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设计的艺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58

游戏设计的艺术篇1

一、独立游戏的设计艺术研究

(一)独立游戏设计相对于互联网游戏、联机游戏相比,更注重于技术的前瞻性和艺术手法的多样性,设计的思路也主要结合了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论述,以及独立设计师们对艺术的领悟和认识。其中对独立游戏设计艺术影响较大的是,游戏的美术设计环节。它受到美学基础研究的影响,目前已经在游戏中形成了建筑、环境、服装、动画等各个环节的美学特色发展方向。虽然国内的设计师在设计美学上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但是还存在着,艺术设计理念薄弱、艺术设计技巧粗糙、相关艺术系统不够完善的不足,需要从游戏的发展角度,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下面主要是从游戏的设计需要出发,围绕独立游戏的重要功能特点,对其设计艺术如何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要在设计中注重独立游戏的交流互动的艺术感受。游戏是人类生活中与生俱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游戏的热爱,也是人类对生活、对生命热爱的一种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从生活的基本需求中衍生发展起来。在独立游戏的设计中,需要从游戏的互动参与这个基本功能出发,寻求艺术在游戏中的充分表达。要挖掘独立游戏的主动性和互动性,他们把游戏的特殊属性和技巧性转化为人和游戏之间的交流活动。这种参与和互动的艺术,和古老的数字解题游戏、下棋游戏一脉相承。通过人与规则的相互互动,达到游戏愉悦精神的作用。在独立游戏的设计中,参与互动一方面要体现人与规则的较量,一方面要让人在和规则的较量中体会到乐趣。这是才能够精神、感情层面上对游戏的一种认同。玩家往往在游戏中一次次的解题、解密过程中,找到对游戏艺术的认同。

(三)要在设计中注重独立游戏的痛快淋漓的艺术感受。独立游戏中这种痛快淋漓的感受,往往是游戏玩家选?裾饪钣蜗返闹匾?因素。因为玩家能通过独立游戏体现到实际生活工作中感受不到的,对事物的全面掌控感受,体会到最为胜利者的爽快感受。独立游戏的这种艺术设计,也是经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比如在2013年发行的独立游戏《到家》(GoneHome)中,压抑的游戏氛围,昏暗和光明交替的灯光,雷雨闪电交加的天际,古旧房子营造的阴森的背景,营造的是一种与日常生活非常不一样的场景。在这款游戏中体会的不是爽快感,而是对游戏剧本和场景设计的探秘感。但是在近期的独立游戏设计中,设计师从玩家现实生活压抑,需要情绪宣泄的需要出发,也设计出来很多爽快感突出的有效,比如《愤怒的小鸟》,《汤姆猫》等。

(四)要在设计中注重独立游戏的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独立游戏的艺术设计也和计算机、手机、游戏机等硬件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电子设备的现实端还技术很薄弱的情况下,很多独立游戏的艺术展现方式还很单一,游戏场景的设计上往往和儿童绘画一样,只有形状上的相识感,对话交流也是用文字一句一句进行交流,让玩家自己去想象游戏的场景。这艺术设计对玩家的要求比较高,如果想象力丰富,会乐于沉浸在这种游戏中,如果没有想象力,就会会感到比较刻板,而放弃游戏。现在的独立游戏,已经很好的克服了这种不足。硬件技术的飞跃进步,让游戏画面三维立体起来,配套的音乐、语音交流,能够把游戏设计的艺术性更好地表现出来,让玩家能在身临其境中找到游戏的乐趣。

二、独立游戏的文化特性研究

(一)独立游戏能通过不同的场景,让玩家体验到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满足感,能让心理得到放松和修养。这种感受和独立文化的特性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文化在独立游戏中以场景、建筑、环境、语言等各种形式得到充分的表达。虽然没有标上文化的标签,但是文化的知识性、艺术性就是在游戏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被玩家潜移默化地接受,并转化为玩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这种游戏的文化特性不仅在独立游戏上体现,也在动漫行业、演艺行业等等表征性突出的行业上得到了应证。独立游戏的文化特性,需要在设计中加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二)要增强独立游戏的知识艺术性。独立游戏的可以涵盖人类社会所有的游戏类型,它能够让玩家在游戏中感受到智慧、灵活、体能,也能感受到耐力、技巧、勇敢等等感受。独立游戏体现的是知识艺术的魅力。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独立游戏在设计时要从玩家需求出发,体现出游戏的知识艺术性。独立游戏要努力将知识一是客观化,让其成为一个具体的情景。比如根据赛车设计的一种游戏,要首先对赛车有一个场景设计,让玩家的关注点集中在赛车上,这就是一种欣赏情绪的体现。通过具体的场景,让玩家心理上的感受投射到游戏中来。从而把虚拟的游戏场景转化为活动的现实。

游戏设计的艺术篇2

关键词:游戏;艺术设计教育;吸引力

检索:,on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131-03

一、前言

当前,在艺术设计院校中,学生课下甚至是课上玩游戏的现象非常多。学艺术设计的学生性格活泼、好奇心强,对新事物感兴趣,客观上更容易被游戏所吸引。经过笔者调查,大部分艺术学生在课下玩游戏的时间远远超过课下的自学时间。甚至有些学生在上课时也会拿起手机或平板电脑玩游戏,一玩就是一节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些学生在下课后并不玩上课时玩的游戏(因为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性能还远远比不上宿舍内的个人电脑),上课玩手机游戏纯粹是为了消磨课上“无聊的时光”。艺术设计教师采用了各种手段和方法,甚至无奈制定了许多相应的纪律和规则,但是除了使课堂弥漫着对抗的情绪外,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许多艺术设计教师都有这样的疑问,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游戏的吸引力为什么如此之高,游戏真正的吸引力在什么地方?能不能将游戏中的精髓运用到艺术设计的学习中来以产生同样的效果?

二、艺术设计教育向游戏学习的现状

当前关于艺术设计教育向游戏学习的研究比较少,而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则较多。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心里学角度向精神医学角度的实证研究,而国内则主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涵盖了各个年龄段中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精神病医学等方面的研究。如《教育:向电脑游戏学习》中,作者阐述了游戏给学生学习带来的影响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学分析》则从心理学的角度重点研究了游戏吸引力的心理构成原因,并提出了如何解决的意见;《探析游戏吸引力及其对教学的启示》从理论上分析了“网瘾症”的成因及其心理学上的概念分析,并提出了克服网络游戏成瘾的方法;《“玩学合一”的快乐数学课――小学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游戏学习法教学片段》中,作者详细阐述了在初级教育中将游戏与教学环节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实践尝试;《利用游戏化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则从一款教育机构推出的教育游戏软件出发,从学生应用游戏化学习的背景、实施过程、措施等方面来探讨如何让学生利用游戏化学习进行自主探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当前相关研究已经开展了一部分理论和实践的内容,探究游戏与学习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已经成为了研究人员的共识。然而纵观研究的内容来看,大部分的研究还仅仅是停留在教育与游戏的表层关系上,提出一些硬性的方法和规章制度来解决问题,而对存在于所有游戏的内在深层次挖掘以及如何将游戏中吸引力的本质运用到教育中,还是相对的研究空白。电子游戏只是所有游戏中的一种,而游戏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只是这一研究方向的表皮和外因,真正“闪闪发光”的是游戏内在的吸引力这一内因以及将其用来对教学过程的运用和改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只注重表皮而不重视本质的研究并加以运用,则好似“买椟还珠”一般,舍本逐末,取舍失当。

