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3:49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篇1

【关键词】绿地投资跨国并购

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主要有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而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也是在不断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的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这么多年,基本以合资,合作和独资等新建投资为主。最近几年,跨国公司开始在我国基础材料,消费品生产等领域进行收购。跨国并购在国际上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流方式。按照数据统计,在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额中,以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占85%以上。而在我国跨国并购还不到10%,但是,从长远看,外资并购将会日益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这一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本文在对两者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绿地投资逐渐减少,而跨国并购逐渐增加的原因。

一、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比较分析

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对投资企业和东道国都各有利弊。跨国企业选择进入方式的时候就要选择较有优势,能创造较多利润的方式。而东道国对进入方式的偏爱,也是受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各自的优缺点影响的。绿地投资对跨国企业和东道国的利弊(见表1)。

表1绿地投资对跨国企业和东道国的利弊

跨国并购对跨国企业和东道国的利弊分析(见表2)。

表2跨国并购对跨国企业和东道国的利弊分析

二、中国利用外资方式的现状和趋势

近几年来,跨国公司在国内重工业化,基础材料,消费品生产等领域进行收购的案例也是呈出不穷。

2006年,安塞乐与莱钢集团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溢价购买莱钢38.41%股权,与莱钢集团并列成为莱第一大股东;荷兰喜力参股粤海啤酒;还有正在审批中的安塞乐―米塔尔收购我国东方集团等。随着我国加入wto,跨国公司在我国金融、保险、旅游、商业零售等行业的并购投资也不断涌现。如汇丰银行参股交通银行;摩根士丹利收购永乐家电等。从1990年开始跨国并购在我国的绝对数额排除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整体上是上升的,1990年还只有800万美元的并购额,1991年就翻了几番,达到1.25亿,一路上升到1996年的19.06亿美元,由于1998年中国洪涝灾害导致跨国并购的减少。但之后就一直增加,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的统计,2003年还只有38.2亿美元,2004年就上涨到了67.88亿,几乎涨了一倍。2005年进一步上涨到82.53亿美元。

不仅绝对数额一直在增加,而且从1990年到2006年,外商在我国的并购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也是上升的(见图1)。

图11990-2006年跨国并购占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

(数据来源:UnCtaDFDi/tnC数据库)

从图1可以看出外商在华并购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比例在排除了经济周期性的变影响,整体是上升的。特别是最近几年,比例上升到10%以上。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委员会的投资报告展望中,外商在中国的并购预期是上升的,在2007到2009年的数据超过了20%。这说明外资在中国的并购会逐渐增加。

三、跨国并购逐渐增加的原因

1、主观原因分析

第一,跨国并购的优点导致跨国公司更喜欢跨国并购。跨国并购的优点正如前面讲的可以迅速进入目标国获得资产,占领市场。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在经贸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中国也降低了外资进入的门栏。外资势必争先恐后的想要进入中国市场,而要想快速抢占中国市场,跨国收购和兼并便是最好的方法。

第二,跨国公司获得签约和履约能力的较便捷的方法。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的目的就是获得签约和履约能力。如果跨国公司自己不具备,也暂时不能通过自身培养签约和履约能力,又因其没有控制权而很难获得这样的签约和履约能力,跨国公司只有考虑以并购来“购买”这种能力,而且要是目标公司处于破产境地,跨国公司还可以获得“溢价”效应。

第三,跨国公司为了避开我国某些绿地投资政策进入中国特定产业市场的方法。进入我国汽车整车领域就是一例。我国政府曾经规定若干年内暂缓审批整车合资项目,迫使国外汽车公司转向通过收购方式来绕过这一政策限制而进入我国。

第四,跨国公司R&D投资管理的需要。跨国公司对其公司的研发能力也是很关心的。跨国公司对具有一定R&D能力的公司进行并购,不仅可以获得研发资金,还可以获得人才、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资源,而这是绿地投资无法给予的。在中国,成为目标企业的企业一般都是行业内的骨干企业,都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跨国公司是很乐意并购这种企业的。

第五,跨国公司追求利润的动机所致。跨国公司如果能以较低的价格购买一个不错的企业,他当然不会选择去自己建一个企业,因为这样获利空间大。在我国国企改革前后,企业体制不完善,机制不灵活,尤其是资金短缺等经营上的困难导致濒临倒闭的企业,外商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购买,而且还能获得其他效用,使其坐享利润。

第六,跨国公司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主要战略手段。面对竞争压力,全球自由化,外商就通过并购快速的获得竞争力。这也是跨国并购的优点所在。

外商对中国采用并购的方式一直是很感兴趣的,但是由于中国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如无法解决人员安置,并购价格等问题,所以,中国一直都是绿地投资为主。将来,绿地投资就会被跨国并购取代而成为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

2、客观原因分析

第一,政府利用外资政策法规的逐步完善。以前的政策主要是针对“绿地投资”的,并不完全适合于并购投资,使得外商因为不确定性而不敢采用并购方式。为了规范外资并购的健康发展。2003年,原外经贸部颁布了《外资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2006年,商务部等八部委有联合颁布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这一规定为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拓宽了渠道和手段。中国商务部条法司副司长郭京毅说:“新的规定意在拓展外资利用渠道,从未考虑对外资进行设限。”这就让跨国公司一颗悬着的心踏实了。

第二,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我国吸引外资一直以绿地投资为主,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日趋完善,并购方式也会增加。

第三,国内资源现状也引起绿地投资的减少。以前,中国的低廉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吸引了大量外商前来建厂。国内资源要素的逐渐紧缺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绿地投资”在中国的优势逐渐不如其他国家,从而就有了并购投资方式的需求。

第四,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也带来了投资方式的转变。在国企改革的同时,国企自身的矛盾也逐渐的显现,企业布局分散,结构失衡等导致国有企业的资产价格一跌再跌。一些民族品牌也面临困境,甚至不得不将产品品牌出售,跨国公司就乘这些机会并购这些企业;而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开展,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和企业对并购的逐步认可,也使得外商开始从新建投资转向并购。

第五,政府和企业对并购的需求。在国企资产重组时,政府希望与势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合作;而且重组时还涉及地方利益和税收的归属等问题,外资不存在这些问题,政府也希望外资并购来解决这一问题。在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形势下,单纯的资金投入对我国国有企业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他们需要的是能带来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同时又能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合作伙伴。

我国的投资环境对并购也逐渐敞开了胸怀,在我国的政策法规、经济环境越来越好的将来,我国的外商并购也会赶上国际水平。针对外商投资的这种变化趋势,政府应该准确评估并购所产生的效应,以及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和经济安全的影响,进一步完善跨国并购的政策法规,明确对外资的管理思路。而企业应该积极面对这种挑战,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有效的利用外资。

【参考文献】

[1]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J].中国外资,2003(3).

[2]田立新、尹坚:跨国公司跨境并购与绿地投资的比较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篇2

内容摘要:一国的外资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总体和天津区域性的外资结构特征,然后以天津市为例,选取天津市的数据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外资结构与经济增长进行相关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外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利弊,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有所启示。

我国外资结构的特征

(一)外资的产业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产业分布以制造业为主,服务贸易领域吸收外资增势良好。截止至2009年,第二产业在我国整体外商投资产业中,占绝对主体地位。外商投资的重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向90年代初资本密集型工业,近年来又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增势良好,但内部投资结构不平衡,表现为投资严重向房地产业倾斜,而直接服务于生产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商业、信息服务等行业引进外资十分缓慢。

天津作为近年来吸引外资较多的城市之一,在坚持“支柱产业更强,高新技术更大,传统工业更精”的发展原则下,确立了电子信息、化工、汽车、冶金、生物和新能源六大支柱产业,以及电子信息产品、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天津产业发展的重点,并以此为导向吸引了一大批技术资金密集型的外资项目。这些项目的建成不仅在天津工业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天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天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除了通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外,还积极引导外资发展第三产业。2009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合同外资额近100亿美元,同比增长7%,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速2.6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市合同外资额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的比重分别达72%和54.2%。

(二)外资的方式及来源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跨国公司大多以合资方式进入我国。但随着我国外资政策的放开和跨国公司在华的经验累积,选择独资或合资控股形式的投资势头正在迅速发展,而新合资浪潮也大多以外方绝对控股为前提。我国外商投资的来源比较集中,近九成的外商实际投入资金来自中国香港、维尔京群岛、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十个国家和地区,来自欧盟的外商直接投资也迅速增长。

在天津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采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三种方式。2000-2009年,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每年基本都占到90%以上,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已经成为天津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应注意到,外商独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占到一半以上,并且呈上升趋势。

从天津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来看,来自香港地区的资金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美国和日本在天津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共占30%。

(三)外资的区域分布

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的区域分布仍以东部地区为主。以天津为例,天津市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滨海新区。2009年全年新批外资项目596个,合同外资额138.38亿美元,同比增长4.4%;实际利用外资90.2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引擎作用明显,全区合同外资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分别为99.39亿美元和53.78亿美元,分别比2008年同期增长8.3%和22.2%,分别占全市合同外资和实际直接利用外资的72%和59.6%。

