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22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篇1

[关键词]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60-02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大转折,会宁由此名垂青史,闻名中外。会宁还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享誉全国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

一、会宁发展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优势

(一)会宁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地位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是长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四大聚集点”之一的会宁,从此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册。如今,会宁与瑞金、遵义、延安等革命老区同列为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以红军总司令部、会师门等一大批革命遗址和会师纪念塔、会师陈列馆、将帅碑林等为主体的会师园和长征胜利景园已经成为追忆红色岁月,继承、发扬长征精神的红色旅游胜地。

(二)会宁及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

会宁有红军会师楼、红军会师联欢会会址、红军总司令部、红军总政治部、红一方面军指挥部、红二方面军指挥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红军大学、红军演讲台及大墩梁战斗遗址、慢牛坡战斗遗址等一大批遗址、遗迹和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此外,会宁周边拥有十分有利的红色旅游资源,通过整合这些资源可以辐射周边红色旅游景点。会宁以东50公里有宁夏西吉将台堡,以南60公里是通渭榜罗镇,东北100公里有平川打拉池,是兰州―定西―会宁―静宁―六盘山―银川、俄界―腊子口―哈达铺―榜罗镇―会宁线路,延安―吴起镇―南梁―六盘山―界石铺线路的必经之地。

(三)会宁具有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

红色旅游的发展与其历史文化等因素有关。会宁是历史文化名城、古丝绸之路重镇,素有“秦陇锁钥”之称。县境内有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和齐家文化,还有牛门洞新石器时化古人类遗址、古城遗址及宗教遗址和以汉墓群为代表的古人类墓葬等历史古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围绕农耕文化和艰苦环境铸就的农家乐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多成分自然人文景观综合旅游线路。

(四)会宁区位优势明显

境内312国道、靖天公路和正在修建的平定高速公路穿越而过,将会宁融入了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省道309线横穿东西、207线横穿南北,现代化的交通条件使会宁的交通区位优势进一步得到彰显。

(五)政策扶持优势

2004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正式出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规划》。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4年底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做出明确规定。会宁会师地也被列入全国30条精品线路之一的重要景点、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20个红色旅游城市之一。

二、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红色旅游已成为会宁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红军三大主力会宁大会师,不仅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揭开了辉煌的一页,留下了一大批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而且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同心同德、百折不挠、团结胜利”为内涵的长征会师精神。会宁依托革命圣地的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把红色资源当作红色文化来挖掘整合,把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谋划,以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带动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以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促进全国红色旅游名城建设。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会宁红色旅游已有了一定规模和基础,并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0万元。特别是当前,会宁借第三届红色旅游节的东风,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创新机制,深度挖掘红色资源;坚持市场化运作,把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与弘扬长征精神、提升会宁整体形象、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全面整合丝绸古道名城、西北教育名县、绿色产业基地等优势资源,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将会宁建成红色城、生态城、人文城,使旅游业成为地方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之一。

(二)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产业化程度不高

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别是经过筹办庆祝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的一系列活动,会宁的知名度在全国越来越高,红色旅游产业有了长足发展。旅游业是一个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牵涉面广的产业,吃、住、行、游、购、乐应协调配套,但现今会宁县旅游业“红色”、“金色”、“绿色”三张品牌互动不力,旅游产品未形成规模,产业链较短,市场化运作不够,制约着会宁旅游产业的发展。

2.旅游市场体系不健全

目前,会宁旅游服务意识不强,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服务行业参与经营红色旅游尚缺乏主动性,“农家乐”建设还非常滞后,企业以及农户的参与热情不高,旅游市场服务体系不健全,旅行社组团参与开发会宁旅游的积极性不高。地方特色小杂粮系列食品开发力度不够,对小杂粮系列食品的展销意识不强。致使红色旅游没有实现由接待型向市场型、产业化运作的转变,制约着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旅游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会宁旅游仅限于会师旧址的红色旅游,缺乏新兴旅游项目,如观光与文化、观光与经贸的现代旅游的综合展现等。“游”和“乐”脱节。游客停留时间少,人均消费低,游览主要以半日游或一日游为主。

4.景区人文内涵挖掘不够

景区的发展大多局限于旅游资源本身的初级开发,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不够,开发不足。景点没有同经贸、文化、民俗等有机结合起来。

三、发展会宁红色旅游文化产业的对策及建议

(一)发挥会师旧址作用,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优化服务环境,把会师旧址建成西北红色旅游的龙头基地,精心打造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以会师旧址为重点的线路,包括桃花山、大墩梁烈士陵园、西宁城遗址;二是以桃花山公园为重点,包括慢牛坡烈士陵园;三是以铁木山为重点,包括马明心教堂、郭蛤蟆城遗址。

(二)突出特色,增强“红色”魅力

红色旅游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富有深刻思想内涵、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的红色文化上。突出红色旅游产品特色,关键是挖掘思想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创新开发手段,打造旅游精品。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革命历史文化内涵的研究,挖掘其典型性、感染力。针对旅游者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创新设计理念,增强红色旅游的观赏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使红色旅游产品更贴近时代、贴近游客、贴近市场。比如可以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项目,加大体验性的分量。

(三)注重产品创新,提高红色旅游的竞争力

要把红色旅游资源变成旅游产品,必须注重从旅游的角度进行产品创新。在红色旅游开发中跨越单一的观光模式,把红色旅游汇入到新的旅游产业体系之中,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使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探索新内容,开发新模式。从而形成一种多层次的、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和现代革命教育需要且有时尚感的产品网络,构筑融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文化理念创新、营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创新体系。

(四)加快“三个整合”,不断丰富红色旅游产品

按照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体制、旅游产业的要求,开发出复合型旅游精品:一是把桃花山建成一个寓红色教育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公园;二是建设土特产品开发中心;三是利用红15军团73师在会宁保卫战时遗留下来的战壕和工事,建成会宁保卫战模拟战场。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篇2

关键词:赣南红色旅游;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合作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度项目“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机遇下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资助成果。课题编号:SH1307。

一、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资源分析

赣南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20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处,良好的区位优势为赣州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空间条件。此外,赣南红色旅游资源还具有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赣南古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但目前赣南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文物维护不够,以旅游景点为带动的旅游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红色旅游产业未形成区域联动,也尚未形成以红色带动绿色古色等旅游的联动机制及红色旅游产业链。

