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城市管理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4:26

智慧化城市管理方式篇1

城市智慧建设的背后

智慧城市概念急剧升温,与中国当前的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超过50%,伴之而来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看病难等“城市病”日渐突出,这对城市在精细化管理和统筹规划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智慧城市是将新型城镇化和信息化相结合的最佳形式,这使得智慧城市理念备受地方政府青睐。智慧城市代表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在全国数百个已启动智慧城市规划的城市中,在部门各自为政,项目一哄而上,争抢智慧城市的市场蛋糕时,最需要做的,其实是对这股建设热潮的冷思考。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摸索中,各地普遍存在六大挑战:

1、一次性投资效益。许多城市采用示范带动模式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为示范项目投入的大额资金,但由于缺乏持续资金投入计划与管理支撑,难以实现长效应用;

2、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各城市的市政府规划、各委办局投资建设的模式直接导致对于智慧城市整体规划中子模块的认知完全取决于各委办局对智慧城市的认知水平,建设水平参差,难以承接整个规划的高度。这种建设模式缺乏整体及前瞻性的考虑,对于后期各委办局系统间的衔接、应用的整合极其不利;

3、规划的完整性。许多智慧城市规划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可实施目标。需采用管理职能和信息基础设施相配套的方案设计,才能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

4、协同标准化。各委办局承接的项目涉及到各行各业,存在标准化与开放协同的问题。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可实施的端到端的标准参考架构,同时需要考虑面向未来应用聚合的演进;

5、运营的可持续性。整个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应是可运营、可管理的;

6、垂直式应用模式。当前孤岛式应用带来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在面向未来的模式中,应逐步将垂直式的应用以以互联赋能的理念进行应用整合,实现整体与应用联动的全局布局。

智慧城市是一个长期目标,其建设是一个信息技术与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作用的过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变化使“智慧城市”在技术、平台选择面临严峻挑战。一方面,未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等各种新兴技术,将完全改变各种应用模式,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成熟、应用深化,城市发展将从技术驱动转向需求驱动,将是全面的战略挑战。中国城市进入目前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要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增长,必须关注经济发展对社会负荷带来的刚性约束,“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譬如解决城市安全、城市污染监控等难题,关注改善教育、医疗、养老均等化服务,应对这些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课题,真正提升中国城市现代化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之道

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是用人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的智慧规划和管理城市,智慧地配置城市资源。其终极目的,是以信息化的方式解决民众关心的问题,让百姓共享改革成果。智慧的呈现,更应是对以人为核心的城市整体运行方式的持续变革,为公众提供更智慧、更人性化的服务。

作为国内知名iCt企业,大唐电信结合自身多年在智慧城市领域研究和实践推广经验,致力于解决城市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基于城市智慧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于可预期的困难,大唐在摸索中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

1、要通过完善的规划和实施计划驱动智慧城市建设整体发展;

2、信息的按需可达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

3、信息的整合联动是城市能否实现智慧化管理的重要前提;

4、精准管理和行为优化是城市智慧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智慧化城市管理方式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思路;误区

一、智慧城市和顶层设计的概念

智慧城市自从被提出得到国内广泛关注,在建设设计领域需要不断提高对于顶层设计规划,提高对于大城市智慧型设计方案,寻找指导智慧程发展方案。顶层设计也称作是顶向的设计模式,主要设计理念和实践之间相互结合,总体规划和设施方案相互结合,确保实践过程中要按照图纸进行施工,避免混乱无章的设计方法,智慧城市是一个新的领域,主要理论指导和纲领是提高城市发展总体高科技内涵。通过对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主要流程、内容和思路研究,需要总结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新模式,分析顶层设计中存在的误区,需要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做出合理设计规划。

二、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思路研究

1、根据政府管理体制分析,大多数部门对于国家智慧城市建设都提出良好设计管理方式,中央部门也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良好建设意见,根据中央政府信息化发展需要抓对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各级政府对于智慧城市顶层管理,按照部门顶层设计结构可以分为几个方面,根据职能、流程、系统和标准规范进行综合统筹考虑分析,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分为,功能架构设计、系统架构设计、信息架构设计和标准安全保障体系设计。

2、功能架构设计方面,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主要是从城市信息化规划视角分析,对于城市进行总体规划设计方法,也称作是业务架构设计,属于智慧顶层设计核心部分,建设智慧城市最主要方式,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体现智慧城市内涵,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市民共同参与对于智慧城市建设中。功能架构设计会涉及到具体技术手段,重点要面向城市发展,设计合理资源管理模式,核心思想就是根据业务需要进行梳理,打破传统的系统界限设计,科学合理对智慧城市功能架构设计,提高对于智慧城市设计业务理解,准确把握好对于智慧城市的技术、政策和资源管理。一般政府是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推动力,在功能设计方面更要提高政府智能管理,及时改善民生服务,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和服务,最大限度实现对于资源合理分配管理。提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政府决策科学性,实现政府信息政策开放性,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之间相互精细化、人性化和高效性发展,促进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设计,根据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对于创新驱动效率提高,同时保证生态环境和智能监测治理水平,推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