尽管滨海新区吸引了天津市绝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但也应看到,近几年其他各区都不同程度的加快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速度,大多数区县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滨海新区的增长速度。

外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天津市的数据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对外资的产业分布、外资方式与天津市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一)外资产业分布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天津经济增长与外资投资企业在天津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之间的回归模型,以找出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各自利用外资的情况对天津经济增长影响的强弱。数据选用1990-2009年天津的有关统计数据。

回归的结果见方程式(1)。

lnGDpt=0.726+1.084*lnGDpt-1-0.026*lnFDi1t-0.174*lnFDi2t-1+0.133*lnFDi3t(1)

(6.15)(23.16)

(-2.86)(-4.26)(4.85)

其中,t和t-1分别表示本期和上一期;FDi是外国直接投资,lnGDp为天津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lnFDi1、lnFDi2和lnFDi3分别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天津的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对数值。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该系数的t统计值。在式(1)的回归结果中,R2=0.998,aDR2=0.997。F检验的临界值为F0.05(4,9)=3.63,方程(1)的F值为1026.55654,通过F检验。t检验的临界值,t0.05/2,9=2.26,各解释变量均通过检验。

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在天津的经济增长中,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的经济增长贡献大。

其二,在外资产业分布中,本期分布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上一期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及本期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大,说明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天津经济增长存在某些滞后影响。

(二)外资方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用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天津经济增长与外资在天津投资企业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找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这三种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对天津经济增长的影响。数据选用1990-2009年天津的有关统计数据。回归的结果见方程式(2)。

lnGDpt=0.918+0.964*lnGDpt-1-0.046*lnHZt-1-0.037*lnHZUt-0.024*lnHZUt-1+0.05*lnDZt(2)

(8.93)(44.15)

(-2.79)(-4.30)(-3.29)

(5.29)

lnHZ、lnHZU和lnDZ分别为外国直接投资在天津以合资企业的方式、合作企业的方式和独资企业的方式实际利用外资额的对数值。

括号内数字分别为该系数的t统计值。在式(2)的回归结果中,R2=0.999,。F检验的临界值为F0.05(5,8)=3.69,方程(2)的F值为

1597.249,通过F检验。t检验的临界值,t0.05/2,8=2.31,各解释变量均通过检验。

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其一,在天津的经济增长中,外国直接投资在天津以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和独资企业的三种方式实际利用外资额对天津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相同,但独资企业贡献稍大些。

其二,在外资投资的三种方式中,合资方式以上一期的利用外资额影响天津本期经济增长,合作方式以本期和上一期的利用外资额影响天津本期经济增长,独资方式以本期利用外资额影响天津本期经济增长。这说明由于可能受到中国政府的政策影响,合资和合作方式比独资方式的灵活性稍差些,因此对天津经济产生的影响要在下一年度才能体现出来。

外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利弊分析

上文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结构与天津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作了实证分析,从上面的模型可以看出,现有的外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利又有弊。

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式(1)),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来看,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外资大量流入并投向第二、第三产业是促进产业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同时,与外国直接投资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传播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

从利用外国直接投资的方式来看(式(2)),外国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采取独资经营方式,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外商也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控制企业的股权。外商千方百计取得企业的控制权主要是因为:一方面,随着国内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环境正在形成之中,外商在华独资经营的环境明显改善,外商不再依赖中方投资者与其合作以求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许多特点;另一方面,为了保守其技术秘密以保持其更加持久的竞争优势,外商采取独资经营方式的更重要企图在于更大程度地控制投资所在地的产业和垄断市场。

政策建议

(一)改善投资软环境,提高引资水平

我国对自身“软环境”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保持经济发展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建立和完善既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又符合自己具体情况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加快调整金融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步伐。

(二)完善投资产业政策,加速制造基地转化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分布在第二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因此,在制造业吸引外资方面,应积极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企业从单个项目转向全方位的系统化投资,构建新型产业链和产业群,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使我国在跨国公司全球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从低技术加工组装基地向较高技术含量的制造基地转化。

(三)拓宽引资领域,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分布在第三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比在第一产业的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因此,应积极引导外资投向商贸、物流、医疗、教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另外,天津市应紧紧抓住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开放和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有利契机,在滨海新区审慎推进金融、保险、证券等敏感领域的对外开放。

(四)拓展引资方式和渠道,推动经济发展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外商独资已经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且呈上升趋势。但应注意的是,在世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条件下,跨国公司的并购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方式,因此应重视完善企业的并购环境,为并购式外资进入创造条件,扩大引资规模。

另外,在天津的外国直接投资,来自香港地区的资金比重最大,其次是美国和日本。基于此,天津应积极构建海外招商网络,加快在美国、日本和欧洲设立天津市招商海外工作站,拓展现有引资渠道,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2009年天津市实际利用外资90.2亿美元增长22%[eB/oL].北方网,2010

2.刘佳川,黄斐怡,王乐.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3.聂扬.外商直接投资状况分析[J].改革与开放,2009(11)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篇3

关键词:FDi产业结构招商引资

海南建省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在海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海南省在招商引资方面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设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对海南省的招商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新、更高的要求。然而,海南招商引资战略的选择中缺乏从产业选择和区域选择方面对外资投入的方向性引导,研究海南省招商引资战略方向问题和外商投资项目评价体系问题对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都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三次产业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外部资金的投放、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的正的溢出效应,直接或间接带动了海南省产业发展和升级,同时,海南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流向、方式和效益。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结构、流向受制于外资吸收地产业结构因素,即三次产业的发展情况。

本论文在产业结构因素方面选取1988-2009海南省三次产业(分别记做pi、ti、Si)的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通过Granger(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在短期内,第一产业(pi)及第三产业总产值(Si)是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即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总产值和外长直接投资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在以上因果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进行数量分析,得到:lnFDi=0.322847-1.566542*lnpi+2.140983*lnti

即: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FDi自然增长0.322847;第一产业每增加1%,海南省吸引外资下降1.566542%,第三产业每增加1%,海南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增加2.140983%。这个结论符合海南省第三产业产值增加,外商直接投资也迅猛增加的客观事实。

二、招商引资的产业方向选择

近些年,海南招商引资的发展迅速,卓有成效,开放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一、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的进行,第三产业的开放也在逐步推进,在新时期海南做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吸收外资的产业规划、区域规划,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外资的投资效益。

(一)坚持把第三产业的招商引资作为长期的战备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海南发展第三产业具有五大优势,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体制优势、生态优势、产业优势。海南省现阶段第三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很多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国际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制约了整个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外资第三产业中的很多领域都有着明显优势,海南在法理发展对第三产业的招商引资的同时,应对第三产业进行细分,根据不同层次要求,充分利用外资的管理优势、技术优势来发展海南较为薄弱的生产行业。海南招商引资围绕建设热带海岛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产业发展方针进行开发建设,使海南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将海南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经济行政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作用,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产品互动、体制创新的全省第三产业一体化。

(二)对房地产业的招商引资注重质量,进行适度引导

海南的房地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保持高涨态势,在海南省经济增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房地产业在保持现在招商引资方针的同时,不能对其过度依赖,应更加注重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质量取胜。开发应顺应海南形成旅游岛的形势,加大发展旅游度假的产品,主要的发展与旅游、与体育等产业相关的房地产相关的产品,配置地方稳定税源,并适度控制普通商品房的开发。

(三)合理布局农业产业的招商引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海南农业是地方经济中的弱质产业,突出表现在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集约化程度低。加大对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首先要加快对农业先进技术和项目的引进,加大政策倾斜度,对农业投资进行合理布局,着重引导资本流向独具海南特色的产业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吸引外资投入到食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产业,培育一批热带果蔬、水产品、畜产品、橡胶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此外,进一步鼓励和落实大型农产品贮藏集散物流中心建设,在此基础上推进农产品质量标准化控制和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使海南农产品走上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

三、招商引资的投资方式选择

海南省的招商引资初期以合作方式为主;90年代中期以前合资企业成为首选;90年代后期直到现在,独资方式占绝对优势地位。步入“十二五”,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海南在招商引资的投资方式选择上,应顺应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和趋势,根据不同的产业性质和区域的不同特点,合理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式,积极引入跨国并购、产业外包等新兴投资方式。

(一)坚持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

海南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资金缺口,但更大的缺口则是技术、管理缺口。经过了10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推动本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成长的策略的成效并不理想。外商投资企业多采用独资方式,省内企业一般无法从中获得和享用外商拥有的先进技术,对产业技术升级的促进作用没有和合作经营和合作经营所起的作用较小。

