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成就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52

文学艺术成就篇1

关键词:西方文学;《简・爱》;艺术成就

《简・爱》这部名著不管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都比较熟知,它几乎在全世界每一所大学图书馆里都有收藏,就笔者个人而言,也十分喜欢这部名著,欣赏里面的女主人公为了争取自己的幸福无所畏惧的勇敢精神。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这个一个故事:一个叫“简爱“的孤女,从小被收养在舅舅家,他舅母十分讨厌她,在她舅舅死后,将还是未成年孩子的她送到一家教会学校,由她自生自灭。几年后,她大概十八岁离开炼狱般的学校,到一家庄园做家庭教师。由此爱上了那个庄园男主人――罗切斯特先生。而正当两人举行婚礼之际,得知了男主人居然有一个老婆,还是疯子,就被关在她每天生活的城堡里。于是,她伤心离开,被一户兄妹三人所救。她隐姓埋名又做起了简陋临时学校的教师,而三兄妹的大哥却发现了她的秘密,原来他们竟然是表兄妹的关系,并且得到了一个死去亲人的一大笔遗产。找回亲情,拥有财富的简爱心中挂念罗切斯特先生,悄悄回到那个庄园,却发现罗切斯特先生在疯妻放火烧屋的行径下,受伤成了盲人,城堡也成了废墟。于是简爱回到了已经单身,没有束缚的罗切斯特先生身边,两人开始了幸福的生活。文章的结局很唯美,让读者对于后面的故事充满了期待。

笔者认为,这部名著的艺术成就在西方文学中独树一帜,很难有类似的作品超越它。它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因为这部作品一夜成名,从此进入了英国著名小说家的行列。总体来看,《简・爱》在西方文学中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现实主义色彩浓厚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小说实际上就是以“夏洛蒂・勃朗特“作者本人的悲惨遭遇改编而成,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艺术加工,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给西方文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冲击了传统的西方文学的桎梏。小说的虚构结尾,描写简爱获得一笔遗产,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这一情节虽然值得推敲,但是它显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具有十足的现实主义色彩,也是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所逐渐承认和推崇的。

第二,具有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这部作品令人津津乐道的地方就是既有现实主义色彩,又兼具欧洲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在写作的文学风格上,夏洛蒂独树一帜,它对于文章结构和内容的拿捏十分到位。她文笔简洁而传神,质朴而生动,现实又不失浪漫,加之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使得小说贴近读者,贴近现实,很多读者读着读着仿佛身临其境般陶醉。同时,小说又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特点,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人所特有的气质。作者在叙述中自然地使用了梦境、幻觉、预感和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小说的“自然”境界扑朔朦胧,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令人赞不绝口。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和想象性是《简・爱》的艺术特质,正是它四处弥漫的浓烈的诗意构成了它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①在西方文学中也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至今这种影响力仍然经久不衰。

第三,时代与作者相矛盾

仔细阅读这篇小说,很多读者都会发现小说中矛盾的地方很多,也许这就是生活吧,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这部作品被很多西方文学家诟病的地方是缺乏对于现实更为理智和深刻的解读,其实事实也是如此。在对疯女人的描写中,小说过多地追求“哥特式小说”的神秘气氛而减弱了表现现实的真实性。又比如在对牧师圣约翰的描写上,美化他献身基督教的传道事业,而掩盖了殖民主义者文化侵略的性质。不过小说中所表现的这些局限性的成因很复杂,有的是受作者本人的阅历所致,毕竟作者只活了不到40岁,有的是因作品本身形式的特点而定,而有的则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所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时代与作者的个人局限性相矛盾。其实这种情况在西方文学中非常普遍,看看《唐吉可德》,再看看《巴黎圣母院》哪一部作品不存在争议与矛盾!不过争议与矛盾都掩盖不了《简・爱》的艺术成就,也许在西方的文学中,时代与作者永远是一对矛盾体,没有矛盾体的作品称不上一部著作。

总之,一百多年来,《简・爱》的影响力依然巨大,作家、评论家对它的热情不成。读者仍然对它百看不厌,它至今仍然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书。其在西方文学中的地位不必多言,小说的独特魅力在于塑造了简・爱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简・爱的魅力则在于她鲜明的反抗精神与独到的人格魅力。②它的艺术成就早已超出了作品本身,它不仅带给西方文学诸多变革,更重要的是影响了更多的人,悄然的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文学艺术成就篇2

关键词:工艺美术;艺术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184-01

一、工艺美术的含义及特点

工艺美术通常指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它的突出特点是物质生产与美的创造相结合,以实用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审美特性造型艺术之一。以美术技巧制成的各种与实用相结合并有欣赏价值的工艺品。故通常具有双重性质: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精神方面的审美性。

二、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传承工艺美术文化的必要性

现代艺术设计是以统筹、规划、集体性运作为主的,而工艺美术则是以个人的实践和操作为主的,现代化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设计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形成作品,否则,设计就是一纸空谈,而技术也必须建立在设计的基础上,以设计为依据制造出来的产品可以称之为艺术成品。因此,工艺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只有通过技术才能更好的将其体现出来。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设计院校的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没有经过相应的市场调研就对产品进行设计或是在设计中不其追求艺术价值,而是为一些经济而进行相应的设计。在这种现象的影响下,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也形成了这种风气,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将相应的设计理念给学生作深刻的阐述或解析,学生没有深刻理解设计理念,以致学生仅仅只是对这种设计风格的简单模仿而已,高校教学对工艺美术教学的忽视,就是对艺术设计文化的忽视,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非常不利,对人才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艺术设计要以艺术为根本,设计为核心,忽视工艺美术的教学,就是不重视艺术设计的艺术性,那艺术设计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三、工艺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一)重视工艺美术思想和文化的传播

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悠久,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际上素负盛名。工艺美术的思想和文化包含了我国几千年的艺术设计的精髓,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理应成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摇篮。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重视工艺美术思想和文化的学习,学习中国几千年来优秀的设计思想,形成自己丰厚的文化积淀,厚积而薄发,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而且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对设计师做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有很大的帮助。设计无论是作为艺术还是商品,它都是文化的产物,是一种具有独特品质的文化。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也需要有自己的设计文化。立足于本国文化,设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文化的艺术品,对传承和发扬中国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重视工艺美术中的实践操作

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相比,更强调的是个人实践操作。现在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则更多的是重视设计理念的学习,对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不做高要求,这导致很多学生忽视了在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技术含量,也影响了学生对设计艺术性的认识。实际上,设计与操作都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内容,设计与操作的有机统一,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所以高校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要重视工艺美术中所强调的个人实践操作,在不断地实践操作中,让学生对设计理念有更深的领悟。

(三)电脑辅助的工艺美术基础教学

艺术设计教学中,电脑美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传统工艺美术基础教学的好帮手。电脑美术,冲击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推进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手段,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传统工艺美术教学在技术表现能力上的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很难达到技术上的设计要求,因此,对学生而言,好的构思、好的设计理念却不代表好的设计作品,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而电脑辅助的工艺美术基础教学则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可利用电脑方便的制作出各种复杂的图案,极大的丰富了设计语言,实现自己的创意构想。

四、结语

对工艺美术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和文化的学习加入到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的同时掌握渊博的工艺美术知识和文化,以丰厚的知识文化指导艺术设计,让艺术设计迸发更有创意的火花。而电脑在工艺美术学习中的运用,既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也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让现代艺术设计跟上时代的潮流,更具有时代性,以促进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工艺美术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会更加广泛,让艺术设计教学更加完善。

文学艺术成就篇3

一、当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存在的现状分析

(一)遭到现代社会人们的忽视

当前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就是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这就导致了我国大多数民间文学艺术难以得到重视。尤其是文学方面的艺术,更是难以获得人们的青睐。人们开始注重和追求快餐文化,所以对于传统文学艺术,尤其是民间的文学艺术的注重就格外的欠缺。例如传统的民间皮影戏,早就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现代人们对其的忽视,必然会造成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民间文学艺术缺乏继承人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在农村地区发展的人数已经不多,而大多数的民间艺术还存在于农村地区,但是新生劳动力的转移也必然会造成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后继无人,这种民间艺术继承人欠缺的现象成为阻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三)将民间艺术商业化欺诈

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必然没错,许多的外来游客非常欣赏当地的民间文学艺术,并且将对其的观看作为一种文化的欣赏,是可以进行盈利的。但是许多时候人们错误的将其作为了商业诱饵,甚至急功近利,只是想要获得更多的商业效益,这就会造成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受阻,商业性背后的金钱意味浓重,难以实现民间文学艺术的再创作。

(四)城市建设破坏传统民间文化

城市的再建也是影响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老旧城区的拆迁,必然会导致一些民间的传统建筑被拆除,这就会造成我国民间艺术难以得到保障。传统民居有着传统的民居文化,这些文化也是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对其造成的拆迁现象,更是不利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二、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继承与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一)通过立法加强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视