2、系统架构设计方面,随着信息时展,城市功能设计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信息系统集合,系统架构设计要从全局出发,提出了满足与功能架构设计需要的合理系统组成,提高系统架构之间合理性,优化了智慧城市和顶层设计之间逻辑关系,保证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高效统一结合。系统架构设计最重点问题就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以公共平台为主要切入点,对接好上下级之间关系,合理建设运营提高信息架构之间设计关系,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骨架,信息是智慧城市发展血液,信息架构设计最主要环节就是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研究信息管理和表达之间关系,提高对于智慧城市和顶层设计之间科学管理。同时对于顶层设计中最重要问题就是信息架构,需要做到全面梳理信息资源、科学设计合理信息共享体系、运用可操作的信息整合实施指导方法、设计可持续发展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和开放式数据分析方式,提高信息架构设计,根据信息化管理合理指导完成对于数据对接和分析,保证业务部门之间高效配合,提高数据管理。

3、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还要做好标准、安全和保障体系设计工作,运用规范标准、安全策略和人财物管理办法,实现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高效性。切实做好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标准规范,在智慧城市运行中要结合政策法规,形成智慧城市建设规范性和完整性,营造良好智慧城市建设环境,在组织机制、资金、政策、人才管理和技术上做好保障。

三、智慧城市建设顶由杓莆笄

1、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中会存在设计、建设、运用脱节和配合不顺利问题,很多参与者在地方政府、智能部门和企业都是智慧城市推动者,如果缺乏合理动员机制,就会造成极大内消耗问题,导致设计、建设和运营环节出现脱节。地方政府一般都是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委托设计单位进行统筹规划设计管理,要求各级智能部门积极配合进行梳理,高效完成对于智能部门顶层设计建设和运行,在整个智能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运营高效性。

2、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不能定量顶层设计,需要对于目标清晰认识,保证智慧城市建设高效性和科学性,实现对于顶层设计收集和整理,保证设计思路高效性,提高对于顶层设计规范性,合理提高对于智慧城市建设,规避各种可能存在的缺乏定量问题。

3、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要及时解决重复建设和重复设计问题,在政府管理体制中要实现属地管理、条线管理和多头管理相互结合,避免不同设计思路导致相互冲突问题,要实现条线和各个角度顶层设计相互结合,对于设计中存在差异性问题要及时解决。合理避免施工和设计浪费问题,提高智慧城市建设高效性。

4、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存在偏向单方信息化问题,侧重对于技术手段应用,忽视了目标对象整体特征,智慧城市建设最关键问题不是技术手段,而是智慧城市内涵建设,需要在建设中实现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效率提高。提高城市居民满意度和智慧城市整体竞争力水平,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和技术手段实现对于建设高水平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不仅要运用技术手段,还要充分运用良好体制进行优化改革,提高城市建设高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环节,要从功能架构、系统架构和信息架构等及各方面做好良好保障,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要合理避免混乱问题,提高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高效性,避免出现误区,提高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大章,沈晔,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规划内容[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08);

智慧化城市管理方式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理论思考;战略对策

1智慧型城市

智慧型城市主要就是指一个城市充分的应用智能技术的发展战略,同时也将其称为智能城市。我们通常所说的智慧城市就是针对城市发展和各项运行的关键点与核心问题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手段来进行分析以及整合,从而对城市的安全监测、资源环境以及商业活动等需要进行及时的效应。智慧城市的实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智慧式的城市管理运行,为市民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从而优化城市的生活系统。

2智慧城市的理论思考与学术探究

2.1智慧城市是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转换器

城市的新经济在信息时代主要是以信息为前导、知识为基础、高新技术为支柱以及网络作为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其带动了城市传统产业的升级,培植了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广泛的覆盖于城市经济文化生活当中。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新内容、新要素以及新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与结构。智慧城市具备健康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特征,生活上也更加的舒适安全,而城市管理上也逐渐的实现了信息化以及科技智能化。智慧城市主要是强调以土地为载体、以信息为先导、资本为后盾以及以人为本作为主要的发展要素,其覆盖了智慧移动性、智慧生活、智慧治理以及智慧经济等内容。要素体系、发展体系以及内容体系是智慧城市逻辑建设框架的主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与数字化城市或者是智能化城市相比较,其更加的重视人力资本、社会关系以及环境相关的问题,不再局限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而是从城市的整体效益以及综合发展的角度来对待信息化技术手段,也就是说,智慧城市只是将智能化以及数字化技术作为其建设的手段,为期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

2.2智慧城市是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

城市的工业化以及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信息化是必然产生的,其是城镇化以及工业化两者协调发展的直接成果,其中城镇化是其主要的依托与载体。相关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与研究发现,通过信息技术对城市的替代效应、衍生效应以及增强效益,信息化能够直接作用于城镇化,这种作用不仅能影响到城市结构以及演化和转变的速度,同时还能够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市民的生活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革新。也就是说,信息化能够促进城市发展革命以及变革,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城市功能的智能化以及信息化。(2)城镇集聚功能以及扩散功能的并存,相互交织。(3)城市当中的主导要素流成为了信息流。(4)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当中,信息基础设施成为了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5)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了城市环境的主题。当前,智慧城市实际上是城市信息化深入发展以及功能不断优化升级的结果。

