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职业环境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22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宏观环境peSt分析

一、引言

peSt分析是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即分析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因素。一般而言,都对政治、经济、技术和社会这四类影响行业和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各因素的分析说明如表1所示。

二、政策和法律环境分析

自上世纪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职业教育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之后,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使职业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1996年5月15日,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于同年9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和促进作用。2010年7月29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了国家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加快农村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012年4月23日,为大力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含技工教育)改革发展,培养大批适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加快建成职业技术教育强市,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了《重庆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2015年3月30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了《加快发展现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三、经济环境分析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和老工业基地,是国务院批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十二五”期间,重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建设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以及国际贸易大通道和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通过实施“大投资、大支柱、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发展战略,重庆着力打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等“6+1”重点产业,重点发展壮大“6+1”产业的53条产业链,并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北部新区和茶园工业园为主要载体,建设国家军民两用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低成本信息终端产业基地、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嵌入式软件基地。

随着重庆工业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伴随而来的是适应新行业、新技术的技能型人才缺口不断增大,人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和进一步优化提升的“瓶颈”。例如,信息产业作为我市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以三倍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速增长,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占工业总产值20%,取代汽车与摩托车,成为重庆市第一支柱产业。因此信息产业急需大量生产一线技能人才,到2015年末,it行业新增100万人,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达到30万人。汽车摩托车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在紧缺技术、操作水平、管理创新等方面仍需大量人才支撑,特别是第一线从事操作的高技能人才。据统计,目前重庆数控技术人才缺口在50万人左右。石油天然气化工是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先后在长寿、万洲、涪陵、潼南、荣昌等地区建立化工园区,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人才缺口大,特别是中高级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在10万以上。未来五至十年,全市“6+1”重点产业将进一步扩张和提升,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将成倍增长,特别是对复合型的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增长。在未来的几十年,职业教育的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四、技术环境分析

技术进步同时也改变了生产方式,产生了新的职业、新的技能,并促使职业技能的形式向高技能、复合型转化。如制造业中高技能的岗位在增加,信息产业相关的职业中出现了大量新的工作岗位等。这要求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计和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新技术在生产实践和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学习和培训方式,如信息、电子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普及使职业教育除了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之外,增添了许多融合了现代科技的教学手段,如远程教学、多媒体展示,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以及近期兴起的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形式,不仅丰富了职业培训内容,还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社会环境分析

在我国,经济建设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己形成共识。社会把技能的培训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新技术、高技术的培训需求越来越迫切。就目前来说学历教育的观念仍然占主流,优秀的学生一般选择读高中,考大学,而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成绩较差的初中毕业生,而且以农村的孩子为主,家长送孩子读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个途径让孩子能顺利就业。就业市场行情的趋势正在转向现代服务业,很多家长对服务业有一种抵触的情绪,这对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市场就业接轨也是一个不利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深入、科技一体化时代到来,技术技能型人才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己经建立并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推广,职业培训的作用因此更为凸现。这种趋势预示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将持续地保持旺盛的势头。

六、结论

从peSt分析来看,重庆职业教育从各个宏观环境因素方面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是重中之重。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整合、扩大优质办学资源;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探索不同主体合作办学,拓宽国际化办学模式;职业学校应当加强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动态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宋雅丽.中等职业学校新课程改革的探索[J].西北职教,2009,(10).

[2]李华.中职学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结合的探索和实践[J].教师,2009,(18).

[3]梁德.市场经济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战略管理模式选择[J].教育与职业,2008,(8).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2

关键词: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构建;优化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人类道德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关联,二者彼此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有助于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反之,不良的环境,却有阻碍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

作用。为此,我们首先应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而来促进人类心灵和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宗旨是,充分发挥影响环境的有利因素甚至是吧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使思

想政治教育在环境的作用下能积极自觉,进而充分发挥其影响力。

1.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必要性

1.1对人的思想品德具有规范约束作用

人们的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围的人或事、环境、法律、道德的审评。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否正确,是否能够被普遍的道德准则所接受,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体现的。以社会环境作为评价

标准来看,如果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监督和规范,是要人比仅仅靠说教来的更合理,效果也会有明显的变化。人们往往会通过环境来进行我与其他的比较,进而来寻找差距,这样就更能是主体本

身更自觉的规范自己言行力求否和标准。这样的做法很有助于人们的思想品德的规范和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不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还能促进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1.2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在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会遇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仅仅是以一个外在因素而存的。在马克思主义中有这样一种观点:社会意识是因社会存在而决定的,前者是后者

的推动力。因此,人们思想道德的发展是离不开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是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指引,环境会影响效果的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环境对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有

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较差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会制约人们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对政治教育起到推动的效果,进而为思想品德的发展进行铺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得到改善,促进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2.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构建

2.1加强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能够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发展,对其起到了保障作用,这也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品德起到了保障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的建设,首先要严格选拔有能力的人才

、对政治思想工作有着积极的热情,并且,我们可以在选拔的基础上开展各项有助活动完成的项目,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其次,要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以提高他们的专业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德国从四个方面,能,勤,绩,客观,公正和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人员的综合评价。进而从各方面包括品德、能力、考勤、业绩等地进行全面的评估,达到工作开展的客观与公正。

2.2开展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环境的建设。

体制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核心,它约束着人、物、事彼此之间的关系,同样也对环境中的人类进行行为的引导。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

是完善的校园思想道德的建设。要完成校园的思想道德教育制度的前提是,该校要有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取向,并以它为标准来进行制度的完善;其次,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有关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与学生培

养计划相符合的规定,进而来控制和促进人们的思想行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健康、良好的发展。

2.3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其身心健康及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仅仅是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

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并通过这些无形的力量来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其次,学校还应多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此外,学

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来关心学生的内心活动,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起到辅助作用。

3.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以确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原本就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是其体系的组成部分,当它们之间有着良好的协调性时,便形成一股强大

的力量来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学校、家庭与社会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上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宗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其次,在微观方面,学校也应积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并以高水准为目标。大力开展思想、文化、娱乐、学术、科技等方面的有益活动,形成积极的整体氛围,学校也应与时俱进,根据社会

环境的发展来重新调整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通过合理的教学管理,来打造和谐校园,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应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来培育学生,如利用互联网、广播、

电视和虚拟现实技术,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和培养,最大化的来积极影响处于环境中的个体;此外,学校还需要加强与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三位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使学校的思

想政治教育一直处在动态环境中,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应建立家庭式教育体系和目标,注重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经常与孩子进行友好的沟通,进而来了解他们的身心变化;此外,父母还应加强自身修养,为子女正确树立价值观起

到表率作用,率先做到律己才能说服子女完善自身的不足。最后,家庭教育应建立在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和宽容为基准的基础上来实现,坚持以爱和严格并存的理念来教育孩子,增强孩子的身心健

康发展是各位家长所应重视的。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33.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环境教育;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3)23-0031-0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修订的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建议》,要求把环境保护教育作为职业学校的公共课程[1],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界的一项共识,并且日益受到重视。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环境教育起步相对较晚,职业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成效还不显著。当下职校学生环境素养不高,具体表现为学生的环境意识淡漠、环境知识缺乏以及环境行为不良[2]。本文尝试从环境教育课程的视角,呈现当前职业学校环境教育现状,探析支持职校环境教育变革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

