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好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6:00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1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称为“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强调教学的适度和巧妙性。对于这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经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工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1)老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老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2)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一分析一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老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

二、启发式教学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地发展。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教师的启发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知识面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拨,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的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识、掌握规律。

二是要“巧”,在学生有困难,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这样,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学、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运用。其实,启发式教学是适应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而产生的,在培养人才低效的同时却在因材施教上占有优势。讲授式教学自古有之,尤其在17世纪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之后,这种教学形式普及了全世界。在已步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客观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进行因材施教,也就是启发式教学:但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理性知识少等原因,讲授式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把启发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2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B-

0016-02

当前,为了迎对中考、高考升学,语文课堂仍然流行注入式教学,影响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发挥,造成了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局面。要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改变注入式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创新。

一、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在语文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吸引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如教学《核舟记》一文,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拿着两颗桃核,询问学生们谁能在这桃核上雕刻三四十字或是其他图画?学生皆摇头认为无人能做如此高难度的事情。看到学生们为难的面部表情,我把话锋一转:这个事情一点也不难。你们不信,可跟老师一起了解明代一位奇人,看他是怎样做到的。这位奇人在一寸长的桃核上不仅刻字,还雕刻了很多人物。这节课,我们学习《核舟记》这篇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这位奇人雕刻技术到底有多高。这样启发式教学导语,引发学生们极大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解惑和探究的欲望。于是,学生们积极主动阅读课文,翻阅工具书来认真理解课文内容。

(二)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语文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教学《三峡》一文,在最后教学环节设计了这么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是三峡小导游》。要求学生在五分钟时间内,结合课文内容,可以适当选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以前学过的诗文,发挥想象,写一段三峡导游词。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有一些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启发式教学的体现。实际上,也不尽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不提问,只是讲授,也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其实,启发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常常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一)问题情境式

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带着问题钻研教材,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诗歌《归园田居・其三》时,讲到陶渊明弃官归隐回家过着艰苦的田园生活,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陶渊明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却跑去种田呢?还有一个学生说:“陶渊明真傻!”引起了班上同学的哄笑。对此,我表扬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趁机启发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结合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来体会他辞官回家的行为。有些农村学生认为读书考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所以他们无法理解陶渊明弃官回家种田的行为。为此,我向学生讲解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在门阀制度全盛的东晋时期,官场贪官污吏横行,社会黑暗腐败;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决定辞官回家种田,虽然辛苦些,“但使愿无违”。教师讲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思考,使学生理解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

(二)情感启发式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三峡四季美景,我在导入新课时,就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说:“大自然是一个能工巧匠,造就了无数或秀丽或壮观的美景。而‘三峡’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杰出作品。它的美景让很多游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足迹,去领略长江三峡的雄奇和秀美吧!”这段教学导语激发学生欣赏三峡美景的感情,把学生快速地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来。

(三)对比启发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对相互容易混淆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对比加深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记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或已有生活经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展开对比联想。如,教学《大道之行也》这课文,文中“大同”社会是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构想。我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比“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相似之处,由对比得出结论:两者都描绘了和平安宁、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图景。

(四)媒体启发式

运用媒体可以直观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教学《观潮》这篇课文,我播放钱塘江涨潮的视频给学生看,并讲解课文描写潮水的句子:“方其出远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成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学生从视觉、听觉上直观感受钱塘江潮雄伟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语句含义。

语文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有很多,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融。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些常用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能力。

三、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启发应适当适度,切合学生能力。语文学科内容非常广泛与复杂,然而语文课堂提出问题并非越多越好,一个问题也可以贯穿整个课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应针对实际情况,做到适当适度,切合学生接受能力。教师提出问题时应注意区分不同情况,对学生已经了解的知识点,可以少提问题甚至不提问题;对学生不理解或者容易误解的重要知识点,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尤其是应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二)教师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课堂随机调整教学方案。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课前应认真深入备课、钻研教材内涵、了解学生特点、选择适当方法、预设教学方案;然后,在语文课堂上针对随机生成情况,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从而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3

