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管理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4:39

能量管理策略篇1

当前状况及需求

随着电力市场用电规模的不断扩大,客户的用电需求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电力公司能提供更优质的用电服务,缩短业务周期跨度。提高应急影响的水平。为此,电力公司先后制定并实施“十项承诺”、“优质服务工程”等相关策略,其中就计量工作而言,就是要保障计量资产的良好运转。对电能计量中心来说,实现计量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其业务关键,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常面临以下问题:计量资产由于分散库存管理、招标周期长、需求不确定等多种原因,造成属地公司计量资产库存巨大,从而造成电力公司资金成本大、资产利用率低等多种弊端。

目前,电能计量器具管理正在由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精益管理模式转变,对资产的管理要求已详实到每个具体的电能计量资产单元,以保证电能计量的公平、公正,而加强计量器具资产的监控力度是必要的管理目标。当前,大多数电力企业已有成熟的电力营销系统、关口计量系统等较独立的运行系统,但均无法实现对计量情况的实时跟踪、分析和管控,需要一个能全面跟踪和监控计量资产情况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库存优化策略

对于计量资产存货成本而言,“零库存模式”是计量资产管理的最高标准,代表计量资产库存管理的极限。结合电力计量的实际情况,计量资产库存管理模式要经历三个阶段:计量库存分散管理模式、计量库存集中管理模式、计量零库存管理模式。

目前,计量流转业务的流程是:属地公司上报需求,物资公司根据属地公司要求统一采购,计量中心统一入库、统一检定、统一配送,属地八二级库后进入运行维护阶段。由于这种简单型供应链流程单一、跨度大、周期长,造成属地公司整个到货周期长达3~6个月,因此,属地公司为正常开展计量业务,势必储备大量存货,造成计量总体库存偏大。

对上述状况进行改变的优化思路是,把以上简单供应链改造为复合型供应链,将供应链按属地公司、计量中心、供应商进行分层,缩短各层供应链的长度,进行局部优化,属地公司上报需求后,计量中心根据已检定库存情况分解成协议订单直接配送,属地到货周期可以缩短1~2周,属地存货大幅度下降。

计量中心根据属地整体需求情况,增强计量中心存货容量、检定能力、配送能力,设置待检定库和检定库的安全库存,形成供应商一待检定库、待检定库一检定库的自动补货,以库房内的安全库存驱动模式指导检定作业。在供应商层面,实现联合计划、联合预测、联合补货的运作模式,属地计量总体需求被层层分解成采购订单,保障计量业务的开展。

实施方法探讨

由计量资产库存管理的当前阶段发展到计量器具零库存的管理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基本上应经历一个逐步提高的过渡过程。在提升阶段,计量资产库存管理可以借助计量业务一体化调控平台,根据属地公司计量需求设置中心库房已检定库的安全库存,并进行集中配送,属地公司计量需求无需反馈给计量供应商,缩短属地计量供应周期。减少属地公司的计量库存。当计量中心已检定库存低于安全库存设置时,调控平台根据监控结果自动调度采购作业、入库作业和检定作业,使中心库存恢复到安全库存水平,由此形成计量资产库存的“蓄水池”式集中管理模式。这样,虽然中心库存增大,但各属地公司存货可以大幅度降低,计量资产总体库存降低。

要实现计量资产零库存管理模式,就需要有效加强计量供应能力、检定能力和配送能力。加强计量供应能力的策略是,实行计量资产CpF只管理模式,要求属地提供的计量需求真实、有效、及时,计量供应商要有及时可靠的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提高供应能力的目的是实现计量中心待分拣库的零库存管理模式;加强计量检定能力的策略是实行Jit计量检定模式,即“需要一件、检定一件”,这就需要提高计量检定的自动化水平化和作业能力。加强计量检定能力的目的是实现中心检定库房的零库存管理模式;加强配送能力的主要策略是采用自动分拣设备和itS智能交通系统,通过自动分拣设备实现计量资产的快速分拣,通过JtS智能交通调度实现在北京复杂拥堵交通环境下的送货线路优化,从而提升计量通货能力,提高计量配送能力的目的是实现属地公司的零库存管理模式。

在计量零库存管理模式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建议按照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提高配送能力一>提高检定能力>提高供应能力。采取这种策略的依据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即提高计量配送能力的前提是计量已检定库存的保障能力,而计量已检定库存的保障能力则取决于计量供应能力。由此,在先保障计量中心安全库存(包括待检定库、已检定库)的前提下提高配送能力。再在保障计量中心待检定库安全库存的前提下提高检定能力,最后优化整个计量供应链,提高属地、计量中心、计量供应商的协作能力,不断降低计量中心的待检定库的安全库存,直至实现计量中心待检定库的零库存或接近于零库存,这样才能实现电力计量资产的零库存管理模式。

具体实现的关键方法

实现电力计量资产零库存管理的具体方法包括:通过依据CRFR理念进行计量设备的统一招标、采购管理;通过采用条码及RFiD技术实施过程管理;通过三维立体仓库技术实现仓库的可视化管理;通过采用现代物流技术与设备进行集中仓储、集中配送,实现最优化库存,提高库存的利用率,降低综合成本;通过依据订单情况、车辆情况、智能道路信息平台进行送货线路实时优化,实现提高送货能力,降低送货成本的目标;提升计量工作的整体管理水平。

其中,基于GiS平台和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可对所有出入库的电力计量设备(电表和互感器)进行自动识别计数,完成基础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利用附设在电力计量设备上具有唯一iD号的RFiD标签伴随该计量资产的整个生命周期,完成该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利用标识的管理活动。电力计量设备自采购入库到交付用户,基本上都是在仓库、调度室和检定室之间完成的。在这一作业流程中,需要对关键节点进行设备数据的自动采集。为全面实时地掌握计量器具的库存情况,应用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取替传统人工卡片管理方式,让库管人员能快速准确地存取货物和盘点库存,同时也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在实际运行中,计量中心还可实现各状态资产库的动态盘点管理。通常情况下,计量资产始终处于动态流动过程,即各状态资产库中的计量器具数量时刻处于动态变化。通过系统实时统计各地区、各状态资产库中计量器具的数量,按照地区、厂家、类型等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可实现计量器具各状态资产库的动态盘点。此外,还可实现从计量器具进库、出库、预支、退库、报废等整个流程的监控,可以随时统计当前检定合格的“可备”数量,通知哪些计量器具检定到期后还未安装,杜绝超期表计的存放;详细记录跟踪每批计量器具的调拨情况,方便计量管理人员跟踪各分局表计安装情况,严格控制各分局库存周转量等,这些方法方便了计量中心对计量器具日常进出库的管理。

能量管理策略篇2

关键词:县级供电企业;电能计量;管理现状;提升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5.21.138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原本由国家一手掌控的电力资源也逐渐向着市场化方向不断前行,电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力供电企业只有不断加快电力管理的改革速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县级供电企业电能计量管理现状

1.1资源配置不足

目前县级供电企业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尤以实验室配置问题最为突出,受到财政资金缺乏、分配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县级供电企业的实验室设备都过于陈旧,而且相关配套人员严重缺失,诸如电表结算、计量管理、用电稽查、工程验收等工作项目往往由几个人承担,工作效率极其低下[1]。

1.2电能计量装置基础资料管理不够细致

电能计量装置的基础信息涉及方方面面,导致在基础资料搜集及管理上不够细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如既往的电能计量装置基础资料并不会影响计费工作,因此这一点并未引起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2]。电能计量分析报表等基础资料的失真和缺失不仅会影响电能计量工作决策的正确性,还会直接影响电量、线损等经济指标的测算,影响电能计量装置改造计划的顺利执行。

1.3电能表轮换率不高

市场经济改革的同时,供电企业所使用的电能表却未能实现改革同步,大多数县级供电企业仍然使用改革之前的电能表,导致许多电能表的使用年限超过十年甚至超过使用期限,经走访调查发现,县级供电企业目前正在运行的电能表中,约有40%的电能表其使用年限超过十年,这一问题直接导致了电能表的整体轮换率未能达标。仅有20%的县级供电企业符合电能表轮换率既定标准,究其原因,主要受到电能表所有权归属的影响,这是因为96%以上的电能表属用户自身所有,当电能表达到使用期限或必须予以轮换时,大多数用户不愿意更换电能表,更不愿意自费进行校验,给供电企业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县级供电企业也无法顺利实现电能计量管理的战略目标。

1.4未进行现场检验

按照《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中的相关规定,指定高压计量装置安置妥当后应当在一个月内完成现场检验工作,但是供电企业往往忽略这一点,没有按照规范标准实施到位,导致电能计量装置在投运或改造后因人为原因出现接线错误等故障,如果供电企业能够按时按量完成安装后的首次现场检验,就可以及时避免出现类似失误,确保电能计量的准确性。

2县级供电企业电能计量管理提升策略

2.1加大资源投资和人才建设力度

各县级供电企业应当根据辖区内的实际用户数量,参照《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中的规范标准配备相应的实验室设备,在财政拨款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吸引社会投资,以此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针对配套人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县级供电企业应当制定各种福利制度和人才培养计划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电能计量管理工作中来,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计量管理人才队伍。

2.2完善电能计量管理基础资料

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规范、完整的信息录入,因此,电能计量管理基础资料的录入工作直接关系到县级供电企业电能计量管理能否顺利实现信息化[3]。在资料搜集方面,县级供电企业可以安排专人负责普查事宜,逐步完善现有的基础资料,使供电企业能够全面掌握当前计量管理信息,从而不断提高电能计量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2.3积极开展电能表轮换工作

通过上文的阐述可以得知县域电能表轮换率不高主要受到电能表产权归属的问题影响,因此,本文建议将原属于用电用户的电能计量装置全部收归县级供电企业所有,并严格按照《计量法》中的相关规范标准强制检定和轮换。对于大型企业用户来讲,可以统一计量装置规格从而便于系统管理。开展电能表轮换工作之前,需要确定替代计量装置,这就需要加快电能计量装置的改造,加快计量自动化系统的升级和应用,以便对专变、公变、线路关口表等实现动态实时监控。此外,还要不断将集抄建设范围延伸到农村地区,在扩大抄表覆盖范围的同时提高自动抄表率。

2.4加强人员培训

为提高供电企业计量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县级供电企业应当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拨付一定的资金,为相关计量工作人员报名参加计量鉴定员专业培训,保证其取得《计量鉴定员》资格证书后再上岗,这样可以确保上岗人员能够完全适应新投运或改造后的Ⅳ类计量装置应用和管理工作,并按照要求落实相关检验工作,防止因人为原因出现计量差错等。

2.5严格执行相关规范标准

《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指出,计量故障差错率的计算公式为:计量故障差错率=实际发生故障差错次数/运行电能表、互感器总数×100%,从、其中,计量故障差错的重点为互感器变比差错、倍率差错、电能表机械故障等,针对这种问题需要加强相关装置的重新鉴定。《管理规程》中还另外指出电能计量的准确度,为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度,需要确保电能计量装置分别符合不同的准确度等级,如i类装置中无功电能表的准确度等级应为2.0,电压互感器的准确度等级应为0.2。

县级供电企业应当认识到电能计量是企业本身与用电用户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和你纽带,只有高水平的电能计量管理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这也是目前县级供电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蒋勇.浅谈县级供电企业在装表接电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2014(02):57-58.

[2]何艺,周毅波,李刚等.居民阶梯电价实施对广西电网计量技术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广西电力,2014(03):6-10.

