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24

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篇1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作者简介]邵会婷(1989-),女,山东济宁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闫志利(1963-),男,河北唐山人,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经济与管理。(河北秦皇岛066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中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保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YJa880132,项目主持人:闫志利)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011-04

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保障教育质量达到一定标准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及其运行系统。《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对建立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做出具体安排。目前学界有关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职业院校相关实践也不尽适应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并取得了较多成果,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做法

(一)美国

美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由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制度、第三方评估制度、校企合作制度、专兼教师制度和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制度等构成。州董事会和社区学院董事会联合管理职业教育质量。其中,州董事会负责制定本州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分配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职业院校,下同)经费、审议课程设置、规定学费标准等。社区学院董事会确保规范办学和服务质量。社区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根据社会需求决定学院的专业设置及开发,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职业技术课程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制度的实施,使学生在修完相关课程后即可参加职业资格证考试,促进了学生就业。同时,职业资格标准在课程中的体现,使课程开发实现了标准化。第三方评估制度保证了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客观性与公正性,评估结果与政府拨款挂钩,督促社区学院提高办学水平。校企合作制度推动了社区学院注重与行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专兼职教师制度对社区学院教师考核、聘任、培训、管理等做出了具体规定,社区学院专职教师必须具备硕士以上学位,兼职教师必须为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目前美国社区学院专兼职教师比例已达到1:2,保证了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各社区学院均设立了专门的职业生涯咨询机构,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二)德国

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制度保障体系、运行保障体系、师资保障体系、教学保障体系四个系统构成。制度保障体系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实施的。早在1969年,德国就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就保障职业教育质量做出了相关规定。此后,又相继颁布了《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及考试细则》《职业教育改革计划》等一系列法律,保证了职业教育管理、监督与组织制度的实施。运行保障体系方面,政府职业教育管理机构建立了具有高度权威的职业教育质量考核评价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定期组织评估和监督等。行业协会在认定企业培训资格、组织技能考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承担了75%职业教育经费,且数额逐年增加。师资保障体系方面,职业学校师资与企业实训师资采取不同的培养轨道,特别强调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职业院校教师纳入公务员管理,具有较高的薪资待遇、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成为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保障体系方面,“双元制”教育模式秉承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理念,实施“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和“行动导向”的组织模式,是职业院校格外注重企业实习环节,注重训练学生可迁移的职业能力。

(三)加拿大

加拿大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由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社区学院管理体系及社会评价体系四部分构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实行多元化办学形式,社区学院可按照社会需求和雇主要求,自行设置专业,无需政府主管部门批准。课程设置强调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校际间学分互认。学生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就可获得相应层次的证书。法律保障体系较为完善,联邦《技术和职业训练援助法》保证了职业教育经费筹集的灵活性,通过政府投入、企业赞助、学生学费及社会捐赠等多渠道保证职业教育经费需求。各省立法机关均可立足本地实际,独自颁布职业教育法律。社区学院管理实行董事会制,由校外名流、学院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监督学院工作。各专业均设立由本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确保专业设置的适用性及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师实行聘任制,要求社区学院教师必须具有本行业工作背景。职业教育质量社会评价组织成员由省级教育行政机构、行业协会、学校三方代表组成。社区学院各专业也建有由专业教师、在校学生及毕业生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估指标涉及员工满意率、毕业生就业率、学生满意度、学生毕业率等指标。

(四)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由taFe(technicalandFurthereducation)学院实施,质量保障体系由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两部分构成。外部保障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国家培训框架和课程质量标准三个部分;内部保障体系包括内部审核机制、课程开发标准、课程资源、教学方式四个部分。外部保障体系主要由质量培训框架、资格框架和培训包组成的“国家培训框架”体现,实行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同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贯通,民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课程质量标准包括课程注册和认证标准、办学质量标准和教师资格标准等,由各州注册/课程认证机构负责审定、注册及审批。taFe学院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专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具有至少3~5年的行业工作经历。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1974年颁布了《坎甘报告》,使职业教育实现了学校、企业、政府的积极参与。此后,还陆续颁布了《培训保障法》《技术教育法》等。内部保障体系方面,各taFe学院均配备了专门评估人员,建立了内部审核机制,负责监督教学质量。各taFe学院都建有实训基地,用以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日本

日本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法律保障体系、教育投入保障体系、校企合作保障体系、师资力量保障体系和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等五个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先后颁布了《高等专门学校设置基准》《专修学校设置标准》《短期大学设置基准》等一系列法律。文部省作为全国主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对职业教育质量负责,提供统一的国家质量标准,使职业学校在高质量起点上运作。在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方面,公办职业学校经费由政府统一拨付,并实行免收学费及住宿费政策。对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政府还给予生活上的资助。同时,职业学校还承接社会失业者、残障人士、弱势群体等的职业培训。在校企合作方面,诸多实力雄厚的企业为职业教育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综合素质,保证了学生多元技能的提高。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实行严格的职业教育师资准入制度,教师必须获得职业教育许可证后才具备从事职业教育的资格。教育质量评价实行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是职业学校必须履行的义务,通过自评监测教育教学质量;外部评价由独立于政府和学校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实施,文部省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资质进行认证。

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质量保障法制化

世界发达国家多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职业教育质量。德国通过颁布《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及考试细则》等法律,确保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顺畅运行;澳大利亚通过颁布《培训保障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了taFe学院的高质量运行;加拿大通过颁布《英联邦北美法案》《技术和职业训练援助法》等,使职业教育经费通过政府投入、企业赞助、学生学费及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给予保证,各省立法机关可结合自身实际,独自创立职业教育法律规制;日本通过颁布《专修学校设置标准》《短期大学设置基准》,使大量失业者能够转化为技能型人才,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二)教师准入制度化

世界发达国家均将师资管理作为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首要任务,实现了制度化管理。德国将职业学校教师分成理论课教师和实习课教师两类,采取不同的培养轨道,只有通过考试才能获得职业教育师资证书。同时,规定职业教育机构教师必须具有3~5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有效地保障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美国职业教育专兼职教师制度对社区学院教师学位、工作经验等均做出了明确规定,为学生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澳大利亚实行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不但要求taFe学院教师同时具备专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教育四级资格证书,对其行业工作经历也做出了具体规定。日本实行选拔制,严格控制职业教育机构教师质量,规定职业教育教师必须通过初试和复试等相关考试,才能获取执教许可证。考试内容丰富,涉及性格检测、知识水平考试、技能操作测试等各个方面,确保职教师资都是社会优秀人才。

(三)课程开发标准化

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均趋向标准化。美国通过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确保了课程开发具有较高的水准。德国职业教育采取“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模式,全面推行“学习领域”课程,使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实现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的“双增进”。澳大利亚推行的职业教育“培训包”制度由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国家教育科学培训部提供资助,成为国家批准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培训包”每三年修订一次,确保其先进性。加拿大社区学院实行CBe与oBe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模式,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前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关注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下应具备的技术能力。

(四)人才培养模式化

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有效保证了教育质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享誉世界,强调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训练的密切结合,突出技能培养,注重实践,有效保证了教学质量;美国、加拿大的CBe模式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自身需要,注重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提高学生职业综合技能训练的效率;日本职业院校与产业界联合形成的产学合作模式极为普遍,保证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英国的BteC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模式等均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运行管理体系化

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均实行权责明确的分工合作制度,注重利益相关者参与,保证职业教育各环节的质量。澳大利亚由民间发起成立“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独立于taFe和政府之外,其评价结果已经作为财政经费划拨的重要依据。国家质量委员会负责颁布职业教育技能标准和课程开发标准,taFe学院内均设有专门的质量监控和保障机构,实现了教育质量的全程管理。美国和加拿大社区学院管理实行董事会制,确保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职业教育质量的评估与监控均由第三方实施,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不断激励社区学院提高教育质量。

(六)教育投入多元化

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投入主体多元,来源广泛。美国社区学院来源于州政府、当地政府、学生学费、联邦政府、校友和社会捐赠的经费比例分别为45%、20%、20%、5%、10%。德国联邦政府、经济实体、行业协会、各类公共部门和教会都是职业教育的直接投资者,政府和企业是主要承担者。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学校筹集、企业投资和个人投入,政府拨款约占投入总量的一半左右。此外,政府还设立专门的教育基金支持职业教育。加拿大社区学院经费也主要来源于政府投入,企业赞助和社会捐赠占经费总额的20%左右。

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法规体系

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现有法律法规有关质量保障方面的内容过于宏观,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未能发挥应有的法律效应。国务院及相关职能部门先后颁布的“计划”“决定”“纲要”“办法”等多为“号召”型措施,缺乏足够的约束力。有关质量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质量振兴纲要(1996―2010年)》等,缺乏对职业教育质量方面的要求。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尽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或直接颁布《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法》,不仅从宏观方面制定职业教育质量的保障措施,还要从教师准入、经费投入、评估标准、机构认证等各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增强其可操作性。

(二)完善职业教育机构监督管理体系

为加强对职业教育机构运行的监督管理,首先,我国应尽快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业教育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研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方法、制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框架等工作。监管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包括质量管理方面的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业技术人员、学生代表及学生家长代表等。其次,为增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公正性,应尽快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价机构,负责定期组织职业教育质量监测和评估,并及时向社会各界反馈。再次,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结果,将之作为职业教育机构拨款的重要的依据,督促相关职业教育机构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最后,各职业教育机构应设立内部教师质量保障和监管机构,负责监督教学质量、审议课程设置、促进校企合作等,达到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

(三)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入体系

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我国职业教育存在政府投入总量不足、社会投入规模小、个人投资热情低等现象,应按照党的“十”要求,发挥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尽快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为职业教育质量提供坚实保障。为调动社会各界投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政府应在强调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社会资本的盈利性特征,建立社会资本效益回报制度、法律保障制度、监督管理制度等,不断壮大职业教育投入总量;加强职业教育机构资金使用状况的监督和管理,增强其社会透明度,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建立社会捐赠精神奖励制度,对大额捐款可采取以捐赠者姓名命名建筑物名称乃至学校名称的方式,使捐赠者“名载史册”。

