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文化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06

旅游的文化价值篇1

关键词:宗教;宗教文化;宗教旅游;旅游价值

1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1.1宗教与文化相互促进

宗教和旅游自古就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从教徒们为了朝圣拜祭而离开常住地前往宗教名胜所进行的简单的前夕游历活动,到今天旅游者为了观赏宗教山川、领略宗教文化、感受宗教氛围以及学术的考察和交流等目的而进行的各种综合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宗教文化已经成为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旅游价值,特色的旅游产品,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吸引了众多的信徒和游客,带动了宗教旅游景区的发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和文化行为,到现在的一种经济行为,是与人类历史共同演进的。旅游的本质其实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反映在宗教文化方面就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游览、朝圣和学术考察交流,这些不仅利于宗教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且依靠宗教旅游的收入,还为修复和重建寺内景观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而良好的寺内景观和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又会吸引更多的信徒和游客,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因而,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旅游业在宗教名胜古迹的修复,研究和文化交流上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这就使宗教与旅游结缘,宗教促成旅游,而旅游又推动了宗教的发展。宗教与旅游具有双向促进和依赖作用。

1.2旅游对宗教的负面影响

在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期,人们往往只看到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而没有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估,随着大众旅游的进一步盛行,人们逐渐发现,旅游业的过度发展正严重破坏着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宗教旅游也是如此。我们看到:宗教旅游为地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促进了宗教文化交流,也对宗教文化遗迹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游客的增多,带来对景区的一些人为破坏和环境污染;游人到处乱写乱画,文化古迹遭游客践踏破坏;有的地方没有合理的规划,无序的建设宾馆和商铺,严重影响了宗教庄严的氛围;更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的问题,宗教景观都在名山胜水之间,环境清幽,而现在宗教旅游景区游客可以说是人满为患,文物古迹、建筑和花草树木人为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正经受着严重的威胁。保持景区的可持续发展,防止和消除这些不利的东西,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2宗教文化的旅游价值

宗教文化艺术和名胜遗迹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宗教信众的进香、拜佛、朝圣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旅游流,宗教建筑、雕塑、活动、氛围等也强烈吸引着许多非信徒的普通游客。它区别于一般的旅游,呈现出其独特的魅力,比如,体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资源形式;客源市场相对稳定;吸引功能强大,重游率高;生命周期长;参与程度高;游客集中、受外界影响较小,加上其巨大的影响力及广泛的涉及领域等。可以说,迷人的宗教文化激发了人们的求知、审美、猎奇的心理需求;它对现实世界人类的启迪、安慰、寄情的作用则满足了现代人对精神生活的强烈需求;另外,由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宗教派别的差异,全世界的宗教信徒都有自己向往的圣地。对于宗教信徒来说,能够到这些地方朝圣可以算是一生的愿望。而且,虔诚的宗教信仰情结促使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前往心目中的圣地。宗教圣地成为信徒们的毕生向往之地。最后,宗教文化也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对旅游饭店影响极大,在一些有宗教名胜古迹的地区还应特地投资建造符合宗教规定的饭店或房间。针对各类宗教信徒提供与其宗教文化相适应的设施及膳食,以适应旅游者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因此,宗教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市场前景良好的、既有广泛群众基础,又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新型专项文化旅游产品。

3宗教文化旅游价值的提升

旅游的文化价值篇2

论文摘要:民间文学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而我国民间文学蕴藏丰富,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应努力开发利用民间文学,促进旅游文化的蓬勃发展。本文就民间文学的旅游文化价值进行尝试探讨。前言概括民间文学对旅游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具体阐述民间文学在旅游方面的开发和利用的价值。第三部分民间文学开发和利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Keyword:Civilliterature thetourdevelops object

Summary:thefolkliteraturehastherichplacecharacteristic,isextremelyhasthecharmtheculturalresources..Butourcountryfolkliteraturecontainsrichly,vigorouslyisdevelopingtourism'stoday,shoulddiligentlydeveloptheusefolkliterature,thepromotiontravelingculturevigorousdevelopment.thisarticlecarriesontheattemptdiscussiononthefolkliteraturetravelingculturevalue..Forewordsummaryfolkliteraturetotravelingculturedevelopmentpositiverole..Secondpartofconcreteelaborationfolkliteratureintravelingaspectdevelopmentandusevalue.thethirdpartoffolkliteraturedevelopmentandtheuseneedtopayattentionquestion..

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是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旅游资源。旅游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旅游者变换原有的文化环境,探奇求知,改变生活节律,吸取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国内一次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在日本游客中,对人民生活感兴趣的高达68%。”①人们出游的主要动机是了解异地文化和民众的生活方式,旨在寻求一种“经历”或“体验”。旅游活动是游客离开常住地而发生的,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是两种地域文化的交汇与融合。旅游活动尽管具有经济色彩,但本质上还是一种文化,可以说,旅游者是为了文化而旅游的。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民间文学是民俗艺术中一种由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劳动人民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语言艺术,是极具魅力的文化资源,它最集中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风貌,开发为旅游文化资源的前景不可限量。民间文学必定是旅游业中最闪亮的奇葩,它能为旅游业增光添彩,提升旅游文化的品位,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

旅游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我国拥有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东方文化,其中民间文学独树一帜,古往今来,讲故事、听故事始终是我国民间社会沿袭的文化传统,深受我国民众的喜爱。而我国又是民间文学蕴藏丰富的国度,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域民间活跃着的能讲、善讲故事的人有如恒河沙数。这种文化资源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准备了丰富的资源。近年来,随着各地对本地区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不容置疑旅游已成为当今时尚,人们猎奇的心理,探知的欲望,民间文学的传奇性蕴含着许多有助于激发民众旅游兴趣和旅游好奇心的成分,对旅游活动的发生有促进作用。

旅游属文化活动范畴,实质是通过对自然、人文景观的游历,欣赏大自然风光,领略民俗风情,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一种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活动。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大物博,文化底蕴深厚,因此我国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共识。民间文学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不可忽视,它具有强大的旅游潜质;因而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学对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对提高我国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品位,对加快投资环境改善,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使旅游业富有区域特色与个性,做到有“利”可图,有“益”可求,在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学资源时应加强对传说、故事等的开发利用,推动我国各地旅游业长盛不衰。民间故事和传说往往和一些名人、名地、名著以及一些风俗联系在一起,开发利用民间文学资源要结合有关的人物和史实,结合相关的地名和古迹,结合有关的民俗和产品进行,其次对民间说唱、小戏、歌谣也不能忽视。

一、对民间文学的四层开发。

(一)对风景名胜、地名传说、故事进行开发和利用

许多优美奇丽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往往伴生出一系列动人的传说故事。游览名胜古迹的同时,了解其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是当前旅游者的普遍心态。民间传说是野史、稗史,它却是“历史的活化石”,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国内所有成名的旅游景观,都有相关的民间传说为其造势,没有了传说景观就失去了灵魂,所以历来就有“看景不如听景”之说。刘守华有一句话:“江山奇景与人文壮观的艺术结晶”。②民间传说可增添旅游的神秘色彩;往往使旅游者启思,震撼精神,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结合云梦山对王蝉母子和王蝉师徒的故事进行整理开发利用。结合大?缮蕉源笥碇嗡?裙适陆?锌?⒗?茫?岷箱亢臃缇扒?⒔鹕剿碌榷孕硐砂姿卣甑陌?楣适乱约鞍琢?砉适陆?锌?⒗?茫?岷狭樯健⒊?璧扔泄鼐暗愣砸箧?醯南喙毓适潞痛?到?锌?⒗?谩U夥矫娉晒??尤缦拢?/p>2002年10月25日,千年胜迹雷峰塔重建峻工落成了。雷峰塔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与其巨大的知名度息息相关的。雷峰塔的盛名,与民间传说《白蛇传》不可分离。数百年来,这个故事在戏曲、说唱、绘画等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中广为流传,几乎全国所有的剧种都排有《白蛇传》的故事。在2001年,杭州就接待国内游客2510万人次,接待海外游客约82万人次,如果其中有10%游客上塔,其经济效益就相当可观了。雷峰塔的知名度,决定了这个景区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客流量。

电影《少林寺》,是根据民间传说《十八棍僧救唐王》改编的,一经放映少林寺就名扬天下了,旅客蜂拥而来。

珠海市本来是珠江口的一个三等渔业县,1980年建设经济特区时,他们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整理出一个“渔女献珠”的故事。传说那渔女本是仙女,被珠海香炉湾的秀色迷住,悄悄化装成渔女下凡,嫁给一个青年渔民。成亲那天,她拾到一个特大的海蚌,挖出一颗硕大的珍珠,把它献了出来,这颗珍珠就变成珠海。于是,香炉湾畔就矗立了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渔女献珠》巨型石雕,成了珠海经济特区的标志,香炉湾也成了珠海市著名的旅游区。这个传说给珠海增添了魅力,给旅游插上了翅膀。

民间传说的“八仙过海”人人皆知,影响颇大,其中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位居“唐宋家”之首韩愈的侄孙。湘子墓位于湘子故园内,墓冢高大,松柏苍翠,竹木丛生,名家碑记数通,目前占地面积30余亩,韩湘子故园已成为豫北颇有名气的道教圣地,香火旺盛,游客常年不断。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的经典传说。美丽善良的阿诗玛与勇敢憨厚的牧羊人——阿黑相爱。头人的儿子阿支软硬兼施地追求阿诗玛并将她关进牢笼逼婚,阿诗玛坚决不从。阿黑赶来相救,妒火燃烧的阿支,放出洪水吞噬了这对恋人。最后,阿诗玛变成了一座美丽的石像,永驻石林。后经编导成一部《阿诗玛》电影,赋上一首《阿诗玛》长诗,配上一曲撒尼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让中国人永远记忆着石林——阿诗玛的故乡。多少游客就是从电影、诗歌和歌曲中认识并向往石林的。很多年前看过奇异石林的风光照,向往它的神秘。阿诗玛传说让云南石林名扬天下。

对这些景观由来所作的传说往往具有艺术虚构的特征,传说的虚构使有关的自然景观的美感具有多重性,人们在旅游中除直接感受景观外在的自然之美以外,还可从传说中进一步领会过去人们将自己的心灵投射在这些景物上所形成的人文之美。游客面对那些没有民间传说给以进一步美化的自然景观,会觉得索然无味。旅游景观与民间传说故事相映生辉,构成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正如一些从事旅游资源开发的同志所说的:“自然景观是死的,有了相关的民间传说,它们在游客心中才能活起来。”民间广泛流传的名人、名胜传说,比正史和小说都具体、全面、生动,有趣得多,加上还有不少相关的风物佐证,给人的感觉就特别的真实、可信。一座山、一条河、一座桥、一眼井、一个泉,都有它们命名的故事,讲述它们的渊源和来历,这就增加了游人无限的兴味和无穷的遐思。

