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企业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16

交通企业文化篇1

【关键词】企业文化;会计文化;交通企业会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会计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于玉林教授认为,会计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关会计的物质和精神的背景文化及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会计文化受到一国文化的显著影响和制约,已是会计理论的共识。加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就是利用其文化属性来更有效地指导企业的会计行为与经营管理活动,并且使它在经济运行中不断完善与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引导、凝聚、激烈和约束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对企业会计文化的深入研究,会计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不再有人质疑。交通企业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群体,如何区分对待中西方企业会计文化的差异,摈弃以利为本的企业会计文化,构建以人为本、注重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文化,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会计文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会计文化作为人类社会体系中的一个分支,必然以会计人员的思想观、价值准则、行为规范、职业理念、专业素质、道德情操为核心和主要内容。会计改革实质上是对会计文化的改革。

1、企业文化理论的形成。企业文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组织管理科学。说起企业文化,就不得不提到日本。70年代中后期,一个资源匮乏的东方岛国日本,在经历了二战的惨重失败、被预言至少在一个世纪内悄无声息的民族异军突起,创造了世界经济上最为震撼人心的奇迹。西方企业界和管理学界在考察和研究了日本成功企业之后发现,日本企业形成的具有“民族精神、家族主义、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忧患意识、职业道德教育”为特征的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孙彤,2000),是日本企业成功的发展动力。80年代初,威廉・大内的《Z理论》、特雷斯・迪尔和艾兰・肯尼迪的《企业文化》、阿索斯和沃特曼的《寻求优势》三部专著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郭纪金,1995)。进入90年代以来,西方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因此,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从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的探讨发展到企业对文化在管理过程中发生作用的内在机制的研究,如:企业文化与组织气氛(Schneider, 1990)、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authur K.o.yeung,1991)、企业文化与企业环境(myles a.Hassell,1998)、企业文化与企业创新(oden Birgitta,1997)等。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时代。 

2、中国会计文化理论的发展和特征。80年代中期,企业会计文化的先进理念传入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经过借鉴和吸收,中国会计文化逐步形成了带有很强的民族特色的会计文化。中国传统的会计文化核心就是伦理文化,会计人员至始至终受伦理道德和制约,客观上促使会计人员以努力工作为标;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重心是人事文化,企业生产和发展都必须核算,核算离不开会计,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计在科学地提升自我业务水平的同时,还需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国传统会计文化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快速自我发展,适应各种社会文化环境。

三、中西方会计文化比较研究

由于各种观念、民族性格、思维结构等上的差异,社会文化直接影响了会计文化的塑造,对会计职业判断、个人综合能力的主动发挥及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1、英美会计文化的特征

(1)强调职业主义。英美会计文化推崇个人的专业判断和行业自律,强调自我管制能力,倾向于较少的政府干预,对大量的专业判断更容易容忍,注重平等的权利。强调专业导向,较少依赖法规,政府在会计管理上的作用有限。在会计职业上,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较高,会计职业的社会地位也较高,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由会计职业团体或其他独立机构制定准则或制度,充分发挥会计人员个人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会计人员拥有较高的诚信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

(2)偏重灵活性。在英美社会文化环境下,在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上,强调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倾向于原则性的规定,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如美国的会计准则对会计方法的选择一贯性问题上持灵活态度,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就应允许实行会计变更,注重了人的能动性。

(3)会计信息透明。英美国家更倾向于透明,要求大量的信息披露,强调真实反映,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愿意向更多人士披露相关资料,同时其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要求也较高。

2、中国会计文化的特征

(1)法律控制强于职业主义。我国是一个以法律管制为导向的会计社会,倾向于政府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规范会计法规和会计实务,相对忽视了个人的专业判断。与英美国家相比,我国会计的职业化水平明显偏低,会计行业进入门槛偏低。

(2)保密甚于透明。美国文化被公认为是一个透明、开放的典范,而中国文化则是一个含蓄、神秘、束缚较多的样本。这种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会计事务的各个方面。我国大多数企业偏向于不愿意或推迟向外界公布企业有关的重大事项,在年度报告中也较少有对报表有关数据进行充分、公允的揭示。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倾向于业务资料保密,不愿意信息透明、公开。

(3)强调统一性。统一性的会计价值倾向于与法律、行政等强制手段详细规定每一个细节,在会计制度和法规的制订和实施上,强调全国统一,包括会计科目、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等。我国传统文化崇尚的集体主义也反映到了会计实务中来。

四、交通企业会计文化现状及发展探讨

1、交通企业会计文化现状。近年来,交通企业会计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依其行业特点,交通施工企业大多在野外工作,点多面广、人员分散,工作环境比较艰苦。在会计文化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一方面交通企业会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组成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会计文化基础工作流于形式,致使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各异。

2、交通企业会计文化发展探讨。

(1)树立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优秀的会计文化,不仅能够充分展示一个企业会计队伍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会计理念,同时对外可以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对内能够加强、提高整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挖掘优秀人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以人员的管理、发展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的会计文化,强化会计从业人员的历史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全面调动、激发会计职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此,交通企业在构建会计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合理配置文化管理、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强调的是对企业职员的认同、激励,而制度管理主要是强调企业员工的行为规范、工作严谨、秩序井然。相较而言,文化管理是一种更高的管理形态,也可将其视为企业会计文化的建设,即在企业制度管理无法触及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文化管理的作用,而有关制度的编制应考虑到会计文化的要求,透过管理体现文化。会计文化能够帮助企业会计部门的从业人员形成一种稳定的企业归属感,提高会计人员对其从事的工作、任务的使命感,从而培养、指导会计人员成长,使之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与健康的工作观。

(2)加强制度建设,增强约束功能。作为企业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制度也是会计文化约束功能的重要保障。制度是企业的各个部门、系统运作的主要规则,是在法律框架内有效、有序运行经济管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均需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企业在构建会计文化的同时,应同步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交通企业在构建会计文化的过程中,应在国家法制的基础上,构建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会计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并作详细的责任划分,以此保证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

(3)要坚持以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为主导。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组织中的会计人员所共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活动,包括会计价值观、会计伦理、会计道德、会计风气、会计思维等,是会计文化中起主导性作用且相对稳定的内核。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方针,引导会计人员把本职工作与理想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会计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培养会计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品位。

六、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必将进一步加深。在不同的文化结构中,合理的会计行为是不同的。建立和发展适合自身的会计文化,也成为国内外会计学界探讨的方向。

会计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值得探索和研究。在会计发展变化中,会计文化也同样会因自身的发展或外来文化的影响,在发生不断地变化。我们在分析和认识交通行业会计文化的基础上,就是要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壤中充分吸取营养,继承传统文化和会计文化的特点,在交通行业会计文化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展会计文化,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交通行业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使之适应国际与国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勤凡,对会计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当代财经,2005年第5期