一、职校环境教育课程现状

(一)课程设置失衡

长期以来,人们在不自觉中将职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把职业教育的目的囿于培养职业技能、满足岗位需求。这导致大部分职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基础文化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的典型二元结构,很少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综合素质培养,忽视了学生环境素养的养成,对环境教育没有投入足够的课程、师资、教材等教育资源。据调查,绝大部分的环境类课程都局限在环境相关专业中,也就意味着非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学校中接触、参与到环境类课程中[3]。

(二)教师知能受限

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始终是课程教学的核心要素,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环境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当前在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中(开设环境相关专业的除外)普遍缺乏具备环境教育相关背景的专业教师,而其他文化课、专业课教师,又从来没有接受过环境知识、环境保护、环境教育等相关领域的系统培训。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能关注本课程的教学,既无意识也没能力把环境教育融入到自己的课程中,极少创设渗透环境教育的学习机会,更不用说对环境教育课堂教学的探索研究。

(三)课程形式零散

从环境教育的课程组织形式来看,课程设置失衡、专业师资不足等原因,导致以必修课形式开设正式课程受到了很大限制,因而大部分学校只能以课外学生活动的非正式课程形式来开展环境教育,主要包括德育、讲座、竞赛、观影、社会实践等,这些形式的环境教育尽管看上去丰富多彩,但由于活动的随意性较强,缺乏专业性与系统性课程的支持,注定在环境教育的有效性方面大打折扣,难以对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四)专业教材缺位

专业教材是一门课程的重要支撑与系统表征,一个完善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离不开专业的配套教材。环境相关专业中使用的教材专业性较强,不适合非环境专业的学生学习。而非环境相关专业没有开设正式课程,主要采用渗透式、活动式的课程形式开展环境教育,所以目前国内尚不多见系统的专门的环境教育通识教材,这也成为影响环境教育课程开展的一大瓶颈。

二、职校环境教育课程设计

(一)课程内容框架

1.环境意识的形成与强化

环境意识是指个人对环境所形成的一种带有道德色彩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其核心内涵是个人具有维持良好环境、生态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持续发展观,并且愿意选择公认的行为并付诸于个人行动[4]。在某种程度上,环境意识是个人环境素养发展的根本所在,比环境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环境意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尊重环境、从情感上热爱环境,形成正确对待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态度,培养全新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职业观、生活观和世界观。在环境意识教育中,要激发学生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更要让环保意识扎根学生的思想、融入学生的血液,成为他们心中一种积极并且时尚的生活理念。

2.环境知识的习得与巩固

环境知识主要包括:对环境系统内各要素形成基本的认识;了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知道人类面临的环境热点问题、危害以及成因;懂得如何解决、预防环境问题的方法手段;通晓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环保常识;明白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的环境知识等[5]。环境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掌握有关生态环境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环境知识体系。调查发现,相对于环境意识而言,基本环境知识的严重缺乏成为学生环境素养构成的最大短板,也进一步阻碍了学生环保行为的养成,比如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何低碳生活等[6]。

3.环境能力的掌握与提升

环境能力是指运用一定的环境知识确定和解决周围、地区及全球环境问题的能力[7]。主要表现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能够认识、分析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的能力,以及具有保护环境行动的能力。环保能力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并付诸行动解决问题,提高他们有效参与环境保护的技能。因此,环境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积极保护环境的能力、有效参与治理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对公众宣传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与各自专业有关的环境问题,改善和优化环境的技能技巧,使学生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整体素质结构。

4.环境行为的养成与内化

环境行为指的是个人在环境意识的支配下,在一定环境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与发展的行为习惯。环境行为的养成则是个人环境素养的外在现实表征,是衡量一个人环境素养的可靠标准。环境行为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利用所学环境知识与能力,逐渐养成环保的职业行为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习惯,改善工作环境、提升生活品质,并且能够影响周围人群,形成一个较大范围的环保型社群。

(二)课程组织形式

1.显性课程

开设必修课与选修课。针对当前职校学生环境意识淡漠、环保知识缺乏的现状,将零星散布于思想政治、人文社会等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剥离出来,选择材,安排固定课时,设立独立的环境教育正式课程,一方面通过正式课程的开设来凸显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另一方面,能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更有效地向学生系统传授环境知识,以弥补学生环保基础知识零散、不足的缺陷。应以学分制为基础,根据具体课程内容特点以及学生需求,开设一定分值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侧重基础性环境教育内容,是学生养成环境素养的必备知识,如开设人与自然、环境与生活等课程;选修课则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人需求,更具趣味性与灵活性,可开设环保小窍门、环境法规等课程。

开展实习实训教学。职业学校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理论教学,而且要充分发挥职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色,利用在现实工作场景中的实训教学,将环境素养培养作为实训教学的独立任务单元,强化学生对环境知识的习得与应用,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能力与环境行为,让环境保护回归职业综合素养。如在实训企业中近距离地接触了解企业关于环境保护的规章、条例,在生产中了解生产原料的节能、废物处理、噪音减少等环保技术的应用。

设置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具有较大灵活性和趣味性。其一,成立各种环保兴趣小组,激发学生对环境知识与环境科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开展趣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环境保护的意义与乐趣。其二,开展环保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例如,可以围绕某一环境主题让学生调查、搜集有关资料和数据,然后通过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或环保论文,对改善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2.隐性课程

校园环境营造。环境素养要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不仅需要教师明确的教育引导,也需要在一个良好的环境道德氛围中熏染形成。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引导学生对环境的态度与体验,自觉培养环保意识,提升环境道德素养。学校应把环境与文化、环境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中,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情感和责任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学科教学渗透。在文化课中,教师通过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找到环境教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把环境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教育。在专业课中,教师可以将环境教育与相关行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对环境友善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选择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并积极地参与保护环境,付出实际行动。

学生校园活动。在正式环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以环保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起到深化、巩固学生环境意识和知识的作用,而且还能锻炼、提升学生的环境能力。比如,以“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为主题,组织学生散发环保宣传资料、进行宣传活动;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环保活动,普及环境知识,以此促进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水平;举办以环保为题的作文竞赛、书画竞赛、知识竞赛和演讲会等活动,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增长保护环境的知识。

三、职校环境教育课程之实施

(一)强化师资培养

第一,开设环境教育专业,支持正式课程实施。建议高等师范院校开设师范类环境教育专业,为职业学校(也包括普通教育)的环境教育培养专门的师资力量。第二,吸引高等院校非师范类的环境相关专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充实师资队伍、提升整体水平。第三,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师资源,重点挑选若干名有发展意愿并有成长潜力的思政、人文、地理等相近学科教师,引导其转向环境教育,通过专项培训、在职深造等多种途径,使其具备任教环境教育课程的基本专业知识与能力,成为学校环境教育主讲教师,负责和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环境教育。第四,重视发挥兼职教师队伍在环境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聘请高校、行业、企业、政府、社会团体等组织中的专业人士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来指导、组织、参与学校各类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

(二)落实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综合性。在环境教育过程中,要求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避免由于信息发达而造成的知识失真。环境保护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领域,与人们的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育中也需体现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素质教育相综合的特性。