(二)对有关人物、史事方面的传说、故事进行开发和利用

由于民间文学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因此,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名牌效应。名牌是旅游业竞争中的一种无形力量,更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因此我认为民间文学的旅游文化价值重点体现在对民间文学物态化改造,民间传说物态化为旅游人文景观。

1、人物方面的传说、故事的开发和利用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曾吸引过历代不少诗人墨客,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还会留下不少生动的传说、故事。这些诗文、传说、故事与旅游风景名胜有关。如唐代李白、皮日休、贺知章,宋代王安石、陆游,明代徐渭、刘基、谢迁、王阳明、徐霞客,清代林则徐、梁启超等,这些历史名人游山玩水留下了数以百计的诗文,是旅游区的一大笔文化遗产。把他们的诗文结合各风景名胜景点,编辑成旅游区的风景名胜诗文选,作为旅游手册,提供给游客,使旅游者在观赏美好景观同时,又欣赏到历代名家的绝妙诗文。

实实在在的景点,一经被扑朔迷离的神话、传说、故事所点染,更显神彩飘逸、魅力无穷。由于旅游区一般具有特殊的历史位置和奇特的山川,会吸引了各地的电视台来拍摄旅游风情片、风景片、专题片和电影。这些电视台、电影制片厂在拍摄过程中,除拍自然风光和景点外,还会拍大量的旅游区的民风民俗和风土人情,结合民间文学中的风俗传说和风俗故事,结合民俗事象,把旅游区特有风俗习惯搬上屏幕,宣传当地的旅游,使民间文学和风俗发挥全方位的作用。这方面广西有着非常成功的例子:一个刘三姐传说打造成俩品牌。

(1)故乡旅游招牌。广西的刘三姐传奇人物,40几年来《刘三姐》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传唱,最终宜州市被认定为刘三姐故乡。于是宜州市把流河乡更名为“刘三姐乡”。宜州市便以刘三姐故乡为品牌,大规模地建设下枧河风景旅游区,成为了一个新兴的旅游胜地。如果说电影《刘三姐》使桂林山水名扬四海,那么今天的“刘三姐故乡之旅”,则是把“刘三姐”这一古老传说进行重新挖掘并成功地运用于旅游业的一个典范。“爬坡要爬下枧坡,游河要游下枧河;刘三姐家在下枧,歌满河来歌满坡”。宜州市一条美丽的下枧河,孕育了一代歌仙刘三姐。如今下枧河沿岸的许多景点,如对歌台、扁担山、手巾岩、定情树、莫村、铜盘山、鲤鱼石等,都蕴含着刘三姐的许多美丽传说,刘三姐故乡的招牌为宜州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长足的促进作用。

(2)歌圩品牌。刘三姐是民间传说中的“歌仙”,广西各民族有口皆碑的智慧女神。与刘三姐传说相关的“刘三姐歌圩”坐落在漓江与阳朔田家河交汇处,占地面积近100亩,歌圩的核心项目为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建成后的歌圩凸现了广西和当地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与演出相得益彰。《印象·刘三姐》打着“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名义创造了广西文化产业。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由张艺谋出任总导演,在桂林山水间利用天然美景演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精品,把广西举世闻名的旅游、文化两大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传说进行了巧妙地嫁接和有机的融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并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文化的发展。《印象·刘三姐》成为了阳朔一个新兴的旅游品牌项目,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旅客慕名而来。《印象·刘三姐》不仅直接给阳朔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而且拉动了阳朔整个经济链条的快速运转。

刘三姐歌圩是广西传统的盛大节日,现已由原来的广西国际民歌节升级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由南宁市人民政府主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集文化、经贸、旅游于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其更加体现国际性、民族性、现代性和艺术性,不断完善“政府办节、公司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市场运作力度。连续6届的成功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正成为世界民歌的盛会,形成了南宁—大独特的文化品牌,也是南宁人向世界递上的一张亮丽名片。

2、史事方面的传说、故事的开发和利用

口头传说一般都是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相融合的产物。例如三国的周郎赤壁,人们面对这些留存至今的山川遗迹,不禁回忆起当年金戈铁马、龙争虎斗的种种人和事,传说中所包含的这些历史地理因素是实在的,它是构成传说故事的核心。

今天的蒲圻将以民间传说、故事为背景大搞恢复赤壁大战古战场,发展当地旅游业。

据悉赤壁大战古战场恢复的设计理念:让静止的、陈封的历史文化景点变成可以参与、触摸、互动,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灵动飘逸的景观。旧景点改造中的“三国雕塑园”,成功地达到了预期效果,得到了社会大众的认可。而二期工程“古战场恢复区”的设计主题是:赤壁再现三国,让游客亲历战争。资源整合的形式是:以三国人文掌故、战斗场面、民俗民风、工艺美术、自然风光为内容,以厚重的三国、长江文化为载体;综合采用庙会、社戏、雕塑、游戏、武术、杂技、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独创出一种独具特色的战争场面,进而形成一种前所未有观光游览品种,让游客乘船进入,步步参与。整座古战场恢复区,实际上就是汇集了多种功能的游览胜地,但她又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景点,其突出特点是,游客亲历,所到之处没有单纯的被动参观,而是一种参与的、融入性的活动。到处都是景点景观、到处都是表演舞台。山是景,水是景,人在景中;船是戏,台是戏,戏在戏中……在虚无飘渺,步换景移中切实地感受到东方文化的神秘和博大精深及上古战争的酷烈氛围,进而得到知识的陶冶和身心的愉悦。一个崭新的,魅力无穷的具有世界级旅游品牌的大赤壁,将会很快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③

由此及彼,借传说开发旅游区的例子比比皆是:四川的丰都是传说中的“鬼城’,鬼城人就在城市建设和旅游景观中大作鬼文章;新郑市也以传说中的“黄帝故里”为品牌开发旅游业,他们都成功了。蒲松龄老先生堪称最早的民间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书成了名著,他成了名人,他的故乡淄博市也成了“名地”。当地人花了一亿多元,建了座占地千余亩的聊斋城,在城内开辟了数十个景点,一举办成了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施耐庵在汇集了大量的有关“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编著的,山东的梁山因此就成了驰名中外的“名山”,当地人就在其上边大兴土木,建起成套的人文景观。后来的《金瓶梅》一书。只是把《水浒传》中的一些章节扩展开来写成的,和《水浒传》恰恰相反,它是公认的伤风败俗的“”,主人公西门庆和潘金莲也成了典型的“淫夫”和“”。出人意料的是,山东人竟然也看中了这部和这对臭名昭著的狗男女,聊城市、临清市和阳谷县都争着打起了《金瓶梅》这张牌,不惜花费几千万元兴建“金瓶梅文化区”、“狮子楼旅游城”等大型景区,还把潘金莲定为“形象大师”,同样搞得风风火火。由以上数例,可见民间传说的利用价值有多高。④

(三)对乡土特产、民间工艺的传说、故事进行开发和利用。

在民间文学中,有不少关于土特名产、工艺品的传说、故事。开发出来,服务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物产丰富的地区,在历史上有不少享有盛名的物产,因时代变迁而埋灭,或因冷落而没有开发。但在民间文学中,仍保留了这批名产、传统工艺的传说。如浙江省余姚土特名产“余姚老布”、“节令糕点骆驼蹄”、“山球”、“余姚杨梅”、“七叶一枝花”、“拉毛果”、“盐的传说”、“瀑布仙茗”、“大隐石板”等;如传统工艺,“陆埠佛雕”、“四明竹编”、“余姚剪纸”、“余姚花轿”、“余姚草鞋、绣花鞋”、“余姚陶瓷”等。发掘土特名产、工艺品的传说、故事,利用这些产品的传说、故事对产品进行宣传,能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同时可促进产品转化成为旅游礼品、纪念品。⑤

1、民间手工艺的传说、故事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阳春有一道著名的风景线--高流河竹木墟,因河成墟,河因墟而更闻名,墟因专卖竹木手工艺品而闻名,河和墟相得益彰。

高流河墟距今已有420多年历史。相传古代有一位爱国为民的将军叫高流,在剿匪过程中战死在这条河边,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就把该河称为高流河,并在农历五月初四他的出生日举行墟期以志纪念。以后,每近墟期,附近许多工匠都会将自编的箩筐、竹筛、菜篮、扁担、梯子等竹木藤器,拿到高流河滩席地摆卖。近年来,摆卖的东西不仅仅是竹木藤器,其它日用百货也摆到河滩上来了,连卖手机的也搬了几张桌子过来设了一个摊位。

高流河墟历史久远,其来历还与著名的冼夫人有关。

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冼夫人与冯宝结为夫妻后,驻兵在阳春。陈朝太建元年,冼夫人三次领兵出征广州,半年平定广州刺史都督十九州军事的欧阳纥、王仲宣反叛割据岭南的叛乱。因冼夫人母子立下大功,朝廷大为封赏冼夫人母子。太建二年冬至前后,冼夫人和冯仆母子在高流河畔召开庆祝胜利大会,追悼四十年战乱死难军民,奖励有功将士,陈列朝廷赏赐的文物,演戏、巡行、娱乐升平。

随着历史的演变,高流河墟成为了竹木制品和两阳(阳江、阳春)土特产的交易盛会,并在每年五月初四固定下来,每年一墟。该墟影响遍及新兴、云浮、恩平、肇庆、高要、茂名、高州以及阳江、阳春等州县,每年均有近10万人“趁墟”。

故老相传,在高流墟当日买的竹木器,用河水浸泡后可保永不被虫蛀。因此,高留竹木墟又是一个吉祥的节庆,许多母亲在这一天带上孩子到河上沐浴,希冀孩子们有健康美好的将来。高留墟还是我们阳春当地的“情人节”,每年这个时候,小伙子们带上自己的女友到了河边,洗一把吉祥水,然后背着爱人淌过河渠,留下天长地久的回忆。

阳春市政府在开发本地旅游文化资源时将高流河墟变成每年一度的土特产交易会,把高留河墟作为每年一度旅游节首发点,把高流河墟变成粤西土特产的交易中心,打造阳春旅游文化品牌产业。

2、风味佳肴的传说、故事的开发和利用

与旅游业不可分割的餐饮业也不可忽视,挖掘民间传说为当地独具特色的旅游餐饮文化扩大宣传。

如合肥拥有千年历史的“吴山贡鹅”,合肥人大力打造旅游餐饮品牌。

合肥人品贡鹅吃螃蟹来庆祝陷巢州涨庐州千百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后来更衍变为一个美丽的传说。中国民间故事<丽友桥>--中国古代爱情传奇的经典。