关键词:启发式数学教学尝试引导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如今,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已不再局限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具体情景状态,现代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的要求是,在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上下功夫,“导”已成为现代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特点、策略和核心所在。但也存在导而牵的误区,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师扶着学生走路,不肯放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求异思想和创造性。第二,不教点金之术,即不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只能顺其意,而未能继其志。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在数学教学时应采取思路教学,采取“大处导,小处启”的策略,运用提纲契领--分析--综合的方法训练学生,把教材思路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思路,再引导学生形成有个人特色的新思路。例如在教学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末位与百位对齐"的结论。为了今后继续学习乘数是多位数的乘法,我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比较合理:①复习:笔算,67×8,167×28,②试算:167×128,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不难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计算方法。这就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了教学思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启发式教学运用

引言

由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因此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学生通常会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因此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甚至还会有极少数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学生从之前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当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笔者依据多年以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下述教学心得体会。

1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首先,教师以引导式的教学来对学生思维进行有益的启发,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其次,应用启发式教学,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其学习研究、创新发展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2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2.1紧密结合讲授式与启发式两种教学方式

在全球教育界应用广泛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已经具有300余年的历史。在小学学习阶段,由于小学生欠缺思维能力、阅历经验,因此必须进行讲授式教学。而在当前的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下,唯有紧密结合讲授式与启发式两种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促进小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整体发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应先提出问题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1)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可将三角形转化为那种图形来进行计算?(2)在三角形进行转化之前与之后,图形之间具有何种关系?使学生依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去积极思考,并动手实际去操作,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新知识。教师在在教学当中,不应仅仅只是满足于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还应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并要充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教师还应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

2.2从整体来进行导向、从细微处进行启发的教学方法

在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背景下,对于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与推广日益广泛。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点为“导向”。可是同时也无法避免的会存在误区,误区体现在:第一、学生在学习当中具有依赖性,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教师未能给予学生真正的进行自主学习的“充分授权”,教师注重于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主导教学,使学生形成定势思维,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发展意识。第二,教师未能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而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对于此种情况,认为应采取思路教学来运用在数学教学当中。有效地应用教学,从整体来进行导向、从细微处进行启发的教学的策略,具体的方法可采用(1)列出学习提纲;(2)进行深入分析研究;(3)最后综合总结,通过这样推进式的学习方法来促进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构建起自我的新思路。例如学习四位乘数的乘法时,因为学生之前已学习过计算一至三位数乘法的方法,为让学生学习与掌握多位数的乘法,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法:(1)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首先进行笔算,55×2,155×15.(2)再进行尝试运算:1553×1521,经过学生实际计算获得正确答案。并启发学生总结自己所应用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出教师及学生教学思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3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

无论是怎么样的教学活动,都应立足于充分促进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之上,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研究,主动思维,通过自主学习来进行有效拓展。因此,启发式教学能够较好的体现出素质教育的全新内涵:在教学当中进一步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紧密结合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第一、通过尝试能够让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在当前开展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不再像以往苛求于所有人都能够升学,只希望所有人都能够获得成功”。是较为符合于社会现实、专家预期的。对于学生而言,无论是学习成绩优异,还是学习后进生,都能够通过大胆的尝试来获得成功,如此一来就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第二、借助于启发、让学生充分调动起各个眼、脑、手、口等器官,不但促进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同时也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来真好正的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快乐学习”。

