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27

中职教育培训篇1

摘要:在职业培训中,学校应重视,且努力做好职业道德教育,促使他们既掌握所从事职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又具备该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品质过优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职业培训职业道德教育

德国哲学家恩格斯曾说:“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里的“道德”指的既有社会道德,又有职业道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社会道德包含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具体表现。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符合职业特点要求的行为准则、思想情操与道德品质。①因此,在对学生开展职业培训过程中,学校应重视,且努力做好职业道德教育,为社会输送技术过硬、品质过优的专业人才。

一、职业培训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在进行职业培训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还远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鉴于此,其目前情况如下:

1.学校侧重于技能培训,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学校为培养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安排教师重点讲授专业理论、技能操作课程,加大专业课的课时数,而对职业道德的教育的重视不够,没有把其放在应有的位置,且教师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单调、教学模式一层不变,未能使学生看到“好处”、成效,不能激发学生对职业的热爱、对职业道德的关注。

2.教师只重视技能培训,不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部分学校是直接安排专业课教师顺带上职业道德课;部分学校虽安排思想政治课教师上,但这些教师沿用“老套路”,不结合职业道德教育实际进行教学。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训,未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水平,这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亦使他们缺乏提升个人修养的动力。

3.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图眼前境况,却未能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待职业道德。普遍认为只要掌握了职业技能就可以找到好工作,职业道德的好坏与是否有利于自身发展没有多大关系,看不到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否影响将来的发展空间,继而忽视职业道德培养。

二、加强职业培训中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每一行业都有其职业道德,且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因此,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都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遵守本行业的职业道德。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那怎样才能抓好学生的职业道德,做到“道德”与“技能”并重呢?

1.增强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首先要从道德意识抓起。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培训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学校要督促教师做好培训工作。一是要根据学生实际,细化,并强化职业道德要求,适时地拓展职业道德知识。二是要结合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本职业道德教育。三是要灵活运用培训方法,结合现场观摩法、师生互动法、影片赏析法等教学方法,生动地讲解职业道德。

2.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技能培训中去

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养成教育。”学校应积极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一手抓“技能培训质量”,一手抓“职业素质质量”。对学生进行职业培训时,在开展专业课过程中,也要视专业、对象的不同而开设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且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技能操作培训中去讲解、示范及运用。职业培训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从基本的道德着手,从基本的职业行为规范开始,再深入地讲解本职业的“行规”,培养学生认识、接受,乃至实践“行规”。通过培训,努力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想认识”,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使这些枯燥的理论转化为指导他们具体技能训练的“武器”。

3.改变学生对职业道德的原有认识

从学生到员工,他们的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学校、企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接受培训时,一定要改变他们对职业道德是空洞的、不切实际等原有的错误、肤浅认识,要联系实际生活、工作,排除他们心中的疑虑、困惑,让他们在从事本职业活动时,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行为哪些该做、不该做,在做正确时才能得到认可时,就可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他们便以高度的责任心去开展工作,一心一意地为做好每一件事。此外,也要使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可以提高自己的社会威望、收入等,与自己将来的发展息息相关,这样才能促使他们自觉地、实事求是地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促进他们不断进步。

三、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但要掌握所从事职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而且还要具备该职业所需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每个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这样才能完成所从事职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职业培训中,学校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德育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身教重于言教”,教师需密切结合学生专业,丰富教学方式,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从行动上影响学生,做好表率作用,促使学生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学生需扎实地掌握本行业的规范、准则、礼仪等职业道德,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为社会提高“德”“能”兼备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宦平主编.德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第二版第三册)[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0-11.

中职教育培训篇2

关键词:任职教育;培训体制;比较研究;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任职教育是当前我军紧紧围绕实现培养目标,着眼贴近岗位需求、贴近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需要所构建的新型教育培训模式。是围绕“把握定位、贴近需要、形成特色、高速发展”的指导思想下,按照院校建设部队化、教学训练超前化、教学保障现代化、管理教育示范化的建设思路,积极探索任职教育特点并建立新型培训体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型军事指挥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本文就中外任职教育培训体制进行探讨。

一、外军几个典型任职教育培训体制

(一)“无缝链接式”培训

综观外军任职教育培训体制,基本上与军官生长、任职和晋升环环相扣,紧密衔接。美、俄、英、法、德、日、印等国在军官任用上,已基本达到了“一职一训、一岗一训、一级一训”的要求。由低级到高级,形成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封闭性“链条”,且各类任职教育之间相互衔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集约化”动态有机整体。比如美军规定:满三年中尉需进修2~4个月;服役4~7年预提上尉,需培训6~10个月;服役11年以上少校、12年中校,需到军事学院高级班学习10个月;由生长军官晋升到将官,至少经过8年培训。

(二)“开放合作式”培训

世界各国军事院校都非常注重开放办学的方针,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军校,在实行开放办学方面更显得突出,开放的渠道多,涉及内容广。美军认为军事人才的培养,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美军建立了较完善的军校与部队、军校与地方高等院校、军队院校之间的合作教育机制,把部队、社会、军地院校、科研院所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纳入军校教育系统中。同时,与一些国家的军事院校都签订了人员交流和培训协定,不少军校与部队或社会还建立了联合教育基地,与地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教育协定等。

(三)“轮换交流式”培训

外军在任职经历上,强调指挥与参谋岗位互换,基层与机关岗位互换,兵种之间岗位互换的任职培训体制。据说美中央司令部前司令施瓦兹科普夫上将在其40年的军旅生涯中曾变换过20次岗位。通过不同的岗位经历,使各类军官不断充实知识、不断拓展视野、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指挥能力。比如:澳大利亚军队为锻造复合型军事人才,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制度和措施。不但保证各类军官在不同军、兵种和不同岗位的轮换交流,而且军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成绩判断自己是否能晋升或担任该单位的领导职务。

二、我军任职教育培训体制

(一)“两段式”培训

2003年11月,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颁布了《全军院校和训练机构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方案》,明确了“建立和完善以岗位任职教育院校为主体、岗位任职教育与生长干部学历教育相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院校体系,推动军队院校教育由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的转变”作为会议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调整之后,任职教育院校所占比例上升为67%。

这次会议把生长军官的培训过程,即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分成两个阶段,采取学历教育相对集中、任职教育实行分流,生长军官的学历教育实行军队院校培养和依托地方高校培养并举。在纵向上,包括生长军官任职培训到其成长为高级军官的整个历程中和各级任职培训在内的完整培训体系;在横向上,包括各类人才培训结构比例协调,相互支撑衔接的完整培训体系。

(二)“双轨式”培训

“双轨式”培训体制是一种继续教育体制。2000年,中央军委颁布《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0年~2010年)》,提出要完善继续教育体系。将在职军官的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分开,一方面实行逐级培训,解决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函授、成人考试、报考研究生等解决高一层次的学历,不强调与任职挂钩。

(三)“逐级式”培训

“逐级式”培训体制就是军官逐级进修。实践证明,军事人才的成长一般遵循“院校培养部队任职院校培养部队任职”的逐级进修规律,一名学员(士兵)成长为将军一般要经过7~8次的“逐级式”院校培训和部队任职经历。我军指挥军官培训实行“三级设校、六级培训”(见表1);机关军官(参谋、干事、助理员)培训实行初、中、高三级培训;专业技术军官按照专业职务等级,实行初级、中级、高级职务任职前培训。

(四)“结合式”培训

“结合式”培训体制是指学历任职相结合,针对士官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具有基层性、稳定性、实用性、职业化特点。学历教育主要依托士官学校和专业院校实施高等或中等职业教育,使士官等级与国家职业技术教育、技术专业技术职称相对应。任职教育主要通过短期培训提高士官适应岗位职务的能力或适应新装备的能力。

三、对我军任职教育培训体制改革的启示

(一)采取超前培训理念,完善制度培养新型军事人才

主席指出,军队建设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向“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聚焦。对比中外任职教育培训体制,人才就是战斗力。一是要采取超前培养理念。任职教育院校只有树立超前培养理念,搞好顶层设计,并及早付诸于行动,才能牢牢掌握人才培养的主动权。所谓超前培养理念是指要转变传统和陈旧的人才培养理念,突破人才培养“突击式”、“应急式”培养模式,按照我军信息化建设要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使其既能适应当前部队需要,又能适应军队未来发展的要求。二是要完善制度。建立和完善军官任职教育培训与职务晋升相衔接的制度,按照“先训后晋,晋训结合,不训不晋,训用一致”的要求,确立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培训目标,使军官在由岗位、教育与能力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二)采取指技合成培训模式,培养新的复合型生长军官