通过立法的手段对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是一种比较符合现状的做法。无论是申请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建设相关的文物保护法,都是旨在保护民间艺术。另外面对许多破坏民间艺术的现象,通过立法还可以有效的加以控制和解决。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面对快餐文化的冲击,传统民间文化也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这样才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民间艺术的继承人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面对生存,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失传,没有年轻有为的继承人来继承。所以国家要加大对于民间艺人的培养,为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培养更多的继承者。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对于这些积极参与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和继承的艺人,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完成对于民间艺术的弘扬与继承。另外还应该拓宽相应的民间文学发展途径,例如鼓励艺人进行办班教学,或者开办相应的学校,让更多对于我国民间艺术文化感兴趣的人加入其中,共同维护和发展民间文学艺术。

(三)避免将民间艺术商业化严重

将民间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固然没错,但是要避免商业化严重。通过发展和宣传民间文学艺术,吸引更多的游客,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推销出去,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背景之下必须要选择的方向。但是如果一味的注入其商业性,必然会造成民间艺术的变质。急功近利的想要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将民间艺术快餐化,这就会导致民间艺术的继承受到阻碍。所以要正确的利用民间文学艺术的商业特点,适当发展,更多的是继承和保护,将创新融入其中,并且有效的实现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长远发展和广泛推广。

(四)避免因城市发展建设破坏传统民间文化

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要避免在城市发展当中,毁坏过多的传统民居。传统民居并不是单纯的房屋建筑,而是代表着一种文化,更是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一种继承和展现。所以要注重对于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避免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民居进行拆迁和破坏,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传统民居的面膜,将民居文化做为民间艺术的瑰宝保留下来,更好的实现对于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将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推向世界。

文学艺术成就篇4

摘 要:文艺和审美乃是一种交叉关系,文艺美学就是和美学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不同于哲学美学、艺术哲学和文艺理论,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方法和问题。简言之,它主要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和创美规律。文艺的创美要受“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合律”所支配。面对急速发展的商品经济对文艺的冲击,文艺美学更应在自律和他律相互作用的张力关系中探索其艺术的特性和规律,回答当下现实的艺术实践中提出来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文艺美学; 学科; 审美

     

     一门学科之能否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决定于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就学科自身来说,一是要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二是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三是要有自己的研究问题。

     文艺美学,当然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包括美文学和鲁讯所说的广义的美术,乃是人类审美和创美活动一种集中而特殊的形态,自有其审美特性和创美规律。文艺美学的对象,就是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创美规律。文学艺术当然和其他审美活动有着共同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各个艺术部类(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等等)则又有各自的个别性。文艺美学的研究重心,乃是放在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和创美规律这一层面,兼及其他两个层面。

     文学美学也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就是从美学的观点来研究文学艺术,必须把审美体验、艺术感悟和理性分析、理论概括结合起来。从艺术现象的感性具体——知性抽象——理性具体的提升过程中,时常要唤起艺术现象的“表象”,最后作出整体把握。

     文艺美学更有自己所要研究的问题。文学艺术的创造、接受的整个流动过程中,都充满了美学问题。这里,既有艺术活动和其他审美活动共有的问题,又有文学艺术自身特有的问题。尽管,按照当代美学中有些说法,似乎艺术都只有个性,至多只有“家族类似”或“近邻关联”。我说,那也总存在那“类似”、“关联”是什么的问题。而文学艺术发展到当代,更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需要文艺美学回答。

     那末,文艺美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这不是传统的艺术哲学,也并非过去说的文艺理论,而是和美学、文艺学相交义的新兴学科。为了和艺术哲学、文艺理论相区别,我在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招收研究生时,就新辟了文艺美学这个专业方向,和文艺理论分开。我在八十年代初撰文,说的就是《文艺美学是什么》(最早是在《大学生》杂志,后在《美学向导》刊载。)

     我所以要称之为文艺美学的深层原因,乃缘起于对文学艺术的理解。

     历来,对文艺和审美的相互关系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理解,文艺和审美毫不相干,各行其道。审美不是艺术,美和美感乃是哲学思辩的对象,因而从哲学中孵化出了美学。而文艺也不是审美,只是一种技艺。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而文艺制作则是一种技艺,各不相干。所以美学和文艺学也就并行不悖,各行其道。

     另一种理解,文艺和审美,两相重合、基本等同,文艺即审美,审美即文艺。凡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是审美活动,也就是艺术活动。人自身的梳妆打扮,对物的加工制作,一直到园艺栽培、环境美化,都是艺术的创造,贯穿着审美活动。因此,美学就是艺术哲学。

     还有一种理解,文艺包含审美这一个维度,但文艺之美仅只限于形式。文艺的内容则要比审美广阔得多,经济、政治、道德、宗教、整个人类文化都可进入文学艺术。文艺的审美价值,只是一个侧面,艺术价值包含了政治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经济价值。因此,文艺学所要研究的,远比美学所要研究的范围广阔得多。

     我并不认为,文艺和审美毫不相干,也不认为文艺和审美完全等同。依我看来,文艺和审美乃是一种交叉关系。审美活动不一定就艺术活动。我们面向大自然可以进行自然审美,这种审美,在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看来是低级审美,可是在我国古典艺术家看来,却是高级审美,乃是文人雅士才有的雅兴。但却不能因为这是高级审美而把它称之为艺术。只有当艺术家把对自然的审美体验组织起来予以符号化,创造出一种可以看得到、听得见的美来,才可以称之为艺术。对文化审美亦是如此。因此,真正的艺术创造乃是包含了审美内容的一种创美活动,是在审美基础上进行的创美,而这种创造出来的美,既为别人的审美提供了“文本”,也为后人的创美铸造了“模型”。

     既然文艺和审美有联系又有区别,那末,文艺美学和美学在我心目中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我看来,文艺美学既非哲学美学,又非艺术哲学。文学家、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之前,就有着人生实践,从事各种活动,在人生中体验到不少赏心乐事,获得审美的乐趣。如果到此为止,那还不能算是文学家、艺术家,而只是一般的审美接受者。这种审美也会留下痕迹,那就是影响审美接受者的心灵,审美的不断建构,形成人的审美品格,甚至可以达到高尚的审美鉴赏家的水平。但是,要成为文学家、艺术家,还必须把自己从人生中得来的审美体验予以提炼、组织,提升为审美意象,予以符号化,创造出一个美的“文本”或“模型”。这是艺术创造不同于其他审美活动的特殊之处:不是一般的审美,而是按美的规律的独特创造。而这个已被创造出来的“文本”、“模型”,一旦定型,也就成了独立于文学家、艺术家的客体,它有自己独立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和其他人工产品(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艺美学不能不对此作全面的探索。这个“文本”“模型”如何被别的主体(读者、听众、观众)所解读、接受,对别的主体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主体如何在接受过程中获得审美和创美能力,当成为文艺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获得了审美品格的主体,如何投入社会实践,按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那就超出了文艺美学的使命,而要进入哲学美学的领域之中。

  

   艺术审美,只是人类审美活动中一种形态,尽管是集中凝炼的形态。人类的审美活动领域要广阔得多。人在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了自由,获得审美体验,实践活动就可能转为审美活动。在人和物,人和人,人和自身的相互作用中,都可能引起审美活动的出现。浩荡的大自然,渺无人烟的天然环境,原始森林、空气、阳光和水流,都可以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产生审美体验,对真、善、美产生审美快感,对假、丑、恶产生审美反感,从而在心灵深处达到人和环境的平衡。哲学美学当然也要研究艺术审美,但更应研究文化审美,也回避不了自然审美。自然审美、文化审美和艺术审美,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审美活动有什么共通的普遍规律?人类的审美活动如何从实践活动(生产、交往、生活等等)中发生?审美活动的结果怎样形成审美关系,审美关系又如何制约审美活动?这些美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美学恐怕不能不回答。至于更深一层的问题,审美活动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人类要不要、能不能以及如何才能按照美的规律来把握这个世界,是不是哲学美学题中应有之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已提出了问题,但还未得到科学的解决。依我看来,在当代,人和世界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达到动态平衡,这正是当代美学最关键、最重要的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题,也是人生的根本目的。

     文艺美学只能探索作为艺术创造主体的文学家、艺术家如何把自然审美、文化审美提升为艺术创美:这艺术创美的产物,作为一个新创的客体,被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听众、观众所审美,在审美主体心灵中如何留下痕迹。文艺美学无法回答人类更为宏观的美学问题,例如人的高尚的审美品格如何培养,人类怎样才能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世界、安排生活等等。

     甚至,文艺美学也难以解决文学艺术的审美和创美以外的其他问题。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中发生、发展、受到社会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哲学、文化等等都在影响着创作主体、接受主体,因而对创作、文本、接受都发生作用。文学艺术的创造,文本的传播、接受,是整个社会的生活——交换——消费中的一个部分、一个方面。它甚至也是一种商品,具有交换价值,会产生剩余价值。可以把文学艺术都放在整个社会整体中来考察,从社会学的观点研究文学艺术,这就有了文艺社会学或艺术社会学。还可以从政治学、道德学的观点去研究文学艺术的政治维度、道德维度,也可以发展为文艺政治学,文学道德学。这都不是文艺美学所能涵盖得了的。

