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36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篇1

一、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

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需求。然而,创业教育在我国的起步毕竟较晚,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误区,特别是受到“第二课堂论”的影响,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开展第二课堂的创业实践活动,把创业教育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与操作,导致高校人才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枯竭。

二、实践与探究

广西北海职业学院自2008年起在建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过程中,把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纳入了课程体系,创业教育成为北海职业学院整个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入了第一课堂。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创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及实践方式。结合北海职业学院创业教育课程改革和实践经验,笔者试从教育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保障、教育效果等方面来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开展创业教育的问题。

1.教育目标

在整个课程开展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三个方面的目标:

(1)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能够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层面上,更加深入地了解创业的内涵,把创业作为一种可能的职业选择来看待,在做出创业选择时更加理性。

(2)培养并开发学生创业素质与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商业运作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掌握初步的创业技能,初步了解如何组建一家企业,从而深入地理解职业环境。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并提升超越创业选择本身的创业精神和重要的职业素质,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等,提高学生毕业后对职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2.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体现工学结合,从实际出发,按照一个成功创业过程所需的因素进行教学设计,努力使学习者置身于创建企业、发展企业这样一个动态之中,从而培养一种创业精神,并了解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课程主要内容有:什么是企业、为什么要发扬创业精神、创业人的特质、如何成为创业者、如何产生一个好企业想法、如何组建和运营一家企业、如何准备商业计划书等。

3.教学保障

(1)师资保障。本课程教学团队素质优良,知识结构合理;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贴近实际;教学手段形式多样、现代先进。课程组教师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并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校内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的比例1∶1,校外兼职教师均为相关行业的专家。

(2)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的课程保障机制。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创业课程教育,为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人员和技术支持,使教学保障机制不断完善。

①由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建设,能够精准地确定课程内容,同时能满足课程实训或仿真实训的需要,设备、设施利用率高。

②在教学团队的构成上,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内教师的比例达到1∶1,同时企业专家还是学院就业指导专家团的成员,实现了教学流程与创业指导流程“一体化”。

③依托行业、企业专家建立了女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使得创业与全真创业教育相结合,体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为学生创业、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教育效果

课程揭开了“创业”这个对很多学生似乎有些神秘的话题的面纱,使学生了解到什么是创业,纠正了有些学生把创业看得太简单或太困难的认识。树立了敢闯敢试的创业意识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培养了大学生的自我就业意识,在毕业时做好创业(或先就业、再创业)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目前已有二十多位学生成功创业,并带动了身边的同学就业,实现创业与就业良性互动。

三、结语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篇2

 

关键词:高等法律职业教育 职业导向 课程体系

 

法律职业教育不是培养纯学术型、研究型法律人才,而是培养从事执法、司法、管理、法律服务等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法律人才,因而,法律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按照职业导向、实践导向、工作过程导向,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探索构建符合其职业教育要求的高等法律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法律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沿袭法学本科模式,对课程改革的紧迫性认识不够。目前,高职法律院校的课程设置,由于没有成熟的法律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又缺乏广泛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周密科学的规划,所以,照搬或模仿法学本科的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便成了许多法律职业院校比较方便容易的选择。于是,课程开发事实上成了对法学本科课程“人文社科基础理论+法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课”的简单化压缩。尤其是普通高校办的高职,情况更为突出,简直就是法学本科教育的翻版或压缩型,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由于忽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不太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技能的养成,不能有效地培养能力,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目标不明,学习内容与实践脱节,实训课程不能形成完整体系,法律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便难以体现出来。这与培养实务型、强技能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无疑相距甚远。

2.法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理论研究不足,缺乏成熟模式。我国从20世纪后期起较多引用了加拿大、美国的CBe/DaCUm课程模式,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国际劳工组织的meS课程模式。职业教育专家近几年提出“项目课程化”与“任务驱动课程”模式,及新引入的德国“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但这些课程改革理论多产生于工科职业教育领域,在工科类职业院校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在法律等文科类职业院校的研究和探索则严重不足。

3.课程缺乏宏观统筹与整体优化。在学科课程模式之下,“由于学科课程强调各自学科的独立性,造成和加深了各门学科问的分离,割裂了学科内容上的一些固有的联系,与职业教育课程整体性的要求相距甚远,不利于学生把握职业活动的整体发展规律,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全面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中,一方面,一些实用性很强的重要课程则由于课时紧张,开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许多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各学科问缺乏内在的有机衔接和灵活配合,从而造成教学内容重复。

4.精品课程建设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建设成效不彰。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实验和机制等多方面建设等,因此,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必然会对学校课程建设具有非常巨大的示范效应。必然促使一个学校从传统的课程观念和课程体制、课程内容和方法手段、都会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师资水平和软硬件建设都会得到很大提升。因此,各法律职业院校都应以高质量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推手,全面推动课程改革的进程。