2、贾佳、刘燕,浅谈中西方理财文化的差异,中国金融,2004年第16期

3、雷耀云,会计文化与会计改革,陕西审计,2002年第2期

4、王宁朗,浅析会计文化,财会研究,2005年第10期

5、彭喜斌,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理财,当代财经,2007年第12期

6、王棣华,改造我们的财务文化,财会学习,2009年第9期

交通企业文化篇2

【关键词】交通企业文化文化理论文化发展战略典型问题优化对策

中国交通企业担负着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历史使命,而企业文化在其谋求自身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竞争力。探讨交通企业文化建设现状,提升企业软实力作用,对于促进交通企业良性、健康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中国交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通过对144个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交通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以下几个典型问题:

企业文化理论基础薄弱。中国交通企业对企业文化理论的研究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大多数是以介绍经验和探讨企业文化的意义为主,真正有理论有根据的定性研究和规范性实证研究甚少,这使得在实践过程中,理论研究的滞后严重制约交通企业文化建设。一些企业不能正确把握企业文化本质:在认识上,简单地把政治、社会道德、历史传统文化、各类文学艺术形式和企业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作为企业文化。而在实践上,对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和利益主体定位不清晰,企业文化和企业团队建设运行没有密切结合,文化理念之间不统一。企业文化传播也缺乏个性和创新,因而社会认知和员工认同都受到影响,降低了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脱节。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一种长远的根本利益主张,是基于维护或者改善现状的目的,必然造成原有文化的变动和重组。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服从并服务于这一战略,否则企业文化将不具备任何合理性和现实意义。

在调研中发现,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表述的交通企业仅占5.56%。这说明大部分交通企业的文化建设仅有泛泛的文化理念,文化建设偏重形式而忽略内涵。交通企业文化是交通行业建设、服务人员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形成的基本价值观、社会观、建设理念、管理理念等的综合文化,这些理念和价值观只有融入具体的社会实践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建设活动体现出来,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对企业的发展形成巨大的推动作用。脱离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空壳。

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系统的文化建设应当包含物质层文化建设、行为层文化建设、制度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这几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基础设施是物质文化的具体物质形态;行为层文化指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包括企业行为规范、企业人际关系规范和公共关系的规范;制度层文化是企业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体制的升华;而精神文化则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调查显示交通企业文化建设参差不齐:没有明确核心文化的企业尚不到40%,而经营理念和服务理念模糊的企业竟分别高达56.94%和45.83%。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的企业,企业文化就缺乏灵魂;没有体制保驾护航的企业,企业文化必然只是口头支票。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任何一方面的缺失必然使其作用效力大打折扣。

文化理念表达方式缺乏准确和个性。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的文化理念仍然停留在标语式的口号和选择时髦的词汇上,典型的表现有:企业提倡的价值观与企业应该选择的经营行为不符,许多企业对价值观的表述采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忽略企业存在的价值;企业对文化的相关概念的理解有误,致使在理念的表述上,遣词不准确,语意与所表达的理念不符,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效果和人们正确地认知理解;制度的制定与企业文化提倡的价值观不匹配,导致企业文化与制度“两层皮”现象;企业总部中各分、子公司业务战略的选择、发展方式的选择等不一致,还没有完全实现母、子公司企业文化的对接。

企业文化理念的宣导不力。在交通企业调研中随机抽取74名员工进行测试,员工回答出所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服务理念、相关制度等,测试结果显示:18.91%的人员对企业文化一无所知,能全部说出企业文化的不到25%。

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于凝聚人心,企业的文化理念如果不能“入耳”、“入脑”、“入心”,就难以得到员工的认同,更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所以,对企业员工进行文化培训与强化,进行企业文化价值理念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员工个人职业规划与企业战略发展矛盾。调查307名员工对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四个层面文化的满意度,结果发现员工普遍对企业精神、核心价值观、厂容厂貌和行为层面的服务理念、企业作风、岗位规范等项目的满意度评价较高,对制度层面的分配观、绩效观、人才观的满意度评价不高。“企业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和“工作中能力和特长的发挥”的低满意度,深刻体现出员工个人职业规划与企业战略发展的不协调,相当一部分员工感到自己的价值得不到全面的发挥。优秀合理的企业文化应当产生使命感和责任感,而且能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引导员工将个体的职业理想、人生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自我社会价值。这不仅需要靠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靠企业的愿景来规划好企业的发展战略。

优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建立适合企业特点的价值体系。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交通部有关文化建设要求和文化价值体系指导下,根据本企业特点和历史积淀的优秀文化提炼适合企业特点、个性化的企业文化价值体系,树立明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交通企业文化篇3

[关键词]现代交通单位管理;新形势;企业文化;定位;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文化传统,它是企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思想信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总和。它的实质是交通单位员工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现代社会已进入“文化制度”的时代。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企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现代市场竞争已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竞争的结果是拥有先进文化的交通单位得到生存和发展,拥有落后文化的企业被淘汰出局。用先进文化全面提升交通单位核心竞争力,引领交通单位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新时期交通单位文化建设的方向。

一、新形势下现代交通单位管理中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企业文化促进了交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逐渐激烈,交通单位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自身的各个方面,企业文化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现代交通单位文化更多的是将企业文化管理各方面的内容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树立交通单位的形象并展现企业的实力,从而推动交通单位更好的发展,也正因如此,企业文化在现代交通单位管理中凸显重要。大多数交通单位管理者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都会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状况,并明确交通单位的发展方向,通过对企业文化内容的不断调整和丰富,使企业文化发挥自身的作用,促进交通单位的发展,为交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文化提高了交通单位的综合竞争实力

企业文化作为交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能有效地提高交通单位的综合竞争实力。这是因为企业文化能够为交通单位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交通单位员工的个人素质会得到全面的提升,从而调动了交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交通单位员工的配合与合作能够有效地推进交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现代交通单位在不断地创新经营管理模式,以适应经济格局的发展,企业文化所创造的交通单位氛围,能够促进交通单位经营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提高了交通单位的综合竞争实力。交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未知和变数,只有将企业文化深入员工的内心,才会促使员工与交通单位风雨同舟,共创未来。因此,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交通单位管理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提升交通单位的综合竞争实力,为交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

3、企业文化增强了交通单位内部的凝聚力

企业文化来源于交通单位的经营实践,是在交通单位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无形文化资产。这种以自身价值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对现代交通单位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活理念发生了改变,已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文化需求成了当下人们生活追求的一大重点。交通单位通过文化管理创建文化传播平台,在满足员工需求的同时,获得了交通单位员工的认同感,使员工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的建设中,从而将交通单位多方面的力量全面融合,形成交通单位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交通单位的竞争实力,促进交通单位更好的发展。

4、企业文化提升了交通单位的管理水准

正因为企业文化能够提升交通单位内部的凝聚力,并调动了员工的主动积极性,这样就会发挥交通单位人才的力量,通过交通单位员工的参与,交通单位管理者能够全面地掌握交通单位的发展方向,根据企业当前的需求,不断地创新管理理念,从而提升交通单位的管理水准。与此同时,交通单位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员工为主体,从而挖掘出潜在的企业文化动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交通单位的经营管理。

