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十篇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十篇

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1:27

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篇1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分析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因而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实验教学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作出以下几点仅供同行交流与参考的浅显之见。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一)化学实验教学大都为演示性实验

初中化学主要是在九年级进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需要教学的内容繁多,具有较大的强度,加上很多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以及实验现象不明显和实验结果不确定,因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将本应由学生来完成的实验由教师的演示性实验所替代。而因为教师所进行的演示性实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且具有安全和环保以及实验结果准确的特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然而初中学生往往对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难以全面理解,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实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因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化学实验教学难以摆脱应试的枷锁

当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大都是为应试而服务,实验教学的模式过于呆板,过程严肃,缺乏灵动性,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对于学生的质疑表示不赞同,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一味注重按部就班,按照中考大纲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以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违背,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就难以得到适当的发挥和发扬。

(三)重实验操作,轻实验现象

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获取知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在实践训练中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本应结合当代90后学生的特点和时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现实是很多化学实验教学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为应对中考做好全面准备,因而只强调实验操作要求和步骤,因而大多数的学生精力都耗费在实验操作中,导致实验现象被忽视。

二、关于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浅显之见

(一)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为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从传统的演示性实验转化为趣味性、探究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予科学的鼓励性的评价。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应尽可能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实验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究,打开化学的奥秘之门。为方便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可大胆根据实际,将实验的方方面面做到恰到好处的改进,但设计、改进实验是有明确目的的,那就是更好地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为“改”而改,也不是标新立异。因而,设计、改进实验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改进应符合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原则,不能只是为了改进而改进。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化学教师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物质变化的实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在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同时学会用本质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比如在粗盐提纯这一实验过程中,很多时候常因仪器脏、过滤过程中漏斗液面比滤纸边缘高等原因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此时教师就应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症结的所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进,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三)开展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是化学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综合能力的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该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可以多个单个实验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初中化学中,有许多收集气体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实验安排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气体收集方法的综合、分析、比较等,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结语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化工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助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丽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下),2011,(12)

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篇2

【关键词】实验教学优化策略

初中物理是以实验与观察为基础的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实验室器材有限、教师观念滞后等原因,实验活动较少,也比较僵化,影响了实验教学效率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要解决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教师需要从如下方面入手,优化实验教学,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实验,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一、合理开发器材,提高实验可视性与趣味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与实验器材的限制,有些教师没有组织实验活动,只是枯燥讲授,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学习效果不佳。或者完全照搬教材实验,超出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缺乏趣味性,学生参与度不高。所以,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实验室设备,还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开发实验资源,提高实验的可视性与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与认识实验现象,理解物理知识。

如发掘生活器材资源,巧妙利用日常物品制作教具,简化物理实验,优化课堂演示实验,增强实验的可视性、简便性与趣味性。如教学《光的折射》时,在实验设备不齐全的情况下,教师可自制可折叠的光屏教具,帮助学生深化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如学习压强时,教师课前自制教具“压力计”,课堂上演示实验:把重物放于自制压力计上,测量重物处于静止水平面时候的压力。而后倾斜仪器,重物置于斜面上,观察压力大小;侧放仪器,此时受力面竖直,分析压力大小。这样,通过自制教具,增强实验可观性,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在何种情况下压力和重力大小相同。或者带领学生利用身边器具与物品,亲自动手制作学具,再进行独立或小组实验,便于人人参与,让每位同学都能够观察实验现象,自主探究与发现物理原理,也强化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感受实验的乐趣,还能让学生学会变废为宝,体会到自主创造的快乐,发展创造能力,提升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实验教学效率。如《浮力》一课中的“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会用到溢水杯的实验器材,但造价高,而且容易破碎,教师可引导同学们利用吸管与饮料瓶等日常物品制作溢水杯,简化实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二、电教媒体辅助,提高实验可见度与形象性

