012(11):17-30

[2]钟丽秀.预防慢阻肺记性加重如何从基础做起[J].中国民族医药学会.2011(10)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篇2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华侨城医院死亡病例的死因原因及分布特征,找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做好提前干预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网络直报死亡个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共报告死亡病例3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在医院病房内死亡的有27例,占84.38%,在医院之外死亡的5例,占15.6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深圳华侨城医院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占死亡总数的100.00%;死因顺位前5位的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46.88%)、脑血管病(15.63%)、心脏病12.50%)、呼吸系统疾病(12.50%)、糖尿病(3.13%),前5位死因的死亡病例共占死亡总数的90.63%。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深圳华侨城医院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应加大综合预防保健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力度,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关键词】死因;数据分析;监测

死因登记和报告是生命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准确、可靠的人群死亡信息对制定我国人口和卫生政策、确定资源配置和干预重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引发死亡疾病谱也随之发生变化[2]。从2011年开始深圳华侨城医院的死亡病例个案全部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统进行网络直报。现对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死因监测数据分析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深圳华侨城医院2011~2012年通过《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所有死亡病例个案,由于深圳华侨城医院未实行居民全死因监测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为深圳华侨城医院报告的死亡病例包括120接诊病例和入院治疗病例,未就诊的死亡病例未列入统计。

1.2死因分类根本死亡原因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要求统一进行死因编码。

1.3统计学方法所有死因监测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2.1.1总死因构成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共报告死亡病例32例,2011年报告16例,2012年报告16例。其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32例,占100.00%。

2.1.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因分类和构成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共报告死亡病例32例,其中恶性肿瘤15例、循环系统10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例、精神疾病1例、泌尿生殖系统疾病1例,分别占46.88%、31.25%、12.50%、3.13%、3.13%、3.13%。

循环系统死因构成: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共报告循环系统死亡病例10例,其中脑血管病5例、心脏病4例、其他高血压病1例,分别占50.00%、40.00%、10.00%。

恶性肿瘤死因构成: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共报告恶性肿瘤死亡病例15例,其中肺癌6例、肝癌3例、胃癌2例、胰腺癌2例、结肠癌1例、卵巢癌1例,分别占40.00%、20.00%、13.33%、13.33%、6.67%、6.67%。

2.2死亡病例分布特征

2.2.1死因顺位死因顺位前5位的疾病及构成分别是;恶性肿瘤(46.88%)、脑血管病(15.63%)、心脏病12.50%)、呼吸系统疾病(12.50%)、糖尿病(3.13%),前5位死因的死亡病例共占死亡总数的90.63%(表1)。

2.2.2年龄分布深圳华侨城医院报告的死亡病例都在30~岁以上,其中30~岁组1例(占3.13%)、40~岁组0例(占0.00%)、50~岁组2例(占6.25%)、60~岁组6例(占18.75%)、70~岁组11例(占34.38%)、80~岁组12例(占37.50%)。

2.2.3死亡病例性别分布32例死亡病例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男女性比为1.13:1;男性死因顺位前3位排列依次为:恶性肿瘤7例(占41.18%)、脑血管病4例(占23.53%)、心脏病3例(占17.65%);女性死因顺位前3位排列依次为:恶性肿瘤8例(占53.33%)、呼吸系统疾病3例(占20.00%)、脑血管病1例(占6.67%)。

2.2.4死亡地点分布32例死亡病例中,在医院病房内死亡的有27例,占84.38%,在医院之外死亡的5例,占15.62%。

3讨论

3.1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死因监测数据表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深圳华侨城医院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占死亡总数的100.00%。深圳华侨城医院死因顺位前5位的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前5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3]。我院与全国居民死亡原因基本一致。因此,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深圳华侨城医院辖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今后应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加强和重视慢性病的防控工作。应大力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倡导健康的饮食和行为方式,提高居民就医意识;加强社康医务人员素质和设备建设,鼓励居民定期进行体格检查,进一步提高全人群健康档案建档率(尤其重点人群),早期防治恶性肿瘤、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3.22011~2012年深圳华侨城医院共报告恶性肿瘤死亡病例15例(占46.88%),位居死因第一位,特别是肺癌、肝癌、胃癌占恶性肿瘤的73.33%,这与居民吸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缺乏体育锻炼、过度的精神心理压力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人们应注意劳逸结合,提倡乐观、积极的心态,医院应努力提高肿瘤的诊治水平,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积极开展肿瘤普查工作,加强对恶性肿瘤的预防、保健宣传工作,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3.3循环系统疾病成为第二死因,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进入21世纪,我国居民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病人数迅速增加,由此而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升高[4]。本资料中死于心脑血管疾病9例,占循环系统疾病的90.00%,以大于60岁者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系统发生退行性变化,结构和功能亦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因而引发老年人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疏于防范和治疗,最终导致死亡。而这些疾病是可以防范防控的,相关社会机构应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知识[5],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

3.4死亡病例性别分布显示,男性死因顺位前3位排列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女性死因顺位前3位排列依次为恶性肿瘤8例、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提示性别是影响死因构成的重要因素,应高度重视男性、女性死因及顺位特点并开展有针对性干预工作。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在下降,肿瘤、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慢性疾病发病较多,各种损伤也日益增多。因此人们在考虑疾病治疗的同时,也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树立正确的生命健康观,学习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保持良好的个人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医生在疾病救治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方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降低病死率的目的[6]。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2007.

[2]钱合笑.温州市2009年居民主要死因及潜在寿命损失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2):9-12.

[3]朱立文,张玉军.宝应县2008~2010年居民死因监测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4):359.