二、企业文化在现代交通单位管理中的定位

1、企业文化是交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交通单位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只有形成交通单位自身文化,才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作为现代交通单位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是交通单位核心竞争力形成与有效提升的基础条件。在交通单位管理中,必须进行企业文化专业机构的设置,以此对交通单位精神、价值观等进行全面总结、提升与创新,并与交通单位主体工作、发展战略相结合,进行交通单位特色文化的建立。同时应对交通单位员工诚信度加以重视,提升员工的服务态度与工作效率,为交通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2、企业文化是交通单位发展的精神动力

作为现代交通单位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文化是交通单位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在交通单位管理中重视企业文化、对文化充分利用,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实现交通单位经济效益最大化。特别是在建立现代交通单位制度的过程中,应以企业文化为前提,提高员工思想政治意识。

3、企业文化是交通单位发展的方向

在现代交通单位发展中企业文化具有目标导向作用,是现代交通单位发展的方向。在交通单位长期生产经营中,企业文化可以引导交通单位更好地发展,特别是在企业文化氛围营造中,应重视交通单位目标。企业文化内的价值理念、行为准则等应与交通单位战略目标具有统一性,在交通单位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交通单位长远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具有强烈的目标导向作用,在价值取向方面对员工具有极大的影响。

4、企业文化是交通单位品牌构建的主要载体

作为交通单位品牌形象构建的主要因素,企业文化是在交通单位品牌展示与形象塑造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交通单位经济实力的重要表现。企业品牌是交通单位凝聚力产生的主要条件,通过企业文化的推动,可对员工积极性与创造能力进行最大限度地激发,是交通单位经济实力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文化和交通单位经济实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树立交通单位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价值的实现是时间积累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沉淀的途径,是交通单位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交通单位灵魂与精神的支柱,企业文化是交通单位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精神与凝聚力。在市场经济竞争中,交通单位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并将其作为交通单位发展的核心任务,实现交通单位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俊山,刘俊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交通企业文化篇4

关键词:政工;交通企业;管理;作用;方法

前言: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企业的管理工作,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发挥政工在交通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方法,提高交通企业管理工作的效率,是交通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交通企业只有结合自身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实际状况,合理的制定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策略,在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同时,才能为企业的发展赢得更好的机遇。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国共产党发展的优良传统,企业思想政治个的发展,更是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政工在交通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方法探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企业必须充分重视这一事项。

一、目前交通企业管理中政工工作的状况

近年来,交通企业管理中各级员工的政治思想意识不稳定,出现多样化趋势,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政治工作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交通企业管理也很重视这一问题。当时,综合当前交通企业政工工作的实际状况可知,其发展的水平并不乐观,甚至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已经逐渐影响了其自身的正常发展。其中,政工制度不够完善,职工参与热情不够、对政治工作认识不够充分等问题非常明显。为了进一步发挥政工在交通企业管理中作用,重视其有效工作方法的探究,成为了交通企业管理工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发挥政工在交通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方法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

在发挥政工在交通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方法探究工作中发现,加强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是有效促进政治工作在交通企业管理工作中开展的策略之一。在交通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可以使企业职工更加安心的参与工作,并积极的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与规定的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促进交通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在交通企业的管理工作中,重视加强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非常重要。

(二)在企业文化理念中加强政工工作

在交通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企业文化理念中加强政工工作,并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策略,切实的落实到具体的工作环节,对于提高企业自身发展的经济效益非常重要。在企业文化理念中加强政工工作,不但可以促使企业职工更好的了解企业文化、接受企业文化,也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促使其更加努力的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因此,在企业文化理念中加强政工工作这一策略的实施,对于发挥政工在交通企业管理中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对员工的帮扶,提高实际效果

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帮扶,提高实际效果,也是发挥政工在交通企业管理中作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加强对员工的帮扶,提高实际效果,让职工感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温暖,可以更好的促进职工进行高效的工作。加强对员工的帮扶,提高实际效果,有利于企业及时的发现职工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解决,使职工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工作,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因此,重视加强对员工的帮扶,提高实际效果也很重要。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交通企业管理工作中,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内容的实施,是基于实际工作中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实际问题,以企业经营发展为中心,深入的发展政治思想工作。此项工作,将广大的党员与职工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可以积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从交通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全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使交通企业能够快速的适应市场经济中的激励竞争,更好的保持良好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重视政工在交通企业管理中作用,并积极探究实施其内容的有效对策,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林,张薇,段铁铮等.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运行评价体系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12,27(12):40-41.

[2]姜琦.新形势下交通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探索[J].交通企业管理,2012,27(11):31-32.

[3]李蔚.浅论在“五商中交”战略引领下做好企业政工队伍建设[J].东方企业文化,2014,(13):78-79.

交通企业文化篇5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属于企业的文化,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企业管理已经从指令性管理逐渐向人性管理转变。企业文化由于其显著的激励和约束功能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文化是一种特殊的“黏合剂”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而树立形成的,被职工认为有效,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被职工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是一种特殊的“黏合剂”,能够与时俱进,不断修正完善企业理念和价值观念,用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把企业管理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拓宽管理渠道,弥补过去形式单调的不足,克服与生产经营“两张皮”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管理。

自2010年开始,交运集团顺应市场号召,开始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另一方面结合实际不断创新企业文化。这些改革促使交运集团实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有大型交通产业集团。

作为“老牌”国有企业,交运集团具备深厚的企业管理基础,同时交运集团也全面融合“情感”、“温馨”和“家园”等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交运文化。纵观交运集团的发展,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上的全面切入在交运集团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企业文化包含了企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可以划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不同层次。深层的“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精髓,也是变化最小的部分。创新国有企业管理要进入企业文化建设进程中,选择有效的切入点,才能发挥企业文化的独特作用。

“物质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加强企业品牌管理。“物质文化”是企业“管理和服务”的品质表现。交运集团在日常工作中大力倡导品牌建设工作,打造以“情满旅途”和“温馨巴士”为龙头的交运“品牌集群”模式,做到了品牌创建与管理服务同步抓。

“行为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加速职工服务理念的转化。交运集团的企业文化宣扬务实观念,要求员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通过培养员工不讲空话,不做表面文章的行为文化,促进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创新,也促进交运集团系列务实步伐的迈进。例如,携手国家电网推进新能源领域拓展;投入LnG新能源自卸车,助力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民生;吸引城乡公交、校车、出租车、旅游车、通勤班车等社会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品牌集聚等。

“制度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细化、完善制度管理。交运集团不断完善规范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党群工作考核制度,让职工有场所、有部门、有时间表达对企业发展的想法和诉求,并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程序化,使得党务及群众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先后荣获中国品牌500强、交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今年又成为2014全国道路综合运输系统唯一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单位。

“精神文化”层面的切入点是突出政工工作的重要性。精神文明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凝聚职工人心的一面旗帜。企业管理要结合企业文化,就要把企业精神文明的塑造作为中心环节,在企业精神文明的提炼、宣传、教育、辐射、凝聚上下功夫,使企业文化和思想工作共同成为深入人心推动发展的动力。近几年,交运集团注重企业精神文明的提炼与再创新,打造“交运之情”公益品牌,设立“爱心基金”,资助特殊情况的旅客回家,建立“爱心驿站”,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等暖心服务,在创新中推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