2、区位与交通分析

在区域交通上,赣南地区整体交通通达程度较高。从地理位置上看,赣南是个边界城市,与粤闽湘交界,连接多省,与广州、深圳、珠海、南昌、长沙、武汉等大城市形成“五小时都市圈”,游客的组织和线路的编排非常便捷。赣南地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组织红色旅游既可以自成体系,又可以与周边地区连线,具备良好的合作伙伴和营销渠道,但缺乏旅游交通专线的开发等是亟待解决提高的问题。

3、政策支持分析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步伐更是为赣南红色旅游发展驻入了鲜活的力量。

4、经济环境分析

近年来,通过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带动古色、绿色旅游,旅游业已成为赣州市强市富民新的产业支柱。2011年,赣州市接待游客人数超过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20亿元。赣南旅游经济前景乐观,可开发的潜力依旧巨大。但处于地级市的赣南地区,自身经济尚欠发达,影响力小,对外开放程度还不够,知名度低,这些都对客源市场影响很大,成为发展缺陷。

5、相关案例

(1)、川黔渝红色旅游产业案例

以模块旅游产业集群为节点,将川黔渝地区划分为川陕苏区、红色故里、红岩精神、伟大转折、长征史诗5个旅游产业集群模块。各节点分别以巴中市、广安市、重庆市、遵义市、雅安市为中心城市,采取分散、独立运作的方式进行经营活动,并在区域产业集群整体利益的约束下,各节点之间保持密切联系,互相配合,形成旅游产品系统,推出环绕成都平原为重心的西南环线红色旅游品牌,同时与其他旅游相结合,形成区域旅游竞争合力,最终推动整个区域红色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2)、川陕苏区红色旅游产业案例

从区域内部旅游资源整合来看,陕西省主要立志于打造红色旅游“1312工程”:在全省打造1个红色旅游中心——延安;积极培育陕北、关中和陕南3大红色旅游板块;全力推出12条“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培育一批成熟的红色旅游精品。2003年签订川陕苏区红色旅游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旅游资源共享机制,25个川陕革命老区县(市、区)将联合举办宣传促销活动,互推旅游精品线路,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协作,开拓周边旅游市场,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建立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合作的资源条件整合简析

赣南地处江西省南端,在区位上有着先天的合作发展优势,应把握好地缘条件,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并提高本地在全国受众心中的知名度,进一步拓展交通,以求达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分布,平衡到全国范围的交通覆盖面。在旅游资源及旅游文化培养上赣南苏区自身条件优越,资源具有多样性、可观性高,借鉴川黔渝和川陕苏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应加强资源整合力度,强化与周边邻省红色旅游产业的联系,协调省内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以克服其原有的替代性强和区域内部联系弱化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建立起有效的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三、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产业建立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合作的构思及建议

借鉴川黔渝和川陕两地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构想,并对比赣南苏区现有优势及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以下自身旅游建设意见以加强赣南苏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区域经济产业合作战略、促进赣南地区经济长足发展。具体对策制定上分为外部延伸与内部延伸两个部分:

1、外部延伸

丰富红色旅游产业链,以红色旅游景区为主导,建立红色旅游企业(红色旅游为主营业务的旅游企业、旅行社、酒店集团、运输公司等积极拓展与红色旅游相关的经营业务),进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附属红色旅游文化产品,开展红色旅游节庆、会展、拓展活动,以及革命文物征集、展示活动等,丰富延伸红色旅游产业链条,并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使红色旅游产业价值进一步得到提升。

2、内部延伸

赣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旅游资源、古文化旅游资源及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具体而言,近几年客家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重视,为赣州大力发展客家文化旅游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机会。赣州客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除了赣县客家文化城开发较好外,其他有关客家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基本处于初级阶段,没有统一的开发思路。古文化方面,有历史悠久的宋代古城墙及梅关古驿道。以自然风光为依托的山水旅游文化也独树一帜,青山绿水,原始、天然、质朴的天性能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怡情山水的精神需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赣南红色旅游资源应从多方面加强与其他资源上的融合。据此,可推出以“红客结合”“红古结合”“红乡结合”的主题板块。

四、结论

发展赣南红色旅游产业是打造赣南特色旅游品牌、繁荣旅游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以红色旅游产业为带动,进行区域经济产业的战略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在振兴发展赣南苏区的新机遇下,需要加强赣南本地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以红色旅游为先行者,整合多方旅游资源,联动与“五小时都市群”的旅游产业,从而建立科学完善的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以此带动区域经济产业战略合作的推广和深入。■

参考文献

[1]卢丽刚.《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特征分析及开发策略》[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2郑维荣《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推进旅游产业科学发展》[J]福建日报20]12.1.17.

[3]张群、刘建平《红色旅游的特色分析及其发展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06.11.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篇3

范双全: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中红色旅游日益受到青睐。红色旅游方兴未艾,逐步向构建产业化格局迈进。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及相关资源极其丰富。2005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等13家单位联合公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红色经典景区名录》。在全国有红色景点数千处,其中湘赣闽、陕甘宁等红色旅游区12个,北京―遵化―乐亭―天津、张家界―桑植―永顺―吉首―铜仁线等30条精品线路和天安门广场、平津战役纪念馆、井冈山等123个经典景区。

几年来,中央和各省市县加大对红色景区、景点的投入,各红色景点的设施、环境极大改善,旅游人数逐年大幅上升。可喜的是,国外游客明显不断递增。

记者:红色旅游同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华红旅国际投资集团有何构想?

范双全:红色资源不仅仅是物质资源,还有精神资源、文化资源;不仅各地要对本地资源进行整合,还要推进所有红色景区的资源整合。最近,我们两次组织全国的相关企业家和投资者到湖南张家界、江西井冈山进行红色旅游资源考察,大家对开发红色资源投资红色旅游有极大兴趣。

发展红色旅游应当注重综合效益,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将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我们还将对其他十个红色旅游区进行考察,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最终,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红色旅游必须确立主题,突出特色。我们要把红色旅游做为系统工程来实施,建设精品工程、配套工程、保护工程、宣传工程、产业工程。形成从全国到省和地级市的红色旅游发展的大网络和大格局。

在景区的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转变观念,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

谈到可持续发展。一要对遗迹、文物等革命史迹按照旅游发展规律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和旅游景点、线路和景区的重组;二要以井冈山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为核心,对在精神内涵上与之具有共性的革命精神进行归类、提炼和升华。三要把资源保护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整合相关旅游资源。突出抓好红色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形成红绿(生态旅游)结合、红黄(文物文化旅游)结合、红俗(民俗旅游)、红蓝(海滨旅游)结合,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实现红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整合旅游要素资源。把旅游景点、旅游购物、旅行社及所有旅游要素整合起来,把红色旅游产业链做宽、做长、做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

要实行区域大联合。要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把全国看成一个大系统,每个革命根据地所在区域为分支。统筹兼顾不同层级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区域内、区域间必须加强营销上的联合、宣传上的合作、旅游营销人员培训上的交流、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实现集聚效应。

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努力实现极大的政治效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文化效益。

“红色旅游”是中国特色。要共护共享红色旅游主题品牌。严格控制相同题材和内容的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防止以红色旅游的名义从事损害红色旅游形象的活动,保证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记者:红色旅游景区大多在老、少、边、穷地区,如何吸引游客吸引投资者?

