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7:31

渔业资源专业篇1

渔业船舶专项档案是指由国家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各有关涉海部委或部门为依托参加,以特定的渔业船舶对象、区域等委内容开展进行的渔业船舶多学科调查或研究活动形成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近些年,渔业船舶档案馆就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情况进行了相关调研,综合调研和反馈的信息,我们从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紧迫性。

1.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紧迫性

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利用和服务的对象概括起来主要面向五方面;首先,国家、各级领导和渔业船舶专项组织部门在渔业船舶事业宏观管理和决策过程中需要全面翔实的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为其提供参考依据;其次,有关单位和人员在从事渔业船舶科学依据已形成归档的档案本体和成果信息;国防建设中也需要相关数据为其服务;再次,今后渔业船舶专项资源的商业开采活动更需要提供基础档案数据和成果数据作为其开采依据;随着渔业船舶专项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互通有无也需要提供信息交换所需的渔业船舶专项成果和综合信息。

满足以上对象所需实际正是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管理和保管目的的具体体现。要满足以上所列对象的信息需求的唯一途径就是及时提供全面详实的档案信息资源,而实现这一途径的前提条件即是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这也是实现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必备基础和前提条件。

2.前提:渔业船舶专项档案集中统一管理

由于渔业船舶专项档案形成的特殊性――跨部门、跨行业的多单位参加,加之现行档案法规相关档案归档保管规定的局限性和迟滞性,使许多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现阶段没能由国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国家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保管的主要集中在成果类的档案上,而专项调查所形成的各种依据性的原始记录等档案材料则是分散保管于各参加或依托部门的下属单位中。

由于各单位隶属关系的不同,无形中自然造成档案信息资源的相对封闭和对内、对外利用交流的信息壁垒。通过前一时期我们开展进行的渔业船舶专项档案利用情况的调研看,我们所到货点差的各单位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的利用率普遍很低,除个别单位有合作利用和提供给外单位利用的情况外,大部分单位即使有利用也只是局限于本单位涉及专项任务或课题的人员使用,其他人员的使用同样受到很大地限制。因此,对社会和其他部门的单位和人员来说,利用渔业船舶专项档案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是国家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利用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也是甚为不便。

综合调研中各方面反馈的信息看,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的社会需求并不是很少或减少而是正呈逐年上升和日益迫切的趋势,而现阶段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的管理正有悖于此种社会需求。

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管理和保管的目的是记录和反映渔业船舶专项事业发展的历史,及时提供作为渔业船舶专项事业发展真实记录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所利用,在渔业船舶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所具有的与生俱来无可替代的查考利用和工作依据的作用。实现这一目的,关键是能随时满足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所共享利用的需求,这就要求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管理应首先确保对其信息资源的充分拥有,即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基础和必备的条件保障。

因此,及时加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适时转变观念,顺应时展需要,实现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就成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现阶段管理的当务之急和必然之需。

3.可供选择的措施和步骤

要及时提供全面翔实的档案信息资源为社会所利用的前提条件即是档案信息资源的高度集中,而非现时档案管理各自为政、信息相对封闭和屏蔽的状况,这就要求渔业船舶专项档案必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为真正实现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提供保障。所以无论是从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共享服务。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适时完善和修改现行档案法规中不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需要的相关内容,如对《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二十二条进行相应修改和完善,增加“无法对档案正本进行复制的,应将档案正本送交办单位保存”的相关内容。

(2)建立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目录中心。现阶段可由渔业船舶行政管理部门的档案主管部门协调,由各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产出单位提供其保管的档案目录,建立统一全面的渔业船舶专项档案联合目录,在渔业船舶行政主管部门的档案管理部门形成渔业船舶专项档案目录中心,以最基础的目录信息实时或提供查询的方式进行服务。

(3)对现有渔业船舶专项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在有条件的部门及时开展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为渔业船舶专项档案信息共享提供基础平台。档案保管最终目的是利用,从目标来看档案数字化是有效解决档案保管与利用的主要途径。现在渔业船舶档案馆也正在逐步有序地开展此项工作。

渔业资源专业篇2

关键词:东海区;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共同养护

1中日韩三国开发利用东海渔业资源的现状分析

无论是中国、韩国还是日本,都在很早之前就将东海区作为了其传统的作业渔场,其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方式主要是拖网、围网、刺网以及钓等。从总体上来看,与东海区比邻的中日韩三国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利用时间都较长,并获取了大量鱼类资源,渔获量十分惊人。与其他两国相比,我国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利用更多,其总体捕捞量占据了绝对优势,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因此,在管理和养护方面,我国理当承担主要责任,要加大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并提高其管理水平。

2东海区渔业资源合作管理与共同养护必要性分析

在国际社会中,解决海域自然资源的常用方法是共同开发与合作管理,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了实践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于岛屿上尚没有明确的岛屿,在开发利用其资源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问题,而采取的方式大多是共同管理共同开发,对于存在管辖权争端的海域,可以先搁置或者是先确定,而对资源进行共同开发,共同利用,这两种处理方式在国际上都有典型的范例,比如对斯瓦尔巴群岛上的自然资源的开发。自上个世纪中后期以来,沿海各国都在扩大自己的海洋管辖权,并加大了对渔业资源的利用力度,全球性的渔业资源都在面临衰退。为了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国际社会对渔业资源加大了管理力度,很多沿海国家都在积极参与,并通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签订区域性协议,来实现对渔业资源的共同养护,对渔业资源进行区域性合作管理。建立区域性的渔业资源合作管理机制已经成为了国际渔业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到目前为止,各种类型的渔业管理机制都比较多了,比如民间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政府间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机制、双边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机制以及单边渔业资源^域合作管理机制等。

东海区集聚了强大的捕捞能力,长时间的过度捕捞使得渔业资源丧失了原生性的再生能力,进而导致东海区渔业资源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严重的衰退趋势。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一致认可,在上个世纪中后期,人们对东海区的渔业资源进行了过度捕捞,使得鱼类的体积倾向于小型化发展,鱼类的早熟现象也十分明显,经济鱼类的比例下降,渔获量降低,鱼类的营养降低,鱼类的质量也得不到保障。这些现象都表明,东海区的渔业资源正在逐步走向衰退。

在此种现状下,必须要强化对东海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降低其开发速度,加大共同利用东海渔业资源国家之间的联系力度,并让其都承担起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养护责任。东海区并不是完全开放的海域,其海区内的生物都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独立性,很多鱼类与外界的交流较少,其渔业资源量主要是由初级生产力决定的,外界海域不能对其进行适当补充。东海区海域状况决定了必须加大对其渔业资源的养护力度,周边国家和地区必须要加大合作力度,为鱼类洄游流动做好保障。此外,根据《公约》的63条、74进而123条等的规定,对于两个及其以上的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种群,在对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必须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做好资源的管理和养护工作。

3东海区渔业资源合作管理与共同养护可行性分析

自1972年至今,中日两国为了协调好两国在东海区的渔业生产曾多次签订过《中日民间渔业协定》,以此来协调两国间的渔业纠纷。在1975年时两国就已经在东海区渔业资源养护方面达成了合作共识,并根据《公约》的相关要求来解决两国以后在东海区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中遇到的新问题。为了更好的的让中日两国享有在东海区渔业资源方面的权利和履行相关的义务,中日两国签订了《中日渔业协定》,在此协定中,明确了规定了两国在暂定措施水域的作业方式以及船数、船型和功率,并设定了指导监督单位,对两国在东海区水域内的渔获进行统计。中日两国之间所签订的各种协定,为两国在东海区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与共同养护提供了可能。

长期以来,中韩两国的渔民都一直在东海区从事渔业生产活动,并且会在彼此之间给予对方必要的救助和其他方面的照顾,双方基本上形成了友好的渔业生产关系。在两国建交之前,两国在东海区的渔业纠纷主要是由双方民间组织来协商解决的,建交之后,两国便签订了《中韩渔业协定》,对东海区两国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达成了协议。中韩两国在暂定措施水域两侧也设立了过渡水域,并规定在此区域内,应当设立联合委员会来解决其在渔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过渡水域中,双方应当主动减少渔获船只数量,并对两国在此水域中的渔获量进行监督检查。

日韩两国为了解决在东海区面临的渔业问题,更好的利用各自专属经济区内的渔业资源,也签订了《日韩渔业协定》,并承诺共同遵守《公约》中的相关内容。为了强化对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养护与管理,中日韩三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加大了措施的执行力度。三国不仅在彼此之间签订了渔业协定,调整了各自国家内的渔业发展方针,健全了与渔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对渔船数量和功率都进行了指标控制,实施了系列零增长制度,对部分经济鱼类实行了专项保护。鉴于中日韩三国以往在东海区渔业资源管理和养护方面达成的共识,在经济发展新时期,让这三个国家在东海区渔业资源管理方面采取区域合作机制并对此海域的渔业资源进行共同养护是可行的,是具备执行基础的。再加上世界各国都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生态发展,对于东海区渔业资源的衰退都比较忧心,都在呼吁区域合作,发挥各国的共同力量来对东海区的渔业资源进行养护和管理。