在外资投资方式选择上,海南应该注意充分掌握自身的特有资源,防止外方获得该资源后谋求控股甚至独占,坚持利用外资方式的多样化。对于新开放的领域,外商为了迅速打开市场,仍然会积极寻求合资,在合资过程中,我方应该对自己的权利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一味满足对方的要求而减少自己的合理条件。在一些关键资源领域,建议对外商直接投资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程度限制。

(二)鼓励利用外资的新方式

1、积极承接外包业务

业务外包是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一种新方式。一般来说,业务外包主要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服务业的产业外包。海南省应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积极对不同的方式的业务外包进行承接,同时需灵活应对。

一是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业务外包,海南省劳动力要素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有承接劳动力密集型业务外包的天然优势。在承接此类外包业务时,应考虑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积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在省内企业目前不具备竞争能力时,一个劳动密集型产品领域至少引进两家跨国公司投资,形成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或者通过对同类产品进行关税补贴,使跨国公司的产品与进口商品形成竞争。

二是承接资源密集型产业外包,此种产业外包是外包企业充分利用承接地资源和外部资源进行产业专业,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海南省在对此类业务进行招商引资时,应对保持适度开放,并重要资源进行有条件控制,引导提高本土企业竞争实力,应进行科学引导,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大对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

三是重点承接服务业的业务外包。承接发达国家的服务外包,是优化海南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重点方向,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也是转变经济和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提升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的战略选择。海南要大力培育本地有实力的服务供应商和外包承接商,逐步培育一大批专业化、国际化的本地服务供应商。

2、有条件鼓励跨国并购,实现直接利用外资与间接利用外资的有效结合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以及入世后逐步的政策的消失,外商直接投资领域逐渐放宽,跨国并购将成为外商直接投资更加常用的方式。海南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金融领域会更加开放,跨国并购将成为海南利用外资新的增长亮点,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机遇下,海南成为中国最具成长性的并购市场。在招商引资时,应注意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的融合,引入企业参股、收购或兼并模式,根据不同行业类型,进行适当的引导。

海南对大部分竞争性的工业行业,应放开对跨国并购的各种限制,包括股权比例、并购方式等。放开这些行业对跨国并购的限制,有利于行业提高集中度和竞争力,改善行业的组织企业将结构,从而增强企业实力。

对存在明显规模经济的工业行业,主要是重工业产业(汽车、重化工业等),由于这些产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如果外商所占比重过大,将不利海南省的产业安全,并可能造成利润转移,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加大,所以应有步骤的放开对跨国并购的限制。

对服务业的跨国并购,采取较为谨慎的态度。服务业开放程度较小,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国外相比差距较大,省内企业难以承受国外服务业的冲击。且目前大部分服务业存在的高额“租金”,利润较高,如果允许大规模的跨国并购,很大一部分利润将被转移出去。因此,服务业跨国并购应对外资的股权比重进行限制,同时在审批环节上从严把关。

3、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也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因此,海南省在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可扩大产品市场,降低经济风险,获取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并可获取技术和生产性资源。

近些年来,海南省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也建立起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如海南航空、海马汽车等。随着“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和高科技支撑”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对东盟的产业比较优势开始形成,对东盟资源类的需求迅速增长。因此,期间内海南可加大与东盟国家的战略合作,以越南为突破口,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对外投资。

参考文献:

[1]江小涓,杨圣明,冯雷.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杨建龙,关于外商投资与外资政策的博弈分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海南省统计局.海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赖明勇,包群.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02(6)

[5]张骁,杨忠.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模式借鉴――来自日韩经验的启示[J].当代财经,2006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篇4

【关键词】劳动力就业外商直接投资动态影响就业效应计量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规模和水平是影响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绝对的积极或消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影响过程。外商直接投资所创造的就业效应分为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直接就业效应就是直接通过外商投资企业所增加的劳动力而产生的就业效应,间接就业效应是指通过外商投资而带动本国的一些相关企业的发展。

一、中国劳动力就业情况及影响因素的总体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就业问题极为严重,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更为庞大。那么影响就业问题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在此我们借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来研究影响劳动力就业人数的因素分析。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将其对数化,即为:,其中a代表广义的技术进步,K代表资本,L代表劳动力。将其进一步变型得到经济发展的劳动力就业弹性。

因此,影响就业弹性的因素可以总结为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通常情况下,技术水平越高,劳动力的需求量就越少,因为高端的技术水平将会取代劳动力对生产的发展。如此看来,外资的引入可以带来更高的技术水平,进而劳动力将会因此而受到排斥。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完全如此,技术进步会使经济体更容易产生新需求和新的行业,这种新需求和新产业的产生也会扩大劳动力就业的规模,但是也有可能会对原有的劳动力进行培训再上岗,所以对新劳动力的需求数量是有限的。可见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取决于技术、取代劳动力和创新行业的数量以及速度对比,当技术取代劳动力时,由于技术进步产生的新行业的数量及速度之比小于1时,将会促进劳动力的就业,反之则结果也相反。外资的引入将会增加投资资本,短期内,新的资本会吸收新的劳动力就业,但是当劳动力的需求达到饱和之后,资本可能会排斥劳动力;但是从长期来看,随着外资的进入,大量的资本为了寻求新利润继而会产生新行业,这将进一步吸纳新的劳动力而扩大就业规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动态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是极为复杂的,并不是起到绝对的积极或消极作用,而是一个动态的影响过程。根据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影响结果的不同,可以简单地把它分为短期、中期、长期。在短期,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资本规模巨大,机器设备先进的新企业,或者收购一些本土企业从而扩大企业的规模,这些必然需要吸收新的劳动力来带动新企业的发展。其中,那些被收购的本土企业通常是指那些濒临倒闭的企业,或是经营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的企业,外资企业通过收购的形式使一大部分即将面临失业的劳动力重新上岗,这也是一种减轻劳动力就业的途径。可见,在短期,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起到了拉动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显著的;到了中期,劳动力的吸收达到了饱和,这时外商企业着重于利用较高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除此之外,相对于国内的企业而言,外企不论在经营管理方面还是营销渠道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样就会加大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当这种竞争过于激烈时,国内的一些企业可能会因此而被击垮,导致部分劳动力失业,即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从长期来看,由于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外商企业开始不断开拓新的领域从而产生了新的行业,这又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即再次对就业产生促进效应。

三、外商投资直接就业效应的计量分析

根据《1994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描述,可以把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就业效应分为直接就业效应和间接就业效应。其中直接就业效应是指直接通过外资企业雇佣新的劳动力所产生的就业效应。影响直接就业效应的因素主要有外资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的行业和外资企业的营销方式等。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入我国:(1)通过并购本土企业进入;(2)在本国建立新企业。不同的方式对就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通过并购方式引进的外资在短期内对就业并不能够产生促进的作用,相反的,有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为外商直接投资在并购我国企业后再重新整顿公司的过程中,会把原来在企业中的闲置人员或劳动素质低下的人员开除掉,从而导致一部分劳动力失业。因而这种方式在短期内不存在直接就业效应。而新建企业则可以直接增加劳动力,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可以直接创造就业机会。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我国主要采取的就是新建企业,因此,新建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相对于并购的方式更为突出。

(一)建立模型。

首先建立计量模型,以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人数Y为因变量,外商直接投资中外资企业的投资额X为自变量,样本取值于《中国统计年鉴》中1990年-2011年的数据。具体数据见表1。

表1外商直接投资―外企就业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1-2012)

为了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外资企业就业人数之间的关系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首先做出它们之间的折线图,见图1所示。

在图1中我们可发现,外资企业的就业,人数随外商直接投资的变化呈阶段性的特征。因此除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就业人数有影响外,可能还有其他的定性因素在影响它们的关系,例如政府政策的变动。根据《世界投资报告》中的记录,亚洲各国从1998年开始大幅度的调整了本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外国直接投资。如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放宽外商投资领域和项目审批权限;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开放债券、股票和短期资金市场,鼓励外商兼并国内企业;简化审批程序,完善服务体系等。正是由于上述这些积极的措施,以及亚洲各国经济的逐步复苏,货币贬值后价格、成本等比较优势得到了迅速释放。由此可见,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对就业人数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在计量模型中引入政府政策变动这一虚拟变量来其对劳动就业人数的影响。

(三)模型检验。

1.变量显著性检验

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tlnx|=7.45,|tdt|=5.19,|tdt*lnx|=5.71,而。所以,个解释变量的t值均大于临界值,个解释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通过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以及政府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政策对外资企业的就业人数都具有显著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政府政策的变动的确会影响到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2.拟合优度及方程显著性检验

从模型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在政府政策没有变动前,即Dt=0时,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外资企业的就业人数就会增加0.49%;而当政策变动时,即Dt=1时,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外资企业的就业人数就会增加1.4%。回归结果中,可决系数为0.958102,修正可决系数为0.951119,模型的拟合度很高。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模型的F值为137.2,远远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8.10,所以,方程也是显著的。