2.3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的新模式

针对智慧城市对城市治理的作用,众多学者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都认为起能够实现城市管理规划的智能化,同时还能起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实现了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等资源的合理分配。美国学者andreaCaragliu认为智慧城市的智力模式属于一种美好参与式的治理,其主要是对城市交通、资本、通信等方面设施来进行科学的管理。而国内的相关学者也发表了与之相关的理论观点。其中我国相关学者胡小明认为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属于城市信息化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问题,其着重强调了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效益以及长远效益。而王辉等则指出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就是建立一个由新技术以及新工具支持的一个新的城市生态系统,其涵盖了城市的市民、政府以及各个商业组织。

3加快发展智慧城市的战略思考与对策

3.1处理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信息集成共享的关系

重硬件轻软件、实用快上的问题长期存在于我国信息化建设当中,尽管当前大部分的城市都建设了地理信息化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但是这些系统之前都未实现信息共享,出现了信息孤岛现象。各个部门之间在运行和办公当中由于信息传递的不通畅而降低了工作的效率。智慧城市中,信息技术设施以及集成共享是其基础前提。因此,在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要强化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从网络、业务以及终端等层次来有序的推荐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电网三者的统合,构建一个安全、融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此外,城市还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传统条块分割、部门分支以及独立建设的局面,对城市农村、水利、教育以及交通和市政等各个部门的数据资料进行整合,实现标准化,连点成面,建立一个面向各个行业的云计算数据中心,从而促进数据信息的共享,实现城市社会、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3.2重视技术标准建设和完善法律规范

当前,国际国内都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设雏形,大部分都侧重一方面的发展。实际上,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兼容性技术风险以及信息安全风险。只有处理好了技术标准以及法律法规关系之后才能够全方位、高起点的进行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建设智慧城市当中,要坚持统一的标准以及完善的法规先行的原则,这样才能够确保智慧城市安全高效的运行。需要结合国情以及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以信息化的实际应用为导向来推进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基础、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管理以及应用标准等应用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当中,也需要与行业和其余积极配合,发挥其作用,加快相关规范以及标准的制定。企业也许就要加强与国际的合作,政府需积极的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建设当中去,提升我国智慧城市相关技术领域标准制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此外,政府不仅需要加强智慧城市的规范与标准建设,同时还要加快信息化法制的建设,制定信息技术设施、电子政务、信息保护、知识产权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其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其复杂性,在建设中需要统一规划,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同时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加大资金投入,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作者:叶淑飞单位:杭州绿城桂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范向峰.赵苏英.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33).

智慧化城市管理方式篇4

abstract:Smartcityconstructionisconducivetoimproveurbanization’qualityandpromoteeconomictransformation,isthetrendofcitydevelopment.Smartcityinfrastructureisthecornerstoneofsmartcityanditsconstructionlevelwilldeterminethedevelopmentprospectsofsmartcity,sogovernmentneedstogreatlyenhancetheintelligent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ability.thisarticleresearchtheconceptofwisdomsmartcityandinfrastructure,analysisthesmartcity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modestatus,andputforwardthesuggestionofinfrastructureconstructionmode.

关键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Keywords:Smartcity,instruction,Constructionmode

一、引言

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人口膨胀、资源短缺、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已逐渐成为我国各个城市发展面对的重大挑战。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从而为城市中的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其建设水平也会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因此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大力提升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目前智慧城市有很多种的定义,比较权威的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对“智慧城市”概念的描述是:“智慧城市是目前全球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这些发展要素,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经验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的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简洁、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创新运营与服务模式。”国脉互联将智慧城市分为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人群、智慧产业、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环境等6个部分,其中智慧基础设施也就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它是智慧城市的Dna,也是智慧城市健康运转的生命线。在整个智慧城市理论体系中,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第一,信息网络设施,包括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城市物联网及三网融合等,这是智慧城市的信息传输系统;第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及测试中心等,这是智慧城市的公共数据存储、信息交换及运营支撑平台;第三,经过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主要是对包括水、电、气、热管网,以及道路、桥梁、车站、机场等设施的感知化与智能化建设,从而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有准公共产品性,网络经济性和智能化等特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基础,可以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能够顺畅、稳定、协同运作的硬件设施。智慧基础设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拥有对外界的感知功能,实现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实时数据连接,搜集并获取有用数据。此外智慧基础设施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

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智慧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得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管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据统计,在智慧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方面,在2012年总数量已经达到510530个,市场总规模达到119.3亿美元,预计到达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保有量将超过8万个,总面积将超过3000万平米;智慧基础设施智能电网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总投资预计为1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投资将达4万亿元;智慧基础设施智能交通方面,2013年的市场规模达到近4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管网方面,2013年全国建设总投资约41亿,预计到2015年市场需求将达到60亿。由此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每年都在快速增加,将成为未来几年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

我国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当前我国各地在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感知终端能力不足,覆盖范围不广;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程度不够,运营管理效率较低;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盲目超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现象;投资主体分散,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开放不够。因此,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在建设时必须进行统一规划,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和效益。