2.4重视启发点的升华

要使启发式教学真正达成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教学目的,就应重视启发点的升华。从而能够使教师在教授知识点的关键处来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应注重教学当中的新旧知识的连接。第一、教师应在对学生复习新课程知识点所进行的提问当中,设计出准确的启发点,以此来掌握问题的关键点,将启发落在实处。第二、应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纽带,应设置出具有阶梯性、启发性的高质量提问。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通过学习与研究来理解与掌握新知识。再由教师指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紧密联系,构成体系性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对正方形面积进行推导时,教师可提问学生:“正方形的高与长方形的宽具有何种关系?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具有何种关系?”并由教师综合学生的回答,来进行讲解并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经过此种启发教学,可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紧密联系起来,较好地理解与掌握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进一步达成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结语

将启发式教学法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能够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当中持续地发现、研究与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当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持续进行研究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当中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玉成,闵凡余.浅析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71.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5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影响广泛且历久弥新的教育理念.针对高等几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了如何在高等几何教学中的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后等各个环节合理有效地应用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高等几何;射影几何;二次曲线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他们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是一种古老的教学思想.我国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启发式教学的观点.而思想家苏格拉底在古希腊时期创立的“产婆术”开启了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启发式教学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在当前的教学领域中仍具有极强的优越性.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是[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时,可有意寻找一些既能结合所学知识又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2)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其目的是通过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独立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培养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沟通氛围.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同,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类比联想、比喻联想和研究争论,教师和学生还可以进行互相启发、互相影响的良性互动.高等几何是初等几何的进一步深化,被各大综合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的数学专业列为重要的基础课之一.但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庞杂且难懂,因此其“难说难教”之说由来已久.启发式教学能培养学生对高等几何的学习兴趣,建立抽象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能使该课程易学易懂.基于此,本文将从高等几何目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出发,初步探讨在高等几何教学中的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后等各个环节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启发式教学.

1高等几何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几何是对空间进行描述的一种有效工具,是数学中最为直观、具体且与现实生活最为贴近的一门学科.高等几何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是几何发展过程中最富特色的部分,主要组成内容是欧氏几何理论、仿射几何理论、射影几何理论以及非欧几何理论,且变换群观点和公理化思想纵横贯穿其中,在我国师范院校数学专业课程中处于基础地位[2].掌握好高等几何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几何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高等几何不同于传统的欧氏几何,具有自身的抽象性,因此不易理解.此外,由于近年来的课程改革减少了教学课时,再加上教师和学生方面的主客观原因等让高等几何的教学面临很多问题[3].

1.1根深蒂固的欧氏几何思维

欧氏几何是直观的,而高等几何主要研究的射影几何理论引入了理想元素(或称无穷远元素)与复元素,使射影几何从直观进入到抽象.如在射影几何里两条平行线相交于无穷远处(称为无穷远点),而无穷远点的轨迹是一条无穷远直线,且在射影变换下不保持线段的长度与角度的大小等度量性质,这些与传统的欧氏几何理论是非常不同的.这对于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学习欧氏几何知识,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欧氏几何思维模式的学生来说一时难以适应.

1.2教学进度快、

“授之以鱼”教学法及知识结构不完整高等几何课程内容丰富、抽象,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多数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有采用“满堂灌”教学法,“授之以鱼”,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导致师生间缺少交流,学生少有时间主动思考,只能被动接受,导致教学分离.此外,由于课时较少,教学进度很快,许多蕴含启发性思想的定理也往往一带而过,如帕斯卡定理与其对偶定理———布利安桑定理的特殊情形,它们虽易于理解却不易证明,这些特殊情形的证明不仅蕴含着射影几何的核心思想,而且有利于学生更清楚地理解二次曲线理论.最为困扰的是高等几何中有些核心内容讲不完,甚至完全没时间讲,这使得学生对高等几何的认识理解不全面,导致知识结构不完整,这不利于学生奠定基础,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系统与建构数学思想.

