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教育的利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6:09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篇1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舞弊心理原因防范对策

一、心理原因分析

1、大学生比中小学生有较强的自律能力,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遵纪守法的自控能力。但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到大主要接受的是应试教育,以“智”统“德”的现象普遍存在,有部分学生智商高,情商低,心理素质较差,存在许多作弊的心理性原因。

性格缺陷: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缺乏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当环境改变时,情绪波动较大,以致影响学习,成绩下降,考试舞弊。这在新生中较为普遍存在,某大学在1999~2000年第一学期有50人作弊,其中1999级新生29人,占58%。尤其是~些来自城市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的独生子女,离开老师及父母监督,离开优越的生活环境,独立学习生活,很不适应。有的产生孤独感,情绪抑郁,精神不振,听课打瞌睡,记忆力减退,成绩下降;有的则表现为情绪紧张、焦躁、失眠、恐惧,书看不进,课听不进;有的在高中时是学习成绩的姣姣者,自信心十足。但进入大学后和强者相比,有了差距,或不能“领先”,他们不能正确面对现实,不从主观上找原因,或从盲目自信转为自卑,或心怀嫉妒。当考试已不是他们“大显身手”时,他们对考试产生了镘惧心理。为了得到较好成绩,满足虚荣心,铤而走险,选择了作弊。

2、厌学情绪:有些学生在报考专业时,对现在所学专业不了解,或是服从分配不得不学习所选专业。这样,对所学专业或有些科目不感兴趣,又不得不学,他们往往采取旷课、逃学,这些学生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数门功课补考,已是积重难返。为了蒙混过关,避免留级,考试只有作弊。某大学对考试作弊的科目进行统计,发现非专业课如中国革命史、法律基础知识、社会主义建设、哲学、大学生修养等科目作弊的学生较多;有些学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虽然很勤奋,但往往事倍功半。面对诸多课程和厚厚的书本,他们无从下手,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得要领,学习成了沉重的包袱。这些学生渐渐地失去了信心,厌学情绪增强,畏惧考试。有个学生干部,给自己的定位较高,心理压力较大,学习特别勤奋,但方法不佳,起早睡晚超负荷运作也难以换来好成绩。她在一次考试中作弊,事后她说:我报考时不了解这个专业,但到学校学习了之后才发现不喜欢这个专业,不喜欢这些课程,我讨厌学习。最后她申请了自动退学。

3、感情因素:人有感情,有理智,通常认为理智决定情感。然而,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往往感情用事,为了“帮助”朋友,不惜违反考纪,合伙作弊。这种情况在同乡好友、高年级学生中发生率较高。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因在考试中“帮助”临座的同学,构成考试违纪。

二、防范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

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现、道德现和考试观。大学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人才的摇篮,要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通过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道德、人生观教育。当前尤其要重视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内化道德认识是矫正心理失衡的动力源泉,考试作弊与学生道德认识水平低下和集体舆论错位有关,必须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舞弊性质及其危害的认识。

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卫生教育:教师要学心理卫生,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学生情商的开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尤其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多鼓励,注意批评方式,加强正面引导,在学生中间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使学生愉快活泼,身心健康,减少心理疾病的诱发因素,使大学新生能够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在现社会中的生存能力。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篇2

什么是双语教学?什么是幼儿双语教学?对二者的概念有哪些界定?在我国开展的幼儿双语教学的现状是什么?对幼儿开展双语教学有哪些利弊?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出分析和展开思考。

二、“双语教学”以及“幼儿双语教学”概念的界定

许多学者对“双语教学”的概念进行界定。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一门外语在各种知识学习中作为课堂主要语言进行学科教学,目前绝大部分是用英语。本文中所提到的“双语”也是就汉语和英语而言。而“幼儿双语教学”是指在运用发展幼儿母语的基础上,对幼儿进行第二语言启蒙教育的教学。“幼儿双语教学”对于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来说,只是一个准备阶段,它的实质是语言教学。

三、我国幼儿双语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随着对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视,人们对学习英语的兴趣与日俱增,许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触英语,因此纷纷将孩子送进开办有英语教学的幼儿园。对此,幼儿双语教学热的现象在升温,呈现一派“红火”的景象。下面从教学“大环境”、教材、师资三个方面呈现我国双语教学的现状。

1、在教学“大环境”上

我国的幼儿双语教学还不算成熟,缺乏具体实施的“大环境”。幼儿双语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有很大不同: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是“达标”教育;而幼儿双语教学,我国教育部没有一个明确的教育政策,只是像“跟风”一样,把幼儿的双语教学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2、在教材上

英语教材的选择是影响幼儿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照现状,幼儿双语教学甚至是双语教学,是一种新兴起来的事物,我国对于幼儿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和社会实践还远远不够,因此市面上还没有一套比较完备而又系统化的适合幼儿双语教学的教材。而且,在教材的选择上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可见这也是影响幼儿双语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

3、在师资上

高水平的师资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保证,因此,幼儿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有些幼儿教师的英语水平较低;有的幼儿教师在发音上有一定的乡音;还有的幼儿园聘请学园周边大学的老师或者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前者对幼儿心理的了解不够专业,采用成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后者层次不一,通常把少儿英语教学当作兼职,对少儿英语的教学缺少重视。