在初中阶段,虽然学生有了一定抽象思维,但学习比较复杂、抽象的物理知识时,还是需要相关具体形象来支持。而且有些物理实验现象难以直接触摸与感知,需要借助视频录像、实物投影、计算机、交互白板等电教媒体来增强教学直观性,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物理世界,发现物理的魅力与趣味。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一些不便于操作、不易观察的实验,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配备的光盘资源,再从网上搜索有关素材与资源,精心设计物理课件,配上幻灯、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手段,巧妙设置具有形象性、具体直观性、可见度高的教学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促进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优化,为物理课堂增辉润色,让实验学习变得更轻松愉悦。

如教学苏教版初三物理《电流的磁场》,多数教师在讲桌上进行“奥斯特实验”,但小磁针出现偏转的现象可见度小,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清晰的看到偏转,特别是坐在后面的学生。为增强实验可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利用投影仪来改进这一实验,将水平面方向无法看清的物理现象巧妙的投影到银幕或者竖直墙壁之上,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学生直观感受,强化演示效果。另外,有些物理实验受到多方面条件制约,无法用实验演示,但单纯讲解又太过乏味。教师不妨运用计算机动画或者录像等电教媒体,动态模拟物理实验过程,将抽象过程变得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更愉悦轻松的学习,提高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策略;生活化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为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只会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等。这种现象急需改变,我们不能把化学学习的目的都放在应付考试上。初中化学要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的垄断者,要让初中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逐步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的起始阶段,所以,在讲授化学知识时,我们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入手,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我们生活周围随时可见能用化学知识和原理解释和阐述的事物及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氧气》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这些理论知识点,而是一上课,就让学生观看了几张与氧气有关的图片,如火箭发射、运动会场上熊熊燃烧的火炬、医生抢救危机病人、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海底潜水、葡萄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变得腐烂……然后对学生说道:“同学们,这些现象和物质你们熟悉吧,在这些图片中,每一张都与氧气息息相关,氧气是我们身边十分熟悉的物质,它与世间万物如影随形,那你们对它了解得多不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出了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使学生明确知道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知识解读生活化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的现象,鉴于此,我们可在化学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现象对化学知识进行解读,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深刻感受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身为初中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对一些化学物质进行介绍时,就可以向学生列于一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事物和现象,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学习《物质的构成奥秘》中“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列举了以下现象,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化红糖水时,将红糖溶于水里,为什么红糖很快就不见了?”“炒菜时饭菜的香味跟冷却后饭菜的香味为什么会不同?”“路过花圃时,会闻到什么气味?为什么?”等,这样,我通过描述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求知心理,加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觉得化学原来这么有趣,而且有着极强的实用价值,从而日后以更加自觉、主动的态度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并学会思考。

三、实验教学生活化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但笔者发现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不能顺利开展,另外一部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又显得过于专业,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理解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时显得较为费劲。因此,笔者倡导开展生活化实验,让学生从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验仪器,如注射器代替胶头滴管、废旧的塑料瓶代替集气瓶等。这样变废为宝,既克服了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对生活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代替实验药品,如教学酸碱指示剂时,可以让学生课前采集各种颜色的花瓣,教师事先准备好酒精与水的1∶1的混合溶液。上课时让学生将花瓣捻碎,将其放在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过滤,这样就得到了色素提取物,然后将这些提取物放在肥皂水、食盐水、纯净水等不同的液体中观察颜色的变化,由此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生活实验更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被接受。

四、课外实践生活化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以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课外活动,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这种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化学学习与应用的空间,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实现了学生学科应用能力和化学素养的综合性提升。

例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笔者就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紧密联系。首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并采集部分水样用于研究;其次,再让学生仔细观察采集水样的悬浮物、气味、颜色等特征,以分析污染的原因,并探讨污染的解决对策。通过拓展学生知识的生活化应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水的净化”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我国当前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

结语:

在生活中让学生去体验化学,从化学中去感受生活,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懂得知识能转化为生产力,给学生带来学习化学的成就和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化学,更加热爱化学。

参考文献:

[1]陈正华.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书育人,2012(31):57.

