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5:53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篇1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功能作用

目前的化学教学正在经历从“读化学”、“听化学”向“做化学”、“探究化学”的转变。在诸多探究方法中,实验探究的方法是最常用、最主要的一种形式。新课改的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学习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它的直观、真切和知识性的特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巩固化学知识有着有力的验证作用。

一、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特殊的活动倾向,它是促进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种重要内在动力,具有较强的动机功能。按照水平高低,我们可将化学学习兴趣分为“感知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四种水平。

化学实验中各种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可以引发学生对化学的直接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实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再者,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一些难以理解的化学变化会变得形象化,这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兴趣。而对化学实验现象的好奇和求知欲,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兴趣和概括归纳兴趣的培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化学。

二、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深入领会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

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化学知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每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化学成绩的高低。

化学实验这一直观手段使学生对化学概念的形成,以及化学定律、化学原理的领会更加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化学一般总是从感知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现象开始,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把收集到的表象概括,然后形成概念。这种认识过程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牢固,并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三、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化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活动中,如果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促进暂时联系的形成;如果仅有一种感官连续地进行活动,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内抑制过程,降低学习效率。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眼看、耳听、手触、鼻嗅、脑想,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各种感官在理解化学知识、巩固化学知识中的联合作用,使获得的知识更准确、更牢固。

化学实验习题、实验设计、实验检测等形式,都是检验、考核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例如,通过制取氯气和氯气一系列性质实验的综合实验设计,可以检验学生对氯及其化合物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实验方案的实施(仪器安装、动手操作、现象分析和解论的得出等过程),又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化学实验能够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

布朗等人在“情景认知和学习文化”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情景认知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具有情景性的,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与合作产生的;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因此,情景创设是现代化学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化学实验是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例如,在学习“碘的检验方法”时,我们可以通过“白纸显字”实验为学生创设一真实情景:取一张吸水性较好的白纸,用淀粉溶液在纸上写“碘”字;待字迹稍干后,用棉花蘸取少量碘酒涂在纸上,纸上原来看不到的“碘”字就会显现出来。这种真实情景的创设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

五、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实验离不开观察。实验对象的各种外部属性(如颜色、大小、形状等),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现象(如颜色变化、沉淀的生成、发光、放热等),都需要用感官通过观察来认识。离开了观察,感性认识就无从获得。对于一些代表性物质的性质实验,我们一般要作全面而系统的观察。例如,“金属钠跟水反应”的实验,我们要求学生观察钠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的响声,在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显红色等现象。有些实验由于教学需要,则要求进行重点观察。

观察和实验都离不开思维。在观察物质发生变化和各种化学现象时,我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已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这就是思维活动过程。而要把观察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离不开思维活动。实验不是简单的“照方抓药”或操作的简单重复,学生对每一实验都需要明确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条件和注意事项,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化学实验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唯一手段。

化学实验技能属于动作技能。教学大纲中对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和学会三个层次。不论哪个层次的要求都只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和多次练习才能完成,这是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仪器的使用、药品的取用、仪器的装备与连接,以及称量、加热、振荡、搅拌、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都有一定的方法和规范。对于初学者来说要学会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都要经过模仿独立操作熟练操作的过程。所以,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唯一方法。

七、化学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中学化学实验主要是重演人类已知的客观规律,体现了科学家发现、发明和创造的研究过程。让学生认真地进行化学实验,是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研究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合作、严谨求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学会观察、测定、实验条件控制、实验记录、数据分析和处理等化学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是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所以,化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

八、化学实验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落实化学课程中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体验性目标,要运用“体验”的方法。所谓体验,是指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与验证。体验作为一种方法,要通过具体的活动来承载,而化学实验活动则是学生获得各种体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可以自我体会、自我感悟。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物质,以及物质与物质之间、物质与现象之间、现象与现象之间、物质变化与外界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物质变化与能量之间的关系,而所有这些几乎都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显现出来。要使学生了解上述种种联系和关系,就必须借助于化学实验。所以,化学实验可使学生受到最为生动、实际的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物质之间的相互联系性、对立统一、量变引起质变、内因与外因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和观点的教育。

综上所述,化学学科的教学是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化学实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发现的乐趣是任何外来的奖励无法比拟的。化学实验是传递知识,培养能力,形成价值观的最好的载体之一。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化学实验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多种教育教学功能,对于深化化学实验教学理论,使学生培养科学的实验素养,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4.

[2]梁慧姝,郑长龙著.化学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96.

[3]裴新宁.化学实验的情景教学观.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1,(5):12-13.