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

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型,基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量大、政府财政支出有限的现状,国家正在鼓励和推广引进社会资本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社会资本进入的背景下,应当依据城市发展的程度及建设规模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模式。

一是针对非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采取不同的投融资运作模式,如非经营性项目可开展Bt模式,准经营性项目可以开展ppp模式,纯经营性项目可开展招投标拍卖、Bot模式、tot模式等。二是按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选择建设模式:信息网络设施,如有/无线宽带、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可采用国有独资企业建设运营、Bot模式等;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如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基地和信息安全服务平台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开展ppp模式、Boo模式等;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包括智能电网/智能管网,可开展Bt模式、aBS模式等。三是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三位一体”,一些风险可控和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可由政府或政府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包揽建设;部分项目投资建设后可实行o&m(委托运营)模式。

五、结束语

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促进城市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重大举措和综合性措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和前提。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模式对可提高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上文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提出一些意见,其中还有一些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依据实际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2

智慧化城市管理方式篇5

【关键字】智慧城市兵团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a

建设智慧城市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认真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产业等优势,通过技术合作与应用示范,促进兵团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兵团智慧城市建设。兵团党委将紧紧围绕保障兵团边境安全、维护新疆稳定大局战略需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技术优势,全面提升兵团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水平和综合应急防突能力;同时策划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管理、智慧社区、智慧园区等智慧城市应用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与民生服务方式,推进兵团城镇经济社会管理现代化。

一、兵团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性和意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目标。随着兵团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我们必须充分把握信息化发展机遇,改变城市发展过程中而临的高耗能、低产出、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以及应对城市规模盲目扩张所引发的“城市病”。基于这一现实需求,加快发展兵团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创新兵团城市管理方式,维护新疆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改善城市环境。

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使城市环境状况极大改善。预计系统建成后对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可以达到90%以上;任务派遣准确率达到98%以上,问题处理率为90%以上,平均处理时间为12小时左右;结案率为90%以上,使城市面貌大大改观。

(二)提高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水平,具有广泛的拓展空间

智慧城市系统的应用,如数据库的建设和网上办公的推进,使政府电子政务广泛应用,可带动其他方面的信息化应用,从而推进了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水平。另外,新模式不仅可以用于城市管理,而且对于其他领域的管理也同样适用,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和广泛的拓展空间。

(三)对城市数字化、可视化的掌控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服务

通过采集实景三维影像地理数据实施智能城市,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由粗放定性型向集约定量型转变,由单一封闭管理向多元开放互动管理转变,由平面二维管理向实景可视化管理转变,实现城市“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管理。

(四)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影响力

智慧城市系统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的迅速发展,而公共管理和服务环境的改善引来更多企业的关注、吸引大量企业投资和入驻,可增加政府的税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

(五)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公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短信、彩信、热线电话反映城市管理问题,通过监督指挥中心的信息平台,都可以直接传递到有关领导,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反映有了“直通车”,减少了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实现了管理组织的扁平化,形成了市民与政府良性互动、共同管理城市的格局。另外,系统解决了大量下岗职工,特别是40/50人员的就业问题,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六)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智慧中国(控股)有限公司系统服务板块常务副总裁阎镜予认为:智慧城市并不是单纯信息化的问题,也不是单纯数字城市的问题,建设智慧城市必须坚持“三规合一”的规划思路,解决城市的空间问题、技术问题及产业发展问题。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国内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如何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十八大以后的新型城镇化就要做到有规划、有好的顶层设计、有先行试点。首先在某些城市(中心城市)先走一步,城市绝对是城镇化的支撑和核心,也是引导者。用四化全面推动的智慧城市正好先行了一步,可以引导城市周围的郊区、农村乃至更远一些的边远农山区。有了用智慧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并让智慧城市先行推进和试点,以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指标。它的成功可向城区周围辐射。这几年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已经告诉我们:要智慧地推动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抓好智慧城市建设并使其成为先导。

二、兵团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

(一)智慧城市建设的四种模式。较为成熟的四种模式分别是政府投资建设模式、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建设模式、政府运营商合作建设模式和运营商独立投资建设模式。政府投资建设模式是一种不需要运营商只靠政府独自投资建设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可以自主控制网络运营的使用方式和经营方式,但是费用问题与技术专业人员问题往往成为模式推广的瓶颈。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建设模式是指政府投入资金,主导整个网络建设实施过程,然后由运营商进行配合,提供相关技术和人员支持。这种模式公众可以免费的使用网络。但是政府投资主导无疑削弱了运营商对项目的控制权,从而降低了其改进与维护的积极性。政府运营商合作建设模式是政府的主导地位不变,但只需要在建网前期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建设相应的一些基础设施,保证后期的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这种模式下虽然降低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减少了政府管理风险、提高了营运上的积极性,但是政府的管理者角色无意之中被冲淡,运营商掌握了过大的控制权,若运营商选择的合作企业出现纰漏,就会对服务提供造成严重影响。