5.课程结构不合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不够。在对法律职业岗位需求缺乏调研,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把握不准,对师资、实践教学条件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盲目设置课程,随意调整教学计划。如随意调整文化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训课的比例等,致使课程门类之间在结构比例方面不合理。

6.实践教学师资缺乏以及实践课程教学条件不完善。目前,法律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来源于法律院校(系),他们的专业理论素养大多较好,但实践技能教学经验往往不足。这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和法律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有些学校虽名义上也在司法实务部门和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兼职教师,但是由于缺乏严密的组织机制和有效的各种配套制度保障,实际效果常常是大打折扣或有名无实。此外,由于种种原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仍然是法律职业教育的薄弱环节。

7.课程考评方式单一,体制不完善。对法律职业技能培养,国家和有关行业至今尚未有一套可供遵循参照的标准,也没有考核鉴定体系。对于实践课程教学的质量和职业技能培养效果,目前多数法律职业院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检查和考评机制,没有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和鉴定的体系,还是单一的知识考核为主的考评模式,这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难以全面地、科学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技能素质,难以系统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考评结果也就难以成为调整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的依据。尤其是这种单一的知识侧重型考评模式,客观上起到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误导作用,让他们不自觉地走上了重书本知识而轻能力养成的错误轨道。

二、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职业和实践导向的课程决策机制。科学的课程规划与设计方案,首先有赖于科学的课程决策机制。学校可成立由主管领导、各专业的教师代表、相关行业一线岗位资深专家、人力资源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委员会,作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指导和顾问机构。一定要吸收用人单位代表参加课程的决策、设计、编制和实施。

相关机构和人员对相关法律行业及发展方向进行全面、深入、系统地调研,确定各法律职业岗位(群)所需的知识、技能等各项素质,确定各项素质所对应的相应课程模块,由校内外专家根据法律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根据学校各学科及专业特点、师资状况、教学设施情况,进行深入讨论分析和论证,从而确定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教法、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利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考核评价制度内容等在内的课程建设与改革总体方案。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篇3

关键词:能力培养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相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实现教学与市场环境的变换相一致,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其中课程建设是教学质量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本文研究重点在于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就业岗位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能力,一定的创造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进一步提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及就业质量。

1.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结构很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成了学科教育模式,缺乏科学的实践课程体系。在目前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中,课程设置普遍遵循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校内会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校外毕业顶岗实习”的规律。其中,校内专业实训只在毕业实习前安排一次会计实务综合模拟实训,然后就是校外毕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又低,所以当学生拿到毕业证找到一份手工会计或电算化会计工作时,适应期较长,单位满意度低。

1.2职业拓展课程的设置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需要及就业市场的变化,缺乏灵活性。在上述的会计专业课程之外,大部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依旧开设“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证券投资”等必修扩展课程,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会计相关的就业岗位在增加,“经济法、会计数据处理技术”可能对学生将来就业更有帮助。怎么办?再增加必修课?课时够吗?所以将专业拓展课设置为选修课是课程改革的方向。目前,许多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也都开设有选修课,但其选修的内容主要是“人文素质、公共关系、语言表达”等课程。

1.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书脱节。学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没有紧跟职业与就业岗位要求而动,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结果是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会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砖。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初级会计电算化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的考试。而许多院校没有专门开设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助理会计师资格证对应的初级会计实务和初级经济法课程也没有对应开设课程,只开设了传统的财务会计和经济法课程。

1.4会计电算化课程、课时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就现有的职业院校来看,几乎都开设有会计专业,而所有的会计专业都开设有会计电算化课程,但都是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通常一周四至六节课,一学期上完。学校硬件条件好的,安排四节上机,二节理论;硬件条件不好的,二节上机,四节理论。实际上初级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很多,一个学期周六的课时学生根本学不完。另外,中级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也很重要,由于师资等条件限制,很少学校开设该课程。

1.5课程评价方法单一。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但多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仍实行一张理论试卷定成绩,只关注结果不考虑过程,只注重理论不注重能力的单一课程评价方法,普遍没有把学生就业纳入课程评价体系。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就业质量、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质量。

2.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分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随着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形势下,高职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应包含哪些内容,我们针对本校2008至2010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了跟踪调查,主要调查内容是毕业生就业质量及会计职业能力情况在统计出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就业会计岗位层次及其职业能力得出如下结论:

2.1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

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我校2008至2010届三届被调查的毕业生共有136人从事会计工作,其中除15人在机关、事业单位及较大型企业工作外,绝大多数学生(130)所在单位为中小企业,并以民营企业为主,比例高达89.7%,又因我校是以畜牧为主的农业院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小畜牧民营企业就业,比例达到34.5%。可以说,中小企业是高职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这就要求依据中小企业的特点要求,培养更多满足中小企业需要的会计专业合格人才,实现中小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双赢。