生活性与专业性。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素养,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与职业习惯。一方面,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合理组织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从生活中来,然后再把环境知识带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不同的专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着不同的知识能力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时牢牢结合专业特性,突出专业特色。

参与性与实践性。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项具有很强参与性与实践性的事业,而参与意识与实践意识也正是环境意识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避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把环境理论知识生硬地强求学生死记硬背。应通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以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习得知识、形成技能、养成习惯。

(三)共建共享教学资源

首先,组织环境专家、行业技术人员、环保部门官员以及社会团体代表等环境教育相关者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材及配套资料。教材以课程内容框架为基础,结合职校学生学习需求与认知特点,以一种生动灵活的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提供参与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投入课程学习,并持续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其次,建立职业学校环境教育信息平台,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采集、整理、汇总包含文本、图片、影像、动画等形式在内的多媒体环境教学素材,具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师教案、教学课件、案例分析等,构成一个丰富的环境教育网络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以及便捷的交流平台。最后,加强职业学校环境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配备必要的环境保护仪器设备,为实训教学提供服务;同时,深化学校与行业企业、环保部门等单位的合作关系,加快建立校外环境教育实习实训基地,满足环境教育实习实训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段宝平,楼史进.中等职业学校应大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4):54-55.

[2]花海蓉等.高职学生环境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南通地区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1):41-43.

[3]贺文瑾.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现状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7):34-37.

[4][7]周炳军.中等职业学校环境教育探析[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5]张建君.环境·生活·职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陈建昌.中等职业学校环境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环境教育,2000(6):4-8.

ConceptionofenvironmentaleducationCourseinVocationalSchools

ZHanGJian-jun

(ningboForeignaffairsSchool,ningboZhejiang315000,China)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教育主动性

[作者简介]许静(1984-),男,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晓明(1983-),女,江西九江人,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英语教育。(江西九江332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校级人文社科课题“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的设计与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91-0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正逐渐感受到机遇与压力并存。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以及如何为人才职业发展提供可持续保障,是众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则是就业实践中的一个颇有亮点的尝试,避免了“临阵磨枪”式盲目就业,使大家更加认识到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全程化就业教育是指在大学教育全过程中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基础,以明确适合学生的职业规划为主线,以循序渐进为原则,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既系统全面又可持续发展的专门教育。

一、全程化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研究发现,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工作仍然把服务对象局限于毕业生,将学生就业教育集中在毕业前半年或几个月的时间里进行,这样很容易让学生错失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1.职业理解。进行启蒙职业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树立职业理想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理解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做到既注重挖掘自身潜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又能根据所学专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弥补自己的短处,主动适应职业要求。

2.个体培养。培养学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端正择业观念,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决策能力,加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训练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

3.社会认识。帮助学生了解与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发展状况及其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使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求职就业、开拓创业的知识、技能和方法。

4.信息利用。指导学生进行求职、就业、升学以及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指导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形势及有关政策法规、用人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择业求职和升学提供信息咨询、介绍推荐及组织供需见面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或升学。

二、主动性培养问题

在全程化就业教育中,学生的主动性培养问题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一旦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很好的激发,他们便会全面、成熟地看待就业问题,养成不急不躁、循序渐进的职业习惯,这对于整个职业生涯的长期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1.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全程化就业教育中的主动性培养问题的根本立足点,也直接关系到就业教育工作的成败。只有加大理想信念教育的力度,认真处理好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的问题,才会使学生构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责任感,并发挥踏踏实实、锲而不舍的精神,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自觉地把个人前途和国家利益紧紧联系起来,从而实现个人价值与奉献祖国的高度统一。

2.自我分析与评价。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前提下,促使学生进行理性、客观的自我分析与评价是其主动性培养的基础,也对全程化就业教育的整体走向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自我分析与评价是对自身的全面审视,是知己的过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和职业能力,所以每位学生的自我分析与评价结果也各不相同。因此,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使其主动性培养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职业发展中进行合理定位,有利于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有利于完成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3.环境分析与评价。个人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的制约。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社会环境因素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对个人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也具有不同影响。因此,有必要帮助学生认真进行环境分析与评估,审视环境因素对自身职业发展的影响,认清大环境适合自己做什么,协调好“想做什么”与“要做什么”之间的关系。在处理两者关系时,主动性培养问题显得十分微妙。于是在尽量保持学生“想做什么”的就业热情的同时,我们还得在具体方法和实现途径的选择上尝试创新,让学生明白随着环境变化的动态发展才是一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但受各方知识面、经验等影响,分析与评价结果难免出现偏差,这时就更加体现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全程化就业教育中主动性培养问题的根源。只有做到主次有序、齐头并进,学生的就业主动性才会更加明确、更加持久。

4.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充分的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和有关职业测评素质测评系统的应用与分析,指导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特点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引导学生根据职业需求的变化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进行弹性规划。通过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把专业学习过程与职业目标实现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尽快完成人生角色转换。

5.就业准备。任何职业都需要一定的技能才能担当,技能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重要依据。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一系列层次分明、互动有效的课程实践,同时要教育他们养成诚信行为习惯、就业心理和法律政策的准备,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有针对性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和专业技能证书。引导学生加强与社会上本行业专业和人才市场的紧密联系,有目的地培养锻炼提升职业技能,逐步具备职业目标所需的基本素质,建立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全新知识结构,进而达到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与个性充分发展的辩证统一,不断增强择业竞争力,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夯实基础。

三、结语

完善全程化就业教育模式,不仅是今后一段时间做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构建就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解决好全程化就业教育中的主动性培养问题,一定会给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带来更多的启发和收获。

[参考文献]

[1]张海生.职业学习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5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环境专业职业院校

1.“微课”与翻转课堂

当前信息化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改革已呈现常态化之势,微课和翻转课堂已成为教育界课堂教学革命的热点[1]。

微课主要针对的是某个学科具体的知识点或以课堂教学环节录制的短小视频作为核心组分,同时辅之与该微课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巩固练习、师生评估反馈等信息,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预先录制针对性教学视频(5分钟以内),重在突出关键概念、主题和活动[2]。微课作为新兴教学资源,相对于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颠覆性历史价值。

翻转课堂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实施的知识传授及课后跟进的系列知识训练实现知识内化的这两个过程加以翻转,即知识技能传授过程中由学生独立在课前学习相关教学视频来实现,而在课堂通过与同学、教师的互动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3]。其中翻转课堂所要求的知识传授过程是利用已有的教学视频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或相关操作技能(可以反复观看学习,直至明了),达到知识传授的教学目的。

2.高职院校环境类课程教学状况分析

2.1学生状况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仍然以传统的教师讲授、演示,学生被动地听讲、接受为主要模式,很多的实训教学多以基础实验为主,远未达到生产一线所应具备的实操技能水准,具体的课堂设置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职院校学生的各项基础学习条件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线上,表现为学习素养差、兴趣低、学习主动性相对薄弱。

2.2教学状况分析

在高职院校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基本以填鸭式教学为框架模板,教学方面的改革往往流于形式、流于理论层面居多,真正本质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模式开展困难重重。

2.3思维模式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按照既定学习思路(教师设定或引导)学习知识和操作技能,自我认知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体系受到抑制,学生学习兴趣降低,产生厌学情绪;而纳入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以学生为主,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自我探索过程中实现知识技能内化。