[4]黄建萍,施旭光,杨自力,等.南通市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居民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中国卫生统计,2009,26(6):628-630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篇3

[关键词]儿童;疾病谱

[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3)15-0130-02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三峡水库蓄水,秭归县位居坝上库首,气候、环境也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文通过对我院18年来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了解我县儿童疾病谱的构成及变化,从而为该地区的儿童疾病预防和保健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资源

资料来源于本院信息科,对象为我院儿内科1993~2010年14周岁以内全部住院患儿。

1.2方法

疾病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疾病分类按照iCD-10国际疾病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以出院第一诊断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年龄构成

1993~2010年共出院患儿23124例,其中男13026例,女10098例,男∶女约为1.3∶1。年龄构成。

2.2疾病构成、疾病年度分布情况

见表2、表3。前四位的病种为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新生儿疾病、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在1993~1998年占住院患儿总例数的54.67%,1999~2004年为68.41%,2005~2010年为71.51%。呼吸系统疾病其中肺炎所占比例最高,为38.42%,支气管炎及上呼吸道感染位于2、3位,分别为32.61%、27.15%。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非感染性腹泻及病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所占比例很少。新生儿疾病主要是围生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黄疸、维生素K缺乏症为主,其他如营养性疾病、化脓性脑膜炎、风湿热、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已很少见,而儿童中毒及意外伤害性疾病仍时有发生。

2.3传染性疾病构成

2.4死因顺位情况

3讨论

本资料显示,住院患儿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上升明显,这主要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增强,医疗需求也不断增长,这也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惠民政策。住院患儿中5岁以下儿童占72.66%,5岁以下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0岁以上小儿的两倍,与文献报道一致[1],5岁以下儿童仍然是我县儿童疾病预防的重点人群。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呼吸系统疾病始终占据疾病谱的首位,平均占67.85%,2005~2010年71.51%(9325/13040)。肺炎是疾病谱中第一位疾病,约占住院患儿的26.07%,比国内文献报道稍高[2],也是住院儿童死亡的主要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在住院患儿疾病谱中也占据了主导地位[3]。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也可能与环境、空气污染有关,部分家长的生活护理不当、幼儿园人群密集且照管护理不周也是原因之一。呼吸系统疾病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应进一步加强儿童保健和健康教育,减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仍然是儿童疾病防治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新生儿疾病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已占住院患儿的14.46%,比1993年的6.68%上升了1倍,新生儿疾病以围生期窒息及相关并发症、早产儿、各种黄疸为主[4],其他如维生素K缺乏症等也较常见,而上世纪90年代常见的硬肿症已很少见到。也正是由于对围生期窒息及黄疸等的早期干预治疗,由这类疾病所导致的脑瘫、智力障碍等残疾儿童近些年也明显减少。

儿童结核、流行性脑脊膜炎(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麻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在逐年下降,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仍常年散发,而近几年来手足口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几乎占住院患儿传染病的90%以上。这与卫生防疫工作的努力及国家计划免疫政策的大力推广有关,但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仍在幼儿园、学校内流行,且新的传染病如手足口病等正成为主要流行的病种。传染性疾病在疾病构成中位居前列,与文献报道一致[5],所以传染性疾病依然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住院患儿死因顺位也发生了一定变化。2005~2010年,死因顺位分别为新生儿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毒与意外伤害。加强新生儿疾病预防、提高新生儿疾病救治能力仍是我县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工作重点。中毒及意外伤害性疾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以药物、农药、有毒植物中毒及溺水等为主。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家长(主要为老人)缺乏对药物治疗的正确认识,认为服药剂量越大效果越好,从而导致给孩子服药过量中毒,另一方面可能为农村近年来外出务工的增加,缺乏父母的监管,老人又缺乏安全意识,各种药物随处放置,孩子自己玩耍而无人照看,使得儿童药物、农药、有毒植物中毒及溺水等意外伤害性疾病增加。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应加强对药物、农药的管理,加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加强对儿童的监护,减少中毒及意外伤害的发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健康意识的增强,儿童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如佝偻病、营养性贫血等已少见,且病情都比较轻,只需门诊治疗,住院患儿中已很难见到,消化道细菌感染性疾病也已明显减少[6,7],而病毒性肠炎如秋季腹泻仍是消化系统的主要疾病。

综上所述,18年间我县儿童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研究儿科疾病谱,有助于临床医生了解儿科疾病的变化规律,常见病的防治仍然是儿科工作的重点,部分疾病增长较快应引起儿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也希望借此分析能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保健工作,为儿童疾病医疗研究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

[2]贾秀红,杨华琴,朱淑霞.1997~2004年儿科住院病例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6,13(3):213-215.

[3]段玉清,邱杰,李维成.我院30年儿科疾病谱变迁[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1):30-32.

[4]颜莉蓉,黄正东,吴一波,等.某医院2001/2007年住院患儿疾病谱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2):17-20.

[5]张姝,黄志,宋萍.我院10年来住院儿童疾病构成及变化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1,37(3):132-134.

[6]王晓茵,刘雅婧,张春妍.1994~2001年我院儿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及死亡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3):253-255.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篇4

【关键词】死因监测;死因顺位;死亡率

【中图分类号】R1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45-02

疾病死亡原因分析是居民健康统计的重要内容之一,死因顺位可以反映各种死因所导致死亡的严重程度,揭示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重要疾病【1】。

通过生命登记和统计,可以深入了解某地区人口出生、死亡、婴儿死亡和各种疾病死亡情况,这对观察一代人的生命过程,预测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和计算预期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对2012年某地区的居民死因进行了分析。

1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2年某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数据。人口资料由该区分局提供。死因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2】标准进行分类。使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的DeathReg2005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原理是寿命表。

2结果

2.1居民死亡率

2012年该区累计人口为381994,男性190871人,女性191123人;死亡1656人,男性880人,女性776人。合计粗死亡率433.52/10万,标化率273.11/10万;男性粗死亡率461.05/10万,标化率303.65/10万;女性粗死亡率406.02/10万,标化率242.38/10万。

2.2主要死因

死因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害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与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其他疾病;其粗死亡率分别为147.12/10万、139.27/10万、71.47/10万、19.37/10万、10.73/10万、10.73/10万,见表1。

