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09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篇1

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o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国土资源部于1999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的通知》,并制定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该通知实施以来,对于贯彻矿产资源法,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源头管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十多年来,随着矿业权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方式的规范化不断推进,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编写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认真总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现状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方式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新要求下,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编写与改进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编制开发利用方案的目的和意义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是采矿权人取得采矿许可证前置条件,是国家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源头管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主要手段。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拟开采矿山从技术、工程和经济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多方案比较,确定资源的利用方案、产品方向、利用率及效益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从矿床开采、采选工艺、生产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三废”处理等方面提出可行方案,为矿山企业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对资源的科学利用进行综合论证,量化各项生产经济指标,为政府管理部门对矿山企业实施监督提供重要依据;三是提供矿业权评估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有效实施矿业权有偿授予,维护矿业权公平交易的主要依据。

二、当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1、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和对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过简或缺失

根据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要求,开发利用方案重点对资源储量利用、产品方向进行论证,并从矿床开采、采选工艺、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方案,来实现已确定的资源利用目标,要求对工程项目扼要综合评价,并提供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编写内容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基本相同,技术经济评价环节稍低于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当前,除国家项目和外资项目外,大多数矿山企业都没有对矿山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从某种意义来讲取代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但是,较多时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对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和技术经济评价仅是一笔带过或缺失。由此导致方案矿山建设规模、设计利用资源储量的确定等都缺乏充分的理由。另外,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作为矿山企业宏观决策依据,自然要对资源如何利用、怎样发挥最大效益、如何合理地建设矿山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依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相关技术经济指标对矿山企业实施监督,比如根据项目投资额的大小确定矿山企业最小注册资金等,都必须有经技术经济评价的指标数据。由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时对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和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是必要的。

2、矿山安全设施及措施要求模糊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虽然主要是对资源的利用、开发效益、产品方向进行重点论证,对资源的开采方式、工艺、矿山安全、设备选择等只是一个宏观设想方案。但初步设计、开采方案与安全技术措施或开采设计与安全专篇均是在开发利用方案已确定的前提下,对资源的开采方式、工艺、矿山安全、设备选择等进行综合设计。根据矿山安全相关要求,矿山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当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对矿山安全设施及措施要求不明确,而初步设计等提出更合理的设计方案,出现较大改变时,必然会影响到矿山企业按照方案实施,返过来必须重新编制开发利用方案。另外,矿山安全设施及措施的投入应作为矿山投资的一部分进行估算,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对此未作明确要求,由此,较多方案在编写矿山安全设施及措施要求时较为模糊。

3、“设计利用资源储量”合理性论证不够严谨

地质报告提交资源量一般分为经济基础储量、边际经济基础储量、次边际经济资源量和内蕴经济资源量。方案编制过程中往往不加分析论证,对地质报告提交经济基础储量、边际经济基础储量和内蕴经济资源量全部作为设计利用资源储量利用或依据设计规范对内蕴经济资源量进行可信度系数调整后加以利用(《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煤矿露天矿设计规范》和《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均对此作了相关规定)。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作为矿山企业宏观决策和政府管理部门实施监督依据,对内蕴经济资源量全部作为设计利用资源储量或进行可信度系数调整后加以利用,显然是不够严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替代,自然要对项目的可行性作出经济评价,在对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同时自然确定了矿山资源量的经济类别,由此,对内蕴经济资源量的利用与否应该在进行充分的技术经济评价后加以确定,属经济的、边际经济的加以利用,属次边际经济的就不采用。

4、矿山建设规模过于注重委托方要求

合理的矿山建设规模是根据具体矿山资源储量规模、矿床赋存条件、开拓运输方式、采矿方法、工艺流程、设备和市场等条件,综合考虑投资、生产成本、矿山服务年限、投资回收期、矿山就业人数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等确定的。特别是露天矿山,在产品堆场能够满足要求情况下,开采技术条件和市场因素对矿山生产规模的制约大大降低,设备选型、折旧与矿山服务年限成了确定矿山建设规模的主要因素。

然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时往往注重委托方要求,未对矿产品市场进行有效调查,忽略了设备利用率和人工效率,随意确定矿山建设规模,甚至为了降低方案的行政管理审批级别与编制资格级别降低矿山的设计规模。特别是露天建筑石料矿山的方案编制时,往往会人为的将矿山建设规模定在略低50万吨/年,甚至出现小数点后两位数的设计生产规模,而从主要生产设备的产能考虑,显然是不最合理的。从多年的矿产储量动态监管情况反馈,较多的建筑石料矿山产能远远大于设计的生产规模,当然这样的方案是不切实际的,也无从谈起指导矿山生产了,更不要说为政府管理部门对矿山企业实施监督提供重要依据和提供矿业权评估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有效实施矿业权有偿授予,维护矿业权公平交易了。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的改进

1、增加“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评价”章节,加强技术经济评价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不但技术上要可行,而且经济上必须合理。建议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中增加“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评价”章节,对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评价编写内容和工作深度作出规定。根据基建工程量、设施、设备、占地等估算矿山建设投资,计算年销售收入、总成本费用、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和投资总额、投资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投资还本期限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初步可以判断项目经济上是否可行。从而进一步论证方案确定的生产规模、设计利用资源储量等指标是否合理。

2、增加“矿山安全设施及措施要求”章节,明确矿山安全设施及措施要求

建议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增加“矿山安全设施及措施要求”章节,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阶段就应根据矿山建设条件及生产特点,分析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确定应配套的安全设施以及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3、加强矿山现状研究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提高开发利用方案的合理性

矿山建设规模、矿产品方案矿床开采、采选工艺、生产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三废”处理等方案的确定均与矿山现状和矿产品需求相关。只有对矿山现状和矿产品需求充分了解后,才能提出符合矿山实际、合理可行的相关方案。

4、严把编制资格审查关,通过各种渠道的组织培训,提高开发利用方案编制的专业技术;严把方案审查关,提高开发利用方案质量。

四、总结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实施已有十多年,随着矿业权交易市场的逐步完善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方式的规范化不断推进,特别有是矿产资源有偿取得制度实施以来,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的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对当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应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中增加“投资估算及技术经济评价”和“矿山安全设施及措施要求”章节,完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使编写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真正成为矿山企业宏观决策、政府管理部门对矿山企业实施监督和矿业权评估重要依据,成为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益,指导矿山有序、高效、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主要技术性文件。

矿产资源的开采事关社会、环境、资源、安全等公共的利益。地矿行政管理、方案编制与评审的部门要切实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要有科学、客观、公正地态度去编制与评审开发利用方案;对采矿权人来说,开采必须走规范化、集约化、科学化的路子,实实在在的按照开发利用方案去实施开采,以保证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其资源、社会、经济与环境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篇2

关键词:矿山资源;危机;产业经济;发展

1矿产资源的概念及基本理论

1.1矿产资源基本概念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我国80%以上的能源及工业原材料来自矿产资源,其总量位居世界第三,而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属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矿产资源(水资源除外)其储藏量是有限的,供给量也是有限的,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随着不断开发利用而不断锐减,它具有可耗竭性。“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对资源的不断开采利用会使某种矿产资源的储量逐渐趋于零。换言之,当该种矿产丰度不断降低,开发成本不断上升,以致需求数量趋于零时,就达到了耗竭状态”。

1.2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美国数理经济学家哈罗德·霍特林(HaroldHotelling)于1931年提出了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认为矿产资源的耗竭是一个矿产连续不断消耗的动态过程。从内涵上来看,矿产资源的耗竭既具有数量上的相对性,又具有质量上的绝对性。

数量上的相对性,是指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量的不断增加,某些矿产资源基础会逐渐削弱、退化,甚至最终耗竭。但为了实现矿产资源在功能上达到可持续开采利用,许多国家都一直致力于新的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确保在某种矿产资源耗竭之前,可以寻找到新的具有经济价值的可替代资源。因此,当前矿产资源的数量只是相对性的减少。

质量上的绝对性,是指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过度、过速的开采和消耗,矿产资源的质量逐渐恶化。长期以来,由于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和服前利益的驱使,许多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采取粗放型的利用方式,“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总是首先选择埋藏浅、品质好的易采矿开发利用,而又常常乱挖滥采,从而造成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消耗和严重浪费,最终导致矿产资源总体质量的下降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污染。矿产资源耗竭的这些特征,使得它在服务社会时必然带来可利用价值的损失。

2矿产资源危机的表现

2.1不合理开采问题突出随着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巨大需求和盲目超强度的开采消耗,矿产资源将会逐渐耗竭,这也就意味着可供给后代人开发利用的资源储量越来越少。矿产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①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利用率普遍偏低、浪费严重、消耗剧增、存量锐减。煤矿只有23%,铁矿只有45.4%,十大有色金属矿分别只有23%-72%。在综合利用方面,采矿回收率只有30%-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在1953-1986年的33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6.8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期能源消耗增长14.1倍,生铁消耗增长23.4倍,4种有色金属消耗增长3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矿产资源的巨大消耗之上的。②资源不合理及无序开发带来环境污染严重。污染、浪费、高能耗引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可持续发展观来看,矿产资源的耗竭性必然涉及到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代际配置的公平问题。所以,当代人在享用矿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时,有义务和责任因超额消耗矿产资源而向后代人的价值损失付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每一代人都需要且有权使用这些资源。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大量使用和消耗矿产资源,把本应该留存给后代人使用的矿产资源提前支用,这将严重影响了后代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2.2矿产产权管理、产权转让的混乱、不健全①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规定:境内所有矿产资源均为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主权,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矿产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或矿业权包括探矿权、采矿权)、行政权三者混淆,以行政权、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矿产资源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缺乏协调,造成了权益纠纷迭起。②矿产资源资产产权转让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是由矿产资源资产产权不明确、资源无偿使用制度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在存在矿产资源资产产权市场的情况下,要根据谁能提供更多的租金,也即谁能更有效地使用矿产资源这一经济学的效用原则来决定矿产资源的使用权。在不存在矿产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条件下,使用矿产资源的效用原则难以体现,一来由于现行的矿产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的产权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矿产资源谁就垄断资源的使用权状况,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来各种隐形的、变相的、非法矿业权交易和转让普遍存在,致使国家的大量矿产资源资产流失,流入企业或个人的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统一制定矿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2.3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不合理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不合理包括:①现有的资源税计征依据不合理。②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的征收,没有反映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回收水平、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等。。

