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心理健康表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06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篇1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杭州市4种专业类型在校女大学生1738名,调查与生殖健康状况,同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医学类女生SCL-90量表各因子分均低于非医学类女生(p值均

【关键词】;精神卫生;生殖健康服务;学生

【中图分类号】R167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3)10-1261-02

生殖健康是指在生命的各个阶段,生殖系统及其功能和生殖过程在体质、精神、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适。对于女大学生来说,生殖健康状况也包含了生殖相关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女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关系,是制定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和干预策略的基础。基于该目的,笔者开展了女大学生生殖健康状况与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将杭州某高教园区内所有高校分成医学类、艺术类、文科类和理科类4种类型,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每种类型中随机抽取1所高校,然后在抽中的高校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在校女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纯随机抽样公式估计样本量:n=α2×π×(1-π)/δ2。取α=0.05,uα=1.96,女大学生发生率取值10%,允许误差控制在0.02,失访率为15%,整群抽样扩大1.5倍,则总的样本量为1500人。

共发放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38份,有效应答率为96.56%。其中医学类、艺术类、文科类和理科类学生分别为784(45.11%),283(16.28%).371(21.35%)和300(17.26%)名。调查对象年龄最小17岁,最大25岁,平均(20.87±1.38)岁。

1.2方法自行编制“女大学生生殖状况与相关行为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最近1a内妇科炎症、月经失调、痛经等常见妇科疾病发生与就诊情况,和行为等。同时,采用王征宇翻译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调查对象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SCL-90量表包含90个项目,归纳为10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疾病及其他;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制。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69,分半信度为0.970,表明该量表在女大学生群体中有较好的信度;该量表分量表分与总量表分的相关系数在0.863~0.944之间,各分量表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30~0.882之间,表明该量表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均较好。

1.3统计分析用epi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录入调查数据,使用SpSS17.0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不同专业、生殖健康状态和状态女生间SCL-90量表各因子得分比较选用秩和检验(多组间比较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检验)。

2结果

2.1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医学类女大学生在SCL-90的10个因子得分上均低于非医学类女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与生殖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最近1a内是否因生殖健康问题就诊、有无行为和有无行为为可能的影响因素,分组比较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有因生殖健康问题就诊、有行为以及有行为的女大学生,其SCL-90的10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没有上述情况的女大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讨论

女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的特定群体,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殖健康问题,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生殖保健指导,在心理和行为上极易出现偏差,除了带来身体的伤害,还会造成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国内近年来开展了较多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也涉及了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篇2

【关键词】西部留守妇女;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心理健康

1、导言

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导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地流向城市,而城市并没有为农民工提供“举家迁移”的条件,因此出现了农村夫妻长期两地分居――丈夫在外务工、妻子留守农村的现象。“据国家民政部统计,目前全国农村留守人口8700万,其中留守妇女4700万,占54.2%。目前,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已引起学者们和媒体的关注,该群体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她们所承担的“三座山”,精神负担重、安全感低、劳动强度高。

有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女性”在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6个因子上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和抑郁,这说明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在她们的心理健康被日益关注的同时,留守妇女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心理健康是否产生影响?心理健康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关系是怎样的?本文用量化的数据真实地反映农村留守妇女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2、方法

本文选取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FaCeSⅡ-CV)研究了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状况。其中症状自评量表共90道题,包括10个因子,其中一个因子为附加项目所产生的第10因子,其他9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此表采用五等级计分法,在计算实得总分时应将所得总分减去90。信效度检验情况:内部一致性为0.91(p

3、结果

3.1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不满程度在居住地情况上的差异

表1心理健康、不满程度在居住地情况上的比较

根据西部地区居住地情况的不同,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SCL-90)、不满程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心理健康状况(p

3.2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不满程度在职业上的差异

表2心理健康、不满程度在职业上的方差分析表

从表2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和不满程度的职业情况差异不明显(p>0.05)。

3.3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不满程度在教育程度上的差异

表3心理健康、不满程度在教育程度上的方差分析表

从表3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在教育程度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后所得结果表明:在心理健康方面,初中及以下(p高中或中专(p大专及以上(p

3.4农村留守妇女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表4农村留守妇女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表

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健康与亲密度、适应性以及不满程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213,r=-0.198,r=-0.053(p

4、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妇女心理健康、不满程度在居住地上均呈显著差异,同时留守妇女心理健康在教育程度上也呈显著差异。但教育程度的不同对于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的影响并不明显,农村留守妇女的职业不同也不会影响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由此可以推断,丈夫外出务工、家庭生活重担等外在因素对留守妇女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起主要作用。研究还显示亲密度、适应性和不满程度均对心理健康有一定影响,成负相关,不满程度分数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不满程度主要表现在亲密度与适应性两个方面,因为丈夫的外出务工,长期的分居生活使得夫妻之间交流和互动缺乏。妻子感受不到丈夫的关心和安慰,感受不到一个家庭的温暖,这样使得妻子会感到孤独。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中国五千万农村留守妇女的艰辛与期盼[DB/oL].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篇3

【关键词】父母养育方式;高职生;心理健康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受到持续关注,并且逐渐由中小学阶段延伸到大学阶段。本文探讨了父母养育方式与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选择某高职院校446名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12人,女生234人;城市户口68人,县城33人,农村345人;独生子女203人,非独生子女243人。

