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供给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23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篇1

基于2001年1月至2015年8月的月度数据,运用模型实证分析了货币供给剪刀差、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剪刀差的扩大在短期促进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增长,长期则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增长,却有利于虚拟经济的增长,从进而加剧“脱实向虚”。进一步分析发现,只有在金融结构优化和适时提高无风险利率即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整和虚拟经济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实体经济增长。

[关键词]

货币供给剪刀差;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货币政策对发展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变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货币政策的灵活调整与其他措施的协同跟进可以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从而促进实体经济增长。金融危机中美国所暴露的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引致的系统性风险扩散和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与中国货币政策在新常态下逐渐暴露出的金融资源扭曲配置所引致的经济发展失衡和“脱实向虚”问题反映了货币政策、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本文将引入货币供给剪刀差和虚拟经济规模变动来分析货币供给剪刀差、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加入若干控制变量,进一步分析货币政策变化、虚拟经济规模变动等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从而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促进实体经济增长提供具体路径选择。

一、实证分析

用VaR模型检验变量之间关系,以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货币政策变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VaR模型的建立和检验1.变量时间段选择:2001年1月~2015年8月。2.变量选择和处理实体经济增速: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代表实体经济增速。虚拟经济相对规模:主要包括证券和房地产交易等形成的交易规模。货币供给剪刀差:主要是指广义货币供给和狭义货币供给之差,二者之差形成的剪刀差可能扩大,也可能随着货币政策变化而缩小,甚至出现负数,诸多学者会用此变量来表示货币政策变动;m2′为广义货币供给增速,m1′为狭义货币供给增速,m1=流通中现金+企业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货币供给剪刀差=m2′-m1′,用货币供给增速之差来表示货币政策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3.模型平稳性和单位根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关系到VaR模型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可靠程度,因此建立VaR模型之前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变量aDF检验t值均符合条件,变量一阶差分后是平稳的,因此可以建立VaR模型。滞后期一般选择6个月,为减少自由度损失和参数估计质量问题,滞后期5个判断标准(LR,Fpe,aiC,SC和HQ)均指示滞后期为2即建立VaR(2)最合适。后进行单位根检验,可知VaR模型符合稳定性要求,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Xn与m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即货币剪刀差扩大可能助推虚拟经济扩张,虚拟经济扩张可能诱使货币当局实施更宽松货币政策,增加m2供给从而加大货币剪刀差;Xn和in之间不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发展失衡和虚拟经济偏离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促进作用不显著;m与in存在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剪刀差扩大是实体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增长不是货币供给剪刀差的Granger因果关系,表明货币供给增加会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政府意识到原有货币供给变化对经济增速的影响有限,转而采取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脉冲响应分析:Granger因果关系仅说明变量之间是否有助于相互解释。为进一步验证变量之间关系,做脉冲响应分析,以判断变量在受到意外冲击时一个变量对其余变量的变动方向和反应程度。货币剪刀差扩大增加市场总的货币供给,缓解实体经济流动性紧张,短期内促进实体经济增长;长期内,剪刀差扩大的负面效应逐渐增加,在经历一定波动后,负面效果逐渐加大;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增长一段时间后,随着实体经济增速放缓和虚拟经济内部投机成分和资产价格的增加,虚拟经济发展逐渐偏离实体经济发展,“脱实向虚”加速,实体经济发展受到更大抑制;剪刀差的扩大对虚拟经济的影响开始由正面向负面转变。政府可能意识到货币政策中存在缺陷,于是对货币政策做局部调整,从而优化货币政策作用方向和路径,减弱原有货币政策对虚拟经济过度助推的效果。

(二)进一步讨论分析货币供给剪刀差、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存在密切的动态变化关系,考虑三变量关系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在此加入若干其他变量来进一步实证分析货币政策变化和虚拟经济发展规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首先,选择相关变量并建立基准模型;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主要影响因素。向量中部分自变量的特殊处理:贸易开放度和政府规模中的月度GDp以年度GDp除以12来代替,贸易开放度、政府规模和金融结构借鉴(彭俞超2015);无风险收益率为以两市债券为基准,将月度数据转化为年化收益率,无风险利率是市场金融资源配置的基准价格;股票市场波动率以流通市值加权市场月换手率为代表,股市波动率借鉴王元雄,张春强和何捷(2015);Roe数据有缺省,缺省数据以相邻数据之间的均值来填补,尽量减少误差。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对所选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来判断主要的变量指标,通过相关系数举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到85%~95%的特征值所对应的主成分变量,在此折中取90%,经分析知前六个变量累计贡献达到89.41%十分接近90%;通过协方差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前6个成分特征值累计占总方差比重达到98.10%;通过图1碎石图发现,在第6个所选变量之后趋势渐缓,其影响力大幅减小,因此选择前六个变量为主成分因子做进一步分析(考虑到篇幅在此省略系数矩阵和协方差矩阵分析结果)。模型3和模型4在基准模型基础上再分别控制无风险利率和金融结构与货币剪刀差和虚拟经济相对规交互项的条件下,货币供给剪刀差、虚拟经济相对规模及交互项对实体经济的系数基本不显著,可能是由于单一的提高无风险利率或优化金融结构可能导致“脱实向虚”或货币政策失灵,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正效应被其他负面效应对冲,从而系数不再显著。模型5中,在分别控制m和Xn与无风险利率和金融结构(包括双交互项和三变量交互项)的条件下,m和Xn在10%和5%置信区间内变得显著,且m和Xn系数均为正;交互项基本上都显著,双交互项系数为负,三变量交互项系数为正,且分别在1%和5%的置信区间内显著。该结果表明在提高无风险利率和优化金融结构同时进行的条件下,货币政策调整和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可以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从而更好的促进实体经济得增长。货币供给剪刀差和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大表明定期化存款和虚拟经济膨胀形成稳定的资金池,长期稳定的资金供给的显著增加推动了长期投资的增加,从而降低债务杠杆和期限错配风险,也就是说提高无风险利率水平和优化金融结构缓解了之前货币政策和虚拟经济引致的资金价格错配金融资源的扭曲程度,无风险利率的上升可以推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结构的优化(增加直接融资比重,降低间接融资比重)可以进一步推动虚拟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证实了金融市场化改革可以更好的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二、结论和政策建议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抢占共有资源成本收益供求分析市场结构

占座现象是校园里的特色事物之一,它貌似简单,却反映了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座位作为一种校园里的共有资源,是通过学生的占座行为完成自发配置的。那些没有明确或无法明确分配规则的共有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类抢占问题。本文将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讨论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

一、关于占座的一些概念和假设

所谓“占座”就是在一次活动开始前占有活动场地内某个或某些位置在活动期间的使用权,并以放在该位置的物品作为标识或是直接守在那里。这是狭义的占座概念,校园里的占座现象就属于此类。如果把“座”的含义推广到资源概念上,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就得到广义的“占座”概念。广义的“占座”是一种抢占资源的行为。

被抢占的资源一般非单个物品,它们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使用权让渡给使用者时没有明确或者无法明确分配规则,所以使用者可以采取抢占行为,在抢占过程中不涉及所有权的问题,因而不是违法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只是抢占行为产生的基础,其产生的动机是被抢占资源的稀缺或是由质量优劣差异导致的优者的稀缺。稀缺性加上不明确的分配规则,使使用者获利不确定,于是引发了抢占行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这类可抢占的资源实质上是共有资源,而且是那些产权难以界定、收费难、分配规则无法明确的稀缺的共有资源。我在这里称其为“可占的共有资源”。比如海洋资源、生态资源、市场资源等。这类资源在配置过程中都会遇到抢占问题,而且会由抢占行为在各自系统内形成一个特殊的市场,在这个“抢占市场”上,资源的使用者作为买方形成需求,资源的存在状况构成供给,抢占者支付的抢占成本(此概念,下一部分有详细阐述)形成了市场价格。主动权在买方手中,价格在买方的竞争中形成。

由于占座现象代表了一些共有资源配置中的抢占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占座现象的深入分析来考察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在分析之前先明确一些前提和假设:第一个假设就是座位的稀缺性,这基本上符合实际情况;第二个假设是在长期的占座过程中形成的制度约束保持不变;第三个假设是占座的目的只有三种,听课、逃避听课和自习;第四个假设是座位供给状况不变且占座者是理性的经济人;第五个假设是每位学生只占一个座位,不帮助他人占座,即买方之间没有联合,从买方角度讲,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二、占座的经济学分析

本部分将从四个层次对占座现象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

1、成本——收益分析

一般来讲,消费者使用某个座位会获得一定的效用,这些效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质的,一类是精神的。这两部分合起来,可以看作消费者使用该座位所获得的收益,用公式表示就是R=f1(s)+f2(m)。其中,s为物质因素,m为精神因素。对某一特定消费者而言,他使用座位所获得的收益会随座位属性的不同而变化,对某一特定的座位而言,它所发挥的效用会根据消费者偏好的差异而变化。所以上面的收益函数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形式,而自变量又是由座位属性来确定的。