运营商独立投资建设模式“绕”过了政府环节,在项目实施中所需的费用、技术、专业人员以及相关设备等由运营商独自完成,最终建设成果也和政府没有相关联系,政府也无法对网络进行控制和监管。对于公众来说,这种模式下能够获取的无偿网络服务最少,因为运营商独立建网的盈利模式是从政府和公众用户双方同时收取费用,政府支付其电子政务的公共服务所占用的网络资源,而公众用户支付如宽带、无线等个人性的网络资源。四种建设模式主要是运营商参与度不断加深,自主度越来越强,控制度越来越明显。但是随着运营商参与程度增加,民众受益度却逐步下降。因为运营商与政府最本质的不同是,它以盈利为目的,政府以服务为职责。因此,如何调节政府、运营商和民众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

(二)兵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分析

2014年3月,兵团一共批准了四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分别是第一师阿拉尔市、第五师双河市、第八师石河子市、第十师北屯市。其中第八师石河子市1985年6月,正式成立市人民政府。是四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中师市合一最早、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

石河子市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主要实施者兵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目前已与中国通信建设集团设计院、华信咨询设计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电信研究院、新疆通信规划设计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大连奥远集团、熙菱信息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石河子智慧城市建设将投资6亿,并且在2年内实施完成。届时石河子将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解决方案成熟、数据贯通、统筹部署、体系持续稳定运行的智慧城市。由此可见,石河子市智慧城市建设采用的是政府规划,运营商投资建网运营的模式。此种模式主要是在市场投入的初级阶段,政府制定统一的规划,然后由运营商进行投资建网。该模式的盈利方式主要是通过两方而来实现的,一是公共服务,由政府购买服务;二是商业服务,由市场化定价,并通过广告等增值服务为运营商带来市场化收入。此种模式运营商即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提高客户黏性,又达到企业运营和政府监管的平衡。

智慧化城市管理方式篇6

关键字:智慧城市;社会治理;城市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而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渐出现了诸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等一系列问题。而雾霾天气、酒驾醉驾、街头暴力、私人信息泄露等一些新问题的出现,也对传统城市社会治理方式和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对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和信息技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和城市智慧技术的引入改变了传统城市管理单向命令和服从的管理模式,拓宽了市民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加关注市民的意见和需求,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对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阐释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崭新形态,它不仅包含对新一代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的协同运用,也包含更多的知识利用、环境建构等方面的跨界合作以及对人本价值理念的承载。智慧城市是建立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智能协同、全面感知、市政结合的城市治理运行方式,达到提高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效益,实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智慧城市的突出内涵是赋予了城市以生命体属性,并以城市生命体属性为基本视角来完善社会治理。一般而言,智慧城市应具备如下特点:第一是长期发展战略与中短期城市规划建设的结合;第二是宜居的生态环境和智能的网络通信系统;第三是适宜的产业创新投资环境;第四是完善的医疗救助和社会福利系统;第五是健全的教育体制和文化娱乐设施。智慧城市是一个融合了人文属性、技术属性、社会属性的整体概念,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对策建议

1、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市管理的公共价值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是由智慧城市的拟人化内涵所决定,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必然选择。第一要体现智慧城市管理的柔性化。即要体现城市管理的人性化和人情味,通过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和互动,促进人的自律自控和自我管理,从而充分发挥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第二要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城市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而产生的,信息资源的充分运用既是为智慧城市的构建提供了可能性,也是智慧城市管理所主要依托的管理模式。对城市各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智慧城市管理的关键点。第三要坚持城市管理的民主化。智慧城市的构建应当为广大市民充分参与城市管理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和渠道,降低市民参与城市决策讨论的门槛和成本,推动城市管理向民主化方向发展。最后,要完善城市管理的动态化和精细化。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要改变以往静态城市管理的状态,将每一个城市构成要素的运行情况都能被实时感知和记录,做到由被动不救到实时处理的转变,实现城市的动态化管理。

2、优化政府组织体系,改革政府工作结构

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变革,首先要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智慧城市的建设基于对社会治理的推动作用,一方面要求政府组织结构变得更为透明和开发,形成一种在政府、企业、公众与社会之间的良好交流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组织结构要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化城市管理模式,展现出更大的灵活性与时代适应性。其次要进一步变革政府权力体系。变革政府权力体系以适应智慧城市建设下的有效社会治理,就是要改变传统直线式权力关系的弊端,重点处理好集权与授权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社会管理政策的有效运行。再次要着力改革政府工作结构。要实现建立在信息化技术之上的,智慧化办公手段和智慧政务系统,有效整合社会治理过程中大量的信息资源,提高政府业务效率和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利用。

3、引导多元主体的互动参与

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政府行为,更需要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主体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公众、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团体或个人在智慧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首先,要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责任意识和行政补充作用。企业通过补充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中的局限和不足,实现自身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其次,要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作为“第三部门”的社会管理参与度。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治理参与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成熟度。再次,要充分发挥公众作为社会基本“细胞”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人公作用。公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和评价标准。智慧城市下社会治理的开展要建立与公众的合作关系,促进公众的广泛参与。

三、结语

智慧化城市管理方式篇7

1.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

1.1智慧城市的概念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之中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创新应用。智慧城市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1.2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