[4]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篇2

现行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重视实验教学,它强调进行各种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新教材的实验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的发展,用实验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把实验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教学目标更加侧重于实验操作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真正实现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充分发挥实验的重要作用。

第一,重视基本操作知识与技能的实验教学,夯实学生进行实验的基础。搞好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就是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知识、方法与技巧,有端正的实验态度、明确的实验目的,仔细观察,认真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安全而准确地做好实验,才能真正发挥实验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一阶段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利用学生初中已经有的实验基础进行实验基本操作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搞好高中化学基本操作实验,并进行“基本操作竞赛”,评选出实验优秀操作者,让学生以优秀者为榜样,促进学生共同提高,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知识与实验方法技能,使学生养成规范操作、认真观察的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方法与技能,为以后学生自行实验与探究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相结合。学生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将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实验来检验,以便真正地掌握知识。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并不是教师演示实验的“翻版”,实验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实验目的由传授知识变为检验知识。学生可以在亲自实验中加深对实验目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的认识。此外,还要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达到验证与探索的双重目的,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等自行设计与安排,这样更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认真思考,主动进行探究活动,教师适时进行启发与引导。这样变单一的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相结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中知识得以检验与深化,其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第三,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得以延伸。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做好课堂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开展课外实验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例如,帮助学生成立化学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富有趣味性的小实验与小制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实验提供更多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将学生的实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做实验的乐趣,让他们发现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同时又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内化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爱上实验。例如,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当地土壤溶液的pH值,市场上所销售的含碘食盐是否含碘等等。这样将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实验活动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探究能力明显增强,为学生今后在化学方面有所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把握实验的时机性,优化课堂教学。实验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时时运用、课课运用就是成功的,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与学生的实际进行合理的运用,也就是要把握运用实验的时机性。首先,运用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激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一堂课的初始阶段,一个巧妙而富有情趣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怀着满腔的学习热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实验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学生往往容易被奇妙、有趣而充满悬疑的实验现象所吸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间的矛盾,从而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此种导入比直接讲述效果要好得多。其次,运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实验可以是我们创设情境的重要方式,在提供情境素材的同时,鲜明的实验现象具有趣味性与生动性、知识性与应用性。教师要多方收集资料,不仅要掌握教材上的实验,还要善于利用课外资源整理收集相关的实验,对实验进行再创造,以实验做铺垫,利用实验留白,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自行研究与教师启发指导相结合,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激活学生思维,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篇3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实践中医学化学实验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实验内容“固定化”;,教学“模式化”;,实验操作“程序化”;,部分医学生对化学实验不重视,化学实验条件仍较落后、实验考核机制不完善等。为此,提出若干改革建议,希望树立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观,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方法,制定合理的实验评价体系。关键词医学教育实验教学医学化学实验培养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和科技发展需要,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医学人才,是目前我国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医学的重要基础课。通过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医学院校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独立的思考能力,还能为将从事的临床专业工作带来所需的探索精神。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全面培养和提高现代医学人才素质的关键。在实际工作中,医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不少问题。一直以来,化学实验课通常附设在相应的理论课中,实验课教学尴尬地从属于理论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先学习理论部分的内容,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实验,这样的教学安排使得师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实验课的倾向。这样的实验教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也不利于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医学教育的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不断改善和更新,但许多学校的化学实验仍旧囿于服务理论教学的固有模式,仍有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实验内容“固定化”;,教学过程“模式化”;,实验操作“程序化”;倾向严重。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具有形象直观性、生动趣味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完成一个高质量的实验,学生不仅巩固和加深了理论知识体系,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还能直观地理解理论与实际(实践)的紧密联系。可是,现行的医学化学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居多,实验教学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实验内容“固定化”;且附属于理论课,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给予应有重视。在化学实验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没有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模式化”;具体表现为:实验操作开始之前,由教师依照既定的实验教材向学生介绍(或请学生阅读熟悉)该次实验教学的教学目的,实验操作(过程)的内在原理,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的仪器药品,实验的基本内容,进行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之后,学生依照教师的讲解和既定安排进行实验。实验终结后,比照实验教材的预设,评估本次实验的效果。显然,“模式化”;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再现教材预设的实验情景,学生所观察到的局限于教材上所描述的。即是说,这种方法是在训练和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未能充分运用实验条件进行创造性学习。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265-01

化学实验课作为高中化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高中化学教学整体质量与效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化学实验课的优势成为化学教学重要的研究方向。

1.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①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化学实验目的不够明确。不可否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一直都是将实验当作高考的一部分,更多的是从巩固理论知识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的意义。正是由于高考升学制度的压制,很多教师也对实验教学缺乏责任心,导致学生化学实验的目的很不明确。甚至有的教师将实验课作为放松的课堂,没有针对实验课认真备课,学生也不在实验课前预习,无法培养学生完整的实验思想[1]。②学校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必要的实验设施投入不够。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很多教师还只是停留在口头的强调之上,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由于学校领导和相关负责人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对实验投入的资金少、设备落后,难以保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有序顺利的进行。一些基本的实验都难以完成的现象经常发生。③未能落实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教学任务。按着新课标的要求,化学实验教学应当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等等。长期以来,无法完成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化学实验教学的一大诟病。甚至在实验教学中还有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做实验前就填好了实验报告,于是对实验过程不认真观察分析,实验后不认真思考。这些都严重影响到学生实验相关能力的提高[2]。