男性死因前5位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其粗死亡率分别为178.66/10万、77.54/10万、63.92/10万、53.96/10万、25.15/10万,见表2。

2.42012年该区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分类分析,见表5。

2012年该区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死因顺位前五分别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其他意外事故和有害效应、机动车以外的运输事故、淹死。

3讨论

资料分析结果显示,期望寿命逐年增加,表明该地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社会养老制度的建立和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居民的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男性期望寿命远低于女性,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大部分死因对男性的危害大于女性,可能是由于男性暴露于死因的机会较多而又不太注重自我保护所致。

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是2010年南京市浦口区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女性前五位死因为恶心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和伤害;男性前五位死因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伤害和呼吸系统疾病【3】。与其相比较,2012年该地区死因前五的疾病种类基本相同,恶性肿瘤、脑血管病都为主要死亡原因,提醒我们2012年在普遍宣传教育同时,应当抓好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普及教育工作,做好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和肿瘤的日常管理工作,对管理满一年的居民做一次整体评估,重新制定合适居民本人的管理方式。以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金意,武鸣,周明浩,等.江苏省第三次死因回顾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5):70-71.

[2]杨建国.2009年泰州市居民死因监测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0,21(6):58-59.

[3]张小燕.2010年南京市浦口区居民死因顺位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12,14.113:4-5

作者简介:

张苏萍(1986-5)女,本科,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卫生管理与卫生监督,现从事卫生监督工作。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篇5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护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2)10(c)-0147-0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至2020年将位居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5位[1]。CopD急性加重合并呼吸衰竭(呼衰)是导致CopD患者住院最重要的原因,由于该病具有病程较长、疗效较差、较为痛苦、并发症多、需要反复住院治疗等特点,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危害患者健康,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在当前的医疗水平下,CopD虽然是不可逆转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但积极采用综合性护理和治疗措施可以使疾病进展得到延缓。尤其在CopD稳定期采用综合性护理和治疗措施,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延缓减少急性加重次数,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社会负担和经济负担。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呼吸内科2010年1~12月收治出院的CopD稳定期患者40例。诊断参照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稳定期标准,选择自愿接受临床护理与治疗者,年龄45~75岁。40例患者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4岁,平均59岁,平均病程20年。

1.2康复护理方法

1.2.1相关疾病知识宣教

以CopD相关知识为重点,使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该病的治疗目的、主要病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有关知识,引导他们积极配合诊治及康复,减少急性发作,延缓病情进展,改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1.2.2心理护理

CopD患者病程长、反复发作、疾病缓解率低、痛苦程度较高,有的患者丧失工作及生活能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非常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等不良心理[2],个别患者甚至感到恐惧和绝望。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针对患者病情及心理特点,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心理状态,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了解恐惧不安的原因,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介绍类似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强调坚持康复锻炼的重要性,及时给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导,稳定患者的情绪,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面对生活,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同时做好家人及亲友工作,调动各种社会支持系统,鼓励他们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及物质关怀,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1.2.3饮食与营养

CopD患者大都食欲不振,饮食量减少,吸收功能下降,加上呼吸肌功能增加、发热等因素导致能量消耗增多,机体处于负代谢,比正常人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3],时间久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常因感染导致急性加重次数增加,住院次数增多,生活质量下降,严重的导致呼吸衰竭。因此,加强营养治疗,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尤为重要。根据病情及饮食习惯给予富含蛋白质、维生素、低糖类、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预防营养不良及呼吸肌疲劳的发生,对高碳酸血症者适当控制糖类的摄入量,以免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少量多餐,避免油腻、辛辣和易于产气的食物,保证患者得到合理营养,以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鼓励便秘者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对心、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鼓励每日饮水1500mL以上[4],以利于维持呼吸道黏膜湿润,有助于稀释痰液,易于咳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1.2.4家庭氧疗

家庭氧疗(LtDot)是指患者脱离医院环境后返回社会或家庭而施行的氧疗[5],是最能影响CopD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家庭氧疗能够有效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改善组织器官的缺氧状态,增加组织供氧能力,稳定和降低肺动脉压,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呼吸困难,而且还可阻断或延缓CopD向肺心病发展的进程和速度,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减轻红细胞增多症,预防夜间低氧血症,改善睡眠质量,预防肺心病和右心衰竭的发生,减少住院次数和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长期氧疗能延长CopD患者的生存期,降低病死率。家庭氧疗的指征:经过戒烟、胸部物理疗法和药物治疗后处于稳定状态的CopD患者,休息状态下存在动脉低氧血症,即呼吸室内空气时,其动脉血氧饱和度<0.88或动脉血氧分压<7.3kpa(55mmHg)。家庭氧疗的方法:鼻导管吸氧,流量1~2L/min,每日吸氧时间建议不小于15h,不因症状缓解而减少吸氧时间。夜间睡眠时不间歇,以防熟睡时呼吸中枢兴奋性减弱或上呼吸道阻塞而加重低氧血症。对伴二氧化碳潴留的高碳酸血症患者,严格控制吸氧的浓度,防止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引起的氧中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加强氧疗知识教育,指导患者掌握氧疗的目的、用氧的基本常识、供氧装置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对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解释说明。强化患者安全用氧意识,注意防火、防热、防震、防油,严禁吸烟,使用氧气瓶随时查看氧气的压力,小于5mpa时应换瓶,以免充气时发生危险。为防止交叉感染,定时对吸氧的导管、面罩、湿化瓶等器具进行清洁消毒。家庭常用的消毒方法为1∶2000的“84”消毒液浸泡15min,然后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备用。

1.2.5家庭无创正压通气

1.2.5.1家庭无创Bipap机械通气是治疗稳定期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措施,使大部分呼吸衰竭患者避免气管插管,保护气管的防御功能,缓解呼吸肌疲劳,全面地改善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长期实施家庭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和降低病死率,同时缩短住院时间,大大降低住院费用。

