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统礼仪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3:59

中华文化传统礼仪篇1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视阈;文明礼仪;研究

从周代礼乐文化的发源,到党的十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建设,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勃勃的生机。而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不文明行为的负面新闻曝光率不断增多,折射出中华礼仪文化在传承、教育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失。继承弘扬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是大学生不容推卸的责任。高等学校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引领者,理应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传承礼仪文化,着力构建大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体系。

一、中华优秀礼仪文化的定位

中华民族创造的许多独具特色的礼节、仪式、习惯、规章、典制等礼仪文明,形成了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优秀的礼仪文化传统主要包括:重礼讲仪的良好风尚,以知书识礼为美德;礼仪规范的合理内容,将人类千百年来凝练起来的精粹吸取下来;礼仪修养的先进典范,以之作为学习、践行礼仪的榜样;中华民族礼仪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时代责任心。作为高校工作者,要在进行礼仪传统教育中,要帮助学生着重领会礼的精神内涵。

同时,大学生传统礼仪文明教育要立足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并不是全盘照搬,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有所创新。《礼记・礼器》云:“礼,时为大。”这是说,礼之为礼,不应是刻板的教条和一成不变的戒律,在于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更新,这是礼的内在要求和原则。

二、大学生传统礼仪文明的现状

(一)礼仪文化认同缺失

传统礼仪文化是我们中华“礼仪之邦”几千年的积淀的宝贵资源,可是现代人却忽视了礼仪文化的存在作用。这些误读不仅使礼面目全非,并且把礼的真正精神也一同湮没。大学生们对传统文化和礼仪懂之甚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外流行时尚多有了解,对国外礼仪的盲目追逐,以为拿刀拿叉就是时尚,以为拥抱取代鞠躬和握手就是现代文明。我们的传统礼文化在现代青年慢慢消逝。

(二)礼仪修养意识淡漠

《礼记》:“礼也者,理也”,也就是说,礼就是要先要尊敬他人,讲道理。现在大学生缺少谦敬意识。现在很多大学生不尊重长辈,不敬重老师,不尊敬同学的现象时有发生。缺少公德意识。在校外,有些学生更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既妨碍和影响了他人,又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三)礼仪文明知行不一

《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有些学生不懂得谦虚、礼让,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知礼而不会行礼,即主观愿望、礼仪动机与行为方式及效果之间相脱节和矛盾。大学生基本礼仪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大学的个人素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同时,这种现象也暴露了我们现代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原因

(一)历史遗留问题的冲击

近代以来,由于我国落伍并挨打,不少人把它归咎于以礼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发起了一次一次批判旧文化的运动。对传统文化“弃”之过激,而“扬”之不足,导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中华文化重视不够,中华传统的礼仪文明当然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礼仪之邦”丢掉了礼仪文明,文化因割断而无法传承,招致的结果是道德滑坡,人的素质下降,不健全甚至是不道德的人格的生长和西方礼仪和文化的乘机“进攻”。

(二)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借鉴西方礼仪的精华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如果趋之若鹜,失去了民族的自尊,那么本民族的传统礼仪也会被淹没。

(三)多方面教育体制的不合理

家庭传统礼仪教育的淡漠和偏失是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的缺失的第一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里,受到最初的、往往也是最有实效的启蒙教育。家庭礼仪教育的实施,应该加强教育者(主要是父母)自身的礼仪修养。学校传统礼仪教育的弱化和缺失是另一个原因。教师为了适应学生的实际,也容易忽视在礼仪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时,社会传统礼仪教育的错位也易造成大学生文明礼仪缺失。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系统全面,营造传统礼仪环境。

校园的环境熏陶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传统礼仪活动,如开展传统礼仪方面的讲座、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等活动,如上海电机学院每年举办一次校园礼仪大赛,以礼仪文化为主题,促使大学生展示自我风采主动弘扬中华礼仪文化。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工具,介绍历史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处处感受到礼的存在、礼的气息,就可以在良好的校园礼仪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和熏陶。

(二)因地制宜,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开设专门的传统礼仪课程。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开设传统礼仪教育的课程,既可以有效的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在重大典礼仪式中,蕴涵着丰富的、可以进行礼仪教育的资源。学校可以利用这些场合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如毕业典礼中可以举行“谢师礼”,毕业生在向老师行礼的过程中感谢老师培育学生的辛劳,永远记住学校和老师的培育之恩。

(三)创新发展,发挥新媒体的教育优势。

礼仪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内涵,而新媒体的丰富性和开放性,逼真生动的情景模拟,饶有兴致的传统礼仪故事再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新媒体下的大学生传统文明礼仪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社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用于礼仪教学,依托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开展线上微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举办在线传统文化展览,拓展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健全其人格。

参考文献:

[1]孙晓凤.新时期大学生礼仪文明缺失现状及改进措施[J],青少年研究,2010(1).

[2]桂署钦.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9).

[3]俞琳娜.90后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现状及原因对策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5).

[4]李彬.新时期:社会变迁与新闻变革札记[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中华文化传统礼仪篇2

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随着中职院校的教育水平近几年来得到了飞速提升,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礼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精髓,同时让其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重点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课程的教学水平。

一、中职院校礼仪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解析

从我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来看,通过中华民族人民世世代代的继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内涵不断深厚,且具备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并凸显出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民族精神。

而中国传统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积极、深渊的影响。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中职院校礼仪课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到礼仪课程真正内涵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礼仪课程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能将自身的综合素养不断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中职院校礼仪教学现状分析

1.中职院校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相比于普通的中等院校学生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在入学初期的综合分数较低,知识基础较为浅薄,这也是造成目前中职院校生源质量差的主要因素。中职院校的教学目标便是培养技术型的中级人才,并让学生掌握一门特殊的技能,以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但在中职院校进行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学生为了日后获得从业机会,便会满目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并没有对自身的专业技能充分了解、掌握,只为了应付考试而进行学习,从而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与接触。这种教育模式以及学习模式,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责任感、道德品质,也会对其全面发展形成严重阻碍。

2.教师没有充分理解礼仪课程的内涵

根据目前中职院校的利益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中职院校在开展利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教授的大多是常用的礼仪知识,例如用餐、就坐、社交礼仪、着装礼仪等。这些教学内容缺乏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知识将表面的礼仪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这样的礼仪知识只是在表面做出相应的礼仪动作,并没有深刻掌握到礼仪课程的真正内涵。另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其没有对礼仪课程的群进行充分理解,便无法在礼仪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3.外来文化影响因素