我军培养生长军官的院校一直实行的是指挥与技术分别培训的办学模式,以培养指挥或技术“专才”为目标,形成了“懂技术不会指挥,会指挥不懂技术”的现状。随着信息技术和军事作战理论的迅猛发展,军事各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更加密切,各类指挥专业、管理专业与工程技术专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广泛和深入,对生长军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更高、更全面,单纯的指挥人才或技术人才已不能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求。因此,生长军官必须既懂指挥、管理,又要有专业技术。

(三)采取联合型培训模式,培养通用型中、高级军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高新技术武器装备运用于战场,特别是信息化作战和数字化战场的出现,军事领域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世界军事战场呈现出陆、海、空、天、电等多维一体的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形态、单军兵种的“专才”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信息化战争对军事指挥人才的需要。美军在2004年版《联合转型路线图》中指出,要想在战时实现联合行动,就必须在平时培养联合思维。因此,加强联合作战训练,大力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军事教育训练改革的主要趋向。我军任职教育培训应当研究和实施对中、高级指挥军官进行诸军兵种联合培训的办学模式,这是提高中、高级军官综合军事素质和指挥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宝书译.美国职业军事教育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总参谋部军训和兵种部,2006.

[2]李元奎,马立峰.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研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5.

中职教育培训篇3

关键词:新中国银行业;职工教育培训;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76-05

银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既不从事物质产品的生产,也不经营物质产品的销售,而是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中介服务行业,属第三产业。改革开放前,业务经营比较单一,主要是存款、放款和汇兑。解放初期,相对而言职工文化水平较高,基本都属于脑力劳动者,都吃“大锅饭”,与其他行业职工并没有太大区别。改革开放后,由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银行业务空前繁荣,所经营的金融产品大幅度增加,对职工业务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随着银行盈利增多,职工收入相应地增长,成为其他行业羡慕的“白领”。邓小平指出:“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①他还指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②“银行要成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不光是坐在那里算账、打算盘,也要广开门路,会做经济工作,会做生意”。③这表明国家对银行业的地位在认识上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与提高。因此,提高银行业职工的职业素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这又与对他们的职业教育、培训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时制宜,政治、业务、文化一起抓

新中国的银行业,自中国人民银行创办之始就十分注重干部培训。由于新解放地区迅速扩大,银行不像某些工业项目,可只选定某个省市设立,而是要无遗漏地普遍分布于全国各地,需要员工的数量极大,而进城干部数量很少。当时,虽然新政权接管的官僚资本银行和私营银行业的人员数目庞大(以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为例,仅伪中央银行员工就超过3000人,中国银行也超过4000人,1952年经过整顿淘汰后的公私合营银行则超过9000人),但仍不得不招收新的工作人员以适应金融事业发展的需要。在1949年1月15日最早解放的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天津,中国人民银行建行初期,在各分行2200名职工中,留用和新招收的就有1400余人,占总人数的67%,对他们而言,首先要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因此,从1949年5月起,连续举办了5期干部学习班,每期2~3个月,先后有740余人参加,主要学习《社会发展简史》、《新人生观》、《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等,使他们认清新旧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和两种银行性质的不同,懂得参加革命工作的意义,树立主人翁思想和做好银行工作的自觉性。这项工作自1951年3月始,转为委托天津政治学校(其前身为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天津分校)代办,使这类以改造思想为主的学习基本做到全覆盖。1952年12月,私营银行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天津分行也组织了近600名职工到政治学校学习,改造思想,树立革命人生观。

1952年12月,全国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专门举办了(公私合营)银行高级干部训练班,抽调京、津、沪、汉等地分行的原任经理、副经理、襄理等高级职员452人集中赴京学习,时间约半年,除最后用一个月时间总结外,政治、业务各用两个半月,政治课有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实践论、矛盾论、革命人生观等;业务课有共同纲领、金融政策、货币管理、农村金融、国外业务、银行会计、干部政策等。学习方法以自学为主,听课为辅,互教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用思想改造自己,明确方向,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以上这种以改造思想为中心的学习班,是解放初期所必需的,全国各地银行业基本上都采取这一模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1949年8月的一份《综合报告》中指出:“组织以政治为主的训练班,轮流调训原有职员,帮助他们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和业务作风。数月来的经验证明,这一方法很有成效,应该很好地继续办下去,争取将全部或绝大部分旧人员都能经过训练,成为健全的新民主主义国家银行的工作人员”④,由此肯定了此类调训的必要性。

如今,村镇银行招聘人员往往都要求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而在解放初期,银行职工的文化水平从整体讲虽处于较高程度,但部分进城干部文化程度较低,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举办了工农干部文化补习班,培养工农干部189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先后举办了一般为期3个月的金融干部训练班,进行政治、文化、业务学习。据1949―1957年的统计,通过干部训练班、干部学校、职工中专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共培训干部、职工14.7万余人。

银行系统与社会办学,合力培养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银行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曾成立高级干部训练委员会,举办过政治训练班、老干部学习班、合营银行干部训练班、分行行长研究班等。1954年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干部文化补习班与上述高干训练委员会合并,成立总行干部学校,实行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自力更生培训了大批干部。1957年12月,总行干部学校与中央财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中央财政金融干部学校。

中国人民银行在大量举办短期训练班的同时,为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又逐步建立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干部学校和学制正规的银行中等专业学校。195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出指示,要求全国各地银行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创办中等专业银行学校,初始按初中、高中两类举办,初中类招收高小毕业生,以学习文化为主;高中类招收初中毕业生,以学习银行业务为主,学制一年半或两年,开设工商信贷、银行会计、农村金融等专业。截至1957年,河南、山东、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人民银行先后创办银行干部学校20多所,江苏、河北、吉林等省建立学制正规的银行学校10所,其中长春、苏州、上海、天津等地的8所银行学校划归总行直接领导,由总行统一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并组织编写了基础课与专业课教材。各校毕业生共4000余人,其中除少数进入高一级财经院校继续深造外,绝大多数都分配在银行从事本行业工作。

地方银行分支机构举办业余学校也是一个有效的人才培养途径,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从1949年举办职工业余文化学校始,至1964年坚持不懈,14年间完成扫盲381人,培养高小毕业生2664人,初、高中毕业生1426人。银行办事处主任级干部60%都曾在业余学校就读过,科长级干部在业余学校就读过的更高达90%。自1963年起,业余学校的学习内容从以文化为主转为以业务为主,举办了大专信贷、会计、中文、应用文写作等12个班,有682人参加,同时继续开办初、高中文化班21个,有481人参加。分行设业余教育委员会,统一领导安排教学,实行分片管理,教师到6个办事处巡回讲课,早7点至8点半上课(占用半小时工作时间),每周两次。1964年又举办了银行概论班,报名踊跃,从50人增至160人。其办学特点是:教用结合,活学活用,随学随用;在本地区上课,场地因陋就简,方便学习;统一安排时间,学习有保证;教员、教材自力更生,适用有效。

借助国家已有教育机构协同为银行培养干部,是造就人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办法。建国初期,国家在接管、改造旧大学和进行院系调整的过程中,恢复并新设了若干财会或金融专业,同时也新建了若干财经院校,扩大了金融专业的招生。但从总体看仍属薄弱环节,专业少、规模小、师资力量不足。据统计,至1966年“”前,为提高老干部的业务水平和培养优秀青年干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就曾委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南区行委托武汉大学,西北区行委托西北大学,湖南省分行委托湖南大学,举办了银行专修科,通过高等学校培养了一批银行专业干部,为银行增添了业务骨干力量。与此同时,全国财经院校和设有金融专业的综合大学,至“”前也为新中国金融事业输送毕业生3000余人,培训各类干部6000余人。但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自身而言,还没有受其直接领导的高等金融院校,只有东北人民银行于1950年创建过一所东北银行专科学校(含大专、中专),但在两年后并入了东北财经学院。

旧中国国家贫弱,高等院校被称为“象牙之塔”,属于精英教育,非一般大众可以涉足。而在不多的高等院校中,财经类教育尤为薄弱,银行系科少,规模小。据1948年的统计,全国高等院校设财经系科的有80所,但银行、保险系科的专业点仅有24个。较知名的如南开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和上海商学院等,曾设有银行系、货币银行系或银行保险系科,但时办时停,招生和毕业生人数很不稳定。