2.2中小企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比较简单,从调查资料上来看虽然个体上存在一些差异,但总体上学生在中小企业就业的会计岗位基本分为两个层次:基层核算岗位和财务会计管理岗位(见表一)。针对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在调查过程中征求了中小企业的意见,各企业普遍认为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既包括完成会计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如手工会计核算能力、电算化会计核算能力等),还包括从事会计工作所必需的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如沟通协调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上述两方面内容构成了会计职业能力的整体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综合能力是基础,专业技能是核心,两方面能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详细分析见表一。

3.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职业岗位群职业技能需求分析,按照工作过程导向序化成若干个工作任务,对于成功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支撑点是课程教学,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及参照国家财政部与人事部制定的会计职业资格考试鉴定标准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构建“基于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证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见下表一所示)。该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3.1依能力培养规律要求安排课程模块顺序。依次包括公共基础素质教育模块、职业基础技能教育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教育模块,职业能力素质拓展教育模块四个模块。前三个模块为必修课程模块,第四模块为选修课程。课程模块安排顺序既考虑了职业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遵循能力培养的规律要求。

3.2实践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时比例合理。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为课程课堂实验(共450学时)、课程期末教学实习(一门核心课程安排一周实习时间,5学期共8周实习周)、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共4周)、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共20周)。各实践教学环节依次培养学生的会计单项技能、特定会计岗位综合技能、所有会计岗位综合技能等,做到了环环相扣。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时间共安排1200学时,实践教学环节折合学时为1218学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基本为1:1。

3.3注重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紧密结合。该课程体系涵盖了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如一年级安排的基础会计与初级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为学生在大学一年级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相配合;二年级安排的初级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课程为助理会计师资格取得相配合;三年级安排的财务管理、中级会计实务、中级经济法为取得会计师资格的奠定基础。

3.4根据本校学生就业的行业企业会计岗位有针对性地安排企业特色课程。如我们学校为农牧业高职学校,相当比例的学生在畜牧企业就业,因此就针对性地开设了畜牧业成本核算、养殖业管理软件运用等课程,一方面解决了畜牧业企业紧缺对口会计人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本校学生就业率。

3.5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安排技能拓展选修课。目前正值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开端关键时期,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三化”协调,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发展过程中,商业及服务业将会得到更好更大发展,我们就适时安排了商业会计,饮食服务业会计等技能拓展课程,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4.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保障

4.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做保障。该课程体系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行“教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一切教学内容与环节都围绕“实践”展开,以实训基地为依托,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体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技能性、开放性。融“教、学、做”为一体,真正实现理实合一,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规范相结合、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4.2工学结合型教材做保障。工学结合型教材内容大多取材于生产企业的真实资料,按照岗位工作过程安排内容顺序,并且操作训练内容与理论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布局,学生学的也就是就业上岗用的,因此这种教材既方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更能帮助学生缩短就业适应期。

4.3“双师型”高职师资做保障。“双师型”高职师资是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既能引导学生人格价值、又能指导学生获得与个人个性匹配的职业的一种复合型教师,只有这些师资才能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强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能力强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周运金张桂宁.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0第26期

[2]贺军.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第3期

[3]黄海荣.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篇4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二元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54-01

创业教育实施成功与否取决于市场的验证,但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普遍状况来看,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据不完全统计,创建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以上,而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究其原因:

其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的以一次性就业教育出发点,没有立足于让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尤其是思想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和健康心理教育等辅助课程不够。

其二:专业课程或技能往往还是针对某一职业(工种)的需要,培养的是单一性的技能人才,无法使学生成长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为能有效缓解中职学生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职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理念

创业教育的培养理念要求,是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其评价的基本依据,是创业教育选择教育内容、明确教育方法、实施教育举措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一)我国职校创业教育的培养理念。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是指经过特有的教育方式,将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传承给受教育者,并使之内化为一种特有的创业素质,如理性的、科学的、创造的、法治型的综合文化素质和责任、关怀、信用等人文素养以及健康的心理等,是内涵在现代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等知识之中的本质性文化。培养受教育者基本的创业素质是创业教育的核心,美国人凭借这种教育理念,不断推动着“创业革命”的车轮,影响并主宰着全球的经济。

(二)创业基本素质包含的主要内容。基本的创业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

创业意识主要包括创业兴趣、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包括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使学生形成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创业心理素质包括主要包括独立、敢为、勤奋、坚韧、克制、适应、合作、缜密、乐观等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创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综合性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创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等综合性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在传授职业知识的同时,重点是教会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职校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职校创业课程设置。国外职校创业教育体系相当完备:教学计划内的和教学计划外的为受教育者努力。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践,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可以遵循整合课程结构与围绕培养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开设核心课程相结合的原则。把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教学大纲中。

(二)职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根据创业教育的培养理念,应该建立合理的课程计划,即在全校开展创业教育公选课课程、核心课程和其他课程。