交通企业文化篇6

关键词:交职院校;职业文化;校园文化;融合

基金项目:2013-2014湖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编号G2013C3

1交通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园文化定位是属于学校定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应该要服务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研究人员在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征阐述时认为:由于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定位、生源层次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一般校园文化的共性之外,还具有应用性、职业选定性、特色性、行业指向性、文化地域性等个性特征,正是基于这种共性和个性差异,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首要的事情就是做好本校校园文化定位。

交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态,是交通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具有本行业特色的企业精神和管理理念,是企业职工普遍认可的价值观、道德观及其行为规范的总和。[1]它包括了蕴含交通运输行业核心价值观和体现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现交通发展战略目标、职业理念及企业发展目标的制度文化;体现交通企业外在形象的物质文化。

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与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发展要求是一致的。实现校园文化与交通文化的快速对接,构建具有独特魅力和个性的校园文化,更好地实现交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才具有吸引交通企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力。构建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必须把交通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价值观念的标准等,具体表现在校园文化的构建上,并通过知识、观念、社会关系、活动等形态、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灌输、启发、示范和陶冶,使其思想观念、道德伦理、专业学习、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各个方面都符合交通运输行业的需要,这对毕业生成才立业具有深远意义。

2交通行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交通企业种类繁多,涉及到社会生活中一个关键的领域就是“行”。交通文化就是人类为了克服时间和距离障碍开展社会性活动时外化于交通的期望。这种期望具有先进性、超前性、开放性、大众性、公平性等特点。因此,作为“校企文化熔炉”的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体现以上特性。

(1)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多气势恢宏的交通设施相继建成,这一点反映在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总体规划中,就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在精神凝练、学院规划、学院管理和学院教职工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校训、校名的书写等方面都要体现,要体现出雄浑大气的一面;

(2)交通发展的实践始终吸收和体现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包括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等的优秀科技文化成果。因此,一直以来,交通运输行业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创新、推广,把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创新看作是能否实现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大事来抓。这一点体现在交通高职院校,就是指在长期发展历史中积淀形成的核心价值观,这是灵魂和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很好地传承下去。同时,文化创新是永无止境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应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为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交通高职院校精神,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多层面、多角度展开,既要做好交通知识的传承,还要站在科技前沿,及时把握交通科技时代精神及要领,不断发挥学院科研优势,营造学科技、用科技、创科技的浓厚氛围,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执行规范与张扬个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3)交通运输行业是基础行业、先行行业,处于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纽带作用。交通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处于校园文化的表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优美的校园基础设施能给人舒畅、自然、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几年来,各地的交通高职院校都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新校区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伊始,交通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硬件的投入、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浅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这是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忽视。因此,要有好的硬件规划,在追求实用、技术价值含量高的同时,还要力求体现建筑设施的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造型式样等的发展趋势和美感,用必要的超前意识、战略性的眼光、领先时代的发展观、高于现实的标准严格要求各项设施建设,这样才能赶得上时代对建筑的审美需求,才能形成良好、优美的校园环境。

(4)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校园活动的丰富性、多彩性上下功夫。通过交通参与者的参与,渗透到每一个交通参与者身上,使其具有明显的广泛性和大众性特征。这一点体现在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校园活动策划的新颖性和参与者的广泛性上做出努力。交通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要保障交通消费者获得公平的消费权益和消费民主。在交通高职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在政务公开、决策民主以及关注弱小群体上有所体现。不同的交通方式在运行组织和人员配置上有明显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的交通文化。所以,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既要考虑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交通特色的文化,又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突出特色中的特色,如主要以公路桥梁、汽车运用、物流管理、交通信息化等专业群为主的学校,可以着重打造“道桥文化”、“汽车文化”、“物流文化”等板块,并将它们有机融合,以形成交通高职院校园文化的多样性特征。

3突出行业特色,建设交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

(1)引进交通文化元素,建设环境优美的交通高职院校校园。交通高职院校学生是准“交通人”,其在全面接受交通文化前需要一个适应性的平台。在硬件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如校园建筑设施方面应据其教学功能注入更多的交通文化内涵,如在气势、外观、颜色、校标、校徽、胸卡、校服、校园网、宣传栏、指示牌、信封、稿纸、交通工具上的标识、命名、名人画像、雕塑、园艺等都应力求注入有别于普通高校、其他高职院校风格的要素,从而体现出含有丰富的交通内涵的校园文化特色;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布置、仿真模拟方面也要体现交通文化色彩,通过引导,使学生从课堂学习到业余学习的侧重点上,从校内学习到社会调查及毕业设计上,都以交通为核心,将交通特色融入其整个学习生涯。

(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改革为抓手,搭建与交通文化对接的平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而实施这个模式的关键因素在于人。首先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每年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到交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交通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交通企业管理和文化引入到课堂,更好地按照交通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交通企业文化的熏陶,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其次,加强和一些交通企业联合办学,使企业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办学的具体事务中来,能有效地保障教学内容与交通社会的需求同

步。再次,要发挥行业资源优势。如聘请交通企业专家、知名人士、技术能手参与教学改革;定期邀请交通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交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调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交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实训教育;组织学生到交通企业参观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等。学生在领略到交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认识,为顺利实现由学生到“交通人”的角色转换打下基础。

(3)把握交通运输行业的职业特点,加强准“交通人”职业素质培养。不同行业对职业素养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交通人的职业素养有交通运输行业的特色。因此,针对行业的职业特点,培养良好的“交通人”职业素质对交通高职院校学生影响深远。因此,教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通过入学教育、毕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实际的长期教育、专业实训课教育、实习动员教育等各教学环节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养成。此外还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辅助教育,如开展主题班会、专业技能比赛尤其是集体项目比赛,聘请事业成就突出的校友回校“现身说法”,以及社会实践等活动。

(4)以各类创新活动、技能竞赛为载体,凸显具有交通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定期举行与交通运输行业特色接轨的大型科技文化节、艺术文化节和各类各项灵活多样的、健康有益的科技、文化活动。如举办桥梁文化周、汽车文化周、物流文化周、演讲辩论会时,要求其内容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现状。这对提高学生对交通问题的认识水平,促进学生和整个交通系统融为一体,进而自觉关注交通现实的发展,提高学生对交通问题的兴趣和解决交通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将会有显著成效。另外,作为交通高等职业院校,还要注意活动与技能竞赛的高等层次性,要不断采取措施,使学生从原来比较单一的文体活动逐步倾向技能型活动,且每年活动都要有所创新,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如包含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测量大赛、CaD大赛、信息检索大赛、模型制作大赛、桥梁结构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养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学院的学风、校风建设,进一步凸显具有交通特色的校园文化。

(5)开展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培训,实现师生人生价值,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的人文性。交通高职院校也要把交通运输类专业群为主的资格考试和技能培训作为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增加美誉的主攻点。考取有关公路桥梁、试验检测、汽车维修等方面的各类资格证书和参加有关机电动车或船舶驾驶技术培训应成为师生员工业余时间的努力方向。尤其要注意为师生从事交通运输行业各职业做好准备,为学生就业和将来师生职业转换创造条件,尽可能多的开放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试,为师生获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创造良好条件,使师生有过硬的交通专业素质、较高的交通专业热情,有成就感,带动校园文化的人文性氛围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振福.交通文化及其生态机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37.