四、结论分析及其建议

充分就业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因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就业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始引进外资进行现代化经济建设,其中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了我国劳动就业的新途径。计量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随着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量的不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的总就业人数是不断增加的,即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还会受到政府政策变动的影响。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虽然本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持续发展,离不开外商直接投资的巨大带动作用。但是,外商直接投资是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就业,与该国能否制定恰当的外商投资政策,并适时加以调整有着很大关系。对此我国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应该做到:

①坚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为主,以劳动密集型来增强就业效应,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优化就业结构的政策;②鼓励和支持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采购和使用国内企业生产的相关产品,以此增强外商投资的间接就业效应,从而扩大就业规模;③我国应限制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饱和市场,尽量减轻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竞争,以减少国内企业的失业人数;④有关政府对外商直接投资政策的建议,我们必须坚持把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和投资环境作为利用外商投资战略的重点。

根据实际需要出发,我国应该做到进一步修改贸易与投资制度和政策,如取消非关税贸易壁垒、对外国投资的内耗比例和外汇平衡规定,对国内采购的优先原则等;建立和完善与国内市场开放以及贸易投资活动市场化进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如利率、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外经贸行业协调体制、市场规范管理、金融服务体系、中介组织、信息与咨询机构、法律援助和贸易保险制度;充分利用多边框架下能够享有的制度与政策自主安排空间,构筑有效的产业保护和经济安全体系。通过这方面的制度调整将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规范市场行为,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长期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合以上几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劳动力的就业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促进就业的主要途径,政府应结合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同时不断优化相关政策,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以此来促进我国劳动力就业人数。

参考文献:

[1]庞浩.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牛勇平.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就业量之间的关系[J].经济学动态,2001(11).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篇5

1979~200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9610.1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达7666.65亿美元,占79.78%。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弥补了我国发展建设的资金不足。特别是在1992年我国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10年间,年平均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达到12.7%,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

提高我国的就业水平。据测算,截至2006年,我国注册外商投资企业32万家,约占注册企业总数的3%,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人数约2800万人,并通过外资企业带动的其它相关企业发展解决了更多人数的就业问题。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截至2006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不含关税和土地税费)达到7976.94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1.19%,同比增长24.81%,高于同期全国税收增幅(21.93%)2.88个百分点。

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几年来,无论是在我国外贸总额,还是在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上,外资企业所占比重都超过了50%,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引进先进技术。通过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我国的产业结构实现了向以汽车、化工为代表的重化工业的升级发展。近年来,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外商投资逐步增加,特别是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增幅显著加快,反映了国际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正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工业方向发展。此外,有研究指出,外商投资企业中,有45%使用跨国公司母公司比较先进的技术,42%使用母公司先进技术,仅13%采用母公司的一般技术,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方式。

同时,外商直接投资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外资投向第二产业的比重过大,而流入非房地产服务业的比重则偏小。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统计,全球流入制造业的外资比重从1990年的41%下降到了2005年的30%,全球流入服务业的外资由1990年的49%上升到2005年的61%。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调整政策,鼓励外商在其服务业部门开展投资。

区域发展不均衡。地理位置的优势与率先实施对外开放带来的先发优势使得东部沿海长期以来都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集中地,而中西部地区的招商引资进展仍然有限。

外资企业加快抢占我国市场。随着外商独资企业与外商控股份额的增加,目前在某些领域开始出现外资垄断的迹象,制约了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

二、建议

(一)保持竞争意识、继续优化投资环境

据测算,我国占发展中国家外商投资总额的比重从2002年的30%下降到了2007年的18%,而巴西、土耳其等国的比重则大有增加。我们既要从全局考虑,坚定两税合一以及反垄断法的实施(从一定意义上使得外商享有的优惠政策减少了而且在中国市场的扩张也受到了监管),也要发挥我国稳定的宏观经济和政治环境、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继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改进行政效率,维持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

(二)把握国际服务业转移机遇,改善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全球跨国投资向服务业部门集中已经是大势所趋。我国具有人工成本低、电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等有利因素,具有承接诸如国外呼叫中心服务外包、技术研发外包等产业转移的潜力。我们应当抓紧强化人才培训体系,提升语言能力与专业技能,并进一步降低电信资费,降低呼叫中心、数据处理和传输等综合运营成本,尽快开展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外包转移的承接。此外,我们应当继续加强对外商投资行业的引导,结合金融、保险等服务业部门的开放,推动外资进入这些非制造业行业,提升我国利用外资的层次与质量。

(三)继续引导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

内陆地区应当着力改善其投资环境,特别是建设高质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多式联运服务,降低其到港口的物流成本,以有效地承接东部沿海的制造业转移。中西部有一定产业、科研基础的地区,应当充分利用其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积极参与到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当中,与沿海城市一道推动服务业外商直接 投资的发展。

(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发展跨国并购外商直接投资方式

近些年外资对我国跨国并购额有所增加,但我国以跨国并购方式吸引的外资占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还很小,比重最大的2005年也才达到13.68%。2006年又下降到10%以下。

另一方面,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全球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据联合国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全球跨国并购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比重保持在50%以上,2003、2004和2005年分别达到53.06%、53.08%和83%。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篇6

(钦州学院商学院,钦州535000)

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广西利用FDi的规模和发展历程,广西FDi的主要投资领域及主要的来源地,广西接受外商投资的主要方式等内容。广西利用FDi的主要特点为:广西利用FDi的规模变化并不稳定,总体规模偏小;FDi在三次产业的分布存在较大差距;港澳台、东盟各国、美国、日本等是主要来源地;外商独资经营和中外合资经营是外商主要的投资方式。

关键词:广西;FDi;外商投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7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027-02

基金项目:钦州学院校级科研资助项目:广西与越南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2011XJKY-25B);广西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YB2014403)。

作者简介:戚兆坤(1986-),男,山东泰安人,硕士,钦州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李伊(1978-),女,广西宾阳人,硕士,钦州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0引言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桥头堡,既沿边又沿海,同时还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广西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强,外商投资水平逐年上升。

1广西利用外资规模及历程

FDi即商直接投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1979年广西开始引进FDi,在1993年之前,广西利用FDi的总体规模相当低。1993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外商直接投资开始不断发展壮大。1993-1998年间广西完善了关于引进FDi的相关法律法规,掀起外商投资热潮,FDi从1992年1.80亿美元大幅增长到1998年的8.86亿美元。[1]

1999-2004年间广西利用FDi的水平逐年下降,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仅为2.95亿美元。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亚洲金融风暴的余波,各国的经济尚处于缓慢恢复阶段,严重受挫的对外投资的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

2005-2008年间广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有所好转,项目外资额与外商直接投资额最高分别达到23.44亿美元和9.71亿美元。此期间广西逐渐重视引入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外资项目审批监管力度,所以虽然项目数明显下降趋势,2008年的项目数已回落到206项,但投资总额并没有下降。[2]2009年至今由于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及欧债危机的影响,广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与项目外资额并不稳定,呈现徘徊下降趋势。

2广西FDi的主要投资领域

2.1FDi在三次产业的分布

1999年至2013年广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情况见表2。

1999年到2013年间,广西三大产业利用外资的比例从5.05:65.71:29.24变化为2013年的0.89:59.87:39.24。总的来说,广西三次产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呈如下特点:三次产业引资状况差距悬殊,第一产业实际利用比重很小,第一产业使用的FDi所占的比重几乎是逐年下降的,第二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据主要地位,且其地位相对比较稳定,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广西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波动较大,特别是近几年呈下滑趋势。广西作为一个农业省份,拥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先天优良环境,吸引外商对农业的投资仅占全额投资的6.12%,说明在农业上,特别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新兴科技的农业方面仍有很大的扩展空间。

2.2各行业间的分布

外商投资在各产业与行业的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工业和房地产业仍然是外商主要的投资领域,虽然在2006年、2013年外商对于房地产业的投资金额都出现过下降的情况。第三产业中的运输、邮电等基础性行业和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等行业使用FDi的水平逐渐提高。这些行业在2010年之前不太受到外商的青睐,但在2010年后却占到了相当的比例,说明服务业对外资的吸引能力是越来越强的。广西的FDi在各行业的分布并不是很稳定,是在逐步变化的。

3广西FDi的主要来源国

广西外商投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台、美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港澳台地区是我国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特殊地带,同时这些地区也享受着很多投资方面的优惠政策。1990-2013年间,港澳台地区对广西的投资23年累计达到18.62亿美元,其中香港占地区投资总额的90.4%。香港是世界著名的金融城市,经济制度形成其以资源为导向的投资动机,广西凭借廉价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吸引香港成为其最大外商直接投资伙伴。[3]

日本、美国外资对广西每年的投资规模并不稳定,并且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日本由于本身国家资源匮乏,需要大量的原材料,燃料等,所以日本对广西属于资源导向型的投资。美国近20年来对广西的最高投资额不超过0.2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美国对广西的投资属于市场导向性投资。广西属于经济尚不发达沿海省份,仍需不断完善经济制度和开拓市场,以便吸引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投资。