三、游戏真正的吸引力在什么地方

(一)游戏的两种属性

德国心理学家格罗斯认为,游戏是一种人类在孩童时期对于未来生活的预演,是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的途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游戏是一种人类的本能,是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的自发的需求,是人类适应和完善自身物种成长和发展的一种方法。第二,既然游戏是人类学习未来生活技能的必要途径,那游戏就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物种的社会属性中的行为,它的发生过程不仅依赖于某个个体的需要,同时还必须由社会关系中的其他个体成员进行参与才能完成。正是这种本能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游戏这一概念自身的发展特点。本能属性是物种的低级属性,是动物性的体现,是物种生存的基本保障;而社会属性是物种的高级属性,是物种向上发展的动力来源。可以说,人类是在游戏的帮助下,才走到了今天,生存繁衍、不断进化。

社会化是游戏的一项重要属性,更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性”。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模式。一种是面向家庭、部落、国家等内部环境下产生的行为,这是一种无私的行为模式,代表着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种行为模式鼓励合作、倡导给予和帮助,讲究团队配合和共同进步。而另一种则是面向外部环境下产生的行为,这是一种自私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鼓励竞争、倡导对抗。一个有吸引力的游戏必须同时对两种模式进行预演。在这种游戏的内部机制中,既强调团队合作、协调配合,也强调竞争和战胜,用以获得游戏中的角色的发展和进步。正是这种游戏满足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属性,因此才构成了其强大的吸引力。

(二)实现成长需求和满足感

两种模式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手段和途径,但人类成长的终极目标则是自我能力的提升。如同周星驰电影中的小人物一般,喜剧外衣之下,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的个人成长的心酸历程和能力提升之后的自豪感。每一个参与游戏的人都在不断地追求能力的提升,并从能力的提升中获得满足。但是这种满足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有一条成功的途径以及明确能力提升的价值和意义。不能满足未来生活需求的能力提升是毫无意义的,而无法实现的成功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尝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是生理层面上的,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是心理层面的。因此,能否满足心理上的高级需求同时可以成功的实现也是游戏重要的吸引力之一。在游戏中通过与其他玩家的互动,我们获得了别人的尊重和需要,获得了对自身价值的认可,获得应对复杂状况的信心以及对自身创造能力的肯定。

(三)游戏的过程和途径比较自由

在实现个人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游戏的进行一般建立在相对稳定的规则和相对自由的过程的基础之上。因此,游戏为游戏参与者提供了一种比较轻松自在的参与环境。相对自由的游戏过程不断鼓励着参与游戏的每一个玩家去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游戏方式以达到设定好的游戏目标。而由于完成目标的途径较多,客观上更提高了游戏本身的吸引力,增加了可参与游戏的人数,带给玩家更好的游戏体验。

(四)进行游戏的代价较小

游戏的另一个吸引力特征是进行游戏的代价较小。参与游戏时,我们可以将一些暂时无法实现的情景进行“虚拟”设定,假设其已存在或通过“虚拟”操作进行实现,从而得到目标成功达成的满足感。同时,这种方式进行时失败的代价是非常小的,可以鼓励游戏者进行多次的尝试。游戏的代价较小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退出机制相对简单,我们可以很容易的退出某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游戏而不产生其它的代价。

四、艺术设计教育应如何改变与应对

(一)在课堂上引入适当的竞争与互助机制

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模仿一些成功的游戏将每一个班的学生分成教学组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小组内部的互助机制和小组间的竞争机制。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的多方面互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平等的参与到学习的讨论和评价中来。小组可以选出一名组长来对小组进行领导,进而向全班同学讲述小组讨论过程中感受和心得。小组式的学习过程还体现了课堂中的竞争关系,教师可以拿出适当的鼓励政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好知识,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往的学习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上(考试成绩),这种竞争模式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你是无法改变考试结果的。而小组式学习则将结果的竞争转化为过程的竞争,给学生一个改正和超越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无疑将激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感

艺术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习效能感较低的现象。由于艺术设计本身评判标准的不确定性,以及缺少可以大量实践的机会,再加上有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并不相信可以将知识学懂学会,在学习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信心较低。而这种现象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则越发明显。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分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将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放在前面讲解并进行考核,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建立起学习的信心。多角度的去品评学生的设计作品,挖掘学生作品中的不同得闪光点。遇到比较困难的设计题目时,可以使用课堂翻转这种模式,由学生提出类似难度的设计案例,教师来进行设计演示。学生在看教师演示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教师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思路,更是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使其相信同样的方法自己也能够成功。

(三)设立多种学习方法和途径

殊途同归是我们做事情时经常见到的现象,做事情的过程和方法不同,但是都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而设计的魅力就在于大家解决同一个设计题目时使用不同得思路。设计院校中的学生大部分都已经成年,对事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看法,对设计的方法和途径也有了自己的习惯。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老师安排的设计方法和解题思路,基本没有其它的学习途径。为了易于管理和考核,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也乐于见到学习方法的统一,害怕看到“另类”的解决思路。正是这种单一化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失去了对知识获取的乐趣。游戏是一种“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探索式的体验过程,将其延伸到学习的过程亦是如此。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许多不同方式的解决途径,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降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代价

高昂的学习代价是艺术设计学生厌恶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学习是一种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得到一点点效果的活动过程,“痛苦”的过程和获得的满足感完全不成比例,而且越是向知识的深层次学习越是如此。艺术设计教育中学习结果的失败(比如考试成绩比较低)代价又是如此的高,甚至能够决定人生的不同走向。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应努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感到轻松;淘汰不需要的旧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和压力;细化知识的专业程度,减少学习将来对自己工作岗位上没有必要使用的知识;增强容错性,减少考试的决定性比重。使学生不害怕学习,不畏惧学习过程中的失败。

游戏设计的艺术篇3

本文分析了游戏业界的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电子游戏是否可以称为艺术。通过电子游戏的起源、现状以及电子游戏艺术与技术的发展,来讨论电子游戏艺术,试图从游戏设计艺术的角度论证电子游戏是一门艺术,通过数字艺术的创造性表现形式的梳理、研究和实践探索,来探索游戏艺术与游戏程序和技术如何更好地结合,相互促进,推动游戏技术的发展,使电子游戏设计得到更好的发挥空间。

[关键词]电子游戏艺术审美艺术

电子游戏艺术这个名词是这几年来兴起的,也有人称电子游戏艺术为“第九”艺术,然而许多人认为游戏只不过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活动,何谓艺术呢?

对于艺术的起源我们要探讨的是17世纪席勒提出“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主要特征是无功利性,突出表现艺术的自由性与审美性。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之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娱乐性和审美性是艺术本质特征的表现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

第二电子游戏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吸引玩家的重要外壳。视觉、听觉、触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从我们出生就会被靓丽、鲜艳的色彩、明亮悦耳的声音、感触周围新鲜事物的冲动所吸引,电子游戏本身包含了形、色、构图、平面、立体空间环境等基本要素,具备了审美要素,审美是艺术剩余精力的一种体现,而这种艺术活动也证明了电子游戏的艺术价值。

其次数字艺术指设计者通过计算机为平台、根据需求进行的有目的地创造性的构思与计划,以及将这种构思与计划、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视觉化的过程和结果。作为结果形成了数字化的静态和动态的以及动态交互的、再现现实或虚拟现实的造型艺术。技术手段上的革新让原始艺术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改变,但是究其本质他并没有改变艺术的特性,我们只是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来丰富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吸引观众的眼球。网络艺术、数字艺术与电子游戏艺术共性在于:第一他们都是通过技术手段来表现、传播艺术;第二都是通过设计按照艺术的视觉规律来视觉化,设计出艺术作品。电子游戏具备了艺术设计的规律并具有艺术价值,所以电子游戏是一门艺术。

综上所述,什么是电子游戏艺术:首先是建立在电子游戏技术上:游戏主机、电脑或网络上实现的,具有自由性、娱乐性、审美性、互动性、教育性、虚拟现实等特征的艺术形式。其次通过艺术设计规律进行的有目的地创造性地构思与计划,以及将这种构思与计划通过一定的手段视觉化。总结上述两点电子游戏艺术是通过电子游戏技术内核为平台、根据类型、故事情节、风格、形式……有目的地创造性构思与计划,将这种构思与计划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技术手段视听化的游戏交互作品。