2.4缺少统一合理的资产价格体系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矿产资源资产价格体系,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不同计价方法其资源价值不同,有的资源价值包含矿产资源原始价值、普查勘探费用和合理利润;有的只包括普查勘探费用、合理利润。尽管矿产资源评估价值不完全等同于其交易价格,但它是资产交易价格最重要的基础,众多的计价方法导致了矿权转让时,定价混乱,普遍出现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现象,造成了国有资源资产的大量流失。

3矿产资源产业经济发展的出路思考

3.1重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培育与建立随着工业和人口的发展,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出现了资源短缺和大规模浪费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矿业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近些年,世界各国都纷纷致力于对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中。所谓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对因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生态资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矿业城市的发展机会受限制而给予一定的补偿,用于对所造成损失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当代人在享用矿产资源所提供的服务时,有义务和责任因超额消耗矿产资源而向后代人的价值损失付费。有限的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每一代人都需要且有权使用这些资源。当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需要而大量使用和消耗矿产资源,把本应该留存给后代人使用的矿产资源提前支用,这将严重影响了后代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实行矿产资源耗竭补偿费的实质是因当代人的不合理开采而对后代人造成损失的价值补偿。

3.2规制和理顺产权管理关系及规范产权市场在目前的多级政权体制和所有制结构下,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只能是国家,应该按照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矿产资源,各种经济主体有偿取得矿产资源的经营权。所有权和产权不是一回事,所有权强调的是法律规定的所属关系,而产权是法律规定的经济利益主体获得经济效益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专属。“多重产权”使所有权产生不确定性,从而挫伤产权主体对资源投资的积极性,或诱发过度开采和短期行为,或引起法律纠纷。只有产权明晰并给予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占,市场交易行为才具有可靠的基础。因此国家应该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将矿产资源的管理纳入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使矿产资源资产真正成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实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补偿机制的力度,维护国家所有权,保障企业的产权安全。另外,需要积极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

3.3积极改革现行的矿业税费制度①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为权利金。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都是从量计征,本质都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都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利益实现形式,所以应将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合并,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不仅解决了目前对资源税的争论,也保证了国家从矿产开采中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②修改矿山企业增值税的税项计算,解决增值税负担过重问题。在有关文件中将“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物质和能量的产业”定义为第一产业,世界各主要矿产国都普遍将矿业划为第一产业,也要把矿业回归到第一产业,同时根据第一产业的特点,对现行的增值税税率进行调整,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将矿山企业交纳的权利金、基本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加入矿山企业成本核算,降低增值税税基,彻底减轻矿山企业的负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矿业投资者的积极性,而且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

3.4持续完善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体系目前对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有不同的观点:或以发现成本为主,或以成本法结合收益法,或以收益法为主,或认为主要受供求关系的调节等。矿产资源资产的价格(p)如前所述应包含资源原始价值(p0)和普查勘探等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p1)两部分,并要考虑勘查风险、矿藏埋深、矿石品位、矿石结构、采选冶难度、交通条件、储量及储量级别等因素。为了便于价格管理,解决资源价值价格严重背离的事实,可以比照建筑定额方法,制定全国或省区的各类矿种的基本价,再考虑上述实际因素乘以调整系数(t),用公式表示为:p=(p0p1)×t,p0、p1的确定一般采用收益法。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篇3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包含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地球科学大辞典》中给出了广义概念,指将共生、伴生的矿产资源与开采利用的主要矿种同时采出,再通过选矿和其他手段,将综合开采出的主、副矿产中的有用组分,尽可能地分离出来,产出多种价值的商品矿,即通过一物多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消除“三废”污染的科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方式。其内涵不仅包括共生、伴生、尾矿等废弃物的合理利用,还包括主矿的开发利用。狭义的概念仅指对共伴生矿、尾矿及矿山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综合利用的水平和程度可由综合利用系数、综合利用率(狭义)等多个指标反映。综合利用系数指矿石中实际回收的有用组分个数与全部有用组分个数之比,综合利用系数只反映了综合利用的广度,并不反映利用的深度。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指采选利用的共伴生矿产量(矿物量)占开采动用的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矿物量)的百分比。单一指标均只能反映综合利用的一个侧面,并不能反映矿山整体的综合利用情况。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影响因素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影响,突出表现在科技水平、思想观念、地质工作程度、资源供需形势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

1思想观念

思想观念决定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在新型资源观的指导下,矿山企业的管理者充分意识到我国当前面临的严峻资源形势,将企业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就会以科技为引领,主动同科研院所联合,积极探寻最为科学合理的矿山开采方案和选矿工艺流程,加大技术工艺的研发投入和装备的升级换代力度,努力提高其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自觉开展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在旧的资源观指导下,矿山企业一味追求最大利润,存在采富弃贫、采主弃富、大矿小开各种问题,甚至采用淘汰落后工艺私采滥挖、越界开采,不仅造成宝贵资源的巨大浪费,还破坏了环境,总体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比较低,造成储量的快速消耗,这种粗放的发展模式不仅违背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还限制了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消弱资源的保障能力。

2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主要通过对矿山采矿方法、技术、装备,选矿工艺、流程、设备、药剂等的作用影响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总体科技水平提高,促进矿山企业采矿方法、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装备的升级换代,相同储量消耗采出更多资源,提高采矿回采率。同样,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选矿工艺的改造,流程的优化和药剂的优选,相同入选矿石量选出的矿产品(精矿)更多,提高选矿回收率。除此以外,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可以使难采资源变为可采资源,难选矿变为可选矿,增加可利用资源的数量。

3综合勘查与评价程度

综合勘查与评价程度决定了对一个矿体的了解程度,勘查程度越高,对矿体形态及资源赋存情况掌握得越清楚,进而依据其布置的采准工程和巷道也就越科学合理,丢矿的可能性也就越小,从而采矿回采率也就越高;对矿山共伴生资源评价得越全面,选矿工艺流程设计也就越为合理,尾矿所含的有用组分也就越少,选矿回收率也就越高。因此,综合勘查和评价是实现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必要条件。

4矿产品供需形势

矿产资源的供需形势体现的是市场对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影响。当某一矿产品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局面,矿产品价格高涨,矿山企业为获取更多利润,会自觉加强管理、更新设备,提高开采回采率,加大低品位矿的利用;在选矿环节,矿山企业会通过优化选矿工艺、流程和改进洗选设备、药剂,降低入选品位,提高选矿回收率。反之,当市场上矿产品供过于求时,矿产品价格走低,矿山企业为降低采选成本,确保利润空间,往往会采富弃贫、采主弃副,造成资源浪费。

5矿山企业管理水平

矿山企业管理水平对节约与综合利用也有重要影响,如果矿山管理机构健全,设置有专门的地质、采矿、选矿管理机构和技术人员,建立起矿山储量动态监测机制,各类资源储量资料齐全,动用、采出、损失量和“三率”管理资料台账清楚、规范,在开采过程中,适时进行补充勘探,对资源赋存和开采状况掌握清楚,将有利于及时调整开采计划,提高开采回采率。反之,如果矿山缺乏地质、采矿、选矿管理机构和技术人员,未建立其储量动态监测机制、台账不清,则开采的随意性较大,易导致丢矿,降低开采回采率。

6政策环境

低品位矿、难选矿、尾矿同一般意义的矿产相比,有用成分少,选矿成本高,其利用与否与矿产品市场价格直接相关,存在较大的风险,国家对开展综合利用的各种优惠政策则能极大降低其风险。主要包括财政补助、税收优惠、贷款贴息以及用地和资源配置倾斜等相关政策。在较优惠的政策环境下,矿山企业开展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有利于提高“三率”水平。

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

1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尽管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在《矿产资源法》、《民法》、《循环经济促进法》都有相关条款,但大多数法条都是原则性、政策性的规定,缺乏下位法的具体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如《矿产资源法》中第3、7、29和30条均涉及节约与综合利用,但都是原则性的要求,具体内容、程序、权利、义务规范及法律效力都没有具体规定。另外,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同工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具有显著的差别,其内涵不断扩大,不仅包含共伴生矿、尾矿的综合利用,还包含低品位矿、难选矿的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律关系处于法律调整的盲区。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使矿山企业开展综合利用无法可依,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积极性,同时也给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监督管理和执法带来一定困难。