1.2调查工具

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gnaminnenBarndomsUppfostran,emBU),1993年由岳冬梅等修订的中文版,共66个项目,父亲养育方式包括6个因子: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分保护;母亲养育方式包括5个因子:温暖理解、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9个症状因子,采用1~5分5级记分。

1.3统计分析

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

2.结果

2.1男女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男生和女生在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上无显著差异。父亲对男孩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女孩比较有显著差异;母亲对男孩的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与女孩比较有显著差异。

表1男女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比较

注:p<0.05,p<0.01,下同

2.2SCL-90低分组和高分组的emBU各因子比较

以SCL-90的总分均值1.9为界将学生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低分组和高分组在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无显著差异。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和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惩罚严厉在低分组和高分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表2SCL-90低分组和高分组的emBU各因子比较

2.3SCL-90总分与emBU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与SCL-90总分负相关;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SCL-90总分正相关。表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子女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母亲各因子与子女心理健康相关性不显著(见表3)。

表3SCL-90总分与emBU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3.讨论

许多研究已证明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关。良好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可促进人格正常发育,而长期不当的父母养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影响其心理健康。

本研究中,测试被试的父母的文化程度都比较低,大多是小学、初中的文化水平。而受教育程度低的父母更易对子女采取过度保护、干涉、惩罚或是严厉等消极的教养方式。不健康的教养方式很容易使子女产生异常心理。这同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本研究显示男女学生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方面无差别,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均是同等的,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报告类似。在男女生的比较中发现,父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保护,父亲拒绝否认对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更大。有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自律谨严有恒,有较强的适应成长能力,说明男生的独立意识更强,更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因此,因此父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更易使青少年形成敏感、多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亲情感温暖与子女心理健康正相关,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与心理健康负相关。母亲的因素明显少于父亲,母亲的因素与心理健康相关不显著,这也与以往的一些研究报告类似。近年来父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父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有研究发现,父亲对儿童性别角色、人格发展,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都有重要影响。wallerstein指出,对于男孩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父亲影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4.结语

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父母给子女一个情感温暖、理解的环境,施予理智的爱,子女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越小,而对子女采取不当的教养方式和表达负性情感越多,越会增大子女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做父母,特别是父亲的应积极改进教养方式,为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曹书丽.家庭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相关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1(2).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篇4

[摘要]目的调查研究当前医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医科大学新生进行筛查。结果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不同家庭所在地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不同(p<0.01)。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医科大学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男生。生长在大城市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来自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较之其他3类家庭所在地的学生更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普遍低于独生子女。

[关键词]医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要的必备基本素质。大学新生经历了高中阶段的紧张学习,进入大学,出现了“理想真空地带”和“动力缓冲地带”,随之而来的是心理适应期与环境适应期。由于大学生处在青年中期,这一特殊时期是大学新生形成成人固定心理结构和人格优化重组的重要时期。加之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因此,大学新生是好发各种心理问题的特殊群体。我国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资料显示,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中30%左右是入校新生。河北医科大学石秀杰等学者对某高校大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9.2%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北京大学王登峰教授则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不良的比例颇高,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达30%~40%。且呈上升趋势,精神、心理疾病已成为大学生易患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国内关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较多,但大多针对综合大学、理工科院校、师范和高职院校,针对医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很少。同时,以往的研究大都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不是专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编制,属于较粗略的心理评定量表。而本研究所用的测量工具《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是2005年国家教育部召集心理学专家依据我国大学生主要的行为问题和困扰症状并参照国外相关量表编写而成的,专门评估大举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筛查工具,能够客观反映出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故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对本校2006级入校新生进行调查,结果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以四川泸州医学院2006级2201名新生作为调查对象。剔除无效问卷,获得2182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025名,女生1157名,平均年龄20。19岁。

1.2方法

1.2.1工具采用国家教育部统一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该量表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的12个维度。①躯体化;②焦虑。③抑郁;④自卑;⑤社交退缩;⑥社交攻击;⑦偏执;⑧强迫;⑨依赖;10冲动;11性心理障碍;12精神病倾向。CCSmHS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a系数)为0.746~0.893。根据每个维度的t分,划分为:t分数区间≥66的为症状明显,59~65为可能有症状。43~58为一般,≤42为无明显症状。量表中,每个项目的答案分5级(没有=1,偶尔=2,有时=3,经常=4,总是=5),即对每个题目描述的症状,按出现频率从1(没有)到5(总是)采用5点记分。各分量表的分数由属于该维度题目被试的得分相加而得,只计算分量表分数,不累加总量表分数。

1.2.2施测时间本调查安排在新生入后1个月(2006年10月)。

1.2.3施测方法以系为单位进行集体测查,学生填涂CC-SmHS之前给予统一指导语。根据最近1周内的自我感觉答题,独立完成。测查时间统一为45分钟,当场收卷。应用光标阅读机自动输入计算机,再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2结果

2.1性别差异比较女生的躯体化、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等因子得分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男生(见表1)。

2.2不同家庭所在地新生比较生长在大城市的学生其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偏执、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生长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三地的学生。生长在农村的学生其焦虑、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生长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这三地的学生。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生长的学生其冲动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见表2)。

