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26

呼吸道感染防治篇1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进行中医辨证,为临床中西医结合诊断以及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提高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200例患有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辨证分为四型:肺热壅盛型、脾肾阳虚型、痰湿内盛型、外寒内饮型,并探讨预防治疗措施。结果:经中医辨证,我院收治的20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其中肺热壅盛型46例,占23.0%;脾肾阳虚型49例,占24.5%;痰湿内盛型62例,占31.0%;外寒内饮型43例,占21.5%。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200例患儿痊愈120例,治疗好转6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5%,患儿退烧评价时间为20.4小时。结论: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和预防能够显著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发热程度,有效缓解患儿各种症状,能够有效预防和治愈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提高治疗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疾病;中医辩证施治

患有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临床常见症状为有大量的痰液产生,而不一样种属的细菌感染的患者其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1,2]。而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近年来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本研究对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200例患有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辨证分为四型:肺热壅盛型、脾肾阳虚型、痰湿内盛型、外寒内饮型,对照患者的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真菌类型,总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真菌感染类型的规律性与特点,并探讨预防治疗措施。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均选自我院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200例患有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龄自21岁至84岁,平均年龄为49.43±11.78岁。其中经西医诊断为肺气肿患者38例,慢性气管炎患者65例,肺炎患者59例,肺肿瘤患者2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18例。

1.2方法:对我院收治200例患有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辨证分为四型:肺热壅盛型、脾肾阳虚型、痰湿内盛型、外寒内饮型[3]。根据患儿不同的中医辨证分型,采取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预防措施。

预防方法:热天可以采用佩兰10g,藿香10g水煎服预防,其他季节可以采用板蓝根10g,大青叶10g,贯众10g水煎服进行预防,上述药物均每天服用一次。另外要注意非药物进行预防,如加强运动,增强体质,多进行户外运动,呼吸新鲜空气,注意气候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少去公共场所。

2结果:

经中医辨证,我院收治的20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其中肺热壅盛型46例,占23.0%;脾肾阳虚型49例,占24.5%;痰湿内盛型62例,占31.0%;外寒内饮型43例,占21.5%。通过对患者的痰液标本真菌培养鉴定结果表明,200患者中有53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被真菌感染,感染率为26.5%。

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200例患儿痊愈120例,治疗好转6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5%,患儿退烧评价时间为20.4小时。

3讨论: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病,其主要病变在气管、支气管、肺部及胸腔,病变轻者多咳嗽、胸痛、呼吸受影响,重者呼吸困难、缺氧,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在城市的死亡率占第3位,而在农村则占首位。更应重视的是由于大气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及其他因素,肺气肿患者,慢性气管炎患者,肺炎患者,肺肿瘤患者,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等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有增无减[4]。患有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临床常见症状为有大量的痰液产生,而不一样种属的细菌感染的患者其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而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近年来成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热点[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中医辨证,我院收治的200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其中肺热壅盛型46例,占23.0%;脾肾阳虚型49例,占24.5%;痰湿内盛型62例,占31.0%;外寒内饮型43例,占21.5%。通过对患者的痰液标本真菌培养鉴定结果表明,200患者中有53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被真菌感染,感染率为26.5%。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的真菌感染概率密切相关,患者的真菌感染率服从以下规律:痰湿内盛型真菌感染率最高,肺热壅盛型患者真菌感染率次之,脾肾阳虚型患者的真菌感染率再次,外寒内饮型患者真菌感染率最低。4种中医辨证分型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患者真菌感染均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通过中医辨证分型治疗,200例患儿痊愈120例,治疗好转67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5%,患儿退烧评价时间为20.4小时。上述结果表明,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和预防能够显著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发热程度,有效缓解患儿各种症状,能够有效预防和治愈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提高治疗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梦丽,陈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证治及预防[J].河南中医,2012,32(004):442-444.

[2]侯安存,刘晓红.儿童呼吸道感染风寒与风热中西医结合标准化诊断及治疗[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9):723-724.

[3]陈宣名,汪受传.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病机认识与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2):160-162.

呼吸道感染防治篇2

【关键词】反复呼吸道感染;健脾固表方;补肾;小儿;黄芪;太子参;熟地黄

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为儿童常见病,好发于6岁以下小儿,近几年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频繁发病,严重影响了小儿健康、体质和正常生长发育。目前本病尚未找到有效的疫苗和特效的防治药物。笔者运用健脾益肺补肾法拟健脾固表方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资料比较完整的115例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5例病例来源于2003年6月至2005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患儿,均符合1987年成都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中,男性43例,女性20例;年龄1~7岁,平均(3.25±0.34)岁,88.9%的患儿发病始于3岁之前;合并有营养性贫血者31例,活动性佝偻病15例,食欲不振者35例,自汗或盗汗者44例;其中单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占62%(39/63),单纯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占9.5%(6/63),反复上、下呼吸道感染占28.5%(18/63);病程0.5~3年,平均(2.23±0.6)年。对照组52例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龄1~7岁,平均(3.17±0.29)岁,82.6%的患儿发病始于3岁之前;合并有营养性贫血者23例,活动性佝偻病16例,食欲不振者25例,自汗或盗汗者34例;其中单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占65%(34/52),单纯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占12%(6/52),反复上、下呼吸道感染占23%(12/52);病程1~3年,平均(2.11±0.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于急性感染期均根据病情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和西医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间歇期治疗组予以健脾固表方,药物组成:黄芪15g,太子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防风8g,熟地黄15g,菟丝子10g,鸡内金5g,甘草3g。纳食减少者加焦山楂、炒麦芽各10g;夜惊盗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各10g。上药隔日1剂,水煎,煮沸后改文火煎15~20min,两煎共取汁200~300mL,兑匀后分3次服用。连续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以上中药为3~7岁小儿剂量,其他年龄段小儿可酌情增减剂量。对照组予西药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片1.5~3mg/(kg·d),分3次服,隔日服用,连续服3个月。

1.3观察指标

两组于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3~6个月间分别采静脉血查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血红蛋白,服药期间记录患儿发病情况、症状、体征,两组均于停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分别随访1次,观察两组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次数及每次发作的病情轻重,并进行比较。

1.4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观察期1年内未发病或偶有上呼吸道感染;显效:观察期内呼吸道感染每年减少5次以上;有效:观察期内呼吸道感染发作减少3次左右;无效:病情无改变,发作无减少。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0.0软件将数据及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字2检验。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31例(49%),显效24例(38%),有效5例(8%),无效3例(5%),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痊愈16例(31%),显效15例(29%),有效10例(19%),无效11例(21%),总有效率为7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

2.2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及血红蛋白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igG、iga及血红蛋白均有升高,对照组igG、iga有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gm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

2.3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临床主要症状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症状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讨论