1.公选课的内容。公选课必须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的整合,在职校现有的公选课中作适当的调整。基本内容分为六大领域: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伦理道德、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分析等六个方面。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必须选择一门课程,否则不允许毕业。因为学科交融对高素质创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2.核心课程的内容。核心课程是围绕着创业基本素质展开的。有五个核心课程,即创业者战略、资源需求、商业计划、创业企业融资和企业成长战略。这些核心课程由专职SYB(创办自己的企业)培训老师完成。

创业者战略目标是使学生明白作为创业者所应具有的个性品质,了解一些创业过程中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及时把握创业机遇和挖掘创业潜能;资源需求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懂得创业前要获得的创业知识;商业计划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了解自身和资源的基础上,创建自己的企业过程,是实践课程;创业企业融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到创业过程中有关融资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企业成长课程目标是使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遵循创业自身的发展规律,灵活把握不确定因素。

三、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在学科课程实施的方法上,主要应该体现一是案例教学法,二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应该渗透创业教育。创业本身是一个鲜活的过程,创业教育的课程教学也不能过于呆板。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学生从中感悟创业理念、理解创业规律,培养思辨能力。

社会活动课程主要由创业教育中心想方设法安排学生深入创业企业去观摩或实习,也鼓励学生带着他们预制的创业方案到企业去检验可操作性,甚至还可以在某个创业岗位上练练手,从中获得一些创业理论与实践上的经验。定期举行校园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业论坛、创业者沙龙、企业家俱乐部等创业活动,经常性地邀请各方面专家开设讲座,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使创业教育中心活动获得更多的活动资金。

一门课程的内容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更需要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各个职校应该根据本校的特色,构建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的人才。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21世纪的劳动者必须改变单一的知识技能结构,只有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如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一定的创造和思维能力、娴熟的动手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篇5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以学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为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体育课程的内容与开展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本文结合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开展的现状,为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改革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要提高人才的素质,体育课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能锻炼学生的毅力、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体育教学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改革刻不容缓。

一、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体系现状

(一)课程内容落后于教育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内容依然以传统教育理念为宗旨,教学的内容仅限于书本知识而缺少适当的扩展,并且理论与实践脱离严重,不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课程内容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即没有考虑到所授专业与地区的差别;在教学方式上依然以传统的教师传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造成课堂气氛呆板,学生的积极性下降。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健康意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而现有的体育课程体系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二)课程内容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高等教育,它要培养的是有实际操作技术的人才,是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的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服务于基层行业,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身体力行,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必不可少,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对身体素质要求更高。而现在的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的设置与一般的高中无异,并没有针对专业进行特别设计,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与要求。

(三)课程内容设置忽视学生兴趣

任何一门课程的开展都必须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课程的教学更是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的内容从来都是以书本为主,教师和学生从来都是被动地接受而没有主动的选择权,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且对所有学生都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造成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往往不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一)改变传统观念,明确体育课程的价值

在过去的教育环境中,体育课程往往是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环节,因为应试教育仅仅看重文化课的成绩,中等职业教育往往也把体育课看作是学生休息的时间,没有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所有学校都要树立健康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所以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也应该被当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和作用都不低于其他课程。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通过体育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参与体育实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交际能力,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之中享受乐趣并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心理品质以及面对困难与挑战的勇气。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课程的价值及重要性,把体育课程当作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及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选择体育课程的内容

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设置缺乏对不同专业具体特点的考虑,往往对所有学生使用一样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不能满足不同专业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就是要针对不同专业设置课程,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对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是统一标准下的产物,而现代的体育课程更需要融入专业对身体素质的具体要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呆板单调,教师与学生交流甚少,课堂气氛不活跃,而现代的体育课程更需要学生的参与,通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完善体育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式。另外,在教学理念上,现代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树立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就业后的身体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旅游专业,不同于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他们需要亲身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所以体育课程需要开设扩展训练、野外生存等课程;对于数控专业,学生需要有良好的上肢力量和下肢,所以体育课程中可以通过长袍、往返跑等项目培养他们的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

(三)体育课程体系应该以“健康第一”为宗旨

体育课程的设立目标是要保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健康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体育锻炼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现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意识淡薄,因此未来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重要目标,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中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在未来的改革中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让中等职业教育充分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峰.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内容改革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篇6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562.65【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1-0001-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党中央确定的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和核心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产业、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必须建立在高水准的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上。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其共同点就是强调技术性和职业性,注重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使用能力及职业技能运用能力。但在教育对象,教育层面、培养目标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依据国际上较为公认的“职业带”理论把社会人才结构简化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工程师”三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术工人和部分技术员,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较高的专业技术员和部分工程师。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是实现这个转型的必要条件。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系统性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

一、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属于不同部门,彼此相互独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很少交往,缺乏必要的协作与交流,更缺乏统筹兼顾的科学管理体系,造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严重脱节,职业技能培养出现断层,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的积极性。