[2]傅新平.论交通文化中的几个重要特征[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97-700.

[3]闵春发.高校应特别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9-2-23(2).

[4]刘波.高职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

交通企业文化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经济学;思考

企业文化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意识形态。它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企业管理界,随后迅速地风靡世界。一般来说,由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模糊和内容繁杂,在传统“经济学帝国”里是不考虑企业文化的。然而,随着新时期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所具有的原生性的决定作用的日益显现,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尝试这一新的领域。本文试从经济学的

角度审视企业文化对企业经济所做出的贡献。

一、企业文化纳入经济学思考的理论基础

(一)Kreps的企业文化“焦点”假说

Kreps是较早地对企业文化进行经济学思考的人,他于1990年从经济学视野分析了企业文化的本质。在他的模型中,企业文化被看作是一种指令(directive),这种指令的作用是为人们提供行动的依据。Kreps使用“焦点”假说(Focalpoint),即当参与人之间没有正式的信息交流时,他们存在于其中的“环境”往往可以提供某种暗示使得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各自的条件相称的策略(“焦点”),从而达到均衡。Kreps认为这样的“环境”对公司的经营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而言,企业作为人们合作的“场所”不可能把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都写进契约中,而为了使增进福利的帕累托最优解更容易出现,公司需要某种“文化”,即决策环境,使人们可以在不确定性情况下轻松地找到决策的“焦点”。企业文化作为指令可以形成一种默契和微妙的暗示,帮助人们容易地找到决策的“焦点”,从而减少人们选择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倾向。这里的“焦点”即一种“共享的价值观”(Sharedvalue),也就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

(二)诺思的文化“资本存货”理论

2000年诺思考察到了意识形态和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文化不仅是不同种知识的混合,还包含对行为标准的价值判定,行为标准(社会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被用来解决交换问题。在所有的社会里,都有一种非正式框架构建人类的相互作用,这种框架是基本的“资本存货”,是为人们更节约更快速地行事而储备的。

文化作为秩序的伦理基础,是一种“意识形态”,从经济发展史来看“意识形态是人力资本”、“个人意识形态的信念强,说明他的意识形态资本大。”组织内部的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组织资本”,文化作为一组“通过教育和模仿而传承下来的行为习惯”,对于各种制度安排的成本产生影响。一定的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是减少经济秩序交易费用的重要制度基础,更重要的是它对经济主体创新和进取精神的推动,具有和产权界定匹敌的巨大作用。

(三)戴维・贝赞可的观点

美国的戴维・贝赞可等在《公司战略经济学》提到:“公司文化是指企业成员中共有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的集合体,他影响着雇员个人的偏好与行为。”这是“一个更易操作的观点,它也符合考察文化的经济含义的目的,是文化代表了企业内的行为指针,它们不能由契约明确下来,但却制约和规范着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从戴维・贝赞可的观点可以认识到,作为特定价值观体系的企业文化一旦被企业中的人们所认同,就会转化成一种心理合约、一种经济资源和一种独特能力,即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经济性质。

二、企业文化与交易费用的经济思考

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从此概念出发,科斯“成功地把企业和交易费用相联系”来说明“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

企业的存在是因各生产要素产权主体为获取一定的收益,在成本最小化(或是交易费用最小化)条件下,通过签订合约让渡部分产权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要增长,要具有竞争优势,就必须减少交易费用。换言之,企业是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形式。在降低企业交易费用方面,企业文化起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一)企业文化为企业节约外部交易费用

企业是一种人与人的交易关系,企业在外部要完成与顾客的交易,这里的顾客包括购买企业产品的消费者,还有供应商、竞争者、银行、合作者、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等。那么,企业文化是如何为企业节约外部交易费用的呢?

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生名牌效应,博得消费者的信任,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使越来越多的人来购买产品,从中企业可节省大量的宣传推广费用,在产品丰裕的时代为企业赢利提供了有利的支持;第二,优秀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可帮助企业获得比较优势,节省“商战费用”,增加企业利润;第三,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可赢得供应商和合作者的信任,从而降低谈判和交易成本;第四,优秀的企业文化容易获得新闻媒体的青睐,无直接费用支出的新闻倍增效应,节约了广告、公关等多项支出,同时,又积聚了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最终转化为经济效益;第五,优秀的企业文化可帮助企业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赖和支持,能较容易地获得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从而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实力,最终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获得可持续发展,这点对民营企业启示不少。

那就是说,企业在外部交易中,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使其精神和形象价值显现,能在顾客中产生极大地的影响,创造极大的价值,这种非物质易所创造的物质性结果,从投入―产出上和持续发展上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经济学意义。

(二)企业文化为企业节约内部交易费用

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主要是指企业用于计量、监督、组织、协调以及为实施上述活动所耗费的费用。企业作为一种制度存在,必须利用好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内部的交易费用(管理成本),而费用的大小与企业文化直接相关。因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的价值指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工作群体,可以换得产权界定、监督、遵从的费用的减少,即管理成本的降低。在企业内部交易中,企业文化通过满足员工的非物质性需求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成本,促进交易实现。

作为企业凝聚力的“心理胶水”,企业文化以价值观共识为手段,不但节约大量的管理成本,而且能较好地促进企业与员工的交易并有力地提高交易效率。关于此观点,阿尔钦、德姆塞茨在其《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一文中做了这样的阐述: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团队生产的意义在于多项投入在一起合作生产得出的产出要大于各项投入在分别生产的产出之和。然而,在团队生产中,参与合作的队员的边际产出并不是可以直接和分别地观察到的。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及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团队成员会出现搭便车或偷懒的行为,企业员工没有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为了减少并抑制这种机会主义倾向,企业不得不花费成本来进行计量和监督,但有时这种计量和监督的成本是很高的。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在经营中的一种“团队精神”,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能有效制约生产中的偷懒问题等道德风险,实现“团队生产”、“联合生产”的高效率。

三、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经济思考

企业文化为企业节约交易费用的同时,对企业的经营业绩有何影响呢?基于这点,哈佛大学的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于1978年8月至1991年1月间进行的一系列调查研究。

在他们的专著《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1997)一书中,他们揭示出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假定a为重视企业文化因素特征(消费者、股东、员工)的企业,B为不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在长达11年的考察期中,约翰・科特与詹姆斯・赫斯克特得到了下面这组数据:a总收入平均增长682%,B则仅达166%;a企业员工增长前者为282%,B为166%;a公司股票价格增长901%,B为74%;a公司净收入增长为756%,B仅为1%。现实中,一些经营业绩较好的企业如海尔、联想、同仁堂、华为等无不得益于自己良好的企业文化。

四、企业文化与企业竞争力的经济思考

《竞争力经济学》一书有这样评说:“企业的绩效更取决于在长期市场竞争中所发展起来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是由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等不可测因素决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在2003年曾说过,研究竞争力问题,深入到企业核心能力的层面时,如果不把组织学习、知识、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之类的因素考虑进去,经济学就更难有任何有说服力的解释了。