临床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称为复感儿,据统计,我国儿科呼吸道感染占门诊患儿的80%,其中30%为反复呼吸道感染[3],现代医学多数学者认为主要是免疫功能缺陷,此种缺陷与营养紊乱、年龄、药物、感染等因素有关[4]。由于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影响t细胞功能,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及免疫球蛋白降低而更易于发病,形成恶性循环。中医学认为此症属虚证感冒、咳嗽、喘证范畴。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肌肤嫩,藩篱疏,卫外不固。肺为娇脏,小儿肺尤娇,易于受邪,加之小儿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对营养需求量相对较多,若调护稍不慎,则易损伤脾胃,脾常不足,纳运失常,气血生化乏源,土不生金,致受邪后易于反复,缠绵难愈;反复受邪,易伤及肾,肾为元阳之根,肾气亏虚致肺脾更不足;由于肺脾肾的不足,造成小儿的正气亏虚,卫外机能不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弱。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本病的发病机制关键在于正虚。临床所见,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多见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纳差多汗,大便不调等症状,提示此类小儿正气不足,尤以肺脾气虚更多见。根据小儿生长发育时期“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气尚未充盛之特点,予益肺健脾补肾之中药增强患儿正气,减少复感患儿的发病及缩短病程。方中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固表,健脾和中;防风祛风解表,与黄芪配伍固表不留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鸡内金健胃消积,与白术并用为消化瘀积之要药;菟丝子、熟地黄滋补肾阴、肾阳。诸药合用,使脾健胃强,气血化源充足,肺气得养,肾气充足,卫外之气随之而壮,正气足则邪自除,外邪难以入侵,病患自然减少。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能显著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尚可明显提高人体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功能[5];太子参、白术、茯苓、菟丝子等能不同程度地增强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显著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改善贫血,从整体上调节机体各脏腑功能,改善症状。故经上药治疗后患儿igG、iga及血红蛋白含量均明显升高,使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状态得以纠正,以发挥正常的抗感染及免疫作用,从而达到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吉仪.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2]谷翠敏.芪双抗感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4,10(22):1946-1947.

[3]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86.

呼吸道感染防治篇3

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儿童时期免疫功能调节紊乱,容易为呼吸道病原微生物侵袭,还与营养失调、微量元素失衡、非母乳喂养有关。中医认为此病与小儿肺气虚弱,脾胃运化功能失健和营卫失调有关。患儿常伴有食欲不振,自汗盗汗,大便干结或溏薄的症状。在此介绍一些冬春季节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症状特点,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作相应处理。

冬春季节易发的呼吸道感染

感冒

症状特点:

起病急,除咳嗽外,还有打喷嚏、鼻塞、流涕等症状,痰不多,呈白色(病毒感染)。1~2天后咳嗽加剧,有发热,痰呈黄色(继发细菌感染)。若咳嗽伴声音嘶哑,表明炎症已向喉部发展。

处理方法:

多饮水,加强营养,补充维生素。高热时予以降温(冰枕、退热药),并立即就诊。

反复呼吸道感染

症状特点:

每年患感冒7次或肺炎3次以上,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多见。患儿咳嗽连续不断,可有痰或无痰,大多无发热。服药时好转,停药后易复发。

处理方法:

检查免疫功能、微量元素,排除先天性疾病,避免被动吸烟,纠正偏食。

急性支气管炎

症状特点:

一般先有鼻塞、流涕,再出现咳嗽,开始大多为干咳,以后有痰,如伴细菌感染,痰呈黄色。婴幼儿常有发热,甚至腹泻、呕吐,一般无呼吸急促。

处理方法:

同感冒。

喘息性支气管炎

症状特点:

多见于1~3岁婴幼儿,往往有湿疹史,发病后以咳嗽伴喘鸣为主,喉部似有痰,但又咳不出,孩子非常痛苦。一般无发热,受凉后易复发。

处理方法:

去医院查找变应原,部分患儿可给予抗哮喘治疗。

支气管肺炎

症状特点:

多为感冒、支气管炎发展而成,患儿发热不退(也可无热),咳嗽频繁,当炎症加重时咳嗽反而减轻,吸收时咳嗽又加重。呼吸增快,有鼻翼翕动,口唇发紫。

处理方法:

千万不能耽误,立即就诊。

支气管哮喘

症状特点:

以往有哮喘病史,起病可急可缓。发病时有刺激性咳嗽,口中常伴有白色泡沫。患儿出现呼气性呼吸困难及哮鸣音,烦躁不安,以夜间为重。

处理方法:

家中需常备沙丁胺醇(喘乐宁)、丙酸倍氯米松(必可酮)等药,发作时先用药,立即就诊。

此外,小儿咳嗽如出现以下一些情况:每天清晨起床或入睡时剧烈咳嗽,伴有脓痰或呕吐,须警惕支气管扩张症;长期刺激性咳嗽,可能为间质性肺炎或支原体肺炎;若痰中带血,需进一步检查是否患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等疾病。此时,家长切莫大意,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如何预防

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坚持每天早晨用冷水洗脸,按摩鼻旁穴位迎香、四白等,锻炼孩子的耐寒能力。

3、晨起和入睡前用盐开水漱口,水温与室温相等,以冲洗口腔内寄留的细菌。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通风半小时以上。

5、周围有流感病人时,可用生理盐水加米醋几滴,每天滴鼻3~4次。

6、流感时期可佩挂防感冒香袋,预防感冒发病。

7、注意保暖防寒,早晚适量添衣,而在白天活动时不要穿戴太多,以防出汗多反而受凉。

8、注意营养均衡,对食欲不振的患儿要注意脾胃调理,多吃粗粮、蔬菜,不吃零食,保证每天大便畅通。

9、平时要加强体质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常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可选择登山或慢跑活动。

10、反复呼吸道患儿可去医院专科检查,如病源学检查,免疫系统检查等,并针对病因坚持合理治疗。要正确适量服用抗生素,避免和减少抗生素对机体的毒副作用而陷入恶性循环中。

治疗的方法

1、急性发病时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以前吃剩的药品或大人的感冒药。配合服用祛风解表,化痰通窍的中药可加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2、疾病缓解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缺乏钙和微量元素锌的孩子还要补充维生素aD和锌制剂。免疫功能紊乱的患儿可选择足三里穴位拍打或药物注射。有慢性病灶如扁桃体炎、鼻炎,要采取局部治疗,以铲除宿根。中药调理原则是益肺健脾,调和营卫,扶正祛邪。

3、饮食疗法:

萝卜葱白治风寒咳嗽:萝卜1个、葱白6根、生姜15克。用水3碗先将萝卜煮熟,再放葱白、姜,煮成1碗汤。有宣肺解表,化痰止咳的功效;治风寒咳嗽,痰多泡沫,伴畏寒,身倦酸痛等。

红糖姜枣汤治伤风咳嗽:红糖30克、鲜姜15克、红枣30克。以水3碗煎至过半,顿服,服后出微汗即愈。有驱风散寒功效;治伤风咳嗽、胃寒疼痛等。

白萝卜蜂蜜治风寒咳嗽: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3粒、麻黄2克。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有发汗散寒止咳化痰作用。治风寒咳嗽。

呼吸道感染防治篇4

中图分类号:R246.4文献标识码:B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复感)在临床中极其常见,其发病率占儿科呼吸道感染的30%左右,不仅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智力发育,还容易导致诸多并发症。笔者前期对300余例复感儿进行了体质分析,结果发现复感儿约69.3%合并消化功能不良,为脾虚体质,说明脾虚是形成复感的主因。笔者近年来用温针足三里防治复感85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兹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85例患儿为我院住院部及门诊收治病例,其中男45例,女40例;年龄3~12岁,平均5.2岁;病程1~3年,平均1.5年。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确定标准:①≤2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10次以上,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以上;3~5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8次以上,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次以上;6~12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7次以上,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次以上。②上呼吸道感染第2次距第1次至少间隔7天以上。小儿脾虚证辨证标准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症见面黄消瘦、多汗乏力、食欲不振、反复感冒、睡眠不宁和大便不调(干结或便溏)。