2.4教学资源环境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多以教师、黑板、粉笔、投影、课件(讲义)组成教学资源体系,关键在于上述资源的组合是以教师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则利用制作的系列微课使原有知识“破碎化”,知识碎片在微课模式下可以达到反复学习目的,且随时可以在线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学习。此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该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环境表现得立体多元化。

3.利用微课资源构建环境类专业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将微课纳入翻转课堂,在高职环境类专业实施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环境类专业特征,以及当前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自身教学资源优势等,分别从教师素养、学习对象、资源环境、专业特性及评价反馈几个层面对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应用的可行性加以分析。

3.1教师素养分析

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课程专业属性强,对于学生动手实操要求较高,该专业的高职教师普遍素质很高。大多数专职教师年富力强,教师学历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并且部分教师具有企业从业经历,实操能力水平较高,他们既有理论技能知识储备,又对教学的改革新事物拥有极大的兴趣,专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较高,可以熟练掌握使用屏幕录像软件和视频处理软件,在教学工作中因材施教恰当的制作微课、使用微课,并可以将相关资源运用到翻转课堂教学中。同时,高职院校在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邀请专家学者讲学,举办各种微课方面的培训,为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储备基础条件。

3.2受教对象分析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学习状况表现堪忧,无论是学习兴趣、听课状况、动手实操都不在状态,导致该现状的因素众多,但该群体存在自身优势,如对于新事物接受度较高,尤其是电子数字化产品使用熟练,上述条件状况在传统教学环境中恰恰是制约教学过程的因子。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可以在线预习,实现反复学习,通过微课短视频,突出重点内容(不易理解的设备工作原理、工艺等)。该教学模式从学生角度出发,容易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到成功乐趣,逐步提升该部分学生群体的学习自觉性及独立学习能力,为纳入微课的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创造可能[4]。

3.3资源环境

伴随高职院校对于教学课程改革的关注度提升,其微课建设的学科门类、规模逐步扩大深入,网络微课资源日益丰富,利用微课资源开展日常教学逐渐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乐于接受的新兴教学方式。以笔者所在院校环境类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为例,在国家骨干校的课程资源建设项目中,设计整合环境类专业的相关微课等数字化资源,形成内容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同时本校建设有与网络教学平台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资源。

3.4专业特性

高职院校的环境类专业教学采用以实操实训为根本,理论知识学习为辅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知识信息抽象、实操难度较大的教学环节常常借助模拟视频的演示来说明问题,但传统模拟软件对于单元性的知识点及单独操作技能针对性又不强,很难让学生通过自学加以掌握,或者单纯通过教师的讲解难以体会,那么在此情况下构建设计合理的相关微课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如:旋风除尘器的工作过程中的外旋气流和内旋气流的运行动画演示可以非常清楚地告诉学生它的运行机理,单纯的教师讲授达不到动画视频的直观效果,因此从专业角度说,视频、动画对于工科特点的实操性要求很高的环境类专业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4.结语

掌握综合全面的知识技能,对于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学生的今后学习和服务社会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高职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硬件设施、师资状况分析、学情分析及信息化数字教学平台等资源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分析,认为将微课纳入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置于高职生的环境类专业课程是非常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尝试和理论探索,可以克服传统环境类专业教学中的各种弊端,不断满足学生的即时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该教学模式在环境类专业教学活动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15-18.

[2]丛钊.利用微课资源构建大学英语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6):64-65.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 求职心理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作者简介]陈晶(1970-),女,陕西礼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管理心理。(陕西 咸阳 712000)侯雪萍(1985-),女,陕西乾县人,延安市实验中学,中教二级,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与学生职业规划。(陕西 延安 716000)王蕊(1984-),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陕西 咸阳71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9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与职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ZK09-004)和2010年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陕西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与职业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0JK0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92-03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这种局面无疑给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同时也使这些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一、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

高职高专学生求职心理是指高职高专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状况与特征的总和。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高职高专学生的求职心理千姿百态,就其求职过程的心理现象进行分析,可以总结为“良性求职心理”和“异常求职心理”两种求职心态。

(一)良性求职心理

“良性求职心理”常见于那些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的求职者中。如有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以大局为重,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经济落后地区工作锻炼,这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一种职业品德。而多数毕业生则结合自身情况,求职过程针对外部就业环境,积极主动选择适合自身职业发展与组织发展相适宜的岗位,谋求组织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双赢。

(二)异常求职心理

“异常求职心理”指求职者在择业过程中持有的不客观、非理性的求职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稳定求闲心理。部分学生因害怕职业风险,本着以满足个人基本生存需要和生活便利为前提,从职业的稳定、舒适、清闲而非个人发展出发来选择职业岗位。就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情况而言,追求安稳舒适、生活便利、离家近仍是多数毕业生的主要选择。在这种心理影响下,许多毕业生把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等收入待遇稳定的单位作为首选。

2.从众依赖心理。指以“多数人选择”为导向,缺乏对个人兴趣和特长的认真分析,定位不当、盲目随大流。很多学生临近毕业,把求得既能发挥专业特长,又有良好工作环境的岗位的重任寄托在亲戚、父母、学校和老师身上。这种不结合自身情况盲目从众,必然导致个人求职定位错误,延误择业时机,也会影响未来工作的适应与胜任。

3.焦虑矛盾心理。主要表现为急躁,拿不定主意,择业过程反复掂量利弊得失,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毕业前夕或就业岗位没有最终确定之前,这种心理尤为明显。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有生理缺陷、成绩欠佳、不善“包装”的学生,在规定期限内未落实单位、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学生更是如此。有些毕业生甚至脚踏两只船,迟迟不与用人单位签约,认为一旦签约就会不自由,签协议后却又后悔没有后来的单位好。

以上求职心理较为明显地展示了当下高职高专学生与时俱进的求职心态,也反映了其价值观、劳动观与职业观的微妙变化。这些求职心态以现实为基础,与当下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状况紧密相关。

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缺乏规划意识,盲目乐观

不少在校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未来只有模糊的打算,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作用,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还有不少学生认为,国家近年来实施扩大内需政策,必然使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形势一片大好。

(二)求职与就业急功近利

近年来许多学生为了顺利就业,都在努力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在校参加各种专业课程学习、课后大部分时间参加各种培训,很少参加社会活动,真正规划如何努力选择适合个人兴趣、能力发展相匹配的工作事宜却没有时间考虑。部分院校评估考核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绩效也多数从学生就业率人手,忽视学生能够就业的质量。这种局面导致许多就业指导部门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而非真正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

(三)忽视专业系统建设,指导教师匮乏

近几年,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剧增,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许多院校没有把职业规划教育纳入正常教学计划,没有规范的教材,缺乏相应的教学管理体制。一些院校为应对上级主管部门检查,临时加开一些教学任务,教学方式单一、知识零散、学生接受效果很差。同时,从业指导教师不具备相关心理学、管理学、人力资源规划指导等基础理论,也不具备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部分院校现有从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不能针对学生个性特点、职业追求、认知偏差、职位限制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三、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实施

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确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客观、理性、成熟地选择职业。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一)学校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途径