智慧城市基于无处不在的智能传感器,实现对城市物理空间的全面、综合的感知,动态的获取城市的各种信息,对城市核心系统进行实施感测,实现“无所不在的连接”。

1.2.2更深入的整合,更协同的运作

通过城市“三网”融合,再加上物联网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元异构数据(多参考系、多语义、多尺度、多时相等)的整合,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1.2.3更多样的服务,更积极的创新

智慧城市所构建的服务,是一种新的提供服务的体系结构,对所感知到的海量数据能够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挖掘与延伸,为人们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化服务。同时智慧城市给了政府、企业、个人更多的创新的机会,鼓励在智慧城市提体系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明前进提供不息动力。

2.智慧城市实现的关键技术

2.1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可以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图1所示。感知层对物理世界感知、识别并控制。网络层实现信息的传递。应用层在对信息计算和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在各行业的应用。

图1

2.2云计算

2.2.1云计算的定义

现今,广为接受的是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定义:云计算是一种按使用量付费的模式,这种模式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软件,服务),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

2.2.2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特点如下:(1)超大规模(2)虚拟化(3)高可靠性(4)通用性(5)高可扩展性(6)按需服务(7)极其廉价2.3物联网与云计算的关系

目前物联网的发展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其在各个行业、各个小地域的应用互相隔离,不能形成城市范围的一体化协作平台。究其原因除,社会经济层次上的困难外,主要是标准化程度较低,缺乏统一的中间件接口,以及各部门、各行业应用融合所带来的海量信息存储和计算的压力,而云计算技术为后者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3.智慧城市建设应用体系

3.1智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系统。通过加强就业、医疗、文化、安居等专业性应用系统建设,通过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有效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在全市范围共享,积极推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协调高效运行,在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升级。

3.2智慧城市综合体:采用视觉采集和识别、各类传感器、无线定位系统、RFiD、条码识别、视觉标签等顶尖技术,构建智能视觉物联网,对城市综合体的要素进行智能感知、自动数据采集,涵盖城市综合体当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灯光照明、信息通信和显示等方方面面,将采集的数据可视化和规范化,让管理者能进行可视化城市综合体管理。国内公司也在“智慧地球”启示下提出架构体系,如“智慧城市4+1体系”(图2),已在城市综合体智能化天津智慧和平区等智能化项目中得到应用。

图2

3.3智慧政务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此类项目已有实际案例,天津市和平区的“智慧和平城市综合管理运营平台”包括指挥中心、计算机网络机房、智能监控系统、和平区街道图书馆和数字化公共服务网络系统四个部分内容,其中指挥中心系统囊括政府智慧大脑六大中枢系统,分别为公安应急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城市管理系统,经济分析系统,舆情分析系统。

3.4智慧安居服务体系。开展智慧社区安居的调研试点工作,在部分居民小区为先行试点区域,充分考虑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各种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慧家居系统、智慧楼宇管理、智慧社区服务、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智慧商务办公等智慧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智能化发展”。

3.5智慧教育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智慧教育文化体系建设。建设完善我市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工程,推动智慧教育事业发展,重点建设教育综合信息网、网络学校、数字化课件、教学资源库、虚拟图书馆、教学综合管理系统、远程教育系统等资源共享数据库及共享应用平台系统。

3.6智慧服务应用。组织实施部分智慧服务业试点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推进传统服务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快向现代智慧服务产业转型。

智慧贸易:支持企业通过自建网站或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网上支付等电子商务活动。积极推动商贸服务业、旅游会展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层次。

建设智慧服务业示范推广基地。积极通过信息化深入应用,改造传统服务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快向智能化现代服务业转型。

4.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展望

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技术和金融的创新,需要有统一的标准和完善的法规,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主导。但是发展智慧城市要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炒作概念。希望我们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我们相信我们通过城市的智慧的发展,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幸福城市、智慧城市、绿色城市和和谐城市的时代。

然而,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会改变城市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21世纪的“智慧城市”,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智慧化城市管理方式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内容;建设方案

abstract:intelligencecityisthenecessaryphaseofcityconstructionmanagementinformatization.thisresearchanalyzethecontentofintelligencecityundernewgener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suchasepCsystemnetwork,andtrytodiscussthedevelopmentplansuitforChinacity.thisresearchmayprovidereferenceforcitymanager.

Keywords:wisdomcity;Content;Constructionplan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1.引言

智慧城市旨在充分运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各个领域为城市管理、公众生产生活提供智能化的感知,不断提升城市信息系统的开放共享能力、协同能力以及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创新社会管理,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促进城市持续科学发展。智慧城市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以城市现实情况为基础,以城市需求为导向,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依托,以城市科学发展为目标的不断演进过程,是城市信息化的更高级阶段[1-3]。

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城市最为基础的技术支撑。国际上,以韩国的泛在生态城市以及美国iBm公司推动的智慧城市方案为代表,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政务、通信、医疗、能源、交通、教育、水管理、安全等方面。由此可知,推动城市各行业应用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整合,以及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成为一个重要发展趋势。韩国正在本国智慧城市建设中推广城市集成运营中心,美国iBm公司也推出城市智能运营中心并在全球试点推广[4-7]。