无论消费者占座与否,在使用座位之前总要先寻找,寻找过程中花费的时间、消耗的体力等构成“寻找成本”。只要消费者获得一个座位就必须支付这部分成本,所以“寻找成本”在占座分析中无关紧要,在下面的分析中把这部分成本抽象掉。这样,不占座时,消费者就不支付成本,此时空位置是随机的,消费者能从中得到的收益也就随机,可大可小,可正可负,也可能为零。如果有空位置,消费者会在其中选择最优的一个,但这并不能满足他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原因很简单,成本为零时,利润最大化表现为收益最大化,随机的收益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追求,于是引发了消费者的占座行为。

在占座过程中,除已抽象掉的“寻找成本”外,消费者还要支付另一部分额外的成本,就是占座成本,它包括客观上的交易成本C1和主观上的预期成本C2。前者是指消费者投入的人力(用r表示)、物力(用w表示)、花费的时间(用t表示)、精神上因紧张担忧而疲惫(用m表示)等。后者主要指由于占座物品丢失或损坏带来的损失,取决于占座物品的价值(用v表示)和丢失或损坏的概率(用p表示)。总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成C=C1+C2=g1(r,w,t,s)+g2(v,p)。

消费者占座后最终获取的收益受其他消费者行为影响,在占座以前,消费者只能知道一个预期的收益。图一描绘了消费者成本——预期收益曲线的三种基本形状。C、R分别表示成本和预期收益,Rm是收益最大值。因为座位是既定的,收益必然有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就是最优座位给消费者带来的收益。虚线R=C上方表示收益大于成本,是曲线的有效部分。成本为零处收益不能确定。每个消费者按各自曲线以mR=mC原则确定最优成本支出,也就是曲线上边际为1的点对应的成本。例如a点对应的成本Ca。

图一

2、市场供求分析

下面在成本——收益分析基础上,进行供求分析。首先分析需求面。

市场价格是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成本,也就是上面分析中的最优成本,在一定价格p下,需求量就是最优成本为p的消费者数Q,Q受消费者群偏好的影响,因此消费偏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由占座目的决定,依据假设三,分为三种。下面分别进行讨论并从中得到各自的需求曲线。

第一类是以听课为目的的占座者。他们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动机起源于由座位质量差异引起的优质座位的稀缺。他们对越有利于听课的位置,偏好越强。这类消费者是学习型的,听课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他们为了获得好位置,不惜支付高昂的成本,也就是说,价格越高的座位,需求者越多(也就是需求量越大),反映在需求曲线上就是需求量与价格的正相关性,如图二(a)。

第二类是为了逃避听课—在课上睡觉或看小说而占座的消费者。他们也是为了“好位置”而占。占座动机与第一类相同。对越是不利于听课的位置偏好越强。这类消费者是逃学型的,睡觉或是看小说给他们带来的效用远远比不上听课给第一类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因为睡觉或看小说可能并不是他们的追求,而只是他们为逃避听课而采取的不得已行为。由于占座愿望不强烈,愿意支付高成本的人少,所以价格越高的座位追求者越少,即需求量越小。

第三类是自习占座者,他们为了“有位置”而占。对他们而言,座位之间差异很小,可忽略。这里不妨假设这类消费者面对的是同质的产品。占座动机起源于同质座位数量上的稀缺。这种由数量稀缺引起的占座与前两类由质量稀缺引起的占座最大的不同在于,收益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一个既定的值,要么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愿支付额外的成本,他们会尽可能把自己的成本降到所有人的平均成本上。所以,价格略有增加,需求人数就急剧下降,需求价格弹性趋于无穷。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到这三类消费者群各自的需求曲线,依次记作D1,D2,D3,如图二。曲线上的点表示在一定价格水平p下,愿意采取占座行为的人数Q。这在表面上

图二

看起来与传统的需求曲线意义不同,但是如果把一个消费者群看成一个“消费者”,那么,一定价格下愿意占座者的人数也就相当于这个“消费者”的需求量了。这样,占座市场简化为只有三个消费者,记作消费者Ⅰ,消费者Ⅱ,消费者Ⅲ。

从这三条需求曲线中,我们看到,对于消费者Ⅰ来说,座位相当于吉芬商品,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对消费者Ⅱ、Ⅲ来讲,座位是正常品,只是消费者Ⅲ的需求价格弹性要大得多。

下面分析供给面。

如果把供给曲线定义为一定价格下座位的数量,就可以得到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供给曲线S。如图三,对由质量稀缺引起的占座而言,价格越高,质量越优,数量也就越少,所以供给量是价格p的减函数。由数量稀缺引起的占座中,数量越多,稀缺度越小,越容易占到,价格也就越低。总之,两种情况下,供给量都是价格的减函数,价格都反映了资源——座位的稀缺度。

图三

这里还要指出一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之间不具有竞争性。竞争只在每类消费者群内部进行。占座市场实际上有三个独立的部分。

3、供求的共同作用

下面把供给和需求合起来考察每部分市场上消费者是怎样通过竞争来分配资源的。由假设五可知,从买方角度来讲,占座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单个消费者是价格的接受者,价格在消费者整体的竞争中形成。在第一类消费者群市场上,供求相对位置如图四,供求曲线交于点e,Rm、R0分别为收益最大值和最小值。由于稀缺性,座位是从高价位开始配置的,所以我们从e点上方分析起。当价格处于p1时,需求量Q2大于供给量Q1,有Q2-Q1个消费者不能得到满意的位置,而只能接受价格较低的座位,从而遭受损失。比如他们获得价格为p2的座位时,所遭受的损失是矩形aBDC的面积(p1-p2)*(Q2-Q1),致使价格p2下,原来的Q3个消费者面对的供给量不是Q4,而是Q5,Q5=Q4-(Q2-Q1)。这时,p2价格水平下,Q3个人中又有Q3-Q5个被挤出,……通过这样的连锁

图四

反应导致每一价格水平下,实际供求关系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普遍在下一次占座中增加成本,推动价格上升,即高位价格下,需求者增加,低位价格下需求者减少,需求曲线顺时针旋转,供求缺口加大。由于始终供不应求,价格保持上升趋势,随着价格的上涨,占不到座位的人遭受的损失不断增大,得到座位的人获利趋于零。也就是说,每个消费者获利非正,整个消费者群总成本大于总收益,利润为负值。

第二类消费者群供求曲线如图五。各点含义与上图相同。供求作用机制也与上图相同。高位价格处,供不应求,通过上述连锁反应作用,推动总体价格上涨,消费者获利情况不断恶化。总体获利亦负。由于供求缺口相对较小,竞争不如上一市场激烈,价格上涨幅度较小,所以总体损失比上一种情况小。

第三类消费者的情况与前两类差异较大。如图六,图中各点含义与前两图相同。e点上方高位价格处,供大于求,价格呈下降趋势。e点下方供不应求,价格呈上涨趋势。这种系统内部有自发均衡机制,在竞争中形成均衡价格pe。消费者整体的成本总和被控制在总收益以下,所以这类消费者整体

图五

获利为正值。从这三个市场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它们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差异。显然第一种最无效率,第二个居中,第三种比较有效率。从本质上讲,它们都是“抢占市场”,通过抢占行为,消费者支出了本来不必要的成本,从而导致整体福利的损失,抢占成本就是整体福利的漏出。但是同样是抢占,效率上却有差别,这差别来自竞争度的差异。竞争越强的市场效率越差。于是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在抢占市场上,垄断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配置机制得以改进。下一部分将通过市场结构分析来对此加以论证。

图六

4、市场结构分析

这里的市场结构与前面一样,是从买方角度讲的。把第一部分中第五个假设去掉,即放松完全竞争假设,并在时间上加以放松,放松到一个足以形成“垄断”的较长时期,来分析垄断市场。这里的垄断主要指消费者之间的联合。

以第一个市场为例。在图四中,价格在p1处时,Q2个人中会有Q2-Q1个由于随机因素得不到价格为p1的座位,从而遭受损失,他们的总体损失在区间(0,p1*(Q2-Q1))上。Q2人中每人被挤出的概率都是(Q2-Q1)/Q2。由于时间足够长,在某一段时间内,能得到座位的人可能会稳定在特定的Q1个人上,他们会彼此熟悉起来,并慢慢地会发现,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会得到更大的好处。既可以保证每次都能占到座位,又可以降低成本。联合的方式很简单,只要Q1个人分成几组,轮换着去占座就可以了。这样使每次的总成本低于不联合时的总成本—矩形op1aQ1的面积p1*Q1,从而使Q1个消费者的总成本及平均成本(即个人成本)得以减少,相当于原价p1下实际价格的下降。