2.3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比较非独生子女的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强迫、精神病倾向等因子得分显著或极显著的高于独生子女(见表3)。

3讨论

3.1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的分析本次调查发现,女生的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男生,其中在躯体化、自卑、强迫3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在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8个因子上差异极其显著。这说明,大学新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低于男生。这与国内的一些相关研究结论一致。一般而言,与男生相比。女生的心理特点具有:内向、心细、善感、保守、被动、依赖、顺从、嫉妒等特点。而男生则相对具有刚强、独立、有主见、好斗、有雄心、主动、支配,理性、智慧等心理特点。因此,面对从高中到大学的环境过渡。以及女生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2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所在地差异分析该研究显示,生长在大城市的新生其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偏执、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9项因子分显著低于家庭在中小城市、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新生;家庭在农村的学生其焦虑、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4项因子分显著高于生长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学生。此外。中小城市、小城镇学生的冲动因子分显著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这表明,生长在大城市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来自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较之其他3类家庭所在地的学生更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这与我们一般认为的“来自大城市的新生,由于环境过度优越,‘从小在温室长大’,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农村学生从小生活在较为艰苦的环境,意志顽强,相对不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观点相矛盾。产生以上结果的原因可能是。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由于成长于充分承载现代文明成果的中心城市,生活环境优越,自小接受的是重视素质教育的城市初、中等教育。因此,来自大城市的学生在人际交往、口头表达、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才艺等方面均优于家庭在中小城市、小城镇,尤其是来自农村的新生。故大城市新生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且心理的问题的产生几率明显比其他3处家庭所在的新生少。相反,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所处地区经济、文化、交通、信息等相对落后,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承载了父辈们更多的期望,也就增加了更大的心理压力。进入大学后,面临生活环境巨大的反差,高额的学杂费和生活费,陌生的人际交往环境以及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式,加之相对薄弱的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相当一部分农村新生一时难以适应,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同时,由于生长环境的影响,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具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个性品质,因此来自农村的学生在冲动因子得分上却明显低于来自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学生。

3.3新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状况分析本调查还发现,非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普遍低于独生子女,其中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强迫、精神病倾向这8项因子的得分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独生子女。这说明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更易产生心理问题,特别是产生焦虑、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障碍等问题。目前学界有两种明显分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少年”;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的性格中不存在任何值得注意的“特异性”,只要教育得法,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特征将会发展良好。本研究结果支持后一种观点,即非独生子女更易产生心理问题。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我校独生子女大多来非农村。他们较多来自农村的非独生子女具有更广泛的兴趣、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在思想上较注重现实,更能适应环境变迁。

综上所述,医科大学及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女生、农村学生和非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首先,学校应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在每年新生入校时,学校应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把心理健康普查作为新生入学的必须程序,并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普查时发现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严重程度给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如约请到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其次,学校可以针对心理问题好发的女生、农村学生、非独生子女等进行针对性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其优点在于把许多有相似心理问题的个体集中起来,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彼此分享信息、观念或者行为技能。因此,团体咨询与辅导有助于大学新生学会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大学新生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大学新生学会学习,增强其学习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同时还可以解决当前大学中心理健康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与学生不断增加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再次,应该完善大学心理健康三级保健网络。一级保健网络即由心理健康工作者在学生中宣讲普及心理健康、心理自助知识。形成大学新生广泛的心理知识储备;二级保健网络即对学生科长、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知识专业培训,使他们具有识别和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三级保健网络是指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对广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筛查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新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必要时转介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和相关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最后,医科大学应积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果说前3项措施是“因病施治”,那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整体施治”。校园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财富的载体、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研究表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从长远看,还有利于大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4结论

4.1医科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男生,突出问题是躯体化、自卑、社交退缩、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和精神病倾向。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篇5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和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新华区和正定县的初中抽取学生样本400人。其中非独生子女学生184人,独生子女学生216人,独生子女学生所占比例为54%。在独生子女学生中男生为129人,女生为87人。并且独生子女学生中城镇户口为117人,农村户口为99人。

2.研究方法

(1)施测。测量前对调查人员进行一致性训练,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及学生的基本情况调查表,测量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采取无记名方式答卷,全部400份答卷均合格。

(2)测量工具。本文采用症状自评SCL-90量表对调查样本进行心理健康测量。采用1~5分的五级记分法,将SCL-90得分归纳为9个因子作为研究的心理健康水平指标。

(3)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t检验,并且对相关分析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等级研究结果

为了解独生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将因子分≥2以及由此而计算出的比例作为检出率(其中因子分2≤X

2.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人口变量学方面的差异

(1)不同地域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调查样本不同地域情况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村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城镇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不同地域状况的独生子女学生中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性、恐怖病症四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焦虑性和强迫症状两个因子在不同地域状况的独生子女学生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其他因子不具有显著差异,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城镇学生处在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环境中,社会竞争也十分激烈,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要高于农村学生。

(2)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为了研究不同性别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女学生各因子的得分显著低于男学生各因子的得分。不同性别的独生子女学生中所有9个因子之间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研究表明,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由于男生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造成了男学生面临的各方面压力要显著高于女学生。

(3)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学生各因子比较结果

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对调查样本不同年级的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为p0.05,说明方差为齐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表现出来的压力在增大。不同年级独生子女学生中人际关系、抑郁性、焦虑性、敌对性四个因子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躯体化、恐怖病症、精神病症三个因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2。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随之带来更多的苦恼和困惑。

