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教育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25

中等生教育策略篇1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是由美国的帕森斯提出的,然后经过舒伯的不断完善,综合考虑了高等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可能遇到的种种因素,把个人的发展和组织的发展相结合起来,制定了关于对个人和组织在将来的发展中的战略目标规划。现在,职业生涯规划已经逐渐一分为二,其一是个人职业生涯教育,其二是组织职业生涯教育。归根结底,职业生涯规划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走向成功的首要前提就是合理的建设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不同的阶段建立不同的目标,合理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高等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时间短。这就导致了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完善,而且缺乏完善的保障制度。总体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的职业生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形式单一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学校都存在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不重视,有的学校只注重学生知识方面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意识的塑造。目前很多的学校现在都已经建立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由于老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授课经验并不是特别的丰富,所以老师大多是照本宣读,授课内容过于简单枯燥,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不到实用的知识。

(二)保障制度不完善

目前虽然很多学校都已经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却缺少了劳动就业保障部门的专业指导,老师对于就业方面的指导不全面,所以也就规划不出专业的课程来教学。学校开设的课程缺乏远见,没有科学技术性,并不能保障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再加上很多老师对每个学生都制定了不同的职业生涯目标规划,各行其是,就?е铝嗣挥锌蒲?完善统一的保障体制来保障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规划。

三、高等教育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实行多元化特色教学

在学校设立的职业生涯教育规划的课程当中须遵循多元化的前提,既要保证授课内容的质量,又要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同时,还可以举办一些学生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让学生亲临创业现场,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此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加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例如专业简介、职业特点分析、培养规划意识、以及专业实训等课程,引导学生建立争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委员会

首先,学校应该加强注重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程度,并成立相应的工作委员会。配备专业的组长以及导员来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并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以保证职业生涯教育的正常进行。其次是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课程,由教育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提高学生对于职业生涯教育规划课程的重视。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师资力量

1.加强导员队伍的培养,提升教学水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师资力量就是导员,所以非常有必要来提升教学质量。加强知识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规划自己的未来。

2.明确师资队伍管理体系,推进队伍建设。要想提升老师和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必须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建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教学工作。

3.建设交流平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建设学习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培训,没有接触过此课程的老师可以积极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交流工作经验,通过学习交流,互相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共同进步,为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鼓励教师参加实践活动,了解实时就业信息。现在很多的老师没有进行充分的就业信息调研,不了解就业信息,所以也就导致对学生的就业指导缺乏专业性,因此学校有关部门应该积极鼓励教师外出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教师就可以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提高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的专业性。

5.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眼下时代在变化,科技不断发展,互联网被广泛应用。教师不应该只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要与时俱进,采用互联网的教学模式,这样既提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加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中等生教育策略篇2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6-0019-03

教育发展到近现代时,教育家们日益关注教育中的主体,不再仅仅思考教育的社会价值,更关注教育对于个体自由发展的意义。然而,已制定的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却不能与教育思想的发展同步,显得略有滞后,影响了其自身正义价值的有力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自1998年公布并于1999年施行以来,从未进行任何修订,然而自1999年扩招以来,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压力,无论是学生的数量还是教师的数量都增加了许多,在此过程中与高等教育相关的多方利益主体也出现了种种矛盾,越来越多的新问题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虽然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仅限于《高等教育法》,然而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母法,《高等教育法》应当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更新理念以规范相关法规的制定。伴随教育法律体系的不断发展,学生在《高等教育法》中所具有的主体价值,以及其应当享有并得到维护的合法权利都需要获得不断完善的法律的回应。

一、追求人的自由发展的法律正义

随着教育与法律的发展,多年未加修订的《高等教育法》需要更加关注学生主体的权利,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追求的个体发展的目标和法律所具有的正义理念,以便适应时代的变化。

1.经由平等的正义。“正义”指与法律和政治——在福利分配的公共政策的意义上理解这里的政治——联系在一起的道德概念集,最著名的区分正义领域的方法可能要属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纠正正义”和“分配正义”。纠正正义是在发生伤害事件之后所进行的改正,而分配正义则指对福利乃至各种权利进行的恰当分配。各种法律和政治授予人们种种权利,继而对于个人所享有的权利给予保障甚至是损伤后的修复。

《高等教育法》的一个重要旨趣便是为达到入学标准的学生在高校的主体价值的实现给出规范和指引,而学生在法律的保障下应当作为平等主体而分享正义,获得相同的权利和寻求合理的补偿。这种理想正是罗尔斯给出的两个正义原则的第一个“每一个人对于一种平等的基本自由之完全适当体制都拥有相同的不可剥夺的权力,而这种体制与适于所有人的同样自由体制是相容的”。①在罗尔斯看来,人的前景的不平等受到社会阶层、自然天赋和运气的影响,这些由于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决定的,都可作为偶然性。如果我们忽视人生前景中产生于这些偶然性的不平等,不能建立起来保证背景正义所必需的规则,那么就不会严肃对待社会作为自由和平等公民之间的一种公平合作体系之理念。②出于偶然性所决定的不平等给人带来的是无望,缺少对于未来的憧憬,而理想制度所追求的便是思考如何帮助人们能够提供平等的权利,让人们在平等中体会到未来的希望,进而追求自己的理想。为教育活动而设立的《高等教育法》在价值层面关注学习者的义务(规定教育者应达到怎样的标准才可以毕业)时,更应该关注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平等的权利,进而感到社会的正义。

2.从差别寻向互惠。由于人们遭遇的种种偶然性导致个体的发展会受到不同的限制或推动,而呈现在教育与法律面前的便是基于智力、性别、所处阶层和运气等个体差异。面对人们的差别,罗尔斯提出了第二个正义原则,即社会和经济条件的不平等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它所从属的公职和职位应该在公平的机会平等条件下对所有人开放;第二,它们应该有利于社会之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③这一原则强调由于差别而无法实现理想的平等时,对于最不利者进行补偿,这与长期被信奉的最大多数人可以牺牲少数人追求最大利益的理念相比,更关注于那些可能被牺牲的弱势者。在十八大精神的正确指引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规则公平的理念思考差异,进而营建公平的社会环境使得国家发展硕果能为弱势者所分享则显得日益重要。

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人欣赏他所处社会的文化,介入社会的事务,从而以这种方式确信个体的自我价值,因此,差别原则的本意即是要求平等地分配教育方面的资源,以便改善最不利者的长远期望。法律应当发挥对于不利者的鼓励,提供给最需要期望的人以获得权利的便利。学生必然具有千差万别,而《高等教育法》在立法过程中应当看到差别产生的原因和类型,进而以强制力保证弱势者的基本权利,以鼓励措施扩展他们能够获得的实惠。理想的社会是人人能够享有同等的权利。当今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享受时代进步的硕果,然而总有些人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应当得到法律和他人的尊重与满足。当最不利者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时,社会总体的差异则最小,此时实现的正义将有望达到最大值,每个个体也将对未来充满希望。

3.教育、法律与人的自由发展。真正的教育乃是人之精神建构,是对人的精神的延伸和拓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④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通过传递思想而助人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进而实现自由的发展。学生主体性在教育中的重要体现,在于自身自由之实现。不可否认,当今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人的发展,学校过度规范学生的行为,注重学业成绩,忽视了他们的自由与兴趣,教育被导向了人以外的目的。

人们常将法律视为限制的象征,这与法律的强制性有很大关系。然而,法律的强制性要源于其正当性,强制的推行是为了限制“非正当强制”的行为,公民真正的守法行为不是源于畏惧强制,而应是认可法律的正义。法律的强制是一种正当的强制,它所捍卫的是群体化的自由,以实现人们彼此间的尊重,而每个人也都是法律的受惠者,因法律而避免损伤或获得弥补以保证发展的自由。当从主体出发思考教育与法律时,可以看到这二者的终极价值都是将人引向自由,而并非制约人的发展。这是一种应然的追求,虽然在现实中的体现确实还有一定差距,但这不是因为个体缺少对于自由的向往,而在于社会还有待发展。教育法规在完善的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的价值,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法律的重要旨趣。学生作为教育法律法规的主体,需要获得正义原则的保护,进而才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高等教育法作为有针对主体的教育法规,其未来也必须含有从正义导向自由的价值追求。

二、《高等教育法》中学生主体的权利缺失

作为权利的主体,也是义务的主体,学生在《高等教育法》中的主体地位还略显模糊,其主体性亟待凸显,权利体系还需完善。

1.高等教育培养任务的功利主义取向。《高等教育法》第五条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高等教育任务中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法》直接体现国家的意志并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