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篇4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初中学生化学学习和化学实验教学情况调查对象:建瓯一中、建瓯二中、建瓯三中高一新生,共有1003名学生参加问卷调查,回收有效答卷995份。其中建瓯一中发下问卷303份,回收有效答卷303份,建瓯二中发下问卷440份,回收有效答卷440份,建瓯三中发下问卷260份,回收有效答卷252份。本次调查学生素质层面广,基本上涵盖了2012全市高一新生中各个层次的学生,数据反馈比较真实可信。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问题

调查显示三所学校学生对化学学习“一直不喜欢”或“一般”的超过三分之二,可见高一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不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考体制造成。目前我市中考化学为等级分,在中考成绩中所占比例微小,使得学生学习化学就自然而然的没有动力,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中考的性质决定。中考试卷内容偏于基础、难度较低。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偏于知识性的、定性的和结论性的内容,教师采用让学生记、背、默写的教学方法,因而很多学生对化学学习养成死记硬背、依赖教师、被动接受知识、不会独立思考等不良的学习化学习惯。

(3)生源分布影响。我市70%初中生为农村学校的学生,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包括学生、家长甚至教师对初三化学不重视,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

(二)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尝试,已掌握适合自己的化学学习方法的建瓯一中只占调查人数45.8%,建瓯二中只占调查人数39.8%,建瓯三中只占调查人数22.9%,这也是高一学生学不好化学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根源在于初中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轻方法引导,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只要背书就可以了。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倾向于接受教师或课本上的知识,缺乏质疑和探究精神。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仍是采用传统模式的学习法,甚至还达不到传统学法的要求,这显然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还有待全面的变革。因此一方面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教学能力和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问题

笔者从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化学测试等方面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进行调查,虽然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有预习的必要,但在上化学课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的学生建瓯一中只占调查人数36%,建瓯二中只占调查人数23%,建瓯三中只占调查人数20%。在完成作业与练习碰到困难时,各校有70%以上的学生是通过看参考答案或问同学来完成的,真正在学习过程中能自己独立完成作业与练习的,建瓯一中只占调查人数10%,建瓯二中只占调查人数5%,建瓯三中只占调查人数2.4%。每次化学测试后,自己认真思考,逐一订正,无法解决的请教同学或教师的建瓯一中学生做得比较好(占调查人数74%),建瓯三中同学做得略差(只占调查人数15%)。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抱着应付的态度,表现在:课前不预习,课堂学习不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课后不懂不问、一知半解、碰到困难不能独立思考,学习过程不重基础、好高骛远,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勤奋学习的态度,高一化学衔接教学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态度问题亟待解决。

(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化学实验是进行直观教学的有效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所以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基础。笔者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情况非常令人担忧。

调查反映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的严重性,在初中有化学实验室且能满足实验需要的仅占45.46%,调查中有18.70%的学生没有自己动手做过实验,常见的14种仪器有使用过7种以上只占调查学生的53.17%,有8.44%的学生都没使用过常见的14种仪器。通过与学生交谈得知,学生动手做的少,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实验员,即使学校购买仪器药品,没有专门实验员,学生实验还是无法正常开展。除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笔者还对活动探究与家庭小实验作了调查,结果如下:

以上调查可以发现对于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究性实验和激发兴趣的家庭小实验也没能开展起来。由此可见,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非常令人担忧,大多数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的培养都是纸上谈兵。

笔者认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出现怪异现状原因:首先,大部分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对化学实验还是不够重视,只关心课堂的理论教学及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等情况:其次,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功利性强,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因而也就形成了“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画实验”的现象,造成学生动手率低、动手能力差、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成功率不高的现象较为普遍;再次,师生对化学实验教学的教育教学功能认识不足,把实验教学当作直观工具辅助手段,因而实验教学中,讲实验多于做实验、演示实验多于学生实验,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忽视学生化学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的培养。

三、调查结论

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化学主动性不够强,学习被动,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兴趣不高。

(二)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认识不足,化学基础薄弱,大部分学生都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依赖教师、不会独立思考,学习方法、策略有待完善。

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篇5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实验衔接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方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能力”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化学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建立了新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这些新的课程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落实,都离不开化学实验。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新的化学实验教学思想把实验教学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一、高一新生的化学实验技能和能力现状

