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地域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40

旅游文化地域性篇1

关键词:地域文化变异消亡风险机理旅游活动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81-04

一、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及其变迁表现

1.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内涵。旅游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在空间地域上,表现为旅游地居民在该地域生活环境中,长久积淀形成的文化特质的旅游文化圈层,汇聚融合了当地的方言习俗、道德观念、、艺术追求等多种元素共同组成的地方特色文化体系[1]。当然,旅游地地域文化在接受旅游开发者、外来旅游者的同时,也产生了交流与互动的过程[2],其中,“居民”、“开发者”、“游客”等诸多“人”的角色,则成为地域文化圈层体系中最为鲜活的载体形式,并且他们之间的互动影响则构成了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迁的主要影响主体。只是当前有关此方面的研究,并未细分其间哪一类主体的作用强度及作用方式最为直接、最为深刻。

2.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迁形式。旅游地域文化的变迁,按照影响作用方式,可分为两大类:首先,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迁存在自身的客观规律,是旅游地文化圈层内各类文化的层次与特质的动态变化,也是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这一自组织系统,对外来文化的扬弃及自身结构的重建。其次,在历经了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政治、经济、外来文化、突发事变等多种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该地域文化圈层也会在承受外力交互影响作用下,发生了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变异,这就表现为某些文化特质的变异消亡或者变迁发展。但是不管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是由于自身演化还是受制于外力影响因素的变化,旅游地的当地居民及其地域环境,则是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的最直接表现载体,这也是目前从旅游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最多的旅游地当地居民感知课题[3]。但是更加深入研究那些能够影响到当地居民文化价值观以及地域环境变迁的可控因素(旅游开发行为)和不可控因素(外来游客行为),则是寻求当地文化变迁发展与变异消亡的经验与教训、探求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预防变异风险的现实需求。

3.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异消亡的表现。以往有关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古城古镇古村落等文化载体,例如,苏州园林、丽江古城、宏村古村落等等诸多旅游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变迁状态来看[3~4],当地特色的古典园林文化意境、村落村寨文化、特色民族文化逐渐减弱、消亡的现象居多。但有关综合的特色文化圈层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而事实上科学合理地把握旅游地的综合的文化圈层、文脉信息,是旅游开发行为能够尽可能遵循旅游地文化圈层自组织系统的运行规律的前提保障,也是旅游开发行为能够在地域文化基础上合理创新、延伸旅游资源特色内涵、设计有吸引力的旅游文化产品的理念准则保障。

许多事例说明,旅游开发在给旅游地带来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却未能够给当地带来相应的文化繁荣,反而出现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迷失与变异的现象。例如,旅游开发行为,使得当地居民的价值观(特色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之一),从传统民风转变为过度追随市场化的欺客宰客;还使得当地居民因为旅游开发利益分享方式与分享程度矛盾,而与旅游开发商、当地政府之间形成冲突;甚至还使得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利益分配不均条件下,宁愿选择劣质经营、破坏环境等不惜损毁自身赖以生存的地域文化环境的短见行为。仅把地域文化特色消亡的责任推脱于旅游地当地居民,是不科学的。事实上,导致旅游地当地居民价值观念劣化、导致特色地域文化负向变异的始作俑者,是旅游开发者在旅游地盲目追逐开发利益的旅游开发行为,此种行为较之当地居民作用于地域文化的行为,更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效率要求,影响力度也更为显著深刻。

二、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迁风险机理分析

1.旅游开发行为是特色地域文化变异风险过程中最为显著的外力因素。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的形成与积累时期非常漫长,其自身变异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外力影响因素的作用下,只是各个不同时期阶段,外力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不一。首先,在未进入产业化时代的早先时期,自然环境变化、政治权力与社会动荡、历史沉淀积累等因素对其影响比较显著。其次,当进入产业化市场经济时代后,市场经济追求高效率,时间就是金钱,资本追求高利润等等,使得很多特色地域文化逐渐没落。最后,后来兴起了市场化的旅游开潮,只是,旅游地的开发行为产生了比以往各个阶段更加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冲击力量。旅游开发行为作为后来居上的外力影响因素,在追逐旅游经营效率与利润效益的过程中,为了简单迎合旅游者需要,而建设粗糙的旅游设施,粗放无序经营,利益分享矛盾日益激烈,致使特色文化意境与本质内涵遭受破坏。

2.旅游开发带来的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异消亡的风险主体。在特色地域文化圈层体系变异风险中,“当地居民”、“旅游开发者”、“游客”等诸多影响主体的作用强度不一样。其中,旅游地的外地游客是流动群体,虽然他们对旅游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属于多方面的,但毕竟属于频繁更迭的,毕竟不是所有的外来游客都会给旅游地带来消极的、深刻的影响,并且当地居民并不是在所有外来旅游者面前都会丧失自信心。但是进驻旅游地“开发者”,不管是外来的旅游投资开发商,还是当地政府直接作为旅游开发主体,都是展现出具备资本优势、更能适应市场运营规则的强势主体的典型特征。旅游开发主体在旅游地相对稳定持续的旅游经营行为,并未合理分享给当地居民的可观收益,则会对当地普通居民、小经营商户及旅游开发企业的基础旅游从业人员,带来更为深刻的对比反差影响,这要比外来游客给当地居民带来的文化干扰影响更为广泛而深刻。旅游开发行为的受益者,只要建起景区大门、拦起景区围墙,其坐收门票的一天营业额就可以比当地普通民众一年甚至多年的劳作、经营收入还要多很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旅游景区当地居民、商贩的欺客宰客行为,其实是对当地旅游开发行为的低劣效仿。以当地居民为载体的地域文化传统,还是独特且脆弱的,则会在引入市场化运作的旅游开发经济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展现出以下风险:被引入的旅游开发经济效益,必然会被其负面效应和先前未被正确评估的环境后果、社会后果、文化后果所抵消[5],那么,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的变异消亡则会在所难免。

3.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异风险反作用于旅游开发行为。当然,特色地域文化本身也存在着对旅游者和旅游开发者的影响渗透,它以自身变异消亡方式,警示旅游开发者开发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时,真正所能依托的吸引力资源――事实上也是当地的特色地域文化;并且通过影响旅游地游客规模的方式,迫使旅游开发者重新意识到应该尊重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的原真性,否则就无法吸引旅游者来到旅游地旅游,也就无法实现旅游开发者预期的经济价值了。例如,嵩山景区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实现过267万的年游客规模;但由于后续旅游开发行为的失控与失误,致使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游客下滑的局面,甚至跌落至不到50万人的年游客数量低点,这与同时期周庄古镇、丽江古城等其他地域文化促使旅游业兴旺发展的局面形成了鲜明反差。究其原因,嵩山特色地域文化景观在无序旅游开发和无序经营的干扰作用下,丧失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并且致使当地旅游开发利润大打折扣,甚至亏损。

三、嵩山文化圈作为特色地域文化的变异风险分析

1.嵩山文化圈的特色地域“标的”文化的自身变异风险。五岳之中的中岳嵩山,作为中国特色的名山旅游,具有相当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更深一步而言,嵩山特色地域文化圈是围绕中岳嵩山为中心的地域范围内所形成的特色地域文化,堪称中华文化的缩影。所谓的“嵩山天下奥”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是嵩山自然景观的“奥妙无穷”;二是嵩山像一部“博奥精深”的文化史册,嵩山文化圈的特色地域文化的自身传承与变迁轨迹,在全国、全球范围内都应该具有非常独特的文化“标的”意义。只是绝大多数的文化“标的”,在近来的市场经济浪潮中,都萎缩成了历史遗迹、抽象文化记号,其所蕴涵的特色地域文化信息仅仅表现为庞杂浅层的描述性文字,从而丧失了鲜活的文化吸引力和文化凝聚力。即便当前政府作为旅游文化的开发者和营造者在极力打造嵩山文化品牌,但想实现嵩山文化变迁发展尚需时日。