3.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机制

(1)社会支持,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机制

社会环境间接或者直接地影响着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第一,社会要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使人民切实体会到没有子女也能老有所养的优越感受,切实取消人们老无子女就无所养的顾虑。第二,民政部门和司法部门要做好家庭协调工作,彻底遏制住离婚率迅速上升的趋势,有效地解决和调解家庭问题与家庭矛盾。第三,宣传部门、计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办家庭学校,教育家长培养民主的家风、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2)家庭引领,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机制

家庭环境的好坏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直接重要的作用。家庭在独生子女学生成长及其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校或其他社会群体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家庭中正确的教育态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利于独生子女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形成,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儿童最易接受父母的积极影响,父母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可以促进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第一,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民主的家教方式。民主的教育方式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奉献精神、有助于培养孩子稳定的情绪特征、有助于养成孩子的自制力和毅力。第二,加强独生子女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能力的培养。

(3)学校推进,构建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机制

学校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学校要进行如下工作: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建立独生子女学生心理档案,为独生子女学生提供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实行独生子女学生定期心理健康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学术报告,开展理论辅导讲座和座谈等。同时,也可以采取心理训练的方式,组织心理健康专家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以影响,培养学生的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并使其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各种方法,为更好地参与和完成学习及生活任务做好心理准备。

当前,独生子女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独生子女学生属于潜在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地域上、性别上和年级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对独生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有针对性地予以重视和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郑克岭.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教育模式.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刘红萍.独生子女情绪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08(28).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篇6

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内一些学者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研究。就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看,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占38.33%;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占44.77%;存在重度心理问题的占15.36%。但不同的地区,如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平原与山区等,由于文化传统、经济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各种客观因素的惯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本文是以甘肃省庄浪县第二中学为个案,通过调查了解该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一方面为学校在新课程实验中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并采取及时合理的教育方式,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拥有健全的人格,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另一方面也为相关教育决策部门和其他学校提供参考性资料。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庄浪县第二中学是一所市级示范性普通农村中学,2009年被列为甘肃省省级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样本校,学校共有4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00多人,其中寄宿生2300多人。本文采取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抽取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各两个班,总共243名学生。其中男生129人,女生114人。

(二)研究工具

本次的调查工具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主修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mHt量表由8个内容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构成,8个内容量表分别代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及冲动倾向。8个内容量表总得分在65分以上者,可以认为他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3份,剔除废卷和无效问卷,实际收回226份(其中男生118份,女生108份)有效率为93.00%。

(三)数据统计与处理

所有数据在输入计算机后,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总体状况

被试中个人焦虑总分在65分以上者有41人,占18.14%。其中男生18人,占7.96%,女生23人,占10.18%;至少有一项焦虑倾向的有92人,占40.71%,其中男生30人,占13.27%,女生35人,占15.49%;男女被试超过团体焦虑总均分,男生有43人,占19.03%,女生有69人,占30.53%,反映出女生的焦虑程度普遍高于男生。

(二)焦虑分量表检出率

根据量表制定的常模,各量表得分在8分以上者,属异常范围。在8个项目中,单项高分(8分以上)所占比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学习焦虑占22.6%,身体症状占20.8%,过敏倾向占10.6%,自责倾向占9.7%,恐怖倾向占3.1%,对人焦虑占2.2%,冲动倾向占1.8%。

(三)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知,在高一和高二学生中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四项比较突出,其中学习焦虑居首位,并且随年级的上升,焦虑程度在加剧。原因如下。

(1)社会原因。在经济条件落后的庄浪农村,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升学改变命运,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考试分数无疑几乎决定着他们的命运。高考竞争的严酷、传统的舆论对学生心理造成了沉重的压力。

(2)家庭原因。庄浪农村学生父母一般文化程度较低,他们把子女的未来几乎完全寄托在高考这条道路上,家庭大部分的收入几乎都用于子女的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就是这种情感的真实写照,他们对子女的学业存在过高的期望值,学生越是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心理压力就越大。

(3)学校原因。学校在抓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轻视对学生心理状况和健康状况的了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不高,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课堂教学的简单说教中。

(4)个人原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少部分学生存在过度娇惯的倾向,遇到挫折难以承受。一方面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能更快更好地发展,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青少年适应能力的客观要求加强,这就更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以上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加剧了学生学习的焦虑程度,而学习焦虑又加剧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

统计结果同时表明,高一和高二学生孤独倾向差异显著,即随着年级的上升,高二学生的孤独倾向在加剧,也就是说他们比高一学生更加孤独、抑郁、更加自我封闭。显然这一现状与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有关。

(四)男生、女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2可知,女生的8个内容量表得分均高于男生,即焦虑程度高于男生,且二者差异显著。调查数据同时表明,在恐怖倾向方面男生、女生二者差异显著。原因如下。

(1)在经济落后的庄浪农村,如果不能升学,改变人生命运的机会就变得比较渺茫,对学业的高期望和自身学业水平之间的反差使女生的压力显得更为直接和紧迫。

(2)与女生的生理、心理发展也直接相关。一方面青春期的女生对其生理变化有一种神秘感和恐惧感,在平时如果缺乏成人有效的指导,容易处于一种焦虑不安状态;另一方面她们在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自我形象,对成败得失看得比较重,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出现情绪上的波动,甚至产生某些过激行为。