这个传说起于隋唐年间,说的是在合肥白水坝附近靠放鹅过日子的白小玉,人长得非常漂亮,又是刺绣纺织的能手,邪恶的蟹仙一直想得到她!于是邪恶的蟹仙百般阻挠白小玉与段飞俩人结合,造成段飞失去记忆,一个人回云南老家去了。后来白小玉打败了蟹仙,她千里寻夫,大白鹅帮助段飞恢复记忆,俩人最终团聚的故事。合肥民间传说《丽友桥》有诗为证:合肥肥东肥西肥东西.丽友丽江丽水丽江水。

合肥吴山贡鹅堪称“江淮一绝”,在合肥打吴山贡鹅招牌的店大大小小有70多家。而吃正宗吴山贡鹅,还得到长丰县吴山镇,这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长丰县吴山镇举办了三届贡鹅节。合肥巢湖锦绣红楼的“橘黄蟹肥、香思红楼”主题活动搞得如火如荼,在菜品上“蟹”成为这一主题活动的重点。中国螃蟹之乡—“合肥”在文化资源和文物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开辟旅游资源,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贫穷就是财富,荒凉也能卖钱!合肥民间传说与旅游餐饮文化。一片荒凉,有文化妆点成奇观;两座废墟,经艺术加工变瑰宝。

(四)对民间说唱、小戏、歌谣的开发和利用

民间说唱、小戏、歌谣的开发和利用是由广大民众自编自娱自乐,大伙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这些民间艺术形式灵活多样,内容通俗易懂,诙谐有趣。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说唱、小戏、歌谣丰富多彩,每个地方各有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强。开发和利用民间说唱、小戏、歌谣将大大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民间说唱、小戏、歌谣的开发和利用最好是结合当地特产小食品,让游客在充分感受当地传统文化之余又大饱口福。因为旅游总要歇脚的地方,因此可以考虑培养一批专业的民间演员,把当地旅游区的旅店装修成古色古香的古代客栈与民间说唱、小戏、歌谣配合起来,让玩了一天的游客在客栈享受回肠荡气的说唱艺术。既有娱乐性又有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的民间说唱、小戏、歌谣的旅游服务项目将大大提升旅游文化的品位,刺激游客的旅游欲望。在这方面,很值得向房县学习,在房县桥上乡的民歌种类很多,且生动活泼、极富情趣、耐人寻味。内容也十分丰富,不仅有反映当地风土民情、生产劳动、生活及恋爱婚姻、传授文化知识的民歌等,还有唱“四书五经”、“曾广贤文”、“三字经”及一些长篇叙事民歌。杜川村神农峡客栈业主张先忠,十分热心野人谷民歌的挖掘整理,自费购置了电脑、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等设备,走村串户,并资助村民挖整民歌和民间故事,将录音、录象的资料制成光碟,得到市、县有关领导和专家做指导,他通过挖掘整理民歌和民间故事,把客栈逐步办成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内涵的旅游客栈,成为村民唱歌和讲民间故事的文化娱乐场所,成为游客来野人洞、野人谷旅游和观光民俗文化的景点。

二、民间文学的旅游开发利用原则。

注意用恰当的形式展现民间文学资源。民间文学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一般是以口头形式流传的,即使整理出版也仅仅是文字的形式,要吸引现代旅游者就必须对其进行处理和包装,以适当的形式进行展示,要符合现代旅游的产品开发规律和市场需求特点。因此民间文学资源在旅游开发中,要遵循几个原则:

(一)是民间文学在旅游开发上,利用应注重“三个结合”

1、科幻结合;时代进入了新世纪新阶段,民间文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借助时代特征,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结合高新技术创新,利用光、电、影等现代传媒、公众广告艺术、计算机辅助手段包装和宣传,以文化为内涵,坚持高雅与大众化结合原则。

2、史实结合。历史史实、历史人物与民间传说、故事相结合。在国内各大旅游风景区中,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曾在其间活动过。反映他们踪迹的故事很多,人民群众愿意把心中美好的想象情节,都依附联系在一起。如在浙江省,戚继光抗倭、黄梨洲、王翊四明山抗清,人民愿意把美好的想象与英雄联系在一块;河姆渡远古传说,浙江民众又把“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与“河姆双鸟舁日”、“女姆借金稻”相联系,幻生出一种浪漫主义色彩的传说和信仰,连风俗起源也挂勾到“女姆”身上,这也反映出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对于民间传说我们不必过于拘泥史实,去作徒劳的考证,不妨说为“史实结合”。

3、真实结合。真实的景点与民间文学、故事相结合。在旅游风景区中,各景点在规划上应有新创意、在利用自然资源上应有独到之处,要避免千人一面的局限,充分利用当地民俗风情,立足民间文化传统,面向末来,借俗生景,贴近游客,建成世界一流、富有民族品位的个性旅游区。这方面日本与英国比较重视民俗在风景区的开发利用,形成了世界性有名的几大主题公园,因此在旅游开发方面就必须搜集、整理有关景点的民间传说、故事作为实景欣赏的补充,发挥风景区各景点的互补优势,扩大旅游区域,逗留游客时间,可以启发游人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二)是民间文学在旅游开发上,利用应注重“四性原则”

1、文化性。旅游是一种文化行为,而开发民间文学为旅游服务,就是为了增强文化意蕴,增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如果一个景点没有一丝一毫的民间文学韵味,如:传说、故事、小戏、歌谣等,这对旅游开发毫无益处,因为吸引不了游客。

2、群众性。民间文学根植于人民群众,景点游览对象也是平民老百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充分考虑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定势,并加以一定的引导。文化资源开发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3、品位性。人们来旅游观光,为美好的风光所吸引,为有意义的内容所吸引,要注重品位,不能与“二为”方向和四项基本原则相违背,不能有黄色、迷信、有害、低级趣味的内容,因为游客在风景点观赏到赏心悦目的景色和风光外,需要得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4、服务性。旅游要讲究经济效益,作为服务于它的民间文学开发也要有经济效益,要有市场经济运作意识,开发中要注意趣味性与服务性结合,使人们为美好的风光所吸引、为有意义的内容所吸引。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民间文学越来越受重视了,民间文学是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刻的文化人类学价值、民俗学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近年来世界各国有识之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珍爱,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我们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更应该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保护文化生态的多样性。开发和利用民间文学是对民间文学最好的保护和促进它的发展。民间文学在旅游业大有文章可作,可谓是民间文学的一次复兴,也是民间文学的价值在经济领域的重要体现。

注释:

①曹艳英《胶东民间信仰的旅游文化价值》,

②刘守华《三国旅游文化与民间传说》,.cn/article.htm1?id=7070

③中国赤壁网《赤壁大战》古战场恢复区设计简述》,/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6

④曹宝泉《用新野绚丽多姿的民间文化见证底蕴深厚的两汉文化》,/jlgt/2006/j200601.htm

⑤小叮铛:《论余姚民间文学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利用》,.cn/showwz.asp?id=1412

参考文献:

①《民间文学教程》,刘守华、陈建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

②小叮铛:《论余姚民间文学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利用》,.cn/showwz.asp?id=1412

③莫俊《刘三姐现象凸现广西文化品牌》,/new1/ss/lsj.htm

④中国赤壁网《赤壁大战》古战场恢复区设计简述》,/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6

⑤农晴学《民间文学在广西旅游业中的价值》,.cn/Docment/articleShow.asp?articleiD=298

旅游的文化价值篇3

【关键词】赣南红色旅游文化开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11-02

2004年,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开始红遍中国,对资源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显示出广阔的开发前景。赣南是共和国的摇篮,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源头之一、我国红色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思想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国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源泉、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涵。因此,科学地分析评价赣南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开发利用红色旅游文化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赣南红色旅游文化的价值体现

1.政治导向价值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际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因此开展红色旅游,是党中央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红色旅游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根本特征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以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柱的观念体系,赣南红色旅游景点的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革命的、科学的人生观。这必然对培育青年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增强党性价值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大事。我党正因为具有先进性才能战胜,最终成为执政党。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是我们治党治国的传家宝,任何时候都丢不得,丢了要吃大亏。赣南是苏区精神成长的地方,又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发源地。苏维埃运动孕育的伟大苏区精神和干部好作风是赣南红色文化资源的精髓。“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艰苦奉献,廉洁奉公,争创第一”的苏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深化和发展,又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苏区干部所践行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关心群众,执政为民;模范带头,争创一流”的好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弘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经济价值

在“十一五”期间,赣南红色旅游经济在赣南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等特色旅游的产业链中,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得到飞速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时期,赣南先后有9家单位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家被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瑞金被评为“江西省旅游强县”、兴国“六园”(苏区干部好作风纪念园、官田中央兵工厂纪念园、农村调查纪念园、名人公园、烈士陵园、将军园)、石城九寨温泉、龙南武当山、大余牡丹亭等景区开发建设有了新进展等,赣南旅游休闲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迈出了新步伐。这些红色旅游景点的开发、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老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业兴、百业兴”的良好局面。尤其与旅游业相关联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更是可以极大地拓宽老区人民的就业渠道,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如瑞金、兴国等革命老区在红色旅游的助推之下,不仅宣传、打响了品牌特色,还拉动了当地服务业、餐饮业、食品业的供需,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昔日的农民通过第三产业,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红火。据统计,2010年,旅游总收入96.37亿元人民币,“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9.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93.61亿元人民币,旅游外汇收入4050.88万美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分别为19.3%和19.4%,国内旅游收入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增长17~18%的目标。不仅于此,这种旅游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方式还成为革命老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的纽带。近年来,除了当地的民营企业投资红色旅游市场,一些外商也纷纷参与红色景点的开发与建设,为革命老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老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4.文化传播价值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内涵的旅游,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需求;没有文化的旅游同时也是没有竞争力的旅游,不能把景区打造成富有魅力和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赣南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独特的苏区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民族及地域文化,承载着革命理想、信念、指导思想、革命道德和愿望等。“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红色旅游产品之所以唱响市场,首先是因为它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红色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和集中体现,是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为此,借助有此内涵的红色旅游文化,把当地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与深厚的民族及地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强红色旅游的文化底蕴,对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传承革命老区的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赣南红色旅游文化的研究与开发

赣南红色旅游文化虽然得到大力的开发、发展,但囿于诸多原因,赣南红色文化旅游建设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如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不够;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对红色文化及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构成、地位、作用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经济欠发达和投入不足;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系统开发不足等,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设想:

1.加强旅游区域协作

赣南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优势,区域优势明显,加强与邻近区域的协作,对各方都有利。在开发中,赣南要按照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动、互利互惠的原则,立足赣南,面向“长三角”、“闽南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实现区内区外的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服务等各方面的协调与沟通;要打破体制束缚,加强与省内外旅游公司等商业机构的合作和沟通,实现区内区外旅游资源开发的大联动、大发展,最终构建无障碍旅游区,延伸旅游市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实现旅游市场的和谐互助。