能量管理策略篇3

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末,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可显着提升企业绩效,引起了学界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功能的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普遍认同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功能对企业目标实现具有关键作用这一结论。然而,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升企业绩效的机理仍然存在争议,对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企业绩效关系原理仍然处于“黑箱”状态,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功能的实现机制,即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连接和支撑企业战略行动进而促进企业目标实现,也一直存在争议。从atkmson(1984)提出柔性企业模型,人力资源柔性理论迅速发展,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成为解释人力资源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新方向,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背景。

  

本文拟通过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创业之间的关系来揭示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绩效的机理,并解释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功能的实现机制。战略创业是公司创造性地进行资源新组合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而人力资源是高科技企业最为关键的资源,预示着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是促进公司战略创业的重要战略性工具。近期的研究已初步论证了人力资源战略对创业的影响作用,。基于战略创业的观点为理解人力资源策略在高科技创业组织中所扮演的战略角色及其独特性提供了新思想,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可透过嵌入企业内部情景和外部环境中,形成难以替代或模仿的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和优化高科技企业的战略创业行动策略,从而提升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本文将基于这一研究视角,在回顾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假设并进行实证检验。

2文献综述和研究假设

ireland,Hitt和Sirmon(2003)认为,战略创业是指组织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创造企业价值,同时追寻机会和寻求优势的整合行为策略。战略创业是战略管理和创业研究领域交叉融合产生的新概念,战略管理的焦点是如何通过战略决策和行动策略构建企业竞争优势,而创业研究的焦点则是如何识别和利用各种机会创建新业务,两者通过企业的创业导向(创新、风险承担和行动领先)以及企业目标(创造价值)等交叉融合为战略创业这一概念。

近期,学者们进一步提出,战略创业是企业寻求成长和价值创造进行的探索和开发过程,从而明确提出了战略创业包含探索和开发两个维度。战略创业中的探索包括变革、试验、冒险和创新等活动,这些活动依赖于企业获取新知识并将其与现有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涉及新组织、新技术、新业务、新流程和新生产方式等实践;战略创业中的开发包括提高效率、复制、选择和实施等活动,通过开发活动,企业将已有的知识复制应用于已有的经营活动,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提炼和对以往惯例的继承来营造组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组织效能。探索和开发是影响组织绩效的两个重要却又有差异的基本要素。开发活动主要目标是满足已有顾客或市场,可改善已有销售渠道和技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企业短期绩效有积极影响。但在日益不确定性的环境中,仅仅从事开发活动难以长久地维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绩效,顾客需求变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内竞争力量的消长必然要求企业在开发利用已有能力基础上,还要不断探索新机会,为企业的下一轮发展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开拓新市场,提升企业的长期绩效。持续追求开发可能导致企业能力的刚性,难以自我更新以适应环境,而过度强调探索学习会导致企业低效运作,妨碍企业充分获取现有能力的回报。实证表明,企业同时进行开发和探索比仅集中于探索或开发更为有益和成功。因此假设:

假设1:战略创业对企业绩效有显着提升作用。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是资源基础观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混合产物,指为准备应对战略更替组织采取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使组织员工能够提供给组织所需的职能、技能和行为的灵活性程度m。柔性是指能根据周围的环境和机会的变化灵活迅速反应与变化,柔性人力资源管理能增强组织对变化环境有效反映的能力,使组织最大化地利用人力资源能力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给公司层面的战略行动提供职能性支持。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维度:职能柔性策略、技能延展策略和行为柔性策略。职能柔性策略主要指运用包含工作设计、工作轮岗等措施,为企业发展通才型人力资本,提高组织员工在不同情况下承担不同工作任务的能力,以及员工在不同部门快速和低成本流动的胜任力。技能延展策略指通过内部配置、晋升、社会化(如导师制)等员工关系系统和培训开发计划的设计,促进企业的信任和协作,创造员工快速学习新技能的条件,使组织员工具备迅速学习和承担新任务的灵活性。行为柔性策略指通过工作流程、绩效评估、监管和授权等行为控制系统的设计,增加员工自主行动的自由度,提高员工在不同情况下行为表现的多样性。

广泛和多元的职业设计、工作轮岗等政策措施,增加了个体体验大量不同任务的机会和动机,优先考虑员工潜能、对新技能学习的开放性等进行招聘和选拔政策,以及超出现有工作要求之外的多元技能的培训开发,可不断为组织补充多元化知识和新技能,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创业的探索活动。而这些政策也能促进组织内部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互动,频繁的互动有利于帮助组织发现现有管理程序中的问题,从而有利于问题的改进和完善,提高组织管理效能。具有多元技能的员工也有利于组织系统地优化组织效能。因此假设:

假设2:职能柔性策略有助于提升企业战略创业的探索活动和开发活动水平。

组织成员之间的信任和组织规范的惯例化以及共同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创业的开发活动。如社会化、基于资历的薪酬以及平均主义的薪酬结构建立了一系列可降低成本和监控成本的准则、规则和程序,并促进员工发展和内化共同的建构知识m,而共同的建构知识是企业战略创业开发活动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适度的人力资源外部配置策略可为组织内成员构建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增加了与组织内外部成员之间的互动动机,可促进不同知识的交换,改善了组织内部知识和吸收能力,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战略创业探索活动的开展。因此假设:

假设3:技能延展策略有助于提升企业战略创业的探索活动和开发活动水平。

企业可设计不同的行为控制系统调整组织员工的行为柔性。如通过基于行为结果的评价考核和奖励以及强制性从上至下的绩效计划等确保员工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排除不确定性以及增加员工行为的可预测性,有助于企业高效地实施这些管理行为,从而为企业战略创业的开发活动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扩大授权和自主性,使个体能有效地处理需要创造性和主动性的非常规任务和异常情况。通过员工参与决策、建言等鼓励个体发展多样化的企业管理行为,通过“差错容忍”的行为控制系统来支持,鼓励个体独立决策,允许员工用自主变化的方式完成工作等都可促进组织内的创新活动这些举措有利于组织战略创业探索活动的开展。因此假设:

假设4:行为柔性策略有助于提升企业战略创业的探索活动和开发活动水平。

大量实证研究已证实了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与组织绩效(主观绩效、生产率、离职率、财务绩效、市场价值等)之间的紧密关系。一般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并不(或并不完全)直接产生绩效,即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实践与绩效间的关联性可能并不直接,两者之间存在某些过程变量(中介)和条件变量(缓冲)。Becker和Gerhart(1996)曾指出,若要有充分的理论证明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组织绩效间的因果关系,对中介变量的关注并借此建立完整的理论模式是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在组织中发挥战略功能,必须能与企业经营战略联系,协助和支撑企业的经营战略实施。wang和Zang(2005)以及wang(2008)发现,人力资源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创业活动,而战略创业是公司创造性地进行资源新组合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行动,人力资源管理可通过支撑企业的战略创业活动最终实现其战略性功能,从而对企业创业绩效产生提升效果。因此假设:

假设5: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维度分别通过战略创业活动间接地提升创业绩效。

3研究方法

3.1样本与数据收集

高科技企业的战略创业活动相对较为活跃,人力资源管理也较为规范,为增加各变量的变异度,选定高科技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参照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划分标准选取了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医药制造和光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作为取样对象。为有效避免同源偏差,采取向企业发放组合成套问卷的方法获取数据。每组成套问卷包含3份子问卷,分别请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和市场经理独立填写。通过湖北和浙江两省的实地调研发放和回收问卷49套,通过湖北、浙江和江苏三省的在职研究生班发放问卷200套,剔除填写不完整和明显填写不实的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168套。样本分布情况如下:企业规模100人以下占32%,100至499人占49%,500人以上占19%;初创阶段的企业占11%,成长阶段的占48%,成熟阶段的占41%;行业分布情况为:信息技术行业占37%,通讯技术行业占26%,医药制造行业占13%,光电一体化行业占24%。

3.2测量工具与信度分析

柔性人力资源管理量表参照Beltran-martin等(2008)开发的量表,摘选其中9个测量效果较好的项目。采取5点测量方式,分别测量职能柔性、行为柔性和技能延展性三维度,每个维度分别包含3个测量项目。该问卷由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填写。经过对数据的探索性因子分析,三个维度总共解释了69.35%的总体变异,三个维度的测量信度(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0,0.78和0.70,柔性人力资源管理量表总体测量信度达到0.83。

战略创业量表米用He和wang(2004)开发的量表,总共包含8个测量项目。采取5点测量方式,探索和开发两个维度各有4个项目。该问卷由总经理填写。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两个维度总共解释了58.00%的总体变异,探索和开发的测量信度分别为0.69和0.80,战略创业总体测量信度为0.81。

企业绩效采用主观的测量方法,采纳了wang和tsui等(2003)的绩效量表,也采取5点测量方式,向总经理和市场经理调查了5个方面的主观绩效指标:年销售额、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竞争地位和整体绩效。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绩效量表解释了69%的总体变异,测量信度为0.83。

4数据分析

采用社会统计软件包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表1报告了相关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和变量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本文在进行相关分析中,职能柔性策略、技能柔性策略、行为柔性策略的结果采纳的是因子分析中按照回归方法自动计算得出的结果,由于因子分析是采取协方差矩阵的主成分分析,按照方差最大法进行旋转,因此3个变量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为0。基于同样的原理,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也显示为0。从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职能柔性策略、技能柔性策略、行为柔性策略与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都显着相关,其中与探索策略之间的相关要全部高于与开发策略之间的相关,初步说明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创业中的探索策略维度更相关。此外,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的3个维度均与企业绩效显着相关。最后,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均与企业绩效显着相关,其中开发策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相关高于探索策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相关分析结果说明本研究的构思是可行的。

采用Bai'en和Kenny(1986)提出的检验中介效应的分析方法检验战略创业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第一步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解释战略创业,第二步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解释企业绩效,最后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创业解释企业绩效。逐步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

第一步检验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战略创业的影响效果。分别对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进行回归分析,如表2所示,职能柔性策略(p=0.28,p<0.01)和技能柔性策略(p=0.21j<0.05)对探索策略有较显着解释力,行为柔性策略对探索策略的影响不显着,一起解释了方差的25%(F=17.97,p<0.01)。仅有职能柔性策略(p=0.23,p<0.05)对开发策略有显着影响,技能柔性策略和行为柔性策略对开发策略的影响均不显着,回归方程的整体解释力也相对较弱,解释方差为11%(^=7.55,3<0.01)。从上述两个回归分析结果看,研究假设2得到了完全支持,研究假设3得到了部分支持,而研究假设4未得到支持。

第二步检验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职能柔性策略(p=0.23,p<0.05)和技能柔性策略(p=0.23j<0.05)对企业绩效有显着性影响,而行为柔性策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不显着,回归方程解释方程为43%(F=37.86,p<0.01)。

最后检验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创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职能柔性策略(p=0.14,p<0.05)、技能柔性策略(p=0.27,_p<0.01)、探索策略(p=0.16,尸<0.01)和开发策略(p=0.53,3<0.01)对企业绩效有显着影响,行为柔性策略对企业绩效作用不显着,回归方程解释了68%的方差(F=63.33,p<0.01),与前一步回归方程相比,解释方差显着增加了25%(aF=56.85,p<0.01)。上述分析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1,部分支持了研究假设5,战略创业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5讨论与结论

本文以高科技行业样本,检验了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创业和企业绩效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逐步回归分析验证了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和战略创业对高科技企业绩效表现的促进作用,战略创业在柔性人力资源管理影响高科技企业绩效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具体作用关系如下:

  (1)职能柔性策略对高科技企业的绩效有显着提升作用,提升作用的过程部分通过探索策略和开发策略的中介作用完成。(2)技能柔性策略也能提升高科技企业的绩效,作用过程部分通过探索策略的中介作用完成。(3)在本文的研究样本中,行为柔性策略无论是对战略创业的两个维度还是对企业绩效都未表现出显着作用。关于这一结果的解释可能与文化差异及取样有关,从作者后续的访谈结果看,在中国企业组织文化背景下,实施行为柔性策略会导致两种较为极端的后果:一种是的确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如Google中国公司等,柔性工作制激发了员工创新活动。另一种则由于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等原因导致员工工作的闲散和怠慢,反而导致了低绩效。采取行为柔性策略的企业存在行业差异,在有些行业(如it行业)倾向采取行为柔性策略,而另一些行业则很少采用。(4)战略创业的探索和开发维度都对高科技企业绩效有显着影响,相对而言,开发策略对短期的财务绩效更为重要,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综合上述结论,本文得到图1的结论模型。本研究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组织战略实现的机制,验证了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高科技企业战略创业策略有较强的支撑作用,特别是职能柔性策略和技能柔性策略能够为探索策略提供职能性支持。在提升战略创业探索活动的同时,柔性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一定程度上促进开发活动的开展。在探索和开发之间维持一个适当的平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探索与开发的过程、结构、内在关系以及认知导向不同[32],且通常互相竞争稀缺性资源@,企业一般很难兼顾两者,因而成为组织管理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柔性人力资源管理正是通过同时促进探索活动和开发活动为组织战略目标提供支撑,该结论为解决以上理论和实践难点提供了新思路。

能量管理策略篇4

关键词:战略决策质量;战略执行质量;指标

战略决策与战略执行是战略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二者的质量影响企业的业绩甚至命运,尽管学界与企业界都意识到这点,但迄今为止,在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指标测量上尚未形成共识,以致缺乏从如何提高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层面上进行较深入探讨。基于此,本研究将对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指标进行深入探索与分析,通过访谈、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战略决策质量指标量表与战略执行质量指标量表,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以期为学界对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测量工具,并为企业界了解和提升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进而提高企业绩效提供理论方法与指导。

1研究综述

战略决策质量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外文献对战略决策质量内涵的解读主要通过一些评价指标来刻画。tilles(1963)首次提出了战略决策质量评价的六条标准,即战略决策与企业目标是否保持一致;战略决策与环境现状是否保持一致并考虑了环境的动态性;战略决策与企业关键资源是否适应;战略决策的风险是否在企业能承受的范围内;战略决策是否确定了适当的目标实现时间;战略决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Schweiger(1986)[2]、Dooley和Fryxell(1999)[3]、michie等(2002)[4]、Forbes(2007)[5]等后续研究者在进行战略决策质量的相关研究时都参考了tilles(1963)的战略决策质量量表。国内也有极少数学者对战略决策质量的定义进行了释义,如汪丽(2006)将战略决策质量定义为对组织目标的贡献[6],郭立新与陈传明(2011)将战略决策质量定义为决策与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能力以及企业主要目标相一致的程度[7]等。尽管国内研究者在战略决策质量的定义表述上有所差别,但总的来说,研究者对战略决策质量内涵的解读也基本参照了国外文献[6-9]。

战略执行质量与战略执行效果的含义相近。al-Ghamdi(1998)认为,战略执行效果包括战略举措是否都能得到有效执行以及涉及战略举措能否在既定的时间和预算的资源范围内得以实现等内容[10]。Bryson与Bromiley(1998)还认为有助于企业未来成功的能力和意识也是衡量战略执行效果的重要方面[11]。国内研究者基本沿袭上述国外文献,大都从完成率、时间效率、财务指标和能力培养等几个方面对战略执行效果进行综合衡量,(薛云奎等,2005;杨生斌,2009;黄亮,2009;魏虹,2012)[12-15]。现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既定战略的有效执行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尽管对战略执行的关注度日渐提高,但企业界和学术界对战略执行研究尚不系统和深入,有关战略执行质量或效果的度量研究还很匮乏,因而难以为当下企业如何提高战略执行质量提供指导和借鉴。

因此,以国内企业为背景,构建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指标并进行标准化信效度检验,已成为国内企业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研究设计

2.1问卷发放与收集

对来自湖南、广西等省份的32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5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68.2%。预试采用自编的《战略决策质量预试问卷》、《战略执行质量预试问卷》,预试样本来自在校学习的mBa学员与企业高管培训班学员,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份,有效回收率70.9%。正式测试样本来自湖南、广西、浙江等省份124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372份,有效回收率67.6%。从上述两个样本统计的信息来看,男性居多(79.5%和74.8%),年龄以36-45岁为主(36.4%和35.7%),教育程度以本科为主(40.5%和37.5%),入职年限大多数在3年以上的(35.3%和40.9%),制造业所占比例较大(36.3%和38.5%)。总体来看,所采集样本及数据信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问卷编制

问卷编制包含四个步骤:

第一,文献阅读与分析。在广泛阅读国内外关于战略决策与战略执行文献基础上,对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的概念或内涵进行深入解读,收集相关条目。

第二,深度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为避免集中化取样所带来的偏差,在访谈企业选取上尽量充分考虑了企业产业类型、经营规模及所有制性质。访谈了湖南博裕园林有限公司、浙江乐家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的28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访谈时间一般每人1小时左右,通过与访谈对象的深度访谈,获取第一手的相关资料。开放式问卷包括“您认为,衡量战略决策质量的维度有哪些?您所在的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高战略决策质量?”、“您认为,衡量战略执行质量的维度有哪些?您所在的企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高战略执行质量?”等题项。

第三,条目归类与汇总。对文献研究、深度访谈与开放式问卷调查得到的战略决策质量及战略执行质量的条目进行归类与汇总,在此基础上设计战略决策质量问卷与战略执行质量问卷的条目并编制初始问卷。

第四,预试问卷条目评定。为保证预试问卷的质量,邀请3名企业管理专业的教授对问卷条目及条目的表述进行了反复推敲与审查,最后请四家企业的15位资深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了试答并对问卷条目表达欠清晰或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适当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的正式调查问卷,其中战略决策质量问卷包含“战略决策有助于企业达成目标”等7个条目,战略执行质量问卷包含“战略决策过程中对多种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等4个条目,条目以Likert五级量表进行衡量,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

2.3数据分析与结果

2.3.1探索性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

采用SpSS17.0对包含248份问卷数据的预试样本进行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战略决策质量量表的Kmo统计量为0.834,战略执行质量量表的Kmo统计量为0.810,属于较好水平,均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且Bartlett球度检验的统计值依次为1216.154、528.677,均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通过最大方差主成分分析和参照轴旋转,战略决策质量最终析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2个,2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效果因子”(3个测量条目)与“过程理性因子”(4个测量条目),特征根值分别为1.338、4.168,两个因子累积解释78.655%的变异(>60%),其中“效果因子”解释34.278%的变异,因子负荷从0.742-0.900(>0.7),“过程理性因子”“解释44.377%的变异,因子负荷从0.726-0.915(>0.7),这表明各条目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而战略执行质量最终析出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1个(4个测量条目),特征根值为2.864,因子累积解释71.592%的变异(>60%),因子负荷从0.840-0.903(>0.7),这也表明各条目均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具体结果如表1、2所示。

对战略决策质量的二因子结构进行信度检验,结果表明各结构因子的纠正条款总相关系数值(CitC)均大于0.5,条款删除后的α信度系数均小于结构因子的整体a信度系数,且整体a信度系数为0.896,大于0.7,说明战略决策质量的二因子结构因子具有较好的信度。同样对战略执行量表进行信度检验,条款删除后的α信度系数均小于结构因子的整体a信度系数,且整体a信度系数为0.907,大于0.7,这也说明战略执行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2.3.2验证性因素分析及效度检验

采用amoS20.0对正式测试中得到的124家企业372份有效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反映模型拟合程度的整体适配度指标包括绝对适配度指标、增值适配度指标及简约适配度指标三类指标(Kelloway,1998;Hair,etal.,1998;

黄芳铭,2005等)[16-18],并且Hair等(1998)[17]、黄芳铭(2005)[18]等认为这三类指标对以往适配指标作了良好的归类,建议研究者在做模型整体适配评鉴时能够同时考虑这三类指标,因为使用这三类指标的优点在于对模式的可接受性比较能够产生共识的结果。

根据识别后的模型拟合输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如表3、4所示,研究认为战略决策质量因子模型与战略执行质量因子模型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进一步支持了编制的战略决策质量问卷与战略执行问卷。

从表5、表6还可以看出各路径的标准化系数都在0.7以上,表现出很高的显著水平,说明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此外,各指标项目的R2值均在0.5以上,这表明各潜变量的测量表现出了良好的内部一致性,战略决策质量因子结构与战略执行质量因子结构具有良好的建构信度。

3结束语

尽管在战略管理文献中有大量以战略决策与战略执行为主题的研究,但关于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指标研究方面至今却较匮乏。本研究以国内企业为背景,通过访谈、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及定量分析对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指标进行了较深入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证实了本研究提出的战略决策质量指标模型与战略执行质量指标模型具有良好的模型适配度。本研究丰富和完善了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的评价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为国内企业提升战略决策质量与战略执行质量提供相应的方法与指导。

参考文献

[1]tilles,S.HowtoevaluateCorporateStrategy[m].HarvardBusinessReview,1963.

[2]SchweigerDm,SandbergwR,RagonJw.Groupapproachesforimprovingstrategicdecisionmaking:acomparativeanalysisofdialecticalinquiry,devill'sadvocacyandconsensusapproachestostrategicdecisionmaking[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86(32):745-772.

[3]DooleyRS,FryxellGe.attainingDecisionQualityandCommitmentfromDissent:themoderatingeffectsofLoyaltyandCompetenceinStrategicDecision-makingteams[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9,42(4):389-402.

[4]michie,Dooley,Fryxell.topmanagementteamHeterogeneity,Consensus,andCollaboration:amoderatedmediationmodelofDecisionQuality[J].academyofmanagementproceedings,2002(1):1-6.

[5]Danielp.Forbes.ReconsideringtheStrategicimplicationsofDecisionComprehensiveness[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2007,32(2):361-376.

[6]汪丽.企业共同愿景与战略决策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0):99-102

[7]郭立新,陈传明.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以战略决策质量为中介[J].经济管理,2011,33(12):43-51.

[8]李新春,刘莉.“家族性”影响因素、战略决策质量与竞争优势关系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30(1):52-58.

[9]陈权.情绪智力对高管团队冲突、行为整合及战略决策绩效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3.

[10]al-Ghamdi,Salemm.obstaclestoSuccessfulimplementationofStrategicDecision:theBritishexperience[J].europeanBusinessReview,1998,98(6):322-328.

[11]Bryson,Johnm.andBromiley,1993,"philip:CriticalFactorsaffectingtheplanningandimplementationofmajorproject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3,14:319-337.

[12]薛云奎,齐大庆,韦华宁.企业战略执行现状及执行力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5(9):88-98.

[13]杨生斌,等.高绩效工作系统、组织公民行为对技术创新战略执行的影响――基于航空研究所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12):74-78.

[14]黄亮.高管团队支持对中小民营企业战略执行绩效的影响: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J].软科学,2012,26(5):91-93.

[15]魏虹.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战略执行效果――战略共识的中介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2.

[16]Kelloway,e.K.UsingLiSReLforstructuralequationmodeling:aresearcher'sguide.thousandoaks,Ca,US:Sagepublications,inc.1998.

[17]Hair,J.F.,anderson,R.F.,tatham,R.L.&Black,w.C.multivariatedataanalysis5thed.newJersey:prenticeHallinc.1998.

[18]黄芳铭.结构方程模式:理论与应用[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19]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0]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1]macCallum,R.C.,Hong,S.poweranalysisinCovarianceStructuremodelingUsingGFiandaGFi[J].multivariateBehavioralResearch,1997,32:193-210.