1.3忽视与中学几何的联系

高等几何与中学几何联系非常密切.中学几何学习的内容是欧氏几何,研究的问题往往比较直观,但其是所有几何的基础.中学几何中的概念与处理问题的技巧对高等几何的学习影响深远.高等几何虽然比较抽象,但内容和方法往往可以从中学几何中找到根源,是中学几何的深化,如无中学几何,高等几何就是空中楼阁,无从谈起.然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很少由中学几何一步步引申到高等几何,以及将高等几何中的某些结论在特殊情形下导出中学几何中的经典结论.这种只专注高等几何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而忽视与中学几何联系的教学方法使得高等几何成为无水之源,无木之本,不利于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尤其为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犯绝对化的错误埋下了隐患.

1.4重知识,轻思想

传统的教学模式仅按照“公理、定义、定理、证明”的步骤去推理演绎,而对于概念的形成、定理的发现、公式的美妙之处以及理论的艰难发展过程往往只字不提,对课程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最多仅是一带而过,更不会采用启发式的方法教学,这使得课堂往往枯燥乏味,学生难于理解,只能死记硬背,慢慢地可能对这门课丧失兴趣,甚至厌恶.同时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建构有效课堂.

2具体教学策略

针对当前高等几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以启发式教学理念为指导,从以下教学环节提出一些改进策略,尝试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2.1备课中体现启发式教学

能够有效利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之一是在备课中体现启发式教学.故备课中不仅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较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因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确定的,而学生基础有好坏之异,接受能力有快慢之别.教师应掌握这些具体情况,准确预料到在授课过程中哪些知识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才能围绕教学目的做到恰到好处地对学生激发疑问、启发诱导、促其深思,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完美地利用启发式教学.在此过程中学生也将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学有所获,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2课堂中体现启发式教学

实施启发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而启发式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启发式提问是最富有成效的方法之一,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贮备精心设计难度适宜的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提问.以达到让学生“乐学、会学”的目的.同时还可渗入故事启发、直观启发、类比启发等不同的启发方式进行教学.在此笔者以在高等几何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具体阐述如何在课堂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i)为了消除学生对高等几何这门课枯燥乏味与难教难学的根深蒂固的误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多介绍一些这门学科的有趣发展历史及美之所在.如射影几何如何为绘画艺术提供理论支撑,及把对射影几何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笛沙格、帕斯卡、彭赛列、蒙日等人物的传奇故事串讲在课堂中,这会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ii)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射影几何中著名的帕斯卡定理与其对偶定理———布利安桑定理[4]时,先给出定理,再画出图形,然后开始证明定理,少让学生参与其中.但如果让学生自己画一些特殊的图形感受一下这两个定理的奥妙,不但让学生印象深刻,而且教学过程也会事半功倍.(iii)二次曲线理论是高等几何中研究的重点,是中学圆锥曲线的深化.按照代数中根的判定定理容易判断非退化的二次曲线与无穷远直线有3种位置关系,分别称为椭圆、抛物线与双曲线,其几何图形依次分别为图1中的c1,c2(与无穷远直线l∞相切)与c3(与无穷远直线l∞有两个不同交点)[5].但这种方法虽然易于解释,却不易理解图形为何如此,笔者发现众多学生仍不明白为何抛物线与双曲线会形如图1中的c2与c3,这是因长期以来受中学几何中欧氏圆锥曲线图形的束缚,我们这里仅给出双曲线的几何解释.图2中的(a)为我们熟知的双曲线标准图形,设直线l1与l2为该双曲线的两条渐近线,在拓广平面中,双曲线与其渐近线相交于无穷远点,如图2中的(b)所示,设双曲线的左上支与l1相交于无穷远点p∞,而双曲线的右下支与l1也相交于无穷远点,又因一条直线只有一个无穷远点,故以上两无穷远点实为一点,即l1的无穷远点p∞.这说明双曲线的左上支与右下支通过无穷远点连在一起,可以进一步形象地理解为双曲线的左上支一直向上走会碰到无穷远点p∞,通过p∞继续向前走即为双曲线的右下支.同理,双曲线的左下支也与右上支通过无穷远点Q∞连在一起.这时就可理解为何双曲线是形如图1中c3的封闭曲线了.(iV)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式教学,如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具体的图示、模型、动画演示等直感性很强的示例,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以此对学生进行直观性启发,以便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材料,进而让学生感受射影几何的神奇与美妙.