我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尤其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核心城市实际上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城市管理者更应置身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考量自身优势和劣势,厘清建设思路,做到不落后。因此,探讨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内容尤其建设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智慧城市内容组成

智慧城市是包罗万象的,与城市管理、公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可以说只有每个方面都实现了智慧,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智慧城市。从国外经验来看,智慧城市内容组成应该符合四大特征,总结为: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如图1所示。

图1智慧城市内容组成的四大特征

因此,笔者认为智慧城市的内容组成应从四个方面探讨:

⑴全面透彻的感知方面: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和公众生产生活各方面监测,从而达到全面感知。传感技术在内容上应该包括各类随时随地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能够智能识别、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还能够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并能与业务流程智能化集成,继而主动做出响应,促进城市各部件和谐高效的运行。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感官系统”。

⑵宽带泛在的互联方面:即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

⑶智能融合的应用方面:现代城市管理及公众生产生活实际上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各部件之间有复杂的数据流和业务流。智慧城市必须集大成,为各应用提供智慧的大脑,再辅以人的智慧,则可以大大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智慧城市的智能应用应该实现智能融合、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进一步彰显城市组成部门乃至个人的参与和各用户的力量。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手臂”。

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方面:现代科技讲求以人为本。智慧城市的建设尤其注重以人为本、市民参与、社会协同的开放创新空间的塑造以及公共价值与独特价值的创造。注重从市民需求出发,并通过维基、微博、FabLab、LivingLab等工具和方法强化用户的参与,汇聚公众智慧,不断推动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内在动力”。

笔者认为,就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现状来看,虽然短时间内做不到上述四个大方面内容的整合,但可以从简化提出适宜中国城市发展现状的建设方案,如下所述。

3.智慧城市建设方案探讨

上述四大部分内容组成虽然包罗全面,但是中国城市在短期内很难实现。笔者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可以采用简化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即从六大目标出发进行建设。这六大目标包括智慧的经济、智慧的运输业、智慧的环境、智慧的居民、智慧的生活和智慧的管理。如图2所示。

图2智慧城市简化版目标

笔者认为该简化版建设模式呈现对角线规则:智慧的管理和智慧的运输业对于城市的智慧建设至关重要,两者可以说是智慧城市的一条中轴线。智慧的运输业是城市交通流的重要承载,而城市交通和城市人的流动和物质流动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这些又落实到城市管理上;智慧的经济和智慧的环境两者相辅相成,在发展智慧经济的同时,更要注重智慧环境的建设,两者同时是智慧的居民和智慧的生活这条对角线的重要生存载体。

在上述对角线规则指导下,笔者认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可以选择典型着手建设,比如先从运输业和管理角度实现智慧,再逐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智慧,最后到智慧的居民和生活,有序推进。在每一步建设时,争取该步严格参照国际标准,做到充分引进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后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这种方式,比起大规模投入、找不到重点的建设方案或许更加有效。

4.结语

本文分析了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智慧城市的内容组成,着力探讨了当前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即:选择典型着手建设,比如先从运输业和管理角度实现智慧,再逐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智慧,最后到智慧的居民和生活,有序推进。在每一步建设时,争取该步严格参照国际标准,做到充分引进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最后就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智慧城市。希望对智慧城市建设管理者起到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徐晓林,数字城市政府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04,p54-55.

[2]Doolin,B.,powerandresistanceintheimplementationofamedical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J],informationsystemsjournal,2004vol.14no.4,p343-362.

[3]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年第2期,p28-32.

[4]沈苏彬、毛燕琴、范曲立等,物联网概念模型与体系结构[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第4期.

[5]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10年第11期.

智慧化城市管理方式篇9

川市东临黄河、西倚贺兰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近年来,银川市坚持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赢取未来发展先机的重要抓手,走在了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前列。为了探究银川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和特点,《经济》记者采访了银川市大数据管理服务局局长王川。

翻开智慧城市建设成绩单,银川的收获不可谓不抢眼。王川向记者介绍,自2013年获批为住建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第二批)以来,银川取得了丰硕成就。2016年2月,在当地视察的总理称赞了银川智慧城市建设;2017年1月,在《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中,银川市因“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而受到通报表扬。

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便民、利民、惠民,重点在于推动城市和经济发展。银川在社会治理创新、城市立体管理、民生精细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取得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五点:一是有效化解“城市病”。银川通过使用交通环保卡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交通资源整体优化。同时,利用信息化环保监测设备实现了“实时监测、源头管控、定向治理”,有针对性地制订出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以打造“碧水蓝天,明媚银川”;二是市民的精细化服务。银川以智慧社区建设为平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起一整套民生服务体系,并力争实现三年内覆盖所有社区;三是驱动产业衍生与发展。银川创建了全国第一家智慧城市产业园,占地1000亩,总投资37亿元,吸引了诸多企业入驻;四是促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银川市提出了改革三步走战略:审管分离、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总理在银川视察时曾赞扬“银川行政审批改革做到了简政放权到位、放管结合到位、优化服务到位”;五是创新城市管理模式。银川改层级化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将全市55个便民服务电话合并为“12345”一个平台,全面了解市民诉求,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拉近了政府与市民的距离。