二、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定位

明确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前提。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著名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先生在谈到职业教育中提到:职业教育课程需要从工作出发……解决“如何做”和“如何做的更好”的问题,其中“如何做”是解决经验层面的技能;而“如何做的更好”是策略层面的技能,是对经验的系统化和结构化升华。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人员、施工技术人员、施工作业人员。职业技能要求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从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角度分析,中职教育应该承担施工作业人员技能和少数施工技术人员技能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施工过程中的领头人物,以保证施工工作的顺利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应定位在策略层面技能的培养,具体的讲,对应的就是施工技术人员和部分施工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培养,这些工作综合性强且复杂程度加大,高职毕业生要做为某一施工领域带头人,以保证对技术变化的把握、施工组织的管理及施工队伍的统一。

三、中高职教育一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结构体系

德国劳耐尔教授等认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

建筑工程包括许多类型的工程,每一个工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涉及到使用的材料、施工工艺、技术、方法、组织管理等内容,每一方面工作的完成都需要运用许多知识。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体系需要依据建筑工程的实际工作过程,提炼成学习型工作任务,形成建筑工程技术职业教育行动体系的课程,基于认识规律选取课程的内容并进行排序,采用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低级到高级,按照分层次递进,建立相互包容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步从“如何做”到“如何做的更好”。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立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按照实际工作任务所涉及的知识领域设置课程,形成建筑工程技术课程结构。在课程中根据工程任务的难易及综合程度设置一定数量的学习单元,形成一个二维的课程结构体系,纵向是学习领域(即课程),横向为分层次递进的一定数量的学习单元。按照单元的难易程度确定中高职学生学习内容,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中、高职一体化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及内容的开发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其核心是课程的衔接,落脚点是课程内容的衔接。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依靠学科体系是不可能完成的,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学习知识?学习怎样的知识?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确定。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把知识放在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中。

建筑工程施工的工作过程涉及到:建筑工程任务,这中间包含有工作内容和工作手段以及所对应的工作对象;施工组织及其管理;施工产品的质量、进度和投资的控制;安全生产监控等要素。工程建设最大的特点就是产品固定,生产周期长;大量的人员、建筑材料、设备零部件和施工机具等在有限的场地上集中;施工现场变化大,每栋建筑物从基础、主体到装修,每道工序都不同,即使同一工序由于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不同,生产过程也不同。从技术应用的层次来讲,包括了手段层面、系统层面和人文层面。从技能学习的角度讲,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中职层面立足于比较单一和简单的工作任务的完成,而高职层面完成综合性强,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课程单元的内容必须循序渐进,考虑各单元之间的包容和衔接。

根据这一思路,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开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基于建筑工程技术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

第二基于实际工作任务基础上的学习工作任务开发,即课程设置;

第三工作任务背景下的分层次的主题学习单元,即课程内容选定。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在高职院校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专业改革与建设,带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界定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既包括独立开设的创新创业类实体课程,又融入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渗透性课程;既包括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程,又包括创新创业的模拟性、体验性实训课程。此外,还包括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的有组织、面向社会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的创新创业部分。

二、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多数院校仅仅是增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或者组织个别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学生参加各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这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不规范、不系统、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学生很难得到训练。究其原因,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到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去,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也没有真正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形成以创业为主线的系统的、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三、高职会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全面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是当前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趋势。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体系应围绕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来设置,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并考虑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连贯及过渡关系,其设置可分为理论课模块和实践课模块。

1.理论课模块。

(1)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

创新创业基础理论课是对创新创业知识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并向学生传授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核心知识的课程,属于独立开设的课程,可以通过讲座和专题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由会计专业的老师和会计专家进行讲授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第一学期安排《专业教育》的学习,让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有所了解,以便合理地制定大学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开设《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创新性思维》、《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讲授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介绍成功人士创业经历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开设《创新与创业精神》、《创业心理与技能》、《创业管理》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构想设计和技能的训练;开设《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传授给学生与创业有关的知识。

(2)融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这种方式不需要打破现有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在已开课程中挖掘开发、增强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将与创新创业有关的道德和品质课程融入两课的教学过程中;将与创新创业知识与能力有关的课程融入会计专业课(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的教学中。

2.实践课模块。

(1)融入会计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创业教育

传统的会计专业实训课程主要是以专业核算技能为主,会计实训的动态仿真性差,无法体现出会计是如何参与企业的管理,而且会计实训多数是独立的实训,无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引入eRp沙盘模拟实训,即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管理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中增添eRp沙盘实训内容,创建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建立起动态的实训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所需的知识体系,促进、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赛事和活动