人才培养的受惠者抽象的说是社会和国家,在和平年代则可以具体化为广大民众,追求最大多数人能够共享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成果。将个人接受的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和大多数人的利益联系在一起,《高等教育法》便具有了西方古典功利主义的意味。功利主义是一种目的论学说,它通过“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来定义正义,认为简单的快乐或者直接满足应当为了更大的利益、哪里是更遥远的满足而做出牺牲。哲学上的功利主义与人们平时所提到的以物质为导向增益个人财富的功利追求不同,体现了可以牺牲少数人以获取大多数人的利益。功利主义思想出现在英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时期,为了国家的经济繁荣,牺牲公民个体利益被认为是合理的。但在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成就的今天,国家日益关注每个个体在和谐社会应有的价值实现,功利主义哲学作为一种价值观便显得不合时宜。而具有功利主义哲学倾向的法律虽然体现了制定者的权威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利益,但也同时忽视了个体学习者的权利与自由。

法律法规具有规范各相关主体利益的重要目的,然而,它的存在对于人而言不只是一种限制,也在为人们提供着以互不侵犯与互相尊重为起点的自由。在教育场域中运用法律时应当看到,教育与法律都以指向人自由发展的可能为目的。因此,从法理学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法》不应只体现令多数人受惠的功利主义原则,还应该关注个体的自由与正义。如果国家的发展较为落后,政局较为动荡,个体为国家和社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常常是应当的,也是可以接受的,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个体的发展便应当受到国家和他人的尊重,自由与正义在这个时代也应当成为一种重要的立法理念。

2.有待完善的学生权利体系。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法》对他们权利的设定较为狭窄,仅涉及一般性教育权利,而对学生入学、收费、就业、受教育内容的选择、自我管理等基本权利的规定要么没有,要么太简单。《高等教育法》中关于学生的权利出现在第九条和第五十三条至第五十九条,可以分为普通学生的权利与特殊学生的权利。第九条中将少数民族、家庭困难和身患残疾的学生单独列出,作为公民满足条件享有高等教育的个例;在第五十三条至第五十九条提出,法律保护高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减免学费的权利,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申请奖学金、贷学金及助学金,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可以在校内组织社团的权利,满足条件准予毕业的权利,获得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权利。

《高等教育法》中虽然涉及了给予具有劣势的学生以帮助,然而却没有提出如何帮助,由谁帮助,可以获得何种限度的帮助,在运作过程中必然缺乏可操作性。学生进入高校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学习,然而《高等教育法》中缺乏与学习权利的获得和保护相关的条款,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便缺少了激励与规范,对学校则缺少了指导与监督。与经济方面权利相关的条款虽然有助于减轻部分学生的家庭负担,然而却缺乏清晰的程序,对于他者如何提供经济援助或奖励,而学生获得帮助或奖励的条件以及外在的监督都缺少细致的描述,因此,在现实中人们也可以看到奖助学金的发放过程常常会引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就业方面的权利模糊则容易成为学生与学校之间冲突的伏笔,学生能享有怎样的管理权利,并是否得到学校合理的尊重,在实践和就业的环节应得到学校在何种程度上的帮助都应当得到详细的描述。

自《高等教育法》颁布后,中国逐渐结束计划经济迈入市场经济时代,学生自己负担学费并且毕业后需要自主择业,这都改变了其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学校对于学生的尊重以及帮助的方式和程度都应当得到法律法规的明确规范,以避免学生应有的权利遭到忽视或侵害。

三、正义视角下学生权利在《高等教育法》中的构建

为使《高等教育法》在未来更能显现学生正义的权利,便需要在明确当今时代《高等教育法》须待完善之处,以适应人们的不断发展的需求,以便能在更好地发挥自身效能时维护学生在高校更加自由、清晰地享有自身权利,公平地处理与学生相关的侵权事件。

1.从指导性走向实用性。《高等教育法》具有很强的宣言性质,条文较为抽象,使得救济具有很大的困难,对受教育者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也多属于纲领性质,其不良后果将是权利难以满足,义务难以推脱。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一方与提供高等教育的学校一方之间应具有平等性和权利义务的均衡性,有别于上下级的隶属关系。尤其在学生自己支付高等教育学费的今天,学生与学校之间权利与义务应当更加明晰,然而这在高等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中还很模糊,必然导致学生和学校在享有或维护权利时缺乏有效的途径。

《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三条提出:“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增强体质,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体和社会主义思想,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高等学校学生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在其他条款中对于学生义务的规定则体现为不违背法律、法规。因此,从“应当”二字便能看出《高等教育法》对于学生义务的规定指导有余而规范不足,没有细化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惩戒措施,因而在高校对学生进行惩戒时便因为缺少依据而造成双方的矛盾与学生的抵抗。《高等教育法》侧重学生应当是怎样的,却没有提出学生必须或禁止做什么,对于学生而言不具有约束力度。而学生也不能从中清晰地获知自己所具有的权利,法律就不能达到自身应有的基础价值。学生的权利与国家、学校和教师的相应义务有着动态平衡的关系,学生的义务也与这三者的权利呈现互补的关系,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应当在明晰的同时实现均衡,进而才能发挥《高等教育法》的效用。

在立法上要以绝对确定性规范为主,对权力的依据、运行程序、行使主体、监督、责任必须明确、具体、完整,减少使用甚至不用概括性和原则性条款。这是《高等教育法》应当完善的要点,如此才符合党和国家建设公平正义社会的努力。

2.完善救济制度。教育法律救济是指通过法定的程序和途径解决教育活动中的纠纷,维护受损一方的合法权益,并给予其法律上的补救,是法律救济在教育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当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司法、行政和其他救济方式寻求救济。教育法律救济正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纠正正义”。受教育者寻求救济的方式按照提供帮助的机构可分为以上三种方式,其他救济方式指通过教育组织内部机构以及民间组织进行维权。然而,在《高等教育法》中不仅对于学生权利的规定不够清晰,也未涉及如何维护权利。教育法律法规的母法——《教育法》的第四十二条规定,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这可以作为高校学生维护自身权益所能找到的最主要的法律依据。

现有《高等教育法》的条文中没有很好地体现纠正正义的精神,便影响了学生有效地实现自身权利。第一,在当前法律对于高校学生权利规定不明晰的情况下,学生如何界定自己拥有哪些权利便是问题;第二,在学生感到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如何界定是否发生侵权行为以及侵害的程度缺乏法律依据;第三,学生在侵权行为发生时缺乏可供求助的机构;第四,学生无法明确地参考《高等教育法》提出维护权利的理由,以及通过怎样的程序进行解决;第五,在确认学生的权利受损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补偿还欠完善。《高等教育法》为更好地实现教育与法律的终极理念,便必须通过完善自己以强化自身的价值追求。

为明确法律救济原则,实现有权利便有救济,确保及时的救济,《高等教育法》在未来的修订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拥有的种种细化的权利制定相应的救济措施。对应不同种类的权利提供相应的帮助者,并制定专门的求偿程序,建立健全补偿机制,以保证高校学生的合法权利获得维护。

3.创建处理多元主体矛盾的正义程序。高校集中了多种利益主体的矛盾,其中不仅包括生活、学习在其中的人,也包括学生家长、希望报考高校的青少年、企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泛而言之,当今高校与社会的密切程度就决定了利益相关者覆盖群体较大,而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是必然存在的,这便需要健全《高等教育法》以协调种种矛盾,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

在罗尔斯看来,正义是社会的结构性规则,在这种规则中拥有不同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人能够共存、合作以及某种程度的竞争。高等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具有各种不同的权利,这些差异撞击产生矛盾时,理想化的正义制度应该能够使各群体都获得满意,但现实中则需要确定如何平衡种种权利才能符合正义,其所要达至的主要目标便是公平,而公平不能完全实现时则要尽可能保护弱势者的权利。

学生是高等教育的直接利益主体也是在种种矛盾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因此,《高等教育法》在处理多元矛盾时应该看到学生作为主体的权利实现。目前,《高等教育法》中权利义务以及奖惩制度的不明晰,导致利益相关主体在处理矛盾时无所适从,因而其修订迫切要求将各种权利进行分类,并对于每种权利的享有、维护和修复等机制给出明确的表述。法律所追寻的正义理念需要通过正义的程序获得体现,而法律所处理利益关系时,也只有通过正义的程序才能实现主体的正义。

当《高等教育法》刚刚颁布时,使得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开创性的法律保障,然而,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于《高等教育法》有了更多、更清晰的需求,这便要求国家通过修订《高等教育法》体现学生主体的权利,凸显自身的正义理念。

[注释]

①②③(美)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m].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70,88,88.

④王啸.教育人学内涵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4(1):25.

[参考文献]

[1](美)比克斯.法理学:理论与语境[m].邱昭继,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2]高见.我国《高等教育法》的检讨与反思[J].求索,2010(9).