四、采用幼儿双语教学的利与弊

对幼儿开展“双语教学”到底是利多弊少还是弊多利少,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的以下部分分别从赞同的角度和反对的角度对幼儿双语教学的利弊进行分析。

1、赞同角度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尽早地接触地道而又准确的外语,能够促进儿童发音器官的定型化和发音方法的习惯化,有利于幼儿对语言的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幼儿早期学习外语,会使他们对发音的过程感兴趣,而且幼儿心理负担轻、乐于并善于模仿、喜欢作语言游戏,这都是幼儿在早期学习外语的优势。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幼儿早期习得的语言会使他们终身受用。因为人类有效习得语言的关键期在12岁之前,在这个时期之后学会的语言就会很快被遗忘。

2、反对角度

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时期如果太早对他们进行双语教育是拣了芝麻放了西瓜、既不利于学好母语,也不利于非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eLLiSe,1994)

张思中先生也说道,“学习外语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母语基础之上,学好了母语,才能真正理解和更好地掌握第二门语言。”(王旭东,2004)

语言学家Collier对此也持类似的看法,认为若儿童不能持续发展使用母语的认知能力,那么其语言能力(包括母语和外语能力)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影响。在母语毫无基础时开始学习外语既会影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又不利于外语水平的提高。

有时,过早的对幼儿进行这种定向的双语培养,可能导致幼儿学习的东西较多,压力过大,不但没有起到对双语意识的促进作用,反而影响其智力和身心的健康成长,使幼儿失去童年的快乐。对此,我们不得不进行思考与反思。

五、结语

终上所述,开展幼儿双语教学有利又有弊。对于办学者来说,他们在教材的选择,教师的聘用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尽最大力量使幼儿双语教学达到科学化、系统化,使其对小学的英语教学起到一个过渡的作用。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都不能操之过急,要对幼儿双语教学足够的重视,为幼儿双语教学的全面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篇3

关键词:关注个性;情境创设;点化思维;多元课堂“生长课堂”是从学生的生命高度来认识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倡导教师在课堂研究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其根本目的在于将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学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生命的个体。教师要还课堂于学生,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对话、合作,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发展本能和生命潜能。

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也是非常有思辨性的学问。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这门课失去了魅力,学生“被学”“跟学”,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思维上的惰性,哲学对他们而言只是枯燥、抽象、空洞的概念和原理,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离“生长课堂”相距甚远。如何真正还课堂于学生,让课堂彰显学生的情感、智慧和创造性,凸显人的价值呢?这是每位政治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下面笔者结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一课谈谈“生长课堂”的实践。

一、感悟情境,追求“有境”课堂

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营造出某种教学情境与氛围,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生动活泼地参与,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哲学课理论性较强,哲学智慧又源于生活,因此,哲学课更需要也更容易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哲学课的课堂魅力。

课堂导入情境的选择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笔者所在的城市――无锡有着丰富的生活化事例和文化资源,学生对身边的城市地理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有亲切感与归属感。

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先播放一段“太湖美”mtV视频,展示无锡美丽的风景和现代城市风貌,展示无锡的城市标识“玉飞凤”,玉在古代寓意着高贵的品格,从而引发学生对成语“瑕不掩瑜”的哲学思考,在分析学生的回答中很自然地引入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点,以学生身边的本土文化作为教学情境,拉近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更加自然、亲切,学生乐于参与课堂,同时又从哲学的视角审视生活。

二、关注生活,呈现“有我”课堂

日本学者佐藤学教授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道:“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让所有人都能打开自己,让个性差异都能得到关注,因为‘在教室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个性发展,尤其在哲学课堂,只有将抽象的哲学道理同学生生活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时代生活紧密结合是政治课教学的鲜明特征。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开展合作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从而增强他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矛盾的主次方面是非常抽象且极易混淆的概念,笔者在设计过程中选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使抽象的哲学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同时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也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思维发展,关注课堂的生成。笔者结合寄宿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寄宿制学校使用手机的利弊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认为,应该允许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因为利大于弊;有人认为,应该禁止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因为弊大于利;作为一名学生代表,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这类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大多数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展开辩论,但也有学生提出了个性化的思考,指出寄宿生使用手机的利弊问题要因人而异,对于自制力强的学生,手机可以发挥它的积极功效,利大于弊;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则弊大于利。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首先要予以肯定评价,鼓励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高效。

三、c化思维,探寻“有思”课堂

哲学是一门充满思辨性和思想性的学科,它能够帮助人们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认知事物背后的本质,引发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一堂优秀的哲学课能够提高人的思维品质,给人以启迪,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基于哲学学科的特点,主要提升以下思维品质:归纳思维品质,从具体到抽象,个性与共性达到具体、历史的统一;辩证思维品质,系统思考与问题解决;批判和创新思维品质,打破心智枷锁,获得突破性解决方案。