盲目、错位的求职心理与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密不可分,但个体社会化与自我生存发展目标的确立是大学教育不可缺失的环节。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学生社会化和职业发展要求为目标,成功就业为目的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使学生自觉开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合理定位,确立适应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目标。学校方面可从以下几条途径着手:

1.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是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通过入学教育,促进学生对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所学专业的职业岗位要求、行业前沿技术、职业道德等的初步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尽早明确个人未来职业走向,确立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平衡在校学习各阶段资源的投入,注意训练职业发展所需的各方面能力,培养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为将来毕业求职、步入岗位、增强竞争能力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有效开展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工作,并引导帮助其从事与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工作实践,为获得职业岗位的感性认识及实际工作经验打好基础。

2.改革课程教学。近10年来,高职高专教育不断丰富、完善课程体系、理实一体的教学实践尝试等。尽管每个高职高专院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导部门,但大多注重政策层面的指导,多关注“就业本身”,对就业质量的管理常常顾此失彼。虽然很多院校也陆续安排相关教师进行学生职业生涯培训。但师资配备多为兼职,培训偏理论轻实践,且真正既懂专业而又通晓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很少,学生认可度差,培训效果走过程。

因此,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不断丰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更多的学生从该课程有所启示、有所收获。有效整合自身人力资源,理性规划人生,为走向社会、步入岗位,开始职业生涯做好硬件准备。

3.转变就业观念。就业是找到一份工作,获得物质上的报酬,从而解决个体生活经济来源问题。择业是主动、自主、有远见的审慎选择,不仅是寻找工作,更是要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里选择某个适合自己的、未来能够获得更好的成功的职业,非被动地就业。但“先就业,再择业”仍是目前很多就业机构对大学生就业所持有的一种观点。尽管“就业”意味着一份生活经济来源,使学生很快融入社会、安稳下来,但这种缺乏理性思考与规划的行为,会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很可能导致工作不开心、业绩平平,甚至职业倦怠,最终频繁换工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

因此,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中,在多方引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的基础上,应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综合因素,客观理性地对求职择业进行合理定位,正确认知职业岗位的技能与素质要求,为自己确立职业起步与发展的合理目标。

4.建立完善机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持续的过程,单凭个人努力与经验很难实现目标。而借助专业职业咨询的经验优势,为学生个体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建设性的建议,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职高专院校要建立专门职业咨询服务机构,应配备一批具有广博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与经验,并精通各种科学测评手段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工作开展中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从实际出发,科学、积极、主动地对学生开展职业咨询、择业指导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把个人的职业选择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接触最密切的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因此,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中,要建立以专业职业咨询机构、辅导员、班主任为主体的全程生涯指导机构,建立全过程渗透的就业指导体系和服务模式,为学生提供及时、到位、有效的服务。

(二)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的建议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强大的外部环境教育一定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信息与机遇,但这一切还需学生自我认知客观、定位清晰、明标明确的个人素质的成熟与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参与自我评估。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每个学生都应及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适当自我定位,以良好的心态认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自我评估体系,使学生对个人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以及管理、协调、活动能力等进行测评。达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诊断出个人问题所在,自我分析,并通过每学期这样的评估,提高综合能力,为毕业成功融入社会打好个人基础。

2.客观认识社会。对所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涉及学生未来职业的选择。只有明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外部职业环境与就业形势,学生才能确立适当的就业期望值,调整并使之更切合实际,才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获得理想工作。

如何迈好这第一步,要求在校学生首先对环境进行分析,主要是外环境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行业环境、企业环境和职业环境的分析。环境分析的核心是职业分析,是对自己向往或对口的行业进行了解,了解该职业的发展前景、职业性质、职业素质与能力、职业含金量、任职资格等具体从业要求。通过一系列对特定环境条件与变化情况、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的分析,特别是职业分析环节的进行,明晰在校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为确立今后人生目标,合理的职业定位做好铺垫。

3.设定职业目标。在前期自我评估、了解自我优势和劣势、分析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在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帮助下,学生可在比较客观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个人职业目标设定,合理分解职业目标为学生的特定学期职业生涯目标,即将学生的职业目标进行有效分解(培训兴趣与才能、培养性格、适应外部环境等),制定阶段性的努力目标即学生的学期目标或事件目标。学生在特定学期职业目标的驱动下,根据个人资源条件,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收获地完成一个又一个子目标,进而为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完成奠定大学阶段的准备。这样就使难度艰巨的个人职业目标分解为难度适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期目标或事件。促进学生充分挖掘个人潜能,有序提高个体能力,推进个人条件与职业要求的不断吻合。

4.生涯规划调整。影响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些可以把握,有些则难以预测。早期制定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可能由于学生自身经验缺乏、对自我资源及外部环境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确立的职业目标可能模糊抽象,甚至严重脱离个人实际。随着不断学习与经验累计,特别是通过检验自己学期特定职业生涯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有必要在外界环境和自身情况变化后,有意识地整理自己的资源与行动计划,重新进行自我剖析与评估,自觉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理性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向,不断整合自身资源,修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及学期目标,及时纠正两者偏差。主要包括职业目标的修正、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路径的选择、实施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确立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四、小结

面对国家政策调整、经济形势及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方向与学生自身特点,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准确把握学生求职心理将有效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理性地认知自我,准确定位,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职业观,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确立在校期间的学习目标,增进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为今后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做好基础工作。

[注释]

①赵婵娟.谈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心理[J].高校教育研究,2009(7):85.

②杨海燕.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83.

③叶小小.浅议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62.

④杜林致,张旭翔.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拓展[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1):23.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7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高职;汽车课程;模式;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32-0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行动导向,又称实践导向或行为导向,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一种新思潮的产物,提倡职业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如表1所示。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所区别,但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可以有机地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情境。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只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55533”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构建

(一)背景分析

从高职教育的特征出发,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应融于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之中。“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依托高职汽车运用专业《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而进行的。

《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是在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构建的汽车类专业基础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通常以课堂理论教学的形式实现,教学普遍偏重于基本理论分析,采取传统的粉笔、黑板、挂图和模型的教学方式,从书本到黑板,内容繁琐枯燥,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和思考,难以掌握课程内容并实现高素质技能训练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汽车运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时大为减少,传统的教学法很难使学生具备应有的能力,迫切需要创建现代教学新模式。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院课程组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项目引导为核心”的原则进行了教学设计,以培养汽车机械基本维修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汽车(机械)的组成及传动路线为主线,按照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分析、汽车动力装置机构分析与应用、汽车传动装置零部件失效认识与分析、汽车行驶装置承载能力分析及汽车控制装置分析与应用等工作任务设计了新的教学单元,如图1所示。

(二)“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架构

基于能力培养进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开发,应重点突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工作任务驱动,结构认识导入,项目教学引领,理论实践结合,过程评价考核,能力逐步提升”的方法,设计并实施了“55533”行动导向教学。