2.3课后体现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后精挑细选一些具有启发性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避免对知识点机械重复.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启发引导,借此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总结

高等几何课程不仅仅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完整的几何公理体系及处理相关问题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及空间想象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逐步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故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非常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韩龙淑,王新兵.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特征[J].数学教育学报,2009,18(6):6-9.

[2]王继顺,周明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等几何教学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104-105.

[3]李雪珊.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策略初探———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2):152-155.

[4]梅向明,刘增贤,王汇淳,等.高等几何[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导入

一部好的电视剧总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激起读者追根求源的兴趣,同样,一堂好课也要有好的导入,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而愉快的进行学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能有效的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讲授新课时,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精炼而贴切的语言,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导入方法,使学生一开始就抓住本节课的重点,教学效果必能事半功倍。

导入有法,导无定法。在教学中,我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奇,知识贫乏这一特点,对思想品德新课的导入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探索和有益的尝试,总结以下几种课堂导入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方法,就是直接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难点,以及这节课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使学生一目了然。这种方法使课堂教学脉络清楚,学生能自始至终围绕教师的要求去探索学习。

二、温故知新法

是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点的复习,自然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既能促进学生掌已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是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体系完整。比如,我在讲《悦纳自我,发展自我》这一课时,提问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学生通过对上节学过内容的回顾,很快说出答案,然后自然导入新课内容的学习。

三、歌曲导入法

贝多芬曾说,音乐应当使人精神爆发火花。恰到好处地选取健康向上、催人奋进的歌曲导入新课,会演绎课堂知识的灵魂,感动学生一辈子,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在讲授《走向小康》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歌曲《走进新时代》优美动听的歌声震得着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一曲结束,我开始提出问题:当我们听到:“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唱出了我们两代国家领导人,你们知道分别是谁吗?同学们特感兴趣,我就势引导讲出第一代伟人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翻身当家作主站起来和第二代伟人邓小平领到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过程。然后,导入新课,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能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集中注意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节时,讲了有关太平天国、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鲜明生动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在趣味中获取新知,使他们深深懂得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道理。

五、多媒体导入

使用多媒体教学导入,首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多媒体可以包含图象、声音、动画,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更能集中精力听课,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比如在上《喜看东方巨龙在腾》这一课时,多媒体展示本课的知识点及有关的图片。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百姓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事实。很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

六、新闻、热点导入法

抓住学生对事实、新闻、热点话题较感兴趣的心理,给他们讲一些新闻事件把学生的情绪直接带人学习情境中来,这种导入方法非常符合思想品德课的性质特征。因为思想品德教学必须体现时代特征,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比如在讲《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时,我充分运用315质量跟踪报道三鹿奶粉等全国人民关注的话题,然后设疑,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说明什么?当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该怎么办?如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通过设疑,激起千层浪,使学生感动困惑,于是自然导入下课。这样导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会更深刻的道理。

七、名言警句导入

学生情绪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在讲《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这一节时,我先播放录音《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当同学们听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大家情绪高昂,仿佛肩负重任,充满强烈的爱国之情,表达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在此导入主题,收到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导入是一种艺术,也是一手段,其中的成功激励我奋勇向前,其中的不足鞭策我继续探索。实践证明,再好的导入法如果反复使用,孩子们就会感到厌烦,所以,我们必须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创新导入方法,使新课一开始就紧扣孩子们的心弦,将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课充满激情,让学生在趣味、愉悦的氛围中获取新知。

启发式教学的尝试浅议

孙雪静(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唐马路小学)