在第四学期,也就是大二的下学期,可结合省、国家“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竞赛来开展大学生模拟创业活动,主要采取模拟演练、专题讲座的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专业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组织能力、书写及作品包装能力、形象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而学生模拟创业活动的最终成果—“创业计划书”正是对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综合运用,内容包括了创业背景、创业团队、市场调研、营销策略、资金计划、财务分析与预测、风险评估、退出计划等,动态的、仿真的创业情景加深了学生对企业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岗位锻炼,使其对于维持企业正常运作的供应、采购、生产、库存管理、销售及物流配送等完整供应链系统有大致的了解,更加深入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清楚感受到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提高创新创业水平。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篇8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坚持以市场就业为目标,以满足市场职业需求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不仅是要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评价,还要对社会和个人所作出的程度进行评价。因此高等职业课程教学不能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长远的利益,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从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等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和培养,可以通过企业、学校二者合作的方式,调整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一、现阶段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指,高等职业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日后从事的专业生产和实践中去,然后将知识直接转化为社会经济效益,对此进行系统的评价。国家政府在[2012]4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文件中曾明确指出:“学校要强化育人环节,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和安排,重新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与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在保持其应用研究水平与特色的同时,大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质量与水平,通过进行多元化评价,使学生既能够具有科学研究的基础。”这说明,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论评价体系不仅是我国新型知识经济时代所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二、目前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如下:首先,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也可以成为三段式教育课程模式,其在教育课程上的安排主要是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以及专业课教学。高职教育课程应该以科学为核心,同时还应该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完整性、规范性以及系统性等,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就是,知识的讲授和实践二者之间是间接的,有很多甚至存在脱节,这就会导致高职教育课程系统的设置无法从本质上满足社会市场人才的需要,高职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存在诸多漏洞。其次,先进评价体系引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CBe模式等都陆续引起我国,这些模式的共同点都是以课程为核心,而忽视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主要集中在职业研究的领域,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技能二者有效的相结合,但每个国家的国情各具特点,因此这些模式基本停滞在局部教育发达的试点地区。最后,教育课程多元化模式,这主要是指在多种现有的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各个不同评价模式的优势,其主要特征就是,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目标,同时将各个不同的学科进行分门别类的目标整合,而且把性质类似的或者一样的教学内容合并成一个共同的整体,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化和多样化,但其弊端就是缺少必要的职业技术学习和相关的技术培训,其课程设置的本身也不够完备,许多问题尚待解决。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界定

教育课程评价具体是指教育课程的设置满足社会市场和个人就业的程度从而进行正确的评价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已取得价值或者是尚未取得但有很大的可能取得的价值进行正确合理的判断,通过正确的判断从而达到增值的效果。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包括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高等职业招生、就业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效率评价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结构评价等。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制主要是指根据相关的评价的根据和规范,有具体的量化和固化的数据,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评价。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普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三者共同搭建了我国教育体系框架,因此它承担着培养企业技术性专业人才和复合人才的光荣且艰巨的任务。但从整个教育系统来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属于一种繁琐复杂的大的系统,因为与之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具体是指: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各类信息因素和物质因素以及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和行政管理教育部门等,但是占主体地位的还是高职院校,与系统相关的因素主要有各级政府、行业、社会以及与其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等,高职教育质量就应该是指高职教育自身固有的属性和特点,从这一角度出发,使其满足高职价值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需求,具体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为目标,同时还要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职质量程度为前提。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检视都是将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作为主体,满足其需要而进行的价值评判,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属于一个关系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也有广义概念和狭义概念两种,广义概念主要是指对一切涉及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判断性、选择性、合理性的评价,而狭义概念主要是指专业化的评价。因此学校要正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对其进行系统的、规范的、完整的评价。

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目标以及评价因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的目标具体含义为集中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和专项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种评价更加类似于评估。但有很多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是不集中的、零散的,因此大多数多元化评价体系都属于广义上的教育课程评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总体目标就是为了革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模式,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工作中的自身素质,建立健全满足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征的师资队伍、制定规范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安排教学课程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必须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质量程度的自身状态,它属于对高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评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属于高职教育价值体系,也有很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质量是高职教育价值的一种体现,其影响因素主要有,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价值的产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规律性统一,但是如果违反其规律性,也就无所谓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生成;其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利益相关者在高职教育价值活动中,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者应该自觉的具有能动性和创新性;最后,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本质就是满足人类主体需要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质量逐步提高的一个过程,但是这种过程在时间上呈现出不断产生、消失、更新的动态状态,因此要逐步完善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五、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有效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构建合理的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同时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根据市场的需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培养方向,高等职业院校还要要摒弃传统单一的、落后的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朝着专业化多学科融合的趋势发展。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学科和课程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适当设置多建设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发展性、综合性的专业学科,还应该创新教育目标,科学的调整学校的课程体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时间,从而更加注重融入应用、技术等课程,要转变传统单一的专业课、基础课授课方式,开展素质选修课等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更好地就业发展空间。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目标,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正确的进行教学评估,更改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清楚认识到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等为教育的核心,同时还应该要培养“知识面较宽,基础较扎实,应用性较强”的新型应用型人才。基于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深化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改革,同时逐步壮大师资力量,提升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还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构建一个能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鲜明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六、结语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篇9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再审视