4东海区渔业资源合作管理与共同养护策略分析

(1)合理控制捕捞量

在区域合作管理方针方面,从近期来看需要合理控制捕捞量,而捕捞量的确定需要中日韩三国共同协商,作业海域与船数等其他指标也需要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实际情况进行定期修改。在之前三国渔业资源协定框架下,中日、中韩以及日韩在彼此之间的暂定措施水域中的具体管理措施需要双方共同协商,并借助两国间的渔业委员会进行或者是两国间的会谈进行。而渔船数量的确定,则需要综合考虑各国的渔业现状和东海区的渔业资源情况,避免出现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政策,而对各国之间的渔业生产带来大的冲击。当中日韩三国在实践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让其来共同参与合作,结合东海区渔业资源的再生能力合理确定管理方式、捕捞方式以及捕捞力量。

(2)实施间接渔业管理措施

自上个世纪以来,中日韩三国就在东海区渔业资源管理方面做了许多规定,并在合作的基础上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形成了系列间接管理方案。其次,中日韩三国在国家内部也出台了许多有关渔业资源保护的办法,制定了捕捞许可制度,规定了最低可捕标准并限制了网目尺寸。这些间接措施的出台,能够进一步落实区域合作管理要求,对东海区的渔业资源进行共同养护。

(3)设立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和渔业科研合作机构

在东海渔业资源区域合作管理和共同养护中,需要设立专门的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和渔业科研合作机构,让其来具体负责制定中日韩三国的渔业政策和渔业科研合作机制。现如今,中日韩三国都在每年试行taC制度方面达成了共识,设置专门的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来对各国的鱼种和渔获量进行具体配额,并制定其他管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区域合作管理水平。为了完全发挥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的作用,还需要在此委员会内设立常设机构,让其负责日常工作为中日韩三国提供具体的渔业咨询服务并对三国的渔获量进行信息统计。渔业科研合作机构能够为渔业资源的调查、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定期监测、调查东海区的渔业资源具体状况,并配合区域合作管理委员会将各种管理措施落到实处,减少各种分歧问题的发生。

(4)完善法规,改革渔业管理体制

渔业资源专业篇3

(莱州市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山东莱州261400)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23

莱州,西北环临莱州湾,全市海岸线长达108km,15米等深线浅海养殖面积10万hm2,曾盛产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文蛤、大竹蛏在内的200多种鱼、虾、贝类。近二十几年来,由于渔船数量增加和捕捞技术的不断提高,造成捕捞能力的增长与渔业资源存量严重失衡,海洋鱼类资源迅速衰退,渔业资源平均密度降低,渔获物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少,捕捞出的渔获物多以低质廉价的杂鱼为主,传统渔汛已经消失,使得捕捞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的状况,我省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如实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在渤海严禁拖网作业;取缔严重危害和破坏渔业资源的渔具;实行伏季休渔制度;鼓励支持作业渔船到外海远洋作业等。这些措施对减缓渔业资源衰退均起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莱州的渔业资源状况来看,笔者觉得在此基础上如果加大增殖放流力度、增加放流品种、加快海洋牧场建设,对加快恢复莱州湾渔业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1优势

1.1莱州市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莱州市地处莱州湾畔,水质肥沃,渔业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良好的地质和地貌条件成为多种经济鱼、虾、蟹、贝和刺参、扇贝等海珍品栖息繁衍的天然场所和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示范基地,莱州市属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全市历年平均气温在12.3~12.4℃之间,全年平均降雨量为600mm左右,一般在12月的下旬沿海岸初冬,冰封期一般在1月上旬,溶冰期一般在3月下旬。浅海水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区域性差异不大。春季水温回升快而且早,最高温度极值为28℃,低温极值-2℃。盐度春季一般为28.8‰左右,夏季一般在33.5‰左右,本市海区的潮汐类型为不正规半日潮,平均潮差在1.01m,一昼夜海水有2次涨落潮。本市海区溶解氧含量的变化范围在7~8.8mg/L,pH值的年平均值为8.1,变化范围为9.99~8.25,符合国家一类水质要求。

据调查,莱州湾水域共采到浮游植物2属85种,优势品种为新月菱形藻、奇异菱形藻等。浮游动物种类主要有水螅、水母类、枝角类、桡足类、磷虾类、康足类、端足类。

1.2具有雄厚技术优势

莱州市渔业技术力量雄厚,拥有涉及生物、水产养殖和渔业工程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55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40余人,初级职称100余人,具备承担培育苗种和人工放流的能力。同时拥有4个省级增殖育苗基地。

1.3放流经验丰富,效果显著

从1994年开始,莱州市在黄渤海渔政局和省捕捞站的参与下,开始了人工增殖放流,每年安排放流专项资金,选择活动范围小、洄游率高的车虾、梭子蟹、海蜇、半滑舌鳎为主要品种进行放流。累计放流海蜇、梭子蟹、牙鲆、半滑舌鳎、中国对虾等各类水产苗种27亿尾,有效的促进了渔业资源的修复和渔民的增产增收,近海严重衰退的重要经济渔业资源种群数量明显得到了补充。一度匮乏的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等主要品种,目前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秋季渔汛。增殖放流从源头上对水产资源增殖、保护,促进了水产资源量回升,增加了渔民生产就业机会,促进了沿海经济和社会的稳定。1992年以前,莱州湾赤潮频繁。1994年以后,我市连续多年实施了海蜇人工增殖放流活动,莱州湾一直保持了良好的生态,从未发生赤潮。近年来中华鲟、海龟等国家一、二级动物频频出现在莱州湾。目前,莱州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已发展成为莱州市的一项“民心工程”,仅回捕放流品种一项每年可为渔民增收6000多万元。

2建议

2.1建立资金投入多元化,实现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资金投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

要高度重视放流资金的支持力度,建议省、市、县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财政补助投入。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对放流这项社会公益事业进行捐款。根据各级财政的投入,以增殖站为基础分别组织实施苗种采购,并根据经费来源,按中央专项、省级专项、市县专项以及社会捐赠等分别核算。

2.2增加放流品种,实现放流品种的多样性

海洋与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莱州海域的科学研究,积极研究探索适合莱州海域生长的鱼类品种,加大引进放流品种的力度,在原来放流品种的基础上,增加放流黑鲷、鲆鲽鱼等鱼类,提高放流鱼类的品质。

2.3加强和创新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战略地位

每年放流期间可设立放流体验日,选择岸基或者海上放流小部分大规格鱼类品种,同时举办征文、摄影比赛等,提高社会关注度。

在海洋渔业官方网站开通专栏,滚动显示标志放流回捕情况,如品种、编号、捕捞地点等信息。

2.4加强和创新对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监督和制约,进一步构建阳光透明的监督制约机制

增加增殖站数量,增殖站数量可按放流计划的1∶3配备,具有增殖站资质的苗种生产场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取得放流资格。

苗种采购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并应当通过报刊、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介招标公告。

加强增殖技术规范和项目管理。现在各地的资源调查和回捕评估还处于粗放阶段,尚不能真实反映出放流效果。因此要加强注重放流跟踪监测及效果的评估,上级应加强基础能力的建设,配套相应的资金,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探索建立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体系,强化海上定点调查和社会调查。通过加大监测力度、为分析、评估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效果和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2.5积极营建,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的蓝色海洋牧场

在人工增殖放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人工鱼礁建设。人工鱼礁,能改善水域环境,为鱼类提供良好的繁育、生长环境。从当前莱州的经验看,建设人工鱼礁是切实可行的。莱州市已营建海底森林3731hm2,其中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莱州浅海牧场于2008年开工建设,面积为1000hm2,投参苗21万kg。莱州明波水产有限公司海洋牧场项目投资769.4万元,面积64.3hm2,投海参苗10万只,投半滑舌鳎苗2.5万尾,移植各类藻7579.5kg。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海洋牧场2667hm2。

积极开展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推动工厂化养鱼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水养殖模式转变。一是积极落实国家减船转产政策,积极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对渔民进行养殖技术培训。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实施养殖大棚改造;二是注重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渔业持续发展。成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管理机构,建立水产养殖五项登记、两项制度。建立检验检疫制度,开展渔业养殖水质检测和水产品质量检验;三是实施渔业品牌战略,促进渔业产业升级。为莱州梭子蟹注册地理证明商标,打造“大华”、“朱旺”、“食得宝”、“康富来”、“龙利”等一批有地方特色的知名渔业品牌,打造鲆鲽鱼作为莱州市的“名片”。

2.6加强放流期间管理

渔业资源专业篇4

摘要:我国海洋渔业转型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筹划,整体布局,明确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有计划、按步骤地逐步实现海洋渔业转型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总体目标。