     但是,在文学艺术中,政治、经济、道德、哲学、文化的各种因素,都被作了审美的改造,被组织和吸纳进审美结构之中,转化为审美价值。艺术之美,乃是文学艺术的核心价值,甚至象托尔斯泰这样以宗教、道德价值为最高价值的伟大文学家,都一生在孜孜以求美的实现:“我是一个艺术家,我的一生都在寻找美,如果你能向我展示美,那我就跪下来乞求您赐给我这最大的幸福”。[1]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哲学的、文化的各种力量都在按照各自的规律对文学艺术发生着作用,但对文学艺术来说,都只是“他律”,自律和他律形成“合律”,按照艺术规律来创造,才创造出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美的、喜的、悲的、茺诞的等等)的文学艺术产品。作为一种精神实践的特殊形式,艺术创造当然受到物质实践和其他精神实践(道德实践、文化实践等)的影响,但这些“他律”要通过艺术实践的“自律”起作用,受“他律”和“自律”相互作用的“合律”所支配,即我们常说的按艺术规律的创造。在文艺社会学中,探索了其他社会因素的“他律”如何对文学艺术发挥作用。那末,“他律”如何通过“自律”而形成“合律”,文艺美学是否亦应研究,值得加以反思。

     二十年来的文艺美学,重视了对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在研究,对艺术创造的自律作过许多探索。心理美学、形式美学、音乐美学、舞蹈美学、雕塑美学、绘画美学、书法美学等等比文艺美学更为具体的艺术部门美学的出现,说明探索美的规律正在向各门艺术的深层发展。

     但是,开放改革二十年社会剧变,商品经济急速发展,社会意识发生振荡,价值观念、审美标准随之发生变化,影响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文学艺术走向多元发展,就这向文艺美学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新潮艺术冲击着传统审美,一些新潮美学甚至提出:文学艺术已经毋须再具审美特性,或者把审美降为娱乐,只要激发感官刺激就行;创作自由被眨低为胡编乱造,任意宣泄;艺术没有规律,也毋需规律。文学艺术中的审美判断被消解,甚至价值观念颠倒,对真、善、美冷淡无情,却对假、丑、恶津津乐道。文艺美学必须面对当下现实,在理论上作新的探索:文学艺术究竟是否还需审美价值?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和交换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应是什么关系?艺术创作究竟还有没有艺术规律、需不需要遵循艺术规律?社会的发展,使得艺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和规律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看来,文艺美学确应更多地在文学艺术自律和他律的相互作用的张力关系中来探索艺术的特性和规律,回答当下现实的艺术实践中提出来的时代课题。因此,新时代应发展文艺美学,文艺美学要创新。

文学艺术成就篇5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继承;保护

民间文学艺术包含的种类非常多,其中包括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风俗、民族精神等,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而加强对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和保护,可以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和传统,进而有效的实现我国精神文化的继承。

一、当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存在的现状分析

(一)遭到现代社会人们的忽视

当前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首先就是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文化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这就导致了我国大多数民间文学艺术难以得到重视。尤其是文学方面的艺术,更是难以获得人们的青睐。人们开始注重和追求快餐文化,所以对于传统文学艺术,尤其是民间的文学艺术的注重就格外的欠缺。例如传统的民间皮影戏,早就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线,现代人们对其的忽视,必然会造成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民间文学艺术缺乏继承人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在农村地区发展的人数已经不多,而大多数的民间艺术还存在于农村地区,但是新生劳动力的转移也必然会造成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后继无人,这种民间艺术继承人欠缺的现象成为阻碍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继承和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三)将民间艺术商业化欺诈

将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必然没错,许多的外来游客非常欣赏当地的民间文学艺术,并且将对其的观看作为一种文化的欣赏,是可以进行盈利的。但是许多时候人们错误的将其作为了商业诱饵,甚至急功近利,只是想要获得更多的商业效益,这就会造成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发展受阻,商业性背后的金钱意味浓重,难以实现民间文学艺术的再创作。

(四)城市建设破坏传统民间文化

城市的再建也是影响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一些老旧城区的拆迁,必然会导致一些民间的传统建筑被拆除,这就会造成我国民间艺术难以得到保障。传统民居有着传统的民居文化,这些文化也是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建设对其造成的拆迁现象,更是不利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二、对我国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继承与保护的措施和方法

(一)通过立法加强现代社会人们的重视

通过立法的手段对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进行保护,是一种比较符合现状的做法。无论是申请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建设相关的文物保护法,都是旨在保护民间艺术。另外面对许多破坏民间艺术的现象,通过立法还可以有效的加以控制和解决。在当今日益发展的社会,面对快餐文化的冲击,传统民间文化也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这样才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培养民间艺术的继承人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到城市,面对生存,不得不选择进城务工,这就导致了大量的民间艺术失传,没有年轻有为的继承人来继承。所以国家要加大对于民间艺人的培养,为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培养更多的继承者。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对于这些积极参与民间文学艺术发展和继承的艺人,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的完成对于民间艺术的弘扬与继承。另外还应该拓宽相应的民间文学发展途径,例如鼓励艺人进行办班教学,或者开办相应的学校,让更多对于我国民间艺术文化感兴趣的人加入其中,共同维护和发展民间文学艺术。

(三)避免将民间艺术商业化严重

将民间文学艺术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固然没错,但是要避免商业化严重。通过发展和宣传民间文学艺术,吸引更多的游客,将其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推销出去,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大背景之下必须要选择的方向。但是如果一味的注入其商业性,必然会造成民间艺术的变质。急功近利的想要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将民间艺术快餐化,这就会导致民间艺术的继承受到阻碍。所以要正确的利用民间文学艺术的商业特点,适当发展,更多的是继承和保护,将创新融入其中,并且有效的实现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长远发展和广泛推广。

(四)避免因城市发展建设破坏传统民间文化

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但是要避免在城市发展当中,毁坏过多的传统民居。传统民居并不是单纯的房屋建筑,而是代表着一种文化,更是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一种继承和展现。所以要注重对于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避免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民居进行拆迁和破坏,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传统民居的面膜,将民居文化做为民间艺术的瑰宝保留下来,更好的实现对于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将我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推向世界。

三、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民间文学艺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这就要求我们更好的对此进行保护和继承,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意义,明确传统民间文学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与象征,需要加以更多的重视乃至法律的保障,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创新、继承和发展,将其更好的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强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苏慧婷.浅谈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保护[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2]李方.简论民间文学艺术的涵蕴及其法律保护[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4):61-63

[3]胡挺.浅谈民间文学艺术的几个法律问题[D].复旦大学,2009

文学艺术成就篇6

关键词:艺术观;真理;本源;形式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85-01

一、艺术本质理论的来源

(一)视觉艺术理论的文化渊源

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是统一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现代通过文化来批评艺术和通过艺术来批评文化成为艺术与文化共同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艺术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反映物,民族的文化又总是为它的艺术所反映出来。

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表现在艺术参与和推动,并体现和反映着人类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而艺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文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

(二)视觉艺术理论的历史渊源

由于研究者的阶级立场、知识背景、操作手段乃至心情的不同,同样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在不同的研究者那里获得不同的结果。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某些自以为是的历史学家对另一些历史学家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在艺术家和历史学家那里可能塑造出不同乃至相反的形象,这一事实不仅证明了历史学的艺术性,而且强化了研究者的阶级立场、知识背景、审美情趣乃至心情对历史学研究的深刻影响。

二、海德格尔的艺术观

海德格尔关于艺术本源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他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海德格尔认为所谓艺术本源是指使艺术成其为艺术以及如何成其为艺术的东西,即通常所表述的艺的本质。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只能在艺术作品中成其本质,也就是说只能通过艺术作品去追问艺术的本质。西方美学和哲学追寻艺术本质的方法有两类,一类从艺术作品特性入手;一类从概念中演绎,但是两类方法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出艺术本质。他的艺术本质论打开了我们通向艺术本体论的大门。

《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在解决艺术木质的基础上已经提出了语言问题。他认为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并不等于说要把所有艺术都归为诗歌或者诗歌的变化体,实际上诗歌只不过是诗意创造的某种方式。诗具有捐赠、建基和开端的特性。所谓的艺术创造本质上是建基上的创造。作为真理之澄明的一种筹划方式,诗之所以可能,在于语言。但是诗歌作为语言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艺术领域中占有着重要的突出地位。语言不仅仅是种传达思想的工具,如果说没有语言的话,便没有任何的存在者的敞开性。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他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分三步揭示了艺术的本质:一、艺术作品作为物;二、通过还原,艺术作品不是一般的物,而是工具、器物,找到其与一般器物、工具的区分;三,回到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品是真理的发生地,是世界与大地的抗争,这不同于康德的理性的发生。通过这种方法的分析,海德格尔总结了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展现真理。