1.2.5.2无创Bipap治疗适用于重度CopD稳定期患者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每年反复多次因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而住院抢救,特别是每次急性发作需机械通气救治者。

1.2.5.3选用无创Bipap呼吸机,选择S/t模式,吸气压力(ipap)12~20cmH2o,呼气压力(epap)3~5cmH2o,呼吸频率12~16/min,经口鼻面罩进行通气治疗,氧气通过面罩附加孔传递。根据患者脸型特征选择合适的面罩,避免面罩漏气,头带压力要适当,将不适感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根据血气分析指标,调节呼吸机压力参数,当患者呼吸困难减轻、呼吸频率减慢、动脉血氧饱和度>90%,且患者和家属熟练掌握呼吸机操作要领后,可带机出院。在家应用呼吸机通气治疗以夜间和午休为主,每天累计通气时间≥8h,其余时间尽可能经鼻低流量吸氧1~2L/min(用氧气瓶或家庭制氧机)。

1.2.6呼吸康复锻炼

引导CopD患者正确进行呼吸操锻炼是增强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增强活动能力、扩大活动范围、预防呼吸肌疲劳和呼吸衰竭、延缓肺功能恶化、提高生存质量的有效途径。呼吸操锻炼常用的方法是腹式呼吸和缩唇呼气。腹式呼吸通过腹肌主动舒张与收缩来加强腹肌运动,有利于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减轻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缩唇呼气能够有效防止呼气时小气道过早陷闭,提高支气管内压,有利肺泡气排出[5]。指导患者正确掌握具体的锻炼方法。

1.2.6.1腹式呼吸,也称膈式呼吸,是靠腹肌和膈肌的收缩而进行的呼吸。动作要领:取坐位或半卧位,上身肌群放松做深呼吸,左、右手分别放在腹部和胸前,吸气时用鼻吸入,腹肌舒张放松,尽力挺腹,同时膈肌收缩,位置下移;呼气时腹肌收缩,腹部内陷,膈肌松弛回复原位。训练初期每次10~15min,每分钟呼吸7~8次,每天2次,熟练后可增加次数和时间,形成自然的呼吸习惯。此法能够有效增加体内氧量、排出体内残气。

1.2.6.2缩唇呼吸采取“吹笛状”呼气法[6],用鼻吸气用口呼气,吸气时最大限度吸入空气,呼气时将嘴唇缩成吹笛状,让气体通过缩窄的口形缓慢呼出,同时收缩腹部。吸呼时长之比为1∶2或1∶3。

1.2.6.3有氧耐力训练[7]。每天有计划地进行运动锻炼,如定量步行,登楼梯、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练习气功等。每次30min,以不感到疲惫为宜。此法有助于增加肺活量、肺总量、肺泡通气量。

1.3评价指标

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估干预前后1年内患者的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生活等指标,同时对干预前后1年内患者急性加重次数、住院次数、肺功能指标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定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应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圣乔治问卷调查对照

经过1年的护理治疗之后,40例患者中自诉咳嗽、咳痰、胸闷等呼吸自觉症状明显改善的24例,轻度改善8例;活动受限明显改善29例,轻度改善10例;疾病影响生活明显改善28例,轻度改善11例。见表1。

2.2干预前后对CopD患者影响情况调查对照

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减少,由原来的平均4.8次降到平均2.7次;住院次数明显减少,由原来的平均2.1次降到0.8次;肺功能指标有所好转。见表2。

3讨论

通过对CopD稳定期患者康复护理观察,可以看出:科学合理的综合护理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不良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提dylw.net高免疫能力,减少急性加重次数及住院次数,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和社会负担。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懂得预防引起疾病急性加重、减少急性加重次数的重要意义和主要方法。加强心理护理,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精神痛苦,增强配合治疗、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强营养治疗,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实施家庭氧疗和无创正压通气,能防止和减轻缺氧对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的损伤,控制疾病症状,改善脏器功能。加强康复锻炼,可增强患者体质,提高呼吸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是CopD患者较为有效的康复方法[8]。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张岚,杭小华,贾东梅.CopD患者缓解期长期家庭氧疗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2):25.

[3]陈淑红.慢性阻塞性肺病的营养管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04-406.

[4]曾秀云,李咏文,骆丽玲.CopD缓解期肺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6,12(29):2755-2756.

[5]金奕,孟宝珍,曹文眉,等.三种吸氧方式对心肺疾患患者氧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天津护理,1999,7(2):1-2.

[6]范小辉,李淑媚.护理干预对肺结核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缩唇呼气锻炼的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1):110-112.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篇6

abstract:SandstormisthemajordisastrousweatherinChina'snorth.Dustweathercouldcausethatsootanddustcarryingvirustoinvadehumanrespiratorytract,depositinhuman'slung,theninitiaterespiratorydiseasesandabsorbedbyalveolusintothebloodcirculation,andthencauseotherorgandiseases,endangerhumanhealth.thispaperproposesguidingpreventionmeasuresfromtheformationofsandstormandeffectsforhumanhealth.