 (一)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教育的社会关系规律要求教育必然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主动与现代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1]当前,我国正处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使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技能型人才。解决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不够协调的问题,改善我国高校“同质化”严重现象,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随后在6月份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高职院校转型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实施路线图。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路径和发展目标的不断清晰,重新思考高等职业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科学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既要以就业为导向,又必须相互衔接,因此,促进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整体而言,社会对“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价值期待包括两个方面,即培养合格的从业者和合格的公民。在现实中,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不同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生源的多样性等因素,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复杂性。

当前,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都充斥着“工具主义”的价值倾向而缺少对职业教育人本价值的关怀。鉴于职业教育的复杂性特征,不管是专科、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劳动者是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而培养合格公民则是教育本质使然。因此,从功能与价值看,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满足学生一次就业能力的同时,又要满足学生再就业能力的提升。

由此,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职业教育本体价值的关注,内在地要求为学生搭建起满足其终身发展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期待又客观地要求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多种规格,不同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这种“双重性”一方面要求建立起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及本科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体系,但同时也对中高职衔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中高职既能内部有效衔接,又各自相对独立,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留得下、用得着”的各级各类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和水平,在课程体系建设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基础课程体现高等教育属性基础性

 课程是指体现高等教育基本知识、理论、文化水准的课程,它是对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如政治、法律、文学、数学、计算机、外语,以及一些重要的基础课程如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无论是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层次”还是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作为高中后教育,应该在高中起点的基础上,结合人的发展、专业的学习开设相应的课程,以满足相关的培养要求,使学生达到相应的学识水平,掌握相应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理论。

(二)专业课程面向产业和职业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在基础性课程满足高等性要求的同时,必须充分体现职业性要求,把对接产业、接轨行业、服务企业、面向岗位作为基本依据。第一,面向社会办学,坚持开放办学、开门办学、自觉研究和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第二,面向行业办专业,根据行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开设、调整、更新、优化专业设置,调整人才的专业方向,彰显专业的高职特点、区域特征和学校特色。第三,面向岗位设课程,课程的设置尤其是主干核心课程的设置,要基于本行业和产业发展中岗位的需要,以岗位群、岗位工作流程、岗位工艺等作为要求,使课程学习体现教学做统一■、知行统一■、学用一■致。

(三)技能课程直接对接实际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很强的职业性要求,强调学生具有面向一线岗位,从事一线业务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从业资格证书和技能操作证书是其极为重要的要求。我们通常所说的“双证书”就是指学生除了传统的毕业证书以外,还必须有一定的从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如会计专业的上岗资格证书、金融专业的外汇从业资格证书等。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统筹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项目设计时,必须研究把握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操作证书,并安排相应的教学、训练和考核,尤其是要引进行业企业和人力部门的考核,使学生不仅会做,而且要有管用的上岗证书,应当说,这也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特色性的要求。

三、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配套措施

 (一')构建冗备的教材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有基础性、专业性、操作性三种模式,相应地,对于教材建设也应该有三种不同的体系。一是基础性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相对成熟和相对定型,也相对稳定,应该采用比较有质量和水平的统编和规划教材,并保持相对固定,必要时也可以用其进行教考分离和水平统测。二是专业性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可鼓励由学校或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联合编写,或者由较高水平的学校牵头编写,由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使用。三是操作性课程体系。这一体系直接对接证书考核部门,采用教、练、考、证相统一的方式直接解决,应具有应对性。

(二)实施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 

 课程要有效,关键在课堂。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有基础性、专业性、操作性三种形式,依据三类课程的不同性质,研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一是对基础性课程而言,要提倡由严谨、系统的知识传授的方法来加以落实,注重科学性、准确性。二是对专业性课程而言,既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课堂与社会紧密对接,又强调学做结合,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协同,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对技能操作性课程而言,则采用教、学、练相统一,课内方法与课外自练相结合。

(三)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实现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效率和水平有赖于教师的素养、水平和责任。从总体而言,需要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组合、机制融合的教学团队。具体到不同的课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基础性课程要求教师和团队以教学研究型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理论严谨、基础科研。专业性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专兼结合、以专为主,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专业和需求对接。对操作性课程要求教师可以专兼结合、以兼为主,以资格证书和从业证书的训练和达标水平作为考核要求,教师则以有效指导实际效果为参照评价标准。

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篇10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生涯规划是英文“careerplanning”的意译。对大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进行测定、分析、总结,并结合当前的环境形势,方向性地计划安排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特别是对大学四年学习、成长计划的合理安排。

一、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缺失

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笼统的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填报志愿时很少或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倾向,同时对高校各专业的社会前景缺乏客观认识,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造成大量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不能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及专业学习。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起步较晚

1994年,劳动部颁发了《职业指导办法》,明确规定职业介绍机构应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国家教委文件指出学校职业生涯辅导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和专业,了解自己的生理、心理、兴趣、才能和体质等特点,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志愿的关系,增强职业意识和对未来职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正确选择符合社会需要及其身心特点的职业或专业”,这些探索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发展存在地域差异