通过消费者的联合,形成了某一价格水平下的较高的进入壁垒,使其他价格水平下的消费者很难进入,从而抑制了价格上涨的趋势,使实际价格下降,总占座成本下降,也就是福利水平漏出的减少,总体福利水平提高。从另一方面讲,在占座过程中,某一座位的获得者,一定是对该座位支付最高价格的消费者之一,他之所以愿意支付最高价格,是因为他对该座位需求最强烈,也就是说该座位在他那里的使用效率最高,经过抢占配置,虽然使福利降低,却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这也是公平和效率的矛盾的体现。垄断后亦如此,在垄断集团形成过程中,需求强烈者会千方百计不惜代价的挤进该集团,所以最终形成的某价格水平下的垄断集团,是由原价格水平下消费者中需求欲望最强者组成的。垄断不仅使福利增加,同时也使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所以我们的结论就是:在共有资源的抢占过程中,垄断因素能提高配置效率。本文讲的垄断与传统意义上的厂商垄断不同,本文中垄断指的是共有资源“抢占市场”上的买方垄断。关于垄断的优势已有不少论著,但都是对厂商垄断的研究,分析角度与本文不同。

三、共有资源的抢占现象

占座本质上就是一种校园里共有资源的抢占行为,这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林木的滥伐,环境污染等都属此类。下面以市场资源的抢占为例作简要说明。

市场资源对企业来说,是一种共有资源,它不仅是无形的资源,而且是一种典型的“可占共有资源”。它稀缺,无产权问题,即使通过“市场准入条件”来收费也不能明确分配规则。因为市场份额的占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无法人为地分配的,只能通过抢占自发配置。在市场资源的“抢占市场”上,厂商是消费者,他们虽然是产品的供给者,却是市场资源的使用者。目前我国家电市场的抢占问题就很严重,众厂商纷纷以降价带来的损失作为成本抢占市场,彩电业一场“价格大战”,结果使多数企业因没有占领市场而亏损,少数占领市场的厂商也很少或根本就不能获利。这种情形与第一类占座市场极为相似,竞争的结果却是大家都无利可赚。这时,适当地加入一些垄断的因素,会使情况好转。

由此及彼,其它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与之大同小异,适当地加入一些垄断因素会发挥正的效应。不要一提到垄断就排斥,在共有资源的抢占问题上,它是有效率的。

参考文献:

许纯祯、吴宇晖.西方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m].三联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31—242

郑利平.腐败的经济学分析.[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1—27

阎伟.占座的实证观察和理论分析.[J].经济研究.1998、8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篇3

-深入、透彻分析产业环境、产业链竞争现状、生命周期与商业模式;

-深入、翔实的市场研究数据。基于重点厂商重点产品的深度研究,提供对市场结构、价格段、区域分布等多个角度市场变化的生动描绘,清晰发展方向;

-我们利用并依托对彩电市场的深刻理解,对品牌进行全面、深刻的竞争分析。从市场格局、竞争策略、swot分析等多个维度,区隔领导者、挑战者等四象限归属。评点市场成功要素;

-准确把脉用户消费行为及消费需求,聚焦消费者重点关注因素;

-科学、完整的未来发展预测。建模回归与专家校验,并与相关产业环节进行关联分析,确保给出有价值的产业趋势分析与市场定量预测结果。

【目录】

第一章中国手机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中国手机市场构成要素分析

一、手机产品购买主体构成分析

二、手机产品市场购买力分析

三、手机产品市场购买欲望分析

第二节中国手机市场主要品牌分析

一、国外主要企业品牌分析

1.品牌数量及所占份额

2.主要品牌在华发展历程及成功失败经验教训分析

二、国内主要品牌分析

1.品牌数量及所占份额

2.主要品牌在华发展历程及成功失败经验教训分析

第三节XX年中国手机市场运行数据分析

一、XX年中国手机市场产品销售情况分析

1.销售总量分析

2.主要销售区域分析

3.市场需求特点分析

二、XX年中国手机市场产品供给情况分析

1.国内市场主要供给量分析

2.供给来源构成

3.供需格局分析

第二章中国手机市场消费能力及未来需求规模分析

第一节XX年中国手机市场消费能力现状分析

一、中国手机产品购买要素构成分析

二、手机产品替代产品威胁分析

三、主要消费领域消费能力对比分析

第二节影响中国手机市场消费能力主要因素分析

一、购买者的购买目的及主要用途

二、购买者所处的消费环境

第三节中国手机消费市场独有特征分析

第四节中国手机市场增长潜力及驱动因素分析

第三章XX年中国手机市场需求特点及需求潜力分析

第一节中国手机市场主要消费统计数据定量分析

一、总体销量数据分析

二、分区域市场数据分析

三、消费领域分布数据分析

第二节XX年中国手机产品区域集散地分析

第三节XX年中国手机产品城市、农村消费市场分析

一、城市、农村市场表现特征

二、城市、农村市场主要需求差异分析

三、城市、农村手机市场规模分析

第四节中国手机市场潜在需求领域开拓及需求潜力

一、手机市场潜在需求领域发展情况

1.主要潜在需求领域介绍

2.当前该领域需求情况

二、潜在需求市场需求潜力预测

第四章中国手机市场销售渠道现状分析

第一节主要营销模式分析及比较

第二节中国手机市场销售品牌研究

一、区域热卖品牌

二、龙头企业动态

第三节中国手机市场标杆企业销售模式分析

一、国外品牌企业

二、国内龙头企业

第五章开拓中国手机产品销售市场主要策略

第一节中国手机产品目标市场选择策略及模式

第二节影响中国手机目标市场策略因素分析

一、企业的资源特点

二、产品及市场特点

三、竞争者策略选择

第三节中国手机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一、无差别性市场营销策略

二、差别性市场营销策略

三、集中性市场营销策略

第四节开拓中国手机产品潜在需求市场策略

第六章主要结论及独家策略建议

第一节关于中国手机市场消费潜力相关研究观点及结论

一、关于XX年中国手机市场规模判断结论

二、关于XX—2018年中国手机市场规模变化趋势及主要数据定量判断

三、关于XX—2018年中国手机市场消费潜力整体变化趋势的判断

第二节关于中国手机市场需求特点判断的主要观点

一、手机市场需求构成的判断

二、XX—2018年中国手机市场下游消费领域构成变化趋势的判断

三、XX—2018年手机市场替代品替代性趋势判断

第三节华经纵横独家策略建议

一、对拟进入中国手机市场企业的策略建议

二、对已进入中国手机市场企业的策略建议

【部分图表】

图表手机产品购买主体构成

图表国外主要企业品牌数量及所占份额

图表国内主要企业品牌数量及所占份额

图表XX年中国手机市场产品销售总量

图表中国手机市场产品主要销售区域分布

……

图表中国手机市场产品市场需求特点

图表中国手机市场产品国内市场主要供给量

图表中国手机市场产品供给来源构成

图表中国手机市场产品供需格局

图表中国手机产品购买要素构成

图表中国手机市场驱动因素分析

……

图表手机市场中国区域集散地

图表城市、农村市场主要需求差异分析

图表手机市场主要营销模式分析

……

更多

北京君略产业研究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

?我们擅长编写下列类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具体包括:

?用于报送发改委立项、核准或备案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项目申请报告

?用于融资、银行贷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

?用于对外招商合作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申请土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申请国家专项资金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申请政府补贴的可研报告

?用于上市募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用于园区评价定级的立项报告及可研

?用于企业工程建设指导的可研报告

北京君略产业研究院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方面所独有的优势:

1.我们具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颁发的甲级工程咨询资质证书

2.我们具有庞大的专家资源及政府背景

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服务是由北京北京君略产业研究院咨询有限公司打造。专家团队均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高校、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他们所具有的广泛社会资源及丰富的实际项目运作经验是保证圆满解决客户需求的最大保证。院投资项目研究室现有70余名专职及兼职咨询专家,其士后3人,博士11人,高级工程师、注册会计师10人,80%以上专业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专业分布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既有业内一线资深人士又有通晓专业理论分析方法,熟谙国内外的市场环境的研究型人才。

3.我们具有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丰富经验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中药资源市场;中药药品市场;购买力;供给方;价格机制

[收稿日期]2013-06-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30070,81072989);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i29B02,2012Bai28B002)

[通信作者]*黄璐琦,tel:(010)6401441-2955,e-mail:

[作者简介]杨光,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资源经济学方面研究,e-mail:中药市场是中药流通、应用、循环的基础,对中医药行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中药市场与我国人民已相伴走过千年历史,但对中药市场进行研究却是十分困难。核心问题之一就是中药市场生产环节多、产业链条长,导致研究对象模糊。因此,需对中药市场拆分,从微观层面进行市场研究。

一些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明确市场结构的重要性,试图对中药市场进行拆解和划分。例如,有些研究将中药产业划分为“中药原材料,中药商业,中药工业和中药知识经济”4部分[1-2],也有划分为“原料供应,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生产,下游消费”三部分[3]。这些划分方法虽简单,然而未能反映出中药市场与其他市场的本质区别。