以上调查启示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应给予女生更多的关注。管理者不但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卫生知识的有效传授和心理健康的指导,更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各种表现,尤其是要学会通过学生外在的身体语言,读出他们内在的心理语言,指导学生通过情绪的调控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都健康起来。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上是良好的。但从此次调查发现,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也占一定比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学习焦虑程度较高,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孤独倾向在增强,女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和各分量表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

(二)建议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针对目前学生的实际状况,为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管理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和组织管理上的不严密,使这种教育活动处于相对分割和封闭状态,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教育效果来。因此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建立领导组织机构:确立以分管校长为具体领导,以政教处、年级组和班主任为一线,以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科任教师为另一线的具体负责层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全面发挥其教育效果。

(2)重视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实践经验提升为一种理论思考,进而有效地解决本地区、本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研究是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及时调查研究、具体分析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真实现状,及时组织交流,扩展教师成功的经验。以深入的研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带动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有理论指导、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3)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由于心理问题的隐私性与个体性,以集体方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往往难以彻底解决个体的心理问题,而建立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个体心理问题。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体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特点,运用一些特定的量表进行更具体的调查分析,从而得出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健康水平,将调查结果整理后建立学生个体心理档案和团体心理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2.增强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教育效果

(1)培养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是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学校鼓励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旨趣的教师再学习,然后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尽可能地持证上岗,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和操作水平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应增强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意识,使他们能够学习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课堂教学着手,从教学方式方法、师生关系、课业负担等方面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3)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具体管理者,平常与学生交往最多的就是班主任。一个好的班主任不仅能够营造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集体氛围,而且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心理上出现的异常现象。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突出班主任的中心作用:一方面加强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

3.有针对性地开发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课程

(1)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自责倾向、孤独倾向等问题的学生,常常表现出退缩、没有魄力、害怕、胆小、焦虑等特点。针对这些症状,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活动类的校本课程,如生活知识竞赛、登山演讲、小制作等,通过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小组、游戏小组的活动,从而获取更多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进而建立团结、合作、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有效降低焦虑程度。

(2)针对焦虑程度较高的农村女孩,学校可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类的校本课程。例如适时、适当地开设性生理及往知识等青春期教育的专题讲座。帮助她们消除青春期的诸多生理困惑,正确对待青春期发展过程中学生心理和生理诸方面的变化,正确对待自我形象,学会与异性同学的正确交往,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总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尊重事实、深入进行校本研究、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充分发挥每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独特的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2]田晓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J].精论集锦,2003(12).

[3]金燕等.兰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教育探索,2010(1).

[4]陈.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篇7

【关键词】亚健康状态预防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1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44-02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行业的竞争以及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全社会8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亚健康的预防和调治成为21世纪的保健重心。亚健康状态同样普遍存在于职业女性中,随机选取2009-01-2010-12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中213例职业女性,年龄27-50岁,下发问卷213份,回收204份,回收率95.7%。调查显示78%的职业女性都不同程度存在疲乏、体力下降,烦躁失眠,情绪时常低落,头昏头痛,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如何阻断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向疾病转变,恢复健康体魄,是疗养院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疗养护理工作者的责任。

1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是由于生理、社会、生物等因素导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整体协调失调,功能紊乱而致,呈现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力下降,免疫力下降,容易患疾病,故又被称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2213例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的诊断评估

诊断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症状诊断法,mDi健康评估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定量研究,包括对心脑血管病的监测预报、恶性肿瘤征象、脏器病变、血液及过敏性疾病、体内污染情况、内分泌及肢体功能、服药效果、心理及社交障碍等指标逐项评分。以100分为满分,>85为健康状态,70~85分为亚健康状态,70分为疾病状态。

表1213例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诊断评估表

注:问卷调查采用慢性疲劳综合症(CFS)诊断标准表

3职业女性形成亚健康状态的因素

亚健康状态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因素都有特定内容并相互关联,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3.1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经问卷调查,213例职业女性中饮食、生活节律紊乱138例(64.8%);睡眠不足166例(77.9%),劳逸过度、紧张、睡眠不足引起机体代谢紊乱,饮食不规律,营养不合理,吸收失控,给健康造成潜在危险。

3.2环境社会的变化与心理因素现代社会女性占了半边天,职业女性在工作中面临了与男性同样的压力,工作责任大,而家庭中女性又面临着老人年龄大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以及夫妻关系的问题等,心理压抑,精神紧张,节奏较快的工作环境,使其承受着较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

3.3生物学因素亚健康状态的发生还与个体的遗传因素以及个性特征有关。

4职业女性亚健康状态的预防与护理干预对策

4.1加强亚健康状态知识的宣教工作,①在体检单位中开展关于亚健康状态的知识讲座,增强体检人员的自我保健意识,分析可能导致亚健康状态的因素,加强认识,有助于自我审视,可及早发现自我可能存在的亚健康状态;②倡导体检单位坚持每两年一次或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阻断亚健康向疾病转变;③科室活动室放置健康体检教育宣传册,《现代护理报》、《健康报》等在体检过程中随目可见,悬挂健康宣传标语。

