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的投资收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1:43

投资的投资收益篇1

1.人力资源获取的成本

人力资源获取即是对员工进行招聘和录取,在这个过和中会发生一定的费用支出,即成本。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讲,由于其在获取人力资源过程中,对行业的宣传、品牌推广等都较为造福一方,这就使其在获取人力资源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较少,而由于我国各行业对宣传和品牌推广并不十分重视,这就给人力资源获取过程中的成本得以增加,需要耗费较高的成本费用才能招纳到优秀的人才。

2.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

通过人力资源投资,可以有效的确保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但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和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在培训和教育工作中需要一定的费用支出,这即是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但通过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很大一部分行业在员工培训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能够获得培训资格的人数还较少,不能全面覆盖行业内的所有职工,这就对公平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制约了人力资源开发的健康发展,而且会不利员工工作积极的性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效率,不利于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3.人力资源使用和人力资源遣散的成本

员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的因素,在员工工作期间,需要支付一定的薪酬,即人力资源使用成本。而遣散成本则是皀员工离职离岗后产生的成本。当前我国在人力资源遣散方面还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离职人员安置及退休人员安置等方面,虽然从短期上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力资源遣散成本,但长远来看,会对优秀人才的招聘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利于长远经济效益的发展。

二、我国人力资源收益的现状

当前我国各行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还主要以员工过去创造所获得的回报作为主要依靠,所以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的高低与员工创造的劳动回报率呈正比的关系。即员工创造的劳动回报率高,则人力资源投资收益也会相对较高,反之,则投资收益也会变低。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受人力资源投资过程中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在对人才获取过程中,如果人才选择及人才配置出现错误,则会导致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出现下降的情况。当前各行业员工的回报率还是较高的,即其所带来的收益和资本投资比值处于较高的水平,但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当前人们生活水平处于不断提高的新形势下,员工素质提高的速度也较快,这就使员工对自己的薪酬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而各行业很大一部差额收益来乍于较低的员工工资和福利,这就需要各行业需要加快自身创收能力的提升,强化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在物质资本投资过程中,投资者通过获得相应投资对象的所有权,从而使这些资产投资收益得以提高。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不同,个人拥有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投资对象以个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成为投资的直接受益者,而各行业作为投资方,其只能通过员工以更高效率的劳动进行收益的获取。所以要想增加投资收益,不仅需要对被投资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行充分调动,而且还要通过进一步对激励制度内部约束机制进行完善,从而确保人力资源收益的提升。

三、人力资源投资和人力资源投资收益关系

通过加大对人力资源投资的力度,可以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确保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在对人力资源投资收益进行分析过程中,需要根据人力引入和开发过程中的成本投入来评估人力资源的价值,确保为人力资源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而在人力资源收益分析时,还需要以人力资资源投资作为其计算的重要基础,这样才能对人力资源的价值、成本和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进一步对投资收益进行确定。这不仅有利于人力资源投资决策方案的调整,而且对人力资源投资效果的强化也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对人力资源收益进行分析,其是人力资源投资得以实现的重要前提条件,针对于人力资源投资方案进行收益分析,管理人员可以更好的调整和改善人力资源投资和管理的问题,有效的降低人才的流失,确保人力投资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在人力资源分析过程中,人力资源投资和人力资源收益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两者相辅相成,具有相互促进的相互作用的特点。人力资源投资和人力资源收益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重要保障,有利于人力资源最大化价值的实现。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人力资源投资上还达不到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员工的培训和教育等费用还处于较低水平,这就使人力资源的发展还达不到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我国部分行业中并没有将员工培训费用作为一种投资,而是将其算作当期的经济损益,这就会对员工培训阶段行业的经济收益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人力资源的开发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不利于人才发展计划的实施,不仅会导致人力资源竞争力下降,而且对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因素。

四、结束语

投资的投资收益篇2

2014年财政部了修订后的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和指南指出: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的因素,主要包括被投资单位接受其他股东的资本性投入、被投资单位发行可分离交易的可转债中包含的权益成分、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其他股东对被投资单位增资导致投资方持股比例变动等。投资方应按所持股权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并在备查簿中予以登记,投资方在后续处置股权投资但对剩余股权仍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应按处置比例将这部分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投资收益:对剩余股权终止权益法核算时,将这部分资本公积全部转入当期投资收益。

我国2014年修订后的长期股权与2011年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解答》中的规定正好相反,但是它与2012年11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了征求意见稿《权益法:享有被投资方其他净资产变动的份额(对国际会计准则第28号的修订建议)》其一致。

一、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确认争议的焦点

通过对相关规定的解读,可以发现争议的焦点可以简要概括为:权益法下,投资企业股权被稀释所得的损益,应确认为投资企业的所有者权益还是当期损益?

该问题包含一个隐含的前提条件,即投资企业在其股权被稀释前后都对被投资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始终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该问题的产生原因是被投资企业增股,在实际中,较为多见的是被投资企业发行额外的股本(增股),或者是向除投资企业的第三方单位回购自身股份等。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投资企业未按照被投资企业增股比例同比认股,使得投资企业所持有的股权比例下降。然而原股权比例占有的被投资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与新持股比例占有的被投资企业增股后的净资产账面价值可能存在差异。问题的核心在于,该差异究竟是计入所有者权益还是当期损益。

二、权益法下投资收益确认问题在实际案例中的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发生数起此类案例。例如广发证券定向增发,导致持有其股票的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与第二大股东吉林敖东各盈利十余亿元。在复星医药的案例中,由于复星医药参股公司的其下子公司国药控股在香港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使得复星医药计入当期损益26亿元。另外还有鲁信高新、康恩贝等企业也因此获得巨大的收益。而其中,广发证券的定向增发案例涉及金额大,影响力广,故以此为例。

(一)定向增发案例简介

根据《广发证券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暨上市公告书》,2011年8月16日,广发证券(000776)以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向10名特定投资者发行了4526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发行价格为26.91元/股,募集资金净额120亿元。广发证券净资产账面价值由194.3亿元增加到314.3亿元。其第一大股东辽宁成大(600739)持有广发证券6.25亿股,股权比例为24.93%。由于未参与此次认股,广发证券定向增发后,其股权比例下降为21.12%。