电子游戏艺术相对于网络艺术、数码艺术相比,更能表现其新颖的艺术形式。电子游戏艺术是电子游戏的是外壳,正因如此2011年5月美国政府下属的美国艺术基金会(nationalendowmentforthearts,简称nea)宣布,所有为互联网和移动技术而创造的媒体内容、包括电子游戏被正式确认为艺术形式。从而也证明了电子游戏已经具备了艺术的价值,原因在于艺术的本质:一种文化现象为了满足大众群体的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生活中所进行的特殊娱乐方式。根本在于创造新兴之美,借以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属浓缩夸张化的生活。而电子游戏恰恰已经符合了艺术的本质。但电子游戏还处于发展中阶段,还不能被全球公认为艺术形式。但是,在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各所大学中正萌生游戏艺术设计专业,电子游戏正逐渐改变着传统艺术形态,它正引导、教育着我们,使我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发生改变,同样也给我们带来新的艺术理念。

参考文献:

⑴《时代光华―创造附加值》韩志辉北京大学出版2007年9月

游戏设计的艺术篇4

关键词:手机游戏Ui设计;视觉艺术元素;构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在新形势背景下手机已得到广泛应用,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采纳了Ui界面设计流程内的新视点。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增加了人机交换的必备桥梁,设置了用户体验。如果在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中融入视觉艺术元素,将会拓展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的视野,创设出良好的视觉效应,以此丰富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

1手机游戏Ui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融入的目的

1.1人机交换

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通常会将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中独有的文本段落进行缩减,让文本段落表达简单化、直观化,以此方便用户与手机之间的交互。与此同时,在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中增加三维图形,能够替代设计中复杂的机器语言,让用户更易于接受。如果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没有相应的界面,那么所设置的人机交换流程就无法响应。在这个阶段,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可增加必备的响应,满足人机交换的需求,加强人机交换易用、易学和易理解的作用,让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1.2信息数据的传播

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具有虚拟性,能够显示出和手机有关的环境、人物、事件与对象等传递中必备的主体,传递这些信息数据,可以让用户做出后续的决策。通常情况下,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中增加的视频和图片能够将文字语言表达直观化,让文字表达更具生动性,更容易让用户接受与使用,并牢牢记在脑海中。

1.3娱乐享受

在设计手机游戏Ui界面过程中,除了需要结合人机交换与信息数据传播因素外,还应充分考虑增加各种有趣的内容以此吸引顾客,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例如现在的智能手机,会增加一些新颖的设计界面,让手机游戏的界面更具吸引力。增加的趣味性内容,满足新形势下用户的购买需求,以此满足用户的娱乐享受。

2手机游戏Ui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2.1游戏角色

游戏角色及时在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中,随着游戏情节发展而相继出场的一系列剧中人物的形象构成。在整个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中,游戏角色造型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游戏角色中最关键部分,也是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中视觉文本的基本艺术构成元素。一部优秀的手机游戏作品,必须拥有良好的游戏角色才能充分传达出手机游戏设计的故事情节,凸显人物个性发展。角色造型不仅具有艺术性质,也具有更大的商业价值,有可能会被转拍成商业电影。例如《古墓丽影》这款游戏,在游戏角色选择方面以典型的人物——美女劳拉一举成名,之后故事被相继翻拍成同名的商业电影。又如《指环王》与《哈利波特》,设计师按照电影和故事情景中的游戏角色将其制作成手机游戏,主要是因为电影与故事里的解决深受受众的喜爱,而被商家在这一基础上开发成为一款经典的互动的电子游戏。

2.2游戏场景

在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过程中,融入视觉艺术元素除了注重游戏角色外,还应充分结合当时的游戏场景,通过游戏场景的设计,将相应表达的内容传达出来。因此,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中,游戏场景设计作为体现游戏故事情节、完成戏剧冲突和对人物性格刻画的一种时空造型艺术,要求设计师必须以游戏中的文字、人物与特定时间为依据,坚持“形式追随功能,场景追随故事”的基本原则进行设计。此外,手机游戏Ui设计中场景设计造型凸显了游戏空间结构和风格刻画,这就要求设计师必须按照游戏整体布局和局部之间的关系,形成手机游戏造型方式的基本风格。例如,在《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Ui界面设计中,奥特曼和各种怪战的场景中,需要转换视觉艺术元素,那么设计师在设计游戏Ui界面过程中,需要从奥特曼和各种怪兽的视觉出发,将二者之间的对手交替呈现出来,让玩家在玩的过程中,融入创设的游戏场景中,以此丰富游戏内容,让用户体验到游戏的娱乐性。另外,在设计游戏Ui过程中还应营造战斗的紧张氛围,让游戏设计风格和游戏内部保持一致。

2.3游戏色彩

在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中,色彩元素作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视觉元素。加上同一个人在心理状态不同的情况下,所接受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并且色彩的运用本身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情绪,座椅在色彩不同的情况下,也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因此,在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按照用户的审美心理和习惯进行设计,创造出不同操作情况下色彩个性化的视觉效果,使用相似或者是接近的系统界面整体色调的色彩,确保界面背景的颜色与视觉艺术元素的颜色、文字设计颜色保持一致性,否则所运用的色彩将会与对比色出现冲突给用户使用情绪带来不良影响。另外,为了增加人机交换的协调性与手机游戏整个Ui界面设计的艺术性,在色彩设计过程中,还可让用户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合适的系统色彩,实现手机游戏Ui界面设计的活跃性。例如在《赤壁》的游戏Ui界面设计中,画面色彩融入了我国特色的风格,游戏角色以红色、黄色、青色、黑色及白色等为主打色调,充分想象了我国民间绘画与脸谱色彩的“写意性”,而游戏场景中自然画面色彩简洁、优雅,又如我国水墨一般,游戏战斗画面精湛,色彩浓重却不零乱,将战斗中宏大的气氛渲染出来。

2.4字体设计

文字设计在手机游戏Ui界面中起到解说和宣传的效果,如果用户在短时间内没有了解掌握所玩的手机游戏规则,那么用户将会难以激发对这款手机的兴趣。例如,在《疯狂猜成语》的游戏Ui界面设计中,关于游戏说明方面,文字标题内容十分醒目,并且文字位置、大小与颜色编排也不同,每一块文字大小保持一种,合理布置文字位置。然后在文字旁边配置相同的图片加以说明,让用户通过图文结合方式来了解游戏规则。此外,设计师还对提示按钮的颜色和游戏Ui界面颜色进行区分,以此方便用户点击。

3结语

手机游戏中Ui界面设计运用视觉艺术元素,要求设计师必须明白视觉艺术元素融入的目的是人机交换,以此传播信息数据,为用户提供娱乐享受服务。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可将视觉艺术元素充分运用到游戏角色、游戏场景、游戏色彩与文字设计中,在满足用户的基本功能要求同时,让用户感受到视觉与心理的享受,追求精神上的审美与人性化关怀,让视觉艺术元素更好地服务于用户。

参考文献:

[1]朱婷.论视觉传达设计的构成要素在游戏Ui中的运用[J].商,2013(9):61.

[2]陈洁茹.手机Ui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J].大众文艺,2016(3):109.

[3]赵丽梅,张志亮.Ui设计中的视觉表现分析[J].艺术科技,2015(4):203.