[3]黄崴.教育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金林南.《高等教育法》的立法缺失及完善思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5]贾中海.社会价值的分配正义:罗尔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6](美)利科.论公正[m].程春明,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中等生教育策略篇3

农村初中体育课堂策略教学自主学习人的智慧是思维的独特产物。智慧表现在对问题的处理、思考及对实验的技巧等方面。体育教学,智慧如何获取、处理运用在体育知识、技能方面,恰恰是这些,体现了智慧具有世界上任何事物所不具备的独特价值。作为初中体育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人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拥有体育知识、技能的根基,更影响学生智慧能否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生成。

一、农村初中体育课堂策略教学

什么样的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生成智慧?学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通过体育教学才能实现。体育教学是体育课堂学习的策略教学。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是指体育教师围绕新课标,以教材为载体,依据学生“使用个人才智”的方式,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知识、学习技能、规则、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既能体现出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能满足体育教学要有效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需要的超前意识。在学校里学到的体育知识、技能很难跟得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掌握获取体育知识、技能的方法,体育教学的目的也应是让学生最终学会体育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在讲授书本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策略、技巧等。以此来引领学生学习新见解、新知识。心理学家指出:学生获得与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因为获得与运用学习策略的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这种信息加工的过程只能是主体自我的认知活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自主学习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它的源头是学生主体内学习愿望、动机与兴趣的激越,是学生个性的自由飞扬,是学生智慧的充分绽放。

二、农村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何以生成智慧

农村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何以生成智慧?实现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的更新,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让体育教师意识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比原有的教学方式更好、更强、更有效。农村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式,相比传统体育教学方式的优势在于它更多地强调了体育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的同时获得,注重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更多地突出了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内在关系。创新素质是个体以生理条件为基础,把外在获得的信息内化成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相连的心理品质,是个体思维独特性的产物。学生要善于向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这些“为什么”会引导学生对自己思维过程中的材料进行严格的估计、精细的检验,以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想象。人为联想策略指当学习材料本身意义性不强时,学习者可以展开联想,自由地赋予其意义,以便与学习者的记忆与提取。因此,在运用它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训练。如要记住排球迎面垫球的“一插、二夹、三提”的动作要领,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的联想:天空飞着一只银灰色的气球;眼看这只气球将要落到地上,我夹紧双臂插到气球之下,用劲一提,它又飞向了空中……我们在农村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中,应强调常用学习策略与创造性思维的具体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之间内在关系的训练。在教实心球投抛时,可让学生联想农忙中农民“抛秧”或造房时瓦工“抛砖”的情景。在教“集体舞”时,可让学生联想电视中看见的一些大型“舞蹈”表演场景。在让学生进行合作游戏创作时,可诱导学生联想生活中所见的民间游艺等,如划出所学技术、技能的重点及关键。由于在摘录与勾划过程中学生要比消极学练付出更多的脑力劳动,提要策略是指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体育知识、技能的动作要领,表述提炼出来的体育知识、技能要点。由此可见,这些策略的本质都在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的能力。

三、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怎样才能生成智慧

通过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新见解、新知识与新方法并最终潜移默化地生成智慧,那么在体育课堂教育实践中我们体育教师应如何做呢?首先,体育教师知道创新的重要性。很少有体育教师真正具有创新的思维或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思维或创新能力首先是对自己的否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规则、上课程序与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即要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积极创造新思维。

其次,增长执行能力。如果说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体育策略教学的源泉,增长体育教师执行策略的能力,增强体育教师落实策略的能力,要求体育教师具备操练策略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按程序进行学,要分四个阶段:准备、呈现、运用和迁移。准备阶段分为预习体育知识、技能和尝试运用策略:呈现阶段包括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体育知识、技能,即呈现先行组织者;运用阶段包括运用策略学习,对体育知识、技能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迁移阶段分为巩固体育知识、技能,提供材料迁移运用。第二.能够具体指导。在学习策略教学中,按年级所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具体指导。在学习新的体育知识、技能时.指导学生使用重复、自由联想等策略;学习各项目技术要领或有关体育知识理论时使用标识、摘录、勾划、提要、小标题和笔记等策略:学结各项目的技术结构和有关项目分类时使用主题纲要法和符号纲要法等。

综上所述,无论是体育教师的学习策略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都是一个创新与探究的过程,创新是一种沉潜的运筹,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它与思维品质与思维方式紧密相连。创新时,体育教师必须将知识、技能点连接成群、组织成网、构建成系统,学生必须将体育知识、技能分门别类、有条不紊地纳入到已有的体育知识、技能体系中。可见,创新是一种智慧活动。探索是对未知事物本质属性的探究、追根过程。探究过程中,体育教师或依据自己的经验,或通过观察,学会了发现问题、证实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掌握了发现问题、证实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策略。又可见,探究也是一种智慧活动。因此。创新与探究在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中的展开、体现与落实是生成智慧的过程,也是追求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最高教育意境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蒋代新,杨金云.浅议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以邵阳市六县中小学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5).

中等生教育策略篇4

关键词:教育环境二语学习学习策略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应用于语言学习的技巧、路子或行为,能够优化学习过程并促进语言知识和信息知识的内化。研究语言学习策略能够揭示语言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启迪我们思考不同的策略行为与成功的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语言学习策略适用于二语学习,然而,影响二语学习策略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育环境是最典型的因子之一。

一、影响二语学习策略的教育环境

众多研究显示,教育环境是决定语言学习成功度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在于教育环境会影响学生的策略使用。一般认为,如果学生处于一个非常结构化的和单一的教育环境中,就会倾向于形式和结构化的学习和记忆,较多使用认知类策略和记忆类策略。处于强调意义交流和功能交际的环境中,学生更倾向于社交和情感类策略。但是,教育环境千变万化,不能一言概之,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教育情景对策略的影响作出不同的调查和分析。

1.二语教育环境的正式程度。在课堂上和自然状态中使用社会和情感策略的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Chamot和impink-Hernandez(1988)发现,正式课堂中的学习者很少使用社会和情感策略(“提问以澄清”的策略除外)。研究认为,正式教学环境可能会抑制诸如“合作”和“自我谈话”等策略的使用。同时,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中,交流的缺乏会使得学生较少有机会使用社会策略。wong-Fillmore(1976)的研究侧重自然环境。该研究表明,年轻学习者在游玩情景中会广泛使用社会策略。其原因在于,游戏的顺利实施需要参与者的合作。

2.外语和二语学习环境的差异。总体而言,二语学习者比外语学习者更频繁地使用策略(Greenandoxford,1995;Chamot,1987)。原因主要在于,外语属于广义的二语,其教学环境与狭义的二语不同。狭义的二语学习环境主要为浸没式,习得条件更为天然和有机,学习者须更充分地利用策略应对真实的交际场合,而外语环境缺乏浸没式条件,学习者倾向于把外语当做一门学科,具有一定的应试导向,总体策略使用不灵活,频度不高。但正因为外语环境的这个特点,Creen和Chamot等人研究发现,“排练”、“翻译”、“记笔记”、“替换”和“情景化”等特定策略主要为外语(英语)学习者所使用,而鲜为二语(英语)学习者所使用。这些特定策略都是应考所必需的。

3.学校类型。watanabe(1990)在一所日本普通大学和一所著名大学调查了315名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探查学校类型对策略使用的影响。watanabe利用“因素分析程序”在这两所学校进行了策略使用状况的调查论证。研究发现,普通大学学生在“补偿——猜测”、“形式学习”、“记忆——智力操作”和“社会情感策略”的使用上表现中等,在“交际”的使用上呈现低水平。所有调查的策略未呈现高水平的使用。著名大学学生使用的策略主要是“交际”、“总体学习——认知”、“总体学习——情感”、“记忆——智力操作”和“补偿——猜测”等。其中,城市大学生在“补偿——猜测策略”、“总体学习——情感策略”方面能高水平使用,在“交际”、“记忆——智力操作”、“总体学习——认知”上表现中等。所有调查的策略未呈现低水平的策略使用。这些结果表明,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和选择在相当程度上由学习者所处的学校类型所影响。鉴于学生素质、教学资源、考核标准、开放度等条件要素,著名大学的学生使用语言学习策略比低名望大学的学生使用语言学习策略的情况更乐观。

4.教育背景。Leki(1995)的研究体现了教育背景对学习策略的影响。Leki对一所美国大学的5名国际交流新生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系列访谈,利用各角度的数据(包括课堂笔记、做文章、考试和日记等)进行三角验证,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进展。研究发现,学生会根据以前的教育经验进行策略迁移,并灵活地使用这些策略。同时,当他们从课堂中获得反馈并修订策略时,也会寻求以往二语的训练模式的帮助。研究结果体现了学习经历对于策略使用的参考作用。