2.深入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精神、内涵,充实红色旅游的内容

红色旅游主要以红色文化的内在精神、内涵为依托。为此,要千方百计地挖掘具有时代意义的红色文化内涵,开发“延伸性”的红色文化产品,以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如:成立中国长征精神研究会、苏区精神研究会。成立全国性的研究会,深入挖掘、提炼其内涵,推动红色文化的内涵式发展;认真研究和总结苏区建设、五次反“围剿”中十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探讨中央苏区建设、反“围剿”实践的内涵和现实意义;丰富和发展红色文化陈列,多渠道开发红色艺术展演、红色旅游产品、高科技形式展览等;设立专项基金,制作反映苏区精神、五次反“围剿”等的影视剧,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整体宣传力度,把赣州红色文化、苏区精神推向大众、推向当代、推向世界。

3.提高红色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马克思曾说:“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能鼓舞、推动别人前进的人。”讲解员或导游员是红色精神的传播者,通过其讲解,不仅能与观众产生互动,更能辐射更多精神层面的信息。为此,导游员或讲解员必须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道德观。我们还应组织红色旅游人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红色旅游从业人员在讲解时一定要保证红色景点的真实性、客观性,认真了解历史、史料,同时在讲解时注意授课技巧的应用,针对不同群体的游客采用不同的讲解方式,并充分利用道具、各种高科技的载体等来形象、生动地诠释红色旅游文化,使游客更好地理解红色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

4.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大红色旅游文化的宣传、推广

众所周知,红色资源是青年大学生教育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一种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有效平台和重要载体。为此,充分利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来大力宣传、推广红色旅游文化能取得双赢的效果。如:和就近“红色资源”所在地共建“红色资源”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到红色旅游景点接受教育,增强受教育主体的参与感受力,使革命传统教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红色资源”真正开发成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堂,成为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陶冶情操的重要场所;不断创新其形式,制作更多更好的适合青年特点的电视、广播节目和电影产品,创作编辑出版更多更好的小说、歌曲、报刊、图书和电子出版物等,努力构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独具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体系,营造红色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创新红色文化育人的机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着力构建“红色资源”网络学习平台等。通过网络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用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红色文化”抵制、替代那些宣扬色情暴力的腐朽没落的“黄色文化”,这也是“红色资源”开发与时俱进的一种创新。

5.提高认识国家红色,增加投入,改善红色旅游区的综合设施、环境

加大对红色旅游景点的设施配套投入,改善红色旅游景点的环境、卫生;对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金缺口,在合理核算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补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克服“等、靠、要”的心理,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集社会资金。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功能,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红色文化产品和红色文化品牌。

6.加大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

对内要整合瑞金、于都、宁都、兴国、会昌、寻乌等县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外要对接井冈山、韶山的红色文化资源,对接闽西长汀、宁化、归流、清化、龙岩等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及红军长征途经省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保护和开发,同时将整个赣南红色之旅连缀成片,全部规划进入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采取“分红”的方法解决其间的独立财政收入问题;确立“全局一盘棋”的观念,综合把握政治、经济和文化,有效地结合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等民族文化,把红色文化发展规划同整个赣州的发展规划统一起来;结合赣南的客家文化、宋城文化、生态文化、绿色文化等特色优势,以红色文化为轴,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的综合优势,走出一条“红色绿色古色”的新型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92

[2]凌步机.论苏区精神[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6(6)

[3]兴国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序言》

[4]赣州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24号[eB/oL].赣州市人民政府,2011

旅游的文化价值篇4

一、何为西夏档案

西夏自称大夏国,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封建国家,“其制多与宋同”。即西夏国模仿宋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档案管理机构,使西夏档案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弥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档案史料。由于西夏国信奉佛教,因此,西夏档案充满佛教色彩。

西夏档案是指党项族、西夏国以及西夏灭亡之后西夏遗民所形成的文字资料的整体,它是党项族、西夏国以及西夏遗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各方面活动的真实记录、原始凭据和具体反映。西夏时期由于档案资料的遗失,给这段历史披上神秘的面纱,充分利用西夏档案神秘性和垄断性的特点,发展民族旅游业,将推动宁夏旅游业的发展。

二、西夏档案在文化旅游中的价值

西夏档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在文化旅游中具有巨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塑旅游景观,丰富宁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宁夏是西夏王朝的腹地,更是西夏帝王的安葬地。这里文化多元,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档案特色鲜明。如西夏风情园是以西夏档案史料记载为依托,以西夏文化的全景展示为主线,将西夏文化与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重塑西夏部落,作为西夏风情园寨堡。通过五大版块:梦回西夏、经纶西夏、逐鹿西夏、摩登西夏及品鉴西夏,将西夏时期农耕、印刷、陶艺、游牧、军事、酒酿等古代西夏文化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配套。西夏风情园的建筑充分利用西夏建筑的精髓,集雕刻、绘画、篆刻技术于建筑物上,有大气磅礴的皇家建筑风格,游客到此,就能感受到西夏建筑艺术的精美绝伦,是旅游观光的绝佳胜境。即传播了西夏文化,也丰富了宁夏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二)传播西夏历史文化,探索中华文明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旅游的目的不在是观光旅游,更多游客是为了探索科学,了解历史而来。西夏档案史料因记载缺乏而神秘莫测,吸引了世人的眼球。如西夏木活字印刷,打破了北宋毕n的泥活字印刷,不仅为研究西夏历史提供一手资料,而且为了解古代木活字印刷史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西夏时期《吉祥遍至口合本续》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实物,被誉为“文明之母”,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而西夏文字被称为西夏王朝的一朵奇葩,据《宋史.夏国志》载:“元昊自制番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纪事用番文,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番语”。史料记载中“番书”,即为后世所称的“西夏文字”。西夏文字的创制,为西夏国同周边各民族政权的交流和交融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易于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促使西夏文化的对外传播。而西夏印刷技术档案内容非常丰富,从西夏印刷技术看,有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从雕刻的文字看,有西夏文刻写的、也有汉文和藏文刻写的。从刻写的机构来看,有官刻的、有寺院刻的、有私人刻的;从刻工的身份来看,有党项人刻的、有汉人刻的;从印刷品的内容来看,有佛教金典、也有世俗文献;从印刷品的装帧来看,有卷轴装的、也有采用蝴蝶装的。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即陶冶了情操也了解了西夏文化历史。

(三)追求精神愉悦,探索艺术之美

契科夫说:“艺术给我们插上翅膀,把我们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矗立于西方圾及的金字塔一直被看作人类古文明之谜。而近年来在世界的东方也发现了一处神秘的古代辉煌建筑与之对应,它就是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建筑群。这一建筑群的出现,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成为游客追求精神愉悦的圣境,为那些不能远去埃及一睹西方金字塔的游客提供了一个视觉盛宴,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审美。而西夏档案凝聚了西夏人民的智慧,处处体现出西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当游客在游览西夏王陵及西夏古佛塔时,就会被西夏建筑饰件所吸引,这些饰件不仅雕刻精细、造型奇特,而且色彩鲜艳,充满迷人的艺术特质。西夏档案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西夏建筑、雕塑、绘画和篆刻艺术等方面:

1.建筑艺术。西夏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在西夏王陵、西夏古佛塔的饰件上。西夏陵园建筑吸收了我国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陵园的特点,同时又受佛教建筑的巨大影响,使汉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充分显示了党项民族的崇拜观念和生活习俗,在中国陵寝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西夏时期在建筑饰件上,给神兽插上翅膀,是西夏建筑艺术的创造和亮点。如伽陵频伽是佛教里能唱最动听音乐的神鸟,呈人首鸟身状,双手合十于胸前呈祈祷状,翅膀展开,尾巴高翘,艺术美感强烈。把佛教中崇尚的西方极乐世界神灵与皇陵的建筑装饰结合起来,既表明了西夏王朝推崇佛教,继承发展佛教文化,又体现了皇陵的神圣崇高,构成了西夏王陵建筑的突出特点;摩羯由于造型怪异,颜色鲜艳,西夏时期多用作殿宇屋脊上的装饰物,佛家认为只要多做好事,就会逢凶化吉、平安无事。游客在观赏建筑艺术美的同时,又接受了传统文化教育。

2.雕塑艺术。西夏时期雕塑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最有特色的是力士支座(又称人像石碑座)。力士支座的大力士双目圆睁向外突出,两颗獠牙外露,有拔山举鼎之威,以十分夸张的雕刻手法再现了大力士生动而逼真的神态。2008年宁夏新修建好的宁夏博物馆就采用这一艺术构思作为建筑装饰,成为宁夏博物馆建筑外观的一个亮点,同时也成为宁夏游客的又一个旅游景观。

3.绘画艺术。西夏绘画艺术有木版画、版画、壁画、还有绘制在纸、帛、布上的各种卷轴画(包括唐卡)等。由于受传统佛画和周边少数民族的影响,具有较高水平影响和显著特色,在民族文化旅游中,满足人们追求感官的享受。

4.篆刻艺术。主要用于西夏文字雕刻,西夏文字由于结合了汉字的造字结构,笔画繁复,撇、捺较多,体现出来的篆刻艺术结构工整,遒劲有力,挺拔而美观,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为了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和了解西夏文字,西夏博物馆特开设“探寻逝去的天书”西夏文字图片展。游客对西夏国度“奇怪”的文字表现出极大兴趣,感叹道:“真不愧是天书啊!”世界上能够认识西夏文字的人并不多,西夏文字展为游客解开神秘的面纱,让这横空出世的西夏文被更多的游客了解和认识。

(四)追求巨大的经济价值,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西夏档案因为具有独特性和垄断性,成为发展旅游业的一个重要资源。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合拍摄的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以历史档案记载和考古取证为依据,通过对世界唯一性的西夏文明的探索,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党项族的源起,全面展示了西夏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和西夏研究的最新成果。《神秘的西夏》在央视热播以来,西夏王陵景区游客量较往年大幅上涨,极大的推动宁夏旅游业的发展。西夏文化遗产在经济价值方面另一个特征就是它的持续增长性。西夏王陵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座西夏时期的帝王陵,又是国家公布的100项大遗址中宁夏仅有的两处大遗址之一,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目前正处于申遗阶段,如果申遗成功,将直接推动宁夏旅游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它的价值和挖掘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三、结语

旅游的文化价值篇5

内容摘要: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商品还处在品牌度低、附加值小、收藏价值不高的状态,为了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提高民族旅游的旅游附加值,必须从民族文化符号消费入手,了解符号消费的本质,做好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体现。旅游者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典型的符号消费行为,做好符号消费,使旅游者购物追求的是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从而带动民族文化商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商品符号消费价值