范双全:是的。我国红色旅游产品过于单一且雷同,层次低,底子薄弱。特别是革命历史景点,模仿和抄袭盛行,缺乏特色,品牌意识淡漠,这些问题大多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由于对红色旅游项目设计重视程度不够、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加上经营理念落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高素质管理人才缺乏等诸多因素,制约了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所以,高度重视旅游项目的开发迫在眉睫。第一,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体现在旅游产品上,旅游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旅游产品开发合理与否密切相关。第二,稳中有增的客源是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主要载体。随着外资旅行社的进入,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谁能抢占市场的核心部分,关键在于旅游产品能否迎合游客的需要,能否打动游客的心。第三,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出现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要迎合这种趋势的变化,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靠特色与内涵树立品牌,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因此,对于目前的市场状况,要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设计出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改变目前以观光旅游为主的市场状态,以迎合旅游者的多种需求,赢得游客、赢得市场,进而提高旅游活动的整体享受性。

要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怎样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根据现代旅游者的审美观念和消费心理,从挖掘内涵到展陈方式和表现手段,都进行一番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运用高科技手段,变单一的平面展示为平面、立体、动态、表演等各种形式相结合,使游客身临其境,见物、见人、见精神,提高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比如,井冈山推出的“当一天红军”的旅游系列活动,参观者穿红军军服、住红军屋、吃红军饭、唱红军歌、模仿红军练兵等。

运用网络营销策略,提高营运力度。电子商务的无边界性将打破现有旅游市场划分的壁垒,旅游客源市场将面临重组和再瓜分,最有实力的旅游电子商务供应将拥有最广泛的客源市场。现在大部分景区都采取此种营销策略,红色景区可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或联合几家景区合作建立共享网站,开发潜在客源。网站可以通过在线猜谜、红色旅游知识竞赛、专题活动题目有奖征集或有机地组合声音与图像等,使旅游产品更加有趣、真实、生动,吸引更多的浏览者。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篇4

一、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现状

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红色旅游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促进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红色旅游是遵义市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遵义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如火如荼,表现出以下特点:

1.旅游规划基本完善

近几年,在《2004-201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指导下,遵义市委、市政府明确意识到旅游规划对旅游开发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后编制了《遵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纲要》、《遵义市“十二五”旅游规划》。遵义县、红花岗区、余庆县、绥阳县也相继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除此以外,《习水县红色旅游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娄山关红色旅游修建性详规》、《遵义县苟坝红色旅游服务区规划》等近20个旅游规划有效地推进了遵义红色旅游又好又快的发展。

2.旅游产品显著增加

遵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尤其是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遵义市旅游局着力建立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辐射娄山关、四渡赤水等革命遗址的“遵义会议纪念体系”,先后投入近亿元资金对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烈士陵园、四渡赤水、娄山关等革命遗址进行保护;扩建了红军街,正在修建长征文化园;仁怀、赤水、习水三县市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建设和修复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渡、四渡赤水纪念碑等系列纪念场所,从而使遵义红色旅游产品总量有显著增加。

3.交通设施日益完善

交通运输业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可进入性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红色旅游促进了交通设施的建设,目前遵义高速公路可直达重庆、贵阳。遵义至茅台的高速公路已投入运行,遵义至赤水的高速公路正在设计。开通了遵义至北京、至上海、至广州的始发列车,高铁以及遵义机场建设正在有序进行。

4.旅游效益增长迅速

遵义红色旅游以遵义会议会址龙头,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自2004年《纲要》印发以来,在遵义会议会址的龙头带动作用下,红色旅游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见表1)。尤其是2008年,客流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收入增速明显,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人数6000人次,创汇231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08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81.56亿元,旅游总收入首次突破了100亿元。随后两年旅游收入继续增长,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5.旅游接待能力有所提高

目前,遵义市旅游企业已经发展到400余家,星级酒店45家,经济型酒店200余家,乡村旅游馆200余家,旅行社达到20家,专业旅游车队2个,旅游从业人员10万余人。截至2010年,全市共有旅行社21个,比上年增长11%,酒店43家,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14家,二星级酒店26家。组建了遵义红色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并推进旅游资源开发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进行引资,累计投入20多亿元,建设景点20余处。

二、遵义市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红色文化资源管理不善

遵义市革命遗址中,部分遗址原貌不复存在,损毁严重。一些遗址地势下沉,主体建筑毁坏严重;一些纪念场馆年久失修,无人照管;一些纪念碑碑文字迹残损,许多字迹无法辨认;一些烈士陵园、烈士墓缺乏专人管理,杂草丛生。散落在山区的革命遗址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无专门机构管理,无专项资金办事,无专人看护。目前,在遗址保护工作中,只有极少部分属于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还有许多重要的革命遗址未报批,未列入文化保护单位。一些革命遗址和建筑物产权不明确,被当地居民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改建甚至拆除。

2.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集群

遵义红色文化产业总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产业关联度不高,产业链和产品链不够完整,需要进一步加强纵向拓展与横向扩张。企业之间规模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不高,还没有充分实现企业网络和系统集成。产业构成与分布不合理,特别是上下游产业缺乏产业配套与协作,难以形成互补性强的产业链。目前,红色文化产业机构主要集中在红花岗区和汇川区,县域文化产业机构数量较少,总量规模很小,红色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不平衡;红色文化市场发育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业资本市场,并且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较差,没有形成红色文化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产业链。

3.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缓慢

目前,遵义市既熟悉文化事业又熟悉市场经济的经营人才十分紧缺,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红色文化的研究人员面临断层,而研究红色文化是搞好红色旅游的基础之一,没有丰富内涵的红色旅游时没有强大生命力的。遵义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很多旅游管理及研究人员等专业性人才不愿意到遵义工作,因此,使得遵义红色旅游的开发管理和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缺乏专业人员的参与。除此之外,本地区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不是从事旅游方面的专业人员,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旅游业的开发与保护缺乏充分的认识。

