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十篇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十篇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06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篇1

容却是旅游资源文化。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文化;界定

冯乃康指出“普遍认为,在关于旅游文化的解说中,旅游文化主要是指旅游资源中的人文资源,即旅游的客体。”赵飞等2004年的《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中,作者在摘要中开门见山的说道,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这里谈的其实就是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王会昌等的《中国旅游文化》也是以旅游资源为主体来构架的。胡幸福指出,有的研究者认为旅游文化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马波在研究中也发现了许多将旅游资源文化研究等同于旅游文化研究的错误。例如,在许多以旅游文化为题的著作,论文中。其实只是研究人文旅游资源的形式和特性。徐菊凤发现许多名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书籍,完全就是对园林、宗教、饮食、建筑、民俗等人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的介绍与阐述。由此可见,国内旅游界往往把旅游对象物的文化内涵完全等同于“旅游文化”。

人们在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这两个概念时的确有很大的难度,除了它们本身的交错复杂,而且在旅游实践中,旅游活动离不开旅游资源,更加大了难度。我们再将旅游文化用于实践指导和开发时,肯定离不开对旅游资源文化的深入研究,而且在认识旅游文化时,也不可避免的要遇到旅游资源文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深入研究旅游资源文化的发掘,会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旅游文化,从而加速旅游的文化底蕴,扩大旅游的影响力。如果把握不好他们的内涵和外延,就会把旅游文化的研究引向旅游资源文化的研究。所以,避免混淆两种文化的关键就是认识和把握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的关系,区别它们的实质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界定

关于旅游文化的界定目前尚未得到统一,国内对于“旅游文化”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旅游文化是旅游接待的社会文化和旅游客源的社会文化借助旅游者这个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是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在旅游经营服务和旅游消费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外在表现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借助旅游媒介的外部条件,对旅游客体的能动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旅游文化现象的总和,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系统。

旅游文化是以旅游消费与旅游服务行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和旅游产品文化、旅游环境文化共同组成的以旅游行为为核心,旅游产品为依托,旅游环境为背景的系统性的场景文化体系。

旅游文化从狭义上说,是一门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遗产。怎样立足本地创造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旅游文化的学问;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

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叫旅游文化。

从旅游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中,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旅游文化是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学者们几乎都提到的;第二,旅游文化不可能离开旅游资源文化而存在,两者之间存在这必然的关联,无论它的主体要素是以旅游客体,或是旅游主体还是旅游活动本身来界定。通常笔者认为旅游文化是由旅游活动而产生,是旅游活动所整合的文化,从他自身的结构来说可以划分为旅游主体文化,旅游客体文化和旅游介体文化。

二、旅游资源文化的界定

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文化必备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它具有文化内涵。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由于其特有的物质组成,体现出美学价值,这种类学价值就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姜红莹认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指的是旅游资源所包括的时代特征、民族性格、审美情趣、宗教情绪、思维方式、历史背景等无形的精神文化和各种文物古迹、生产工具、风俗习惯、名族服饰、建筑、饮食、节庆活动等有形的物质文化。王德刚认为无论是人文的还是自然的资源,它们之所以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成为旅游资源,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够使游人获得知识和美感,从而在精神上得到享受与愉悦。马锐认为一切的旅游活动如果是以人文动态和物质资源为基础的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文化的范畴,它是人类在通过旅游活动培育自身,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物质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由此可以看出,旅游资源文化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笔者认为旅游资源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文化载体,是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因为旅游资源赋予了丰富的文化特质,产生旅游吸引功能,因此呈现了不同的审美状态,引起人们的审美享受。

参考文献:

[1]冯乃康.关于旅游文化概念的探讨[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1,(2):2-5.

[2]赵飞,等.国内旅游文化开发研究综述[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2):48-52.

[3]胡幸福.论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区别[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12.

[4]马波.我国旅游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2):8-10.

[5]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2005,(4):67-72.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篇2

关键词:原真性;旅游;遗产保护;演变;差异

原真性是世界遗产保护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由于被运用于多个语境和层面,原真性是一个很难被定义的概念”(Golomb1995)。的确,原真性概念在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在相互传播与使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不断为原真性提出新问题,再加上国际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原真性概念理解越发困难。

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原真性概念在遗产保护与旅游研究两个甚至多个学科领域之间交替出现,关注视角的不同导致对原真性概念理解差异使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两个本已经矛盾重重的管理部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理清原真性概念在两个领域间的不同演变路径及其理解差异十分必要。本研究拟从authenticity的中英文词义人手,分析该词两种不同学科语境的词义与概念演变并进行分析比较。

一、“authenticity”的起源及其中文译法

一般认为,“authenticity”来自于希腊语和拉丁语“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起源的”(original)两词。在宗教占统治力量的中世纪,“authenticity”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程度(阮仪三、林林,2003)。“authenticity”的英文词义表示“真正”(trile)、“真实”(real)、“原作”(original)、“诚实”(honest)、“神圣”(sacred)(Lowenthal,1994)。

“authenticity”引入文化遗产领域始于《威尼斯》(1964),在汉语中能与“authenticity”相对应的术语是用于鉴定文物的“真品”一词中的“真”,但仅针对可移动文物而言。根据英文辞典中对“authenticity”的“original(原初的)”、“real(真实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三种含义,以及《奈良文献》中的相关理解,曹娟(2005)、徐嵩龄(2005:105)认为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更能准确反映英文原词的含义。但此前,张松(2001)、阮仪三、林林(2003)在讨论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时就已经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同是文物背景的学者也有将其译为“真实性”(张成渝、谢凝高,2003;张成渝,2004),国家部分机关的相关正式文件也译为“真实性”。

“authenticity”引入旅游研究领域源于对现代社会失真性(inauthenticity)的认识。美国历史学家Boorstin(1964)将托马斯库克组织的大众团队旅游称为“伪事件”(pseudo-event),是一种“失真”(inauthenticity)。与之相反,美国社会学家macCannell(1973、1976、1989)则认为旅游者生活在现代化、异化(mienated)的社会中,真实的东西越来越少,他们旅游的动机就是为了寻找“authenticity”。社会学研究者王宁(1999)在将macCannell的“authenticity”概念介绍到中文语境中时,将其译为“本真”。但在哲学研究领域,早在1991年就有人将“authenticity”译为“本真性”(杜维明,1991:49)。

其实,“真实性”一词早在中文语境中存在,只不过是多用于传播学、哲学、语言学等领域。从可查文献来看,“真实性”早期含义主要是针对“真”与“实”,“假”与“虚”而言,如纳扎罗夫(1953)关于电影纪录片真实与否的讨论,杜岫石(1959)、金岳霖(1959)关于真实与正确的哲学讨论等等。或许缘于语言习惯,后来旅游界常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性”(吴忠才,2002;于岚,2003;吴晓隽,2004;钟国庆,2005;田美蓉、保继刚,2005;陈勇,2005;王晓跷等,2006)。

综上,“authenticity”的中文译法各有背景,但从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原真性”与“本真性”的词义基本相似,“原”指“原生的”,“本”指“本来的”,只不过目前社会学界、民族学界通常译为“本真性”(最近也有译为“原真性”,如马晓京(2006),而文化遗产保护界常用“原真性”,与之相比,旅游界常用的“真实性”更强调旅游者的体验,但由于“真实”失去了“authenticity”中“原初的”、“本来的”含义,与遗产保护的国际准则相背,根据英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译为“原真性”应该更符合原意。

二、遗产保护法规与文献中原真性概念的演变

根据曹娟(2005)、徐嵩龄(2005)的研究,原真性概念大致经过以下几部国际法规文献的发展与完善:

《威尼斯》。1964年5月在威尼斯召开了“第2届国际历史古迹的建筑师与技师大会”,通过了《国际古迹和遗址保护》(简称《威尼斯》),《》首次明确提出“使它们(历史古迹)能以充分完备的原真性传承下去”,《威尼斯》强调,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最早的状态”(theunderlyingstate)而且要保护“所有时期的正当贡献”(thevalidcontributionsofallperiods),“不能改变布局和装饰”,“要保护古迹周围环境”,等等,充分表达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概念内涵,即“最初的状态”与“当时的环境”。

《奈良文献》。1994年11月,日本文部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罗马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日本奈良组织召开“与世界遗产公约有关的原真性”国际专家会议并形成《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献》(简称《奈良文献》)。《奈良文献》第13款指出,“想要多方位地评价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其先决条件是认识和理解遗产产生之初及其随后形成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和信息来源。原真性包括:遗产的形式与设计、材料与实质、利用与作用、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有关‘原真性’详实信息的获得和利用,需要充分地了解一项具体文化遗产独特的艺术、历史、社会和科学层面的价值。”文化遗产原真性的保持还在于,“不同的文化和社会都包含着特定的形式和手段,它们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构成了某项遗产”。

《巴拉》。在国际遗产界对原真性概念一系列探讨中,澳大利亚的《巴拉》(theBurraCharter)是一部对原真性概念也有重要影响的法规,它针对原真性原则提出遗产保护方式可以包括维护、保存、恢复、重建、兼容性利用、利用、适应性改变、展示等多种方式,接纳了“重建”等符合亚洲文化遗产特征的遗产原真性保护方式。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1999,2002,2005)将遗产价值认证直接与遗产的原真性联系起来,并明确指出遗产申报必须经受“原真性检验”(testofauthenticity):“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财产(property)至少应具有《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中的一项标准以及原真性标准”;每项被确认的项目都应“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原真性的检验”。自此以后原真性概念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基础和核心概念,受到世界各国遗产界的高度关注。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明确提出,文物古迹必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现存实物必须是历史上遗留的原状,并规定原状是指实施保护工程以前的状态和历史上经过修缮、改建、重建后留存的有价值的状态,以及能够体现重要历史因素的残毁状态;局部坍塌、掩埋、变形、错置、支撑,但仍保留原构件和原有结构形制,经过修整后恢复的状态;文物古迹价值中所包涵的原有环境状态。并提出了具体的鉴别、修复、保护工程的技术要素。所有这些理念都充分考虑了中国特色的古迹与文物保护要求。

当然,迄今各国对原真性概念的理解仍有差异,关于它的发展与完善仍在不断的进行中。总的看来,近几十年国际遗产保护的法规与文献中关于遗产价值识别或遗产保护观念的变化基本上反映了原真性概念的演变过程:从纯不可移动物质遗产到可移动物质遗产,从物质遗产本身到物质遗产的非物质元素,从遗产价值标准的欧洲化到遗产价值标准的多元化,从遗产保存到遗产保护与利用多种方式并存,并开始关注遗产与人的关系,关注文化与自然的关系(见表1)。