关键词:海洋渔业;渔业转型;转型目标;转型方向

海洋渔业转型的目的是为了规避海洋渔业资源的衰竭,使传统的海洋渔业摆脱对于渔业自然资源的完全依赖性,从而谋求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渔业转型是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必然需求,是海洋渔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渔民增收和建设渔区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降低捕捞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益的迫切需要。

1.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总体目标

我国海洋渔业转型的总体目标是以科技为先导,以集约型生产为主要增长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将传统海洋渔业转变为现代海洋渔业。

(1)以科技为先导

以科技作为海洋渔业发展的先导,实现我国海洋渔业的战略转型,全面提升海洋渔业的产业层次,优化海洋渔业的产业结构,促进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改善。

(2)以集约型生产为主要增长模式

发展蓝色农业是改变海洋渔业增长方式的关键。蓝色农业主要包括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基因资源开发以及海洋制药等。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依托的蓝色农业,将有效开发海洋生物资源,改造传统的掠夺性开发方式,拓展海洋渔业空间,探索可持续利用方式,从而实现海洋渔业的多样化和集约化增长。

(3)以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标

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强调公平性(人际公平和代际公平)、协同性(社会系统与海洋渔业自然系统之间、社会系统内各海洋渔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高效性(以尽可能低的海洋渔业资源代价产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永续性(实现人类对于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2.我国海洋渔业的转型方向

(1)渔民观念市场化

渔民的思想观念由困守渔场向闯荡市场转变。提高渔民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空间的能力,建立渔民的市场观念,做好渔业的市场营销,加强城乡之间产品流通和贮藏的“链接”,完善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开发;培育龙头企业,建立加工出口示范基地;建立海洋渔业专业合作组织,以技术、供销、信息、物资、资金、营销服务为纽带,组建各种渔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

(2)增长方式集约化

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国海洋渔业长期以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粗放型为主,依靠增加捕捞量和扩大海水养殖面积来实现的。随着海洋渔业双边协定的生效、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和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近海捕捞量已趋于可捕量的极限,在此形势下,海洋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刻不容缓。

(3)产业结构升级化

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向加大二、三产业转变。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以第一产业为主,渔民的就业渠道狭窄,就业机会缺乏。在渔业资源衰退和捕捞业压缩的情况下,海洋渔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已经爱到了极大的限制,必须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充分利用现有的渔业生产工具和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加工业、流通业、休闲渔业等海洋渔业第二、三产业,充分利用渔区劳动力,使渔民得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4)生产方式农牧化

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由掠夺型向农牧化转变。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渔业生产方式以掠夺型为主,重捕轻养,导致近海渔业资源的枯竭,在这种形势下,捕捞渔民应弃捕从养,积极发展海水养殖业,并注重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增殖放流,促进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农牧化”。

(5)开发方式持续化

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方式由“耗竭型”向“可持续型”转变。我国长期以来“涸泽而渔”的捕捞方式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更新更慢,难以恢复,甚至出现了“无鱼可捕”的现象,严重破坏了近海渔业的生态系统。因此,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改变耗竭性资源开发方式,大幅度降低海洋捕捞量,是保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6)经营领域扩展化

海洋渔业生产经营领域由以内海近海为主向远海深海扩展。目前,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在传统作业渔场大幅度减少和渔业资源日趋匮乏的双重压力下,其发展已经进入了极其艰难的时间,远洋渔业是海洋捕捞业的必由之路。海洋渔业生产的经营领域以外部深、远海域为主要扩展区域,由内海向外部深海和远海延伸,发展深海、远海渔业将成为我国海洋渔业的重要选择。

(7)经济结构多元化

海洋渔业经济结构由以渔为主向多元并举转变。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风险和压力的承受能力弱,要鼓励渔民进入渔业以外的产业谋求发展,拓宽渔区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和就业机会,提高渔区人均收入水平。

(8)养殖产品名优化

海水养殖产品由普通品种向名特优新品种转变。通过对现有海水增养殖生物品种的改良,以名、特、优、新品种养殖为主导产业,对潜在经济养殖生物种类进行开发,并对具有经济价值高和生物学性状优良的国外品种进行引进,使海水增养殖生物品种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升,走品牌、名牌的特色养殖业之路,使海水养殖业结构日趋合理。

(9)科技含量高级化

海洋渔产品的科技含量由低向高转变。海洋鱼产品的加工是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的延续。我国许多传统的水产风味食品大多是以作坊式手工加工为主,加工技术落后,加工品技术含量低,因而附加值不高。有的产品在生产工艺上存在明显缺欠,需要以现代科技手段加以改进,提高海洋渔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而提高渔民的收入水平。

(10)渔村建设生态化

渔村建设由“生存型”向“生态型”转变。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体制完善”要求,进一步推进渔村的产业化经营,优化渔业生产结构,使渔村形成较强的经济实体,打造“一村一品”产业和特色块状经济,优化渔村经济结构,构建渔业整体块状经济,大力发展“设施渔业”、“高效渔业”、“生态渔业”、“休闲渔业”等无污染、无公害、生态型的渔业,提高渔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新渔村建设。(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宋蔚.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9.

[2]吉樱、喻江山、陈晨.海洋渔业过度捕捞原因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6).

[3]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9).

渔业资源专业篇5

1.招生单位和招生规模、生源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单位有70家,包含13个领域,领域点403个;其中水产一级学科对应设置渔业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渔业领域按二级学科设置水产养殖、渔业资源管理和渔业技术三个方向。全国渔业领域招生单位有16家,占全国涉渔高等院校总数的61.5%;它们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宁波大学、长江大学、广西大学、集美大学、西南大学、海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从地理位置来分,位于内陆有6家、沿海地区10家,主要分布于东部、中部和西南地区;高校类型包括水产院校、部属和地方综合性大学。2009年全国渔业领域招生单位录取人数为115人,占农业推广硕士总招生人数的1.6%,单位平均录取人数7人,教育规模很小[1]。以广西大学渔业领域研究生招生情况为例,从表1可以看出:2009-2011年近三年来共招收渔业领域研究生7人,其中全日制4人、非全日制3人。生源特点是学历高、学缘单一:85.7%的学生具有本科学历,来自本校的生源比例高达71.4%。其中全日制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免试推荐攻读研究生的应届本科生或从学术型硕士考生中调剂,75%为本校应届本科生;非全日制学员全部来自广西大学的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主要职业背景是水产科学研究和农业职业教育。

2.培养方案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机构为了使研究生培养工作符合培养目标,保证一定的规格和质量,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研究生制定的教学计划,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依据。2010年11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渔业领域协作组在广东海洋大学召开2010年年会,转发2009年12月18日协作组会议审议制订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布置编制和提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至此,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方案全部制定,两者在培养目标、招生对象和入学形式、学时方式和年限、实践环节要求和课程设置、文凭学历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不同(详见表2),为厘清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课程体系

课程学习在研究生培养中有重要的作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需有较好的理论深度和宽泛的覆盖面,使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指委下发的《关于制订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农推指委[2005]5号)明确指出: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当根据培养目标分领域设置,每个领域结合自身特点和课程设置框架确定具体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程、领域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公共课程完全相同,各个领域设立自己的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新颁发的《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突出专业学位课程的基础性、专业性与实践性,特别增设了2门研讨和案例教学课,保证了受教育者掌握渔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从事渔业专业的工作能力。表3所示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课程体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全日制的领域主干课按新设的3个二级学科方向设置三个课程模块,每个模块包含本方向五门课程供学生选修,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与非全日制的有很大不同;渔业领域主干课《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和《水域环境保护》采用新编教材,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亦强调与非全日制的相应课程有所区别。广西大学根据北部湾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师资队伍特点,在保持非全日制课程体系不变情况下,选择开设全日制水产养殖和渔业资源管理2个方向。

4.教材和师资建设

为解决专业学位教材不足和师资水平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渔业领域协作组开展和组织了一系列活动,结果详见表4。截至2010年12月,农业推广硕士渔业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18门领域主干课共有11门获得了课程和教材建设立项,约占总课程的61%;2010年12月由上海海洋大学承办农业推广硕士渔业领域主干课程《渔业政策与渔业管理》的师资培训。渔业领域研究生教育优秀教材和案例缺乏、师资队伍总体水平有待提高的状况得到改善。以广西大学为例,从表5可知广西大学渔业领域研究生师资队伍的基本结构是:校内任课老师10人,其中导师7人,聘请校外导师3人。渔业领域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主要聘请广西水产行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学术水平的业务专家和用人单位中具有较大行业影响力、较高社会威望的管理专家。师资队伍基本结构中任课教师具有博士学历的占70%;正高职称的比例为40%;年龄结构也较为合理,40~50岁之间中年骨干占到70%;有推广工作经验的老师比例占70%,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占30%。校内导师中高学历的比例较高,其中具博士学位的老师占教师总数的71.4%;正高职称的人数占到总数的57%;校内导师的主体在41~50岁年龄段,占57%;有推广工作经验和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老师分别占71.4%和43%。校外导师博士和正高职称的比例均为33.3%,年龄均在50岁以下,与广西大学没有学缘关系。这说明广西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的教师队伍年轻、学历高的比例较大,学习和工作经历丰富,学缘广泛,指导力量相对较强并有利于国际化教育,整体结构符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