目前由于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并对外来文化产生了高度认同。个别学生由于盲目追求个性,推崇庆祝西方的节日,忽视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有部分学生并没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不积极去探寻。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往来程度不断加深,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学生向往西方的生活、交往。这些都是降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职礼仪教学中渗透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中职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1.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礼仪教学的内涵升华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教学便应提倡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应礼貌、友好地对待他人,并做到和谐共处、互相谦让。中职院校虽然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进行了规范,但这种要求过于强制性,学生被动、强迫地接受学校的硬性规定,并不能发自内心接收礼仪课程的知识。因此,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将中职院校的礼仪教学内涵进行升华,便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自内心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遵守,并做到了良好的日常行为、礼仪规范。教师在结合传统文化进行礼仪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白礼仪的核心便是尊重,要让学生做到每一件事都应将尊重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教师在进行礼仪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传输礼仪相关的表面知识,应在礼仪规范教学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才能让学生将礼仪的规范以及真正意义充分掌握,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

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播放古人采用传统礼仪与人相处的视频,并让学生进行模仿。教师还可以将古代的礼仪规范,结合礼仪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共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礼仪的魅力,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并提升礼仪课程的教学质量。

2.在礼仪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潜移默化渗透传统文化

在中职礼仪教学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由浅及深的方式,要在礼仪教学课堂中逐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并结合礼仪课程具备的特点,结合传统文化为学生开展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从而突破说教式教学的弊端,教师还应将传统文化融合到礼仪实践教学过程中,才能全方位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例如教师在为学生传授利益概念的过程中,可对礼仪的由来以及发展过程进行讲解,在讲解过程中,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明白中国是礼仪之邦,并是人类在礼仪、礼节方面的重要发源地,礼仪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这便会让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让其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华民族儿女的骄傲与自豪,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加深其对礼仪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结语

在中职礼仪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并充分掌握礼仪课程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教师观。因此教师应加强礼仪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职礼仪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燕.浅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才智,2015(23):47.

中华文化传统礼仪篇3

关键词:礼仪教育意义实施策略

十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领会十精神,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建设”里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德,而传统美德是中国礼仪文化的核心内容,礼仪教育即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可见,新形势下,礼仪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是中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将成为社会公民的主力军。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礼仪教育应该承担起“公民道德建设”这一历史重任。

一、普及礼仪教育的历史意义

“礼之用,和为贵。”礼仪教育在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稳定社会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礼仪教育还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礼仪的核心是尊敬,礼仪教育的目的是弘扬真善美,维护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构建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因此,新形势下普及礼仪教育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大学生头脑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简单的说教起不到作用,只有采取深入人心的教育方式才能被人接受,从而在大学生思想中树立起坚不可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证明,礼仪教育是大家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起效快、传播速度快、学生运用得快。故而,通过礼仪教育这个载体,可以有效地将“文明、和谐、公正、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播种在大学生的心中。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受各种思潮的影响,目前大学生价值观存在不明确、不正确的现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意识形态决定着国家的命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大学生思想中是大学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普及礼仪教育是实现这一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提升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法治国”固然重要,“以德治国”也必不可少。中国经济近三十年虽然快速发展,但公民道德却出现了滑坡现象,譬如诚信的缺失、美丑的颠倒、不守秩序、廉耻观念淡薄等;“飞机上群殴事件”“大学生毒害同学”屡屡曝出;“拜金主义”和“自私自利”思想泛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宁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成为女大学生的口头禅;公共设施遭到破坏、公共秩序被扰乱的现象屡见不鲜;国民言谈举止缺乏修养、国民国际形象不佳的事实存在……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十提出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贬斥假丑恶……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礼仪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德育教育,礼仪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教会公民为人处世的文明行为规范和高尚道德标准。礼仪的核心是“敬”,如果相互交往中以尊重为前提,人人和睦相处,事事顺畅而行,社会必然和谐安定。通过普及礼仪教育,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美德,养成文明习惯,必将大大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思想修养,从而实现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国家文明程度。

(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周公设月制礼”,中国产生礼仪文化。礼仪的产生让人们有了“廉耻荣辱”之分,孔子、孟子等儒家思想家进一步弘扬发展了礼仪文化,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礼仪文化的传承一度遭到破坏,导致一些年轻人热衷于西方文化,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他们对西方节日的礼仪文化耳熟能详,却不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礼仪文化。丢弃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导致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中国之所以成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存在国家,是与中国很好地传承了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大学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群体,普及礼仪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使“礼仪之邦”的美誉代代相传。

十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赋予了礼仪教育新的使命,普及礼仪教育是构建传承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既然普及礼仪教育有着如此重要的历史意义,因此,如何普及成为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普及礼仪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65%的高职院校没有开设礼仪课程,88%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培训,96.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阶段非常有必要开设礼仪课。调查结果证明,现在高职院校还没有把礼仪教育提上日程,而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可见,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既然新形势下礼仪教育有着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因此,如何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成为当下德育教育探索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扩大礼仪课程开设范围,完善考核体系

高职院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修养的弊端。调查显示,部分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只是作为选修课或只在某个专业开设,无法实现普及的目的。若要普及礼仪教育,必须扩大开设礼仪课程的范围,就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样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并且对学生的礼仪修养进行量化达标考核,制定出相应的考核制度,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考核学生的礼仪修养,把考核结果作为综合评价大学生的参照之一,考核结果直接与学生的评优与毕业挂钩,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的礼仪教育。

(二)丰富礼仪教育形式,营造礼仪文化氛围

传统礼仪教育普遍局限于课堂,由于高职学生的特点是实践能力强,理论学习能力弱,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吸引高职学生。因此,礼仪教育应该是理实结合,注重实践。除了课堂教学,学校还应通过讲座、仪式、环境文化宣传来营造一个大礼仪文化氛围。

“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单纯的课堂教学避免不了流于枯燥的说教,只有灵活多样的形式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聘请礼仪专家定期为大学生开展礼仪专题讲座,不但可以让学生吸收礼仪大家的思想精华,而且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与不足。此外,学校可以在不同阶段为学生举办一些大型的仪式,如“军训阅兵式”“开学典礼”“成人礼”“毕业典礼”“庆典仪式”“颁奖仪式”“升旗仪式”“捐赠仪式”等,让学生在仪式中学习礼仪文化,感受仪式的庄严感。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的方式践行礼仪规范,如形象礼仪比赛、职场礼仪大赛、礼仪文化沙龙等,这样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可以强化礼仪教育的实践环节,活跃礼仪学习氛围。学校还可以通过礼仪素养测试,如“乘车礼仪”“服饰礼仪”“行进礼仪”“乘坐电梯礼仪”“拜访礼仪”“接待礼仪”“交换名片礼仪”“西餐礼仪”等,强化学生的礼仪修养。除此之外,学校可通过墙体标语、橱窗、校园网来宣传礼仪文化,营造时时礼仪、处处礼仪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浓郁的礼仪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知礼、重礼的理念。