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院校院系调整过程中,一些院校开设了财经科系或金融专业,随后,天津、山西、安徽等地又相继创建了财经(财贸)学院,招收财政、金融专业的本科生。新创建的中国人民大学设置了财政金融信贷系,在系内开设了短期信贷专业和货币银行研究班。据《中国教育年鉴》的统计,至“”前的1965年,全国实有高等财经院校18所,设置财经、金融类专业21种,在校生1.8万余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2.7%。尽管所占比例不高,但还是应当肯定,高等院校为银行业培养和输送了一定数量的人才。只是由于“”的爆发,使这本就薄弱的高等金融教育院校撤并,金融专业全部被撤销,导致难以弥补的人才断层。同样,中等专业银行学校也都全部下马,银行职工都投入到混乱的的“战斗”中去了。

新时期职工教育培训大发展、大提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为加速银行业人才的培养,不仅下力量为被“”耽误的员工进行文化课程补习,还专门召开了中等教育工作会议,进行规划和推动。1980年,又召开了全国高等金融教育会议,制定了十年规划。不久,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成立了分管财经院校与职工培训的教育司,其后陆续创建了“五道口”(北京地名)研究生部,接收四川、陕西、湖南三所财经学院为总行直属高校,并协同南开大学等高校办学,还要求各省、市分行建立银行学校,培养金融人才,又组建了中国金融学院和3所管理干部学院,升格了7所大专院校,加上一批中专学校,使中国人民银行系统在不长的期间内,初步形成了一个层次配套、学科齐全、分布合理的包括44所院校的金融教育体系。总行教育司下设教材处,并成立了以刘鸿儒副行长为主任的教材委员会,组织力量编写教材,几年工夫就完成了中专、大专、本科三个层次的教材。从银行办学实际出发,在32所中专、7所大专创设模拟银行,学习窗口业务,另外3所直属财院也开办了实习银行。在教学中,既以课本为主,又注重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组织学员进行比较分析、答辩、个人演示,将考试作为记住“必知”、“必会”知识技能的手段,同时注重启发智力,引导创新。经过一番努力,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使具备大学学历的员工达到10%,10年后,加上电大、夜校等多种途径,共培养了50万人,为金融业大发展储备了大量智力、人力资源。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员工的教育培训由于体制改革的原因几经变动,目前设有党校(隶属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校)、金融培训中心(又名北京培训学院)和郑州培训学院(前身为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系由省分行于1950年建立的“干训班”演变而来)。党校是培训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金融培训中心的职能是按照总行规划,承担总行机关人员培训,分行处以上干部、中心支行行长培训,以及本系统高级专业人才的培训;按照远程教育发展长期规划与实施计划,具体组织落实;还承担金融英语证书考试,为金融系统和社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郑州培训学院承担总行“干部培训基地、金融教育中心、信息服务中心、考试服务中心”的职能,其职能定位是“成为一流央行培训基地,现代金融人才摇篮”。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就完成培训14100人次,其中包括分行、中心支行处级干部530余人次,县支行行长2250人次,外汇业务骨干1000人次,青年业务骨干近1000人次,新入职人员2600余人次。1981年9月创建的“五道口”研究生部,造就了大批高端金融人才,已于2012年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其使命为“培养金融领袖,引领金融实践,贡献民族复兴,促进世界和谐”,旨在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高等教育平台和金融学术、政策研究平台,以培养硕士、博士,mBa、emBa等高级人才为主。不难看出,它是国内一个顶尖级的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高端金融人才的基地。总行领导已经提出,要将建设一支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务实型、开拓型的人才队伍作为银行员工教育培训的目标,可谓任重道远。

中国人民银行不仅在高层、高端人才的培训方面实施有序,在基层支行对培训工作也抓得井井有条。如江西省万年县支行,上世纪90年代职工不足30人,根据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中用,用中学的原则,一是开办业余文化学校,学习基础文化和金融理论知识,为备考成人高校的人员补习文化;同时组织职工业余英语提高班,聘请本县优秀教师,利用晚间、假日辅导授课,使职工全部达到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其中9人达到大专水平。他们还按总行规定,把“货币银行学”、“银行经营管理”作为金融专业理论的必修课程。二是举办文明公民学校,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共产主义理想、金融职业道德等内容的学习。在职工培训中注重“岗位练兵”,苦练“四功”,即阿拉伯数字标准书写基本功,标准点钞、捆钞基本功,珠算翻打传票基本功和写作基本功。这虽然已是20年前的事迹,但仍是一份值得记述的“史料”。

在此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人民银行定位于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银行,其所剥离的原有的存款、放款等具体的商业银行业务,由1984年成立的中国工商银行承接,从而使工商银行成为体量最大的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经济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传统的“四大国有银行”(工商、建设、中国、农业)已成为国有控股银行,一大批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乃至民营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地纷纷涌现。银监会、银行业协会及各大国有商业银行,也都有各自不同的职工教育培训的机构和方式,内容十分丰富,这里难以逐一论及,只将颇有代表性的中国工商银行的职工教育培训予以重点介绍。

中国工商银行为提升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视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几经演变,现总行设有专门的教育部,按企业体制设总经理。遵从“人才兴行,教育为本”的指导思想,将员工培训视为银行经营转型和改革发展中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作,特别强调培训工作的实效性。按照对人才的要求,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了横向分为管理、专业、销售、客服、运行五大岗位类别,纵向覆盖从战略管理层到一线柜员,同时辐射境内外机构人员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全方位教育培训体系。对管理人员侧重提高思想观念、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管理能力、专业素质,通过党校、国际化人才培训、境内外短训开展教育。对高管人员,除党校进修外,还与清华、复旦等高校以及境外的高盛(美国跨国银行集团)、哈佛等机构和院校开展合作,使培训内容涵盖了党性修养、治行方略、领导艺术、专业技能等多方面。对基层管理人员举办“一线支行行长能力提升班”,仅在2010年就培训近16万人次,培训客户经理46.5万人次。对专业人员侧重锻炼专业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通过专业资格认证、创新产品业务培训实施教育。对业务人员侧重服务意识、职业技能、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客户经理、中年员工、一线柜员、新员工培训实施教育。如柜面服务,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在仿真的银行环境中学习、演练,掌握和提高业务操作水平,对于中年员工,专门制定了“中年员工职业振兴培训计划”,依据不同的岗位、层级,细分培训内容,使中年员工转岗培训与适岗培训(指岗位能力存在差距,使其逐渐适应,提升信心)紧密结合,这是个很有特色、考虑相当周全的计划。同时进行基础性的“六库”建设,即基地库、师资库、教材库、案例库、试题库、档案库的建设。培训工作依托中国工商银行直属的杭州、长春两所金融研修学院和35所培训学校,以及境外的工商银行香港培训中心承担,形成了较完整的全行培训基地的格局。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为适应银行业务国际化、综合化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工行积极推进拓展海外市场高级人才的培训,通过组织参加国际上相关领域权威机构的职业资质培训考试,培养储备了一批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据2008年的统计,工行香港培训中心自1996年成立以来,已举办各类培训班156期,培训4100余人次。另据2010年末的统计,全行已拥有国际金融理财师(CFp)、金融分析师(CFa)、风险管理师(FRm)等各类国际资格认证的持证人员5116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工商银行的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是比较出色的。

根据银行业的特殊性,各个银行在职业教育培训方面,一般都强调“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人要诚实,手要干净”的精神,做到一丝不苟,一分不贪。

如今,银行业特别是原国有(控股)四大银行,在支持国家建设,聚集资金,创造利润(2011年利润达六千二百多亿元)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表面风光的背后,是银行人的辛勤劳动,而其对职工所进行的教育培训,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注释: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6页

②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③尚明,陈立,王成铭:《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大事记》,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金融卷)1949~1952》,中国物资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参考文献:

[1]王居庆,朱新天.天津金融40年[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101,347.

[2]何松亭.在银行高级干部训练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中国金融,1952(16):16-17.

[3]本刊记者.天津分行业余学校办得好[J].中国金融,1964(3):23-24.

[4]当代中国丛书编委.当代中国的金融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84-586,589-590,

601-602.

[5]李皓原.我亲历的中国金融教育历程[J].金融博览,2011(10).

[6]甘勇.坚持改革创新,建设一流金融干部培训基地[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1).

[7]蔡雪梅.因地制宜,搞好职工岗位培训[J].中国金融,1993(11).