二、影响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

1.行业人才需求旺

目前,我国每万名农业劳动者中,拥有的科技推广人员数量是1人,而德国是13.5人,美国是7.2人,日本是5人;我国每百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科技产业人员是77人,而发达国家是2458人,世界平均水平是137人[2]。按照发达国家和成功推广经验的标准,其投入配比研究、开发、推广是110100,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我国不到1%(约0.6%),而推广经费只有研究经费的1/4。当前我国渔业科技人员总数不足11万人,仅占全国渔业人口的0.57%;我国平均每年通过鉴定(或验收)的水产科研成果达100多项,但应用到渔业生产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不到50%,远低于日本、挪威等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左右,渔业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渔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继续发展壮大,渔业领域专业学位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旺盛的需求。

2.国家鼓励发展专业学位教育

2010年5月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举措。2009年以后各招生单位每年削减5%~10%的招生指标,用于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增加招收一定数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使专业学位逐渐成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4]。表明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始从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3.社会和在职人员对专业学位认同率高

统计数据反映:93%曾在高校参加农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和农业干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作用持认同态度,社会对农科专业学位毕业生的积极认可程度整体达到53.9%。相关调查还发现近5年在农村或农业部门工作的人员缺乏充足的学习、培训,知识体系没有获得系统性的更新,参加学历教育的仅占23.1%,参加研究生教育的仅占总数的3%,他们对提高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有迫切的需求[5]。农科专业硕士毕业研究生中87.96%的人认为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在专业理论水平、知识面的拓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工作中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有提高,61.11%的毕业研究生认为获得学位后参与社会竞争优势明显[6]。

4.培养机构做好了教材和师资准备

从以上对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教育现状的分析可知,现有的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水平已经可以满足和保证正常教学的要求。综上所述,国家政策鼓励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社会对农科专业学位总体评价较高,对渔业科技服务人才的需求很强烈;招生单位做好了师资准备,在职人员个人对提高自身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等有较大的需求。社会对专业学位的高度认同和在职人员渴望提升学历和能力的强烈愿望与目前农科专业硕士招生的冷清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渔业领域研究生多年来招生人数严重不足,教育规模偏小,如广西大学的渔业领域研究生师生比为1.41。学生人数少不形成规模,相对于学术型硕士的教学培养,专业学位教育很难得到招生单位和老师的重视,致使渔业领域研究生教学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势,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渔业资源专业篇6

一、主要业务工作开展情况

1、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几年来,为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意识,增强守法的自觉性。我们组织专门人员,采取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切实加强渔业法律法规的普法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分发宣传资料、张贴横幅标语、组织开办学习班等形式,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据统计共发放宣传资料1064份,悬挂横幅68条,张贴标语530多条,树立警告牌57个,举办宣传培训班2场次,受训人数上千余人。二是开展专题咨询和警示教育等系列宣传活动。每年我们都结合全局的普法宣传活动与其它各部门一道,在区府门口设置摊位,对过往群众进行直接宣传,积极开展渔业法律知识专题咨询,解释法律法规条款,通过与广大群众当面直接地交流,使他们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渔业各项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增强渔民群众的法律知识。三是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几年来,我们还经常与林业森林防火宣传等一道,专门组织宣传队,出动宣传车,深入村头巷尾开展普法宣传,同时在去今二年中我们还积极利用渔业劳动力人口调查的契机,开展了入户宣传等,努力做到普法宣传到村、到户、深入人心,初步统计,入户宣传达800多人次,有效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文秘站网-

2、开展不定期的执法检查。近年来,随着我区渔业工作的深入开展,全区的渔业资源日渐丰富。但采取“电、毒、炸”等方式,非法捕捞和破坏我区的渔业资源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为有效的保护好我区的渔业资源不受破坏,维护正常的渔业生产秩序。几年来,我们切实加大渔业执法力度,加强制度管理和执法管理,积极实施渔业捕捞许可制度,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等工作。据初步统计,几年来共组织出动单独渔政执法人员开展渔政检查28次,参加全局农林渔综合执法检查50次,并多次配合市渔业执法人员到我区开展渔业执法检查等等,有力的打击了非法“电、毒、炸”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有效的保护我区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环境。

3、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针对我区渔业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基础差、困难大等特点。几年来,我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积极按照省、市渔业生产安全会议的精神,以对我区渔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周密部署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切实提高养殖户的安全生产意识。并积极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在每年年初都与我局下属的梧田和三溪等二个大型的集体养殖场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落实安全生产措施。同时加强监督检查,积极结合渔政执法检查等跟踪监督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情况,消除各项安全隐患,确保我区的渔业生产安全。此外几年来,我们还切实加大渔饲料、渔药等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宣传和检查,确保我区的初级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4、是加强渔政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整体战斗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区渔政站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知识水平,我们认真抓好自身的政治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几年来,我们积极选派渔政人员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类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切实提高了我区渔政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知识水平,提高了他们自觉遵纪守法,坚决贯彻执行国家和上级有关海洋与渔业的政策、法规的自觉性,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团结拼搏,做到廉洁奉公,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文明执法,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渔业资源专业篇7

今天上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会议对我市2009年的农业及农村工作作了总结,对2010年工作作了具体的部署。下午,我们根据上午会议精神,召开全市水产工作会议。以上,各县、市、区的同志也分别交流了各地的工作经验,最后,市领导还要作指示。下面,我就水产系统2009年的工作和2010年的思路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坚定发展我市渔业的信心。

2009年,我市水产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XX市委三届七次全体会议、市政府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座谈会精神,在省水产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分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我市水产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努力,结合XX实际,突出优势,深挖潜力,各项工作全面超过目标任务:

全市2009年放养面积达到78.1万亩,较2008年的74.73万亩增加3.37万亩,增幅4.5%,超年初目标任务2.6万亩;完成水产品产量19万吨,较2008年的17.65万吨增加1.35万吨,增幅7.6%,超目标任务0.25万吨;实现渔业产值23.6亿元,较2008年的20.3亿元增加3.3亿元,增幅16.3%,超目标任务2.6亿元。全年共投入资金68920万元,其中招商引资270万元,建水产品加工企业10个,发展中小型水产品交易市场38个,交易量11万吨;新开发休闲渔业场所270个,新开发养殖水面7.1万亩。水产养殖业在大农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分析2009年的工作,主要闪现出以下九大亮点:

(一)社会宣传力度进一步得到加大。2009年,市局对加强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水产部门形象极为重视,积极筹划实施宣传大动作。11月5日,借举办首届国际温泉旅游文化节东风,XX日报在第三版登出了整版的水产行业宣传专版,集中宣传了市局机关、市直属单位和各县(市、区)水产局,展现了水产人的新形象,提升了我市水产部门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人们对水产的认识。

(二)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水产大县、特色板块建设成效明显。我市在确保了嘉鱼县省级水产大县地位的同时,结合我市水产在全省的地位,根据省财政厅、农业厅联合下发的水产大县创建标准,增报赤壁市为水产大县,已获得批准,并落实了2009年度水产大县项目资金。另外,我局还按照省里创建特色大县的要求,推荐通山县富水水库网箱养殖项目,并报送了各种资料。同时全市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依托各自地域特点,大力发展特色板块项目建设,涌现出一大批特色渔业基地,赤壁市今年小龙虾野生寄养面积达10万亩,其中稻虾连作6万亩,湖泊围栏与沟、渠、堰4万亩,小龙虾产业已成为赤壁市水产规划六区一场中重要组成部分。通城县在牌合村大力推广“猪—沼—鱼”生态渔业养殖模式,目前全村猪、沼、鱼结合配套养殖水面达到300余亩,获得了猪鱼双丰收。崇阳县充分依托山区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开发青山水库冷水资源,实现山区库区渔业新发展。先后从外地引种池沼公鱼、虹鳟鱼、银鱼、娃娃鱼等多个名特优种类,逐步打造崇阳特色渔业产业化。通山县突出富水网箱养殖鳙鱼产业,实现网箱养殖2万多口,富水牌鳙鱼已成为我市水产养殖的名优品牌。

(三)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进展,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进一步扩大。2009年,我市进一步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尤其是生产环节的源头监管,规范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全面推行生产记录、药残反馈、产品标签、出口备案等可追溯制度,确保养殖企业(大户)做到生产有台帐、行为有规范、产品可追溯、质量有保障。2009年我市共申报了15个水产健康养殖场,有8家通过部级评审。总计我市已有12家养殖场荣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并认定无公害产地面积达71万亩(咸安区9.3万亩、嘉鱼县16.13万亩、赤壁市19.16万亩、通城县1.5万亩、崇阳县4.2万亩、通山县8.9万亩、西凉湖管理局12万亩);认证无公害产品32个(咸安区3个、嘉鱼县10个、赤壁市10个、通城县4个、崇阳县2个、通山县2个、西凉湖管理局1个),均位居全省前列。