关键词:沙尘天气;呼吸道疾病;防治措施

Keywords:dustweather;respiratorydiseases;prevention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6-0313-02

0引言

呼吸道疾病是指感冒、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的急性炎症,是常见多发的疾病,危害较大。呼吸道疾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引起。受凉、感冒是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症。除此之外,温度骤变也可以直接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或肺炎的发病。许多研究均表明,呼吸道疾病不仅与气温、气压、空气湿度等气象要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大气污染、职业环境也存在密切关系。

沙尘对呼吸道的影响非常大,沙尘可能会导致呼吸道出现炎症反应,也可能让气道粘膜受损,甚至改变气道的结构,从而引起或加重一些呼吸疾病,比如肺气肿、慢性呼吸道炎症等。

1沙尘暴天气及形成原因

1.1沙暴和尘暴两者的总称是沙尘暴,它是一种天气现象,表现为地面大量的沙尘被强风卷入空中,把空气变得非常浑浊,水平能见度不足1千米。其中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就是沙暴;而大量尘埃和细粒物质被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就是尘暴。

沙尘天气是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的统称,它是一种由大风将地面沙尘吹(卷)起、或被高空气流带到下游地区而造成的一种大气混浊现象,是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

1.2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它的形成原因很复杂,因为很多因素都和沙尘暴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比如地球温室效应、森林锐减、厄尔尼诺现象、植被破坏、气候异常、物种灭绝等。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各个有利因素都具备,比如强风,沙、尘源、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是强风,沙尘暴的物质基础是沙、尘源,但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能让风力加大,有利于强对流发展,导致更多的沙尘被更高的卷扬起来。

有关研究指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才能形成沙尘暴:一是首先一定要有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即地面上的沙尘物质;二是具备形成沙尘暴的动力基础,即大风,它是可以保证沙尘暴远距离输送的动力;三是需要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即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通过沙尘暴多发生在午后傍晚就可以显现出来;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

除了上述条件,形成沙尘暴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是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形成沙尘暴的还有一个因素是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

2沙尘暴对呼吸道的影响

沙尘天气会造成大气中总悬浮颗粒(tSp)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升高,空气质量下降。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tSp)会严重的危害人的呼吸系统,尤其是心脏病患者。通过呼吸这种颗粒可以进入呼吸道,特别是直径在0.5-5微米的颗粒可以通过支气管、细支气管,最后沉降于肺泡,从而对肺组织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另外,颗粒物表面还吸附着多种有害物质,如细菌、病毒和有害化学成分,这些成分通过肺组织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全身有危害作用,可诱发呼吸道疾病,导致多种慢性病,甚至癌症。

沙尘天气还可能会诱发一些疾病,比如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和传染病等。一般条件下,如果是少量的尘埃,人的鼻腔、肺等器官就可以过滤到,但是如果是沙尘天气带来过多的尘埃,很有可能让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旧病复发。即便是健康的人,如果长时间的吸入粉尘,也会出现很多不适的症状,导致流行病发作。此外,大风跨越几千公里,将沿途的病菌吹到下风向地区,其中可能包括一些传染病菌。

3预防措施

沙尘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威胁。但是,只要及时的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就可以避免沙尘天气带来的不便。

3.1提早进行预防:预防胜于治疗,在大风干燥多尘的天气里,细菌病毒和支原体等微生物活动频繁,并利于传播,容易诱发咽炎、鼻出血、眼干、角膜炎、气管炎、哮喘等。平时可口含润喉片,保持咽喉凉爽舒适;滴几次润眼液以免眼睛干燥;有鼻出血的情况可以经常在鼻孔周围抹上几滴干油,以保持鼻腔的湿润,防止毛细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3.2避开风沙锻炼:为了增加机体的抵抗力,避免受凉感冒,预防呼吸道疾病复发,可以在平时多多的锻炼身体。但是如果遇到风沙天气,应该选择在室内锻炼,特别是老人、体弱者。

3.3尽量远离户外:当沙尘天气来袭时,应该马上关闭门窗,必要时可以用胶条密封住门窗。最好不要在强沙尘暴的天气出门,特别是老人、儿童和患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的人。

3.4保持室内湿度:试验表明,50%~60%的相对湿度对人体最为舒适。在风沙天气里,空气十分干燥,相对湿度偏小,人们咽干口燥,容易上火,导致容易引发或者加重呼吸系统疾病,还会使皮肤干燥,失去水分。对此,室内可以使用加湿器,以及洒水、用湿墩布拖等方法,以保持空气湿度适宜。

3.5外出戴口罩,回家快洗脸:患有呼吸系统基础病的人群,要减少外出。沙尘中悬浮着大量颗粒物,细微粉尘过多、过密,尤其是小于两微米的微细颗粒。外出者应戴上口罩。回家后赶快洗脸,尤其是口鼻,尽量阻止沙尘吸入体内。

3.6多喝水,多吃水果:尘沙干燥天气易出现唇裂、咽喉干痒、鼻子冒烟等情况,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蔬果,既能赶走干燥,保持呼吸道通畅以及湿润,也能加快体内尘土排出,缓解咽喉的不适症状。

沙尘对呼吸道的影响是广泛而直接的,严重者会引起气道结构改变,从而引起或加重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气肿等呼吸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在沙尘天气要加倍防范,没有呼吸系统基础病的人也不能高枕无忧。面对沙尘暴对健康的影响,搞好自身防护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夏廉博.人类生物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杜,1986.

[2]李轶君,陈燕燕.中医气象学与养生防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篇7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护理;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95-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临床呼吸系统多发性疾病,以呼吸困难、反复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可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本病的发病率呈增多趋势,在采取有效方案积极救治的同时,加强整体护理干预是提高救治质量的关键[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均为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加强整体全面的护理干预,回顾相关资料,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100例,男79例,女21例,年龄60-86岁,平均69.7±3.1)岁。平均病程(24.1±3.5)年。均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2007年修订)相关诊断标准符合。并经肺功能、X线胸片检查确诊。

1.2方法均行积极吸氧、抗感染、祛痰止咳、纠正电解质和配碱平衡紊乱、预防和控制心律失常等治疗。并加强整体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环境干预保持休养环境的整洁、舒适、安静,控制室内温度为18-20度,调节空气湿度,定时开窗通风,以利于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排出,定期对病房消毒。急性期患者易出现呼吸困难,需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以促进痰液排出,避免头部向前屈曲,防止窒息。