辽宁成大2011年10月公布的三季报披露由于广发证券定向增发,公司确认2011年8月当期损益(收入)13.4亿元。

(二)广发证券控股企业的实际操作及模拟核算

根据辽宁成大的第三季度报告,毫无疑问,辽宁成大将该笔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其具体操作如下:

辽宁成大原股权比例的账面价值为24.93%×194.3=48.44(亿元)。新持股比例下,账面价值应调整为21.12%×314.3=66.38亿元,产生差异66.38-48.44=17.94(亿元)。辽宁成大所披露的当期损益13.4亿元是税后净损益,即17.94×(1??-25%)。其中,由于股权下降24.93%-21.12%=3.81%,应结转长期股权投资成本3.81%×194.3=7.4亿元。会计分录中应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5.34亿元,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7.40亿元和“投资收益”17.94亿元。

在此做法下,可以视同为投资企业处置股权:处置收益为在新持股比例下,确认的被投资企业因股权增发而产生的净资产增加额,即21.12%×(314.3-194.3)=25.34(亿元),处置所得并非现金而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损益调整。处置成本即长期股权投资持股比例下降部分的账面价值7.4亿元,二者差异17.94亿元作为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

而在另一种方法下,差异发生时,其他均不发生变化,只将差异计入资本公积科目。会计分录中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5.34亿元,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成本”7.40亿元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7.94亿元。

在此做法下,可以将二者的差额视为投资企业享有的,被投资企业发生的除净损益之外的其他所有者权益变动份额。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该金额应计入资本公积。该做法还涉及对于资本公积账户的后续计量。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建议和修订后的长期投资会计准则,应在处置时,按处置比例将这部分资本公积转入当期投资收益:对剩余股权终止权益法核算时,将这部分资本公积全部转入当期投资收益。

在广发证券的案例中,假设后续期间广发证券的净资产账面价仍为314.3亿元,辽宁成大以广发证券的净资产账面价出售其5%的股权,收到现金5%×314.3=15.72(亿元),交易费用忽略不计。此时辽宁成大持有股权16.12%,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应由权益法改为公允价值计量,在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同时,还需要借记资本公积17.94亿元,贷记投资收益17.94亿元。

(三)两种不同方法对企业的影响

在财务报表层面,由于在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与资本公积同属权益项目,因此两种不同的方法的最大差异体现在企业的利润表中。作为财务三大报表之一的利润表的作用是综合体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两种不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使得企业在差异产生的当期,利润相差巨大。在辽宁成大2011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披露,其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3亿元,同比增加320.31%。若是在另一种方法下,参股公司股权增发并不会对当期利润造成影响。但是若对投资收益进行后续重分类,当投资企业终止权益法核算时,对利润表的重大影响又会重新出现。

在市场层面,对于辽宁成大这类上市公司而言,当期净利润会对其股票价格产生影响。之前的学者在实证研究中通过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证明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企业盈余波动与其股价波动呈现出一致性,作为盈利能力指标代表的净利润与企业股价正相关。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选择不同核算方法,施行盈余管理,从而影响其股票价格。另外,当期利润的剧增使得股票与市价的比例降低,即市盈率降低。市盈率是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不同的方法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

三、修订后的长期股权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投资的投资收益篇3

[摘要]成本法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之一,本文通过实例对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进行了归纳整理,并提出了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

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或被投资企业在严格的限制条件下经营,其向投资企业转移资金的能力受到限制时应采用成本法核算,本文主要讨论成本法下投资企业投资收益的会计核算。

一、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成本法投资收益的处理规定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时,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作为当期投资收益。但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上述数额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若被投资企业分派的属于投资前累积未分配的利润又被投资后实现的利润弥补,则投资企业应在原累计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范围内恢复投资成本,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

二、常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在按照上述规定具体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分别投资年度和以后年度处理:

(1)投资年度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投资企业投资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如来源于投资前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利润,则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来源于投资后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利润,则确认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收益,如不能分清是来源于投资前还是投资后的净利润,则按以下公式计算确认投资收益或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投资当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当年投资持有月份÷12)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被投资企业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投资年度应享有的投资收益

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如为正数,则按此金额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为负数或零,不需冲减,分得利润或股利全部计入当期投资收益。

例1:a企业于04年4月2日以500万购入b企业3%的股份,b企业04年净利润50万,04年12月31日宣告分配04年股利60万。则:

a企业04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500000×3%×(9÷12)=11250元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600000×3%-11250=6750元

会计分录:

借:应收股利18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b企业6750

投资收益11250

(2)投资年度以后的利润或现金股利

计算公式: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企业累积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累积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投资企业已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当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如为正数,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为负数,恢复增加初始投资成本,但恢复数不能大于原累计已冲减数。

例2:02年1月2日a企业以60000000元投资于b公司,占b公司表决权的10%,采用成本法核算。b公司有关资料如下:(1)02年4月20日宣告01年度现金股利1500000元,02年实现净利润6000000元;(2)03年4月20日宣告02年度的现金股利7500000元,03年实现净利润7000000元;(3)04年4月20日宣告03年度的现金股利6000000元,04年实现净利润5500000元;(4)05年4月20日宣告04年度的现金股利3000000元。a企业各年有关投资收益的会计分录如下:

(1)02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01年度的现金股利1500000元,因属投资以前年度的股利,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

借:应收股利150000(1500000×1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150000

(2)03年4月20日宣告02年现金股利750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1500000+7500000)-6000000]×10%-150000=15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7500000×10%-150000=600000元

借:应收股利750000(7500000×10%)

贷: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150000

投资收益600000

(3)04年4月20日宣告03年现金股利600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

[(1500000+7500000+600000)-(6000000+7000000)]×10%-(150000+150000)=-100000元

计算结果为负数,应恢复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6000000×10%-(-100000)=700000元