2矿产资源节约意识不强,尚未树立新型资源观

当前我国矿山企业经营者的节约意识整体还不强,采富弃贫、采主弃副、随意丢矿等现象时有发生,小型矿山企业尤为突出。企业经营者未能深刻意识到我国严峻的矿产资源形势,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相结合,长期延续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掠夺式的开采。节约观念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

3缺乏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标准体系

综合利用工作虽然已倡导多年,但并未形成规范的标准体系,更未能对矿山设计建设形成重要约束,致使矿山企业综合利用实施和考核过程中标准不一,制约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的持续开展和有序推进。

4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数据支撑

在我国经济发展统计体系中没有关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基础数据统计,国家层面尚未开展过全面的综合利用现状调查与评价,当前使用的数据资料不仅分类比较粗,而且数据质量不高,很多是早期的数据或者是估算的数据,不利于提出科学的政策措施,更不利于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措施做出实时调整。

5矿产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方向不明,投入不足

由于尚未开展过全国层面的综合利用现状调查,对全国矿山企业整体的科技水平也未进行过深入分析,只是矿山企业同部分科研院所进行的个别项目合作,未能在全国层面统筹矿业科技发展,导致国家科研资金在矿业科技领域的支持方向不明,进而投入相对较低。同时,由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矿山企业缺少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的动力和积极性,在综合利用的前瞻性技术开发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大多数资源综合利用只停留在简单易行的技术上,缺乏能够使资源整体高效综合利用和大宗高值利用的原创性技术研发。

对策建议

针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影响因素和我国当前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尝试从政府层面、协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1政府层面

1.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明确矿山企业的主体责任和对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明确废石、尾矿等矿山废弃物的所有权,以及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资源开发的界定和要求。

1.2广泛开展矿情宣传,促进矿山企业树立节矿观念

矿山企业是节约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的主体,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区域内矿山企业经常性地开办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专题讲座和培训班,组织中小企业到节约与综合利用较好的企业学习经验等。

1.3建立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加强监督考核

尽快形成出台一批规范企业节约与综合利用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完善“三率”标准考核体系,强化政府引导和推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准入门槛。将“三率”标准作为矿山开发利用方案审查、矿产资源开采年度检查、矿山督察等的重要依据,强制新建矿山采用高于规定标准的先进技术和工艺。

1.4定期开展矿产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评价,实现多库衔接

当前,我国正在组织开展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与评价工作,并建立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数据库。随着工作的深入,应逐步建立综合利用年度评估和信息机制,实现数据库的动态更新,并实现同我国矿产资源储量数据库、开发数据库的衔接,建立包涵储量、开发、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完整数据系统,为矿政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持。

1.5加大矿产综合利用科技投入,解决关键共性难题

在全国重要矿产资源“三率”调查评价基础上,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对矿业科技水平进行总结分析,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科技部门统筹矿业科技发展,准确把握制约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共性关键问题,并应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方面力量,尤其发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机构的技术人才优势,围绕开发低品位、难处理矿产和尾矿资源的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等设立专项课题开展研究。矿山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加强同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委托相关科研院所对矿山采选技术工艺进行评估,提出适应资源禀赋特点的最优采选方法和工艺。

1.6设立矿山企业技改专项资金,加快先进技术推广转化

2010年起国家设立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专项,奖励了技术设备先进、节约与综合利用较好的矿山企业,树立了一批示范工程,总结形成了一批先进的技术工艺,大大提高了优秀矿山企业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实施节约与综合利用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巩固扩大专项成果,鼓励规模小、实力弱、技术水平低下的矿山企业改进技术工艺,升级采选设备,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建议国土资源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设立“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改专项资金”,以资金扶持或贴息方式对进行技改的矿山企业进行支持,加快先进技术、装备的推广转化。

2行业协会层面

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一种民间组织,具有了解行业、贴近企业的优势,是联结政府管理部门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须加强行业自律和行业内先进适用技术的总结,并通过组织现场会、推介会、行业年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广,引导和帮助矿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篇4

【关键词】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形势;实践;机制

矿产资源是工业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及物质能量流的载体,其后续产品状况及其在社会生产、消费、流通、分配中的运行与国民经济各领域息息相关。加强和完善矿产资源宏观调控,认清调控形势,总结调控实践,建立调控机制,对于新形势下构建矿产资源管理长效机制、保障国民经济平稳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产资源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与环境

“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深入推进,矿产资源保障压力日益加大,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凸显,矿产资源管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形势紧、任务重。

1.矿产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保障压力加大

一是矿产资源储量呈减少趋势,从国内已探明储量来看,我国45个主要矿种到2020年可以保证消费需求的仅9种,其中铀、铁、锰、铬、铜、铅、锌、铝土矿、镍、铂族金属、金、钾盐、金刚石等13个紧缺矿产的供需形势尤为严峻,国内保障能力不容乐观。二是矿产资源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201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达37.5亿吨标准煤,比2009年增长22%;其中,石油消费量达到5亿吨,比2009年增长30%。我国精炼铜、铝、铅、锌、镍、锡的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三是主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持续攀升高。2013年我国铝土矿、钾盐对外依存度超过50%,石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逼近60%,铜对外依存度超过70%,铬对外依存度高达97%。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粗放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

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偏低,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低20%,尾矿利用率不到10%,采、选、冶总回收率比国际水平低10%至20%。二是矿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当部分矿山企业在产业链中处于低层次的原料生产和加工端,出现初级产品出口与深加工制品进口并存的现象。三是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大,全国每年各类矿山排放废水30亿吨,排放废气5400多万立方米,矿产开发产生的废石、尾矿、废渣等固体废物以每年约10亿吨的速度增长。

3.矿产资源管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

一是矿产资源配置的虚拟化程度不断增强,金融资本对矿产资源配置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矿产资源的投资需求和财富需求影响和冲击着对矿产资源的实体需求,并通过预期和反身性机制影响矿产资源供需和全球均衡。二是全球矿产品市场垄断程度加剧,一些跨国矿业公司控制了全球大多数优质资源、储量和产能,极大增加了供应风险。例如,淡水河谷、力拓及必和必拓三家公司铁矿石出口量,智利国家铜业、必和必拓及英美资源三家公司铜矿出口量占全球贸易量比重均超过60%。三是以矿产资源定价权为核心的全球矿产资源竞争格局已经形成,一些矿业发达国家和国际大型矿业集团,利用自身的金融优势获得国际矿业资本市场和矿产品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形成矿产资源价格垄断现象,同时由于我国在国际矿业市场上缺乏定价权,包括稀土、钨等优势矿产资源贱卖现象十分严重,贸易争端接踵而至。

二、矿产资源宏观调控的探索与实践

自中央赋予宏观调控职能以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积极探索实践矿产资源宏观调控,形成和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在保障矿产资源供需平衡、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和引导矿业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

1.完善供应政策,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和结构优化

近年来,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探索完善资源供应政策、保障矿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矿产资源形势分析和监测统计工作,统筹调控矿业权投放数量、结构和时序,实行矿产资源开采总量控制,出台矿产品收储计划,启动实施矿产资源战略储备工作等,不仅有效保障了国民经济运行对矿产品的需求,而且有效抑制了部分工业行业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促进了结构调整。

2.加强规划管理,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布局

规划是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是调控总量与结构最有力的手段。当前我国正积极研究编制第三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首次颁布实施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全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四级三类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已经形成并全面落实。通过规划实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积极推进,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矿产资源供需保持了基本平衡,矿山结构和布局得到了优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取得了积极进展。

3.推进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规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实现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制度,是维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举措,也是矿产资源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2005年以来我国全面开展了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行动,2009年起又开展了新一轮矿产资源开发整合行动,打击无证勘查开采,关闭破坏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企业实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年度检查制度,开展“三率”检查、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和矿业权实地核查等。通过整规、整合工作的开展,治散、治乱、治本取得重要进展,矿山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矿山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篇5

关键词:矿产资源;矿产资源资产;循环经济

abstract:therestrictionofresourceshasbecomeanimportantbottleneckduringtheprocessofdevelopingabetter-offlifesocietythroughoutthecountry.asfortheexistingproblemsinthemanagementofmineralresourcesassetsandthe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mineralresources,thepaperprovidessomerelevantmeasurestoutilizemineralresources,developcirculareconomy,perfectcapitalizedmanagement,realizefundamentalchangeineconomicgrowthpattern,alleviatecontradictionofresourcesrestrictionessentially,improvequalityandcompetitivenessofnationaleconomy,etc.