(三)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养成文明礼貌习惯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效果最明显的教育途径。古代礼仪教育渗透到了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说话要“穆穆皇皇”,即语言的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仪态方面要“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缓揭帘,勿有声”;仪表方面要“衣贵洁,不贵华,冠必正,纽必结”;卫生方面要“晨必浴,兼漱口”。此外,古代礼仪还主张对儿童要“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礼,爱亲,敬长,尊师,亲友之道”。这些优良的传统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并且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

在高职院校普及礼仪教育,应该把礼仪教育融入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中。礼仪教育的难点不是掌握礼仪规范,而是将礼仪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尽管开设礼仪课,学生也明白礼仪规范,但生活中仍有学生说话不讲文明、对人不讲礼貌、行为缺乏教养,这与学校日常管理缺乏引导有关。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手册里大部分强调的是纪律,而对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缺乏有力的监督。对于学校来说,纪律固然重要,制定文明礼仪管理制度同样不可忽视。学校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校日常学生管理的长效机制来抓,并且落到实处,必然对养成学生习礼、守礼的良好习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科技兴国离不开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是学生思想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高职院校应紧紧围绕“中国梦”这一主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普及礼仪教育的力度,实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目标,从而推动“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宏伟目标的实现。

课题编号:SZ123074。

参考文献:

[1]杨狄.社交礼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柳建营,熊诗华,张明如.大学礼仪教程.学苑出版社出版,2005.

中华文化传统礼仪篇4

关键词:礼仪教育;大学教育;礼仪课程;中华美德

一、前言

礼仪教育应该贯穿个体成长全过程,但从当前情况来看,重智轻德现象普遍存在,而大学生礼仪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大学阶段,课程设置非常丰富,学生学习压力相对降低,是开设礼仪课程、强化礼仪教育的最佳时机,而且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吸收、践行礼仪知识上也更加有利。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对学生个人发展、学校整体建设、社会精神文明进步,都十分重要。

二、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

当前,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的多元性日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良好的礼仪可以让人和人之间更好地交往,也能在无形之中传播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但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大学都忽视了礼仪课程的设置,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思想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严重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礼仪教育功能定位不准、高校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具体功能。第二,大学礼仪教育的开展缺少社会支持,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较弱。第三,大学礼仪教育的实施渠道单一、方法简单、内容枯燥,教学效果较差[1]。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由上可知,礼仪教育并没有得到大学的足够重视,很多大学都没有认识到礼仪教育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如今国家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中国梦,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中国在世界拥有一席之地,是每一个大学生的责任。而在中华美德中,传统礼仪文化占据了重要的部分,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强化和落实是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2]。(二)对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礼仪素养、礼仪知识的掌握是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拥有良好素质的根本方式。在当今校园中,经常会出现不知礼、不守礼、不行礼、不尚礼的现象,要从根本上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要落实、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比如,恭敬、谨慎、勇敢、直率这些优良品质,都是对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如果不懂正确的礼仪,就无法做到上述内容。(三)对学生心理起到调试作用。在礼仪教育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礼仪教育会对学生心理起到调试作用。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都会出现心理上的变化,但是如果可以掌握礼仪知识,通过规范自身行为和自我言行,就能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继而提高自信心,降低挫折感,避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四)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德育教育的基础,礼仪教育的落实可以充分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带动其他教育发展,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目标,因此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五)促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大学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社会,很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后会出现不同的不适应情况,而在大学开展礼仪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在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处理,而礼仪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通过良好的礼仪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懂得如何更好地展现自我,学会与人的相处之道。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社会场合,有着良好礼仪素质修养的大学生可以更加顺畅地融入其中[3]。