2治疗方法

常规皮肤消毒后取足三里,以毫针直刺15~25mm,施捻转提插之复合补法,得气后将艾条切成寸段插在针柄上并点燃,以局部皮肤潮红能

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3天再行下一疗程。治疗期间如发生呼吸道感染,则停止治疗,进行对症处理,待痊愈后再予温针治疗,直至3个疗程结束,但间隔时间不得超过1周,否则为剔除病例。疗程结束后,分别于3、6、9、12个月随访,记录其发生呼吸道感染次数及持续时间。

3治疗效果

痊愈:1年内无呼吸道感染,计15例,占17.6%;显效:呼吸道感染次数较治疗前减少1/2以上,且病程明显缩短,计35例,占41.2%;进步:呼吸道感染次数较治疗前减少1/2以下,且病程缩短,计26例,占30.6%;无效:1年内呼吸道感染次数与病程均无明显改善,计9例,占10.6%。总有效率达89.4%。

4体会

呼吸道感染防治篇5

【摘要】目的观察扶正固本中药防治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效果。方法掷币法将15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80例,两组缓解期采用常规预防措施,急性期西药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加用扶正固本中药汤剂治疗,随访观察感染发作频次、发热、咳嗽、治疗等情况,检查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3.186,p=0.001);观察组治疗后呼吸道感染频次、发热、咳嗽、治疗时间均减少,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关键词】反复呼吸道感染;复感儿;中医药治疗;扶正固本;免疫;预防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respiratoryinfection,RRti)是儿童常见病,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发育。RRti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目前对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是其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祖国医学认为正气虚弱是其发病的内因,邪气乘虚而入是其发病的外因,病机为本虚标实。我院采用扶正固本法对78例RRti患儿辅助治疗,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2007年5月至2009年2月在叶县人民医院就诊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58例,掷币法分为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中男48例,女30例;年龄1.7~13.5岁,平均(6.01±1.87)岁;病程1~8年,平均(2.36±1.58)年;反复上呼吸道感染54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24例。对照组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1.6~14岁,平均(5.87±2.01)岁;病程1~7.4年,平均(2.84±1.74)年;反复上呼吸道感染58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22例。两组资料经均衡性检验,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1987年4月成都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反复感染的诊断标准[1]。急性发作期指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发作期。非急性发作期指呼吸道感染基本控制后的一段时期,包括迁延期、缓解期和恢复期。

1.3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诊断标准,非急性发作期的患儿。(2)年龄在1.5~14岁。(3)排除原发性免疫缺陷,先天性呼吸道畸形,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疾病。

1.4剔除病例标准

(1)观察资料不齐全,中途停药退出者。(2)研究中服用其他药物。(3)治疗依从性差。(4)近期1月内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等药物治疗的患儿。

1.5治疗方法

1.5.1对照组

采用西医常规防治措施:当患儿处于非急性发作期时,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预防感冒,避开诱发因素;急性发作期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等。

1.5.2观察组

在对照组常规干预基础上,加用扶正固本中药治疗。组方:黄芪10g、防风8g、山药8g、白术6g、党参10g、茯苓8g、炙甘草4g、枸杞子6g、山茱萸6g。余热未退加金银花6g、石膏10g;鼻塞流涕加辛夷6g、苍耳子6g;咽痛加板蓝根8g、射干6g;咳嗽加杏仁8g、桔梗10g;食少纳差加鸡内金6g、山楂10g。用量可根据患儿年龄酌情增减。每天1剂,水煎服,3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1.6观察指标

定期电话或门诊随访观察1年,记录患儿呼吸道感染频次、症状、病程、治疗等情况,采集空腹静脉血标本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检测时间为治疗前和治疗后6月。

1.7统计学处理

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临床疗效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随访指标和免疫学指标用均值±标准差(±s)描述,自身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随机样本t检验。设置显著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起初观察组纳入的78例患儿,有74例完成全

程观察,对照组80例全部完成全程观察,本文仅分析有效病例。

2.1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2]拟定。治愈:停药后1年内上呼吸道感染次数

2.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3.186,p=0.001,见表1。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与对照组比较*p

2.3随访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1年内呼吸道感染频次、发热、咳嗽和治疗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

2.4免疫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干预后igG、iga、igm均不同程度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p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RRti发生的病因病机复杂。除了病原微生物感染外,还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3]。营养紊乱、微量元素缺乏[4]、气候骤变、调护失宜、被动吸烟、空气秽浊、大气污染、失治误治、滥用抗生素等均可导致复感儿临床症状反复加重,病程迁延,缠绵难愈。由于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影响到患儿的t细胞功能,CD3、CD4等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平衡打破,免疫球蛋白降低,进一步加重复感机会,如此恶性循环,感染反复发作。西医采用免疫增强剂多有良好疗效[5]。

本病属于中医学“气虚外感”“咳嗽”等范畴,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虚弱,腠理疏松,又因风寒外袭,戕害正气,反复发病。肺为娇脏,最易受伤,肺气虚则卫外不固,又易受外邪侵袭而复发。因此,本病的发生“不在邪多,而在正虚”,辨证施治要明察正邪消长变化。急性期多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邪恋为主。根据“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观念,在RRti缓解期,通过健脾益气、养肺固卫,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方中黄芪甘温大补脾肺,防风祛风解表,黄芪与防风同用,固表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山药、白术、党参、茯苓健脾补中益气,助淡湿运化,有培土生金之妙;“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用补肾之品枸杞子、山茱萸以滋肾润肺;炙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健脾益肺补肾、扶正固表祛痰之功,从而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党参、茯苓、黄芪、白术、防风等补气中药有增加机体免疫功能[6],调节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等之间的相对平衡,增加机体抗病能力[7]。

本研究证明扶正固本中药能够减少RRti患儿呼吸道感染的发作频次,改善感染时的临床症状,减少发热、咳嗽持续时间,缩短治疗天数。同时,能够提高患儿igG、iga的表达水平,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与相关研究[8-9]结果相同。本方药性平和,口感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依从性高,利于患儿长期服用。总之,益气固本中药治疗RRti患儿,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2.

[3]李凤敏,王爱华,张海燕,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免疫球蛋白igG亚类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0):1412-1413.

[4]王有鹏,李志军.羚桂龙牡颗粒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医药信息,2009,26(6):89-90.

[5]贾敏,秦路平,张宏,等.金水正气丸辅助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88例[J].陕西中医杂志,2009,30(11):1470-1471.

[6]李进,鲍依稀,祝绚,等.云芝黄芪有效组分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8):924-927.

[7]宋杰,张松成,李红哲.加味玉屏风散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陕西中医杂志,2009,30(11):1476-1477.