2.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

2.1提高学生认识,引导主动参与。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则在另一个层面上决定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走向。实验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感性的化学材料,更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科学态度[3]。所以在这过程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化学实验条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要抛弃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理念。作为学生进行化学规律探索的一种实践方式,化学实验应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借助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在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提高,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因此,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需要得到学生的主动认识,要培养面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不可不让高中生主动参与进来。

2.2鼓励学生创新,开展探究性实验。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一同进步的过程,是自主、协作、探究构建化学新知的过程。在互动合作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以解决化学问题为密切联系的纽带,学生在纽带联系中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和认真思考,可以真切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提高,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开展一些探究性实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和创新提供更广阔的活动条件和思维空间[4]。只有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整计实验方案,使自己的化学实验过程不断趋于合理,从而让高中生充分体验到探究性实验的魅力。目前高中化学的探究实验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有的教师将探究实验的步骤全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操作实验,最后教师再把各小组所得的实验结论进行整合,就完成了一节探究实验课。我们好好反思一下,既然是探究性实验为什么都要按教师的实验步骤呢?教师直接演示效果不是更好?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对自己所做的实验进行观察,同时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2.3加大对高中化学实验资源的投入。实验资源是进行化学实验的物质基础,是保证高中化学实验课顺利实施的前提。针对现阶段一些学校化学实验资源缺乏现象,需要做好以下措施:(1)合理充分地利用学校教室资源,将一些闲置的教室或办公建筑改建成化学实验室;(2)学校应该加强对化学实验课的重视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引进先进的实验设施;(3)设立学校实验教学专项资金,用于实验资源引进以及教师实验培训i[5]。

2.4不断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技能。教师是化学实验课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对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决定了实验课教学的走向。(1)作为高中化学教师,应该了解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掌握课改下教学内容的变化,基于新课标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实验课教学目标,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我素质;(2)教师不仅需要提升化学知识,还应该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技能训练;(3)化学教师在组织化学实验课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和谐、轻松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3.结论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实验课进行了一定的变动,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教学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更加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加大对实验资源的投入,同时不断提升化学教师的素质,深化教学改革,促进高中化学实验课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林秀.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8)

[2]黄萍萍.高中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转化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6(16)

[3]郭鑫瑶.高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之我见[J].化工设计通讯.2016(05)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篇5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学习兴趣;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实施化学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苏教版化学1中,元素、化合物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化学实验,在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笔者在苏教版化学1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一、高中化学必修1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

苏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实验主要设置在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等栏目。其中观察与思考栏目中的实验有:萃取、分液、蒸馏,电解饱和食盐水,氯气的性质,溴和碘的提取,钠、镁的性质,二氧化硫、浓硫酸的性质,氨、硝酸的性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有:胶体的性质、几种离子的检验方法、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氯水的性质、碳酸钠的性质、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实验方案设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氢氧化铝的两性、铝的性质、Fe2+和Fe3+的转化、FeCl3溶液与铜反应(制作印刷电路板)。

从实验内容和形式分析,苏教版高中化学1化学实验的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1)体现三维目标,突出过程体验。实验内容呈现形式灵活多样,在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结果的推断等方面,突出了“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体验过程、获取知识、感悟方法。(2)增加了实验的探究性。努力发挥探究性实验及其教学对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作用。(3)强化了实验的应用性。将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产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化学实验,从中提高能力。

二、如何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如何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关键是我们不能“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教”。要把教材作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价值体验和进行意义建构的一种课程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实验教学中,要重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去获得知识的结论。

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原动力,也是学习中最具潜质、最宝贵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是充满疑惑和不解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动手参与、动脑思考并设计实验的课堂气氛,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教学案例】专题2中金属钠的性质,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用镊子、滤纸、小刀等用具取用金属钠,观察钠的颜色变化;把金属钠投入水中,观察反应现象,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并让学生思考相应的问题:金属钠可以用刀轻易地切开,说明它有什么物理性质?金属钠被切开后表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金属钠投入烧杯后有什么现象?滴入酚酞后溶液变红又说明了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在实验的操作和观察的过程中不停地思索,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问题的答案,从而不断地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化学实验的真实情景,能有效地改变学生静坐听讲,一味枯燥地被动接受化学知识的局面,增强探究化学实验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观察与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诸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对化学实验现象的思考和解释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逻辑思维活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教材中设置的“观察与思考”等栏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学案例】专题4中氨的喷泉实验,在演示氨的喷泉实验时,让学生思考: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可推测氨具有什么性质?学生很容易回答,形成喷泉说明氨极易溶于水,喷泉呈红色,说明氨水呈碱性。但这只是表象,深究可发现学生并未产生真正的思维活动或者说未产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已对氨的性质有所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也有了现成的答案。紧接着提出具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喷泉实验中最终水并未充满烧瓶,何以证明“氨极易溶于水”?溶液呈红色何以证明是因为有一水合氨生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认真分析,溶液呈红色证明溶液中产生了较多的oH-,是氨溶于水后,和水发生反应产生了一种能电离出oH-的物质。