本文从中药市场几个核心概念出发,将中药市场划分为2个阶段,并且对界定后中药市场供需结构进行研究。本文对中药市场结构研究方法借鉴了《卫生经济学手册(第二卷)》关于药品市场的分析范式,主要从供给、需求、价格机制、竞争进行分析[4]。

1中药市场的两阶段划分

1.1中药市场各概念的逻辑关系中药历经田间、药材市场、饮片企业、制药企业、药房等多个环节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其生产过程涉及多个概念。中药市场涉及概念的逻辑关系见图1。

图1中药市场概念的逻辑关系

Fig.1therelationofcoreconceptsinmarketofChinesemateriamedica

1.2中药市场划分根据其管理方法不同将中药市场区分为2个阶段:中药资源市场和中药药品市场。显示了中药市场的人物,地点,物品,行为变化情况见图2。在加工成饮片前,中药可在农贸市场交易,不需按照药品管理。因此将中药加工成饮片之前的阶段,统称为“中药资源市场”,把加工成饮片之后的阶段称为“中药药品市场”。资源市场内容包括中药资源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中药药品市场包括中药药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

2中药市场的供给研究

2.1供给特点中药市场的供给符合一般商品供给特性,供给曲线为向右上方倾斜,价格越高供给越多。中药资源市场和中药药品市场2个阶段供给具有不同的特性,两阶段的供给特性见表1。

图2中药市场流通示意图

Fig.2themarketstructureofChinesemateriamedica

2.2进入门槛在历史上我国医药学家取“随身可用之物的偏性”治“体质偏性”,可以说只要确切有效的物品都可以拿来药用,这也是促使中药资源和中成药品种丰富的原因。现代药品管理体系的建立,中药市场的品种进入门槛越来越高。依据我国中药注册分类将新发现的药材、新的药材代用品、新的药用部位都作为新药注册管理。许多古代名方、名药,都很难按照现行规则进入药品市场,如在磁朱丸中重用的磁石、在白虎汤中重用的石膏,恐怕都很难通过西药评价体系进行评价。虽然高门槛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平均质量,然而完全照搬西药评价体系的门槛对中药未必完全适合,过高的门槛可能阻碍中医药发挥“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的优势。

表1中药市场供给特征

table1SupplycharacteristicofmarketofChinesemateriamedica

2.3进入激励机制设置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商品进入市场,解决高门槛导致商品进入积极性降低的问题。激励新产品进入市场是丰富市场品种,促进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

疗效确切的中成药新药可以申请中药保护,被批准保护的中药品种,在保护期限内只能由获得《中药品种保护证书》的企业生产。中药的组方、新功效、新部位等还可以申请专利保护,发明专利可以保护到20年。保护制度保证了中药药品的独占性,鼓励了新药品的进入。此外国家还设置了扶持资金和研发优惠政策,如设立“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多个项目对新药的进入进行激励。

中药资源市场的激励机制略显不足。虽有规定新发现的药材、新的药材代用品、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进入药品可以按照新药来对待。然而,目前对1,2,3,4类新药基本不批准。针对中药资源市场的扶持基金和政策也多空缺。激励机制的缺乏加上高研发成本,导致新药材、新替代品开发基本处于半停滞状态。

2.4供给能力影响因素中药资源的供给能力取决于中药资源的存量和再生能力。可栽培资源供给与农业供给相似,价格可以调节种植面积,形成可持续的供给。但目前由于中药种植周期长、无保护价、流通信息不畅,农民栽培不十分积极,栽培药材整体供给不足。野生资源供给与林业和渔业相似,符合野生种群增长规律,供给受到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量的制约,如果采挖数量高于内禀增长率,必然导致种群的衰退。

中药药品是工业产品,药品供给能力受到资源和政策的影响较强,资源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政策影响企业的销售价格。中药药品的市场供给能力也受制于中药资源的供给能力。近年来许多著名中药药品都因为资源的不足而停产或丧失疗效。政策也直接影响着药品的供给,尤其是价格政策,讲价政策往往直接导致优质优价的药品直接退出市场。

3中药市场的需求研究

3.1需求特点中药的需求符合一般需求规律,总体上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增大,价格升高时需求量减小,需求曲线为1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斜率为负值。但是中药一定程度上是必需品,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斜率较为平缓,也就是说需求与价格虽然相关,但并不明显,价格升高和下降对需求影响不大。中药资源市场和中药药品市场的需求特点见表2。

表2中药市场需求特点

table2DemandcharacteristicofmarketofChinesemateriamedica

3.2需求影响因素资源市场需求除药品消耗外,许多制药企业布局大健康产业,凉茶、日化品、保健食品等均开始添入中药,扩大了中药资源的需求量。在国际市场,中国的崛起使得中药资源的需求增加,各种形式的中药出口增长迅速。整体来说,资源需求增长远大于供给能力的增长。

药品需求受到随着我国的人口结构改变和保健意识的影响。人口结构改变表现在2个方面:城镇人口比重增加和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城镇化为药品市场需求提高了外部环境,老龄化为药品市场需求增加提供了内在动力。在199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6.2%,到2011年为9.1%,老龄人口数量增加了近一半,人口结构老龄化导致药品需求增加[5]。

近15年来就医意识也显著增强,就医人数也显著增加,尤其是2006年后增加迅猛,2006年我国的各类医院接待病人数目为24.47亿人次,2011年该值增加到62.71亿人次。从人均诊疗次数来看,2006年以前人均年看病不到1次,在2011年该值增加到4次以上[5],见图3。

3.3购买能力中药资源的购买能力由中药工业支付能力决定。中国中成药和中药材工业总产值增长情况见图4,数据来源为各年度医药工业运行数据。从2002年到2011年间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工业总产值都呈指数增长。中药工业和中药饮片增长为中药资源提供了强大支付动力。

中药出口也增强了中药资源购买力。因出口药材价格高于国内,对中药市场高端饮片形成了较强的购买力。中药出口情况见图5,数据来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进出口调查数据,由图可知各类中药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提取物和中药材增长较快,总体呈现出指数增长。

图3我国年诊疗情况

Fig.3numberofvisitsinmedicalinstitutions

工业统计“中药材”含“饮片”和“个子货”。

图4我国中成药工业和中药饮片工业年增长图(亿元)

Fig.4industrialoutputvalueofChinesepatentmedicineanddecoctionpieces(includingChinesemedicinalmaterial)

图5我国中药出口情况图(亿美元)

Fig.5exportsituationofChinesemateriamedicainChina

药品购买力由人口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医疗保险增加等指标进行衡量。我国人口基数增加导致购买药品的人数增加。据统计,1995年我国人口总数为12.11亿,到2011年该值增加为13.47亿,增长了近10%[5]。

收入也是影响中药市场购买力的重要因素。收入如何影响购买,笔者认同Getzen的研究结果[6]:排除保险影响时收入增加1倍,药品需求增加1倍以上。从1995年到2011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4~5倍,其带动的药品消费应大于4~5倍。

医疗保险是增加中药药品市场购买力的最直接的动力。医疗保险引发的过度治疗和过度检查问题已经成为卫生经济学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7-9]。我国医疗保险的推动十分迅速,我国部分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呈现指数增加,见图6。此外,2003年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再次壮大了我国医疗保险的队伍,使得药品市场的购买力大幅提升。

图6中国社会保险基本情况(人)

Fig.6Socialinsurancerelatedtomedicaltreatment

4市场价格机制

4.1价格决定因素差异中药资源市场的价格主要依赖市场机制形成,虽然价格主管部门偶尔也会对中药资源价格进行干预,但不影响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药品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必须品和福利产品。政府对药品价格严格管制,限价和招标压价措施是决定药品价格的主要方式。

4.2市场价格的有效性多数中药资源是具有等级价格,价格基本可以反映质量。如2011年6月,鹿茸产品的价格:鹿茸花二杠一等,鹿茸花二杠二等,马鹿茸一等,马鹿茸二等,马鹿茸三等,马鹿茸四等的价格分别为5400,4800,1700,1350,1100,900元/kg。

药品的价格是由招标采购价格决定,大多数时候还是“价低者胜”。“价低者胜”导致的结果是低质低价的药品胜出,也就是说市场发生了“逆向选择”,高质量的药品被驱逐出了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结果与医疗治病救人的宗旨相违背的,价格已经没有指示意义。

4.32种价格机制造成的市场扭曲中药资源生产和加工必然遵循农产品的固有规律。因农产品的生产具有周期性,其供给和需求往往是错位的,价格常常剧烈波动。如三七价格低时每千克不到50元/kg,高时可达800元/kg以上。周期性波动导致中药资源价格不稳定。

[7]KrupaSubramanian,JeanLemaire,JohnCHershey,etal.estimatingadverseselectioncostsfromgenetictestingforbreastandovariancancer:thecaseoflifeinsurance[J].JRiskinsur,1999,66(4):531.

[8]markJBrowne.evidenceofadverseselectionintheindividualhealthinsurancemarket[J].JRiskinsur,1992,59(1):13.