能量管理策略篇5

首先介绍了中国联通线上营销渠道的现状,分析了线上渠道存在的问题,根据线上渠道发展策略,提出了线上营销综合渠道解决方案,即建设线上渠道策略平台。以用户上网行为等大数据为基础,重点研究的线上营销综合渠道策略平台。最后通过对线上营销综合渠道策略平台的应用实践进行验证,初步形成了运营商自有线上渠道营销体系,实现各省自有线上渠道的统一运营,实现了根据用户分组、分时、分产品、分渠道的精准服务能力。

关键词:

运营商;线上渠道;精准营销;策略;平台

当前,互联网发展趋势迅猛,用户互联网消费成为一种新常态,2014年三季度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同比提升49.8%,互联网渠道越来越受到重视,用户接受度越来越高。对于运营商,互联网线上渠道历来是发展重点,线上渠道因具有低建设成本、高地理覆盖、无时空限制和信息传播生动快速等优势而广受青睐。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用户需求从过去单一、简单、相对静态的需求向复杂、多元、动态、碎片化需求变化。然而,国家多次开展净网行动,对撒网似的短信群发亮起了红灯。因此,利用合理的触点内容搭载营销信息必将成为接触用户的新趋势。根据业务的不同定位,中国联通线上渠道分为2类。第一类是以10010为主的传统电子渠道,主要满足客户实时服务需求建立的自助式服务渠道,客户借助终端设备,实现自助定购产品、查询、办理业务等功能,包括网上营业厅、手机营业厅、短信营业厅、微信营业厅等。第二类是以沃视窗、Sim卡弹窗等为代表的新型线上渠道,以发展增值业务为主要目的。由于第一类渠道已发展多年,相对成熟,因此本文以第二类线上渠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中国联通线上渠道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联通针对手机用户,建立了自有线上渠道体系,包括各省门户、沃视窗渠道等,但各渠道之间仍然存在着渠道竞争、策略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渠道未能发挥最大价值。

1.1中国联通自有线上营销渠道现状基于手机用户各个触点,中国联通建立了沃视窗、Sim卡弹窗、手机通知栏、404导航、短彩信通道等多功能、立体化、差异化、精细化线上营销综合渠道体系(见图1)。a)沃视窗:是基于GGSn网关植入的一种业务形态,在用户使用手机浏览器上网时,以“插窗”或“浮窗”形式在目标网站页面顶端或底端形成沃视窗,通过为中国联通用户提供流量、套餐使用情况等提醒服务,引导用户订购中国联通增值业务。b)Sim卡弹窗:是基于中国联通的USim卡能力和短信能力,通过带有多种交互能力的窗口形式展现传统信息内容,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具备拨打电话、一键订购增值产品、打开浏览器、展示多媒体信息等功能。c)手机通知栏:利用了手机终端自带的通知栏信息推送功能,在用户开机和联网状态下,内嵌在手机app中的SDK,由后台根据策略向用户推荐服务信息,引导用户订购中国联通的自有产品。d)404导航:是基于GGSn网关的一种应用,在用户使用浏览器上网出现404错误页面时,为用户重新定位到中国联通提供的404页面,提供更多中国联通服务内容。

1.2其他运营商线上渠道现状与中国联通类似,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也建立了手厅、短彩信等自有传统电子渠道,同时也在某些省分公司发展了toolbar弹窗、微视窗、404导航等新型线上渠道。toolbar弹窗、微视窗即中国联通的沃视窗,基于GGSn网关,在用户使用浏览器上网时插入的业务提醒“浮窗”或“插窗”。

1.3线上渠道存在的问题分析针对手机用户,各运营商虽然部署了全方位渠道体系,但运营商的各渠道之间未能有效整合,以发挥最大的整体渠道效能,业务推广中仍然存在着如下问题。a)渠道竞争问题:不同渠道之间职能定位不明确,同时由于机制原因,各渠道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和运营,渠道之间各自为政,存在渠道竞争的利益冲突。b)产品投放同质化:在业务和产品投放时,没有区分渠道特性进行针对性投放,而是所有渠道全部覆盖。c)未匹配精准数据:渠道运营缺乏大数据支持,存在广撒网投放业务问题,影响用户体验。d)渠道营销策略问题:各渠道营销策略较为单一,大部分均为结合节假日主题进行促销活动,策略简单粗放,未能有效发挥渠道价值。并且,各渠道促销活动往往存在冲突问题。e)短彩信渠道问题:近几年垃圾短信盛行,业务的群发短信已经成为打扰用户、影响用户体验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利用短彩信渠道,使之成为业务营销的正向渠道,是运营商面临的普遍挑战。

2线上营销综合渠道解决方案

针对中国联通线上营销渠道的问题,如何有效整合现有渠道资源,充分发挥线上渠道价值,配合各产品线及活动建立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带来高转化率、高产出比的投放效果,实现营销信息的精准投放,是目前线上营销重点解决的难题。

2.1线上渠道发展策略根据中国联通总体发展策略,线上渠道发展应本着以用户体验为导向,围绕“统一入口、统一运营、统一合作、统一宣传”为核心的原则,以智能管道、大数据平台为基础,建立精细化线上渠道体系,提升全渠道效能。具体发展策略为:a)以用户体验为中心:通过大数据平台,提取用户精细化数据画像,分析用户渠道使用习惯,结合场景营销,针对性地推送产品和服务,避免对用户打扰,实现渠道的精准营销。b)全渠道整合策略:明确各线上渠道定位,整合自有互联网入口,包括视窗类、toolbar、弹窗类等,形成完整的触点线上营销平台;优化渠道结构,多渠道立体协同,保证各类渠道均衡发展提升渠道价值。c)全渠道集中化管理、统一化运营策略:按照“集中化、专业化、扁平化”的原则,实现线上的集中化管理和统一化运营。

2.2线上营销综合渠道总体方案为了解决中国联通自有线上渠道的渠道协同、精准营销等问题,结合线上渠道发展策略,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挖掘体系,通过构建线上营销综合渠道策略平台,实现根据用户的业务使用信息,在合适的时机,运用合适的营销策略,匹配合适的渠道,进行合适的产品和服务的精准推送。同时,实现全渠道集中化管理、统一化运营,多渠道立体化协同、均衡发展。针对渠道竞争和产品投放同质化问题,中国联通从组织机构上逐步调整,在集团和宽带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渠道中心,负责渠道的统一运营和管理,强化了线上渠道的管理,提升了渠道的效能。线上渠道的作用,即产品和服务通过线上渠道销售给用户。已有线上渠道各自分散独立,需建立综合渠道策略平台统一运营。

3线上营销综合渠道策略平台设计及应用

3.1策略平台技术架构线上营销综合渠道策略平台是依托用户上网行为等大数据为基础,获得用户行为标签,标签包括终端信息、号码信息、套餐信息、动态标签库、黑白名单、分组等,通过配置的策略,下发到各省,最终在用户终端上进行展现。由互联网app系统、BSS系统、经分系统、VaC系统、Dm系统、LBS系统、Gn口数据采集数据到大数据系统,大数据系统根据用户属性进行分类打标签,并将用户标签传送给策略平台,策略平台根据设定的策略,将适合用户的信息下发给各省,各省通过合适的页面展示给最终用户。线上营销综合渠道策略平台包含数据收集、用户管理、渠道管理、产品管理、策略管理、页面管理、运营分析、协议分析、系统管理、统计分析、运营监控、接口管理等功能模块。

3.2策略平台主要核心模块的功能

3.2.1数据收集为了实现用户、产品、渠道的精准匹配,大数据尤为重要,策略平台与各个数据源对接,收集用户的基础数据、产品数据、终端数据、业务订购数据、计费数据等信息。具体数据包括用户基本信息、用户账单信息、用户业务订购信息、用户终端信息、用户位置信息、用户标签信息、用户偏好信息等相应信息,针对订购内容型业务的用户,根据用户的使用数据,分析得出用户的内容偏好、内容间关联关系、使用强度、使用场景、用户在该业务的生命周期,将该5项数据量化后加权计算,得到向该用户推荐内容的要素信息(推荐时机、推荐强度、推荐内容)。例如:标签关键字为“足球”,根据上下语义,发现该条内容实际为实况足球,属游戏类,因此根据语义标签将足球类的游戏给用户。同时,通过对接LBS、BSS、VaC等平台来获取其他业务数据。包括位置数据、时段、流量使用情况、各增值业务使用情况。

3.2.2策略管理策略管理模块为策略平台的核心功能模块之一,通过策略管理可以建立策略组的形式,根据用户喜好(用户画像),将合适的产品,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频次,用合适的页面、合适的展示位置,匹配合适的渠道,展现给用户。例如:用户喜好类型为音乐,使用手机终端为android系统,且用户安装了渠道app客户端,策略配置管理即可针对该用户配置按照不同时间段、时间间隔,实现以app客户端插窗或者apppush推送模式,对用户推送沃音乐业务。策略管理包含策略项管理、策略组管理、策略下发管理。策略项管理:针对建立策略组时所需要的各维度项的管理功能;策略维度分为用户维度、产品维度、渠道维度、时间维度、频率维度、页面形式维度、展示位置维度,共7个维度。策略组管理:通过各个策略项合成为一个有效的推广策略组合。策略下发管理:针对已建立的策略项生效执行的功能,实现策略配置中的按渠道分发能力。

3.2.3渠道管理对现有用户触点渠道信息的管理功能;触点渠道包括沃视窗、Sim卡弹窗、短信、彩信、通知栏push、互联网app、404导航等。

3.2.4产品管理中国联通产品和业务大概分为两大类:一是通信类产品,包括各种包月套餐、话费充值、流量包产品等,二是增值业务产品,包括沃音乐、wo+视频、沃游戏等需要额外单独订购的产品。策略平台对产品信息进行管理,可灵活定义、添加、修改、删除、完善推广产品信息,按省份、渠道进行产品管理功能。

3.2.5用户管理针对用户进行归集的管理;通过对用户基本信息、标签、分组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展示。其中基本信息主要包含用户号码、终端信息、套餐信息、标签信息等。用户管理主要通过与各省或者第三方大数据系统同步方式来进行用户数据信息同步。标签类型管理:针对标签类型的新增、修改、删除管理,如上述的终端信息、套餐信息、号码信息等都为标签类型。标签管理:针对用户进行标签分类的功能;可以添加标签,并在标签添加成功后,自动为符合该标签的用户进行归集。黑白名单管理:针对用户进行黑白名单标注的功能,其中黑名单为在传送相应策略用户时需要剔除的用户,白名单为在传送相应策略用户时需要额外传送的用户。分组管理:以一个或几个用户标签为条件,对全部用户进行条件筛选的功能模块;分组添加完成后,根据分组条件需要对用户进行归集,归集后可供给其他策略使用;分组时所需要的用户标签来源于“标签管理”模块中管理的标签,可以选择多个。

3.3策略平台应用实践分析线上营销综合渠道策略管理平台已经于2014年11月1日进行商用试运行,期间陆续接入了沃视窗渠道、短彩信渠道、Sim卡弹窗渠道、apppush等渠道,利用各渠道特有的线上触点能力实现了通过线上营销综合渠道策略管理平台来对用户进行流量超套提醒、流量查询、已订购套餐查询、套餐订购、营销活动宣传等服务。以下应用实践分析中,将重点阐述关于沃视窗渠道的具体实例场景,同时通过该实例产生的数据和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测试案例:选取内蒙用户,销售wo+视频定向流量包月产品。产品分析:wo+视频定向流量包月产品是针对中国联通用户推出的视频类流量包月产品。订购该产品,用户可免流量费观看腾讯等视频客户端内的直播、点播等视频内容。定价均为15元/月。此产品定价较高,且视频内容消耗流量较大,用户群为互联网高端用户。匹配渠道:由于用户是互联网高端用户,短信、Sim卡弹窗等渠道均不适合。因此,策略平台匹配沃视窗渠道进行推送,即用户用手机上网看视频时,适时推送wo+视频定向流量包月产品。推送策略:根据大数据平台传送的用户标签结果,筛选出“视频”用户群,在用户上网看视频网站或搜索过视频内容时,通过沃视窗渠道推送wo+视频定向流量包月产品。测试结果分析:a)针对目标用户,筛选用户属性为“视频”的用户群进行精准推送,订购量会大大提高。b)用户使用场景非常重要:当用户正在上网,并且上视频网站,或者搜索视频内容时,适时推送,订购量显著。c)推送日期及时间段:在一个月中后期,一天当中选择下班休闲时间段推送,订购成功率高。d)渠道选择:不能所有渠道全部覆盖,要针对产品和用户,选择适合渠道,例如推送视频、游戏等增值业务产品时,需要详细介绍产品定价及产品服务内容,在Sim卡弹窗、短信、apppush等展现形式单一的渠道上就不适合,应该选择沃视窗或者404导航渠道。