[8]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培训中心.努力打造最具活力和特色的国际化培训基地――中国工商银行(香港)培训中心发展与展望[J].中国城市金融,2008(4).

中职教育培训篇4

关键词:能力本位;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0-0085-03

一、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概况

开展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改变中职教师教学理念,完善中职教师能力体系,是促进中职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中职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目前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现状不容乐观,借助文献分析和对受训教师的调查与访谈发现,目前的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培训的重要性认知不足,目标定位不清楚;二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三是学者和研究人员对中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关注度不够高,缺少深入系统和持续性的研究。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为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提供了一个规范的参考标准。尽管中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可以参考这一标准进行,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较强,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的动态发展性明显,教师知识和能力体系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更新,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时,很难依据《标准》制定出非常适合中职教师特点需求的培训方案。因此,引入新的理念,探究适宜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非常必要。

二、“能力本位”理念下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能力本位”的含义

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形成于美国的六七十年代,以重视获得岗位操作能力为目标。1972年,美国师范教育协会组成“能力本位师资培训委员会”,专门从事能力本位分析,并以此改进师资培训。从抽象、理论的教学引向直接地处理教学,使其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课堂情境之中,通过对教学行为的不断纵向分析,在整体上掌握实际教学和教育的能力。[1]

能力本位教育中的“能力”是指一种综合的职业能力,它包括四个方面,即与本职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活动的领域)、反馈(评价、评估的领域)。四方面均达到才能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专项能力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若干专项能力又构成了一项“综合能力”,若干综合能力又构成某种“职业能力”,[2]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潮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而不是知识水平,在发展职业教育的手段上更加强调企业的参与,德国双元制、国际劳动组织开发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澳大利亚职业与继续教育模式都是能力本位职教思潮的实践形式。能力本位最大的特点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基点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一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因此目标很具体,针对性强。[3]

2.“能力本位”理念下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构想

能力由知识、技能组成,是知识、技能、才智、态度等多元素的整合,是职业表现中多成分的素质结晶。在信息化环境下,在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中职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努力以“能力本位”为核心构建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结构。[4]这就要求中职教师不仅要“能讲会教”,更要“能教会做”。因此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构建“能力本位”理念下的中职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是开展适合中职教师需求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的有益探索与积极尝试。能力本位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依据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这两个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教学体系,对受训教师进行“教他如何更好地教”的培训。基于能力本位的培训开展的出发点和设计思想如图1所示。

三、培训实施

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职教师资基地的培养培训能力”。笔者所在单位是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每年均承担有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部级和省级培训任务,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是培训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近几年学校承担的培训任务进展情况和反馈效果,笔者在最近一期的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尝试开展了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培训对象分析

本批受训的55名教师来自于全省42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职业中专和各县市职业教育中心,覆盖全省9个城市及其下辖的县区,从事教学的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可能会影响到培训效果的几个变量中,受训教师职业背景相近,地区差异相对较小;大部分为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年龄差异较小。专业特点和年龄范围使这些受训教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技术;处在职业发展的上升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大多是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2.培训方案设计

培训开展的流程模式参照纳德勒的培训课程模式制定。纳德勒(L.nadler)在从事培训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他的短期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模式——重要事件模式(theCriticaleventsmodel)。他认为这种课程开发模式应由八个重要的事件组成。这八个重要事件是确认组织需求、指明工作绩效、确认学习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课程、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实施课程。纳德勒模式十分重视学习需求的分析,整个模式中第一到第三个事件都在强调学习的需求,包括社会的需求、组织的需求和学习者个人的需求等。整个课程模式八个重要事件都强调随时进行评价与反馈,及时进行调整,这样有利于促使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更趋科学化、合理化,以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5]纳德勒的培训课程模式如图2所示。

参照纳德勒培训课程模式,在“确认组织需求、指明工作绩效和确认学习需求”环节,我们为培训的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开展培训之前,受训教师和培训者及管理人员一起进行座谈与沟通,充分了解受训教师的需要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普遍问题,确定受训教师的学习需求。

在“确定目标、建立课程环节”,由管理人员和培训者根据教师的需要和该领域所应具备的能力确定最终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根据教师的需求反馈,本着“提高中职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目的,培训内容的确定采用预先设计的内容与教师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动态方式。

在“选择教学策略、选择教学资源”环节,鉴于本次培训时间相对集中,我们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对培训内容进行了分类设计,培训内容“模块化”的优势在于目标明确、过程清晰、评价及时、个性化。培训内容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为主要内容,课时比例按照1∶3∶5分配,理论和实践各占一半。三个模块的内容相互衔接,由普遍共性知识的学习到个别化问题的解决,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由理论到实践的培训体系。培训内容设计如图3所示。

3.培训的实施

在培训过程中这三个模块的内容按照箭头的顺序展开,但它们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第一个模块——理论基础部分:主要讲授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职业教育面向就业,以实践技能培养为核心的特殊性对职教教师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上有着更高的要求,教育技术的使用必须体现在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上。因此该模块主要内容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专业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相关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等几个专题理论。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讲授和讨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个模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部分:结合本次受训教师的学科背景和教师需求,采用任务驱动法开展网络学习环境设计方面的教学。在此部分的学习活动中,受训教师通过实践自己所设计的具体方案掌握网络协作学习环境的设计方法,并在此过程总结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大部分教师发现自己在构建网络协作学习环境时数字化资源创作技能方面比较缺乏,特别是交互式动画和视频教学资源的创作方面欠缺,且没有掌握有效的创作方法。比如,网络学习环境中许多学习内容需要交互式动画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培训教师在构建网络协作学习环境时面对这些问题比较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面对交互式动画和视频教学资源创作的困难,大部分受训教师表示难以逾越。

第三个模块——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部分:本部分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互动式动画教学资源和视频教学资源创作方面的教学。讲解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学习摄影、摄像、计算机屏幕录播等视频采集的基本操作方法,讲解非线性编辑等视频教学资源创作的基本技法;并对个别教师特殊的案例需求讲解高级使用技巧。培训过程不是采用泛泛讲述数字化资源的一般制作方法,而是根据教师在上一个模块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并及时提炼和总结出数字化资源制作方面的方法和技巧,使教师所掌握的技能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可迁移性。

四、培训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此次培训有效地改善了以往受训教师反映的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应用缺乏联系、对实际教学指导性不强方面的不足。培训过程进展顺利,受训教师积极性较高,参与的深入与广度也随着培训内容的逐步深入而不断加大,培训效果良好。通过教师的反馈,我们发现本次基于“能力本位”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对促进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促进专业发展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本次培训也存在着不足,有些方面有待改进:一是评价环节比较薄弱,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需求,力争根据教师的发展需求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虽然教师对此次培训的整体感觉较好,但培训效果的评价指标与量化方面做得不够全面,主要通过考察受训教师的参与程度和技术作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培训是在暑假期间进行,时间较短而且比较集中,培训结束后缺乏对教师后续实践教学的持续性支持,受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尽管可以借助博客、邮件和QQ等多种沟通形式向培训人员寻求帮助,但缺少系统科学的长效支持体系,这也是后续培训应该积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庞世俊,姜广坤,王庆江.“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

(10):21-23.

[2]中国CBe专家考察组.CBe理论与实践[Z].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所印制,1993:12.

[3]蒋莉.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J].职教论坛,2004,(22):60-61.