借:应收股利60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100000

贷:投资收益700000

(4)05年4月20日宣告04年现金股利300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1500000+7500000+600000+3000000)-(6000000+7000000+5500000)]×10%-(150000+150000-100000)=-250000元

计算结果为负数,应恢复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但恢复增加数不能大于原累计已冲减数200000元(150000+150000-100000)。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3000000×10%-(-200000)=500000元

借:应收股利300000

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200000

贷:投资收益500000

三、一种简化的会计处理方法

从上述的例题中可以看出,成本法下投资收益的核算还是比较复杂的,要分“投资年度”和“以后年度”两个阶段分别计算,而且在按上述公式计算“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时,因需要“投资后至本年末止被投资企业各年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及“投资后至上年末止被投资单位各年实现的净损益”等数据,导致投资年度越往后,计算所花的时间会越长。实际上,由于实务中企业一般都是在当年分配上一年的利润或股利,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一种简化的核算方法,可以不必计算被投资企业累计的应得利润和应收股利,只需比较股利所属年度的被投资企业的应得利润和应收股利。不管是投资年度还是以后年度,都可采用以下这种简化的方法来计算成本法下的投资收益,计算公式:

投资企业应确认的投资收益=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投资企业持股比例×(上年投资持有月份÷12)

注:由于实务中企业一般都是在当年分配上一年的利润或股利,因此公式中的“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实际就是被投资企业股利所属年度的净损益。

投资企业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投资企业本年分得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同样,计算出的“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如为正数,冲减初始投资成本;如为负数,恢复初始投资成本,但恢复增加数不能大于原累计已冲减数。

我们先以例2为例,看看计算结果是否相同:

(1)02年4月20日b公司宣告01年度的现金股利1500000元,因属投资以前年度的股利,可直接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可按上述简化公式计算,由于a公司02年才取得投资,“上年投资持有月份”和“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实际都为零,则: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0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1500000×10%-0=150000元

(2)03年4月20日宣告02年现金股利750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6000000(02年b公司的净利润)×10%×(12÷12)=600000元(注:a公司于02年1月投资,因此“上年投资持有月份”应为12)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7500000(03年b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10%-600000=150000元

(3)04年4月20日宣告03年现金股利600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7000000(03年b公司的净利润)×10%×(12÷12)=70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6000000(04年b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10%-700000=-100000元

计算结果为负数,应恢复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100000元。

(4)05年4月20日宣告04年现金股利3000000元

应确认的投资收益=5500000(04年b公司的净利润)×10%×(12÷12)=550000元

应冲减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3000000(05年b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10%-550000=-250000元

计算结果为负数,应恢复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但恢复增加数不能大于原累计已冲减数200000元(150000+150000-100000),因此,恢复初始投资成本的金额仍为200000元,应收股利是300000元,应确认的投资收益应是500000元,会计分录同前一种方法。

再看看例1,由于a企业是04年4月投资于b企业,04年12月31日宣告分配的是04年的股利。则按简化公式计算04年投资收益时,“上年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实际应是b公司04年实现的净利润,很显然,计算结果与第一种方法是一样的:

a企业04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500000×3%×(9÷12)=11250元

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600000×3%-11250=6750元

当然,如果其他条件不变,b企业04年12月31日分配现金股利30万,则计算出的“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则为300000×3%-11250=-2250元,为负数,这时如果仍是恢复初始投资成本时就会出现错误,因此在运用简化公式时,如果是被投资方第一次分配股利,且是在投资年度分配当年的利润时,如果计算出的“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为负数,则不需恢复初始投资成本,而是按应收股利全额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不过在实际业务中,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因为企业一般都是在当年分配上一年的利润。

综上所述,运用上述简化公式计算成本法下的投资收益时,计算结果与会计制度和准则中规定的方法一样,但要比原计算方法简单,计算量要小很多,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投资的投资收益篇4

[关键词]Bt项目;投资方;投资分配;收益

[Doi]10.13939/ki.zgsc.2016.03.195

Bt项目即建设移交,其易于解决政府对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政策及资本、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等社会资源的良好运用。其是一种投资建设模式,即在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运用的项目业主与投资方之间的合同形式。具体实施中即是投资方负责筹集资金、公共设施建设、移交业主。而完成项目后业主向投资方支付收益与回报。

1投资方在Bt项目中的投资分配

1.1前期:Bt项目投资方的融资期投资

宏观金融市场的利率及国际汇率等变化因素将易影响Bt项目的投资建设的投资,此外,还包括Bt项目投资建设方自身的融资效率投资和资金周转能力投资。相关的货币金融投资等,而由于公共设施项目建设的持续时间较久,而金融市场的利率等相关因素在一定时期内易发生变动。因此如若融资期发生投资,Bt项目的收益也将随之降低。投资方的工程前期如融资期投资管理等,其现存理念与制度均具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而管理手段方面,Bt项目中承接公共设施的建筑施工工程企业较缺乏完善的现代化投资规制与管理技术,大多数投资方企业并未真正意识到融资期投资管理的意义。而由于理念、工程融资期及建设期与收益期的预算等的问题,最终易导致工程融资期及建设期与收益期超标、工期延期等一系列问题。

1.2中后期:Bt项目投资方公共设施建设期及受益期投资

Bt项目中,投资方在公共设施建设期及受益期均存在一定投资,其为获得较多投资收益,需注重项目进度及质量监管,最大限度及程度降低项目的建设成本与压力。但是,在公共设施建设期间,成本及原材料的价格增加、建设经验、人力成本的价格变动、工程施工及运作管理水平、公共设施设计及技术的变动,再如天气等自然投资因素均易增加项目建设的成本。Bt项目中公共设施等施工完成后,政府对其进行验收受益等也存在投资。因此,Bt项目较为缺乏利益收回机制建设及投资效益。由于投资方对政府等多方资源的依赖性程度较高,政府的财政与信用等公共政策条件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发生变化,那么投资方的回报与收益也将易受到影响。