广西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地区是东盟部分成员国。新加坡、泰国等东盟国家对广西的投资占很大一部分,新加坡23年累计投资达到3.53亿美元。东南亚国家本身自然资源环境与广西相似,所以他们的投资动机并不是资源导向,而是以扩大市场为目的市场导向型。自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广西与东盟国家的相互往来投资日益密切,如:钦州中马工业园区的落成等。在此背景下,广西应改善引进外资政策,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东南亚国家对广西投资。

4外商投资方式

广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为外商独资经营、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投资股份制四种方式。

在1995年,中外合资经营是最主要的外商投资方式,投资金额最大,其次是外商独资经营,此时外商投资股份制尚处于空白阶段。2000年开始外商独资经营开始超过中外合资经营和中外合作经营,但相差并不大;而2010年,外商独资经营成为一枝独秀,占了当年外商投资总额70%左右,中外合资经营位居其次,而中外合作经营则大量缩水;2013年外商独资经营与中外合资经营数量十分接近,中外合作经营接近于零。外商投资股份制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利用外资形式,逐渐开始占有一定市场份额。

由于合资双方在利益和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外资方对广西环境的熟悉及外资政策的放松,跨国公司更倾向于建立独资企业,或通过在合资企业中增资控股,所以导致独资经营方式份额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邹忠全.广西引进FDi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06).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篇7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佳通科技;经济增长。

一个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与高速涌入的外商直接投资有着密切关系。对无锡经济的发展来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促进本地企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在给地方的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与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模式的同时,也给当地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理论回顾。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含义。

外商直接投资是(ForeignDirectinvestment)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它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也可以说是一国(地区)的居民实体(对外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其本国(地区)以外的另一国的企业(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中建立长期关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这种投资既涉及两个实体之间最初的交易,也涉及二者之间以及不论是联合的还是非联合的国外分支机构之间的所有后续交易。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

外商对企业直接投资的实践表明,外商对企业的投资是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而非一蹴而就。同时技术投入也一样,遵循着同样的原则,采取了十分谨慎保守的策略。到目前为止,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即是建立传统的投资方式,建立新企业或扩建原有的工厂规模,这一形式又被称为“绿地投资”(Greenfieldinvestment);另外一种形式则是通过购买企业部分或全部股份,从而取得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又被称为“并购”(merger&acquisition)。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无锡企业发展的影响。

在无锡的高新区,很多企业都是由外商直接投资介入,因此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同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

加速企业资本积累。

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各种途径促成了企业资本存量的增加,有利于弥补企业现实存在的资本缺口问题。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在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直接形成生产能力,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水平,直接加速了企业的资本积累;另一方面,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在产品市场或金融市场的竞争取代了本土企业,从而对本土企业资本也会造成“挤出效应”,间接加速了企业的资本积累。

2.

改变市场机会。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了东道主企业和国外其他企业的关联投资,新的市场机会促进了企业投资计划的实施。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更加了解国际市场,还常在国际贸易中具备良好的声誉、先进的营销手段和广泛的分销渠道,所以,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为东道主企业带来市场机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3.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与生产技术水平。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一旦建成,几乎所有跨国企业都尽可能地雇用当地人员。实际上,跨国公司正逐渐将曾经一度由总部人员担任的职务实现本地化。因此,跨国公司必定投入大量的资金,培训当地员工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与规章制度,为当地培养和训练了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大量的人才。对本地人力资源素质的系统性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提高了企业的员工素质。

4.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外商直接投资在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外商直接投资使企业转变陈旧的经营方式,加快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如新区的佳通科技公司在未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之前,几乎一盘散沙。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到位,导致公司业绩下滑,日益走下坡路。但是在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之后,公司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公司业绩一路攀升,各部门责任明确,公司运转井然有序,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

5.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往往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这就迫使企业改变了传统“得过且过”的思想,“质量第一”重新引起了无锡企业人的重视。品管部门严把质量关,坚决不把有缺陷的产品流到下一站,这就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同时,提高了企业的信誉度。

(二)负面影响。

1.造成企业过度依赖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尤其是并购这一方式会引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下降,形成对外资的高度依赖。无锡企业虽然认识到了目前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也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但是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仅仅依靠外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靠引进来壮大自身,对外商企业的依赖度太大。一旦外资撤出,企业将无法与本土企业相抗衡,会逐渐退出市场竞争的行列。

2.

外商直接投资给企业发展造成限制。

外商直接投资往往以技术、设备以及管理制度的形式出现,直接投入现金或银行存款却很谨慎。目前的引进固然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是太缺乏灵活性。

企业本身资金回笼速度慢,加上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导致企业运转有很大的困难,同时,企业要进行新项目的投资与技术的研发却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资金。

3.带来一些滞后的技术设备。

有些技术设备在我国尚属先进但在国外可能只处于中端水平甚至已经淘汰。而引进这样的设备就使得企业吃了大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长久立足。

4.

产品生产过程中给环境造成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的生产技术有一些是在其本国对环境造成污染而被禁止使用,然后流入到我国的。

这样就会造成我国企业四周环境的污染。目前有些引进外资的企业对外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对环境的污染极大。但是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企业存在侥幸心理,逃避检查,置电磁波辐射污染的危害于不顾,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三、无锡企业的未来展望。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外商直接投资固然可以使企业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归根结底应该来源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挥。在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要避免对其过度的依赖,一方面继续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另一方面走自主研发创新之路。

创新才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的生命源泉。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里需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具备自主创新的不竭源泉;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生产技术,不能过于依靠;战略性技术必须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研发。创新是企业进步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只有创新以更快的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才能稳定支撑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只有依靠创新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受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才会更小,走出危机才会更快,危机之后的发展才能够更为迅速。企业必须具备勇于技术创新的的胆魄。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切实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创造更多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始终处于发展前沿。

(二)适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

首先,佳通科技在适度引进外商技术设备与管理模式的同时,应争取更多的资金。资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合理分配,使资金更为有效的利用。如果企业拿外商直接投入的资金进行恰当的项目投资,会给企业带来更为可观的利润。

其次,企业在引进技术时,应慎重衡量,要选择那些真正处于世界前列的技术,而非国外已经淘汰的,要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考虑。

最后,企业在接受投资时,应选择那些符合环保标准的生产方式,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利益,引进有害于我国环境的生产技术。

企业一定要重视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坚决抵制有害于环境的生产方式。

(三)建立品牌经济,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世界上极少量的知名品牌,占据了全球大约一半的市场,品牌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使企业跨越式发展,应利用各种优势特点出台一整套完整的政策措施,充分重视品牌的研制和开发,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品牌精神,发展出国际知名的品牌。

这样一来,即使今后外商投资撤出了无锡的企业,但是由于品牌效应的作用,仍然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四)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提高企业生存能力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同时大力拓展国内市场是佳通科技得到的重要启示,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但是这并不是说不重视国外市场,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即便是发达国家也要一定程度的依靠国外市场。

因此,要兼顾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开发国内市场,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在积极参与国际竟争的同时,也应注重发展国内市场,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五)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方向性和长远性的特征,因而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做大做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发展战略,并根据自身特点调整发展战略。

1.要重新审视企业的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市场定位。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修正自己的发展战略,重新确定市场定位,并相应进行资源配置。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正企业的发展战略。

2.要不断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

主业是企业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和企业生存的基础。世界500强的发展,其主业都很清晰,并且大多集中在有限的几个主业,采用专业化的战略参与市场竞争。

3.

要慎重实施兼并收购。

企业规模是企业获取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要做大,一般会面临是依靠自我积累滚动发展,还是兼并收购的战略选择的问题。从国内外的经验看,兼并收购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兼并收购有利于企业壮大实力,不成功的兼并收购则会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甚至会拖垮企业。

(六)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健全和有效的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和核心。

1.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结构是用以处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委托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公司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做到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2.要不断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仅仅建立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保证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如果只是拥有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而没有有效的去贯彻执行,那么再完善的治理结构也是没有效果的。必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切实贯彻公司治理办法,确保公司治理结构的顺利进行,提高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是改进了无锡企业技术水平与管理模式从而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工具。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为知识和技术向企业迅速和有效转移提供了必要条件。面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应认真冷静的对待,不能盲目接受。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的进步,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革与创新,不能仅仅依靠引进来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的把自身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汪素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4期。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篇8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贸易结构;贸易效应

1江苏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

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作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国际直接投资开始迅速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经营并掌握一定的经营控制权的投资活动。它是资本国际流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资本国际流动不仅弥补和缓解了东道国的投资缺口,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带动了其他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在不断发展的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同时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江苏是个经济大省,积极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利用外资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08年度,江苏省累计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8554户,投资总额为4159.30亿美元,注册资本为2203.10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3.45%、17.9%、16.9%。江苏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仍好于全国其他省市和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已超过广东省,跃居全国第一。在外资流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江苏外贸出口从1985年的15.8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380.4亿美元,增长了近150倍。显然二者发展是具有同步性的。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出口贸易发展的具体影响有多大?造成这种影响的因素有哪些?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内容,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结论,找出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2FDi与江苏省对外贸易关系实证分析