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在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方面得到提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开展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苏教版化学1通过文字叙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并设置了表格便于记录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促使学生边思考边实验,改变动手不动脑的不良习惯。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教学案例】专题3中Fe2+与Fe3+的转化实验,教材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铁粉、0.1mol・L-1FeCl3溶液、0.1mol・L-1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等试剂,提出有关Fe2+与Fe3+相互转化条件的假设,设计Fe2+与Fe3+相互转化的实验方案,并用简洁的语言归纳Fe2+与Fe3+相互转化的条件。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步骤,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选择所给试剂,自行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不仅掌握了Fe2+与Fe3+的相互转化关系,训练了实验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篇6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如果教师仅仅在课堂上通过讲授的方式对化学反应的原理、过程和现象进行讲解介绍的教学方法,不足以满足《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探究的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具有重大意义,这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尽管新版教材已丰富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部分内容,但就现状而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1.实验条件和内容的局限性。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验条件参差不齐,有些贫困县区的高中因经费限制,缺少实验仪器和试剂的现象特别严重,致使部分学校无法开全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实验册和教辅资料,实验安排单一枯燥,学生完全依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而不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和得出结果的实验设计。

2.实验仪器及试剂在使用过程中的危险性。高中化学实验中用到的仪器多为易碎的玻璃制品,使用的试剂多数是一些反应剧烈的活泼金属和具有强腐蚀的酸或碱。教师或学生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处理不当,将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实验试剂和反应产物的污染性。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安排的多数化学实验中,所用到的反应试剂及得到的反应产物,如果不经过科学系统的分类、保存或处理都将可能对学校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

4.实验过程复杂并缺乏严谨性。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有很多实验方法的设计上比较复杂,实验过程费时费力,而且很容易导致实验效果不精确,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

针对以上传统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笔者以为利用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教学,不失为今后高中化学教学实验课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新途径。

二、虚拟实验室的概念和特点

1.虚拟实验室的提出。虚拟实验室最早于1989年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威廉・伍尔夫教授提出,当时仅作为一种能为不同地理位置的实验人员提供相互交流、协调工作、共享实验资源和数据的计算机网络化环境。随着各国学者对虚拟实验室研究的不断深入,虚拟实验室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在美国艾奥瓦州立大学的会议上提出关于“虚拟实验室研究中心”和“虚拟研究实验室”科研和教学模式的构想,并将虚拟实验室定义为:为了实现远程协作、实验研究或其他创新活动,通过分布式信息通讯技术并结果的电子工作室。①

2.虚拟实验室的特点。与现实实验室相比,虚拟实验室在科研和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优势和特点,具体如下:

(1)成本低:虚拟实验室可以在拥有少量实验仪器甚至在没有实验仪器的环境下完成实验,这样将大大节约仪器和试剂在购置、管理和维护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虚拟实验室作为一种可重复、无损害的软件系统加以利用,极大地降低了开发和使用成本。

(2)自主性:虚拟实验室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网络实验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实验的时间、地点、仪器、内容及方法来安排实验教学和练习,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

(3)交互性:虚拟实验室在通过网络完成远程教育的基础上,优化了传统远程教育中“只能看,不能动手做”的弊端,实现了教师、学生和网络虚拟实验室系统三者间的相互研究与交流,这样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使实验效果达到最大的精确化,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高效性:学生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中的复习平台,结合理论教学自主的完成实验练习,这将有助于学生克服实验装置安装不正确、实验仪器操作不规范等基本技能障碍,帮助学生更高效地解决实验问题,达到有效学习目的。

(5)安全性:虚拟实验室中的仪器和试剂都是通过软件仿真模拟技术构建起来的,只需通过电脑即可完成实验操作。这对于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进行自主实验来说,能避免传统实验对仪器和实验人员的伤害,提高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三、虚拟实验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采用构建虚拟实验室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丰富高中化学的实验内容和组织形式,这对提高高中化学实验课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维分析能力、灵活的动手操作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过程,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在虚拟实验室平台观看相关的实验教学视频,在初步了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操作过程之后,再指导学生亲手操作虚拟实验试剂和仪器进行模拟实验。这样将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实验的了解,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操作时间,熟悉操作过程,减少传统实验由于操作失误造成的安全隐患,从而激发学生对高中化学实验的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高他们创新实践能力。传统实验教学提供的实验仪器和试剂相对有限,对学生使用实验材料的数量和操作仪器的次数都加以限制。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安排下完成要求的实验任务,而不是自主设计实验并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通过虚拟实验室平台,学生不仅可以重复教师安排的实验内容,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设计并完成一项科学探索,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3.帮助学生完成传统实验课无法完成的实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精神。虚拟实验室具有传统实验室所不具有的某些功能,能开展一些难以完成或无法完成的实验。在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把宏观的实验现象与微观的分子之间的反应建立起联系,对于化学反应式常常是死记硬背,降低了学习兴趣,虚拟实验室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播放模拟微观分子之间反应的Flas,学生可以利用直观、生动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更深刻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建议