1.“措手不及”的学生分组实验。

苏教版很重视化学实验的改革,将实验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载体,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加强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地位。教完《必修一》的“物质的分离和提纯”之后,我就安排了学生实验“物质的分离和提纯”。本想,这节课结合“四氯化碳萃取溴水”和“蒸馏水的制取”,巩固物质分离提纯的常见方法,训练基本实验操作,可谓“形式和内容”都相当完美。我讲了注意事项和要求说明后,就放手让学生实验。可学生的操作能力让我感觉非常意外,许多学生实验仪器的正确连接都不会。可想而知,这节实验课肯定是失败了,而且有些学生由于操作错误或不慎而损坏了许多仪器。像这样的情况我是没有预见到的,这样的结果也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虑――不了解学生的教学肯定是要失败的。

2.学生情况调查。

为了摸清学生初中学习时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设计调查表对我任教班级的154名新生作了一次问卷调查,主要内容的统计结果如下表。

从调查结果可知,高一新生在初中阶段大多没有进行系统规范的基本操作训练,动手实验的机会也不多,甚至从来没有做过实验。尽管初中有实验考核,但是据我调查发现,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往往组织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做抽测的那个实验,其他学生实验大部分在黑板上完成。这种做法的后果显而易见,学生的实验能力没有得到锻炼,更不要说通过实验提高化学素养了。从以上统计结果可见,高一新生的化学实验技能与能力并非像我想象的那样好,特别是农村初中升上来的学生情况较为突出。

二、对策思考与实践探索

面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如何尽快弥补学生薄弱的基础,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与能力,以适应高中化学继续学习的需要,学科老师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教学行为。我对教学计划作了及时的调整,先采取合理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设计,通过一定时期的化学实验衔接教学,来补上这一课,并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1.集中开设化学实验常见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能训练课。

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我先集中时间对中学化学常见仪器进行了介绍和操作训练,一般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物介绍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使用的注意事项,并印发讲义,图文并茂,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第二课时,介绍常用仪器使用方法,并进行操作训练;第三、四课时,学习实验规则,结合学生分组实验,通过“物质分离提纯”和“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实验,进一步训练基本操作,并强调按实验室规则进行实验,同时让学生认识实验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规范学生分组实验课的要求与程序。

良好的实验习惯与规范的基本操作一样,是提高实验能力和学好化学的基础,需要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起始衔接阶段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进行严格的训练。为此,我在衔接教学阶段将此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

第一,明确实验室常规:保持安静――要求学生做实验时用脑、手、眼、耳、鼻等,基本不用嘴,不允许有嘈杂的声音发出;实验台面仪器药品要求摆放整齐、有序,并保持清洁;仪器药品用后随即放回原处,保持原样;注意实验安全――严格按规定进行实验,对有毒药品和危险实验有明确的安全措施;实验过程、现象要翔实记录,不能杜撰等。良好的习惯是形成科学态度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实验前必须做好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预习,老师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实验内容,复习有关化学知识,明确实验目的,熟悉操作步骤,掌握实验要领,做好预习报告。预习报告要成为学生预习实验课的成果,主要要求他们填好“实验内容和装置图”这一栏。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这一栏,可先根据实验内容估计可能出现的现象。这两栏都不是把书上的内容抄下来,对实验内容,可用简要的形式,如画出试管、注明所盛及要加的物质和观察要求等,把实验内容和步骤表达清楚。

第三,强化实验的指导与检查。实验开始时教师要简要说明实验要求、注意事项和成败关键,对于可能有危险发生的操作要着重指出,引起学生注意,并指导预防措施;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对个别问题实施个别指导,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或测得的数据,实事求是地作出分析和总结,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第四,强化总结与评价。教师要及时批改和讲评实验报告,让学生对所做实验再思考如何才能把实验做得更好,并尽可能对学生个体作出合理评价。

通过这样一个阶段的强化和训练,学生认识了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了基本实验的操作技能。

3.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

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实验,放手让学生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并查阅资料、分析实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现状,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例如,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做反应容器,等等。

教育对象在不断变化,教育的方法当然需要不断创新。实验衔接教学就是为了跟上变化的形势、变化的对象而作出的必然选择,而“以实验引领的学科教学”应该是新课程理念下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的一种有益实践。

参考文献:

[1]钟有泽.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篇6

一、生活式情境创设

初中化学总体而言较为简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此,在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妨利用生活式教学情境,拉近化学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例如,在磷单质及其性质的教学中,我为学生们提出了“鬼火”的教学情境。在民间常常流传这样的说法,在人死后他们会化作一团团鬼火在蓦地里游荡。很多学生对“鬼火”还是非常陌生,听到这样故事,他们的听课兴趣和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基于此,我展开了“磷单质”的性质教学。“鬼火”的本质就是白磷单质的燃烧现象,由于人骨燃烧后的残余的主要物质就是磷,在自然条件下墓地里的磷元素就会挥发出来,当达到一定的浓度后就可以发生自燃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鬼火”。结合上述情境,我将磷单质的易燃性、不稳定性揭示给学生。通过对学生们常见生活情境的设疑,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实验式情境创设

古语云: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化学学科与化学实验的发展密不可分,化学课堂教学离不开实验式情境的创设。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学生们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对化学现象与性质的认识不断加深,促进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化学物质辨析章节的复习教学中,我为学生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式情境。首先,我按照下图为学生们连接好了实验图,但未将反应物质类型揭示给学生们。

然后,我要求学生们观察反应物质的状态。a是纯净物,B是黑色粉末状纯净物,可能是Cuo或是木炭粉;C中存放的是澄清的石灰水。最后,我将存放在气球里的气体(为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其中的一种)。有了以上的信息,我要求学生们尝试结合实验现象推断对应的化学物质,并完成下表。

对于编号i,由于黑色粉末未变红,且玻璃管内有水珠生成,则可以判断物质a为H2。再结合C、D两处无明显现象,则可以进一步判断出B物质为Cuo。对于编号ii,由于C处产生了白色沉淀,则说明a物质为Co,再结合黑色粉末未变红,可以说明B为Cuo。对于iii,首先由蓝色火焰可以判断出a物质为H2,再结合黑色粉末减少至消失,说明B物质为木炭粉。至此,学生们顺利推断出了不同条件下的所有的物质类型。

在该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学化学常见氧化还原现象、燃烧现象、沉淀现象得到了整体上的训练。探究性实验情境考查题是近些年中考的热门题型,此类实验式情境的导入对化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三、应用式情境创设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化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朝向实践化、应用化方向发展,强调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想实现对学生应用意识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应用式情境创设必不可少。对此,我们不妨将社会生产过程中用到的化学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应用实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例如,胃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在患者发生胃痛的情况下,医生常常会开出胃舒平一类的药物(其中每片含氢氧化铝0.39克)。胃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胃酸分泌过多,只要服用适量的胃舒平即可环节胃痛。若是服用了过量的铝容易导致老年痴呆的形成,也会消耗过量的胃酸。所以,治胃疼的药不能服用过量。在此应用式的教学情境下,我为学生们布置了如下的计算题。

例:若是该医生给患者开了一瓶胃舒宁(每片含量为0.39克),并要求病人每次服用两片。那么,试问:在服用该药片后被消耗掉的胃酸质量为多少?

分析:本题属于化学应用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尝试和化学基础。首先,我们应该写出对应的反应方程式,胃酸就是稀盐酸(HCl),治疗过程即是盐酸与氢氧化铝的反应过程。于是,我们假设参与反应的盐酸质量为x克,利用质量守恒原理得到关系式:78x=109.5×(2×0.39),得到x=1.095克。

通过此类应用类化学情境的创设,学生们对化学学科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拉近了化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们从该情境中体会到了化学知识的应用性,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生活常识,提高了他们化学知识的认知度。