嵩山文化圈包含了“中华文化源泉”文化、“天地之中”建筑文化、封禅祭祀礼制文化、佛教禅宗祖庭文化、儒教理学策源地文化、道教洞天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少林拳法发源地的武术文化、严谨超前的天文科技文化等等[6],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具有的地域特色“标的”文化。但是尽管嵩山文化圈的特色文化“标的”非常富集,其中诸多文化类型的内涵特质的传承,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进程,而具有发生自身变异的倾向。究其原因,大多数保持有相对特色的地域文化,基本上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其文化传承与变迁,与当前全球化市场经济文化的强势扩散相比,具有相对的脆弱性与缓慢性。但正因为此种与众不同的弱质文化,又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拓展出了最适宜发挥其文化感召力的领域――文化旅游产业。但是从地域文化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浅层浮躁而深度不够的旅游开发理念,则是导致嵩山文化圈的特色地域文化“标的”消亡的主要原因。

2.旅游开发深度不到位,导致特色“标的”文化消亡。在嵩山特色地域文化的旅游开发进程中,仅仅是少林武术文化处于一枝独秀的变迁发展状态;而其他深刻而厚重的文化内涵,则处于前者的垄断、遮蔽效应之下。少林寺的武术文化,以其形体化展示的自身特色优势,加上早期电影《少林寺》的影响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的持续经营等外力影响因素的适时引导与推广,而成为嵩山文化圈层中最具有旅游吸引力和文化表现力的文化载体。但是,少林武术文化一枝独秀的文化变迁发展态势,并不能掩盖其“禅武结合”力度不够,佛教禅宗主旨内涵缺失的弊端,因为大多少林武僧武术表演节目仍然处于展现武术动作的层次。事实上,少林寺更为核心的文化“标的”价值在于其开创的佛教的新一流派――禅宗,推崇“顿悟”的禅修理念具有中国特色。直至目前,有关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的有形文化展现作品仍然非常少,适合普通文化层次的旅游受众群体理解与接受特点的禅宗节目形式也非常少。

与此同时,少林武术文化旅游开发的发展态势,相对于嵩山地域其他文化旅游开发,已经形成了“垄断与屏蔽”优势,挤占了嵩山其他特色文化类型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空间。例如,游客们很少有机会了解“嵩阳书院作为儒教中最大流派――程朱理学策源地”的文化“标的”地位,仅仅游览一座院落遗迹、看看三颗将军柏和大唐碑就匆匆离去,游览时间不会超过40分钟。很少游客有机会了解到嵩山是中国帝王推崇“受命于天”的礼制文化而最早选择祭祀的山岳,嵩山作为封禅文化起源地的“标的”意义被文化圣山泰山所取代;也很少人记得可以在嵩山追寻到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一反先贤帝王泰山封禅足迹,而唯独选择中岳嵩山封禅的独特文化“标的”;大周封祀坛[7],作为则天女皇在拜谒嵩山后兴建三座祭祀坛之中唯一仅存的历史文化遗迹,几乎处于世人遗忘的角落。也很少了解中岳庙建筑群,是中国诸多道教建筑景观之中,唯一现存的礼制规范最为完整的代表作,同时也见证中国的“天地之中”山岳信仰。游客对于唐代僧一行创制天文历法《大衍历》的地方――会善寺、元代郭守敬创制先进的《授时历》的地方――观星台等天文科学文化遗迹的理解,仅限于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字记载。嵩山文化圈的史前、史初人类古文化遗迹,在推进中华文明形成中的核心作用[8],更是鲜为人知。2004年嵩山成功申请第一批世界地质公园,总算是借助于政府推进文化特质资源保护方式,实现了吸引游客注意嵩山见证华夏古陆35亿年来的地质演化,但很少游客能够理解“五代同堂”地质文化“标的”意义。

3.旅游开发行为过度,导致特色地域文化的变异。由于20世纪80年代《少林寺》电影拉动嵩山景区游客数量增长刺激,此后一段周期内,嵩山旅游开发行为处于过热、失控状态,嵩山景区内原有的山林、绿地被村庄、居民点逐渐蚕食[9],1990年景区内居民商户的建筑面积2.95万m2,到了2002年景区内居民商户的经营建筑面积增至51万m2,增长了16倍。这一时期,景区内欺客宰客的商业气息浓厚,核心区域的生态环境也出现明显地城市化倾向,核心景区内的人口密度达到2万人/km2,大大高于正常城市人口密度指标。

与此同时,各种过度、无序的旅游开发建设行为蜂拥而上。例如,在此阶段政府作为旅游开发的投资主体,在少林景区内开发建设的占地3.6hm2,建筑面积910m2的“仿古旅游市场”;在中岳庙景区投资500万元,建设一期工程占地1.86hm2,建筑面积4781m2的“中岳封神宫”;以及后来合资建设的“少林游乐宫”、“少林达摩宫”、“少林靶场”等诸多项目[10],后来都陆续以政府另外斥资拆除方式而告终。显然,这些建了又拆的低水平、无意义的旅游开发建设行为,直接改变景区原有的地域文化景观环境,地域文化被低劣的商品文化信息充斥掩盖。

4.适度合理的旅游开发行为,带来特色地域文化的变迁发展。2003年初至2004年,登封市政府投入3.5亿元左右的资金总额,对嵩山核心景区内的私搭乱建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地域环境氛围整治工作。政府直接作为的旅游环境氛围营造主体的行为,确实产生了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文化意境的良性变迁效应。

2005年6月,郑州市天人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开发设计了全球最大的山地实景演出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投资3.5亿元,演出项目投资1.15亿元,2007年4月正式运营,此种适度合理遵循地域文化本底特征的旅游开发行为,为游客提供了一把解读嵩山禅宗文化奥秘的钥匙,为嵩山文化旅游、河南文化旅游增添一张“新名片”。2008年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创意城市文化名片”等殊荣,被列入首批“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文化旅游类)名录”。目前音乐大典二期工程正在建设,计划投资4亿元,六年内完成,计划把音乐大典项目打造成以禅文化为特色,融娱乐性、知识性、参与性、与体验性为一体的新型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继而实施连片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2010年8月,在政府力量的推进下,嵩山成功申请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所打的“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品牌,是对嵩山作为中华文化圣山的地域文化体系的集中梳理。所传递的“天地之中”、“文明源泉”的“标的”文化信息,显然政府保护特色地域文化的公共行为,为2009年底新成立的港中旅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创造了良好的公共媒体的营销推广平台。2010年,嵩山景区游客量实现290万人次,同比增加25%,收入实现1.8亿元,同比增加40%。嵩山“天地之中”特色地域旅游文化,正在逐渐被旅游受众群体所接纳。

四、防范特色地域文化变异消亡的旅游开发导向与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变迁或变异的影响力度最为深刻。旅游开发者应重新审视所持有的地域文化开发观念,应该在遵循旅游地地域文化变迁轨迹的自身规律特征的基础上,科学严谨的推进地域文化景观与环境营造行为;合理承担自身企业应该对当地社区居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妥善运用市场营销、事件策划等间接开发旅游地文化的诸多手段来影响和引导外来旅游者的行为;并且应该在政府的监督管理下,自觉规避旅游开发给旅游地域文化带来的变异风险。

1.引导旅游开发者提升地域文化开发观念,科学审视开发的着力点。旅游地的旅游开发者作为地域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的主体,应该重视科学的文化开发理念,在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策划的着力点时,一定要本着“原真性”的原则来塑造“真实”的“舞台化”场景。这就要求开发者在理解地域文化内涵时,必须把握核心文化内涵。禅宗推崇的“顿悟”,作为佛教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教派,其境界之高一直鲜有得道高僧参透,这就限制了旅游开发者,开发“禅宗祖庭”这一特色文化“标的”的科学着力点。但日前在全球化范围内广为传播的瑜伽“禅修”,则具有广阔的市场受众群体,可见后者抓住了在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条件下,人类寻求放松与超脱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事实上,旅游开发商应该更加深入挖掘禅宗主张的“抛弃尘世功利和喧嚣、在顿悟中感受人生价值”的文化内涵,可以借鉴具体的禅修音乐及禅修动作设计,来帮助游客实现“追求心灵宁静,超脱拜金拜物的物欲权欲”的逃逸心理诉求。