企业文化是无形资产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而当前世界上单项资产估价最高的是无形资产,经济技术寿命最长的是无形资产,以无形资产增值来增强企业竞争力,以“无形”胜“有形”已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重一般为50%―70%,而在中国,即使是较好的一些企业无形资产占企业资产的比重仅为30%,这也许是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的症结所在。

企业文化是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砝码之一。据估算,企业文化以无形化有形,可直接带来22倍经济绩效,如海尔集团在企业兼并中,不用资金投入,而是通过传播和输出海尔文化等方式,“吃休克鱼”成功地盘活了数十亿资产,创造了非凡的经济绩效,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海尔优秀的企业文化帮助海尔树立了企业形象,而良好的企业形象可为企业获得高额的收益。据国际设计协会统计数字显示,企业形象策划中每投入1美元,就可以获得227美元的回报。在21世纪的今天,企业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形象力的导向,企业Ci通过企业信息增值功能,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品牌文化的核心内涵,现实中,品牌文化的经济效益也是很可观的。据美国有关机构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市场领导品牌的平均获利率为第二品牌的4倍,而在英国高达6倍。遇到市场不景气或价格大战时,品牌通常能表现出极大的活力。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许多品牌都以高价作资,直接带给所属企业高额的经济效益。因此,作为无形资产的企业文化,通过品牌评估与交易、通过市场营销力的提升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从而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经济学意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企业文化建设,由于企业是市场交易的产物,而企业文化又是从企业诞生之日就自发于企业之中且不易改变。这种企业文化的“自组织”现象融合了市场交换的种种信息、价值取向、经营理念、资源配置的方式,在企业自身需求和市场需求双重需求引导下,形成了企业的文化特征――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存在的经济学意义在于能够在企业对占有的资源进行配置时,在广大企业员工对公平和效率何者放在第一位时,用宽容与理解的心态认同企业的总体目标,自觉协调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以凝聚员工的力量,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增强领导者的管理效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为生产更多的利润提供有力的保证。

六、结束语

企业文化这种经济资源,通过价值观的整合来指导人们的行动,减少企业内外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使企业的产出远远大于投入,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应努力加强优秀文化建设,提升企业价值。虽然,企业文化建设要投入资金和时间,但由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稳定性,一旦整合,建立了较好的文化,其覆盖的时空将更久远,具有可持续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为社会带来更大的福利。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李燕燕.经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J].企业活力,2005(9).

3、张志鹏,王仕军.企业文化从管理学走进经济学[J].经济理论,2005(4).

4、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著.公司战略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忠义.企业文化的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4(8).

6、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华夏出版社,1997.

交通企业文化篇8

1.1良好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能帮助实现企业目标本人认为,增强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的意义在于为员工创造一个文明祥和、健康有爱、团结协作的人际环境,让企业人际关系和谐友爱:上级下级员工坦诚相对、和睦共处;同级员工感情融洽、配合默契,全体员工为企业利益与荣誉奋发工作,同心同德、同舟共济,消除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障碍,加快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1.2良好的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能提高企业效益企业内部人际关系与员工文化程度、生活经历、企业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若能通过有效途径增强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则可全面激发企业整体效应,让员工心情舒畅、相互协作、团结友爱、互助互爱,保证企业各项工作不断获取新成效,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知,处理好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对企业发展影响甚大。

2.加强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的有效技巧

2.1情感沟通技巧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不良情绪和感觉除了会对员工工作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还会阻碍员工生产能力的发挥。相反,员工拥有良好工作情绪就能激发工作潜能,间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情感沟通能有效维持企业内部良好的人际工作环境,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情感沟通效果除了受沟通信息内容影响,还受环境条件影响。因此,在不同情况下,企业内部人员要通过不同沟通技巧、利用不同沟通方式,把握时机进行情感沟通交流。为营造良好的企业团队气氛,本人在企业的情感沟通上多作努力,积极鼓励员工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多举办生日聚会、部门聚餐、部门联谊、旅游等活动,同时定期开展体育活动和各类竞赛。通过这一强有力的情感沟通,既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促进情感交流的机会,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增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而且,本企业还创办企业内部短报期刊,及时与员工分享企业资讯,报道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做好企业员工间情感交流工作。

2.2业务信息沟通技巧企业内部管理每时每刻都发生操作性业务信息沟通,它是企业员工对自己怎么工作、应该如何工作及目前工作情况的沟通交流,所以说业务信息沟通是企业的基础沟通。要想确保企业得以正常运作,必须依靠有效的业务信息沟通维持,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做好企业业务信息沟通工作,确保企业内部人际关系和谐稳定。目前,社会企业业务信息沟通的主要形式是上级对下级下达指令,并通过一定的培训开展、操作指导来完成业务信息沟通。本企业在进行业务信息沟通时,加入了口头传达、双向沟通、非正式沟通等形式,如企业内部会定期开展员工工作座谈会、工作经验分享会、工作恳谈会等,会议上要求企业员工互相介绍各自从事的工作或业务情况,共同分享先进的工作经验;同时,企业还设立优化建议奖,针对企业员工对企业状况所提建议的实施成效,给予不同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且成为员工参与管理工作的有效沟通途径。

2.3战略决策沟通技巧战略决策是最能体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的内容,企业除了在战略决策时需要大量交流,在战略决策后也要沟通交流,即详细解释战略决策内容与意义,并将策略转化为企业所有部门、员工及所有战略决策执行者都能清晰理解的企业业务信息。唯有企业战略决策信息在企业员工中深入传达,被企业所有执行者透彻理解体会后,才能确保战略决策执行力的真实可靠性。当前企业战略决策业务信息沟通多利用通告方式传达,企业还增加了杂志、广播、内部网页网站等多种手段转达战略决策业务信息;其次,本企业还举办“与总经理对话”活动,通过沟通交谈、信息留言等形式让总经理向企业员工亲自解释战略决策、让企业员工更深入地领会战略决策内涵;而且,本企业还积极开展组织培训工作,帮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的业务发展计划,确保企业战略沟通的深入性;另一方,企业还定期组织开展研讨会,大力邀请企业各部门、各层次员工参与,让员工根据自己工作经验、工作体会阐述企业战略决策的意义,企业管理人员还在研讨会中积极引导,真正实现企业战略决策深入人心。

2.4制度沟通技巧为立足于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满足企业发展的动态变化,企业制度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深入沟通人际关系。制度沟通严谨认真,其目标是保证企业员工人人知道相关信息内容,并为信息要求服务。因此,本企业在进行制度沟通时,多利用通告颁布、邮件传阅及互联网沟通形式,以确保制度沟通的准确性,保证企业信息及时传达,人人都能理解信息内容。此外,为确保企业通告能及时执行,本企业在制度沟通中增加人性化因素,即通过企业各级部门管理人员“零距离”沟通交流、资深员工或部门各级主管制度分享交流等活动,将企业制度内容清晰解释给各个基层员工,提高企业员工对制度的认识与理解,并加以逐步落实。