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www.133229.Com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课程多数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且职业生涯教育在国内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

(四)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一是专业化不强,一般都是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或辅导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与科学的操作技巧,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业务培训;二是职业规划教育的人员不稳定,专职人员匮乏。

(五)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职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充分,职业需求模糊、职业期望过高、职业起点偏高、职业准备不足、职业攀比模仿。2005年《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进行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的现状”调查中,有51.4%的人队自己的职业发展只有模糊的想法和愿望,有17.6%的人只有3—5年的规划。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不足,将无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建设与发展

西南林业大学自2003年以来,面向全校本、专科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课程主要讲授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面试技巧、礼仪等。同时邀请用人单位hr和校友到校给学生做“实战讲座”等形式,这样的职业指导存在随意性和临时性的问题。2005年引进了教育部与航天四创合作开发的就业卫星精品讲座,同时开设校内就业指导系列讲座,聘请校内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背景的教师担任讲座教师,并将就业讲座纳入课外学分体系。2008年购买北森公司careersky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在全校进行推广使用。2009年,向2009级新生中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在讨论、比较、筛选的基础上选择了理论完整、操作性强的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作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材。

(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组织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为负责组织和实施课程管理的机构,根据学校及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统一制定教学内容。负责培训担任课程的教师;做好课程的日常教学管理;安排班级、课时、教学时间与地点。

2、课程性质与任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为必修课。课程包括自我知识、职业知识、经济环境趋势、人际沟通,面试、简历撰写、工作适应等问题的分析和指导。

课程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组织学生完成课程配套的careersky测评系统的使用,通过实践教学、职业测评、以帮助学生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职业认知,了解企业文化、掌握创业、就业技能等方面,提高就业的竞争力,实现人职匹配。

3、课程结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作为必修课而设立的,学分设置为2学分,共计38个学时,根据院系、专业在本科生一、二年级实施课堂小班教学。

4、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教学方法:按专业相关性划分小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理论分析与测评软件,结合案例研讨与课程活动。

考核方式:学生完成测评报告和大学阶段职业发展初步规划为成绩合格,记课外学分2学分。

5、教师队伍。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领导等组成。每位教师在承担课程任务前都经过高校职业规划教学培训,并取得ttt认证培训资格。

(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价与分析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的客观反应。在09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00名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软件对其在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后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前后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为:

(1)了解自我:此项测评前后差距不大,原因是09级新生刚入校后就进行心理普测,其中有卡特尔多项人格测试(16pf),该测试旨在让学生对自我有更清晰的了解,同时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也开设有关了解自我、解释测评报告的专场讲座。这表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共同点的。

(2)了解职业: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在接受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对自身专业、社会环境、就业形势方面都有了更客观的了解,他们也认为高中对职业方面的认知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行动力度: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为个体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通过生涯规划教育后,学生的行动力得到了提升,这和目标缺失的行动力是有差异的。

由于上述的调查是基于同一群体在时间上纵向研究。为更加直观的体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在测评系统中的差异,又抽取了600名未接受过该课程教育的08级学生,利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对其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和行动力度方面的差异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是和09级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果在careersky的反应是趋于一致的。

2、学生参加课程后的感受和收获。通过对学生在使用careersky测评系统后留言进行了主观分析和统计,总体分布如下:

三、西南林业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基于访谈和对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分析,课程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师资队伍问题以及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西南林业大学的个性问题,也是很多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的共性问题。

(一)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

按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计划,该课程从大一学生开始,持续两年,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将在careersky测评系统的引导下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白皮书。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缺乏全程化的专业指导,院系在专业与职业发展的个别化指导上也十分欠缺;职业指导理念还偏重于就业率的提高,所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倾向于知识与理论的灌输,而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切实可行的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则相对较少;课程相对单一独立,未能和社会实践、心理调试、专业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二)课程的教学管理问题

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是保证课程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基础、师资水平、教学设施与环境,还与教学管理部门息息相关。所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指标体系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监督、管理和评价势在必行。

(三)师资队伍问题

高品质的课程,是由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所决定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基本都是学生工作干部和辅导员组成的教师队伍,相应的专业人员极少。同样,授课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环节时缺乏实战经验,不少学生认为行业人士的讲座更有吸引力。

(四)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对学生课后感受与收获调查发现,有37%的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往往只有到了毕业学年,才会在即将面对社会、面对责任等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思考、学习了解择业技巧和就业政策。

四、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建议

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构建和完善职业生涯课程体系:

(一)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机构;

(二)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地位;

(三)建立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队伍;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全程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pazya.jointresponsibility:therelationshipsbetweenorganizationalandindividualcareermanagementandtheeffectivenessofcareers[j].groupandorganizationstudies,1998,(20):311—331.

[2]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问题、实例、解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吴秀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4]杨琼.云南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文科爱好者,2010,2。

[5]桑志芹.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