2.建立社会公众的监督机制,敦促旅游开发者承担社会责任。期望旅游地的旅游开发者能够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尤其是对旅游地当地居民所应承担起的社会责任,毕竟还是有难度的。除非开发者能够意识到:开发当地特色旅游地域文化产品项目的持久生命力来源于地域文化的本土载体――当地居民。如若当地居民的对抗,会使得旅游地域文化枯竭,文化产品真正成为“伪文化”,失去文化产品的“人文背景”。但是当前由于旅游地当地民众的自我维权能力与意识以及参与当地特色地域文化开发的能力相对有限。至少直到目前为止,当地居民几乎无缘涉及到嵩山特色地域文化的旅游开发与旅游产品的原创设计,其话语权的卑微状态可见一斑。并且,很多嵩山当地居民在嵩山景区地域环境景观治理与拆迁过程中,更是付出了丧失农田、参与景区经营利益合理分成的代价。因而,必须呼吁建立起更为完善规范的公共舆论监督机制,敦促旅游开发商重视当地居民的利益诉求。

3.加强政府对旅游文化开发与经营秩序的监督与惩戒力度。在旅游文化开发行为之中,可能会衍生出滥用宗教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等领域内的负面形式。例如,曲意迎合崇洋媚俗、附会承奉低级趣味,使得当地地域文化丧失自豪感;或者自毁诚信来诱骗游客购买劣货假货;更有甚者有很多景区宗教场所利用游客敬神畏神的心理,而强拉游客拜佛纳贡、占卜算命,功德香价格不菲等等。2009年嵩山风景区还出现当地居民假冒僧人有组织有预谋地算命骗钱行为,严重损害嵩山特色地域文化,后来警方力量介入终结此事。政府各部门以及各类宗教事务管理协会部门,应当认真审视当前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的景区及文化场所的经营开发行为,加大对其监督与惩戒力度,才能防范特色地域文化的变异。

总之,科学规范、合情合理的旅游地域特色文化的开发行为,能够使得旅游地特色地域文化圈层在经受强大的外力干扰下,仍然保持兼容并蓄、吸纳与传承的强大生命力;并且能够使得旅游地的特色地域文化与外来旅游者的关系转变为“铁打的营盘”与“流水的兵”的渲染与受感染的关系,这就真正实现了旅游地域文化的持久吸引力。也就是说,旅游地以开放姿态与引导价值取向方式,来防范旅游地文化风险实为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杨俭波,乔纪纲.动因与机制――对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变迁理论的研究[J].热带地理,2003,(1):75-79.

[2]龚胜生,何小芊.旅游地文化变迁与整合的文化地理学透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3]文红,唐彪.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文化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从文化生态建设的角度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9).

[4]保继刚,苏晓波.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4,(3).

[5]布莱恩・阿切尔,科利斯・库铂.旅游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G]//全球旅游新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63.

[6]郭黛.“天地之中”的嵩山历史建筑群[J].中国文化遗产,2009,(3):10-21.

[7]老松.嵩山――中华文化圣山之七:女皇封禅[eB/oL].,2011-02-17.

[8]周昆叔,张松林,等.论嵩山文化圈[J].中原文物,2005,(1):12-22.

旅游文化地域性篇2

关键词:长吉图区域;旅游商品旅游资源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划定的主要区域是中国图们江区域的核心地区,在此区域内有着独具特色的具备优势的旅游资源。在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条件下形成了有特色的旅游产业链,旅游商品成为了这个产业链中的一个独特、重要的构成,对此类型商品的设计与研究既可以带动地区旅游业的进步,也可以促进区域内的经济水平持续发展,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

一、长吉图区域旅游商品发展状况分析

1.旅游商品的定义

对旅游商品的定义在业界一直没有定论,但其与旅游产品的相近性始终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在现阶段的研究者们对此概念通用的观点为旅游产品是“服务性产品”,而旅游商品则指的是“实物商品”。而在本文中则参考结合现在业界普遍认可的观点将旅游商品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者购买的用于赠送与收藏的实物商品。

2.地区旅游商品发展现状

在世界上以旅游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和地区,一般旅游商品的销售额占旅游经济总收入的比例达到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甚至还有些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可以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旅游商品的设计更是五花八门,商品的种类繁复,使得旅行者在购买时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自由的选购,为旅行过程增添美好的感受,很多旅游商品具备很强的实用价值,可以在旅游结束后作为日用品使用,增强了对旅游地美好回忆,对旅游地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还有的旅游商品不具备实用性,仅仅作为陈设品,具备纪念和保存的价值。

二、长吉图区域内旅游商品发展的资源优势

在长吉图区域内,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发展没有伴随旅游行业的兴盛而兴盛,与其他地区的旅游行业相比旅游商品是处于落后的状况。本地区的旅游商品通常都缺少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内涵,商品没有变化、设计呆板。

长吉图地区旅游资源紧密相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样的旅游资源特点容易造成各区域内旅游商品的重复性,使得商品缺乏吸引力。例如区域内的严寒气候与丰富降雪使地区内多个城市都能提供冰雪旅游资源,而旅游商品品种雷同,难以刺激旅游者的购买行为,旅游商品缺乏地域特色与纪念价值,未突出区域环境与品牌形象,直接导致市场竞争力弱。因此,在发展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域内旅游业的同时,增强基于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的设计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长吉图地域特色的分类分析,对旅游商品的现状分析,从而提高旅游商品的设计水平与质量,是发展区域旅游的重要手段。

三、长吉图区域旅游商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现阶段,长吉图区域内旅游商品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区域旅游商品的设计研究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旅游商品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旅游商品缺少独特的文化内涵,很多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在旅游业的开发上没有同时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很多游客到了旅游地之后只是观光游览,没有激发购买欲望的物品可以选择,这对本地区旅游业的宣传也起到了制约作用。如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能够同时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研究区域内的人文文化,风俗习惯,将其运用到旅游商品的设计中,使本地区的旅游商品不仅能够促进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能宣传区域内的文化、风俗,通过旅游业提高区域知名度。

对长吉图区域内的旅游商品进行设计研究就要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基于本地的地域特色对区域内旅游商品进行设计研究,最终形成旅游商品的品牌形象的建立与旅游品牌文化内涵的导入。同时对区域旅游商品在审美特征、包装设计、品牌塑造等方面进行多层面、多维度的设计与研究。

而旅游商品设计研究的难点在于针对长吉图区域内资源相似性导致的旅游商品雷同问题如何提出对策。区域旅游商品有着极强的地域性,而长吉图区域相似的地理环境,使得各个旅游地点的商品有着相似性与重复性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旅游商品的设计研究更加强调各地区间地域特色的差异性,避免千人一面,强调不同旅游者对旅游商品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长吉图区域的独特性使旅游商品的设计与研究要结合北方特有的人文环境,在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竞争的重点势必要超越价格与质量的竞争,而形成新的竞争点――文化竞争。长吉图区域有着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开发研究具有特色的区域旅游商品,应当整合旅游地区的优势资源,实现旅游商品的特色纪念性、优质便携性等要求。

在长吉图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的大背景下,旅游商品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旅游商品能反映一个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市场发育程度,丰富旅游者的旅游过程,将旅游消费结构与方式向良性改善,最终达到促进旅游业的目的。

四、结语

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种购物需求,形成旅游资源,旅游者在购得旅游商品后,经过鉴赏与品断,能够对所在地的民俗文化、地域特点等达到了解,甚至能起到地区名片的作用,能加深对当地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的了解,宣传地区形象。通过旅游商品的设计与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丰富旅游市场,更好的展现地方特色,改善消费结构与方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陶伟.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以苏南三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4):29―33.