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比如在分析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两个知识点时,笔者呈现了两个生活情境:对寄宿生使用手机利弊分析影响学生成长的因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主次矛盾,而具体知识的呈现则由学生在理解情境材料的基础上自主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课堂也应该是充满思辨的课堂,是生成智慧的课堂。在本课教学中贯穿着两条教学主线,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条以玉文化为主线,以成语“瑕不掩瑜”启示学生学会辩证思考问题,课堂结尾处联系现实问题,辩证地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分清主流与支流;一条以生活为主线,由微观到宏观,由关注自我发展到关注国家、社会发展,进而升华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整堂课充满着哲学智慧,教导学生如何全面认识世界,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成长。

四、展示天性,打造“多元”课堂

课堂教学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与他们对话、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才是成长的课堂。

传统政治课以“灌输”为主要授课方式,但这一形式无法满足学生的思想、心理成长需求,也不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政治课教学应更加多元化,形式更加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取问题导学、课堂辩论、课题研究、分组合作等活动,用灵活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在“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这一课中,笔者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问辩人生”,以辩论的方式探讨高中寄宿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情系祖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矛盾;课堂结尾处以学生诗朗诵的形式展开,同时以诗歌的形式串联整堂课的内容,将课堂气氛又一次提升到高潮,使课堂充满诗意和哲学智慧。这样的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一种愉悦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情感的升华,实现生生、师生的共同成长。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场所,优秀的课堂应该如诗似景,丰富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活跃着生命的地方,是观察意义世界和感悟生命之美的场所。让课堂拥有“炉边谈话”般的温馨与真诚,洋溢着生命的温暖。“生长课堂”就是要回归生命的课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激发学生的发展本能和生命潜能,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这也是每位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篇4

从名字中含有测试性质的“alphaGo”,发展到以大师身份自诩的“master”,仅仅是这样一种名称上的变化,就足以令人感受到围棋人工智能在最近一年里取得的惊人进步。随着“master”面对人类高手取得60比0的碾压优势之后,或许人脑与电脑在围棋项目的强弱已经毫无悬念。接下来的问题是依托人工智能而形成的“大师们”会不会进一步主宰其余的体育项目。

在围棋之前,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早已成为电脑面前的手下败将,由此也在人类之间进行的比赛中形成了一系列争议。比如2015年在迪拜举行的一场国际象棋锦标赛上,格鲁吉亚棋手尼加利兹在比赛过程中多次前往厕所被人怀疑。结果,比赛组织者在他去的厕所隔间中发现一部安装了国际象棋软件的智能手机,随即取消了他的参赛资格。在中国象棋圈,尽管暂时没有抓到类似的“现行犯”,但同样存在着针对部分棋手在比赛中暗自借助软件的猜测和指责。由此可见,一旦人工智能在相关体育项目上彻底压倒了人脑,那么出于追求名利的考虑,一定会有人希望用人工智能来代替自己取得佳绩,作弊几乎在所难免。

迄今为止,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优势的领域,都是些强调智力对抗的体育项目,但决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在其它项目上就不能展现实力。比如足球,对比赛的分析早已不局限于射门、角球或者犯规等简单数据,而是可以具体到每一名球员的跑动距离和位移线路,也有很多教练会据此作为排兵布阵的参考。如果原始数据变得更加丰富和详细,会不会根本就不需要人类教练做出决断,而是由人工智能根据最先进的算法直接做出阵容调整?

或许有人会说,毕竟主教练需要判断的内容要比人工智能更复杂,比如可能还要顾及球员情绪以及更衣室气氛等因素。但是,如果这些内容也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各项生理数据而获知呢?很多人以为,在程序化运作的人工智能面前,人类可以依靠各种表情变化来欺骗。殊不知,现在有机构专门研究通过微表情变化等数据来判断真伪的人工智能。正如“master”的棋力之强远超围棋高手们的想象一样,对于人工智能在更广泛体育项目上的充分应用,没理由束缚自己的想象力。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倘若人工智能的指挥能力真超过了现今的那些功勋教练,那么足球、篮球这些项目到底是否允许人工智能直接介入,还是应当像国际象棋等项目那样将其视为一种作弊行为?

暂时撇开人工智能的问题,在主教练的指挥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关于作弊的争议。包括穆里尼奥在内,多名主帅都曾遭遇禁赛处罚,比赛期间只能坐在看台上观看比赛。但实际上,主教练们经常通过在看台上打电话、传纸条等方式,来向教练席上的助手们传达指令,在被禁赛期间仍然实现了完全操控球队的目标。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篇5

[关键词]隔代教育弊端出路

隔代教育,是指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上一辈老人来照顾、教育孩子的教养形式,这在欧美等国家是极为罕见的。隔代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本文主要讨论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所以,隔代教育的长处就略去不谈了。

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一、隔代教育兴起的原因

1.“421”家庭模式(即一个家庭中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是滋生隔代教育的温床。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这种家庭模式已经呈现出主流倾向。因为1980年代的年轻人都面对工作或就业竞争力的压力,一般都把事业放在主要的地位,生了孩子自己没时间照看,只好留给自己的父母照管,还有的因为就业压力大,经常调换工作单位,生活没有保障,经济收入不高,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也只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经管,成了名符其实的“啃老族”。