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篇7

本学期我任77(班)、78(班)两个教学班物理,共有学生100人,其中77班56人,78班44人,由于刚接手这两个班,对他们的情况不太了解,只能通过上学年期末考成绩和上课情况来作大致评估,每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级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下工夫,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之,初二学生刚接触物理,这是新开设的一门科目,新科目,新起点,新观念,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5章,第一章:声现象;第二章:光现象;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蕴藏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5、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6、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篇8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中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对它的重要性作出如下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有兴趣,才会投入精力去了解学习,只有这样,才不会使学习变得那么枯燥,才会快乐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初中学生更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想知道事物的缘由。化学实验正好可以借助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被化学中“神奇”的反应现象所吸引,从而喜欢化学。例如,可以让学生做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把学生呼出的气体吹进石灰水中,从而观察现象,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化学的奇妙。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化学实验通常情况下需要学生的配合,只有相互协作,集思广益,才更有可能收获到成功的喜悦,一个成功的结果是对学生既是肯定,又是发展。当今社会,成功都需要合作,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对于同一个化学实验,每个人有自己的见解,组内相互讨论交流,会使学生的认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了解更多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可见,化学实验在化学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化学实验中充满着变化多端的现象,需要学生很好的观察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学生具有信息收集的能力,而信息的收集就需要观察能力。实验需要学生认真的观察。比如,白磷燃烧、木炭在纯净的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等,都需要学生观察其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会不断提高。

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具备起码的化学基础知识。因此,化学实验对我们的提高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篇9

初中化学学习化学之美体现一、实验是帮助学生发现化学之美的有效手段

事实证明化学理论来源于化学实验,当然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本质是验证某种物质是否具有某种物质的唯一手段。而初中阶段的化学实验基本上属于定性试验,也就是通过实验现象看清反应本质。我国著名的无机化学专家戴安邦曾经说,实验室是培养全面化学人才的最好场所。的确如此,因为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所以实验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初中生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然后再进行理性思维。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让学生发现化学之美,进而克服初中生开始学化学课时的畏难情绪,在美中发现化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惊讶的发现原来化学课有如此之魅力,在魅力的感召下产生美感。这种美的产生当然是由化学本身所特有的内涵所决定的,而要发掘这种内涵只有靠教师使用实验的手段,这种实验的手段恰好可以让学生领悟到“美”真的存在于化学之中,这对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把那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所产生的美一点点烙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就会对那些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那些乏味的计算产生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先设计几个有趣的化学实验项目,像“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等,让学生从兴趣出发,进而开始发现化学之美,这既提高了学生对化学课的接受能力,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二、用语言表述化学之美

阐明初中化学课的定义,解释化学规律,推演化学公式,无一不用语言,可见教师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化学理论,用和谐动听的语言解释化学概念是多么重要。我们千万不要小瞧这个观点,认为似乎教师教课就要使用语言,话谁都会说,根本用不着过分强调,其实,这种观点才是要不得的。因为,教师的语言表述能力往往起到吸引学生认真听讲的作用,它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化学之美,化学之美到底存在于哪里,它是在书本里、还是在课堂上、亦或是在试验中。

下面我们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方式,来说明这一问题,当学生学习“水的组成”一课,并通过教师进行的电解水的演示实验,证明水电解后,能生成氢气和氧气,而氢气又是人类最理想的能源这一知识点以后,教师这样描述道――在烟波浩淼,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里,矗立着一座座氢加工厂,氢这一最清洁的能源正通过不同的装置输往世界各地,人类再也不用为争夺石油而发动战争了,大海再也不会因为被污染而咆哮了。

同样,当我们想让学生理解Fe%=2Fe203x%时,如果干巴巴的表述道;这个方程式表示氧化铁中铁的百分含量是铁原子质量在氧化铁质量中的百分含量,或者说是氧化铁中铁元素的百分含量是铁原子质量在氧化铁分子中质量的百分含量。

同样的一段讲解,相同的一段描述,学生更愿意接受那个呢,他们会对那个知识点掌握得更好呢?很显然,学生对待第一段描述有一种愉悦感,是他们所愿意接受的,而第二段描述比较抽象,比较难理解,学生接受起来会很困难。这就不难看出,同样是教授化学知识,如果我们用带有感彩的语言来讲解知识,就比用单一的理论描述让学生更能接受,也能够让学生在听课时产生一种愉悦之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化学,会使学生更愿意学习,更渴望获得知识,这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化学之美的重要途径。