游戏设计的艺术篇5

关键词:集创游戏;合作意识;合作规则;内化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4-0029-0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模式还存在单一化现象,对幼儿合作意识的培养途径多依赖于主题性教学活动。幼儿园应重视教学实施的有效性,珍视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价值,利用幼儿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领域课程元素,将其改革为集体性的创作游戏,旨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尝试、练习合作,丰富幼儿积极的合作体验,从而逐步萌发他们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一、艺术创作游戏集体活动让幼儿体验“怎样愉快的合作玩艺术游戏”

(1)教学设计策略接入点。游戏是合作的开始,游戏是艺术的引领。维果茨基认为游戏的核心要素是想象和规则,规则能促进儿童自我规范的发展与道德萌芽。艺术为游戏创设了想象的情境,情境自然产生了规则。情境规则为幼儿游戏预设了合作的可能与技能。而这种预设是儿童乐于接受的。在活动中协商产生的规则是自发自律的规则。小班年龄段幼儿的合作意识特点多以简行合作为主,在合作中肢体语言的使用占很大比重。如在找身体节奏游戏中幼儿主动倾听并互相击打身体部位,以及在歌唱游戏中的呼应,律动接龙游戏中的轮替等。这些调动幼儿各种感官的艺术合作游戏,简单而明确,直接而具体,将合作的最基本要素渗透于趣味性的艺术游戏中。幼儿为了参与游戏明晰了规则,为了快乐游戏必须遵守规则,在一次次的肢体互动中,一次次的集体游戏中体验着合作的乐趣。在中班年龄段的幼儿中主要开展以小组分工合作为主的艺术游戏。如音乐情境游戏的角色分配,长音的大象走,短音的小兔跳,休止音时灰狼出现……在音乐的感染与分辨中,中班的幼儿可以投入自己的角色分工中并自我控制角色的出场与退场。另外,在美工塑形游戏中的组合创作,综合艺术集体游戏中的互通影响等,能让中班幼儿在游戏需求的本能引领下,在艺术趣味的氛围中,愉悦地学习轮流、等待、交换等合作要素,逐步培养合作意识,逐步遵守合作规则。而在大班则主要开展以集体协商合作为主的艺术游戏,游戏中多元呈现主次强弱合作、难度递进的层次合作以及更高程度的互相促进合作,游戏中的规则设计也更加复杂和高层次。大班可以设计既有个人创作,又有小组合作和集体互动的综合艺术游戏。如在大班艺术游戏“披萨”中,幼儿可自行设计单块披萨,与小组同伴组成完整的披萨玩的节奏游戏,最后集体传递所有的披萨,练习他人设计的节奏型游戏。多重渐进的游戏玩法设计,不但让大班幼儿有多层次的合作机会,而且引领幼儿体验个人与集体艺术交流汇聚的效果。

(2)教学组织合作化策略。合作是游戏的形式,合作是艺术的表现。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幼儿之间如果不能合作顺利,游戏则无法顺利进行,艺术作品也无法顺利完成。小班幼儿合作特点:自我为中心,交往的被动性。在小班组织开展艺术游戏时,主要强调合作的快乐。如增加合作游戏的时间和次数,引导幼儿初步明确游戏规则意识,丰富幼儿的合作游戏情绪体验等。研究中发现,教师与全体幼儿同样是花朵主题的绘画,以大花园的集体合作画展示,比起单独展示小班幼儿个人的绘画作品要好得多。两者对比,前者带给幼儿更多的自信心和审美愉悦。中班幼儿合作特点:开始愿意主动合作,但仍然缺乏合作技能。如产生分工不明确、合作矛盾等。在中班组织开展艺术游戏时,主要强调学习合作,强化游戏中合作的规则,启发幼儿根据艺术游戏需要主动提出合作需求,并丰富幼儿合作游戏的技能。例如,在中班音乐游戏“锯木头”中,两两合作的“伐木工”和“木头”必须彼此配合音乐做出有节奏的“抚摸”和“生长”,“锯木头”和“木头断了”等互相配合的动作。大班幼儿合作特点:已能体验合作的快乐,能主动发起沟通互动或合作游戏,能自主协商解决。在大班组织开展艺术游戏时,主要强调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大班幼儿能沟通创意,共同设计,相互支持与帮助。在大班音乐游戏“猫和老鼠”中,孩子们为了变成不被猫发现的石头老鼠,小组间能够共同设计造型,并合作抱团坚持造型控制不动,团队荣誉感和游戏求胜精神,成了大班幼儿艺术创作表现的内在驱动力。

(3)教学整合艺术化策略。艺术是合作的需要,艺术是游戏的成果。在小班以情景化艺术游戏为主,整合艺术游戏时,注意提取相同艺术形象元素,创设相符的艺术情境,使之转化为同一合作命题(即任务感)。在小班综合艺术活动“七彩下雨天”中,下雨的情境音乐让幼儿乐此不疲地选择喷画材料在各种自然及生活物品上表现雨点及雨天的朦胧。简单重复的艺术教学原则引导小班幼儿逐步深入地围绕同一目标游戏与合作,更引导幼儿感受和发现单一的艺术元素在与他人的合作游戏中会形成多重放大的效果,更有趣味性。在中班以合作化艺术游戏为主,则要注意提取相同艺术特征元素,触发相通的艺术灵感,使之转化为同一合作行为(即趋势习惯)。在中班综合艺术“快乐鱼儿游”活动中,幼儿分组听音作画,在同一张画纸上一起用画笔带着小鱼游泳、吹泡泡等,过程中不需要教师的任何引导,绘画作品上表现出奇妙的和谐感,点线面绘画的艺术特征呈现高度艺术匹配感。在大班以综合表现性的艺术游戏为主。在大班音乐游戏“饺子”中,幼儿根据音乐的节奏及旋律变化,结合生活经验自己分组讨论包饺子的程序性动作,并选择图片,小组设计合作饺子造型,直至最后的集体煮饺子玩法,都来自于师生的合作讨论,如没有锅怎么办,谁来搅拌,何时下锅等。幼儿能自发提出几人牵手团圆做锅,选出厨师,配合音乐休止点――滑音作出信号。

二、一日生活环节中的集创游戏让幼儿体验“随时可以合作玩游戏”

幼儿一日生活中蕴含大量的合作游戏的机会,如何抓住这些契机,将艺术游戏合作化的改革改进与幼儿园一日生活学习课程紧密联系和进一步拓展呢?幼儿园应在户外、早操、欣赏练习、区域、自由活动等各种一日生活环节进行渗透。户外活动时开辟“合作游戏自由区域”,幼儿可以和同伴自由组合玩各种合作游戏,如歌谣式的双人游戏“炒豆子”,三人游戏“套圈”,小组游戏“丢手绢”等,以及与美术结合的“画格子追捉游戏”“叠叠组合塑形钻爬游戏”等,让幼儿练习巩固,突破和创新合作游戏玩法。早操活动中融入集体艺术合作游戏元素,让幼儿将早操锻炼与集体舞游戏相结合,节奏、律动、序列游戏的变化,同伴、小组、班级、年段间进行合作交流。

三、家园合作的集创游戏让幼儿体验“家人也是合作游戏伙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家庭,不但肩负孩子的养育教育使命,也是文化传递的重要载体。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长讲座和家长游戏沙龙的形式,从教育专业的角度让家长明确家园合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并尝试以“集体艺术合作游戏体验”为主题开展新颖的家长游戏沙龙。一群成年人在“搭肩蹲蹲坐的集体舞游戏”中乐得东倒西歪,在“贴面具抢朋友的艺术游戏”中激动得手舞足蹈。作为集创游戏的园本特色文化,现场的团体游戏带给家长的感受是无可比拟的。从2012年至今,幼儿园以班级游戏、年段游戏、全园游戏等多种集体组合形式,组织家长们走到户外开展亲子集体艺术游戏活动。如听音泡泡吹画、亲子背靠背配乐线描画等活动,让家长耳目一新的同时,体验到亲子游戏的创意。幼儿园还组织开展四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从第一届艺术节开始,邀请家长们观看全体幼儿的音乐美术艺术游戏。从“2012年,舞动节拍、快乐同行”文化节到“2015,游戏艺术,创作美好”集创游戏校园文化节发挥了独特的家园合作宣传效应,家长们的教育参与度不断提高,合作教育的效应不断加强。