三、遵义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对策

1.以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为先导

对各区县革命遗址进行认定命名,明确其产权,划定遗址保护范围,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根据各地革命遗址情况做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申报工作。对损毁严重或已被拆除的重要遗址,尽快抢修和保护。革命烈士墓较多的地方,集中建立由政府统一管理的烈士陵园;散落在山间或村野的革命烈士墓或烈士陵园,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迁葬于统一管理的烈士陵园内,从而有利于对革命烈士墓的管理和保护,也有利于革命传统文化的开发利用。

2.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不断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文献和相关资料,对贵州革命时期的红色历史要细化分析,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遵义红色文化具有自身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在开发红色资源时应注意与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整合,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延长红色文化产品生命周期。重视对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发,积极开发整合各地的红色资源,共同开拓“红色市场”,加强各区域间的协同和合作开发,实现资源、市场共享,信息、利益共谋,全面提升贵州红色旅游的影响力,扩大其影响。在省内,以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以实现各红色文化发展需要的融会贯通和资源共享,促进区域红色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在省外,要加强与重庆、四川省市的相互对接,通过与各地签署合作协议,资源共享,构建红色旅游大产品、大市场、大发展的格局,共同打造部级红色文化精品品牌。

3.加强红色旅游品牌建设

以“品牌内涵的整理—品牌产品的整合—品牌产业的联动”为次序,对遵义红色旅游产业进行有序开发。构建品牌能够有力的推动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引领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引擎,发展产业的先锋是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团,众多的产业集团可以不断推动产业的大发展。遵义市政府在产业互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地方特色文化的开发与弘扬,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引导高品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文化旅游项目适度超前的发展。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篇5

关键词:红色旅游;旅游资源;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4-0262-2

仪陇旅游开发与全国红色旅游成熟地区相比,存在的差距体现在:一是红色旅游资源散乱,资源整合性差。二是红色旅游管理体制僵化,市场开发和竞争意识缺乏。三是红色旅游快速通道尚未完全形成,交通明显制约游客流量。四是红色旅游拳头产品尚待开发,宣传促销阵势不大。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红色旅游发展,在此大背景下各省份地区都投入了大笔资金进行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带有强烈革命性和政治性的人文旅游资源决定了旅游产品表现形式较为单一,并带有严肃性。因意识形态属性而被广泛宣传所形成的“政治品牌”并不等同于旅游产业中的“市场品牌”,也未必能天然转化为“红色旅游”知名度。因此,从政治因素角度去开发的“红色旅游”专题产品未必能适应大众旅游市场,寻求适合大众口味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便成为“红色旅游”生存的当务之急。

1仪陇红色旅游的现状特征

仪陇红色旅游资源大多数处于比较偏僻的革命老区。由于观念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红色旅游景区总体上呈现散、小、弱、差的状况。目前,大多数景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深度挖掘不够,并且缺乏创新,仍然处于低级化开发的阶段。从目前看,仪陇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1对旅游认识不足,缺乏政策的强力支撑

仪陇县旅游业发展起步晚,同时由于旅游业本身具有投入大,见效慢的行业特点,通常不受投资者的亲睐。加之缺乏对旅游业关联性强和带动作用大等特点的认识,政府相应的优惠政策跟不上。同时,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娱乐、旅游购物等设施尚不配套。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不协调,旅游产业整体效益尚未发挥出来,尚未形成产业优势,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

1.2旅游景点吸引力较缺乏,企业机制不灵活

目前,虽然仪陇县旅游资源品种较多,但特色不十分突出。自然景观较为单调,缺乏品位高、吸引度强的旅游资源。旅游商品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商品资源品种单一,尚未形成商品销售市场。景点的娱乐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的项目缺乏,造成游客以一日游为主,影响了旅游产业规模及产品档次的扩大与提升。

1.3旅游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建设力度不够

相对近年来仪陇旅游的发展格局,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力度明显不足、步子不快。从目前情况看,投资在景点景区方面的资本多,而投资宾馆酒店接待设施建设方面的资本偏少,影响企业规模扩张及旅游经典线路的丰富。另一方面是旅游宣传促销经费短缺,仪陇进行整体包装和形象促销的力度不大。

1.4旅游运行矛盾突出,缺乏强力措施

旅游投入程度不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旅游产业地位、资源富集、开发建设与投入的三大矛盾;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景区交通条件差距明显;旅游企业“小、弱、差”,缺少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及市场主体;旅游宣传营销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宣传营销投入不足,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人才匮乏,旅游业发展中人才的制约因素十分突出。

1.5整合旅游产品开发薄弱,文化内涵不足

仪陇红色旅游开发能力不足,难以形成旅游品牌从革命历史教育到生态保护、历史民俗文化的有机结合。与旅游景点相匹配的文化研究也相对滞后。众所周知,每一个能够吸引人的景点、每一个最受欢迎的景点肯定具有深厚的文化含量。好的红色旅游产品应当尽力而适当地增加旅游目的地的活动内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量。而目前仪陇多数红色旅游产品对红色资源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对宝贵的“红色旅游”产品缺乏内容的创新,无法形成具有重大市场价值的旅游品牌,让游客去体验和感受产品的丰富内涵。

2仪陇红色旅游开发对策

仪陇红色旅游在坚持“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基础上,也需借鉴名人故居的成功经验,坚持“红色旅游产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对红色旅游进行整合式开发。具体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2.1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市场推动

为避免区域分割、各自为政和红色旅游资源的低效利用、重复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推动作用。政府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建立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制度,明确开发主体,准确界定开发商的权、责、利,增强市场活力,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产品。同时,探索红色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的政策和办法,盘活红色旅游资源存量和资产存量,推进红色旅游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

2.2创新产品形式,打造精品景区

2.2.1首先,创新旅游产品形式,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活动内容,增加红色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参与性和生动性逐步改善和提高展馆档次,改变展览形式,使表现手段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尝试开设一些体验式、参与式、模拟式的旅游项目,把红色旅游做“活”、做“新”、做“特”,以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

游客对红色旅游的感知,除了参观纪念馆、遗址外,还存在着对红军当年的活动情景、用过的物品的好奇心理。我们要抓住游人心理,搞好红色旅游商品系列开发,可以仿制红军军装、枪械及配饰,开发以“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产品,在红色旅游景点广泛销售,让游客切身体验“穿红军衣、吃红军饭、扛红军枪、购红军物”。