三、旅游研究中的原真性概念演变

旅游研究领域的原真性概念来源于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研究,但借用自早期博物馆研究(trilling,1972),随着美国社会学家macCannell(1973)将原真性概念延伸到旅游研究领域,它很快变成一个热门话题。但随着原真性概念的广泛运用,其内涵的不明确性与使用局限性日益暴露。批评家质疑它的可用性与正确性,支持者用它来解释旅游现象,成为旅游研究领域批评、改进与再批评的热点问题。wang(1999)将原真性概念分为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几个类型:

客观主义的原真性(objeetiveauthenticity)。对原真性的客观主义方法研究以Boorstin(1964)和macCannell(1973,1976)为代表,二人把原真性当作旅游客体内固有的一种特性,可以用一个绝对的标准来衡量。在看待旅游者追求这种原真性的能力和动机方面,两人的观点截然相反。Boorstin(1964)认为游客既没有获得原真性的能力,也没有追求原真性的愿望,而macCannell(1973)则认为游客不满足于现实生活的虚伪,他们出游目的就是追求原真性。在客观主义的原真性概念中,不管是Boorstin所批评的“伪事件”(pseudo-event)还是macCannell所提出的“舞台化的真实”(stagedauthenticity),其衡量标准都是基于博物馆情境下的对旅游客体原真性的判断。他们的这一主张招致了多种质疑和批评,其主要批评在于原真性在现实中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专家、学者所判断的不真实或“舞台化”对旅游者而言则有可能是真实的(wang,1999)。

建构主义的原真性(Constructiveauthenticity)。wang(1999)将建构主义的原真性概念概括为:(1)绝对客观的、静态的起源或“原物/原作品”是不存在的;因而没有一种“原物/原作品”意义上的绝对真实(e.Bruner1994);(2)真实或不真实是一种人们看待、解释事物的主观结果;因此对于真实的体验是多元(pluralistic)的而非单一的;(3)对于旅游目的地的不同文化和民族来说,原真性是旅游客源输出地的游客基于其期望甚至刻板印象对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所贴上的一种标签。在效果上,旅游者确实在寻找原真性,但他们寻找的不是客观的原真性,而是社会建构的原真性。旅游目的或其他事物作为原真性被体验不是因为他们是原物或真实的,而是因为他们作为标志或原真性的象征被认识到(Culler,1981);(4)曾经是不真实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经历了一个“突现的真实”过程后会被重新定义为真实(Cohen,1988)。由此可见,建构主义者寻求的原真性不再是Boorstin和macCannell所指的客观的原真性,而是一种符号的、象征意义的原真性,是社会建构的结果(wang,1999)。

后现代主义的原真性(postmodernismauthenticity)。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在对旅游客体和旅游主体的认识上,代表着一种比建构主义原真性更激进的观点,他们完全不把“不真实”(inauthenticity)当一回事(wang,1999)。他们的核心思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1)“真”、“假”其实没有严格边界,“真真假假”其实经常相互替代。eco(1986)用美国迪斯尼乐园的例子来说明真假的界限,他完全解构了原制品与复制品、符号与现实等之间的界限,抹杀了“真”与“伪”的界限,进而也解构了原真性的概念。(2)现代技术可以使“假”变得比“真”还真,“假作真时假亦真”。Baudrillard(1983)用柏拉图的“虚像”(simulacra)来解释真实与虚像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虚像的发展经历了“伪造(counterfeit)一复制(copy)一仿真(simulation)”的过程,而现在的世界正是一个“仿真”构成的世界,它允许没有“原作品”,没有“起源”,仿真(simulation)和虚像(simulacrum)变得如此真实,比真实还要真实,已达到了一种“超真实”(Hyperreality)的境界。“表演的原真性”可以替代原物,因而也可以起到保护脆弱的旅游文化(Cohen,1995)。

存在主义的原真性(existentialauthenticity)。存在主义原真性概念并非源于旅游研究领域,它主要与人类存在的意义、幸福的意义、人对自己的意义等话题有关(CarolJ,SteinerandYvetteReisinger,2006)。其早期含义是“人在某一时期对自己的真实”(Berger,1973)。在相关研究基础上,王宁(1999)将游客的原真性体验分为个体内部的原真性(intra-personalauthenticity)与个体之间的原真性(inter-personalauthenticity)两个维度,并认为既使旅游客体是假的,但游客会在旅游活动的激发下放松自己找到个体内部的原真或者个体之间的原真体验。当处于存在的原真状态时,人们感觉自己比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更加真实、自由,但这不是因为他们发现旅游客体是原真的,而是因为他们摆脱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约束,能够参加非同寻常的活动。

此外,最近又有学者提出“定制化的原真性”(customizedauthenticity)。在存在主义原真性概念得到很多人支持的同时,持批评观点的学者仍然认为这种原真性在强调旅游者追求原真自我的同时忽视了东道主社会(李旭东、张金岭,2005)。美国学者wangYu(2007)也指出客体的原真性与存在的原真性(与自我相关的原真性)之间并非毫无联系;而且,通过某种机制这两种类型的原真性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她认为原真性有三个层次――客体、自我(主体)和家。她认为除了客体层面的原真性和自我(存在)的原真性之外,与家相联系的原真性(home-relatedauthenticity)亦是理解旅游者追求原真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游客旅游是为了逃离熟悉的环境,却又不断“在他乡寻找故乡”,在“陌生中寻找熟悉”,wangYu将这种原真性理解为“定制化的原真性”(customizedauthenticity)。其核心思想包括:(1)事先对“他者”的想象――这种原真性主要是与客体相关的,而且受大众传媒、旅游文献、旅游指南等影响;(2)旅游者本能地寻找“家的感觉”,在陌生中寻找熟悉,在他乡中寻找故乡。(3)东道主根据旅游者的需要创造和提供符合旅游者需要的原真性的旅游产品。wangYu提出的定制化的原真性(customizedauthenticity)的概念事实上是一种客体(东道主社会)和主体(旅游者)共同建构的原真性。这个概念强调了客体和主体的互动,更重要的是它解释了建构的、舞台化的遗产文化何以被旅游者所接受。wangYu超越了对“原真性”概念的二元理解。但与此同时,定制化的原真性的问题在于当这种二元对立消除后,东道主社会是否可以提供每个个体旅游者认同的原真性遗产文化以及如何提供。这种定制化的原真性必然是多元的,而最终的结果可能就如wangYu自己丽江案例研究所说:在旅游地“旅游者可能随处发现也可能无法在任何地方发现‘本真的纳西文化’”。

总的看来,旅游研究中的原真性概念虽然最初源于博物馆研究领域、哲学研究领域,但在旅游研究中却是从关注旅游者动机与旅游者体验开始,这也就奠定了其概念后面的演变过程,即基本上是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来分析“真”与“假”,尽管客观主义原真性更强调客体本身的“真”与“假”,但这种“真”与“假”也只旅游者辨别能力范围内的真假,建构主原真性则开始认为旅游者所关注的客体“真”“假”是被社会建出来的,其本质仍是从旅游者角度来判断的“真”与“假”,后现代主义实际上完全放弃了原真性概念,可以不作考虑。存在主义原真性完全从旅游主体即旅游者自身开始分析“真”与“假”的感受,实际上是将原真性概念的视从主体对客体的关注与判断转向了主体对自身的关注。“现实存在主义”的原真性提出的“定制性原真性概念”又重新将原真性理解拉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但却不是将客体放在一个被动的“判断”与“鉴定”“真假”的位置,而是认为客体是根据主体的需要而主动建构的一种“真”的场景(见表2)。

当然,西方旅游研究中对于“原真性”概念争论只是一种理解纷繁复杂的旅游现象的一种视角,原真性概念的发展与演变本身就说明了“原真性”并不是一个“静止、客观、固定的标准”或“某种产品或吸引物的固有属性”,它往往是主观的、建构的以及不断发展和被创造的,对原真性概念的分析将有助于研究旅游地管理、文化商品等多个热点问题。

四、原真性概念的演变路径与理解差异比较

首先,从学科背景看来,遗产保护界的原真性概念是以考古学、博物馆学为基础,而旅游研究领域的原真性概念则是以社会学为基础,学科背景不同,其最初关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遗产保护研究更多地关注遗产保护的标准与实施技术细则,而旅游社会学者则关注旅游社会现象的解释。

其次,从研究与争论焦点来看,遗产保护界因国际文化差异及遗产特性的不同对原真性标准理解不同而产生争议,争论原真性概念的目的是为了制定一个公认的遗产保护标准体系。而旅游研究领域则从解释旅游社会现象,增强旅游者体验、管理旅游地的角度来讨论原真性的概念,但由于旅游产品类型不同、旅游场景不同等旅游形式多样化的特征而形成对旅游体验的多角度解释,其争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旅游现象。

第三,从发展过程来看,遗产保护界的原真性概念经历了从强调物质遗产的本身到强调物质遗产相关的非物质元素,从强调物质遗产的现状到强调物质遗产的时空演变过程,从物质之间的关系到强调物质与人关系的过程。与之相对应,旅游研究领域的原真性概念则从分析旅游主体对客体的“真假”辨别到讨论旅游客体“真”与“假”的构建模式,再到完全从旅游主体的“真”、“假”体验态度,然后发展到旅游客体与主动的互动构建模式。二者都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但其演进动力不尽相同。遗产保护界的演变动力是世界各国遗产保护界的实践,推动世界公认的、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遗产保护的标准,而旅游研究领域的原真性概念演变动力却在于解释不断出现的新的旅游现象,对旅游活动与旅游地管理提出改进意见。

第四,从发展趋势来看,遗产保护界将原真性概念不断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扩展到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并且这一概念在相关国际组织的推动下不断地推进世界各国的各类遗产保护与保存。旅游研究领域也将原真性概念从主体关注不断向客体及主客体互动关注不断推进,使原真性概念的内涵边界不断放大(见表3),值得一提的是,原真性概念在在旅游研究领域出现之初就没有局限在文化遗产范围,而是以旅游者体验为中心延伸到任何其他旅游客体对象进行讨论,并且已经在业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如近年来旅游业界以“真山真水”为宣传口号的旅游“寻真”运动日益盛行,这一现象说明旅游经营者与旅游需求者都已经开始关注旅游活动中“真”与“假”的问题。

五、原真性概念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中的理解逻辑框架

如前所述,遗产界关注物质但日益向非物质元素聚焦,旅游界关注现象但日益转向互动分析。鉴于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本身就是一项基于两者互动之间的研究,原真性概念有必要充分吸引各自的优点,在研究中予以全面考虑(见图1):

关于客体原真性理解。根据遗产保护界对原真性概念的理解,在徐嵩龄(2005)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将原真性的理解要素分解为遗产的地点、位置,形态、法式,形式(指非物质艺术的表现形式)、器物,材料、材质,环境,技艺,功能,精神、情感,原住民社区(生活方式、艺术传人),相关事件、人物与地方,时序变化等12个方面。在旅游研究中,于客体本身的“真”与“假”辨别的复杂性,以及旅游主体“真”与“假”的辨别能力限制,因而也只能从游客体验的角度来分析客体“真”与“假”对旅游体验的效果,为遗产保护与旅游管理提供依据。