四、结束语

近几年,幼儿园“集体艺术创作游戏”在幼儿合作意识培养教育领域,进行一些原创性的探索和建设,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夯实和拓展。艺术领域的合作化游戏活动课程使幼儿的一日生活学习环节更加自由、充实和愉悦。隐性活动课程推动了幼儿园家园工作的改进。幼儿游戏化的合作教学方式对幼儿园各领域课程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幼儿园的“集体艺术创作游戏”园本特色课程将幼儿园、家庭、社区、社会加以整合、紧密联系,打造最大的教育合力,彰显了幼儿园课程的本土化和多样化。

参考文献:

游戏设计的艺术篇6

【关键词】动漫;三维;游戏制作;设计

在动漫游戏制作与设计中,三维制作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综合管理技术,主要是在游戏角色的运用与管理中,形成一种与角色相适应的造型设计,这样,可以更好的为动漫游戏在制作效果、情感渲染、艺术表达等方面提供附加值,并直接提升整个作品的风格与艺术水平。

一、分析三维游戏制作在动漫设计中的整体作用

1、综合艺术设计的整体功能

在动漫设计中,通过三维游戏处理技术的运用,其中,在三维动画图像处理中,对于动漫设计中的几何造型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加之在现代电脑技术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对于动画制作采用几何学的方法进行设计与对象描述功能的实现,在对数据进行三维技术处理的过程中,形成更大的艺术表达空间,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整个动漫设计的有效性,并实现三维动漫图像技巧的综合功能。

2、运动技巧与图像表达的整体功能

在三维游戏制作的设计过程中,通过三维动画照的艺术体现,可以对整个动画的运动形成积极的控制,尤其是在电脑设计与软件功能的作用下,形成动漫画面的逐帧播出,并形成相应的连贯性,这样,在表达游戏主题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键帧,对于三维游戏空间的运动感有很大的效果。同时,在结合计算机软件的生成画面中,对于电脑二维照所表达出来的空间运动感,形成整体艺术的表达,这样,对于提升整个电脑制作与三维游戏制作的设计相辅相成,具有很大的促进效果。

3、透视与立体化表达的整体功能

在电脑三维设计过程与效果表达中,通过三维电脑场景的绘制模式,可以增强整个透视以及立体化的感觉,对于三维游戏要表达的声音、立体画面、层次感等效果,可以更好的形成多方面的运用。因此,在三维游戏制作设计中,可以结合游戏的主题表达,注重对动作、场景等立体画面的阐述,同时,对于一些动画场景的设计,在三维软件的功能实现中,形成一些真实性的透视功能,抓住游戏者在游戏过程中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更大的促进整个三维动漫制作的效果,提升艺术感染力。

二、概述三维游戏制作设计软件的运用方式

1、主要软件的运用

在三维游戏制作设计的软件运用中,要结合现代计算机的运用方式,采用各种软件的技术运用,在数字化场景的设计过程中,要围绕游戏制作中的各种风格以及主题表达,在写实、装饰、漫画等运用中,借助电脑软件绘制,形成多种技术综合的使用方式。其中,对于软件的结合,目前使用较多的是photoshop、paiter等软件,在电脑合成合成过程中,通过三维软件创作形成场景设计所需要的的模型。这样,通过3Dmax、maya等软件,在合成手段的运用中,实现对游戏设计的连贯性,这样,可以增强整个动漫设计的综合功能,增强游戏制作的空间感和立体感。通过这些软件的辅助设计,并结合游戏图形、网页设计、影视特效等方面,形成第三方软件插件的多面性建模效果,提高软件应用的速度,并实现在窗交互、迭代转换等功能,实现游戏场景设计的多元化效果。

2、复杂画面与动作转换的技术运用

在动漫游戏制作过程中,要形成动漫画面的有效转换,尤其是在不同人物、场景的转换设计中,要形成矢量绘制的效果,在图像画面的丰富感与图像的柔和度上面,形成整个动漫设计的动感。其中,对于电脑三维游戏制作中动作的连贯性,要体现出一定的节奏感,在动画的弹性上,增强对新鲜元素的吸收,这样,可以为整个技术的跟进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在创新动画设计上有很大的帮助。

三、探讨三维游戏制作的有效设计方式

1、三维游戏场景的创意设计

此设计为三维游戏场景中的Q版场景设计,设计的创意来源于游戏产业的市场需求,如Q版香水、Q版造型,当然听得最多的还是Q版卡通网络游戏,什么《春秋Q传》、《水浒Q传》等等。因为随着腾讯帝国势力不断发展壮大,以憨憨的小企鹅为代表的形象已经深入到无数人的心中,尤其深受青少年的欢迎。所以人们受此影响创造出的一系列形象,就被称为Q版造型。卡通风格的游戏场景同样以较大的夸张变形为特点,虽然也是以真实场景为参照,但是在变形上的取舍很大,像建筑、森林、绿地等更偏向于夸张的写意风格。往往使用高纯度色彩,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很明显,对材质、纹理没有过于精细的刻画,对画面质感不要求非常真实,这样会使整个颜色简单明了,营造一种轻松的游戏氛围,带给玩家一种心灵上的放松,轻装上阵。

2、游戏技术的跟进

在三维游戏设计过程中,要形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方式。构思场景方案、场景造型设计、场景颜色设定、场景环境设计、polygons建模三维建模、nURBS建模、细分曲面、UV映射、平面映射、柱状映射、灯光设定、后期效果处理、phtoshop添加效果、完善作品等设计流程,在整个游戏作品的功能表达区域,要形成对三维游戏主题的表达,这样,可以找准更大的切入点,对于整个设计都有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对于场景的视觉形象,形成整体的动作连贯等设计,这样,可以增强整个游戏制作的多样化。

四、结语

在三维游戏制作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多种技术运用的考虑,在发挥三维动漫设计优势的基础上,寻找与动漫游戏主题、动作、旋律、连贯性等协调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思考电脑制作以及动画效果的表达中,形成一种强大的促进模式,这样,可以形成多强度的真实场面,起到真实的效果。同时,在渲染动漫效果的过程中,基于多方面的技术思考,将动漫与现代元素融入,考虑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游戏元素,推动游戏制作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张梅;文静华;张祖勋;;openGL环境下点云模型的显示变换[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2期

[2]叶荣波;杜廷娜;刘明维;王多垠;;重庆港集装箱码头三维模拟系统设计[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游戏设计的艺术篇7

关键词:三维设计网络游戏角色设计

现今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速,依托快速的数据传输网络,游戏由原来的单机、多人局域网模式发展成为基于因特网的互联网游戏。但是网络三维游戏的发展却由于各种各样的条件因素,不能到达其巅峰状态。

一、角色设计的限制因素

由于网络三维游戏具有诸多的限制因素而不能呈现出如电影效果般的角色形象,比如游戏《孤岛危机》当中的角色与电影“阿凡达”当中的角色就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并非设计元素,更多的来自于游戏终端、网络等条件的限制。

1、终端硬件的限制因素

目前大多数的网络三维游戏都需要终端运行文件作支撑,大型的网络游戏“魔兽世界”的客户端有8GB以上。利用这些文件在客户端电脑上运行游戏的三维引擎,以便节约出大量的数据传输量。由于三维游戏是以面片、贴图、动作等三维数据实现的,游戏的目的是要符合最低硬件条件要求,以便能获得更多用户,所以在设计角色的时候要考虑终端硬件条件的限制,游戏角色设计就要尽量少地使用模型数据,而用贴图文件来实现各种效果,以减轻终端运行压力,保证大多数用户能流畅运行游戏。