教学思想史上,启发式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它是古代个别教学下的必然产物。那么,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呢?结合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从孔子的话和朱熹的解释来看,“启发”主要指教学的表现形式艺术,强调教学的适度性和巧妙性。对于这一点,《学记》给予了更深刻的具体说明:“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全部端给学生。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相结合,注重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尝试”相结合。首先,尝试可以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的意愿和现实的。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的成功准备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乏味的“苦学”变为主动有趣的“乐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7

在英语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涵义可以概括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精湛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启发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提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太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三)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首先应该更新我们的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问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得更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实践,笔者总结归纳如下常见的方法:

转贴于一、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场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ihelpyou?”的情景片断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的情景画面,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它们之间在不同的情景中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记。

二、激情法

课堂教学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郁郁寡欢、万马齐喑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堂上激情启发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1、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如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维、去探索。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三、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boydidnothingintheclassroombut,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四、寻思法

如果说设疑启发重在“疑”,即通过新旧知识的矛盾,了解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之间的悬念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那么,寻思启发,则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如我在讲道sometime时就列出sometimes、sometime、sometimes然后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们似曾见过,但又说不清它们的区别。于是我就启发他们:some可表示“一些、某”,time可表示“时间、倍数、次”。然后逐步再启发他们sometime表示“某一时间”sometime表示“一些时间”等等教他们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故谬法

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如教师讲完某一规则后让学生一起做课堂练习时,可故意犯学生可能犯的错误,从而让他们引起警惕,以免再犯。故谬法的好处是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以探究正确答案,而且记忆牢固。但此法不可多用,否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六、暗示法

课堂教学时,当学生思维出现故障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种种方法,给学生以暗示,或接通学生的思路,让他顺利得解决某一问题:或提醒学生思维中出现某些偏差,让他们迅速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来。如教师在处理课文时可把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一些关键词按段落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在之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时,如学生遇到困难老师就可以用板书来暗示内容,帮助学生完成复述。

七、点拨法

点拨法也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引起认知过程中断时给予的指点、启发。所不同的是,暗示启发,教师只作暗示,不明确说出答案;而点拨启发,教师应把某些话说在明处。当然这些话只能说在关键处,否则就谈不上“点拨”了。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8

一、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在语文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1.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吸引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如教学《核舟记》一文,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拿着两颗桃核,询问学生:谁能在这桃核上雕刻三四十字或是其他图画?学生皆摇头,认为无人能做到如此高难度的事情。看到学生们为难的面部表情,我把话锋一转:这个事情一点也不难。你们不信,可跟老师一起了解明代一位奇人,看他是怎样做到的。这位奇人在一寸长的桃核上不仅刻字,还雕刻了很多人物。这节课,我们学习《核舟记》这篇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这位奇人雕刻技术到底有多高。这样启发式教学的导语,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了解惑和探究的欲望。于是,学生们积极主动阅读课文,翻阅工具书来认真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如教学《三峡》一文,在最后教学环节设计了这么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是三峡小导游》,要求学生在五分钟时间内,结合课文内容,可以适当选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以前学过的诗文,发挥想象,写一段三峡导游词。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常常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1.问题情境式。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带着问题钻研教材、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如教学诗歌《归园田居・其三》时,讲到陶渊明弃官归隐回家过着艰苦的田园生活,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陶渊明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却跑去种田呢?还有一个学生说:“陶渊明真傻!”引起了班上同学的哄笑。对此,我表扬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趁机启发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结合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来体会他辞官回家的行为。有些农村学生认为读书考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所以他们无法理解陶渊明弃官回家种田的行为。为此,我向学生讲解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在门阀制度全盛的东晋时期,官场贪官污吏横行,社会黑暗腐败;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决定辞官回家种田,虽然辛苦些,“但使愿无违”。教师讲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思考,使学生理解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

2.情感启发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三峡四季的美景,我在导入新课时,就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说:“大自然是一个能工巧匠,造就了无数或秀丽或壮观的美景。而‘三峡’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杰出作品,它的美景让很多游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足迹,去领略长江三峡的雄奇和秀美吧!”这段教学导语激发了学生欣赏三峡美景的感情,把学生快速地引入了对课文的学习中。

3.对比启发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对相互容易混淆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对比加深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记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或已有生活经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展开对比联想。如教学《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文中“大同”社会是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构想。我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比“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相似之处,由对比得出结论:两者都描绘了和平安宁、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图景。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

一、启发式教学应重"导"而非"牵""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的一句格言:"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使称为"启发"或"启发式".