关于旅游主体的原真性理解。遗产保护界基本上只关注客体本身,认为遗产本身一定是可以用一个绝对标准对真与假进行衡量,但旅游研究中却将旅游主体即游客自身是否有“真”与“假”的体验作为关注的焦点。不过从长远来看,游客对客体原真性认知能力的提高也受客体原真性标准的普及程度有关,因此遗产旅游研究中主体的原真性体验与满意度的关系将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应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主体的原真性体验。

关于旅游介体对原真性的影响。由于时间、空间以及旅游者知识能力等原因,旅游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并不是直接的,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旅游介体的影响,这些介体包括宣传媒介、旅游服务机构等,他们对旅游客体的宣传、介绍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原真性的认识。因而媒介对客体的构建方式与传播途径,以及媒介对主体即旅游者对客体的认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都是旅游原真性概念需要分析讨论的问题。因此遗产保护界在研究客体的固有标准时也要注意对这些标准信息的传播与普及,保证遗产原真性在媒介中建构的准确性。

六、结论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篇3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

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篇5

关键词:生态旅游;研究开发;问题;建议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7]白光润.生态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篇6

关键词:旅游形象屏蔽;概念解析;产生机理;概念体系

一、引言

屏蔽现象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人文社会,比如大树下的植物生长受限,月亮周边的星星不亮,奥运冠军遮蔽亚军光芒,知名品牌产品身后的无名产品,等等。在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屏蔽现象也非常普遍,先开发资源级别高的旅游地往往会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知名度高,企业政府投资多,游人如织;而后开发或资源级别低的旅游地情况则有可能相反。如谈到傣族风情和热带雨林,人们会想到西双版纳而不是德宏;谈到香格里拉会想起云南而不是四川,其实它们的资源彼此相似,只是因为受到旅游形象屏蔽作用的影响,拉大了发展差异。

王衍用(1993)最早提出“热影区”概念以来,旅游形象屏蔽研究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旅游形象研究的热门课题。但是纵观十几年的研究可以看到,学者走的是一条实用主义的道路,研究集中于被屏蔽区域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的问题,对旅游形象屏蔽研究存在着基础理论薄弱、概念混淆或错误的情况,不能不令人担忧。

我国旅游形象屏蔽研究文献中尚无对其概念体系的系统梳理,本文就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从旅游形象和屏蔽概念的研究人手,全面解析与认识旅游形象屏蔽现象与概念体系,以期为旅游研究者提供参考。

二、旅游形象屏蔽研究回顾

在提出旅游形象屏蔽概念之前,已有学者开始研究相邻旅游地的关系问题。张凌云(1989)做过旅游地竞争的论述,保继刚(1991、1994)对景观类似性较高的滨海沙滩、名山旅游地、喀斯特景观之间的竞争进行过细致研究,并提出了“替代性竞争”概念。而最早研究屏蔽现象的是王衍用(1993),并将邻近热点旅游区的旅游区定义为“热影区”。许春晓(1993)在论述旅游资源非优区时,认为旅游资源之间具有屏蔽现象。随后其他学者也开始了相类似的研究,陈传康(1996)通过对北京文化景观的强大“阴影”功能的揭示而评价“老北京城”微缩景观项目的可行性许春晓(2001)回顾了过去的研究成果,归纳了屏蔽现象的类型及性质,并对屏蔽度概念及其测量方法进行概述。此后李国平(2002)、杨振之(2003)、肖星(2004)、张英(2004)、刘睿文(2006)等相继展开了相关研究。

但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旅游形象屏蔽的概念混淆;(2)旅游形象屏蔽的产生机理不清;(3)旅游形象屏蔽的概念体系缺失。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三、旅游形象屏蔽的相关概念解析

1 旅游形象的概念解析

国内外学者研究旅游形象已有30多年,其概念界定日益严谨和完善,对形象本质认识日益深刻并逐渐取得共识。echtner和Ritchle(1993)提出了目的地形象概念框架,即属性一整体链、功能一心理链、共同性一唯一性链3个连续链;mazanec(1994)提出形象变量可归结为3个方面,即主体(subjeets)感知(方面i)围绕客体或目的地(obiectives)(方面Ⅱ)的特定属性(attributes)(方面Ⅲ)进行;李蕾蕾(1999)也指出旅游形象概念结构包括主体(人)、客体(旅游地与媒介信息)和本体(人脑对客体环境与媒介环境的感知);杨永德(2007)提出旅游目的地形象蒲公英模型,从形象主体、客体及信息媒介三方面归纳形象本体具有的维度,为旅游形象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内在结构。由此看出,旅游形象的研究已经不再从单一方面入手,而是涉及到旅游活动的三要素,即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介体(旅游业)和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分别形成感知形象、服务形象和资源形象。那么,在研究旅游形象延伸问题旅游形象屏蔽时,也应该同时考虑这三个要素。

2 屏蔽的概念解析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屏蔽有两个解释:像屏风似的遮挡着;屏障。从这两个解释可以认为,屏蔽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遮挡。在物理学中的屏蔽效应是指:由于其他电子对某一电子的排斥作用而抵消了一部分核电荷,从而引起有效核电荷的降低,削弱了核电荷对该电子的吸引。由此看到,屏蔽现象应该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第二,一物体对其它物体产生了遮挡。这样就把物体自身缺陷或不利因素排除在屏蔽现象之外。

3 旅游形象屏蔽概念解析

王衍用(1993)提出“热影区”的概念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学者依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理解对其进行了定义,目前各种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

对各种定义进行总结,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概念比较混淆,有众多提法,如“热影区”、“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地屏蔽现象”、“游客感知灰度区”、“阴影区旅游地和投影区旅游地”、“形象遮蔽”、“旅游资源非显优区”、“边缘旅游地”、“旅游形象不对称作用”、“非主流旅游资源”等等;

(2)研究角度单一,多半只考虑旅游地屏蔽。从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主体、客体和介体,即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来看,旅游屏蔽现象是存在于每一要素之中的。11个定义中有9个指旅游客体屏蔽,3个涉及旅游介体屏蔽,2个指旅游主体屏蔽,而全部定义中没有一个同时从旅游活动三大要素来考虑,从而导致目前旅游屏蔽现象研究不全面、不深入。

(3)对旅游形象屏蔽概念的理解不确切,有概念泛化趋势。从上文对屏蔽概念分析得出,屏蔽现象必是存在两个或以上物体,且其中一个对其它产生遮挡作用。而有学者把旅游地自身不利因素视作屏蔽,泛化了屏蔽概念,如许春晓(2001)把旅游地发展的自身限制性因素都归为旅游屏蔽现象,把旅游地屏蔽划分为要素屏蔽、资源屏蔽、区位屏蔽、条件屏蔽、事故屏蔽,其中要素屏蔽中的要素指资金、劳动力、技术和土地。

四、旅游形象屏蔽产生机理

通过上述解析可以得知,研究旅游形象屏蔽现象的产生机理应该同时考虑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并且要充分关注屏蔽的两大基本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旅游形象屏蔽现象。

1 屏蔽现象在旅游主体中的产生机理――认知屏蔽

旅游主体指旅游者,旅游者总是依据旅游形象选择旅游目的地。发生在旅游主体的屏蔽现象主要受首因效应和类化原则规律的影响:首因效应是指个体根据最初的信息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信息的解释;类化原则是指个体将所接收的信息纳入已预设好的范畴之中,将其视为同一类别。旅游者首次接触某类旅游目的地信息时,会逐渐构建出一个新认知结构,以整合该目的地信息,并且这些信息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会左右后来获得相类似信息的解释,形成首因效应;如果旅游者将来再接触其它类似旅游目的地信息时,会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相关线索,顺利将该信息同化,遮蔽了旅游者对后来旅游目的地的相关认知,即类化原则。由首因效应和类化原则造成旅游者对后来信息的同化,形成了旅游主体在认知规律作用下的旅游形象屏蔽――认知屏蔽。

2 屏蔽现象在旅游介体中的产生机理――利益屏蔽

旅游介体主要指旅游业,主要包括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和旅游购物,其空间行为主要受利益驱动,会决定区域旅游业的空间形态。保继刚(1993)在谈到旅游饭店的宏观选址时认为,受大尺度的旅游空间行为的影响,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后,往往选择该旅游区的中心城市或较高级别的风景区暂住,因此不宜在旅游资源级别较低的景区,或非旅游中心城市选址。其实不仅旅游饭店选址有此规律,旅游业的其它行业选址也是如此,比如说旅游社的选址行为――线路设计。同时,韦伯的集聚指向论认为,多种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会产生聚集,这种集聚利益主要来自企业间的协作、分工和基础设施的共同利用。受选址规律和集聚效应的双重作用,寻求稳定回报和低风险的旅游投资往往会选择较高级别和知名度的区域,放弃低级别和知名度低的区域,从而形成旅游介体在追求利益前提下的旅游形象屏蔽――利益屏蔽。

3 屏蔽现象在旅游客体中的产生机理――引力场屏蔽

旅游客体主要指旅游资源或旅游吸引物,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具有吸引力。旅游资源吸引力的产生是由于其周边存在吸引力场,就像地球会产生重力场,使得地球上的物体受到吸引力一样。地球重力场强的大小取决于地球质量大小;而旅游资源吸引力场强的大小取决于旅游资源的质量,即旅游资源级别,级别越高,场强越大。引力场都是有方向的,地球的重力场指向地心,而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场指向其中心。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存在两个或多个旅游吸引物时,它们的吸引力场会彼此交错,资源级别高的具有较强吸引力场强,对旅游者产生较大吸引力,资源级别低的吸引力场强小,对旅游者产生较小吸引力。最终结果是旅游者放弃吸引力场强低的低级别旅游地而选择吸引力场强高的高级别旅游地,从而形成旅游客体在吸引力场强作用下的旅游形象屏蔽――引力场屏蔽。

五、旅游形象屏蔽的概念体系

旅游形象屏蔽的概念体系由旅游形象和屏蔽两大概念构成。旅游形象涉及到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即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介体(旅游业)和客体(旅游资源),分别构成感知形象、服务形象和资源形象;屏蔽现象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征,即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旅游目的地,并且彼此产生遮挡作用。相对应地,旅游形象屏蔽也必然涉及到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分别形成认知屏蔽、利益屏蔽和引力场屏蔽。基于以上分析构建的旅游形象屏蔽概念体系。