一、联系生活,开展情境式教学

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对于化学实验兴趣点并不高,其主要是因为实验过程和效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只是为了验证书本上的理论,所以学生兴趣点得不到激发。如果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多进行联系生活的实验和相关教学策略,就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升,并且愿意参加化学实验。在教学目标的意义上说,不仅使得教学任务得以完成,而且更重要是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开展情境式的教学方法,把书本上的化学知识尽可能的联系实际生活。比如说笔者在讲氢气一课时,我通常会举例公园里面卖的气球为什么能飘起来,是因为里面充进了一定量的氢气。通过对氢气的介绍,可以延伸到日常所用的醋酸与电池表面的金属锌为什么能够制造出氢气,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铺垫了教学情境,更是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通过情景教学模式还可以刺激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发挥,学生会根据生活经验联系所学实验对教师进行发问,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又能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拓展思维,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换教学思维,要从以前传统模式下的知识传播者过渡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独立开展化学实验,这样可以大大的发挥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对于一个实验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全面,不仅要考虑化学实验的难度,还要考虑到学生们的的知识水平,以此为出发点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笔者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进行小组式实验操作,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分为几个小组,给出几个实验方案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找到合适自己小组的实验,然后分组开展化学实验,在学生们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随意的进行创新性实验,也可以和其他小组进行实验竞赛,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而且在讨论过程中也能取长补短,完善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也对个人实践能力以及团队配合能力有相应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综合能力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发现,高中学生对于化学试题中的实验设计题一直很头疼,总是不能达到教师的满意效果。分析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两方面:一方面是这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综合性,难度较其他题偏大,而且还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这类题一般主要包括气体制造、化学物品提纯、以及各仪器设备的连接以及相应化学计算等。另一方面,学生平时学习中大多只是看教师的实验操作,或者在完成实验后没有仔细完成实验操作报告,对于出现的现象没有进行思考。要解决学生在学习化学中的此类问题,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化学实验的教学,教师应认识到化学学科与社会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把化学试题上的知识放在学生基础知识上来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完成化学实验后,仔细写好实验报告,并且要对于化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要进行刻意的指导。然后在下节课堂中对于之前学生所操作的实验进行讨论,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以此加深学生实验印象,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们对于化学试题中的实验设计题就不会太陌生,做起来也能得心应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教师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做到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掌握,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习质量,目前高考的压力不仅对学生也对老师都产生了很大压力,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实际应用上还做得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在适当情况下进行相应的调整,努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而非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这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客观上就要求教师既要把握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新化学实验教学的方法,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辅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但仅仅这几点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未来时间里积极探索、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来促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1注重实验课的导入

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愉快地进行学习。一节课的引入是吸引学生的关键,只有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去听,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可通过故事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做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讨论出结果,从而很好地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还有在学习过氧化钠性质时,我把过氧化钠包在脱脂棉中,让学生在上面滴水,脱脂棉燃烧起来。或者让学生用纸自制纸筒向包着过氧化钠的脱脂棉里吹气,脱脂棉突然燃烧起来后学生惊讶不已。讲氮气的性质时,给同学们讲“魔鬼谷”的故事等等,总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发挥实验的特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化学实验中存在各种各样新奇的化学现象,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对未知现象的求知欲,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的愿望,同时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学生在“化学能和电能”这一章节的时候,需要学习电能和化学之间的转换关系,这就涉及到原电池的原理。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先演示“西瓜原电池”(用到的实验材料有铜片、导线、锌片、音乐卡以及西瓜等)这一实验,使学生在音乐声中产生这样的疑问:这是什么神奇的构造,为什么它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在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趋势下,进一步引导学生:音乐卡发出声音肯定有电流通过,这电流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时学生思维高度集中,迫切的想知道这电流到底是怎样产生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从而就顺利的进入本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理解化学能和电能之间的转换关系。通过化学实验为学生学习设置了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索真知的欲望,在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原电池的理解,从而对知识产生了深刻的认知。

3尽量让学生都能观察、感受到实验现象

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前,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药品有效,仪器正常。教师必须在课前预先做一下实验,尽量使实验现象明显。有经验的教师,会设身处地为每一个学生着想。如果我们做演示实验时,为了观察到实验现象,有的同学会站起来,后面的同学甚至跑到前面去看,造成课堂纪律不好、秩序混乱,使许多同学看不到实验现象。这样,会让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

在演示实验时,还要尽可能与学生接近。如在切割金属钠时,由于钠在空气中非常容易被氧化而失去银白色光泽,所以在实验时,可将钠块放在厚厚的滤纸上,然后拿着小刀和镊子走近学生,让他们能在近处观察钠的色泽,并观察表面变暗的全过程。这样一圈下来,全班学生都能很好地认识钠这种活泼物质了。在试管实验中,一般可以举着试管在教室绕行一圈,让所有的学生都观察清楚,如果实验安全可靠,还可以把实验让学生传递下去观察;一些不便移动的装置就只能靠垫高了,比如钠在空气中燃烧、铝热反应等,用方凳垫高效果较好。如果是多媒体教学,还可以用摄像头投影到屏幕上,效果也不错。