[2]邓燕萍.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策略探析[J].求实,2006,(5):45

[3]林南枝.旅游市场学.第二版.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65~66

[4]宁越敏.中国旅游消费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22

作者简介:

旅游文化地域性篇3

关键词:三亚;地域文化;旅游商品

旅游商品的价值体现在是否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绝大多数消费者购买旅游商品的目的是“留住旅游回忆”,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可以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促进旅游购物发展,并能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播。目前,三亚旅游商品设计出现了“停滞”,旅游商品虽种类繁多,但特色性不强,多是“陈旧”、“复制”的旅游商品,旅游商品在地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满足旅游者实际消费需求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制约了旅游商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开发设计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对三亚旅游商品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者对三亚地域文化的认知

(一)海洋文化

人类以海洋为对象,在认知过程中,所留下的一切痕迹中能够表达出人类的价值系统和观念系统的内容都是海洋文化。?三亚的海岸线全长258.65公里,在这些海岸线上,密布着美丽的海湾和岛屿,三亚湾、亚龙湾、海棠湾、西瑁洲岛、东瑁洲岛、蜈支洲岛,每个海湾、岛屿都有美丽的景观和动人的故事。旅游者到三亚游玩,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听海、看海、玩海,对三亚文化最深刻的印象也集中在海洋文化。

(二)热带雨林文化

三亚植被资源丰富,热带雨林风光独特。近几年以热带雨林资源为依托开发的旅游景区经营良好,呀诺达、热带天堂等热带森林公园成为旅游者喜爱的热门景点。景区天然形胜,融汇着“淳朴”,“野性”、“神奇”的热带雨林文化,给旅游者留下独特的体验性记忆。

(三)黎苗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黎苗文化是海南本土文化的代表,也是海南本土文化的符号。黎族人民是海南岛最早的开发者和定居者,苗族是海南第二大少数民族,移居海南岛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黎苗传说,黎苗风俗,黎苗歌舞,黎苗织锦,黎苗建筑,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极具魅力,体现了海南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和独特性。三亚众多旅游资源中都有黎苗文化的体现,槟榔谷旅游区以其独具韵味的原住民风情赢得旅游者的喜爱,将黎苗文化印象留在旅游者的记忆中。

(四)爱情文化

三亚的城市口号“美丽三亚,浪漫天涯”充分展示了三亚的爱情文化,天涯海角景区、热带天堂景区都以爱情为主题吸引旅游者。凭借爱情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三亚成为众多情侣蜜月旅游的首先之地,“国际婚礼节”、“爱情天堂”等主题活动向旅游者传送着浪漫的爱情文化气息。

(五)长寿文化

由于优越的自然和气候环境,海南岛成为了中国的长寿岛。据调查,海南的百岁人口比例抽样调查为19/10万,为全国最高。三亚旅游者中有相当比例的“老年候鸟型旅游者”,三亚每两年一次的“中国南山长寿文化节”以“生态健康、国泰民安、长寿延生”为主题,生动地展示了三亚的长寿文化。

二.三亚地域文化旅游商品设计构思

(一)概念元素构思

概念元素是旅游商品设计的核心与灵魂,是设计得以“存在、发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并贯穿于整个商品设计活动的始终。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三亚地域文化旅游商品在设计中要紧密围绕三亚的海洋文化、热带雨林文化、黎苗文化、爱情文化和长寿文化,立足于旅游者对三亚文化的认知,设计出具有一定价值的,能够体现出独特文化特性的旅游商品。

概念元素是旅游商品的设计理念,为了体现三亚的地域文化要具备三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三亚地域文化旅游商品的概念元素必须是对三亚地域文化特质的挖掘、提炼、抽象与概括,包括对地域文化文化的认知及其嬗变形成的现代化解读,以达成地域文化在旅游商品设计领域的传承与发展。第二,概念元素应是在继承地域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前瞻性、开拓性,并能够具有“商品”的价值与属性。

(二)视觉元素构思

视觉元素构思是三亚地域文化旅游商品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它是将旅游商品设计中的概念元素进行有形展示的过程。源于三亚地域文化的设计理念必须经过由“概念”到“视觉”,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化过程才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旅游商品。例如:2011年3月,“阳光杯”(首届)海南国际旅游商品工业设计大赛中的“民俗彩塑——琼州遗韵”、“海南行动”、“黎·爱”、“海南风情椰雕——海南姑娘”等作品就是将海南地域文化有形展示的体现,即将概念元素构思转化为视觉元素构思的过程。

(三)品牌元素构思

经过概念元素构思和视觉元素构思后形成的旅游商品还需要经过品牌元素构思,才能最终成为旅游者接受和喜爱的展现三亚地域文化特性的旅游商品。品牌元素构思是对设计出的旅游商品加以营销和传播的过程,将旅游商品蕴含的地域文化理念通过品牌元素构思向旅游者传递旅游商品的文化属性、利益属性,满足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的情感需求。让旅游者产生“某某商品”是到三亚旅游不得不买的旅游商品、购买“某某商品”才是到三亚旅游过的见证等想法,激发旅游者的购买欲望。

三.三亚地域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策略

(一)深度挖掘地域文化

三亚在开发和设计旅游商品时,应对三亚的国内外旅游者进行调查,了解旅游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对旅游者印象深刻和感兴趣的地域文化进行旅游商品化设计。同时,在三亚地域文化旅游商品开发中更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不是文化的浅显化与粗俗化,而应是文化的深刻化和升华。所以,三亚地域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不是打着文化的幌子谋取利益,而是通过地域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和设计充分体现三亚浓郁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可以让旅游者在购买和消费旅游商品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最大限度地满足其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二)增强旅游者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对三亚地域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开发目的在于促进旅游购物。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认识越全面,越深刻,在对旅游商品的选择过程中就越有针对性和偏好性。旅游购物是旅游者旅游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目前三亚旅游者在三亚旅游购物的整体消费偏低在于游客不知道在三亚购买什么样的旅游商品。增强旅游者对地域文化的认识可以引导旅游者对三亚地域文化旅游商品的选择和购买,满足旅游者的购物需求,促进三亚旅游购物的发展。

(三)重视地域文化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

三亚地域文化旅游商品的设计要重视概念元素和视觉元素的设计,尤其在视觉元素的设计中要将三亚地域文化精心展示。旅游消费者购买旅游商品很大程度上受到旅游商品的外观设计,往往会选择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旅游商品,所以将概念元素精准的体现在视觉元素上,在旅游商品的包装设计上体现三亚的民俗、风情等地域文化可以极大的吸引旅游者。

(四)开展地域文化旅游商品的品牌传播

为促进三亚旅游购物的发展,激发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欲望还需要对三亚地域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品牌传播。品牌经营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高级形式,体现着优异的投入产出效率,运用广告、人际传播等一系列策略对旅游产品开展品牌传播,使蕴含三亚独特地域文化的旅游商品在旅游者心理形成鲜明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进而促进旅游者的购买忠诚度形成。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4.

[2]梁军.基于地域文化的旅游商品设计方法论[J].赤峰学院学报.2012.8.

[3]宋敏.旅游商品设计应深挖文化内涵[n].海南日报.2011.9-13.a04版.

[4]张磊,尹建中.平遥古城旅游商品文化附加值的提升[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0.5.

旅游文化地域性篇4

一、促进区域旅游的转型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民族文化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必然要以文化作为核心,用文化来提高各个区域的旅游事业发展的质量,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受到中华民族发展实际的影响,我国的民族文化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各民族与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生成了多样化的文化,也创造了个性化的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对于一个地区的旅游事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要做好区域旅游的发展,必须要考虑两点问题。其一,文化区域不是行政区域,让民族文化与文化资源得以完整呈现,促进行政区域之间达到共识,才能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其二,要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必须要考虑各个地区的行业发展模式以及相关产业的结构特点,如何处理不同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结构差异,将成为重点解决的问题。要在民族文化核心指导下做好文化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各地旅游行业要加强合作,政府部门也要为旅游行业的协同发展建立相关机制,保障旅游行业的利益,也要响应国家号召,为民族文化的整体传承做出必要的贡献。如若两地的旅游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则要对比产业结构的优势与劣势,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让协同发展成为提升旅游行业品质的手段。

二、创新民族文化建设

加强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对于民族文化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极为重要,也有助于拓展民族文化的传承空间,促进旅游整合目标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创新,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而非无原则地创新。事先了解影响当地区域特征的经济发展规律与文化发展规律,正确认知民族地区政策、社区、居民与企业在民族文化建设中的具体分工与责任,才能让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创新更加科学。在建设与创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能够帮助旅游行业快速找到创新的切入点。对于民族,人们有着天生的热爱,对于民族文化,人们有着信仰的执念。利用人们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去打破旅游企业发展的界际,以横向联系的方法找到最适合企业的发展理念,做好旅游技术创新与旅游市场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才能让民族文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在游客面前。旅游企业需要关注人力资源渠道的开拓,利用人力资源的区域协同培训,提升旅游行业人员的整体素养,促进创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升级以及旅游服务的升级。将文化视为民族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的纽带,讲究同心同力,打破文化都市或者文化区域独立存在的传统意识,才能让民族文化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三、加强民族文化的关联与认同