三、形式之美

在这些思维活动之中,概括、精炼、抽象而又富于理性的形式语言就是人类在表述世界的过程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创造,它不仅是科学家探索外部形态与内在规则的有力工具,也是艺术家抒发感情与精神的有效表达方式。在希腊美学中,就将形式看成是美的纯粹典型的体现,形式规则的运用表达了人们对于敏锐、精确的直感。形式语言在画面上表现出的分寸和比例最终将转化成美,使丰富多样的思想感情统一在精炼抽象的形式美之中。因此用探究形式的方法来探索视觉艺术的美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四、总结

文学艺术成就篇7

关键词:学校文化艺术教育;专业教育;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040-01

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紧跟时代步伐,积极调整教育方向与方法,在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下取得了更加长远的发展。社会和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是不断发展的,学校的文化艺术发展也要紧跟时展潮流。

一、学校文化艺术

1、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

学校的文化艺术教育是以广大自愿学习的学生为对象,在国家教育部门允许下批准成立的专业教育科目。学校文化艺术专业性强,艺术形式多样,学校设立有全面的艺术类专业,对我国艺术人才的培养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文化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符合并且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2、国内外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

(1)外国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外国的文化艺术发展早,并且比较注重文化艺术的发展。美国在1993年出台文化艺术的标准,在这些标准中,是包含有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四种专业,这种出台规范性的标准还是少见的,对艺术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再比如世界上有名的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在这些高品质的艺术学校,学生们能够接受最好的艺术教育,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的熏陶。(2)我国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我国学校文化艺术与外国的艺术学校相比,发展较晚一些,真正的发展是在近十多年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时期。在文化市场的需求下,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就读学校的文化艺术专业,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为将来谋求更好的发展。

二、学校文化艺术发展困境

1、招生数量与质量的差距大

(1)扩招指标过大。各学校近年来不断扩大招生,学校文化艺术专业的招生门槛过低,虽然在招生数量上得到了提高,但是人才质量上标准下降,这对学校文化艺术的教育和未来发展上还是会有一定影响。(2)人才质量与教育质量。学校文化艺术教育提倡教育平等。文化艺术固然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但是其先天条件也是重要因素。在教育质量方面,学校在师资力量、专业教育、实践能力等培养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提高,学校的教育能力是影响学校文化艺术是否具有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

2、文化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瓶颈

(1)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冲突。文化艺术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式教育方式,在传统教育意识占主导的教育体制中地位较低,地位的高低就反映了当今两者协调发展的问题,所以,传统教育与新式教育的协调发展是值得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2)落伍于科技发展。当代生活中,科技引领潮流。学校的文化艺术发展之所以落伍于科技发展,是因为学校的教育没有紧密结合科技化产品。许多新型艺术科技产品的出现让文化艺术教育受到了一定冲击,大众更多时候选择便捷快速的科技艺术产品,相对落伍的文化艺术教育所培养人才将不太受到关注,其发展空间也相对缩小,如此一来,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是面临重大的挑战。

3、文化艺术与市场存在一些脱轨

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及时掌握文化市场信息对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现如今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就存在与文化市场脱轨的现象,学校文化艺术长时间按照固定教育模式进行教学,而文化市场瞬息万变,因此学校文化艺术教育成果不适应文化市场的发展,必要就存在与文化市场的脱轨问题。

4、学校文化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

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实践的检验。文化艺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一方面有自身就业观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客观原因也是存在的。学校文化艺术教育成果与市场的不适应、毕业生专业素养水平不高等客观原因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三、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战略

1、努力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学校文化艺术的教育教学必须是在合法的条件下进行,受法律保护的教育机构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文化艺术的发展与教育相关部门的政策息息相关,学校文化艺术应该通过创新理论研究、培育高质量艺术人才等方式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2、加强学校文化艺术自身建设。学校文化艺术的建设分为软件设施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建设是基本,学校建筑环境应该具有文化艺术气息,各种艺术专业类型的教室设施要配置有专业练习器具,在软件设施建设方面,学校文化艺术应该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加大教育教学力度,并且要适时带领学生外出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成果。

3、加强学风建设与专业素养的培养。剖析当代学校文化艺术专业的学生心理,选择艺术实质上是为成功找捷径。针对这些现象,学校的文化艺术发展更应该加大学风建设力度,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专业性教育来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学校文化艺术应本着“以人为本,认真教学”的理念培养专业性文化艺术人才,为文化艺术事业培养优秀人才。

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艺术学生发展,更关系到艺术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对当前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状况以及困境的研究,旨在探讨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战略问题。分别从国家宏观政策、学校文化艺术教育自身建设、学风建设三方面着重探讨未来的发展战略,从而有利于对学校文化艺术教育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

参考文献:

[1]王珂.艺术高等院校发展战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06.26.

文学艺术成就篇8

教育离不开素质教育,艺术也是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历史上不管哪个时代哪种文化都有艺术。艺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没有艺术,我们的生活就缺少色彩和光泽。大学生艺术团是普通高校大学生美育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艺术团活动的舞台上感受艺术美,培养创造美、陶冶情感美。在功能上,对内大学生艺术团传承校园文明、实施素质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对外展现高校良好形象、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和影响力,是一个学校文化底蕴的体现。

在我国普通高校中,大学生艺术团的隶属关系大致分为三类,一校团委直属学生组织;二艺术教育中心直接指导;三团委和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研室)共同管理。

共青团是团员青年的领头军,是青年人的引路人。共青团开展的艺术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断推陈出新,吸引了广大的青年学生的注意,让青年有一个发挥自己个性舞台和实现自己灵感的平台。大学生艺术团归属校团委管理是多数高校的现行办法,在这里,大学生艺术团如同进入到青年学生的大阵营,各种文体活动的总库。大学生艺术团在这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组织和参与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歌手大赛、话剧专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不断的增强自身的能力,有利于艺术团在不断的锻炼中提高管理和组织能力。扩大自身在学校的知名度。即便是有艺术特长也无暇来给予艺术团专业指导,这就造成艺术团只能像其他学生组织一样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而艺术教育需要专业、科学、系统才可以出成就,艺术团没有专业教师长期指导培训,专业技能水平很难得到提高。而学校活动多样多变,任务重,时间紧,为了完成任务,艺术团只得采用降低节目质量保证数量,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到艺术团演出的艺术水平。

校团委和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研室)共同管理,分工合作,校团委负责大学生艺术团的管理和活动开展等工作,艺术及哦啊与中心负责艺术团的教学课程设置等工作,两部门分工合作。一方面艺术团在活动开办中有团委的指导,另一方面艺术技能培训上有艺术教研室专业教师指导。貌似这种形式是艺术团管理发展的最佳模式。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样会资源浪费,同时艺术团面临两个不同的部门管理,会造成管理上和业务上混乱。

艺术教育中心在普通高校是负责全校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机构。大学生艺术团归属艺术教育中心,是最合适和最有理想的做法。近年来,国内高校中一些具备招收艺术特长生的普通高校纷纷成立艺术教育中心,学校艺术素质教育得到了全面提高。大学生艺术团归属到艺术教育中心,成为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的活动阵地。艺术教育中心可依据大学生艺术团的现状,在管理上强化学生干部的能力培养,人员队伍的扩充,同时安排专业教师专业指导,例如舞蹈团有专业舞蹈教师授课,话剧表演有专业教师授课,保证艺术团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艺术技能,同时在全校开展多种文体活动中,发挥艺术团的优势,也给艺术团创造更多更大的展示舞台,由此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

文学艺术成就篇9

关键词:全国文化系统;艺术研究院所;艺术学项目;发展;建设;问题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2010年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工作会议刚刚落下帷幕,这次会议开得很紧凑也很充实。会议听了8个艺术研究院所代表的发言,各省(区、市)艺术研究院所代表的发言给笔者的最大启示是:在当前,困扰省一级艺术研究院所的问题几乎相似,就是在“十大集成”完成后,我们没有了长期的硬性的任务或者是职能。但是,面对同样的困境,各艺术研究院所寻求突围的路径恰恰是没有统一模式的,很有些“八仙过海”的气象。虽然各个艺术研究所寻求突围的路径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我们要真正开创艺术研究院所工作的新局面,却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合力。第一,各个艺术研究院所自身一定要有求生存、谋发展的动力。第二,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在帮助整合资源、引导服务方面发挥作用。第三,文化部文化科技司要从当前国家文化发展的大局着眼,发挥好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课题设计、支持、提升作用,引导艺术研究院所再启新程,重焕生机。