1.2.2饮食及氧疗干预①饮食指导:宜选择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食物,如水果、牛奶、蔬菜、鸡蛋等,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限制钠盐摄入,做好水分补充,少食多餐,加强口腔清洁。②氧疗护理积极氧疗,以对组织缺氧加以纠正,改善心流动力学。需做好呼吸道分泌物、反流物的清除,吸氧前行雾化吸入、叩背、翻身等护理,鼓励患者有效排痰及咳嗽,氧流量依据呼吸困难的程度进行调节,通常低氧浓度、低氧流量持续吸氧。完善夜间氧疗,以促进睡眠,加强巡视,保证吸氧通畅,以确保安全性,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2]。

1.2.3用药指导病情急性期需积极抗感染,遵医应用强心剂、祛痰药、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观察药效,并对症处理不良反应。教会患者雾化吸入时的呼吸方法,加强口腔有无真菌感染检查,吸入完成后及时漱口。

1.2.4锻炼指导坚持呼吸功能锻炼可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呼吸肌锻炼的目的以增加呼吸通气交换效率、调整呼吸频率为目的。指导患者深而慢的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方法。耐心讲解示范,刚开始每次10-20min,2次/d,后依据患者情况适当延长锻炼时间,并增加次数。可行趣味锻炼,如吹气球等。也可通过慢跑、行走等方式促进呼吸肌功能增强,需循序渐进,切忌强行达标[3]。

1.2.5心理干预患者反复入院治疗,病情迁延,经济负担较重,易存在绝望、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需加强健康宣教,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依据自身特点,行针对性的疏导,采用放松、鼓励疗法缓解负性情绪,并做好家属工作,使其给予患者更多关爱,使患者保持乐观情绪,积极配合康复全程。

1.3观察指标采用生存质量测评表(QoL)评估生活质量。共35项,分4个因子,即焦虑、抑郁、社会活动、日常生活能力,每项1-4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低。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χ±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均好转出院,无异常情况发生。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实践表明,老年人呼吸系统随年龄增长,已发生退行性变化,若未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治疗,极易加重病情诱发呼吸衰竭而死亡。同时,需加强临床整体护理干预,如心理、饮食、环境、功能锻炼、并发症观察及预防等,积极氧疗,有效排痰,使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进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加快疾病康复进程。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均好转出院,无异常情况发生。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加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整体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非常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2002,41(9):640-646.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篇8

郑州市惠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科,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入侵呼吸道粘膜后所引发的病变,近年来在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恶化的情况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其在临床中多变现多发热、咳嗽、全身乏力等,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器官损伤甚至死亡,并且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旦爆发,其传播速度之快、面积之广都是无法控制的,在一定程度上极易造成社会恐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笔者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入手,对其预防和治疗要点展开分析,归纳总结如下。

[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特点;防治要点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6(b)-0192-02

[作者简介]宋宏剑(1968-),男,河南郑州市,本科,主管医师,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1092532356@qq.com。

近年来,新出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有四十余种,并且正以每年一到两个或以上的速度逐年递增,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1],因而面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必须给予相关有效的防治预防措施,控制它发生的同时又必须对已发生的进行积极治疗。真菌感染也是引发呼吸道传染疾病的诱因之一,随着如今空气环境的不断恶化,系统性真菌感染的发生机率已经越来越高,并且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真菌感染中,呼吸系统的感染最为常见[2]。到如今,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经被我国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所规定的乙类传染病中,并要求用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方式进行预防,可见相关学着及领导人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视。

1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

1.1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方式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煮要是通过人体呼吸道进行细菌及病毒的生长和繁殖,甚至部分细菌还会产生内毒素或是外毒素,从而导致呼吸道局部发生严重病变,在传播过程中,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更是从呼吸道传出,以呼吸或是飞沫的方式传递至空气中,久而久之引起相应感染,相关疾病的携带患者则是这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4]。

1.2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特点

首先,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传播范围广且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近年来,以甲型流感为例,其传播范围是世界性的,并且由于人员流动迅速,更是使得这种疾病拥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其次,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儿童及弱势群体中的发病率更高,这其中三至六个月的婴儿由于其先天性的免疫力所以反而不易被传染,发病效率低,另外幼儿、儿童等群体则是缺乏对疾病的免疫能力,故其在接触病原体之后多易被感染,但在儿童时期已经感染过的人,成年之后因其机体已获得相应的免疫能力,所以反而不易被感染,当然,也不排除其中免疫力天生存在缺陷的人,其对此类病毒的抵抗能力差,同样易被感染[5];再则,在急性呼吸道传播中,若有易感者存在时,则新病例可能会持续发生,易感者数量较多是则可能形成流行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在同一个城市中,若是人口密度高,那么同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可能常年持续不断,并且有可能引发新的病原体的产生;最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呈现周期性流行,它与传播过程中接触易感人群的增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3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季节以及早期症状

一年四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尤以春冬季节比例更多,春冬季节人们大多在室活动或是工作,更是增加了彼此间的接触机会,呼吸及飞沫传播的几率大大增加,并且由于春冬季节室内外温差较大,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破换了人体呼吸道的内环境,提高了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几率,甚至春冬季及紫外线强度较之其余两个季节更弱一些,这就使得它难以将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杀灭。

另外,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早期都伴随着发热、头疼、咳嗽、感冒等相似的临床症状的产生,不同的病原体在两到三天后则又会演变成如麻疹、猩红热等临床症状[6]。

1.4真菌感染引发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特点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的范畴,往往在机体的免疫功能较差时或菌群失调时才会发生感染情况。相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患者大多数都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机率最高,经研究,发现患者有长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气道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增加了受感染的可能[8]。在易患因素中,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低蛋白血症所占比例最高。所有患者中平均年龄偏高,中老年人的体质因素也有一定影响,这部分患者呼吸道防御屏障受到破坏,呼吸功能不够健全,免疫功能较差,有菌群失调的现象存在[9]。肺部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