与自然环境、人文氛围这些旅游资源相比,民族文化资源具有更强的关联性与认同性。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但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之间有着天然的文化共性。文化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讲究持续性与恒久性,把握好文化性格,才能更好地促成文化旅游的区域协同发展。在传统观念中,旅游的区域合作,只是经济上的联系。而以民族文化作为核心的旅游区域协同合作,更要重视各个区域的共同发展,更加尊重不同区域的个性化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文化的完整性,重视民族文化魅力的彰显。各个区域的民族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必然会涉及到民族文化资源的共享,涉及到跨行政区的文化资源共享。各个区域应当联合起来,一起建立从整体上保护民族文化的新思路,找到文化资源开发的新方法,让现代化的文化旅游产品适合当代旅游者的需求。具有关联性的民族文化,缺少其中的一个部分,就会导致文化链的断裂。将各区域的民族文化有效关联起来,才能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的成功化。

四、发展民族文化区域旅游协作机制

区域协作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民族文化旅游的区域协作发展已经成为旅游行业国际化发展的表现。从外部环境来讲,旅游企业要想摆脱这个必然选择实现独立发展是不尽现实的。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协作决定、协作支持以及协作保障是影响民族文化旅游区域协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三大困素中,旅游利益以及旅游交易费用直接影响着旅游企业的协作积极性。加强协作发展力度,地方政府要发挥作用,为旅游协作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影响旅游行业区域合作的体制。将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作为动力,统筹旅游企业、旅游者以及社会大众的利益发展民族文化旅游,才能实现区域协作的目标。

五、结语

旅游文化地域性篇5

旅游产业是从事旅游活动的经济产业,是企业性质的经营行业。旅游业对游客的服务主要集中在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在满足游客这些要求的同时,从事诸如饭店、宾馆、商店、车船的旅游行业也获得了盈利。可以认为旅游业的从业人员和收入的增量都是由旅游者的直接消费引起的,为了满足游客的直接消费,旅游直接影响的行业又带动了相当一批其他行业的发展。然而,从旅游产业结构看,旅游直接关联的行业中,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发展不平衡。从对GDp的贡献度而言,游、购、娱三个方面的贡献度最大,然而这些方面仍然是扬州“水文化”旅游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城区河道沿岸的生态绿化配置、商业旅游型建筑、广场娱乐设备和休闲疗养设施项目极其匮乏,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这些都影响了整个滨水地带旅游活动的综合产出效应。

扬州城内水休闲产业的发展对策

(一)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优势,构建“水文化”休闲格局

积极做好水文化休闲设施及经营场合的系统整合工作,让水休闲营业场所和旅游景点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扬州城区水域沿岸的商业设施建设上突出旅游休闲功能,招商模式充分考虑游客的其他旅游消费需求,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的消费模式。城区游览水域的休闲设施布局除突出质量意识外,还要注重扬州当地的水文化特色。因而,水休闲产业与“水文化”旅游的充分融合既要按照常规的发展模式,搞好城市休闲广场、水文化特色商贸中心、体育健身场馆等文化、保健、娱乐设施的建设和休闲社区的建设规划,更要发挥滨水居民生活设施在旅游产业中的效应。此外,要更好地促进城市“水文化”旅游与水休闲产业间的有机协调,如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开水文化休闲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资水文化休闲产业,开发水休闲资源,兴办水文化休闲企业,充分利用扬州人居大环境和民间资本活跃的优势,大力吸引民资进入水休闲领域,扩大休闲产业的对外开放,同时通过引进投资和发挥知名品牌的示范效应,提升扬州休闲产业的档次。

(二)完善水休闲产业体系,延长休闲产业链

集合城区水域的要素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以拓展旅游领域,增强旅游吸引力,这样也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传统产业优势的发挥。除旅游和餐饮消费外,文化、商务、娱乐休闲等相关旅游享受的需求会大大增加,这也要求旅游接待地适时建设相关场所、完善旅游服务形式。因此,集中力量保护性开发高知名度的景区景点,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增强核心竞争力;开发一批具有扬州地方特色和水文化价值的旅游纪念品和商品,完善一批有地方特色、适应当代人消费观念与潮流的娱乐休闲设施和产品;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业务能力强的旅游从业人员,是今后水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旅游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应该保持一定比例才能协调发展,扬州城区水域的关联产业间要实现良性互动,除了在数量结构上要协调,更要在层次结构上协调,还要加强旅游景点同旅行社、饭店、餐饮、交通等行业的衔接,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水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

完善交通站点与水域景点的互通联系工程,规划开设区域旅游专线;在交通枢纽及旅游景区景点协调好停车场所,根据淡旺季变换更替停车场地的规模及费用;设定区域级旅游集散网络自驾旅游租赁服务网络,提倡快捷型联网售票模式;建议加强游客信息服务中心、停车场、道路标识系统、通讯、休闲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并不断完善水域景区景点的服务设施,比如建立双语指示标志体系等。树立大旅游的产业集群意识,摈弃旅游收入等同于景点门票收入的错误观念;着眼于地区经济发展的整体利益,加强城区滨水地带各种休闲设施的建设,促进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提高居民居住、游客旅游的满意度,增强城区水域在周边乃至全国旅游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扬州体验水上休闲旅游。

宁镇扬联动发展的优势及缺失性分析

(一)联动发展优势分析

宁镇扬三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融合南京“博爱之都”的沧桑、镇江“城市山林”的雄奇、扬州“淮左名郡”的秀雅,宁镇扬具备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优越条件。可在借鉴长江三峡、环太湖、环渤海等地区旅游合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突破体制障碍,以长江、运河、大桥为纽带,推动建立三地旅游协调机构,成立宁镇扬旅游行业协会,联合编制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联手强化合作营销、联手推出主题线路、联手打造旅游交易会、联手共建信息平台、联手推出服务承诺、联手统一旅游交通标识,建立要素配置、旅游信息、旅游交通、市场营销、行业管理一体化,实现区域内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共同放大宁镇扬名城效应。同时,主动开放扬州对宁镇两地居民的旅游年票,促进宁镇扬三地早日实现旅游年票同城待遇。

(二)联动发展缺失性分析

政府间的合作相对较少;区域内尚未考虑到中长期规划,而且缺少产业的融合性;区域旅游合作缺乏鲜明的整体形象设计,尚未形成板块内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特色各异,但规划缺乏整体性,开发缺乏合理,不仅产品不够丰富,而且资源旅游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品牌形象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开发不到位。因此,在未来的宁镇扬经济板块水休闲旅游产业整合中,宁镇扬区域要充分利用空间上的整体性、文化上的同源性和资源上的互补性,尽快利用现有的水文化旅游资源设计出更全面的水休闲旅游产品,创新水休闲旅游产品组合,规划精品旅游路线,营造鲜明城市水文化旅游形象。

宁镇扬水休闲旅游的开发战略与模式

(一)优化宁镇扬区域水环境整治工程

编制与实施区域供水水源保护规划,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有机毒物等污染物排放,集中整治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共同提升区域河流环境质量,加强区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厂网并举、管网先行,加快区域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创新环境保护政策与制度。推进环保协同执法,建立健全保障宁镇扬经济板块生态安全的监管体系;按照建设沿江生态风光带的要求,积极推进宁镇扬三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一体化;通过在区域共同政策实施中采取税收、统计转移、项目投资等形式对可能带来的地方利益损失进行补偿。

(二)合理化开发国内外水文化休闲旅游客源市场

1.针对性的对国内外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同时根据国内外客源的差异性心理特征细分客源市场。宁镇扬沿江地区的旅游城市可进行联动开发,对国内外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三个层次的入境旅游目标市场进行有针对性地调研,同时明确并选择合理的旅游宣传促销方式和推广相应的旅游产品,在稳定一级客源目标市场的同时,努力开发二级和三级市场,做到“主次性开发”、“前后性到位”和“同步性完善”

2.丰富旅游产品,最大程度的满足国内外客源市场的多元化心理需求。首先,从整个宁镇扬地区的入境旅游市场来看,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在宁镇扬入境旅游目的中占有主导地位,其中观光型休闲旅游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由此应着重开发其多元化参与性休闲旅游活动。此外,要不断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来满足不同客源地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如滩涂观光、宗教文化游、美食旅游、考古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等。要根据不同级别市场中客源的心理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开发能满足国内外不同客源需求的特色水域休闲旅游产品。