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根本途径

(一)开设礼仪课程。礼仪课程是礼仪教育的根本,开设礼仪课程,可以充分发挥课程驾驭的主渠道作用,让礼仪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得到真正的传播。开设礼仪课程可以让礼仪教育得到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同时也能表明礼仪教育的重要地位,提高大学生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实际开发、设计礼仪教育的过程中,要从总体上进行考虑,在设立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在其他课程科目中落实礼仪教育,让礼仪教育文化得到真正的传播。高校要认识到礼仪课程作为专业系统的教育方式必须进行科学的建设,但同时渗透性的礼仪教育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礼仪文化素质的过程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二)重塑教师形象。在落实、开设礼仪课程的同时,还要重塑教师形象,各学科教师的礼仪素质都要提高,教育的过程就是互相影响的课程,教师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学生的礼仪意识、礼仪行为。因此,高校教师自身都要有意识地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引领学生完成正确的角色定位,强化礼仪素质的培养。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对礼仪文化的认知,教师的形象不能忽视。当然,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礼仪文化的一种,通过学科课程间接地开展礼仪教育也是一种途径,这也是一种理想境界。高校也要精心设计,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约束,以此持续性、渐进性地落实礼仪教育。(三)加强礼仪实践设计、加强、落实礼仪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强化礼仪教育的方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礼仪实践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教育形态。高校应该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落实礼仪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比如,百色学院开展“以礼仪文化打造和谐校园”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校庆80周年献礼项目,每年科技文化艺术节都举办服务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东盟礼仪大赛等大型礼仪类竞赛等,让大学生走向社会,让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礼仪实践活动进行参与。通过这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礼仪实践,可以让学生的礼仪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和巩固,让礼仪实践更富有教育意义。(四)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在大学教育中落实礼仪教育除了要开设礼仪课程、重塑教师形象、加强礼仪实践之外,还要营造出良好的礼仪氛围,为礼仪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优良的礼仪教育环境,在无形之中也会对学生礼仪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礼仪氛围包括课堂秩序、学习风气、校园文化等。礼仪氛围本身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涉及的内容有很多,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利用不同的教育资源,强化隐性因素,以促进学生礼仪素质发展形成。比如:对教学楼走廊的墙壁、校园道路上的井盖、教室活动室的墙壁等进行装饰,绘制具有礼仪文化的壁绘,建立具有礼仪文化背景的雕塑,让每个区域都具有独有的特色,并且通过标语牌、名人名言、杰出人物画像等方式展示礼仪故事,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情趣。不仅如此,还利用院校制度,通过科学的组织领导方式、管理制度,打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和礼仪精神,以此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质。实际调查表明,民主环境下,学生对礼仪规范的亲和度较高,而且学校的管理文化制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因此高校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科学设计学校管理制度、组织运行制度。(五)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家庭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礼仪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是社会个体化的重要渠道,是社会和个体之间的连接纽带。作为礼仪教育最关键的基础,家长必须要认识到家庭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家礼、家规、家训,在日常礼仪规范教育的基础上,传播正确的为人处世的原则,落实修身励志的规范教育。同时,家长要身体力行,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认识到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日常生活规范教育。在家庭礼仪教育中,要由浅入深、由低及高、循序渐进地开展礼仪教育,从而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继而懂得在社会中的立身道理。比如,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大学生这一阶段,正处于心理敏感期,家长要尽可能保持足够的耐心,帮助大学生正确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和学习压力,及时疏导、规范孩子的日常行为。学校可以协同家长在全校范围内以“勤、礼、孝”为主线,拟定具体“家规”,以此实现家庭礼仪教育规范化。(六)加大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现如今一些大学在进行礼仪教育时,盲目照搬、照抄西方礼仪文化,忽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礼仪教育本身包含的内容就十分广泛,包括待人接客、书信交流、人情往来,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这些内容早已有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这些礼仪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加大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宣传会让大学生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形成礼仪意识。比如,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开展礼仪教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弘扬民族精神,还可以增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在这种特定节日和庆典活动中,教育感染力也会得到大幅度增强,充分发挥其中的礼仪教育作用,还需要政府、社会、媒体之间的协作配合,加大宣传力度,让礼仪文化得到传承和延续。比如,大学可以和地方政府合作,在重阳节期间开展传统礼仪文化活动,并且邀请当地的电视台等媒体,记录活动过程,以弘扬重阳文化,传承家风家训,倡导孝敬老人,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通过给老人跪拜、献寿桃、登高拜祭、上香祈福、撞钟贺寿等多项传统民俗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和礼仪习俗,同时也让传统节日文化得到传承。(七)开设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战略目标,作为社会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各高校在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到上述六点之外,还要积极开设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借助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新媒体技术,打造礼仪教育网络平台,给大学生提供不同的礼仪教育学习渠道。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移动设备已经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必备物品,落实网络礼仪教育“第二课堂”,可以提高礼仪教育的有效性,扩大礼仪教育的覆盖范围。比如,某高校开设了礼仪教育公众号,定期礼仪文化短视频,同时打造特色化的礼仪网络社区,利用校官方微博、校管网、官方公众号等媒体渠道进行传播,并且安排信息管理人员和礼仪教师对这一社区进行管理和建设。分别创设了不同主题的礼仪文化社区,并且根据社会发展时事定期变更主题,跟上时代变化的脚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将这一网络社区打造成了礼仪文化宣传窗口,成为礼仪思想教育的主要平台阵地。以河北大学为例,该校创建的礼仪文化网站被评为全国十佳思政教育类网站,在引导该校大学生自觉践行文明礼仪、加强道德修养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结论

中华文化传统礼仪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仪教育;课程设置;文化传播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关于礼仪的著作更是丰富多彩,这些著作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是几千年来规范人们行为和塑造独特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重视逐步弱化,加之西方文化的入侵,人们对礼仪文化的学习也慢慢减少,各高校的礼仪教育流于形式。为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本文以传统文化为内核,加强高校礼仪教育。

一、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高校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笔者对江西省十所高校及其他省若干高校关于礼仪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目前最热门的高校慕课平台中有关礼仪的课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礼仪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第一,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将礼仪教育归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未单独开设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课程,且未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导致学生、教师对礼仪教育不重视;第二,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相关礼仪课程(包括传统文化礼仪),但多数高校都是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的,学生可自由决定选修与否,并未将其列为公共必修课。(二)高校礼仪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设置不合理第一,多数学校的礼仪内容主要是西方礼仪及现代礼仪,对中国传统礼仪讲解较少;第二,多数教材虽然涉及部分传统文化礼仪,但仅仅是对传统礼仪的简单介绍,并未将其与现代社会结合起来进行讲解;第三,由于礼仪教育一般被作为公共课程,因此,多数学校一般为该课程选择一套教材,所有学生共同学习,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三)慕课平台中缺乏传统礼仪教育课程通过对慕课平台的调查研究发现,发展相对成熟的慕课平台“爱课程网”上收录的关于礼仪的课程只有两门,一门是湖南大学袁涤非老师的“现代礼仪”,另一门则为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讲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这两门课程的受众比较广泛,也是时下各礼仪教育和视频课网站中点击率最高的两门课程。此外,超星尔雅通识课程库中关于礼仪的课程只有四门,分别为上海理工大学的“公共关系礼仪实务”,国家行政学院的“女子礼仪”,南开大学的“口才艺术与社交礼仪”以及清华大学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综观慕课平台的这些礼仪课程可以看出,只有清华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彭林教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将传统礼仪文化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日常行为相结合,生动讲解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内涵。而其他课程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现代礼仪”和“西方礼仪”,对我国传统礼仪的讲解较少。(四)缺乏礼仪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礼仪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社会学科,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目前,多数高校的礼仪教师并不具备礼仪专业背景,大部分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来的,经过后期的培训和学习,即走上工作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多数教师缺乏礼仪教育的专业知识,对传统礼仪研究不够,导致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加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首先,学校要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将礼仪教育从思政教育中独立出来,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或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开设礼仪专业,设置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方向;将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列为公共必须课,并通过考试、论文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考核成绩作为学生的学分任务。其次,教师也要加强对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的重视,在遵循学校教育要求的基础上,认识到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将礼仪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内容。(二)优化礼仪教育的内容中国的礼仪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加强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教育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礼仪的发展进程,了解古代文化礼仪及当前礼仪的丰富内涵,了解其功能和作用,使学生对礼仪形成全方位的认识。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将思想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相结合,选择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内容,从礼仪概述、个人礼仪、社交礼仪、服务礼仪、习俗礼仪等各方面进行系统归纳,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礼仪知识,了解中国文化。(三)借助高校文化社团传播礼仪文化近年来,高校社团发展迅速,各种文化社团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礼仪教育可充分利用社团这一途径进行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礼仪知识的传播。结合学校大学生实践活动周、大学生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开展传统礼仪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将传统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具体来说,高校校团委应鼓励各院系学生以社团活动为号召开展各种类型的礼仪风采大赛、传统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大型的传统文化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四)加强礼仪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各高校要提高礼仪教师的选聘标准,引进不仅有礼仪教育专业背景知识,而且有较强实践经验的教师,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其次,各高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礼仪教育的培训和教师交流会,引导教师取长补短,不断提升教师的礼仪素养,从而不断提升礼仪教学效果。

三、结语

建设以传统礼仪文化为内核的高校礼仪课程,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坚守传统,但更多是为了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在高校礼仪教育中,应充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从而丰富礼仪教育的内涵、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辉艳.谈大学生礼仪教育中传统礼仪文化的渗透[J].文化视点,2015,(12):89-90.