4结论

4.1研究工作的意义通过对线上营销综合渠道策略平台的研究,初步建立中国联通自有线上渠道智能营销体系,实现了根据用户分组、分时、分产品、分渠道的精准服务能力。a)有利于提高用户满意度,有利于维系用户,线上营销综合渠道策略平台可以实现在合适的时机,运用合适的营销策略,匹配合适的渠道,推送合适的产品和服务给用户,减少用户打扰,降低了用户流失的风险。b)解决了线上渠道间各自为政、渠道竞争的问题,实现各省自有线上渠道的统一运营和全渠道协同均衡发展。c)避免了短彩信等传统渠道的负面效应,充分发挥了渠道价值。d)有利于提高产品销量,线上营销综合渠道策略平台实现产品的精准推送,用户订购转化率大大提升,提高了产品销量。

4.2发展前景随着大数据应用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采用智能营销和精准营销,而各种各样的营销都离不开渠道,渠道是营销的载体,特别是线上渠道。线上营销综合渠道策略平台是以大数据精准营销为基础,符合互联网行业发展前景。未来,策略平台将提供更加丰富的功能和服务,向智能渠道系统演进。

能量管理策略篇6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并购;信息结构;支持框架

在已有并购决策研究成果中,能给企业并购实践提供有效支持的,仅局限于企业并购活动中的财务分析与估价方法等方面[3].相比之下,在并购策略分析与选择等方面比较有效的决策评价方法与支持工具甚少。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过程的系统考虑,忽视了或过分简化了并购过程中复杂性问题的处理。

刘可新等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分析评价并购策略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主要是研究一般战略评价工具用于支持企业并购策略的分析与评价,但并没有根据并购决策的特点,来考虑对并购决策过程的支持。

本文试图综合考虑并购决策的复杂性,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针对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用系统观点研究战略并购决策问题,研究支持战略并购决策的技术和方法,提出面向决策过程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特点、过程与信息结构

(一)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特点

战略并购决策有着与企业其它管理决策活动不同的特点:

1.战略驱动性战略并购,是完全由企业战略驱动的企业行为,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竞争上的长期战略优势,使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而并非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财务上短期盈利。企业并购过程中各个层面的决策都不能离开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不同的共购选择。

2.劣结构性并购决策不仅涉及的因素多。指标体系层次多,是复杂的多主体、多准则的决策问题,而且许多信息是描述性的,甚至是模糊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先前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常常是确保企业并购正确决策的重要方面,同一企业的并购,在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经营管理者来决策,企业并购策略的制定、并购目标企业以及并购方式的选择,往往也会有不同的结果。企业并购决策是一种典型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

3.多主体性制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选择并购方式,不仅要考虑并购企业的发展战略与自身条件,还要考虑目标企业的状态,以及考虑国家产业政策、金融政策、法律环境、制度环境与市场竞争结构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并购活动中,并购企业、并购对象与国家(政府)是不同的利益主体,不同主体的决策目标显然不会完全~致,并且各主体的决策相互影响。并购选择决策本质上是一个具有多个决策主体的复杂决策问题。

4.系统关联性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我们必须把企业作为一个子系统放到企业所处市场环境这个大系统去考察;其次,并购活动直接影响到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方方面面,并购决策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选择决策,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中必须系统地考虑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5.过程动态性战略并购,从时间上说,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跨度的动态过程,不能把并购仅看作是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交易事件。完整的战略并购决策,既包括并购前的战略分析、并购中的一系列的选择决策,也包括并购后的整合规划,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决策。

6、不确定性企业并购活动中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并购整合运营情况等。在并购决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不仅要有对各方面未来变化的预测,还要有具体的风险规避与风险控制决策。

(二)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

首先,战略并购企业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战略并购工作组。战略并购工作组通常应由一名高层管理人员领导,包括若干战略规划人员、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并购活动管理人员以及并购和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战略并购决策通常包括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的动态选择与规划决策过程。我们将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概括为下面八个主要阶段:

1.企业竞争格局的分析评价主要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负责分析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格局以及企业竞争对手的能力和战略,分析企业自身的资源状况与企业的关键竞争资源和核心竞争能力,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战略成长的机会与威胁。

2.并购策略选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是否采用并购策略,明确实施战略并购的目的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战略并购按照并购动机可分为以增加盈利为目的的并购和以降低风险为目的的并购。同行或竞争者之间的水平并购主要是为了集中资源和客户,从而扩大规模、扩大知名度、增强在同行业的竞争能力。控制或影响同类产品市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纵向并购主要是为企业找到稳定可靠的供应渠道和销售渠道,降低采购费用和销售费用,为企业竞争创造条件,以利于对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跨行业的横向多角化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进入前景良好的行业或领域,降低或化解经营风险,获得更为稳定的现金流量;跨地区的并购是企业在新(地区)市场上渗透或扩张的捷径,在存在多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情况下,是打开一国市场的必由之路。

3.企业战略定位与策略分析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竞争格局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明确企业的发展远景,分析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的合理性,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定位及目标;确定企业为适应外部环境与竞争格局变化所要建立的目标战略优势以及所要获取的目标战略资源、所要形成的目标战略能力、和所要进入的目标战略市场;并由企业战略规划人员进一步分析资源、市场和能力战略需求的实现途径。

4.并购对象选择与目标企业评价并购策略确定后,企业战略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以及并购策略确定企业理想并购对象(以此作为并购对象的选择与评价标准)。并购、财务等方面的领域专家在适当的范围内确定可能的并购对象并对其作初步可行性分析;然后对初步可行的并购对象进行评估,确定最有并购价值的并购对象为候选目标企业。

5.并购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并购工作组负责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与目标。企业并购策略与实现目标、企业资源状况以及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综合分析评价对当前候选目标企业并购方案的实施可行性。

6.并购企业整合运营规划高层管理人员与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根据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目标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并购企业整合运营的总体规划,包括并购整合运营规划资金需求。经营战略协同与管理制度整合、人事管理与就业安排以及财务管理与会计处理等方面。

7.选择并购方式与确定并购价格并购工作组在评估并购对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并购策略。并购能力与条件以及目标企业的特点,(谈判、协商)选择合适的并购方式,在并购方式选择的基础上,(谈判、协商)确定企业并购价格。

 

8.并购融资决策财务领域专家根据企业并购价格和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情况,预测并购融资总需求,分析不同金融工具、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与财务风险,选择最佳的金融工具与融资方式(自己集资、银行贷款与发行证券等)。

上述战略并购的基本过程在实际企业并购中常常是一个需往复调整的动态过程。根据上述对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基本过程的概括,我们给出如图1所示的反映企业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的信息结构图。

二、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的功能要求与系统框架(一)支持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功能要求

战略并购决策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尽管通常企业并购有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作并购选择、资产评估等方面的顾问,但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战略并购决策中应该自始至终都是真正决策主体。投资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并购顾问在并购业务及其具体运作上的确能为企业提供很多帮助,但决不能完全代替企业决策者决策。因为只有企业决策者才真正完全了解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如何运用并购策略、整合运营并购企业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是企业战略并购成功的根本保证。另外,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只是支持而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企业决策者和相关领域进行并购决策。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功能应是为战略并购决策人员提供决策分析工具与信息环境,对战略并购决策过程进行管理与控制,从而确保企业战略的正确制定以及并购策略的正确选择。

基于上述认识和前述战略并购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企业战略并购决策支持系统,作为辅助企业战略并购决策的支持工具,除了必须具有模型求解。定量分析。定性推理与人机交互等一般决策支持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外至少应具有如下决策支持功能:

1.战略驱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企业战略驱动下进行企业并购决策;

2.关联互动功能促使企业决策者在并购决策各阶段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3.虚拟仿真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分析并购中劣结构的决策问题,如并购对象选择与并购整合规划等;

4案例学习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参考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创造性地做出合理的并购决策;

5.多人决策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考虑企业战略决策以及并购活动中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影响;

6.专家会议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充分利用各领域专家的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

7.专家知识支持功能支持企业决策者综合利用相关领域专家知识分析推理战略并购决策问题。

(二)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技术、方法

1.petri网的动态决策过程的建模技术基于petri网对并购过程的模型化描述能很好地反映决策行动间的动态关系。采用基于petri网的并购决策过程模型作为企业战略并购动态决策过程中各阶段企业决策者交互决策与各类决策模型方法工具以及战略并购相关专家领域知识的支持平台,从而可确保企业决策者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过程中决策行为始终受企业经营战略的驱动,在各具体决策阶段都能系统考虑战略并购决策的全过程。

2.基于案例推理的交互式评价方法在制定企业并购策略、确定并购目标与选择并购方式中,经营管理者的创造性决策思维与先前企业并购的经验与教训常常能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并购决策。企业并购基于案例推理交互式评价主要包括并购案例特征抽取、检索评价、修正学习与系统交互方式等方面。企业并购有很多失败的案例。我们特别重视并购失败案例对并购选择决策的启示。

3.企业间竞争博弈的建模与分析技术对当前与未来企业竞争对手以及市场竞争格局的分析是企业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确定下一步市场竞争战略的基础,企业间竞争博奕模型与战略管理领域专家知识的结合可有效支持决策者分析企业竞争对手以及所处市场竞争格局,从而确定是否调整企业战略目标与是否采用并购策略及选择何种并购策略。

4.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是相当复杂的劣结构化决策问题,难以用单一的简单静态模型描述。为此,将动态虚拟现实仿真建模技术与其它定性定量方法结合用于支持企业并购对象选择与企业整合运营规划决策。企业虚拟现实仿真模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模型、企业成长机制模型与企业生产技术能力(知识)模型等。

5.企业并购选择(多人)广义决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通常存在一些不易量化的决策变量,甚至涉及到处于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不同地位的决策主体通常有不同的利益考虑。因此,在企业并购选择决策支持工具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量优化模型与定性推理知识相结合的(多人)广义决策模型要比仅仅考虑单个决策主体的单人纯定量决策模型更合适。

6.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战略并购决策具有典型的劣结构性特点,如果不注意适当运用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而纯粹的定量化方法,很难支持企业并购决策中的劣结构问题。事实上,在实际的企业并购选择决策中,战略管理、企业并购、财务会计等领域专家知识常常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将并购相关领域专家知识作为支持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的重要工具之一。

7.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战略并购决策比企业一般管理决策要复杂。战略并购决策,通常需要企业中多个具体的决策人一起对企业并购中的某些决策问题共同做出决策,是典型的群决策问题;有时还需要运用专家会议的形式听取并购活动各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基于agent的群决策与专家会议智能化支持技术是企业战略并购中科学决策的重要支持手段。