[9]JayBhattacharya,mikkopackalen.theotherexantemoralhazardinhealth[J].JHealthecon,2012,31(1):135.

[10]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3.

Studyonsupplyanddemandrelationbasedontwostages

divisionofmarketofChinesemateriamedica

YanGGuang1,2,GUoLan-ping2,wanGnuo3,ZenGYan2,HUanGLU-qi1*

(1.CollegeofResourcesScience&technology,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2.nationalResourceCenterforChinesemateriame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in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3.SchoolofeconomicsandResourcemanagement,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China)

[abstract]thecomplexproductionprocessesandlongindustrialchain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marketresultindifficultyinChinesemarketmicrostructureresearch.Basedonthedefiningthelogicalrelationshipsamongdifferentconcepts.thispaperdividestCmmarketintotwostagesasChinesemateriamedicaresourcemarketandtraditionalChinesepatentmedicinesmarket.Underthisfoundation,weinvestigatedthesupplycapacity,approachingrulesandmotivationsystemofsuppliersintCmmarket,analyzedthedemandsituationintheperspectiveofdemandside,andevaluatedthepurchasingpowerintermsofpopulationprofile,income,andinsurance.FurthermorewealsoanalyzedthepriceformationmechanismintwostagesoftCmmarket.wehopethisstudycanmakeapositiveandpromotioneffectontCmmarketrelatedresearch.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缺失定价权;经济学分析

国际贸易定价权,指的是在国际贸易体系中一种能够左右国际产品市场交易价格走向的力量或权利。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进出口贸易大国,但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定价权几乎丧失。那么,导致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缺失定价权的原因是什么?

一、我国缺失国际贸易定价权的供求理论分析

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运用市场供求力量所形成的自由竞争机制解释了市场价格的形成、波动和均衡,探讨了由于产品的供求关系失衡对产品价格形成所产生的影响,即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当求小于供时价格下跌、求大于供时价格上涨;并得出了供求关系是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结论。尽管商品价格决定理论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又取得了重多项目研究成果,但供求关系仍然是影响价格的最基本力量。

(一)我国进出口产品缺失国际贸易定价权的供求理论分析在出口贸易中,如果国际市场对本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是一定的、且本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市场份额,那么当本国出口产品的数量供小于求时,就有可能取得定价上的优势;否则,就必然会丧失定价上的优势。www.133229.com以我国出口的稀土为例,我国稀土出口占据了全球90%的市场份额;1990~2007年,我国稀土出口量增长了近lo倍,可出口价格却持续下跌,平均价格曾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64%;2008年,全球稀土的需求量为10万吨左右,我国稀土生产能力却达20万吨,国内消费占总产量的1/3,2/3的稀土产品出口国际市场(刘刚,2009)。我国稀土在国际市场上丧失定价权的直接原因是持续、快速、严重超过需求的无节制供给所致,因此,提高稀土出口价格的重要措施是大幅减少稀土出口量,适度实施稀土供给的饥渴战略,有效把握稀土出口的供给弹性。

(二)进口产品缺失国际贸易定价权的供求理论分析在进口贸易中,如果本国进口产品占国际市场10%以上较大份额、且国际市场上对该种产品的供给是一定的,那么当本国进口产品的数量求小于供时,就有可能取得定价上的优势;否则,就必然失去定价上的优势。以我国进口的铁矿石为例,我国铁矿石的进口量占据全球65%以上的市场份额,2000年,我国的铁矿石进口量从690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6.27亿吨,10年间增长了近10倍;而同期的铁矿石价格也由2000年的25美元,吨上升到2008年的137美元/吨,9年间增长了5倍多。应当说,我国对铁矿石进口需求的持续、刚性、甚至是过度增长是导致铁矿石价格持续上涨的直接原因。因此,降低铁矿石进口价格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淘汰落后产能、控制钢铁产量、合理减少进口量,有效把握铁矿石进口的需求弹性。

二、我国缺失国际贸易定价权的市场理论分析

以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张伯仑和新剑桥学派代表人物琼·罗宾逊等探讨了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产品价格的决定问题。他们认为,随着现代市场的发展,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成为了大多数市场结构的现实状况;因此,除了供求关系以外,在垄断竞争中拥有资源、技术等市场影响力的企业成了决定价格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市场理论,出口国能够对出口产品价格形成影响或取得定价权除需满足占据国际市场较大或领先份额这一充分条件外,还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出口产品非同质且较难被替代;二是出口骨干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有强大的影响力等。

产品的非同质和较难被替代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因自然资源稀缺性所形成的资源类产品的独占性或垄断性;二是因技术专利性所形成的技术的领先性和先进性;三是因企业、组织或政府的政策等所形成的行业产品的进入标准和禁出标准等。出口骨干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有强大影响力的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其生产产量足以保持其在国内市场具有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二是具有组织协调国内行业横向一体化的领导能力,能够通过有目的产品价格变动引领行业的价格走势;三是有强大的信息、融资和营销渠道平台,善于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等。

(一)我国出口产品缺失国际贸易定价权的市场理论分析我国出品产品包括少量的资源性产品、大量的工业制成品和少量的服务产品等。从我国出口的少量资源类产品看,有些资源性产品如稀土是具有资源垄断优势的,但未能影响直至取得国际市场定价权的主要原因是稀土行业没有培育和形成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有影响力的骨干企业,行业企业众多导致集中度过低,在产能过剩的状态下价格上的恶性竞争就成其必然;因此,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稀土行业集中度,控制供给数量,变数量优势为规模优势。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煤炭;市场供求;价格;因素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我国煤炭市场供求分析

煤炭的市场供求关系指的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煤炭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也是煤炭生产和煤炭消费之间的关系在市场上的反映,煤炭的供给和需求是决定煤炭价格的决定性因素。

1.我国煤炭的市场供给情况分析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其中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我国的煤田面积约五十五万平方公里,在目前已经探明的煤炭储蓄总量中我国的煤炭储蓄总量处于世界第二位。其次,我国煤炭资源丰富,除上海以外其它各省均有煤炭分布,但是分布的地域极其不均衡。我国煤炭资源百分之九十分布在秦岭、大别山以北,而内蒙古、陕西、山西三个地方的煤炭储量在我国煤炭总储量中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再次,我国煤炭人均占有量和可开采量低,开发的过程中资源破坏和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因为开采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有限,加上缺乏安全观念,我国煤炭整体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安全事故频繁发生,迫使煤炭行业必须进行停业整顿,一定程度上对煤炭的生产造成影响,使得煤炭的产量和供给量下降。最后,我国煤炭资源的后备力量不足。近几年来,煤炭的需求量大量增加导致了很多矿井超负荷进行生产,缩短了矿井的服务年限和开采年限,出现了煤炭资源接替的困难。

2.我国煤炭的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从2001年至今,我国步入了新一轮的煤炭消费增长期,煤炭的需求消费量呈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稳定快速发展,建材、化工、电力、冶金等四大耗煤行业的蓬勃发展对煤炭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尤其是电力行业的持续发展,将使得我国煤炭的消费需求量日益增加,煤炭的消费需求量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依然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二、影响我国煤炭市场价格的因素

1.内部因素

煤炭的生产成本影响我国煤炭市场价格,煤炭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煤炭市场价格定价的高低。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规律,在市场竞争中煤炭的价格反映着煤炭的生产成本,煤炭的市场价格应该覆盖煤炭的生产成本。对煤炭行业来说,煤炭的生产成本价格主要包括生产的原材料成本、人力开采成本、维修费用、环境污染治理成本及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成本等方面,任何一个生产环节有变动都将会使煤炭的市场价格发生改变。

2.外部因素

煤炭市场价格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煤炭的运输费用、国家相关政策、国际市场的煤价和煤炭的进出口量、其它替代性能源的价格变化以及煤炭的库存量等。

第一,煤炭的运输费用影响我国煤炭市场价格。由于我国的煤炭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分布在西南、西北、华北以及东北的黑龙江等地区,而煤炭的消费和需求多集中在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形成了“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格局,因此煤炭的运输费用在煤炭的销售价格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果煤炭的运输能力低那么会提高煤炭的运输成本,则煤炭的市场价格会随之提高;如果煤炭的市场运输能力高那么降低了煤炭的运输成本,则煤炭的市场价格会趋于稳定合理。比如,铁路作为我国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其运输能力是制约我国煤炭运输的瓶颈,当处于铁路客运的高峰期时,将会影响和限制煤炭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能力,若换成公路运输则增加了运输费用,势必导致煤炭的市场价格有所提高。

第二,国家相关政策影响我国煤炭市场价格。国家采取的相关政策有时推动和规范了煤炭企业和市场的科学发展,有时则阻碍了煤炭市场的运作,导致煤炭市场价格处于变化之中,国家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对煤炭的安全生产管理的政策不同,采取的措施不同以及对生产条件不达标的煤炭企业责令停业整顿的监管力度不同,也直接影响到煤炭的生产能力和供求能力,进一步影响到市场上煤炭的价格。