如图2所示,“55533”行动导向教学是指根据汽车专业特点及课程目标定位,基于汽车结构,分解了5项工作任务,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学习单元),组织了5个教学环节,采取了3种主要教学方法,实施了3种考核方式:(1)5项工作任务。采取先分析认识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再以汽车作为一种机械组成部分,分解出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分析、汽车动力装置机构分析与应用、汽车传动装置零部件失效认识与分析、汽车行驶装置承载能力分析及汽车控制装置分析与应用5项工作任务;(2)5个学习情境(学习单元)。按照工作任务设计相对应的5个学习情境;(3)5个教学环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汽车结构认识实训导入知识学习,提出理论问题,并通过汽车结构实例分析解决理论问题,形成“结构认识活动――内容教学――单项技能实训――生产性实习――过程考核评价”5个教学环节;(4)3种主要教学方法。融入现代教学理念,实现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取了“项目驱动”现场教学法、“虚拟+实物”案例教学法、“五步”情境实操法;(5)3种考核评价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全程评价,实施了报告与作业评价、实训评价及生产评价等3种评价考核方式。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内教学环节

在“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课内教学是重点环节。课内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表2所示。在课内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已有的中央财政支持的汽车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仿真实训室、汽车专项(发动机、底盘、丰田技术)实训室进行结构认识、单项技能实训,在一体化教室、汽车专项实训室进行内容教学,在汽车维修厂、机械加工厂进行生产性实习,从而有针对性地使课堂与实训实习场所一致,做到以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以拓展学生的能力设计为主线设计课外教学环节

课外教学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深化学习,体验职业,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课外教学环节以实践教学活动为主,主要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1.虚拟平台学习、图书资料查询、技术交流。利用汽车技术虚拟仿真平台和各类汽车专业网站、图书资料的借阅、汽车产品展示与技术交流会、车展参观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在课内没有理解的问题,根据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面。

2.实训场所在课余开放和开展技能比赛。业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训场所,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汽车拆装、维修、保养及模型等技能比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展示特长。

3.企业参观认识实习。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参观汽车维修企业、汽车制造企业(本田、丰田等),邀请企业技术负责人现场讲学,介绍汽车维修、生产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等,使学生了解汽车维修、生产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4.企业生产性实习。利用假期组织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锻炼,从最基本的汽车维修、维护工作做起,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时间观念、安全意识及品质意识。

(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相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1.采用“实训项目驱动”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其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第一次接触汽车结构有畏难情绪的特点,结合课程的性质、任务,在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现场教学法,在每一学习情境单元的学习中首先安排“实践操作与感性认识”活动环节,如对汽车变速器、汽车发动机的拆装认识,以汽车机械、机构为载体,通过“装拆、认识实训――结合查找资料等自主学习――内容教学――完成学习与活动报告――分组进行汇报、讲评、考核”的方式积累感性认识,使学生在现场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兴趣,积累或自主学习汽车机械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团结协作、沟通、动手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2.采用“虚拟+实物”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分析能力。汽车机械构造、机构多且复杂,通过拆装认识实训后,学生对汽车机械机构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引入汽车工程应用背景的实际案例,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实际应用案例的特性等进行虚拟展示,再结合汽车结构的实物演示讲解,通过实施“虚拟+实物”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参与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既可丰富课程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采用“五步”情境实操法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其职业能力。汽车机械基本维修技能是培养学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维修高技能岗位职业能力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职业素质养成的第一阶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技能的掌握及职业素质的养成,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因此,对钳工生产性实习和机加工生产性实习项目,我院课程组分别选用汽车维修中典型工件和汽车制造中典型零部件进行实操训练。学生实操的流程和技术要求完全按照汽车维修企业和制造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和要求进行。采取“教师现场讲课――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独立实操――巩固学习要领――过程考核评价”的“五步”情境实操法,培养学生的汽车机械基本维修技能与设备、工艺的应用能力。“五步”情境实操法不仅完全按照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进行,而且是在类企业的环境中开展实习。通过实施“五步”情境实操法,学生不仅能掌握机加工设备的基本安全操作、常用量具工具操作技能,能正确使用常用维修工具、量具进行汽车机械的基本维护,而且能正确使用机械工作手册(标准),按零件工作特点及材料性能特点,正确使用及维护机构,还能培养安全操作意识及5S环境品质管理意识。

在《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课程互相脱节的状况,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实践教学的改革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侧重于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实际操作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使职业技能培养的色彩更加浓厚,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上岗能力。

参考文献:

[1]凌培亮,雅尼士,陈祝林.中德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教育部职成司.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谢少芳(1969―),女,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影响因素;结构方程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008-04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教育界对素质教育概念界定、素质构成要素、素质教育理论基础与实现途径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在素质教育的概念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对素质内涵进行解析。(2)在素质教育构成上提出了二分法、四分法、六分法。(3)在理论基础研究上提出了认知结构理论、内因与外因辩证统一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本学说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作为素质教育研究的理论支撑。(4)在实现途径上提出了自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并提出了相应对策。然而,现有的文献主要以理论论述、定性研究为主,少有数据分析、实验研究。为此,本课题组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影响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的公共因子,构建自我素质教育影响因素的因果模型,并进行样本统计分析,检验研究假设,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自我素质教育的模式。

素质教育与自我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自我素质教育是近年在素质教育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新概念,是素质教育在实施途径维度上的分支,对其定义研究甚少。本课题组在对素质教育与自我教育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将其界定为:作为主体的人(个人或群体)在外部教育的引导或激励下,以培养人性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主动地提出自身素质修养目标,并在正确认识、评价自身现有素质结构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激励自我、调控自我,为促进个体和社会和谐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持续性教育实践活动。

素质教育与自我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我们认为,自我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其内容是素质教育,其形式是自我教育,其过程是内化。后者影响前者,前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和折射后者,二者相辅相成。

素质教育与自我素质教育存在三种联系:(1)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评价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发展水平,进而影响学生的素质水平。(2)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自控能力、自制能力与自学能力。(3)素质教育与自我素质教育目标有着一致性,即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视角下自我素质教育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对于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研究而言,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部分重要因素无法直接测量,增加了研究的难度。鉴于此,我们引进了结构方程模型。该模型是一种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模型的多元统计分析技术,整合了因子分析、路径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模型可分为结构模型和测量模型两部分。结构模型反映结构变量、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测量模型描述结构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观测变量含有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前者指测量上的不准确性,后者反映指标同时测量结构变量以外的特性,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统称为测量误差,但结构变量不含这些误差。Sem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先前的理论和已有知识,经过推论和假设形成一个关于一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模型,然后经过测量,获得一组观测变量数据和基于此数据而形成的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矩阵),再由样本数据对所设定的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找出模型成立时变量间的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矩阵),Sem就是要与拟合性进行检验,如果假设模型能拟合样本数据,说明模型成立;否则就要修正。如果修正之后仍然不符合拟合指标的要求,就要否定假设模型。

为了验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自我素质教育的价值,以马克思主义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统一关系为理论基础,我们构建了一个Sem理论模型。模型共包括7个潜在变量,其中2个为外洐潜在变量(ξ),5个为内洐潜在变量(η)。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11条待验证的因果路径,见下页图1。在模型图中,H01: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水平中的政治思想素质发展有显著影响;H02: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水平中的身体心理素质发展有显著影响;H03:外部环境对高职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正面感知水平有显著影响;H04:外部环境对高职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正面感知水平有显著影响;H05:高职学生政治思想素质对身体心理素质有显著影响;H11:政治思想素质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自我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H12:政治思想素质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自我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H13:政治思想素质对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素质的自我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H21: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对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自我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H22: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自我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H23:学生身体心理素质对高职学生发展素质的自我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