(三)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

基于上述我们对战略并购决策基本过程与信息结构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企业战略并购选择决策支持技术与方法,本文运用多agent智能决策支持的基本原理,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agent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在图2所示的战略并购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框架中,我们将所有agent分成两大类:任务管理agent与决策支持agent。任务管理agent包括:企业战略分析agent、并购策略选择agent、并购对象选择与评估agent、并购方式选择与定价入gent、企业整合与运营规划agent、并购方案可行性论证agent、并购融资决策agent与决策过程控制agent。决策支持agent包括:方法选择agent、数据处理agent、模型选择agent、知识处理agent、案例推理agent、专家会议ag6nt与界面agent。如果我们将参与决策的管理者与领域专家也看作特殊的智能决策支持agent,那么就形成了一个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多agent的战略并购人机协同决策系统具有矩阵式的组织结构,如图3所示。

 

能量管理策略篇7

关键词:运筹决策;企业战略;协同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1501

1运筹管理和战略管理的定位差异

运筹管理是科学化管理的坚实的基石,理论基础是数学统筹和计量经济学,探讨的是在现有条件下最优方案以及改进可选方案。研究定位于实时管理模式,讨论的是当前情况下企业运营的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成本最低和利润最大化的问题。

战略管理是企业为了长远发展,基于自身能力和企业适应外部能力的考量,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制定、实施和调整过程。

运筹管理和战略管理之间的关系。

1.1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运筹管理决策主要考量的是在企业的某个管理节点上基于成本控制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按这一节点上的利益来提出改进方案。这一决策考虑的外部乃至全局性的因素偏少。战略管理主要是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决策。

1.2动态与静态关系

运筹管理决策主要考量的是在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基于成本控制和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标,而应对动态的变化因素考量较少。决策的基础以静态分析为主,战略管理是企业为了长远发展,基于自身能力和企业适应外部能力的考量,需要根据外部和内部变化来及时调整。是以动态分析为基础的决策。

正是由于二者的角度不同,造成运筹决策和战略决策既有协同又有冲突。

比如:企业生产者在做生产安排时,基于规模效益的运筹决策与企业长远发展和企业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冲突;基于财务角度的投资安排与企业总体战略和其他部门的职能战略的冲突;产品定向时追求企业的短期利润的运筹决策与长远发展战略的冲突,运筹决策与企业文化的冲突等等。

2如何解决好生产运筹的改进管理和战略管理的协同和冲突关系

(1)正确判断和衡量运筹决策和战略决策的协同与冲突。

如何衡量运筹决策和战略决策的关系是协同还是冲突,这无疑是个复杂的过程。企业的战略有总体战略,也有竞争战略,而运筹决策渗透于各具体的职能层战略之中,情况复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衡量起来要看三个指标:

一是看运筹决策的执行是否影响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运筹决策是在现有条件下或是在局部背景下寻求静态最佳,然而,不排除运筹决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影响了企业的战略发展环境,比如伤害战略合作伙伴的利益、伤害企业形象等行为发生。二是看局部的渗透于职能战略的运筹决策是否影响其他职能部门的战略目标。在决策或优化决策的过程中,各职能部门往往按照本部门需要来强调决策对本部门有利的因素,比如为了使得生产体现规模效益而忽视销售跟进的问题,重视财务角度的资本增值问题而忽视生产规模扩大的资金需要等问题。三是看运筹决策是否有利于公司竞争战略。有时候,为了抓住战机或摆脱困境,企业往往采取一些非常规的竞争策略来博取市场份额,夺取在某些领域的领先地位,而这往往与静态短期利润获取为目的的运筹决策相冲突。

(2)针对不同情况,精心核算,寻求多因素的平衡点。

如果运筹决策影响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如果是同方向的,即二者互相促进,考量是否影响其他部门的职能战略和评估是否有利于企业现阶段的竞争战略后实施或继续考量其他部门利益调整方案实施;反之,如果有冲突,就要看运筹决策是短期影响还是长期影响,投入或削减的退出成本对企业长远利益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否是竞争战略的需要,执行起来要反复权衡,建议作改进方案,在选取最有方案时尽量考量企业战略发展的因素,因为低成本战略并非企业发展的通用原则。这就要求我们运筹时要上升到战略视角。运作模型如图1所示。

图1运作模式模型中,从运筹视角提升到职能战略平衡视角需要决策者要实现一次飞跃:从片面考虑到全盘平衡考虑的飞跃。从职能平衡视角到竞争战略视角需要第二次飞跃:从内部管理局限性到外部环境的适应性的突破。而从职能战略平衡视角和竞争战略结合企业总体战略综合考量则是企业高层决策者的把控总体战略能力的自我飞跃。运筹决策的优化正是基于这三次飞跃的反馈优化。该模型形成了闭合且复合的pDCa优化过程。

结合案例分析:

a公司需要制造2000件某种产品,这种产品可利用a、B、C设备的任意一个设备加工,已知每种设备的生产准备费用,生产该产品的单件耗电量、成本,以及每种设备的最大加工数量如下表1所示。

由于2010年公司所在地节能减排的需要,公司每天被限制用电量为2000度,问公司该如何决策生产使成本最低?

对于这个案例,站在生产管理者的角度并不是一个难题,利用运筹模型解法如下:

设用a,B,C来表示加工的数量分别为x1,x2,x3,对于y2,y3同理。

则有:

min7x1+2x2+5x3+100y1+300y2+200y3

s.t0.5x1+1.8x2+x3≤2000

x1+x2+x3=2000

x1≤800y1

x2≤1200y2

x3≤1400y3

y1,y2,y3为0-1变量,x1,x2,x3≥0

利用LinGo软件计算结果如下:

x1=370,x2=231,x3=1399,y1=y2=y3=1

目标成本值=10647元

然而,站在战略层角度这个方案是最优方案吗?显然这只是在目前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的决策方案,然而,这个方案是肯定不能长期执行的,因为沉没成本太高,那么改进方向在哪里?加大用电量和减少能耗高的B产品在本厂的生产量哪个将是战略决策者的首选项。这还得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来整体决策。如果公司已经被列为高耗能企业,有可能有政策关闭风险,那么公司的决策者必须有一套整改方案应对政府调控,将B产品外包就成了目前的可选项。如果公司并没有政府调控的风险,限电只是政府短期行为,那么购买柴油发电机就可能成为被选项。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精确的衡量利弊。购买什么样的发电机更划算,临时增加的柴油机费用将来退出成本损耗有多高?会创造多少利润?是外包划算还是购买发电机划算?这就需要我们按照发电量来精确预算利润。

假设租赁一台日供电量500度的柴油机每天成本为3500元,该如何决策?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从会计角度结合运筹思想来决策。

模型如下:

min7x1+2x2+5x3+100y1+300y2+200y3

s.t0.5x1+1.8x2+x3≤2500

x1+x2+x3=2000

x1≤800y1,

x2≤1200y2,

x3≤1400y3

上机计算结果如下:

x1=0,x2=625,x3=1375,y1=0,y2=1,y3=1

目标成本值=8625

会计视角分析:租赁柴油机后每天实际损失3500-(10647-8625)=1478元

但如果公司因为不能按期交货,将损失核心重要客户,销售部门工作怎么开展?就只能和客户继续沟通协商,适当提高价格,如果从公司良好信誉的企业文化角度来讲,就只有凭借企业的实力挺过难关。

在企业管理中做运筹的方案或改进方案时,我们往往只是站在低成本战略的视角来决策,或是站在某一时间点和角度来决策,但由于低成本战略并非是企业发展战略的的唯一选项,渗透于职能战略的运筹决策也难免局限于某一职能战略视角。所以,运筹决策时应该综合各种情况权衡处理,科学决策,所谓的最优解都是有条件选项的,或许一些看不到的选项也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这也许就是战略管理和以数学为基础的运筹的区别。

参考文献

[1]裴中阳.百年基业:战略定位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2]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战略管理――竞争与全球化(概念)(原书第六版)[m].吕巍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能量管理策略篇8

[关键词]学习策略;信息技术;计算机;手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08(2009)05-0064-05

一、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学习策略量表

1.已有学习策略量表综述

weinstein编制了标准化学习策略量表LearningandStudyStrategiesinventory[1](简称LaSSi),该量表是专门设计用于测查和诊断学生适用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能力的一种测评工具。Vermunt(1987)编制了学习方式测量问卷[2]inventoryLearningstyle(iLS),该问卷主要是用来测查和诊断大学生的学习方式。pintrich等人(1993)编制了“学习的动机策略问卷[3]”,该量表包括九个认知策略项目,分别考察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的使用情况。o’neil(1996)编制的元认知测量问卷,主要是测查学生的元认知能力。YesimSomuncuoglub[4]编制的学习策略问卷,该问卷主要综合weinstein和mayer、pintrich等人的问卷项目。

上述学习策略量表年代久远,多是基于传统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内涵和结构编制而成,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策略因素未能全部涉及,更未能考察信息技术工具在学习策略中的应用情况,而且国外一些相关量表由于文化差异的限制,因此无法直接为我所用。

目前,国内陈义勤[5](2005)研制开发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水平量表,辽宁师范大学的王晓晨[6](2006)针对远程学习者开发的远程学习策略量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的王迎[7](2007)编制的远程学习策略量表,均在网络环境下对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其它尚未见到已开发的专门用于分析网络学习策略的量表。

但是,陈义勤研发的量表采用weinstein(1978)LaSSi量表的10个分量表,结合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对原有的各个分量表进行修改或补充,并没有研究将网络环境扩展为计算机、手机“二网合一”情况下的学习策略内涵与结构,尚不能认为可以专门测量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策略的情况。王晓晨研发的量表,是针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远程学习者的学习进行的研究,没有考虑大学生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更没有考虑手机及其网络对学习策略造成的影响。王迎研制开发的量表对原有学习策略分量表做了较大改动,将学习策略分为辅助工具策略、信息素养策略、时间和任务管理策略、反思总结策略、合作交流策略、考试策略和情绪缓解和意志管理策略六个方面,是对传统学习策略的重大挑战,但是未能考察手机在学习策略中的使用。同时后两种学习策略均是针对远程学习者,其中有些远程学习资源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因此,科学、有效地编制用于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策略的量表,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策略研究的基本保证和重要途径。

2.学习策略量表编制

本研究采用20世纪90年代杨宁教授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模型[8],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自我调节学习策略(见图1)。本模型在原有的基础了对元认知进行了扩展,更加强调情感动机策略等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应用,是对当前开放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补充。

对当前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情况进行访谈,了解当前大学生主要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手机及其网络、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根据文献调研,将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推广到学习策略的各个环节,发现手机及其网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资源管理策略,在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均有少量体现。而计算机作为工具和环境的双重作用,贯穿于学习策略的各个环节。

根据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学习策略的三个基本维度,结合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或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实现的学习过程,编制出问卷。问卷在认知策略方面包括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人机协同记忆、信息精加工、信息应用和创造性思维策略共16个项目;在自我监控学习策略方面包括自我计划、自我监控和调节、自我评估和情感动机策略共12个项目;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空间管理和人际支持策略共12个项目。问卷采用多重计分法,项目反应分为完全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一半符合,一半不符合、基本符合、完全符合几个等级,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式计分,从低到高依次计1分、2分、3分、4分和5分,分数越高表示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学习策略水平越高,学习能力越强。

二、研究方法

1.样本选取与结果分析

采用多阶段群集抽样法(以学校文理科艺术类、院系、班级为群集)选取徐州师范大学物理学院、文学院、信息传播学院、美术学院共560名本科生对所编制的问卷进行了集体施测。问卷回收545份,去除缺失及空卷、答案趋同及极端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51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2.4%。被调查学生情况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量表信度分析

通过信度分析,发现本调查总量表的Cronbachalpha信度系数如表2所示:

一般认为Cronbach’alphaCronbach’alpha>0.3,该量表可信,0.5Cronbach’alpha系数

3.量表效度分析

本调查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量表的结构效度进行分析,考察量表是否能够测量出研究者设计量表时假设的某种结构。在因子分析的结果中,衡量结构效度的主要指标是因子载荷,见表4。