2投资方在Bt项目中的收益措施

2.1前期措施:投资方提升投资规避及投资能力

投资方应尽量公平、合理地规避与分配Bt项目中的不同投资,以此保证项目得顺利完成,最终确保Bt项目的不断完善。如在前期,对各有能力且有意向的中大型国企的财务等多方因素进行全面审查,需具有承担项目的投资能力。投资方提升投资规避及投资能力,对于投资方工程融资期及建设期与收益期投资及管理进行深入程度地研究,需充分注重对投资方进行多方管理,加之运用科学且合理、完善的投资管理措施,树立投资方投资管理的基本意识,促进企业的实现最大化管理。大部分融资期及建设期与收益期工程师专业素养需不断提升,而工程融资期及建设期与收益期投资管理的相关课程也存在一定问题。一些研究人员对工程融资期及建设期与收益期与投资管理需提高系统性认识,加之缺乏一定工作经验,即提升投资管理及研究人员资源。公共设施建设相关的Bt项目在我国企业的应用过程是一个有待完善与发展的过程,投资方需合理进行管理,由于当今是知识与信息经济时代重要发展的时期,在投资方工程融资期及建设期与收益期的研究中,需充分结合投资及管理,提升管理理念与经验,发展投资管理的研究人才,对于进程中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与改进,并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在人员技术等多方面不断提出改善投资管理的措施。目前,从投资方的主体角度而言,工程企业项目的融资期及建设期与收益期均在承担着大量风险,而多方面因素因均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工程融资期及建设期与收益期投资管理问题。投资方如欲取得较高利益,需提前充分做好投资管理的研究。

2.2中后期措施:投资方提升设施建设及建后投资控制能力

在工程与施工后阶段中,Bt项目还应严格地审查承办公共设施工程项目的建设企业的管理等多种能力。有问题需立刻解决,Bt项目的不断发展使建筑工程投资管理及成本控制的地位成为举足轻重的程度,在建筑与企业工程融资期及建设期与收益期的工程建设当中,相关人员需善于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与途径对工程投资等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管理,在各项工作中进行成本的理念与手段管理,以此更好促进高效管理并实现我国建筑事业的良好发展。从而为未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改革的关键因素即是对人员制度安排、相关制度内容与成本控制制度等进行革新。使投资方自身的管理与发展构建责任制体系,即关键注重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最终提升设施建设及建后投资控制能力。不仅需提高其投资管理的质量,而且需促进投资管理活动的良好展开。运用多种方式,强化工程建设行为与管理行为和融资期及建设期与收益期与费用控制问题的系统监督。

总之,对于公共设施项目建设的质量等不同投资控制具有重要作用,政府在通过政策等宏观进行规制的同时,还需指导性完善对竞参Bt项目的大中型企业进行招标的过程。最终敲定相关具有经验和资质的工程公司进行监管与实现。

参考文献:

[1]刘见,顾鸣东.投资方在Bt项目中的投资分配与收益研究[J].山西建筑,2013,39(9):221-222.

[2]徐虹.Bt项目投资收益投资浅析[J].当代经济,2013(20):52-53.

投资的投资收益篇5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国税函〔2010〕79号文件(以下简称“79号文件”)据此规定:企业权益性投资取得股息、红利等收入,应以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利润分配或转股决定的日期,确定收入的实现。文件不仅明确企业作出分配决定的日期,而且包括作出转股决定的日期,也要确认收益的实现。但对于“被投资企业将股权(票)溢价所形成的资本公积转为股本的,不作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息、红利收入,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因为股票溢价发行所形成的资本公积,本身为后来投资者投入的成本,该部分转股分配属于投资成本的分配,不属于税后留存收益,因此79号文件规定转股分配时暂不征税。但需要在转让或处置股权时征税,因“投资方企业也不得增加该项长期投资的计税基础”。

国税函〔2010〕79号新规解读

1、股息红利收入按照被投资企业股东会或股东大会做出利润分配的日期,取消了国税发(2000)118号以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作为投资方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实现的规定,这一点在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也有体现。国税函79号文件的特色在于将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资本公积(除资本溢价外)转增资本明确要确认收入。实际上是将转股看做两个事项,第一件事是先分红,第二件事是用分红去投资。

2、转股要确认收入,对于一般内资企业而言影响不大,主要是对外资企业有影响,外资企业以未分配利润追加投资时需要缴纳预提所得税。2008年以前,外资再投资有退税的优惠,2008年以后,不但失去了再投资退税的优惠,而且需要交纳预提所得税,这也是税务稽查注重检查的地方。

3、股权溢价转增资本是投资成本在注册资金和资本公积的内部划转,不影响计税基础,因此也不能确认收入。

4、个人所得税转增资本的规定同企业所得税的原理基本相同。国税发【1997】198号文件规定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而国税函【1998】289号文件则补充说明,198号文件规定资本公积转增资本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专指股本溢价,而其他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均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国税函【1998】333号文件,明确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转增资本要视同分红,交纳个人所得税。

重点解析

“符合条件”与“权益性投资”的理解

根据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法所称的符合免征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指居民企业直接投资于其他居民企业取得的投资收益。

“符合条件”是指:(1)居民企业之间――不包括投资到“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非居民企业”;(2)直接投资――不包括“间接投资”;(3)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在一年(12个月)以上取得的投资收益。

“权益性投资”是指:为获取其他企业的权益或净资产所进行的投资。如对其他企业的普通股股票投资、为获取其他企业股权的联营投资等,均属权益性投资。企业进行这种投资是为取得对另一企业的控制权,或实施对另一个企业的重大影响,或为了其他目的。

免税的股息、红利不需要弥补亏损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业务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250号文件规定,即:⋯⋯三、关于投资方企业从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补税及弥补亏损问题:(一)投资方从联营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按规定应补缴所得税的,如果投资方企业发生亏损,其分回的利润可先用于弥补亏损,弥补亏损后仍有余额的,再按规定补缴企业所得税。(二)中方企业单位从中外合资企业分回的税后利润,由于地区(指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税率差异,中方企业应比照对联营企业分回利润的征税办法,按规定补税。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十条亏损定义为,企业每一纳税年度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免税收和各项扣除后小于零的数额。可见符合免税条件的股息红利权益性投资收益不再参与弥补亏损。