中职教育培训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 心理教育 就业 

 

一、心理教育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同时具有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力、确保经济稳步增长多种功能,而且职业培训本身也成为一个吸引就业的新行业。 

经过30年来的努力,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在促进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而走上工作岗位。 

在我们欣喜地看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心理教育缺失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和培训更注重培养人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往往忽视对人们的心理教育。事实上,心理教育也应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对于职业教育中的在校学生、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岗的职工还是下岗的需要再就业的人员,心理教育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未从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以及在岗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困难、困境等等,如果他们不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没有过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懂得变通和缓解压力的话势必造成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不但不利于就业,还会给他们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富士康职工跳楼自杀案例以及时有耳闻的大学毕业生自杀现象就是很好的佐证。众多的案例证明,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心理教育缺失不利于促进就业。 

二、心理教育缺失不利于就业 

随着我国的高校扩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而面对这样的现状,无论对于求职者还是竞争中的在岗职工心理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至2008年的录取人数约4010万,10年间高考报名人数占改革开放30年来报名总数的50%,录取人数占录取总数的75%。与此对应的是毕业生人数也相应的迅猛递增。2005年毕业生人数为338万人,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达到610万,几乎翻了一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大学生太多,相应岗位太少,“人才高消费”难以避免。岗位过少的资源之难,与“岗位含金量过低”的选择之难相互交织,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心理压力,确实是空前的。本来是“天之骄子”,却可能成为“迷失的一代”,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抱怨,对前途失去信心。就业挫折容易使大学生精神焦虑,“焦虑症还可以派生出罪恶感和无用感”,将挫折迁怒于人,对他人耿耿于怀,同时对自己缺乏信心,常常陷入深深的自卑、自责之中,影响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正确态度的确立。抑郁、怯弱、自卑等心理疾病和问题接踵而来,堕落、犯罪、自杀等极端行为则是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导致的最坏的结果。 

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而产生心理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职人员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机械的高强度的劳动、“工厂——宿舍”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窘困生活的压力等原因也导致了很多职工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富士康多名职工跳楼自杀案例就深刻地说明了某些在岗职工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很多企业的密集型工作和缺乏心灵关怀的企业文化使得很多员工心理压力极大,而员工又缺乏相应的心理知识,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富士康事件值得人们深思,这样的案例透露出的问题只是众多企业存在同样问题的一个缩影。心理教育不重视,在岗职工的心理问题就会不断萌生,这势必对就业市场造成沉重的打击。 

三、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心理教育以促进就业 

从现实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求职人员还是在岗职工都可能由于遭受挫折或面临各种压力而导致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而最终的结果无论是自杀、自暴自弃、犯罪还是一些其他消极行为等都不利于劳动者就业,也给就业市场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追究造成劳动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客观环境的原因(如就业压力、激烈竞争),也有劳动者自身的主观原因(如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对3000名求职者调查后,有32.7%的求职者在遇到挫折时喜欢与同学或者朋友倾诉,19.1%的求职者会选择与自己的恋人倾诉,而30.8%的人选择对谁都不说。 

如何预防这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重视心理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者在遇到挫折和面临压力时如何寻求变通,是否懂得变通。著名的“跳蚤实验”无疑能给我们劳动者很多的启示。这个实验有很多解读,但之于求职中和工作中遇到挫折的劳动者应该学习跳蚤的“懂得变通”的优点,勇敢地面对挫折。让劳动者懂得变通,勇于面对挫折,这正是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应特别重视心理教育。 

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为应届毕业生和其他求职者提供更加多元的就业渠道。同时,应该配套出台一系列的确保求职公平、公正的政策,规范就业市场,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与法制的轨道,保证就业市场中的合理有效的竞争性,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法律保障之外还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督监管机制,规范就业市场中的行为与秩序,杜绝不良的就业风气,形成一个杜绝不正之风、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市场,促进求职者充分就业。 

其次,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实施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完善职业自我。对于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和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的求职者(包括应届大学生)都应实施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对职业理想、职业素质、职业心理、职业个性、职业潜能和职业规范等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行业和职业,在准确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确立与自己的心理和能力特点相匹配的职业目标,并按照社会要求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使其强化职业意识,明确职业理想,提高职业能力,适应职业角色。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识自我是面对人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找工作亦不例外。劳动者了解了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价值观后,才能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教育劳动者正确对待挫折。教育劳动者遇到挫折后要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或失败的原因,调整好目标,选择新的突破点,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中职教育培训篇6

在高职院校组织体系中,中层干部起到了上传下达的枢纽作用,其枢纽作用如果发挥不好,就可能使得高职院校的整个教育教学工作陷入瘫痪的状态。因此,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改善,这是保证高职院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章从这个角度出发,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完善的必要性,对于当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提出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教育培训机制

一、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往往需要扮演好两个角色:其一,他们需要依照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切实的将相关政策执行下去,此时是以政策执行者的身份出现;其二,他们回到自己所属的部门和系别之后,就需要依照对应的要求,给予各个教职工布置对应的工作任务,此时他们扮演的是组织者的身份。在这样上传下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枢纽,其自身综合素质的高低,也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高度重视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健全,是当前高职院校组织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当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改革工作的成效显著,高职院校领导层也开始关注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并且也在积极构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希望将其作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的长期性工作来进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由于在此方面缺乏经验,在当前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的过程中,总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由此制约到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效能的全面发挥。具体来讲,其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参与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建立,就是为了使得中层干部具备良好的自我提升和完善的学习环境,以便提升中层干部的工作素质,以保证其切实的做好各项工作。但是很多情况下,高职院校积极采取措施去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举行各种活动去激发中层干部参与积极性,但是中层干部作为教育培训的主体,往往显得比较被动,很多时候都是校方三令五申的前提下才去参加的,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肯定难以保证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不当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也针对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形成了对应的规章制度,但是其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手段传统,往往难以保证实际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忽视了中层干部岗位多样性的特点,没有针对于不同的中层干部工作岗位性质来实现对应教学内容的调整,一般都是以一刀切的课程体系来应对,自然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其二,教学内容过于古板,难以结合当前组织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内容调整,不懂得讲干部业务素质,政治素养,思想品格,生活作风,职业操守等内容融入其中,造成教育培训的片面性;其三,过多的使用集中培训的方式来开展,不懂得以创新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很容易使得教师感觉到教学模式的乏味性,进而丧失参与到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

(三)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不明确

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对应的奖惩机制,这是保证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效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过程的监督工作没有切实开展下去,教育教学行为是否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育教学效果是否达成,都没有对应的监督,这就很容易使得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陷入无组织性的状态;其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没有与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位升迁等制度融合起来,也缺乏详细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规范,由此难以激发中层干部参与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

(四)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很缺乏

既然需要构建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那就需要去完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但是当前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师资极度缺乏,已然成为影响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发挥效能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教师多数都是高职院校的高层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者部分友校的教育专家,师资结构不稳定,并没有形成长效的师资格局,难免会对于实际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构成负面影响;其二,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教师的教学过程存在断断续续的情况,并没有形成健全的教育培训档案管理机制,如果存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交接不善,就可能对于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课程的完整性构成影响。

三、促进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不断完善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理念

不仅仅要求高职院校树立正确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理念,更要求中层干部要正确认识教育培训工作的价值,矫正以往对于教育培训工作的错误认识。对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利用校园的现代传媒平台,在全校的范围内开展教育培训工作价值宣传和教育,使得中层干部明白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学校,对于自己,对于中层组织体系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干部教育培训理念;其二,在各种校领导会议中,强调中层干部对于学校的贡献,尊重中层领导干部的意见和建议,营造出良好中层干部发言的环境,使得中层干部意识到自身的价值,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中去。

(二)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调整

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的调整和改善,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对于教育培训内容而言,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实现与当前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集合当前中层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对应的教育培训方案的制定,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与实际干部工作情况之间的吻合;针对于不同系别,不同工作性质的中层干部,以分批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式来推动教育培训工作,以保证教育培训工作做到精确化进行;结合中层干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对于中层干部的综合素质要求进行分析,由此出发实现职业操守,心理素质,教育能力等多个角度的教育培训,以保证教育培训的全面性。对于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方法选择而言,应该关注以下内容:改变以往集中培训的方式,以分散培训的方式来进行;尝试以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方式,比如辩论赛,座谈会等方式去开展实际的教学;注重建立中层干部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形成第二课堂,以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全面调整。

(三)形成健全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机制

健全的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奖惩机制,不仅仅使得教育培训的过程进入到监控的范围,还有利于激发中层干部参与到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对此,笔者认为需要关注如下内容:其一,形成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活动的监督制度,保证在教育培训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派遣对应的监督人员,以健全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为依据,对于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二,实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绩效考核,薪酬管理,职位升迁制度之间的融合,如果在中层干部教育培训过程中表现优异,考试合格,可以取得对应的人力资源考核加分,由此去激发中层干部参与到教育培训活动的积极性。

(四)建立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专业队伍

建立中层干部教育培训专业队伍,是保证教育培训工作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实现高职院校之间师资资源的优化整合,将高职院校中教育培训的对象范围扩大化,只要符合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求,在经过特定考核之后都可以将其纳入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队伍中去;其二,注重高职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邀请在此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参与到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活动中去;其三,实现对于教育培训专业队伍的管理和控制,形成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以保证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结束语

作为职业教育的引导者,高职院校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在高职院校领导干部中存在大量处于中层的领导干部,他们在整个组织体系中的比重比较大,作用比较关键,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的过程中,突出中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探究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的完善之道,也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益成,方颖,金霄翔.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开放性教育培训体系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66-67.