Keywords:mineralresources;mineralresourcesassets;circulareconomy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我国80%以上的能源及工业原材料来自矿产资源,其总量位居世界第三,而人均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属资源十分紧缺的国家。矿产资源(水资源除外)其储藏量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资源,并随着不断开发利用而不断锐减。矿产资源将成为21世纪末、下世纪初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管理不当,将使国民经济发展因资源问题而处于瓶颈状态,因此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实行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对国有矿产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合理开发利用,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矿产资源资产管理现状

(一)产权管理混乱,部门之间条块分割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矿产资源法》规定:境内所有矿产资源均为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地表或地下的矿产资源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在实际生活中,矿产资源所有权、经营权(或矿业权包括探矿权、采矿权)、行政权三者混淆,以行政权、经营权代替所有权管理,国家所有权受到条块的多元分割,国家作为矿产资源资产所有者代表的地位模糊,产权虚置或弱化,各种产权关系缺乏明确的界定,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缺乏协调,造成了权益纠纷迭起。

(二)矿产资源资产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严重

矿产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中的短期行为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1)矿产资源的开发不合理、利用率普遍偏低、浪费严重、消耗剧增、存量锐减。煤矿只有23%,铁矿只有45.4%,十大有色金属矿分别只有23%-72%。在综合利用方面,采矿回收率只有30%-35%,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在1953-1986年的33年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6.83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期能源消耗增长14.1倍,生铁消耗增长23.4倍,4种有色金属消耗增长35倍,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矿产资源的巨大消耗之上的。(2)资源不合理及无序开发带来环境污染严重。

(三)产权转让市场和法制不健全

矿产资源资产产权转让的市场机制不健全。这是由于矿产资源资产产权不明确,资源无偿使用制度所派生出来的问题。在存在矿产资源资产产权市场的情况下,要根据谁能提供更多的租金,也即谁能更有效地使用矿产资源这一经济学的效用原则来决定矿产资源的使用权。在不存在矿产资源产权转让市场的条件下,使用矿产资源的效用原则难以体现,一方面由于现行的矿产资源产权关系缺乏灵活的产权转让方式,导致谁占用矿产资源谁就垄断资源的使用权状况,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各种隐形的、变相的、非法矿业权交易和转让普遍存在,致使国家的大量矿产资源资产流失,流入企业或个人的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家统一制定矿权流转的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四)缺少统一合理的资产价格体系

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矿产资源资产价格体系,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不同计价方法其资源价值不同,有的资源价值包含矿产资源原始价值、普查勘探费用和合理利润;有的只包括普查勘探费用、合理利润。尽管矿产资源评估价值不完全等同于其交易价格,但它是资产交易价格最重要的基础,众多的计价方法导致了矿权转让时,定价混乱,普遍出现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现象,造成了国有资源资产的大量流失。另外,我国矿业目前处于“找矿不如采矿的,采矿不如冶炼的,冶炼不如深加工”的现状,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在探采阶段得不到实现,而是向下游深加工企业流转。

(五)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不合理

现有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不合理包括两个方面:(1)现有的资源税计征依据不合理。税法规定,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确定资源税的课税数量分为两种情况,生产产品销售的纳税人以销售数量为纳税数量,自采自用的纳税人以自用数量为纳税数量,这使得已经开采出来但没有销售的或没有自用而积压的矿产资源无需交税,等于变相地鼓励过度开采,造成积压和浪费;(2)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的征收,没有反映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回收水平、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等。

二、走循环经济道路的必要性

(一)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涉及矿产勘查、矿产采选、矿产加工和矿产利用等不同的部门和产业。矿产资源的勘查、采选、加工、利用四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来看,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有:(1)矿产资源开发粗放,资源浪费严重;(2)矿产资源加工深度不够,回收率低;(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多伴生、共生组分是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4)矿业管理体制落后,矿产资源管理相对薄弱。

(二)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它既要求物质在经济体系内多次重复利用,进入系统的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循环过程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达到生产和消费的“非物质化”,尽量减少对物质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消耗,又要求经济体系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可以为环境同化,并且排放总量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循环经济实现“非物质化”的重要途径是提供功能化服务,而不仅仅是提品本身,做到物质商品“利用”的最大化,而不是“消费”的最大化,并在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同时,大幅度地减少物质消耗。同时经济体系各产业部门协调运作,将一个部门的废弃物用作另一部门的原材料,从而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进而形成“最优生产、最优消费和最少废弃”的社会。总之,循环经济物流模式可以认为是“资源——生产——流通——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运行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三)循环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21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在这样的形势下,是继续沿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带动经济的高增长,还是通过发展新经济,以高新技术来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地成为中国的重要抉择。循环经济则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要求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基本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三、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矿产资源资产管理对策

(一)加强循环经济地方法规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

首先,政府应制订必要的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确保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偿利用,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惩罚力度。一方面要严格限制污染企业的建设,从源头把关,以避免新建项目转手就成了限期治理项目;另一方面,积极利用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明确企事业单位和消费者的经济责任,改革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并提高收费标准,改变目前企业缴费买排污权的现象,并将逐步引入污染税或环境税,把一部分排污费改为在原料和产品环节征收污染附加税等。

其次,有关部门应研究制定抑制资源过度消费,有利于企业开展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及税负转移政策;研究制定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公共财政支持政策;研究进一步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和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能源价格预报制度;研究制定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纳入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并在贷款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对能源消耗高、污染重的产品和设备课以重税,强制实施高耗能产品淘汰的政策。

(二)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资源节约观

要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政府组织、个人群体对在矿产资源资产管理中走发展循环经济道路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的认识。在矿产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从地域、矿种、行业多维度来探索和推进“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资源节约观,强化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矿产资源的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节约等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三)理顺产权、规范管理、实行产权管理

在目前的多级政权体制和所有制结构下,矿产资源的所有者只能是国家,应该按照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矿产资源,各种经济主体有偿取得矿产资源的经营权。所有权和产权不是一回事,所有权强调的是法律规定的所属关系,而产权是法律规定的经济利益主体获得经济效益的权利。在市场经济中产权必须明确定义,并且专属。“多重产权”使所有权产生不确定性,从而挫伤产权主体对资源投资的积极性,或诱发过度开采和短期行为,或引起法律纠纷。只有产权明晰并给予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占市场交易行为才具有可靠的基础。因此国家应该按照资源管理与资产管理并重的原则,将矿产资源的管理纳入国有资产进行管理,使矿产资源资产真正成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实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补偿机制的力度,维护国家所有权,保障企业的产权安全。

(四)积极培育和完善矿业权市场

1.在各省(区)、市尽快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矿业权市场交易机构或场所,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交易体系。无论是一级市场的矿业权出让,还是二级市场的矿业权转让,都应该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实行进场交易、规范操作。真正实现矿产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可以全面清理国家出资已探明的矿产地,摸清各省乃至全国概查以上、至今尚未设置矿权的矿产地分布情况,为积极推进探矿权、采矿权招标和拍卖做好基础工作;并对符合条件的一律实行招标、拍卖出让矿业权。

2.对进场交易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要有必要的资质要求。发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使探矿权、采矿权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方案优化的企业转移。

3.对进场交易的标的,要符合规范要求。探矿权对应的勘查区块范围以经纬度1’*1’为基本单位区块。每个勘查项目允许登记的最大范围都有明确规定,并且必须达到规定的最低投入以后方可交易(转让)。采矿权对应的开采范围必须有经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批准或备案的地质勘探储量报告。勘查范围或开采范围必须无矿权纠纷。

4.大力培育发展社会化的矿业权评估、信息服务、、法律咨询、经纪等中间机构。目前,我国矿业权中间机构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为事业单位,业务范围狭窄。社会化的矿业权中间机构很不发达,有的省(区)只有少数几个这方面的社会中介机构,严重制约了矿业权市场的发展。为此,一方面要加快矿业体制改革的步伐,现有矿业权中间机构要尽快与政府脱钩,使之成为真正独立的社会法人;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多种经济成分的社会化中间机构,鼓励企业、私人、社会组织和外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矿业权评估、信息服务、、法律咨询和经纪等业务。

(五)改革现行的矿业税费制度

首先,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为权利金。矿产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都是从量计征,本质都体现了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都是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利益实现形式,所以应将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合并,实行国际通用的权利金,不仅解决了目前对资源税的争论,也保证了国家从矿产开采中得到公平合理的补偿,维护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权益。

其次,修改矿山企业增值税的税项计算,解决增值税负担过重问题。在有关文件中将“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物质和能量的产业”定义为第一产业,世界各主要矿产国都普遍将矿业划为第一产业,也要把矿业回归到第一产业,同时根据第一产业的特点,对现行的增值税税率进行调整,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将矿山企业交纳的权利金、基本建设投资和固定资产折旧费加入矿山企业成本核算,降低增值税税基,彻底减轻矿山企业的负担。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矿业投资者的积极性,而且会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大科技投入。

(六)完善矿产资源资产评估体系

目前对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有不同的观点:或以发现成本为主,或以成本法结合收益法,或以收益法为主,或认为主要受供求关系的调节等。矿产资源资产的价格(p)如前所述应包含资源原始价值(p0)和普查勘探等劳动投入形成的价值(p1)两部分,并要考虑勘查风险、矿藏埋深、矿石品位、矿石结构、采选冶难度、交通条件、储量及储量级别等因素。为了便于价格管理,解决资源价值价格严重背离的事实,可以比照建筑定额方法,制定全国或省区的各类矿种的基本价,再考虑上述实际因素乘以调整系数(t),用公式表示为:p=(p0+p1)×t,p0、p1的确定一般采用收益法。

参考文献:

[1]遇华仁,梁钰.基于循环经济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J].中国国土资源,2006(2).

[2]陶建华,厉福荣.矿产资源领域走循环经济之路探索[J].中国矿业,2006(1).

[3]马伟.矿产资源税收制度研究[J].会计实务,2006(4).

[4]谭旭红.关于我国矿产资源税费体系改革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6(6).