征税的股利、红利收益不再补税率差

国税发〔2000〕118号规定,企业的股权投资所得是指企业通过股权投资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中分配取得股息性质的投资收益。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税、免税优惠以外,其取得的投资所得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后,并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在新法中,企业投资于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开封微利企业等实行低税率的企业,不符合免税条件的股利、红利所得作为应纳税收入不再补税率差。2008年以前,居民企业之间的税后利润分配,如果存在非定期减免税造成的税率差,则要按税率差补税。但在2008年以后,即使企业分配的税后利润是属于2008年以前的,也可以按照新税法的规定免税,不需要按税率差补税

举例:a属于中国境内的居民企业,适用25%的税率,B属于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a企业、B企业于2009年1月份同时向位于经济特区的高新技术企业C公司(适用15%税率)进行股权投资,投资金额分别为1000万元和500万元,当年a获得股息80万元,B获得利润40万元。另外a公司于2009年2月购买D上市公司(适用25%税率)的股票,2009年12月取得上市公司分配的股息红利66万元。请根据相关税收规定对a公司、B公司2009年权益性投资收益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

解析:a公司:(1)进行股权投资获得股息红利80万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是免税收入,应免征企业所得税;(2)购买股票取得股息红利66万元,不符合连续持有居民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超过12个月取得的投资收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三条规定,应征企业所得税。

B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条、《实施条例》第九十一条和财税[2008]1号文件规定,获得的利润40万元为非居民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应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即40×10%=4万元。

问题延伸

问题1:a企业所得税率25%,而C企业是高新企业税率15%,需要补不补税?

答:不需要补,是免税收入。

问题2:a企业所得税率25%,而C企业若是“三免、三减半”企业,是否需要补税?

答:不需要补,是免税收入。

问题3:如果a企业是连续持有D企业公开发行并上市流通的股票,持有时间超过12个月,这时取得a企业的投资收益66万元是否交税?

答:如果持有超过12个月以上,可以免税。

投资的投资收益篇6

1.对持有期间收益的规定。《企业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明确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做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同时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及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不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征税。因此,在税务处理上,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收益所得有应税所得和免税所得之分。在被投资方做出利润分配时,投资方一方面要将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同时从被投资方获得的股息红利,属于已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税后所得的分配,当投资方与被投资方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一致时,投资方分得的股息、红利则不需再缴纳企业所得税,要调减当期应纳税所得额。2.对处置股权取得收益的规定。对转让股权投资产生的收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企业所得税法若干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79号)规定,企业转让股权收入,应于转让协议生效、且完成股权变更手续时,确认收入的实现。转让股权收入扣除为取得该股权所发生的成本后,为股权转让所得。企业在计算股权转让所得时,不得扣除被投资企业未分配利润等股东留存收益中按该项股权所可能分配的金额。对撤回或减少投资产生的收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34号)规定,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撤回或减少投资,其取得的资产中,相当于初始出资的部分,应确认为投资收回;相当于被投资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按减少实收资本比例计算的部分,应确认为股息所得;其余部分确认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因此,从税收角度看,处置股权投资取得的价款与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要区别对待。如属撤回或减少投资产生的收益差,要辨析是否有属于股息红利性质的所得。如属转让投资产生的收益差则属于资本利得,是所得税前收益,应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二、财税处理差异分析

比较会计与税法规定,运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收益存在下列不同点:1.收益确认时点上的不同。对于持有期间的投资收益,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在每个会计年度末,在被投资单位确认净损益时就按比例确认“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在税法处理上,则要在被投资方做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才确认收入的实现,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缴纳所得税。在实际生活中,企业当年实现的利润一般于下年度才进行分配,从而导致会计上确认投资收益在先,而税法上确认收益在后,产生暂时性的差异。对于处置投资取得的收益,无论是会计上还是税法上都是在处置实现时确认收益,在确认的时点上没有差异。由上看出,由于收益在确认时点和金额上的不同所导致的财税处理差异,使得在纳税时要进行纳税调整。在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投资方按比例确认“投资收益”时,税法上要求调减应纳税所得额;在被投资方做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时,会计上不作处理,而税法上要确认收益实现,计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所得税。而对满足条件的股息、红利所得免税,则要相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收益确认金额上的不同。对于持有期间的投资收益,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按照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企业实现的净损益的份额,确认投资损益,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上则按照被投资方做出的利润分配方案实际应分得的利润分配额确认收益,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对于处置收益,若是撤回或减少投资而收回投资,会计处理上是按照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的差额确认投资收益,记入当期损益;而税务处理上,要将取得的价款与初始投资成本间的差额区分为股息所得和转让所得。若是转让股权,会计处理上以取得的价款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的差额确认投资收益,计入当期损益;而税务处理上,只确认转让所得,不确认股息性所得,也即只按照投资转让获得的价款扣除初始投资成本后的差额确认转让所得。由上看出,投资方处置投资时,会计上不分是股息性的所得还是资本利得,全部计入“投资收益”;税法上则要区分是股息性的所得还是资本利得,因为股息和资本利得承担的所得税税负不同。对于股息性所得,需根据投资双方的所得税税率差异补缴所得税,如果投资双方的税率相同,则股息性所得也不再补税;对于资本性所得,它是投资方处置股权的收益,即企业因收回转让或清算处置股权投资所获得的收入,减除股权成本后的余额。这种收益应全额并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案例分析

(一)持有股权期间收益的财税处理例1:甲公司持有乙公司20%股份(权益法核算),2012年,乙公司实现净利润100万元。2013年,乙公司股东大会决定的利润分配方案为发放现金股利50万元。当乙公司2012年末实现净利100万元时,甲公司按享有的比例确认投资收益20万元。会计处理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200000贷:投资收益200000会计上,2012年计入当期损益20万元,使甲公司当期利润增加20万元。而税务处理上,2012年不确认该持有期间的投资收益,在纳税申报时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2013年乙公司宣告发放股利时,会计处理为:借:应收股利100000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00000会计上不影响当期损益。而按税法规定,应确认10万元的投资收益,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因分得的股息是税后利润的分配,若该投资收益符合条件则为免税收入,又要相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投资的投资收益篇7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金融投资业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也衍生出了各种金融投资工具,并且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金融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金融投资也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金融投资的风险性,以及金融投资品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金融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如何有效规避金融投资风险,合理进行金融投资,获得良好收益,是目前金融投资者最为关注也是最想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金融投资的种类