六、结语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篇7

关键词:旅游者地方感文献述评

基本概念的研究

(一)地方感的概念

作为现代人文地理学地方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地方感是一种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普遍的情感联系(tuanYF,1974)。tuan最早提出地方感这一术语,“地方感包括两个含义:地方固有的特性(地方性)和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地方依恋)”。其中,地方性主要以某一地方的客观物质、社会功能及地方意义所展现出来,是人类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情感链接,也是一种经过社会文化所改造的特殊人地关系(朱、刘博,2011)。简而言之,地方感是人将自我情感融入其所处环境并通过人-地相互作用而逐渐产生的一种反应,受到个人历史记忆、情感融入、价值观念等情感因素的影响。Steele认为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地方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张春霞、蔡兴燕,2009)。

(二)地方感、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

地方感以人类的主观体验为基础,其内涵涉及了某一地方本身的特征及对该地方的情感依恋与认同,而与地方感相关联系的另外两个概念是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地方感、地方认同及地方依恋三概念进行了持续的研究,试图从心理层面厘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williams等将地方依赖(placedependence)和地方认同(placeidentity)看作是地方感的两个维度,地方认同是个人对地方产生的一种依恋型情感,而地方依赖则是在功能上的一种依恋。作为地方感的两大维度,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与地方居民满意度、社区发展期望、社区发展积极性、公共设施发展支持度等因素相关(尹立杰等,2012)。Brichker等学者将地方感纳入地方依恋的一部分,将地方依恋分为地方认同、地方依赖、生活方式三个维度,而Kyle等人则将地方依恋分为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和社会联系三个维度(朱、刘博,2011)。

Scannell和Gillord提出的三维框架概念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即包括地方、人和心理过程。其中,第一个维度(地方)是指依恋的对象,包括地方社会象征、建筑特点、历史记忆、自然环境等;第二个维度(人)是指行动者,包括文化、经历、历史等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的影响因素;第三个维度(心理过程)是指个人在某一地方生活或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情感、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然而,Jorgensen和Stedman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地方感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是个人对某一地方所产生的情感、认知和态度,包括地方依赖、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三个维度,其中地方依赖是个人对地方功能性特征的依赖,地方依恋是个人对地方在情感上的体现,而地方认同则是个人对地方的理性感知和认知(庄春萍、张建新,2011)。

地方感测量工具的发展与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地方感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定量研究为主,通过借鉴国外学者所使用的、比较成熟的测量量表,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量表是williiams所开发的旅游依恋量表,包括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地方依赖包括10个项目,地方认同包括11个项目。也有的学者则根据个人地方依恋程度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目标群体的测量量表,包括地方熟悉感、地方归属感、地方认同感、地方依赖感和地方根深蒂固感五个维度(王世超,2011)。

Lalli的“居住城市认同量表”(UrbanidentityScale)则包括总体依恋、外部评价、承诺、熟悉感和连续性五个维度;Droseltis和Vignoles将地方认同划分为依恋/自我扩展、地方自我一致性、环境适合三个维度;而talen和Shah等学者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社区意象,设计了地方空间结构水平和居民的社区认同水平两个维度(庄春萍、张建新,2011)。

国内学者在地方感测量方法方面基本上是沿着西方经典思路所进行的,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订。尹立杰等学者(2012)借鉴williams的测量量表,将地方感划分为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并从社会文化、经济、环境等影响因素入手,问卷设计包括18个项目,涉及收益影响感知和成本影响感知两个方面。许振晓等(2009)学者借鉴期望理论和地方感两个基本理论,从旅游核心社区居民地方感(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旅游发展期望(文化传承、社区发展和自我发展)、旅游感知(旅游发展获益感知、旅游发展成本感知)以及旅游发展支持度五个结构变量着手,并引入旅游发展期望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居民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内部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苏勤和钱树伟(2012)从旅游涉入(心理涉入、文化涉入、行为涉入)、旅游吸引力(核心吸引力、添加吸引力)、旅游功能(动机实现、功能评价)、地方感、遗产保护行为、遗产保护态度六个潜变量,构建地方感结构关系模型。

可见,国内学者所采用的测量量表基本上是借鉴了西方学者的地方理论与测量量表,地方感也大多数被划分为地方认同与地方依赖两个维度,并将旅游目的地外在特征、旅游者情感认知、旅游者行为特征等潜变量引入量表,在研究方法上丰富了国内地方感理论的运用与发展。

地方感理论视角下的旅游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陈传康首次提出了地方文脉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运用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规划研究中,之后范业正从旅游子资源属性和周边环境入手,将旅游目的地的文脉划分为地脉(自然构成因素)和文脉(社会人文因素)。从某种程度而言,国内学者关于地方文脉概念的提出及运用是我国最早关于地方感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对国内学术界关于旅游者地方感的研究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关于旅游者地方感理论的研究

地方感,是个人与特定地方之间的情感联系,在tuan最早提出地方感这一术语之后,引起人类学、社会学、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地理学等各个领域的极大关注。在旅游研究方面,国内学者黄向等(2006)首先将西方场所依赖(placeattachment)这一个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引入中国,分析了场所和场所依赖的概念及其最新发展,首次对游憩视角下的场所依赖理论进行介绍,并讨论了场所依赖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杨念群(2004)提出要改变“村落研究取向”的观点,认为应该从“跨区域研究”的视角来促使社会史研究更加多元化,有意识地区分“地方感”和“地方性知识”两个不同的概念。陈蕴真(2007)从人文主义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地方理论中关于人与地方关系、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活动、地方感之间的关系,讨论了西方地方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涵义,系统地回归了西方地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应用及其未来的研究展望。唐文跃(2008)对地方感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维度及构成要素等进行了剖析,结合中国情境构建了地方感研究框架,并在评述西方地方感研究最新进展的基础上,讨论了地方感理论在中国旅游研究中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朱等(2011)学者对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感等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地方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包括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两个维度,而地方认同和地方依恋是两个相关但又各具特点的概念,并强调在研究中要从概念上突出地方本身的典型性和独特性,采用多种方法来研究地方感的空间特征和动态特征。

(二)关于旅游者地方感理论应用的研究

在全球化情境下,人口流动和环境破坏不断凸显,人地关系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地方感作为一种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联系,被广泛地运用于不同学科的研究。

唐文跃(2011)从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视角出发,借鉴西方学者的测量量表对四川九寨沟旅游者的地方感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态度进行测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旅游者地方感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出社会人文和自然风景对旅游功能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旅游者生态环境保护态度对其地方依恋具有影响作用,并且旅游者的感知体验水平与生态环境保护态度之间成正相关关系。汪芳等(2009)学者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旅游者的地方感认知进行调查,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旅游者地方感认知的一般规律,认为地方感涉及个人的主观认知和地方的客观特征两个方面,而旅游者的地方感认知包括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两个方面。张中华等(2009)学者以人文主义现象学的地方理论取向出发,以广西桂林阳朔西街旅游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方感理论在旅游社区应用研究中的理论价值,试图从心理、认知、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等多重视角来认识人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李九全等(2008)学者以旅游景区游客和当地居民为调查对象,从人本主义的微观认知方法角度分析了景区旅游竞争力的构成,论证了地方依附感、旅游地方感及旅游意象之间的关联性,提出了旅游景区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在旅游者地方感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学术价值的专题论文和著作,对推动国内在地方理论研究与发展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地方感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学者已从不同视角进行了诸多的研究,为该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运用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未来的研究可以侧重于旅游目的地传统文化对地方感的差异影响、旅游开发对居民地方依恋的预测作用、旅游目的地社会变迁与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国旅游文化的地方感测量工具,以更深入地探索中国居民地方感形成进程及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tuanYF.topophilia:astudyofenvironmentalperception[m].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1974

2.朱,刘博.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3.张春霞,蔡兴燕.浅析国内旅游研究中的地方感理论[J].技术与市场,2009(11)

4.尹立杰,张捷,韩国圣,钟士恩,李倩.基于地方感视角的乡村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天堂寨为例[J].地理研究,2012(10)

5.庄春萍,张建新.地方认同: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1(9)

6.王世超.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研究―以大兴安岭鄂伦春民族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7.许振晓,张捷,Geoffreywall,曹靖,张宏磊.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6)

8.苏勤,钱树伟.世界遗产地旅游者地方感影响关系及机理分析―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J].地理学报,2012(8)

9.黄向,保继刚,wallGeoffrey.场所依赖(placeattachment):一种游憩行为现象的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6(9)

10.杨念群.“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J].天津社会科学,2004(6)

11.陈蕴真.浅议地方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12.唐文跃.地方感―旅游规划的新视角[J].旅游学刊,2008(8)

13.唐文跃.九寨沟旅游者地方感对资源保护态度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5)

14.汪芳,黄晓辉,俞曦.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J].地理学报,2009(10)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篇8

关键词:真实性;文献综述;国内外旅游研究

真实性最初来自希腊语,意思为自己做的、最初的。最早用在博物馆,即用来说明博物馆里的一切展品是否真实,其价值是否与某个价格相符合。之后被借用到哲学领域的人类存在主义的研究中(trilling,1972)。1973年macCannell将真实性(authenticity)概念引入旅游动机、旅游经历的社会学研究中。从此,真实性成为西方旅游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引起了各种热烈的讨论和分析(taylor,2001)。国内学者对于旅游真实性也有较多研究。

一、国内外旅游真实性研究现状

综观西方人类学家对旅游“真实性”的研究,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真实性进行了研究。而国内的旅游人类学研究起步较晚,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并以实证研究为主。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对真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真实性的概念

真实性概念被引用到旅游业中,认为人们旅游的目的都是为了经历旅游目的地的“真实”。现代人对真实的追求是因为这个社会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复制品与赝品,真实似乎越来越少,而人们追求真实的欲望却越来越强烈。“真实性”已被人们看的越来越重要。

对于“真实性”这一概念是众说纷纭,至今未有明确的定义。“真实性”这个术语未加清晰界定就被引入旅游研究领域,造成了许多混淆,研究者很多时候是靠直觉来揣摩该术语的含义(谢彦君,2006)。在国内,authenticity也被翻译成原真性、本真性等。

macCannell(1973)认为旅游业不仅是现代化的产物,也体现了现代生活与过去形成对照的某些具有价值的东西,如现代游客外出旅游,其目的是要去看“他人”和体验“他人”的生活、习俗、传统、仪式等,而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真实”。Vally认为,“真实性是游客渴望得到、并积极追求的一种经历,这种经历被认为是反映真实的、不掺假的目的地的日常生活,或者能够让游客接触这种生活。”(转引自林美珍等,2003)Cohen(1988)认为“真实性”是一个“社会创建的概念”,文化真实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融合发展而改变,真实的文化经历不是访问者和社区居民的一种讨价还价的商品,而是访问者对其经历是否真正反映地方价值的认可。