二、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和"试"相结合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通过自己的活动达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是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师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教师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重启发点的"准"和"巧"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

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例如,推导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教学时,在复习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可以用出示下列图形:宽高长底接着提问:

(1)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

(2)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有什么关系?

(3)底与长,高与宽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会怎样?

(4)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方格和割补证明这两个图形重合,从而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上启发点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启发点充分起到了迁移作用,使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自然轻松的掌握了新知识,实现自主学习。

二是要"巧",在学有困难学生盲然不知所措时,在中等生"跳起来摘果子"力度不够时,在优等生渴求能创造性的发挥聪明才智时予以点拨,使其茅塞顿开。例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通过师生打擂台,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后,师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蕴涵着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在分子中呢,还是在分母中?"学生一致认为规律在分母中。

这时,师又问:"能化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组织学生讨论。当学生屡屡碰壁,思维出现"中断""偏离"时,教师不再让学生漫无目的争论,而是适时地点拨指导,启发学生:"你们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看能不能发现规律?"一句话,使学生一下便找到了思维的突破口,发现了特征:"一个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当学生心满意足之际,教师又出示,3/15,先让学生判断,又激起矛盾;为什么分母含有其他质因数,它还能化成有限小数能?通过观察分析,最后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发现规律的前面,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可见,课堂上巧妙灵活地启发,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而且能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四、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的关系有人认为:启发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大力提倡,讲授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应全盘否定,这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现象:人们一方面全力肯定启发式教学而又理解不深,操作不透。另一方面极力否定讲授式教学而又在时刻不由自主地动用。

启发式教学的好处篇10

【关键词】历史教学;启发教学法;质量效果

【中图分类号】G456【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1-0061-01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是素质教育对各科教学提出的一项新要求。怎样有效地实施启发式教学,需要我们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科学采用授课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设计多种模式,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下面介绍几种启发式教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引入启发式教学

引入启发式教学法是在新旧知识衔接时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对旧知识进一步巩固,对新知识迫不及待地去追求、去探究,激发他们如饥似渴和求知欲,也是我们常说和课堂引入。比如,要讲述“唐朝的民族关系”这一课时,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唐朝前期如此强盛?这个问题启发了学生迅速回忆前面所学的知识: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廉洁奉公,政治清明;唐初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的努力;“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政策措施?”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听教师讲述唐朝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和关系。然后由学生归纳,教师最后总结。

二、情景启发式教学

情景启发式教学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例如,讲、和刘胡兰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雄人物时,将他们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神态,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同时提问:他们为什么敢于斗争、大义凛然、慷慨牺牲呢?经过启发,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坚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一切反动派必然灭亡。他们具有这样的“大志”,才会有这样浩气长存的“大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时,播放《甲午风云》影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认知中国的落后、被动与挨打的史实。明确战败的原因。

三、类比启发式教学

类比启发式教学是将某些有共同属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同时,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与“鸦片战争”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的内容、战争的结果进行比较,找出相同之处和第二次鸦片战争比鸦片战争侵略程度加深的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通过比较启发,学生更容易领会,记忆更深刻。

四、辐合启发式教学

这是将某些历史事实进行综合,经过启发,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由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深刻、牢固的概念或理论。例如,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时,让学生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然后提问: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有一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两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固有矛盾和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瓜分殖民地及势力范围的利害冲突引起的,这种帝国主义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从而得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结论。

五、因果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