5.精读环境。近年来,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更具体的教育环境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如“精读环境”等。Hong-nam和Leavell(2006)调查了大学英语精读课堂环境中的55名来自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学习者使用策略的情况。研究发现,精学环境下的学习者在各个类别上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次序为: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补偿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和情感策略。研究者指出,元认知策略的最大使用频度与学生较强的工具型动机有关,社交策略的高频度是因为该精读计划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而情感策略的低频度是因为多数学生在以往教育环境中形成的腼腆性格,同时,他们机械记忆的学习经验约束了记忆策略的灵活发挥。该研究的调查样本有一定局限性,其研究结果应该谨慎对待。

6.我国农村教育环境。根据研究,农村环境中的学生的策略使用处于中等水平,各策略类型的使用倾向性依次为: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补偿策略、社交策略和记忆策略(雷,2009)。研究者认为,农村学生注重利用元能力寻找和调配学习资源,并努力克服学习困难,因而对元认知和情感策略的倾向性最强;然而,目前农村教师的外语教学方法不够丰富,这造成了学生记忆和认知方法的单一化,相关策略的使用状况不理想。

上述研究从各个角度表明了语言教育环境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影响作用。oxford和Cohen(1992)及Reid(1987)指出,当环境发生了变化时,学习者使用的策略会发生相应变化,会把以前的学习策略迁移到新的教育环境中,但同时也会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因此,学习策略的使用是稳中有变,变中有稳的。

二、依据教育环境,使用策略,强化学习效果

依据上述教育环境,如下教与学的建议值得考量,以强化学生的策略使用效果。

1.正式的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翻译法和听说法占据主导地位,学生鲜于接触真实语境,不能以自己为主体,发挥能动性,也无法体验交际对话中的真实情感变化。在这样的条件下,二语学习者较少使用社交策略和情感策略。二语教师应当多采用任务型的交际教学法,提供真实语料,鼓励学生合作,帮助学生利用社交策略主动交流,调整学习态度和情绪;在自然习得状态中,虽然社会策略能够得到充分应用,但是语言形式的学习策略却没有得到有意识的强化。学习者应该注意和积极调整,避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

2.外语学习环境不如二语学习环境理想,主要在于外语资源不够丰富。多数情况下,外语学习者倾向于把外语学习视为考试的工具,对于外语的真正用途没有深切的体会。因而除了应试性策略之外,在总体上利用策略的频度不高。有鉴于此,外语学习者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如观看外语影视剧、与外国友人的网上交流等,再全方位体会到外语的实用价值,这样才能有效激活各类语言策略,促进外语学习。

3.较好的学校条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运用语言学习策略,因而能促进二语的学习。较弱的学校应该看到自身的不足,一方面,应提高开放度,加强与强校的交流,向强校学习,促使弱校学生应用最不擅长却最重要的交际策略。另一方面,应加大投入,丰富弱校资源,改革考核方法,提高师生素质,增强策略使用意识,提高策略使用频率。

4.教育背景是学语的基础。学习策略的实施和培养需要从具体而实在的个体学习者出发。教师应该在充分考量学生的年龄、学习风格、二语学习经历和家庭背景等要素之后,决定什么样策略的培养先一步,什么样的策略缓一步。教师更应该在接手新生之前,进行二语学习策略使用状况的背景调查,然后安排教学方法和内容。

5.精读是二语学习的主要课程。上一节的相关研究中,被调查者采纳“元认知策略、社交策略、补偿策略、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这样一个策略使用顺序。我们认为,该次序并不一定符合精读学习的特点,也不能代表所有二语学习者的精读策略使用状况。精读中最重要的两类策略应该是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因为这两类策略与阅读材料的理解直接相关。教师在精读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两类策略放在首要的位置上,而其他策略安排次序则可随机安排。

6.针对我国农村外语教育现状,二语教育工作者应丰富自己的教学法知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策略应用水平;教学中应该突出二语学习的实用性,实现教学情境化,提高学生兴趣,改变机械记忆和单调认知的现状。

参考文献:

[1]Chamot,a.L.Kupper,andm.impink-Hernandez.astudyoflearningstrategiesinForeignLanguageinstruction:FindingsoftheLongitudinalStudy[D].mcLean,Va.:interstateResearchassociates,1988.

[2]Chamot,a.theLearningstrategiesofeSLstudents[a].ina.wenden&J.Rubin(eds.).LearnerStrategiesinLanguageLeaning[C].nJ:prenticeHall.1987:77-83.

[3]Green,J.andR.oxford.aCloserLookatLearningStrategies,L2proficiencyandSex[J].teSoLQuarterly,1995.29(2):261-297.

[4]Hong-nam,K.andLeavellG.a.LanguageLearningStrategyUseofeSLStudentsinanintensiveenglishLearningContext[J].System,2006.36:399-415.

[5]oxford,R.L.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aroundtheworld:Cross-culturalperspectives[m].manoa:UniversityofHawaiipress.1996.

[6]Reid,J.theLearningStylepreferencesofeSLStudents[J].teSoLQuarterly1987.21:87-111.

中等生教育策略篇5

一、生成创新能力

体育教师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很少有体育教师真正具有创新的思维或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思维或创新能力首先是对自己的否定,这需要很大的勇气。这种勇气就是要改变过去的教学规则、上课程序与体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方式,即要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积极创造新思维。

创新意识的养成。体育教师能不能创新,首先是想不想到新和敢不敢创新的问题。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包括质疑精神、批判精神、独立性和主动性等。创新意识不是单纯的创造技巧或方法,更多体现的是体育教师的个性倾向。它不是行政命令要求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滋养生成的。如,学校能为体育教师创造参与不同类别的学习策略教学课题研究的机会,提供体育课堂策略教学优质课、示范课的场境。开展体育课堂策略教学学术论坛的活动,请体育教育心理学专家做学术报告等,都有利于形成体育教师开阔视野、探索新方法及获取新信息的意识。

“双赢”意愿的培养。“双赢”在这里,一方面是指体育教师要赢在体育知识、技能传授上,另一方面又要赢在学习策略上,即体育教师会给学生“鱼”吃,也会给学生“渔”的技能。普遍来讲,体育教师要将两者娴熟地结合起来,需要一个磨炼的过程。经过反复研究其中的问题后发现,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将体育知识点与策略教学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其关键做法是要制定出各个层次上的教学计划表,如,全年体育学习策略教学计划表、全学期体育学习策略教学计划表、单元或每节课体育学习策略教学计划表.并要在每章表上详细地标明体育知识点与策略教学条件的结合点具体在哪里。完成这个过程,需要体育教师有一种献身体育教育科研的激情,更需要体育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如牺牲节假日、双休日或假期等)。就前者来说.各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并支持体育教师的科研实验.允许体育教师去探索、去发现,甚至不成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保持激情。就后者而论,体育教师要将时间投入到分析与研究体育知识点与策略教学条件的结合点上。因为这个过程是体育教师加工体育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也是把握策略教学方式、方法与创造性思维品质正确结合的过程。更是挖掘个人聪明才智,生成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增长执行能力

如果说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实施体育策略教学的源泉,那么,体育教师的执行能力就是将甘泉洒在教学实处的工匠。这个工匠要具有执行和落实策略的能力,增长体育教师执行策略的能力:

第一.要求体育教师真正搞懂所用学习策略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概念化。如,复述策略中的命名,是指见到体育图片就说出体育图片上的技术的名称。策略传授还要符合年级特点及学生心理特点。如,识记策略适合初一年级,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适合初二和初三年级,但并不是不涉及别的策略。策略知识概念化要求体育教师要在头脑中有理、有序、有则地储存策略.即懂得何时、何处、何地激活与提取何种策略。

第二.体育教师要把比较抽象的策略,赋予丰富的内容,使之具体化。如,在使用重复策略时要注意:①重复时间的安排(时间安排上,教师要注意及时复习,越是意义性不强的难记的学习内容.越应及时复习,一定要抢在“大塌方”遗忘之前加固。“堤坝”);②重复次数的安排(如果刚能练习还不太熟练就停止学习,记忆效果不会太好,应该再记忆50%一100%的次数);③重复方法的选择(采用整记与分记相结合及多种感官协同记忆)。也就是说,每一种策略必须具体到如此地步才可以进行操作,反之,仅知道某种策略的内涵和外延.不赋予丰富的内容,要想使各种策略都运用自如.且收到较好的效果是困难的。

中等生教育策略篇6

关键词:体育硕士研究生英语学习策略调查分析

多年来,学习策略的研究一直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工作者的关注(mcDonough,1999)。在各种学习者因素中,学习策略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在对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虽然很努力,但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为上好英语课,指导学生学好英语,我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运用学习策略不同而导致的学习效果。为了有助于提高体育类研究生的英语整体水平,使其成为合格的体育类人才,我们对体育类研究生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学习策略理论综述