(四)技术推广、科技示范户建设工作成绩显着。据统计,全市去年共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80多次,发放资料3.3万余份,开办各类培训班164期,培训渔民14000人次,渔业相关信息400余条。受理技术咨询2000余次。全市登记造册的渔业示范户达3300户,其中省级重点示范户80户,市级重点示范户250户,示范面积近20万亩,辐射带动全市近2万养殖户。

同时我们积极为渔民提供各种支持。通山县燕夏乡去年4月下旬发生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鱼突发大面积死亡的事件后,我局迅速反应,及时汇报,并启动应急方案,成立水生动物疫病临时领导小组,并争取相关部门配合,协助渔民及时处置,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灾区社会稳定,渔业生产逐步恢复。根据市领导胡部长、镇市长指示,市局于5月6日,召开全市水产分管局长会议,就此事件举一反三,部署鱼病防治工作,强化鱼病报告制度,对鱼病的防控起了很大作用。

(五)加工、休闲渔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二三产业比例日趋合理。2009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加工企业达11家,资产总额达3.37亿元,固定资产总值1.99亿元,年加工能力5.6多万吨,年吸纳劳动力2000余人;2009年加工原料1.32万吨,加工产量0.8万吨,加工产值1.34亿元。同时,我市全年共发展休闲渔业272家,休闲养殖面积7.24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10%、112%。2009年我市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86.7%:7.8%:5.6%,二三产业占总产业比重的13.3%,与2008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89.8%:4.9%:5.6%)相比,已略显均衡。

(六)渔政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大湖大库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取得新突破。

2009年,我市渔业主管部门及渔政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渔业执法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执法水平,有力地保障了渔业水域的生态环境,打击了各种违法行为,较好地维护了湖库正常的生产秩序,营造了较好的渔业投资环境。

一是依法治渔的工作力度加大。据统计,2009年共出动执法船艇100余次,渔政执法人员600余人次,查处各种渔业违法活动200余起,抓捕非法捕捞人员71人,查处非法捕捞船只31艘,其中从严从重处罚惯犯人员8人,移交公安机关处理2人,涉及非法捕捞种类包括电鱼12人次,炸鱼5人次,灯光网60人次,清除拦河渔具10余处,纠编航道、船路40余条,清理非法侵占水面40余亩。

二是全面落实了渔业许可制度。2009年全市实际共发养殖许可证4703本,发放率达87.7%。核发内陆捕捞许可证2100余本,捕捞渔船持证率95%以上。

三是清理整治了我市水域养殖环境。2009年,们对全市渔业污染源进行了一次了全面普查、登记造册,并严格执行“禁止水库化肥养鱼,严禁城中湖和饮水湖养殖珍珠”等有关规定,开展养殖水域综合整治,对大湖大库过度围栏依法予以取缔。

四是认真实施长江禁渔期制度。在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2009年,我市及早制订禁渔方案,签订禁渔工作责任状,组织沿江两县(市)禁渔联合执法检查和跨市(州)交叉检查。确保了实现“零上访、零举报、零捕捞”工作目标。

(七)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方面,我市西凉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申报工作进展顺利。按照国务院《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市委、市政府“环境兴市”、“生态XX”的建设要求,我市以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为重点,在加大西凉湖部级鳜鱼、黄颡鱼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的同时,加快建立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进程。2009年6月16日,由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湖北省水产局和XX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湖泊生态修复行动在西凉湖畔成功举行启动仪式,由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共同举办的湖泊生态渔业培训班在温泉开办,我市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已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6月22日,又在温泉召开了市级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评审会,来自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水产局、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七名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组一致认为申报材料基本符合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申报管理要求,全票通过了对《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的评审。与此同时,我市还多渠道、多途径,争取各方面的支持。9月份,邀请省政协副主席、省民建主委仇小乐和省相关单位领导、专家前来实地调研西凉湖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项目,由省民建向省政协提交议案,并将相关申报材料报送省政府,积极争取省级西凉湖自然保护区项目批准立项,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省长李鸿忠、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副省长赵斌等省相关领导作了重要批示,争取将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资源保护区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

另一方面,在全市各大型湖泊、水库开展了多批次的增殖放流活动。2009年,我市在主要的大河大库及大湖进一步推行禁渔期制度的同时,积极开展鱼类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我市水产系统先后组织资金136.5余万元,向长江、西凉湖、陆水水库、富水水库、青山水库投放各类鱼苗4680万尾,对我市渔业资源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八)“平安渔业”建设成效显着。

一是全面清理整治“三无”渔船。全市今年共计整治低质量船舶24艘,取缔“三无”船舶7艘,登记检验了我市全部6293艘渔船,发出整改通知书30余张,登记检验率达到100%。

二是健全完善了渔船检验——燃油补贴发放的联动机制,全年实行“一册通”形式发放渔船燃油补贴183.3万余元,补贴渔船3900艘。

(九)水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取得突破。今年,我市重点加强了渔业专业协会组织的建设,并筹办成立市级水产经济学会,目前已完成了组织申报,制定了章程、组建了首届理事会,后面将接着召开成立大会和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首个市级行业协会的筹建,也带动了各级专业协会组织的发展,咸安区福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通城县清水水产品养殖专业合作社、通山县惠民渔业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十佳专业合作社”,通山县惠民渔业专业合作社还荣获湖北省“十佳渔民专业合作社”。

二、正视不足,增强我市渔业发展的责任感。

回首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市水产业可谓鱼跃年丰。在这一年中,嘉鱼县稳据水产大县之同时,赤壁市渔业快速增长,也荣等水产大县之榜;咸安区板块面积不断扩大;通山县水产局正式挂牌;崇阳、通城山区库区特色渔业有一定发展;西凉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项目稳步推进,得到省、市多位领导的支持和重要批示;全市生产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全市鱼价平稳运行;渔民稳定增收;这些都是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分不开的,既是全市水产干部职工创新思路、求真务实、克难奋进的结果,也是广大渔业生产经营者努力实干、不断奉献的结果。但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这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目前全市注册水产品商标9个,分别是“食无鱼”、“沧湖”、“牌洲湾”、“双湖”、“通富”、“瑞发”、“口味鱼”、“七里山”、“云水”等。但这些品牌的市场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尤其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产业化进程不快,加工业仍然短腿。分析我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总体规模小,加工品种少,占总产业比重仍然偏低。二是加工企业与养殖行业结合不够,没有形成大型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没能起到带动当地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龙头牵引作用。三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质量不高,品牌不响。我市水产品加工技术科技含量总体水平偏低,多为冷冻保鲜的初级加工,深挖渔业附加值还大有文章可做。

(三)休闲渔业还没有形成特色。目前我市投入经营的大型休闲渔业场所有53个,零星从业渔户有1000余户,总产值近1.3亿元,但无论规模还是设施、管理、效益均不理想,大多比较低级粗放、规模小、设施不全、功能单一、缺少文化内涵,没有形成品牌优势。

(四)缺乏规模水产品交易市场。目前我市尚未建设一处上规模的水产品交易市场,生产的水产品绝大部分通过外地鱼贩运输到武汉的交易市场销售,本地市场销售的水产品大多是从武汉批发而来,即影响了我市养殖户的效益,又不利于市场消费水产品的质量监控。

(五)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及渔业互保工作有待加强。随着现代渔业的发展,渔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但目前我市的渔业经济合作组织还不够发达,市级渔业经济协会还没有开始运作,尤其是渔业互保工作尚未开展,与现代渔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努力改进,开拓创新。

三、明确目标,认真做好今年的水产工作。

(一)明确工作思路

2010年,我市水产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两链”、“六块”、“八区”、“十品”、“百厂(场所)”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渔业政务信息的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我市水产业的行业地位。在具体工作上,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线,全力推进水产大县和水产板块建设;以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水生资源养护为目的,全力推进西凉湖鳜鱼、黄颡鱼部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西凉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以渔业经济发展为中心,全力推进“一鱼一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促进水产品加工和休闲多元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以依法行政为重点,着力抓好依法治渔,加大力度打击渔业违法行为;以科技入户和重点科技示范户培育为突破口,着力做好“十大品种、十项技术、十个标准”的推广应用;以XX市渔业经济学会建设为核心,促进水产行业民间服务组织的发展;以机关党建和思想作风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执行力。

(二)科学确定发展目标2010年,我市渔业生产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力争养殖面积达79.1万亩,较2009年78.1万亩增加1万亩,增幅1.3%;水产品总产量达19.8万吨,较2009年19万吨增加0.8万吨,增幅4.2%;渔业产值达24.8亿元,较2009年23.6亿元增加1.2亿元,增幅5%;渔民纯收入达8000元,较2009年7800元增加200元,增幅2.6%;为农民增收人均贡献达80元。