随着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需求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呈现萎缩趋势,入境观光、商务客源的减少、以及我国带薪休假和假日制度的改革,旅游产业已转变为以国内中低端客源为主体的消费群体;以观光为主体的出游转变为以观光、度假、休闲、商务、修学、养生等多类型的消费行为。而随着民族民俗游、乡村游、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方式的变化及银发市场的拓展,客源类型更趋多样化。我国目前正在加紧制定《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旅游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将日益凸现。旅游业不仅成为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经济产业,而且还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促进文化交流、扩大对外开放、增加社会福祉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产业面临将优化结构纳入日常业务的要求,也面临实现组合风险管理与战略规范流程相结合的要求。

在众多类型的旅游之中,民族文化旅游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相对于欣欣向荣的民族文化旅游大市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市场发展却较为滞后,已经成为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者没有认识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消费本质及其符号价值。因而,本文以羌族文化旅游商品为例,重点探讨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消费本质及其符号价值。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于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旅游产业发展均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

民族旅游商品开发的现状

商品单一,且品牌含量低。现有的大部分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围绕着基础农产品或传统工艺来开发,目前,民族旅游的开发着重点仍然停留在“游”上,对于购物和娱乐没有过多的关注,大部分游客觉得一般,整体评价不高,尤其是购物方面,缺乏正规、专门的旅游纪念品商店,也很少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推出。游客前来旅游能够购买的多是当地的农副产品,这些旅游商品都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附加值小,而且有的保质期短,有的携带不方便,无法进行长途运输,所以购买的人有限。另外,大部分的旅游商品还缺少品牌意识,处于初级加工,小规模经营的状态,产品雷同率高,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效应。

纪念、收藏价值不高。虽然在强有力的媒体宣传之下,各地民族旅游虽然有了一定的名声,但是由于旅游商品雷同率高,花色品种单一,价格竞争激烈,许多商品本身收藏和纪念的价值并不高,只能算普通的手工艺品。

实用价值有限,很难进入到现代旅游者的生活中去。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目前最多的商品是食品、装饰品和服饰品。以服饰品为例,在城市中生活的旅游者们其实很难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穿到民族服饰,这就限制民族服饰这类旅游商品的开发。

在民族旅游商品开发中,很多地区还没有充分灵活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没有体现出民族文化的特色。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没有认识到民族旅游商品的文化特色是由民族文化符号来体现的,只是一味地原始而单一的继承和模仿,忽略了对民族文化符号的提炼和创造。忽视了民族文化符号及其内涵对于民族旅游商品的重要性,生产出来的旅游商品当然体现不出当地民族的文化特色,更无法凌驾于民族传统产品上开发更适合现在都市旅游者的商品,也就无法真正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要。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消费本质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旅游者在民族文化旅游地所购买的有形的商品。它包含两个要素:其一,在民族文化旅游地所购买的;其二,有形的商品(张群,2004)。

(一)从旅游者动机分析

旅游者参加民族文化旅游的主要动机在于观赏、参与和体验民族文化旅游地的民族文化风情,包括对民族文化旅游地的自然景观、原住民的生活方式、文化活动等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民族文化旅游地购物也是一项集中体验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活动,是旅游者与当地居民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旅游者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主要动机包括纪念、收藏、馈赠、展示、好奇、审美等。通过对旅行的纪念,人们可以回忆起旅游的那段时光,那些不同的景致,那些旅游途中遇到的人们,更可以回忆起自己当初的生活状态,回忆起旅游经历对自己的触动,对自己精神的放松和改变。旅游者通过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使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成为旅游的一种纪念品,它成为一种旅游纪念的符号象征。收藏动机在旅游者面对异质文化的时候很容易被激发,按照波德里亚的观点,收藏是一种侵略性的占有,而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是旅游者不常见到的物品,更容易引起旅游者的收藏欲望。通过收藏的丰富,旅游者会强烈地感觉到一种收获和自我的丰富。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馈赠亲朋好友是民族文化旅游者的重要动机之一,民族文化旅游者希望购买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去满足馈赠的需要,加强与亲朋好友的交流和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自我展示是旅游者购物的又一大动机,旅游者往往热衷于通过展示自己的旅游经历显示自己丰富的阅历和独特的品味,而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则是其阅历和品味的体现,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展示自我的动机。好奇是旅游者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基本动机,旅游者出于对异质文化的兴趣,对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也会格外关注。旅游者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动机还在于对美的占有,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化美感往往能触动旅游者对美的事物的强烈占有欲望(杨燕霞,2008)。

总之,旅游者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主要不是为了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所代表的纪念意义、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及其象征的阅历、品味和身份等。根据旅游者的购物动机分析,旅游者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其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消费。戚海峰在《符号营销》中,提出了“符号化消费”的概念,即“消费者选择产品不再以产品的功能、质量作为唯一标准,而更加看重能否通过消费这件产品来满足自身心理上的某种诉求,这种诉求既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判断来确定,也可以跟随社会上流行的某种时尚。此时的消费与传统的消费模式已有本质区别。此时消费的主要对象并不在于商品本身,而在于寄托在商品身上的意义……消费者通过占有和消费此类商品从中体会到某种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种消费被称为符号化消费”。旅游者通过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主要获得的不是使用上的功能,而是旅行的纪念、文化的价值、审美的意趣、自我的丰富。因而,旅游者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其本质上是一种符号消费。

(二)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本身是一个符号系统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其能指是由系列符号构成的,包括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图案色彩、材质工艺和功能等等,这些符号特征与我们平常生活中的文化符号是不同的,它指向独特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所指包括三个基本的所指:值得纪念的旅游经历、民族文化、旅游者自我。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的,它本身就形成一个指示符号,指向旅游者这段旅游经历,每当他一看到这件商品或者谈到这件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他就能从这一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中获得提示,就能回忆起那段独特的旅游经历。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上的符号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的信息,从符号中揭示出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活生产方式、文化精神、历史故事等等,这些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上的符号所指即是少数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旅游商品还指向旅游者自我,它是旅游者在特殊的时刻获得的一件特殊的物品,它是旅游者主动选择的,它体现了旅游者的品味、审美眼光、个性、情感等。所以它的所指中还包含着旅游者的自我。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由于我们的选择和我们的赠送行为,就附加上了我们作为主体的个性选择和情感表达。接收礼物的人看到这件商品时,往往想到这是某某赠予的礼物,因而,这时,它的所指还包括旅游者自我。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它的能指可以由多个符号构成,它的所指不仅指向特殊的旅游经历,还蕴含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并且也指向旅游者自我。

(三)旅游者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一种象征交换

旅游者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一种典型的象征交换,旅游者在这一交换中,看中的是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象征意义,即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旅游经历的象征物,是民族文化的标志物,是旅游者自我个性的展示物。旅游者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一种象征交换,旅游者看中的是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象征意义,象征意义不仅与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特征有关,还与交换的地点相关(鞠惠冰,2001)。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体现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文化价值是通过民族的文化符号来体现的,旅游者判断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否具有文化价值和文化特色,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符号的认知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的一个基本体现,就在于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是否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征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只有这些文化符号被应用到羌族文化旅游商品中,羌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及其由符号体现出来的文化价值才能凸现出来。

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纪念价值也是通过符号来体现的。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旅游者旅游经历的见证,是返回日常生活空间后的回忆的载体。那么它的纪念价值就来自于不同于日常生活空间的旅游时空的符号表达。旅游者的自我价值往往是在旅游者参与和体验民族文化的过程中由行为符号体现出来的。在一些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生产中,可以考虑让旅游者参与,从而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纪念价值和旅游者自我价值。旅游者的话、诗、名字、掌印、形象等都成为一种符号,是体现旅游者在旅游地参与文化体验的行为符号,从而凸显出旅游者的自我价值。

综上,旅游者购买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是一种典型的符号消费行为,旅游者主要追求的是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民族文化旅游商品本身就是一个符号系统,通过符号向旅游者传递文化意义。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中,应充分运用民族文化符号,加强对民族文化符号的挖掘、提炼和创造工作,使之符合旅游消费者对符号价值的需要。民族文化符号包括物质文化符号、行为文化符号与精神文化符号,在民族文化旅游商品中运用这些符号,不仅可以达到很好的艺术审美效果,同时也可以增加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的文化含量。因而,我们在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中,应以民族文化为我们开发的坚实基础,充分利用好符号工具,使民族文化旅游商品真正具有文化特色,真正富有文化价值。在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的宏观政策指导下,各地政府以旅游业为突破口,以民族文化为依托,借助方便快捷的旅游交通,实现旅游产业的升级,推动以国内客源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江.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J].宁夏社会科学,2003(4)

2.马晓京.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

3.张群.现代旅游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

4.杨燕霞.旅游开发对社区社会文化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08

5.李正欢,曾路.符号消费的意义解读[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旅游的文化价值篇6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策略。

民俗文化是一种人文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这是长期以来不断的消化吸收人类各种文化因素的过程中,不断的被过滤、筛选和沉淀,从而凝聚在民众的心理机构中的深层文化。

民俗文化在现代的旅游资源中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一、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二、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价值。

1.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丧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目前,无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民俗旅游均已蓬勃发展。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

(1)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2)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我国各地许多的民俗活动,如蒙族的那达慕大会、壮族三月三歌会、苗族的花山节、芦笙舞等等,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在旅游活动中,开展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活动,可以很好地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求娱、求乐的心理需求。

(3)民俗文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代代相传,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维系着该民族成员的民族情感。通过参与、体验民俗旅游活动,对于国内游客来说,可以深入了解伟大祖国不同的民族、地区所呈现出来的特色各异的民俗风情,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风貌,在游览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我国目前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民俗文化变迁总的现状是:表层变化迅速,深层观念尽管变迁缓慢,但很多传统观念也都面临被打破的命运。传统民俗文化发生变迁或变革或消失,这是民俗发展的一种正常趋势,而且,在一些民俗文化的变迁过程中,我们的确感受到了现代化的魅力。但不管物质层面还是观念层面,民俗文化的变迁还有一些负面的效应。

1.传统文化价值流失。

在民俗文化的变迁中,有一个现象特别需要我们的注意,那就是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它包括无形文化的流失和有形文化的流失这两个方面。在无形方面主要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很多年轻人都喜欢西方的这些节日,但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越来越冷淡。在有形方面主要表现在我们民俗文化的传统活动逐渐减少,有的甚至消失了。这些传统活动有的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而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对这些活动缺少兴趣,更不会参与,这样就造成这些活动后继无人。

2.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我们采用“人创民俗文化村、实地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节庆活动方式、民族生态博物馆、民俗专题旅游”等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使民俗旅游健康稳步发展。但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不容乐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在保护民俗文化的立法不足,使得民俗文化“无法可依”,没有培训好民俗文化接班人,使民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界,大部分保护措施都据有“滞后性”,即民俗文化遭受破坏后才采取保护措施。

二是把民俗文化当成“摇钱树”。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模式,使民俗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了民俗文化商业化的趋势。这种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弊大于利,正如冯骥才所说“继续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产生的危害可能在10年以后才看到”。