1.1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指的是个人或者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存款账户中存进的资金,银行按照相应利率给存款人一定的利息。

1.2基金基金分为两种,广义的基金指的是个人或者企业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本文所探讨的投资基金指的是狭义上的基金。投资基金的所有投资人共享收益,同时也共同承担风险。投资基金的流动性比较强,收益较为客观,但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1.3股票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募集资本时向投资人公开或者私下发行的,它可以用以证明持有者对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所有权的凭证,流动性大,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风险。股票的持有人根据所持有的股票数额享有权益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1.4债券债券是由政府或企业发行的,其主要目的是向社会筹集闲散资金,收益率较高。债券发行的发行具有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会与投资者确定后期支付的利率、利息,并确定偿还本金的条件,这在法律上属于金融契约。

1.5外汇投资外汇投资是一种在不同货币之间进行兑换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可以在汇率变化中获得一定的收益。虽然操作灵活,但是风险也很大,并且难以控制。

二、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

2.1金融投资风险金融投资风险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投资活动时,可能由于一些经济上的波动造成投资者获利或亏损的现象。金融投资风险具有双面性,既可能让投资者遭受损失,也可能会让投资者获取较多的收益,并且无论最终结果是亏损还是收益,都是在各种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因此,根据对金融投资造成的影响效果的不同,可以把金融投资风险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率风险,它指的是不同种类货币之间在相互兑换的过程中升值或贬值带来的利率上的变动,造成金融投资品出现价值上的波动,很可能导致投资者收益降低,由此带来的风险即为利率风险;另一类是证券市场风险,它是指由于证券价格变动导致金融投资品价格发生变动的现象。

2.2金融投资收益金融投资的收益分为按年获益和按月获益两种方式,一般是用收益率来衡量的,它度量的是金融投资业务的受欢迎程度和收益情况。一般情况下投资越多,获得巨大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投资最终目的是获得收益最大化,所以金融投资收益是投资者最为看重的。

三、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金融投资的过程就是资本合理化配置的过程,可以有助于推动国家及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减少资本的浪费。金融投资者都希望通过承担较小的风险而获取很大的收益,实际上这并不现实,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是相伴相生的,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从理论上讲,金融投资的收益越高,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反之,收益越低,承担的风险也会越小,可以说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金融风险投资者只有充分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承担风险后获得的补偿水平,并深入了解金融市场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合理的选择金融投资的方式,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

四、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的问题分析

 4.1投资存在盲目性,无法保证经济收益目前,我国各行各业的投资者在投资之前缺少合理的规划,往往只是凭借个人经验或简单的数据分析就做出投资决策,具有盲目性,最终非但没有获利,还导致投资者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4.2长短期经济收益比例不合理目前我国投资者在进行金融风险投资时普遍存在投机心理,而缺乏对长短期经济收益比例的分配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有的是资本市场稍有变动就结束投资活动,还有一部分明知风险很大依然进行投资活动,这是对自身投资行为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还助长了资本主义市场暗箱操作以及幕后黑手的嚣张气焰,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金融市场运转秩序,甚至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4.3收益与风险掌握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金融投资行业中,投资者普遍认为高投资风险往往会带来高额经济收益,因此,很多投资者经常存有侥幸心理,在资本市场寻找着一夜暴富的“良机”,但最终都没有收到好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没有掌握好金融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导致投资活动变成了投机活动,非但没有取得高收益,还增加了风险的发生几率。因此,金融投资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与投资习惯,保持良好的投资行为,做好金融风险控制工作,才能有效规避资本市场中无处不在的金融风险,从而提高投资回报率,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五、规避金融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措施

5.1制定合理投资规划投资规划是金融投资者获得高收益必须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合理的投资规划因为对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投资者自身资本的安全性,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投资回报率,从而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企业或投资者在制定投资规划时,可以借鉴国际大型金融投资机构的相关经验,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规律,选取最科学、最合理的投资方式进行投资活动,加强投资活动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投资收益水平。

5.2关注政策环境变化,合理选择金融投资品任何金融投资品的预期收益都要受到所处国家经济发展大环境影响。比如银行利率变化、Cpi指数变化、外汇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变化等,都可能对金融投资收益产生影响。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定要注意经济环境的变化,掌握一定的金融投资分析方法,根据不同金融投资品的特点,合理的选择金融投资品,从而有效规避金融投资品选择不当造成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5.3加强金融投资监管有效的金融投资监管机制能够维持金融市场秩序,有助于金融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是维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保障。我国金融投资监管分为行政机关和金融业自律组织两部分。其中,行政机构利用金融法律法规、

规章制度等手段,对各类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另外,金融企业自身还需依照行业规范,提高自律意识,服从自律组织监管。因此,我们应根据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国外投资监管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我国金融投资监管体制和制度,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金融投资业的持续健康发展。5.4分析投资者的成功经验对于金融投资来说,不仅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法,还要善于向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资深投资者学习,从而获取很多理论上无法学习到的投资方法:请记住我站域名和技巧,灵活应对金融投资市场的各种变化。比如,“股神”巴菲特提出的“零投资理论”对股票投资决策的制定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是值得投资者借鉴的良好的投资经验。此外,金融投资者要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及时掌握它的变化趋势,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有效规避金融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投资的投资收益篇8

1.1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指的是个人或者企业在银行开立的存款账户中存进的资金,银行按照相应利率给存款人一定的利息。

1.2基金

基金分为两种,广义的基金指的是个人或者企业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额的资金。而本文所探讨的投资基金指的是狭义上的基金。投资基金的所有投资人共享收益,同时也共同承担风险。投资基金的流动性比较强,收益较为客观,但是存在一定的风险。