在国内,学者对于真实性的研究晚于国外,对于“真实”的概念界定也是一个最具有争议的问题(张晓萍,2003),最早见于王宁(wang,1999)的研究。王宁认为,旅游中的真实性概念包含了两个独立的方面,即游客经历的真实性和旅游客体真实性;其次,真实性概念在本质及其内涵上可进一步划分为客观真实性、存在真实性、结构真实性3种类型,并对这3种不同的“真实性”概念进行了分析说明。从旅游规划管理的角度,真实性可以定义为游客对某些旅游目的地渴望的一种旅游体验。真实性即异域情调(exoticism)、地方特色、传统、独特性等,它要求旅游产品的出处、形式、风格、语言、象征等都源于一个假设的没被破坏的传统、传说或神话(李旭东等,2007)。

真实性虽然是一个有着多种解释而难以定论的概念,但它对于确定旅游开发是否对传统文化活动起到负面影响却是至关重要的(吴晓隽,2004)。

(二)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

旅游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就是旅游业要产业化,而产业化又必然带来商品化问题(张晓萍,2003)。因此,文化商品化现象不可避免。但学界关于文化商品化的观点不一,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持否定态度,认为商品化会对真实性造成破坏。早期人类学家对于文化商品化一般都持否定态度,认为文化商品化否会使文化本身失去内涵,破坏地方文化的真实性。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以Cohen为代表的人类学家也开始认识到,商品化与真实性并非绝对的矛盾和冲突。文化商品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文化真实性的保护,有利于真实性内涵的演变和发展。文化商品化会给旅游产品增加新的含义,可使一个地区的文化通过商品展示而得到认同,出现新的自我展现形式。这样做也并不意味着古老文化内涵的丧失。

在现代旅游情境中,真实性与商业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可以共存,可以相互调整或者呈现出新的形式。旅游文化资源的商品化不一定会给文化真实性带来破坏,反之有利于地方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张晓萍,2003)。

商品化和真实性是可以互相促进和转换的。赵红梅(2003)指出对文化的商品化只要持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把文化商品化当作是文化发展的一条途径和一种方式,那么文化商品化对文化的发展就是有益的。Cohen(1995)指出,通过合理进行真实性的设计,不但可以使“真实”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还可以使真实的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三)真实性的影响因素

到底有哪些因素能够保证一个在本体意义上永远达不到真实的旅游产品能够取得体验上的真实性,这还是一个少有研究的课题。

在研究旅游产品的真实性问题时,于岚(2000)认为不应局限于本体的真实,而是应该侧重了解特定旅游环境中的人的主观体验,来检验有哪些因素能够使他们感到旅游产品传达的意义是真实的。waller等(1998)认为游客的真实性体验和四方面因素有关:文化;游客数量;独立程度;宣传的一致性。游客“真实性”的感知受到性别、收入、教育程度、生活水平、社会地位以及前期参观经历等的影响(waitt,2000)。

游客对目的地的体验多深,了解多少,获得多少,除了与游客的旅游经验、文化素质、知识结构、适应能力、年龄大小、身体状态以及先期所进行的旅游准备有关外,还受到东道主社会所提供的“社会空间”的影响(彭兆荣,2004)。

国内一些学者从不同的研究对象上总结了影响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因素。例如,田美蓉(2005)在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时,提出了影响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体验的因素。

(四)真实体验与游客

现代游客渴望一种对生活的“真实”感。而通过旅游,游客就能满足这种需求,还能摆脱现代工业社会给他们带来的“疏离感”。macCannell(1976)认为,现代旅游是一种对真实的寻找,与进化论的模式相和谐,并提出游客的动机是对真实性的追求。Cohen(1989)认为,所谓“真实性”取决于人们的感受(转引自李应军,2006)。事实上,多数游客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来评价真实性的(Chhabra等,2003)。感知的真实性(perceivedauthenticity)是衡量产品质量、决定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标尺。因此,真实性应强调“感觉价值”(feelingvalue)(mckercher等,2002)。

旅游真实体验的主体应该是游客,游客的出游动机恰是追求文化的真实(吴忠才,2002)。因此,从旅游的角度来说,文化的真实性是和游客的感受与体验密不可分的,旅游引导着游客去领悟文化的真实性,而游客对文化的感受又反过来加深着文化真实性的内涵。但不同游客对“真实”的追求不同,这主要取决于游客本人(张晓萍,2003)。

(五)真实性的四个研究角度

在旅游研究中,西方学者们主要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四种视角研究了“真实性”这一概念。李旭东等(2005)、马晓京(2006)、匡阗(2006)、高芳等(2007)等都从这四个视角对真实性的概念进行过研究。这四种旅游真实性的研究视角基本反映了目前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概貌。前三种是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最后一种是旅游主体的旅游经历的本真性。由此,本文对真实性的研究角度归为客体真实与主体体验真实两方面。存在主义者对“真实性”的理解是从游客而不是从被旅游的文化角度出发的,它关注的是主体体验的真实性。而在客体相关的三种“真实性”概念中,客观主义者与建构主义者坚持客体的真实性,后现代主义者则完全否定了传统的客体“真实性”概念,认为“仿真”比原物更加真实,已达到了一种完全的“超真实”(hyper-reality)境界。

二、研究深入方向

综合以上文献综述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以游客体验为角度的真实性研究还较缺乏,游客要求的真实性是感知和体验的真实性,与民族文化保护所要求的真实性并不是同一概念,只要文化商品化的程度在游客感知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那么就可以满足游客对真实性的要求,但文化保护对真实性的要求更高一些。这两者对真实性的要求程度如何,是否满足了民族文化保护的真实性要求就能满足旅游者的真实性需求,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总之,从游客感知的真实性需求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舞台构建和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可实现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杨.旅游真实与游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3):227-280.

[2]彭兆荣.民族志视野中“真实性”的多种样态[J].中国社会科学,2006(2):125-138.

[3]于岚.谈谈旅游真实性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3):21-24.

[4]张晓萍.西方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J].思想战线,2003,(4):66-69.

[5]Cohen,e.Rethinkingthesociologyof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9,6(1):18-35.

[6]macCannell,D.Stagedauthenticity:arrangementsofsocialspaceintouristsetting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3,79(3):589-603.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篇9

[关键词]精神旅游;精神性;概念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6)12-0106-09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12.017

人类需求往往会经历从低级到高级,从物质到精神的发展过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层次的人类需求开始凸显,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一种更注重精神性的明显转向[1-3]。这种转向对各行业的发展都产生深刻影响,旅游行业也“未能幸免”。正如Haq所言,“4S(sun,sand,sea,sex)”理论已经不足以反映当代旅游的特点,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S”,即“精神性(spirituality)”,形成“5S”理论[4]。

作为对旅游发展现状的积极反应,国内外旅游学界对旅游的精神维度、旅游与精神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在旅游人类学领域,特纳曾作出“一名旅游者有一半是朝圣者”的著名论断,肯定了旅游的神圣内涵;在特纳关于仪式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格雷本提出“世俗-神圣-世俗”的三段结构,将旅游视为一段极具仪式感的神圣旅程;迪恩・麦肯奈尔认为“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将旅游的神圣性推高到极致……在旅游社会学领域,仅以国内为例,多数研究都将旅游视为现代性危机之下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寻求和对自己本真性存在的追寻过程[5]……凡此种种,旅游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和肯定。21世纪初,“精神旅游”作为一个全新的学术概念被国外学者提出。2013年11月21―22日,第一届国际精神旅游会议在越南宁平召开,标志着精神旅游得到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认可和推广。如今,许多国外旅游网站纷纷推出精神旅游产品,一些知名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如巴厘岛、尼泊尔、印度等)甚至为自己贴上精神旅游目的地标签,开展旅游建设和营销。

精神旅游的逐渐兴盛是全球旅游发展的最新趋势[6-7]。国外学者已经对此开展了相当数量的探索性研究。回顾国内,旅游的精神文化价值早已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8-14],将旅游视为一种精神文化活动或需求的观点也屡见不鲜[15-19],更有学者从哲学层面对旅游与人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深入探讨[20-21],但关于“精神旅游”的研究却稍显滞后,仅有何景明教授从红色旅游和黑色旅游的角度对精神旅游产品进行了研究尝试[12]。但其笔下的“精神旅游”与国外学者的“spiritualtourism”不相吻合。准确的概念理解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鉴于此,本文以精神旅游的概念为研究对象,以期在说清“精神旅游是什么”的同时,引起国内旅游学界的关注和参与。

1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

本文追溯到的关于精神旅游的最早成果是英国新闻工作者Brown于1998年出版的《精神旅游:与信仰无关的个人的奥德赛》①一书,它描写了作者作为一个精神旅游者在英国伦敦、印度、德国、美国和英国苏格兰的精神旅游体验和感受②。其后,尤其是2003年以后,相关学术研究和国际会议(图1)逐渐增多。从这些研究和会议中可以看出,在精神旅游概念形成初期,其往往与宗教和朝圣旅游混为一谈。为了准确地理解精神旅游,学术界不断加深对旅游的精神维度、旅游与精神性、旅游世界中的宗教性与精神性的关系等内容的探讨。比如,英国林肯大学于2006年举办的国际旅游会议就以探讨旅游的精神维度为主题;直到2013年11月,第一届国际精神旅游会议――“Spiritualtourism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召开才标志着精神旅游的概念正式得到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认可,也标志着精神旅游作为一个独立旅游分支的地位正式得以确立。

2精神旅游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2.1精神旅游

目前,精神旅游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精神旅游活动与动机[7]、精神旅游类型划分[4,7,22,23]、精神旅游产品开发[12]、精神旅游发展管理[24-26]与营销[4,27-30]、精神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的影响因素[31-33]和精神旅游的影响[34]等,案例地则主要位于西班牙、印度、澳大利亚、美国、巴基斯坦和秘鲁等国的个别城市或旅游点上,如圣地亚哥之路、瑜伽圣地瑞诗凯诗、亚马逊丛林、印加遗迹马丘比丘等。

可见,国际旅游学界对精神旅游已经给予较多的关注和研究。但关于精神旅游的概念,仍缺乏一致性的表述。从散见于已有研究成果中的相关界定来看,学者多从“精神旅游”本身或“精神旅游者”的角度进行概念阐述。

对“精神旅游”的概念表述。一般可以认为,旅游有两种主要形式――大众旅游和特种旅游[35]。从这个角度讲,精神旅游是特种旅游的一个分支[26,36]。从Douglas等人[37]关于“特种旅游”的定义中得到启发,Haq[36]站在旅游供应商的角度,认为精神旅游是为了满足个人和团体在精神方面的特殊兴趣和需求而提供的客制化的休闲娱乐体验。Smith[38]认为,精神旅游无关,是关注个人精神探索和自我提升的旅游。Hasan强调目的地在精神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将精神旅游理解为前往神圣的地方或对个人信仰至关重要的圣地的一次旅行,是获得精神提升或天赐之福的一次旅行1。norman[22]则将出游动机视为界定精神旅游的重要指标,将精神旅游理解为以主动寻求精神方面的获益为特点的旅游活动。