(四)改革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多依据《教师法》相关规定准入,只要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综合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即可,形成了“学校―学校”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模式,难以满足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做法,我国应尽快改革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体系,要求教师除具备相应的学历和教师资格证书外,还必须具备3~5年相关企业、相关专业的工作经历,杜绝从学校直接招聘应届毕业生担任职业教育机构教师,形成“学校―企业―学校”的准入模式。对于高学历人才,即使其具有博士学位,也应具备相应专业的工作经历,以保证职业教育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外聘教师和兼职教师,除要求其必须具备所任课程的实践能力外,还应经过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考试,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五)推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标准体系

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课程开发标准体系,各职业教育机构课程标准及内容差异较大,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尽管教育部颁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可作为课程设置的宏观依据,但多数职业教育机构未能具体落实,核心课程设置极为凌乱,辅助课程设置随意性极强,且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我国应尽快建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并监督职业教育机构付诸实施。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调动教育行政部门、行业企业、课程专家的积极性,确保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标准与教学过程相衔接,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等相衔接。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技术的进步,应每隔3~5年,适时对课程开发标准进行修订,使职业教育质量与时俱进,符合时代需求。

(六)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双向裂变”的情况。“一向”为学生继续深造,通过“对口升学”“专升本”等途径进入更高一级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学习。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现实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认知主要为“升学率”。“一向”为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强调的是包括技术操作能力在内的职业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为质量标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无论是哪一层次的职业教育机构,均应将其人才培养目标统一到职业教育基本职能上来,即培养社会满意、企业需求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将各层次职业教育机构的招生考试标准与学生就业标准统一起来,以此统领职业教育质量监督管理目标、课程开发标准等。

(七)强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运行体系

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改革。通过设立理(董)事会建立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方式,让企业、行业、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运行管理,决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原则,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建立职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标准体系;通过建立公开、透明的信息转播机制,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运行处于各界监督之下,增强社会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认知;建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使各类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实现有效集聚;建立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内部检查督导机制,通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加强人才培养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考核,以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的结果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海明.美国社区学院质量保障体系及启示[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2]郭晶晶,黄瑞.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探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3(10).

[3]黄令.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认识和启示[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4]陆春妹.加拿大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5).

[5]孙颖,刘红,杨英英.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以高等专门学校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14(5).

[6]孙颖,刘红,杨英英,王世斌.日本职业教育质量外部评价的经验与启示――以短期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3(12).

[7]杨丽,胡克祖.加拿大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外部保障体系评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2).

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篇2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机遇新特征新挑战

[作者简介]杨成明(1989-),男,内蒙古阿拉善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张棉好(1970-),男,江西玉山人,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浙江金华321004)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005-03

一、引言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要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教育普及程度的地区性差异,积极推动初中后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构建、完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发展,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由此,我国社会各界开始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和我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满足社会大众终身学习需求与市场需要,和劳动力就业紧密结合,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形成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用“大力发展”来表述我国对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同时还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发展、个体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形式之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功用。随着我国社会全面改革步伐的加快,构建具有新时期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和个体的可持续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各领域的外在期盼,也是职业教育自身提升吸引力、疏通发展渠道等的内在需求。新的时期,国家高层和社会各界都逐步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这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如何把握新的机遇、克服当下职业教育的欠缺和迎接时代提出的新挑战,也是职业教育能否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

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新机遇

目前,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存在中高职衔接不畅、普职沟通困难、学制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出于社会经济各领域改革和职业教育自身转型的需要,构建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体系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期盼。在此背景下,国家高层、社会各界等都通过顶层设计、教育改革等多元化途径来改善以往职业教育体系的欠缺,这就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国家顶层设计重视,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自2011年始,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开展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国家专项规划,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纳入国家专项计划,从国家层面思考、定位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这不仅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统一了各部门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也为构建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充分条件。

2014年2月国务院关于“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常务会议,强调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增加职业院校办学自、开辟多元通道来促使中高职间的衔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现“三对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的兴办和改革,探索多方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强化职业教育规范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确保职业教育充足的发展动力。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国家专项规划到国家政府战略层面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强调,促使了社会层面对于发展职业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推动了社会各界对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考,这便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树立了国家层面的标榜意识,从而强化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时代意义,为职业教育创造了发展机遇,营造了改革氛围,提供了转型条件。

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篇3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1-0083-05

所谓职业教育国家制度①,即国家公权力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制度安排,是国家层面针对职业教育所做出的总体制度设计。从上世纪末开始,鉴于职业教育对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作用,美国联邦政府开始积极介入职业教育,通过完善职业教育的国家决策与管理制度,投入制度建设经费,制定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与保障制度,构建普职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教育外部配套制度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强化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干预力度,建构起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体系。

一、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基本构成

(一)职业教育国家决策与管理制度

美国构建了一整套复杂的职业教育国家决策制度。首先是职业教育的决策主体多元。美国政治上的三权分立决定了国会、总统、法院都可以在职业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国会可以通过立法、总统可以通过政策、最高法院可以通过判例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其次是决策过程多样。以行政系统为例,大致有几种方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由职业教育相关代表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总统顾问从中挑选较佳方案供总统选择;一种是自上而下,总统或总统助理物色一批专家组建政策班子,研究职业教育重大问题;一种是上下结合,总统决策班子与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方就共同关注的问题展开研究与行动。但无论哪种方式,做重大决策时都会举行听证会,并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咨询民意,特别是代表职业教育各方利益的各种社团、智库的意见,形成一种“共识型”的国家决策模式。同时,联邦政府在决策机制中设立了专业性的决策咨询机构――国家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以保障国家决策的科学性。

联邦不直接管理职业教育事务,而是由州负责。州一般会设立由政府人员、企业代表、社会代表等各界成员组成的职教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负责制定全州的职业教育政策、发展规划等。联邦主要通过联邦委托②、立法优先③、制定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开展绩效评估等多种手段,引导各州向国家教育目标、国家标准看齐,从而实现国家干预。简单地说,联邦“掌舵”而不“划桨”,通过间接干预、与州合作管理职业教育。

为减轻负担,联邦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管理职能或业务被“外包”出去,即原来由政府负责的管理职能现在转由私营部门或政府与私人部门合作执行。例如,在奥巴马政府之前,联邦教育雇佣承包机构为学生提供贷款服务(贷款由私人机构审查与发放,联邦提供担保并给予私营企业补贴)。这种方式使企业获得补贴和利润,学生获得多样性选择,政府则降低了监管费用,有效抑制了官僚机构的膨胀。目前,类似的教育“外包”业务不断增加,公私合作管理职业教育的模式成为美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新常态。

(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制度

联邦强调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一种“国家责任”,并通过法律加以保障。早在1890年,美国国会就通过《莫雷尔法》由国库资金直接资助各州职业教育。以后的《斯密斯・休斯法》、《职业教育法》、《卡尔・帕金斯法》等法律都要求联邦向各州及职业教育学校提供拨款。奥巴马政府上台后,联邦针对职业教育更是不断有大手笔投入。例如,投入80亿美元启动面向社区学院的“从社区学院到职场基金”(CommunityCollegetoCareerFund)。除了面向地方政府与学校的资助外,联邦还在职业教育学生资助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社区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申请联邦奖助学金、联邦贷款及税收抵免来支付学费。最近通过的“美国机会税收抵免(americanopportunitytaxCredit)计划”更使得社区学院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可实现完全免费。稳定的联邦投入与高额的资助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力地保障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

联邦在保持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还注意运用政策手段、经济杠杆、宣传理念等多种方式撬动各方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构建了职业教育投入的分担机制。对于地方政府,联邦大部分职业教育项目都要求州提供配套资金;对于企业,除了政策要求企业履行教育培训责任之外,联邦还运用减免税收、发放补贴及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对于社会组织,联邦积极宣传教育改革理念,推动社会组织捐资,例如奥巴马为改进社区学院与企业的联系,向企业界代表广泛宣传并发出倡议,一些社会组织如阿斯本机构等纷纷捐资响应。

(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与保障制度

美国联邦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建立了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与保障制度。一是国家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及成绩测量体系。1990年,《帕金斯法Ⅱ》明确要求各州开发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及成就水平测验;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要求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应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机会获得高标准的技能;2006年,《帕金斯法iV》要求各州通过实施与企业标准相一致的测验,报告学生技术技能的达标情况;2012年,《投资美国的未来――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蓝图》提出各州使用统一的参与和绩效指标,同时将教育数据连接到国家纵向数据系统。统一的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开始建构起来。二是职业教育国家评估与绩效问责机制。联邦成立了国家职业教育评估机构(naVe),对州和地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周期性评估。同时,注重推动一些中介组织对重大职教项目质量的调查与评估。例如联邦“从学校到工作项目”(Swt)办公室主动资助哥伦比亚大学提交项目评估报告。在绩效方面,联邦负责的职业教育项目一般会列明申请者需要完成的核心指标以及各项奖惩措施,对于达不到联邦要求的单位,联邦将撤回资助。同时建立严格的资金使用汇报制度,资金使用者必须公开汇报资金用途。统一的标准体系与绩效评估体系有力地保障了整个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质量,规范了职业教育办学。