2.1FDi对江苏省进出口总量影响

外资企业1995年进出口金额为67.28亿美元,2008年为3035.6亿美元,随之,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进出口的比例也从1995年的41%增加到2008年的77%。2008年全省出口总额达到3922.7亿美元,其中外企出口额为1749.6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74%。数据显示,总体来说,总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在我国总的进出口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进出口额的贡献已超过了50%。

表1中数据表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额对江苏省企业进出口额的贡献率在不断上升。充

2.2FDi与江苏省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

(1)所需变量及分析指标。

根据进出口方向的不同年度分为以下具体变量: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前一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1)、前两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2);出口额(eX)、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m)、初级产品出口额(eXp);进口额(im)、工业制成品进口额(imm)、初级产品进口额(imp)。选用1999年至2008年这10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的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的分析软件为SpSS13.0。

(2)FDi与进口出口量相关性实证分析。

FDi为当年江苏外商实际直接投资总额,FDiC为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因为一般经验认为FDi当年的流入并不会立即引起出口增长,因为FDi企业建厂初期有筹备、引进设备然后再进行生产的过程,所以FDi对出口有一个滞后效应,又考虑到资本的累积效应,因此在对FDi对江苏出口总量影响的分析中运用FDi-2,FDiC两个变量,eX为当年江苏对海外的出口额,im为江苏当年从海外的进口额。

根据表2所列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对外商直接投资额、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前两年外商投资额与进出口额的相关性。

表21999-2008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进出口额情况(单位:亿美元)

注: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前两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2)、出口额(eX)、进口额(im)。

从输出结果表3中,每个变量都有三行数据:第一行为该变量与相应列上变量的简单相关系数;第二行为相关系数检验的相伴概率值;第三行为参与计算的观察值个数。从表第二行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额、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前两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江苏的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具有某种线性相关性,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相比前两年的外商投资额与进出口的相关性更强,简单相关系数达到了0.944,0.926,而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与出口的相关性又超过了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关系数达到了0.950,前两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与进口的相关性超过了当年外商直接投资额,相关系数达到了0.927,且在显著性水平为0.01时,都通过了统计检验,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首先说明了江苏外商直接投资额对江苏的进出口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看到FDiC,FDi-2与进出口的相关系数更大的现象,这说明了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也存在时滞性的特点。之外我们可以观察到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对当年的出口促进作用大于进口。

表3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进口量、出口量的相关系数

表4中所列数据为1999-2008年江苏省各年度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情况。我们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由于时滞性强,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与进出口相关性比较大,因而为了改进研究结果,除了选用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当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以外,还选用了前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作为研究对象,以FDi-1来表示。

先研究年度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当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前一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1)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m),初级产品出口额(eXp),工业制成品进口额(imm),初级产品进口额(imp)的相关系数。其次以出口为例,选取FDi-1与eXm,eXp,eX分别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直接投资额与初级产品出口额,制成品出口额,出口总额作回归分析,分别以初级产品出口额(eXp),制成品出口额(eXm),出口总额(eX)为被解释变量,以前一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1)为解释变量。

表41999-2008年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对外贸易结构(单位:亿美元)

注:年度外商直接投资额(FDi),当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C),前一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FDi-1)与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m),初级产品出口额(eXp),工业制成品进口额(imm),初级产品进口额(imp)。

如表5所示,外商直接投资中当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当年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上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与工业制成品的进出口,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均呈现较大的相关性,出口商品中的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比重与外商直接投资有着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当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这反映了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江苏省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表5江苏省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相关系数

由此可得方程:eX=339.467+0.674FDi-1(3)

以上的三个方程FDi-1的系数的t值都比较大,在显著性水平a=0.05下,大于t检验的临界值,表明系数都很显著,可以用来解释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在(1)式中,前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每提升一单位,工业制成品出口就提高0.667倍,在(2)式中,前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每提升一单位,初级产品出口就提高0.007倍。在(3)式中,前一年的外商累计直接投资额每提升一单位,总出口就提高0.674倍。这表明江苏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改善了工业制成品出口结构,对初级产品的出口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要从国外进口大量机器和设备。可见,相对于初级产品来说,外商直接投资更能促进工业制成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因此,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对江苏省对外贸易结构有显著的改善和优化作用,而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总结与建议

3.1总结

由于长三角经济带造成的磁场效应,再加上江苏良好的投资环境,来江苏投资的国家(地区)越来越多,突破了先前以港、澳、台为主的局面,并且在加入wto后欧美发达国家在江苏的投资逐步扩大。

外资在江苏以制造业为切入口,向商业、证券、保险银行等服务业和多领域渗透的步伐明显加快。

FDi在江苏省三大区域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均衡增长,是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FDi对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有短期的需求拉动效应,也有长期的供给创造和溢出效应,但长期效应小于短期效应。因此,合理借助FDi的区域分布来逐步消除江苏省区域经济不均衡发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2相关建议

(1)应进一步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地区聚集效应。

首先,要重视投资的硬环境建设。江苏在投资硬环境上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昆山地区开发区先后投入30多亿元用于交通、通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次,在投资软环境上,应特别强调树立服务意识,实行“亲商”政策,始终使外商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形成有利于FDi发展的外资来源国家和地区的集聚效应。最后,苏中、苏北地区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吸引FDi的有利因素。苏中、苏北地区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包括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和实行,发展为FDi服务的配套产业,增强为FDi服务的意识。

(2)发挥产业政策引导作用,引导外资流向。

目前,在外商投资的具体行业上,制造业投资比重仍然较大,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度高的产业,以及化学、纺织、机械、冶金等产值比重排列前位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重点。江苏省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往第一、三产业延伸。对于第二产业,关键是要注意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实现长远发展。因此,在引资政策制定上,应该有所侧重,有所选择,有所鼓励,积极引导外资进入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部门,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领域。

(3)加强内资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自身技术研发能力。

中国过去多年引进外资的教训之一就是以“以市场换技术”方针的失效,多数外商愿意转让的标准化技术不但无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反而导致低水平建设的重复,而重化工业赖以升级的先进技术,外商要么不予转让,要么作为合资企业、合作企业外商独占技术秘密,把中方人员严格地隔离出来。因此,对江苏内资企业来说难以通过这种利用外资方式达到学习目的,只能造成国内产业发育、壮大的市场基础丧失。而对于一些先进的技术,由于内资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不强,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不仅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反而造成其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内资企业要取得技术的根本性突破,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其自身的研发能力。进而,即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也可以促使外资企业采用更高的技术水平,扩大其技术溢出效应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研发合作,加大内外资企业人员之间的流动,有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指导,从而保证内资企业可以有效提高消化、吸收能力,最终增强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

(4)促进自主品牌成长。

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最终都体现在产品的竞争能力上。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优势,通过延伸产品的加工深度、精度,提高最终产品和中高档产品的比重,实现“以质取胜”,创自己的品牌。政府应把保护知识产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上,加快科技创新的载体建设,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启动的全国专利技术产业工程的一系列政策,配合出台有关地方措施,优化专利市场环境,采取各种方式,让专利的拥有者与需求对接,促进专利技术的转化和实施。对外贸易要进一步推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优先发展和扶持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重点扶持具有自主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实施以质取

胜策略,狠抓出口商品质量;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加快形成品牌优势,最终提高外贸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白承彪.外商直接投资与江苏省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江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李志森.FDi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梁颖.FDi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任为.我国FDi国际贸易效应的实证分析[J].海南金融,2008,(9).

[6]李海波.FDi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分析[J].财经科学,2008,(10).

[7]霍爱英.FDi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18).