4.2改正不良生活习惯,加强身体保健,督促宣传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睡眠充足,适量运动,合理安排运动与生活时间,每天应抽出至少1个小时的时间到户外,与阳光亲密接触[2]。

4.3保障全面合理的膳食,饮食科学合理,保证营养均衡,糖、蛋白质、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种类和数量都不能少,又要防止营养过剩,否则都可出现亚健康状态。饮食要规律,坚持“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原则,多吃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虾仁、虾皮等。

4.4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通过图文并茂的板报形式进行宣传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给体检单位讲授心理健康课,使职业女性正确对待压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克服不良性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电话回访,166名亚健康状态的职业女性症状明显改善,90%改变了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各自的岗位上和家庭中均能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压力和应激事件,有效地提高了生活、工作的适应力。

总之,利用职业女性的体检过程中,系统地做好科学指导并实施有效地护理干预,消除其亚健康状态,恢复旺盛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以及良好的心理,必要且可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王雪梅,王萍,徐莉.交警mDi亚健康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2).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篇8

关键词:乌鲁木齐高一新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分析

本研究调查了乌鲁木齐4所高级中学高一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从不同维度和程度分析了男、女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性别差异,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研究

1.1被试

选取乌鲁木齐市4所高级中学的高一新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339份,收回有效问卷331份,问卷回收率为97.64%。其中男生141人,女生190人。

1.2工具与方法

采用华东师大心理系周步成[1]等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作为研究工具。量表由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8个分量表构成。量表对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分分为3个等级:分数在1-55分之间者为正常,在56-64分之间者为心理状态欠佳或有问题倾向,65分以上者有心理问题。

1.3施测程序

开学三周后,以班级为单位、按统一指导语进行施测。测试完成后,问卷当场收回,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同性别高中生不同分数段的分布百分比

从总体来看,84.59%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14.50%的学生可能心理状态欠佳或有心理问题倾向;约有1%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个别心理咨询。

从性别分布的角度来看,88.65%的男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9.93%的男生可能心理状态欠佳或有心理问题倾向;1.42%的男生有心理问题;81.58%的女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17.89%的女生可能心理状态欠佳或有心理问题倾向;0.53%的女生有心理问题。

2.2不同性别高中生不同焦虑程度的百分比比较

症状因子得分大于8分的称为强焦虑状态,因子得分等于8分的称为较强焦虑状态。对不同性别的高中生较强焦虑状态和强焦虑状态百分比进行统计见表2。

从总体学生的角度看,在强焦虑程度上,排在前三位的因子分别是:恐怖倾向(12.08%)、冲动倾向(7.25%)和自责倾向(3.93%);较强焦虑程度上,排在前三位的因子分别是:自责倾向(20.85%)、学习焦虑(12.99%)和身体症状(12.39%)。

从性别分布的角度来看,在强焦虑程度上,男生排在前三位的因子分别是:恐怖倾向(6.38%)、冲动倾向(4.28%)和自责倾向(4.28%);女生排在前三位的因子分别是:为恐怖倾向(16.32%)、对人焦虑(3.68%)和自责倾向(3.68%)。在较强焦虑程度上,男生排在前三位的因子分别是:自责倾向(17.73%)、冲动倾向(7.80%)和学习焦虑(7.09%);女生排在前三位的因子分别是:自责倾向(23.16%)、学习焦虑(17.89%)和身体症状(16.84%)。

2.3不同性别高中生8个分量表得分的差异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在量表总分上,男、女生呈极其显著的差异,女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男生。在8个因子水平上,男、女生在孤独倾向、过敏倾向两个因子无显著差异;在自责倾向、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等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学习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三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女生的焦虑水平也明显高于男生。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生。这与蔡青[1]、董杰[3]、徐学俊[4]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与女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女生受生理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易常出现焦虑不安。另一方面,女生心理较男生具有情感细腻、敏感、思维具体、关注细节等特点,她们的内心冲突往往比男生多。此外,在人际交往中,女生比男生更重视自我形象,对成败得失看得比较重,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女生心理卫生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健康的指导。

在强焦虑程度上,恐怖倾向是占首位的因子,男、女生的恐怖倾向均排在问题第一位;在较强倾向焦虑程度上,自责倾向是占首位的因子,男、女生的自责倾向也均排在问题第一位。所以,恐怖倾向、自责倾向显然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导致学生恐怖倾向严重的因素可能有很多,如学生在中考前的激烈竞争;69中为寄宿制学校,部分学生离开父母后寄宿学校宿舍后,面临一系列的生活适应等,可能在心理就会有一种恐慌,担心自己的一些事情做不好,生怕被人嘲笑等;学生自责倾向较为严重,引发人们深层思考教育要求的高标准问题:学生是处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通过各种尝试和各种学习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在学习的过程,提出严格的标准对学生会起促进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成人过高的标准转化为学生对自己高的期待,当目标不能达成时,就可能产生自责。关于这个问题,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步成.心理健康测验使用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蔡青,朱忠良,樊小力.唐山市不同类型学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600-601.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篇9