2、网络限制因素

虽然人类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但是并未完全进入网络高速时代,我国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网络宽带和响应时间都还不高,这种网络传输的具体情况要求网络游戏应当尽量减少数据的传输以减轻终端用户都能获得较佳的游戏效果,几十万、上百万的玩家同时运行游戏,会使服务器承受巨大的压力,进而影响终端和服务器的数据交换响应速度,造成运行游戏的不顺畅情况。

3、游戏开发周期的限制

网络三维游戏的开发周期相对于二维游戏要长,原因主要是有以下几点:首先,三维游戏需要大量的前期工作,大量的概念草图要花费时间设计;其次,模型的制作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如建立角色的动作库,一般情况下,一个熟练的三维设计人员制作一个角色几秒钟的动画就需要用8-12个工时,而一个角色的动作库少则十几个,多则上百个,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即便如此仍旧不能满足用户对于动作的体验;再者,角色之间的动作触发程序设计也是一个庞大的逻辑编程任务,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有这些因素造成了三维游戏开发的难度较高。

由于上述的诸多限制因素的实际存在,决定了网络三维游戏角色的设计必须在粗糙的模型与精致图像之间寻求平衡。

二、模型数据量的设计平衡

1、模型面片数量的分布平衡

作为一个需要流畅运行于网络平台的游戏角色,其角色的模型总量有一定的要求,根据游戏引擎、运行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其模型面片数量,少则几百个,多则1-2千个,那么对于总量的严格限制,游戏设计者需要在模型的表现上寻求平衡。模型的分配首先以表现需要为主,三维角色面部的表现是重点,所以角色的头部往往会用去较多的面片以达到较好的展示效果,其次是模型的关节处需要较高的模型量,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良好的角色动作表现,避免角色关节处动作产生明显的缝隙或是断裂情况。而在角色的躯干部分则会使用较少的模型量,这部分的视觉效果由贴图完成。

2、角色贴图的平衡美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角色设计贴图也有较多的限制,不但对贴图应用的大小尺寸有要求,对贴图的色彩位深也有限制。角色设计当中需要将展开模型平面化,利用绘图软件对角色进行着色处理,而后将处理完成的图片再应用到模型上,有时还需要针对某些特殊要求使用多层的贴图,由于贴图的尺寸、色彩位深因素的限制,艺术表现设计者要在这些限制因素和美观的效果之间寻求平衡。

3、角色动作美的平衡

三维网络游戏角色需要建立庞大的动作数据库,而且是每一个游戏角色都要有一套自身的数据信息库,更复杂的是这些动作数据之间相互通用的几率很小,一个角色的跑步动作很难完美的应用于其他角色的跑步动作。所以在制作周期的要求下,角色的动作设计也不得不寻求平衡。游戏角色动作的表现不但有制作周期的压力,同时由于模型面片数量很少,给角色流畅的动作表现带来了难度,使得完成一个美观的动作不得不进行反复的动作设计和调整。进行游戏角色动作设计时,首先注重动作规律,其次再加入群动作交互进行细节动作的推敲,当周期紧张时,就需要压缩细节的推敲时间,保证游戏的完整性。

三、三维游戏角色与三维游戏的未来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硬件、新技术、新的游戏设计思路和方法会层出不穷,这种平衡美也会不断向前发展。

1、更高性能的电脑终端普及与网络速度的提升将打破当前的平衡,游戏角色将可以使用更多的面片进行表现。从最近十年网络三维游戏的发展来看,三维模型逐渐增多,效果逐渐美观,随着硬件技术与网络速度的发展,未来的三维游戏会更加真实、炫丽。

2、当前诸多的限制因素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游戏制作技术,特别是三维游戏引擎的发展,在当前各种限制因素下也能表现出优秀的画面效果与游戏体验,“wii”游戏机系统和“xbox”都可以实现玩家与游戏间的互动,提升游戏的可玩性与娱乐性,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体验。

四、游戏的美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

自从有了电子游戏,发展到当今的电脑网络游戏,人们的目的是为了娱乐,为了美的体验。游戏设计者就是为技术限制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平衡美而奋斗,直至今日,设计者面临的仍旧是技术与艺术表现之间的矛盾,设计者在未来将仍旧会面临这个矛盾,其任务仍旧是在矛盾中最大化的开发游戏美的体验。

游戏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发展,依赖于人们对于美的不断追求,依赖于人们娱乐的天性。科技的发展是过程性的,游戏的发展也依赖于科技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的表现也是发展的,更高的技术将带来更精彩的游戏效果。游戏美的表现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技术与艺术的平衡美将始终存在,人们不会满足于一时游戏体验效果,只要有为人设计的游戏,这种技术与艺术的平衡就是设计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五、结语

人对于美的追求没有止境,游戏设计始终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限制,作为游戏美工设计者要在这些限制当中最大程度的实现美的感受和体验,最大限制的带给玩家快乐。在不断的矛盾和平衡转化之间将实现科技、游戏、人类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卉,角色设计的新发展[J],美术大观,2010(2)

2.邱兆平,浅析次世代游戏中的三维游戏角色[J],大众科技,2009(6)

3.张勇,赫聪,浅析动画角色的塑造[J],美与时代,2010(8)

游戏设计的艺术篇8

关键词:角色;游戏设计;角色造型;意象造型

一、游戏角色设计的概念和功能

独特的性格魅力是一个游戏角色的灵魂,游戏角色人气的高低与其性格魅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将一定的商业因素融入游戏创作中是游戏产业化运作的突破口。通过对游戏角色的形象设计,标准造型设计和动作设计等多元素综合体现角色的性格魅力。如果f故事片中的各种角色是导演根据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尽可能地选择最合适的演员来演绎的话,那么,游戏中的角色形象则是设计者和策划者根据游戏世界观的要求而随心所欲地设计出最符合游戏人物的角色。游戏角色设计是以绘画造型的创意手法来表现形象的主体造型和空间造型。由于游戏艺术的高度假定性特点,游戏角色造型可以充分运用夸张、神似、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特征,有可以借助幻想、想象和象征来表达设计者的理想是愿望。因此,游戏角色造型比一般的影视造型更能深入人心。

游戏是一个由不同的互相联系的职业或功能组成的网络结构,角色占有是玩家在游戏结构中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拥有相应的游戏角色过程,是扮演的基础。只有占有一定的角色后,玩家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占有的位置不同决定了玩家的权利、行为、义务的不同,也决定了角色认知和游戏过程的内容与方式不同。角色认知是玩家在角色占有后,到游戏过程之前对角色扮演制约因素进行认知。游戏过程是玩家把角色认知内容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过程,地位相同而外在的角色行为模式存在着差异是由角色认知不同造成。

二、从艺术方面研究游戏角色的性格

现阶段的游戏是深受青年和中年喜欢的艺术产品,可以说老少皆宜。我国游戏玩家大多数记得办公室风流一时的大鱼吃小鱼游戏、伴随7080后成长的游戏超级玛丽,到现在流行的益智类游戏扫雷、纸牌游戏等,它们深入人心,鼓舞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游戏产业具有无国界无语言障碍、消费群体广大、国际化强、市场需求大、产品生命周期长、无高能耗、绿色环保等特点。因此经济学家把文化产业之一的游戏动漫产业划为“朝阳产业”,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开发潜力巨大的核心产业。

三、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意象

从历史的发展看,代表东方体系的中国人物画,其“形神论”深刻地提示了意象造型的内涵。“传神”是我国人物画的传统。我国的意象造型在历代画家的探索实践中总结一整套独特的程式方法。这些表现程式是从对象形体结构出发,对对象做了全面深入研究后,经过主观提炼概括。规模化的结果,它是带有规律性和节奏性的高度成熟的表现手法。