[8]林杰斌,刘明德.SpSS10.0与统计模式建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梁瑞.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贸易效应分析——以1994-2003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例[J].经济与管理,2008,(11).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篇9

内容摘要:越南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但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质量较低,效益一般,与中国拥有对越的投资优势很不相称,也与中国对越贸易的强势地位极不相称。为挖掘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潜力,需选择正确路径。

关键词: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潜力,路径,跨国经营

一、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潜力分析

(一)越南是外商直接投资的热点地区

1.政治社会稳定,发展后劲十足。越南保持着政治社会的持续、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越南已成功实施革新开放政策20余年,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加快推进。2006年4月召开的越共十大更使越南进入全面推动革新开放的新时期。1991年以来,越南GDp年均增长约7.5%,远高于东盟其他国家。2005年,越南GDp增长率达到8.4%,人均GDp已从革新开放初期的约200美元增至640美元。越共十大确定越南2006—2010年实现年均GDp增长率为8.0%的目标,表明了其继续加快发展的决心。越南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大力吸引外商投资。随着加入wto,越南将进一步加强同全球和地区经济的融合。1988—2005年,越南全国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880个,合同金额646亿美元,实际到位269亿美元。2005年越南全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58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5%,吸引外资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新增项目合同金额为40亿美元,原项目追加投资金额为18亿美元。现有74个国家和地区对越直接投资,外资经济占越南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

2.地理位置优越,成本较为低廉。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越南具备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有利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东部,位于重要的国际交通线上,有32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在全国64个省市中,有半数以上的省市临海,具有明显的沿海优势。越南海港较多,陆路直达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交通相当便捷,国际航线直通世界上57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或城市。越南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大幅度降低了外商投资成本。越南的石油、天然气、煤炭、水等能源资源和铁、铜、铝钒土等矿产资源都十分丰富。投资商在投资优惠的领域和地区投资,可根据土地法和税法的规定,减免土地租金、土地使用费、土地使用税。越南劳动力资源丰富,现拥有8400多万人口,65岁以上人口只占5.6%,劳动力人数占总人口的60%,平均年龄只有24.5岁。全国人口识字率已经达到了94%,大多数人完成高中教育,是东盟国家中人口识字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劳动力具有较好的文化教育基础,经过培训后能较快地掌握科学与技艺。同时,劳动力成本低廉,月平均工资约55美元,河内和胡志明市劳动力月平均工资为120~136美元。

3.政策日趋完备,环境不断优化。越南不断完善外商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越南于1987年制定了《外商投资法》,历经1990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3年五次修订和补充。为适应加入wto的需要,越南国会于2005年11月通过了调整内外资统一的《投资法》,并于2006年7月1日生效。新颁布的《投资法》与原法相比,具有投资商自主投资权限扩大、给予外商的投资形式扩大、各项鼓励和优惠投资政策一并适用于国内外投资商等特点,保障了外商的合法权益。越南采取措施放宽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自2006年以来,在新批的越南外资项目中,由越南中央政府各部门审批和颁发投资许可证的项目占63%,各地方政府审批和发证的占13.3%,各工业区和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审批和发证的占23.6%。新的《投资法》对投资的行政审批手续进行较大幅度调整,进一步简化手续程序,给予地方更大的审批权限。为给外商创造便捷、舒适的投资环境,越南正加紧建设、完善基础设施。2006年起5年内,越南政府预计在公路、机场、海港和宾馆、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1150亿美元。

(二)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潜力巨大

1.中国对越直接投资优势独特。中国开展对越直接投资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交通往来便捷,文化习俗相近,社会制度相同。近年来,中越睦邻友好、全面合作关系深入发展,达成两国和两国人民永做“好邻居、好同志、好朋友、好伙伴”的共识。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日益深化,妥善解决边界领土问题取得了积极进展。经贸及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全面加强。2005年中国人均GDp已达1703美元,一些发达地区如上海、深圳已超过5000美元,高于越南的发展水平,对越南投资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比较优势。通过参与越南资源的开发投资,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能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能规避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摩擦,开拓国际市场。

2.中国对越直接投资亟待拓展。1991年中越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以后,中国企业陆续走出国门,开始在越南投资办厂。近年来,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动下,一系列区域投资便利化措施逐步被落实,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中国企业通过对越直接投资,带动机电产品、原材料和劳务出口,有效拓展了越南和东盟市场。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2005年,中国对越直接投资金额突破1亿美元,达1.08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32.21%。其中,新增投资项目41个,协议投资额6770万美元;追加投资项目17个,追加投资协议金额4032万美元。由此可见,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显然要缓慢许多,与中国拥有对越的投资优势很不相称。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台湾省对越直接投资项目1408个,协议投资总额达79亿美元,实际到位资金29.4亿美元,居世界各国和地区对越直接投资的第一位,项目数、合同资金、到位资金分别占23.8%、15.7%和11%。其余依次为新加坡、日本、韩国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累计对越直接投资的有效项目352个,协议投资总额为7.31亿美元,实际到位金额为1.81亿美元,仅列世界各国和地区对越投资的第15位,项目数、合同资金、到位资金分别仅占6%、1.4%和0.7%。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远未达到规模效益,平均每个项目为200多万美元,协议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仅有9家。

二、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路径选择

1.熟悉投资环境。认识越南、研究越南、了解越南是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路径的起点。中国投资者要充分认识到,到越直接投资虽然潜力巨大,但仍要认真对待一些困难和风险:土地供应虽然充足,但交通等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全国无一条符合国际标准的高速公路,铁路只是米轨,无法重载,速度也很慢;缺乏理想的合作伙伴,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官僚作风、腐败现象较为严重,制度不够完善,行政效率不佳;技术工人及管理人才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短期行为较为普遍,政策缺乏连续性。如果对越南投资环境有深入了解,就能避开风险,利用优势,赢得商机。

要扎实地进行前期准备和投资论证,妥善应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和遇到的突出问题。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调研,熟悉越南的国情、商情和风俗民情,使投资活动符合越南市场需求和经贸政策,尽可能融入当地社会。重点研究、掌握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投资规则、越南新的投资法及其实施细则、各种优惠政策及政策限制。处理好与合作方以及当地有关部门的关系,对越方合作伙伴进行深入了解,寻求信誉好的合作伙伴。选派能力强、素质高、外语好(越语或英语)的业务人员来越开展工作。树立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效应,搞好售后服务,提升中国企业在越南乃至东盟市场的无形资产价值。加强对投资风险的防范,按规定办理国内外投资报批许可手续。建立信息咨询系统,为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提供市场调查、项目评估等咨询业务。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为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提供优惠贷款、担保、保险等金融业务。改变我国对外投资审批手续繁琐、外汇管理过严的现状,切实为对越投资提供政策支持。保持与我驻越使馆经商处的联系,定期向经商处汇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遇到重大问题及时向使馆报告。

2.优选投资领域。中国早期的对越直接投资主要是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小型项目。此后,中国企业已涉及越南的能源开发、电子、建材、建筑、农林渔业及服务业等行业,投资领域非常广泛。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统计,2005年,在中国对越直接投资新增41个投资项目、6770万美元的协议投资额中,投资工业领域的有29个项目,协议投资额6223万美元;投资农林渔业8个项目,协议投资额456万美元;服务业4个项目,协议投资额91万美元。截至2005年底,中国对越直接投资中,投资最多的是工业和建筑业生产经营领域,达252个项目,协议投资额4.5亿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71.6%和61.6%。其次是投资服务业,为44个项目,协议投资额1.89亿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12.5%和25.85%。投资最少的是农林渔业,为56个项目,协议投资额9698万美元,分别占项目总数和投资总额的15.9%和13.25%。

中国对越直接投资要优选有市场潜力、效益好、见效快且符合越南产业鼓励导向的行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既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又有利于发挥我国在设备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越南工业部已确定2006—2010年着力发展四大工业主导产业,加工制造业(纺织、皮革鞋类、农林水产加工),工业生产资料(化工、机电、电力、煤炭),高新技术工业(电子及通信工程)等三大产业,对中国企业来说,对越直接投资大有可为。结合越南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在以下重点领域进行投资,从事生产和加工。一是家电生产。越南家电普及率较低,需求不断扩大,市场潜力较大。中国家电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研发实力,积累了不少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可在越南投资办厂。二是摩托车发动机生产。越南政府将摩托车列为工业发展的重点,但由于资金和技术原因,迄今未能生产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我国摩托车工业技术工艺已相当成熟,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实力,可考虑在越南投资生产摩托车发动机。三是农机生产。越南是农业国,农业耕作以人力和牲畜为主,发动机、拖拉机、水泵、收割机、脱谷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市场需求较大。中国企业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可考虑在越南投资生产或组装农业机械,以巩固和扩大市场。四是矿产开采。越南矿产资源丰富,种类较多,但矿产开采和加工能力较弱。中国企业可考虑在越南投资采矿和加工,利用便利的运输条件,将产品返销国内,缓解国内资源的不足。此外,中成药生产、水果加工、服装和面料加工、烟草加工等产业均是可供选取的对越直接投资领域。

3.优选投资区域。外商对越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很不平衡。截至2005年底,交通等基础设施较好的南部重点经济区(胡志明市、同奈省、平阳省、巴地一头顿省、西宁省、平福省、隆安省和前江省8省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其中,合同资金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58%,项目数占投资项目总数的50%。北部重点经济区(河内市、海防市、海阳省、永福、广宁省、兴安省、河西省、北宁省8个省市)吸引合同资金占全国的26%,项目数占28.7%。各工业区和加工出口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占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总数的33.4%,合同资金占投资总额的33.8%。北部山区、中部、西原地区和九龙江平原地区的一些省份全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仅2~3个,金额不超过700万美元。