银川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就是创新。“目前银川已累计完成投资7.1亿元,8000G全光网络、500平方公里全景真三维地图、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智慧政务等10大重点领域13个模块陆续上线运行;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启用,以大数据应用、功能扩展、优化服务为特征的智慧城市3.0版正式启动。”王川说。

王川还告诉记者:“银川模式有五大创新。”

第一,商业模式创新。银川通过大胆尝试,创新了商业模式。“在顶层设计阶段,银川摒弃了过去以Bt方式为主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另辟蹊径,利用ppp+资本市场的模式,把智慧城市建设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我们与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通过购买信息服务的方式,形成项目公司的稳定现金流,并根据收益法折现估值,将项目公司装入上市公司。”王川向记者介绍,“这种商业模式不仅解决了建设期巨额投资一步到位难的问题,又打破了分散投资所造成的行政壁垒和信息孤岛现象,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以往Bt模式下更新换代难的问题,等同于用社会资本建成了智慧城市,还获得了股票增值所带来的额外收益,靠商业模式创新解决了投资难和运营难的问题。”

第二,管理模式创新。建设智慧城市,如果在管理执行层面不下决心突破,还会陷入智慧城市“不智慧”的怪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银川以城市为单位做顶层设计,全面整合各类城市信息资源,大力推进互联互通、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银川成立了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和督查工作,除垂直管理部门外,对市属所有委办局的数据做了整合,归集到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比国务院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前2个多月。银川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合政府部门数据,实现数据归集、资源共享的城市,解决了信息共享难的问题。特别是“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上,银川统一入口出口,全面归集到智慧城市上。对各部门新建信息化项目,明确财政部门不予拨款,从源头上杜绝新的信息孤岛的形成。”王川强调。

第三,技术架构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是技术架构。银川通过搭建‘一图一网一云’技术架构,建立起一个当期可应用支撑、未来可扩展延伸的智慧生态系统。”王川进一步解释道,“‘一图’是指利用真三维地图,将城市各要素进行空间节点定位;‘一网’是建设一张容量达8000G的光纤有线专用网络,用于连接城市空间的各个节点;‘一云’是将各节点的城市要素所产生的数据通过‘一网’传到大数据中心,进行存储,以便付诸应用。”这样的架构如同一个智慧端,各端口都是开放的。这不仅满足了银川智慧城市一期建设的需要,而且超前考虑到未来,也能适应二期、三期、四期等建设需求。

智慧化城市管理方式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智慧城市概述

二、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放弃了土地财政,以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手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一信息基础设施上,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智能挖掘和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实际上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内容。因此,以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式完成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二)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技术活动,从技术角度讲,智慧城市更强调的是在物联网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协同运作、全面整合、激励创新,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从结果和效果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政治、管理、文化方面的东西,更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让城市更加智能,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优化的对策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内生源动力,构建人性化、生态化、协同化、公平正义的城市环境。新型城镇化的结果同样是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环境。从这一点来讲,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三、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一)注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抛弃唯技术论,尽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支撑。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在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高、新、特。将智慧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要求的智慧化服务,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导向,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都应当如何围绕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提高整个城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为人们服务上开展工作,着力解决雾霾、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城市型灾害、环境权益等社会突出矛盾。

(二)引导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上游的RFiD和传感器的呢过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中游的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服务业等、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服务业,这些产业的落地,可给当地城镇带来一次产业升级,也会带来新产业的产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持续动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注意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引导相关产业向城镇地区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引导高效、集约的区域和城乡空间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空间优化布局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重要方向,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城市和区域流动空间,加强区域内部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本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缩短了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时空距离,实现城市之间要素的高效流动和服务质量提升。尤其是在长三

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通过智能技术来强化城市之间的生产网络、创新网络联系,来形成世界级的智能城市群。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和空间的要素流动,成为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托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城市不同功能空间的要素流动、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程度。通过传感器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和应用系统,来获取和处理城市居民活动、企业运行、环境质量等方面大数据,并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结合,来营造更加人本、绿色、集约的城市功能空间,提升城市规划解决城市问题和服务企业、居民与政府的能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遵循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将智能技术与居住区、商业中心、产业园区、休闲游憩等空间融合,增强城市空间发展内涵。将智慧、人文等要素渗透到城市有机更新中,实现存量空间的转型发展。大力推进智能公共交通,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便捷、高效、低碳的城市智慧交通网络。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区域和城乡空间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督、评价、调控和管理,进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和弹性有序发展。

(四)利用智慧应用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慧城市是综合、统筹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与工具。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是智慧应用的最主要目的。在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方面,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建设。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城市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发展。

同时,智慧城市提供了一个新形式的工具去仔细观察城市居民使用城市的方式,进而通过参与式治理,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传统和现代的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智慧城市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然资源明智的管理。建立城乡一体的信息平台,引导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生活服务等信息,通过乡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对于城市管理来讲,有助于改变原有的条块分割、层次分明的管理体制,立足于城乡一体、部门整合、空间优化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