2.2.2将境内红色旅游资源按功能、性质、层级、客源市场进行分类,杜绝同质性、同层次、模式化开发仪陇红色旅游可确立为一个核心:故里琳琅山景区;两大主题: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突出三大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三乡文化;构建马鞍故居红色旅游区、金城金粟书岩文化旅游区,新政嘉陵江观光旅游区等……

2.2.3重点打造精品景区(点),分类打造,塑造品牌比如故里名片要重点打造,将故里打造成集爱国主义教育、原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全国红色生态旅游精品景区。新建遗物馆:陈列展出遗物1200余件;建设客家民俗风情园和景区接待宾馆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推动红军街建设:修缮“五宫一庙”、红九军政治部、古戏楼、风火墙等文物;客家民俗一条街建设:打造客家一条街,招商引资,使客家一条街成为集休闲、观赏、购物、住宿等为一体的具有客家特色的街区;马鞍镇场镇风貌打造:打造具有浓郁川东北特色的场镇风貌。增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2.3整合资源,走复合开发产品模式

当前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抛弃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走复合型开发之路。将红色旅游资源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紧密结合起来,将故里红色文化与灿烂辉煌的马鞍镇“客家风情”融合起来,让红色旅游与绚丽多姿的仪陇自然风光相结合,与川东北特色的民俗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品位、不同特色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

2.4实现区域联动,加强区际合作

首先,整合资源、整合体制、整合机制,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大旅游的格局。坚持开放的思路,走开放型旅游业发展的路子,加快整合县域旅游资源,并加强同周边市县的联合互动。进行区域协作,共同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和线路,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在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进行联合宣传促销,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市场共建、利益共谋,实现优势互补。

按照此思路,仪陇可围绕“故里”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主打品牌,加强与广安、巴中、阆中、重庆等川陕渝区域协作,共建无障碍旅游区域,实现川陕渝红色旅游区域大联动,大协作,大开发,与相关旅游部门及旅行社共同建设广安—阆中—仪陇—巴中—重庆等精品旅游线路;强化广安、仪陇、巴中、重庆、阆中等“川陕苏区游”、“重走红军路”、“将帅故里游”的联合宣传和整体促销,不断优化组合“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川陕渝红色区域旅游网络和旅游圈,同时与大别山、延安、西柏坡等红色根据地串连起来,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范围内互动宣传、联合推介仪陇红色之旅。这对于打造故里红色名片将带来全面的市场提升和发展。

2.5健全投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篇6

关键词: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

发展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壮大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一项政治、文化、经济和战略性工程。目前,经过地方政府的多年探索,在党中心、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强势的宣传下,红色旅游已经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总结多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红色旅游应遵循的发展规律

红色旅游承载着多元平衡的发展使命,它既是教育阵地,也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既体现一种政治行为,又体现一种经济行为。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发展。

坚持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的内涵、资源、特色、品牌,是红色旅游的突出特质。红色旅游必须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保持红色资源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严厉性,这是由红色旅游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一要力避轻视历史,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要力避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不要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真谛的媚俗文化。三要力避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四要力避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教育性的政治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更是一项旅游活动、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和开发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必须牢牢把握旅游经济脉搏,按照旅游经济的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公众爱好为导向来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消费需求如何满足,直接影响着资源向效益的转化,这是检验和评价红色旅游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应当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提升产品化水平。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只有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同时,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建好红色景点、红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的过程,也就是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要培育红色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就应当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从创新性、丰富性和整合性加以构建,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二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内涵,延长客人居留时间,将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变成可看、可欣赏的产品,并与娱乐休闲、购物、居住等多个要素搭配起来,使客人在愉快的消费中获得享受。因此,应当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从经营资源向经营文化升级,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不仅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也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勿庸置疑,旅游业的存在依托于对环境、资源、生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天然的一致性。而以红色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成为旅游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非凡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五个效益。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篇7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它是以一定的红色文化为资源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综合的旅游产品服务过程,是文化旅游市场的一个部分。因此,它不仅需要有一流的旅游设施及一流旅游服务作坚强的后盾,而且需要各地提供自然旅游资料、人文旅游资料和建设风貌旅游资料。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缩影,记载有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是区域文化的承载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各种直接的信息支持。

红色旅游彰显历史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讲,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是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少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只需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丰富而深遂的文化内蕴,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二、红色旅游的科学发展观

红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壮大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一项政治、文化、经济和战略性工程。深入研究和探索应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红色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1.红色旅游应遵循的发展规律

红色旅游承载着多元平衡的发展使命,它既是教育阵地,又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既体现一种政治行为,又体现一种经济行为。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1)坚持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的内涵、资源、特色、品牌,是红色旅游的突出特质。红色旅游必须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保持红色资源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严肃性,这是由红色旅游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一要力避轻视历史,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要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力避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真谛的媚俗文化;三要力避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四要力避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2)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教育性的政治活动,从本质上讲,更是一项旅游活动、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和开发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必须牢牢把握旅游经济脉搏,按照旅游经济的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公众兴趣为导向开发红色旅游产品。

2.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以红色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成为旅游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五个效益。

(1)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科学开发。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红色旅游不可能长久发展。红色旅游有其特殊性,如何将当年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又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精品意识;必须注意适度硬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和周围环境造成无法恢复的破坏。二是永续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又是一个可持续开发的产品,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更多地、持久地利用。三是有效保护。发展红色旅游应当牢固树立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意识,因此,要切实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例如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维护修缮、革命纪念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同时,应当出台相关的规范与制度,使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制度化、规范化。

(2)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是形成循环经济的原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原则。其次,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就必须以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和实现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革命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为保护和利用的对象,不应一味强调“保护第一”,而限制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贪大求洋、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建筑推倒重建;不应重开发利用轻保护修缮。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有利于保护传承。

(3)实现五个效益。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要关注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要努力寻求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的统一。

3.红色旅游的统筹协调发展

恶性竞争是红色旅游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整合,目前,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渐成气候。推动红色旅游协调发展,不仅是促进相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而且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国红色旅游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在区域内发展红色旅游,一方面,为满足旅游者自主化需要,要加强不同旅游形式之间的协调互动,增强丰富性,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菜单式选择模式。另一方面,要借助其它旅游资源,有机地整合相关资源,使其成为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旅游产品形式,实现集聚效应。所以,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跳出红色局限,把红色旅游、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和古色(历史文化)旅游、蓝色(海洋)旅游、风俗(民俗风情)旅游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打造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加强区域间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红色旅游应当着眼于形成红色旅游大开放战略格局,统筹兼顾区域旅游合作,按照主题明确、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差异开发、优势互补的原则,统一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扩大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旅游的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应加强营销和宣传的联合、部门企业间,以及旅游营销人员的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篇8