(三)落实七大工作举措

1、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工作作风。要在广大干部职工中进一步加大学习力度,切实按照市政府的要求,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效能,树立大水产观念,以大工业的思维,发展大水产产业。其次要加强渔政执法队伍建设,加强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能力,提高渔政执法维护正常渔业生产环境,合理保护渔业资源。第三要促进技术服务队伍上水平、上台阶,全面推行竞争上岗机制,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加快我市渔业科技队伍建设。通过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干、作风硬朗、雷厉风行、敬业为农、廉洁高效地水产干部队伍,努力增强水产部门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鄂南经济强市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促进XX现代渔业的发展。2、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创新宣传方式,办好水产政务网站,力争充分发挥各种纸媒、网络、电信等各种传媒,多渠道宣传水产典型,传播水产政策,普及水产知识,提高水产行业的社会地位。

3、以生态健康养殖为主线,推进水产大县、特色大县的建设。在积极开展无公害渔业生产“两认”工作的基础上,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上,按照生态健康理念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要求,推广发展一批模式优、标准高、品牌亮、效益好的生态健康养殖典型,积极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扩大健康养殖规模,推进水产大县的建设,保持嘉鱼县、赤壁市两个水产大县称号。要结合各地实际,发挥地域特点,更新养殖品种,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加大名特优的养殖比例,增加渔业规模效益,推行“一村一品、一方一业”,推进特色大县的建设,力争通山县进入省特色大县名单。

4、大力推进西凉湖自然保护区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依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契机,在09年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争取农业部和省、市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快建设西凉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区。

5、大力促进水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发展。要正确认识当前渔业发展的新阶段和新形势,加快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倡导用工业化理念抓渔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从特色品种、主导品种的苗种引进繁育、成鱼生产到加工流通,形成水产品繁育—生产—加工—流通的一体化和产业化,实现水产品附加值的增值增效;因地制宜,对休闲渔业发达的渔区(村),要把垂钓休闲、旅游养生、观光娱乐作为重点,突出休闲特色建设新渔区(村);切实加大城市圈产业对接力度,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发展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品加工厂、水产品贸易市场、渔业休闲场所,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渔业附加值,努力实现二、三产业比例的突破,实现水产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6、围绕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以强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推进品牌渔业的建设。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是现代渔业生产的生命。要认真宣传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把水产品质量安全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使水产品质量安全深入人心,落实到生产养殖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强化生产源头的管理,切实加强投入品监管,规范投入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切实抓好渔业重点县、重点乡镇、集中产区、养殖大户的生产记录、养殖用药记录和产品销售记录,建立相关记录台账,完善健全水产品的溯源制,确保我市水产品质量安全。与此同时,积极开展我市无公害渔业生产的“两认”及换证工作,按照生态健康理念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要求,创新发展一批模式优、标准高、品牌亮、效益好的生态健康养殖典型,推进我市优质无公害水产品的品牌建设,创建和壮大一批在武汉城市圈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渔业品牌,提高我市水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

7、以成立XX水产经济学会为带动,引导发展一批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它作为农民互助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通过联合生产、规模经营,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资金、土地、劳动力和市场组织起来,解决“小农户”和“大市场”的适应和对接问题,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增强农户和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还可以通过合作组织实现资金、品种、模式、技术、市场、品牌的统一共享,通过协会组织技术培训,传播新技术、新信息、新成果,促进农业新成果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对于实现“一村一品、一方一业”的专业化格局具有积极作用。我们要借助我市首个市级水产行业协会的建设,引导和带动各县(市、区)成立各种形式的渔业专业合作组织,将科技推广工作和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对各类渔业经济组织、各类协会的指导,加强协调联系,合理布局,认真总结经验,推广典型,推动渔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高我市渔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积极着手开展渔业互保工作,加强行业自律,提升渔业自救能力,切实保障渔业生产者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

渔业资源专业篇8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steve”为你整理了这篇渔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台州是全国主要渔区、浙江渔业大市。全市有25个海洋渔业乡镇、157个海洋渔业村,拥有海洋渔业户口73578户,海洋渔业人口227414人,其中传统渔民32032人。据2018年度台州渔民收入与支出情况调查,调查样本户数100户,其中海洋捕捞60户、养殖40户,家庭总收入2556.53万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2006.3万元、工资性收入438.51万元、财产净收入0.32万元、转移性收入30.62万元;渔民人均收入26500元,同比增长8.26%。

一、台州市渔业系统扶贫政策

(一)关于渔民转产转业。2014年在全省“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启动后,我局在台州市海洋与渔业综合管理和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专门安排100万元用于大陈生计渔民的转产转业,着力增强生计渔民的自我造血能力。

(二)关于渔民养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3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浙人社发〔2016〕65号)的文件精神,出台关于贯彻落实《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3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台人社发〔2016〕140号),并在台政办函〔2018〕74号文件、台政办函〔2017〕69号文件、台政办函〔2017〕92号中对海洋捕捞渔民养老保障工作进行强调,全力督促推进渔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温岭、临海、三门、玉环等地均出台相关政策。全市参保渔民总数约3.6万人,同比增长10%,参保人数、险种、保障水平均走在全省前列。

二、台州渔民收入状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渔民收入不断增长。渔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41.7元增加到2013年16850元,增幅为403.08倍,平均年增长18.71%。分析35年来的渔民收入变化,大体可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年—1983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41.7元增加到189元,平均每年增长35.27%,是我市渔民收入增长的启动阶段。第二阶段为1984年—1992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356元增加到2217元,平均每年增长25.69%,是我市渔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第三阶段为1993年—1995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2934元增加到6547元,平均每年增长49.33%,是我市渔民收入高速增长阶段。第四阶段为1996年—1999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6456元增加到7675元,每年仅增长4.05%,是我市渔民人均收入增长趋缓阶段。第五阶段为1999年到2003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最高的7675元连续下降到6976元,每年减少2.36%,是我市渔民人均收入滑坡阶段。第六阶段为2003年至2018年,全市渔民人均收入从6976元增加到26500元,平均每年增长9.36%,是我市渔民收入恢复性增长阶段。

三、渔民收入增长趋缓的原因

渔业是弱质产业、渔民是弱势群体,与城镇居民和农民横向相比,渔民收入增长趋缓。从表面看,造成渔民收入增长趋缓是渔业内部多年矛盾的积累形成。

(一)海洋捕捞产能严重过剩。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渔民转产转业步履艰难,我市海洋捕捞产能严重过剩。据年报统计,2018年,全市海洋捕捞生产渔船4895艘、67.16万吨、99.73万千瓦,平均吨位137吨/艘,平均功率204千瓦/艘。与此同时,国家虽然实施了捕捞渔船控制制度,但违反国家“双控”政策,违规建造海洋捕捞渔船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导致涉渔“三无”、“三证不齐”渔船不断产生。加上“大机小标”、船证不符现象较为普遍,不仅使海洋捕捞渔船控制效果大打折扣,也进一步加大了海洋捕捞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近几年来,渔获物运销船和水产冷藏船快速发展,从延长海洋捕捞渔船生产时间和提高捕捞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及捕捞社会分工的角度看,有非常显著的积极作用,但也进一步放大了海洋捕捞强度,强大的捕捞能力与有限的渔业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东海无鱼”几成事实。渔业资源是公有资源,渔民往往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出发,安排自己的作业结构和作业方式,导致选择性差、对资源破坏较大的拖网、张网作业比例过高,而围网和钓业等选择性作业的比例过低,作业结构极不合理,“公地悲剧”发生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业时间减少,因资源衰退,2018年起我国各海域全面进入史上最严的伏季休渔期,伏季休渔期比往年延长1个月,单位时间、单位功渔获物量呈现递减态势,如单位能耗渔获量(每kw功率年捕捞量)由20世纪80年代末的1.3t/kw,下降到目前的0.7t/kw,下降幅度高达46.15%。二是部分经济鱼类消失或渔获量减少。由于敲罟作业的影响,大黄鱼资源早已枯竭已成为不诤事实。近年来大规模发展大型灯光围网作业,继大小黄鱼、墨鱼资源枯竭后,带鱼资源也开始衰退。三是渔获物营养级逐渐走低。捕捞渔获物营养级已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3.5下降到1990年的2.8,1991年后有所上升,但基本维持在3.0水平。四是渔获物日趋低龄化、小型化。渔获物组成由以原剩余群体为主,转变至以幼鱼和低龄鱼为主。

(三)渔业发展空间不断缩小。新一轮沿海开发的浪潮,许多历史上形成的优良养殖滩涂被围垦或其他海洋开发项目占用,海湾面积不断变小。城市化、工业化迅猛推进,一些企业将海洋或内陆水域作为天然的排污场所,使得渔业水域不断恶化,隐性减少水产养殖面积;一些大中型水库成为城市的饮用水源保护区,丧失了水产养殖功能。受航运业快速发展和、海底管线的大量铺设以及中日、中韩协定水域的渔船逐步退出,海洋捕捞的作业渔场也在缩小。受海洋督查、环保督查整改要求的影响,我市的养殖空间特别是海水养殖空间大幅压缩,一些规划外的滩涂、围塘养殖都将在近期内逐步清理,如至2018年三季度,温岭海水养殖面积减少1.5万亩,同比下降17.5%。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和国家海洋督察整改全面铺开,海上的紫菜养殖、滩涂养殖和围塘养殖缩减显著,养殖业将面临着养殖空间大为缩减的困境逐渐显现。