2.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其父母基本都达到了退休的年龄,这些老年人在家呆着寂寞,喜欢看孩子,愿意把自己孩子的下一代带到身边,把抚养教育下一代作为一种营生或者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而年轻一代,因为经济和时间等诸多原因,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长辈代养。

3.乡下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他们没有能力带孩子跟随自己一起生活,只能把孩子交给长辈照顾。

4.离婚、丧偶、再婚或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紧张等因素,同样可以造成孩子交给父母照看。此外,年轻父母无经验、图省事或希望保留二人世界,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会助长孩子的很多恶习。一般家庭,老年人对孙辈儿都是格外溺爱,包揽孩子的一切,特别怕孩子累着,什么也不让孩子自己做,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养成,更谈不上让孩子体验自我成功的乐趣和骄傲。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没有劳动的愿望,基本上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2.祖辈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中养成性格缺陷。多数祖辈照管孙辈都是祖辈只关注孩子日常的物质生活,其他事情由着孩子的性情来,孩子有了什么愿望,几乎是有求必应,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内在休养和个人行为很少给予指导与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矫情蛮横的性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孝道,不懂尊重人,性格乖戾,最后导致性格缺陷。

3.隔代教育容易阻滞孩子的智能发展。由于年龄及心理的关系,祖辈家长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对现代育儿观念及知识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往往是凭借陈旧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感性代替理性,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阻滞孩子智能发展。第四军医大学学者汪萍等对443例1~3岁隔代抚养儿童和443例1~3岁父母抚养的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前者在智力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上明显不如后者,认为隔代抚养阻滞儿童智能发展。

4.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叛逆心理。在乡下,由于个别祖辈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孩子一旦有了过错,就严厉惩罚,非打即骂,或者严重贬损。此种隔代教育类型,极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或叛逆心理,个别孩子还容易滋生对亲人和社会报复心理,此类孩子长大后,极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此外,由于隔代家庭中幼儿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易使孩子感情上产生对父母的生疏感。隔代教育容易助长孩子胆小、内向、孤僻等性格的形成。

总之,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不仅会制造家庭教育冲突,而且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贻误孩子一生的前途。

三、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

目前,隔代教育的方式,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一种习惯,即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危害性,想走出误区也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尤其是有一些人还没有明确认识到隔代教育存在的诸多隐患。所以,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应该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讨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或者说如何矫正隔代教育造成的诸多隐患?

1.要提高对隔代教育危害性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很重要。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和新闻出版等宣传机构,在隔代教育问题上,加大力度进行讨论,尤其是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传播新的教育理念,让民众知道隔代教育的危害的严重性。

2.承认隔代教育的存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是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现实,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首先,努力提高老人的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很多老人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科学性,不清楚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因此,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经常沟通,年轻的父母要向长辈传达现代育儿的观念和知识,而祖父母也要善于吸收新知识,双方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其次,家庭、街道和社区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街道和社区等都应该积极关心隔代教育问题,有条件的街道和社区可以把隔代教育的老人和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大家在一起互动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又能让老人们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3.发展多种形式的幼儿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现在,我们的社区不仅幼儿园少、规模小、环境差,而且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如果社区幼儿园遍地开花、收费合理、环境优雅、教学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社区居民就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事实上也就冲淡转移了隔代教育。

4.可以建立隔代家长学校,利用这个平台向更多的家庭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游戏活动。

5.在农村,应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父辈不在身边的儿童提供食宿便利,让隔代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四、结语

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教育。社会各个方面都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综合管理、优质服务、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李石华.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篇6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剖析

虽然如今的大学教育形式繁多,但是,对大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评仍以考试为主。考试作为检查教师教学效果、督促学生学习、测评学生学习成效的最直观手段,具有严肃性、权威性、真实性及公平性[2]。然而,近几年考试作弊之风有增加之势,其后果轻则打击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重则严重影响学风和校风;而且学生考试违纪、作弊的不良记录也会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诚信度等产生极大影响。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动机、手段和解决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研究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研究内容多数着眼于学生诚信、学校考试制度方面,没有从深层次挖掘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危害,以及探求如何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制止这一现象的产生。笔者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考试作弊现象,以某一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群体,采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动机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试图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和建议,为高校完善考试制度,推进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基础资料。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某学院五个专业大二、大三、大四的在校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次调查,按照班级发放问卷,采取无记名在选项下打钩的方式,共发放问卷650份,实际回收610份,回收率达93.8%。具体调查内容设计如下:

a:作弊倾向

a1:想过或看到过别人作弊但是自己未作弊

a2:作弊过但是未被发现

a3:从未想过

B:作弊动机

b1:基础差想要侥幸过关或家里的压力大,平时学习不用功

b2:评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保送研究生

b3:心理不平衡

b4:出于同学义气帮忙

C:作弊手段

c1:夹带纸条

c2:同学间相互传条、抄袭

c3:写在文具盒里、桌面上或计算器

c4:利用手机

c5:其他

D:作弊态度

d1:赞成

d2:反对

d3:无所谓

e:监考教师履行职责

e1:宣读考场纪律、重新安排座次

e2:清理考场、查验证件

e3:发现有作弊倾向而给予警告

e4:监考认真,不干与考试无关的事,如说话、接打电话、看书报等

F:对策及建议

f1: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f2:改革考试方式,考核形式多样化

f3:加强考务管理,严格监考制度

f4:加强教学改革

二、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

1.考试作弊行为普遍化且作弊手段多样化。

有20.4%的大学生坦陈在考试中有过作弊经历但是未被抓住,40.1%的学生有“想过或者看到过别人作弊而自己未作弊”的隐性动机,有39.5%的大学生“从未想过作弊”。从作弊手段看,学生作弊手段呈现多样化,除了最常见的夹带纸条、同学间相互传条抄袭外,还有用无线耳机、喝水瓶、笔管等来作弊,甚至有学生直书选项中所提及的手段太落伍。从作弊动机看,有73.2%的学生认为“基础差,想要侥幸过关”或者“家里的压力大,平时学习不用功”,有26%的学生为了评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保送研究生,25.6%的学生为了“同学义气”作弊,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这种哥们义气所占比例更高;15%左右的学生作弊是由于心理不平衡,别人作弊未被发现且获得高分;也有部分学生对作弊动机是多选。总体看,基础差平时又不用功学习的学生作弊比例较高,而且作弊手段中夹带纸条也是最常见的。

2.监考教师履行职责和学生对作弊的态度的调查。

有59%的学生对作弊持反对态度,但是有29.7%的学生对作弊的态度是“无所谓”,对作弊持赞成或者弃权的比例较低。学生认为绝大部分教师严格执行考务管理,但是也有极少数教师监考不认真履行职责,对作弊的学生视而不见。学生提到的对策最多的是改革考试方式,采用开卷或增加理解发挥性的试题。部分学生也提及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和教学改革,认为学校在加强教学手段、授课内容和监考出题环节有必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3.考试作弊科目的调查。

从查阅考试违纪备案表和走访学生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考试作弊主要出现在难度相对较大的公共必修基础课,如高等数学、英语、化工原理等,专业课、选修课科目出现作弊现象相对较少。然而,近几年全校选修课如现代化学导论、市场学等也渐渐出现作弊的倾向,可见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日益严重。

三、作弊原因分析

1.现行教学手段、授课内容的影响。

现行的教学手段基本是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法。多媒体授课具有直观、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但利用不足,大量的信息一概而过,留给学生思考和接收信息的余地少,使得一部分学生因跟不上进度而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统计中可以发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作弊率较高。另外,由于专业知识更新慢,一些学生产生了“学非所用”、“学而无用”的思想,但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和为了取得学位而冒险作弊。

2.制度和体制的问题。

在现行的学分制教育制度下,学生考试通过就可以获得学分、避免重修或学籍处理,而且在奖学金评选、优秀干部、保送研究生等方面也是以学习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这一切对学生来说,都是有实际利益驱动的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使得一些学生不论基础如何都会程度不同地铤而走险,侥幸过关的想法普遍存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不仅学习差的学生作弊,平时学习很用功,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时也会加入作弊行列。

3.考试内容与方法的影响。

考试内容教条僵化和命题方式单一,是导致大学生产生作弊动机的又一原因。首先,多数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或考前所划定的范围和重点,考试丧失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有些学生认为平时可以不努力,依靠考前死记硬背甚至考场上作弊就可以蒙混过关。其次,命题形式单一,常见的命题形式仍然是填空题、判断正误题、解答题,这些题型最容易让学生产生作弊的念头;有些考试虽然是开卷,但是除了题量大,所有的内容都只是书本的“再现”。

4.监考老师对考试作弊的危害认识不够。

尽管学校有明确的考试制度和作弊处罚制度,但有些监考老师没有深刻认识到学生作弊的危害性,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来履行监考职责,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给伺机作弊的学生提供了可能。也有个别监考老师姑息纵容,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不严格处理。监考老师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后果很容易使学生滋生考试作弊的侥幸心理。

四、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发生的对策

1.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从根本上降低学生考试作弊动机的关键,这要求教师争取做到讲课有热情,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能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产生互动,引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创新的兴趣,学生从中会获得很大的喜悦和满足,从而产生很高的学习热情。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和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充分利用多媒体授课的优点,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把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吸引到课堂来,这样,考试作弊现象自然就会降低。

2.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事实上,考核形式、方法、命题、教师平时的课堂要求是一个系统工程。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促使学生取消作弊动机的另一个有效的措施。考核体系应以开放的、学用结合的考核模式来替代传统的考核方式,着重考察学生运用知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应根据不同性质和类型的课程,设计运用不同的考核方式;考试命题应以能力测试为导向,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尽量避免标准化教条式的答案,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才智发挥空间,以重点考查其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应随着课程进度进行分段考核考试,采用等级评价来替代百分制,采取平时表现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法,以减少学生对考试分数的敏感度,缓解学生面临的应考压力。这样学生会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情况下,轻松答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达到预防学生临时突击和作弊的可能。