[2]张旻.关于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21:7-8.

[3]岳文喜,邓勇,张健.高职院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改进[J].教育与职业,2014,35:38-39.

中职教育培训篇7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企业快速发展,铁路的大提速、重载货物运输以及客运专线的不断开通都需要大量先进技术性人才。目前,我国铁路职工培训依然沿袭陈旧的知识系统,课程内容缺乏新意,使用陈旧的教学软件设施,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现代铁路企业的发展需求。人本管理理论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上改革与创新铁路职工培训教育,切合铁路企业发展的现代实际需求,解决铁路职工培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现代铁路企业发展必然选择。

人本管理的内涵

我国管理理论界借鉴西方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论”和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美国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的“人的本性理论”等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1]。其深刻内涵包括四种涵义,即尊重人、依靠人以及为了人。尊重人是指每个职工都具有做人的尊严和享有的权利,职工应享有最大的尊严以及应有的权利,不准侮辱、伤害职工的人格和人权;依靠人是指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职工的共同努力,职工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若只为谋求自身的产值和利益,而忽视员工的发展和利益,企业终将失去活力与市场竞争力;发展人是指挖掘职工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职工的潜能,以极大的热情和创造力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为了人是指企业的发展和利益要与员工的发展和利益相结合,保持企业的发展利益与职工的发展利益相一致,使企业的成果让职工分享,而职工的发展利益带动企业的发展利益[2]。//html/zongjie/

铁路职工培训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教职工缺乏铁路职工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认识

教职工缺乏对铁路职工培训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认识,培训教育失去积极性。铁路新职工大多数是复退人员,绝大多数是初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水平低,业务技能操作能力低下。各站段培训教育时间短,培训教育停留于形式。教师讲解知识笼统,未细致分解成系统知识体系,导致职工文化水平以及技能操作未能提高,人本管理理论在铁路职工培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中未得实效性实施。

2.2教材知识陈旧,缺乏培训知识的针对性

在铁路职工培训教育中,大部分本文由收集整理的教师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大专毕业生,教学知识内容比较陈旧,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中各项技能知识都已经全面提升,陈旧的教学知识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现场教学需求,而铁路教师也未经常深入现场了解新技术,依然停留在陈旧的知识中闭门造车,未进行知识系统的全面升级,影响培训教育效果。/

2.4培训教育的手段单一

我国铁路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铁路大提速、重载货物运输以及客运专线的开通,大量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先进操作方式已经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职工的方法不能满足职工学习需求,而教师又未经常深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也未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手段,更未花精力和时间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1转变传统教育理念,重整铁路职工培训教育的认识

在铁路职工教育培训中,加强人本管理理论的宣传力度,正确定位职工教育的重要性,重整职工对铁路职工培训教育的认识,使铁路职工自觉参与铁路职工培训教育活动。建立完善的铁路职工培训教育制度,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持证上岗制度”等,并实施考核制度,最大限度的提高职工素质修养,激发职工积极参与教育培训,转变职工对传统培训教育的认识[3]。

3.2构建完善的铁路职工培训教育体系

铁路职工培训教育在铁路企业发展中已经显得越来越加重要,而铁路相关部门也逐渐意识到铁路职工培训教育的重要性。针对传统的铁路职工教育中针对性差以及资源利用不规范以及不合理的情况,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教育体系。完善的铁路职工培训教育有利于有关部门根据职工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有效的实施培训教育,同时也能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实现最大化的培训教育的效益。/

3.3优化配置各种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模式

3.3.1开展模块化培训教育

根据职工实际需求动态完善教学教材,提高培训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开展模块化教学。模块化教学是根据不同工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将教学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对应将每个知识学分,职工通过模块内容学习累积知识学分,而累积学分越多,评定的等级就越高;同时建立职工考核档案,将职工模块学习考核结果与职工岗位等级和职工收入挂钩,通过机制控制,实现职工自觉参加模块化学习。

3.3.2开展现场培训教育

采用现场培训教育以提高教学效率。培训教育以班组为单位展开,根据培训的不同职工选择不同的现场教学场地,并适当在培训中提出针对性问题,使职工相互探讨和交流,同时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提醒职工实践教训,积累实践经验,通过针对性的问题以及探讨交流,职工深刻掌握知识,使培训具有实效性。

3.3.3增加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是培训教育的重要手段,根据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将模块化知识内容结合实际生产作业现场拍摄的实践操作照片和相关资料,制定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而生动形象的讲解培训知识,激发职工培训兴趣。培训教育还可以充分利用局域网实现网上教学与考试一体化以及铁路各站段的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sixianghuibao/

中职教育培训篇8

“主文件”第一部分系统回顾了1999年第二届大会以来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一些重大发展变化: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趋势、技术变革、全球化、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问题、和平和安全考量等7方面的变化情况。在UneSCo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看来,这些变化意味着“社会需要创造新的机会,来摆脱贫困、战胜经济和社会的一些脆弱性和不平等性,使年轻人拥有更好的技能,能够积极参与到经济和社会之中。同时,所有行业的雇主都需要适应性强并能持续学习的员工。这样,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就成为我们工作的核心”。尽管1999年以来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教科文组织研究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用的分析工具和政策办法不足以应对目前和未来的挑战,单纯通过扩大现有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办学来惠及更多青年和成年人并非解决之道。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理念、政策与行动必须发生深刻变革,使个人和社会为未来做好准备。这也表明,惟有转型,才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

二、理念转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的前提

虽然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已成为职业教育界经常性的话题,但实际上,同职业教育面临的外部重大发展变化相比,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仍是微小和表层的。职业教育理念如果不从根本上和深层次上发生转变,职业教育在全球化时代的进一步变革和转型必然会“搁浅”。本次会议的诸多讲话和文件均体现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发展理念的转变。

(一)为改善工作、生活和终身学习服务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服务功能相对单一,即仅仅满足某些群体的短期需求。会议特别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要从满足短期需求转而应对所有青年、成人及今后时代长期发展的需求。

“主文件”开篇指出,青年人失业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面临的紧迫问题。过去十年中,青年人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经济危机使情况进一步恶化,这一趋势在未来得到改观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主文件”援引国际劳工组织最新发表的一组令人忧虑的研究数据表明,从1999至200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7%,但全球失业率仅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6.4%降至5.7%。报告进一步预测显示,即使是在乐观分析的情况下,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增长预计至少在2016年以前无法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高失业率剥夺了成百万青年为社会做出创造性贡献的机会,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形成威胁。如何应对全球青年失业危机,将青年的技能与工作世界衔接起来将成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其长期面临的一项挑战。这也就意味着,应开展一种在工作场所学习的环境,让年轻人能够学习现代设备的硬技能,同时能够有机会学习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协商之类的软技能。

会议专题讨论了从终身学习角度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响应力。本次会议除更加关注适宜的制度安排外,还对终身理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一些主张。如“建议书”提出,“作为国家终身学习战略的一部分,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和普通教育衔接起来,以保证每个层次的灵活路径,并使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者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建立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习者选择适当的职业道路,包括提供不断更新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以及自我评价工具,以挖掘学习者的能力倾向和兴趣,推动学习者获取职业生涯管理技巧”等。更为重要的是,会议明确提出了改革视角对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至关重要,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和包容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必须谋求新的转型,即超越仅仅培养人们特定工作岗位需要的技能范畴,还包括广泛的生活技能、创业技能以及公民技能等。

(二)促进公平与包容

在“主文件”中,公平透镜被明确地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分析工具,这表明职业教育价值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不单单满足经济的需求,还要有效地促进公平。在许多国家,某些群体在学习机会、入学和升学等方面,会比其他人遭遇着更多障碍,特别是妇女和缺乏基本技能的青年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可以打破人们进入职场、谋求晋升和深造的各种壁垒,决策者应逐一找出这些障碍,尽量消除或降低这些障碍。如确定优先关注群体以及可以最有效地扶助这些群体的政策办法、设法增强公立及私立初级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包容性、帮助最弱势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向职场等确保采取协作方式,以便实现上述目标。