3.友好联络国外客源地的旅行商和媒介人士,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以拓宽销售渠道。宁镇扬地区的旅游部门应同国外旅行商及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邀请其做考察旅游并认真做好海外记者和旅行商的接待服务工作,借助媒体和旅行商的力量来开发市场,从而不断拓展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此外,开创区域联合促销,并鼓励全员促销和内部促销——旅游相关部门应重视对宁镇扬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和居民进行旅游宣传教育,做好“内部营销”和旅游企业内推销工作,使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能树立起宣传促销的意识和观念,掌握相应知识和技巧,并形成随时随地进行品牌宣传促销的行为习惯。

4.重视宁镇扬地区对国内外客源的接待工作,完善旅游软硬件设施的建设。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要在国内外客源市场中树立形象与品牌,除了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完善自己的旅游软硬件建设——做好一条线的“流程服务”,要求直接提供旅游服务的单位、设施与以间接方式参与旅游服务过程的单位、设施总体平衡;建立健全宁镇扬地区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标准,提高区域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力求为国外游客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保证是配套齐全的旅游设施,这要求我们在注重软环境的同时,完善设施以更好地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

(三)创新开发水文化休闲旅游的战略模式

1.创新“网络”战略模式。完善“交通网络”建设——京杭大运河和长江汽渡沟通着宁镇扬地区,润扬大桥的通车更使两地区间的交通变得更为便利。沪宁高速公路、沪宁铁路、312国道、宁启铁路、宁通高速公路、宁通一级公路等不仅沟通了宁镇和宁扬,而且使宁镇扬三地区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化的交通网络。此外,南京禄口机场是宁镇扬共同的航空港、常州机场成为镇江与扬州的后备机场、沪宁高速铁路的筹建等更将宁镇扬三市紧紧联系在一起,为发展区域旅游创造了极为优越的交通条件。优化“互联网络”建设——首先,完善旅游网站关于“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专栏,提高信息更新速度,开辟区域论坛及俱乐部专栏,用“多语言模式”组织国内外旅游爱好者参与讨论,同时也应设立反馈栏目以让旅游部门直观地了解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品牌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修补及改进措施;其次,应邀国内外知名旅游网站的合作,制定适当的旅游网站合作推广计划,统筹安排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的宣传促销信息的传播,“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旅游形象的塑造、网上口碑、网上舆论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和享誉度。最后,要吸纳国内外著名区域规划理念,使宁镇扬区域的水休闲旅游规划与整个区域中的城市空间发展、项目建设、行业发展、产业动向等紧密结合,同时规划要有前瞻性与可操作性,要符合市场动态深度分析宁镇扬沿江区域旅游的走向和增长空间。

2.创新“多元化融资”战略模式。宁镇扬区域水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投资体系应实行多元化进程。首先,树立运营区域的宏观理念,结合市场机制及财政手段盘活存量土地,深化水休闲旅游资源的建设工作;其次,依靠民主决策,引导区域居民通过专题事项讨论来增加投入;再次,通过有效开发区域水休闲旅游资源筹集建设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区域旅游事业建设,包括水域空间资源的有偿开发、堤岸绿化经营权的拍卖、广告经营权的出让等方式筹集建设资金;另外,利用诸如南京国际梅花节、镇江金山文化旅游节、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推广,发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品牌效应,同时改革区域投融资体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体系,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本投入到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中来;最后,鼓励个人和组织通过海内外良好的商业联系,积极介绍和宣传宁镇扬地区水文化旅游投资的市场机会和前景,区域政府或协会组织对于积极招商引资的人士和组织根据资金到位的比例予以重奖。

3.创新“营销管理”战略模式。区域营销管理中政府始终处于指导地位。现阶段,政府合作仍停留在表面阶段,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工作。比如,涉及不同行政区域的宁镇扬水休闲旅游联合营销,其城市旅游联合营销的模式、组织结构、实现机制等的构建。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政策的制定、联合营销策略的组织与协调等方面都与宁镇扬相关政府推动分不开。政府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势在必行,它也是整个宁镇扬旅游圈发展的前提所在。此外,作为权威的政府机构,宏观的战略眼光必不可少:首先,应从战略的角度认清联合营销的重要性,并能逐步建立宁镇扬地区水文化休闲旅游联合营销机制;其次,以宁镇扬水文化休闲旅游品牌为契机,促进旅游联合营销与各相关利益群体的发展并建立相互信任机制,以便今后更广义、更深入的合作;再次,抓住机遇,利用2008奥运、2010世博会加强国际营销,在重要的国外客源市场上树立区域国际形象;最后,应注重宁镇扬地区联合营销人才的培养,加强区域内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4.创新“区域政府管理”战略模式。通过近年来召开的宁镇扬区域旅游合作年会,宁镇扬地区开始筹谋在政府主导下成立一个专门的区域旅游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区域内资源开发整合、景区规划设计、产品市场营销等工作。区域管理机构的组建将会推动宁镇扬城际旅游直通车的开通,同时保证宁镇扬地区旅游景点的年票互惠。此外,宁镇扬区域城市联手进行境内外旅游宣传促销,其中境内主攻武汉、重庆、成都、安徽市场,境外主攻日韩、东盟五国市场,依托省旅游局完善欧美市场等等。宁镇扬区域城市达成共识,将共同强势推进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资源开发一体化、旅游配套服务一体化和组织架构一体化,实现无障碍旅游和无间隙服务,以此来推动宁镇扬地区水休闲旅游产业的系统规划与发展。

参考文献

旅游文化地域性篇6

(一)开拓旅游文化学的深度

在旅游文化教学过程中融入相应的地方性旅游文化资源,能够促进教师对本地区旅游文化的的了解,促进教师的教学,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旅游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以及自信心。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讲解南岳旅游文化时,可以将其地域特色为学生进行讲解,对南岳的佛教发展历史进行讲解,分析南岳寺庙的景观特征以及分布等,从而来使学生了解到其中的文化韵味,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二)能够实现隐性教学目标

我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各个旅游资源中都带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具有很强的地域性,旅游文化只有植根于地方,才能够显示出特色。因此,高校教师在进行旅游文化的教学时,一定要站在地方性角度,来表现出地域性特点,以此来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显性教育主要是学生能够了解地方的旅游文化特点以及旅游的价值,对于学生的教学来说,其中隐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地方旅游文化的教学,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文化韵味,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操。

(三)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旅游文化学不仅仅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时候旅游文化只有经过导游的传播与展示,才能够使人们了解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教师要针对市场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从实际出发,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一些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仅要对各个地方的旅游文化有一个了解,同时也要能够深入的挖掘其中的本质,并且要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对各个地域的文化起源以及各个朝代建筑风格等都有一个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走向社会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二、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一)针对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

对于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来说,其教学大纲必须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教师要针对市场发展进行编制,将课程的内容,教学的目的以及各项任务等都进行明确的规定,将一些技能的范围以及深度体系结构等都进行科学的设置,从而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并且旅游文化教学大纲必须要顺应地方高校的教育目标,针对市场进行分析,从而来不断的对其进行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所以,高校要不断扩大地方性旅游文化的深度,将各个地方的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中,对每一个旅游文化主题都进行重点讲解与分析,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针对地域地点进行教学内容设置

对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其中地域特色文化是旅游文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地域文化特色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对地域旅游文化的教学,学生在进行旅游文化的学习时,一定要充分的掌握到本土的旅游资源,这样能够有效使游客获得认同感。所以学生必须要对本地域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能够发扬本土优秀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高校在进行旅游文化课程内容的设置时,一定要将本地域的旅游文化特色融入到教材中,从而拉我促进学生对本地域的旅游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针对本地区的旅游现状以及旅游发展目标进行一个良好的规划讲解,促进学生旅游文化素质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地方社会服务能力

目前来看,在很多高校对于旅游文化学的定位不是很明确,仅仅是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只是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缺乏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提升,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高校对于旅游文化学课程的教学,必须要结合本地域旅游文化的特点,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教学,并且旅游文化学课程属于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必须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在对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结合本地域文化特点进行实训练习。另外要重视实用性实践性以及市场需求性,教师要做好教学大纲的整合,做好实践教学,充分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高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能够增加关于旅游文化项目的实训课程,要针对本地区重点的旅游文化景点来进行实训课程的设置,从而来促进学生对本地域优秀文化以及著名景点进行了解,对其发展渊源、建筑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等都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三、结语