对“精神旅游者”的概念表述。作为学术界最早对精神旅游进行探索研究的学者之一,norman认为,精神旅游者是为了完全或部分满足旅行渴望并获得某些形式的宗教性或精神性体验,而去寻找具有宗教或精神氛围环境的人[39]。借鉴mcKercher[40]关于文化旅游者的定义,Haq多次在其相关研究中对精神旅游者作如下定义:在没有明显的宗教强迫的情况下,不管旅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只要该旅游者具有获得精神意义或实现精神成长的目的(这种意义或成长在本质上可以是宗教的、非宗教的、神圣的或世俗的,但必须是在神圣的背景下),并为此离开常住地而前往一个特定的地方,就可以被认为是精神旅游者[23,28,33,36,41-42]。Satpathy等人[31]对精神旅游者的理解与此十分相似。aggarwal[43]和phukan[44]等人认为,精神旅游者并不追求奢华的享受,而是希望通过艰苦的旅程来实现神圣的目标或返璞归真地过简单的生活。但他们也表示,精神旅游的旅程早已超越了苦行的概念,因此并不总是艰苦的。Frost[45]认为,精神旅游者是那些走在个人旅途上的人,在这条旅途上,通过找到与他们相联系的一种高等力量(ahigherpower)或者通过一些活动,可以使他们更加了解自己和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并且,这种高等力量和活动既可以是宗教范畴的,也可以是宗教范畴以外的。

由于精神旅游概念的复杂性和范围的广阔性,学者们对其概念的界定不完全一致。但他们用明确的态度阐述了“精神旅游与宗教的关系”这个重要问题,认为宗教旅游只是精神旅游的一部分。已有的概念基本都肯定旅游动机在概念界定中的重要性,并且,这些概念中提及的旅游动机基本可以概括为精神体验、探索或提升。然而,这种“精神体验、探索或提升”仅仅是一个抽象的表达,不易理解,不能有效指导实践,仍有进一步具象化的探讨必要。

2.2精神

从词源学的角度,“精神”可分解为“精”“神”二字。早在先秦儒家与道家典籍中,便已出现“精”“神”二字的相关论述[46]。但是,“精神”一词的起源与道家哲学似乎有更为密切的联系――它的概念轮廓初步形成于《老子》[47],及至《庄子》,始见二字的连用[27],比如:《庄子・刻意》有云:“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增加和生活经验的日益丰富,“精神”的概念内涵也得到了相当大程度的扩展。在《辞海》中,对“精神”的解释主要有5种(见表1)。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精神”主要是对人主观存在状态的描述与定位,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基本属性和发展过程的理想归属[48]。并且,任何精神都是人的精神,是人的本质属性[46]。

在西方社会,与“精神”一词相对应的英文表达是“spirit”。关于“精神”的研究,西方社会也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从词源学的角度,“spirit”由拉丁词语“spiritus”发展而来,意为“生命的呼吸”[49]。在《英汉辞海》中,“spirit”是个多义词语,但基本都认为精神是生命的本原。《哲学大辞典》中,对“spirit”有以下两种解释:一种理解与道家哲学的理解相似,认为精神是人类的一切精神现象,既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无意识(潜意识)的方面;另一种理解将精神视为人的本质特征,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2.3精神性

一般认为,“精神性”在英语表达中的对应词汇是“spirituality”。关于精神性的研究,东西方存在共通之处,多集中在心理学领域。心理学对精神性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并主要集中在宗教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关于精神性,代表性的理解主要如下(表2):

通过分析已有概念,笔者认为,精神性的概念框架主要由4个内容构成:对内在自我的感觉(asenseofinnerself),对意义的感觉(asenseofmeaning),对相互联系的感觉(asenseofinterconnectedness),以及对超越性或神的感知(anotionofthe‘beyond’,or‘God’)[1]。

3关于“精神旅游”概念的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精神旅游与哲学意义上的“精神”关联不大,要理解精神旅游,关键在于“精神性”。

3.1关于“精神性”概念的思考

正如前文所言,精神性包含了四个主要内容:对内在自我的感觉、对意义的感觉、对相互联系的感觉以及对超越性或神圣的感知。基于此,笔者将“精神性”理解为:精神性根植于人类本质之中,强调与自身及他者(人、物或更高力量)的和谐关系,以及对自身存在目的和意义的探索。精神性需求是人类需求中较高层次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会或多或少地追求这种需求的满足[51,54,57-58]。并且,这种需求无法通过购买、交换或他人赠予的方式获得,而只能通过切身体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满足。此外,精神性会随着时间和阅历不断成长,并与生活相互作用――它塑造人一生的生活轨迹,同时也被生活经历影响,被影响后的精神性将再次反应到往后的生活中去,循环往复[59]。

由于精神性的内容包含了对神圣性和超越性的探索,它与“宗教性”被认为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差异的词语[60]。然而,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明确精神旅游的内涵,明晰精神旅游与宗教/朝圣旅游的关系,厘清两者之间的差异更为重要。综合相关研究,笔者发现,两者的差别主要如下:首先,“精神性”比“宗教性”覆盖的范围更广[51,53-54,61-62]。精神性根植于人类的本质之中,产生精神需求的群体要远远大于产生宗教需求的群体。其次,“精神性”是高度个人化的东西,“宗教性”是大众化和集体性的东西[63-64]。第三,“精神性”视万物平等,主张与外物的和谐,有更广阔的适用性;“宗教性”的适用性则往往局限在同一信仰体系之内,对其他文化和传统带有偏见[62],甚至会导致不同宗教之间的分离、暴力或战争(如)。

3.2关于“精神旅游”概念的思考

旅游是人类的基本需要[65],是一种具有深刻感性意味的精神性活动和精神生活方式[66],具有明显的、重要的精神意义。然而,旅游曾仅仅流行于上流阶层,普通民众无力进行这项“奢侈”活动。即使在托马斯・库克开办旅行社揭开大众旅游帷幕之后,旅游也曾一度是极少数人所能体验的活动。彼时的旅游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布斯汀等学者将旅游视为肤浅的享乐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后,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城市病开始出现并成蔓延之势,“逃离(escapism)”逐渐成为人们出游的一大动机。此时,旅游在精神层面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中责任和义务的逃离,实现精神放松。但由于我们通常无法在旅途中真正彻底放下心里的包袱,这种逃离和精神放松往往是暂时的、有限的。

如今,旅游已经成为大多数人可以体验的活动,旅游在促使个人找到人生意义和目标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特别是在面对城市生活压力慢性而持续的应激导致越来越多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出现之后,几乎没有人会再否认旅游活动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重要意义。然而,或许正如赵红梅所说,现代人大概已经耻于暴露自己的心灵和需求危机,转而求助于一些“去神圣化”的方式或事件,以求不为人知地度过精神危机[67]。旅游正是这么一种“去神圣化”的方式。如今的旅游活动逐渐呈现出一个新的特征:既然逃离是暂时的、有限的,人们出游不再过度强调对现实的逃离,而是带着现实中的种种问题走上旅游之路,并在旅途中观察、探索和思考,以期在旅程结束、重归家园之时能够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这是应对精神需求和处理精神问题的积极方式。

“精神旅游”的概念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得以提出,逐渐走进学者视线并引起广泛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精神旅游?我们应该如何准确地理解精神旅游?

需求产生动机,动机引发行为。精神旅游的流行归根结底是由于人类精神性需求的日渐旺盛。基于对精神性的理解,在分析前人关于精神旅游定义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精神旅游是旅游者以主动获取精神增益为目的而踏上个人旅途的一种旅游活动。也就是说,旅游动机是判断一个旅游者是否为精神旅游者的关键。具体而言,只要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精神增益,不管其是否最终达到目的,不管其采取何种旅游方式(如徒步、自驾……),都是精神旅游者;相反,若旅游者出游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得到精神增益,即使其在旅途中意外地收获精神成长,也不能算作精神旅游者。并且,这里所谓的“精神增益”主要指精神性概念范畴下的内容,即:探索内在以更深刻地认识自我;追求存在意义以充实人生;感悟万物之间的关联以维持和谐的内外关系;体验超越性以敬畏更高等力量。通过旅游活动寻找“精神性”是精神旅游的主要/首要旅游动机,但它并不否定旅游动机的多重性特点。对精神旅游者而言,这种对“精神性”的探索与其他旅游动机之间是矛盾的主次方面的关系。

狭义地说,精神旅游者与余志远博士笔下的纯粹精神型背包旅游者十分相似――不关注旅游的方式,也未必强调通过苦行来磨练自己,但将旅游视为人生中重要的旅程和仪式[68]。他们走上旅游之路就是希望在旅途中通过凝视自我或观看“他者”找到“真我(trueself)”,思考存在意义和人生价值,实现个人与内在自我以及外界事物的和谐联系……以便实现自我提升,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探索所得的“目的”“意义”和“联系”将构成精神旅游者往后生活的“中心”,通过建立与“中心”的联系,他们可以重新确定继续向前的人生方向。

任何旅游类型都内蕴着或多或少的精神性,旅游的精神文化价值广泛存在。精神旅游是旅游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地位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等其他旅游分支相当。然而,正如前文所述,精神旅游是以主动获取精神增益为目的而踏上个人旅途的一种旅游类型。获得精神成长是精神旅游者进行旅游的主要动机。如果将实现精神提升比喻为终点,那么到达这个终点的道路有千万条――旅游者可以通过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或其他任何一种旅游类型和旅游方式实现精神成长。

精神旅游的兴起对旅游的理论研究既有广度的拓展,也有深度的延伸。在广度上,它丰富了现有的旅游理论框架;在深度上,由于长期以来对旅游的经济属性的过度强调掩盖了旅游的许多更为本质的内容[69],精神旅游的兴起契合了日渐处于上风的旅游的文化本质论观点――旅游的本质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20],使人们在认识旅游本质的目标上又前进了一步。在人类精神性需求无处不在并日益旺盛的当代社会,精神旅游的实践意义主要在于,它揭示了现代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和精神产品极为紧缺的矛盾现状,为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和推动旅游应势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它鼓励人们探索内在自我,以积极健康的方式应对精神困惑,这在精神产品需求巨大而供给不足的当代具有重要意义。

4结束语

作为一种专注于自我探索的旅游类型,精神旅游古已有之。但无论对于国内学界还是社会民众而言,精神旅游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然而,在世俗化和现代化不断深入、人类精神世界空前荒芜的当下,精神旅游突出的人文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正越来越被学界和行业所肯定。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精神旅游概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概念如精神、精神性的内涵,建构起以“精神性”为核心的能涵盖现有概念所描述的各种表象的精神旅游概念框架,将精神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以主动获取精神增益为目的而踏上个人旅途的一种旅游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本文对精神性的核心概念内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从而具化了精神旅游所探索的精神性的具体内容:探索内在以更深刻地认识自我;追求存在意义以充实人生;感悟万物之间的关联以维持和谐的内外关系以及体验超越性以敬畏更高等力量。

本文的主要价值在于精神旅游的概念引入,以及关于其概念框架和兴起意义的初步理解,将有助于拓宽旅游研究的视野,也有利于促使相关人员重新审视旅游在经济产业以外的其他价值。谨以此文发出呼吁之声,以求不断加深对精神旅游的认识,为旅游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智力支持,从而设计和开发合理的精神旅游产品,满足、引导甚至激发当代人正面、积极、健康的精神需求,从旅游的角度促使当代人脱离精神生活虚无主义的轨道,繁荣精神世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KaleSH.Spirituality,religion,andglobalization[J].Journalofmacromarketing,2004,24(2):92-107.