下面,谈一谈笔者对加强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从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谈起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工作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最主要的工作抓手,其中艺术学项目的评审由设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的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负责执行。2009年5月,担负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的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社会科学处在福州召开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年度评审工作会议,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同志在会议讲话中提出,在评审工作中,一要明确使命,推进创新,促进发展繁荣;二要加强导向,服务大局,突出科研重点;三要提高质量,严格把关,打造精品力作。他还特别强调:“本年度项目应以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战略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和涉及文化建设现状的数据调查研究等应用对策研究为主攻方向,同时对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填补空白意义的基础理论研究、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等集体攻关课题以及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文化艺术研究给予倾斜。”从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名单来看,年度项目的立项基本上体现出这一要求。但我们注意到,在200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部分所立的102个项目中,全国文化系统只有21个,约占五分之一;且文化部直属单位和地方文化厅(局)所属单位又占一半左右。鉴于文化部设有专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各省(还有不少地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又有专属的艺术研究院所,这一立项课题所占比例明显偏低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二、文化系统艺术研究院所课题近年来立项状况不佳

最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就近3年文化系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情况做了大概的统计:一个是文化系统内外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分布情况(表一),另一个是文化系统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分布情况(表二)。

从“表一”来看,非文化系统高等院校的立项课题占项目总量的三分之二强,而文化系统只占项目总量的三分之一弱。在“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系统立项课题的学科分布,主要在美术、戏剧戏曲、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基础理论等几个学科,其中文化部直属单位除美术外,基本都不占优势。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我们如何加强与非文化系统高等院校的联系,关注并有效扶持这个艺术学研究目前最具活力的方面军;另一方面是我们如何改善文化系统艺术研究院所的状况,使之重焕生机与活力。

三、“十大集成”曾是艺术研究院所长项、硬性的课题

关于上述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笔者以为,一是要在艺术学研究方面加强与原文化部直属艺术高等院校主管部(省、区、市)的共建工作,二是要就我们传统艺术学研究缺失的学科(如影视艺术、设计艺术等)加强与原文化部部属艺术类高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的联系,三是要就文化艺术管理研究方面的新拓展如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信息共享等方面的研究与相关高校及社科研究部门加强联系。

关于第二个方面,自2009年8月至11月,借相关工作之便,笔者与社科处的同志先后对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广东、江西、江苏等省(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所属艺术研究院所进行了调研;与此同时,社科处也寄发了“全国文化系统艺术科研机构基本情况调查表”做问卷调查。就总体状况而言,文化系统艺术研究院所的状况总体呈现为:一、办公条件尚可但研究经费严重不足;二、研究刊物水准较高但研究队伍青黄不接;三、基础性研究成果尚可但对策性研究明显缺席。

虽然各地艺术研究院所生存及发展状况有很大差异,但一个具有共性的问题是研究院所的职能定位变得模糊不清了。事实是,我们文化系统几乎所有艺术研究院所的建立及其工作展开都与“民族民间文艺”的“十大集成”相关,这部进行了30年之久的“十大集成”有6至7部是由我们各地的艺术研究院所来承担的。2009年10月,“十大集成”召开全部完成出版工作的表彰大会;而与此同时,我们艺术研究院所的这一基本职能也就终结。用我们研究院所同志们的话来说,叫做“没有了长项、硬性的研究课题”。笔者的担心是,如果我们文化系统的艺术研究部门在“项目化生存”中日见衰微的话,那“艺术学项目”作为社科基金的单列学科也同样就会出现严重危机了。

四、开门办院、研究转型、科技自觉与形成特色

其实,全国各地艺术研究院所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但大多数的研究是“集成”工作模式及其延伸。这使得我们地方艺术研究院所跻身国家艺术学项目的课题基本上是地方戏曲的研究。在上述各省(区)艺术研究院所的调研工作中,我们看到他们还是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各地艺术研究院所的做法可归纳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开门办院”的构想,认为艺术研究院所自身要与高校艺术研究部门及其他关涉文化建设的部门沟通,要力争形成研究、创作、教育三位一体的格局。

二是提出了“研究转型”的构想,认为当前要改变单一的“集成”工作研究模式,要面向当前的文化建设、面向群众的文化需求来进行研究,使艺术研究真正具有并实现其社会价值和效益。

三是提出了“科技自觉”的构想,普遍认为要正视科技进步对当前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正视当代文化建设中的科技含量,要在科技自觉的高位推动并实现文化创新。

四是提出了“形成特色”的构想,认为不同地区的文化建设中都有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艺术研究院所在解决地区特别对象、特殊问题时会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而“特色”正是自己的立身之本。

但是,“没有了长项、硬性的研究课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研究院所职能的弱化,成为全国文化系统艺术研究院所最为困扰、最为焦虑的问题。许多研究院所还提出迫切希望对国家文化建设中的重大课题来攻关。

五、当前艺术研究院所建设的关键在于职能定位

根据对以上客观情况的分析,艺术研究院所当下的生存与发展的确有个重新审视与思考职能定位的问题。早在2002年,文化部就颁发了文件《关于加强全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的意见》。其中对艺术研究院所的职能表述为:“围绕文化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科学学科体系,开展艺术科学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文化艺术实践,研究文化艺术生产与管理规律、建设发展战略;收集、整理、保护、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建立并完善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及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开展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研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艺术成果”。文件还特别强调:“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在政策规章及制度上明确并落实上述内容,指导、推动艺术研究院所努力适应上述任务与职能的要求”。

在前一阶段的调研中,我们注意到上述职能表述中开宗明义提出的“围绕文化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的总体要求,目前没有体现在我们绝大部分艺术研究院所的研究工作中。当然,这一方面要看各省文化行政部门是否对所属艺术研究院所提出了这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看我们的艺术研究院所是否能提供有价值的研究。

至于职能表述的其他方面,在不同地区不同艺术研究院所中有多少不等、程度不同的存在,目前文化系统艺术研究院所较为普遍的职能是“收集、整理、保护、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

六、艺术研究院所“后集成”时期的职能拓展

不能“围绕文化行政部门的中心工作”,使得文化行政部门在行政决策、行政立法、行政监管、行政服务等方面无法感受到艺术研究院所存在的作用、必要性以及能够或可以发挥的作用;同时,也不利于艺术研究院所强化对策性研究课题的针对性和敏锐性,不利于艺术研究院所进入“后集成”时期的职能拓展。

不能通过职能拓展来焕发生机与活力,固然是我们艺术研究院所创新意识较弱的表现;但也体现出多年来“十大集成”作为“长项、硬性的研究课题”导致的思维惯性乃至研究惰性。通过调研,我们看到有的艺术研究院所在职能拓展方面做得较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文化主管部门赋予其“长项、硬性”的职能稳定了军心,从而进一步走出了思维惯性,盘活了研究惰性。

赋予“长项、硬性”的职能,是文化系统艺术研究院所“后集成”时期加强自身建设的关键。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赋予”还是自身的“拓展”,文化系统艺术研究院所可以胜任并且应当胜任的职能有以下6个方面:

其一,艺术研究院所应完成上级文化行政部门交办的文化规划、文化政策制定、文化热点现象分析等带有研究性的文化行政工作,这应是艺术研究院所一项基本的职能,似可称为“文化行政工作的预研究”职能。

事实上,有不少省、市的艺术研究院所承担了本省、市《“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的调研、论证、起草工作,在即将开展的“十二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的制定中也应发挥作用。

在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工作接触中,笔者曾有两个担心:一是我们是否不宜过分强调对策性、调研性课题;二是我们本系统的课题立项率是否不宜过高。现在看来,第一个担心恰恰是我们艺术研究既往的“偏见”所至;第二个担心就目前而言还有相当的距离。

其二,艺术研究院所应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摸底、申报、抢救、传承和保护性开发的职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面宽事繁,但具体工作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所辖,具体工作内容的范围事项多与艺术研究院所既往所承担的“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工作成果相关。我们注意到,不少省、市将“非遗”保护中心的职能交于艺术研究院所(如新疆、重庆等),“非遗”保护中心和艺术研究院所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避免了设置新的机构又延续了艺术研究院所既往“长项、硬性”的课题,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其三,艺术研究院所应负责艺术档案收集、建档、管理及咨询服务工作。

艺术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许多省市在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远远不够,机构的职能化、人员的专业化、档案管理的系统化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尽管也有部分省市单独设立机构来做艺术档案管理与服务工作,但往往显示出管理、服务两个方面与研究、应用的脱节。在这方面,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和艺术档案馆合二为一的做法体现出档案建设和艺术科研的双重效益,也体现出两项工作的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其四,艺术研究院所可以合并在一定时期上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专为进行艺术创作而独立设置的剧目工作室、艺术创作室等机构(有的艺术研究院所本身就是自上述机构转型而来),使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共同提高。

也就是说,我们的艺术研究院所既往多以“集成”为长项、硬性课题,研究对象多指向历史,而在当下的拓展中也应充分重视现状的研究、创新的研究,也应更多地关注艺术创作的未来指向。湖南、湖北、福建、河南等省的艺术研究院所,目前都在本省优秀剧目的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其五,条件具备的艺术研究院所,还可以与普通高等院校就艺术学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进行联合办学。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将研究成果进行文化传习,二是可以为社会也为自身培养专门人才。这样做还可以通过“教学相长”促进研究深化。事实上,各地已有不少教学单位已经在用我们研究院所的退休研究人员为他们“发挥余热”。省级艺术研究院所也希望中国艺术研究院能够发挥“龙头老大”的作用,对各地学有所长并研有所优的同志聘为硕士及博士生导师。