早在20世纪60年代,Carton对外语学习推断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可以说是首开语言学习的策略研究之先河。但正式提出语言学习策略(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概念的研究者,却是20世纪70年代的Rubin(1975),从此之后,针对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便引起了语言学界和教育心理学界的空前兴趣与关注,大批国外语言研究先行者(Rubin,1975;Stern,1975;naimanetal.,1978)开始对优秀(或成功者)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进行了广泛的对比研究,分析并归纳出成功语言学习者的共同特征。Biggs,Bialystok,entwistle,Saljo等人于1979年别对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外众多研究者先后对学习策略要领以及分类系统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Rubin,1981/1987;Brown&palinscar,1987;o’Gradyetal.,1989;Skehan,1989),并取得了颇具影响的丰富研究成果。

一般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策略的一部分,它主要解释学习者是如何习得和自动掌握第二语言和知识的。weinstein和mayer(1986)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从事的活动和思想,它会影响学习者的解码过程。”Chamot(1987)认为:“学习策略是一些技巧、方法和学习者有意采取的行动,目的是加快学习和速度、记忆语言学习内容方面的信息。”Rubin(1987)认为:“学习策略是一些学习者所构建的、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有助于形成语言系统的策略。”oxford(1989)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所使用的一些旨在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针对自我、更加快乐的行为或行动。”

早期对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主要是罗列成功的语言学习者(goodlanguagelearners)的学习策略并进行简单的分类。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语言学习策略的分类越来越系统,o’malley和Chamot(1990)将语言学习策略分成三大类:(1)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strategies);(2)认知策略(cognitivestrategies);(3)社会情感策略(socio-affectivestrategies)。oxford(1990)将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及补偿策略)和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两大类和六小类。在国内,文秋芳(1995)提出的学习策略分类系统也很有代表性:她将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管理策略与语言学习过程有关,语言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材料有关;管理策略高于语言学习策略,制约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其中oxford提出的语言学习策略分类系统,被著名语言学家ellis(1994)称为“或许是迄今为止最具综合性的”。

二、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力度,这支队伍不断壮大。与此相适应,体育类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英语教学得到了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优育类硕士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也收获颇多。但是,体育类硕士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一,普遍底子差,英语基础与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更不可同日可语。为了照顾体育类硕士研究生考生的特殊情况,国家在录取时降低了体育类的分数线。另外,学生来源广泛,有些是应届本科生,有些是工作了好几年才考取的,还有些则是没有接受正规大学教育,靠自学成材的。还有很多学生,他们已经结婚生子,年龄偏大,更增加了学习英语的难度,要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的要求(我校要求,申请学位的条件之一是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学习策略的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之一,其优劣直接关系到语言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我国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近年来日渐增多。北外的刘润清(1993)、南京大学的文秋芳(1995;1996)等著名学者涉入过此项研究,不过他们针对的主要是英语专业的本科生,针对体育专业这一个特殊群体的学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凤毛麟角。本项研究旨在这方面作一些有益的探索,目的是研究和探索体育类硕士研究生是怎样运用语言学习策略的,从而为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为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服务,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研究生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对象是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6级的硕士研究生,共54名学生,其中,男生34人,女生20人。学生都具各本科学历,大学毕业1―10年不等,也非常珍惜研究生的学习机会,学习刻苦,但效果却不甚理想。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在前人问卷(oxford,1990;文秋芳,1996;o’malley&Chamot,1990)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以符合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特定文化背景。该问卷是一个由56个题项组成的自陈式量表,每个题项都设5个李克特等级,从完全不符合自身情况到完全符合自身情况。量表由记忆策略(mem)、认知策略(CoG)、补偿策略(Com)、元认知策略(met)、情感策略(aFt)及社会策略策略(SoC)6个分量表构成。总量表及6个分量表的Cronbachalpha系数分别为0.93,0.47,0.84,0.67,0.84,0.60。由此可知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刘润清、戴曼纯,2003)。

根据oxford的解释,总平均分数代表一个人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高低,而每一部分的平均分则代表一个人对该部分学习策略使用频率的高低。学习策略的使用因一个人的年龄、性格、语言态度、学习动机和认知风格等诸多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若一个人某一部分的平均分低,或许表明这个人应加强对方面学习策略的使用。一般认为,平均分为1.5―2.4,表明一个人对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低;平均分为2.5―3.4,表示一个人对学习策略的使用频率为中等,即表明“我有时这样做,有时不这样做”;平均分为3.5―4.4,即表明一个人使用某一个人使用某一学习策略的频率高,即表明“我通常会这样做”;而平均分为4.5―5.0则表明一个人使用某种学习策略的频率较高,即表明“我总是这样做”。

我们在发放问卷前有目的地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学习英语的方法,这些成年人非常愿意和老师交谈并提供了相当多的信息,使调查得以顺利完成。我们于2006―2007学年上学期利用上课时间分别发放给全体学生,课后收回,回收全部为有效问卷58份。随后我们运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处理,分别算出研究生6大策略的总平均数和标准差以及各单项策略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四、结果和讨论

1.总体结果

对体育硕士研究生使用学习策略使用的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注:1=直接策略;2=管理策略;3=辅助策略

表1分别列举了oxford所定义的6个分策略使用的平均数和标准差。此外,还根据其平均数的大小将分策略进行了排序,旨在揭示策略使用的基本特点及总体趋势。

在本次调查中,情感策略使用频率最高,其后依次为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及补偿策略。分策略在使用水平上略有不同,情感策略(m=3.506)、元认知策略(m=3.446)使用频率为较高;其它分策略的使用平均数落入中等使用的这一区间。其中,与学习材料直接发生作用的记忆策略与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分别排成第三位及第四位;担任管理职能的元认知策略排在第二位;而起辅助学习作用的情感策略、社会策略及补偿策略则分别排在第一位、第五位和第六位。因此,本次研究所调查的优育硕士研究生群体策略运用的基本特点是管理策略与辅助策略使用频率明显高于直接策略。

2.各分项结果

就记忆策略而言,体育研究生使用最多的语言学习策略为第3项策略,而且使用频率高。其次为第2项策略,较少的是第4项策略。见表2。

就认知策略而言,体育研究生使用最多的是语言学习策略,分别为第22项策略(问卷第22题:做听力练习时,我先看问题,然后在听力材料中有目的地寻找答案m=3.800)和第21题(问卷第21题:在阅读理解时,我先看问题,然后再在阅读材料中有目的地寻找答案m=3.709),使用频率为高,可以说是经常使用。而第20项策略(问卷第20题:在阅读课文或文章时,我首先快速浏览,抓住大意后再仔细阅读。)和第9项策略(问卷第9题:读课文时,我先通读全篇课文了解文章的概要,然后再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的使用效率也属中等偏上,得分分别为3.400和3.236。使用最少的认知策略为第14项(问卷第14题:我主动地用英语记笔记、留言、写信或日记。)、第15项策略(问卷第15题:为了改进自己的语音语调,我反复听外国人灌制的录音磁带。)和第19项策略(问卷第19题:我主动参加英语角或英语沙龙等活动练习口语。),得分分别为1.781、1.909和1.981。

就补偿策略而言,体育研究生使用最多的两项分别为第29项和第35项策略。而使用相对较少的是第32项策略。详见表3。

在所有策略中,元认知策略的平均分位于第二,说明研究生群体比较重视自我监控和评价。他们较多地使用了第47项、第45项和第46项策略。详见表4。

体育生比较外向,在情感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开放性和主动性,在语言学习中容易克服害羞和焦虑心理,因此在本次调查中,情感策略的得分最高。学生使用最高频率的情感策略为第48项与第49项。见表5。

在社交策略方面,学生在当听不懂对方所言时,往往要求对方重复或放慢语速,而因为这个群体的学生英语基础差,与他人合作学习、用英语交流则运用较少。见表6。

3.讨论与建议

通常情况下,采用多种学习策略和增加使用学习策略的频率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但是使用直接学习策略则更能促进英语的学习。

无论学习优秀者还是落后学习者都会采用记忆策略。体育研究生也不例外,他们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也使用记忆策略,但表现得不够灵活。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体育生通常使用重复多遍的方法记单词,这说明学生的单词记忆方法单一死板,很少通过造句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记忆单词或词组来记忆单词,在学习上缺乏灵活多样性。我们在教学中应给学生推荐多种记忆方法,如联想记忆法、卡片法、运用肢体动作等,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