关键词:红色旅游;品牌;整合 

 

1案例背景 

 

目前,陕北各个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把旅游业的发展列为了重要的规划内容。吴起在结合红色旅游资源的同时,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发展红色旅游的战略,将红色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吴起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吴起县按照“基础先行、景点打造、文化提升、市场运作”的思路,紧紧围绕红色游、绿色游、民俗游三大旅游项目,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和旅游开发,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吴起县将充分挖掘利用红色革命、绿色生态、历史民俗等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一项后续产业全面开发。通过专家论证、广泛听证、聘请权威机构规划设计等办法,高起点、大手笔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确保旅游业有序开发,快速起步。按照“游旧址、瞻伟人、观古迹、赏生态、体民俗”的功能要求,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同时聘请知名专家对景区景点进行整体形象设计和包装推介,积极策划举办各种节会,做好旅游线路连接,力争早日进入全国红色旅游二期规划。 

 

2吴起红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滞后,市场波动大 

吴起目前还存在交通不便、公共设施落后、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是制约吴起发展红色旅游的最大障碍。而红色旅游发展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整体呈现波动发展态势。由于政策导向的作用,红色旅游市场有时会大起大落,这给红色旅游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2革命历史文化不受重视 

目前,不少“红色文物”面临自然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压力。部分人对一些可移动文物进行收集、收购,致使一些珍贵革命文物流失,基本丧失了作为革命遗迹应具有的教育意义和教育功能。为此,开发红色旅游不仅是政治工程,还是文化工程和经济工程。 

2.3知名度小,宣传力度不够 

对于新兴红色旅游市场,吴起的知名度很低,除了了解它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别的了解甚微。吴起尚未建立规范的宣传模式,其宣传力度欠缺,宣传定位不清,宣传信息不够全面。 

2.4各景区同化严重,缺乏形态创新 

就目前各地开发的红色旅游产品来看,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带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红色资源的开发存在简单化、程式化等缺点,景点雷同或形式相似。当前吴起红色旅游仅以延安旅游为模板,并未将两地红色旅游资源集中整合。对红色资源的深层魅力和现实价值没有进行深度开发,旅游者在游览此类景点时均以参观为主,缺乏参与效应。 

 

3对于吴起红色旅游营销策划的对策及建议 

 

3.1强化产业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次旅游经历会涉及食、宿、行、游、购、娱等多种旅游产品及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造成旅游活动无法完成,即便是红色旅游。在基础设施上,吴起将于2011年前完成吴起至延安高速公路的升级改造,进一步规范标识、标牌及形象导视系统,在主要景区公路入口设立导视牌,完善沿线相关服务站点的外部标识与服务功能,加快景点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建设,不断提高参观游览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3.2加大经费投入,确定红色旅游产品定位 

吴起在积极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纲要:开拓吴起红色旅游市场策略,力避轻视历史,使红色产品雷同开发,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在对吴起红色旅游产品定位时,积极挖掘、整理、开发全县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采取建屋起庙、开发古长城、恢复古宁塞城原貌,以及挖掘整理具有边塞吴起风格的表演节目,开发吴起糜粘画、豆粘画等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风情旅游,以“红色”为主色,形成黄土、风情、景观相辅相成,个性鲜明、品种多样崭新的旅游格局。 

3.3细分市场,扩大宣传力度 

再好的旅游产品要投入到市场并为市场所接受才能体现其价值,吴起红色旅游针对服务对象进行细分后,可以加大对红色旅游产品宣传,选择适合宣传吴起红色旅游的最佳方式:对于年轻游客,吴起可通过降价或者免费来招徕游客,使这些游客在接受红色旅游意义的同时为吴起红色旅游做广告,广告是产品促销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对于主流游客,可以通过建立属于吴起的正规化网站,对外统一吴起旅游的品牌,以便游客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吴起的基本旅游概况。 

此外,2010年6月27日“毛主席回吴起”的盛大庄重活动,万人盛装迎伟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媒体,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从而吴起红色旅游形象在消费者心里有了一定的地位,为“红色”营销建立广泛的社会基础。

3.4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加强政府主导 

在全国而言,红色旅游作为主题性旅游,并没有围绕“红色”特色来整合产品,把全国各地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来发挥联合宣传促销的优势。成立旅游合作社等旅游组织,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合作社为平台推进资源整合。政府要坚持健全规章制度,提升旅游行业管理水平,对吴起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也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可靠依据。 

3.5稳定红色旅游市场,加入文化元素,树立吴起品牌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篇9

关键词:红色旅游整合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中红色旅游日益受到青睐。红色旅游是以我国现代革命史迹为主要资源,将现代革命史迹所在区域作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从而把旅游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一方面红色旅游方兴未艾,要构建产业化格局;另一方面红色旅游又要克服各种困难,满足多方面需要,打造旅游特色精品。二者之间迫切需要一种可行的“桥梁”进行承接。“整合”概念的产生恰逢其时,呼之欲出。

关于整合的功能

从旅游角度分析,整合功能是一种最重要的功能,它是实现旅游目标的手段。它存在于旅游研究、开发和发展的全过程当中。一般来说,整合功能就是一种媒介功能、一种优化功能、一种组合功能、一种保障功能,而其本质上,则是一种创新、一种旅游理念、行为和产业的创新。而这些对于红色旅游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作为媒介功能,整合反映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利益趋同性。它将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游客对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的满足连接起来,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筛选、主题的挖掘、产品的设计、景点的开发,来实现红色旅游资源对于旅游市场的吸引力。

作为优化功能,整合反映了同类事物内部之间重要性、代表性、基础性、全局性、关联性的差异,在比较与优胜劣汰中,它能够达到红色旅游实现途径的最有效选择,达到红色旅游目标的最佳定位、达到红色旅游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作为组合功能,整合反映了事物的同质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共同的主题下,相近内容、相临地域的、同样具有典型开发价值的红色资源可以成为同一类红色旅游产品设计组合和开发应用的基础。

作为保障功能,整合反映了事物发展的确定性。如果说,红色旅游是一个政治工程、经济工程、文化工程、社会工程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那么,它可以确保红色旅游出精品、出品牌、出效益。