三、五彩缤纷的化学正是化学之美的具体体现

化学本身就是色彩斑斓的,它存在于生活之中,并且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命力。

让我们翻译这组词――(Chlo-rine)氯气。很明显这是根据物质的颜色来硬译的,其实Cl2是黄绿色的。这种物质是初中化学中接触比较多的气体,我们通常都知道,绿色的氯气是自来水公司给饮用水消毒的,当然这种绿色是分子状态下的绿色,一旦分子结构被破坏掉,绿色也就不存在了,看多么神奇的化学,这种特性不正好为我们证明了化学之美吗。

还有呈紫色的高锰酸钾,锰元素mn呈现出+7价的高价态。它的特性是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它在一般状态下呈现出来的紫色是其中+7价mn元素的颜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用高锰酸钾来制备氧气。由于它的强氧化性能够使HCl氧化成Cl2,也同样能够对亚铜离子、亚铁离子进行氧化。正是由于高锰酸钾所特有的紫色,一般都把它当作研究扩散现象的首选,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把一小粒高锰酸钾放入盛有半烧杯水的烧杯中,当这粒高锰酸钾落入水里后,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这粒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及其在溶液中的扩散过程,这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扩散的概念,也能够起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化学之美的真正意义。

初中化学常见化学实验现象篇10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重要意义策略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理论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理科性学科,并且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难以理解的特点,因而初中学生的物理成绩总是不理想。面对这一现状,为了提高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成绩,更好的理解和获得物理知识,提出了生活化的物理教学新方式。生活化的物理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物理知识联系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中去,更加有利于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物理课程进行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和建议。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初中物理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与其他学科相比比较强,因而学习难度也比较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到并运用初中物理知识,当前,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初中物理课程提出了生活化的教学要求。之所以对初中物理课程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主要在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首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

对初中物理实行生活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众所周知,物理知识难以理解,理科性比较强,因而学习起来,不少学生会感觉到吃力,对于一些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公式推理等不理解,这样必然会带来一些学习上的障碍。把课本上抽象的物理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对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结合物理知识进行解释。由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是我们比较熟悉且常见的一些事物,这样联想和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学到物理知识,并能加深印象。

(二)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般来讲,物理课程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一门特殊课程,并且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够通过物理知识来解释。举例来讲:夏天,在屋里洒水会感觉到凉快,这是由于蒸发吸热的物理原理;炒菜时如果锅里着了火,最好的方法是把锅盖盖上,这是利用氧气不足来灭火的物理原理;又比如在高山上做饭,饭始终做不熟水就没了,这是由于高处沸点低造成的等等,这些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和习惯,都能通过物理知识和原理来解释。把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来解释生活中物理现象,会让学生感到好奇,从而不断的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致和热情。

二、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建议

我们对初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下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我们知道初中物理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输的形式,老师在台上讲授,学生在台下被灌输,老师在教学课堂上掌握着主动权,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未发挥出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少。这样,学生往往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另外物理知识还比较抽象,当学生某一环节听不懂时,接下来就完全不听了,这样久而久之,对物理知识的把握越来越差,兴趣也渐渐消失。如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突出位置,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设计并制造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这样的课堂形式进行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来。举例来讲:在进行气体性质的学习时,可以从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爆米花讲起,爆米花是采用不密闭的高压锅制作,高压锅内进行气体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制作出香甜可口的爆米花。以此引入课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物理实验生活化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部分,对于课本上和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都能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得到论证和验证,并且物理实验是物理进行教学的有利工具,通过物理实验,我们能够更加透彻的理解物理知识和原理。物理实验能够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例如:我们楼道里所安装的声控开关,大型文艺演出舞台上闪烁的霓虹灯等,这些物理实验和现象,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好奇心和兴趣,还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亲身参与到物理实验中去,对物理实验知识的印象会更深。

(三)物理作业生活化

物理知识的学习课堂上教学的生活化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为了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物理知识,还要通过课后作业的巩固作用,因此物理作业的生活化也是必不可少的。物理学习中的很多知识,都能直接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为了减少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和对物理作业的反感,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尽量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联系生活实际,使问题生动、形象化,更好的解决物理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是初中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课程,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鉴于对初中物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到并掌握和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各种物理现象,我们要不断创新物理教学的生活化策略,重在提高学生的物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卓颖.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J].学周刊,2014(03)

[2]沈丽.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1(04)

[3]许颖.生活化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