【关键词】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2-0146-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2.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situationofthementalhealthoftheprisoners'left-behindchildren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socialsupportandtheirmentalhealth.methods:twentyleft-behindchildrenofprisonerswhowereselectedfromoneprisonbyconveniencesamplingweredividedintotheexperimentalgroup.twentyordinaryleft-behindchildrenwhowereselectedfrom406primaryandmiddlestudentswereusedascontrolgroupbymaximummatchingmethod.thetwogroupswereassessedwiththeSocialSupportScaleandthementalHealthDiagnosis.Results:thescoresofanxietytoothersandphysicalsymptomsweresignificantlyhigherinprisoners'behindchildrenthaninthecontrolgroup[10.23vs.4.70,11.50vs.5.50,ps<0.05].asfortheprisoners'left-homeminorChildren,supportutilizationwasasignificantlynegativepredictorformentalhealth(β=-0.51,p=0.021).Conclusion:thementalhealthsituationsoftheprisoners'left-behindchildrenarenotasgoodastheordinaryleft-behindchildren.toenhancetheutilizationofthesocialsupportmayimprovethementalhealthsituationsoftheprisoners'left-behindchildren.

【Keywords】prisoners;left-behindchildren;mentalhealth;socialsupport;controlledstudy

(ChinmentHealthJ,2011,25(2):146-149.)

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他们不但面临着家庭的不完整,生活生存的压力,而且在心理上承受着比同龄人更多的压力。报道显示[1-4],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具有更多的心理问题,如,自卑感强烈,过分敏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等。但关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实证研究却不多。白丽英等以福建善恩园中劳教人员未成年子女为研究对象,发现劳教人员的男性未成年子女的人格特征为偏内向、情绪不稳定、社会化水平低;女性未成年子女的人格特征为偏内向、情绪不稳定、倔强孤僻、社会化水平低[5]。薛雷在2009年以西安某儿童村中服刑人员孩子为研究对象,发现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突出、自信心不足;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个性倾向内向,情绪过于敏感、易冲动,情绪稳定性差[6]。以上研究重点关注慈善机构中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人格特点,未对留守家中,与母亲或其他抚养人住在一起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状况进行实证研究,也未探讨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其他影响因素(如社会支持)的关系。

社会支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普遍的增益作用[7],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体应对应激,减少应激对个体的伤害,或者促使个体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心身健康起到缓冲器的作用[8]。但是也有的研究显示社会支持与压力、心身健康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是一种复杂的交互作用[9]。而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这一特殊群体面对特殊的压力,他们的社会支持状况如何,其与心理健康具有怎样的关系,这也是本研究所关注的。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研究组:2009年5-7月在山东潍坊市及其下辖7个县市区,根据山东潍坊监狱提供的有7~17岁子女的服刑人员名单(本研究考察父亲服刑对孩子的长期和稳定影响,所以均选用已服刑3年以上)98户,通过监狱现场发放(由母亲带回家,受试答完后寄回。共发放48份,回收13份)和邮寄(直接寄回受试家中,答完后寄回,共50份,回收7份)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98份,获得监狱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有效问卷20份,其中农村小学学生7人(男3人,女4人),农村初中学生9人(男6人,女3人),城镇初中学生4人(男3人,女1人);年龄7~17岁,平均(13±3)岁。与母亲在一起生活17人,与祖父母等一起生活3人。

对照组:同年6月从本地区一所农村小学、初中随机取样四、五年级各1个班,共92人;初二2个班83人。另外随机选取一所城镇小学四、五年级2个班118人、初中二年级2个班113人。从中采用最大限度配对法(考虑城镇和农村、年龄、性别等因素),选取父亲或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学生(留守时间在3年以上)20人为对照组,年龄10~15岁,平均(12±2)岁。其中17人的父亲在外务工,他们更多与母亲在一起;3人的父母均在外务工,他们与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等在一起。

1.2工具

1.2.1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Diagnosis,mHt)[10]

共100个项目,包含8个内容量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1个效度量表。每项以“是”或“否”回答,分别计1、0分。总分为8个内容量表得分累加,得分越高,说明该被试心理状况越不好,每个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说明所测试方面的问题越严重。

1.2.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supportscale,SSRS)

原量表[11]共10项目,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刘霞等[12]对量表中的一些条目进行了改动。改动后的量表共包括11个条目,其中第1~5题、9~11题选择1~4项分别计1~4分;第6题从a、B、C、D四项计总分,每项从无到全力支持分别计1~4分;第7、8题如回答“无任何来源”计0分,回答“下列来源”者,有几个来源就计几分。修改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4[12]。

1.3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2related-test)、斯皮尔曼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两组受试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因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所以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显示:研究组在mHt的对人焦虑、身体症状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表1)。2.2研究组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相关分析显示,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支持利用度得分与mHt总分及学习焦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躯体症状分量表分呈负相关,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分与mHt的孤独倾向分呈负相关(表2)。

进一步以mHt总分为因变量,以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分为预测变量,用逐步进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支持利用度(R=0.51,R2=0.26,R=0.26,β=-0.51,p=0.021)。回归方程为:心理健康=-0.51×支持利用度。

3讨论

3.1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留守服刑人员子女对人焦虑倾向高于一般留守儿童,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父亲的服刑,使他们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对人际关系没有信心。同样,在躯体症状方面,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比一般留守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心跳异常、脉搏混乱、想呕吐、食欲不振、肚子痛和失眠等问题,可能是因为他们通过躯体的症状来表达父亲服刑带来的压力,避免直接面对父亲服刑所产生的痛苦。国外关于服刑人员子女的研究也证实了他们具有更多的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13-14]。