(四)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乐观。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产业在重要海洋生态区域布局,产业布局与环境承载力不相协调的矛盾较为突出,局部海域生态功能退化,季节性海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灾害时有发生,海水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受围涂造地、港口建设、倾废排污等的影响,港湾淤积、海岸侵蚀现象频现,自然岸线保有率接近极限,鱼、虾、蟹和贝藻类产卵场、育肥场及越冬场逐渐减少,海域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2017年台州市海洋环境公报》显示,全市近岸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比在11-29%之间,海水中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如椒江口滩涂养殖区及邻近海域底栖生物的数量和密度与1998年相比分别下降了29.7%和69.8%。

(五)渔业生产成本直线上升。渔业生产成本直线上升。燃油成本快速增长,生产物资也普遍上涨。劳动力成本保持高位运行,普通船员工资伏休后上升到1.2-1.3万元/月,对渔民的增收产生一定的困难。水产养殖成本方面,除饲料、人工成本上升外,养殖塘租金不断刷新,这也提高了养殖成本和风险。

但从深层次分析,制约我市渔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为:

(一)渔业经营体制机制不完善。一是渔区改制已久,渔船股份合作制的规范化工作不进反退,影响正常的渔业生产。二是渔船股份合作制承担无限责任,老大权力过大,又没有任何法律加以约束,经营单位小散弱,组织结构松散,渔船股份合作制制度本身存在着诸多缺陷。三是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较低。渔业龙头企业不强,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些发展规模偏小,自我发展能力较差,没有真正结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二)渔业现有扶持政策不协调。渔业柴油补贴政策和转产转业政策作为近年来中央出台的两项重要的支渔惠渔政策,其设立的目的、政策定位、受益范围各不相同,政策设计初衷是好的,但在实践中由于渔业柴油补贴政策的实施,使每艘机动渔船每年可拿到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补贴资金,造成减船转产“不划算”,渔民和企业想方设法保留渔船以获取高额补贴。

(三)渔民转产转业举步维艰。由于渔民文化素质和渔区的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过多的渔业劳力只能长期滞留在海洋捕捞业上,争夺有限的海洋渔业资源。同时,单一的渔民弃船转产转业收效不太明显,特别是部分年老和文化素质较低的转业渔民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新的就业岗位,往往又重操旧业。

(四)渔区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台州渔区大多数处在偏僻的海岛和边远,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祖祖辈辈渔民以海为生,以捕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渔区还远未完成工业化、城镇化。

四、促进渔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促进渔民增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着眼于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又要促进产业发展和资源养护;既要眼睛向内要潜力,又要跳出渔业求发展。为此,我们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促进渔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渔民增收的体制机制。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渔业领域改革,建立渔民增收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渔业生产力。要积极推进养殖权、捕捞权制度的落实,保障渔业生产者依法享有长期而稳定的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维护渔民的合法权利。要加快新型渔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进一步扶持壮大渔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渔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民专业、供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鼓励渔民、渔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加工流通企业等开展合作,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有效的对接。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饲料、种苗产业、病害防治技术的解决,推动近海渔业资源基础调查和评估研究工作的深入,为海洋渔业科学发展和渔民增收提供支撑。

(二)完善渔业产业政策。深入调查研究,完善和落实支渔惠渔富渔强渔政策,促进渔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保护传统生计渔业的基础上,引导工商资本加快进入水产养殖业和远洋渔业,提高产业开发能力和素质,促进渔民在发展和壮大产业中增收。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调整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征收标准,重点提高拖网、帆张网等收费标准,减免钓具等作业类型的资源费。通过实施政策“组合拳”、多管齐下,为渔民增收提供“正能量”,同时通过补贴的治标,为促进渔民增收长效机制的治本赢得时间和奠定基础。

(三)推动渔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运用政策推动和依靠科技创新,坚持内涵挖潜和质的提高基础上推动外延拓展和量的增长,积极拓宽渔业发展空间,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发展渔业产业中促进渔民增收。一要加快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建设。按照产业做精、层次做高、规模做大、实力做强的要求,加快发展高标准生态型围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培育创新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大力推广循环水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环保装备的应用,加快推进原有设施养殖的生态化改造。二要积极拓展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在加快沿海围垦区的高效设施养殖开发的同时,要重点放在发展浅海贝藻类和大型深水网箱、围网养殖,积极推广农渔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作制度模式和浅海立体养殖的碳汇渔业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展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助推“五水共治”。三要积极稳妥发展远洋渔业。抓住国家加大对远洋渔业的支持力度的政策机遇,加快远洋渔船的建造,尽快实施远洋渔业项目,推动我市过洋性和大洋性渔业发展,实现远洋渔业新的突破。

渔业资源专业篇9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远洋渔业的重要意义

实施“走出去”战略,把发展远洋渔业作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省远洋渔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有力推动了我省远洋渔业的发展,缓解了近海渔场过度拥挤的局面,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维护了渔民生活安定和渔区社会稳定。但我省远洋渔业整体发展质量不高,服务和保障体系不够健全,远洋渔船设施装备水平相对落后,科技含量不高,后勤补给、产品销售运输等综合配套能力不强,基地建设不完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远洋渔业的发展。

发展远洋渔业,不仅是争取海洋渔业权益、参与国际资源分配的需要,而且也是优化我省渔业结构,加速现代渔业进程的必然选择。只有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拓宽我省渔业发展空间,才能适应渔业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带动加工、贸易、运输、渔需物资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推动我省渔业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沿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远洋渔业的重要性,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决策部署,把推进渔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提升远洋渔业竞争力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不断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推进远洋渔业的发展。

二、明确远洋渔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期间,是我省远洋渔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质量、安全、生态并重,重点发展大洋性公海渔业,拉长产业链,走稳步发展、多种经营、龙头带动、完善配套的路子,确保我省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努力提高渔船质量,增加远洋渔业科技含量,建设和改造一批符合国际标准、设施先进的远洋渔船和生产辅助船。完善与捕捞业相关的加工、补给、运输业。着力培植远洋渔业龙头企业,推动远洋渔业产业的升级。在战略布局上,要在巩固已有作业渔场的同时,重点开发中西太平洋、西北印度洋、东中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西南大西洋等“四大版块”。

到“*”末,全省远洋渔船发展到350艘,远洋渔业产量达到35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

三、整合资源,培植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远洋渔业

积极推进企业间的合作,增强远洋渔业发展的整体优势。鼓励企业在自愿的前提下,“大并小”、“大带小”,以股份联营等多种形式组建经营紧密型的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改变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状况,提高我省渔业的整体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通过整合资金、人才、技术实力和市场销售网络等资源,逐步建立起若干家规模化生产、集团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化远洋渔业企业,建立技术服务、渔需物资供应、产品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配套完善、分工协作、互利互惠的产供销一体化和渔工贸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增加规模效益,推进我省远洋渔业产业化进程。

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在我省远洋渔船相对集中、渔业资源相对稳定的海域或临近国家和地区,建立产、运、销配套的远洋渔业基地。

四、加大对远洋渔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各级政府要本着扶大扶强的原则,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对远洋渔业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要将远洋渔业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继续对符合条件的远洋渔业企业的远洋渔船建造、购置和改造等方面的贷款给予贴息。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对远洋渔业的投入,加快远洋渔船技术改造,推动我省远洋渔业产业升级,增强我省远洋渔业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安排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时,统筹考虑远洋渔船技术改造项目,加快我省远洋渔船的更新改造步伐。

积极争取国家对远洋渔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远洋渔业发展。鼓励渔民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原则的基础上,联合投资远洋渔业。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吸引外商投资我省远洋渔业相关产业。支持远洋渔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鼓励远洋渔业企业积极承担我国政府的援外项目。

积极支持远洋渔业企业在境外发展。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支持。鼓励我省渔业企业在境外从事渔业捕捞、加工、销售及相关产业发展。对渔业资源探捕费、资源回运费给予补助。对渔业合作项目建设及运营的境内中长期贷款给予适当贴息。

建立对远洋渔业开发的信贷投入机制,增加银行信贷投入,积极争取增加远洋渔业相关固定资产贷款规模,并适当放宽贷款条件,落实担保措施。金融部门要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远洋渔业项目优先安排贷款。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积极推荐发展潜力大、生产效益好的远洋渔业项目。沿海各市、县(市、区)在开展阳光培训工程补贴工作时,要将远洋渔业从业人员培训纳入补贴范围,予以统筹考虑。

进一步完善远洋渔业应急风险管理机制,加强远洋渔业应急风险管理,将远洋渔业应急风险管理统一纳入省应急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高规避风险能力和应急救助能力。