结果显示,所有题目的载荷因子均在0.3以上,分布在0.439到0.878之间,均符合要求,说明各因子具有较明确的测量意义。即本量表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所有调查结果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并利用此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的技术主要包括均值比较、描述统计、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技术。

1.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下各分策略量表及各项均值

其中,项目符号加粗带下划线,表示手机及其手机网络在学习中的使用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手机的使用提高了大学生在时间管理策略和人际支持策略方面的水平,但是手机在认知方面的应用,诸如在信息检索、人机协同记忆、和信息应用方面的水平却比较低,影响了大学生的认知策略水平。说明当前手机在学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的辅助方面。

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下的学习策略差异

表8的数据表明,性别对大学生学习策略方面的影响体现在学习策略的各个方面。男生的信息检索策略和创造性思维策略明显高于女生,t检验的结果更进一步表明在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创造性思维策略方面男大学生具有明显优势。在网络学习空间管理策略方面,男生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男生的各种策略水平的标准差明显高于女生,说明男生之间的策略水平分布同女生相比更为离散;而女生的自我监控和调节能力明显高于男生。

3.不同科目类别大学生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学习策略差异

不同科目大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的差异体现在不同方面。在认知策略方面,理工科大学生的信息精加工策略水平较高,文科学生的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策略水平较高,而艺术类学生在信息组织和创造性思维策略方面的水平较高。在自我调控策略方面,理工科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调节策略水平较高,而文科学生的自我计划策略水平略高一些,而艺术类学生的动机情感策略水平则略高于其它科目的学生。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理工科学生的时间管理策略水平较高,而文科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管理水平略高一些。

4.不同年级大学生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学习策略差异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基本情况呈现以下趋势,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最高,大二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除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信息应用、自我评估、网络学习空间管理策略水平有提升外,其它策略水平略低于大一学生,到大三时几乎所有学习策略水平达到大学期间的最低谷,大四时学习策略水平又出现回升现象,比大学三年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略高。

5.高分组和低分组大学生信息技术工具支持下的学习策略差异

从所调查的大学生中选取学习策略水平总分最高的前20%的大学生作为高分组,再选取学习策略水平总分最低的后20%的大学生作为低分组。通过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高分组和低分组在信息组织、信息精加工、创造性思维策略三方面有显著差异,高分组学生的信息组织、信息精加工、创造性思维策略水平明显高于低分组学生。在自我计划、自我评估方面以及时间管理策略方面高分组学生也有明显的优势。

四、讨论

1.学习者视角:应重点对大学二、三年级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不同性别,不同科目大学生辅导的侧重点不同

从大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年级差异表可以看出,大三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较低,影响了大学生整体学习策略水平的均值。本研究的调查工作在10月期间进行,大三学生刚从二年级升入三年级,学习策略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可以说大学二年级下半学期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也偏低。信息技术工具在学习中的使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然而没有正确的引导,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对自己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加上自控能力不是太强,容易受各方面的诱惑,所以对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的学生应该加强学习策略方面的指导。

结合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信息技术工具使用下的学习策略差异,要加强对男生进行元认知策略的指导,而对女生的指导应该侧重于网络学习空间管理方面。而不同的科目特征又使得大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发展不一致,不同科目的大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具有不同的优势。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要重点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自我计划以及自我监控和调节的学习策略水平,而文理科学生的动机情感策略水平则有待提高。在资源管理策略方面,重点应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网络学习空间管理策略水平,而文科学生的时间管理策略水平则应该成为教学关注的重点。

2.信息技术工具视角:根据信息技术工具在学习中的不同作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移动手机作为学习的工具,可用于信息检索、协作记忆等认知策略方面,也可以在时间管理、网络学习空间支持和人际支持以及情感交流策略中发挥作用。调查表明当前环境下手机多用于学习策略中的人际支持,以及情感交流方面。手机作为信息检索的工具和协作记忆的工具降低了认知策略水平均值,说明手机作为知识查询和辅助记忆的工具还没有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当前尽管移动学习的研究成果颇丰,但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实践中还需要较长的过程。

计算机网络作为认知工具,用于信息检索、信息组织、人机记忆、信息精加工等认知策略的各个方面。计算机作为信息检索、精加工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工具,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可。然而计算机作为信息组织、帮助大学生记忆的工具以及信息应用的工具在大学生学习中应用较少。计算机在大学生认知策略中的总体使用水平较低。

计算机作为学习空间创设工具的同时,为大学生的开放式学习提供了支持。计算机平台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工具,这些工具在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得分高于中值,说明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意识较强,教学中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大学生传授一些关于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技巧,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水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

3.学习策略视角:大学生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大学生信息精加工能力、网络学习空间管理及自我监控能力方面

数据显示,在认知策略方面,大学生信息检索策略的平均水平较高,然而大学生的信息精加工水平较低。有一种论调认为学习中有了计算机网络的强大支持,之前需要学习者记忆、组织、精加工的内容可以由计算机网络代为执行,实现知识的外储存、外加工。学习者已经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记忆、加工学习内容,这种观点成为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然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而问题解决需要依靠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整合以及创造。假如完全实现了知识的外化,人的大脑将无法对材料进行加工。毕竟电脑不能完全代替人脑,电脑虽然可以生成一些东西,但创新的方面还得依靠人脑完成。所以,尽管计算机网络为我们获取知识带来了种种便利,但我们并不能把需要人脑处理的信息完全交给计算机网络。如何高效地学习、加工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仍然是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学习研究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场所,网络学习空间成为当前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的最具有权威和时尚的学习基地。由于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多是在传统教学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非线性环境较难控制,大学生常常因为多而杂的学习资料和内容导致思路不清晰,因为超链接的吸引使得注意力分散,从而在网络学习空间中迷失方向,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策略教学在帮助大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学习的同时,重点针对大学生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控制能力、以及自我监控能力进行辅导,加强大学生驾驭网络的能力,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获取及加工信息能力的重要法宝,同时要注意提高大学生在网络学习环境下的自我监控能力,成为大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高效学习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weinsteinLaSSiUser'smanual[eB/oL].,2005-03-03.

[2]Vermunt,J.andVanRijswijk,F.analysisanddevelopmentofstudents’skillinselfregulatedLearning[J].Highereducation,1988,(17):647683.

[3]printrich.p.R.,Smith.D.a.F,Garcia.t.,mckeachie,w.j.micheachie.w.J.a.ReliabilityandpredictiveValidityofthemotivatedStrategiesforLearningQuestionnaire(mSLQ)[J].educationalandpsychologicalmeasurement,1993,(53):801-813.

[4]YesimSomuncuoglu&aliYildirim;RelationshipbetweenachievementGoalorientationandUseofLearningStrategies[m].1999.

[5]陈义勤.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策略水平量表的初步修订与试用[eB/oL].省略/websitedm/elearning/guest/magazine/paperpre.asp?paperiD=1795.

[6]王晓晨.远程学习策略量表的研制与开发[D].2006.(5).

[7]王迎等.远程学习策略量表的编制[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8]杨宁.从元认知到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研究的新进展[J].南京师大学报,2006,(7):101-105.省略)。

theResearchaboutinformationtechnologytoolappliedintheLearningStrategy:

theinvestigationstudentscomefromXuzhounormalUniversity

FengXia&LiZiyun

(informationDisseminationDepartment,Xuzho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009)

【abstract】LearningStrategyisanimportantfactorinlearningeffect,andit’sanimportantindicatortomeasurelearningability.thearticlesummeduptheexistedlearningstrategiesfirst,thendrawupthelearningstrategiesbymyself,toinvestigatethetools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itsrolethatuniversitystudentscommonlyused.SelectXuzhounormalUniversitybecauseteachinginformationisrelativelymatureinJiangsuprovince,toinvestigatewhethertheirownstudentstouseinformationtechnologytoolstoimprovetheirleveloflearningstrategies.andthencomparethedifferencesinlearningstrategieslevelfromthedifferentgrades,differentsubjects,anddifferentgenderstudents.thehighandlowscoreslearningstrategiesgroupsofuniversitystudentsarecomparedtoidentifydifferencesinthesametime,atlastfromthelearners,informationtechnologytoolsandlearningstrategies,telltheteacherstoputtheemphasisonteachingLearningStrategiestraining.andprovidesomeguidanceinlearningstrategiesteachingforteachers.

能量管理策略篇9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营销策略

 

一、以市场营销为中心的物流概念的拓展

所谓营销物流,是指在营销活动过程中,产品经过计划、预测、储存、订购、运输和签收等流转服务活动最终到达顾客手中,同时又将顾客的需求和相关产品信息反向传递给企业的循环过程。营销物流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市场需求链和企业供应链的交集中最具活力的环节。它的使命是围绕市场需求,计划最可能的供应,在最有效和最优经济的成本前提下,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1]。

二、物流管理对企业市场营销策略的影响

1、产品策略与物流活动一体化

从产品策略的角度看,物流活动中的采购、推销、顾客服务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物流系统的销售人员对产品成熟期的到来最为敏感,能及时将这一信息反馈给营销策划部门。在策划开发研制新产品时,由于销售人员经常与顾客接触,最了解顾客的需求是什么,对开发何种新产品,系列产品应达到怎样的广度及深度最有市场潜力,新产品应具备什么功能,销售人员能为开发人员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企业应该将这些工作作为制度,将物流与营销的观点结合为一体,以便为制定产品策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物流系统自身要不断地调整,以适应新产品或产品系列的变化[2]。

2、价格策略与物流活动的一体化

价格策略对物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也具有重要作用。价格策略的正确与否将影响着物流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其顺畅性。价格策略中对顾客的数量折扣结构将影响顾客的订货规模,适宜的折扣优惠,将吸引顾客加大订货量营销策略,仓库的作业将趋向于处理大宗货物,搬运和运输作业都将变得简单而高效,在实行配送制时尤为突出。因此,只有从营销和物流两个角度综合考虑,才能制定出一个能够满足营销和物流综合需求的定价策略[3]。

3、销售渠道策略与物流活动的一体化

不同的产品策略,配合有相应的价格策略及促销策略,要实现最终将产品交到顾客手中,离不开一定的销售渠道即产品分销。某种产品能否成功还取决于顾客对其需求时能否及时得到满足,所以销售渠道是否合理、畅通,对产品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不论企业是否利用商、批发商及零售商,必须按产品的特征、价格、顾客需求的大小及地点来综合考虑决定自己的分销渠道,保持从生产到顾客这一物流活动的畅通快捷。物流活动中有关需求量预测、订单处理、包装、运输等环节都与销售渠道策略密切相关。只有将这些环节与营销实行一体化的策略,并严格在各个层次中执行,特别是在那些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环节,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使营销策略成功地付诸实施。

4、促销策略与物流活动的一体化

促销活动也影响物流系统。对广告、公共宣传等促销活动大量投资是对推销人员提高销售量的一种支持。但是,如果物流系统不能及时把产品供应到顾客手中,销售量将得不到如期的扩大。所以,需要在物流部门与营销部门之间建立便于信息快速传递的信息系统,不断沟通并协调促销活动的规模与库存、运输、顾客服务等物流环节。

三、企业通过物流管理优化营销活动的发展策略

1.企业应树立市场后勤观念

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更加强调和倡导物流管理的“市场后勤观念”。市场后勤观念不是以企业现有的产品为出发点,而是以市场需求为起点思考问题。首先要考虑市场上消费者的各种需要,然后再按此需要安排工厂的一系列工作,企业的有关物流活动都要为满足顾客需要和提高市场营销绩效服务。企业应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海尔”之所以能准确的进行需求预测、快速的对市场做出反应、保持销售渠道的畅通以及产生价格优势等等,都离不开后勤系统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