[5]汪应宏,汪云甲,杨敏.我国推行矿产资源资产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有色金属,2001.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篇6

【关键词】矿产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0.前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证。而在矿山的整个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废液、废气及爆破产生的噪音,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甚至还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大量的事实表明,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而环境的不断恶化,又造成了资源的损毁。所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保护矿山环境的同时又要稳定矿山的生产。如今,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已经成为世界的焦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协调问题已是不可忽视的世界性问题。

1.矿产资源概述及利用现状

1.1矿产资源概述

我国的矿产资源特点是矿种齐全,储量丰富;资源总量大,但分布不均,资源地理和经济地理很不协调;浅、近、富、易、大型矿少,贫矿、难选矿、小型矿、地下矿多;开采条件多不如世界其他一些国家。

1.1.1地质条件复杂,矿种齐全,储量丰富

我国地域辽阔,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位于环太平洋活动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活动带的交汇点。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地壳运动剧烈,断裂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广泛而频繁,地壳结构复杂,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截止1995年底,我国已发现矿种168种,矿床和矿点20多万处,其中具有探明储量的有151种,矿产地2.3万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已知矿种比较齐全、资源配套条件较好的国家之一。

1.1.2矿产资源总量大,地区分布不均匀

我国地质发育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矿产资源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性。以我国三列东西走向山脉为例:天山―阴山及秦岭构造带在历次造山运动中,均受到岩浆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以稀土、镍、铬、铜、钼、铅锌、金、铁等为主的多种金属矿带;南岭构造带则成为我国著名的钨、锑、锡、铅、锌、汞等有色金属矿带。频繁的地壳运动,使褶皱隆起地带两侧的低洼地区发生过多次沉积旋回,形成了多期而丰富的沉积矿床。从地壳演化史得知,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成陆较早,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相对拗陷地带;而南方大部分地区成陆较晚,岩浆活动频繁而剧烈。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北方多煤、多石油等外生矿床而南方则多有色金属等内生及变质矿床的主要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为资源合理配置及利用带来了许多困难,但相对集中,也为大规模开采和建设区域性矿产基地提供了便利条件。

1.1.3部分矿产贫矿多,富矿少,某些重要矿产资源短缺

在我国已探明的151种矿产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矿种的品位都不高。例如:我国铁矿探明储量300多亿吨,保有储量531亿吨,居世界第三位。但这些铁矿大多是品位仅为25%~30%的贫矿,平均品位不足34%,贫矿约占总量的95%,绝大部分铁矿石需经选矿加工才可入炉冶炼,可供直接用于炼铁、炼铜的富矿极少。再如铜矿,含铜在1%以上的只占36%,而大于2%的仅占6%左右。此外,锰、银、钼、硫、磷等重要矿产也是贫多富少。金刚石、铂、铜、铬、锰、钾盐等大宗矿产的探明储量明显不足,属我国的短缺矿种,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及今后经济发展的需要。

1.1.4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我国由于地质条件复杂,成矿的叠加作用比较显著,很多矿床都是由多种矿物共生或伴生组成的综合性矿床,尤以内生金属矿床最为突出。例如:我国的钒矿储量居世界首位,但91%的钒分散在其它矿床之中,以钒为主的矿床仅占9%。攀枝花铁矿是由40多种化学元素、20多种矿物组成的伴生矿,其中钴的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钛储量占全国的80%以上。“镍都”金昌矿区含有镍、铜、钴、铌、金等10多种贵重金属,同时也是我国铂族金属最丰富的蕴藏地。江西漂塘钨锡矿也含伴生矿物60多种。尤其我国选矿技术较其他国家落后,给金属与非金属的选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2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吸收现代技术,并密切与生产工艺相联系,才能提高矿产综合利用率。近几年来,我国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主要表现在:

共伴生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我国已经建成六大共伴生矿产资源基地,如金川过金属共生矿、包头白云鄂博多金属共生及稀土矿等。从矿业部门来看,有色金属行业大部分共伴生有价元素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利用。尽管如此,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矿产资源的有效利用仍有很大差距。

工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199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45.6%,比1991年提高9个百分点,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51.7%。

再生金属回收利用。据统计,1985-1995年累计回收价值总值约为77亿元,累计回收废钢铁3亿多吨,废有色金属750万吨,报废汽车165万辆,这不仅为我国基础材料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原料,同时也减轻了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另外,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制建设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已制定了一系列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法规。这对推动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关系的讨论

2.1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矿产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一些企业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管理,不但使矿产资源大量流失,还使环境进一步恶化。

矿产资源开发对植被、水系、土地的影响。由于大量采矿活动,很多矿区的生态平横遭到破坏。因为矿山在剥岩、采矿、选矿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地貌,毁坏了植被、草场,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原本秀丽的山川变得千疮百孔。根据相关资料,我国因采矿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大106万hm2,草地面积26.3万hm2。矿区要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引起地表下降、地下岩石破裂、及山体滑坡等地质问题。如金属、非金属采用所用的崩落采矿法,均对矿区的山体及地下岩石造成一定程度破坏,引起大面积采矿地区地面下降。

矿产资源开发中固体废弃物的影响。矿产开发中所产生的废石主要指煤矸石、冶炼渣、炉渣及选矿时产生的尾矿等。这些废石排放后,堆积于矿区,不仅侵占了大量的国土资源,还对河道造成堵塞,易形成泥石流。

2.2矿山环境保护措施及建议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矛盾是个长期存在的,国家环保法的颁布和资金的投入,矿管和环保队伍的建立已在大型国有矿山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大量的乡镇矿业环境保护意识差,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制定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长远计划。在资源开发上,理顺国家矿山、地方矿山和乡镇矿山的关系,以国有矿山为龙头,组建矿业集团,提高整体技术、管理水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建立现代化管理制度,优化产业结构,矿产应向采、选、冶及材料的加工联合企业发展,一定要积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这样环境治理就会多方面得到改善。

加强环境治理工作,提高对尾矿废石的利用率。各个矿产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矿山开采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管理,对矿产资源开发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另一方面要学习先进的废石处理技术,提高对矿区废石利用,有效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实行生态环境经济补偿政策。强化人们的矿区生态保护意识,摒弃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不等价交换等短期的经济发展。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3],对生态环境造成直接影响的企业,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使矿山开采企业能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提高开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采矿、选矿、冶金技术水平,是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减少矿山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应该增大科技投入,广泛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在提高效益的同时降低环境的污染。

3.结语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仍需要加大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力度,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尤为重要,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无污染的开发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必然趋势,通过各种途径,如提高开采技术、制定合理矿山规划方案等,是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问题的关键。只有认清形势,科学规划,才能使矿产资源开采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立伟梁云峰张晓宇.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J].有色矿冶.2007.23(4):77-79.

[2]马静.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3):151-153.

[3]陈凯马丽芳.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J].轻金属原料矿山.2006.

[4]尹志福戴惠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协调问题探讨[J].湿法冶金.2004.23(3):138-139.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篇7

[关键词]节约矿产资源对策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今后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资源短缺和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日趋加剧。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重视节约资源、有效利用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一、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中浪费现象问题

1.矿产资源开发粗放,资源浪费严重。据统计,我国从1949年~2004年间累计产煤约360亿吨,但所消耗的煤炭资源却高达1000亿吨,白白扔掉了640亿吨煤炭,按2004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计算,这些浪费的煤资源够我们使用38年。在矿产工业生产过程中,从1952年~1998年,我国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8.6倍,而能源、生铁和水泥消耗分别增长了16倍、26.3倍和54.8倍。由于技术原因,铁矿中的共生、伴生矿产资源无法回收利用,资源浪费严重。加之一些矿山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采矿过程中采富弃贫,使资源浪费现象更加严重。

2.矿产资源加工深度不够,回收率低。从现代化的工业技术水平看,原矿石只能算作半成品,而为了充分利用矿产资源,提高矿产资源的使用价值,节约运力,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经济效益,矿山企业在完成采矿的同时,还应进行矿产资源的深加工。以煤矿为例,开采的原煤要由洗煤厂洗选加工,生产出精煤,精煤的质量好,能够满足现代工业用煤的要求,从这一点上,煤矿就可以获得高出几倍于原煤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综合利用洗煤过程中的其它副产品(混煤、煤矸石),而我国大部分矿山只注重数量,不在乎质量,对开采的原矿石只进行简单的加工,就急于出手,且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不能进行综合回收利用,不仅减少了本企业的收益,更主要是浪费了国家资源,污染了环境,给社会带来了无穷的后患。所以在实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时,应注重提高技术含量,采用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技术。

3.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例如有色金属45种主要组分仅可回收33种,综合利用率为33%,总回收率为30%左右,比国外低20%;黑色金属综合利用率为30%~40%。而在日本,综合利用率达76%~90%。

4.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在发达国家,废钢铁、废铜、废橡胶回收利用率都达到了90%,而我国废钢铁回收利用率仅为45%,废铜回收利用率为30%,废橡胶回收利用率为40%。

二、我国资源浪费严重的原因

1.矿产资源产权不清。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为了保护矿产资源,国家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仍未能解决破坏、浪费资源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矿产资源的产权不清,国家所有权虚置,矿产资源名义上国家所有,实际上为占有者所有。矿产资源本身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来源于其有用性、稀缺性,这就决定了为满足社会对矿产品的需要,优等、中等和劣等条件的矿产资源都必须同时开采。由于资源稀缺性和所有权的存在,开采者要取得资源的开采权,就必须付给所有者一定的开采费用,作为对资源耗竭的补偿,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租金。在同一市场上,由于同等质量矿产品的价值是由供求平衡时开采劣等资源边际成本决定的,因此,开采中、优等资源与开采劣等资源相比,必然会有单位收益的增加,可以获得高于社会平均投资效益的超额收益(即级差收益)。由于优等和中等资源相对稀缺和所有权的存在,开采者在取得开采优等和中等资源权利时,不得不把级差收益交给资源所有者,即资源的级差租金。矿产资源的价值等于资源的稀缺性租金和级差租金之和,它应该是资源所有者的收益。我国矿产资源长期无偿开采,实际上是资源的所有者放弃了资源资产的收益。矿山企业过度消耗国家的资源而自己却不受任何损失,并且还能增加经济效益,这就助长了开采者为争获超额收益而开采优等资源、放弃开采较差资源的行为,造成资源人为的严重浪费与破坏。因此,资源长期无偿占有、使用和产权关系不清,是导致矿产资源损失、浪费的主要原因之一。