中国对越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应集中于基础设施较为完备的胡志明市、河内市、海防市、广宁省、同奈省等5省市。特别是随着中越合作建设“两廊一圈”的加快推进,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将更多地投向河内市、海防市、广宁省等发展较快的越南东北地区。按照越南新的《投资法》规定,工业区、出口加工区、高科技区、经济区属投资优惠地区,可作为对越直接投资的重点区域。越南也将北部山区、中部等社会经济条件困难或特别困难的地区,列为投资优惠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增加了投资风险,是否投资需谨慎考虑。可在“两廊一圈”的越南北部区域内,选取高平、谅山等资源丰富的部分省市,着重进行资源开发和农业的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篇10

在我国投资一直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之一。众所周知,在中国本土的投资大致可以分为国内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吸引外商投资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国内投资既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工具,又是抚平经济波动的有利杠杆。根据凯恩斯的经济思想,投资可以通过乘数的作用促进产出成倍数的增加。同时,投资也被政府用来调节经济的波动,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或经济萧条时,各国政府主要运用投资手段在短期内缓解经济萧条与失业。1992年以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政策和思想观念上减少了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约束,也有利于通过乘数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外商投资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显示器”,在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时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增强,当我国经济发展缓慢时,我国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减弱。本文拟通过结构化的VaR模型,分析在不同阶段,国内投资与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以及两者各自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特点。为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提出建议。

二、估计方法

本文拟构建一个以一定经济理论为基础的三元的SVaR模型。其中经济增长用GDp来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用FDi表示,因为国内统计的FDi是以美元表示,先把FDi用当年的汇率换算为人民币。国内投资用Di表示,由于国内没有关于Di的数据统计,在这里我们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减去外商直接投资的70%表示国内投资。以上三组数据都是以1980年为基期。第一个变量反映的是经济增长或波动的情况,后两个变量反映的是国内外投资状况。三个变量构建成一个向量Zt=(GDpt,FDit,Dit)。

构建的SVaR模型如下:

Zt=∑ni*Zt-i+Dt+Φt

其中,Zt-i表示向量Zt的滞后i阶项,ni表示待估的截距矩阵,Dt表示变量的长期趋势,Φt表示简化式冲击。

由于简化式冲击Ut的经济含义并不显著,而它是相互独立的结构式冲击的线性组合。简化式冲击Φt与结构式冲击Vt之间的关系为:a*Φt=Vt,其中a为正交矩阵。

三、实证结果及评论

1.数据的说明

本文采用1980年~2015年的年度数据,其中经济增长用GDp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用FDi表示,国内投资用Di表示。

本文对数据的检验主要是单位根检验,检验数据的平稳性。经检验三组数据都为一阶差分平稳。单位根检验后使用CF滤波法,对三个变量分别使用使用CF滤波法,消除变量中的长期趋势以及不规则因素,只剩下周期因素对变量的影响。经过CF滤波后,各变量的波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看以看出,我国的GDp在观测的时间范围内持续上升,这与我国现在的宏观经济形式相符合。虽然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GDp的增长率为6.9%,但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为中高速增长水平,增长速度仍超过大部分发达国家。从1980年到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GDp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虽然实行改革开放但在利用外资方面仍然存在制度上限制和思想上的束缚。在80年代,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国家的计划指令而并非顺应市场经济进行调整。此外,在思想观念上人们主张“同步富裕”,在工作中缺乏效率。同时在利用外资投资方面,由于政策上的限制,外商投资的领域有限,不能充分发挥外商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从90年代末到2010年前后,我国的GDp增长速度较快。在这段时间内,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状况,运用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减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发展。1992年后,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明显增加,投资会通过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促进经济较大的发展。在此期间,为了解决国内需求的不足以及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国家运用财政支出,调节经济。在2010年~2014年,我国的GDp增长放缓,一方面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家的大量投资而国内的需求没有跟上生产的速度,导致近几年我国的产能过剩,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不利于吸引外资。在2015年,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从供给方面做出调整,生产社会真正需求的产品,所以在2015年,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向好。

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量受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以及经济发展的形势息息相关。在1992年以前,外商直接投资的波动基本上持水平状态。1992年~1995年,外商直接投资急剧增加。一方面,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减少。一方面,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吸引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1996年~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小幅度的下降趋势。在此期间,由于我国的盲目投资在90年代中期,国家紧缩投资规模,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降低。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外商在我国的直接投资。从2001年~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在此期间,我国的GDp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股市和房地产,经济发展形势较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从2009年~2015年,外商直接投资呈现上下交替波动的状况。在此期间,外商直接投资较多的是受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宏观经济状况虽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仍保持中高速的增长趋势。在我国投资的外商也受到本国经济环境的影响,投资带有不确定性。

相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我国的国内投资波动较为稳定。从1980年~2003年,我国的国内投资虽有增加,但增长缓慢。2003年~2014年,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较快。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过热,吸引较多的私人投资。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国内和国外的私人投资下降,但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扩大投资,4万亿投资向世界一展实力。2014年以后,我国的国内投资呈下降的趋势。国内投资下降主要是前一时期国家的大力投资,导致我国产能过剩。此外,社会生产的产品不满足居民的消费需求,即供给结构不合理,影响我国的国内投资。

2.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相关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构建一个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其最优滞后期为1。在构建好模型后采用方差分解和脉冲反应函数分析分析三个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影响程度如何。

方差分解的结果如表所示:

(1)从纵向上看,在观察的时间范围内,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一直是呈递增的趋势。在前6年内,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小,外商直接投资的波动幅度不到GDp波动幅度的10%,即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对GDp波动的解释力度较弱。这主要是由于80年代,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限制,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较少,因而对GDp的影响力度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5年左右,外商直接投资的波动幅度约占GDp波动的一半,即GDp的波动有一半可以用外商直接投资解释。国内投资对GDp波动的影响开始呈上升趋势,从1996年以后,国内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慢慢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在9%左右。(2)从横向上看,在1992年之前,外商直接投资冲击与国内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较小,二者对GDp波动的贡献率约为26%,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00年,二者对GDp波动的贡献率为35%以上。之后国内外投资对的GDp的贡献率约为41%。可见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投资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它是长期以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工具。(3)从总体上看,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要高于国内投资波动对GDp波动的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国内投资中政府投资的比重较大,而政府投资会挤占私人投资,从而使国内投资对经济的影响减弱。政府投资和私人投资也会出现盲目投资,不能使投资转化成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特别是大型的企业相比国内大多企业有着更高的技术、更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管理策略、更为成熟的营销技巧和渠道,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是加速经济增长,促进一国或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外部手段。

在分析完方差分解后,用脉冲反应函数来了解,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和国内投资冲击对GDp波动的影响程度及其各自的特点。

由上图可以看出,外商直接投资冲击与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符合相关的经济理论,即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是正向的,国内外投资的增加会使国内产出增加。但是,国内外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为正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第27年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到达20000。在第36年,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到达40000。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以通过资本形成、技术溢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还通过影响我国的贸易规模、产业结构和就业人数三个中介量对经济增长起到贡献作用。第二,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也为正向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第36年时,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到达20000。第三,从上述两个脉冲反应函数图上可以看出,相比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国内投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相对要小,到达冲击最大影响的周期比外商直接投资长。究其原因,首先,我国政府的投资对私人投资有挤出效应,较低了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其次,政府的投资主要是为了抚平宏观经济的波动,在经济衰退时,国家主要是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水利、教育等方面,国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公共设施方面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有限。然后,国内私人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私人投资主要是投资于盈利性高的部门。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发展过热,一些私人投资于这些部门,房价超过社会供给与需求决定的价格。最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投资于国内利润高或者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在投资过程中存在技术与知识等的外溢,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幅度要高于国内投资。

3.分析结果的思考

根据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形势以及外商直接投资于国内投资的现状,对上述分析结果做出如下评论:

(1)我国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能力有限,需要在投资主体及投资方向上进行改进。我国国内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而政府投资会挤占私人投资。近年来,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保障民生,兴建公共工程,促进就业,而这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在短期来说较小。我国国内的私人投资主要投资于股市和房地产,投资于创新项目的资金少。在我国私人投资主要注重短期效益。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热,股市飙升至6000多点,房价超过供求平衡的均衡价格,国内的私人投资纷纷投向股市和房地产,一些中小型创新企业的融资存在限制。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国内私人投资紧缩。总之,我国的国内投资存在投资方向上的改进,只有投资于创新型项目,经济效益稳定合理的项目,我国的国内投资才能对经济的增长产生长期的拉动作用。

(2)我国的国内投资存在较多的重复投资的现象,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为应对经济不景气现象,国家会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项目,保障居民的就业问题。公共项目的投资只能解决短期的就业问题,人们的长期就业没有保障。所以居民不会增加消费,从而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地方政府出于发展地方经济以及政绩考核的需要而引发的投资冲动,使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严重偏离其均衡水平。

(3)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知识外溢、技术外溢、人力资本外溢等促进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其优势明显。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其投资受到本国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外商直接投资具有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