4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

传统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结果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容易遗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备Fe(oH)胶体的实验中,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学生课后往往只记得将饱和FeCl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Fe(oH)胶体,至于胶体的颜色及其和Fe(oH)沉淀的区别仍不清楚。而亲自动手的同学不仅能加以区别,有的同学在做实验中还发现当水接近沸腾时滴入饱和FeCl溶液再加热一会(此时水未沸腾)也会形成胶体,但上述现象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即接近100℃。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并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加以解释:FeCl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和HCl,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到接近100℃时有利于水解生成HCl,并使之气化,从而在水中形成Fe(oH)。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5注重实验讨论,培养思考能力

按照新课程教学目标,高中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探究实验来接受和掌握知识,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科学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一点要尤其重视,作为教师就应该在学生实验出现失误时发挥良好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够从实验结果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使学生懂得:即使实验失败了,也需要积极思考,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真正让学生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学有所得。如在原电池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有的小组的学生实验失败了,所制造的原电池未能顺利“发电”,教师就需要带领学生,从原理和操作上一步步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找出解决方法。

总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合理利用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巩固教学知识点,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非常有利,因此对于高中化学教师来说,通过积极思考,不断改进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是值得去积极实践探索的。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篇9

论文摘要:新课改要求我们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在实验探究中,有许多实验存在安全隐患,这往往容易被忽视。本文就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安全案例及学生实验环保意识的培养两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分析。

中学化学课本中,将近一百七十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同时又接触到了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炼铁、炼钢、电解、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在每章、每节的教学时,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例如讲到水污染时,应重点讲明白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的使用。常见的重金属离子为钡离子、汞离子、铜离子、铬离子等。这些重金属离子可使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一旦含有这些重金属离子的水被人饮用,则会使人体中运输血液的血红蛋白凝固而导致缺氧窒息死亡。

一、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常见实验安全案例分析

(一)违反操作规定。

案例1: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时装锌粒相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

案例2:在制乙烯时,在大试管里倒入酒精和浓硫酸,加热时,就会发生液体喷出事故。为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在加热液体制取气体时,应加入瓷片以防爆沸。还要注意,如果你用酒精和浓硫酸加入瓷片加热制乙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盛浓硫酸的烧瓶,以致引起烧瓶炸裂。这是因为你违背了实验操作而引起的。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灯,还没来得及取导管,水就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溅出硫酸。

(二)用药过量发生事故。

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

案例3: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案例4:配制银氨溶液时,如果加入过量的氨水,且不随配随用,久置后再用,溶液中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质,用时就会引发爆炸事故。此实验要防止加入过量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

案例5:铜和热浓硫酸反应,铜和硝酸反应。尽量控制反应物的用量,只要能得到正确的有明显的结果,学生能观察到其物质的存在,了解和掌握它的性质就可以了。

(三)药品混入杂质。

案例6: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造成了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

案例7: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有人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产生爆炸事故。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再点燃甲烷气体,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四)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发生事故。

案例8: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实验室空气不流通。

案例9: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乙炔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二、学生实验安全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有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从“安全意识”的培养角度来说,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一丝不苟做好演示实验。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学生动手实验时的态度和方法,因此,哪怕是最常用仪器的使用也丝毫不能大意,对于一些有危险隐患的实验更要充分备课,引导学生把不安全因素想全想透。

(二)合理使用反例。

对于一些可以在实验室模拟的错误操作导致的后果,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误的反例加以验证,以加深学生印象。如不纯的可燃气体点燃爆炸,水倒入浓H2So4中进行稀释的后果;加热时先撤酒精灯导致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等,只要条件允许,装置设计合理,不会引起事故的均可一试。

(三)严格监督,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生进入实验室亲身体会的印象是最深的,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好动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在平时学生实验中除了讲清楚规范操作,安全要求外,加强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四)增强防范意识,培养自救能力。

例如:强酸、强碱溅到身上时的处理,偶遇紧急情况时应如何处理和进行自救。

(五)利用录像实验辅助教学真实可信。

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则拍成录像,于课堂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提高了课堂密度。

案例10:如讲“碳还原二氧化碳”时,很多同学很难想象这个反应实验该怎样做。我经过多次试验之后,确定采用铁管作为木炭还原二氧化碳的反应器,然后把实验拍成2分钟的录像,这样把一个复杂、反应时间长的实验带到课堂,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为了改进实验教学,在制取一些有毒物质(气体、液体)时,要不断改进实验装置,尽量避免气体外逸或液体泄漏乱淌。对有害尾气要增加吸收或转化装置,不能任意排入大气中。如制取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氯气等有毒气体时,对其尾气的处理,可用碱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

三、收获与反思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了解各种化学实验事故发生的引发原因,遵循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实验。在实验操作中,还要教育学生一定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学生一昧追求趣味而乱动手摆弄。要求学生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反之,安全也变得不安全。但也不要害怕,也不必满腹恐惧不敢动手实验;要熟悉操作规定,了解反应规律,不懂要问,不可蛮干。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且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事关重大,务必高度警惕。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篇10