2.科技含量低。我国资源生产、消费等领域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十分落后,这是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重要原因。如我国目前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除少数国有大型煤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低,装备差,效率低。特别是乡镇煤矿,主要是非机械化开采。

3.管理落后。矿业管理体制落后,矿产资源管理相对薄弱。长期以来,我国的矿业行政管理权分散于11个产业部门,形成了“条条分割”,同时又归属于中央、省、市、甚至县级对国有、地方国有、乡镇集体和个体矿业企业管理形成“块块分割”,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没有摆脱产品经济旧模式的惯性和束缚,造成投资分散,部分矿山资金周转困难,甚至难于维持正常的简单再生产。地矿行政管理滞后,矿产资源管理相对薄弱,不能很好地执行事前管理,事中事后进行监督,致使有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混乱,采富弃贫,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统一规划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更难以研究制订统一的产业政策,因此不利于矿业的发展,更不利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的统一和协调,也必然影响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资源浪费的解决对策

1.推进矿业权的有偿使用。通过产权界定引导人们在更大程度上将外部性内在化,从而减少或消除外部性。根据我国的特点,实现矿产资源的产权界定可以通过实行有偿出让特定矿产资源的采矿权,即明确资源产权关系,对矿产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实现矿产资源的有偿使用。并据此原则进行税费改革,矿产资源补偿费是矿产资源开采者为获取采矿权而支付给矿产资源发现权人,用以补偿矿产资源勘查费用,实现发现权权益的一种支出。矿产资源消耗储量即可采储量,是矿产资源探明储量乘以可采率而得的,以消耗储量为依据计征矿产资源补偿费可以引导矿山企业为降低单位产品所分摊的资源补偿费,降低开采成本,来不断地进行技术更新,对矿产资源进行综合开采、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程度,避免按产量计征所造成的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的资源浪费现象。

2.加快技术进步,提高矿产资源的科技含量。具体来说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运用现代化的勘测技术,提高资源的开源能力。应用现代找矿方法和手段,提高找矿工作中的科技水平,把以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应用于地质勘查各环节,应用航测和卫星遥感方法,进行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2)对矿产资源进行科学采、选,提高矿产的采、选回收率,降低损失率和贫化率。(3)提高科技水平,增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所谓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指对采出矿石在选矿加工和冶炼过程中,综合回收各种有价值成分和元素。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篇8

一、云南金属矿产资源的现状

正如我们前文提到的一样,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优越,有着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并且云南省自身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生产体系,主要应用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加工方面。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以及加工已经成为了云南省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推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云南省的地理形态较为特殊,所以,云南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也依然严格的收到地质构造的限制。云南省西部,东部,中部拥有各自的地质构造,所以金属矿产资源也有很大程度不的不同,整个省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矿区。其中云南有很多矿业企业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中国属于前卫水平。其中部分金属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在国际上也是领先水平。但是整体来说,云南金属矿产资源的加工利用技术和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二、云南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金属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

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到,金属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一点消耗都是不能弥补的。虽然云南省拥有在全国中较为先进的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但是在国际中仍然属于落后的地位。有着极高的金属矿产量但是却有着较低的利用率。金属矿产资源的浪费主要表现在三个部分:(1)勘探过程中发生的金属矿产资源的浪费。在勘探金属矿产资源的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并未达到较高水平,并且受到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金属矿产资源的浪费;(2)开采过程中发生的金属矿产资源的浪费。云南的金属矿产资源在开采过程中造成的浪费是非常的明显的。并未按照有关指标采矿,即使采矿,采矿的回收率过低并且剩余矿产回收的并不彻底;(3)选冶过程中金属矿产资源的浪费。这个过程中的浪费主要表现在选矿的回收率较低。很多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较低。目前云南省内的很多金属矿产资源都属于多金属矿床,综合利用的前景非常广阔,但是由于技术受到限制,并未达到很高程度的综合利用,存在着很大程度的资源浪费。

2.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为严重

整个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对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时非常大的。大量的固体的废弃物的排放,会让大量的水源以及土壤受到破坏,如果情况严重,甚至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其中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土地资源的破坏。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一些地质灾害,并且破坏一些耕地,草地;(2)对水环境和水资源的破坏。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开采区的水平衡被破坏,主要表现在浅层地下水枯竭以及河流发生断流;(3)造成水土流失。随着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会造成原生地质的脆弱性,并且土壤被大面积的侵蚀。最终会形成一定程度的石漠化,这会严重限制云南省经济的发展。

3.金属矿产资源矿业内部的结构并不合理

云南省的金属矿产资源的矿业的加工程度较低,并没有具备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并且产品附加值较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都处于初级的阶段,这就导致后续的综合体系并不全面,金属矿产资源没有得到真正的高效地利用,也就是说金属矿产资源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企业生产的大多数都是含量较低的粗放型产品,这些粗放型产品的种类以及等级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国内外市场的要求。

4.云南金属矿产资源开发难度较大

云南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特,地处西南,是西南重省,整体的地理形态主要以高原为主,并且形态较为复杂,有些区域的交通并不方便。因为交通为题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金属矿产资源的开采成本的加大。此前就如我们前文提到的资金不充分,以及虽然云南省拥有在全国中较为先进的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技术,但是在国际中仍然属于落后的地位。这两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金属矿产资源并得不到较为充分的发掘,也就造成了现在很多闲置的现象。云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及一些沿海地区,也正是因为如此,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难度较大。

5.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没有外部资金的支持

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优越,有着丰富的金属矿产资源,但是我们在第4点提过,云南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特,形态较为复杂,有些区域的交通并不方便。在就导致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用在金属矿产的勘探测试方面,地质勘测需要比较高昂的费用并且不一定会得到回报,这也是很多的外商企业纷纷退步的原因。经过相关调查我们不难发现,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上外商企业的扶持力度较小。

6.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金属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每一点消耗都是不能弥补的。从19050年开始,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进行了将近50年的集中开发,当时并不完善的技术以及大量的浪费,造成了云南省内现在很多的金属矿产矿山已经处于了闭坑的状态,其中梅山以及里士就是由于过度开采导致闭坑状态的代表。

三、开发云南金属矿产资源的相关措施

1.强化环境保护力度

云南省在未来发展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时候应该要坚决落实可持续的战略发展方针,充分地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并且在不断发展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发展规划。要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方针,做到真真正正的两手抓,并且要切实的做到金属矿区的生态环境的保护,真正做到促进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作用,努力做到维持生态平衡,不留下难以治疗的祸根。

2.提升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水平

想要从根本上提升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使用率,就必须要提升相关企业的的技术,金属矿产资源属于稀缺资源,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先进的技术,增加其附加价值。减少粗放型产品的生成,鼓励企业提升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使用率,构建出来一套真真正正的完善的生产体系,用来促进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在为了生产量而生产量,而是要真正的去做精的云南省的金属矿产资源产品。

3.转换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开发管理方式

要从根本上改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就要做到善于引进外商资源,进行投资环境的改善。要根据国际先进的经验制定合理的矿业企业的发展的战略。并且要善于联手国际的知名的公司,面对外商的开发以及管理的方式要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云南省政府要利用机会,在不损伤我国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善于向优秀的外商企业学习技术。在适当的程度上鼓励外商企业利用合资的方式参与到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体系里来,这样不仅仅可以提升云南省金属矿产开采的技术并且还可以保证金属矿产资源的储备充分。要做到这点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要对外商企业的投资环境进行改善。我们要抱着开放的学习的态度面对外商企业参与到金属矿产资源开发体系中来这件事,不能固步自封,一味的拒绝外商企业,想要建立成体系成规模的金属矿产企业的开发战略方针,就一定要善于利用外商企业的技术;(2)要加强和外商企业的合作。企业要善于利用自己能利用到的所有资源,这个的前提当然是在合理合法并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如果在资金的筹措方面的确存在着不可逆转的困难,那么可以向政府申请一定的优惠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援助。云南省的企业善于通过资源配置加以政府资金的扶持,真正的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发展要立足国情明白云南省的实际情况,善于弥补云南省的金属矿产资源的不足,知道自己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技术,成立完善的因地制宜的新体制大力发展云南省的金属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4.强化云南省的地质勘探力度

想要增强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的勘探检测力度,就必须要筹措更加丰富的资金,资金的前提一定是市场的投资的整体氛围比较健康积极。这就要求很多金属资源企业必须要尊重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市场化运营的机制,有一套健康完善的的良性的勘探检测循环制度。我们必须要承认金属矿产资源的分布不仅仅在全国在世界上都是不平均的,并且目前的云南省受到了极大的技术的限制,很多方面是没有办法降低损耗的,这个时候的发展我们普遍受限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一些金属矿产明显不足的资源上面,云南省要学会进行资源的互补利用,善于利用国内以及国外的金属矿产资源进行资源的整合,也正是因为如此,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任重而道远。