(四)职业教育机构体系

美国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包括综合中学、地区性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技术学校、社区学院和企业主办的培训中心或学校等。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主要融合在综合中学中。高等教育阶段,主要由社区学院进行职业教育。在美国,联邦非常注意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职业教育机构与普通教育机构之间、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工作,构建了以课程和学分衔接合作为基础的衔接机制。早在1994年,美国《从学校到工作机会法》就提出要建设一个从学校到工作的国家框架体系,以帮助美国高中及高中后青年能更好地接受就业训练。1998年,《帕金斯法Ⅲ》提出企业要与教育机构拟定合作培训项目和课程。2012年,《投资美国的未来――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蓝图》提出,在中职教育阶段,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必须由中高等教育机构与企业、行业技能组织、培训机构以及其他职业教育相关方共同完成。同时,中高等教育机构、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之间必须签订学分衔接互认合作协议。通过共同开发的课程及对接协议,美国学生可以在获得高中文凭的同时,通过企业提供的岗位实训机会获得行业公认的技能证书,还可以通过修习过的职业教育课程、学徒培训、企业实习经历等获得高等教育学分。这样,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校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实现了衔接,学生可以在高中、职业教育与培训院校、社区学院、大学、就业市场之间自由流动,总体上构建了一种横向上相互渗透,纵向上一体贯通,与劳动力市场充分对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五)职业教育外部支撑制度

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有教育外部公共政策的支撑,例如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技能标准制度等,以保证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在美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制定较早,较为完善。从业人员要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经历才能,之后还要通过相应的专业考试。联邦和州等相关政府部门都有权审批、管理、发放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政府委托或授权一些专业技术协会为具有职业资格的本专业人员提供具体服务。至于劳动力的技能标准,美国在1994年即颁布了国家技能标准制度,提出实施统一的国家技能标准,并委托国家技能标准推进委员会(naSS)组织实施。迄今为止,naSS及其合作伙伴(一般是行会、产业组织)已经开发了制造业专业、信息通信业等一系列国家技能标准。

二、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构建的特点

(一)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自主创新相结合,实现联邦与地方职责划分

在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中,联邦政府的职责相当明确,主要是在宏观方面起到决策、促进、监管、保障的作用。首先,联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总策划师,从宏观上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联邦通过职业教育决策与管理制度,积极主动地发起教育改革,制定法律,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近年来,美国由联邦发起的职业教育改革层出不穷,如“职业技术教育计划”(Cet)和“美国未来技能计划”(Skillforamerica'sFuture)等项目。联邦制定的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多种多样,且法律出台间隔频率越来越短,如《帕金斯法》等涉及职业教育的法案已历经多次修订。其次,联邦通过投入与绩效机制扮演着教育资源提供者与监督者的角色。一方面,联邦政府为州和地方政府提供大量的教育资助;另一方面,联邦政府对这些资助的用途进行严格监督,并要求接受资助的州和地方政府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接受联邦资助的州和地方政府,必须对联邦提出的国家教育目标负责,使州和地方政府不得不接受联邦的引导。再次,联邦通过政策倾斜强力保障教育公平。历次帕金斯法修订案都规定要保留一定比例的拨款(州要提供配套基金)用于帮助单亲家庭、妇女、贫穷学生获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总而言之,联邦政府实际上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决策者、总策划师、监督者与促进者,积极地介入到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发挥着强大的宏观引导功能。

在实现国家引导的同时,联邦大力鼓励地方创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首先,是从投入上越来越多地运用竞争性拨款作为手段,以推动州做出制度创新。例如《帕金斯法Ⅳ》将制度创新作为各州从联邦领取法案拨款的条件,抽取法案拨款的十分之一设立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基金。其次,是发挥示范效应。对职业教育创新成果显著的地方,联邦在各种场合高调宣传,如由总统在国情咨文中点名表扬或访问考察,同时保证联邦绩效奖励向其倾斜等,总之要使示范者“名利双收”。再次,是在评估上只划定“核心指标”,给地方留足因地制宜的空间。例如,《帕金斯法案Ⅲ》只规定了项目评估的核心指标,其他指标则由州和地方政府根据自身情况与上级协商确定。总体上,这些做法极大地推动了地方创新的热情,推动美国职业教育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国家宏观调控与地方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制度建设机制,合理地平衡了中央和地方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权利关系,明确了双方职责,极大地发挥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有利于建立一个有序但不失灵活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

(二)“市场运作”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实现市场与国家责任共担

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特点之一是实现了“自由市场”与“强大国家”的同构。在这一制度体系内,市场机制与强大的国家干预共存。首先,市场机制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在职业教育领域运用的诸如标准化、绩效衡量、竞争性拨款、公私合营等手段都是市场运作的方法。同时,职业教育的办学管理、人才培养方式、专业设置等也都是市场运作的。一般而言,市场机制可以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满足不同层次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但市场机制运作下的职业教育会存在弱势群体难以获得职业教育支持、职业教育市场分割严重、职业教育主体各自为政等问题,同时美国劳动力流动率很高,导致个人、企业及地方政府都不愿意对职业教育与培训进行长期投资。企业会考虑培训需求的短期性,将培训视为一种花费而不是投资,年轻人也不愿参加培训,因为看不到长期效益。一些美国企业主宁愿用机器的标准化代替人的标准化,通过生产的标准化解决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的问题。可见,仅靠市场机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对此,美国的做法是一方面坚持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强调国家干预的作用。国家干预通过几种方式进行:一是鼓励。联邦政府通过拨付专项资金、各种税收优惠、行政补贴等各种形式促进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或鼓励个人接受培训。二是整合。如前文所述,联邦通过整合课程与学分衔接制度,构建了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机制。三是督促与保障。政府制定一系列法律及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职业学校与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对接。1982年联邦颁布《联合培训方案》,明确了企业对职业培训的参与;1994年,《从学校到工作法案》以法律形式固化了美国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义务;2013年,奥巴马政府提出投入80亿美元用于帮助社区大学与企业界建立全新的伙伴关系。四是强制。2012年《投资美国的未来――生涯与技术教育改革蓝图》要求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与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美国各州要确定高增长行业的职业需求,作为各区域内生涯与技术教育项目的关注点。强大的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既可以保障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期性与可持续性,弥补部分职业教育市场失灵的问题,又能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使职业教育办学不至于丧失灵活性与多样性。

(三)“国家问责”与“社会表达”相结合,形成国家与社会凝聚共识机制

通过对美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构成的分析,可以看到,联邦政府通过建立标准、开展评估、实施绩效管理等方式,实际上建立了一整套职业教育国家问责机制,有力地规范了职业教育办学。同时也可以看到,美国职业教育的管理、服务、监督并不仅靠国家政府机构,而是大量吸纳社会组织的参与,公私合作管理、监督、提供服务已经成为美国职业教育相当常见的现象。例如,在职业教育管理方面,许多社会组织承担了联邦政府诸如分配资金、进行课程开发、组织活动等一些管理职能;在职业教育国家决策方面,社会组织通过国家职业教育咨询委员会、评估委员会等组织广泛参与决策,制定政策,推动立法;在保障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方面,社会组织通过naSS等机构广泛参与质量评估、制定职业能力标准、组织认证;另外,社会组织还承担了一定的收集、职业教育信息的功能。总之,社会组织在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占有相当分量的发言权,形成了社会表达与国家问责相结合的制度机制,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发展职业教育。

三、思考与启示

经过长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中央和地方权责不明确、国家与企业共同承担责任、推进国家技能供给体系的机制尚未建立、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还很薄弱等诸多问题。在这些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要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职责,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我国地域辽阔,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的发展差别较大。这种情况造成职业教育一方面需要国家进行统筹安排,以建构相对统一的职业教育技能供给体系,同时维护教育公平;但另一方面忽视地区差异,采用全国“一刀切”的教育政策也不适宜。因此,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发挥两个积极性。一是要建立国家层面的决策与管理制度,如国家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等国家层面的协调形式,应该成为国家制度的一部分;二是要建立稳定的职业教育国家拨款与资助制度,提高职业教育的可支付性;三是要建立职业教育的国家问责制度,要明确地方发展职业教育的标准、指标、奖惩措施,推动形成地方政府间“标尺竞争”效应④;四是要从资源和名誉方面采取多种手段鼓励地方创新,在中央负责的职业教育项目拨款中要明确支持地方创新的资金比例,对地方创新进行示范推广等。

其次,要建立国家与市场合理分担职业教育发展责任的国家制度体系。我国与美国一样,劳动力流动速度较快、规模较大,这是导致许多企业、地方政府、个人不愿意参与和接受职业教育的原因。同时,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完全依靠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也不切实际。因此,应建立国家和市场合理分担职业教育发展责任的制度体系:一是建立投入分担制度;二是建立职业院校与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共享、共治、共有制度;三是可以在职业教育领域尝试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等新形式的融资与办学手段,大力鼓励私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

再次,要建立国家与社会组织共同协商指导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体系。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社会组织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如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国家及各省职教协会、各类行业协会以及一些第三方组织等,都在职业教育领域发挥着参与决策、管理、评估、推广的作用。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国家与社会组织共同协商指导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体系。一是将国家决策与社会参与结合起来,吸收社会组织代表设置专业性的决策咨询机构,形成国家决策咨询机制;二是将国家问责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在国家职业教育评估中吸收第三方组织参与,实现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估的制度化;三是将国家管理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可将一部分职业教育管理职能,如颁发证书等下放给社会组织,构建公私合作提供职业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制度机制。

注释:

①关于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目前学术界尚无权威界定。臧志军博士在《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提出:“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即各国中央或联邦政府为规范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与不同部门利益、地方利益博弈后建立起来的由参与主体构成的组织网络以及这一网络的运行规则”。这个定义强调了国家制度是中央政府的制度安排,同时强调了国家制度构成是中央与不同部门和地方博弈的过程。笔者认为,所谓国家制度“本质上是公共权力的制度安排”(见参考文献[3]),这种制度安排不是一些零散的制度设计,而是一组制度的集合。因此,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可以简单定义为“国家公权力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制度安排,是国家层面针对职业教育所做出的总体制度设计”。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的建构不仅是中央与地方博弈的过程,也是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博弈的过程。

②联邦委托:联邦拨款一般会设定一些条件,为获得拨款就需要接受联邦的要求。

③立法优先:基于国家至上原则,联邦法律优先于州和地方政府的法规。因此,国家可以制定基本政策,要求各州贯彻实施。

④标尺竞争:参赛者为获得某项标的而会努力竞争。这里指中央为地方政府划定职业教育发展的指标以及对完成指标与否的奖惩措施,驱动地方政府相互竞争,以完成中央的职业教育意图。

参考文献:

[1]USDepartmentofeducationofeducation.2013BudgetContinuesinvestmentstoStrengthenworkforceandRebuildamericaneconomy[eB/oL].(2012-02-13).http://www.ed.gov/news/press-releases/us-department-education-2013-budget-continues-investments-strengthen-workforce-a.