第三,国际市场的煤价和煤炭的进出口量影响我国煤炭市场价格。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煤炭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煤炭在国际市场上的交易也越来越多,国际市场的煤价、煤炭的进出口量及进出口关税等对我国煤炭市场价格的影响会相应的增大。比如,当我国国内的煤炭供应量和需求量不变,煤炭进口量增加时则会导致煤炭供大于求,煤炭的市场价格下跌。

第四,其它替代性能源的价格变化影响我国煤炭市场价格。煤炭一直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石油和天然气、太阳能等能源的消费需求比重不断增加,在许多领域替代了煤炭发挥作用,所以,煤炭的价格会受到石油等能源价格的影响,随着石油等能源价格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变化。比如,当石油的价格上涨时,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而加大了对煤炭的需要,刺激煤炭价格上涨;当石油的价格下降时,人们对石油的需求量增加而相应减少了对煤炭的需求,导致煤炭价格下降。

第五,煤炭的库存量影响我国煤炭市场价格。煤炭的库存量对煤炭的供给和需求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给煤炭的市场价格带来一定的影响,抑制了煤炭价格的频繁变动,如果煤炭的库存量较少时,那么煤炭的市场价格上升;如果煤炭的库存量较多的情况下,则对煤炭的市场价格短期内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结语

总而言之,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但是地域分布不均匀,人均占有量和可开采量低,后备力量不足。煤炭的市场价格主要受煤炭的生产成本、煤炭的运输费用、国家相关政策、国际市场的煤价、其它替代性能源的价格变化、煤炭的进出口、煤炭库存等各种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

参考文献: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篇7

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其主体内容来源于经济学理论发展史的两次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其中“边际革命”(第二次革命)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凯恩斯革命”(第三次革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二战后,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学派对这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了综合,将主要研究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归纳为《微观经济学》;将主要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凯恩斯主义理论归纳为《宏观经济学》,由此得到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引入国内后,为了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相区分,我国理论界称之为《西方经济学》。

在我国大学本科高等教育阶段,《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逻辑、思维范式。当前,《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管类专业本科生的经济基础课,甚至成为很多其他专业本科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微观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系统性理论体系,对逻辑推演和数理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该课程教学中,普遍感觉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对这样一门体系严密、逻辑关联性强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师通过框架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理论体系,掌握各部分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经济学分析的基本思路,为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打下更加扎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与结构

《微观经济学》研究稀缺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涉及的概念、理论繁多。国内本科教学中该课程课时安排一般在48~72课时之间,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普遍感觉课时不够,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课时,不降低课程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提纲挈领的把握课程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主要理论框架的搭建,而不是一味地追究某些具体理论问题的细节。从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结构的整体来看,《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内容包含“七大主要理论”。

1.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以微观主体行为分析为出发点。经济运用涉及两类市场:产品(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市场交易双方是相同的两个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在产品(商品)市场上,企业生产并销售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供给方;消费者购买并消费产品(商品)是产品(商品)市场的需求方。在要素市场上,消费者拥有并销售原始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类),是要素市场的供给方;企业购买并使用要素进行生产是要素市场的需求方。两类市场上这两个微观主体的关系如下图1所示。

2.七大主要理论。《微观经济学》内容丰富,包含众多的经济学理论,但如果围绕“微观主体理性行为及其结果”这一逻辑主线,本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七大主要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消费者均衡理论、生产者均衡理论、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要素市场需求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其中,消费者均衡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行为;生产者均衡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产品市场的供给行为;要素市场供给理论主要分析消费者在要素市场的供给行为;要求市场需求理论主要分析企业在要素市场的需求行为;一般均衡理论探讨所有市场同时均衡的可能性和条件;市场均衡理论阐述了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下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的相互均衡。这七大理论基于“经济人假设”,分析微观主体(消费者和企业)理性选择及其后果,从而得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各个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图2所示。

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内容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其核心问题是分析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对应“两个市场上的两个主体”这一研究对象,资源配置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消费者通过将既定收入在产品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二是生产者基于成本收益决定要素的最优使用量(即决定产量)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三是消费者将拥有的既定原始生产要素在要素供给和保留自用两种用途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效用最大化;四是生产者通过将既定成本在要素市场上进行最优配置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四方面的资源配置问题,新古典经济学(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均衡分析法,主要内容包括均衡的决定和均衡的变动。以消费者均衡理论为例,消费者均衡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分析及消费者均衡的变动分析。消费者均衡理论通过构建一个简化模型来分析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假定收入既定,消费者将全部收入分配于两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效用最大化。这部分分析存在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两种理论。

1.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消费者均衡的决定是指如何得到给消费者带来最大效用水平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1)基数效用论假定效用水平可以具体衡量,可以构建相关效用函数,通过求解预算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值,并可得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条件。结论为消费者均衡条件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消费者花费在每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水平必须相等。(2)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水平不能具体衡量,只能相互比较高低,因此不能构建相关效用函数。运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两个分析工具,得到消费者均衡条件为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与其价格之比相等,即两种商品按照效用水平的交换比例与按照价格水平的交换比例必须相等。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决定关注的是达到均衡的条件,以及均衡条件下的均衡状态。对于均衡取得的过程,以及非均衡状态的特征并不关注。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决定都是采取了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2.消费者均衡的变动是指当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会引入消费者均衡状态发生一些规律性的改变。(1)基数效用论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1价格下降,消费者均衡条件要求商品1的边际效用相应下降,意味着消费者将增加商品1的消费数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得出结论,商品1的价格与消费数量反方向变动,这就证明了需求规律。(2)序数效用论下,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商品1价格下降,预算约束线以纵轴交点为圆心逆时针旋转,导致均衡点右移(一般情况),商品1消费数量增加,商品1的价格与消费数量反方向变动,同样证明了需求规律。此外,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消费者收入增加,预算约束线往右平行移动,导致均衡点发生移动,进而可以分析消费者收入变动与商品消费数量两者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恩格尔曲线。无论是基数效用还是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变动都是分析外部条件改变后,新的均衡状态与初始均衡状态下相关变量的变化规律。关注的是不同均衡状态的比较,而不是关注均衡改变的过程。两种理论下消费者均衡的变动都是采取了比较静态均衡分析方法。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石油能源产业;有效竞争;行政垄断

一、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能源市场运行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能源的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通过相应的传导机制渗透到社会各经济生活领域。因而,要确保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能源市场的和谐、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我国未来能源战略的重心,将是转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加速提升油气能源,特别是石油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正如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所说,“过于依赖煤炭的能源结构,会给能源安全供应带来很多问题”。此外,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看,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经历了能源消费由以煤为主向以油气为主的过渡。进而言之,在未来五到十年内,作为我国战略能源储备核心的石油能源,将进一步确立其在我国能源消费市场的战略地位,而相应的石油能源产业发展也必将受到来之政策面和资金面的有力支持。因此,如何实现处于行政垄断竞争下的我国石油能源产业的和谐、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

二、我国石油能源产业发展趋势的经济学分析

石油能源产业作为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受到政策、资金、法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应对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政府适时出台了《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了我国石油能源产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表现在:

第一,从国际市场上看:充分利用国际油市低迷的有利时机,通过信贷、外汇、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加快我国石油企业海扩张的步伐,积极参与到国际能源竞争当中。

第二,从国内市场上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优势企业的整合、并购,通过企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石油能源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实际上,从经济学角度上看,我国石油能源产业不论是对外投资,还是对内整合都涉及到“产权”这一经济学基本概念,表现在:

首先,我国当前石油能源产业海外投资的主体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从产权类型上看,这三大石油公司均属于国有产权,其产权性质决定了“国家利益”可以通过产权纽带凌驾与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之上,成为企业资源索取权和控制权的最大享有者,导致我国石油企业海外并购过程中往往被赋予浓厚的“国家”色彩。另外,石油作为稀缺性的重要战略资源,往往同一国的社会和国家利益相联系,使得产油国通常对他国国有企业非常敏感,担心本国资源被外国政府控制。因而,具有“国有”大型央企特殊身份的我国石油企业在并购他国战略资源行业的过程中,往往容易遭遇各种非经济因素的阻碍,而使并购活动失败,如2005年中海油对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Unocal)的收购受挫。有鉴于此,企业的产权类型是决定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扩张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其次,企业产权的自由流转是国内石油企业实现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的一个重要前提。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而资本要素资源的流动重组则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因而,产权作为要素资源,同样需要流动。只有适应产权流动性需求,使产权客体能够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市场的不同产权主体之间自由的流动重组,才能不断创新资源组合,形成明晰、合理的产权安排,实现产权收益最大化,进而形成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规模经济。有鉴于此,我国石油企业产权的自由流动是实现我国石油行业整合、资源配置优化的关键性因素。

综上所述,从企业产权的角度分析,我国石油企业的产权类型和产权的流动能力是影响我国石油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只有形成明晰的产权安排,促进合理的产权流动才能保证我国石油能源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影响我国石油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的深层次因素分析