1.3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募集资本时向投资人公开或者私下发行的,它可以用以证明持有者对该股份有限公司拥有所有权的凭证,流动性大,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风险。股票的持有人根据所持有的股票数额享有权益和承担相应的义务。

1.4债券

债券是由政府或企业发行的,其主要目的是向社会筹集闲散资金,收益率较高。债券发行的发行具有一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会与投资者确定后期支付的利率、利息,并确定偿还本金的条件,这在法律上属于金融契约。外汇投资外汇投资是一种在不同货币之间进行兑换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可以在汇率变化中获得一定的收益。虽然操作灵活,但是风险也很大,并且难以控制。

2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

2.1金融投资风险

金融投资风险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进行投资活动时,可能由于一些经济上的波动造成投资者获利或亏损的现象。金融投资风险具有双面性,既可能让投资者遭受损失,也可能会让投资者获取较多的收益,并且无论最终结果是亏损还是收益,都是在各种不同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发生的。因此,根据对金融投资造成的影响效果的不同,可以把金融投资风险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率风险,它指的是不同种类货币之间在相互兑换的过程中升值或贬值带来的利率上的变动,造成金融投资品出现价值上的波动,很可能导致投资者收益降低,由此带来的风险即为利率风险;另一类是证券市场风险,它是指由于证券价格变动导致金融投资品价格发生变动的现象。

2.2金融投资收益

金融投资的收益分为按年获益和按月获益两种方式,一般是用收益率来衡量的,它度量的是金融投资业务的受欢迎程度和收益情况。一般情况下投资越多,获得巨大收益的可能性就越大,投资最终目的是获得收益最大化,所以金融投资收益是投资者最为看重的。

3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关系

金融投资的过程就是资本合理化配置的过程,可以有助于推动国家及地区经济的发展,还能有效减少资本的浪费。金融投资者都希望通过承担较小的风险而获取很大的收益,实际上这并不现实,金融投资风险与收益是相伴相生的,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从理论上讲,金融投资的收益越高,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反之,收益越低,承担的风险也会越小,可以说二者是正相关的关系。金融风险投资者只有充分了解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承担风险后获得的补偿水平,并深入了解金融市场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才能合理的选择金融投资的方式,从而获得较高的收益。

4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的问题分析

4.1投资存在盲目性,无法保证经济收益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的投资者在投资之前缺少合理的规划,往往只是凭借个人经验或简单的数据分析就做出投资决策,具有盲目性,最终非但没有获利,还导致投资者受到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4.2长短期经济收益比例不合理

目前我国投资者在进行金融风险投资时普遍存在投机心理,而缺乏对长短期经济收益比例的分配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有的是资本市场稍有变动就结束投资活动,还有一部分明知风险很大依然进行投资活动,这是对自身投资行为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同时还助长了资本主义市场暗箱操作以及幕后黑手的嚣张气焰,很大程度上破坏了金融市场运转秩序,甚至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4.3收益与风险掌握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金融投资行业中,投资者普遍认为高投资风险往往会带来高额经济收益,因此,很多投资者经常存有侥幸心理,在资本市场寻找着一夜暴富的“良机”,但最终都没有收到好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投资者没有掌握好金融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导致投资活动变成了投机活动,非但没有取得高收益,还增加了风险的发生几率。因此,金融投资者应该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与投资习惯,保持良好的投资行为,做好金融风险控制工作,才能有效规避资本市场中无处不在的金融风险,从而提高投资回报率,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

5规避金融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措施

5.1制定合理投资规划

投资规划是金融投资者获得高收益必须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合理的投资规划因为对金融市场上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投资者自身资本的安全性,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投资回报率,从而获取较高的投资收益。企业或投资者在制定投资规划时,可以借鉴国际大型金融投资机构的相关经验,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规律,选取最科学、最合理的投资方式进行投资活动,加强投资活动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投资收益水平。

5.2关注政策环境变化,合理选择金融投资品

任何金融投资品的预期收益都要受到所处国家经济发展大环境影响。比如银行利率变化、Cpi指数变化、外汇国家的金融监管政策变化等,都可能对金融投资收益产生影响。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一定要注意经济环境的变化,掌握一定的金融投资分析方法,根据不同金融投资品的特点,合理的选择金融投资品,从而有效规避金融投资品选择不当造成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5.3加强金融投资监管

有效的金融投资监管机制能够维持金融市场秩序,有助于金融投资活动的顺利开展,是维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保障。我国金融投资监管分为行政机关和金融业自律组织两部分。其中,行政机构利用金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手段,对各类金融交易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另外,金融企业自身还需依照行业规范,提高自律意识,服从自律组织监管。因此,我们应根据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结合国外投资监管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我国金融投资监管体制和制度,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金融投资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5.4分析投资者的成功经验

对于金融投资来说,不仅要掌握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法,还要善于向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资深投资者学习,从而获取很多理论上无法学习到的投资方法和技巧,灵活应对金融投资市场的各种变化。比如,“股神”巴菲特提出的“零投资理论”对股票投资决策的制定进行了具体的阐述,是值得投资者借鉴的良好的投资经验。此外,金融投资者要对金融市场的变化具有一定的敏感度,能够及时掌握它的变化趋势,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有效规避金融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6结语

投资的投资收益篇9

关键词:投资收益虚增;舞弊手段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通过虚增投资收益来调节利润是当前上市公司实施报表舞弊的常用手段之一,且已成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主要形式。按照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非金融企业的投资收益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长期股权投资二是投资性房地产三是金融资产。

上市公司虚增投资收益动机主要有如下:牟利动机。公司管理层可以通过向外部相关利益人透露公司近期经营计划从而与其共同牟取利益。ipo动机。为了达到净利润的指标取得股票首发的资格,上市公司往往采用较易操纵的投资收益项目来粉饰报表,使公司顺利上市。贷款动机。为了达到银行贷款指标从而获得银行的贷款,上市公司往往铤而走险虚增投资收益。