2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2.1隔离病原体携带者

因为相关患者的鼻腔、口腔都存在大量的病毒以及细菌,在日常生活中,会因为病人咳嗽或是打喷嚏甚至呼吸自然而然的将这些病毒和细菌传播到空气中去,而另一些健康的人随着呼吸吸进这些携带病毒或是细菌的空气,极易成为下一个被感染的人,故而对此类疾病的早期防治显得尤为重要,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早期,可隔离相关病原体携带患者,从而起到控制感染源的作用。

2.2控制病毒或细菌的传播途径

在出行中病原体的携带者或是健康者都可携带口罩是最为简单的日常防护措施,对于相关空气难以保持流通的公公场所,则在一定条件下可借力于一些化学消毒剂,进行简单易行的室内消毒,大多场所中的消毒方式多采用氧乙酸喷雾或是熏蒸。在消毒中,喷雾浓度控制在1%,且每立方米的计量保持在0、15g,时间为15~20min不等,而熏蒸每立方米的计量则是应当保持在0.7~1g之间,喷雾或熏蒸过后,需将相关场所密封30min左右,最后通风即可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

2.3加强相关卫生知识的传播

在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治疗及防治中,相关卫生知识的传播也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人们熟悉相关注意事项,才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这种传染病的防治做到从根源抓起,其卫生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相关患者应当自觉不去公共场所,若是必须出行,则出行中应当带戴口罩遮住口鼻,打喷嚏及咳嗽时用手帕捂住口鼻,生活中,应当尽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传染病流行的季节要尽量减少聚会等,从而起到防止易感者和病毒细菌携带者流动的目的。

2.4加强日常防护

日常中,人们可以多参加体育活动等,尤其易感人群更应当注重平时的锻炼,一起到增强体质,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的作用,且在日常生活中,可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取一些中药等对相关疾病进行一定防护,如众所周知的板蓝根在流感中的防治作用。

2.5儿童针对性防护

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不够健全,在自身的抵抗力上还比较薄弱,在特定的年龄段中会比较容易患有一些疾病,对于儿童的保健护理重要性要高于成人,主要的护理方法要根据各个年龄段儿童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特点,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通过家长的协助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解决儿童在生长发育时遇到的问题,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10]。儿童在常规传染疾病控制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综合的控制管理。保证儿童的环境卫生,采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消毒,多打扫室内卫生,定期对室内的空气以及物品的细菌进行检测,室温最好保持在20~23℃左右,可以适当提高湿度[11]。由于儿童容易患上感染上下呼吸道的疾病,对此可以分别采取药物和饮食管理,采用丙种球蛋白加强儿童的自身免疫力,每月进行一次静脉注射。在饮食上多选用有健脾益肾、止咳化痰的食物,例如蜂蜜、核桃、山药、猪肉、牛肉等等。在日常生活习惯上要对儿童进行知道,养成勤洗手、戴口罩等有助于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好习惯。

2.6真菌感染防护

由于肺部真菌感染往往在临床中没有特异性表现,容易混淆,造成早期诊断具有一定困难。目前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表现,然而有部分患者在X线和Ct的检查结果中显示同普通细菌性肺炎比较类似,鉴别比较困难。而在真菌感染的治疗方面,目前使用最广泛的药物包括三唑类和多烯类,例如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以及5-氟尿嘧啶等,然而此类药物不宜长期使用,在用药上需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适当静卧休息,饮食注意热量和蛋白的摄入,积极控制原发性疾病[12]。

3结语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入侵呼吸道粘膜后所引发的病变,近年来在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恶化的情况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其在临床中多变现多发热、咳嗽、全身乏力等,部分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衰竭、器官损伤甚至死亡,并且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旦爆发,其传播速度之快、面积之广都是无法控制的,在一定程度上极易造成社会恐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针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进行分析,所提出的防护措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用作今后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的参考。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应当是从多方面同时入手的,而在相关疾病的传染源中,其非典型性、轻型以及隐性感染者居多,且目前为止,对这一类的病人确诊仍存在了一定的困难,同时现仍缺少有效的对大面积空气进行消毒的方式,并且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方式在实行中效果难以尽如人意。因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最有效防治措施则是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力,将人体自动免疫的方法落实到防治中去,则可有效防止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概率。

[

参考文献]

[1]金伟斌,卢建华,吴建国.基于健康管理的新发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社区防控策略[J].医学与社会,2011(2):104-105.

[2]曹宁,孙莉芳.西安市五环社区1990—2007年儿童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4):56-57.

[3]巩玉秀,李六亿,张朝阳.国内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管理杂志,2000,16(9):522-525.

[4]杨静.浅谈幼儿园儿童心理卫生在儿童保健中的重要性[J].中外医疗.2010,27(4):47.

[5]米素兰.保健护理在早期幼儿园儿童发展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3,23(1):61-62.

[6]黎海芪.铁、碘、维生素a微传染素的现代观[J].中国幼儿园儿童保健杂志,2011,10(13):170-181.

[7]李冬梅,刘海博,甘亚弟.北京市大兴区学校托幼机构5年传染病发病情况[J].中国幼儿园儿童保健杂志,2010,12(13):229-230.

[8]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J].中华内科杂志,2010,4(5):86-87.

[9]李金梅,周以玲.120例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8,12(7):667-668.

[10]吴素玲,杨大锁.168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12,14(4):79-80.