[2]theobama-Bidenplan[eB/oL].[2014-09-10].http://change.gov/agenda/education_agenda/.

[3]王绍光,胡鞍钢,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4.

[4]黄亚婷.奥巴马力促企业与社区学院的合作[J].比较教育研究,2011(2):91.

[5]徐国庆.美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2(6):58-61.

[6]蓝欣.美国职业能力评价制度研究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9):66-67.

[7](英)安迪・格林.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m].朱旭东,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9.

[8](美)凯瑟琳・西伦.制度是如何演化的――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技能政治经济学[m].王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62-163.

ConstructionofthenationalinstitutionofamericanVocationaleducationanditsenlightenment

FenGmeng

(Shundepolytechnic,FoshanGuangdong528300,China)

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篇4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庞文英(1984-),女,北京吉利大学教务处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和高等教育管理;边保旗(1971-),男,北京吉利大学教务部部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廖绍袍(1985-),男,福建三明人,海南省工业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aJa110003)的成果之一,主持人:姜沛民。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3)04-0056-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一目标的提出表明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当前我国教育重中之重的问题,更是未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中心任务。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理论

职业需求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所谓职业需求是指客观职业需求和人的职业发展需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提出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孙善学(2011)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理论”。根据该理论他认为增量供给(pi:职业教育提供新增劳动力数量,主要是指以招收初中、高中或其他教育系列的应届毕业生为主,为社会不断补充合格的新职业人才)在现有外界条件(教育分流S1、劳动分配制度S2、学龄人口m)不变的情况下,将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即pi=f{m(S1+S2)};而变量供给(pv:存量劳动力接受职业教育数量,指以有教育需求的社会劳动者为培养对象,以提高学习者职业能力和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服务。)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外界条件作用下,将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当今社会现代化的需要,沿着现代教育变革的大趋势而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传统的职业教育相对应,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体系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因此,二者有着实质的区别。具体体现可以从我国1949~2011年间全国职业教育招生数量走势情况看出(图1)。我国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基本上是增量供给道路,但随着体系与制度变革等外界条件的改变,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将打破过去模式,进入一个全新模式。[1]

图11949~2011年间全国职业教育招生数量走势图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观点来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沿着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而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要研究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征,必须立足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在实现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结构的合理性、功能的完整性、运行的协调性以及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与外部环境要素之间开放、依存、协同关系的基础上。

基于人才供给理论和我国国情分析,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增量供给”会明显下降,而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背景下“变量供给”会出现快速上升趋势。如果抱着“增量供给”思维不放,认为职业教育仅是解决升学问题,那么职业教育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职业教育也必然脱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社会上出现的职业学校“升格、攀高”或者鄙视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与这种思维模式有关,对职业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教育发展都很不利。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是促使职业教育功能从满足学龄人口的升学需求向满足包括学龄人口在内的社会成员的求学需求转变,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从教育体系内部的升学拉动向社会发展需求拉动转变。职业教育要从接收教育分流任务的“被动教育”转变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需求的“主动教育”。今后,不应该单纯地以学龄人口教育分流任务为依据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职业院校办学规模,而是从社会用人需求、学龄人口升学需求和成年人接受职业教育需求出发,统筹兼顾、科学制定职业教育体系和相关发展政策。[2]

二、基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理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

就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质而言,它是与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一种教育体系,它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教育要促使学生从学校教育走向职业体系。现代职业教育是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对各类职业人才的需求,必须跟上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理论分析,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性

现代性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鲜明特征。现代性具体体现在现代职业教育人才理念、现代职业教育国家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职业教育资源、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和现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3]

现代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础。要做精、做特、做强现代职业教育,推进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为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输送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就要树立全面培养、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的全新现代人才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对其各方面进行法律规范,这就要加紧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形成一整套职业教育现代国家制度。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构建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双方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全过程深度合作。推进教学制度改革。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完善学分制,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等一系列措施都是在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推动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信息化改造传统教学的进程,建设符合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资源;以集团化办学为主要实现形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理治理结构和科学决策机制,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运行机制。

吸纳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界的专家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开放的现代评价体系。[4]

随着我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从人才供给理论可以看出,我国逐渐出现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继续上升,并可能成为今后劳动力的主体;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持续上升,并需要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深、更广,需要更多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各类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将进一步高移,职业教育培养规模将成倍增长。[5]

(二)职业导向性

导向性是指使事情向某个方面发展的特性。职业教育更加主要的功能是帮助人们走向职业体系,就其本质而言是从教育到职业过渡的一种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胜任能力的合格职业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则是普通学校体系和产业体系连接的中间桥梁。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变化图,我们不难看出,在产业结构变化和产业布局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职业教育呈现出如下发展:首先,满足学龄人口升学需求有余地,但满足社会职业人才需求有差距的供需关系。其次,服务升学需求向服务求学需求转变和阶段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等方面的发展模式发生改变。第三,由于社会需求和人的职业发展主导,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从升学驱动向发展驱动转变。以上情况必然会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向资源统筹、面向人人的职业导向性特点更加明显。

从来自市场佐证的图2和图3[6]可以看出,人才市场真实需求与我们认为的就业困难呈现反差,企业行业提供的岗位多,学校培养的人多,为什么大家都在喊着说“少”的现象引起我们的反思,不是岗位不够,而是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符合职业岗位需求。随着这种问题的日益加剧与突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要承担解决问题的重任。以上说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具有使教育系统和工作系统、学校体系和职业体系相结合,并根据现有的校企合作、产教协同等模式下,开发出适合职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最终培养学习者成为合格劳动者。

(三)开放性

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体系,不仅仅包括对社会开放、对行业企业开放,还包括面向各学历层次所有具有就业需求的人(面向人人)而开放。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关系开放,有什么样的新兴产业和新生职业,就应该发展相对应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和学习对象开放,无论什么年龄,只要有需求,都可以参加学习和培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向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开放。[7]

邓小平同志早在1958年就提出:“任何时候都不要忽视职业中学的质量问题。职业中学的一部分毕业生应该能够升入高等专科学校。”[8]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也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我国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方面采取了合作办学、强强联合、调整合并、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因素之间的开放性增强。职业教育体系向高等教育毕业生开放,允许其就读职业院校,接受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8]

现代职业教育本来就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向基础教育开放是题中之义。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接受小学、初中和高中毕业生入学。[10]我国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都向成人教育和社会人士开放,只要取得入学资格,均可入学。职业培训机构本来就是成人教育的一部分,是服务于成人职业培训的,向成人开放不言面喻。

国际上,有很多国家在职业教育体系开放程度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德国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隔绝,缺乏渗透性,为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增强“双元制”的吸引力,德国许多州规定: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和继续职业培训资格的学生可报大学,承认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中毕业生具有报考大学的同等学力和资格,还规定实施“双元制”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某些情况下相当于具有普通高中第一阶段教育学历。英国的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分为基础、中级和高级三级资格,获得高级资格的学生可报考大学,但获得了高级国家职业资格的学生很难进入普通高校,因而英国采取措施,承认高级普通国家职业资格和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考试具有同等地位,目的是促进这三类学生横向和垂直流动,使他们都有资格报考大学。另外,英国正在考虑实施学分累积和转学分制度,允许学生选择更多的融合普教和职教的单元制综合课。20世纪70年代以前,法国中等职业教育是终结性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成为一条死胡同,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沟通,法国设立了一种新的学制,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再学习两年可获得职业高中会考证书,同时取得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的资格。[11]

(四)层次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学历教育,也是一个岗位培养教育;既有全日制教育,也有非全日制教育,即学校教育与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既有面向适龄青年的教育,也有满足终身学习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和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必然会引起包括职业教育体系在内的新的调整。

现代职业教育应该同普通教育一样,有从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并且在理论上应该是“上不封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是建立职业教育层级结构,其仅有中等、高等两个层次,不适应社会分工体系、劳动分工体系对不同层次、不同标准人才的复杂需求。职业教育应面向具有不同既往经历和水平的各类人群。既有初中后分流、高中后分流,又有基于高职(专科)、本科甚至本科后的职业教育。如果一名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学习,拿到的学历是否还用硕士、博士加以描述?普通教育的学历概念用来描述职业教育层次有一定的局限,更主要的是影响对职业教育规律的探索。职业教育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普通教育目标以学科知识为核心,两者的教育标准差异很大。如果都采用“学历标准”,容易混淆区别,脱离规律,失去特色,趋同发展。

职业教育分级标准的建立就突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性特点。职业教育分级是“教育向职业转换系统”的分级,不同于传统学历概念,也不同于职业技能标准。第一,职业教育分级标准制定的标准是基于职业教育目标分类,既三个领域(社会能力、操作能力、发展能力)、八个层级目标和若干个三级目标。第二,职业教育分级标准以能力目标为核心,是可表达、可执行和可测度的若干要素的集合,符合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义。第三,职业教育等级标准是由教育界和产业界合作开发制定,并统一和管理,更加突出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第四,职业教育等级标准建立完善。由职业教育标准委员会制定,在制度上保证行业企业等用人方从源头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目标、标准与评价的一致性,同时定期修订,适时调整,并授权教育机构组织实施和教师具体实施。[12]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基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理论,并结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传统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模式的不同,总结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代性、职业导向性、开放性和层次性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6][12]孙善学.职业教育分级制度基本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1(22).