关于整合的目标

整合目标的确定应当体现宏观的统筹性、选择的多样性、数量的广博性、地域的宽泛性、效益的综合性、形象的鲜明性。

整合规划

红色旅游规划是红色旅游发展的龙头。整合规划,就是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进行分级规划,分级负责,分步组织实施,着力打造重点红色旅游区、精品线路和经典景区,使发展红色旅游同弘扬革命传统、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同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同有效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相结合,同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同推动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结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整合领导

发展红色旅游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一项功能独特、系统复杂、难度很大的工作,涉及的部门和地方较多,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一组织,协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

整合资源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及相关资源极其丰富。从红色资源内部来说,不仅仅要整合物质资源,还要整合精神资源、文化资源;不仅要对本地资源进行整合,还要推进所有红色景区的资源整合。从红色资源外部来说,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整合相关资源。

整合区域

发展红色旅游面对两个课题:一是如何在贫困落后、交通不便、分属于不同行政单位管辖的革命老区,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价值,更好地发展老区经济。二是在2004年12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经规定,相同主题的重大项目,原则上全国只建设一个的前提下,如何跨越若干行政区进行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

实践证明,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共同的发展思路应当是:进一步扫除影响旅游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省市多方跨域协调,跨区合作,打造“红色旅游链”,携手共创整体“红色”旅游品牌,走红色区域旅游联合之路,共同做大区域旅游蛋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共同发展。

整合效益

发展红色旅游应当注重综合效益,将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将红色旅游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最终,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整合形象

红色旅游必须确立主题,树立形象。主题形象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过程中所积累、遗存下来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的精髓和依据。突出旅游主题形象,能够反映自身特色,推动宣传促销,实现红色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张。

关于整合的任务

当前,整合红色旅游的主要任务,就是从“整合”的角度,建设“五大工程”,即精品工程、配套工程、保护工程、宣传工程、产业工程。首先,在精品工程建设上,要通过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从打造“经典景区”入手,重点推出“精品线路”,着力培育“重点旅游区”,形成从全国到省和地级市的红色旅游发展的大网络和大格局。

在配套工程建设上,要充分利用、综合改造现有各类配套基础设施,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水平,使其满足日益增长的红色旅游配套需求。

在保护工程建设上,一要做好抢救工作。加强对重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和整理。二要做好保护性开发工作。加大保护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使重要的文物、遗址、文献、建筑等得到妥善保护。

在宣传工程建设上,主要是综合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四大媒体,合力为发展红色旅游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在产业工程建设上,要根据红色旅游的特点和要求,在景区的开发、经营、管理等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转变观念,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采取灵活的政策措施,鼓励各方面积极参与红色旅游的开发经营。

关于整合的实施

统筹规划

统筹规划,就是从五个层面上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建设进行宏观控制。首先,进行全国的总体规划编制。其次,进行区域性规划编制。再次,进行地区规划编制。省及省辖市要按照《纲要》确定的原则,制定富于本地特色的红色旅游规划。第四,进行保护规划编制。避免因计划不周造成建设性、利用性破坏。第五,做好专业规划衔接工作。特别注意协调好红色旅游与相关区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交通建设、环境保护、风景名胜、文物保护等规划的衔接。

加强领导

加强领导,就是有组织计划、积极主动、持续不断、富有成效地推进红色旅游的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着眼和服务于全局,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明确各级责任分工,精心组织,形成合力,共同努力推动红色旅游不断向前发展。二是加强政策扶持。要坚持多方参与的原则,广泛利用社会资源,采用多种方式,广开融资渠道。坚持重点扶持政策,引导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红色旅游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革命文物保护和经营,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宣传推广。在对红色旅游进行宣传报道、系列推广活动的精心组织、产品和品牌的宣传推介时,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组织得力、参与广泛、效果显著的推广体系。

整合资源

整合资源,就是实行统筹协调,形成综合优势,通过各级各类资源的综合开发,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各具特色的区域、线路和复合性旅游产品,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一要对遗迹、文物等革命史迹按照旅游发展规律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和旅游景点、线路和景区的重组;二要以井冈山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为核心,对在精神内涵上与之具有共性的革命精神进行归类、提炼和升华。三要把资源保护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

整合相关旅游资源。突出抓好红色旅游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整合,形成红绿(生态旅游)结合、红黄(文物文化旅游)结合、红俗(民俗旅游)、红蓝(海滨旅游)结合,旅游区、旅游线、旅游点有机结合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突出抓好景观展示与文化传播、旅游休闲与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结合,实现红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

整合旅游要素资源。要完善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项目,把旅游景点、旅游购物、旅行社及所有旅游要素整合起来,把红色旅游产业链做宽、做长、做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发展壮大红色旅游产业。

区域联合

区域联合,就是要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第一,树立系统观念。把全国看成一个大系统,每个革命根据地所在区域为分支。统筹兼顾不同层级的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区域内、区域间必须加强营销上的联合、宣传上的合作、旅游营销人员培训上的交流、红色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实现集聚效应。第二,必须成片连带发展。第三,以政府为主导,进行宏观调控,防止条块分割。

效益多盈

红色旅游的发展,将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社会财富,探索一条产业良性循环之路,最终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的事业。为此,要努力实现极大的政治效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文化效益。

塑造整体品牌

塑造整体品牌,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确立主题概念。二是联手打造“红色旅游”品牌。三是共护共享红色旅游主题品牌。严格控制相同题材和内容的项目,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同时,要加强红色旅游景区(点)、项目的监督管理,切实保证红色旅游的安全、质量、秩序和效益,防止以红色旅游的名义从事损害红色旅游形象的活动,保证红色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2004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国内要闻版发表的《“红色旅游”激人奋起》

2.2004年5月21日,《人民日报》在理论版头条发表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大潮》的文章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篇10

关键词:红色旅游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对策

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包括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标志物等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红色旅游开发的重点。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

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区交界地带,区位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这些地区的共性。在12个红色旅游重点区中,除了京津和上海等局部地区外,其余大多分布在革命老区(见表1),革命老区是红色资源的富集区。

革命老区80%位于山区和丘陵,大多交通不便,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老区生态环境优越,传统民俗文化得到较好的保留,再加上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目的地或红色景区(点)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少数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可以相得益彰。

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现实意义

在处理老少边穷地区和富裕地区的关系中,红色旅游不失为一种好方式。各类世界组织都关注贫困问题,“减贫旅游”(ppt)的概念在国际上比较流行,就是用旅游的办法来减轻贫困,使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得到改善,文化、生态环境得到保护。