[11]任丽.抗生素与呼吸科老年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分析[J].华夏医学,2012,23(12):3332-3333.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篇9

冬季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来说是最难过又必须面对的“关卡”。由于近几年出现所谓的“暖冬”,气候时冷时暖,飘忽不定,更是给这类患者带来新的挑战。既往相对单一的预防措施――保暖防寒――已难以确保患者顺利过冬,预防措施也应与时俱进地调整为综合防范。对于肺心病(此处指慢性肺心病)患者情况则更复杂,由于其病因多达40余种且并发症严重,使得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难以简单操作。概括起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三因制宜,减少复发

所谓三因制宜,就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总体来说,保暖防寒是冬季预防的原则,但在每年11月到次年3月这段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内,并不意味着只是保暖防寒。比如秋末冬初,可以不必急于添衣,民间“春捂秋冻”的道理就在于此,以增强身体对寒冷的适应性。深冬时节,则应避免晨起的户外活动,以减少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但南方患者不必像北方那样深居简出,可以适当开展户外运动。有条件的北方患者可以选择到南方过冬,提倡的“孔雀东南飞”正是基于此理。

在冬季,由于空气干燥和大气污染,更多的阴霾天空笼罩下越发使得呼吸道疾病患者度日如年。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变大,粉尘更多,这些因素直接刺激患者呼吸道有如雪上加霜。因此,要尽量减少外出,尤其避免去公众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必须外出时应戴口罩、帽子和围巾。另外还要注意勤洗手,热水泡脚,避免劳累。

这些做法的核心目的就是避免感冒和肺部感染。因为感冒和肺部感染是肺心病最常见的诱发与加重因素。寒冷气候时,人通过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损失,而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血压升高。一旦发生肺部感染,会加重本已虚弱的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

坚持治疗,未雨绸缪

临床发现许多老病人自以为“久病成医”,经有效治疗达到稳定期,便自行停止治疗,结果导致疾病的复发。而每次复发都会对患者的心肺功能造成叠加式的难以逆转的损害!所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延续性意义重大。稳定期患者的治疗意义在于巩固疗效、减少发作、减轻痛苦、节省成本。其中,有条件者应坚持家庭长程氧疗(16~17小时/天),这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肺动脉压,提高运动耐量,减少发作次数,还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由于慢性肺心病患者多为老年人(高峰年龄为60~70岁),普遍存在发病隐匿的临床特点。如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多不表现出典型的发热和白细胞升高,而是以精神不振、乏力纳差与痰的性状改变为多见。所以,肺心病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就诊,以免贻误病情。

增强意识,提倡“三早”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带给患者与家庭的痛苦、社会的经济负担均是十分惊人的。我国慢性肺心病的患病率为0.46%。从肺部基础疾病发展为肺心病,一般需要10~20年。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在个体无力改变某些因素(如空气污染)的情况下,“三早”――早检查,早确诊,早干预,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肺心病发展过程中许多环节是可逆的,如能早期发现、适当治疗,患者的心肺功能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与被动吸烟的人,长期暴露于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的人(如教师、厨师等),长期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的人,应提高防范意识。及时检查肺功能、心电图等,做到早确诊,早干预,将身体的、经济的痛苦和危害降到最低。

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并根据这一观点衍生出“冬病夏治”的理论和方法。长期临床实践已证明了这种治法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值得推广。总之,坚持稳定期的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轻松呼吸,贵在坚持

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方法篇10

[关键词]超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呼吸系统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2-211-02

近年来早产儿的出生率不断上升。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城市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7.8%,出生体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3月~2012年12月期间本院出生的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

1.2分组方法

所有患儿按出生体重分为3组:

1.3观察指标

观察新生儿早期(生后1周)出现不同的呼吸系统常见并发症:(1)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nRDS);(2)呼吸暂停;(3)肺部感染;(4)其他胸肺疾病-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displasia,BpD)。(5)预后转归情况:包括死亡,病重放弃治疗;好转出院及痊愈。并对其治疗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结果

2.1新生儿早期呼吸系统常见并发症

nRDS,呼吸暂停,肺部感染,气漏,Bp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儿预后转归情况比较

129例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有4例1周内死亡,占总数的3.10%,死亡的主要原因为nRDS和呼吸暂停。12例患儿病情重放弃治疗出院,占6.25%。3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超低体重早产儿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各系统发育极不成熟、调节机制不成熟、环境因素及诸如呼吸窘迫综合征等疾病的影响,生后易出现多系统并发症,死亡率极高。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系统合并症的发生率高而且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是造成早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2-3]。近年来,随着niCU救治水平的提高,使早产儿病死率不断下降,随之生存质量便成为社会及医学关注的热点。早产儿救治当中的呼吸管理不仅与早产儿成活率,还与生存质量密切相关[4]。

文献报道,体重1000~1500g的早产儿存活率为89.5%,≤1000g者存活率为60.6%,nRDS仍是死亡的首位原因。本研究nRDS,呼吸暂停,肺部感染,气漏,BpD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预防

3.1.1预防感染由于患儿免疫功能缺陷,极易导致各种感染,必须实行严密的保护性隔离,入院后均应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将患儿置于层流病房,专人护理,防止周围环境的污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减少医源性的交叉感染。应严密观察患儿的病情,避免病情加重错过治疗时机,出现生命危险[5]。

3.1.2nRDS重在预防(1)产前给所有可能35孕周前早产的孕母应用皮质激素,促肺成熟,可降低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发生率及病死率;(2)生后预防性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surfactant,pS)可减少nRDS的发生,可避免或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也可减少胎龄

3.1.3慢性肺疾病如已经排除感染等因素患儿却长期不能停氧,一定要考虑慢性肺疾病的发生。

3.2治疗

(1)要做好呼吸暂停的监护与评估,对有呼吸暂停的高危新生儿尤其是胎龄

总之,早产儿救治中,与发育不成熟相关的呼吸系统并发症较多,早产儿呼吸管理是救治早产儿的重要环节。早期复苏、加强呼吸管理、及早发现并治疗合并症、存活者长期随访干预可望进一步降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3-208.

[2]华,丁国芳,董梅,等.极低出生体重儿前后五年救治情况比较[J].新生儿科杂志,2002,17(6):241-249.

[3]王秋菊,王鉴,陈晓霞.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体会[J].中外医疗,2009,27(3):33-34.

[4]曹云.超低出生体重儿晚发型感染与预后结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7(1):29-33.

[5]朱萍.超低出生体重儿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6.

[6]王和生,李娟.极低和超低体重儿的营养策略医[J].医学信息,2011,24(5):2705-2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