呼吸道感染防治篇6

【摘要】目的调查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状况及探讨其防治对策。方法对我科2000年1月―2005年8月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98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均出现下呼吸道感染,其中154例行细菌培养(778%),培养出致病菌194株,40例有双重感染(260%);革兰阴性杆菌126株占650%,革兰阳性球菌54株占278%,真菌14株占72%,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198例下呼吸道感染经治疗感染控制者160例,总有效率为808%。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危险因素众多,较难控制,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下呼吸道感染;感染防治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stateoflow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inpatientswithseverebraininjuryaftertracheotomyandstudyitspreventionandtreatment.methodstoretrospectivelystudythepatientswithseverebraininjuryaftertracheotomyatourunitinourhospitalfromJun2000toaug2005.Resultstheinfectionrateoflowerrespiratoryin198patientswas100%.Bacteriacultureofairwaysecretionanddrugsensitivetestwereusedtoanalyzeetiologyin154patients(778%).among154patients,weisolated194strainsofpathogensand40patientshaddoublepathogens(260%).650%of194strainsofpathogenswereGramnegativebacteria,278%Grampositive,and72%fungi.thesepathogensresistedsomeantibioticsusedusuallyatdiffferentdegrees.theeffectiverateofthecontrolofinfectionoflowerrespiratoryin198patientswithseverebraininjuryaftertracheotomywas808%.Conclusiontheinfectionrateoflowerrespiratoryinthepatientswithseverebraininjuryaftertracheotomyisveryhigh,canbecausedbymanydangerousfactors,isnotcontrolledeasily,sowemusttakeeffectivemeasurestocarefullycontrolandpreventtheinfection.

【Keywords】severebraininjury,tracheotomy,lower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infectioncontrolandprevention

气管切开是抢救严重脑外伤常用的、重要的手段之一,不仅能改善呼吸状态、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和进行机械性人工呼吸,改善脑缺血缺氧,缓解脑水肿,而且也是治疗肺部感染的有效措施。但气管切开后致病菌很容易侵入下呼吸道,被列为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本调查对我科2000年1月―2005年8月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198例进行回顾分析。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0年1月―2005年8月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行气管切开的存活3d以上的患者198例,男性135例,女性63例。年龄为14~76岁,平均445岁。均为车祸、外伤等原因入住我院,入院时均无下呼吸道感染症状。气管切开时间为入院后1h~6d。

1.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1]。

1.3病原学检查

气管切开术后3d、6d、2周、3周于清晨经气管切口气管套管内深部用封闭式一次性吸痰管取痰154例,用无菌容器收集后立即送检,行痰培养和体外药敏试验。余44例中15例病情极重,进行性恶化死亡,29例经验用药病情好转,故未行病原学检查。

14治疗方法

198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早期即应用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曲松等之一联合应用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等喹诺酮类之一,或联合应用克林霉素或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之一,154例培养出敏感抗菌药物后根据药敏试验调整药物进行治疗,有真菌感染者应用制霉菌素、氟康唑等。

2结果

21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

198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均出现下呼吸道感染,与文献[2]报道的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率达100%相一致。临床表现为气管切开术1d后,在原有临床症状基础上,出现体温升高超过1℃、血象升高、痰液增多、痰培养出现新的致病菌、肺部可闻及干、湿性音。

2.2医院感染的致病菌及耐药性分析

198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有154例(778%)行痰细菌培养,共培养出致病菌194株,26例为双重细菌感染(169%),14例合并真菌感染(91%)。194株致病菌分别为革兰阴性杆菌126株占650%,其中铜绿假单胞菌44例(227%),肺炎克雷伯菌36例(186%),大肠埃希菌27例(139%),嗜麦芽假单胞菌4例(21%),鲍曼不动杆菌6例(31%),溶血不动杆菌4例(21%),阴沟肠杆菌5例(26%)。革兰阳性球菌54株占278%,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5例(180%),表皮葡萄球菌19例(98%)。真菌14株占72%,其中白色念珠菌9例(46%),热带念珠菌5例(26%)。肺部感染第1周时未发现致病菌株变化。在第2周时,有17例(110%)出现新的致病菌株,第3周时23例(149%)出现新的致病菌株。新菌株的1、2、3、4位为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不动杆菌属及葡萄菌属。这些菌株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革兰阴性杆菌对泰能、头孢他定、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喹诺酮类、丁胺卡那霉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22%,853%,756%,564%和458%;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耐药。革兰阳性球菌主要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941%,对其他多种临床常用的头孢二、三代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高(80%以上)。

23治疗及转归

198例下呼吸道感染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经头孢呋辛、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哌酮/舒巴坦之一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或阿奇霉素等治疗感染,控制者(体温正常,痰液减少,胸片上肺纹理变清晰)1周内43例,占217%;1~2周内72例,占364%;2~3周内32例,占162%;3周以上13例,占66%,总有效率为808%。其余38例因本身伤情重并合并多重感染导致死亡。145例气管切开放置套管时间7~164d,拔管伤愈出院;15例带管出院。

3讨论

31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因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而实施气管切开,但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极高,本组研究达100%,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本身伤势严重,昏迷很深,且多合并休克、多处骨折或(和)胸腹联合伤等,救治的难度大、时间长,客观上增加了患者医院感染的可能,医院感染又反过来加重颅脑损伤,形成恶性循环。②重型颅脑伤患者,常有呕吐及颅底骨折渗血,昏迷时间长,容易发生呕吐物、颅底骨折渗血及气道、肺自身淤血水肿致痰液分泌增多、堆积而阻塞下呼吸道,加上本身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脑干损伤致呼吸中枢功能不全,气管切开让呼吸道直接开放,加之可伴有操作时消毒不严格、病房空气清洁度差等因素均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再加上临床上用负压吸痰操作容易引起气管粘膜的损伤,利于细菌生长而更易诱发下呼吸道感染。重型颅脑外伤病程长,长期卧床,肺活量降低,肺底部肺泡膨胀不全,易发生坠积性肺炎。③重型颅脑伤后早期机体处于高分解、高动力、高血糖状态,且进食不足,机体常处于负氮平衡、营养不良,加上大剂量激素早期应用从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不及时予以营养支持,易引起感染。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耐药菌株出现也是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病例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广泛,时间过长,种类过多,用量过大等改变了病人机体正常菌群结构,气道细菌定植,造成后期人体内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真菌增多,其结果是药效降低,拮抗作用增强,患者发生双重感染所致的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增加。本研究病例第2、3周时出现新的致病菌株1、2、3、4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真菌、不动杆菌属及葡萄菌属,广泛耐药。⑤多种致病菌(如铜绿假单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均可粘附于生物材料或机体腔道表面,分泌多糖蛋白复合物将其自身包绕其中,形成大量的细菌聚合体膜状物,即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biofilm,BF)[3]。BF作为一种生物屏蔽,可使细菌逃逸机体免疫系统,通过调节细菌代谢状态,降低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能有效阻止药物透过被膜,使直接与菌体接触的抗菌药物浓度降低,从而导致BF相关感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4]。⑥重型颅脑损伤后为预防应激性溃疡,常规用H2受体阻滞剂或抑酸制剂可使胃液碱化,杀菌能力减弱,胃内革兰阴性杆菌定植能力增强,通过胃逆蠕动增加口咽部细菌的定植,从而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5]。