其六,艺术研究院所还可以承担一些艺术学研究课题申报的组织工作,这不仅有助于增强研究院所的管理意识,而且有助于促进研究课题贴近当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前沿意识。

目前,有半数以上的省(区、市)未能成立有关艺术科学研究规划管理机构,其实让艺术研究院所师其职、担其责,就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一问题。

七、艺术学课题立项要力争引导并支撑职能拓展

毕竟,艺术研究院所的职能拓展还是要以艺术科研项目为导向。“项目化生存”是目前许多高校科研机构学者的基本生存状况和通行规则惯例,当然更是我们专门的科学研究部门要正视并努力争取的现实。由文化系统艺术研究院所课题立项状况不佳引发的调研,使我们注意到这些机构在“后集成”时期因“长项、硬性”课题的缺失而陷入的困境,而我们的课题指南和课题立项工作却未能在引导和支撑艺术研究院所的职能拓展中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不久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召开“三单列”(教育、艺术、军事)学科工作会,笔者曾谈到艺术科研目前所处的“后集成”、“大艺术”和“新高潮”时期。其中“大艺术”是指艺术学正由一级学科向门类攀升,艺术院士的设置工作也已加紧向国家申请;而“新高潮”是指传统艺术学的研究领域正极大地拓展。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的评审工作交由文化部来负责组织,为使艺术科研有效地服务和促进文化建设,艺术学课题立项工作至少应当在两个方面创新工作思路:

一是就研究理念而言,要在基础性研究中加强对策性研究,要在反思性研究中加强前瞻性研究,要在学理性研究中加强技艺性研究,要在业态性研究中加强区域性研究。

二是就研究对象而言,要把既往专注于以艺术之史、论、法的本体理论研究拓展到艺术技艺传承、艺术产业链接、艺术市场营销以及艺术生产新要素、艺术服务新手段和艺术传播新媒介的研究。

就后者而言,是说我们要在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科技、公共文化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语境”中来拓展“艺术学”的项目研究。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挥支撑和提升文化建设的作用,而这个研究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方面。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抓手,前者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后者是“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

本文前述关于艺术学项目立项创新思路的第二个方面(即就“艺术对象”而言),大多涉及艺术的管理科学和艺术的自然科学。而研究自然科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我们多直呼为“文化科技”),其实也是我们艺术研究院所职能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事实上,我们对艺术学项目的创新思路,得到了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同,以及集中力量共同扶持的意向,这就促使我们一是要把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做大、拓宽,二是要把文化科技提升计划抓准夯实,三是要让科研课题立项在艺术研究院所职能拓展中充分发挥积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们既要通过课题来凝聚和锻炼队伍,也要依靠队伍来刷新和创优课题。我们的艺术研究院所要通过自己的职能拓展来证明,即便不再有“长项、硬性”的课题,我们也会显示出“长项、硬性”的能力。笔者常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同志们说,我们的工作是一年干一件事,一件事干一年甚至好几年。

以往,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只是在公布课题指南时才召集全国文化系统科研管理部门及所属文化科研学术机构开会,而课题立项又与许多艺术研究院所“失之交臂”,使大多数文化系统内部的科研人员无精打采乃至心灰意冷。所以,今年除了例行的工作会议之外,除了评审工作中要在最大限度上发挥我们艺术研究院所专家的作用外,我们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一些工作会。比如当前共同关心的艺术资源、艺术研究数据库的建设问题;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划的跨领域、跨系统的合作研究问题;比如对一些相对弱势地区课题立项工作的会诊、提升工作等等。

总之,虽不期望短时期以内能够解决所有问题,但希望通过不断沟通,不断提升,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目标。让我们拓展职能,提升效能,共同开创中国艺术研究院所建设的新局面。(责任编辑:楚小庆)

SeveralproblemsontheCurrentworkofartinstituteConstruction

YUping

(ministryofCulture,people'sRepublicofChina,Beijing100722)

文学艺术成就篇10

关键词:文艺;审美特质;文艺美学;新学科

一、现状

文艺美学是20世纪70—80年代中国学者提出并命名的一个具有原创性的新学科,而且两岸学者都付出了努力。

1976年,台湾学者王梦鸥出版了一本篇幅并不很长的书,叫做《文艺美学》。[1]这是我所知道的第一部使用“文艺美学”这个术语和名称的论著,仅此,就有开创之功。该书上下两篇共十一章,上篇七章论述西方自古希腊至20世纪文艺美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下篇四章论述文艺美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在这本书中,虽然作者并没有对“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对象、性质、内容、范畴、方法等加以阐发,看起来,这个书名和术语的使用似非刻意建立什么新学科,也许当时还没有建立新学科的自觉意识,但是,作者显然清醒地意识到、并且十分看重文艺与审美的内在关系。在下篇第一章“美的认识”中,他在引述了韦礼克与华仑著《文学论》中的一段话“艺术是服务于特定的审美目的下之符号系统或符号的构成物”之后,说道:“倘依此定义来看,则所谓文学也者,不过是服务于特定的‘审美目的’下之文字系统或文字的构成物而已。它不同于其他艺术,在于所用的符号不同,但它所以成为艺术品之一,则因同是服务于审美目的。是故,以文学所具之艺术特质言,重要的即在这审美目的。反之,凡不具备这审美目的,或不合于审美目的,纵使有文字系统或构成,终究不能算作艺术的文学。[1]重视文学艺术的“审美目的”,认为它是“重要的”“文学所具之艺术特质”,舍此则“不能算作艺术的文学”;并且把文学艺术的审美特质作为重要的观察角度和研究内容。这,正是后来文艺美学的倡导者们所竭力强调的文艺美学作为一个特定学科的重要品格之一。

几年之后,“文艺美学”作为一个新学科,被大陆学者有意识地提了出来,并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学科建设。首先是北京学者胡经之在1980年春中华美学学会上提出,应在大学艺术和文学系科开设文艺美学课程,并在1982年的《文艺美学及其他》一文中对这一学科作了说明:“文艺美学是文艺学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关于文学艺术的美学”,文艺学和美学的深人发展,促使一门交错于两者之间的新的学科出现了,我们姑且称它为“文艺美学”。[2]此后一些年,许多学者以浓厚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或撰文陈说,或开会研讨,对文艺美学作为一个新学科是否能够成立、如何定位,以及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畴、方法等,发表见解,切磋琢磨。更值得重视的是,多年来,有一批学者对文艺美学情有独钟,长期潜心研究,执着著述,发表和出版了一批打着“文艺美学”标志或没有打着“文艺美学”标志实际上却是文艺美学的论著;创办了文艺美学刊物;编辑出版了文艺美学丛书;此外,还出版了一批部门艺术美学和古典文艺美学专著、丛书。许多大学开设文艺美学课程,培养文艺美学研究生。③还有的大学成立了专门的文艺美学研究机构。④总之,学界同仁共同努力,取得了学科建设的实绩。依我之见,如果从1976年王梦鸥出版《文艺美学》算起至今27年或从1980年胡经之有意识倡导开设“文艺美学”课程算起至今23年,文艺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学科,虽然仍有不同意见,但总体上看已经基本确立,渐成气候。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建设情况以及它所以能够成立的标志性工作成绩,我在2001年出版的《艺术的哲学思考》[3]一书中《论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一节里,曾作过粗略的论述,现再作些补充:

第一,初步认定了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大多数学者认为,文艺美学是介于文艺学和美学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是文艺学和美学相杂交、相结合的产物。它同文艺学以及美学一样,属于人文学科。但它既不等同于文艺学—它具有文艺学的某些品格又不完全是文艺学,也不等同于美学—它具有美学的某些品格又不完全是美学。它可以被称为关于文学艺术的美学,也可以说它是对文学艺术进行美学研究的文艺学,因此,当初胡经之“姑且称它为文艺美学”这个命名,20多年来已经得到学界大多数同行认可和使用,它概括了这个新学科来自于双亲(文艺学和美学)的特性,相对而言,叫它“文艺美学”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与学科性质的认定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科位置的测定,或者说学科性质的认定同时也意味着学科位置的测定。因为文艺美学介于美学和文艺学之间,既相关于美学,又相关于文艺学,因此可以分别从美学和文艺学两个系统测定它的位置。在美学系统中,纵向看,文艺美学处于一般美学和部门艺术美学之间的中介地位上,有人说:“文艺美学和普通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这种联系和区别,又类似于各部门美学和文艺美学之间的关系。如果说,相对于普通美学而言,文艺美学是特殊;那么相对于各部门美学来说,文艺美学则又是一般……文艺美学以普通美学的逻辑终点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而部门美学则又以文艺美学的逻辑终点为自己的逻辑起点。这样,就形成了整个美学科学中的不同层次、不同系统、不同学科。”[4]就是说,一般美学(普通美学)结束的地方正是文艺美学的开始的地方,文艺美学结束的地方正是部门艺术美学的开始的地方。横向看,文艺美学同现实美学(生活美学)、技术美学等一起,并列共同组成美学的分支学科。在1992年出版的《文艺美学原理》[5]中,我曾画了一个坐标图:

一般美学

|

现实美学—文艺美学—技术美学……

|

部门艺术美学

(文学美学、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美学……)

在文艺学系统中,文艺美学是文艺学诸多分多学科中的一支,它与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文艺哲学、文艺伦理学等等处于并列关系,如下图:

文艺学

|

文艺美学——文艺伦理学——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文艺文化学

第三,与学科性质的认定、学科位置的测定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科对象的确定。文艺美学有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周来祥认为,“假如说,一般美学研究各种审美活动的共同规律,那么文艺美学则是在此共同规律的基础上,对艺术美(广义上等于艺术,狭义上指美的艺术或优美的艺术)独特的规律进行探讨,”;而各部门艺术美学(文学美学、绘画美学、音乐美学、戏剧美学等等)则“研究特殊的文学艺术形态的审美特点与审美规律”。[6]也许周来祥“共同规律”、“特殊规律”等用语带有太强烈的“普遍主义”、“本质主义”色彩,但他这段话的主导倾向和整个意思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在1992年出版的《文艺美学原理》中也曾论证道:审美活动有着十分广阔的领域,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审美活动,生产劳动和科学技术活动中也有大量审美现象存在,文学艺术更是审美活动的专有领地,一般美学以上述所有审美活动为对象范围,它要研究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等所有这些领域审美活动带有共同性的一般形态,并且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这种一般形态的特殊表现,研究一般形态和特殊表现的复杂关系。它的研究结果、得出来的结论,应该有更广阔的概括性和适应性。与此相比,文艺美学的对象范围要小得多,它集中研究文学艺术领域中的审美现象甲一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或者以审美为视角研究文学艺术的特性,它所得出的结论适应于文学艺术领域而不适应于或不完全适应于其他领域(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科学技术)的审美活动。譬如,文学艺术总要创造一定的审美物象,即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材料把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意象固定下来、外化出来,使读者或观众能够感受得到;而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则不必如此,到香山看红叶的人不必先用画笔和颜料把红叶的美画下来(即创造出审美物像)再去欣赏。研究如何创造审美物象,就是文艺美学不同于一般美学以及生活美学、劳动美学、科技美学……的特点之一。这仅是一个例子,类此还可以举出许多。这是将文艺美学同一般美学及生活美学、科技美学、劳动美学等相比a1}}如将文艺美学同部门艺术美学相比,则可i%看3?i文艺美学的对象范围比部门艺术美学要广。文艺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所有门类的文学艺术领域的审美活动;而部门艺术美学则只着重研究它那一门类自身领域的审美活动的性质和特点,如文学美学—文学领域,绘画美学—绘画领域,音乐美学—音乐领域,戏剧美学—戏剧领域,等等。如果说文艺美学研究文学艺术所有领域审美活动的一般形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一般形态的特殊表现,研究一般形态与其特殊表现的关系;那么,部门艺术美学则专门研究自己特定领域审美活动的特殊形态、特殊性质、特殊表现。文学艺术的每一特定门类都有其不同于一般形态的特殊性,各个门类之间也有互不相同的特点。例如,仅从不同媒介这个角度而言,文学用语言创造审美形象,绘画用线条、色彩创造审美形象,音乐用音符、旋律创造审美形象,戏剧用包括演员在内的一切舞台艺术手段创造审美形象……它们之间虽有相通之处但并不相同,这都是各个部门艺术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是它们同文艺美学的不同之处,也是各个部门艺术美学之间相区别的地方,顺便说一句,从对一般美学、文艺美学、部门艺术美学不同对象范围的考察以及与此相联系对它们学科性质和学科位置的认定,我们可以断定,一般美学可以包括而不能代替文艺美学,文艺美学可以包括而不能代替部门艺术美学,它们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此外,从文艺学系统来看,文艺美学因其着重研究文学艺术的审美特性,而与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文艺伦理学、文艺文化学、认识论文艺学、政治学文艺学等的研究对象相区别,这似乎不用多说。

由以上几点,我们能够得出结论:文艺美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①[1]

二、未来

最近20—30年来的世界,越来越明显地笼罩在“全球化”的天空之下。生活在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人们,就其总体而言,大都在“市场化”脚步的催促声中,选择、追求、竞争、奋斗、发展……社会生活、审美活动、文学艺术、学术文化,也自愿地或被迫地承受着“全球化”、“市场化”无孔不入的渗透,往前运行;而在它们或急或慢的前行身影之中,敏感的学者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值得深思、值得研究的动向和特征,其中与本文讨论的文艺美学问题关系最紧密的就是: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的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艺术是否会终结或消亡的问题再次受到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不思考:美学、文艺美学向何处去?美学、文艺美学还有没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据我所知,上面所说“敏感的学者”中,有两个代表人物值得一提,他们是美国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Shusterman)和德国学者沃尔夫冈·沃尔什(wolf'gangwelsch)。他们在最近十余年发表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文章和著作,特别关注“全球化”语境和“市场化”氛围中出现的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的动向和特点,提出应对措施,主张突破以往那种脱离生活实践而只局限于艺术领域的狭义美学模式,展现自己新的理论蓝图。

在舒斯特曼看来,审美活动本来就渗透在人的广大感性生活之中,它不应该、也已经不可能局限于艺术的窄狭领域;相应的,美学研究也不应该局限于美的艺术的研究而应扩大到人的感性生活领域、特别是以往美学所忽视的人的身体领域、身体经验的领域。就此,舒斯特曼提出应该建立“身体美学”。他认为,不能将哲学视为纯粹学院式的知识追求,而应看作是一种实践智慧,一种生活艺术;哲学与审美密切相关,传统的哲学应该变成一种美学实践,应该恢复哲学最初作为一种生活艺术的角色。这些思想集中表现在舒斯特曼1992年出版的《实用主义美学》和1997年出版的《哲学实践—实用主义和哲学生活》①之中。舒斯特曼说:“一个人的哲学工作,一个人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将不仅只是通过文本来追求,而且也通过身体的探测和试验来追求。通过对身体和其非言语交际信息的敏锐关注,通过身体训练—提高身体的意识和改造身体怎样感觉和怎样发挥作用—的实践,一个人可以通过再造自我来发现和拓展自我知识。这种对自我知识和作为转换的追求,可以构成一种越来越具体丰富的、具有不可抵制的审美魅力的哲学生活。”又说:“哲学需要给身体实践的多样性以更重要的关注,通过这种实践我们可以从事对自我知识和自我创造的追求,从事对美貌、力量和欢乐的追求,从事将直接经验重构为改善生命的追求。处理这种具体追求的哲学学科可以称作‘身体美学’。”在这种身体的意义士经验应该属于哲学实践。

德国美学家沃尔什也认为,目前全球正在进行一种全面的审美化历程。从表面的装饰、享乐主义的文化系统、运用美学手段的经济策略、到深层的以新材料技术改变的物质结构、通过大众传媒的虚拟化的现实、以及更深层的科学和认识论的审美化,整个社会生活从外到里、从软件到硬件,被全面审美化了。美学或者审美策略,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美学不再是极少数知识分子的研究领域,而是普通大众所普遍采取的一种生活策略。因此,要重新理解审美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把美学从对美的艺术的狭隘关注中解放出来:“美学己经失去作为一门仅仅关于艺术的学科的特征,而成为一种更宽泛更一般的理解现实的方法。这对今天的美学思想具有一般的意义,并导致了美学学科结构的改变,它使美学变成了超越传统美学、包含在日常生活、科学、政治、艺术和伦理等之中的全部感性认识的学科,美学不得不将自己的范围从艺术问题扩展到日常生活、认识态度、媒介文化和审美一反审美并存的经验。无论对传统美学所研究的问题,还是对当代美学研究的新范围来说,这些都是今天最紧迫的研究领域。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将美学开放到超越艺术之外的做法,对每一个有关艺术的适当分析来说,也证明是富有成效的。’”沃尔什还说:“自从鲍姆加通对科学的审美完善的设计、康德的审美的先验化、尼采对知识的审美和虚构的理解,以及20世纪科学哲学与科学实践在完全不同的形式中所发现的科学中的审美成分,真理、认识和现实已经显示自己显然是审美的。首先,审美要素对我们的认识和我们的现实来说是基础的,这一点变得明显了。这是从康德的先验感性——接着鲍姆加通的准备——和今天对自然科学的自我反思开始的。其次,认识和现实是审美的,这在它们的存在形式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证明。这是尼采的发现,这一点已经被其他人用不同的术语表达出来了,并达到了我们时代的构成主义。现实不再是与认识无关的,而是一个构成的对象。尽管附加的现实具有的审美特征,非常明显只是第二性的,但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我们最初的现实中也存在一个最好被描述为审美的成分。审美范畴成了基础范畴。’,”