2.5企业文化沟通技巧企业文化除了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更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它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在企业文化的感染下,企业员工的个性会逐步得到同化和改造,使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更为轻松简易。为更好地让企业员工体会到本企业的文化精髓,企业采用众多形式让员工感悟企业文化,深入领会企业文化的精华所在。如本企业积极开展“导师带徒”活动,让新员工初到企业时,安排企业资深老员工带领员工熟悉企业运作,透彻解释企业文化,让员工深入感悟企业文化。其次,本企业还会联合工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种非正式文化沟通活动,让员工在竞赛中深刻体会到企业文化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树立共同为企业服务的精神;此外,本企业还会在特殊纪念日、教育意义日举办企业文化交流会,让员工重温企业价值观、了解企业历史与管理理念,让企业文化在员工脑海中具体化;另一方面,本企业还实施专项文化培训、员工委员会等沟通方式,全面保证企业内部人际关系沟通顺畅。

3.结束语

交通企业文化篇9

关键词:

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营销环境;分析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3703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交通运输部相关政策、规划的正确引导和各级运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信息化的发展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和提高。随着信息化应用逐步覆盖和深入到客运、货运、维修、驾培、执法、安全等业务领域,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得到加强和重视。作为一个存在高成长性的行业,如何在事企分离的大环境下继续发展,回避劣势、扬长优点、利用机会、应对威胁、解决问题,并且在下一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清晰定位,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本文拟通过运用内外部环境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其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1背景

随着国际社会信息化脚步的加快,世界经济已转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也有了长足发展。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在信息化大发展的环境中应运而生。企业在成立之初受到政府及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力支持,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市场上成立的信息化企业越来越多,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市场逐渐饱和,作为具有甘肃道路运输特色的信息化企业面临行业市场缩小,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转变企业营销策略。分析营销环境是制定企业营销策略的基础。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深入细致地对企业市场营销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才能准确而及时地把握消费者需求,才能认清本企业所处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扬长补短。

2信息化企业简介

2.1企业概述

信息化企业紧紧围绕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大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行业资源、技术能力和人才效率等方面的优势,迅速拓展行业信息化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领域,逐步发展成为集高新产品开发、软件、系统集成、公路机电集成以及安防为一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取得的资质及证书有:系统集成二级资质、高等级公路机电集成资质、安全防范一级资质、高新企业证书,信息公司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证书、火炬计划证书。

2.2主营业务

主要经营业务为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综合布线、监控对讲、数据接入、视频会议、办公室设备自动化、智能卡销售、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通信、监控、收费、综合系统工程、专业培训等。经过近10年的发展,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成果的积累,在主营业务资质方面取得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承包资质”。

2.3经营状况

经过近10年的发展,信息化企业的销售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全省,深入到高新产品开发、软件、系统集成、公路机电集成以及安防等领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但近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政企分开制度的推进,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缺乏完全推向市场后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以致所占市场份额逐年下降,销售额增长乏力,不仅传统业务遭遇增长瓶颈,而且由于未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经营模式,新业务发展出现困难,难以取得有效突破。

3外部环境分析

3.1宏观环境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是抢占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制高点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促进我国交通行业信息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自2010年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交通领域的发展规划,系统规划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道路交通领域的发展建设蓝图,主要包括《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等。“十二五”期间,随着公路、铁路、城轨、水路、航空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交通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必将加快其步伐,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以超过2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由此可见,未来几年我国交通信息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商机诱人。

经济环境(economic)。根据信息产业部报告中数据,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销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效益继续提高。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支柱产业。

社会与文化环境(Social&cultural)。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居民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对交通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运输信息化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时效性等的要求。

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在市场导向下得到明显调整,产业的投资结构开始从过去注重投资加工组装转向软件、网络、信息服务等领域拓展;从过去注重硬件转向加大对研究开发和计划的投入。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的更多的是来自于技术的不断更新的挑战和同行的激烈竞争。

3.2行业环境分析

该企业成立初衷是为了满足甘肃省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逐步形成智能交通系统,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为交通智能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保障。目前的智能交通才刚刚进入导入期。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了物联网智慧交通的地位,使智能交通受到政策的持续扶持。

从行业环境分析来看,由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原来只专注于道路运输信息化项目可转为面向整个智能交通的市场。

3.3顾客行为分析

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的主要客户是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的各行政事业单位及相关企业,顾客需求相对稳定,应归类于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体,这部分市场比较稳定,风险较小,了解顾客行为的成本较低。而要开拓更大的市场,则需要与相关行业,如:政府、公安、军队、教育等行业加强交流和沟通,了解这些行业的业务需求,了解对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偏好和态度。目前,这些行业在选择信息化产品时更注重国有信息化公司,认为国有信息化公司在技术和信誉上更有保障,因此,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在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

3.4供需关系分析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空间较大。“十二五”时期,甘肃省交通运输业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道路运输站场配套信息化建设、客运联网售票、移动稽查、道路运输物流平台、监测站综合服务系统等都需要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提供与项目相配备的各项信息化产品,因此,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拥有的不仅是社会的大市场,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潜力也很大。

4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也称企业的内部条件。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分析目的在于掌握企业历史和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它有助于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发挥企业的优势;同时避免企业的劣势,或采取积极的态度改进企业劣势,扬长避短,更有助于百战不殆。

4.1资源分析

公司营销资源主要涉及三部分:一是省道路运输管理行业范围内的所有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甘肃省道路运输管理行业是信息化企业的重要客户,因此,其涉及范围内的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企业较为稳定的项目;二是甘肃省交通系统所有机构。积极争取交通行业内各单位、企业的合作是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有利保障;三是社会各行业的建设项目,凭借企业资质以及企业全员社会关系所能获取的有价值项目信息。

4.2核心能力分析

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其科研与开发能力。科研与开发能力是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企业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科研成果与开发成果分析。企业已有的科研与开发成果是其能力的具体体现。如技术改造、新技术、新产品、专利以及商品化的程度,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

(2)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分析科研队伍的现状和趋势就是要了解他们是否有能力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是否有能力改进生产设备的生产工艺。该信息化企业虽设有专门的软件开发部门,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员无法满足科研和开发产品的需求,由于受企业体制制约,人员进出不能像完全市场的企业拥有自,因此,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障碍。

5Swot分析

5.1信息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尽管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企业在自主经营权的发挥上有所限制,但在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领域,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行业优势、网络基础设施方面:

(1)行业优势。企业自取得工信部颁发的《系统集成资质》之后,借助行业的优势,取得了2005年至2011年之间大部分甘肃省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项目建设经验,建立了多渠道的供应商合作体系,为企业发展,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网络基础优势。网络设备开放平台、基础网络设施比较完善。10年多来,自主开发建设了甘肃省运政信息系统、GpS监控系统、监控指挥系统、交通战备应急指挥系统等多个跨行业和部门的综合型社会公众平台,开发了《智能化信息系统》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建成了覆盖全省、以光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的基础数据接入、通信网等。同时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准备。

5.2信息化企业的竞争劣势

虽然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企业内部创新与发展的矛盾。长期形成的面向道路运输行业的职能化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模式,以及围绕企业自身发展所形成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已经呈现出与企业快速发展追求的不相适应,并逐步成为制约企业参与更广泛市场竞争的重要桎梏。