实证检验

(一)数据采集

2009年5月,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案例,对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40道题,其中,7道涉及人口统计学特征,8道涉及外部环境(X),25道涉及结构变量测量指标(Y)。调查问卷共发放300份,收回293份,其中有效问卷254份,问卷有效率为85%。从被调查学生的人口统计特征分析看,男、女性别比例接近2∶1,与理工学院男女生总体比例一致。样本包含了不同生源地、不同学校级别、不同高考成绩、不同年级、不同人均收入的学生,样本随机性较强,在各方面都有较强的代表性,保证分析的可靠性(见表1)。

(二)验证性因子和路径分析

用amoS7.0打开相应数据,将254份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模型分析运算。检验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外显性的可以直接测量的指标进行检验,即验证性因子分析;第二阶段为结构变量(因子)之间因果关系的检验,即路经分析。输出结果显示,软件通过了迭代17次收敛运算。通过t值判断和以因子载荷大于0.4为标准对指标变量进行筛选,经整理,发现删除指标为6个。通过路径系数相应临界比(C.R.)绝对值对原11条因果路径假设进行检验,发现有7条路径在初始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系数相应临界比(C.R.)绝对值均0.05,不具备统计上的显著性,分别是H02、H03、H04、H11、H12、H13、H23。对原模型进行适度修正,去掉7条因果关系不显著的路径,最终模型如下页图2所示。

在最终确定的修正模型中,观察修正模型整体适度主要指标(见表2)和修正模型潜在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路径系数,相应临界比(C.R.)的绝对值均大于1.96的参考值,在p

由下页图2可以看出,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高职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正面感知在0.05水平上产生显著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6,C.R.=1.978,p=0.002)。关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水平中的政治思想素质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假设H01成立,说明居民人口学特征不同,政治思想素质发展水平也有所不同。人口学特征排在前二位的分别是rv7自信心(0.62)、rv8自尊心(0.54),排在最后一位的是rv2生源地(0.34);排在中间两位的分别是rv3毕业中学(0.47),rv5年级(0.41),说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人口学特征影响最大,毕业中学与所在年级的影响处于中间水平,生源地的影响最小。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人口特征有正向影响,即自信心、自尊心强的学生对自我的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感知水平高于自信心与自尊心相对较弱的学生。

无论是在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上,还是在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上,外部环境都无显著因果关系。分析原因有二:(1)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学习行为意识淡薄,自制能力较差,学习环境的好与坏对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影响不大。(2)受案例本身限制。本课题由于多方面原因,只选取了个别高职院校为研究案例,学生的环境感知综合水平较差。同时,政治思想对职业道德素质与职业技能素质、创新素质也无显著影响。

然而,通过对模型修正,发现外部环境对高职学生职业技能自我素质教育水平有显著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31,C.R.=-2.917,p=0.004)。研究发现,学院的师资水平wV3、wv7父母职业对外部环境的负载分别是0.11和0.16,说明对学院师资水平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自我教育水平。同时,父母职业较稳定、家庭环境的优越度也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自我教育水平,即家庭环境越好,对自我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需求越低。

政治思想素质虽然与职业道德素质之间无显著的因果关系,但政治思想素质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素质,它们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90,而学生的身心素质又直接影响着其职业道德素质,它们之间的路径系数为0.93。说明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通过身心素质间接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在影响职业道德素质的同时,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素质也有直接关系,路径系数达到了0.83。可以看出,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在整个自我素质教育构成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影响着其他素质水平的高低。

对实证研究结果的讨论

从自我素质教育外部影响因素看,既受非可抗力因素(人口学特征)的影响,也受人为因素的干扰,比如学院的师资队伍、家庭环境、文化环境等。因此,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素质教育水平,第一要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入手,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引领作用。第二要加强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内涵建设,提升学院的文化品质,增加学生的荣辱感、责任感、使命感、感恩感,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水平。第三要从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入手,注重家庭教育,注重父母素质的提升,发挥父母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水平。

从自我素质教育内部影响因素看,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在自我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要提高高职学生的自我素质教育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而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与政治思想素质存在着因果关系,即政治思想素质水平影响身体心理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辅之以有利于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外部环境创设,以外因激发内因,达到提升身体心理素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教育水平的目标。

今后的研究还需要思考以下几点:(1)模型的影响因素涉及学生的人口学特征(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两方面,较为全面。然而,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难以用有限的几个问项体现,因而评价结果在个性特质方面的彰显不是很突出。这点不足可以通过“非结构法”来弥补。(2)由于调查事件的选取和样本采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外部环境与自我素质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自我素质教育内部结构之间的因果路径关系还需要更多的实证来进行验证。通过对不同院校资料的采集,可以比较不同学院的自我素质教育水平之间的差异性。

参考文献:

[1]田晓明,等.心理学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J].学术界,2008(3):169.

[2]刘晓伟.关于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193-195.

[3]邓友超.对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再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6):20-21.

[4]班华.素质结构·教育结构·素质教育[J].教育研究,1998(5):13.

[5]迟艳杰.素质教育探微[J].中国教育学刊,1996(2).

[6]徐静,刘丹.试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2(4):1-4.

[7]韩延伦.高校素质教育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及实施的基本要求[J].现代大学教育,2002(6):76.

[8]郑浩.自我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1):95-97.

[9]王文成.自我教育是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4):62-63.

[10]郑和钧.自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协同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3):70-74.

[11]李秀梅.自我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现模式[J].安阳工业学院学报,2005(2):153-155.

[12]熊华生.对“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概念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3):15.

[13]《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14]柳斌.高素质:21世纪的入场券[n].北京青年报,1997-0l-23.

[15]柯惠新,沈浩.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545-552.

[16]Bentlerpm.eQSStructuralequationsprogrammanual[m].Losan-geles:BmDpStatisticalSoftware,1995:86-102.

[17]JreskogKG,SrbomD.Lisrel8: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withSimpLiSCommandLanguage[m].Lincolnwood,iL:ScientificSoft-wareinternational,1993:85-132.

[18]KoD,Stewartwp.astructuralequationmodelofresidents'attitudesfortourismdevelopment[J].tourismmanagement,2002,23(5):521-530.