[2]孙善学.从职业出发的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2).

[3][5]黄克孝,石伟平,郭扬,严雪怡.构建21世纪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4(1):8-10.

[4]鲁昕.全面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切实承担职业教育历史使命[eB/oL]..

[7]张志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展望[J].职教论坛,2012(07):47-51.

[8]邢晖.试论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J].教育科学研究,200l(01).

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篇5

一、现代职业教育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工业文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全球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关注日益增长。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UneSCo)正式开始运作,组织的《修订的关于职业和技术教育的建议书》明确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应与各级各类教育和职业相沟通,成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项目进一步提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在建设一个全民的更加可持续发展和公正的社会中应起着贯彻始终的关键作用。200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经合组织(oeCD)各国教育部长会议,将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纳入其成员国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目标并要求为年轻人提供通用的、迁移性强的技能,以便适应 转岗及终身学习的需求。2008年6月召开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教育部长会议以“注重质量的全民教育:学到21世纪所需的能力和技能”为主题,确立职业和技术教育为四个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建议将职业教育真正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使青年既有就业机会,又有升学机会,促进职业教育深层次发展。2010年3月,欧盟委员会(Un)《欧洲2020战略》,更是将有利于实现终身学习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作为实现欧洲经济智能性增长、可持续增长和全面增长的行动方案,并由此制定了“新技能和就业议程”旗舰计划,以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育效能,促进劳动力的有效流动与市场参入度。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表明,现代职业教育的关注点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单纯满足“就业需求”走向“就业和发展并举”;职业教育内涵从“职业预备教育”延伸拓展为“终身教育”或“全民学习”。现代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工业文明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新世纪以来,我国召开了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加快改革与发展,提升服务能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新使命。2014年,《国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适应经济增速换挡、产业升级、民生普惠、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未来需继续深化“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夯实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同年,教育部等六部门编制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分两步走,2015年初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之,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程,是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顺应世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动向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现状

(一)基于制度层面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2011年初,教育部将中职与高职划归职成教司统一管理,随后召开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印发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自此,国家层面的相关制度研究围绕着“如何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陆续展开。2011年,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战略问题专题调研项目“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路径和政策安排”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工作迫切要求政府优化制度环境设计,包括统筹建立政府管理系统、法律制度系统、经费投入系统、科研支撑系统、招生考试制度等。对于各项具体制度的构建,则主要从国际借鉴和国内试点两条路径进行探讨。

一是借鉴国际经验设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项保障制度。如通过分析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与各州《学校法》两个法律支撑系统、瑞士新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法》等,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进入最后的完善阶段;通过对《欧洲资格框架》、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制度、日本职业段位制度等实施背景及特点的解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研究”于2013年正式启动。此外,借鉴德国各州财政与企业雇主投入的双元经费投入系统,我国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办学的资源配置问题迫切需要解答。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科研支撑系统和职业教育咨询服务系统对职业教育强有力的推进作用,也使“科研与就业服务支撑系统”的制度设计迫在眉睫。2014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的确立,启动了从理论层面全面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开端。

二是通过改革试点探索形成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有效结构。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陆续成为全国各个省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试点”。各地区以招生考试制度衔接作为中高职衔接的突破口,针对高职单独招生试点、“3+2”五年一贯制培养、注册入学试点等多元化招考录取制度提出一系列措施。如上海市提出通过改革高职高专院校自主招生和“三校生”考试制度、建立并完善学分银行制度以及增加技能优良的中职生免试进入高职的渠道等方式改革招生制度,拓宽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的渠道;江苏省稳步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启动了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制度,并通过在全省成立19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使高职院校带动中职学校集约化发展,形成中高职衔接、资源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湖南省将高职院校对口招生规模从5%上升至20%,积极落实中职技能竞赛获奖者免试升学政策,倡导优势专业适度扩大五年制招生等。总之,各个省份各种模式的中高职衔接试点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有益探索,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职教体系构建的进程。然而,一哄而上、各自为政的“点”上试验,带来了“规模扩张与生源质量”、“课程难度与学生年龄”、“长学制与学业灵活选择”、“资源共享与院校壁垒”等诸多矛盾问题,亟需职教体系内部衔接的统筹设计。

(二)基于内容层面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研究

关于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制度创新是治标之举;内容建设,尤其是课程建设则是治标之道。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内容研究成为学者和实践工作者研究的核心和焦点。

目前,基于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容衔接主要体现在目标衔接、专业建设衔接和课程衔接三个方面,其改革主要形成了两大趋势:一是以赵志群、姜大源为代表的北方学者,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内容一体化研究;二是以石伟平、徐国庆为代表的南方学者,探索以项目课程改革为路径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内容衔接。研究者普遍认为,只有建立课程衔接体系,才可能实现中高职的实质衔接。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课程衔接体系”不是某个地区层面的中高职课程衔接,而是体系层面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具体到如何构建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学者的观点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专业衔接是基础。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契合度薄弱,中职的专业设置数量多、分类细,而高职相对中职而言,专业数量不多,口径宽泛。中高职专业衔接的错位必将导致课程内容设置的大量重复。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改变“局部试点”的思维惯性,整合相关主体,统一规划中职、高职、应用性技术本科、专业学位等纵向层次上的专业结构,从而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二是专业教学标准是依据。专业教学标准是一个适用于同一专业或者同一类专业的普适性的教学要求,其制定将使各级职业教育之间的教学要求互为衔接,各个层次的课程内容可以在统一的专业教学标准下设置,各级职业院校则可以在顶层设计的标准要求下实施教学。三是课程衔接内容的开发要遵循工作逻辑。所谓工作逻辑是指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细化职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并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要求,进而根据能力要求的层次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三、关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

(一)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框架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制度依据

我国的职业资格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直至90年代,运行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等级考核制度才开始逐渐向国家职业资格制度转变。1993年,国务院在《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意见》中正式提出了“在全社会实行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职业教育资格制度走过了初步建立期(1993—1996)、逐步完善实践操作期(1997—2006)和职业资格制度规范调整并双证衔接发展期(2007—2012)。目前,已进入职业资格框架系统构建和内涵发展阶段。

1.我国产业体系的结构与特征是建立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基础

面对中国经济结构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根据国际产业分工的新格局首次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是以结构改革推进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促进制造与服务相融合,其表征是形成一个技术先进、结构优化、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系统,是中国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产业载体。现代产业体系自提出以来,国家发改委于2011年颁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版)》,在此基础上,2013年又对有关条目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修订版本,不断明确和细化鼓励类、限制类和淘汰类产业的调整标准条件。因此,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做到积极发展面向鼓励类产业的职业标准,进而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面向鼓励类产业的专业。就此意义而言,现代产业理念和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布局是合理构建职业资格国家标准框架的基础。

2.国家职业标准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依据

国家职业标准是一种工作标准,是基于职业分类及对应职业活动内容而制定的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它是从业者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方向的基本依据,也是企业挑选、淘汰、评价从业者的标准法则。因此,国家职业标准在职业的工作内容、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等方面的梯度要求,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确定培养目标、设置教学课程、制定教学内容及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明确的指导。此外,基于现代产业体系而构建的国家职业标准框架与我国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密切相关,它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将有利于专业布局的调整、统一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开发建设的规范化,从而真正实现中高职内部衔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其构建是横向贯通和纵向衔接的动态发展过程,即课程的诸要素,如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在横向上要相互协调与一致,同时,职业教育不同学历层次“启蒙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本科技术教育——专业学位教育”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纵向衔接,横纵交织,进而构成一个内容序列化、时间阶段化、效果完整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二维结构”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结构

职业教育一方面植根于教育的理念,即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植根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工作标准。为了保证职业教育“教育性”与“职业性”的双重目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同时考虑职业“非定向性”和“定向性”两个纬度。非定向性指以“准职业”为媒,将职业能力、素养与人生理想、信念、价值等有机融合,具有教育的内在规定性;定向性是指某一特定工作岗位的规范性要求,具有职业的外在规定性。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使命就在于,如何使这二维结构融合成同一过程,使学生在获得职业“定向性”要求的过程中走向“非定向”的全面发展。

2.工作和生活实践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生成逻辑

工作和生活实践是基于工作世界和生活世界本身的经验逻辑,给予个体经验同构化的体验过程,同时,在主体性的实施和实现过程中和谐内嵌于“人——工作——生活”的关系之中,这与“概念化”、“理论化”的科学世界不同,它使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中始终伴随着价值、伦理等体现个人主体精神的意识活动。目前,无论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还是“项目课程”,正是基于工作世界实践逻辑的理念,使“知识从属于活动”,重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二维结构”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目标要求,以工作实践过程的逻辑可以组织专业领域课程内容,而社会生活实践的逻辑则可以组织基础文化课程内容。前者以典型性“项目”或主动“作业”等形式,按照工作过程复杂程度体现出课程体系的序列化,从而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后者通过“主题”和“专题”等形式体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和贴近社会的生活实践逻辑,陶冶学生人文情怀和生活情趣,是一个长期的隐性演进过程。工作和生活实践都是人类生命展开的过程和形式,其本身就是生命意义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孟凡华.鲁昕:关键是“衔接”——关于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座谈会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2011(18):48-50.

[2]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21):1-6.

[3]柴葳,高毅哲.万里鲲鹏正举,教育春风渐酣——各地召开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教育规划纲要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1-05-30.