3.建立考试约束机制,形成良好的考风。

对学生进行考纪教育,对监考老师宣讲作弊危害性的教育,提前做好防范和堵漏工作。对于作弊的学生必须严肃处理,对作弊未遂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监考老师应严格执行监考制度,监考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不给学生作弊可乘之机。学校对于失职的监考老师要严肃处理。良好的考试约束机制和加强巡考制度是杜绝考试作弊的有力保证。

4.加强诚信教育,健全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

开展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基本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考试作弊为耻,诚实考试为荣”的正确荣辱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弊作弊的危害,认识到作弊轻则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重则会被取消学位、开除学籍,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同时,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是新生要加强考风考纪的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对于高校来说,严肃考风考纪,一方面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另一方面还需要教学管理者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精心构建科学的考试制度,把执行和监督、审核和评价等纳入协调、有序且有效的管理之中。反思近年来呈蔓延趋势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可以发现这一现象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缘由。所以,要杜绝和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还得从教师、学生、考试制度、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推动考试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1]张贵珍,刘宪斌,王运花.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违纪行为处理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1.

[2]许春艳,周亚慧.浅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中国轻工教育,2008.1.

[3]夏晓天,李川.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形式、原因分析及对策.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4]汪筱兰.加强命题出卷研究促进高校考试改革.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

[5]左树强.大学生考试作弊心理的探究及预防对策.教育研究,2007.5.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篇7

有人说了我觉得智能教学一定是益处多余害处,其实未必,我们来看看其实智能终端对幼儿或者青少年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1、画面效果丰富,对于幼儿和小孩的接受反应速度还比较有限的群体来说,对他们的大脑是一种挑战,反而容易造成因为丰富的画面和快速的的体验,使得本来自制力几乎就没有的小孩完全无法集中精力,而跟随这智能终端不断变换的画面节奏走,完全没有了自制力自控力,而且小孩的接受能力非常有限,画面的频繁切换,让其根本无法全面接收完信息,就又需要很着急的去接收新的画面和信息,长此以往,不但没学到东西,还造成了急躁、注意力不集中的隐形习惯,给未来的成长落下隐疾。

2、智能终端会让孩子不爱交朋友,孩子会认为机器才是最好的朋友,自控能力弱导致对机器的沉迷,而不喜欢外出和交朋友,导致了性格孤僻,这都是机器给人带来的弊端。

3、智能终端很大的卖点是有丰富的游戏,游戏是造成孩子更容易沉迷的罪魁祸首,除非您的智能终端能有非常严格的保密手段,防止小朋友自己进入market或者Store安装游戏,否则游戏这个缺口迟早一天被打汛

4、对视力造成影响,小孩各个器官都处于发育阶段,长期地对着背光的设备,对眼睛会造成很严重的危害,包括设备的辐射和wiFi连接的辐射,虽然目前还没有100%的证实危害性,但荷兰的植物实验已经证实wiFi对植物生长会造成影响,对于人不论有没有影响,辐射多少影响着人体,还是能防则防。长期使用智能终端,小孩完全不参加户外的体育运动,身体健康由此也会有一定影响。

基于以上的几点,家长要非常注意,小孩对电子产品是非常热衷的,一定要合理的限制和规范使用的底限,才能有效的达到利大于弊的教育教学作用。

当然智能终端也有非常优秀的一面,就是可以大量的节省墨水和印刷品,包括所占据的空间,这点是不争的事实,智能终端让很多学习无纸化确实对于生活资源是做了有效的整合。这点我们需要感谢这些智能终端的出现。(但其实不断耗电很很多电子器件老化后的污染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如果有可能还是请保持传统的学习方式,虽然我也拥有智能终端,但绝对是为了让工作更方便)

智能终端我们到底是否要把他用在教育上,确实在社会和科学论证上都存在非常大的分歧,包括家长的接受度和消费能力,其实大量智能终端淘汰后的电子垃圾的污染产生,从长远来看,并不是提倡绿色地球低碳生活锁倡导的。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篇8

目前法学专业课程考试中存在着不少弊端。(1)考试动机日趋“功利化”,学生为“学分”而学。法学专业课程的考试是法学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功利化”的应试教育的考试只是为考试而学习,唯分数论。对学生来说,考试目的只不过为了修够学分,获得毕业文凭和学位。从而导致学生选课的目的是攒够学分,并不考虑选择的课程是否适合自己,所以学生中常流行这样的话语:“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基于这种功利的心理,学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因此,上课不记笔记,下课不复习,考前加班突击就成为一种常态。其结果就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是为了考试而被动的学习,考试成了负担,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当考试结束之后,学生也将这门课程遗忘了。大多数学生对于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不能很好地掌握与运用。(2)考试形式不科学,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法学专业课程考试形式主要是:闭卷考试为主,开卷考试很少;笔试考核为主,口试很少;理论考试为主,实践操作很少。期末采用闭卷笔试仍是大部分法学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所采用的主要方式。这种考核方式只注重于考查学生的法律理论知识,忽视学生法律实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考核。仅凭期末考试难以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一次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公正的。这种考试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法学专业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得到法律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法学理论、法律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而这一切很难从一次闭卷笔试中得到真实和全面的体现。(3)考试内容单一,偏重知识点记忆、缺乏能力考核。目前的法学专业课程考试,“侧重于知识点考核,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师划定的范围、重点,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考核普遍不足,以致于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成为目前大学生学习情况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只能形成‘接受—复制性思维,不能形成‘创造—发散性思维’,其结果只能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2]在大多数的法学专业课程考试中,题型多以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为主。这样的专业课程考试,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分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考试内容一般遵循课本和教师的教案,只强调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容易束缚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此种考试方式也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突击复习,投机取巧。这样的考试模式使得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授,轻视或忽视对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可能导致学生对法学专业基础知识不求甚解,只是囫囵吞枣、断章取义式的死记硬背,最终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社会对于职业法律人才的需求。