旅游文化地域性篇7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历史、经济、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部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着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部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毛主席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部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着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

   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建设试点村和部级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风情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

旅游文化地域性篇8

关键词:浙中旅游圈;联合发展;思路

浙中旅游圈的范围,主要包括金华市本级、义乌市、东阳市、兰溪市、永康市以及磐安县、武义县、浦江县的大金华市域,其发展态势直接影响到本区域内的资源配置。

一、浙中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和阻力

1.行政壁垒严重阻碍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

由于长期形成的中国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大,区域政策环境不平等,区域统一市场难以形成,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僵局意识难以打破,一些政策领域存在的行政辖区的利益边界不一致,利益分割意识和行政地域思想浓厚,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合理整合,导致整体营销的观念滞后,联合、一体化的氛围不浓。

2.政府主导,三方联动机制尚未建立

就浙东区域旅游而言,政府、企业、社会联动发展的机制仍未实质性地建立,合作、联动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效益尚未形成明确的轮廓,旅游企业介入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政府的统筹目标与企业的目标还没有形成合力,社会的参与度低,各地的旅游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各自为政问题。

3.旅游产品的互补性不强,旅游主题欠突出

浙中区域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的旅游精品,区内外旅游资源共存度低,分工协作体系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旅游的辐射作用低。各地在努力塑造自己旅游形象的同时,忽略了区域整体形象的塑造,缺乏区域旅游促销的系统性和整体联动性,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模糊,从而导致至今没有确立一个能够概括该区域旅游资源整体特色的旅游轮廓。

二、浙中旅游圈横向一体化建设思路

根据拥有的旅游资源的数量、特色和品位以及与周边地区的竞合关系以及目前已经形成的客源市场特点等,有效地建立旅游区域联合的基本框架,实施区域联动,应该成为金华旅游发展的基本思路。

1.寻找和借助现实载体,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旅游开发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精品主题文化旅游产品。根据浙中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及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特色及发展定位,应开发多种类型、多种组合、适应各种群体的文化旅游产品。浙中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要立足“”文化旅游产品:历史文化--古婺名人寻访游、民俗文化--特色民俗鉴赏游、道教文化--大仙故里朝觐游、温泉文化--康身健体养生游、商务文化--超值享受购物游、影视文化--娱乐参与体验游、建筑文化--古村民居探秘游、生态文化--乡村田园休闲游。

2.整合营销手段,树立统一形象,打造区域品牌

“金华的洞、兰溪的仙、横店的城、武义的水”如何赢得200公里半径之内旅游爱好者的垂青,关键在宣传。考虑浙东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将浙东区域旅游形象进行整体定位,突出“新江南”的魅力和文化内涵。省内市场要注重扩大浙江人游金华系列活动的声势,在杭、绍、宁、温地区开展感受新时空、畅游大金华等主题的旅游年活动;在入境游市场上,要广泛引进外商到浙中旅游观光,重点是韩国商人、阿拉伯商人、新加坡商人、台商以及日本客商。利用节庆平台,整合区域内的各类节庆活动,将其整合成一个同主题、系列化的浙中节庆活动套餐;利用横店的名人效应、义乌的商贸和会展效应、以及各地的节庆效应和区域经济效应,结合网络形式,展示旅游魅力;同时作为“新江南”旅游线上的“点”,还应积极融入到省旅游局组织的海外形象宣传推广活动,利用海外媒体,联合当地旅游协会、航空公司、商和经销商为线路做配套宣传,及时发送相关旅游咨询信息。民间旅游网络应纳入统一管理,金华目前就有360等户外运动网络,人气很旺,政府要把官网和民网做好有效链接,增加网络活力。同时,要发挥和驴友的作用,在旅游搜索引擎、马蜂窝旅游攻略、驴评网、驴妈妈等点评系统增加浙中旅游的文章和图片,做好潜移默化的宣传。

3.构建“三位一体”的区域旅游一体化模式

根据目前浙中旅游发展现状和内在要求,有必要构建一种由市场、政府和社会三种力量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来共同推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模式,即内生与外生相结合、行政与市场相结合、政府与民间相结合的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形成一种以企业为主导、政府为引导、社会为支撑的企业、政府、社会合力互动型机制。对浙中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作用,进行组合,打造浙中旅游圈品牌,形成吃、住、娱、游、购在区域内的利益链条。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旅游的氛围,如新闻、广电、文化、建设、交通、文联、社科联等部门共同来研究旅游、推动旅游。

4.既要立足本区资源、产品做足文章,又要跳出区域,眼观四方

浙中区域旅游的发展需构建跨区域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并通过高速公路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与向东的新昌--天台--仙居的“新天仙配秀丽江南旅游线”接轨;向南与丽水--温州延伸;向西与龙游衢州--淳安链接;向北与绍兴--杭州拓展,构成范围更大的开放性的“浙中旅游网”旅游目的地的延伸和拓展体系。善于借力,使浙中融入到黄金旅游线路之中,重点是要借“长三角”26市联盟平台,开展多方位的旅游合作,积极主动接轨长三角,嫁接沪苏杭大华东线,扩大旅游影响力,做好旅游延伸服务;还可以与周边的黄山景区、婺源景区、三清山、千岛湖、雁荡山等著名景区联动,打造旅游联合体。

参考文献:

[1]余曙初.浙中旅游区域协作发展障碍及对策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84-85

[2]潘兆光,陈红玲.旅游圈理论刍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2):221-228

旅游文化地域性篇9

随着时展,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但旅游对社会文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对地区社会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表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对当地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的保护与设计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键词】

广西地域文化元素;旅游文化品牌;研究与设计

“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品牌属于产品,同时品牌又高于产品。站在旅游供给的角度,旅游品牌是一种与其它竞争对手相比提供了特殊“卖点”的旅游产品;而对于旅游消费者来说,品牌价值是通过特殊“买点”体现出来的,只有“卖点”和“买点”的契合,旅游产品才能塑造成旅游者心目中的品牌[1]。

一、广西地域文化特色

旅游文化商品是最需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区别是增加了旅游这一特定概念[2]。广西地域文化特色的瑶族服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持民族地方特色、保护本土文化建设,在整体社会文化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突出具有地域性瑶族服饰文化元素旅游的特色特点,满足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时代特征,对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研发设计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二、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化品牌中的研究与设计

(一)广西地域服务产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基础

建立具有地方性的旅游文化品牌,是指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并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建筑、文学作品等文化现象及其载体,这些都是旅游文化形成的要素。在旅游设计中,旅游服务产品类包括酒店宾馆、交通指向、文化饮食等一系列的品牌文化构建;将广西瑶族服饰元素的精华提炼到旅游文化中,形成具有系列化的地方旅游文化品牌,有效地开展旅游活动所创造的旅游服务类产品,加深本地方民族特点特色,利用本土资源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广西地域旅游产品及纪念品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重要内容

广西瑶族服饰元素在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中的设计是一种社会文化建设,包括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是对旅游地特点特色文化的挖掘、创造和有效利用。因此,旅游文化建设离不开旅游地,也离不开旅游者,旅游产品及纪念品便是联系二者最好的“信物”。瑶族服饰中的造型、图案、配饰、色彩等特点及变化,彰显民族地方个性和民族气质,特别是作为旅游产品的形象推广,以特色化的民族气息和民族感染力,不仅加深现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对旅游目的地的感情,同时游客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把对旅游地的感情和留恋展示给他人,分享其旅游快乐和精神收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民族地方旅游文化品牌的宣传与推广作用,同时也对当地居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三)广西地域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创新是树立民族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

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之所以被视为旅游文化建设,是因为它具有礼品馈赠和收集珍藏等最直接的物品价值。而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是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与特征的表现,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不是简单对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与复制,必须符合地域文化元素特征,地域文化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以广西瑶族服饰为例,结合瑶族服饰的元素进行再设计与应用,以瑶族服饰元素中的服饰造型、图纹图案、图形符号、色彩搭配等艺术特色为切入点,将瑶族服饰中具代表性的十字形、人字形、米字形、正十字栀子花形的符号与色彩,结合新时代的数码技术,通过现代视觉设计形式和创新,满足旅游者对地域文化欣赏与纪念的需求,同时获得地域居民和旅游者对广西地域文化的认同,它就是地域文化符号象征,能充分发挥好它的这种经济与社会价值。

三、结语

对广西瑶族服饰元素进行挖掘与提炼,通过新科技、新视觉等多种形式将瑶族服饰元素应用到旅游及旅游文化产品中,在形式下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感,更趋多元化,不仅民族地域文化特色能被众人所了解和认知,同时是焕发时代活力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所在。但是广西在工业上还相对落后,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只有实现和不断完善这一目标,才能真正解决广西地区旅游开发相对滞后的问题。

作者:王倩单位:贺州学院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宏,陈洪波.广西特色旅游品牌化战略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4(03).