首先,明晰产权、合理安排产权流动的目的是通过产权在市场上的流转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只有在市场有效的情况下,产权才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市场上自由流转,各种产权安排和产权类型才可能发挥其配置与激励功能,提升行业的绩效,否则,再理想的产权安排都无法发挥作用。因而,产权是以市场为纽带发挥作用,市场竞争的充分、有效,是产权优化配置的基本前提。进而言之,我国石油能源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是影响我国石油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其次,要实现我国石油能源市场的有效竞争就要求市场必须是一个完整而有效率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各项功能,否则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然而,我国石油能源市场的“行政性”垄断市场性质,却使得其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受到严重制约,例如,市场有效竞争的基础是价格竞争有效,而在石油能源的性质垄断市场中,一方面,成品油零售价受到政府管制,而另一方面,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却拥有出厂价和批发价的定价权,两大石油垄断集团可以通过调高批发价控制供给量,使得市场的价格机制失灵,到达攫取市场中其他竞争主体的产权收益的目的,从而使得市场竞争失效,对企业产权的类型和有效流动形成隐形制约。因而,合理的市场制度供给是市场竞争有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是我国石油能源行业发展的关键,另一方面,处于行政垄断的我国石油能源市场却又无法开展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竞争,市场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这种市场有效竞争的需求和市场行政垄断的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将会通过企业产权载体对我国石油能源产业的发展趋势造成了严重影响,表现在:

第一,对海外资源扩张的影响:我国石油能源市场的行政垄断性质,决定了我国石油能源市场的产权主体,始终是国有产权,因而市场在无法有效竞争的情况下,处于相对劣势的其他类型产权,如中小型民营企业产权,在艰难生存的同时,就只剩下两种选择,要么并入三大石油集团,成为国有产权的一部分;要么“嫁”入外资企业,导致国内优质资产的流失。因而,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将会导致我国石油能源企业产权类型的逐步同质化,进而导致海外扩张渠道的单一化,即在国有企业海外竞争失利的情况下,无法通过机制更加灵活的民营企业获取油源,以弥补国内石油市场的供给不足。

第二,对产业整合的影响:产业整合有效的重要前提是企业产权的自由流动,而企业产权的自由流动又是以市场的有效竞争为前提,因为只有市场处于有效竞争状态,才能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表现在:在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市场机制的激励功能会促进企业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促使企业不断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机制的配置功能会优化资源的配置效率,使市场优质资源能够优先配置给优秀企业,推动优秀企业的脱颖而出成为行业整合的核心。但是处于行政垄断的我国石油能源市场,并无法实现有效竞争,因而行业整合的源动力,是运用行政力量按产权属性整合而成的所谓“规模化”,其只能是资产的简单堆积和叠加,并不能真正实现规模经济的意义,进而言之,其只能进一步强化石油巨头的垄断地位,而不是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来改善治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改进服务质量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规模经济。

综上所述,市场有效竞争的需求和市场行政垄断的制度供给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石油能源市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而言之,影响我国石油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不合理的市场制度供给所导致的无效市场竞争。

四、建议及对策

合理的市场制度供给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从而促进石油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不合理的制度供给则会成为交易的障碍,破坏市场竞争的有效性,导致一系列“市场失灵”现象的发生。因而,我国只有通过市场制度创新,才能实现石油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加快“行政性”垄断市场竞争向“寡头”垄断市场竞争的转变,实现市场寡头之间的有效竞争。现阶段,在引入民营企业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先通过实现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之间的竞争化来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因为在同一产权类型的竞争框架内,企业产权主体的地位基本相同,不仅可以弱化国有产权所附带的种种非市场权益,从而更容易在企业之间形成有效竞争,而且可以避免产业整合的行政化、单一化,以市场的手段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具体措施包括,一方面,通过扶持2家-3家优秀国有大型企业、国有参股控股公司进入石油能源行业,与中石油和中石化形成寡头竞争,同时逐步取消现行的经营地域限制,放宽对外贸易权限制,不断扩大竞争范围,最终将形成均衡市场价格,使得石油市场定价逐步回归理性,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石油能源产业的市场化进程,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扩张主体的产权类型,优化扩张渠道;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监管体制建设,并建立统一、独立的监管机构,增加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制度供给,以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有效性,培育竞争有序的石油能源市场。

第二,优先吸引中小民营企业、合资企业进入我国石油上游行业,逐步形成我国石油能源开发的多元化发展。根据发达国家经验,石油能源行业不能限制民营、合资企业进入,中小型民营、合资石油公司能够对石油资源的开发起到有益的补充左右。目前,我国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中有一大部分“低品位”和“尾矿”储量长期闲置,其开采难度较大,经济效益也相对较低,大石油公司出于成本、收益和规模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愿参与开发,而中小型石油公司则可以进行开采并获得一定收益。这要求:一是必须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相配套,以及完整的监管机制和资质审查机制,以免重蹈我国中小型煤矿管理缺失的覆辙;二是应建立国家石油产业发展基金,一方面,支持有实力的民营、合资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市场和石油期货市场的运作,另一方面,支持民营企业的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以保证当石油价格低于石油生产企业的成本时,企业可以通过申请产业基金,维持石油资源开发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1、邹一南.垄断行业:民营企业的引入与社会福利的增进――基于中国石油行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张金喜.石油业:缺乏管理的行政性垄断[J].中国乡镇企业,2007(9).

3、薛振东,宋子芳,周庄.石化能源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的博弈分析[J].决策参考,2006(11).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篇9

1、计划概要

针对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计划的全面概述。市场营销计划书开头应有一个计划实施概要,对计划中的主要目标和建议进行简短的概述,使企业管理部门能快速地浏览整个计划的内容。

2、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在这部分中,计划制定者提供有关企业自身条件、市场营销渠道企业(供应商、中间商)、竞争者、顾客、公众和宏观环境的分析,作为计划的背景资料。

(1)自身内部条件:本公司的竞争力分析(成效、地位)

(2)供应商:供货商的品牌或价格特色,供货商的战略中本企业的地位,供货商之间的关系,从供货商之间转移的成本等,都影响企业与供货商的关系及其竞争优势。

(3)营销中间商:中间商、实体配送机构、服务机构、融资机构

(4)顾客:消费者市场、产业市场、中间商市场、政府市场、国际市场。要对各种市场的状况和客户的特性进行阐述和分析。

(5)竞争对手:详细阐述竞争对手的状况,数据越充分越好,最好要给予特点分类。行业内竞争者的均衡程度、增长速度、固定成本比例、本行业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退出壁垒等,决定了一个行业内的竞争激烈程度。从顾客的角度分析,竞争者包括:愿望竞争者、属性(一般)竞争者、产品形式竞争者、品牌竞争者。

(6)公众:内外部公众

(7)宏观环境:阐述和分析巨大的各种社会力量状况

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诸多方面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过程的加快,全球信息网络的建立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企业所处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动荡。这种变化几乎对所有企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环境分析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企业职能。

环境发展趋势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环境威胁,另一类表示环境机会。环境威胁指的是环境中一种不利的发展趋势所形成的挑战,如果不采取果断的战略行为,这种不利趋势将导致公司的竞争地位受到削弱。环境机会就是对公司行为富有吸引力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中,该公司将拥有竞争优势。

对环境的分析也可以有不同的角度。比如,一种简明扼要的方法就是peSt分析:即从政治(法律)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和技术的角度分析环境变化对本企业的影响:

政治的/法律的:垄断法律;环境保护法;税法;对外贸易规定;劳动法;政府稳定性;

经济的:经济周期;Gnp趋势;利率;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失业率;可支配收入;能源供给;成本;

社会文化的:人口统计;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水平;消费;

技术的:政府对研究的投入;政府和行业对技术的重视;新技术的发明和进展;技术传播的速度;折旧和报废速度。

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的名著《竞争战略》中,提出了一种结构化的环境分析方法,有时也被称为“五力分析”。他选取的五种环境要素是:产业新进入者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买方的议价能力;替代品的威胁;现有企业的竞争。显然,最危险的环境是进人壁垒、存在替代品、由供货商或买方控制、行业内竞争激烈的产业环境。

例:日立盒式录像机市场营销计划书中包含的背景资料:销售历史资料、市场占有率发展趋势、市场综述、竞争形势、价格对比

3、机会与问题分析

分析企业存在的机会和问题,并尽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Swot分析代表分析企业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其中,优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对企业的可能影响上,但是,外部环境的同一变化给具有不同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却可能完全不同,因此,两者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

4、营销目标

(1)市场营销目标

销售额目标、销售增长目标、企业形象目标:销售收入、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知名度、渠道覆盖面、平均单价等

(2)财务目标

投资收益率、利润、现金流量等

5、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

战略部分主要内容:市场营销预算(资源配置、投资战略)、市场定位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业务发展战略、新产品开发战略、渠道发展战略、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国际市场战略。

策略部分主要是决定营销四要素--产品(product)、价格(price)、销售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的组合及具体实施方案。

6、行动方案

回答:将要做什么?谁去做?什么时候做?费用多少?