这些中学将做实验改成了讲实验,将学生实验改成了演示实验,将实际操作改成了幻灯的图片展示。这样部分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实验能力参差不齐,给高校实验课增加了难度。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应切实做好中学到大学化学实验课的衔接。

一、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1.忽略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学生不仅能获得物质及变化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形成相关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和巩固所学化学基础知识,还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既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但目前中学化学教学受到过重的升学压力,使得实验教学偏离了应有的方向,也使实验教学的功能被严重削弱。而且许多教师认为化学教学的目的只是应付考试,只追求学生在笔试的卷面上取得高分,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和习题练习,忽略了实验教学。正是这种错误的导向,才使得许多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清,仍然停留在高中时期“分数第一”的阶段。

2.学生的实验素养不够

过重的升学压力,使部分中学化学教师误认为实验只能培养学生使用仪器和实验操作的能力,而忽视了通过实验可使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获得化学知识。正因为受这种教育理念的无形影响,才使得我们的大一新生初次进入高校化学实验室后,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着装不规范,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穿实验服;虽不至于大声喧哗,但往往有四处走动的迹象;不能很好地保持实验环境的干净整洁,表现为实验台脏乱、实验仪器、药品摆放无序;废渣、废液随意倾倒。这样的现象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化学实验教师的工作量。为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避免他们进入实验室后由于操作不慎导致人身伤害,每年大一新生在正式进入实验室前,我们都必须对他们进行专题的实验室安全知识讲座及规范实验的基本要求,即便如此,收效都甚微,许多实验常识必须指导教师反复强调后,才可被学生最终接受。

3.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现行的中学化学实验教材中有一半以上的实验会导致环境污染,而且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都直接排放到了环境中。在大多数的中学化学实验室我们常会看到废气直接进人大气,废液不加处理直接排入下水道,有腐蚀性的、有危害的实验废弃品则倒在墙角的现象。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师生双方的环保意识薄弱造成的。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时,只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对化学实验产生的“三废”的处理,有时甚至随意排放[3]。受教师这种身教的影响,使不少学生都错误地以为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或许并不象教科书上强调的那么严重,从而忽视了有毒物质对自身的健康的影响。这样的侥幸心理及安全隐患必须严格杜绝,若一旦出现事故,后果将不可想象。

4.学生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及应对事故的措施

化学实验室中,经常使用易燃、有毒和腐蚀性试剂。如:乙醚、乙醇、丙酮和苯等溶剂易于燃烧;甲醇、硝基苯、有机磷化合物、有机锡化合物、氰化物等属有毒药品;氢气、乙炔、金属有机试剂和干燥的苦味酸易燃易爆;氯磺酸、浓硫酸、浓硝酸、浓盐酸、烧碱及溴等具有强腐蚀性。另外,有机化学实验中常使用的玻璃仪器易碎、易裂。还有电器设备等,若不严格看管或正当使用,极易引发割伤、灼伤、中毒、着火、触电、爆炸等事故。而中学化学中,高分低能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高考成绩十分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实验安全知识竟然一无所知,有些同学甚至对X射线超强辐射能力的起码认知都没有。很多学生都缺乏应对突发事故的有效处理机制,面对灾难,常常手足无措,甚至不懂基本的逃生守则。要知道很多事故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一定会产生终身的遗憾。总之,在中学普及安全知识教育十分必要!

5.学生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

目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存在将做实验改成讲实验,将学生实验改成演示实验的现象,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常使学生对某个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产生先入为主的固定模式。因此,学生在做实验时,常常想当然,走过场,一旦实验中出现了异常现象,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的实验做错了,故在未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时,就盲目下结论,有的甚至擅自更改实验结果,不能如实地填写实验报告。这种做法是与科学研究工作背道而驰的。

6.缺乏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目前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以验证性的演示实验为主。它把一些既成事实的原理、概念、定律、物质的化学性质等传授给学生,并验证其正确无误,促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并形成运用这些知识解析题目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观察化学实验不是看“热闹”,而是从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变化的本质。现象既可能有色、态、味的变化,又可能有气体产生、沉淀生成、发光、发热等。不同的现象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产生的体验不同。有的具有较为强烈而突出的影响,有的则不然,有些现象常被遮盖,为学生所忽视,而这些往往是反映物质本身属性的重要现象。因此,必须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二、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

现代教育观念正在快速地进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实践,基础教育化学课程的改革对中学化学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高师院校化学系肩负着培养中学化学师资的重任,理应密切关注并紧密联系中学化学课改的实际,加快自身课程改革步伐,最大限度发挥化学学科的教育教学功能,努力造就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高素质化学教师后续队伍。在此,我作为一名师范院校的高校教师,结合自己工作几年来的理论积累和教学实践,粗浅地谈论一下如何实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衔接。