(2)服务方向的矛盾。为面向行业用户提供服务,信息化企业虽然拥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但这与大众化市场存在距离,设备利用率未达到峰值,导致设备的性能无法充分发挥。

5.3信息化企业面临的机会

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为我省信息化建设和通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信息化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主要表现为:

(1)高速公路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信息化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时期甘肃将重点推行“122攻坚计划”,即力争建成1圈(兰州南北绕城高速圈),打通2条重要通道瓶颈路段(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甘肃段、延安至九寨沟高速公路甘肃段),连通2条重要迂回线(乌鞘岭、六盘山高速迂回线)。根据规划,力争到2015年,全省建成和在建的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0公里以上,实现省会兰州与各市州政府驻地全部以高速公路连通。大量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的开工建设,会将公路信息化市场推向一个新高潮,必将为信息企业带来诸多参与公路机电项目的机会与挑战。

(2)政府大力推进智能交通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为甘肃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国家将重点围绕特大城市智能交通技术应用、高速公路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同时,国家将鼓励采用智能交通新技术,为新技术和新产品运用提供金融支持,形成智能交通产业;还将加强和加快智能交通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推进智能交通更需要加快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产业的支撑,信息化企业在政府大力推进智能交通的背景下,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系统集成市场潜力巨大。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消费层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尤其是甘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将大力推行信息化改革步伐,促进政府、行业的办公、政务等活动的信息化升级换代和业务的推陈出新,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

5.4信息化企业面临的威胁

任何事件的影响都是相对的,信息化企业在迎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系统集成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省内市场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信息企业长期欠缺的核心竞争力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

(2)信息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企业数量日益增多,规模迅速扩大。信息化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对手增多,同行业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而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拥有的只是交通运输系统的行业优势,并没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强劲对手分割行业利润,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和威胁。

对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的营销环境的分析,有利于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及时采取措施,科学把握未来新的经营机会可以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和差别利益或扭转所处的不利地位。当然,现实生活中,往往是机会与威胁并存,且可能相互转化。好的机会如没有把握住,优势就可能变成包袱、变成劣势,而威胁即不利因素也可能转化为有利因素,从而使企业获得新生。这里,关键在于要善于细致地分析市场营销环境,善于抓住机会,化解威胁,使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变化中谋稳定、在经营中创效益。

通过以上分析,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应充分利用面临的机会,发挥自身优势,在保持甘肃省交通运输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完善营销策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冲突企业发展瓶颈,在交通运输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中继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杨米沙.服务营销:环境、理念与策略[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7).

交通企业文化篇10

关键词:跨文化商务交际;社会文化情报;企业“走出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在国际层面的合作不断取得突破,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国家战略,开始积极“走出去”。企业国际化不断取得喜人成果的同时,企业层面国家意识、社会文化情报意识薄弱带来的跨文化交际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一些企业及员工跨文化沟通能力薄弱,英语或当地语言能力不足,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雇佣当地劳动力时也面临跨文化管理问题。

1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是在交际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在对交际能力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是使人有效运用语言的知识和实际上使用这些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使人能有效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1]。Canale和Swain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特定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强调避难点、简化表达,应付交际失误等策略技巧的应用[2];许力生[3]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语法能力和策略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目前,国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聚焦于语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如培养模式及模型[4-6]、培养策略[7-8]、测评体系[9]等。比如,王立非认为外语教学中对于交际策略的运用原则应为既不完全依赖交际策略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不完全排斥交际策略在外语教学中的使用。比如,代礼胜[5]认为对跨文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为树立“超越文化”的意识,形成“相互适应”的理念,以克服思维定式。跨文化商务交际指围绕跨文化商务活动进行的沟通[7]。目前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也集中在教育板块,比如,柳超建[11]在提出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及路径。截至目前,鲜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研究,更未见有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企业层面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进行的实证研究。

2社会文化情报

能够被五官所感知的即为信息[13],当信息被接收者用来做出某种判定、判断或决策的时候,信息就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情报,即信息经过分析、综合、解读和评估,被用来减少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佳答案,经历这一过程后,信息便转化为了情报[14]。根据蒋飞、郭继荣和王宁武[15]提出的社会文化情报框架,全方位的社会文化信息包括静态和动态两方面信息,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与族群、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五种静态信息和社会热点、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三种动态信息。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跨文化商务交际,根据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特点,笔者将动态部分调整为行业信息,即目标国家或地区的行业需求、行业问题和行业热点。

3企业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社会文化情报意识与能力案例

在实际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中,每个行业、每个企业面对的情况不尽相同,市场也随时发生变化,故而企业和员工在应对具体情况时也应该因地制宜,在分析实际情况后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措施。当然,能进行有效分析的前提是“走出去”和准备“走出去”的企业具备社会文化情报意识。本文拟从社会文化角度切入,以湖南某车企参加iaa展会(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博览会)使用的《意向客户问卷调查表》(下称“调研表”)为语料,对应《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社会文化情报意识内涵框架》分析企业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会文化情报意识与能力,同时试解答“在跨文化商务交际中如何进行社会文化信息搜集?”。该调研表使用英文进行表述,共计四部分,分别为:市场背景(marketBackground)、项目基本情况(Basicinformationoftheprogram)、车辆运营环境(Vehicleoperatingenvironment)、所需产品情况(product)。具体每项与《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社会文化情报意识内涵框架》对应情况为:(1)社会结构调研政治经济环境,车辆总保有量、政府结构,进口关税、气候与温度、应用环境等;(2)风俗与习惯调研车辆认证及应用标准;(3)行为方式调研驾驶习惯(左、右舵),采购车辆是否需要招标;(4)价值观念调研现有车辆品牌和类型,项目的驱动力,其中驱动力主要调研项目的初衷,例如电动车采购是为了促进环保抑或是为了节约成本等;(5)行业需求调研车辆使用地点、项目采购数量、期待的合作方式、日运营里程、最长线路长度、线路最大坡度、产品类型、最高速度;车长、载客量及座位数、动力类型、系统产品认证需求;(6)行业热点调研竞争对手、资金来源;(7)行业问题调研车辆法定使用年限、进口方式与关税。从调研表内容可知,该表覆盖了《跨文化商务交际中的社会文化情报意识内涵框架》中除“宗教与族群”项外的所有方面,可以支持企业了解潜在市场的政治、经济、文化、行业等具体情况,帮助企业判断该市场或项目与己方能力和期望的匹配度以决策是否具有持续跟进的价值,这样一来,这些社会文化信息就转变成为社会文化情报。比如,当地车辆是左舵或右舵,使用什么样的法规,车辆的法定使用寿命等信息,能准确地帮助企业定位已有车辆与当地市场要求的匹配程度,判断后续沟通是否存在跨文化的“相互适应”[5]可能性。反过来说,在车辆行业想拓展一个市场,跟进一个项目,这些基本的信息调研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跨文化商务交际的最终目的始终是在消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发展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融合[16]。当然搜集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书面搜集也可以是口头咨询,也可通过网络查找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宗教和族群信息是可以通过网络找到的,这一话题在某些地区或民族是敏感话题,需要在会谈或沟通中回避。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这种搜集的意识及将信息“情报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