[2]王琳.论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8):59-60.

[3]周沫含.高职院校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6,(14):72.

中华文化传统礼仪篇6

【关键词】礼仪教育;重要性;范畴;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747(2012)01-0021-01

一礼仪的含义

礼节和仪式。这是传统的解释,“礼”字和“仪”字指的都是尊敬的方式,“礼”,多指个人性的,像鞠躬,欠身等,就是礼节;“仪”,则多指集体性的,像开幕式,阅兵式等,就是仪式。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这里的方式分行动型和非行动性,像鞠躬,给老人让座等,就是行动型的,也就是尊重的形式,这需要行动才有效果,;而像庄严场合不嘻笑,别人睡觉不吵闹等,就是非行动型的,也就是行为规范,它不需要行动就有效果。

二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

人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规范,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人际交往尺度,合理的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熟悉和掌握礼仪,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2.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中国是文明之邦,礼仪之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南北东西交往,礼仪的范畴愈来愈扩大,个人形象中的仪表、仪容、言谈举止礼仪;日常交际中的相晤、拜谒、馈赠礼仪;社会交际中的宴请、舞会、晚会礼仪;求职应聘及职场礼仪等等。无时无刻不在规范着各色人士的行为。约束着人们朝着礼貌、文明的轨道上前行。

3.礼仪是做人的基础

人非同于禽兽,而在于作为人的特殊性,在于其社会性。所以“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从成材方面讲,“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所以人应该“先后问世”。只是,腐朽的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礼教”是反动的、糟粕的东西,与我们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一些礼仪文化的精华部分有着质的不同,后者却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应当是首先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做学问。

4.加强礼仪教育,是构建道德教育的平台

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必然会有其良好的礼仪修养,也必然会表现出良好的文明行为。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需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所以能够凝聚着十三亿多人的民族为一家,持续数千年光辉历史而不断,使伟大的中华民族以一种特殊的姿态顽强地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传统礼仪文化占有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发掘中华礼仪文明的瑰宝,弘扬中国“礼仪之邦”美誉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三礼仪教育的范畴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对于优化青年大学生行为将会起到重大作用。大学生是我们社会中青年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需要在充分认识“振兴中华”的意义上能够脚踏实地地在勤奋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能够自觉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好“修齐治平”,将之化为自己行动的动力。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更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手段。从礼仪的社会功能上讲,实施必要礼仪,比如升挂国旗和奏唱国歌的活动,非常有助于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国旗、国歌、国徽敬感,增强爱国主义意识。

传统的礼仪固然要继承,现代的礼仪更要发扬。不仅要发扬本国的礼仪,也要了解国外的礼仪。特别是从事商务活动的文员、秘书,尤其要学好商务礼仪、涉外礼仪。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各种文化里的人们对时间的处理方式和方法也不一样。如在西欧,商务活动应提前三到四星期安排好约会。在美国、德国等国安排商务会晤至少要提前两个星期,甚至更长。在美国,要会见总经理一般至少要提前3个月预约,更重要的事情要提前两个月。到最后一分钟才打电话提出会晤要求,被认为是制造麻烦、甚至是侮辱。日程安排对美国人、德国人和北欧人是神圣的。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空间问题与人的思维、情绪、经济与社会行为都存在一定的关系。不同群体空间开放程度、空间利用、空间保留等都不同。美国人在工作时,当其门开着时,表明愿意与外界沟通,开放程度较高;当门关着时,则表明主人此时不愿意受外界干扰,如冒失进入无疑将会招致主人的不满。而德国的企业家则不同,他们在工作时,门总是关闭着的,被视为希望自己的工作空间是安静和封闭的,不愿接受外界的打扰,因此德国人习惯于在工和、谈判和开会时把门关上。但对外人来访并不拒绝,只要敲门即可,即使未经许可也可进入。这些礼仪、习俗在我们本国极少数地方也有,但未有如此的机械。

四礼仪教育辅以适当的礼仪训练

大学里的礼仪教学,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完善个人形象、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们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加之课时较充分,故既需要同时也能够进行较为系统的礼仪教育。其内容包括礼仪的产生与发展、礼仪的特点与原则、礼仪的功能与作用等。目的在于介绍许多礼仪规范的时候,除了让学生知其然,还可以让他们知其所以然,这样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讲“服饰礼仪”一节时,除了着装的基本原则和男女装的着装规范以外,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服饰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以及色彩的各种情感意义、搭配方法等,以提高学生在服饰文化方面的修养和丰富学生关于服饰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着装的各种规范。

但是礼仪教学中毕竟有很多内容具有可操作性,仅是纸上谈兵,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在讲授“仪态”的时候,不妨让学生按照“五点一线”的方法站一站,或者顶着本书来走一走;讲“见面礼”的时候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演练;讲“服饰礼仪”的时候,让学生利用其衣橱里的现有服装进行搭配,拿一条领带来练习一下领带的打法等。以此将理论的学习与做的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傅克斌.讲礼仪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承《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1期

[2]朱建.礼仪教育与大学生的素质《中国教育理论杂志》2004年第4期

中华文化传统礼仪篇7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教育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礼尚德”的传统。礼仪作为一种基本的行为规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表达彼此善良愿望与美好情感的作用。礼仪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特征的道德规范的受教育者。因此,普及大学生礼仪教育,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势在必行。

1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1.1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需要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很好的被我们所继承和发扬。在我国古代,礼仪就备受重视,《礼记・曲礼》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这充分说明各种行为都受到了礼仪的约束。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不但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竞争,而且文化的竞争也被更加重视。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礼仪教育则不可推卸地肩负着传递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使命。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于他们的礼仪教育更应该注重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相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和现代意义。