三是民俗文化开发中伪造、破坏、同化严重。为了吸引广大了旅客,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有的地方不断模仿经典民俗文化创造文化,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的地方竟然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

四是粗俗文化遗毒未尽,把糟粕当精华,甚至有封建迷信活动,损害地区民俗文化形象,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1.全面发掘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全面发掘民俗文化,就是运用调查取证等方法,有步骤地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各个景点或其组成部分进行考察,以掌握大量有利于开发的第一手资料,从全方位的角度了解民俗文化的发展动态。根据人们的需求提高产品的娱乐性和参与性,突出民族特色,改变民族村单一歌舞表演的局面,从宗教、社会、经济、游艺竞技等方面对民俗进行合理、综合的开发,赋予民俗旅游产品更深的内涵以提高其品位。

2.丰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内涵。

现有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如桂林的漓江民族风情园、刘三姐景观园都属于以静态游览为主的项目。这类文化村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可使游客大开眼界,增长知识,有效保护传统文化的完整性,避免了人为的破坏。但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因此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通过这一类型的游览方式可以使游客从中亲身感受到当地的风情,在别开生面的活动中得到身心的充分愉悦和熏陶,大大提高了游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3.采取保护措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

要使民俗文化不受到异地文化的冲击和淡化,可以从旅游地居民、旅游者两方着手采取保护措施:教育并引导旅游地居民自觉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首先,政府或有关部门要对一些逐渐失传的传统、风俗、习惯、庆典、节日、宗教仪式等,进行挖掘和再现,使民俗文化得到完整的保护和流传下来,并以此作为旅游教育资料用。其次,政府或有关部门要与旅游地居民多沟通,让他们知道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生活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他们主动维护自己的民俗文化,而不是去盲目接受外来文化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最后,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可以使用行政或经济手段来鼓励和扶持某些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政府可以为旅游地各种岁时节庆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甚至可以参与组织协调,创造节日气氛,使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得到巩固和加强。教育并引导旅游者减少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影响。

4.注重民俗文化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的有机结合。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可移性。民俗活动除了在本地开展活动,吸引游客,还可以移到自然风情区和其他旅游城市进行表演、交流,从而实现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与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有机结合,可利用现开辟的民俗旅游线和建成的民俗文化村、民俗风情区、民俗博物馆、民俗等形式带动民间绝技绝活、民间歌舞、民间小吃、民间蜡染、刺绣、编织等手工艺品的综合开发,将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项目引进著名自然风景旅游区,以及国内外旅游城市,作为固定或流动性项目,参与到观光旅游和文物古迹游中,使它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旅游。

要坚持有的放矢供需对应。多开发有市场需求的项目,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媒体对民俗风情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对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

6.高品位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防止“庸俗化”

民俗旅游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就必须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因此,高品位开发利用民俗资源是举棋之关键。高品位开发指旅游地在民俗资源开发上,要正确瞄准本地区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区及周边地区旅游环境,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示出来,开发建设民俗旅游资源,就应当对当地民俗资源充分地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开发方向,确定文化定位,尽最大可能挖掘出当地民俗资源的潜力。

综上言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蕴涵丰富的旅游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实现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实现其旅游价值,也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文化及经济效益。积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将成为民俗旅游业今后发展的又一新出路。

参考文献

[1]黄平文。《文化视野下的毛南族族群认同》。西民族研究,2009(97)。

[2]中国民族报。《民族地区文化亮点:探索转承保护新路》,2009,12(896)。

[3]刁统菊,曲洪,刘爱昕。《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29)。

[4]中国民族报。《长阳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转承模式启示》,2009,12(893)。

[5]高俊成。《民俗文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

旅游的文化价值篇7

关键词:贵州;傩文化;旅游美;价值;利用方式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061-02

一、旅游美与傩堂戏的旅游美创生

旅游是一种现代居民的生活方式,它是以视觉为主的综合感官体验活动,追求一种消遣和娱乐的轻松生活。从美学理论上说,它具备了审美产生的条件:心理距离。旅游美是创造出来的一种意境,它更多地取决于美的创造过程中的“质料”即游赏对象的客体形象冲击。旅游美是游客在游览活动中因某一客体形象的冲击而创生的直觉形象,是一种审美境界或者说意境,它具有抒情诗性、散文诗性、神话诗性、小品诗性等特征,是旅游生活的最高境界。同一般审美现象发生的机制一样,它也有两条路径:由美感的发生而产生美,由美的呈现而出现美感。

傩堂戏在旅游美的生存中,有两条现实而具体的路径:

路径一:傩堂戏神秘的仪式对游客的冲击,游客产生了强烈的直觉形象即美感,于是,傩堂戏的神秘仪式变成了“有意味的形式”即美。在傩堂戏活动中,祭祀仪式对游客的冲击:神案上供奉着绑红色的傩公傩母的木雕面具,背面高悬“三清”(原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彩色绘画图案。香烟袅袅,灵牌飘拂,牛角嘟嘟,锣鼓铿锵。加上肉食,果品等贡品相映衬,充满了阴森肃穆的气氛。仪式开始,唱“上坛歌”“下坛歌”;“和坛”时,法师们用简练合韵的唱词盘歌;“投表”“游傩”仪式则用简朴粗犷的舞蹈表演。(何立高,2006)傩堂戏这种原生态的本土文化对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来说,本身就具有陌生性,由于傩与神鬼的联系,使其具有了神秘性。加以仪式的色彩冲击,声音刺激,香烟喷击,强烈的感官冲击使这种祭祀仪式对游客电光石火般产生了鲜明的直觉现象。由于游客与本地人对于傩的关系原本不一样,本地人是功利性的,希望冲傩还愿;游客是外地人,他只是无功利性的观赏,因而这种仪式更是成为一种“纯形式”,这种纯形式对于主体而言便成为一种美感,对于“仪式”本身,即客体而言,便成为种“有意味的形式”即美。傩戏较之一般的民族文化,如建筑、村寨、体育等更有审美冲击力在于它的仪式的神秘性及表现形式的强感官刺激性。

路径二:客体形象的纯形象化,即美的呈现。主体感受到了美的存在即产生了美感。“傩堂戏多以娱乐为目的,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演义。为了充实活动内容,吸引更多的人参加,还吸收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从而增添傩戏的娱人因素,往往情趣横生,幽默诙谐。”(何立高,2006)从介绍我们确知,傩戏本具有“艺术”的形式,只不过它主要是娱神而已,为了扩大感染力,它又兼顾娱人。一句话,傩戏本身具有艺术感染力,也即具有艺术美的属性。这种艺术美传达给游客,游客产生共鸣,于是便创造了一种旅游美。

前面已经说过,游客具备了产生美的客观条件,容易把对象作为审美对象来观赏。就傩戏来说,由于它的艺术性,就是本地人,除了冲傩还愿的功能外,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一个好的故事传说,一旦被土老师搬上舞台,就会变成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综合艺术,那造型生动的面具,幽默滑稽逗趣的话语,多姿的民间舞蹈表演,多彩的民间绘画,优美的民歌曲调和打击乐器的九板十三腔等等。”(何立高,2006)正因为如此,傩堂戏对于游客来说,是旅游美创生的优质质料,具有较高的旅游美价值,就傩堂戏说,它的祭祀仪式剧演出具有神话诗性的特质,它的面具、道具等具有小品诗性的特征,具有较大的旅游美价值。

二、傩堂戏在贵州旅游中的利用方式

一种资源在旅游中的利用通常有几种方式:一种是作为标示物来利用,二是作为景观来利用,三是作为氛围来利用,四是作为文化产业来利用。根据傩堂戏的性质和特点,结合贵州旅游的实际,我们认为主要采取标示物和文化产业两种利用方式为宜。

1.作为某地的旅游标示物来利用

贵州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公园省的美称。但是,由于缺少鲜明的旅游标示物,各地旅游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况。特别是傩文化保护较好的地区,往往景观壮美,民族文化浓郁,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开发前景。困境在于,缺少旅游标示物。所谓旅游标示物,就是指吸引客人到某地的景物。这一景物可以是自然景物,如黄果树大瀑布,也可以是人文景观,如上海东方明珠塔。把傩文化作为旅游标示物做法是:采用区域文化战略,将傩文化进行加密和集中,运用节日文化的模式,使其成为一道文化景观。这是一种通过专项旅游开发的模式,来带动某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因为专项旅游的开发,本身也是一次大型公共关系活动,可以迅速提高某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该地的其他景区的开发,提供宣传作用。我们把这种活动命名为国际傩文化艺术节。主要内容包括规模宏大的开幕演出(傩戏展演);高层次高水平的傩文化论坛;傩文化大师的评选与命名;傩戏优秀剧目的评定等等。但是傩文化艺术节仅仅是一次活动,不足以成为标示物。在文化节结束后,应在举办地依托当地的山水风光,建立国际傩文化主题公园,把这个主题公园打造成为某地的旅游标示物。在这个主题公园里,长久的建筑可能只有多功能的傩文化博物馆,但是,它具有当地一流的自然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完全能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傩文化主题公园仅仅作为标示物而存在,即为人们找到到某地旅游的理由。为什么可以把傩文化作为标示物的文化内涵呢?因为傩文化具有美学的、历史的、纪念的再造的社会价值,这些神圣价值又可以成为人们讨论的时尚话题,如驱邪如还愿等等。

从后现代审美的价值取向来说,傩文化具有国际性价值。所以,把傩文化主题公园作为某地的旅游标示物是有足够理论支撑的。

2.作为旅游中的文化产业方式来利用

旅游虽是一种以视觉为主体的综合感官体验活动,它注重的是现实的体验,但从旅游美的视角来说,旅游美呈现为意境,储存于记忆,再现为回忆,这又是旅游美与一般艺术美不同的地方。旅游者在体验到美以后储存起来,在以后的时间里,他又通过回忆的形式再现出来。为了帮助自己很好的回忆,同时也为了与别人分享,于是,购买旅游购物品(纪念品)成了旅游的一个要素,旅游购物品的开发就成了旅游文化产业中的重┩废贰*

傩堂戏文化哪些可以作为旅游纪念品来开发利用呢?主要是面具、绘画、作为道具用的席子、裙子、罗牌、师刀、宝剑、小碗、牛角、八宝铜铃、拐杖、蒲扇、照妖镜等,此外,音乐、舞蹈、戏剧等也可以以电子产品(光碟)的形式来开发利用。

傩文化的这些道具何以作为纪念品来开发呢?除了它本身的神圣性外,它还具有世俗性。在中国文化中,驱邪祈颂也是一个世俗话题。戏的主旨在于希望小孩健康,老人高寿,家庭平安,地方兴旺。这也是老百姓所渴求的生活价值。