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篇6

2011年:开局精彩

2011年是实施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中,职业教育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加快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统筹推进改革创新。鲁昕指出,2011年职成教战线很好地完成了全年的任务,为做好2012年乃至今后几年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启动体系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到2020年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鲁昕副部长在多个场合强调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工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2011年职成教战线贯彻落实纲要精神,全面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会上,鲁昕从三方面总结了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一是启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提出了体系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组织力量启动了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二是统筹推进中高职协调发展。调整教育部部内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由一个司局统筹管理中高职的格局;印发《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中高职科学定位、有效衔接、办出特色、协调发展。三是推进56个职业教育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的实施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10个重大专题理论研究、18个重大政策专题调研,为推进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实践案例、国际经验和政策建议。

促进质量提高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是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从鲁昕副部长的讲话中,我们注意到,教育部在去年职成教工作会上强调的包括管理制度、办学机制、保障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在内的多方面保障职业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一年间都得到了有效落实。

在管理制度方面,2011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修订;组织起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研究起草了《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国家重点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印发《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配合有关方面拟定和公布《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通过一系列举措,健全了职业教育国家制度政策体系,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办学标准化建设、督导制度建设等方面工作得到了加强。

在办学机制方面,教育部通过制定行业指导政策、完善产教对话机制、推进集团化办学、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等项工作,加强了职业教育国家办学机制建设;以德育工作、专业和课程建设、教材创新、顶岗实习保障机制、技能大赛内容形式创新、职业教育科研教研等为标志的一系列改革创新,完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在保障体系方面,2011年职业教育的支持保障政策不断得到完善。鲁昕指出,去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国家助学金135.9亿元,资助了906万名中职学生;投入免学费资金79亿元,覆盖了395万名中职学生。同时,中央财政在2011年全年的投入达到“十一五”时期总水平,一大批国家中职示范校、骨干高职校和实训基地得到大力建设,形成了一批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优质资源。辽宁、上海等7个省市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和实施了职业学校生均拨款标准,职教事业科学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正在构建。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育部在2011年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多部文件,对“十二五”时期职教师资工作进行了部署。同时,中央财政投入26亿元以上,启动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其投入水平超过“十一五”时期5倍。

保证办学规模

没有规模就难言发展,对于肩负着调整教育结构重任的职业教育来说,“努力保证办学规模”一直以来都是工作重点之一。

鲁昕在会上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对2011年职业教育“保规模”任务的完成情况给予肯定。201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808.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招生310万人。中职招收非应届初中毕业生100万人,占招生总数的12%;高职积极进行分类入学考试试点,采取单独招生、对口招生、五年一贯制、注册入学等方式录取学生规模超过招生总数的17%。东西部、城乡联合招生规模达到30万人。东部19个对口支援省份共面向、新疆两地招生6300人。

鲁昕同时指出,在这一年中,教育部在加强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积极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全面部署新时期继续教育工作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她表示,2011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成绩十分显著,亮点纷呈。

2012年:着眼于提高服务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物质消耗来推动,资源、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使这种高投入、高增长、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因此,2011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把全年经济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十二五”规划纲要开篇更是以“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题,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政府报告中,总理进一步提出2012年要切实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二要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在这一进程中,没有技术不行,没有人才更不行。“转方式、调结构”的国家战略对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提出了新任务,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鲁昕指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要重点在八个方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这八方面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新时期新阶段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

鲁昕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是我国应对外部需求持续走低、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压力不断加大的新形势的必然选择。转变发展方式,急需人才支撑。《教育规划纲要》《人才规划纲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都对下一阶段技能人才队伍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创新,以体系建设带动内涵发展,使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

——提高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

鲁昕指出,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已成为当前国际经济变革的大趋势。我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既是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倒逼机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求的战略选择。2011年6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和基本要求。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需求为导向,能否顺应产业发展指向,紧跟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的变化趋势,是检验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相适应,并据此建设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现代产业理念和技术贯穿职业教育各个方面。

——提高服务产业优化升级的能力。

鲁昕指出,从总体看,我国三次产业目前还存在发展粗放的问题。针对这一状况,201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和《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并正在抓紧编制《“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这些规划的核心就是全面推动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各次产业的优化升级。职业教育必须尽快把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根据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部署,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以支撑国家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的实施。

——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鲁昕指出,近几年,发达国家在总结国际金融危机原因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支撑。我国在规划“十二五”工作时也明确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提高我国产业的素质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水平。职业教育要针对实体经济发展需求,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为增强我国实体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保障。

——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鲁昕表示,在实施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的进程中,2010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和细化了国家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要求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作为支撑,国家还先后制定了十几个省或跨省域的专项规划和意见,推动各区域进一步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协调发展、缩小差距。各地各职业院校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面向区域主导产业,认真研究分析所在区域的需求,按照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努力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学校、专业和课程,使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提高服务保障民生的能力。

鲁昕指出,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加强民生保障建设,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民生优先,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保障民生方面责任重大。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增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岗位适应能力,特别是提高新生代产业工人城镇生活和就业能力,使农村劳动力带技能转移、带知识转变为新市民和新产业工人,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责、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使命。为此,必须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完善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和中职免学费政策,使职业教育切实成为城乡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和过上有尊严生活的强大助推器。

——提高服务解决就业结构矛盾的能力。

鲁昕强调,当前,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仍然较大,就业总量压力不小,但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日渐明显。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日益加快,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乃至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需求不断增加。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式,职业教育要进一步密切与产业的对接,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内容,培养适应新职业、新岗位要求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要加快培养产业急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性人才,既要为解决就业总量压力,又要为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作出贡献。

——提高服务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能力。

鲁昕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社会要和谐,都需要一个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来支撑,这个人力资源结构又是需要合理的教育结构帮助实现的。而教育结构取决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当前,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发展的规律决定了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和需求。现阶段,我国最大量需要的是职业技术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必须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重大战略,使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更加合理,进而打造我国现阶段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国家战略作出贡献。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

对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鲁昕副部长在会上进行了部署。她指出,2012年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改革和发展大局,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按照服务全局、回应社会、推进改革、体现创新的思路,以体系建设为引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基本制度,深化关键领域改革,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以体系建设为引领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讲话时指出,要整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鲁昕表示,所谓整体推进,就是要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结合、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有机结合。要用战略眼光、先进理念和国际视野,站在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全局的高度,全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她强调,2012年要重点做好编制实施《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明确各阶段任务目标、实现路径和政策措施;做好《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的研究起草和贯彻落实工作,明确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的政策着力点;并深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鲁昕同时指出,按照“三步走”战略,今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推进中高职衔接。她要求,2012年要推动中高职衔接取得实质成果,进一步明确中高职定位,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要以此为立足点,加强中高职在10个方面的衔接,重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

以提高质量为重点

提高质量是教育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工作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在多个方面共同推进。鲁昕副部长围绕制度建设、德育工作、师资建设、农村职教、投入保障、科研工作等方面,对2012年职业教育实现质量全面提升提出了要求。

鲁昕指出,2012年要加强职业教育国家制度和标准建设,推动这项工作取得新突破。一是完善职业教育国家制度体系。配合做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审议工作,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立法进程。二是完善学生资助和中职免学费政策。推动中等职业教育提高资助标准、高等职业教育扩大资助覆盖面。三是健全职业教育基本教学制度和学校管理制度。印发《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四是健全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标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教职工编制标准等,促进职业教育关键要素标准化。

鲁昕强调,德育工作是今年的重中之重。通过主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以支撑职业生涯发展为重点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审美情趣为重点的人文素养教育,构成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在职业教育德育工作方面,2012年要做四件事:一是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基本制度;二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育人;三是持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四是加强德育课教学。

鲁昕提出,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工作,在2012年要坚持建设、改革两手抓,实施重大项目,健全管理制度。除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职业学校校长能力提升计划等重大项目外,2012年将制订职教教师职业标准、健全教师培养国家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平台等项工作。

鲁昕强调,落实中央关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求,2012年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和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她指出,要贯彻有关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意见》,整体推动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要研究制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国家制度和政策,面向未升学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农村青年和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学历继续教育,提升农村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启动创建部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市、区),健全农村职成教育网络。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建设,夯实农村职业教育基础。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扶持力度。

鲁昕表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按照4%进行了安排。国务委员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4%”,要把职业教育作为重点倾斜领域之一。要合理安排和使用好经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一是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以强化内涵为导向,继续实施好现有的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二是提升职业教育实训装备水平。要使职业教育的装备与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保持同步。三是整体设计启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四是推动各地制定和实施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鲁昕在会上对各地制定和实施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工作予以重点强调,明确要求,已出台政策的地方要抓紧落实;还未出台政策的地方,2012年底前一定要完成政策的出台工作。

鲁昕还强调要大力提升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水平,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意见》,制订“十二五”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科研规划,加强科研机构和资源建设,完善职业教育科研体系,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科研支撑。

以校企合作为主线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领域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线。近年来,教育部在推动校企合作走向制度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启动于2010年的职业教育与行业的产教高端对话活动,已成功举办17次,促成合作资金达7亿元,形成了校企合作多方统筹与搭台的局面。一些地方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促进校企合作的相关条例,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对于2012年如何进一步深化这一工作。鲁昕从两方面提出了要求。

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篇7

入选理由?在“十二五”开局之际,职业教育现代体系建设被纳入国家专项规划,成为支撑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95个专项规划之一,进一步凸显出职业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表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加快体系建设的新阶段。

事件回放?为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和落实,2011年国家发改委公布了95个专项规划,并启动各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职业教育现代体系建设被列为专项规划,将以国家发改委为主体,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工信部等部门共同开展规划的编制工作。2011年10月13日,教育部在南京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会议并讲话。鲁昕指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支撑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国家专项规划之一,是“十二五”时期我国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实施“三步走”战略,即2011年以人才培养目标等10个衔接为纽带,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2012年初步形成体系架构,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鲁昕指出,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的基本原则是,对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国家其他专项规划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设计中国特色、世界水准职业教育体系,服务区域分工,服务产业分工,服务区域布局,服务产业升级,服务产业调整。鲁昕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宽、协调工作量大,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统筹规划、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分层落实、科学部署、尽快实施,加快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工作制度。