虚增投资收益会危害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虚假的财务报表会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产生误导,误导投资者长期持有该公司股权,并且诱导债权人进一步借债给该企业,虚增投资收益影响上市公司长远利益。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导致企业内部的决策失误。同时,虚增行为被相关部门查处也会严重影响公司的企业形象,影响投资人对企业的信心。虚增投资收益更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国家根据不真实的会计汇总得到的是毫无意义的数据,使用这些失真的数据汇总分析的信息进行宏观调控必然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给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公开上市募集资本。截止目前我国a股市场合计上市公司约有1370家,并呈逐年递增的状态,越来越多企业在积极谋求ipo的机会,但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并不令人满意,上市公司虚增投资收益的主要手段有如下三种:

一、针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虚增手段

1.虚构长期股权投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企业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而某些上市公司为达到其非法的目的,通过假造、篡改《股权转让协议》等凭证虚构长期股权交易事项,并利用虚假的银行汇票做账,验资结束后即抽离资金,然后虚构投资收益。

2.将长期股权投资记入其他应收款,全额计提减值准备。有些上市公司将应该计入长期股权投资的项目转入到其他应收款项目记录,并且全额计提减值准备,这样在以后年度企业可以将该笔坏账转回,达到提高以后年度的会计利润的目的,这一行为并不遵守谨慎性原则,是典型的为了规避证券管理部门处罚而进行的会计舞弊行为。

3.针对核算方式的虚增手段。针对被投资企业的核算。母公司在选择核算方法时选择利于自身利益而不是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方法,通常会对盈利的被投资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对亏损的被投资公司采用成本法核算。利用该舞弊手段,使公司年报显示公司盈利,经营状况良好。

针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核算。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成本模式改用公允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时,公允价值的变动将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投资收益,增加企业的利润总额。企业首先将自用房地产转化为公允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通过与关联方的交易将投资性房地产出售,在结转日将同时结转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及原转换日计入资本公积的金额,达到了虚增投资收益的目的。

4.针对合并报表的虚增手段。针对合并方式。企业合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针对不同的合并类型,企业也要按照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资产和账面的差额调整企业的所有者权益;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采用购买法,合并中产生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由此可见,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不会影响企业当期的利润,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则会影响企业当期的利润。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选择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虚增非经常性收益,粉饰财务报表。

针对合并时间。提前确认投资收益。所谓提前确认投资收益是指在投资事项尚未实质性完成时,企业就对投资所获得的收益进行确认。如果当年该公司经营不善,上市公司往往利用这种手段把原本应该在后一年度确认的投资收益提前到当年进行确认,这样该公司当年的利润总额会大幅提高,达到财务造假的目的。

新准则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假设a公司持有B1公司79%的股份,持有B2公司87%的股份,持有B4公司28%的股份,B1公司持有B3公司69%的股份,B2公司持有B4公司72%的股份。按照会计准则,a公司合并报表应该包括B1、B2、B3、B4公司的经营成果。从会计学原理上讲,合并报表中抵消分录的多少与参与合并的企业数量有关,如果企业缩小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那么对应的抵消分录也会减少,这样企业的被抵消的投资收益就会相应减少,最终达到舞弊的目的。上例中的a公司可以在编制合并报表的抵消分录时不把B1、B2、B3、B4公司都计入合并范围,这样a公司就达到虚增投资收益的目的了。

参考文献:

投资的投资收益篇10

关键词: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风险投资组合;资本市场线;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竞争性市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投资者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获利机会,进行证券投资是主要的投资方式之一。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收益,或者说是为了获取最大化的收益,而这里面同时也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要获取较大的收益,就要冒较大的风险;而冒较小的风险,获取的只能是较小的收益。风险和收益是一对矛盾,这是自利行为原则和双方交易原则下投资者市场博弈的结果,任何投资者都必须充分树立风险意识,即怎样解决风险和收益之间的矛盾。其最终的决策结果应该是寻求风险和收益的平衡。

风险是指未来经济活动结果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将风险总体上划分为两大类: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只对某些行业或个别企业产生影响,系统风险亦称市场风险,它对整个市场所有企业都产生影响,如经济周期的波动、利率的调整、通货膨胀的发生等。针对这两种风险,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呢?基本的做法就是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非系统风险,通过提高风险报酬来弥补系统风险带来的损失从而达到期望的报酬率。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论述证券投资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权衡问题。

一、非系统风险

现实的经济活动中,投资者经常将一部分资金投放于无风险资产(如购买国债),将另一部分资金投放于风险资产组合以获取更高的报酬,此时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怎样组合才能获取最高的报酬呢?

假如投资者将全部自有资金都投放于无风险资产,那么他至少可获得无风险投资报酬率,当然这是一种极端的做法,通常投资者会考虑将多少资金投放于风险资产以获取较高的报酬。假如有x比例的资金用于风险投资,以Rf表示无风险投资报酬率,以Rp表示风险投资报酬率,则预期报酬率e(R)=Rf(1-x)+Rpx,亦即e(R)=Rf+(Rp-Rf)x,在风险特定的情况下,投资者会去追求(Rp-Rf)的最大化,即风险溢价的最大化。而最优的投资机会线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本市场线(CmL),即投资组合直线和风险投资组合有效边界相切时的直线,这就在理论上解决了决策的问题:投资者要想获得最高的报酬就应该沿着资本市场线投资。当然投资者可以选择将多大比例的资金投放于风险资产:保守的投资者可能会将更多的资金投于无风险资产,冒进的投资者可能会将更多的资金投于风险资产,或将全部资金投于风险资产,甚至还会以无风险利率借入资金投于风险资产。

当然,事实上投资者很难确定单位风险下哪一种投资组合的单位风险溢价最大,从而难以找到最佳的投资组合,但资本市场线仍然为投资者指明了决策的方向,笔者愿意对此作出积极的展望:伴随着证券市场监管的推进、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和弱势有效市场向强势有效市场(竞争性市场)的演变,“信息失灵”和“市场失灵”得以更好的抑制,资本市场线对于投资组合的决策价值将会得以更加充分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