在分组会议上,各国专家和学者从不同侧面就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一是关注劳动力市场被边缘化的年轻人,这种边缘化是从受教育的时候就开始了。所以,为了使年轻人获得体面的工作,应该在教育和培训阶段就确保他们不被边缘化。二是关注妇女,当前妇女的境遇相对困难,因为她们的流动性不强,不能很好地转换工作地点,不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因此必须让妇女拥有平等的接受教育权,鼓励妇女更好地参加职业教育。政府应该动用其公共权利,给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妇女以奖学金,让女性更好地进步。三是关注其他四类特定人群,如家庭经济困难人群、残疾人、农民和农民工等劳动者中的弱势群体、欠发达地区人群。这也正如博科娃所指出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实现包容和公平社会的核心。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

促进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国的共识,在这次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成为诸多文件和发言的关键词。“主文件”明确提出: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某种程度上涉及生产、消费和资源转化,因而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存在多个交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处理紧急的可持续性问题时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如能源、水和粮食安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

绿色经济活动和绿色技术需要具备与改变职业要求和发展新兴职业有关的技能,受其影响,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然而,在为特定“绿色工作”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思维方式、普遍特性和通用技能来作为补充,从综合角度来看,这些构成负责任、重环保的公民素质的基础。

需要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便更好地协助学生提高能力,创造、参与、支持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方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大力开展创新工作,在各方面改变现行的资历标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课程、方案、师资培训和教学环境。

三、政策与行动:职业技术教育与

培训转型的关键

当前,制约世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向纵深推进的症结,除了观念上的阻力外,还缺乏行之有效的政策和行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主要工作文件《终身教育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曾援引了一段意味深长的中国谚语“当变革之风吹起的时候,有的人筑墙挡风,而另一些人造风车。”这似乎启示我们,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型并非易事,从现实出发,在现有的框架内采取理性的改革与行动或许是最好的选择。关于如何进行改革,会议提出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利益相关方的广泛参与

1999年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的展望》指出:“尽管政府承担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中的主要责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仍需要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上,建立政府、雇主、行业、企业、工会和社会之间新的伙伴关系。”这一观点自提出后被许多国家职业教育所认可,但问题似乎仍然存在。正如“主文件”所认为的那样,在一些国家,有关利益方零星参与水平低的情况依然存在,某些情况下是因为办学方面的不协调以及中央官僚机构刻板僵化。其他一些国家收集和分析制定相关优先事项所需数据的能力不强。

由此,“主文件”不仅提出若干旨在改善管理的政策办法,如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纳入一项战略;使利益相关方结成积极的伙伴关系等。第三部分对如何促进伙伴关系进行了具体阐述:“有效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还要求人们重视为该领域的政策制定工作建立知识基础。这就需要收集整理政策制定者、社会合作伙伴和民间社会等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协作经验和共同经验。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基础还需要具备三项重要内容:坚实的证据基础,包括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以及劳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关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方案和政策所产生影响的监测和评估证据;以及提高分析能力,既包括政策研究,也包括纯学术性工作。”

(二)增加投入并使资金来源多元化

“主文件”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期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转型以及扩大其学习机会目前给财政造成了新的重大影响,政府、捐助方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需要考虑到这一点。这一警示获得了许多国家的认可,促进非洲教育发展协会(aDea)沃尔特坦承,在非洲,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被视为帮助年轻人进入职场的方式,但是只有极少数人(1%~10%)有机会获得;国家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平均占公共教育支出的5%)。基于以上分析,他认为非洲许多国家职业教育资金筹措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非常传统的、效率低下的、资金缺乏的正式资助体系逐渐转向于现在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智利基金会innoVUm负责人阿拉内达同时指出,根据一项2007年的经合组织教育调查报告,智利是公共财政投资教育最少的国家,几乎没有国家经费投入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在智利,职业教育占高中教育阶段入学人数的44.7%,91%的生源都来自低收入群体。

事实上,经费投入不足同样是中国职业教育需要着手解决的问题,虽然“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安排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但由于中职招生迅速增长,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生均办学条件不容乐观,甚至恶化。目前全国普通高中生均财政经费为3862元,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经费为3269元,经费普职比为1:0.85。高职生均经费远低于普通本科院校。由此看来,增加资金投入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要采取的重要政策与行动。对此,“主文件”认为,职业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以及切实开展高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应成为政策关注的主要问题。此外,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一种转变,那就是向着终身职业教育提供资金的转变。

(三)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和质量

重塑职业教育形象,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是本届大会的重要议题,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课题。“主文件”指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转型的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更加重视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等教学成果,以及更加重视教育机构和培训办学方的效率和成效。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和形象,至少涉及三个方面。首先,改善教学过程;其次,促进升学深造;第三,改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成果。”

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而相对的概念,但如何提升质量是职业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课题。对此,“建议书”提出以下几点。

制订有效的政策,目标是改进教学过程。具体来说,制订能够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工作人员专业水准的政策和框架;发展和加强各个层次的授课标准。

着力提升各种情境下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包括质量标准和基准的定义。

中职教育培训篇9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育;铁路;职工培训

一、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特点

能力本位教育形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后,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风行一时。能力本位教育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核心目标是使学习者具备从事具体职业岗位所必需的实际能力。其基本模式是:对具体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职业分析,确定若干项综合能力;对各项综合能力进行细化分解,确定所包含的专项能力;再对专项能力逐一进行详尽说明,编制课程开发表;按照表列的能力需求确定教学模块,通过合理排列组成课程,再按照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实施,最终落实为学习者的职业能力。

与传统“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一,以达到具体职业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强调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和运用,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其二,课程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对所需职业能力条分缕析,再根据职业能力需要的教育内容确定教学模块,既重应知,也重应会,能力标准明确,且不同的教学模块可以灵活组合;其三,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习者按照学习指南的要求并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教师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其四,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对学习质量进行评价,反馈及时、评价客观。

二、能力本位教育对铁路职工培训工作的适应性和必要性

(一)适应性

1、职业能力。铁路生产岗位所需技能的特点是:以重复性的动作技能为主,各种作业按照规定的内容、程序和标准重复执行;同时具有可分性,具体岗位的技能通常可以划分为几个大类,再细化为若干小类,各有具体作业要求。例如,车站值班员的基本技能包括接车、发车、调车作业,接车作业可以细分为单向接车、双向接车、机外停车,又各有规定的车机联控、呼唤应答、进路排列、信号显示、运行线标识、作业用语等等。综合起来就是生产岗位的职业能力。

2、培训目标。铁路职工培训的性质是岗位培训。仍以车站值班员为例,培训主要是使职工能够安全熟练地完成本岗位行车组织中的接车、发车和调车作业,并且基本是在具体车站、线路范围内的作业。

3、培训内容。铁路作业的可分性意味着可以实现培训内容的模块化,可以进行模块的组合。例如,人身安全和电气化铁路作业安全的相关内容可以组合到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各系统的不同岗位,行车组织的相关内容同时适用于车务、机务系统的培训,而机务系统内燃机车乘务员、电力机车乘务员在列车运行、监控装置使用等内容上也具有诸多共同之处。不同模块组合后更便于具体应用。

4、培训组织。目前是铁路职工培训中,职工本人安排学习的比重越来越大,重要性也越来越大。这恰恰与能力本位教育相一致,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主,教师作为指导者提供帮助。

5、质量评价。对铁路职工培训质量的评价,依据决不单是职工的书面答卷,而要看能否取得应有的作业资质,如机车乘务员、动车组机械师要有铁道部颁发的证书;能否通过实作技能考试;能否完成具体的生产任务。这些都有明确的作业内容和作业标准。

(二)必要性

1、确立职工培训战略。《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明确提出,企业根据岗位技能的要求开展技能培训。早在2005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会议也已经提出,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突破口”。对于铁路,职工的岗位能力对铁路未来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铁路职工培训需要确立通过培训提高岗位能力的战略,有计划地强化职工培训。

2、以能力为核心组织培训。培训工作必须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进行组织。培训目标是达到应有的岗位能力,培训内容是岗位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方式要求与岗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适应,培训效果的检验要求科学评价所达到的岗位能力水平。就是说,完全围绕岗位能力进行培训。

3、强化培训的质量和效率。培训的核心不在于取得学历,而在于提高岗位能力,培训要有一定的数量,要有培训过程,更要追求质量,强调培训的效果和效率。

三、能力本位教育在铁路职工培训中的应用

(一)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1、完善作业标准。目前,国家劳动行政部门对铁路一些主要工种已制定了国家岗位作业标准(GB),铁道部也制定有铁路行业标准(tB),各铁路局及其下属站段则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结合本单位的运输生产实践,对各工种制定了企业岗位作业标准(QB)。为确定具体工种所需的职业能力,铁路企业应对各工种的作业标准进行完善,形成覆盖全面、内容完整、描述准确、相互一致的标准体系。