1.2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不断进步,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安定有序、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和谐社会的建立是离不开礼仪教育的。从古至今,礼仪一直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这说明礼仪使人们相处和睦,使国家安宁健康的发展。2005年主席强调:“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因此,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

1.3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需要

人际交往能力关系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美国著名哲人戴尔・卡耐基曾说:“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能15%是专业技术,另外85%是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由此可见,任何社会的交际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人们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1]知书达理,待人以礼,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大学生应加强礼仪教育,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交往原则,提高个人人际交往能力。

2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途径

2.1开设礼仪教育课程

高校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教育不但担负着传授知识,让大学生增长才能的任务,而且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以应对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迈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技能。礼仪教育的内容、手段都应以满足学生需要出发。礼仪教育内容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在介绍国外礼仪惯例和中国传统礼仪的同时,还应包含礼仪的历史起源等介绍。礼仪教育的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通过运用视频、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形式,把礼仪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还可以采用网上聊天、辩论或咨询等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更广泛的礼仪教育,使学生能在接受礼仪教育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2.2提高教师礼仪素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言谈举止都体现着自身素质和修养,对大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仪容仪表大方得体,谈吐高雅不俗,会在不经意间对学生起到陶冶熏陶的作用,使学生积极学习教师身上良好的礼仪品质,“见贤思齐”,自觉提高个人的礼仪修养。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提高个人修养素质,注重礼仪。同时,教师可以将礼仪知识融入到教学课堂中,把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寓于学生的主体性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礼仪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个人礼仪修养,通过师资培训和自我学习,成为一名学术渊博、职业操守高尚,具有良好礼仪修养的高校教师。

2.3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健康、和谐的礼仪环境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良好的礼仪氛围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了礼仪就在自己身边,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耳濡目染使自己形成良好的品格。一方面,学校开展礼仪文化活动,如通过广播宣传文明礼貌行为、组织礼仪知识竞赛、辩论等。另一方面,在公共场所,如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地张贴提示性的标语,随时能提醒全校师生注意自己的言行。教育广大学生从最基本的仪表、言谈和仪态举止做起,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得到升华。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2]

2.4加强礼仪实践教育

实践活动是学生们实际运用理论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极好的训练平台,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实践性,可以通过个人礼仪、面试礼仪和职业礼仪来进行教育。个人礼仪是社会个体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是个人仪表、仪容、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个体规定,是个人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教养良知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面试礼仪是成功求职的临门一脚。求职者能否实现求职目标,关键的一步是与用人单位见面,与人事主管进行信息交流,以便使人事主管确信求职者就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职业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这些礼仪,将使个人的形象大为提高,这对于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综上所述,礼仪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文明有礼、道德高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学习礼仪、遵循礼仪、弘扬文化,大力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使他们成为言行文明,知书达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中华文化传统礼仪篇8

汉语文化的内涵

“中华”一词大约在魏晋时就已经出现,到了南北朝已普遍使用。而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华”特别指中原地区。“中华”是由“中国”与“华夏”二名复合而成的。所谓汉文化就是起源于中原地区,产生于汉民族的文化。“汉语文化”就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用汉语表达的汉民族文化。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书面语言形式,譬如蔚为壮观的中国古代典籍;也可以是口头语言形式,譬如声韵调各异的地方方言(口语)。无论是书面语言表达,还是口头语言表达,都是对汉民族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反映与记载,都必须彰显汉民族所共通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中国文化延绵几千年,一直没有失去它的传承关系。我们可以从汉语的技术层面,即汉语的书写、音韵、字词、语法、修辞的变化与汉语的思想层面,即汉语所反映出来的人生观、社会观、自然观、价值观的变化来考察汉语文化的历史变迁。考察汉语文化的变化贯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发、演绎和发展,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唯有让中国人能比较详细地了解汉语文化内涵,才能激发起人们对汉语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也才能让自己的生命之根深深地扎在汉语文化的土壤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其精神力量,为学生美好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让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可以通过以下三条途径进行探寻:在环境氛围的熏陶中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科教学的渗透中亲近优秀传统文化。

亲近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根基牢固,让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从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吸取对自身人生成长有促进作用的能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持续的发展。在开展亲近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中,可以积极渗透中华传统经典,引领学生自主参与古代优秀文化的学习,主动吸收、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润,促进学生自律自省、提高修养、完善德性、健全人格;可以将“读经典美文,做少年君子”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精心布置并渗透于校园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使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校教育塑造学生性格与灵魂的基石。

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结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传统经典美文,比如,可以利用弟子规对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精心设计,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经典氛围的濡染中净化心灵、升华情操、完善性情。

一是“目染”,即视觉激情。学校在必要时可以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如在道路两旁可以布置一些与生活、学习有关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名句,在文化走廊内可以布置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新三字经”“新弟子规”等,道古论今,处处渗透着新时期为人处世的道理。

二是“耳濡”,即听觉唤情。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系统的优势,精心挑选和设计一些适合小学生欣赏的中华优秀传统经典诗文进行朗读,通过音响系统使校园中播放荡气回肠的古风、豪放婉约的词曲,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融入到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得广大师生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濡染中求得真、善、美。

开展主题活动

教师应成为学生积极创设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氛围,努力使学生真正走向自主生活实践,内化为学生的自发行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富有情趣、针对性强、参与者多、教育面广、形式活泼、效果显著的主题活动。

今年2月,江苏省文明委正式推出全国首个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并从今年春季开学起全面推行“八礼四仪”规范,描绘出了一个守礼有德的中国孩子模样。“八礼四仪”涉及的范围广,内容丰富,代表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教师们可以将“八礼四仪”内容融入该校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之中。“八礼四仪”具体内容如下。

“八礼”内容餐饮之礼:在家庭日常就餐、公共场所用餐、社会交往聚餐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具体要求:小学生吃饭时不咂嘴、不口含食物说话。游览之礼:外出旅游、参观时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文俗、恪守公德。具体要求:小学生不触摸文物,在景物上不画写、不划刻。观赏之礼:观看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场合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具体要求:小学生在观看文艺演出时不能随意走动,不高声讲话。仪表之礼:在表情状态、身体姿态、面容发型、穿着打扮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具体要求:小学生站立时要抬头挺胸。行走之礼:在徒步、乘用交通工具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遵守交通、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此外,还包括言谈之礼、待人之礼、仪式之礼等。