5.强化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的法制化力度

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不仅仅需要科学化的体系性的开发,同时也需要强劲有力的法律保障机制。在保障金属矿采资源行之有效的管理的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必须要强化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的法制化力度。法制化的力度不仅仅能人公民意识到应该要珍惜保护自己现有的资源,树立正确的公共资源的保护意识,还会促进更好的社会环境,这样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金属矿产资源的高效开发。

四、云南省金属矿产资源要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

我们一直在反复提及金属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金属矿产资源是基础性。这就要求与云南省的金属矿产资源的发展一定符合中国目前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的国策。这要做的原因有以下方面:金属矿产资源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国民生产总值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赖着金属矿产资源的发展的。中国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稳步的上涨也离不开价格低廉,存储量大的金属矿产资源。一旦失去这些金属矿产资源,整个社会发展的经济制度都要为此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我们是不能承受的;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篇9

1生态文明与矿产资源管理机制

在矿产资源管理领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制度。我国矿产资源管理领域的制度主要包括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储量登记管理、矿业权管理、矿产资源税费管理、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等制度。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矿产资源管理制度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新的具体要求,我们必须沿着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需要,将两者有机结合,例如:把资源消耗、生态风险、环境损害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继续开展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完善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强化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

2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产资源管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矿产资源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矿产资源法律法规制度及体系在维护矿产资源国家所有权、规范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及促进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法》(1986)主要是为了满足对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的需要,侧重从管理角度规范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采,导致在立法目的上“重行政管理、轻权利保护”,存在产权制度设计不合理、矿业权权能不明晰且发展受限、矿产资源补偿费标准过低、矿业权与土地使用权的衔接不顺畅、行政监督管理职权冲突、矿产资源环境保护内容亟待完善等问题。

2.2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管理不到位自2001年全国范围内各级矿产资源的规划编制和实施陆续展开以来,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规划走上从无序混乱到有章可依的进程。然而,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对国内外能源和矿石等的需求依然十分强劲,可以预见,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将日趋紧张,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尽管我国已经陆续完成和启动第二轮、第三轮矿产资源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方式和制度依旧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指令的影响,未能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层面缺乏有效的配套制度予以支撑,仍然存在规划体系界定不清、规划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规划法律效力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规划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2.3矿业权市场建设滞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初步建立了矿业权市场,并制定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矿业权市场的发展。但是,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因此,造成我国矿业权市场建设中存在各地矿业权出让发展不平衡,做法不一致;矿业权市场主体不规范;矿业权退出机制不完善;矿业权市场中介服务机构不规范;矿业权市场监管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无疑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理念、技术相对落后当前我国已进入“四化”建设的关键阶段,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趋紧,人口压力并未缓解。但是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理念,矿产的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已不能适应生态文明背景下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与国际发达国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相比,尚存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和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

2.5矿产资源监督管理制度设计不合理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产权监督和行为监督。它主要是对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矿业产权、矿产勘探开发技术、遵守法律、遵守矿产规划等进行监管。从中可以发现,现行的矿产资源监管并没有针对矿山环境进行特定监督,只是把生态环境监管放在法律和规划的框架下,进行监督管理。这样会导致矿山开发企业只重视当前利益、生产效益和生产安全,忽视长远利益、社会效益和生态安全。对于涉及到生态环境有高危的相关矿产资源行业,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矿产资源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安监部门等的监管协作进行指导和规范,造成令出多门,难以区分主次,各部门之间在权力配置上互相交叉,导致部门职权不清,会降低生态文明背景下矿产资源的监管效率。

3生态文明视角下矿产资源管理机制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矿产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需要根据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进行多方面发展要求的具体制度设计。

3.1政治因素在我国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必须高举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政治因素对于一项管理制度的诞生有重要的影响。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主要受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方针政策等影响,她们决定了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前进方向。

3.2经济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项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并且在不断走向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两型社会贡献力量。矿产资源产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也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等要素对于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设计有着重要影响。

3.3文化因素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中华文化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文化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可见对人们的日常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管理机制的设计必然受到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比如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设计要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因为矿产资源管理的实现还是需要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而人的活动就要靠社会主义价值观来予以指导。所以,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设计要考虑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整合作用。

3.4社会因素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的取得,就必须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当前社会对于矿产资源管理的要求,即对良好的生态环境需求。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在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设计必须体现人民的呼声,维护人民的利益,把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改革后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的目标。

4我国矿产资源管理机制框架设计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建设中去。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政治建设中的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矿产资源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矿产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必须融入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和方法。

4.1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建设生态化,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现有矿产资源法律体系主要制定于上世纪80、90年代,其中有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在矿产资源法律体系中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观念,这些已经不适合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为此,应该实现矿产资源法律体系建设生态化,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首先,明确《矿产资源法》中关于矿产资源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法律责任的规定。现行的《矿产资源法》第32条第1款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防止污染环境。”但在法律责任章节中没有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条款,更没有对行政主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和矿山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应承担的责任进行规定。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矿产资源法》里应规定相应的矿业主管机关和工作人员以及矿业企业在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中应当承担的责任条款,重视矿业环境保护才能使我国矿业更加有序健康地发展。其次,《矿产资源法》环境责任机制的实行,也需要相关配套法规的完善。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不是一种单独的法律责任,需要通过很多法律手段来加以实现,例如加入矿产资源规划考核、环境保护保证金、环境影响评价、矿产资源监管等法律制度,同时在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责任中加强对环境保护方面法律责任的规定,确定破坏生态资源环境的责任追究机制,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备的责任体制,为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的矿业发展及矿业环境保护起到更坚定的保证作用。再次,统筹考虑《矿产资源法》与相关法律的合理衔接。做好《矿产资源法》与《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等在矿业用地、矿业权开发行政审批、水资源有偿使用等方面的衔接,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协调管理。最后,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立法,融入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促进矿产资源行业绿色发展,为制定有利于促进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政策,促进矿产资源行业的全面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

4.2完善矿产资源储量储备制度,突出矿产资源生态国情矿产资源储量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需求和生态保护所需能源、原材料的物质保证。我国的矿产资源储量管理领域涵盖矿产资源储量登记、动态监管、资源补偿费征收、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管理,以及对储量的矿业权评估备案、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料汇交等进行了延伸管理。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当前矿产资源管理现状综合分析,矿产资源储量管理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尽快组织力量完成以下工作。首先,在矿产资源储量登记方面,在全国范围进行全面清查,尤其是了解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矿产资源储量,包括了煤炭、铀、铁、铜、铝、稀土等重要矿产。在了解它们储量进行定量分析预测的同时,针对这些重要矿产资源产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也要充分调查,并在现有及可预见的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基础上实现对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其次,构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体系及其实施细则。再次,加强对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的管理,严格限制对重要矿产资源储量的压覆。最后,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制度。在实现国家资源安全的同时,也可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矿产资源空间开发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基础。

4.3实现矿业权市场管理动态化,融入生态文明理念矿业权市场管理是矿产资源管理的核心部分,对于实现矿产资源价值,优化矿产资源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我国矿业权市场出现的问题,应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规范矿业权市场的交易主体。生态文明背景下,矿业权市场的交易主体必须进行规范,这样既有利于建立有序合理的矿业权市场,同时可以明晰矿业权,促进矿业权流转,促进资金、技术等资源进入到矿业权交易市场,进而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其次,提高矿业权市场的准入门槛。矿产资源必须从从业年限、信誉水平、资本金额、满足的技术条件、环境评价等方面提高准入门槛。这样既可以防止对矿业权市场进行投机干扰,又可以借助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实现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提高整个产业的节能集约水平,实现绿色发展。再次,完善矿业权市场的退出机制。矿业权交易市场中,因政策调整,政府部门不能履行合同时,要退还受让方的矿业权价款,保障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为此,要制定退还矿业权价款的条件和办法,完善关闭矿山,退还矿业权价款具体规章制度,从而维护矿业权市场稳定,促进矿产资源行业的绿色发展。最后,重视矿业权市场上生态文明制度的建立。积极开展矿业权市场中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与矿业权交易的协调运行,并制定其相关规章制度。同时对一些达到开发利用条件的废弃尾矿和贫矿,也设立矿业权,并象征性收取一些矿业权费用,同时国家给予政策优惠和相关补贴,鼓励有实力的矿产资源企业进行开发,从而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

4.4健全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优化矿产资源开发格局生态文明背景下,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重要一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优化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明确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提高其法律效力。对《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中相关条文进行适当的完善,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矿产资源规划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其次,体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视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矿产资源规划工作要注意与国内外的资源价格走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潜在需求相结合。再次,矿产资源规划要统筹好本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规划制定前应深入了解规划制定地区的实际情况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实现矿产资源的动态规划,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代际冲突,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在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层面制定行之有效保障机制予以支撑。基层规划工作情况影响到上一级规划工作的贯彻落实,基层矿产资源规划是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的基础。解决基层规划工作遇到的问题,加大对基层(市、县级)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在经费和人员等方面的配置。如加大中央财政对基层适当扶持、加强对基层规划人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建立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配套监督监管机制,从而避免规划工作的低效率和权力缺乏制约而诱发的腐败现象,同时保障其依生态文明理念所制定的规划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加大矿产资源规划技术层面保障,特别是在基层规划部门和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完善基层规划工作信息处理与更新工作;建立规划信息系统与其他矿产资源管理系统的协作机制,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工作与其它矿产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衔接。