2、设立专门机构。铁路企业由职工教育部门牵头,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安全监察、劳动等相关部门参与,组织对具体工种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对标准化管理和标准化作业有专长的管理人员、铁路内部或必要时聘请社会专业培训机构的教育人员,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铁路企业主要工种岗位职业能力的确定。对于涉及高新技术、本企业力量较薄弱技术、特殊专业技术的工种可以委托特定站段、下属其他单位以及本企业以外的单位加以确定。

3、确定职业能力。专门机构对各工种作业标准进行分解细化、提炼整合,逐级制订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并进行详尽描述,形成完整的职业能力表。能力应该有明确的核心,但外延应该有必要的扩张和与其他能力的衔接。这是由于铁路运输生产具有高度集中、大联动机的特点,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各系统的作业相互关联,同一系统的各工种相互联系,有时还很密切。归纳各工种不同的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制订相关工种的共性能力。

(二)编制培训课程

1、设计培训模块。根据职业能力表对岗位职业能力,特别是专项能力的描述,按照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设计培训模块。每个模块应当做到:一是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无对应能力的模块,也不能有无对应模块的能力;二是有较为完整的知识,避免知识的含混,这对于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尤为重要;三是强调对实作技能有足够的训练,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结合;四是提出有效的培训实施方式,便于教学者的教学组织和学习者的学习安排;五是对能力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做出说明。此外,还需要合理确定模块的名称、数量、模块之间的联系及其在课程中的位置,形成完善的模块结构。

2、完善培训内容。每个模块都要有对应于确定能力的完整的培训内容。一是就确定的能力描述,相应有全面的学习内容。二是学习内容的相对完整性,避免一个模块过多需要引用其他模块。共性的知识和技能,如果在一个模块内简述即可,必要的重复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确需引用,则可以留下接口。如车站值班员与助理值班员都需要充分的信号机知识,可以将此作为单独模块;而货运值班员只需要简略的信号机知识,就可以在模块内简述。三是注意渗透学习的方法论,既利于学习者的学习,也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迁移。

3、组成培训课程。不同的培训模块组合为课程,对初学入门者和进阶提高者可以采取不同的组合方式。对初学者,可以分为相互联系而又有所区别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不针对某一特定工种,而以共性模块为主,集合相关工种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利于打下较宽的基础;第二阶段针对某一特定工种提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强化专业技术的培训。对提高者,根据工作基础、岗位要求、职工知识和技能的结构等情况,模块的组合可以更为灵活。

(三)制定实施培训

1、制定培训计划。制定培训计划是实施培训的必要基础。作为完整的培训课程,举凡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模块、培训教师、培训方式、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进度、培训考核、培训费用等,在培训计划中都应当尽可能地确定。为便于职工学习和自测,要准备培训资料、提出学习建议、明确能力标准和评价标准;同时要注意对实作技能部分有充分的时间安排、必要的教学设施设备和足够的操作机会。

2、实施培训。实施培训必须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如职工自学、教师答疑、骨干示范、职工比武、知识竞赛、实作演练等等。有的站段选择有实力的机构或其他站段进行委托培训,弥补自身培训能力的不足;铁道部近年推行培训、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等的经验,应当进一步总结、提高、推广。

3、培训计划的调整。培训计划应当结合运输生产实践进行必要调整。如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尽管未安排计划,也必须调整增加;运输生产内容变化,如客货营销方式动态更新,相关培训必须及时组织;运输任务增加,引发工学矛盾,培训需要灵活调整;四是新职人员集中增加,如内燃机车大批更新为电力机车,涉及司机转岗培训等。不过,临时性、紧急性的培训仍然不宜太多。属于计划内的培训,应当做好预案。

(四)培训质量考评

1、制定考评标准。考评标准来源于国家、行业和企业制定的作业标准(GB、tB和QB)。实践中可以结合具体作业进一步细化。考评标准首先要明确、无歧义;其次要既能定性,也能定量,能够合理划分职工所达到的层次;再次要对应具体的课程和模块,采取最适宜的考评标准;最后对实作技能的考评应当占用较大的比重。不过,对知识的考评也不可付诸阙如。随着铁路技术装备的快速更新,对每天操作的设施设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反视为当然,在紧急情况下往往会错误操作、延误操作,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基础的、系统的、与实作紧密相关的知识进行考评是必要的。

2、实施考评。考评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职工按照模块中对能力标准的说明,在培训一段时间后自测自评;二是职工认为达到标准后,参加统一组织的对知识和技能的考评,合格的准予上岗或继续上岗,不合格的实施强化培训;三是职工上岗后在一定期限内对其实际能力的持续测评。考评又分为四个层次:站段按QB组织的考评、铁路局按QB组织的考评、铁道部按tB组织的考评、政府职业技能鉴定部门按GB组织的考评。总体看,铁路运输属于高度危险作业,职工作业承担着重要的安全保障责任,因此,考评必须严格,源头预防,确保安全。

3、持续改进。经过考评,对培训实施中的问题、对职工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培训计划和组织的问题等,相应进行总结、分析和改进。对于能力本位教育,特别是对职工安排学习,要注意针对学习方法、知识结构、实作技能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和要求,促进职工更善于学习。如果多数职工都存在相似问题,则要注意培训整体水平的改进和提高。

四、对能力本位教育的补充

能力本位教育的一个不足之处,是重视行为而忽略品德,对学习者思想意识的重要性没有予以足够的关注。但在生产实践中,职工具备能力反映的只是在技术上可能,而能力只有发挥出来才能真正体现为工作绩效。这就既需要职工具备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经验等,也需要职工具有从事岗位工作的责任心、主动性和敬业的工作态度,这一点可以称为职业意识能力。显然,完整的能力本位观应当包含职业意识能力的内容。为此,还需要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完善规章制度、做好思想工作等途径,努力提高职工的职业意识能力。

五、结束语

中职教育培训篇10

【关键词】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问题;开发策略

【abstract】althoughcurriculumdevelopmentofvocationalteachers’inSethasaccumulatedsomeexperience,itstillhasmanyproblems:thedevelopmentofcurriculumgoalneglectstrainingdemand,thedevelopmentofcurriculumstructurelacksinternallogic,thedevelopmentofcurriculumcontentistootheoretic,andthemethodologyofcurriculumimplementationisunitary.thecountermeasurestoovercometheseproblemsincluding:enhancingthecognitiontoinSet,strengtheningthecorrelationofcurriculumgoalandcurriculumcontent’sdevelopment,adoptingvarykindsofcurriculumimplementationmethods.

【Keywords】Vocationaleducationteachers;CurriculumofinSet;problems;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当前教师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的职前教育转向了教师的在职教育与培训,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和“终身化”教育。对于中职会计专业教师的在职教育与培训,其核心离不开课程开发。目前,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不完善,尤其是没有开发出既符合会计行业特点,又适合中职会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即“教育特征+行业特征”的科学课程体系。因此,开发适用于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现有的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开发却存在诸多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1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相关理论研究的指导下,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课程开发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开发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1课程目标的开发忽视培训需求,表述模糊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1],是构成课程内涵的第一要素,它既对教学目标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也对课程编制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在职教师资在职教育与培训中,课程目标是以培训目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以某某培训基地会计专业教师国培课程方案为例。其培训目标为:“拓展视野,活跃思维,熟悉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进一步增强其从事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感;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教育思想,熟悉有关教育政策和法规;了解现代教育的有关思想、理论和流派;拓展本学科知识领域,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本目标针对的对象是会计专业骨干教师,使其能独立承担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成为专业带头人与教育教学专家,进而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专家。但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国培项目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这些定位过高,理性太强的培训目标一般难以实现。

参与中职会计专业教师在职教育和培训的对象从层次上看,有新入职的教师,也有能力提升教师和骨干教师,不同层次的教师在需求上是不同的。而当前的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确立目标过份依据社会需求,忽视了中职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和教学对象;二是目标的确立主观性太强,培训需求分析缺乏梯度和层次;三是培训需求分析有许多属于无效的需求、同质的需求,造成培训目标中存在不必要的培训与重复交叉的培训。

1.2课程结构的开发单一,缺乏内部的逻辑性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中各组成部分的组织、排列、配合的形式。课程结构有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之分。课程的实质结构决定着课程的价值取向和性质,形式结构影响课程的外部存在形式。[2]”