“四仪”内容7岁入学仪式:重点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10岁成长仪式:重点让小学三至四年级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14岁青春仪式:重点让初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第一步。18岁成人仪式:重点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成人之责,做守法公民,担社会责任,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在学科教学渗透中亲近传统文化

教师应努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让学生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好的语文教材应既具有文学性:教材的内容总离不开用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去吸引别人,用真挚的感情去打动人;教材中的文章凝聚着作者的人生阅历、思想感情、精神风貌、审美趣味,往往是作者人格魅力的象征。好的语文教材又应具有人文性,还应具有审美性。当年孔子以《诗经》作为弟子学习的教材,其实质就是他看中了《诗经》的审美特性。而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也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物、山河相关的内容,学习这些内容,其实质就是对汉语文化的了解与掌握。

语言美小学语文教材入选了不少诗歌,诗歌特别讲究音韵美。比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古代七言诗通常每句都有四次停顿,但每次停顿并非是在同一字序上。如《峨眉山月歌》中一、二句的第三次停顿在第六个字,而三、四句的第三次停顿则在第五个字。

形象美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形象的描述很多。以时代划分,这里既有历史人物,如孔子、王勃、王维、司马迁、司马光、郑和等;也有现代人物,如宋庆龄、陶行知、徐悲鸿、等,形成了一幅纵贯古今的中华杰出人物的长篇画卷。学校应通过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这一实践研究,让学生既能看到中国人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又能看到以上人物各具特色的人格魅力。以职业来划分,既有政治家,如孙中山、、邓小平、等;也有科学家,如钱学森、高士其、开文迪许等;还有文学艺术家,如冰心、高尔基、莫泊桑、怀素、梅兰芳等。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学生们或许会从他们早年的人生经历中看到他们成长的足迹,或许会从他们的成就中懂得他们为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按道德标准划分,既有正面人物、善良人物,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爱兵如子的、抚育藏族孤儿的孔繁森等;也有一些反面人物、丑恶人物等。

情操美小学语文教材以“爱”构成情操美的核心。一是爱自然。比如,课文《我不是最弱小的》。二是爱祖国、爱人民。比如,我国古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表明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的国家,而爱祖国总是与爱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祖国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三是爱亲人,爱师友。因为人生最珍贵的是亲情、友情。四是爱生活。比如,司马迁历时18年才写下辉煌巨著《史记》。

让学生亲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还有方方面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人生打下精妙的“底色”,从而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文化传统礼仪篇9

强化“三礼”教育仪式感

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仪式可以让人们对所在意的事情怀有敬畏之心。中国之所以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是因为我们拥有灿烂的历史文化、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而完整规范的仪式则是这些文明的承载。

“三礼”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参与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这些庄严的仪式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最终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学生的理想人格,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

今年是孔子诞辰2567周年,为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我校举行了“开笔添智・人生始立”为主题的一年级开笔礼。通过端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茶敬亲师、祭拜孔子等七个环节,让孩子领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迈出孝亲尊师的第一步:“端正衣冠”让孩子知道先正衣冠,后明事理;“朱砂启智”请家长在孩子额头上点红痣寄托美好的愿望,希望孩子从此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击鼓鸣志”让孩子敲鼓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启蒙描红”则是老师教学生握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带领新生学写人生的第一个字――“人”,并告诉孩子们“人”字虽然笔画简单,但意义深远,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是最为重要的,这“人”字结构是由一撇一捺组成的,这两个笔画相互支撑,也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才能构成和谐社会;孩子用“茶敬父母”以示感恩之心,“祭拜孔子”分为三拜,先拜孔子,再拜启蒙老师,最后拜父母。

本次活动成了孩子一辈子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更是为孩子们迈开学习的第一步、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指明了方向。一位家长参加开笔礼后兴奋地说:“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有意义而又新鲜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尊师重教,而且教育他们学会做人,要孝敬父母、互相帮助,代替了对孩子进行简单抽象的说教,效果非常好,希望学校每年都能开展类似的教育活动。”

无论是开笔礼还是成长礼、毕业礼,举行典礼之前,学校、师生、家长都要作精心准备,典礼时大家都要穿着正装、礼服,在经历颁发毕业证书、朱砂开智、过成长门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环节中,学生产生了一种仪式感――衣着具有仪式感,过程具有仪式感,内容同样具有仪式感。我们就是通过这种仪式将重知识、爱学习、懂感恩、有理想等美好的传统信念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凸显“三礼”教育系统性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向高逐级发展的。正所谓“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学校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制定“三礼”教育工作目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一年级新生开笔礼。俗称“破蒙”,在古代是极为隆重的典礼,也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是中国传统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我校通过此项活动开展启蒙教育,让新入学的孩子感受读书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引导孩子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教孩子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四年级学生十岁成长礼。成长礼是由古代成人礼演绎而来,这一仪式是告诉参加典礼的青少年应当按照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承担、负责任的人。我校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了成长礼,仪式包括过成长门、家长送祝福、向老师和家长行感恩礼等环节。活动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

(三)六年级学生毕业礼。毕业礼是个“舶来品”,大学举行毕业典礼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术荣誉感和责任感,告诉毕业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我们小学也可以通过毕业典礼,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

我校“毕业礼”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流程:首先主持人宣布毕业典礼开始,接着升国旗、校旗,然后是仪式的主体部分,包括难忘母校、难忘恩师、梦想启航三个篇章。传统文化教育只有遵循科学的教育规律,建立起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既有理想、更具现实的目标体系,才能落到实处。

注重“三礼”教育持续性

开笔礼、成长礼、毕业礼不是三个孤立的仪式,而是三个鲜明的节点,连接这三个点就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德育之线,将整个小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串起来,构成了我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三步曲。“三礼”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想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更大的效应,就必须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并融入到课程与教材体系中,实现持续性与长效性。

(一)与书法教育相结合――翰墨飘香传书道

一年级新生参加开笔礼之后就要开始硬笔书法的学习,四年级学生参加成长礼之后就要开始毛笔书法的学习。近年来,我校以书法教育为突破口,充分挖掘中华书法艺术的育人功能,确立了“以书育德、以书启智、以书益美、以书健体”的指导思想,于2012年秋率先在全区把书法课作为校本课程,分层有序推进,每周开设2节书法课,并在各学科教育中全方位加强写字教育。每天二十分钟的“天天练”,让学生养成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每周一个书法小故事,培养学生学习书法家勤学苦练、孜孜以求的学习品质;每月一节名作欣赏课,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书法之美,汉字之美,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启迪思维,提升品格;每年一次义务写春联,让学生走上街头写字送春联,感受成功、发展自我、升华人格。