4.5矿产资源税费管理制度生态化,强化税收对生态调节作用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体系,缺乏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考量,不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矿产资源的耗竭。为此需要对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体系进行以下完善:首先,矿产资源税费立法的生态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理念,将生态文明的相关理念融入渗透到矿产资源税费立法工作中去。在矿产资源税费法律体系中,要体现诸如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建立循环经济的矿业市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其次,调整原有矿产资源税费种类。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矿产资源税进行合并,新资源税应完全用于矿山生态环境破坏和解决矿业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而不作为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重要体现。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则由设立矿产资源权利金和矿业权价款来实现。再次,构建矿产资源生态税费体系。设立或完善诸如生态环境保护税、矿山环境修复保证金等税费制度。并根据矿山开发环境评价结果,制定不同的税率,客观体现出破坏环境的经济成本,从经济角度来调节人们在矿山开发利用过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通过人们的趋利,来实现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也为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提供固定的资金来源。最后,完善矿产资源税费的管理,建立相关保障机制,实现相关环境保护税费的专款专用。对于专门用于矿产开发的税费,财政和税收部门应专设账户,同时定期对账户进行监督审计,以防挪作他用。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篇10

(一)目的与依据

1、规划目的:为贯彻“人口、资源、环境”基本国策,依法维护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益,实施《*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落实金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编制《*市矿产资源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2、规划依据:《规划》以《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水法》等法律和《*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等法规为依据,与《金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保持一致,并与本市相关规划相衔接。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央关于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和“开源与节流并举,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的总方针,以保护与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为主线,以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与市场配制资源为动力,应对入世挑战和机遇,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科技兴矿战略,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效益,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与时俱进,构筑有竞争力的优势矿产业,拓展矿产品的延伸产业,发展深加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严而又严地贯彻执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以保护和节约的要求指导开发利用,以开发利用的成效体现保护和节约。

2)坚持面向实际原则,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形成具有*特色的矿业经济。

3)坚持体制创新的原则,建立适合我市实际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培育、发展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合理布局矿山,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面向“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充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5)坚持“科技兴矿”原则。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矿产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6)坚持效益统筹、环境优先的原则,统筹矿业活动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总体效益。

7)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规划适用范围、期限、基准年

1、本规划适用范围为*市辖区域。

2、规划适用期限:近期,20*-20*年;远期,20*-2*0年。

3、规划计算基准年:*年;实施基准年:20*年。

二、规划背景

(一)自然经济地理条件与市域经济发展现状(略)

(二)矿产资源条件与开发利用现状(摘要)

1、矿产资源现状

市内矿产资源虽不丰富,但有特色。经过建国以来50多批次地勘部门和采矿企业所进行不同程度的勘查工作,已发现和查明具有工业使用价值和开发前景的矿产18种,以萤石、珍珠岩和建筑用砂、石、粘土资源为主,有各类矿床(点)84处,可供开发利用的矿床25处,其中大型矿床10处。全市矿产资源特点是;能源和金属矿产少,非金属矿占主导地位;非金属矿产中,萤石、珍珠岩以及砂、石、粘土占有重要地位;大中型矿床少,小型矿床(点)居多;工业矿床占有比例小。可开采利用的矿产多己开采。

全市查明并已上资源储量表的矿产只有萤石1种,矿床4处。

2、主要矿产资源:萤石、珍珠岩、沸石矿、耐头粘土矿、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建筑用凝灰岩、矿泉水、地热水。

除上述较主要矿产外,市境内还有陶瓷土、紫矿、玄武岩、花岗岩、膨润土、叶腊石、金、银、铜、铝、锌、钴、磁铁矿、褐铁矿、黄铁矿等零星产出。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矿产开发历史悠久,在已发现和查明具有工业使用价值与开发前景的18种矿产中,有萤石、珍珠岩、膨润土、陶瓷土、叶腊石、砖瓦用粘土、建筑用凝灰岩、建筑用砂、矿泉水等9个矿种,被不同程度地开发利用。目前市内矿产品深加工工业除萤石外,一般矿产品都处于卖原矿和初级加工产品状态。

(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略)

三、矿业发展思路与规划目标

(一)矿业发展思路与重点发展方向(摘要)

1、矿业发展思路:从市情和矿情出发,以市场需求和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资源条件为基础,经济效益为中心,按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原则,立足本市资源,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加大市场配置资源力度,有针对性的建立市场外较稳定的矿产品供应渠道,服务于“建浙中经济强市,创五金科技名城”。在适度开发我市优势的同时,调整矿山合理布局和优化产业结构,决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来工获得一时的经济涉外效益,建立一套严而又严的管理制度,走一条资源节约型、高附加值、生态环境型的矿业发展之路。

(二)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

20*-2*0年,*矿产资源工作总体规划目标是:在全面贯彻实施《*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和《矿产资源法》基础上,通过对矿产资源管理秩序的进一步整治与规范,矿业产业结构调整,依法治矿,科学办矿,规模开发,集约经营,实现矿产资源管理方式和利用方式,从资源粗放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从技术落后型向技术先进型转变;从损害环境型向改善环境型转变。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矿业权市场,逐步实现矿业权市场化和规范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个资源”,有针对性地建立市场外较稳定的矿产品供应渠道,促进矿业经济发展。

管理目标

1、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完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2、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进一歩整治和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全面贯彻实施《*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本《规划》为依据管理矿业活动,保障全市矿业资源管理秩序的健康发展。

3、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矿业权市场。实施矿业权依法有偿取得,公开、公平、公正,按国际贯例运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4、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金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本《规划》的要求,对我市粗放型小矿山进行全面整治,调整矿山布局和矿业结构,改变“多、小、低、散”状况。整治的重点是建筑用石料、砖瓦用粘土矿山,从我市以自产自销为主的现状出发。原则上在《规划》近期予以关闭。

5、从经济社会可持继发展高度,采取措施,减轻矿业资源开发利用对矿山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推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全面开展我市矿山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建立一套便于监督检查、考核、奖罚的制度。严格禁止在重要水库周边保护范围内的矿业活动。

经济目标(略)

矿业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目标

1、风景名胜旅游规划区,重要水库周边以及交通干线、旅游线路、河道、水系两侧可视范围内,禁止新办采矿点,已建矿山,在“十五”初期关、停、转迁。远期要求对停采的露采矿山,及时复垦还绿。河道采砂按水政部门有关规定办理。

2、为适应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露天采场必须距城市规划区周边1000米以上,一般城镇300米以上。重要输电线,通讯线路和国家测量标志等地的采矿活动,严格按国家有关法规、条例执行避让。

3、鼓励废物利用以及选矿用水的封闭循环使用。积极推广无粉尘、无废料的“绿色生产”新工艺,尽力减少对环境污染。

4、规划开采区和其他限采区域内需要保护的零星文物古迹景点、景观等保护目标,原则上要求在环境保护对象周边300米距离范围内,禁止新办矿山;逐步关停或转移现有矿山。

5、建立和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体系,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全程的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建立矿山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和防治系统,全市矿山生态环境整治和保护,复垦还绿等要求,按《*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和有关部门的规定执行,严格矿山自然生态环境的治理责任制。矿山的复垦或恢复植被率,近期达到40%;远期达到80%以上。

四、规划分区

(一)规划分区的原则和条件

1、规划分区的原则: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总原则指导下,规划分区的原则是:

(1)法律、法规准入原则,符合《*省矿产资源管理条例》的要求。

(2)符合省、金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并与市相关规划相衔接,有利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相互协调,综合发挥,效益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与《金华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分区相一致的原则,结合我市实际,合理确定分区。

2、分区类别及其条件:根据上述规划区划定的原则,划分为规划开采区(KC)、限采区(XC)和规划禁采区(JC)。划分三区的条件是。(略)

根据上述规划区划定的基本原则和规划开采区、限采区和禁采区划定的基本条件,规划分区共划定为6个规划开采区、3个限采区和7禁采区。在规划禁采区内,建设5个开采基地,包括建筑用石料基地3个,制砖基地2个。开采区总面积38.0平方公里,限采区总面积117.6平方公里,禁采区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共计274.9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6.3%。期中开采区和限采区占14.9%。

(二)规划开采区(略)

(三)规划限采区(略)

(四)规划禁采区

1、五指岩规划(省级风景名胜区)(C-1):面积约9.5K㎡。

2、太平水库禁采区(重点水源保护区)(C-2):面积约5.5K㎡。

3、乌辽山规划禁采区(市级风景名胜区)(C-3):面积约3.0K㎡。

4、市城区规划禁采区(C-4):面积约13.5K㎡。

5、方岩-杨溪规划禁采区(省级风景区、市重点水源保护区)(C-5):面积约26.0K㎡。

6、白云山规划禁采区(C-6):面积约14.0K㎡。

7、永祥规划禁采区(C-7):面积14.5K㎡。

此外,尚有划为禁采区范围的,诸如铁路,高速公路和高压线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应划为禁采区,由于在图上不便于标注,仅在规划在文本中给予表述。在《规划》实施中,必须同样严格遵照执行。

(五)其它地区(略)

五、矿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略)

(一)矿业开局

(二)矿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矿产品结构调整

六、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略)

(一)矿产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

七、实施规划的主要措施(略)

(一)完善规划管理体系,严格规划实施管理

(二)依法行政,强化监督管理

(三)深化矿业体制改革与创新,大力培育发展和规范矿业权市场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产开发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