增加革命老区人民就业。旅游业是综合性、关联性极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旅游业将推动革命老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些旅游专家认为,在我国,每接待20名国外游客,就可为我国创造一个就业机会,每接待150名国内游客,也为地方创造一个就业机会。例如在井冈山,红色旅游开发使茨坪镇吸纳就业人口近6000人。

增加革命老区人民收入。只要利益分配得当,旅游开发完全可以给景区内的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如河北嶂石岩景区,由于旅游业的开发,1995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就已经达到3000多元,周围乡村农民达到1600多元,比景区开发前增加了10余倍和6~7倍。井冈山小井村,村民们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过300元,现在家家户户开农家乐旅游餐馆,销售土特产、旅游工艺品等,人均年收入5000多元。在井冈山山下的泰和县桥头乡,当地农民发挥毗邻井冈山的优势,办起了度假村,年纳税额达30余万元。

开阔老区农民视野,提高农民素质。农业是相对封闭的产业,与外界的物质交流、人员交流以及信息交流相对较少。随着红色旅游的开展,外地游客的涌入,革命老区的农民得以和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打交道,可以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的改观。

促进老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发展红色旅游,首先要大力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对外联系的便捷性以及住宿、游览的舒适度。通过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的建设,可以将老区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吸引发达地区的投资,带动商贸服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培育老区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例如为了大力发展井冈山的红色旅游,江西新修了井冈山机场,使老区对外交通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策略

革命老区具有发展红色旅游的良好条件,也有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可采取如下策略:

(一)多种渠道筹资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老区基础设施落后,各景区之间道路级别低,给旅游带来诸多不便;接待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例如“红色故都”瑞金的全市酒店床位只有2200张,显然不能满足游客需要。革命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弱,需要多种渠道筹措资金。一方面,老区需要力争国家在规划、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通过精心包装一批红色旅游建设项目,争取纳入国家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获得红色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红色旅游所需资金比较大,老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市场手段,通过招商引资,从各种资本市场上获得所需资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红色旅游投资新格局。江西省吉安市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截至2005年上半年,吉安签约旅游招商项目38个,签约金额26.7亿元,建设项目包括“祖籍地游览苑”、井冈山大井领袖峰景区、井冈山荆竹山景区等。

(二)注重多旅游产品的组合

产品组合可以实现捆绑经营,共享客源市场;可以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可以延长产品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红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可以和多种形式的旅游产品相结合。革命老区具有比较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红色旅游产品和这些资源形成的旅游产品都可以组合。一是“红红”组合,就是相邻的革命老区或主题相关的红色旅游目的地组合在一起,例如井冈山—瑞金—古田的“共和国寻根之旅”,瑞金—遵义-大渡河-延安的“重走红军长征之旅”都能成为很好的红色旅游产品;二是“红绿”组合,即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组合;三是“红古”组合,红色旅游与革命老区历史文化旅游以及古迹古遗址旅游组合,例如徐州淮海战役红色旅游和两汉文化旅游的组合就是成功的一例;四为“红土”组合,即老区红色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组合;五是“红彩”组合,即红色旅游产品和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组合。例如贵州用“一条长征红线,穿起一个多彩贵州”,使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和少数民族风情游相映生辉,取得了巨大成功,2004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24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7.6亿元。

(三)活化红色旅游产品

革命老区游艺设备、娱乐设施本来就相对比较缺乏,再加上相当一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在经营上还停留在简单的遗址参观、图片和物品展示阶段,旅游者以参观为主,缺少参与性、互动性和娱乐性,游客的游览兴趣很难被调动起来。另外,一些红色旅游景区所表现的革命主题和内容存在雷同现象,例如在江西和湖南有多处同志的故居、在江苏徐州和安徽淮北有多个景点都和淮海战役有关,主题和展示内容的雷同会影响游客的游览兴趣,容易导致游客的“审美疲劳”。

从本质上来说,旅游是个人旨在满足各种心理欲求所进行的休闲体验活动。在体验经济已现端倪的背景下,传统说教式的政治教育参观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的需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活化旅游产品。一是改革、提升陈列馆解说方式。运用高科技的声光电等演示方式,实现静态展览与动态演示相结合,让游客有身临其境之感,提高游客的游览兴趣;二是创作特色性强、旋律优美的红色歌曲,编排经典的红色旅游文艺节目,在重点的红色旅游景区景点举行文艺表演,用舞台艺术,肢体语言现场展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内涵;三是因地制宜地增加游客参与性的游览项目,例如模拟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争场景,策划穿插、侦察、探险、排雷、冲锋等情景参与项目,让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在参与中接受磨砺和教育;四是创建革命生活体验旅游区,在有条件的红色旅游区,创建再现当年生活场景的旅游区,例如在瑞金和延安创建再现苏维埃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生活场景的旅游区,游客在这样的旅游区内模拟、再现和体验革命年代火热的生活。

(四)加强旅游目的地营销

老区的景区建设要提高到目的地建设的层次,孤立的若干红色旅游景区的发展不能带动老区经济的整体发展,只有把老区作为整体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建设和营销,红色旅游才能发挥带动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红色旅游目的地之所以有营销的必要,一方面因为各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存在竞争,另一方面当前信息渠道众多,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的接受能力有差异。红色旅游的营销方法很多。一是电子商务。国外的旅游目的地,90%都有网站,我国也有30%至40%的比例,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在增加,电子商务是未来几年目的地营销中最重要的方法。二是软营销。例如参加旅游博览会、展销会,举办红色旅游论坛等。三是组合营销。比如红色旅游和会议旅游、修学旅游以及奖励旅游组合营销。

(五)重视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

减贫旅游的一个有效措施就是让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决策并得到好处。当地老百姓从旅游发展中受益,红色旅游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导、鼓励农民开办家庭旅馆,引导农民开发、加工地方土特产,培训农民从事旅游服务业的技能等都可以帮助老区人民加入红色旅游的发展中来。

(六)加强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

老区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旅游人才匮乏是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江西赣州红色旅游资源富集的六县(市)(包括瑞金)有各类旅游从业人员约2000人,但从业人员总体学历水平、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偏低,具有中专以上学历者仅占20%,受过正规旅游业务培训的人员比例不到10%,尤其是导游及管理人员紧缺。老区红色旅游应尽快解决配备和增加高素质研究和讲解人员的问题,也可借鉴大连推出的“银发导游”的做法,在老区组织一些当地的离退休干部和老红军作为导游或讲解员,以提升红色旅游的效果。同时,对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当地居民进行业务培训,全面提升红色旅游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余青主编.红色旅游开发管理与营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