[2]LewisJS,GeroyGD.employeespiritualityintheworkplace:across-culturalviewforthemanagementofspiritualemployees[J].Journalofmanagementeducation,2000,24(5):682-694.

[3]piedmontRL,Leachmm.Cross-culturalgeneralizabilityofthespiritualtranscendencescaleinindia:Spiritualityasauniversalaspectofhumanexperience[J].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2002,45(12):1888-1901.

[4]HaqF.marketingSpirituality:atourismperspective[D].Darwin:CharlesDarwinUniversity,2011.

[5]Dongpeihai,CaiHongyan,LiQinglei.theideologicalinterpretationofDeanmacCannellinthesociologyoftourism:Commentaboutthetourist――anewtheoryoftheleisureclass[J].tourismtribune,2014,29(11):115-124.[董培海,蔡红燕,李庆雷.迪恩・麦肯奈尔旅游社会学思想解读――兼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J].旅游学刊,2014,29(11):115-124.]

[6]Herntreim,pechlanerH.Spiritualtourism-thechurchasapartnerintourism?[a]//trendsandissuesinGlobaltourism2011[C].Berlin:SpringerBerlinHeidelberg,2011:201-218.

[7]Smithm.Holisticholidays:tourismandthereconciliationofbody,mindandspirit[J].tourismRecreationResearch,2003,28(1):103-108.

[8]wangHong.adiscutiononthespiritualvaluesoftourism[J].GuizhouScocialSciencesmagazine,1997,(4):31-33.[王鸿.论旅游的精神价值[J].贵州社会科学,1997,(4):31-33.]

[9]LiuDanqing.adiscussiononthespiritualandcuturalvaluesoftourismactivities[J].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2008,(6):146-150.[刘丹青.论旅游活动的精神与文化属性[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6-150.]

[10]ZhengQingyun,ZhengShurong.adiscussiononthespiritualandculturalnatureoftourism[J].thinking,2003,29(2):33-36.[郑晴云,郑树荣.论旅游的精神文化本质[J].思想战线,2003,29(2):33-36.]

[11]panHaiying.onaestheticspiritoftouristexperience[J].tourismtribune,2012,27(5):88-93.[潘海颖.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J].旅游学刊,2012,27(5):88-93.]

[12]HeJingming.“Redandblack”:onthedevelopmentdimensionofculturalandideologicaltourismproducts[J].tourismtribune,2012,27(2):88-93.[何景明.“红与黑”:论精神旅游产品的开发向度[J].旅游学刊,2012,27(2):88-93.]

[13]YanFei.effectsoftourismactivitiesontheHumanSpiritualLife[D].Shanghai:eastChina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2015.[燕飞.旅游活动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5.]

[14]ZhengQingyun.pilgrimageandtourism:adeepanalysisfromanthropologicalperspective[J].tourismtribune,2008,23(11):81-86.[郑晴云.朝圣与旅游:一种人类学透析[J].旅游学刊,2008,23(11):81-86.]

[15]CaoQigang.astudyontheharmonioustouristsandagenciesrelationshipintouristactivities[J].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2007,26(2):86-89.[曹奇刚.旅游活动中和谐客我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86-89.]

[16]XieChunshan,ShaChunlei.Discussionontheessenceandcharacteristicsoftourism[J].tourismForum,2012,5(2):1-5.[谢春山,沙春蕾.试论旅游的本质与特征[J].旅游论坛,2012,05(2):1-5.]

[17]YuanGuohong.astudyontherelationshipsbetweentourismandtheconstructionofspiritualcivilization[J].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1998,9(4):7-10.[袁国宏.旅游与精神文明建设[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9(4):7-10.]

[18]DaiBin.moderntourismisaneconomicphenominonofspiritualmovement[J].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1998,9(1):19-21.[戴斌.现代旅游是一种精神运动的经济现象[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9(1):19-21.]

[19]ZhangChaozhi,QuCe.whatistourism:Reflections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public[J].tourismScience,2015,29(1):1-10.[张朝枝,屈册.旅游是什么――基于社会大众视角的反思[J].旅游科学,2015,29(1):1-10.]

[20]CaoShitu.LvYouZheXueYinLun[m].tianjin:nanKaiUniversitypress,2008:53.[曹诗图.旅游哲学引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53.]

[21]Suntiansheng,ZouChengxiao.astudyoftherelationshipsbetweentourismandhuman’sspiritualworld[J].impactofScienceonScociety,2004,(3):45-47.[孙天胜,邹成效.旅游与人的精神世界[J].科学与社会,2004,(3):45-47.]

[22]normana.thevarietiesofthespiritualtouristexperience[J].Literature&aesthetics,2014,22(1):20-37.

[23]HaqF,JacksonJ.exploringconsumersegmentsandtypologiesofrelevancetospiritualtourism[a]//proceedingsoftheConferenceofanZmaC2006[C].Brisbane,Qld.:QUt,2006:57-60.

[24]JesurajanSVa,prabhuSV.DimensionsofspiritualtourismintuiticorinDistrictoftamilnaduinindia-acriticalanalysis[J].BusinessintelligenceJournal,2012,5(2):245-251.

[25]eugeneJ.Holidaysinaholyland:Spiritualtourisminplacidpuducherry[J].internationalJourna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2013,2(5):17-22.

[26]piewdangS,mekkamolp,UntachaiS.measuringspiritualtourismmanagementincommunity:acasestudyofSriChomphuongtutemple,thabodistrict,nongkhaiprovince,thailand[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3,88:96-107.

[27]HaqF,JacksonJ.applyingporter’sgenericstrategiestothemarketingofspiritualtourisminpakistan[a]//proceedingsofthe21stanZam2007Conference:managingourintellectualandSocialCapital[C].westernaustralia:CanningBridge,westernaustralia:promocoConventionsptyLtd,2007:1-13.

[28]HaqF,wongHY,JacksonJ.applyingansoff’sgrowthstrategymatrixtoconsumersegmentsandtypologiesinspiritualtourism[a]//proceedingsoftheeighthinternationalBusinessResearchConference[C].melbourne:worldBusinessinstitute,australia,2008:67-78.

[29]HaqF,medhekara,Brethertonp.publicandprivatepartnershipapproachforapplyingthetourismmarketingmixtospiritualtourism[a]//internationalHandbookofacademicResearchandteaching:proceedingsofintellectbaseinternationalConsortium,academicConference,Vol.8,intellectualperspectives&multi-DisciplinaryFoundations[C].intellectbaseinternationalConsortium,2009:67-79.

[30]HaqF,wongHY.Brandingislamicspiritualtourism:anexploratorystudyinaustralia&pakistan[J].europeanJournalofBusinessandmanagement,2013,5(11):154-162.

[31]SatpathyB,mahalikD.astudyonspiritualtouristsiteselectionundermulti-criteria[J].SouthasianJournaloftourismandHeritage,2010,3(1):107-117.

[32]GuptaK,Gullaa.internetdeploymentinthespiritualtourismindustry:thecaseofVaishnoDeviShrine[J].worldwideHospitalityandtourismthemes,2010,2(5):507-519.

[33]HaqF,JacksonaJ.externalfactorsinspiritualtourismsegmentationathreecountryexploratorystudy[a]//proceedingsofthe20thanZamConference[C].australianandnewZealandacademyofmanagement,2006:103-120.

[34]owenBJ.marketingmysticismandthepurchaseofpilgrimage:theRiseofSpiritualtourisminCuscoandiquitos,peru[D].arizona:theUniversityofarizona,2006.

[35]trauerB.Conceptualizingspecialinteresttourism―frameworksforanalysis[J].tourismmanagement,2006,27(2):183-200.

[36]HaqF,JacksonJ.therecognitionofmarketingofspiritualtourismasasignificantnewareainleisuretravel[a]//proceedingsoftheConferenceoftourism-theSpiritualDimension[C].Lincoln:UniversityofLincoln,2006:205-217.

[37]Douglasn,Douglasn,&DerrettR.Specialinteresttourism[m].Sydney:Johnwiley&Sonsaustralia,Ltd,2001:3.

[38]Smithm,KellyC.Holistictourism:Journeysoftheself?[J].tourismRecreationResearch,2006,31(1):15-24.

[39]normana.Spiritualtourism:ReligionandSpiritualityinContemporarytravel[D].Sydney:Honourstheses-StudiesinReligion,2004.

[40]mckercherB.towardsaclassificationofculturaltouris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Research,2002,4(1):29-38.

[41]HaqF,JacksonJ.SpiritualjourneytoHajj:australianandpakistaniexperienceandexpectations[J].Journalofmanagement,SpiritualityandReligion,2009,6(2):141-156.

[42]HaqF,newbyL,JacksonaJ.Segmentationofthespiritualtourismmarket[a]//proceedingsoftheConferenceofanZmaC2009[C].Brisbane,Qld.:QUt,2009:89-96.

[43]aggarwalaK,Guglanim,GoelRK.Spiritual&Yogatourism:acasestudyonexperienceofforeigntouristsvisitingRishikesh,india[a]//proceedingsoftheConferenceontourisminindia-Challengesahead[C].Lucknow:indianinstituteofmanagementLucknow,2008:457-464.

[44]phukanH,RahmanZ,Devduttp.emergenceofspiritualtourisminindia[J].internationalJournalofmarketingandtechnology,2012,2(4):300-317.

[45]FrostmG.onlinemeditations:anautoethnographicStudyofSpiritualtourismintheLiquidinternetage[D].York:UniversityofYork,2010.

[46]ChiChengyong.theconceptofspiritinclassicalconfucianandtaoistworksanditsrealisticsignificance[J].JournalofQiqiharUniversity:philosophy&SocialScienceedition,2010,(6):1-4.[迟成勇.论儒道文化典籍中的精神概念及其现实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1-4.]

[47]Liuwenying.themindphilosophyoftaoismandthemodernconceptofsub-consciousness[J].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andphilosophy,2002,(1):49-53.[刘文英.道家的精神哲学与现代的潜意识概念[J].文史哲,2002,(1):49-53.]