1.充分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学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各个行业,科技社会对化学的要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目前国际上最关心的几个重大问题:环境的保护、能源的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的研制、生命过程奥妙的探索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在环境保护方面,三废的治理和利用,寻找净化环境的方法和对污染情况的监测都是现今化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在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利用太阳能和氢能源的研究工作是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材料科学是以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为基础的边缘学科,主要用于研究和开发具有光、电、磁和催化等各种性能的新材料;生命过程中充满着各种生物化学反应,当今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正在通力合作,探索生命现象的奥妙,从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生命过程做出化学的说明则是化学家的优势。可见化学的进步影响着整个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的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而化学又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物质的结构、性能的确定以及新物质的研制、检验和运用都是在实验中进行的。所以化学实验在化学的学习中非常重要。

2.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

在学生进实验室前,就对其进行实验讲座,介绍实验室的基本行为规范及各项实验注意事项,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如: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吃零食、实验期间关闭手机;着装规范(穿白大褂但不穿拖鞋、带钉鞋,女士不穿裙子),不大声喧哗、四处走动,东西轻拿轻放;要珍惜药品、爱护仪器;确保实验环境干净整洁,实验台清洁整齐,仪器、药品摆放有序、取放规范;不乱扔杂物,废渣、废液不随便倾倒,均放到指定地点;实验结束后主动打扫桌面、地面,归置仪器药品;做好相关的登记工作,损坏仪器要及时报告老师,并协助教师检查实验室水、电、门、窗、气是否关好。

3.在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会产生很多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这些有毒气体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危害健康。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止污染。化学实验中,教师的示范是学生行为的标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除应做到操作规范、结果无误外,还应注重实验后有害气体、残留物处理,物品仪器保管。在制备一些有害气体时,应先向学生强调该气体对环境及人体的危害性,强调尾气处理装置,有条件的话,一定要在通风橱中进行,避免有害气体逸出而污染周围环境。总之,为了营造和谐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教师理应率先垂范,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以身作则,把握化学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将环境保护的意识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4.在学生中普及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讲解处理突发事故的应急措施,以使学生遇事不慌、处变不惊。实验操作要尽量防止带有危险性的操作,尽量避免与有毒物质接触,若无法避免则应采取安全措施。在新生进实验室前,就对其进行安全教育讲座,让学生了解割伤、灼伤、中毒、着火、触电、爆炸等事故的预防及简单处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如:教会学生针对不同的着火原因选择正确的灭火方法、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安全逃生等。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防卫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每一个人都不能也不应该忘记安全与生命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关注安全就是关注生命,关注安全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势相当紧迫。

5.倡导学生尊重实验事实,坚持实事求是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活动中,要提倡学生养成如实记录实验现象的良好习惯,即使实验失败或出现异常,也要按观察实情填报实验现象和结果,然后及时分析失败或异常的原因,从而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是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世界上许多科学家的教训一再告诫我们:一点微小的误差便会让我们与重大发现擦肩而过,有时会造成终身遗憾。因此必须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对待实验,绝不可出现“大概”、“差不多”的意念。

6.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会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结论。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盲目地迷信书本和前人,敢于设想,善于设想,发表创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求异思维可使学生脱离思维定势的束缚,表现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展性。许多划时代的重大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家缜密的求异思维,如: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不就打破了几百年来统治人们思想的经典物理学的束缚吗?!

7.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因此,在化学实验中首先要明确观察目标,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范围,明确通过实验能获得哪些资料和信息,解决哪些问题;其次要及时指导观察,仔细观察化学变化的全过程,自始至终看清实验现象,以便揭示变化的本质;第三要观察与思考同步,在观察实验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很多科学发现都来源于科学家敏锐、独特的观察力。

8.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正确行为基于正确的思想,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是影响学生探究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化学实验教师不是单纯的实验室管理员,更不是卫生清洁工,而是一个工作十分繁杂集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与研究多重任务于一体的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它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化学实验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验室管理能力及实验教学研究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师范生,使他们更从容地适应今后的教学工作。

9.要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的操作

化学实验的标准性是其成败的关键。教师应起到示范作用,每一个基本操作都应一丝不苟,教师的实验技术、演示过程和结果应当无懈可击,以防止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时刻注重训练学生规范化操作技能,培养其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10.完善实验操作考试制度

如果实验考核依附于理论考核,易使学生对自己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实验仪器的规范使用产生消极认识。所以化学实验课考核在理论考核之外,要同时增加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考试体系。考试成绩应从药品是否规范取用、仪器是否规范使用、废液废渣是否正确处理及产品的产量和产率中产生。另外要参考学生平时的实验情况进行评分,如:从学生的实验预习、实验态度、实验素养、实验操作、实验数据与结果处理、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对规范学生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都会起到积极的影响,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论

要使学生学好以实验为主的化学,必须要求学生对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因此,大学初期应该将学生在中学欠下的知识补上,采用各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然、开拓创新,为今后更好地从事科研活动做准备。

参考文献

[1]褚人希.关于中学化学实验改进的探索与思考.科教文汇,2008(6).

[2]刘良慧.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10).

[3]周娟,卢伟.中学化学实验中渗透环保教育.科学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