九部委联合推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入选理由?中央九部委联合行动,共同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体现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极端重要性,也表明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职教强农、职教兴农,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无限期待。

事件回放2010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牢固树立农业农村工作“重中之重”战略思想。按照中央要求,教育部与涉农行业部门共同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征求意见稿)》。2011年初,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1年中央l号文件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精神,有关部门再次对意见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增加了适应新时期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以及加强水利、林业和粮食等行业职业教育的内容。2011年11月6日至7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等9部门在陕西共同召开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会议提出,要紧紧抓住关键环节,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一是尽快将免学费范围扩大到所有农村学生,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及以上职业教育。二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优质特色校和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等建设项目中要向农村、农业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点倾斜。三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能力。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就业创业环境,吸引更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专业任教,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五是继续组织实施教育部“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组织好部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活动,积极动员农村职业学校、乡村成人学校、农村中小学开展新型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六是推进中等和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国务院部署职业培训工作

入选理由?以国务院名义召开专门会议,对职业培训工作进行部署,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表明党和国家对职业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要求,表达了一个大国政府对提高全体劳动者技能素质的殷殷期待。

事件回放?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文件强调,加强职业培训对解决就业难题、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意义重大,并对我国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明确的意见。2011年2月2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培训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全面部署职业培训工作。由国务院专门召开会议,部署职业培训工作,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出席会议并讲话。张德江指出,我国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建立,政策制度逐步完善,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劳动者就业能力不断提高,职业培训在促进就业和保障民生,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增强国家竞争力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强调,职业培训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今后一个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精神和要求,坚持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加快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提升培训质量,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全面提高全体劳动者技能素质,努力开创职业培训事业新局面。

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篇8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职教改革;内涵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大幕正式开启。职业教育面对的机遇和挑战是空前的,无论是体制机制还是内涵建设,职业教育的改革将是一场深层的、根本性的变革。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究竟会有哪些根本性的变革,前瞻未来职教发展又有哪些憧憬,很值得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回眸:中国职教发展的“三段式”

回眸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从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创建和完善,至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经历了中职教育独秀、高职教育崛起、中高职鼎立并存的三个阶段。这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和完善的一个轮回,它完整地展示了新中国职业教育从体制创立到系统完善、从局部到全面、从表到里的内涵建设过程。

(一)中职教育独秀时期(1949-1978)

如果从民国政府教育部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设置“实业教育”开始,我国“正规”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西方大约晚了一个世纪,而真正的职业教育体制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施行。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对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建设适合国情的新教育。为了尽快建立新的教育体制,教育部成立(1949年11月1日)后,于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就明确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提到了议程上。继后,1953政务院进一步提出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指导方针,即“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发展。”[1]同时采取建立中等专业教育制度和建立技工教育制度两大措施促进中职的发展。由于受到历史背景和社会“气候”的影响,中国职业教育的波折和起伏较大,但中等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基本完成,由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成人中专为主要办学形式的中等职业教育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这个时期的中职教育,可谓是“一枝独秀”。原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首先是新中国百废待举,人才奇缺;其次是新职业教育体制与计划经济同生同长,直接得益国家的扶持;再次是高等教育精英化,为中职教育品牌提升、社会地位提高及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总之,国家的复兴也带来了职业教育的振兴,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中职教育公办一统,就学与就业直接关联,中职毕业生与国家干部身份的等同,这些特定时代的教育体制,使中职教育在我国中专学历教育中成为一枝独秀。

(二)高职教育的崛起时期(1979-1999)

1.从地方之举到举国之制。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由于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技能人才紧缺日益突显。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20世纪80年代一批新型地方性职业大学在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率先举办,职业大学数量从最初的13所增加到126所[2],开启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帷幕。但真正赋予高职教育名分和法律地位的是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及1997年9月的《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的几点意见》,确定上海、江苏等10省、市开展高职试点,从而在一定范围内掀起了高职试点的热潮。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了高等职业学校是高等学校的组成部分。继后,教育部将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划归高教司统管,使高职教育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类型教育”与“层次教育”之争。高职学校的身份确定了,但高职教育究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还是一种层次的教育之争又成为新的焦点。从本源上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高职教育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如果将高职教育定位于高等教育的一种层次,应属于专科,是学历教育主导的一种学制。如果高职定位于类型教育,则是与“学术型”不同的一种教育,体制的相对独立性和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融通并举是其重要的特征。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2006年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16号文件出台,明确将高职教育定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3.高职定位和发展方针。教育部1998年下发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之后,教育部提出了高职教育发展的“三个有利于”方针,即“有利于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已有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有利于培养基层和农村需要的高级实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科教兴业第一线服务。”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国家行政力的推行及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明确定位,使高职教育走上了时代教育的前沿。

(三)中高职教育成熟时期:中高职鼎立并存时期(2000-2010)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职业教育在完成分类发展的体制建设后,迎来了平稳、快速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中、高职教育,无论是纵向的独立体制或是横向的互交,构成了与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兼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标示着中国职教从创建到发展、再到成熟的一个轮回基本完结。

1.中职高职自成体系,完成规模化发展。在近十余年的时间里,职教功能的拓展是极为成功的,职教与普教、成教、高教的结合,形成了多学制鼎立并存的格局。在中职教育层面,中职、职中、技校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以江苏、浙江等省为代表,实现了普通高中与职业中专学生1:1的分流。特别是最近连续3年教育部推行的计划性中职扩招⑤和国家设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有效提高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入学率,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方位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高职的发展也十分迅猛,截至2009年,高职院校数已经达到1184所,占普通高校数的61%,在校生人数突破900万人,作为高等教育的另一类型,学校数和在校生数,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占有“半壁江山”的份额。

2.以重点中职和示范高职为引领,中高职鼎立并存。中职和高职的分类发展,重点中专和示范高职工程的启动是一个标志,发展目标的引领不仅是办学条件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更是内涵建设的丰富和完善。部级、省部级重点中职学校的评选启动于1993年,1994年国家教委公布了249所部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名单。之后,自2003年起,逐年开展了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调整认定工作,有力地推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整体培养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招生规模的扩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仅2004年教育部新调整认定的首批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076所。另外还有部级重点技工学校638所(截止2010年3月,含高级技工学校382所)。这些学校为中职教育深化改革,增强活力,提高质量,提高效益,切实起到了骨干示范作用。

同样,时逢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高职教育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里,高职教育历经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水平的系列评估,极大地推进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尤其是教育部2003年开始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进行试点评估,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下,从“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同时在评估基础上还启动了遴选100所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全面性评估和“优秀+特色+代表性”的示范高职院遴选,极大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和发展。继后于2010年教育部又启动了100所重点高职院校的建设工程。至此,高职教育从体制创建到体制完善成熟、从办学条件合格化到规范化、从办学规模拓展到内涵发展,可以说高职教育历史性地完成了特定时期的使命。

从1949年至1996年的四十多年里,中国职业教育虽然发展坎坷,但仍然完成了职业教育体制再造和机制完善的巨大工程,为国家的强盛作出了贡献。尤其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同时积极发展高职,逐步建立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体系。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制定了原则和规范,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

二、表里: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

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会面临的问题,而社会转型必然引发教育的改革,这是现代社会发展所提示的一条重要法则。当前,中国正处在由传统走向现代、由农业社会走向工业乃至信息社会的转变时期,由此中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2011年对于中国教育确实是一个不平凡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是中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总号角,是中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进军的总动员。基于此,中国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教育理念的变革、体制机制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催生了新一轮职业教育的改革,深层地涉及到了职教体制改革、功能调整和内涵发展等重大问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塑与再造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已提高到关系国家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制度保证,是提升科学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最近,胡锦涛同志在清华百年校庆上也强调,我国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健全长效机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体制机制改革是重点,同样要把中国职业教育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仍是重点。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之目标,中国职业教育的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如职教办学的法制化体制建设、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下社会联动的“多元化”职教办学体制规范、中高职协调发展体制建设、中国范式的“工学结合”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际视野的职教联盟培育与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完善的制度建设将全方位的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职业教育功能放大

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这是新一轮职教改革的宣示。随着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国家发展模式的改革,引发了深层的行业产能调整和企业结构及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中,最具突破性的重大举措是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至此,职业教育以更宽阔的视阈与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建设同行,劳动者职业意识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不断修习专业化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职业的一部分,职业教育犹如义务教育一样成为了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普适性教育。这种功能变化,表明职业教育不再只是单一的教育问题,它将融入社会整体发展之中。

(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

如果说之前的职业教育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则在中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就是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职业教育要担当好自己的责任,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体系,“应该具有大专、本科,甚至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等不同层次的一套完整的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职教与普教的融通,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等值”观形成将成为必然。尽管职业教育以职业核心能力导向的动态课程体系与普通教育以学习能力为目标的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课程结构有差别,但职业教育的学科知识基础与普通教育的职业意向渗透(通常作为理想教育实施)成为相互依存的教育形态日益被重视。更重要的是两类教育随着学历资格、职业资格“等值”共识的达成,交互机制的建立和学生学习选择自由度的开放,职教与普教链接的渠道更畅通,学生学习过程中跨类选择的成份增大。

三、宣示: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憧憬

新一轮职业教育改革的到来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如何积极应对?特别是处于职业教育改革交替的区间里,职业教育的理念变革、体制转型、课程重组、评价再造等尤为重要。

(一)职业教育理念的变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发展的二十四字的指导方针,即“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方针的要义对职业教育理念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树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为科学发展服务的思想,职业教育只有通过服务科学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二是“以用为本”的人才观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学用结合、工学结合、政产学研做“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成为职教区别于普教的基本形态;三是“整体开发”的人才战略实施,职业教育边际的模糊性日益明显,学历教育与职技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终身教育与职业继续教育等在内涵上互相交融。总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引发的人才需求变化,职业教育的理念变革是全方位的。