[48]wangKunqing.onspiritualityandspiritualeducation[J].Journalof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cocialSciencesedition,2002,41(3):18-25.[王坤庆.论精神与精神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3):18-25.]

[49]principew.towarddefiningspirituality[J].StudiesinReligion/SciencesReligieuses,1983,12(2):127-141.

[50]LuChuan,GuoSiping.Reviewofforeignstudiesonthespirituality[J].JournalofpsychologicalScience,2014,37(2):506-511.[卢川,郭斯萍.国外精神性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14,37(2):506-511.]

[51]tanyiRa.towardsclarificationofthemeaningofspirituality[J].Journalofadvancednursing,2002,39(5):500-509.

[52]KingJe,CrowthermR.themeasurementofreligiosityandspirituality:examplesandissuesfrompsychology[J].JournaloforganizationalChangemanagement,2004,17(1):83-101.

[53]Boscaglian,ClarkeD,Joblingt,etal.thecontributionofspiritualityandspiritualcopingtoanxietyanddepressioninwomenwitharecentdiagnosisofgynecologicalcancer[J].internationalJournalofGynecologicalCancer,2005,15(5):755-761.

[54]willsonG.Conceptualizingspiritualityinthecontextoftourism[a]//proceedingsofthe2ndinternationalColloquiumontourismandLeisure(iCtL)[C].Chiangmai:internationalColloquiumontourism&Leisure,2008:212-235.

[55]wangminghui,GuoLingling,FangLiluo.areviewofresearchonworkplacespirituality[J].advancesinpsychologicalScience,2009,17(1):172-179.[王明辉,郭玲玲,方俐洛.工作场所精神性的研究概况[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172-179.]

[56]LindholmJa.aGuidebookofpromisingpractices:FacilitatingCollegeStudents’SpiritualDevelopment[m].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2011:4.

[57]HayD,Sochapm.Spiritualityasanaturalphenomenon:Bringingbiologicaland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together[J].Zygon,2005,40(3):589-612.

[58]miner-williamsD.puttingapuzzletogether:makingspiritualitymeaningfulfornursingusinganevolvingtheoreticalframework[J].JournalofClinicalnursing,2006,15(7):811-821.

[59]LepherdL.Spirituality:everyonehasit,butwhatisit?[J].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practice,2014,21(5):566-574.

[60]DysonJ,Cobbm,FormanD.themeaningofspirituality:aliteraturereview[J].Journalofadvancednursing,1997,26(6):1183-1188.

[61]HillpC,pargamentKi,HoodRw,etal.Conceptualizingreligionandspirituality:pointsofcommonality,pointsofdeparture[J].JournalforthetheoryofSocialBehaviour,2000,30(1):51-77.

[62]Benjaminp,LoobyJ.Definingthenatureofspiritualityinthecontextofmaslow’sandRogers’stheories[J].CounselingandValues,1998,42(2):92-100.

[63]ammermannt.Spiritualbutnotreligious?Beyondbinarychoicesinthestudyofreligion[J].JournalfortheScientificStudyofReligion,2013,52(2):258-278.

[64]normana.Spiritualtourism:travelandReligiouspracticeinwesternSociety[m].Sydney:Bloomsburypublishing,2011:187.

[65]ZhangLingyun.Reviewonthedefinitionsandconceptoftourismcurrentlypopularintheworld-recognitionofthenatureoftourism[J].tourismtribune,2008,23(1):86-91.[张凌云.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和概念综述――兼对旅游本质的再认识[J].旅游学刊,2008,23(1):86-91.]

[66]CaoShitu,CaoGuoxin,DengSu.aphilosophicalanalysisoftheessenceoftour[J].tourismScience,2011,25(1):80-87.[曹诗图,曹国新,邓苏.对旅游本质的哲学辨析[J].旅游科学,2011,25(1):80-87.]

[67]ZhaoHongmei.astudyontheapplicationofritualtheoryintourismresearch―Commentson“tourismasritual:ageneraltheoryoftourism”bynelson[J].tourismtribune,2007,22(9):70-74.[赵红梅.论仪式理论在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兼评纳尔什・格雷本教授的“旅游仪式论”[J].旅游学刊,2007,22(9):70-74.]

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的概念篇10

【摘要】在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二十年来,国内外的业内人士、学者们定义了生态旅游,并研究指出必须依照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资源长期培育生态旅游,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倡导生态旅游的观念。本文在原有的生态旅游研究基础上对其定义进一步地探讨,并对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加以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定义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概念的再定义

"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Ceballos-Lascurain(1996)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游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赏的景物不应受到破坏。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Hetzer认为所谓"生态上的旅游"应具备四个内涵:环境冲击最小化(minimumenvironmentalimpacts)、尊重当地文化并将冲击最小化(minimumculturalimpacts)、给予当地最大经济利益的支持(maximumeconomicbenefitstohostcountry)、以及游客满意最大化(maximumrecreationsatisfaction)(miller,1993)。

Ziffer(1989)从当地社会参与出发,认为生态旅游隐含了地方社区参与观光发展的模式,目的在于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合乎地方的需要,使社区能适当地行销、设定旅游规范与产业经营规范,以及合理取得财务来源,用以支持提升社区的资源与环境品质。

世界银行环境保护署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山禾,2004)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山禾,2004)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是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已经成为国际上近年新兴的热点旅游项目。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基础的生态旅游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旅游者置身于自然、真实、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加利在世界生态旅游峰会的致词中指出的"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肩负着三个方面的迫在眉睫的使命:经济方面要刺激经济活力、减少贫困;社会方面要为最弱势人群创造就业岗位;环境方面要为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提供必要的财力。生态旅游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为这三个重要的目标齐心协力的工作。"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经由国外传入我国并逐渐被接受,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会议"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的文件,标志着生态旅游概念在中国第一次以文件形式得到确认。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生态旅游研究的大量文献和资料都集中在对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内涵的解释、功能的探讨、特征的描述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很多的专家和学者根据中国国情,赋予"生态旅游"概念以中国特色(马聪玲,2002)。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如"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又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边缘性旅游生态工程和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中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

目前,生态旅游一词虽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对其概念的定义仍存在很大争议,有的定义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可分为三个范畴:

1、从旅游发展战略上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这一定义将可持续发展目标为生态旅游核心概念,把生态旅游看作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功能的旅游是生态旅游。

2、从旅游资源价值观的角度定义生态旅游。这一定义强调旅游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行为规范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资源价值观,通过旅游活动和旅游教育使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建立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观。

3、基于旅游主体行为对生态旅游定义。这一概念倾向于市场和消费行为为生态旅游核心内容,将生态旅游做为一种旅游产品向市场推销,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环境,如自然旅游、文化旅游、科学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旅游活动相对一般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并可以增强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生态旅游定义应包涵两个基本内容:首先,生态旅游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第二,生态旅游是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中国生态旅游实践的研究上形成了两个热点:一个是对我国开展生态旅游条件的判断和注意问题的研究,一个是针对特定区域的生态旅游规划案例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探讨

从以上生态旅游的定义中我们发现,旅游资源与景观环境,人文资源紧密相关。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地理学者Kirk(1951)即指出:在被人类感知之时,环境被赋予了形状、内聚力与意义的整体,一旦意义被赋予后,便会代代相传(Johnston,1986)。近期研究指出,在旅游景观的概念里,除了早期Carlo.Sauer(1925)所关注的物质面向之外,尚存在其它不同异义,例如象征(symbolic)或美学面向等隐喻的景观概念陆续被学者们提出。他们对于文化在景观描绘及意义赋予上所扮演的角色以不同的定位,并对于文化和意识形态而具有选择性对景观观赏行为作出分析。景观是人类周遭可见的实体环境,也是一种可以提供人类利用的资源,因此它提供的利用功能就成为人类保护它的理由,生态旅游理念的提出就具有其特有的经济意义。

(一)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三)生态旅游能够满足人类对生活品质的不断需求。马斯洛(maslow,1968;1971)提出的人类需求层级中,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以及求知、求美的需求。无疑的这是真善美的境界。旅游活动包括在大自然环境中的自然欣赏以及在文化环境中,对人文景观的欣赏。从这种活动中不仅获得适当的身心运动和锻炼体魄,使身体更加健康;更因为活动中的静态休闲活动以及净化心灵满足人们生理上及心理上的需求,获得的各种感受(feeling),而使他感觉幸福(Senseofwell-being),培养人们高尚的情操,自尊的情怀,以及对精神上的追求。这些都是人类经验(experience)的有益面,强烈的使人获得满足感,强烈的使人感到幸福,使人快乐。除了这些身心所获得的感受之外,同时也获得知识、记忆、价值、态度、信仰、感动、欲望、情调等内心的成长。这些感受的获得正是情意教学的目标,也正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行追求的成果。再者,旅游资源所提供自然实习是大众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最好教材与教学环境,也是对书本教材的有益补充。最后,由于从事旅游活动的增加,人们对于生态旅游和环境品质重要性的普遍了解,人类要求清新的空气和纯净的水源,以及减少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破坏的诉求。由此可见,人类的生活需要生态旅游进行调剂,为了满足人们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求,人类情愿花钱去获得更好的旅游质量。总之,不管时代多么进步、工商业多么发达,人类对生态旅游的需求是不可能降低的。

(四)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五)生态旅游的经济影响体现为三个方面:直接、间接和交叉影响。直接影响反映在单个旅游者会由于生态旅游环境和行为支出增加,而间接影响体现为提高其它的旅游消费行为,交叉影响是生态旅游带来的诸如"口碑效应"等潜在影响。生态旅游具有的可持续发展观能够不断地促进区域的经济活动,通过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可以使社会分工达到合理化,扩大社会就业机会。正如太平洋经济合作理事会(peCC)秘书长艾杜阿尔多·佩德罗斯在第二届国际生态旅游论坛(2004)上指出的包括生态旅游在内的旅游经济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就业方面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尤为显著。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总裁让-克劳德·鲍姆加腾认为,私有企业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除盈利外,还要保护环境,取得社区的支持。同时,厄瓜多尔学者奥斯瓦尔多·马吉奥研究得出一颗50年古树发挥生产氧气、清理污染、保持水土流失、为动物构建家园等作用,其价值为19万美元的结论。可见,生态旅游构筑的价值链不仅仅是现实经济意义上的,也是潜在的,长期的(聂晓民,2004)。

三、结论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当我们追溯历史,人类的文明发展史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人类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尽管人类开始懂得理解自然,亲近自然,明白自然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但更加应该形成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现在,我们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应该回报自然,在原生态保存完好的景区景点,应采取开发单一旅游线路、不要过多地搞人工建筑、限制游客数量、规定活动范围等方法来尽可能地减少发展旅游业给当地生态带来的不利影响,遵循自然法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在开发资源、增加当地收入中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主要参考文献:

马聪玲.[2002].《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建议》[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