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涉及的内容多种多样,但所有的认知策略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学习者对于所学语言的掌握和转化(刘润清、戴曼纯,2003)。在大多数的研究中,认知策略都是被学习者最普遍采用的策略(oxford,1990)。而本研究所得结果恰恰相反:认知策略使用频率最低。我们认为这一结果与体育研究生大学的教学模式及学习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生从高中起,一般都以专业训练为主,文化学习为辅。进入大学后,因为有些学生的英语底子尤其薄弱,教师通常只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如“翻译法”,因此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认知方式。体育生在大学英语学习阶段没有打下扎实的语音、词汇和语法基础,也不会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如听英语广播(m=2.297)、参加英语角(m=1.982)等活动。体育生对学习策略的认识不够全面,对各种学习策略不熟悉也是认知策略使用频率低的原因之一。同时他们对自己所经常使用的一些语言学习策略也不了解,使用的频率也不高。因此,我们认为一方面应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他们所熟悉的这些策略,另一方面也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的有意识的、系统化的宣传和培训,并为其提供足够的策略运用练习机会,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英语学习效率的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世纪80年代,随着元认知策略研究的兴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公认为教育的理想目标(王笃勤,2002)。自主学习策略的重要一环――元认知策略由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估组成。随着年龄和学习阶段的提高,研究生无论情感处理还是认知管理都逐渐变强。经过中学、大学十余年的英语学习,学生逐渐成熟,比以往更懂得科学管理学习。他们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并有较好的自我监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而且能有意识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作为成年人,他们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和学习态度。这都很好地解释了在本次调查中,情感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得分分列一、二位的原因。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研究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特点,引导他们掌握用来从事各种学习活动、解决各种学习困难的技巧和策略,让其能够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在情感方面,我们可根据体育生活泼外向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发挥这一情感优势,建立信心和成就感,激励他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英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使语言学习充满乐趣。

体育类研究生在补偿策略的使用方面,较习惯于运用猜词策略。这是可以发挥的优势之一。但因为学生的词汇知识薄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猜词策略,避免过多依赖字典。此外,我们还可教授其他补偿策略帮助学生在知识结构不完整的情况下,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工具,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要与人发生关系。问卷第53题(“我课外尽量地用英语与同学和老师会话。”),学生属于低频使用该策略。这说明学生除了正式课堂学习以外,不努力去寻找机会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发挥团队精神,即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并及时地获得关于错误的信息反馈;在互相鼓励中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

通过这次的调查结果地分析,我们认为,学习策略本身并无优劣之分,重要的是如何来使用这些策略。为此,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策略培训。

五、结语

本次的研究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它能够帮助体育硕士研究生这一群体了解自身的学习策略,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同时,它也可以帮助从事研究生教学工作的教师了解自己学生的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但是,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本次调查的范围不大,只局限于广西师范大学2006级体育专业的新生。此外,本次调查如果加入教师访谈、小组讨论和学习者的自我诊断等方式,可能结果与分析会更加全面和客观。

参考文献:

[1]Rubin,J.whatthe“goodlanguagelearner”canteachus.teSoLQuarterly,1975.

[2]o’malley,J.&Chamot,a.LearningStrateg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3]oxford,R.L.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whateveryteacherShouldKnow.newburyHouse,1990.

[4]ellis,R.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5]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

中等生教育策略篇7

【关键词】新课改;高师教育学;有效教学策略

一、有关新的课程改革

为适应新的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我国自建国后先后进行了多次改革,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基础教育体系。新的一轮基础教育倡导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对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六个方面实施了改革。在人们欣喜十多年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所显现的喜人成果的同时,也引起了更多对教育的关注,特别是对高等师范教育的思考。

高师院校是培养职前教师的主要阵地之一,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与其密切相关,而教育学课程则是承担着师资培养的重担。从现有学生的实习和见习来看,教育学课程已经被广大学生及教师认同,特别是没有学习过教育学而从事教育的教师来看,更是具有开设的必要性。即使开设了此门课程,但从新课改背景理念下来看仍需探究更有效的策略开展教学。

二、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西方的教学科学运动,它的核心理念是教学的效益,即是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目前,高师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教的很多、很累,但学生并不领情,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如同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厌学、逃学等现象在教育学课程中比比皆是;内容庞杂不加选择、方式方法单一、媒体运用效益低等,如此低效的课程教学必需要改革创新。

1、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自我的所谓精彩表演,应该鼓励并创设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而不再是把知识掰开来揉碎了的讲。教师应该学会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加入到课堂中鼓舞学生,使他们有激情有热情。

2、有效教学更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要创设一切机会转变过去单纯接受式学习的理念,使学生有效的参与其中,促进他们在学习中探索问题、发现为题,最终解决问题。

三、教育学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

策略,最早运用于军事领域,较早的人们往往把它等同于方法。美国教育家加涅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很有成效,我国对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在80年代以后,是教学设计领域的包含概念,因此对教学策略的认同也不尽一致,所以有必要把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之间与教学策略的关系弄清楚。

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之间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需要运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来完成,他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的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它同时实现整个课堂教学教师的组织实施管理等措施。

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之间是前者的外延更宽广,层次更高,不仅包含了方法,还包含了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选择。

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关系是,模式是基本范式,较稳定,而策略则更加详细具体,灵活,可因教师的个人风格、教学实际情境等发生变化。

通过对几种关系的分析,把教学策略定义为: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情境的特点,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的系统决策活动。从操作层面上,教学策略包括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和方式方法、组织形式的选择。

1、调整教学内容结构,精讲与自学相结合

尽管教育学的版本不尽相同,但所包含的板块基本上有教育学基本原理、教师与学生、教育制度、课程论与教学论、德育、班主任工作等。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核心,一定要改变过去理论学习一讲到底的局面,变理论与实践、讲授与讨论、案例分析、教学实践相结合,使整个课程内容进行了逻辑和结构上的重组、整合。教学内容的优化则有利于精讲与自主学习相结合,教育学内容博大精深,仅靠课堂的时间是不能获得更多知识的,因此宝贵的课堂时间只适合一定要讲的内容,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也应该把非精讲的知识下放到学生那里,并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成为研究获得知识的主人。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的学习。

2、采用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1)体验式教学策略: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刚刚进入师范院校的学生是很难体会教师这个职业的劳动特点的,通常在学生高年级实习之后才会体悟,说明体验的意义重大,因此对教育学中可以体验的内容上开动脑筋做做文章。如:教师的职业特点及素养,就可以通过案例或真实的教育故事等展开讨论或进行角色扮演开展。

(2)小组合作策略:在课堂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这种学习策略改变了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如:教学设计中如何叙写教学目标的环节,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有效的使学生掌握重要知识点。

新的课改带来的不仅只有基础教育的变革,对培养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也有很大的触动,寻求有效的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教学策略服务于教育,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余江敏.高等师范院校公共课教育学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中等生教育策略篇8

【关键词】大学生;武术学习策略;调查

武术是我国的国术,是高校重要的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湖南工业大学学生(以下简称湖工大学生)对武术学习策略的掌握存在两种缺陷:一是部分学生缺乏武术学习策略,二是部分学生不会有效地使用武术学习策略。通过调查了解湖南工业大学学生掌握武术学习策略现状,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优化湖南工业大学学生武术学习策略,不仅能提高他们武术学习的效率,而且对他们步入社会后自学各种武术套路受益匪浅。因此,调查并传授湖南工业大学学生武术学习策略,对他们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实现大学体育教育向终身体育教育对接具有重要的意义。

、武术学习策略的定义2002年推出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大学生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依据学习策略的理论,结合纲要相关内容,我们将武术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在武术学习过程中,为掌握武术基本功、武术套路动作、武术图解知识而进行有效学习的步骤、规则、方式、方法及调控手段的总和。武术学习策略主要包括认知策略(学习方法)和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指学习者用在编码、储存、提取、运用等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或技能。元认知是指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评估等。武术学习策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迁移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武术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湖南工业大学非体育专业武术选项班2009、2010级学生共216人,其中文科生98人,理科生118人。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主要查阅的文献资料有:教育心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统计、武术、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著作及相关资料。

2.调查法

①问卷的设计本研究以张绍礼编制的《体育大学生体育技能学习策略量表》为基础,增加了将武术图解知识转化为技能知识的学习策略,结合了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编制了《湖工大学生武术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此问卷共分为三个内容:武术基本功学习策略、武术套路学习策略、武术图解知识学习策略。

②调查问卷的效度及信度

访谈了沈阳市体育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专家及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民族传统教研室教师。经客观检验和主观评价的多次修改后,确定调查问卷内容。经专家效度检验,证明调查问卷所列各题能反映所要调查的内容,具有较高的效度。运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了信度检验,两次的相关系数为0.782,说明检验结果具有高度的可靠性。