(二)职业教育体制的转型

职业教育改革交替的区间里,职业教育的体制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功能转型。职业教育是一种惠及面最广、服务创业就业、强技富民的实用性教育,但由于在特定的时期,原来职业教育所承担的普教职能较大,尤其是中职、技校、高职的人才培养中,“职前”教育的学历化、基础文化性补习的任务较重。进入新的职业教育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以业定学”,职业主体植入、职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育人过程。二是人才培养模式转型。传统的“在教室里讲工学,在黑板上做实训”的封闭式职教将被“以教室车间连体、校企合作联姻、工学结合互动”为特征的开放式职教所替代,单一的“学院式”技能人才培养走向社会化、多元化。三是应用型工程技术类院校本科定位调整后,片面的“综合化”办学开始转向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将形成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一体化”办学的新格局,这种“一体化”下学历教育体制、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双轨驱动,将会成为中国特色的职教新体系。

(三)职业教育课程的改良

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之路是十分艰辛而漫长的,学历主导的知识本位、能力主导的技术本位问题始终左右着职教的课程设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我国人才发展的二十四字方针,明确了要“坚持以国家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思想道德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构建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这从根本上也解决了职教课程之争的问题。以高职课程为例,新的职业教育新课程体系建构的基点,首先是大学生素质与高技能专门人才素质的结合,必须综合考虑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技术实践课程的统一;其次是职业人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专业技术能力的结合,人文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必须统一;再次是行业链与专业链、技术链与课程链、人才链与能力链的结合,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与专业面向的企业(或学生的就业方向)相统一。总之,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以用为本”的新职教课程体系里,现实的适用性和发展的后劲力都不能彼此替代,软能力和硬功夫兼济是最重要的标志。

(四)职业教育评价的改革

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篇9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问题途径

1.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使中等职业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建立起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广大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状况,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二,要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建立学习型社会,使人们始终处于学习之中。第三,确保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由此可见,国家对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非常重视。下文主要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两方面出发来探讨此问题。

2.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2.1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开放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技术上的人才,所以迎合社会的需求、符合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缺乏一定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在现代职业教育中,吸纳行业、企业要素的动能不足。第二,职业教育中开设的许多课程已经失去了时代意义,不能与时俱进,未能跟上时展的潮流。

2.2理念和认识上存在诸多误区

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是要大幅度提高职业教育的经营规模,也不是提高升学的几率,也不是提高学校的级别。许多人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不足,将现代职业职业教育体系的理解窄化,未能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和把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3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协调

我国职业教育学校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等情况,经费投入比较欠缺,资源统筹力度也不够。除此之外,我国的职业教育学校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学校的生源相对较差,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持一种否定态度,认为只有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才上职业技术学校。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普遍地位不高,就业比较困难,总之,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

3.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

3.1将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将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展结构和方式发生了改变,相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也应该发生变化。比如说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大量符合现代经济结构的技术人才,提高学生的质量,进而使得经济的增长由依靠人才的数量转变到依靠人才的质量上来。第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为建立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提供服务。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使职业教育面向所有的人,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上发挥巨大的作用。

3.2构建职业教育创新体制

职业教育创新体制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进行适当引导,企业参与;结构合理、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3.3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要合理定位

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定好位,需要面向社会和市场,根据社会和市场发生的变化及时调整职业教育体系。除此之外,由于职业学校需要培养出不同结构、不同类型的人才,而这些都需要以人力资源需求为依据,进行合理的改变和定位,以便更好的适应整个人才需求情况。最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做全方位的调查,在调查时一定要面向全体师生、面向社会、面向经济市场等。职业学校应该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和层次结构。

3.4充分借鉴他国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比我国更先进一些,因此,我们可以基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现有职业教育基础来吸收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的经验。比如说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美国的“aoi”职业教育制度;印度的“nUt”职业教育体制;澳大利亚的“taFe”体制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人才。目前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我国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而培养出一批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扬,张建华.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各地努力程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1(29)

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对策

1职业教育对我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深远影响

1.1制定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主要机构

职业教育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制定的指导原则。是由政府制定的,其主要目的是引导职业教育从业者的就业,同时为其提供一个行为准则。由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及地方教育部门组成了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运行体制。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会跟随当前时代就业需求而改变,它也会跟随当前社会经济的变化。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操控功能。部分的教育政策更偏向于教育法律法规或教育的职业规则,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程度。为政府规范与监管职业教育提供法律依据。第二,引导功能。职业教育政策通过对职业教育各种资源的分配,来正确引导职业教育的发展,从而使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跟国家大政方针一致。第三,调节功能。职业教育政策通过对职业教育的资源分配,来调节职业教育内部的利益纠纷,同时可以调节国家政治与经济、政府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平衡点,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让健康社会发展。

1.2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政策的提出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政策的完善与提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任何一项政策的提出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与提高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这是提出政策的本质。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对我国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有直接的帮助。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提高综合国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职业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型劳动人才,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高素质型劳动人才的多少关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国际竞争力。我国走向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的前提条件是我国要拥有高素质、职业道德修养的劳动人才,同时也是我国政府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所有企业竞争力的基础是高素质的劳动人才。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缓解当前的就业矛盾,使劳动者的就业渠道与就业面得到了拓宽,使劳动者有了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了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素质,有利于缓解当前的就业矛盾、实现劳动力的资源合理化分配,对促进劳动者的再就业具有重大意义。

1.3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

1.3.1职业教育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缩短这一距离,必须完善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政策制定方面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建立在科学严谨态度的基础之上。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会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与效益的转化。

1.3.2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改革措施

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要符合国情的需求,参考之前的经验再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根据当前国情制定的教育政策有利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政策改革与创新的成果。同时使其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在社会上的声誉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政府有关部门的制定的职业教育政策经过多次改革得到了发展完善,使其政策在社会上认知度不断提高。为了缩短我国职业教育跟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政府对职业教育政策进行了多次的改革与创新,而且整合了各种教育资源来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在职业教育政策制定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偏差。例如,一些职业院校盲目的开设专业,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从这一问题上体现出职业教育政策给予过大的权利,造成政策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到位。这些问题会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和健康发展。对当前职业教育政策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我国教育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2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1职业教育外部的问题

2.1.1社会对职业教育理解的负面化致使职业教育招生困难

职业教育比起我国传统教育就是在起步阶段,由于时间短,加上对职业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社会对职业教育缺乏清楚的认识,认为普通教育是一流,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从中就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

2.1.2普通高中扩招对职业院校招生造成一定冲击

高等院校扩招,让大多数的考生认为考上大学的可能性比较大,推动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可行性,使广大初中毕业生在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的选择上,偏向于普通高中。致使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加剧了职业教育办学的难度。

2.1.3就业市场人才的高消费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

在就业市场上用人企业过于追求高学历,不管是职业与岗位的实际需求,先看是不是本科或以上学历,职业教育毕业生直接被排除在外。用人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证书不认可,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待遇过低。用人企业只看学历的高低来录取,这一硬性要求是人才的高消费,实质上是对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浪费。这些状况,使得中学生对职业教育不看重,为了能够上本科院校,考生甚至选择复读,都不会考虑职业院校。用人企业对学历的高要求,使得初中毕业生唯有选择普通高中这条道路,才能在以后就业时就业面会多一些。

2.2职业教育内部的问题

2.2.1培养目标

“黄炎培老先生曾经说过: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目标。”黄老先生这一句话很好的阐述了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中、高等的职业教育培养得本质是对受培养者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教育分为中、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面,但是中等职业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保障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学习的范围是在初中教育基础上参考高中教育的某些部分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的系统化学习。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型与技术性的劳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高等职业教育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广泛,理论知识更加扎实,技能操作更加熟练,并且在技能技术创造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为学生上高等职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从职业教育的实际教学状况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并未把中等职业教育当做自己发展的基础,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偏离了基本目标。只培养学生的技能不告诉其学习途径的培养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偏离目标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很难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学习与高层次技术学习的基本要求。

2.2.2专业设置过于随意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开设专业上共同点是,专业开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实发展人才储备的实际需求。开设专业时要考虑到中、高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的问题。现在从国家到地方,从中职到高职,其专业建设不规范,随意性比较大,专业的覆盖面宽窄不一。这类问题职业高中较为严重,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中、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的不统一,造成毕业生想要继续深造的可能被打断,致使毕业生很难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3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路径

我国建设工业强国的基础是要具有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储备,同时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可以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我国经济进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政府要积极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体系的完善可以为国家培养熟练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政府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时,职业院校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改革创新职业教育的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提供人才保障。

3.1提升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宣传的力度,出台有关于促进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持续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关职业教育院校要积极的对设置专业进行改革。从而提高全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同度的转变,真正从思想行动上重视职业教育。

3.2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职业院校要加强创新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积极响应我国发展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要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职业教育体系,从而达到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改革目标。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保障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储备。

3.3完善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

当前我国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是要有稳定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来保证职业院校的建设与完善。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政府必须千方百计的加大对其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要想职业院校的发展规模和培养需要相适应,政府必须保证经费的投入,以此保证职业教育发展速度。政府要完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体系,既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要出台相关的职业教育政策,刺激社会资本投资职业教育的兴趣。政府在经费投入上要起到带头作用,以此带动社会资本进入职业教育,从而完善职业教育的投资体系,实现职业教育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名梁.发展职业教育亟须提高社会认同度[n].光明日报,2013-07-13(10).

[2]金星霖,王雨迪,等.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之再造[n].东方早报,2014-04-29(B08).

[3]周明星.职业教育学通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49~50.

[4]姚波.我国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报,2009(23):45.

[5]王成武.职业教育政策策略的国际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0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