2法学专业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思路

2.1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考试的目的在于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考试是双向的教学活动,它既是对受教育者知识掌握和实际能力的考核,也是对教育者工作态度和教学能力的检测。因此,树立正确的考试理念才能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3]传统法学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是笔答考试,考试也只在期中和期末举行,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也以期中、期末成绩按照一定比例得出,教师和学生追求的只是结果,而往往忽视过程。其实,科学的考核应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提高过程,这个过程从开始学习该课程时就已经开始,即所谓“寓考于教”,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接受考试和检验。“法学人才培养的观念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重知识教育向加强能力培养转变。尤其是,普通院校的法学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应该清晰明确地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而且应该是广大基层所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4]过去传统的考试方式重理论和书本知识,轻司法实务能力,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实务能力或动手能力也很低,这不能不说是法学教育的失败。因此,法学专业课程考试一定要紧紧围绕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不能好高骛远。

2.2改变考试形式的单一性

为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应改变当前法学专业课程考试中闭卷考试作为最主要考试方式的现状,应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特点,灵活运用闭卷、开卷、笔试、口试、答辩、论文、法律实践等多种考试形式和方法。如笔者在本校《法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中,对考试方式也尝试了变革。通过三个转变,即考试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试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引导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改革,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强化平时学习、小组学习讲授在学期考核中所占的比重。改变原来的平时、期中、期末的1∶2∶7的成绩比重,使学生平时学习和小组学习讲授的比重占到50%,也就是平时、期中、期末的3:2:5的成绩比重,有效激发学生平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期中考试时,改变以往出几道题开卷考试的传统模式,进行全新的口试方式。教师提前准备口试题目近100道,然后学生提前抽取考试顺序,考试时按顺序选择口试题目,激励学生在口试前对前一部分内容进行有效的复习。此外,在另一个班期中考试加入了法律影评分析,让学生边看相关主题电影边就电影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并限时写出观后感。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定时思考的能力。该班的期中成绩按照影评分析和口试两项计算。小组授课成绩评定由两部分组成:教师负责对每个人授课表现给予评判,而每一小组的分数由其他小组派出的评分员评定。最后每个人的小组授课表现由教师评定(占70%)和小组打分(占30%),这样也督促每一小组的团队协作。因为小组打分要计入每一个人的成绩,而这一组所有小组打分都是相同的。以上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符合了现代教育的流行趋势———“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小组学习,将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形成了组内人员合作、组间竞争的新局面,使评价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5]改变传统的课程成绩由期末考试决定的做法,一门课程的总成绩应由多重考核方法构成。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不仅可以解决“一考定乾坤”的弊病,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心理压力,也能够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使考试更加客观、公平、合理。

2.3考试内容侧重能力考核

长期以来,大部分法学专业课程考试由任课教师根据教材和讲义来确定考试内容,这实际上就将考试内容限定在比较狭窄的范围内,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只记笔记,逃课的学生在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背书就可以过关,甚至有些学生从未上过课,考试却能得高分。这样的考试,一方面无法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打击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把考试内容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窄,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改革考试内容,就是要树立适应法学人才培养的现代考试理念,按照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宽厚的知识基础的要求进行考试,应该把考试内容定位在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上,即考试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

3深化法学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几点建议

3.1树立现代考试管理观念,重塑新型“学习观”

考试改革不仅是形式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改革。“树立全新的考试管理理念,以现代考试理论支撑教育考试工作。现代考试指导思想主张考试要将拓宽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融为一体,采用综合的、灵活的、相对的评分办法,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引导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6]因此,必须要树立新的考试观,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试模式,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考试不仅要考知识,更要考能力、考素质,建立以培养合格的法律事务人才为目标的科学考试体系。

3.2构建现代考试方式,适时推进机考模式

当前,学生课程考试发展趋势是实现考试的智能化———大规模试题库的计算机网络考试模式。“智能化考试系统是传统考场的延伸,它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广阔空间,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考试,大大简化了传统考试的过程,可以实现自动化组卷、教考分离以及考务工作的全自动化管理;运用计算机强大的分析与运算能力,可以更好地对教学结果和学生成绩进行客观和公正科学的评价,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通过智能考试系统的随机出题功能,为每个学生设计不同的试卷,从而有效预防作弊。”[7]它具有传统考试形式无法替代和比拟的优势。现有发展趋势表明,考试的标准化、智能化已成为当今考试的发展方向,当前国内外许多课程考试,都已实现或基本实现了智能化。在法学专业课程的考试中,要适应时展的需求,探索大规模试题库的计算机网络考试模式。