7、盈亏分析

经济效益分析

能源供给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改革;经济

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在市场改革的帮助下,全球经济走向高速发展的道路。许多产业在逐渐复苏,但是仍然呈现缓慢增长的情势。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下,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增大,市场发展不平衡。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调整下,已经发现要运用能源、市场环境和制度改革的手段,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分析

供给理论最早是在19世纪,由法国经济学家伊萨首先提出。在他的“伊萨定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供给会创造出需求”的理念。理论提出之后,到了后来产生了英国凯恩斯经济学,该理论让我们发现更多有关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其中十分突出的就是进行供给管理与采用单一的市场需求刺激相比,能够获得更加突出的效果。通过对当前的全球经济市场进行实际调查发现:第一,现代市场的需求环境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趋势。对于一些传统产业来说,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情况,能源利用率降低。但是对于那些资源消耗少的高端产品产业来说,则对进口贸易的依赖较大。出现了明显的供给侧不能平衡市场需求的情况。由此可见,当前我们发展社会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的加重,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优势出现减弱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我国劳动力人口减少的必然要求。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当中,国外不断将一些低端产品出口到我国,而我国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将我国生产的高端产品出口至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负面效应,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关注国内经济结构的优化,以及生产制造、经济制度的创新。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分析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态下,我国政府将资金投入和控制力度的重点放在了加大供给侧调整上。采取过剩产能去库存策略,同时要求不断提升我国的高科技产品研发技术,维护市场平衡,实现与需求侧相平衡的新水平。供给侧改革策略,只要表现为我国在进行企业交易时,投入资金量的减少。主要采取的手段有税收制度的改革,融资成本及融资难度的降低,以及制定有效制度增加社会保障等。我相关研究者提出,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来看,最好的有效供给手段就是优化供给角度,增加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和流通。将产品转移到需求量大的市场领域当中,从而加快再传统产业的改革速度,全面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情况来看,其主要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创新制度改革,增强创新的内驱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容;

第二,在保障企业健康生产的前提下,尽可能减低企业交易投入,创建新的产业项目,维持市场竞争活力,优化产业生产;

第三,制定有效的需求管理策略,促进供求关系的平衡,增强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信心。

第四,为中高端产品的生产提供扶持,刺激中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

三、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及影响分析

在经济新常态之前,我国的经济能够走出计划经济的负面影响,取得经济的增速,主要依赖于我国采取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发展变革,全球化经济在不断深入,中国经济面临着重要的经济变革时期。无论是在产业结构上,还是经济增长速度上,都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从当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形势来看,正处于建立新发展模式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更需要将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放在重要地位,采取有效的产业机构调整策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这一需求下的产物。

(一)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

当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结构问题,调整经济结构成为首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第一,我国经济生产中,出现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的局势。包括劳动力成本、资源成本、技术成本等。在劳动力方面,主要是因为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明显。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必然会导致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从资源上来讲,由于之前采取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导致我国的资源利用率降低,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导致我国能源优化技术的缓慢增长。导致资源的价格不断增长。再加上现代社会对于环境保护认识的深入,导致企业一方面要进行生产,另一方面要保护资源。从技术成本上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企业需要通过技术人才与技术设备的更新,来提升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这种方式无疑也增加了企业成本的投入。第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市场运行机制的缺陷逐渐日益突出。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之下,要想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就要充分进行招商引资,吸收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但是在时代的变迁下,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没有实现两者的最佳融合。导致出现明显的产能过剩、生产资源不足、环境污染加剧的情况。因此,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制定有效的经济转变策略,创新经济发展机制,改善市场运行机制。

(二)维护供求关系的平衡

其次,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采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是环节社会经济矛盾的重要手段。无论从产业结构,还是经济体制上,我国都与西方某些经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异。因此,我们在对别国经济发展策略进行借鉴时,要注意关注我国自身的经济特点,进行有效改善后,再运用到我国经济发展上。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主要问题在于通货膨胀,而我国的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大。在整个经济领域范围内,还有许多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所以在商品生产上,很难做出有效的销售策略。时常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除此之外,导致产能过剩的原因还有很多,如资源配置上的缺陷,以及没有充分考虑百姓对产品的实际需求。我国的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在于供求关系上,因此,我们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平衡。

(三)促进市场的宏观调控

一方面,宏观调控手段和经济结构改革的结合,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创新的重要出发点。对我国经济内在增长影响最大的是结构因素和制度管理因素。从长期稳定发展的角度出发,形成了结构和制度“互帮互带”的新观点。传统的经济制度过度关注社会生产总量,而忽略了对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全球化之后,我国经济结构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政府在采取社会经济发展手段时,在适当降低行政干预,而是采用市场的手段去进行调控。能够有效增强人们发展经济的信心,还能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率。

(四)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和市场的改革在结构性改革上效果最明显。政府必须要适当降低对经济市场的调控力度,充分激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价值。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经济创新、长期发展目标的制定上,都存在明显的供给侧体制上的缺陷。面对这些缺陷,我们首先要采取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在创新上,我国的信息技术还处于低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各个企业对创新的认识不足,过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除此之外,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价值观上,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政府干预过多,市场自主能动作用发挥较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的提出,大大增加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活力,有效解决了体制内产生的问题。

(五)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升级

由于当前结构升级较慢,严重限制了中低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由此引发了社会不公平问题,社会矛盾十分突出。在国外也有很多相似的例子,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采取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采取有效的制度创新也是形成更高水平市场经济的有利条件。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运用法律和制度手段,维护市场竞争的规范,在必要时采取调控措施。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分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转变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手段。到目前为止,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政府宏观调控干预过多。从而导致债务率过高、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等问题。因此,我们不仅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前期策略的遗留问题,还要处理前期刺激导致的“后凯恩斯症状”问题。

(一)减产能加快企业并购重组

从我国供给学派的理论来看,当前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在于“供需错位”――“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随着供求不足情况的加剧,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从本质上讲,产能过剩就是生产和社会需求不匹配。要想从本质上防止这种问题的发生,不仅仅需要依靠政策的调整,还要寻求根本问题所在,找出针对性更强的解决措施。相关的工作人员和研究者在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产能过剩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总需求不足的方面,还有供给布局问题的因素。当前我们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步骤就是加大改善产能的力度,并寻求实践上的进展。首先,我们要继续保持原有的产能技术。充分运用现代化资产重组手段,来激发其价值。其次,我们要坚持创新。创新是保障社会经济结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基本途径。最后,要果断地对垄断行业进行创新,加快城乡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系,创建有效的创新环境。

从产业结构的优化上来讲,首先,要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鼓励服务业、旅游业等的兴起和发展;其次,要加大优化产业结构的力度,学会通过自身的有利条件,促进过剩产能的出口,维护经济收益;最后,全面创建符合创新理念的新兴产业,不断弥补传统产业中的问题。

(二)从货币政策向财政政策方面过渡

从宏观衡策的调控上来看,“供给端管理”的基本思路偏向于对货币供给稳定的关注。主要任务在于降低财政赤字的风险。从近些年,我国政府采取的经济策略来看,货币供给的稳定正是主要关注的内容。根据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研究者的分析来看,财政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调整起到主导作用。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宏观调控效果,就要突出结构调控的内容。仅仅采用刺激总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增长,只能起到短暂的效果,而且副作用较大。因此,结构改革才是首选措施。但是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较为宽松,以此来刺激经济增长效果一般。因此,我们提倡将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相配合。同时,还要深入分析“三农”问题、社会问题、自主创业问题的本质区别,采取不同的“供给管理”策略,来弥补社会经济发展的缺陷。

(三)对财税体制进行改革

我国相关研究者表示,现在企业的税负压力较大,政府需要适当地降低税费,在宏观的范围内,进行供给策结构性改革。在当前的税收结构当中,间接税、流转税占据主要份额,生产经营环节是征税的主要阶段。中小企业本身就缺乏强大的发展资金储备,此种征税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从财税金融政策的角度来看,要充分关注税费制度对中小企业的影响。与此同时,还要增强对财政方面的支持。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支持。除此之外,还要有效控制Y金流向,降低贷款的利率,从根本上增强供给的有效性,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财税制度的改善需要预算制度的支撑,还需要完善的事权和支出。

五、结语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下,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依托于总供给的优化。还要加强金融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发挥国内资本的最大价值。根据之前的发展经验来看,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如果政府过度发挥宏观调控手段,虽然在短期内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是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容易导致产能过剩等一系列副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运用市场的调控能力,配合有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才能有效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处理好供给侧改革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刘伟.理论学习.2016(09)

[2]淮安市劳动力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与前景展望[J].史纪锁,刘明.改革与开放.2016(23)

[3]坚持稳中求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张颖.甘肃金融.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