五、切实加强对远洋渔业的领导

渔业资源专业篇10

关键词都市型;现代渔业;郑州市

都市型现代渔业是以现代工业进行装备、以现代科技进行改造、以现代管理机制进行经营管理、以社会化服务体系进行服务,高度商业化、产业化,依托于都市、服务于都市的地处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现代综合渔业[1]。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有700多万人口,人均GDp达到3300多美元,具备了发展都市型现代渔业的条件。郑州市渔业发展历史悠久,郑州黄河鲤鱼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口感上佳”[2],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处于向都市型现代渔业加速转型时期。笔者在实地调研与部门交流的基础上,分析了郑州市渔业发展的现状与优势条件,指出了郑州市都市型现代渔业的发展思路、建设内容、区域布局及保障措施。

1发展基础与优势条件

1.1发展基础1.1.1以池塘养殖为主渔业产业经济发展较快。2008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约0.867万hm2,产量达12.95万t,产值达14.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0.4%、21.5%和79.5%,养殖面积和产值分别位列全省第7、2位。池塘养殖是主要养殖方式,养殖面积占总养殖面积的75.5%。全市有8个渔业乡、17个渔业村、5436个渔业户,渔业人口2.5万人,渔民人均纯收入8450元,渔业已成为最具生机和活力的农业产业之一[3]。

1.1.2依托资源优势的沿黄渔业优势产业带基本形成。沿黄区域宜渔土地、水资源丰富,渔业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沿黄中牟县、荥阳、巩义、金水和惠济5县(市、区)的养殖面积达0.682万hm2,占全市的78.5%;产量达12.60万t,占全市的97.0%;产值达12.5亿元,占全市的85.7%;该区黄河鲤鱼产量占总产量的66.0%,品牌与规模优势逐步确立。

1.1.3“产-加-销-游”一体化产业链条初具规模。全市现有2个省级水产苗种基地,养殖面积约0.867万hm2,另有52家专业水产饲料厂、1家水产品加工厂、2家农业部定点水产品交易市场及98个一定规模的休闲渔业基地。水产品除供应郑州市需求外,还通过物流体系销往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

1.1.4以科技为支撑的保障体系初步完善。全市有1个省级、1个市级水产科学研究院所、50多个水产病害防治网点、5个市(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1个渔业科技示范县、50多科技示范户。共有专业水产技术人员100余人,年培训渔民2000多人次,水库银鱼移植、池塘生态养殖、饲料研发和黄河鲤鱼选育等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1.5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养殖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程度低、品牌不强;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支撑体系不健全;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明显,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精深加工和休闲渔业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尚需培育。

1.2优势与潜力分析

1.2.1资源状况。郑州市沿黄河东西长125km,水资源丰富,适宜养殖的黄河滩地超过4.000万hm2,开发利用面积尚不足1/6。此外,郑州市有14座大中型水库,水面面积超过0.200万hm2。品种资源方面,黄河鲤鱼闻名天下,已建立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黄河鳖、雁鸣湖大闸蟹和白沙湖胖头鱼等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1.2.2市场需求。郑州市拥有700多万人口,是一个巨大的渔产品消费市场。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年人均消费水产品达到30.0kg,日韩超过60.0kg[4],而2008年郑州市自产的水产品人均只有13.5kg,全部自销尚不能满足供应;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渔业的休闲垂钓、旅游观光和教育展示功能需求将越来越强烈,目前这部分功能的开发还很滞后。

1.2.3支撑条件。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居中原,铁路、公路和航空四通八达,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农产品流通业较为发达,是我国中西部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水产品知名专家云集,科技优势突出;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具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支持水产业发展的强大基础。

2发展思路

遵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学技术应用创新为支撑,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建设环境友好型、科技密集型、加工增值型、资源节约型和旅游文化型多功能现代渔业,充分发挥郑州市的资源、市场和区位优势,优先发展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和观光休闲渔业三大产业;以黄河鲤鱼为重点,多品种并举,加快建设沿黄现代渔业带,适度发展库区水面增殖和网箱养殖;支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渔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构建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的渔业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产业集聚;加快渔业观景、休闲、度假和垂钓功能开发,建设以休闲渔业走廊、休闲度假区、生态旅游区和体验游乐区为主题的观光休闲渔业;加强科技支撑,推进良种繁育、资源养护、疾病防控、技术推广、市场流通、质量安全和信息服务八大体系建设,全面保障水产品质量,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3主要建设内容与区域布局3.1建设内容3.1.1健康养殖基地。在黄河滩区新建和改建标准化池塘,建成规模化的渔业养殖基地;推广健康研制理念、养殖方式和生产管理技术,加强培训,积极引导渔民严格按照无公害操作规范进行标准化生产,逐步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实现渔业生产稳产、高产;在大中型水库,以大水面增殖为主,适度控制网箱发展规模,发展名优品种,扩大滤食性鱼类养殖比例。

3.1.2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区。依托资源优势,在沿黄区域建设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引进现代渔业品种与技术,购置现代渔业设备,使其具备水产品养殖、苗种繁育、新品种引进与推广、现代渔业示范及水生动植物博览(展示)等多种功能。科技示范园内全部实行标准化生产,实行生产纪录、包装标识、产品认证和产品准出制,建成全市水产养殖的示范窗口和新科技推广的试验基地。

3.1.3渔业精深加工业。大力培育和扶持渔业龙头企业,提高渔业产品的加工能力与加工水平,建设一批与之配套的出口水产品原料鱼养殖基地。通过资金、政策等多种扶持措施,外联内引,重点调动三全、思念等知名企业的积极性,新建精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使这些龙头企业承担行业领头羊、示范引导和主力军的重任。

3.1.4七大支撑体系。建设以市级水产苗种中心和县级水产良种场主体的良种繁育体系;以黄河郑州段黄河鲤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黄河鱼类增殖放流站为主体的资源养护体系;由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区域站和水生动物疫病监测防控点组成的疾病防控体系;由市级和沿黄各县(区级)水产技术推广站试验基地(站)组成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新建、升级改造现有水产品批发市场为主要内容的流通体系建设;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示范园区建设以自检室为主体的质量安全体系。

3.1.5休闲渔业。休闲渔业的发展要布局合理,与资源、环境统一发展,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为城镇增加新的景观。

结合郑州实际,重点发展以垂钓、休闲为主题的休闲渔业走廊、休闲度假区、以黄河滩区风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大中型水库垂钓及以水上游乐为特色的体验游乐区,在技术和资金优势明显的养殖单位,建设科普展示型休闲渔业区;要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档次,升级服务手段,完善服务设施,使休闲渔业朝着特色化、精品化和舒适化的方向发展。

3.2区域布局渔业产业建设呈现“一带、多点”分布格局。

3.2.1一带。是指沿黄渔业产业带,包括中牟县、荥阳、巩义、金水和惠济区5县(市),东西长125km,南北宽10km。

主要建设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园、重点龙头企业、疾病防控、市场流通、质量安全和技术推广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布局在惠济区、荥阳市和中牟县,资源养护体系布局在巩义至中牟段。休闲渔业建设包括以惠济、金水沿黄河大堤两侧“渔家乐”为特色的休闲渔业走廊,以中牟雁鸣湖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区,以荥阳市王村镇黄河滩区风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区。

3.2.2多点。是分布在7市(区)的14座水库,分布在二七区、中原区、荥阳市、巩义市、登封市、新密市和新郑市。重点建设大中型水库大水面增殖和网箱养殖、疾病防控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休闲观光建设包括以大中型水库垂钓、水上游乐为特色的体验游乐区。

4保障措施

4.1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增加渔业投入要在积极争取国家渔业资源监测、增殖放流和水生野生保护等方面实行资金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公共财政投资渠道,发挥国家投资的示范性、引导性和调控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投资补贴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都市型现代渔业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民间资本、商业资本和外国资本等增加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和利益共享的投资新机制。

4.2加强技术培训,注重舆论宣传针对当前郑州市水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较低的现状,行业相关主管部门要以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鉴定培训为手段,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和依法经营意识,为郑州市都市型现代渔业的发展提供科技保障[5]。同时,要加强舆论宣传,加大对郑州黄河鲤鱼品牌宣传力度,举办郑州黄河鲤鱼节、黄河鲤鱼烹饪大赛和郑州沿黄生态游等活动,培育郑州黄河鲤鱼旅游文化精品园区,将品牌推向全国。

4.3加强领导,落实惠渔政策要成立由农业、财政、发改委、国土、规划、科技、水利、河务、旅游和文化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郑州市渔业发展领导组,制定相关政策,明确责任目标,确保相关规划、政策实施。继续推进和完善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制定落实石油价格改革渔业用油补贴、渔机补贴、水产良种补贴、标准池塘改造补贴、村级水产防疫员补贴和水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等;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对渔业保险的补贴政策,对渔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渔民技术员的扶持政策;支持鼓励龙头和渔(农)户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进行产业化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