(二)与经典诵读相衔接――书雅润心能致远

开展美文诵读活动和经典诵读课题实验研究,是我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让学生“与经典美文同行,在诵读浸润中成长”。学校挖掘经典文化中的育人元素,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编》和学校的校本教材《书山之乐》为蓝本,引导低年级学生诵读《千字文》《三字经》,中年级学生诵读《百家姓》《孝经》与《千家诗》,高年级学生诵读《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不仅让学生养成一种阅读习惯,而且注重培养学生儒雅气质,熏陶审美情操,践行传统美德。

为了让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我们坚持做好经典诵读的“六个一”,即每天一次经典晨读(20分钟),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每学期一次经典诵读节,每学期一次经典诵读研讨,每年一次“亲子诵读”活动,每年一届传统文化艺术节。当“三礼”教育与书法教学、经典诵读等课程有机整合之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开始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形成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由此在每一名学生身上得到落实,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发展。

“翰墨育美善,书雅润童心”,在“三礼”教育的引领下,校园形成一道美丽独特、古色古香的风景,师生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如沐春风般地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如今,我校学生不仅可以在舞台上通过相声、舞蹈、诗歌吟唱、诗句对对碰等形式来展示经典文化,而且还掌握了吟诵方法,将平时的读书内容形象化、生活化、情景化,用心灵去感悟国学经典的魅力。老师以身示范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挥毫泼墨,共同聆听古代圣贤的教诲,感受中华浩如烟海的文化。书法艺术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字水平和学习成绩,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体验写字的欢乐,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中华文化传统礼仪篇10

中国的礼仪在广义上包括礼节和仪式,在狭义上是指能够体现礼的行为方式,是一种属于公共道德领域的行为规范,礼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统治工具,其社会作用和今天的法律相当,只是这种行为规范不仅仅依靠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更多意义上是以社会舆论的作用作保障,通过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达到对社会关系的规范的目的。和谐社会建设就是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以后的社会建设方案,它就要求使用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来达到对社会关系的规范,使社会能够规范运行,这一要求与礼仪的社会功能非常相似,因此说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要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礼仪的功能。和谐的校园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同时由于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这些群体更加需要一种柔和的方式来处理其中的矛盾,达到理顺校园社会关系、构建和谐氛围的目的。从校园文化的构成元素上考虑,和谐校园建设包括大学生素质培养、师表形象树立以及校园文化和校园关系塑造三个维度。礼仪文化在学生素质培养上的意义仪表是礼仪的表现,也是现代人才选拔、人员素质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仪表素质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仪表之所以会被重视,源于人力资源领域当中的冰山理论。按照这种理论,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基本素质的一部分,通过对这部分表现出来的现象进行考察可以判断一个人的整体素质状况。同时,在社会交往过程当中,一个人的举止行为方式是社会交往的第一张名片,它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最早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印象,从而影响到以后的整个过程。因此,对于学校教育来说,仪表既是走向社会以后的重要基本素质,也是在学校交往当中的基本素质。在学生素质培养上,要想成功塑造一个人的仪表,不能仅仅以教会举止行为的外部着手,要从仪表的内涵部分进行培养,即通过礼仪文化知识和礼仪文化素质的培养来提高一个人的个人素养。这是礼仪文化在学生素质培养上的一个重要方面。礼仪文化在学生素质培养上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即通过礼仪知识的培养,一个人在日常行为当中会逐渐接受这种礼仪要求的规范,逐渐改掉以前的不良习惯,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也可以起到警示与制止作用,对良好的社会公德的塑造和个人道德情操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逐渐形成相互谦让、相互关心的和谐的校园关系。同时,通过礼仪文化的教育,通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逐渐会形成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从而达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的目的,将民族精神中的和谐思想逐渐灌输到学生的思想当中,为和谐校园构建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打下基础。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不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还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大学生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出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的无穷魅力,塑造出举止适度、气质高雅、语言文明、服饰得体的谦谦君子形象。

礼仪文化在树立师表上发挥的作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教师的职业是非常神圣的,对教师言谈形象的要求也非常高。中国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对教师这样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和民族未来的塑造者,因此,教师不仅要求知识渊博、学识广泛,还要求高尚的品德修养、为人师表的内在素质和受人尊重的外在形象。这些方面的素质,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更高的礼仪素质,即我们常说的师表。为人师表,是一种自内而外的素质修养,教师的师表树立就要通过对礼仪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说,在和谐校园的建设过程中,树立教师的师表形象就是要通过礼仪文化进行熏陶。对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以后,在服饰穿着上会变得更加得体,在语言语气上会更加谦和,在肢体语言上也会更加礼貌大方,能够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体现教师健康、儒雅的形象的同时又不会产生古板、刻薄的感觉,从而能够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能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使校园关系更加和谐。礼仪文化在校园文化与校园管理建设上的作用当代世界的发展是沿着经济文化互融共生的道路,文化融于经济,相互促进着共同发展。礼仪文化本身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深深烙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内心上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上的精神烙印。在校园当中,礼仪文化不仅仅是教育教学内容,更重要的还是丰富的校园生活,影响师生行为的文化心理,反映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生活制度,以及校风、教风、学风和校园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方方面面。在校园建设方面,要想树立活泼、鲜明、统一和谐的校园形象,就要在校园文化中植入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的文化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其中礼仪文化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礼仪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学生的行为和爱好更加符合传统文化的要求,更加能够体现民族特色,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进行无形的浸染,达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的目的。同时,在校园管理和建设中也应当注重礼仪文化。礼仪文化是对中国人文化心理影响最大的部分,在校园管理制度上一定要契合这种文化心理,才能在达到管理效果的同时不会因为教学管理造成误解和不必要的情绪,这样才能够创建更为和谐的校园氛围。

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对外交往和社会建设的深入,礼仪文化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一部分,在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寻找那些能够抓住中国人的心理的最为重要的民族文化,从而塑造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学校的管理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其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就是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在学生素质培养方面能够塑造健康的仪表,丰富学生内涵,提高整体素质;在师表树立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为师表形象的树立提供基本要求和标准,塑造健康、儒雅的师表形象;在校园管理建设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文化心理,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推行上应当依照其要求进行,在不影响管理主客体双方情绪的情况下达到管理的目的。总之,礼仪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非常重要的基本元素,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参考的文化因素。

作者:贾丹丹单位:山东英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