傩文化购物品的生产过程,不是简单的生产过程,它应与傩文化的“仪式”过程结合,使其与一般的产品相区别,同时又具有游戏性,神圣性,使其赋有“神性”。所以,它必须是经过仪式后的产品。结合海南、江苏、浙江等地对购物品的做法,一般是将生产过程让客人了解,然后再购买物品。傩文化的购物品的生产过程可为:

a、B两馆是让客人了解傩文化的历史和意义,了解道具的生产过程,关键是C馆,只有经过法师们使用过的道具材具有“神性”,D馆要对各种道具的“神”做具体的说明。

因此,傩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旅游紧密结合的,它应该成为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某一条线路上的有益补充。它既使游客获得知识,获得乐趣,增加游兴,同时又满足游客购物的需求。所以,它的建筑形式应是一种文化生态园或文化博物苑的形式,环境较为优雅,有一定的休闲功能,客人在这里的活动是参观、观赏、游憩、购买的有机统一的系列活动,我们暂且命名为“贵州傩文化博物苑”。

傩文化博物苑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景区,它只能成为成熟旅游线路上的一个游憩景点或者景区中的一个配套景点。根据发达地区的经验,最好选址在几个成熟景区的交叉点上建设,以增加其客流量,提高其经济意义。博物苑的客人主要以旅行社组织的团队客人为主,这是选址和功能要充分考虑的。

三、小结

在后现代审美的视野中,贵州傩文化是旅游美创生的优质“质料”。就旅游利用方式来说,一种是利用“国际傩文化艺术节”,高起点地展现傩文化的魅力,同时选择其中的某些元素,将这些元素景观化,如雕塑,如博物馆等,并将之与当地自然景观有机结合,成为一个以傩文化为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再通过公共关系等手段,将这个主题公园打造成为当地的标示物,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在傩文化资源较为丰富而缺乏旅游标示物的地方,不失为发展旅游业的一条路径。另一种是把它作为文化产业来利用,利用方式很多,如拍摄电视剧、电影、策划畅销书等等,与旅游相结合,我们主要设计了傩戏道具的购物品生产规模化,利用成熟景区客流量,使其成为游客储存和分享旅游美载体,成为贵州旅游购物中的一朵奇葩。

おげ慰嘉南祝邯

[1]张法著.《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旅游的文化价值篇8

[关键词]丝绸之路;价值挖掘;线路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37-03

一、旅游线路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关于旅游线路的概念,学界众说纷纭,综合起来看大致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是从市场需求出发,认为“旅游线路是旅游服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分析而设计出来的包括旅游活动全过程所需提供服务全部内容的计划线路”,“旅游线路是旅游服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和接待能力,为旅游者设计的包括整个旅游过程中全部活动内容和服务的旅行游览路线”。

二是从旅游线路合理规划方面认为“旅游线路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为使游人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观赏效果,由交通线把若干旅游点或旅游域合理地贯穿起来,并具有一定特色的路线”。

三是将旅游线路视为是一种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是指旅行社生产的包价旅游产品,根据旅游资源和接待能力以及旅游者的需要而规划出来的旅游途径。

第四种观点综合了以上三个内容,认为旅游线路既是指旅游规划或管理部门为旅游者设计的游览线路,又是旅游管理机构向旅游者提供的旅游产品。

除了对旅游线路的概念进行探讨外,研究者还从旅游线路的类型、旅游线路设计的基本原则、国内外旅游线路的设计模型、旅游线路空间与时间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总体来看,研究者对旅游线路的研究多从旅行社或旅游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试图设计出最优化和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来。但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研究者从旅游资源角度出发,根据旅游资源的类型和禀赋,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尤其是文化旅游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设计旅游路线。

丝绸之路是人类的宝贵遗产,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它是一条经济贸易发展之路、通商之路,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播之路。两千多年的历史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地遗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仅丝绸之路中国段沿线7个省份就拥有26处世界文化遗产点和1000多个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3年实施的《旅游资源调查、分类与评价》(GB/t18972―2003)(Classification,investigationandevationoftourismresources)标准,在全国8个主类31个亚类旅游资源中,丝绸之路上的旅游资源就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6个主类;综合自然旅游地、地质地貌过程形迹、自然变动遗迹、天然湖泊与池沼、瀑布、泉、冰雪地、草原与草地、花卉地、居住地与社区、水工建筑、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归葬地、地方旅游商品、人事记录、民间习俗等17个亚类。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又包含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和其它辅助旅游资源。物质文化资源如佛教石窟、寺院遗址、古城址、古驿站、古烽燧、治所、古墓葬以及各类出土文物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民间文学、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的规划,需要在充分了解和分析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在时空布局及主题提炼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规划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

游客的需求永远是旅游线路设计的导向性因素。在进行旅游规划之前,一定要进行规范的市场调研,根据旅游者的需求进行线路规划。充分考虑到游客的旅游动机、时间和经济消费能力、身体状况、特殊爱好、特殊旅游主题等。线路的设计要尽量丰富多样,以满足不同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这种原本针对团队旅游的旅游线路规划对于散客来说也同样具有导向性的作用。

旅游线路的市场调研分为现实客源市场的调研和潜在客源市场的调研。现实客源市场调查就是针对已经购买了该旅游产品的旅游者而做的调查,是游客在体验了该产品后对旅游者的满意度进行调研,根据游客的反馈意见对旅游线路进行适当的调整。潜在客源市场的调研则是先设计出一些旅游线路产品,看该产品对潜在游客的吸引力有多大。潜在游客的意向性的调研也是对旅游线路产品的一个初步的宣传,让潜在游客对该产品有初步的印象。

(二)科学合理的时空布局原则

对于旅游者来说,旅游是一次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如何统筹安排好这六大要素,让游客有一个完美的旅行体验是旅游线路规划设计的核心。统筹安排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双重统筹布局,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和旅游景点,制定合理的价格和游览的时间,配备合适的导游,安排恰当的住宿、购物和娱乐活动等。

(三)资源类型合理搭配原则

丝绸之路上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风格、质量和品位也各不相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历史文化景观,还有各类景区和旅游服务项目。一条旅游线路上的景点的选择和搭配对于游客的参观体验非常重要。

第一,根据景点的质量和品位来安排。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条旅游线路上的旅游景点的质量和品质不可能处在同等水平,如果一开始就安排质量品质最好的景点,把相对较弱的景点安排在后面,随着游客在时间、经费和体力上的不断付出,他们会感觉后面的景观越来越不如之前的景观,会产生心理落差,从而降低对这条旅游线路产品的感受。如果反过来,把越好的景点放在后面,游客看到的是一个比一个更好的景点,其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就会更高。可见,对不同质量和品位的景点进行不同的组合后带给游客的游览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根据景点的自身特色来安排。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在旅游线路景点的安排上,也要根据景点的自身特色来安排。一般来说,水域自然风光在清晨参观比较好,因为清晨空气清新,风平浪静,更能体现水景的韵味。以山体为主的景观或者安排在清晨,或者是黄昏,清晨太阳上升时的光线和下午的烈日余晖更能勾勒出山峰连绵起伏的线型和山体的雄浑壮丽。以观赏植物为主的景点,则更适合下午游览,有利于欣赏植物富于变化的动态美。一些民俗类、休闲类的游览活动放在晚上更合适,游客在辛苦奔波一整天后回到住处,品尝当地特色美食,观看表演等都是比较好的休闲方式。

第三,充分照顾游客的生理、心理特点。历史遗迹类文化信息比较浓厚的旅游景观适合在上午游览,因为根据人的生理机能,上午时间人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兴趣浓厚,容易接受复杂的更大量的文化信息,下午人比较疲倦,接收文化类信息的兴趣较弱,就不适于参观这类景观了。线路的安排还要讲究动静结合的原则,如果第一天游览的景观对人的体力消耗较大,那么第二天的游览就要考虑安排体力消耗较少的静态的参观内容,让游客有时间恢复体力。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在空间布局上较为分散,各省之间和每个省内的各景点之间基本呈点状分布的状态,而且历史文化遗迹类的资源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在旅游线路规划时就尤其要注重景点的合理搭配,充分考虑游客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第四,注重文化资源内在价值的联系。关于这一点,以往很少有人注意到。对于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旅游线路,当然不必去考虑各景点之间的文化关联,但是作为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来说,注重各景点之间的文化关联是有必要的。根据调查发现,选择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的游客对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他们对其中的文化内涵又知之甚少。丝绸之路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的荣衰与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因而各地文化遗迹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明显。在设计旅游线路时对各文化资源的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并找出它们之间的文化关联,将更加有助于游客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向游客传递文化信息,也无形中增加了这条线路的分量和吸引力。

三、基于文化价值挖掘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规划策略

丝绸之路沿线涉及7个省份、1000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但同时,由于丝绸之路沿线涉及的省市非常多,旅游资源呈散落分布的状态,各省、市、县区之间的游线一般都比较长,游客既可以选择省内游,也可以选择跨省份旅游,使得丝绸之路的旅游线路规划变得非常复杂。

以往的研究者在进行旅游线路规划研究时,更多地是从时空布局方面安排旅游线路,主要研究如何在最合理的时间内让游客参观最多的旅游景点,几乎没有考虑过要根据丝绸之路沿线文化旅游的资源价值特点和游客对文化信息的不同需求来实施旅游线路规划,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本文主要以甘肃省和陕西省为例,在充分挖掘和整理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资源及其价值的基础上,从省内基础线路、省内主题线路、区域合作专题旅游线路、区域合作环行旅游线路、区段旅游线路等不同层次来分类探讨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规划的策略。

(一)省内基础线路规划

省内基础线路规划就是专门针对省内旅游而进行的线路规划,比较适合短期旅行的游客。可以根据各省旅游资源的特点,选择一些最经典和最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进行合理的搭配。比如甘肃省内基础线路可以设计出如下旅游线路:

河西走廊精品旅游线路:武威雷台汉墓―张掖大佛寺―嘉峪关―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

戈壁古关古城旅游线路:张掖黑水国遗址―瓜州锁阳城―高台骆驼城―敦煌沙州古城―玉门关―河仓古城―阳关

甘肃石窟艺术赏析游:天水麦积山石窟一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玉门昌马石窟―安西榆林窟―瓜州东千佛洞―敦煌莫高窟

河西自然风光游:武威民勤沙漠公园―张掖山丹军马场―嘉峪关七―冰川―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

根据陕西省旅游景点的分布特点和资源类型,陕西省内基础线路一般为一条线路一日游的类型:

西安―兵马俑―华清池―西安

西安―华山景区―西安

西安―乾陵景区―法门寺―西安

西安市区明城墙、钟鼓楼广场、大雁塔北广场

㈢省内主题线路规划

近年来以资源类型为基点的主题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的新兴模式,主题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旅游,因而需要在深入挖掘旅游资源价值的基础上找到各文化旅游点之间的文化关联,以便更好地诠释丝绸之路的文化,给游客更深度的文化体验。