2.企业应以市场营销策略为导向规划物流环节

企业营销活动中,由于物流管理对市场营销的各个变量都有重要影响,应从市场营销的起点即从产品的构想和设计开始强化企业的物流管理,使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高效率低成本地进行运输和储存,从而实现企业降低成本、促进销售的目的。并且物流管理对市场营销的各个变量都有重要影响。从“海尔”转变传统营销管理理念可以看到,其将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经营理念的改变,促使了企业营销管理的革新,而对于还没有或者没有完全认识到物流管理重要性的企业来说,必须突破传统“4ps”组合的束缚,将物流管理纳入到市场营销组合当中去。企业还应通过有效的物流管理,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优化市场营销渠道。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模式,完善产品流通网络,为营销渠道的优化提供支持[4]。

企业还应通过有效的物流管理,减少产品的流通环节,优化市场营销渠道。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模式,完善产品的流通网络,为营销渠道的优化提供支持。

3.企业应提高营销环节与物流环节的反应度和配合度

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流程中,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制定营销战略时,应由营销部门与物流部门或物流服务商共同商讨。营销部门就可以了解企业的物流能力和产品的物流成本营销策略,为营销决策提供依据。物流部门或物流服务商也可以了解营销活动的概况,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形成系统管理,提高企业系统的配合度,及时采取行动为营销活动提供支持,企业营销才能高效高质的运作。从改变传统组织结构入手,把分散在各个职能部门下的物流活动分离出来,成立一个专门部门——物流推进本部,将物流资源整合重组后,统一实施对集团内物流的运作管理,优化外部资源,使得采购、生产支持、物资配送从战略上一体化[5]。

4.企业应实行物流服务差异化战略

营销活动中,产品是关键的价值核心。一项营销活动始于一个产品的开发,最终一个成功的产品须具备走向市场的能力。由于生产技术的可复制性和可传递性,产品日趋同质化,产品差异化越来越难以实现。企业需以物流服务差异化,在物流环节中,全面关注客户的需求和利益,培养开放的物流服务想象力,确立主动服务意识;全面考虑客户的价值取向和消费偏好,强调对于客户的服务承诺和服务质量的保障,对于客户的服务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调整,拓宽服务面;在保证原有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新的服务品种及增值服务,提升产品价值,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才能有效满足顾客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清一.物流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2]郝皓.启动营销物流[J].it经理世界,2002,(07):100-101.

[3]汪文忠.物流活动与市场营销的关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06):34-36.

[4]孔健.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走进现代物流管理领域[J].华东经济管理,2001,(02):46-47.

[5]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02).

能量管理策略篇10

论文摘要:本文就目前在区内中小学校园网中所面临的带宽管理问题,并且对其起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解决带宽管理的首要措施是对校园网进行流量带宽管理的观点:进一步以实例说明了流量控制设备的搭建与功能、部署应用、实际效果对比分析,提供了一个合理管理校园网的思路。

随着教育行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自2002年西安市“校校通”建设至今,我们雁塔区所属学校均已完成校园网的建设工作,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学校微机室、办公室的专利,有些学校已经深入到了教室、实验室,乃至宿舍等校园的各个角落。学校教师、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利用着互联网,校外的信息访问量也不断增加。通过网页浏览、网络视频、即时通信这些先进的应用手段,提高了教育信息共享的效率,缩短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育管理部门与学校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但同时中小学校园网的管理者经常发现,尽管已经多次升级线路带宽.却发现上网还是卡,带宽好像永远都不够用,进而严重影响校园网顺畅运作,甚至导致断网。因此怎样管理和管好网络带宽保证应用,是摆在中小学网络管理者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对于区内学校及本单位网络应用中发现的上述问题,做为一名区电教站的网络管理人员,通过近几年来的学习和实践应用,首要的解决措施就是要实现对网络流量带宽进行有效控制管理。在实践中,我给所在单位及区内几所学校推荐并安装了一款免费的网络流量控制系统“panabit”标准版。通过在区内几所学校的应用,学校反映基本能够控制流量带宽,较好地解决了上网卡等带宽问题。打造出来一个稳定高效,良好运行的中小学校园网环境。

下面我就以我单位网络应用情况为例,对流量控制系统“panabit“的搭建及简单应用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1、流控系统的搭建及系统功能简介

1.1流量控制系统的搭建。

1.1.1硬件设备选择。因此系统需一台独立的电脑来安装,因此我选择了一台电脑配置为p42.8G、512m内存、80G硬盘、3块普通的8139网卡,光驱等设备安装完后取下(注:硬盘会被完全格式化为FreeBSD系统格式)。此系统标准版为免费使用,并发ip数256限制,并发连接数为65536,支持Vlan(虚拟子网),无使用时间限制,并提供免费特征库升级。

1.1.2系统安装。从北京派网软件有限公司网站下载相应的系统软件“panabit_1103_fb8.iso”,刻成光盘,并将电脑用光盘启动。

启动之后输入用户名:root,口令:root,即进入系统提示界面,panabit8#./setup回车(约1分钟左右会进行硬盘格式化等操作)。

对界面提示系统网卡首先选择一个做为管理用途,其余为数据接口。(注:在确认网卡时可先不接网线,接上网线时,系统会提示rl2Up或rl0Up,或使用命令inconfig查看网卡,如果接上网线状态为active)。

如果输入错误,等脚本运行完毕,重新做一遍!

取出光盘,重启机器,从其它电脑在ie浏览器中输入192.168.168.214(如有“安全警报”提示选择“是”),web管理用户名admin,口令panabit。

进入web管理界面,首先配置数据接口。

1.2流控系统常用功能介绍。

1.2.1“网络配置”。功能主要用于对系统的网络接口进行配置管理,如设置管理ip地址.设置接口网卡网桥参数等。

1.2.2“对象管理”。此功能主要是对已知常见应用协议的定义及更改,并且可以扩展自定义对象。通过合理定义的ip群组和协议组对象,运用这些对象构建的流量管理策略更加简单直观.灵活方便。

1.2.3“策略管理”。它是实现流控管理的策略管理控制中心.策略配置、策略生效时间调度都在此部分进行。有“参数配置”“流量控制”、“连接控制”、“Http管控”等选项,用于设置网络流量、带宽、连接数控制、网络文件类型的下载与上传的管理,定义在不同时间应用不同的带宽策略等控制。

1.2.4“系统维护”。用于系统、特征库升级,配置文件的导入、导出,系统日志、网络流量日志服务器的设备等管理,网络管理员应及时关注特征库的更新及系统的升级,至少每月升级一次特征库。

1.2.5“监控统计”。主要用于监视运行状态和统计数据。在此功能中.可以从总体和分网桥、虚拟链路、网络接口、单个ip地址、分类应用等方面来查询统计流量、连接数等情况,是实际应用管理中最常用的功能部分。通过监控统计,可以对校园网中的流量状况做出深入细致的分析,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流量管理策略。

通过监控统计可以对整个系统的流量状况给出一个图形化的网络流量分布图,按照最近10分钟和累计的方式画出不同的应用的流量和连接数分布图,除了分布图。还有详细的统计表格.非常直观。监控统计中的top应用和topip功能也非常有用,通过topip可以及时发现异常流量的来源。透过topip分析。可以为准确了解某一段或者单个ip的流量状况,为制定流量管理策略提供准确的依据。

2、流控系统部署应用简介

系统平台搭建好以后,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应用特点,要想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首先要对本单位网络应用情况有一个了解。此次应用中我将流量控制系统串接于防火墙和核心交换机之间,通过流控系统“监控统计”功能一段时间来查看,做到对网络应用心中有数,以便进行流量控制,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本单位互联网接入为电信10m带宽,经思科2605路由器天融信防火墙流控管理系统交换机,核心交换机为思科4503三层,接入层为思科2950二层交换机。核心思科4503交换机内划分两个虚拟局域并,一个子网(192.168.168.0/24段)用于网站服务器及网站管理电脑,另一个子网(192.168.170.0/24段)为办公室及微机室。

我们单位的情况是必须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①对所有办公电脑应用软件的上行控制带宽,保证区教育局网站正常对外服务;②保证防病毒服务器对外服务占用一定的带宽;③保证网页浏览、即时通讯等关键应用带宽,控制p2p下载。在满足以上策略的基础上来配置流控系统。

在管理电脑浏览器中输入:192.168.168.214用户名:admin口令:panabit,登录到流控系统界面。

2.1保证网站对外服务,设置办公网段任意应用的上传带宽为768Kbit/s。依次点击“策略管理”“策略组”“创建策略组”,创建一个策略组“q”。

返回策略组界面,选择策略组“q”“添加策略”。

其中“策略标识”填写数字2,“数据路径”选择“任意上行”,“内网地址”填写“192.168.170.1-192.168.170.254”或“192.168.170.0/24”,“外网地址”为“任意地址”,“应用协议”选择“任意协议”,“内网单ip限速”为768(kbits/s),其余可不选。

2.2保证防病毒服务器对外服务只占用2m(2000Kbits/s)的上行带宽。我单位有一台防病毒服务器对区内学校进行病毒代码升级服务。同样选择“添加策略”本策略到“q”策略组,步骤同上。不同之处只是在“添加策略”注意内网ip时填写为“192.168.168.11/24”服务器ip地址,内网单ip限速为2000Kbits/s(2m)。

2.3保证网页浏览带宽,控制办公子网p2p下载。此项设置是为了让办公电脑能够下载软件等但不能占用过多的带宽。同样“添加策略”本策略到“q”策略组,步骤同上。不同之处只是在“添加策略”注意“应用协议”选择为“p2p下载”,内网单ip限速为768Kbits/s。

2.4设置“策略调度”来决定什么时间来应用这个策略,设置步骤如下:“策略调度”“添加时段”,设置为每周星期一至星期日全天应用“策略组”为“q”的策略。

3、应用流理控制系统前后流量带宽占用状况对比分析

通过流量带宽控制管理,限制次要的应用,保障重要应用,可以有效地改变网络流量的无序状况,实现网络的平稳高效运行和可用性保障。通过对比我单位在应用流量控制系统前后的网络流量带宽占用状况,说明流控系统对改善校园网络带宽的重要作用。

3.1没有搭建流控系统时,通过“监控统计”发现未执行任何流量控制策略之前的带宽使用状况:①p2p下载占用带宽达80%;②http协议协议带宽占用只有10.6%;其他如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应用都只占极小的比例;③发现p2p软件后台上传和防病毒服务器对外服务占用上行带宽过多,教育网站外网访问慢。④从带宽占用排名中可以看到少数用户(通常是迅雷下载的用户)就占据了巨大的网络带宽资源,光排名前5名的用户几乎就占据了50%的带宽。实际运行中,大多数用户经常感觉无法正常浏览网页,QQ等即时通讯应用经常出现断线情况,网速非常慢,时断时续;⑤网络连接数资源等也被p2p下载应用大量消耗,占用53%。

3.2应用流控系统之后的情况,对流量控制设备执行了制定的控制策略,然后通过流控设备的监控统计功能观察执行流量控制策略之后的网络流量状况。分析整个系统的网络流量溉况图、toplp图等图表数据可以看到实施流控策略后,网络流量状况有明显改善:

①p2p下载流量得到有效控制,仅占32.4%,Http协议、网络视频培训等其他重要应用流宽明显上升占用为50%,成为主要的带宽使用者;②网络下行带宽平均占用率得到有效控制,平均占用带宽为5m左右在警介线以下,解决了线路拥塞;③办公区域的p2p软件上行流量带宽得到了控制,为教育网站对外服务、www等关键应用的带宽得到了优先保障,上述区域的流量带宽恢复正常。

通过本单位及区内几所学校的实际运行,发现应用流量控制系统后,学校网站对外服务、教师办公、即时通讯等关键性应用得到了保障,学生机房教学所需的浏览网页、下载学习资料等教学应用都很稳定,对于学生在机房上课时玩网络游戏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较好的保证教学需要和教育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