[2]黄清松.广西特色旅游商品设计开发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3(04).

旅游文化地域性篇10

关键词:张家口;特色旅游;体验性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1-0271-02

一、特色旅游概述

什么是特色旅游?国内外众多的学者都从各个角度来阐述特色旅游的内涵,但由于各位学者站的角度不同,从而出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故现在对特色旅游的内涵以及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论证,这就形成了任何一个区域都认为自身可以发展特色旅游,结果出现了“特色不特”的现象,因此,首先明确特色旅游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的查询,发现众多文献虽然对特色旅游的定义不同,但是在众多的文献中可以发现对特色旅游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共性,以此,可以推断出特色旅游至少包括如下内涵:第一,植根性或区域性。主要是立足地方历史文化以及自然资源基础之上,或依靠历史文脉挖掘出来的文化习俗或历史事件,或植根于地方历史遗迹,或利用地方独特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土壤植被等。第二,特定性。特色旅游资源只是针对一定的市场需求,满足部分游客的需要,针对特定的市场群体。第三,差异性。与游客的居住环境差异性越大的旅游资源越容易形成特色旅游,或与其他区域的旅游资源差异性越大越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第四,体验性。部分旅游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旅游项目涉及上突出了与游客的互动,强调游客的参与性,提高游客的积极性,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第五,垄断性。有些特色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垄断性,垄断性越强的区域越能发展特色旅游。

通过以上论述,本文认为特色旅游就是依据地方历史文脉以及自然环境等资源,挖掘或构造出的特定的旅游项目以及产品来针对特定的旅游市场发展起来的特色鲜明、独特性较强的旅游形式。特色旅游不论内容和形式如何,都具有区别其他区域旅游业的特殊性,带有自身独特之处,这是特色旅游的魅力所在。特色旅游是区域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易被他人模仿的优势,从而促使区域在其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二、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重要性

1.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动力。特色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普通旅游资源的共性,更为重要的是特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特点,如果一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没有特色,那么这个区域的旅游业的发展是缺乏后劲。

2.打造区域品牌。特色旅游资源是区域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一张名片,是区域建立旅游品牌的根基。因此,区域要依据地方历史文脉和自然资源以及特定市场游客的居住环境的差异性,找到独有的特色旅游资源,打造品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解决旅游产业的季节性问题。相对传统的旅游产业的“旺季拥挤,淡季浪费”局面,特色旅游产业利用区域富有的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季节性问题。

4.保护区域传统文化。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不像传统观光旅游必须依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等资源,它可以挖掘本区域的独有的传统文化就可以发展,如蔚县的剪纸、张北草原等。它既可以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解决区域中许多传统文化被社区居民遗失的尴尬局面。

三、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要想发展特色旅游产业,首先对本地资源进行全方面的调研,植根于历史文脉之中,挖掘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比较优势法则找出真正地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并进行包装宣传,制定以“特”取胜的新战略。抓住游客们的心理需求,掌握游客对新奇、稀缺和特色明显的旅游资源的热衷。在旅游产品开发中要突出地方特色,挖掘历史特色,利用自然特色,要使特色成为新开发旅游产品的优势。因此,在制定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要深刻理解“特色”两字,围绕“特色”下功夫,形成以“特色”取胜的新战略。通过对张家口走访调研发现,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制度环境约束明显;人才缺乏,观念落后;旅游景区效应;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化;利益者相关者机制没有形成。

针对张家口的特征,提出如下发展战略: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在地方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宏观调控指导作用。首先,编制规划。编制规划是政府调控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职能。发展规划是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指调控旅游资源的必要手段,是长远发展的宏观指导。张家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应以国际视野、国际标准为标杆,高标定位、高标规划,编制高水平的、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张家口特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编制规则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挖掘历史底蕴,寻找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第二,资金支持。通过对张北、涿鹿等县的实地调研,发现张家口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资金缺少,地方政府应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财政支持,从生态环境治理、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争取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第三,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开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资源的品位。实行边投资、边开发的投入产出模式,形成旅游养旅游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同时也要积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第四,协调指导。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调整其产业结构涉及的相关部门很多,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指导与协调的任务,促进旅游产业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旅游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内部结构要素和旅游相关产业的关联现状,从宏观的角度制定解决方案,保证特色旅游产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第五,加强监管。通过建立旅游企业集团或行业协会来增强行业自律和服务水平的提升。第六,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地人才相结合。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中端人才,需要政府部门通过相关政策积极引入,同时也要加大对本地人才的培养,使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构造完整的人才体系。

2.挖掘地方文脉,树立特色品牌。特色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地方文脉基础之上,应深挖光挖地方文脉的历史资源,使历史文化融为旅游产品之中,形成以文化为吸引中心旅游产品为利润中心的特色旅游产业。只有立足地方文脉才能挖掘出具有特色的旅游资源,才能使特色旅游资源成为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较大的份额。但在开发地方特色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注意,不是所有的旅游资源都可以成为特色旅游资源,只有通过优势比较才能真正找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只有这样的特色资源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在挖掘出特色的旅游资源之后,要注入文化、休闲、娱乐、养生、回归自然的内容,使得特色旅游资源能转变为特色旅游产品,形成特色旅游产业并向高品位、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使其呈现多元复合型的发展态势,扩大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树立地方特色品牌,使其成为地方发展旅游业的一张响亮的知名品牌。立足地方文脉,找出区域差异,转变观念,将差异转变为地方特色,增加特色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提高张家口市特色旅游产业的垄断性,延伸其旅游产业链条。

3.细分市场,找准特色,提高市场知名度。通过对张家口的实地调研发现来张家口旅游的游客98%的是北京和天津游客,因此,张家口在对外宣传时要重点针对京津游客的消费偏好提出相关的口号,同时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时,寻找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主要和京津旅游资源进行优势比较,只要是与京津旅游资源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那么这个资源就可以转变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如张北草原和崇礼滑雪。只要抓住占市场份额98%的京津市场,张家口的旅游产业就能持续快速地发展。因此,在开发旅游资源时要调研京津游客的认可度和消费需求,以及京津游客的生存环境,寻找他们心中最大的差异性资源,形成“相对比较”的特色旅游产品,扩大京津的旅游市场,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4.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旅游体验目的地。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和工作时间的缩短,人们的闲暇时会越来越多,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与发展基础。休闲旅游是作为一种提高、扩展、维系生活质量的方式,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陶冶情操和改善彼此关系的方式。休闲旅游以其对旅游者旅游感受的关注备受人们青睐,成为当前旅游业的新热点。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放松身心、愉悦心灵的载体;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当地社区的生活环境,因此成为许多地区积极倡导的新兴旅游形式。在传统的观光旅游中,游客们普遍追求的是在一次旅游过程中能“游”更多的景区,其行为特征表现为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低层次旅游方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游客现在追求的是在旅游的过程中能得到身心休息自由放松、充实精神享受生活、亲朋好友在一起的欢乐以及人与自然的融合所带来的安宁和幸福体验,其行为表现为放松自由的“慢”游方式。他们对旅游目的地与传统游客相比具有较大的区别,他们寻求的是休闲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休闲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不仅对促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已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休闲旅游产业已是一种蕴含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

张家口市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良好的空气质量,多样化的植被资源和历史悠久的古建筑,这些都为其发展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中应抓住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优势打造出富有特色的休闲行为的旅游体验目的地,扩大张家口市的旅游市场,提高其品牌影响力,使其成为张家口经济腾飞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文君.广州城市旅游品牌特色发展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5,(10).

[2]孙向荣.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文化旅游品牌[J].区域经济,2010,(2).

收稿日期:2013-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