根据甘肃省内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特点,可以设计如下主题旅游线路:

远古文化游:武威黄娘娘台遗址―临洮马家窑遗址―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伏羲庙―卦台山―泾川王母宫

古城镇遗址文化游:夏河八角城一临夏桑科古城一景泰吊沟古城―金昌高庙古城―永昌骊轩城―张掖黑水国遗址―高台骆驼城―瓜州锁阳城―敦煌古城―阳关―玉门关

古墓葬文化旅游:天水汉将军李广墓―武威雷台汉墓―张掖黑水国汉墓群―酒泉丁家闸壁画墓―酒泉唐代模印砖墓―嘉峪关魏晋壁画墓

陇中、南石窟文化游:永靖炳灵寺石窟―武山拉梢寺石窟―木梯寺石窟―甘谷大象山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河西石窟文化游:西千佛洞―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玉门昌马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

甘肃民俗文化游:甘南藏族风情―临夏穆斯林风情―肃南裕固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民俗风情

根据陕西省内旅游资源可以设计如下专题线路:

佛教文化胜迹游: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鸠摩罗什塔―法门寺―彬县大佛寺

古城遗址文化旅游:汉长安城遗址―厝长安城遗址―明城墙

古墓葬文化旅游:秦始皇兵马俑―乾陵―昭陵―茂陵―阳陵

㈢区域合作旅游线路规划

区域合作专题旅游是在旅游空间方面进行扩展和延伸的旅游线路,根据游客的喜好和各省之间的文化旅游资源特点,可以规划出如下丝绸之路文化旅游线路:

丝绸之路黄金全线游:陕西西安―成阳―宝鸡―甘肃天水―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新疆哈密―吐鲁番―库尔勒―库车一喀什

魅力丝路精华游:乌鲁木齐―吐鲁番―葡萄沟―天山天池―敦煌―嘉峪关―兰州―青海湖―塔尔寺

丝路探秘游:乌鲁木齐一吐鲁番―葡萄沟―天山天池―乌尔禾魔鬼城―布尔津―喀纳斯湖―莫高窟―嘉峪关―兰州

(四)区域合作环行旅游线路规划

西安旅游环线:陕西西安―甘肃天水―兰州―武威―宁夏银川或中卫―西安

兰州旅游环线甘肃兰州―武威―青海西宁―兰州

银川旅游环线:宁夏银川―甘肃武威―嘉峪关―敦煌―青海西宁―甘肃兰州―银川

西宁旅游环线:青海西宁―甘肃武威一兰州―天水一甘南一临夏一西宁

旅游的文化价值篇9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色旅游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红色旅游的逐渐兴起,正在成为人们观光旅游的热点。红色旅游除了具有经济功能之外,挖掘整合红色旅游文化的深刻内涵,创新形式,推陈出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独特的导向、凝聚、塑造和激励功能而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红色旅游文化的特点出发,对其试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红色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在全国各地都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革命资源。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到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从革命摇篮井冈山,到革命圣地延安,从红色故都瑞金,到新中国的首都北京,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留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足迹,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而红色旅游文化具有的内涵性、适应性、针对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为人们提供一个道德情感激荡的环境和机会,使民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主动参与中接受熏陶,有助于人们认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创业史,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信任,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弘扬民族精神,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方式方法。因此,红色旅游文化的挖掘和开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

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共产党员必须率先垂范。红色精神蕴含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方向的丰富经验,是党的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法宝。在新的形势下,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把“红色精神”教育贯穿于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建设的全过程,锤炼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坚持共产主义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使广大共产党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红色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经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悠久灿烂的历史,在革命、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更加需要树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的精神旗帜,铸就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输给全社会,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增加新的内涵,始终保持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之中。“红色旅游文化”以其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实际、更加贴近群众的形式,毫无争议地成为新时期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红色旅游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精髓

“红色旅游文化”彰显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精神旗帜,是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精神动力,寄托着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人民过上富足的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主题。通过红色旅游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实践启示我们,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把握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性质和方向,这是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在当今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形势下,弘扬红色精神,提高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察的能力,辩证地看待社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难,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马克思主义继续推向前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髓所在。

旅游的文化价值篇10

关键词:藏传佛教后弘期历史考证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悠久的宗教文化和历史渊源

佛教是在公元七世纪传入的。佛教传入后,曾经为苯教所不容,佛教和苯教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后来终于战胜了苯教,同时也融合了苯教的一些教义、神祗和仪式,并形成了自己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带有地方特色的佛教,后来被外地人俗称为“喇嘛教”。佛教传入吐蕃,一开始就受到传统的苯教势力的抵制,佛、苯之间的斗争,历200余年而不息。

(一)坎布拉悠久的宗教文化

坎布拉地区佛教历史悠久,被称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复兴地。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著名的吐蕃王朝,先后从唐朝和尼泊尔两个渠道引进佛教,印度佛教开始在我国藏区传播。佛教在吐蕃不断传播,随着吐蕃奴隶主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斗争的不断尖锐和吐蕃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吐蕃王室经过几次大的佛苯斗争,进一步同佛教相结合,佛教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开始参与政治,逐渐扎根。随着吐蕃势力的扩张和佛教在的进一步发展,青海藏区也出现一些小型寺院。

公元841年,朗达玛篡位上台后,颁布了灭法废佛的命令,关闭境内大小寺院,迫使僧人还俗,烧毁佛经,命人将大昭寺和小昭寺的佛像抛入水中。

当时卫臧的三位佛教僧人藏饶赛、约格琼、玛尔•释如牟尼听到朗达玛灭佛的事情后,就用骡子驮上佛教经典的戒律和论书,逃往阿里。后来又从阿里逃往南疆、内蒙和甘肃。在流离了几十年后,最后终于逃到了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先居于今尖扎县城北约40公里处坎布拉林区的阿琼南宗丹霞山岩中,凿岩洞为室,研习佛经,传播教义,培养弟子,弘扬佛法,延续律仪,传递衣钵,并一度活动于今该县加让乡的洛多杰扎岩等地,后流落到化隆的丹斗(藏语:暂住之意)、循化的央斗(藏语:又住之意),这两个地名到现在都在化隆和循化保留着,这才使濒临灭绝的佛教得以保存下来。因此,坎布拉藏区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根据地。

(二)坎布拉藏传佛教后弘期宗教文化的考证

佛教从公元7世纪传入(那时称为吐蕃)后,一直与当地的原始苯教有着激烈的斗争。公元8世纪,赞吉达玛灭佛,藏饶赛、约格琼、玛尔释如牟尼3名僧人由来这里避难和修行,并收贡巴绕赛为徒。坎布拉风景名胜区内的南宗寺,有着一千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祥地。南宗峰上、下,呈现三寺六殿格局:三修洞(属黄教)与观音殿(属红教)坐落峰顶;峰下河东红色台地上,由北而南次等排列着尼姑寺(红教)阿琼南宗寺、(黄教)桑阿德杰寺、(红教)度母殿,(尼姑寺管辖)。形成噶举派(红教)与格鲁派(黄教)并存,尼姑与阿卡(喇嘛)同修的宗教兴旺发达之洲。

二、后弘期宗教文化的价值分析

(一)历史分析

通常史家以朗达玛灭佛为界,将藏传佛教史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前弘期”即指公元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时算起)至九世纪中叶(朗达玛灭法为止),这段历史长达二百年之久。

至于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的具体时间,众说纷纭,本文采取藏传佛教史的一般说法,即以贡巴饶赛受比丘戒作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起始。

实际上,松赞干布时期是古代藏族社会的大开放时期,又是大变革时期。松赞干布的主要精力放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改革或发展上,而无暇提倡佛教。佛教只是作为外来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在吐蕃传播的,并没有当作唯一的加以特别崇拜。所以,从松赞干布至赤德祖赞(703—754年在位)期间,佛教在吐蕃虽然以时断时续的步骤一直传播下来,但这段时期的佛教在吐蕃没能真正立足,当时吐蕃的宗教依旧由苯波教一统天下,佛教只是乘隙而入。

后弘期,藏传佛教正式形成。这一时期中藏传佛教的特点,一为大量传译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盛行起来的密教无上瑜伽部的经典和法门,一为以密教传承为主形成各种教派。藏传佛教的各派,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在前弘期中,只有佛苯之争,佛教内部未有不同的派系。后弘期中因传承的不同产生若干教派,较大的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较小的有希解、觉宇、觉囊、郭扎、夏鲁等派。苯教虽为原有宗教,但在后弘期中渐与佛教融合,其中一部分也成为佛教的一个派别。而坎布拉藏区作为形成噶举派(红教)与格鲁派(黄教)并存,尼姑与阿卡(喇嘛)同修的宗教兴旺发达之洲,亦有利地说明藏传佛教教派间的包容、共存,这既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主要特征,也是藏传佛教复兴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宗教传承分析

后弘期的佛教传承中又分“下路弘线”和“上路弘线”,佛教从青海地区重新传入,并复兴起来,藏传佛教史上称之为“下路弘传”。而佛教在西部的阿里地区得到振兴,被称为“上路弘传”。坎布拉藏区作为下路弘传的中心,有鲜明的特点,并在整个藏传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特点一是下路弘传与苯教之间产生过相互接触、容纳和摄取的密切关系,从三贤哲所避难弘法的地方多半人信仰苯教可知,二是从贡巴饶赛在汉地两位比丘的帮助下受比丘戒可知下路弘传与汉地佛教发生了某种联系,三是下路弘传在戒律方面多有变通和妥协,四是下路弘传的自发生性、民间性突出。显然,当时因灭佛而逃往康区等边地传法的并不止于上述三位僧人,只是由于这三位僧人在康区的传法活动对佛教戒律的传承和后弘期“下路弘传”的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他们的事迹被详细记载。而更多的僧人因当时沉落和隐藏于民间,在下层民众中从事传法活动,加之当时局势较为混乱,他们的事迹被疏于记载是可以想见的。所以,上述三位僧人的事迹,可视作是当时逃往康区边地之僧人从事传法活动的一个代表和缩影。

(三)现实价值分析

后弘文化区位于部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关联区内,是热贡文化辐射的核心区之一,以峰峦、峡谷和丹霞地貌为自然景观文化特征,以热贡文化为核心的藏传佛教后弘文化为人文特征。

目前,以藏传佛教寺院为主的宗教圣地,已成为藏族地区繁荣文化、发展旅游、搞活经济的重要支柱以及第三产业的主要内容之一。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最大、发展势头强劲的产业之一。近几年,随着黄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一向只有宗教徒的宗教圣地——隆务寺,坎布拉的尼姑寺、阿琼南宗寺、桑阿德吉寺等地吸引了大批的游客,逐渐成为青海旅游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