3.2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综上所述各种危险因素,在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对策中我们认为:①首先应及时诊断、正确处理脑外伤、合并伤,控制脑水肿,需手术者及时手术治疗,尽早进行气管切开解除呼吸道梗阻,尽量促使患者早日清醒,才能从根本上阻断感染的关键环节。②对昏迷气管切开的病人,尽量减少人员探视,定时病室环境消毒、开窗通风,定期翻身、拍背,保持气道湿化,注意防止医疗器械的污染及医患之间的交叉感染,半月左右更换气管切开内插管一次。一旦咳嗽和吞咽反射恢复,应尽早拔除气管切开内插管,以防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反复发作。③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病人病原菌采取的措施,我们的体会是,在各种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有条件者应尽快作细菌学检查,以指导临床用药。在此以前可给予经验用药,要贯彻“重拳出击,全面覆盖”的方针,通常选用对细菌覆盖率高相对价廉的药物,包括第二或三代的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他啶等),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广谱青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氨基糖苷类的阿米卡星,迅速控制最常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葡萄球菌、肠道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阻止病情恶化。对于真菌性肺炎,应选用抗真菌药物治疗。有时为了防治支原体感染加用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在初选抗生素48h左右应对病情和疗效进行评估,有效者表现为体温趋降及呼吸道症状改善。如初始治疗72h症状无改善或一度改善又恶化,应考虑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或注意其他病原体的感染。但反对“从低到高”的“阶梯治疗”或“逐步升级”式的治疗安排。如果是联合治疗方案,更换新方案时应该“整体更换”,决不要今天换这药,明天改那药。应尽量避免抗生素治疗的混乱,而且注意留有余地,但又必须充分“到位”。④加强营养支持,尽早纠正低蛋白血症,减少糖皮质激素的应用,重视早期应激性高血糖的控制,增强患者抵抗力。主张在创伤后2~3d给予静脉营养支持,伤后3~5d内插管鼻饲,逐渐过渡至肠内营养为主。一旦咳嗽和吞咽反射恢复,尽早拔除胃管,经口进食。在肠内营养中主张使用含纤维素的营养配方,以防止肠内细菌易位,减少感染途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

2. 姜其周,王卫民,全月英.气管切开后的医院下呼吸道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9,9(1):26

3. CostertonJw,leandowskiZ,CaldwelleF,etal.microbialbiofilm[J].annuRevmicrobial,1995,49(10):711

呼吸道感染防治篇7

关键词:伏九贴疗法;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109-0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Respiratorytractinfection,RRti),是儿科临床多发病及常见病,由于RRti涉及致病因素多而复杂,且治疗过程长,该病仍是临床中的一个难点问题,此外大环境质量的改变,近年来RRti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和生长发育。伏九贴疗法是将中药和经络腧穴的特殊功能结合起来,使药物透过腧穴、循行至病所发挥作用,因此在防治RRti方面有着许多潜在的优势。现将近年来该病的伏九贴研究成果作一概述。

1伏九贴疗法的理论依据

伏九贴疗法,亦称薄贴,是根据《黄帝内经》中“冬病夏治,冬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以及“天人相应”等理论指导下而形成的一种外治法。它融合了时间医学、中医学、免疫医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伏九贴不仅可用于疾病的治疗,也能用于疾病的预防,体现了祖国医学按时顺养理论指导医疗实践的一个有效例证。该理论于三伏天、三九天通过中药对小儿特殊穴位进行贴敷,中药的有效成分经透皮吸收激发经络系统,促进气血调和,调动免疫应答,提高抗病能力,达到单相或双向的调节作用,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这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古老疗法之一,也是祖国医学“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理论的经典体现。

2药物选择及其作用分析

笔者研究近年文献发现,伏九贴疗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疾病的膏方中多选用白芥子、甘遂、延胡索、麝香等辛温之物,吴师机在《理渝骄文》中提到:“膏中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气味厚重的药物对皮肤穴位具有很强的化学刺激作用,比如烧灼感、刺痛感、蚁样感等各种反应,这些刺激又可以引起组织损伤并释放如组织胺等物质,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并向组织间隙的液体滤出,被组织液充实而缩小的组织间隙电阻降低,从而激发经络之气对人体的调节作用。白芥子味辛,性温,能够利气豁痰、温肺化饮,如《本草纲目》谓:“利气豁痰,除寒暖中。”现代药理研究表明[1],白芥子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甘遂味苦、甘,性寒,苦寒攻逐水饮利大肠,宣通肺气,如《药性本草》谓之“去痰水”。现代研究发现甘遂提取物中的4种化合物有显著的体内抗病毒活性,其机制可能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来实现的[2];延胡索味辛、苦,性温,辛散温通、通行血气以利肺气,现代研究表明延胡索可增强白芥子的局部刺激作用,同时具有调节呼吸道阻力和呼吸膜通透性的作用,改善肺功能;麝香味辛,性温,辛香走窜、开窍通络,从而促进皮肤对药物的吸收。可见,根据药物的各自属性,辨证选药,使之在病体的相应穴位进行吸收并发挥药理作用,达到祛除病邪、纠正阴阳的偏盛偏衰,恢复脏腑之间的协调功能。

3穴位选择及其作用分析

经络在人体入里出表,通上达下,遍布全身,通过腧穴将脏腑经络之气传导于体表,运行气血以营养周身,因此中医认为经络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灵枢经筋篇》曰:“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研究统计发现:目前用于伏九贴防治小儿RRti的穴位中,常以肺俞、膻中、定喘、膏肓、大椎、天突为主,其次选肾俞、心俞、隔俞、脾俞、风门、大杼,所选穴位主要集中在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肺合皮毛,肺俞为肺的背俞穴,与肺卫关系最为密切,能宣通肺气,止咳化痰;膻中与肺脏邻近,又为八会穴中的气会,是宗气积聚之处,可宽胸理气,舒展气机;定喘为平喘的经验穴,是治疗哮喘之主穴;膏肓为太阳经背部脑穴,配合肺俞能疏通阳气;大椎为诸阳之会,能够双相调节,即实热者能泄热祛邪,虚寒者能通阳散寒;天突等属于邻近取穴,中医学认为RRti的发作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且“五脏之系成于背,脏腑十二腧皆在背,其穴并可入邪,故脏腑病皆可治背,”故贴敷穴位多选取膀胱经上包括肺、脾、肾之背俞穴,可以起到益肺、健脾、补肾作用,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加之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经脉和华佗夹脊穴有助阳之功。故本疗法能提高RRti抗病能力,改善体质,从而达到近期治疗和远期预防再发的目的,对治疗RRti有良好疗效。据报道:运用生物化学方法可以证实“体表穴位-经络通道-络属脏腑”的客观存在,还证实了内病外治的主要作用机制,即“穴位经络通道的放大效应”:通过药物渗透-体表穴位-经络-内脏等相关途径,激发并启动神经激素运行的通路,传导刺激信息到达体内相应部位,并产生放大、增益的效应。此项研究验证了伏九贴疗法的理论体系,为伏九贴疗法的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研究提供了客观依据。