四、游戏角色的标准造型设计挖掘并突出角色性格

造型在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可以参考的设计原形,它是设计者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运用形式美的造型原理设计出来的游戏角色,具有夸张、唯美、幽默、神秘、虚拟等特点。写实风格的游戏角色造型因其形态、服饰、性格、设色等设计都更接近角色本身应该具备的真实状态,因此可以拉近角色与玩家之间距离,让玩家身临其境。

要充分体现一个游戏角色的性格特点,它的服饰必须与所处的世界观一致。此外,游戏角色的服饰设计还要遵循游戏设计的法则,在色彩鲜明、形式简单的基础上正价必要的时尚流行元素。游戏角色标准造型的色彩和性格塑造是息息相关的。根据设计人员确定的色指定,经过上色后,角色的标准造型就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通常游戏角色造型的色彩设计采用的颜色种类较少、配色简单。当某种颜色在配色与设计中占的比例大时,游戏角色就给人以该颜色为基调的色彩搭配感觉。

五、游戏角色设计中的意象和意象造型

一个有个性的意象造型创造,不但不能排斥造型写实能力的培养,相反更要加强过重造型结构的意识。经验说明,写实能力的掌握是意象结构造型的重要基础。中国人物类设计不但要加强写实能力的提高,还要加强传统人物从生活原型到意象结构造型研究和总结,学习传统人物结构过目不忘的默写能力、夸张大胆意识、概括能力、自由创作能力。我们要打开胸怀去体会、去研究形形的风格、流派、思潮的造型观念。我们不但在西方古典艺术中去研究美学价值,还要就19世纪以来西方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等抽象的创意设计形式,以及所创造的“形态柔情性”绘画造型。

意象的造型不是肉眼看到的客观对象,也不是临摹和模仿对象,更不是仿历史陈迹,而是设计创造有审美价值观的造型和艺术形式。中国艺术重视的是情、理结合的表现方式,以理节情的平衡风格,强调的是艺术对情感的塑造和构建作用,中国美学的着眼点更多的不是在物体本身的形态上,而是在能功能和关系及韵律上。强调更多的是内在生命意象的表达,而不是临摹和模仿。表现在游戏作品上,物体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本身,而是侵润了创作者的情感色彩;情感表达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是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意象美是体现了中国独特写意精神的重要手法之一。意象造型是意象思维的结果,意象美是中国特色艺术灵魂,也是中国绘画本质上的写意精神的认同与把握。

六、游戏的文化传承

电脑游戏和手机游戏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媒介和艺术符号,承担着文化传播的功能和使命,而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现阶段,我国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随着科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应该重新估价本土文化艺术价值,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塑造新时代民族形象,所以在游戏领域,我们呼吁从本土文化中诞生出来真正意义的中华民族形象,它不仅涉及到一个游戏产业问题,而是具备了文化传播上的战略功能。

创意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游戏创意产业的纽带,实现了二者的对接统一,不但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产业价值的实现提供了目标,更为产业长远发展所需要的深厚文化内涵提供了必要的接入点。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而创意的产生离不开创意的主体。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的队伍建设。要形成一定的机制,重视人才培养。通过加大投入和培训等方式,为人才的成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提高,重点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继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离开了传统文化深厚积淀,一切创新成了无本之木。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立足本土文化,提高传统文化的修养,其次要吸取外来的优秀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游戏设计的艺术篇9

关键词:情感化;插画;手机游戏;美术设计

1探索基于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的意义

随着智能终端的全面普及,手机游戏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选择之一,而其美轮美奂或是气势恢宏的游戏美术设计场景,成为首先吸引用户眼球、抓住用户心理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代动漫、游戏等数码艺术设计领域中,基于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已经成为游戏产业中的重要研究项目之一。由于我国的游戏产业发展较晚,到现今为止才刚刚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但经过多年和多次的设计摸索,也成功的自主研发出数千款中文手机游戏。但是当今很多国产游戏产品都存在过多模仿国外游戏的痕迹,极度缺乏自身独特性,而平庸、商业性特征着重的游戏画面特色,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游戏的关注度与游戏本身的吸引力,影响了游戏产品的长期利益。因此,研究富有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更能赋予游戏本身具备“情感”特色,使游戏具有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保证人们在充满感彩的游戏画面中,体验游戏“情感”,感受“游戏人生百态”。同时,大量用户对游戏的推崇与使用,能够给游戏开发商带来非常可观的利益,创造非常大的价值,保证我国游戏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在制作前期任何一款游戏的原画设计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不仅能为游戏美术制作的后期提供重要的依据与标准,也能够改变游戏的整体视觉艺术风格,展现游戏本身所独有的视觉特征。因此在继承和吸收传统游戏设计经验的基础上,对于变革和发展的不断需求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正是在原有传统手机游戏美术设计的基础上,利用了情感化插画的感性来吸引大众的目光,这种基于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不仅具备其他画种游戏难以比拟的艺术价值,还充分显现了随意更改性、无限可复制性等两大特点。同时,利用计算机软件将客观世界中的任何事物进行虚拟化的空间再现与创作,其游戏创作的自由度非常高,不仅会将写实游戏插画中场景打造得气势恢宏或是美轮美奂,还能将各种材质结构、山石水土、角色造型等逼真展现,创作得栩栩如生,而对细节的刻画与把握也会更加入微,使游戏本身的情节表述更具穿透力。此外,基于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可以添加本土特有的文化情感与精神内涵,具备了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一定传承的功能,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动与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研究基于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

基于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其主旨是通过插画的表现方式,使手机游戏的美术设计更具情感化,而情感化设计能在满足用户某些需求的基础上,使用户获得更多的游戏乐趣。具体实现情感化设计,需从设计的三个层次来进行。

2.1手机游戏美术设计中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

本能水平的设计,其实就是自然的设计,触觉、味觉、嗅觉、声音、色彩、造型、光亮等皆属本能,其情感化设计原理的核心就是吸引或激发人类的本能。例如,对于小孩子生产的游戏产品,为了能够吸引其关注,必须采用高度饱和的、明亮的红绿蓝三原色。这种出自人类本能的设计原理虽然简单,却是永不过时并一直被采用的设计方式。在人类本能水平上,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都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基于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其本能层的情感化设计,需要优先刺激到用户的这些感官反应。基于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要充分利用插画的优势,刺激用户的本能,将插画中的色彩、质感、界面、造型等细致化,优化设计虚拟物体的纹路、肌理、光泽等细节,使用户在游戏中感受到虚拟世界中的真实触感。比如,对于女性用户来说,可将游戏造型设计得更加动感多姿、界面设计得更加舒适细腻、色彩设计得更加柔和靓丽,让女性用户在接触到游戏画面的瞬间被调动本能感官。

2.2手机游戏美术设计中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

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其主旨在于设计游戏的性能,主要包括四个设计方面,分别是功能、易懂易用、可用性以及物理感觉。游戏产品能实现什么功能,能做什么,是其本身价值的重要体现,因此,行为层情感化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是游戏的功能,而易懂易用和可用性主要在于拉近产品与用户的距离,物理感觉是针对用户的使用感受而考虑的设计因素。在手机游戏中,玩家能够学习到的技能与规则,就是行为层最直观的体现。因此,手机游戏美术设计中行为层的情感化设计,必须要满足玩家的各项基本操作,并做到及时反馈,操作要简洁、易懂,使用户能够很快上手并获得成就感。

2.3手机游戏美术设计中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

基于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在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中,一定要注重文化、产品、信息以及产品效用的意义,使用户在对游戏的反思中,加深与提升用户对游戏产品的总体印象。反思层的情感化设计来源于对游戏的回想记忆与重新评估两个方面。该层面的设计会受到本能层与行为层的共同影响。因此,基于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可通过具有感性故事或是人文关怀的插画运用到游戏设计当中,使用户沉浸在游戏的世界中,获得更为良好深刻的情感体验。

3结语

基于情感化插画表现的手机游戏美术设计汲取了传统手机游戏美术设计的精华,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与创新,这种富有情感特色的手机游戏,更能为用户提供不一样的游戏体验,提高游戏产品的价值,其在保证游戏产品开发商长久利益的同时,也推动了游戏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鸿明.基于手机游戏中的人机界面交互设计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常东东.中国CG游戏插画本土艺术特色探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3]…邵东.游戏美术设计中的人物造型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06).