岳蕙兰等[15]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集中表现在恐怖倾向、身体症状和对人焦虑上,而本研究显示,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在对人焦虑和身体症状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相对于普通孩子,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对人焦虑和身体症状也是突出的心理问题。

在本研究中,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分与一般留守儿童没有差异,可能是因为本研究所关注的服刑人员子女是与自己亲人(主要是母亲)生活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与救助机构(如太阳村)的孩子相比要乐观[5-6]。参照国外的模糊丧失理论(ambiguouslosstheory)[16],两组没有呈现差异还可能是因为一般的留守儿童与留守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都经历了家庭结构中父亲或双亲的模糊丧失,虽然这种模糊丧失与一般意义上的丧失不同,但同样会给个体带来一些创伤,而这些创伤又会对个体产生应激,从而最终表现出心理问题。

3.2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社会支持状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留守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支持总分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方面与对照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这说明父母服刑这一因素没有影响到孩子的社会支持。可能原因是,虽然父亲入狱,但有其他亲属的照料和关心,有周围环境中老师、同学的帮助,所以无论现实的支持还是感受到的主观支持,留守服刑人员子女并没有缺少。

3.3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文相关分析结果提示,社会支持有利于留守服刑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体现了社会支持对生活应激的缓冲器的作用[8]。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只有支持利用度进入回归方程,解释量为26%,说明支持利用度对其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与已有研究结果[17-19]一致。这说明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如果善于倾诉困难并主动求助,社会给予的帮助能够其利用,会有利用他们的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与一般留守儿童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对人焦虑和躯体症状方面的心理问题较一般留守儿童突出。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获得的社会支持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他们获得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其心理健康,而提高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将更有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心理健康。但由于服刑人员留守未成年子女群体小、取样难度大,加上对该群体的研究经验有限,所以样本例数少,限制了对该群体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阡陌.太阳村托起失落的爱.人民公安[J],2007,(5):34-36.

[2]周涛.谈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保护[J].辽宁警专学报,2005,(4):67-69.

[3]郭欣.浅谈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社会保护问题[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8(4):89-92.

[4]古峻杰,赵晚星.“法律孤儿”温暖的家[J].人权,2007,(1):38-42.

[5]白丽英,刘新玲,黄孔汉.善恩园小学劳教人员未成年子女人格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9,15(1):1-2.

[6]薛雷.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对策研究[D].中国期刊网,2009年优秀硕士论文,2009.

[7]肖水源.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4):67-69.

[8]王桢,陈雪峰,时勘.大学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4):378-380.

[9]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27(5):1175-1177.

[10]宋专茂.心理健康测量[m].2版.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73-174.

[11]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7-131.

[12]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98-102.

[13]Fritschta,BurkheadJD.Behavioralreactionsofchildrentoparentalabsenceduetoimprisonment[J].FamRelations,1981,30:83-88.

[14]BocknekeL,SandersonJ,prestonaB.ambiguousLossandposttraumaticStressinSchool-ageChildrenofprisoners[J].JChildFamStud,2009,18:323-333.

[15]岳慧兰,傅小悌,张斌,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10):4-6.

[16]Bossp.ambiguousLosstheory:ChallengesforScholarsandpractitioners[J].FamRelations,2007,56(4):105-111.

[17]张兰君.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4):285-287.

[18]张雯,齐光辉,郑日昌.师范大学生社会支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176-178.

女生心理健康表现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医学界共同关心的课题,关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研究很多,但结论不一。本研究对临床医学、护理及口腔3个专业308名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分层抽样法,以大学一年级临床医学、护理学及口腔专业的328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剔除不完整答卷,得到有效问卷308份。临床医学专业106人,护理专业124人,口腔专业78人,男生122人,女生186人,年龄15~21岁,平均17±2岁。

1.2 评定方法采用Derogatis,L.R.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此表属于综合性心理卫生自评量表,包括较广泛的精神障碍症状的内容,共包括90个项目,并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主要用于评定近1周以来时间内的心理状况。评分方法采用5级评分。“o”表示无,“1”表示轻度,“2”表示中度,“3”表示相当重,“4”表示严重。

1.3 统计处理 以SSpS8.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大学生心理症状特征的比较比较不同性别大学生SCL-90的各项因子均分发现,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心理症状的表现不同,男大学生偏执、人际关系因子分高于女大学生(p

2.2 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分别比较临床医学、护理学和口腔专业间大学生SCL-90各因子均分结果发现,躯体化因子分各专业间存在差异(p0.05)。

2.3 308名大学生中心理症状出现的频率 将SCL-90因子≥2视为存在该项心理症状,308名大学生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心理症状是躯体化28人(9.1%)、人际关系21人(6.8%)、抑郁19人(6.1%)、焦虑17人(5.5%)、强迫12人(3.8%)等症状。其中躯体化和抑郁症状女性多见,男女之比分别是1:4和2:3,其他症状男女相当。

3 讨论

本研究对308名大学生心理症状出现频度的筛查结果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较常出现的心理症状是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鉴于此,我们认为针对这类问题,有目的地开展集体心理咨询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