4临床运用

夏以琳等[3]重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认为采用伏九贴方法治疗RRti,不仅可以借助夏季阳气升发之势疏解体内凝寒之气,还可以为秋冬储备阳气,以祛除阴霾之邪-痰湿,从而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故采用白芥子3g,甘遂5g,细辛3g,白芷3g等,研末加醋调拌,用时蘸上少许姜末,敷贴在天突、大椎、肺俞、膏肓等穴。取每年三伏天进行敷贴,时间为2~6h/次,一般贴至局部皮肤发红,每2次敷贴间隔3d,8次为1疗程,1疗程后观察并统计疗效,总有效率为71.43%。邓玉萍[4]用黄芪、防风、当归、白术、肉桂各份,研为细末,加入适量麝香、生姜汁进行调和,制成糊状。选穴取膻中、大椎、肺俞、脾俞、肾俞、心俞。贴敷前用生姜涂擦穴位,以皮肤稍潮红为宜。然后将药糊摊在3cm见方的胶布上,敷于穴位上。以患儿的耐受程度为限,每次贴2~4h。敷贴时间为每年夏季第一、二、三伏的第一天。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总有效率为93.33%;武琪琳[5]遵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认为小儿各脏腑功能尚未完善,尤以肺、脾、肾三脏功能低下最为关键,外邪常乘虚而入,易反复发病。故治疗关键为补益肺肾,扶正固本。选用伏天贴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麝香。九天贴方在伏天贴方基础上加补骨脂、熟地黄。神阙方:丁香、砂仁、苍术、白术、黑胡椒。研粉碎细末,鲜姜汁及蜂蜜(二者比例2:1)调和,做成直径为1cm、厚度0.1cm的药饼,伏九贴方贴于肺俞、心俞、膈俞、天突、膻中,每次贴敷4~5h;神阙方贴敷神阙穴,每次12h;1年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0%;陈丽亚[6]外敷药物选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按7:7:4:4比例调配研成细粉,用姜汁调成糊状,使用3cm×4cm规格的敷贴专用胶布敷于左右对称的肺俞、心俞、膈俞6个穴位。从初伏开始3天贴敷1次,每次5h,10次为1疗程。贴敷治疗后1年内患儿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及住院次数明显减少。

5结语

综上所述,伏九贴疗法能够很好的防治RRti,并且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及重视。此疗法不仅调节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而且还避免了药物被胃肠道消化液的降解,减少血药浓度峰谷变化,使血中药物保持较强的活性,免除了个体差异和毒副作用等优点,尤其适合口服耐受差和服药困难的患儿,医学界同仁称之为治疗疾病的绿色疗法。因此伏九贴疗法用于防治RRti拥有许多优势,具有广阔前景,值得进一步探讨,使祖国医药外治疗法的奇葩更加艳丽多彩。

参考文献:

[1]张学梅,刘凡亮,梁文波,等.白芥子提取物的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3,34(7):635-637.

[2]郑维发.甘遂提取物中4种二菇类化合物的体内抗病毒活性研究[J].中草药,2004,35(1):65-67.

[3]夏以琳,徐亚娜.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7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7,16(6):42-43.

[4]邓玉萍.中药穴位敷贴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1):38-39.

[5]武琪琳.伏九天穴位敷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J].中医研究,2013,26(8):46-48.

呼吸道感染防治篇8

【关键词】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抗感染药

nosocomialpneumoniainclinic:surveyandanalysis

ZHanGLi-li,LianGui-zhen,RUanmei-Li,etal.Xiamenno.2Hospital,Xiamen361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quireintotheriskfactorsofpatientswithnosocomialpneumoniaandsearchfortheeffectivemethodstopreventandcontrolit.methodsallthecasesofthe176patientswithnosocomialpneumoniaintheclinicofourhospitalwereanalyzed.Resultstheriskfactorsofpatientswithnosocomialpneumoniaweretheoldage,severalunderlyingdiseases,notusingmedicineproperlyduringthetreatmentandinvasiveoperation.themostcommonpathogensweremainlyGram-negativebacilli,withaccountedfor45.7%.andGrampositivecocciaccountedfor28.7%.Conclusiontheeffectionmethodstopreventandcontrolnosocomialpneumoniaareasthefollows:toimprovethestaff'sawarenessofthedangerofnosocomialpneumonia,bestricttorulesofhospitalisolationandsterilization,andbetrytoreduceinvasiveoperation.weshouldstrengthenthecleaningofthewardsandthecrew'shands,strengthenthemonitoringofqualityandpaymoreattentiontotheprimarytreatment。weshouldusethemedicineproperly,especiallytheuseofantibiotics,immunesuppressantsandhormones,andpayattentiontoresultofculturefromthemicrobiologicallaboratory.weshouldcuretheunderlyingdiseaseactivelyandimprovethestuffers'immuntityfunction.

【Keywords】nosocomialinfection;pathogen;Drugresistance

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疾病,在我院几年院内感染监测资料,一直位居第一位。下呼吸道感染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甚至导致死亡。而且随着广谱抗感染药不合理使用,耐药菌株的增加已成为临床治疗棘手的问题。为预防和控制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对我院2008年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历进行调查,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院2008年发生的院内下呼吸道感染176病例,进行登记、汇总。诊断标准以2001年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

2结果

2.1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概况2008年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为1.03%,占医院感染构成比为41%。176例医院下呼吸道感染者中,男125例,女51例;年龄4~95岁,平均62.3岁;60岁以上占67.3%。发生下呼吸道感染距入院时间最短2d、最长168d,平均24.9d;住院天数最短11d、最长200d,平均53.6d。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时间为入院≤3d占6.7%,4~10d占24.4%,11~20d占18.5%,21~30d占20.2%,>30d占30.2%。基础疾病构成比为肿瘤33.6%(其中肺癌占52.5%)、脑血管病20.2%、肺部疾病14.3%、糖尿病12.6%、消化系统疾病占11.8%、手术5.9%、其他占1.6%。

2.2医院感染的病原菌本组病例作细菌培养115例,送检率为65.3%,检出129株菌(有些患者多次感染多次送检)。G-杆菌59株占45.7%(其中非发酵菌占59.3%、肠杆菌科占40.7%、)G+球菌37株占28.7%(其中mRSa21占56.7%)真菌29株占28.7%,G-球菌4株占3.1%。同一患者检出2株菌者15例(含真菌),3株菌2例。本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发生2次下呼吸道感染13例、≥3次下呼吸道感染7例。有17例发生院内2个部位感染,3个部位感染3例。发生多部位感染者大多为脑血管病患者。具体病原菌分布见表1。

2.3抗感染药使用情况本组病例使用抗感染药36种,其中静脉用30种,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前应用抗感染药164例数占93.2%,整个住院期间使用抗感染药品种1种(65例),2种(79例)、3种(30例)最多达10种(2例),联合用药占以二联为主。抗感染药物种类居前几位的是头孢三代(占21.8%)、喹诺酮类(占21.2)、抗真菌类(13.4%)、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复方制剂(12.3%)、氨基糖甙类(5.6%)、碳青霉烯类(5.6%)。静脉使用前10种抗感染药为:左氧氟沙星(占15.1%)、哌拉西林舒巴坦(占6.7%)、伊曲康唑(占6.7%)、氟康唑(占6.7%)、头孢曲松(占6.1%)、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占4.5%)、林克霉素(占4.5%)、头孢地嗪(占4.5%)、头孢噻肟(占3.9%)、头孢吡肟(占3.9%)。