[4]…高中立,马茜.“动漫与游戏美术设计”素描教学之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08).

游戏设计的艺术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育文化创意产业改革与调整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基本特征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科技文化水平的进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城市经济的新内容和新载体,逐渐得到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以及以中国为代表的,处于经济发展、经济转型重要历史时期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培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和前景,正在成为新世纪全球最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覆盖面甚广,既包含设计、研发、咨询、会展、包装印刷等生产的内容,又包含文化艺术、时尚消费、信息服务、娱乐等消费内容,属于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结合点。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作为一种重要的新兴产业类型,其本身必然具备了一系列与其他产业类型相区别的特质。具体说来,文化创意产业有如下主要特征:一、附加值高、渗透性强;二、参与人员主要是知识性劳动者,强调的是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三、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下的产品属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交融集成的创新产物,具有个性化、艺术化、特色化等特点;四、产业组织呈网络化、集群化,企业组织在初期可呈扁平化、小型化、个体化发展特点;五、产业技术呈数字化、知识化、可视化、柔性化方向发展。从上述文化创意产业基本特征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下最主要的生产力核心是大量的知识性劳动者,而各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正是文化创意产业中知识性劳动者的主要来源与人才蓄水池。

二、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

在新的产业背景下,肩负着为文化创意产业输送合格人才以及提供重要思想资源的艺术设计教育,同样面临着一系列的冲击与调整,特别是新的人才观急需普及,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形成。就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而言,现在社会各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意见和看法,有的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提出极大缓解了艺术设计教育规模扩张后带来的多种社会压力,终于有了一个新型的对口产业与之衔接,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目标也就应以市场的产业需求为导向;另一些人士则认为“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其发育的程度来看,尚不具有引导艺术设计教育的资格,相反,艺术设计教育应引导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虽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教育之关系的理解有着不同思路,但大家对于传统艺术设计教育应尽快进行改革和调整,以期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良性互动这一看法完全一致。不过,对传统艺术设计教育进行改革和调整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与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士共同思考与实践,以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

三、对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正身处新产业背景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过程之中,不断思考、探索与努力是常态。就笔者体会而言,当前艺术设计教育的改革与调整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强化市场意识,调整学科结构。在艺术设计专业设置及教学中,要尊重市场规律、遵守市场规则,要研究市场、服务市场,不能仅凭主观臆断或是闭门造车,强调按行业规范进行有效的课程设计与专业教学。借鉴理工科专业培育与发展的相关经验,创建产学研一体化专业平台,积极参与应用项目的研发,以项目带动教学科研,以科研促进设计创作,形成艺术设计教育水平提升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这方面的重点在于改革专业教学模式,建立专业平台,调整和提高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使之充分与市场接轨,并大力培养与吸纳具备良好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人才。目前,各高校都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深入进行学科调整、专业优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这一大背景下,笔者所在的四川美术学院在近年来也深入进行了专业整合、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等各项工作,优化了专业设置,在整合强化传统优势专业之外,申办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急需的新专业、交叉学科专业,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以及创新创意能力养成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2009年新设立的游戏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的过程中,实行了“以用促创、以创促研、以研带学”的游戏艺术设计专业核心教学模式,以创促研、以研带学,以创新性游戏项目创作统摄和带动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实作训练课)教学,用项目创作促进创新研究,提升学生创新、创意能力。以用户、市场为导向,将游戏创意制作的全部过程融入课堂教学,结合教师科研创作项目进行教学,加强了学生的实战训练,增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课程设置“厚基础、重创新”。加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重视基本原理、思维方法在应用层面的拓展,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其举一反三的能力,改变以往专业思维过于狭隘,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限制过死的弊端。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覆盖的行业很多,学生择业方向变数较多(包括个人兴趣、环境因素等),且还要适应如今专业融合层出不穷,学科交叉日益增多的趋势,在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适当增加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以及创作实践课程的设置,加宽专业课程整体口径,也成为了一种适合的选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和专业工作室制的实施,以及项目实践课程、选修课体系的调整完善,也将对这一进程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三)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与“方法论”思路并重。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动力,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尊重学生创作中的个性表现,在教学机制上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大胆创新,探索和丰富增强学生想象力的措施和方法。另一方面,任何一种产业类型和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规范与解决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遵守行业规范,注重过程优化与控制,总结完整的解决方案,能够让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和解决设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研究资料对比表明:东方教育讲究的是学生自身的体会和领悟,而西方教育更注重“方法论”,更讲究过程的控制和解决流程的全面讲授。两种思路谁更有优势,这在国内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这两种思路其实可以视为飞翔的两翼,是设计思维放与收的循环(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培养是“放”,行业规范的遵循,过程的优化与控制是“收”),两者均不可缺少,不可偏颇。比如,笔者所在的游戏设计专业,在专业技术课程(如三维游戏美术设计、游戏特效设计等课程)教学实践以及游戏制作环节中,强调要严格遵守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强化进程控制,以适应游戏产业项目开发系统性、协同性、标准化的要求(图1)。另一方面,在游戏创作、游戏概念设计等课程教学中,又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在世界观设计、系统策划、整体风格设计、游戏机制创新、用户体验优化等方面大胆尝试、充分想象,增强游戏产品的丰富性、趣味性和感染力,增强学生的创意创新思维能力(图2)。

(四)适应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组织、产业技术特点,增强学生合作能力、角色意识,同步跟踪行业新技术。文化创意产业组织呈网络化、集群化,企业组织早期一般呈扁平化、小型化、个体化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文化创意行业中的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要适应这些变化,要有强烈的合作意识、角色意识,要具备较好的合作能力与习惯,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意识地设计好教学环节及模式,指导学生在学习与创作过程中以协同合作的方式进行(如项目组、角色扮演的尝试),松散与集中同存、个体发挥与团队协作并重。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各专业)新技术、新设计工具应用广泛,更新频繁,呈数字化、知识化、可视化、柔性化方向发展,这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跟踪和融入行业新技术、行业新工具,随时关注专业前沿技术,构建专业知识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优势,以便从教与学两方面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求。

(五)在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各种流派、观念的同时,要注重对本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必要思想资源。借鉴外来各种流派、观念,学习各种先进技术、先进经验,是符合当今经济、信息全球化趋势,符合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融合大方向的举措。但不应一味模仿其他文化、其他国家的技术与风格,要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元素的传承与创新,找寻独特原创的、能够表现民族文化艺术活力的元素和理念,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资源支持。比如,近年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的“设计之星”全国大学生平面设计作品展,主题就是“文化传承与创新”,非常好地契合了这一思路,得到了各界好评。而学生在这一思路的引导下创作的游戏作品也在多个重要赛事、展会上展演、获奖,取得了较好成绩。如,学生以本土地域文化(重庆)及校园文化(黄桷坪校区)为创作背景及设计元素的独立游戏作品《magicbeanscampus》获游戏界顶级独立游戏开发大赛――2012第四届独立游戏节iGF(independentGamesFestival)学生组优秀奖(亚太区前三名中唯一大陆学生作品)(图3);以中国传统文化、神话传说为背景的独立游戏《infinite无尽迷踪》《尘缘》《达文西苏醒》等囊括2013中国学院奖第三届游戏大赛二维游戏一、二、三等奖(图4、5),获得了广泛认可。

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兴起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自身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只有直面这些挑战,并加以调整和变革,才能开创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才能充分满足新的历史时期、新的产业背景下的人才需求。

(注:本文为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游戏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编号:11206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