③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2009年12月,抽取了湖南工业大学2008、2009级武术选项班的学生进行调查。试卷所有的问题都用陈述句表述。试卷为三点量表,分别是:a,经常使用这种策略;B,偶尔使用这种策略;C,从不使用这种策略。发放试卷216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2.6%。

3.统计法:所有调查数据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三、湖工大学生武术学习策略应用现状与分析(一)武术基本功的学习策略湖工大学生学习武术基本功时,最常用的学习策略首先是结合手法进行步型、步法的学习,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57.5%,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26.5%;其次是为掌握好基本功,经常进行身体素质练习,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42%,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25.5%;最后是对不同类型的基本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4o.5%,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26%。

但是湖工大学生在武术基本功的学习策略的使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从不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基本功的学习和锻炼占66%。基本功又是武术学习的基础,基本功不扎实,武术套路动作就不可能练好。

仅靠上课时间对进行基本功的学习,基本功提高起来就较慢,因此,课外要加强基本功的练习。二是从不根据自己身体素质和技能状况,制订武术学习计划的大学生有65%。在调查中我们得知:湖工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计划应由老师来制订,体育老师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练习,这说明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缺乏主动性。三是从不做静力练习巩固步型的共有59.5%。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腿部力量差,静力练习不能坚持较长的时间;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对静力动作的练习不够重视,因此,选择率低。

转贴于(二)武术套路动作的学习策略

湖工大学生在武术套路的学习中,使用得较多的策略依次有: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动作反省自己的错误,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31%,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43.5%;二是我知道武术动作的攻防意识,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28.5%,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42.5%;j是我能依靠自身的感受纠正错误动作,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27.5%,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41%;四是我经常与同学相互学习,相互纠正错误,经常使用这种策略的占35%,偶尔使用这种策略的占27%。

湖工大学生在武术套路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一是不能口述动作要领的占64%。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掌握好新的体育知识和动作技术,达到长期记忆的目的,口述动作要领是必须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动作要领简化为口诀、顺口溜,有利于学生对新的体育信息进行编码记忆。二是记不住动作名称的占6l%。

在武术分段练习或整套动作练习时,很容易忘记动作。

动作名称的学习非常重要,它对武术套路的学习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能将套路中的动作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图,只要记住了动作名称,可随时从网络中提取信息为套路练习服务。三是不能将学过的体育知识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的占52%。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学习成绩取决于学生天生的身体素质的好坏,因而忽视了体育学习策略的迁移教学;另一方面,在体育课堂上,教师教授新动作时,学生们只是机械地模仿教师的动作,然后进行强化练习,而未能将教师传授的体育知识内化,灵活运用到其它体育知识的学习上来。

(三)武术图解知识的学习策略

湖工大学生在学习武术图解知识较好的是:知道图解中的箭头表示什么动作方向的占56.5%。其余几种策略使用较差:62.5%的学生从未在学习复杂的武术图解知识时,先练手法,后练步法,再进行完整练习;2011,牛弟lU期冒埋讲九·59%的学生从未在学习武术图解知识时,按照学习动作名称、动作路线、动作要领的顺序进行的;57.5%的学生课后从未通过看图解知识自学过武术动作。总之,湖工大学生学习武术图解知识方面的能力较差,说明他们将体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强。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调查表明,将近有60%的武术策略,经常或偶尔使用的大学生在50%以上,说明湖工大学生掌握体育学习策略总体情况较好。但从调查的情况看,湖工大学生在武术基本功的学习中,在利用课余时间自觉锻炼、制定学习计划、巩固步型方面存在欠缺;在武术套路的学习中,记忆策略及迁移策略较差;在自学武术图解知识的过程中,将体育理论知识转化为技能知识的迁移能力比较薄弱。

(二)建议

1.加强武术学习策略的传授。

湖南工业大学学院体育教师应根据武术教学内容、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和学校的条件合理地选择、运用武术学习策略,并将武术学习策略的多种范式传授给学生。

2.加强武术学习策略的反馈与调控。

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指导等方法,大学生们通过自我反馈与他人反馈,调控自己的学习策略。

3.学会武术学习策略的迁移。

在武术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师生之问、生生之间的交流,对新学武术知识的特征进行分析,联系相关旧知识的武术学习策略,达到迁移武术学习策略的目的。

中等生教育策略篇9

关键词:策略性知识知识管理方法

一、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内涵

教师知识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申继亮教授根据其功能出发,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四个方面:①即文化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即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博采众长,以实现教育的文化功能。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策略性知识一般具有以下4点特征:1.情境性。教师的教学策略知识是在问题中产生的,并且比其它知识更能有效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每个问题都是特殊而具体的,教师在判断教学问题的性质和结构、考虑问题相关因素、整合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方法技术、制定计划等都很难再沿用原有的方法和策略。2.导向性。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甚至不同的时间、场合、条件的教学情境都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及不断地进行调整。但策略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依据学生特定的需要并面临具体的情境而产生的。3.个性化。就知识的主体而言的,教师策略性知识是为教师个人所享有的,它与“公共知识”有所不同,是与教师个体无法分离并且难以经阅读与聆听习得的一种知识。它与教师的经验、教学观念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它一旦脱离了某个特定教师个体而成为外化的知识后或被公众所共同享用的知识时,要重新发挥策略性知识的作用就要考虑它的普适性。4.内隐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使用的策略,常常是“无意识的”或者是“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教师教学策略的元认知水平都很低,常常不习惯思考策略的由来、体验策略的依据和构建个人策略的体系。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正说明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内隐性。

二、教师策略性知识的管理

策略性知识在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结构优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针对策略性知识的特点,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它在促进新手教师成长、养成教师智慧方面的作用,就有必要加强对它的管理。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就是教师个人有计划地建立自己的教学策略知识体系,高效地获取和利用教学策略知识,实现教学策略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提高教学绩效和创造性,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的内涵十分丰富,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对个人而言实质上是教师对深植于个体内部的教学策略性知识进行反思、总结、提炼,使策略性知识“浮出水面”,便于解决教学问题时提取和利用。对教师群体而言,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通过知识的共享使个人知识扩散到教师群体,为学校教师所广泛共享,从而实现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创新和增值。二是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的目的不是简单的策略性知识累积或是将他人的教学策略移植到自己的课堂中,而是更侧重于将所学得的知识和技能经过个人的反思和“改良”,在教育教学场景中运用并产生新的知识,从而不断促进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策略性知识管理的方法

依据教师教学策略知识的特点以及个人知识管理策略,教师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方法来管理教学策略知识,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包括反省札记法、经验学习法、建立教学档案、“新老结对”法等。

1.反省札记法

反省札记法就是教师个人在教学结束后,通过撰写日记、周记或日志,记录教学时的行为、相关感想、心得或某一教学事件的得与失,将教学过程作不同深度的描述与剖析,探寻、反思经验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知识与意义,是教师进行策略性知识管理的重要途径。

在使用反省札记法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教师的教学策略知识带有很强的情境性,每个教学策略都是和当时的情境镶嵌在一起的,教师对激发策略产生的教育教学问题、当时的所感所想、选择的方法、具体的行为等等进行系统的记录,才能使教师对自身经验有更深刻的反省,积累更多所需的策略性知识。札记中对教学策略产生的情境描述越是详尽,就越有助于自身和他人了解策略产生的条件和内涵,并且对所隐含的条件以及内涵的认识、归纳、分类和诠释。

2.经验学习法

经验学习法是当事者(教师)通过文字叙述个人所认定的一连串重要经验及发生的情景,可供他人借鉴,也可进行集体合作讨论,由经验撰写者、参与事件的发生与受到事件直接影响的人、学者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局内人一起参加讨论,从而共同寻获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且从历史事件得到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教师应主动撰写个人的经验所得,同时也积极参加他人的经验讨论会,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重构,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3.教学档案法

教学档案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将各种描述性资料,包括教学设计、班级活动、师生互动、教学情况,用相片、录音带、录像带或他人书面记录等形式,收集、整理成“个人档案”,作为教师建构个人知识与理论的发展轨迹。主要通过个人对档案的反省以及与同行对档案的对话,使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同时也可以借助参与他人教学档案内容的观摩与讨论,快速习得好的观点、经验与做法,使他人好的个人知识内容很快地为自己拥有,这样能使许多蕴涵其中的具有高度情景性且不易言传的知识加以扩散,让个人知识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4.“新老结对”法

所谓“老”是指有经验的教师,“新”是指初任教师或者师范生。这种方法是指几位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引领新手进行学习,通过“老”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以及新手的观察与主动学习,在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脉络下,通过彼此的社会互动,让新手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是“知识的主动生成者、拥有者及使用者”,教师经验是建构教学策略知识的主要成份。新手教师与专家型教师合作的形式下,通过对专家型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和专家型教师的具体指导,逐渐地体悟运作教学策略时的隐性经验,不断地掌握技能和智慧的培育方式。

注释:

①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06).