3分析

3.1本组资料结果显示176例患者≥60岁的例占67.3%,住院时间较长≥50d有55例。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肺组织的形态、机构发生退行性变。而且免疫功能随年龄而减弱,长期住院治疗导致各种致病菌复发感染。而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他们长期吸烟患有不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手术等因素有关[1]。

我院肿瘤患者在发生下呼吸道感染中占第一位,可能与我院呼吸肿瘤科为重点科室收入患有肺部疾病、肺癌患者多有关。肿瘤为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体质较衰竭,相当一部分患者长期卧床,使咳嗽反射减弱,炎症分泌物滞留,另外各种治疗手段(化疗、呼吸机、抗生素的使用)也对呼吸道黏膜有损伤作用致分泌物排泄障碍,则导致肺部感染。肿瘤患者由于机体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加上年龄大,住院时间长再加上放、化疗和各种侵袭性操作如不及时处理,会引起院内感染,而且医院病原菌易产生耐药,对抗生素不敏感,一旦发生感染不仅影响疗效而且促进死亡。因此要加强对老年患者保护性隔离和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认真治疗营养不良、糖尿病、贫血等慢性疾病,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抗感染的能力。

3.2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正常人口咽部主要是G+需氧菌群寄存,而气管远端是无菌环境,住院患者口咽部转为G-需氧菌为主。本组患者呼吸道也以阴性杆菌感染为主,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2]但本组调查G-杆菌中以非发酵菌占多数(59.3%)却与大多文献报道的以肠杆菌科为主不同。非发酵菌主要引起医院感染,且以多重耐药而著称。感染宿主多为免疫功能低下、有侵袭性操作、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多引起重症肺炎,治疗较困难。由于非发酵菌感染中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脓液呈绿色外,临床症状、特征缺乏特异性。因此非发酵菌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及时正确地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一旦诊断为非发酵菌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药。为了预防和控制非发酵菌感染发生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减轻抗生素选择压力[3]。

本次调查以单种细菌而言金黄色葡萄球菌居第1位,而且56.7%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RSa院内感染与住院时间长和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有关。mRSa主要寄殖在健康人的鼻前庭,入侵途径主要通过污染的手,尤其是医护人员的手,导致在患者之间传播。mRSa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主要依靠及时发现感染者与携带者,并将其隔离,给予有效治疗及时清除携带状况[4]。防止mRSa感染经医务人员的手、医疗环境、医疗设备的传播。mRSa感染不仅治疗费用高而且死亡也较高。

3.3本组调查中患者在iCU发生的肺部感染以多重耐药菌为主,且发生多次不同细菌和多重感染。iCU是病原微生物集中的场所,停留时间长就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在体内定植的机会,增加感染发生。我院iCU室以收入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的脑外伤、脑出血危重患者为主。因病情危重实施上呼吸道侵入性操作(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呼吸机)是发生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糖皮质激素在防治脑水肿的应用,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引起感染发生。脑出血昏迷患者正常的吞咽、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咳痰能力降低,造成分泌物不易及时排除。胃内容物返流而发生误吸,胃管的保留提供了细菌迁移的途径。并且为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使用H2受体阻滞剂,不可避免地降低患者胃液酸性,而当胃液酸性下降时,消化道中的细菌可上行至口腔定植,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机会[5]。

3.4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前应用抗感染药164例占93.2%,其中预防用药占43.9%。发生感染时送检率为65.3%。虽然在发生感染时能即时采集标本送检,并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药。但因前期抗生素应用时间长起点高,广谱抗生素应用使机体微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正常菌群定植抵抗力下降,导致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耐药性细菌和真菌极易侵入机体引起感染。患者发生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给治疗带来困难。

4结论

本次调查表明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与住院时间、性别、年龄、患者所患基础病、抗生素使用有关。从我院感染患者的痰培养结果显示,以致病菌以G-杆菌为主,约占检出病原菌的45.7%(其中非发酵菌占59.3%),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G+球菌仅占28.7%但主要是的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56.7%,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后治疗极为困难,因此预防就更加重要。

4.1缩短住院时间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疗原发病,提高疾病诊断的正确率、治愈率。提高护理质量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关键。

4.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做好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携带者、及出现高度耐药细菌感染的患者的隔离。减少侵入性操作,医务人员在进行呼吸道治疗和护理时要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要求进行,要做好呼吸治疗装置使用、储存的清洁、消毒和灭菌。尤其强调雾化液体必须无菌条件下配置;除特殊情况下,气管切开必须在手术室进行。由于患者病情重陪护人员多也是造成感染不可忽视的因素。对患者家属的管理,加强病房的护理极为重要。严格探视制度,做好家属、护工的健康宣教。

4.3加强基础护理定期翻身拍背,注意更换患者的。给患者吸痰时要一人一管。应强调无菌技术,动作轻柔,减少损伤。要防止误吸和做好上呼吸道部位的护理。要防止误吸主要是要防止胃内容物的返流和口咽部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加强口腔护理,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在进行鼻饲、胃肠减压、插管洗胃、吸痰、气管内滴入等要防止异物进入呼吸道,对胸、腹部手术的患者,避免使用镇静剂,鼓励患者戒烟。另外,要注意清除气管插管患者声门下及气囊间隙的积液并尽早拔管。

4.4加强手卫生制度的落实,洗手是防止医院感染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对每个患者治疗前、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以及更换治疗部位的操作前后应洗手,必要时戴手套和进行手的消毒。各科室要配备足够的洗手设备、洗手液和快速手消毒液。防止通过医护人员的双手造成患者之间的交叉感染。

4.5合理使用抗生素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降低内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要提高病原菌送检率,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正确掌握剂量、疗程以免造成菌群失调。医生必须严格掌握预防用药的指征,不能以抗菌药物使用来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或替代严格的消毒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而盲目使用。如此势必使医院内感染的机会增加,同时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6]。

4.6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加强营养,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

总之患者发生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不仅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甚至导致死亡。而且随着广谱抗感染药不合理使用,耐药菌株的增加已成为临床治疗棘手的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为预防和控制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必须加强基础护理、注重患者周围环境的消毒隔离、合理用药、改善机体防御功能、加强监控预防意识,使院内感染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钟秀玲,罗艳霞.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现代护理,2002,8(11):875-877.

[2]郑利先,陈钢等.医院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特点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5):427-429.

[3]徐秀华.临床医院感染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473-480.

[4]吴本权,唐英春,等.医院内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部感染高危险因素分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0,23(7):413-415.