作者简介: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9

【关键词】中职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实践思索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2年立项课题:中职《环境监测技术》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课题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29-02

一、中职《环境监测技术》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背景

我国环境监测专业的创设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70年代末我国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在各级环保部门增设了环境监测中心。为培养此专业人才,高校相继开设了环境监测技术等课程。最初承担教学任务的是一批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严谨科研精神的教授,他们非常注重环境监测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在这些专家的努力下,多本的环境监测专业相关教材出版了。这些教材学科体系分明,涵括《水污染分析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环境监测系统及管理》、《环境监测实验》等。以环境监测技术这门课程为例,该课程教材用书一般分为理论篇和实验篇,分别适用于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指导实验操作。基于高等院校注重前沿技术与方法传授的原因,这些高校用书均有理论水平高深、系统分明等特点。

随后开设环境监测专业的中高职院校所用的教材沿用自高校教材,虽然在高校教材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修改,但还是存在系统分明,侧重理论知识传授的特点。认真分析高校与中职学生能力特点和培养目标可以得知:相对于高校学生,中职学生文化水平偏低,学习理论知识积极性不高,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却没有明显劣势;与高校旨在培养科研技术高端人才的目标不同,中职学校是要培养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操作型人才。而目前沿用的《环境监测技术》教材内容与培养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的目标不太吻合,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关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等教材内容更新慢,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产生“学非所用”的感觉。

介于上述情况,笔者认真研究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其中提及要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据此,笔者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旨在开发一本能培养中职环境监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校本教材。

二、项目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1.依据中职环境监测专业对应的行业人才需求,确定岗位群,明确能力要求

虽然环境监测专业就业面广,但与高校毕业生从事科研、设计等就业方向不同,中职毕业的环境监测技术专业人才主要就职于环保公司、医院污水站、污水处理厂检测室、工厂化验室、区县监测站分析室等一线岗位。因此,在确定岗位群,开展市场调研时主要邀请了福州市监测站、福州大学城污水处理厂等一线技术人员和在此岗位上任职的本校毕业生开展调查。综合各方专家意见,确定岗位群并分析相应职业能力要求。

2.分析《环境监测技术》专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开发课程项目,编写课程标准

经调查发现,不同类型的工业污水水质差异大,污染物类型复杂,需测定的分析项目因生产工艺不同有所差异。况且在现有学校实训条件下不易模拟工业污水环境,故抉择之下决定不将其列为独立项目。而医院污水水质检测项目虽然相对统一,但多数项目与地表水及污水处理厂水质检测项目重复,因此也不将其列入单独项目。在认真分析之后,再结合校园及周边环境特点,重点选取了监测福州地表水(西湖或内河)水质,监测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校园空气质量和噪声环境质量等四个课程项目。并针对这四个课程项目选取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在监测福州地表水(西湖或内河)水质项目中选取了制订方案、测定高锰酸盐指数等8个典型工作任务,在校园空气质量监测中选取测定pm10、编写监测报告等6个工作任务,四个项目合计25个工作任务。并根据岗位能力需求制定各任务相应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3.收集《环境监测技术》教材相关资料,依据项目体系,确定教材框架

在明确项目任务之后,针对实施任务所需提供的资讯开展相关资料收集。结合项目教学法的基本过程,确定以学习目标、任务情境、任务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活动(决策、实施)、任务资讯、项目任务书、评价表作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框架。在教材框架设计上,尽力体现“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过程。但结合考虑教学过程以及教材编写的基本体制,把学习目标、任务情境、任务布置、任务要求置于前部,便于教学中师生明确任务及其要求。学生活动这一环节主要作为学生制订计划和实施任务的过程指导置于任务要求之后。而作为制订和实施任务需要的资讯则放置其后。《项目任务书》这一内容作为附录置于每个任务的资讯之后,评价表作为项目教学过程应用的最后一个环节置于《项目任务书》之后。

教育职业环境分析篇10

关键词: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要素

职业生涯设计是中职德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教学,教会学生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要和个人情况(包括技能,特长,兴趣爱好等)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生涯设计要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就是要进行自我定位,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是关系到个人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它的核心是每个人都要考虑自己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并以此为依据,选择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道路,从而在职业生涯中扬长避短,便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自我分析主要是分析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技能水平及价值观。个性是职业选择的首要条件,“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至理名言已被无数事实证明,对我们教学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个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与交流沟通的人去从事外向性工作,如搞营销、当导游等则是不适宜的,工作就算再努力也难以有所成就;一个性格粗犷的人,让他做精细的工作,如当会计、搞设计恐怕也做不好。如果一个人的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他工作起来就会干劲十足,精神饱满,充满热情,乐在其中,也就会容易成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动力”。但是,兴趣不等于特长,假如一个人特别喜欢唱歌,但由于音质等条件限制,兴趣再大,也不会成为歌唱家,只能做一个听者。因此,职业生涯选择与设计就要考虑自己的特长和技能。此外,人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有着重要影响。因为,价值观能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它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即认为某种行为更可取,某种生存状态更加值得努力。例如,如果自己觉得自由和个性很重要,即可以选择相对自由一些的职业,如个体职业;如果自己更强调平等、友爱、和谐和助人为乐,即可以选择成为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或公益人士,而不要去企业。总之,自我分析,实际上就是要搞清“我是谁”,我有哪些特点,因为“我是谁”比“我要去何方”(职业目标)更重要,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你将要去的地方也会改变。在职业生源设计中,年龄、学历、性别、能力、特长、技能等差异带给我们的是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途径,而不是社会的必然差距和必然结果。

明确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的理想和志向是成才的基本前提。只有明确了将来想要干什么,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设计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把职业设计与未来的人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进而成长为有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人。

二、环境分析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如果说,每个人都是职场中游泳的鱼,那么环境就是水和温度。我们的社会环境为每个人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发展的条件、成功的机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的快速变化,科技的高速发展,市场的激烈竞争,经济的突飞猛进,各种组织和行业环境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很大。所以一定要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考虑到各种环境因素。如组织环境、行业企业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地理环境,人际关系环境,以及人生目标发展环境等,要选择那些利于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环境去就业创业。因为,如果寻找到了适宜自己价值观实现的社会、行业、企业等环境,那么,这些环境中的资源将成为自己成长的“助推器”,反之,与自己的个性特点、价值观相反的环境,将可能使你一事无成。你必须知道自己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也必须知道自己适合在什么样的水质和温度中才能游泳和成长。水、温度、水中的各种资源决定着你的成长状态。环境不会因你而改变,你也无法以一已之力改变环境,那么选择合适的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善于发现和利用环境中适合自己的各种信息和资源,有助于职业获得成功。否则,将可能处处碰壁,寸步难行,事倍功半。

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要综合考虑社会因素,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当地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哪些人际关系资源有助于实现职业理想等,形象地说,就是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要知道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天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是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必须做好准备,待机而动;地利,就是要了解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尽可能利用区域的经济发展机遇;人和,就是要了解你的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熟悉你所在学校教师和你的同学、朋友在内的人际网络,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并善于从人际网络中寻找对自己未来职业有积极意义的成员,多向他们学习,多与他们交流,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成分。

三、目标选择分析

目标的选择是人的一生发展的关键,乘船坐车必须有目的地,建楼盖房必须有个蓝图,人生百年更要有发展方向与奋斗目标,所有成功人士都有明确的奋斗目标,那些没有奋斗目标的人都没有也无法获得理想的实现。目标的选择分析包括职业的选择、职业地位目标的确定与职业生涯发展路线的选择。职业选择分析应包括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与技能及特长)等应与职业相匹配,职业生涯选择分析应包括对各种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并可以适当划分一些发展阶段,并有意识地按发展阶段进行努力。当然,规划中的发展阶段,在职业生涯早期一般人都会努力去实现,但由于人的职业生涯是一个漫长的有机的、动态的、逐步展开的过程,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自己的每一次经历,每一种职业体验及职业转换以及由于年龄增长而引起的价值观的变化、发展需求的变化、环境的变化(包括社会变化),都会导致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从而适时调整修正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路线,这也是正常的和不可预见的,但无论如何,中职教师应当教育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选择和规划,这是中职德育教学的不可缺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