②陈美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

参考文献:

[1]陈美玉.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专业发展.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

[2]衷克定.教师策略性知识的成分与结构特征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

[3]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

中等生教育策略篇10

关键词:认知策略;发展;培养方法

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通过对广西田阳县头塘镇中心小学的调查研究,发现良好的认知策略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把握学习方向,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现以广西田阳县头塘镇中心小学为例,就小学认知策略发展的培养方法提出如下对策:

一、在健全制度中培养

培养认知策略,制度保障是根本。田阳县头塘镇中心小学要求各班主任抓住小学生心理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激励制度,为认知策略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根据调查统计,田阳县头塘镇中心小学教师中,坚持讲导结合的比例达到33.5%,带练结合的达到24.3%,评趣结合的比例达到23.7%,培补结合的比例达到18.5%。

1.讲导结合

教师对学生认知策略的形成和使用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影响指教师专门进行的或渗透到教学中的认知策略训练产生的影响。间接影响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教学经验,对学习者认知策略形成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田阳县头塘镇中心小学求教师着重正面引导,根据学生的学情,因势利导,采取合适的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传授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认知策略。

2.带练结合

田阳县头塘镇中心小学要求教师注意自身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良好习惯,用自己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楷模,并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严格要求、做到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这就是“带练结合”。

3.评趣结合

评趣结合是指学科教师随时注意监督、教育、提醒纠正学生的不良认知策略;结合不同学做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激发培养学科学习兴趣,寓习惯的培养于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良好认知策略对自己成长的帮助,继而掌握自觉规范自己的认知策略的方法。

4.培补结合

培补结合要求对学科认知策略表现优秀的学生要高要求,争取不断进步;对学科认知策略表现差的学生要根据他的实际状况,首先提出他可能实现的目标,只要他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要多角度地寻找值得肯定的一面,及时表扬和鼓励,不断跟踪,慢慢地提升培养要求,使认知策略不断向良性发展。这种方法需要学科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分层渐进,因材施教,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认知策略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二、在教学常规中培养

过程决定结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田阳县头塘镇中心小学坚持做到全面渗透认知策略培养的内容,使良好认知策略的培养成为全体教师的重要任务。

1.教学设计要渗透认知策略

教学设计中要有体现培养学生认知策略的内容,各学科的培养内容应有自己的侧重点,学校按照教案中是否有培养学生认知策略的内容,作为评定教学设计的标准之一。

2.课堂教学重视认知策略的指导

学校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读书、写字、听课、做笔记的良好习惯,着重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3.制定课堂教学评价表

学校专门安排有认知策略培养的教研课、公开课和示范课。评课时,把讲课中是否渗透学生认知策略的内容,是否指导学生运用认知策略作为重要标准之一。

三、在班级管理中培养

班级是认知策略培养的主要阵地。田阳县头塘镇中心小学对各班级提出了相关要求,这样持之以恒,不断强化训练,使学生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同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认知策略。

1.利用好班会活动课

每班每学期定期开展以“良好学习策略的养成”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教务处、政教处联合检查,每月开展“优秀班集体”评选,促进认知策略的养成教育。

2.加强日常教育管理

班级日常教育管理做到“三结合”,即学生干部负责监控与学生互相督促相结合,领导、教师监控与学生会干部管理相结合,行为教育与背诵歌谣相结合。

3.校园环境优化管理

校园环境是丰富的育人资源,是师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头塘镇中心小学校园环境布局合理、设计精致,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处处都能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美丽的环境让全校师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学校利用现有条件,在校园围墙上、教学大楼的墙壁上都书写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的主题标语。优美的文化长廊里,一段段文字描述,一幅幅画面展示,都体现着学校对认知策略培养的思想,张扬着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无限力量,这些无声的语言对学生认知策略的培养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打造教室氛围,营造培养环境。学校要求各班教室的布置各具特色,营造认知策略的培养氛围。文化专栏丰富多彩,墙面标语激情洋溢,卡通图案妙趣横生,有关于书写展示的,有关于作业评比的,有关于背诵课文的,有关于上课倾听的,有关于阅读积累的……每个内容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名字,而且年段培养目标的特点非常突出,低年级有“把红花带回家”“我进步、我快乐!”“我最棒!”……中年级有“品品擂台”“纤纤秀场”“勤积累、巧运用”“一朝习惯、万事易办”……高年级有“墨香台”“我采撷的”“如蜂采密多积累”“今天你提了几个问题?”……这些激励性的语言无疑像一针针催化剂,鼓舞着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形成良好的认知策略。

四、在学生认知策略中培养

认知策略的培养作为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离不开对培养过程及结果目标实现程度的评价,及时公正的评价能使学生获得某种精神上的满足,调动学生学与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一些“后进生”的心理上,当他们的“闪光点”得到肯定时,能激励他们的内心追求,让他们产生上进的动力,促进良好认知策略的保持巩固。田阳县头塘镇中心小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策略坚持从身边的一点一滴抓起,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形成扎实有效的方法。

1.利用歌谣引导学生

学校将本校学生在倾听、书写、作业、积累、预习、阅读、复习几个方面应养成的良好认知策略要求,编写提炼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谣,并分阶段重点诵读培养。为了让学生识记相关知识并掌握运用,田阳县头塘镇中心小学将歌谣每班印发一份,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抄写、诵记,并将歌谣诵读作为课堂学习中的一种必修课程纳入学习常规管理之中,要求周一至周五上午第一节课课前十分钟由任课老师负责引导学生诵读歌谣,并由相关管理人员督促检查记载,歌谣引导的做法与学校常规检查中的教科研部分挂钩。另外,利用班会活动,开展“如何将歌谣变为行动”的主题活动,在走廊、教室张贴歌谣宣传板报,课间休息播放相关歌谣等。在多种途径的强化训练下,学生不仅人人会背诵歌谣,而且会利用歌谣内容不断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良好认知策略的养成。

2.欣赏激励

威廉姆・杰尔士说:“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别人的欣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眼勤、嘴勤,对认知策略好的学生采用欣赏性的语言进行鼓励。同时,对暂时落后的学生,寻找优点及时鼓励,例如,“××同学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学习。”“你瞧,这个男孩听得多认真!”“你真善于学别人的长处,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你还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真棒!”等等。通过教师欣赏、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赞许中增强自信,快乐成长,逐渐形成好的认知策略。

3.榜样引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培养良好认知策略过程中需要榜样的引领,田阳县头塘小学运用优秀人物的成功事例作引领,收到良好实效。

第一,利用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启迪教育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名人优良认知策略的事例,就会让他们感悟到养成良好认知策略的好处,调动起不同类型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养成克服困难,形成良好认知策略的意志品质。

第二,教师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学校对老师的要求更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事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教育学生。例如,教师课前认真准备教案,上课按时到班,专心授课,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样,在教师无声的言行中就培养了学生的认知策略。

第三,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学校在每个班开展评选“每周一星”等活动,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感化教育学生,从而养成良好的认知策略习惯。在这些学一学、仿一仿、比一比、评一评的教育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强了,积极上进的心更切了,培养良好认知策略的要求更明了。

4.活动巩固

培养良好认知策略的有效载体,即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具有现实生活中所不及的凝练和精神。根据学生良好认知策略的培养方案,学校各学科设立相应的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如认知策略童谣创编大赛、勤奋学习教育主题等系列活动、学生作业展评观摩、诗歌朗诵会等。此外,学校发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为活动开展出谋献计,并根据自身的不足和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讨论、总结、反思。最后,学校组织师生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各个活动拍摄成相声、小品、短剧等作品,在“六一文艺演出”“元旦会演”等重大节日演出中进行展演,使学生对认知策略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刻,逐渐养成对自己行为作出选择与反省的良好习惯。

5.提醒修正

良好认知策略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适度进行反复的提醒纠正,使学生在不断巩固中提高。农村壮族小学生多数自控力还比较差,在学习习惯形成过程中,容易反复,出现拖拉、放任、敷衍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随时细心观察、随时注意提醒,偶有偏离,及时调整。比如,发现字写得不工整了,发现上课时思想不集中了,发现没有完成学习计划或没有执行等,教师要立即帮学生做出调整,予以修正。

培养小学生的认知策略,也像走路一样,发现他走的路线错误了,应及时调整,使之转到正确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道路便踩出来了,这个好习惯也就养成了。以田阳县头塘小学为例,学生做语文阅读题,遇到主观性题目,有81.7%的学生随意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经过老师一学期的纠正和指导,学生就会知道做阅读题要看文章,根据文章内容组织答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在阅读中有意识运用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的良好习惯。

6.个案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