3.3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以多样化的方式杜绝考试作弊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篇9

1、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阴平阳秘),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

2、为了补偏救弊,为佛教争得更大发展空间,北宋僧人契嵩在融合儒释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他选择以“孝”为突破口,对佛教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力图找到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

4、所有这些替代的组合,构成一个补偏救弊的系统。

5、最后,针对这种大学入学考试方案的不足,本文设想了通过完善本科生转专业制度作为大学统一入学考试的补偏救弊之策。

7、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地补偏救弊,这也是实事求是嘛。

8、苟不自其本页图之,则亦仅能补偏救弊,偷为一时之治而已矣。

11、在教育上,应发挥补偏救弊的功能,对弱势者施予更多的援手。

12、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

14、认真总结,可达到补偏救弊的目地,更有利于我们的工作。

15、我们要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补偏救弊,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

16、我们的研究成果存在很多错误和漏洞,必须及时补偏救弊,否则将前功尽弃。

17、说明协调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

18、我们一定要看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确有补偏救弊之益,但如果认为西方文明已完全丧失了自我更新的机制和能力,身处绝境而有待儒学的拯救,则不免将极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0、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割裂学术之间的传承关系,认识到自己的成绩乃是以前人的成绩为起点,对前人学术补偏救弊的结果,充分肯定了前人的成绩,表现出深刻的朴素历史主义思想。

21、而且,以儒学为传统资源而形成起来的现代人权意识,更会以其独具价值对欧美式的现代人权意识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从而对当今以至未来人类的人权思想与人权事业作出贡献。

22、一代大师,在学术思想上有创辟,彼必具有一番济世救世淑世教世心,而又高赡远瞩,深思密虑,能补偏救弊,推陈出新,发掘出人人心中所蕴藏所要求之一个新局面与新花样。

24、应该说,我国文艺学研究中由价值论倾向向科学论倾向的转换带有某种必然性,就实际情形而论,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是一种补偏救弊之举。

26、其实,问题不在批评本身,而恰恰在于批评观念的不由自主地改弦易辙,虽然有时是为了补偏救弊,但矫枉过正仍然是当前批评的症结所在。

27、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的立场,任何文化都不应该偏离这样的一种立场,一旦如此,则必然要进行文化上的补偏救弊的工作。

29、中医药膳以此为据,巧妙合理的利用五味之偏性以调整脏腑之偏颇,补偏救弊从而使五脏之间恢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30、同样,他们力图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成就的现代性补偏救弊所立足的智慧资源也明显是源自于中国传统的。

智能化教育的利弊篇10

1、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阴平阳秘),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

2、为了补偏救弊,为佛教争得更大发展空间,北宋僧人契嵩在融合儒释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他选择以“孝”为突破口,对佛教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力图找到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

4、所有这些替代的组合,构成一个补偏救弊的系统。

5、最后,针对这种大学入学考试方案的不足,本文设想了通过完善本科生转专业制度作为大学统一入学考试的补偏救弊之策。

7、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地补偏救弊,这也是实事求是嘛。

8、苟不自其本页图之,则亦仅能补偏救弊,偷为一时之治而已矣。

11、在教育上,应发挥补偏救弊的功能,对弱势者施予更多的援手。

12、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

14、认真总结,可达到补偏救弊的目地,更有利于我们的工作。

15、我们要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补偏救弊,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

16、我们的研究成果存在很多错误和漏洞,必须及时补偏救弊,否则将前功尽弃。

17、说明协调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

18、我们一定要看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确有补偏救弊之益,但如果认为西方文明已完全丧失了自我更新的机制和能力,身处绝境而有待儒学的拯救,则不免将极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0、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割裂学术之间的传承关系,认识到自己的成绩乃是以前人的成绩为起点,对前人学术补偏救弊的结果,充分肯定了前人的成绩,表现出深刻的朴素历史主义思想。

21、而且,以儒学为传统资源而形成起来的现代人权意识,更会以其独具价值对欧美式的现代人权意识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从而对当今以至未来人类的人权思想与人权事业作出贡献。

22、一代大师,在学术思想上有创辟,彼必具有一番济世救世淑世教世心,而又高赡远瞩,深思密虑,能补偏救弊,推陈出新,发掘出人人心中所蕴藏所要求之一个新局面与新花样。

24、应该说,我国文艺学研究中由价值论倾向向科学论倾向的转换带有某种必然性,就实际情形而论,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是一种补偏救弊之举。

26、其实,问题不在批评本身,而恰恰在于批评观念的不由自主地改弦易辙,虽然有时是为了补偏救弊,但矫枉过正仍然是当前批评的症结所在。

27、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的立场,任何文化都不应该偏离这样的一种立场,一旦如此,则必然要进行文化上的补偏救弊的工作。

29、中医药膳以此为据,巧妙合理的利用五味之偏性以调整脏腑之偏颇,补偏救弊从而使五脏之间恢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30、同样,他们力图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成就的现代性补偏救弊所立足的智慧资源也明显是源自于中国传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