舒斯特曼和沃尔什都认为,审美渗透在感性生活领域,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是一个普遍趋向,目前全球正经历着全面审美化进程。面对这种事实,他们从重新解读鲍姆加通,突破传统的狭义美学的框框,发掘鲍姆加通“美学”(aea':netics')的“感性学”含义,将美学研究范围扩大到感性生活领域,使美学成为研究感性生活、研究广大审美活动的学科,成为一种“身体实践”,成为“第一哲学”,成为一种更宽泛、更一般的理解现实的方法。对照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国外某些文化情况,以及我们所看到的中国目前的文学艺术和美学实际,虽然我并不完全赞成舒斯特曼和沃尔什的看法,但如果不作绝对化的理解,他们是有部分道理的。现在的确出现了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艺术与生活界限模糊的现象。大众文化、流行歌曲、广告艺术、卡拉oK、街头秧歌、公园舞会、文化标准化……所有这些现象都使人难以把审美与生活绝然分开,也很难把生活与艺术绝然分开,同时也难以把审美与功利绝然分开(广告中有审美,但最功利)。这些新的现象,生活中这些新变化,对传统美学的“审美无利害”、纯文学纯艺术、艺术创作天才论、艺术个性化……等等观念,进行了猛烈冲击。它们是审美,也是生活;是生活,也是艺术;是“制作”,也是“创作”;是“创作”,也是“欣赏”……它们已经远远越出以往神圣的纯洁的“艺术殿堂”,普通得像村姑、像牧童、像农夫、像工人、像教师、像蓝领也像白领……它们的参与者不用打上领带、撒上香水、一尘不染地走进音乐厅,而是席地而坐听演唱,有时自己跑上去又歌又舞,是演员也是观众,散场时拍拍屁股上的灰就走;还有,现在“贵族们”穿上了“下等人”的服装,而所谓“泥腿子”则西服革履,在某些场合你辨不清身分。

在某些人看来:既然审美与生活合流了(审美即生活、生活即审美),艺术与生活模糊了(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生活),那么,艺术是不是就此终结或曰消亡?艺术如果终结了、消亡了,文艺学、美学、文艺美学还有必要存在吗?

但是我认为不必忙着下判断、作结论。必须仔细考察和思索一下:艺术是不是真的“熔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不存在了,从而,黑格尔的“艺术终结”断言成为现实了?

未必如此。

我的基本看法是:

第一,必须承认生活与审美、生活与艺术关系的这些新变化、新动向。文艺学、美学、文美学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和动向做出理论了的调整,对新现象做出新解说,甚至不断建立新理论。就此而言,舒斯特曼和沃尔什的理论新说是很有价值的。

第二,对上述生活与审美、生活与艺术的这些新变化、新动向也不能夸大其词,如詹明信所描述的那样:“在后现代的世界里,似乎有这种情况:成千上万的主体性突然都说起话来,他们都要求平等。在这样的世界里,个体艺术家的个体创作就不再那么重要了。艺术成为众人参与的过程,不只是一个毕加索。”似乎艺术、艺术家在这种“平等”、“人人参与”、“标准化”之中,失去意义和价值了,艺术与生活完全合一了;似乎人人都成为毕加索,从而毕加索就销声匿迹了,艺术家就不存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人类的整个生活和艺术并不都是这样。以往把艺术放在象牙之塔中、与生活隔离看来,是不对的;现在倘若把艺术完全视同生活,也不符合事实。以往的那些所谓高雅艺术(剧场艺术、音乐厅艺术、博物馆艺术……)和艺术家作家的创作,并没有消失,恐怕也不会消失。人是最丰富的,人的需要(包括人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艺术爱好)也是最丰富、最多样的。谁敢说,古希腊的雕刻、贝多芬的音乐、曹雪芹的《红楼梦》、泰戈尔的诗……过几百年、几千年就没人看了、没人喜欢了?谁敢说,以后就永远不能产生伟大作家、伟大艺术家?帕格尼尼时代的普通人小提琴没有帕格尼尼拉得好,今天的人小提琴没有吕思清拉得好,将来,恐怕还会出现普通人与帕格尼尼、吕思清式的小提琴家之间的差距。艺术天才还会存在,艺术个性还会存在。面对“全球化”浪潮下产生的所谓“文化标准化”,更应该强调艺术个性。詹明信曾说:“全球性的交流,包括互联网,距离感的消除,这些都是积极的,可喜可贺的……全球化在各地都在促进标准化。这种标准化影响到文化问题,使文化也产生了标准化,相同的媒介在全世界到处宣扬。目前的文化远不是差异大的问题,而是越来越趋向同一的问题。我们有一件好东西,就是文化差异,是可喜的。我们也有两件坏东西,一件是经济标准化,另一件是文化标准化。”〔凡〕我赞成这种反对文化标准化的态度。审美趣味永远千差万别(“趣味无争辩”是对的),艺术个性永远千种百样。

第三,即使就上述生活与审美、生活与艺术的新变化、新动向而言,也还要作具体分析。审美融合在生活里了,艺术融合在生活里了,这并不是表明审美和艺术真的消失或消亡,而只是表明它们转换了自己的存在形式。在这里我还想引述美国学者詹明信与中国学者在北京《读书》杂志进行座谈时说过的两段话。詹明信说:“在六十年代,即后现代的开端,发生了这样一种情况:文化扩张了,其巾美学冲破了艺术品的窄狭框架,艺术的对象(即构成艺犬的内容)消失在世界里丁。有一个革命性的思想是这样的:世界变得审美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本身变成艺术品了,艺术也许就消失了。这看卜去是黑格尔的思想,因为黑格尔说,艺术被哲学取代了。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们说,黑格尔并不是说艺术的对象没有了,因为生活需要更多装饰。”又说:“……艺术对象的消失被德里达称之为自由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变成了空间而不是客体……在美国,当今一种重要而兴旺的艺术形式,它正在取代简单的油画和旧的框架意义上的艺术形式,没有艺术对象,只有空间。对艺术对象不进行研究。艺术对象的消失被解构主义者说成是艺术的死亡,是一种毁灭。”但詹明信并不赞同“审美消失论”和“艺术消失论”。现实生活中发生了审美生活化和生活审美化、艺术和生活的界限不清的现象,这都是事实。但这只是表明艺术的对象、构成艺术的内容,消失在世界里了,只是说艺术的对象(构成艺术的内容)转换了存在的位置和形式,却并不是说它们不存在了;更不是说审美和艺术不存在了。譬如,广场歌舞、狂欢,当然可以视之为人们的一种特殊生存形式;但它是人们生存的娱乐、审美、艺术形式,而不是人们生存的生产形式。审美和艺术融合其中了,但还是可以从中找出它们的影子来。它们并非从此消亡和终结。或者按詹明信的说法,只是因为“文化扩张”、“生活本身变成艺术品了”,因此,原来意义上的艺术对象(构成艺术的内容),消融在“文化”、“生活”、“世界”里了,这即产生了所谓“艺术的消失”或“艺术的终结”。其实,艺术还照样存在,审美、装饰照样需要,只是它不是象过去那样与“生活”、“文化”、“世界”隔离开来、独立出来,而是与“生活”、“文化”、“世界”融合在一起,从而也就不易于被人们单独挑出来指指点点而已。美、崇高、丑、卑下、悲、喜……永远存在,艺术永远存在,可能存在的方式、形态有变化,如詹明信所说:“但在如今的社会里,艺术和文化运作具有经济的性质,其形式是广告,我们消费事物的形象,即物品形象中的美。”[8]

因此,审美活动和文学艺术不断发展变化,审美和艺术可以有新的方式、形式、形态,变换无穷。然而,我坚信审美不会消亡、艺术不会消亡。由此,对审美和艺术的JV握和思考不会消失,文艺学、美学、文艺美学也会存在下去,井且随社会现实、审美活动、i.学艺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仅就文艺美学而言,第一,目前就急需对审美和艺术的新现象如网络文艺,广场文艺,狂欢文艺,晚会文艺,广告艺术,包装和装饰艺术,街头舞蹈,杂技艺术,人体艺术,卡拉oK,电视小说,电视散文,音乐tV,等等,进行理论解说

第二,的确应该走出以往“学院美学”的狭窄院落,吸收舒斯特曼和沃尔什的有价值的意见,加强它的“实践”意义和“田野”意义。文艺美学绝不仅仅是“知识追求”或“理性把握”,也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往纯文学、纯艺术的“神圣领地”,而应该到审美和艺术所能达到的一切地方去,谋求新意义、新发展、新突破。

总之,文学艺术不会消亡,文艺美学不会消亡,它们会应新的历史文化环境和自身内在发展的需求,不断变化、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梦呜,文艺美学[m].台北:远行出版社,1976.

[2]胡经之.文艺美学及其他[a].美学向导[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3]杜书流,艺术的哲学思考[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2001.

[4]周来祥文艺美学的叶象与范围[a].周来祥美学文选:上[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杜书瀛.文艺美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6]周来祥,再论文艺美学的对象、范围与任务[a].周来祥美学文选:上[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