呼吸道感染防治篇9

关键词:玉屏风;转移因子;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呼吸道感染指1年以内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频繁,超出正常范围[1]。是影响小儿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发病机制与诸多因素有关,中医、西医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药物较多,方法不一,疗效不一。我科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应用玉屏风颗粒与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并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选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患儿75例,均符合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1]。已排除失访病例。病程1~2年,男39例,女36例,年龄2~3岁51例,~6岁24例;均排除慢性或先天性疾病(如结核、慢性鼻窦炎、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型哮喘,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随机分配,治疗后回顾性分析,对照组40例,治疗组35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治疗组在一般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玉屏风颗粒(广东环球制药,5g*15包/盒)口服3次/d,2~3岁1/2袋/次,~6岁1袋/次。转移因子口服液(广西科伦药业10ml*7支/盒)口服1支/d。连续口服8w。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治疗,不加用任何免疫调节剂;两组均详细记录患儿的呼吸道感染临床发病情况。治疗后6个月、12个月随访2次。

1.3不良反应患儿服药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1.4疗效判断标准显效:从起始治疗开始,6个月、12个月内未发生呼吸道感染或仅呼吸道感染1次;好转:6个月、12个月内呼吸道感染次数减少,且每次病情减轻,病程缩短;无效:个月、6个月内呼吸道感染次数及每次病情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显效和好转判为有效。显效:12个月内发病不超过4次;有效:发病次数减少。或发病病情减轻,疗程缩短;无效:发病次数、病程无变化。

1.4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见表1,表2。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涉及了小儿的营养、免疫及所处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决定了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生。有资料表明反复呼吸道感染存在一定程度的体液免疫和(或)细胞免疫功能紊乱[2]。转移因子是用健康猪脾为原料制成的小分子多肽、氨基酸和多核苷酸的口服液,其生物活性复杂多样,是免疫调节剂,可增强或抑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增加辅助t细胞数[3]。可促进t细胞成熟,双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且无抗原反应。

中医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称为复感儿[4]。则认为反复呼吸道感染主要与营虚卫弱、营卫失和、肺脾肾三脏不足,卫外功能薄弱,痰瘀内阻有关[5]。治疗以健脾补肺,益气固表等方面出发,玉屏风散为其常用代表方剂。主要成分有黄芪、白术、防风等。黄芪含有多种氨基酸、叶酸及铁、锌、锰等微量元素,具有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吞噬能力、细胞免疫功能,可促进免疫球蛋白产生;白术的主要成分为白术醇,并含维生素a,有增强肠壁吸收的作用;防风可解热、抗炎、镇痛、抗惊厥。全方组合黄芪补气固表,防风祛风解表、且与黄芪相配,白术补脾建中,诸药配伍相辅相成,固表止汗而不留邪,故可加强益气止汗之力[6]。玉屏风颗粒以玉屏风散为本,加工成颗粒剂,可用牛奶、果汁冲饮,使用方便,依从性好。

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从多种角度着手加强预防:①健康饮食,不偏食,不挑食。②因为多种原因,很多患儿的室外活动时间较少,不利于健康的生长发育。应指导多做户外活动。③重视免疫接种,加强疾病预防。④指导良好的卫生习惯。玉屏风颗粒与转移因子口服液联合使用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使用方便,依从性好,可以明显降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免疫能力。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临床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概念和处理原则[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2):108-l10.

[2]朱晓萍,尹文艳.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亚类及细胞免疫水平[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1):135-137.

[3]蒋煜.转移因子和卡介菌多糖核酸佐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儿科药学杂志2011,17(2):24-25.

[4]王力宁,汪受传,韩新民,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J].中医儿科杂志,2008,4(6):3-4.

呼吸道感染防治篇10

【关键词】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预防;护理

在儿科临床病中,反复呼吸道感染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其发病率大约在21%左右,发病范围通常在2-6岁这一区间[1]。据调查资料显示,呼吸道易感儿每一年发病的次数基本是健康儿的四倍左右,目前关于反复呼吸道感染这一方面的诊断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反复呼吸道易感儿一般伴有面色萎黄、食欲不振、体重不增以及盗汗等症状[2],若不及时进行合理且科学的预防及护理,很容易导致病患的病情加重。鉴于这种情况,为使病患可尽早康复,必须要加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了近几年,我院收治的50例小儿呼吸道感染病患,全部病患均满足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的标准。在这50病患中,其中男性为30例,女性为20例,病患年龄在1岁-5岁之间。其临床表现为腹泻、发热、干咳、间接性呕吐、咽部红肿、食欲欠佳、鼻塞、打喷嚏以及流鼻涕等[3]。通过临床体检可见病患的淋巴结与扁桃体肿大,且咽部出现充血肿大现象。

1.2治疗方式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对病情较为轻微的病患实施了中西药物治疗,主要以镇咳与祛痰为主,所用药物有阿奇霉素.金莲清热颗粒、新癀片、小儿柴桂颗粒、氨溴索口服液

与小儿双清口服液等。在治疗过程中,每一次所用的剂量依据小孩实际年龄来明确,用温开水来送服。而对于病情较重的病患,则根据其临床症状与检查结果实施相应的输液治疗。

1.3预防及护理

1.3.1预防:在预防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体质的增强与饮食结构的注意,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预防的重点就在于增强其机体抵抗能力,关于小儿抵抗能力的增强,最好以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实施,可通过小儿户外运动的增加,加强体育锻炼,让小儿多接触阳光,多晒太阳,增强其钙质的吸收。对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尽量不要到公共场所中,同时在外出时,应该戴上相应的口罩,避免感染。此外,还应随着季节的变化适当地增减衣服。在饮食结构上,因小儿的身体正处于发展阶段,其消化功能还不是很健全,若过量地进行喂食,很容易造成小儿出现肠胃型感冒,再加上近年随着人们水平的提高,各种营养品也随之出现,由于这些营养品对小儿正常吸收功能容易造成影响与干扰,易使小儿出现呼吸道感染。鉴于此,在小儿的饮食上,应该多样化,多吃粗粮和蔬菜水果,合理饮食。

1.3.2护理:在护理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心理护理、健康护理与环境护理。在环境护理上,应为病患创设一个舒适的环境,确保室内空气的清新与流通,每天要对病房进行相应的清洁与消毒,把病患放置于合适上,并经常进行更换,以免出现瘀血问题,从而确保病患呼吸道的通畅。在心理护理上,因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为多种病因所引起,易对免疫系统造成影响,导致儿童免疫功能不断下降,最终呈一种恶性循环,影响儿童的健康生长,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容易出现一种极度焦虑与恐慌的心理,在此时,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向病患家长进行该病的病因、治疗方式与用药方案的讲解,使家长能积极且主动地配合治疗与护理,从而促进小儿及早地康复。在健康教育上,向家长进行相关健康预防知识的宣传,如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

2结果

50例病患通过治疗与护理以后,其咳嗽、发热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或者明显减轻,在随后的出院观察中,有3例病患复发,其复发率为5.67%。相对于之前的的复发率而言,得到了明显的降低,病患对于上述这些护理方式满意度为91.2%。

3讨论

呼吸道感染作为小儿一种常见的疾病,在发病阶段,会伴有发热、轻咳、流鼻涕或者鼻塞等症状,有时还可能会出现腹泻或者呕吐等症状。该疾病在冬春这两个季节容易发,且病程比较长,缠绵难愈,对于小儿生长发育以及身心健康容易造成严重的影响。

导致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病因有很多,幼儿自身的免疫功能较低,或者长期偏食和挑食的小儿都很容易得呼吸道感染,此外,大气污染也是诱发该疾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之前,首先应该将病因查找出来,实施相应的免疫功能检查,其中对免疫功能较低的病患应该实施相应的免疫调节剂治疗,增强病患自身的抵抗力。其次,还应加强护理工作,时刻观察病患的病情,避免病菌的传播。此外,还应加强预防,为小儿提供一个良好且舒适的通风环境,加强体育锻炼,注重饮食结构的平衡,不断提升小儿自身体质,提高其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曲荣梅,石传花,刘晓莉等.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36):28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